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都·走读深圳》2023年2月/4月合刊总第40/41期

发布时间:2024-2-0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书都·走读深圳》2023年2月/4月合刊总第40/41期

主管单位 _ 深圳出版集团<br>主办单位 _ 深圳出版社<br>出版单位 _ 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br> 《书都·走读深圳》编辑部<br>国际标准刊号 _ISSN 2096-0840<br>国内统一刊号 _CN 44-1720\/G2<br>邮发代号 _46-549<br>出品人 _ 唐汉隆<br>社长 _ 聂雄前<br>总编辑 _ 魏甫华<br>总策划 _ 李晓锋<br>视觉总监 _ 韩湛宁<br>摄影总监 _ 吴忠平<br>编辑部主任 _ 李奇蔚<br>文字编辑 _ 曾岚 黄美霖<br>特约编辑 _ 何滢 吕诗琪<br>图片统筹 _ 黄伟钊<br>英文编辑 _ Kyra  Sophia<br>校对编辑 _ 熊星 叶果<br>平面设计 _ 亚洲铜设计<br>编辑部地址 _(518033)深圳市彩田南路<br>海天综合大厦 ... [收起]
[展开]
《书都·走读深圳》2023年2月/4月合刊总第40/41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一座城市的文化说明书<br>A Cultural Manual<br>to the City

第3页

主管单位 _ 深圳出版集团<br>主办单位 _ 深圳出版社<br>出版单位 _ 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br> 《书都·走读深圳》编辑部<br>国际标准刊号 _ISSN 2096-0840<br>国内统一刊号 _CN 44-1720\/G2<br>邮发代号 _46-549<br>出品人 _ 唐汉隆<br>社长 _ 聂雄前<br>总编辑 _ 魏甫华<br>总策划 _ 李晓锋<br>视觉总监 _ 韩湛宁<br>摄影总监 _ 吴忠平<br>编辑部主任 _ 李奇蔚<br>文字编辑 _ 曾岚 黄美霖<br>特约编辑 _ 何滢 吕诗琪<br>图片统筹 _ 黄伟钊<br>英文编辑 _ Kyra  Sophia<br>校对编辑 _ 熊星 叶果<br>平面设计 _ 亚洲铜设计<br>编辑部地址 _(518033)深圳市彩田南路<br>海天综合大厦 711 室<br>编辑部电话 _0755-83460090<br>印刷 _ 深圳市国际彩印有限公司<br>发行范围 _ 国内外公开发行<br>发行 _ 深圳出版社市场营销部<br>发行电话 _0755-83464033 \/ 83460239<br>定价 _30 元人民币<br>版权声明 _<br>本刊版权所有,如欲转载,必须征得深圳市书都<br>出版有限公司的许可<br>2023 年 2 月 \/4 月合刊<br>总第 40\/41 期<br>40\/41<br>Contents<br>编者的话 Editor's Note<br>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张力<br>深圳客 Visiting Shenzhen<br>2023 春晚舞台的“深圳范儿”<br>畅销 10 亿的魔鬼猫 IP 成长记<br>拍一张肖像凭什么敢要 3 万?<br>面孔 Face<br>聂震宁 :我好奇这座城的好奇心<br>外眼 Outer Eye<br>“握手 302”,一个美国人在深圳的社区实验<br>对话 Dialogue<br>蔡东 :我希望写出<br>“印象深圳”之外的人和事<br>未来 The Future<br>从方舟实验室到华为生活<br>跨年演讲中龙华书城里的“不停”人生<br>封面 Cover Story<br>5.5 亿人次关注的<br>老罗湖新面孔<br>我在 Here I Am<br>10 年 90 万字,他用 57 本微信书讴歌深商<br>40 年用镜头绘就百米城市长卷<br>4 个小时大笑背后的深圳肖像<br>004<br>目录<br>006<br>024<br>034<br>028<br>038<br>050<br>072<br>

第4页

特稿 Feature<br>10 个细节背后的盐田“凡尔赛”<br>特别策划 Special Topic<br>走读爸爸系列 :<br>在玉珠峰顶与儿子相拥而泣<br>朋友圈里的深圳 Shenzhen in Wechat Moments<br>环卫大叔街头舞出心中的自由<br>街角 \/ 打卡 Street Corner \/ Paying Visits<br>水下摄影,潜入蓝色梦境的美人鱼<br>阅读 Reading<br>A《金墟》<br>B《产业政策变革 :中国与世界》<br>专栏 Column<br>南兆旭 :亮在历史隧道里的一盏盏灯<br>郭建勋 :深圳月亮<br>王国华 :对面喊<br>远人 :老徐的一百零一种爱好<br>100<br>092<br>106<br>108<br>114<br>116

第5页

编者的话<br>书都 004<br>Cultural Power <br>of High Quality <br>Development <br>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张力<br>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脑海里闪过几个镜头——<br>2023 年 2 月底,深圳地铁日通行人数突破历史高度,达到了 857.7 万 ;<br>2023 年 3 月底,深圳商事主体总量突破 400 万,商事主体量以及创业密度蝉<br>联全国第一 ;<br>2023 年 4 月初,“深圳出品”原创精品舞剧《咏春》正式登陆国家最高艺术<br>殿堂国家大剧院,5 次返场、长达 10 分钟的谢幕惊艳全场 ;<br>与此同时,国内首部人工智能题材舞剧《深 AI 你》用“深圳文艺 + 深圳科<br>技”展望未来,正式开启全国巡演的旅程 ;<br>……<br>看上去不搭界的几件事,却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几个有着深圳标签的词 :发展、<br>质量和文化。<br>实话说,这些年来,深圳的发展以及发展的高质量,那是有目共睹的。只不<br>过,这种高质量背后的文化张力,还鲜有人关注和研究。正是带着这样的视角,<br>

第6页

Editor's Note<br>005 Book Capital<br>我们试着去走近这期杂志的主人公——<br>持续 107 天的第九届深双展,让 5.5 亿人次通过抖音来围观“老罗湖的新面<br>孔”,我们试着去解读 5.5 亿人次背后的文化力量,这让我们看到了“罗湖一念”<br>的国际视野和大咖云集带来的精神重塑。<br>刚刚迎来 25 岁生日的盐田区,用“10 个细节”来展示自己的“只有”,从经<br>济到生态到人文……这些“只有”,信手拈来就是世界第一啊。在这种城区“凡尔<br>赛”面前,我们怎能不感叹文化的感染力和独特魅力?<br>国民品牌华为,带着全球首个空间智能化大型开放实验室——方舟壹号空间<br>智能开放实验室,亮相深圳龙岗区万科云中心。他们在这里宣布,人类生活空间<br>智能化的最大实验将在这里落地。华为,将又一次开创崭新的生活方式。这个<br>“生活方式”的背后,不正是在发展与质量背后的“文化”表达吗?<br>……<br>深圳的发展不是凭空说出来的,那些有心人的记录,也是这座城市高质量发<br>展的文化动力。<br>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摄影师长达 40 年坚持拍摄的城区发展对比长图 ;我们<br>看到了一个深商会秘书长怎么用 10 年 90 万字的记录,用 57 本自己的“微信书”<br>来讴歌深商 ;我们更看到了一个美国人类学家怎么扎根深圳 28 年,用一场长达<br>10 年的城市社区实验,跟深圳来一次关于城市变迁、城市发展和城市未来的深度<br>对话,并用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在美国出版《向深圳学习》。<br>深圳的发展和质量不仅仅体现在科技与 GDP,和很多地方不一样,这座城的<br>魅力来自城里的每个人,特别是那些看上去很普通的人。很有幸,这一次,我们<br>看到了在 2023 年跨年演讲当中压轴出场的 4 个普通人,看到了他们在龙华书城<br>里演绎的“不停”人生 ;我们看到了一场特别的 4 小时大笑,笑声背后 28 个不<br>同职业的深圳人,向我们展示了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发展和文化……<br>没错,这座城的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著名的出版家、韬奋基金会理<br>事长聂震宁在深圳感慨 :我好奇这座城的好奇心。<br>时隔 17 年再次为深圳捧回鲁迅文学奖的蔡东总结自己的写作时说 :我希望写<br>出“印象深圳”之外的人和事。<br>我们理解,这个“印象深圳”之外,就是深圳人特有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br>所代表的深圳文化,正是这座城前进的动力。希望我们,也是“印象深圳”之外<br>的那个人。

第7页

006 深圳客 书都 2023 春晚舞台的<br>“深圳范儿”<br>文 _ 曾岚 图 _ 由受访者提供<br>\"Shenzhen Style\" in<br>Spring Festival Gala <br>of 2023<br>006 深圳客 书都

第8页

007<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潮玩文创、IP 设计、ChatGPT、AI、元宇宙、星座文化、<br>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技术……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身着唐装<br>的花甲之人脱口而出的话题。他是工笔画艺术家,深耕传统<br>文化几十年,但传统文化并没有让他隔绝于时代流行元素。<br>他连续两年担任春晚视觉形象总设计,与春晚团队合力创作<br>出满足新时代审美喜好的生肖形象。<br>他是陈湘波,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br>会副主席、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关山月美术馆馆长。<br>2022 年,他在朋友圈随手分享了一张用钢笔勾勒的卡通老<br>虎形象,被春晚的工作人员发现,随即开启了春晚形象设计之<br>旅。在 2022 年的春晚舞台上,刚勇威猛的瑞虎形象活灵活现,<br>唤起了中华儿女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中必胜的信念。<br>2023 年,他再次参与春晚主视觉形象设计,历时 4 个多<br>月创作出萌态可掬的“兔圆圆”,双耳竖直、脑袋微仰、胸膛<br>挺起……无不彰显着奋发向上、开创新篇章的斗志与决心。<br>如果说 2022 年陈湘波参与春晚设计是一次偶然,那么<br>2023 年的“兔圆圆”足以说明,一切看似偶然的背后,都是<br>用心经营的结果。<br>早在 20 年前,深圳提出打造“设计之都”,以开放多元、<br>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大力扶持设计发展,培育了一批又一<br>批优秀艺术家,陈湘波就是代表之一。<br>007<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

第9页

陈湘波生肖作品展<br>008 深圳客 书都 成为“最大公约数”<br>春晚具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全国各地视觉设计领域的顶尖人才都希<br>望能在这个舞台有所表现,但从瑞虎到萌兔,脱颖而出的是一位深圳画家。春晚<br>舞台面向全球十几亿华人,不仅代表国家的形象与意志,更代表广泛的人民性,<br>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在专业性和人民性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而陈湘波正是“最<br>大公约数”。 <br>“艺术追求再高,如果不能被群众所接受,就不能影响社会。如果要影响社会,<br>就必须把自己的作品放到人民中去检验,然后才能发挥艺术的价值和作用。”7 年前,<br>他发现“星座文化”在年轻人中广为流行,激起了要探索以新潮的方式传播传统文<br>化的决心。<br>传承两千多年的生肖文化,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美好愿望的寄托,其底蕴之<br>深厚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为此,他潜心研究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连续创作<br>《瑞犬迎春》《金猪迎春》《瑞鼠迎春》《金牛贺岁》等系列生肖贺岁作品,在优秀<br>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命题中不断深入。<br>从瑞虎到萌兔,便是陈湘波身体力行,将自己当成艺术与人民群众之间“最<br>大公约数”的最佳佐证。<br>“与其说是画家,我更愿意说自己是画农,我就是一个在画画领域努力耕耘的<br>农民。”正是这样谦卑的胸怀,让他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开放的状态,<br>保持与社会的联系,不断吸收新事物新观点,实现用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br>当一个城市发展越来越快,艺术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br>但构成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滋养着这座城。在深圳,有许多胸怀宽广的<br>艺术家,他们化身成为“最大公约数”,让艺术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成为融入<br>当代生活的抓手。<br>\"Shenzhen Style\" in<br>Spring Festival Gala of 2023<br>

第10页

009<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陈湘波在创作中<br>创新与坚挺的“前浪”<br>深圳是一座因创新而生的城市,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席卷生活在这座城的<br>每一个人,不进则退。作为老一辈艺术家的陈湘波一路砥砺前行、守正创新,依<br>托科技发展和城市蝶变,实现自己的跨界与破圈,成为优秀的引领者。<br>“我会一直去了解新的事物,把新的东西融入我的艺术创作,融入我的人生思<br>考和认识中。”谈到创新之意,陈湘波表示他不曾停止学习的步伐。<br>艺术创作的旅途,更是不断重构认知体系的过程,要勇敢跟上时代的发展,<br>去提升自己的创作理念。他认为,人生就好比一场马拉松,胜利只属于跑到最后<br>还能发力的人,但很多人跑到一半就不跑了,到 60、70 岁就不跑了……此时此刻<br>的他,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故事,神采奕奕不输青年一辈,他依旧在努力与发<br>力。<br>“创新不是瞎折腾的,创新是要和时代同步,这样才会有效果。要有互联网思<br>维,善于运用数字技术去帮助我们破圈跨界。”陈湘波介绍他的新媒体装置作品<br>《观 · 荷》,这件作品以他 2017 年创作的《荷 · 晚晖》为基本元素,将中国的传<br>统工笔画与现代数码美术相结合,运用现代新媒体虚拟动画技术与观众产生互动,<br>Visiting Shenzhen

第11页

010 深圳客 书都 \"Shenzhen Style\" in<br>Spring Festival Gala of 2023<br>陈湘波作品《荷 · 晚晖》<br>深圳客

第12页

陈湘波创作的生肖兔文创产品<br>011<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以新媒体的方式重新演绎传统艺术,让观众接触“活起来”的工笔画,于光影婆<br>娑中对话传统文化。<br>在网络上流行这么一句话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沙滩上”,但在陈湘<br>波这里成了伪命题。他是活到老学到老的鲜活例子,凭借敏锐的嗅觉与敢于自我<br>革新的勇气,成为坚挺的“前浪”,站在时代发展的浪尖上,稳居 C 位。<br>是馆长更是“家长”<br>在访谈的过程中,陈湘波说得最多的词便是感谢。“我能有这样的成就,是因<br>为身在深圳,我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深圳为艺术家发展提供的大平台,同时我也<br>很努力,我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他温和而坚定,给人以心安的力量。“我赶上了<br>这个时代,让我衣食无忧,我更要努力做好,去奉献给社会和人民。”<br>正如陈湘波所说,他知恩感恩报恩,并躬身践行。在关山月美术馆,他是馆<br>长 ;在美术馆之外,他更像是一位“大家长”。他将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提携后<br>辈青年艺术家作为己任,先后作为深圳市插画协会、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的创<br>始人之一,为青年插画师和青年美术家的成长搭建平台,还成立了“深圳市慈善<br>会 · 陈湘波艺术公益基金”“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 · 陈湘波艺术公益基金”。<br>这些基金资助了广州美术学院“陈湘波优秀毕业创作奖学金”“第八届侯登科纪实<br>摄影奖”“四季英华——青年工笔画艺术展”“希望的田野——百名乡村美术教师<br>优秀作品展”“不忘初心——汪象华书法作品展”和《其命惟新——高剑父研究文<br>集》等多个项目,累计捐赠近 300 万元。<br>“艺术是我的事业,艺术公益则是我的使命。”陈湘波将自己分为“自己的人”<br>和“社会的人”,前者是变革精神,后者是服务意识,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充分<br>发挥余热。虽已年过花甲,依旧身兼多职,但他不知疲惫,多重身份让他接触到<br>更广阔的世界,他乐在其中,并将接触到的不同内容吸收转化,最终服务社会与<br>人民。<br>作为“大家长”,陈湘波鼓励后辈 :“人的一生就像一年,有春夏秋冬。年轻<br>人就是春天,在春天要多耕耘,要戒骄戒躁,不断付出积累经验,待到秋天时自<br>然会结果。”<br>

第13页

012 深圳客 书都 畅销 10 亿的魔鬼猫 IP<br>成长记<br>文 _ 黄美霖 图 _ 由受访者提供<br>The Story of One Billion <br>Sales IP— ZOMBIESCAT<br>深圳客<br>书都 012

第14页

013<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魔鬼猫的前世今生<br>魔鬼猫有一个很酷的设定 :它是一个来自未来编号为<br>ZC66 星球的外星人 ;它患有 ZC 恐血症 ;它成功逃脱了<br>僵尸军团的魔爪 ;它穿过时间黑洞来到地球。但它的概念<br>与传统意义上的“魔鬼”截然相反。虽以魔鬼红及力量暗<br>黑为代表色,长相犀利酷炫,实际却乐观温暖。虽感染了<br>特异僵毒,但只吞噬人类的负面能量和情绪,不吸血。这<br>就如同它霸气酷炫的爸爸——“猫爹”雨海,也拥有着很<br>厉害的“设定”。<br>第一次见到“猫爹”雨海,他一身酷黑,戴着方形大<br>黑框眼镜,眼神严肃冷峻。本以为会是一位话少冷酷的艺<br>术家,但交流起来却无比热情温柔。魔鬼猫与雨海本人都<br>是矛盾的,酷拽却炙热。魔鬼猫的矛盾反映着雨海本人的<br>矛盾。而这些矛盾点使他们变得有血有肉,充满温度。就<br>像“猫爹”雨海所说的“个体矛盾才真实”,认知反差才<br>有趣。<br>魔鬼猫身上所谓的设定,其实都不是设定,而是来源<br>于“猫爹”雨海的潜意识。用他的话来说,这只猫是他的<br>直觉,他“随手一勾就出来了”。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着不<br>同的直觉。因为直觉是通过经历、启发、感知、性格等非<br>常个人的因素而形成构造的。某种程度上来说,直觉可以<br>很直接地代表这个人。“很多艺术相关的创作,都是非理<br>性、非逻辑的。更多源自艺术家或创作者自己的情感,自<br>“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但功夫熊猫这个 IP 却是外国的!” 深圳怡景<br>动漫基地的办公室里,“猫爹”雨海的自言自语带有几分不甘。<br>“猫爹” 雨海,2008 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2015 年于纽约帕<br>森斯进修艺术管理。他在 2012 年创立了原创潮流 IP“魔鬼猫 ZombiesCat”,目标<br>是打造中国首个国际化超级 IP。IP 创立 12 年,授权产品的销售总额已经突破 10<br>亿。<br>2021 年和 2022 年,连续两年入选世界权威媒体英国《每日邮报》与美国福<br>布斯评选的“国际潮流艺术家影响力排行榜 TOP100”。<br>“猫爹”雨海<br>

第15页

014 深圳客 书都 己精神世界的表达。”他说道。艺术的任务,是<br>把不断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转化成某种能长<br>存在人类记忆中的象征或符号。艺术家有将这<br>一切转化成符号的愉快责任。这些符号可以是<br>颜色、形状或声音等,你会不断地从外部世界<br>接收信息,并且这些启示最终会被转化。他说<br>道,艺术创作跟创作者本人都息息相关,不管<br>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关联。<br>“猫爹”坦言曾有过一段人生灰暗的时期,<br>当时他希望能有一种外界的力量拯救他,而魔<br>鬼猫就是拥有这种神奇能力的载体。“它的大嘴<br>吞噬掉了我的负面情绪和负能量。”而魔鬼猫治<br>愈了他,也帮助他走出了痛苦。<br>如今,这只魔鬼猫更像是“猫爹”雨海的<br>信念,希望为世界上更多的人吞噬负能量,带<br>来快乐。<br>城市森林里的快乐猫<br>因此,魔鬼猫 IP 的口号就叫“吞噬负能量”。他说 :“如果我不创造这只猫,<br>我不知道我会在哪里,在干什么,是否还能在深圳。”最初,魔鬼猫成了“猫爹”<br>雨海的精神庇护者,同时他希望这只猫也能够帮助更多人直面自己的负面情绪和<br>负能量,接纳它、吞噬它,把它转换成属于自己的快乐。<br>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通的。也许很多创业、工作的伙伴也正面临着自己以<br>前某个时候会出现的情绪冲突。“猫爹”雨海希望这群伙伴可以像他一样,把自己<br>的喜怒哀乐投射进魔鬼猫,向它倾诉,再重拾自己。<br>他通过魔鬼猫,向深陷负能量的年轻人传递讯息,告诉他们其实负能量的存<br>在是自然且正常的,甚至,很多时候能量不分正负。本以为的正能量在未来也有<br>变成负能量的可能性,而所谓的负面情绪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被处理、转变的,<br>所有能量都是相对的,也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我们抱着一个积极向上的心<br>态去面对,和魔鬼猫一起去吞噬它,最终,这些所谓的负能量就会变成积极动力。<br>就像他在朋友圈里感叹道 :“每个人都出生在黑暗里,也出生在光明中。驾驭<br>操控自己的那个我,终究是在这个暗黑的沼泽里被自己救赎。” 虽然“猫爹”雨海<br>The Story of One Billion <br>Sales IP— ZOMBIESCAT<br>

第16页

015<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历经艰辛创立魔鬼猫 IP,十多年的创业经历令他踩过许多坑,<br>但他仍然坚持着难而正确的事情。希望能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多<br>的贡献,期待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魔鬼猫的特别。只有当每一<br>位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感到幸福的时候,这座城市才会变得充满<br>希望并活力四射!<br>让深圳智造走向世界<br>“ 我 一 生 只 想 做 一 件 事, 为 中 国 创 造 一 个 国 际 化 的<br>超 级 IP !”“ 猫 爹 ” 雨 海 毫 不 犹 豫 地 说 道。“IP” 是 英 文<br>“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泛指拥有著作权、专利权、<br>商标权的知识产权,从这个层面讲,万事万物都可以是 IP。但<br>从动漫超级 IP 领域来讲,IP 是指具有巨大并持续影响力的动<br>漫形象、人物及概念。一个成功的动漫 IP 可以引领一种独一<br>无二的文化传播,这种文化传播能在世界上带来强大而深远的<br>影响,比如人们一提到 Hello Kitty 就会联想到日本 ;一提到米<br>《魔鬼猫 · 中国功夫》艺术创作<br>画作 _《招财的魔鬼猫》

第17页

016 深圳客 书都 老鼠就会想到美国 ;LINE FRIENDS 则代表韩国……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头部<br>IP,那么就会被其他国家的超级 IP 占领消费市场。所以“猫爹”雨海希望能够将<br>魔鬼猫打造成为一个中国的国际化超级 IP,以后人们一提起魔鬼猫就会想到中国。<br>成龙曾经说过 :“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但功夫熊猫是外国的。”他<br>认为一个成功的中国 IP 不仅限于中国传统纹样或符号具象的呈现,而更多的应该<br>是 IP 背后所包含、传达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文化自信。<br>虽然“魔鬼”这个概念不起源于中国,但魔鬼猫仍旧可以被打造成属于中国<br>的超级 IP,就像曾经功夫熊猫被打造成了美国的动漫 IP 一样。当 IP 的爆红点不仅<br>包含中国代表性符号的外形本身,而且同时包括 IP 概念所代表的勤劳勇敢、自强<br>不息的中国精神时,IP 才能向外界传递更深层的思想、积极的正能量,并创造更<br>多价值,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我们。<br>在“猫爹”雨海看来,做 IP 不能只从商业角度出发,要根据内心深处的情感<br>初心或纯粹的愿景表达开始。“很多人都误以为和魔鬼猫相关的产品是我们自己开<br>发、生产、销售的,但其实,我们只是单纯做 IP 创造本身,而商业合作是我们长<br>期心智沉淀后水到渠成的结果。”<br>他认为做文化应该先基于内心需求,而不是一味追逐外在市场变化。只有当<br>创作者与客户的精神需求形成共鸣后,才能成为穿越时间周期的经典。专注于 IP<br>本身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优质 IP 具有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应用到不同的产品时,<br>是由各品类专业的合作方作为主导,IP 方辅助,而不是本末倒置。<br>魔鬼猫目前已商业 IP 授权百余品类,从服饰箱包到数码 3C,再到家居生活。<br>到 2020 年,产品销售总额累计突破 10 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当下极具成长潜力的<br>原创潮流 IP。<br>从 IP 的商业授权应用层面来说,他希望魔鬼猫能为中国的企业和品牌带来更<br>多市场收益的同时,也沉淀出一个具有长期价值、能代表中国当下潮流文化的新<br>符号。从文化层面来讲,他希望 IP 赋予的内在含义、精神文化能传播到世界的每<br>一个角落,感染每一个人,成为代表性的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br>它是深圳的,也是世界的<br>传统认知中,做与艺术、文化产业相关的工作,首选应该是北京、上海等一<br>些被认为更具艺术氛围的地方,而他选择在深圳。<br>“大家都说深圳是文化沙漠,但不是这样的,其实它的文化正在以一种全新的<br>形式展开。”“猫爹”雨海说道。深圳的文化没有枷锁,它多元且不定性, 就像艺术<br>本身不应该存在定语,不应该被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所区分,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艺<br>The Story of One Billion <br>Sales IP— ZOMBIESCAT<br>

第18页

017<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术的理解,因为我们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而深圳,为所有想分享自己故事的人提供了无限的<br>平台。在这里,不管是潮流艺术,还是传统艺术,都有同等的空间生根发芽。<br>作为潮流艺术先锋的魔鬼猫,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一只猫,一只酷炫的猫,一只能够吞噬负能<br>量的猫,一个形象、一种颜色、一句口号,它的长相甚至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动漫的可爱形象,但它<br>的背后是一套美学与精神系统的建构。<br>深圳给予它机会展示它的另类,它的独特,它的与众不同。“猫爹”雨海说 :“这种新兴文化的<br>形态,在深圳这片土壤来讲是最适合的。深圳的文化在发展,它包容且不固化。”<br>深圳文化在诞生,在摸索,在互相碰撞。尽管这座城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古老的建筑,但它<br>有创新超前的精神,而它宽容、包容的空间和环境终有一天将打造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深圳文化,在<br>世界平台占有一席之地。<br>翻阅着“猫爹”雨海的朋友圈 :自豪的品牌宣扬,积极向上的语录……怎么样也想不到他曾是<br>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人。<br>作品 _《病毒焚烧》<br>Visiting Shenzhen

第19页

018 深圳客 书都 How A Portrait <br>Worths 30 Thousand Yuan?<br>拍一张肖像凭什么敢要 3 万?<br>文 _ 子风 图 _ 由受访者提供 <br>2023 年 2 月 1 日,春节刚过,“一个不一样的摄影展”在深圳华侨城<br>生态广场边际画廊悄然开幕。<br>说它不一样,还真有点不一样。跟别的展览众星云集不同,这个展览<br>没有开幕式,甚至显得有点冷清。可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张扬的摄影展,清<br>一色的黑白照片却让不少路人驻足,更有人当场转账将作品收入家中。短<br>短半个月的展览,有近 20 幅照片被私人收藏。<br>深圳客

第20页

019<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Visiting Shenzhen<br>还有一点不一样,在展览的一角,一幅人像照片的旁边,还有一张展<br>览主人的留言 :接受肖像拍摄预约,每幅 3 万元。<br>“银盐与真相——管松林大画幅传统银盐摄影展”就这样引起了我的<br>好奇。“我不是摄影家,我只是一个坚持传统的自由摄影人。”管松林这样<br>介绍自己。一个不是“家”的摄影师,凭什么开出一张肖像 3 万的价格<br>呢?透过这个不一样的摄影展,我们去挖掘一个深圳摄影人的秘密。

第21页

020 深圳客 书都 How A Portrait <br>Worths 30 Thousand Yuan?<br>管松林在拍摄中<br>在快时代坚守慢工艺<br>在展览的入口处,一台具有相当规模的立式相机在门口迎接着每一位参观者。<br>跟我们平常所见到的相机不一样,跟镜头连在一起的是一个像 A3 复印纸大小的平<br>板。管松林告诉我们,那是装胶片用的,一次一张。<br>没错,管松林拍照用的是胶片,而且,不是我们曾经见过的一卷卷的胶片,<br>而是一张张的胶片。<br>这就是管松林坚持了多年的大画幅摄影。在以简单、快速、便携为引领的数<br>码时代,管松林和他的大画幅胶片摄影,就像一个古董一样,给我们带来完全不<br>一样的冲击。<br>有一个相机的广告词是这样说的 :“你只需要轻轻一按,其余的交给我们。”<br>而随着这种技术的普及,相机的前边也不自觉地加上了一个外号——“傻瓜”。<br>这不是管松林想要追求的,在他看来,用大画幅相机摄影,除了影像呈现出<br>来细腻和柔美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仪式感和庄严呈现。同时,大画幅相<br>机在拍摄时,摄影师会更加严谨,基于对胶片和制作成本的考量,拍摄过程也相<br>对严谨、专业和专注,在按下快门之前,会给自己更多思考的时间。<br>在人们越来越青睐电子与数字结合的高科技影像设备与媒介的今天,世界上<br>依然有稀少的银版摄影师,以及钟爱<br>湿版火棉胶工艺的小群体。“传统银<br>盐”摄影,是指用大画幅相机、柔性<br>胶片拍摄的影像作品,来自深圳的自<br>由摄影人管松林,就是这样一位传统<br>摄影工艺执着的坚守者。<br>他有着“劳斯莱斯”级别的冲印<br>机,也拥有使用了快 90 年且锈迹斑<br>斑的镜头,更有一个带木头金属结构<br>的几十斤重的相机。最重要的是,他<br>在偏执里找到了热爱, 在暗房里享受<br>着内心的光明,在荒野的孤独中有着<br>烧不尽的激情。<br>当数码摄影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

第22页

021<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可少的技术和手段时,当手机摄影让朋友圈随处都是影展时,管松林却一如既往<br>地珍视传统胶片和银盐工艺的价值。用他的话来说,要在这个快时代坚守慢工艺,<br>因为,这种有价值的慢,是摄影界本来该有的高度和旗帜。<br>做经典记忆的守望者<br>“用最简朴的摄影语言,记录最传统的文化符号。”管松林说,希望通过摄影<br>做经典记忆的守望者。<br>摄影是一种语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一般性风光摄影中对于摄影技巧掌<br>握的要求越来越低,体现摄影技巧的摄影“基本功”也显得无关紧要,曾经的技<br>巧、技术都因器材的先进性变得无足轻重。在管松林的摄影世界里,他要挑战更<br>有难度、更有意义的经典瞬间。<br>这一次,他把突破点选在了人物肖像。当然,这个肖像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br>的肖像。2016 年,他在黔东南为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拍下了第一张与众不同的肖像,<br>从此开启了他的《守望》系列。<br>一次、两次……寻找那些民族记忆的影像经典,记录传承人的民族肖像形态,<br>拍摄生活真实的影像存在,让现代与远古交错遗存的差异化影像之美得以保存,<br>成了管松林用大画幅摄影记录的兴趣所在。<br>大画幅、胶片、专业灯光、仪式感、庄严、隆重、银盐工艺……用最简朴的<br>管松林作品 _《苗族人物》<br>

第23页

022 深圳客 书都 摄影语言,记录传统文化符号,为这些民族的<br>文化遗存做最隆重的记录,是那样的贴切、自<br>然和相得益彰。管松林说,大画幅拍摄能细腻<br>地再现民族图腾影像的质感、还原人物真实的<br>生态面貌,尤其能表现服饰中存在的原生态细<br>节工艺密码,也暗藏着管松林对这块土地上民<br>族艺术影像价值的判断。<br>镜头前的每一位拍摄对象,世世代代都是<br>山里人,几乎都是生活中原生的村民,有的是<br>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的富有本民<br>族典型的人物特征。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次进入<br>角色,却又是这样的自然和朴实,从一双双平<br>静的眼神中,管松林看到了他们特有的那一份<br>安静和温暖。<br>“在崇山峻岭中找寻镜头前定格的对象,一<br>次次失落、一次次惊喜,终于有了这最终的呈<br>现。”管松林越来越欣喜,欣喜于用传统的形式<br>和技术,来记录传统文化遗存。<br>管松林作品 _《牛头》《长命锁》<br>管松林作品 _《苗族人物》 How A Portrait <br>Worths 30 Thousand Yuan?

第24页

023<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渐渐地,他试着拓展肖像的内涵,从人到物,于是,又有了他的摄影作品中最为传神的《牛<br>头》和《长命锁》。堪称艺术品的苗族饰物和非遗传人肖像交相辉映,每每让他的摄影展览引人驻<br>足。而他的摄影作品,也因此多次以 10 万元的价格被私人收藏。<br>用生命在行走中拍摄<br>3 月 13 日,管松林带着他笨拙却珍贵的相机和大画幅胶片,再一次从深圳出发,走上了单人单<br>车探险拍摄的旅程。这是他第 28 次为摄影而长途跋涉。在这之前,他已经 27 次驾车出发,一路从<br>南海之滨到云贵高原,再上青藏高原,信马由缰地游历、拍摄。<br>他的作品之所以珍贵,不仅体现在摄影上的造诣,更体现在时间跨度上的恪守。近几年,他都<br>是带着制氧机完成自己的西行,为了追寻自己心中的风景,不惜投宿在零下 20 多度没有取暖设施<br>的旅店,甚至借宿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铁皮哨所里……<br>这种拍摄需要克服的困难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大画幅使用的座机不像常用的单反机可以挂在<br>身上,而是需要抱起来放在地面,并不断调整平衡以寻求稳固坚实。座机的使用不仅考验技术,而<br>且对拍摄者的体能要求也很高。对很多人来说,很难想象仅仅一个人可以带着硕大的照相机和许多<br>的一片片“胶卷”,自如地行进在通往山川湖海的路上。<br>在已是越来越少人使用胶片拍摄的当今世界,管松林的这份执着与坚守,让他所拍摄的一幅幅<br>作品,于空谷中绽放出一片片幽兰。管松林摄影展的策展人郭广林在策展词中写道——每当我看到<br>管松林拍摄的这些不乏稀有的高原风景时,不禁默念起罗伯特 · 彭斯的诗句 :我的心在高原,我的<br>心不在这里。<br>管松林作品 _《兵马俑》<br>Visiting Shenzhen<br>

第25页

Nie Zhenning:<br>I Am Curious about <br>Shenzhen's Curiosities<br>024 面孔 书都

第26页

不是号召来的阅读让人欣慰<br>由于上大学时第一位实习老师便是第一届韬奋奖得主杨青老师的缘故,<br>我和聂震宁理事长的交流从一开始便没有隔辈人的障碍,顺畅而愉快。<br>我告诉聂震宁理事长,自己的电脑里收藏了大量的深圳人在街头各种场<br>景陶醉于阅读的照片。这瞬间引起了他的兴奋。他直言不讳地表示,深圳这<br>座城市被称为“学习型城市”是当之无愧的。<br>就拿在深圳长达 20 多年持续火爆的读书月来说,让他最感慨也最欣慰的<br>是,这座城市的阅读不是被号召来的。不管有没有读书月,这座城市的人都<br>是那么沉醉于阅读。在他看来,心怀梦想的深圳人明白,要实现自己的梦想,<br>必须保持良好的竞争力,而阅读和学习,是让自己拥有竞争力的必经之路。<br>“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社会。”早在 2007 年,在全国<br>聂震宁 :<br>我好奇这座城的好奇心<br>文 _ 李晓锋 图 _ 由受访者提供<br>聂震宁<br>著名出版家和全民阅读推广人,<br>韬奋基金会理事长,第十届、<br>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br>历任漓江出版社社长、人民文<br>学出版社社长、中国出版集团<br>公司总裁。<br>025<br>Face<br>Book Capital<br>“来,帮我和书吧合个影吧。”3 月 16 日临近中午,<br>在深圳湾白鹭坡简阅书吧门前,著名出版家和全民阅读推<br>广人、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兴致勃勃地说。和聂震宁<br>理事长长达 100 分钟的交流,绕不开他对于这座城的好<br>奇——<br>好奇这座城随处可见的阅读身影,好奇这座城长达<br>20 多年热度不减的读书月,好奇这座城把如此优美的环<br>境留给公益书吧……他说,从这座城的阅读,他看到了求<br>知的主动,而这种主动,正是好奇心使然。<br>我这样理解聂震宁理事长要跟书吧合影的提议 :他<br>要把对这座城好奇心的好奇,留在他的手机里,也留在他<br>的记忆里。<br>

第27页

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聂震宁作为第一提案人,与 30 位全国政协委员联署提出“关于<br>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提案。此后,他作为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br>多次联合其他委员提出关于“全民阅读”的提案。在我看来,作为全国出版界的领军人<br>物,这种和一座城市的呼应,是一种特别的认可和期待。<br>聂震宁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全民阅读和全民健身一样重要。也就在这次短暂的<br>深圳之行当中,他在街头多次偶遇众多普普通通的深圳人,那些忘我地阅读和跑步的<br>镜头,让他心生感慨。前不久,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的《为什么是深圳》入选第八届<br>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也许,聂震宁在深圳街头看到的这一幕幕,正可以从另<br>外一个角度回答这个大家都在关心的问题。<br>深阅读不怕 ChatGPT 挑战<br>“我们为什么阅读?”第一当然是有用,书到用时方恨少嘛。但在聂震宁看来,阅<br>读不仅仅是有用,它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境界。所以,在“读以致用”之后,他特别强<br>调两点 :读以修为、读以致乐。<br>聂震宁并不讳言,现在的阅读面临挑战,来自快阅读的挑战、来自碎片化阅读的<br>挑战、来自阅读器网络屏幕的挑战……面对这种新时代的挑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br>点,一定要保持对原创阅读、学术阅读和完整阅读的尊重。<br>“就像最近让很多人既兴奋又担心的 ChatGPT,如果你没有完整体系的阅读和学<br>习,并把这种阅读和学习转换成自己的思考,你面对它自然会无所适从。”在聂震宁看<br>来,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 在阅读形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该如何让全民做到“开<br>卷有益”?<br>聂震宁认为,新的阅读方式固然也带来了很多好处,不仅便捷,还能让每个人都<br>可以随时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但却会造成思<br>维的肤浅和不确定性。“忙时读屏、闲时读书”,<br>聂震宁说,在手机上的阅读更像吃零食,但一<br>个人太爱吃零食了,就会营养不良。“读屏更像<br>对你的一种食欲的抚摸,对你焦虑心情的抚摸,<br>帮你度过一点寂寞时光,帮你度过一点无聊的<br>等待。”<br>一旦有时间,一定要读整本书。聂震宁说,<br>读整本书就像是吃主食,整本书的阅读是深阅<br>读,仍然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也是人<br>类文明传承的基础。“一个人能够装上若干的整<br>本书,会影响一辈子。人生像一艘船,这几本<br>书就像压舱石一样,面对风浪,你心里就有数<br>了。”聂震宁表示,“ChatGPT 出来了,大家都<br>说完蛋了,但如果你有比较有体系的知识和有<br>理念的思想,你就能够理解并且应对它。”<br>026 面孔 书都

第28页

从阅读中延伸自己的人生<br>“阅读有三个层次,首先是阅读兴趣,其次是阅读习惯,因为阅读的兴趣也许是一时的,只有<br>养成良好的习惯,阅读才能坚持,而坚持过后需要沉淀,所以第三个层次阅读能力最为重要,有能<br>力才可以将一本书理解掌握并化为己有。”<br>聂震宁说,阅读能力属于学习能力中的核心能力。阅读能力强的人,学习能力一定也强。“阅<br>读能力最重要的是判断阅读内容的能力和联系实际乃至联想创新的能力。哪怕读一两本长篇小说,<br>你只要记得书中的主人公有过什么遭遇,怎么度过坎坷的命运,最后达到什么样的人生境界,这些<br>内容就都会对你的人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聂震宁强调,阅读一定要“动心”——读别人的书<br>想自己的人生,解决自己的问题。<br>聂震宁表示,好的阅读能力需要引领,也正因为如此,他曾经一连 5 年来到深圳的读书月,在<br>“历史的天空”讲座上和深圳的读者进行交流,希望自己的阅读收获可以陪伴更多的人更有价值地<br>阅读。<br>就在跟我交流的前一天,聂震宁跟深圳知名读书人、晶报总编辑胡洪侠就阅读进行了一次畅<br>谈。回忆起 1996 年在深圳举办全国书市的创举,成群的市民涌进书城推着购物车买书的场景,依<br>然成为两人开怀大笑的理由。“这样的热情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热情背后的,一定是能力。”聂震宁<br>相信,这也是深圳人能够让人刮目相看的一个理由。<br>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胡洪侠向我透露,聂震宁理事长在疫情期间完成了 30 万字长篇小说《书<br>生行》的创作,这部作品源自他 60 年前的一出梦,这一出梦就是自己初中 3 年的校园生活,他借此<br>来缅怀自己学生生涯中遇到过的那些非常有意思的老师。胡洪侠告诉我,在谈及自己的新作时,聂震<br>宁在动情之时泪光闪烁,这让他很感动,这种有情有义的作品,一定能给我们带来人生的启发。<br>据胡洪侠透露,《书生行》在今年 4 月正式面世,聂震宁理事长会再次来到深圳,和大家分享<br>这本书的创作。我也期待这一天,希望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人生的延伸。<br>聂震宁(中)在深圳湾白鹭坡书吧留影<br>027<br>Face<br>Book Capital

第29页

028 外眼 书都 “握手 302”,一个美国人在<br>深圳的社区实验<br>文 _ 李丹舟 图 _ 由受访者提供<br>握手 302 !对于外人来说,是一个有点奇怪的词组,而对于马立安和<br>她的朋友来说,却是一场长达 10 年的城市社区实验,是一次关于城市变<br>迁、城市发展和城市未来的深度对话。<br>马立安,一个在深圳生活了 28 年的美国人类学家,用这样一场近乎<br>行为艺术的社区实验,为自己和这座城市的青春,画了一道深刻的连接线。<br>1995 年第一次来深圳,马立安是为了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她要以<br>深圳为例,探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文化的变迁》。她为自己取了中文<br>名——立安,她说,“这个名字体现了一个社会的理想”。<br>握手 302 !一个为了社会理想的实验,一个美国人在中国深圳的城市<br>实验。<br>外眼<br>“握手 302”团队摄于 2015 年

第30页

029<br>Outer Eye<br>Book Capital<br>为城市做“有趣的事情”<br>深圳的发展实在太快了,一个城市更新的话题迅速摆在了这个城市的中心。<br>如何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记录城市变革的轨迹,同时通过有效的互动,来<br>思考一个城市在未来可能的方向?作为长期研究深圳城市文化的学者,马立安决<br>定有所行动。<br>2013 年,她与深圳雕塑院公共艺术家张凯琴合作,共同推出了一个行动实践,<br>地点定于白石洲上白石村二坊 49 栋 302 号,以“握手 302”(深圳市握手三零二<br>艺术中心)的名称开始在社区进行艺术实践。<br>“握手 302”团队由马立安、张凯琴、吴丹、刘赫、雷胜五人组成,策划的活<br>动包括工作坊、讲座、舞蹈、话剧、讨论等形式,内容涉及人文、社会、生活、<br>艺术、教育、建筑等领域。<br>他们希望借助“有趣的事情”介入社区、以参与的方式建立<br>情感连接,以期借助不同的作品引导不同背景的观众、参与者探<br>讨城市的未来。<br>“在城中村能学到什么?”“紧凑的握手楼、人烟稠密的街<br>道、熙熙攘攘的小广场,如何改造成为文化空间?”“创造性干<br>预如何激励深圳居民跨越文化和经济差异,参与讨论我们共同的<br>城市状况?”一连串问题的提出,马立安和她的团队试图重构市<br>民对社区和城市的评价与期待。<br>“互不干涉、没有太多圈子、保持清晰的边界感”,是“握手<br>302”团队进行艺术实践过程中所享受到的深圳独特文化。张凯<br>琴将“握手 302”比喻为白石洲内的一个面馆,艺术实践在城中<br>村只是如同餐饮业一般的生态,缺少其中一环,城中村“生态系<br>统”依然能够在进行自我调整后继续运转。<br>马立安<br>美国人类学家,1995 年来深圳开始人类<br>学文化研究,从 2013 年开始,长达 10<br>年的时间坚持创办“握手 302”艺术空<br>间,旨在以艺术的形式在深圳不同社区<br>探索文化地理的可能性。2017 年,其主<br>编的《向深圳学习》由美国芝加哥大学<br>出版社出版,2020 年,中文版由深圳海<br>天出版社出版。<br>\"Shake Hands 302\":<br>A Community Experiment <br>in Shenzhen Done by An <br>American<br>

第31页

030 书都 外眼<br>在实验中保护都市记忆<br>从 2013 年 10 月至今,“握手 302”在深圳已策划、举办几十个参与式艺术介<br>入社区和城中村的活动,连续 3 届参加“深双”展览,并于 2015 年获得首届深圳<br>设计奖(创意综合类)和社会创新奖。<br>“算数”“单身饭”“白鼠笔记”“迁徙—故乡与他乡”……单单从这些活动与艺<br>术实践的名字,我们就能体会到马立安和她的团队对于这座城市的用心。她们希<br>望通过自己和参与者的互动,帮助更多人保护对这个日新月异的都市的历史记忆,<br>在日常生活中寻觅身在这座城的文化归属感。<br>“算数”是“握手 302”成立初期的参与式项目,旨在以数学计算的方式将新<br>移民在深圳的经济成本具象化,再将金钱与时间建立换算联系,由此激发参与者<br>对于这座城市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br>“单身饭”的存在,破除了传统意义上艺术作品一对一互动的经验,意在通过<br>未知的人物与事件,在这座很多人认为“缺乏人情味”的城市里创造新的集体时<br>空关系与人际网络,使参与者与“握手 302”能够走出自我生活经验,聆听来自不<br>同阶层、不同出身的人的故事,思考并建立与他人共情的关系,体会不同的“家<br>的滋味”,探索以艺术活动改善现代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可能性。<br>2017 年 12 月 23 日至 2018 年 2 月 4 日,马立安策划了第七届“深双”龙华<br>(大浪)分展场——“迁徙—故乡与他乡”,“握手 302”成员以龙华区虔贞女校与客<br>家历史为起点,探讨人的移民与文化的流动,在主流深圳与城中村、本地人与外<br>来务工者、当代艺术与日常生活三组文化地理关系中,探索共生。<br>“握手 302”进行社区实验的目的,是在保护记忆中思考未来。团队曾经做过<br>一个装置艺术作品,取名“白石洲超级英雄”。在这个作品中,“握手 302”变成了<br>一个电话亭,墙面上画满了卡通人物。这些卡通人物都有着壮实的肌肉,原型是<br>白石洲中常见的劳动者 :快递员、保姆、路边摊的摊主、消防队员和啤酒店老板。<br>参观者走进电话亭,从墙后伸出头来,就会变身成为这些“超级英雄”。这是对这<br>座城市一种特殊的记忆。<br>透过城市骨骼发现深圳<br>“城市肉体与骨骼 :发现深圳”是“握手 302”于 2019 年开始的项目,由马<br>立安带领众多参与者漫游、体验、讲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深圳城市空间,以期通<br>\"Shake Hands 302\":<br>A Community Experiment <br>in Shenzhen Done by An <br>American<br>

第32页

031<br>Outer Eye<br>Book Capital<br>过人类学视角重新认识自己所处的城市,目前“足迹”已遍及福<br>田区皇岗村与水围村、华强北、福田 CBD,盐田区沙头角,南山<br>区蛇口片区、南头古城等在深圳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区域。<br>2021 年,“城市肉体与骨骼”推出“福田街道办特辑——边<br>走边吃”的城市导览走读活动,被纳入福田街道建设中央圈高质<br>量服务治理体系工作项目,成为福田区以公共文化中心为载体,<br>打造 CBD 商圈高质量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br>在行走皇岗村与水围村时,马立安以“本土滋味——从山到<br>水的皇岗水围”为题,带领 20 多位参与者从皇岗北山脚步行至<br>皇岗东南山脚的龙秋古井,以步伐丈量城市的地理起伏,借助移<br>步换景的地名思考祖先与山、海、水、土等环境的关系。<br>在“穿越未来——进入成人版的‘我的世界’”主题中,马<br>立安直面城市化创造的福田 CBD 现代建筑,带领参与者从福田<br>站穿梭行走于十三栋办公楼(“十三姐妹楼”),直观地体会市中<br>心资本、信息和人力的汇集。<br>在她看来,会展中心、福田站、“十三姐妹楼”都是深圳的城<br>市名片,也是深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无法忽略的文化财产。此<br>外,“握手 302”和 OCAT 合作推出“‘花园城市 :华侨城模式’走<br>读工作坊”,带领参与者行走在华侨城片区,并在其中进行自然艺<br>术创作,以走读的形式体会花园城市的文化地理,为华侨城片区<br>由工业遗产向创意文化园区转型模式进行全新的在地解读。<br>“城市肉体与骨骼”系列活动不在于炫耀深圳城市的文化多<br>李丹舟<br>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副研究<br>员,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深圳市海外高<br>层次人才。近年来的研究聚焦艺术与城<br>乡发展,出版专著《“新城市·新文化”:<br>深圳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化嵌入机制与<br>路径研究》。<br>2022 年马立安带小朋友走读南头古城

第33页

《向深圳学习》<br>马立安等主编<br>海天出版社 2020 年出版<br>032 外眼 书都 元性,而在于打破日常行动和表演的界限,颠覆参与者习以为常<br>的城市印象,提醒人们敏感地观察这种包容性的生态,深化城市<br>品牌形象和居民对城市的认同。<br>在“握手 302”看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还不足以将<br>人内化为“深圳人”,更应该从历史文化与人文地理的角度对城<br>市空间进行资源整理,才能更好地帮助新移民从地域和符号层面<br>的深圳人真正过渡为文化认同层面的深圳人。<br>在马立安看来,“城市肉体与骨骼”改变了以作品陈列作为<br>观赏趣味的传统展览形式,“当地图取代了画面,城市就取代了<br>博物馆”。<br>《向深圳学习》的背后<br>2017 年,马立安主编的《向深圳学习》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br>版社出版,2020 年,中文版由深圳海天出版社正式发行。在《向<br>\"Shake Hands 302\":<br>A Community Experiment <br>in Shenzhen Done by An <br>American<br>马立安带队走读活动<br>外眼

第34页

033<br>Outer Eye<br>Book Capital<br>深圳学习》一书面世之前,马立安的博客 Shenzhen Noted 一直就是外国人了解<br>深圳的一个窗口。许多人通过她的深圳笔记来了解深圳的近况和变迁。<br>马立安的博客是一个理解深圳的宝库 :学术研究、人类学日记、城中村艺术<br>活动、城市的变迁,都做了极其生动的记录。“让深圳可以不受历史羁绊,它才能<br>做到对历史的救赎”,马立安这样理解深圳为什么能成为现代化的先锋和中国改革<br>开放城市发展的模范。<br>不过,在发展范本这个叙事背后,那些纷繁的本土历史、民众创造和经历的<br>往事,不能变得模糊不清。这些都是《向深圳学习》一书中关心的问题,马立安<br>想呈现这座城市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而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叙事,深圳不只有经<br>济和科技。<br>“我们要在这种交错分布的格局里培养主动多元化,这种主动多元化对深圳未<br>来发展非常重要。”马立安一直努力通过社会活动,来影响身边的人去体悟到这种<br>多元性。<br>她和朋友们的“握手 302”仍在继续,城市走读项目就是其中一个。每一期<br>活动,他们聚集不同职业的人,一起走读深圳的大街小巷,感悟城市与自己的细<br>微关系,鼓励他们书写或记录自己的故事。从白石洲开始,到沙井、观澜、大浪、<br>蛇口、福田、华强北、东门、湖贝、沙头角……除了建筑师,其他“深圳人”也<br>在加入走读,包括大学毕业生,还有被年轻妈妈“强迫”带来的孩子。<br>马立安希望,深圳这座她热爱的城市可以实践主动多元化,因为这种多元化,<br>可以带来更多可能性,减少这座城市的内卷。<br>2019 年“城市肉体与骨骼”走读大浪<br>

第35页

对话 2022 年 8 月 25 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深圳作家蔡东的《月<br>光下》获得短篇小说奖,颁奖词称这部作品“映照人的疏离与亲情,古老的诗意<br>转化为现代经验的内在光亮”。<br>小说中,在深圳生活的主角“我”,在与故人的重逢中梦回童年的小城记忆。<br>城市是作家笔下的重要母题,作家如何通过写作来理解深圳?读者如何进入作家<br>笔下的文学世界? 4 · 23 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书都 · 走读深圳》编辑部联系到<br>蔡东,来跟我们聊聊,关于文学,关于阅读,关于城市的那些事。<br>蔡东 :我希望写出<br>“印象深圳”之外的人和事<br>受访人 _ 蔡东 访谈人 _ 李奇蔚 摄影 _ 吴忠平<br>对话<br>Cai Dong: I Hope to Write <br>Beyond \"The Shenzhen Cliche\"<br>书都 034

第36页

035 Book Capital<br>Dialogue<br>蔡东<br>当代作家,主要写作小说和阅读随笔,现执教于深圳<br>职业技术学院。小说发表于《收获》《人民文学》《十<br>月》等刊,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br>花地文学榜年度文学新锐、郁达夫小说奖提名奖、《十<br>月》文学奖、《小说选刊》双年奖等荣誉。其作品《月<br>光下》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br>鲁迅文学奖<br>鲁迅文学奖与茅盾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br>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共同被称为四大代表中国<br>当代文学最高水平的文学奖,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br>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br>论的创作,奖励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中国文学<br>事业的繁荣发展。鲁迅文学奖每 4 年评选一次,第八<br>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年限为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br>月 31 日。<br>《书都》_ 蔡东老师,您的作品《月光下》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这也是时<br>隔 17 年深圳作家再次获得鲁奖。可以谈谈您获奖后的感受吗?获奖小说《月光<br>下》在您的所有作品中,有什么特点是一以贯之的,又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br>蔡东_ 感受很复杂,主调是喜悦和感激,也掺杂着丝丝焦虑,有隐秘的压力<br>袭来,这是多么珍贵的鼓励,当然也对写作提出了更高要求。<br>获奖小说《月光下》跟之前的作品有脉络上的相通之处,比如诗化的风格、<br>意象的丰富、对女性命运和城市生活的关注。不同点在于,它酝酿时间格外长,<br>在心底存放多年才写出来,美学形式更为考究,其中也包蕴了更深刻也更丰厚的<br>生命经验。<br>我 2006 年来到深圳,在这里上班、定居、写作。这里是生活之地,也是给写<br>作带来触动和激发的“异乡”。将近 20 年的时间里,我尝试了解这座城市,认识<br>植物,熟悉地形,适应气候和食物。数年间,我的写作有很大变化,技艺缓慢地<br>进阶,最满意的作品也在深圳完成。<br>非常喜欢申霞艳老师因这篇小说写下的文字,借这次采访,<br>分享给更多的读者。她文章里写道 :<br>蔡东在改写我们对现代都市的刻板印象——冷漠,她在孤独、<br>冷漠之下发现了温暖、温情。《月光下》尝试着表达一种崭新的都<br>市观和人文观,忧伤而温暖的情感弥漫其间。小姨和“我”兜兜转<br>转相逢于深圳,小姨身上凝聚着“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尽管生活沧<br>桑,曲折艰难中依然有一种乐观、体贴。蔡东过滤掉大起大落的激<br>荡,摒弃廉价的抒情,慢慢敞开心扉去贴近劳动者的自尊、从容和<br>美好。<br>《书都》_ 您的作品描绘深圳人的内心世界和深圳的城市生活,<br>在对这些社会人生的观察中,有什么人群或城市面是您特别关注<br>的吗?<br>蔡东_ 我专注于书写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既浩瀚又神秘,表<br>层之下有令人惊心和讶异的部分。舍伍德 · 安德森以小说集《小<br>城畸人》纪念他的母亲,扉页上写着一句话 :她对周遭的洞察唤<br>醒了我,使我渴望去生活的表面之下一探究竟。<br>对作家来说,感受力和洞察力太重要了。写作者既要有沉<br>静、充分、丰富的内心生活,又要对他人的生活感兴趣,关心外<br>部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敏锐、好奇、不麻木。<br>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人,关注他们的爱与<br>生、欢喜和悲伤。《月光下》写家政工作者,《照夜白》写教师,<br>《净尘山》《日光照亮北斗》写程序员,《通天桥》写小诊所医生,<br>

第37页

书都 036 对话 注目于普通人群体,深究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生命困惑,让我觉得自己的写作是有<br>价值的。我希望写出“印象深圳”之外的人和事,非传说的,不刻板的,有质感<br>和鲜活感的城市生活。<br>《书都》_ 您在小说中借人物之口说“愿意对居住的地方生出浪漫的想象”。以<br>文学的眼光,您觉得深圳这座城市具有怎样的气质?您认为具有深圳特色的“浪<br>漫”是怎样的?<br>蔡东_ 深圳是一座现代的城市,现代感不仅反映在城市景观上,还包括一些<br>软性的东西,各方面的先进和便利。在某一个特定时期里,深圳提供了别样的精<br>神景观,它承载和寄托了一代人关于现代性和未来感的想象。深圳也是一座湿润<br>的、碧绿的城市。亚热带气候,阳光和雨水丰沛,草木葳蕤,植物资源非常丰富。<br>我在课堂上讲深圳的文学写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印象,几乎所<br>有小组都谈到深圳的绿化。我喜欢这里的植物,樟树清丽,榕树雍容,大王椰子<br>秀拔,南洋楹高入云天,羽毛状的叶子有飘逸之感。另外,深圳是一座充满变化<br>的城市,这是创造力和生命力勃发的表现。<br>深圳的城市发展史本身就是浪漫的。荒野滩涂可以进化为现代城市,跟许多<br>梦幻的、现代美的城市一样,它是人工的、规划的,却又近于神迹,近乎象征。<br>最美妙的是,在并不阔绰的城市空间里,你经常会突然遇见一座姿态舒展的公园。<br>《书都》_ 读您的文字,虽然在描绘现代生活,却觉得有种古典韵味,能从阅<br>读方面讲讲对您写作影响较深的作家和作品吗?<br>蔡东_ 阅读方面我是杂食性的,各类文体不限,也涵盖文学、艺术、社科等<br>不同领域。当然常读常新的是《红楼梦》,她对我的影响,体现在文学书写方面,<br>也体现在生活态度上。《红楼梦》是日常生活之书,结实细密,特别耐读。虽然最<br>终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却并非冰冷远漠的虚无主义,书里头充满着过<br>日子的热情和热烈。我的小说写各种各样的生命困境,但不能只有沉重,不能只<br>有幻灭和绝望。《红楼梦》第一回就告诉我们,好就是了,了就是好,然而,又万<br>般沉迷地描绘排闼而来的一次次欢聚,透悟了,透悟后还充满兴味地去写一个能<br>配红荔枝的碟子,这热烈和明媚,叫人感动也给人启示。<br>《书都》_ 深圳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在您的观察中,从您来到深圳至今,深<br>圳文学有怎样的变化?<br>Cai Dong: I Hope to Write <br>Beyond \"The Shenzhen Cliche\"<br>

第38页

037 Book Capital<br>Dialogue<br>蔡东_ 深圳的写作群体更多样化了,书写也更成熟,出现了一批持续写作者,<br>各具特质,各有所长。谭甫成、刘西鸿、邓一光、杨争光、吴君、盛可以、厚圃、<br>林棹、弋铧、毕亮、俞莉、卫鸦、王卉子,一代又一代城市书写者建构起一个<br>“文学深圳”,他们的书写编织成通往深圳的“交叉小径”。 <br>这里尤其要提到邓一光的深圳写作和标志性作品《深圳在北纬 22° 27 '-<br>22° 52 '》。我在随笔里谈到过,这是一篇具有深远意味的小说,对城市书写产生<br>了深刻影响。具体而言,它代表深圳的城市书写来到一个意义重大的节点,这个<br>节点是“由实入虚”。《深圳在北纬 22° 27 '- 22° 52 '》是深圳城市文学由实入<br>虚的重要一笔,对城市的书写由此跃升到另一个维度。邓一光的写作实践和表达<br>路径极为重要,他是对城市经验做出高度个性化的萃取,使其进入文学、成为文<br>学的作家。他提供出一系列有美学意境、有思想内核和现代气息的小说,方法上<br>不是古典现实主义的,而是点染的、思辨的、四两拨千斤的,以灵敏的感知、绝<br>妙的发现和飘逸的空白见称。在他笔下,一个新鲜又陌生的城市浮现,跟实际的<br>深圳若即若离,是有来处的,也是想象和变形的。<br>有一类城市书写指向此时此地,简单得出结论,深圳“就是”这样的,而邓<br>一光的书写充满思想的力量,充满发散性和未知感,读罢激发思考,什么是城市,<br>什么是深圳。邓一光的城市短篇让深圳变得更复杂。<br>蔡东(左四)在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现场

第39页

038 未来 书都 从方舟实验室到华为生活<br>文 _ 李晓锋 图 _ 由受访者提供<br>HUAWEI Smart Home Ark <br>Lab's Brand New Lifestyle<br>2023 年 2 月 24 日,深圳龙岗区万科云中心,方舟壹号<br>空间智能开放实验室正式启幕。这是全球首个空间智能化大<br>型开放实验室,华为在这里宣布,将又一次开创崭新的生活<br>方式。<br>这不是华为对生活方式的第一次发声。就在两个多月前,<br>2022 年 12 月 31 日,深圳首家华为智能生活馆在欢乐海岸开<br>幕。在一栋独立别墅里,从牙刷到手机到全屋智能家居,一<br>应俱全。<br>未来<br>

第40页

039<br>The Future<br>Book Capital<br>实验室推动的第三次空间浪潮<br>作为全球首个空间智能化大型开放实验室,方舟壹号在深圳亮相的规格之高,<br>迅速成为行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深圳市市长、华为终端 BG CEO、万科总裁等超<br>重量级嘉宾共同揭幕,让人们对于这个 8600 平方米的实验室所承载的使命,给予<br>了高度的期待。<br>从华为官方的发布可以看出,华为方舟壹号空间智能开放实验室是行业内极<br>其稀缺的平台,华为也将方舟壹号空间智能开放实验室的开幕视作一场新时代伟<br>大变革的开始,人类生活空间智能化的最大实验将在这里落地。<br>“房地产行业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受到功能化与美感化两个浪潮的驱动,<br>成长为我们国家最大的产业集群,经历各自 20 年的黄金期,两个浪潮的驱动力都<br>遇到了瓶颈,智能化因为其很低的成本、很高的体验增值,会成为房地产发展的<br>第三次空间浪潮。”<br>华为终端 BG 首席战略官、全屋智能产品线总裁邵洋,在华为方舟壹号空间智<br>能开放实验室的启动仪式上再次重申了华为将<br>长期深耕全屋智能领域的决心,并表明今后将<br>持续通过政企合作制定行业标准研究和产业政<br>策孵化,联合多方伙伴,共同推进和加速产业<br>的应用落地。<br>华为生活的“五高”体验<br>“拿手机来打个比方,如果说原来的房子叫<br>做功能机,那现在华为生活介入的房子就叫做<br>智能机。”<br>走进方舟壹号实验室,我们可以享受全实<br>景沉浸式的体验。拿一个最简单的餐桌来说,<br>而在更早一点,2022 年 12 月 10 日、11 日、15 日,华<br>为全屋智能家居授权体验中心相继在龙华、龙岗和前海亮相。<br>这一连串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从方舟实验室到华为生<br>活,一种全新的智能生活方式正在向我们走近。与此同时,一<br>个以智能生活为引领的全新产业生态,也在向我们敞开怀抱。<br>市民在华为智能生活馆前留影

第41页

040 未来 书都 HUAWEI Smart Home Ark <br>Lab's Brand New Lifestyle<br>随着智能灯光的变化,我们可以体验朋友聚会的欢快,也可以体会一家三口的温<br>馨,还可以享受烛光晚餐的浪漫。在 8600 平方米的空间里,华为智能对于生活<br>场景进行了大量实景化展示,从 400 平方米的别墅,到 40 平方米的公寓,再到<br>酒店、办公室、会议室、学校、医院、康养……华为在每一个空间都在展示一个<br>“原来可以这样的”体验。<br>这是一个乐高积木式的模型,把所有设备连接跟控制结合起来,在一个空间<br>内打造 10 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来完成家庭网络、安防、用水、能耗、照明、娱<br>乐等功能。<br>华为希望这样一个组合带给用户全新的“五高”体验 :首先是高可靠,非常<br>放心 ;其次是高感官,能够让大家感觉到整个感受的焕新 ;第三个是高智能,能<br>够语音交互,能够理解空间之间的关系 ;第四个是高心意,可以自由定义场景,<br>可以自由选择家电 ;第五个是高掌控,全系列设备让我们更好掌控所有。<br>“这种体验可以传导给空间打造的发动机——设计师,一个空间原来的可变性<br>如果是 10,现在至少是 1000。”那么多的变化,就是设计师的发挥空间,也是用<br>户的体验增值,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合。为此,方舟壹号实验室专门打造了未来设<br>计空间研究院。对于常用常新的智能生活,华为充满期待。<br>“政产学研展”一体的万亿赛道<br>“凭借颠覆性的 PLC 技术,华为今天把全球第一大产业引领到过去没有的智能<br>化,华为方舟壹号空间实验室开创了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华为是空间智能化赛道<br>的开创者。”华为公司常务董事、终端 BG CEO 余承东在方舟壹号的开幕仪式中兴<br>奋地提到。<br>这是一个超前的行业视角,尽管智能家居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摸索了近 20 年,<br>但实际上中国家庭的“智能化”率还不到 3%,能不能将这个比例提高到 50%、<br>70% 乃至更高呢?华为期望有一天,当人们谈起个人智能化的苹果、出行智能化<br>的特斯拉时,也同样会想起空间智能化的华为。<br>人类社会当中最大的产业一直是空间,我们所处的学校、医院、住宅、酒店、<br>办公、会议……这样全球 20 万亿美元的产业一旦实现了智能化,那将是一种伟大<br>的创新和巨大的商机。<br>

第42页

041<br>The Future<br>Book Capital<br>从提出设想的那一天开始,方舟壹号就是一个“政、产、学、研、展”一<br>体化的产物。近些年,伴随《关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 提高居住品质的指导意见》<br>《“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文件的推出,国家对数字经济的指导越来越具<br>体,方向越来越明确。<br>当前,深圳已经把发展数字家庭、全屋智能作为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牵<br>引性任务、关键性举措。华为方舟壹号空间智能开放实验室的启幕,将加快打造<br>全屋智能深圳样板,从全屋智能到智慧建筑,从智慧建筑到智慧社区,从智慧社<br>区到智慧城市,推动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兴动力源。<br>共建“森林”的方舟使命<br>为什么要把实验室命名为方舟壹号呢?邵洋在回答媒体提问的时候曾表示,<br>在这个产业里的每一个人都看到了一个美好的彼岸,但都发现自己的小船过不去。<br>所以华为要搞一个方式,帮助大家来渡过这个彼岸,于是起名为“方舟”。<br>用华为的话来说,是要在实验室的引领下,共建一个产业“森林”。连接、交<br>互和生态是华为为智能家居产业设定的跑道,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空间智能<br>化领域依然存在着连接困难、交互复杂、生态封闭的问题,行业正在等待一个<br>The Future<br>位于欢乐海岸的华为智能生活馆

第43页

042 未来 书都 HUAWEI Smart Home Ark <br>Lab's Brand New Lifestyle<br>042<br>未来<br>书都

第44页

华为团队在华为智能生活馆的热舞<br>043<br>The Future<br>Book Capital<br>“引领者”的出现,用足够的技术力与生态力对行业进行全面整<br>合。<br>华为拥有最好的连接,全球前三的交互与中国最好的鸿蒙生<br>态。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联合共创,华为方舟壹号空间智能开放实<br>验室的落地,让产业的共创共建共赢不再是一句空话。华为将在<br>此与地产、酒店、家电家居等各产业伙伴进行联合创新,实现共<br>创共建共赢。<br>产业“森林”的共建当然离不开政企合作与互动,积极推动<br>行业标准制定及产业政策研究孵化,共同推进和加速产业的应用<br>落地。政策情绪的热情高涨,也带动了生态上下游的信心。<br>在方舟壹号空间智能开放实验室的开幕仪式上,住房和城乡<br>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分别与<br>华为终端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万科、碧桂园、华润置地、<br>招商蛇口等覆盖了房产、建设、酒店、空间设计等多个相关行业<br>的头部力量成为实验室的首批共创单位 ;松下、博西、美的、方<br>太、慕思等数十家来自家电、家居、照明、安防等领域的头部企<br>业成为实验室首批共创生态伙伴企业。<br>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在方舟壹号的周围,一个全屋智能行<br>业的产业“森林”正在形成。<br>从实验室到生活方式,一个新的华为正在朝我们迎面走来。<br>你感受到了吗?<br>

第45页

044 未来 书都 跨年演讲中龙华书城里的<br>“不停”人生<br>文 _ 曾岚 图 _ 由受访者提供<br>对于深圳龙华书城的王海霞、周嘉、张浩龙和陈家政等 4<br>位员工来说,能够成为 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压轴出<br>场的人物,实在是有些出乎意料的。<br>当然,演讲者罗振宇不是心血来潮。今年的跨年演讲地<br>点与往年不同,不再是万人场馆,而是选择了独具特色的深<br>圳书城龙华城。在书城准备演讲的这段时间里,几位普通的<br>书城员工引起了他的关注 :<br>The\"Non-stop\" Life of Longhua <br>Book City in the New Year's Eve <br>Speech<br>未来<br>

第46页

045<br>The Future<br>Book Capital<br>一个独自抚养 6 岁孩子的书城团<br>购专员,为了帮助自己和朋友,通过<br>自学拿下了心理疏导师证 ;一个普通<br>的图书导购员自学编程,成了同事眼<br>中的智能家居极客 ;一个书城商业运<br>营中心的主管爱玩钢笔画、油画、毛<br>笔字和篆刻,业余时间帮朋友设计了<br>十几套房子 ;一个书城的物业管理员,<br>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的在职<br>研究生,他认为把时间花在学习上总<br>是没错的……<br>在罗振宇看来,这几个新认识的朋友,不正是<br>生活中“时间的朋友”嘛。于是,他们成了跨年演<br>讲当中的角色。他们自己都很诧异 :我们都很普通<br>啊。没错,他们都是普通的深圳人。可是,这种普<br>通的后面,却有着绝大部分深圳人的共性,那就是<br>罗振宇在演讲当中总结的——不停!<br>让我们走近他们,走近普通深圳人的“不停”。<br>王海霞 :给生活留一些 “空白”<br>她是龙华书城的工作人员,是单亲妈妈,更是王海霞自己。在繁忙的工作和<br>家务中,她没有忘记自己。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打包图书,一摞书从地上扛到打<br>包台,并迅速将书包好,整个过程干脆利落,就如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个子小巧,<br>大方爽快。<br>她一天的时间是拆开用的,早起做早餐,送女儿去上幼儿园,紧接着去工作,<br>下班后做饭、带娃、哄睡,等到女儿睡着以后才开始自己的生活,每天如此。“每<br>天的生活都很满,必须有一些内在激励。要留一些空白的时间,去理一理生活的<br>各个方面,去看看书、去接受一些新的东西,可以疗愈自己。”从早忙到晚的她没<br>有一整段时间是属于自己的,但她将所有空隙的时间拼成一个“空白”,在那片<br>“空白”上用阅读涂上彩色,让彩色慢慢疗愈自己的内心。<br>“我很喜欢《人生海海》,书里有一句话,大意是说,有时候听音乐可以给你

第47页

《它们的性》首场新书分享会在深圳龙华书城举办<br>046 未来 书都 带来力量,看书也会给你带来力量。”她曾遭遇人生低谷,婚姻工作家庭都不如人<br>意,是阅读给了她力量,“其实很多事情的内在本质就是吸引力法则,你的人生、<br>工作、朋友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所以要永远用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吸引好的东<br>西。想明白这个道理后我的人生开阔了许多。”她平静地述说着过去种种,温柔的<br>眼神有通透的智慧。<br>走出低谷后的她,打开生活的副本,在阅读的旅途中找回自己。即使日常繁<br>忙,她也没有放弃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她会在工作日的中午回家给自己做一顿好<br>吃的,她会在休息的间隙阅读各类书目,她会在每个周末陪孩子去游玩,享受亲<br>子时光,学习主持朗诵……<br>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拥有信念系统后就不变了 ;另一种是让自己信念系<br>统处于打开的状态,不停地接受更多东西,让自己的认知范围扩大。她是第二种<br>人。“未来不一定需要很多钱,把工作做好,把宝宝抚养长大,踏踏实实地过好每<br>一天就可以了。一个人在物质方面无论有多少财富,他一天也是吃三顿饭,睡一<br>张床,更多的是要经营自己内在精神的富足。”通透如她。当认知范围越大,内心<br>也会越包容平静,更容易感知幸福。<br>她先是王海霞,而后才是母亲王海霞、工作人员王海霞、心理疏导师王海霞。<br>她是深圳平凡而又努力的普通人,她正享受当下的时光,她将会不停地成长与蜕<br>变。 <br>The\"Non-stop\" Life of <br>Longhua Book City in the <br>New Year's Eve Speech<br>

第48页

047<br>The Future<br>Book Capital<br>周嘉 :为自己打造后花园<br>访谈的过程,周嘉全程佩戴着 N95 口罩,当问及为什么还要<br>佩戴 N95 口罩时,他回答 :“图书整理工作中,会有比较多的灰<br>尘,加上以前囤了太多,要一个个用完,不然就浪费了。”<br>这就是周嘉,一个实用主义行动派男孩。他用他的实用主<br>义,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后花园”。<br>大学时期,他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这为他后期自学编程埋<br>下了种子。他是智能家居的发烧友,关注各平台的技术帖,并学<br>以致用,搭建自己的家庭系统,将不同品牌的家电集合到一个系<br>统,实现以一控十,免去要下载多个 APP 的困扰,让智能家居<br>更加人性化。<br>“你想象一下,冬天的夜晚,你已经上床就寝,突然发现客<br>厅的灯还没关,这时候你不需要离开被窝,只需要在手机上点一<br>下就能关灯,是不是很舒适?”这就是周嘉的后花园,体验感与<br>智能化并行。“老人家每次看完电视之后,他们担心耗电都会把<br>电源插头拔掉,其实这是很麻烦的。后来我就把家里的开关改<br>了,父母坐在沙发上通过语音控制就可以关闭电源,且不用担心<br>耗电。”他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为自己、为家人一点点“串起”<br>生活的幸福感。<br>“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这是周嘉对自己的注解。他不<br>善言辞,但内心世界丰富。他擅于发现生活的美与诗,用镜头记<br>录所见所闻 ;他搭建私有笔记部署软件,记录所思所想。他是思<br>考者,不焦虑不盲从,“当目标不明确时,就去行动,去明确它 ;<br>当不知道什么有用的时候,就做好当下 ;如果遇到困难或者焦虑<br>的时候,睡一觉就好了。”对于未来,他没有太多的想法,但他<br>知道,踏好脚下每一步,未来会奔赴而来。<br>张浩龙 :斜杠艺术初学者<br>“初,学者”是他的微信名,也是他的状态。他将自己定位<br>为初学者,在人生途中谦虚前行,不断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不一<br>定要深入研究,能够达到某个目标就可以,用爱好为生活添光放<br>彩的同时,不忘“学者”的理想和目标。<br>“我大学学的是室内设计专业,虽然现在的工作内容和设计<br>无关,但这是立身之本,要保持专业水平,所以还是会在工作<br>张浩龙<br>陈家政<br>周嘉<br>王海霞

第49页

048 未来 书都 之余经营副业。”他的业余生活很精彩,兼职做室内设计之外,还学习毛笔字、篆<br>刻、油画、钢笔画……<br>为了练习毛笔字,张浩龙曾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去抄写《金刚经》,这个过程中<br>有无数次觉得坚持不下去了,但“已经开始了,就不能随便结束,要让它有一个<br>完美的句号”,这个信念支撑他最后完成长达十米的《金刚经》小楷书法。<br>爱上油画,是一次机缘巧合。他去参观大芬油画村,遇到一位很聊得来的老<br>板,就开始接触油画,目前还在学习中,目标就是能够画出一幅自己满意的人物<br>肖像。学习篆刻,则是因为觉得“很酷”,便开始琢磨,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br>他开启一切学习的原因好似很简单,就是想做,然后就去做。但这些爱好的坚持<br>都不简单,每一项都需要足够的意志力,静下心来才能学到点什么。<br>当问这些爱好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时,张浩龙回答,“只要感兴趣,就先做<br>了再说,哪怕付出时间和精力,起码收获了一段心安的时光。如果衡量太多,反<br>而会让自己丧失上路的勇气。”在凡事讲求利弊的大氛围中,他始终保持赤子之<br>心,用心经营自己。<br>对于未来的追求,他认为自己是内卷世界中的佛系存在,但佛系不意味着躺<br>平。他在稳中寻找机遇,等待突破。他对自己一直保持更高的要求,这样才会不<br>停地去学习。走在路上,做了再说,他是一位践行者。就如他的人生宣言 :心之<br>所向,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br>张浩龙的手绘作品<br>The\"Non-stop\" Life of <br>Longhua Book City in the <br>New Year's Eve Speech<br>

第50页

049<br>The Future<br>Book Capital<br>陈家政 :不想躺平的深二代<br>深二代,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群体。在许多人眼里,深二代等同于在深圳扎根<br>且没有压力。但对此,陈家政不这么认为。深二代只是一个身份,但并不是他身<br>上的标签。<br>大学学的是物流管理学专业的陈家政,在工作以后却选择报读中国人民大学<br>金融专业的在职研究生。“虽然和大学学的专业不对口,我也知道金融学比较难,<br>但我就是想挑战自己。”陈家政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他身上有很明显的深圳特<br>性——强烈的理财意识。<br>“上一代人大多数会把钱存在银行,但是通货膨胀一直在,长期存银行肯定会<br>亏。”陈家政和他身边的朋友组成理财小圈子,互相交流学习。如此还不够,他去<br>报读在职研究生,为的就是更全面掌握金融理财相关知识。<br>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周末课程排满,成为他的日常。学习科目多,难度大,<br>但他不惧怕。“走一步,再走一步”,谈到困难,陈家政目光如炬,他认为一步一<br>个脚印,就是当下最应该做好的事。在他眼中,“拼搏,更加拼搏”,是当代深圳<br>年轻人的现状,而他也是其中之一,抛开深二代的标签,努力且上进。<br>“我喜欢小孩,向往一家三口的生活。我希望未来我的小孩能够开心成长就<br>好,我不会给他太多压力。”谈到未来,陈家政嘴角上扬,掩不住的喜悦与期待。<br>在他的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未来蓝图,而他正在为此付出行动,一直在路上,等待<br>全新的、滚烫的幸福生活向他走来。<br>感谢 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感谢罗振宇在生活中的发现,让我们认<br>识了 4 个普通的深圳人,和他们身上的“不停”。<br>他们是当代深圳年轻人的缩影。<br>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只有无数平凡的坚持。<br>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保持自己的纯真与热爱。<br>开启生活副本,用心经营当下。<br>他们不受限更不设限,他们是不被定义的新一代。<br>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罗胖”讲述的龙华书城主人公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