558
生活品质之间的关系,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活态古村。创新推
出“共富工坊”建设,助力村民就近就地灵活就业,全市建成共富工坊 1015 家、
示范工坊 50 家,增加农民收入 3.8 亿元,“共富工坊”建设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
肯定推广。实施乡村治理“提标创星”行动,创新提出星级美丽乡村“九个一”
和“十不宜十提倡”建设标准,提升古村落人居环境。强化微改造、精提升理念,
通过对古村落空间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整体整治,既与周边环境相统一,也与现
代生活相衔接,再现历史文化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历史景观特色,建成省级特色精
品村 245 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263 个、精品示范区 30 个,创成未来乡村 26
个,示范乡镇(街道)69 个、示范县 3 个,首批 600 个星级美丽乡村全部达到
“15 分钟公共服务圈”要求,成了“点上精品、线上风景、全域美丽”大格局。
二、推动“要素变革”,构建资源“集聚洼地”
坚持改革驱动,深入实施“两进两回”战略,推动人地钱等要素在古村集聚。
外引内育聚人才。创新校地合作模式,携手浙江大学、中国美院等近 30 所
全国知名高校联盟办学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打造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探索
和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黄岩区聘请同济大学杨贵庆教
授担任美丽乡村建设“首席规划师”,设立“同济大学美丽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基
地”、“中德乡村规划联合研究中心”、“浙江工业大学传统村落校地合作基地”等
合作平台,建立专家库,统筹历史文化村落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济·黄岩乡
村振兴学院南北校区落户省级重点村乌岩头村和沙滩村。同济大学以黄岩古村落
保护为实践样板编写的《黄岩实践》和《乌岩头村》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
和认可。聚焦农民关键主体,实施“育新农、促共富”暨百万农民大培训行动,
在全省率先推出“台农学”应用,累计完成农民培训 62.8 万人,农民培训模式
入选全国农民职业教育典型案例。
综合整治拓空间。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341”行动,以行政村规模调整
和“一户多宅”清理为抓手,重点加大废弃宅基地、空闲地、应拆未拆老房子整
治力度,打破“就村论村”“就镇论镇”思维,开展“七要素”改革试点,构建
“1+X+Y”(中心镇+中心村/片区+保留村)乡村空间布局,精心打造东部滨海风
情、中部田园画卷、西部神山秀水三条主轴示范带和佛宗溯源、仙乐山居、中华
橘园八大精品区块集群。强化古村落保护利用土地政策支持,对古村落核心保护
区内村民易地建造住宅,原宅基地上的古建筑按照处置协议收归村集体经济组织
所有且不用于居住的,其占地面积不计入村庄规划的村民住宅用地,解决古村落
保护与“一户一宅”政策之间的矛盾。
奖补激励强投入。坚持把历史文化村落作为美丽乡村重要节点予以精心打造,
全面建立资金资源向古村落片区集中投入机制,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项目推进到
哪里,精品村、农家乐特色村、景区村庄等创建项目优先安排,美丽公路、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