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筑》2024年第02期

发布时间:2024-3-2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福建建筑》2024年第02期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本期 圆园24 年 2 月 1 日出版穴月刊雪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谢益人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戴益华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主 编院 张建勋副主编院 蔡雪峰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
[展开]
《福建建筑》2024年第02期
文本内容
第12页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

本期 圆园24 年 2 月 1 日出版

穴月刊雪

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

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

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

谢益人

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

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

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

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

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

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

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

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

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

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

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

戴益华

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

主 编院 张建勋

副主编院 蔡雪峰

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

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

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

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

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

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

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

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

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员员圆园 辕 栽哉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院 陨杂杂晕员园园源-远员猿缘

国外总发行院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渊北京 苑愿圆 信箱冤

广告经营许可证院

猿缘园园园园源园园源猿园

本期定价院 10援园园 元

基于模型的福建省域经济区划与协调发展研究 简煊祥(1)

野双碳冶目标下城乡规划认知误区及实施策略探析 李文澍(5)

福州猴屿洞天岩景区提升规划路径研究 萧清碧(9)

基于多源夜光遥感影像数据的贵阳都市圈城市空间演进研究

谢南薇(13)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探究

要要要要以宜春市竹亭村为例 方 力(17)

福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林叶倩(23)

库哈斯基于野方盒子冶的都市理论与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白 菲(27)

基于实地调研的武汉市黄陂区红联村公共厕所设计研究

刘 波 许春丽 许雯佳 张 磊(32)

盖下消防车道开口与上盖物业之间防火间距的研究 赖永玖(39)

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下青年公共租赁住房的设计探索与实践

刘纯清(44)

圆园24窑02

总第 308 期

中 国 期 刊 网 窑 中 国 学 术 期 刊 光 盘 版

中 国 叶 中 文 科 技 期 刊 数 据 库 曳 入 编 刊 物

福 建 省 第 一尧 二 届 优 秀 科 技 期 刊

首 届 全 国 建 设 行 业 优 秀 期 刊 一 等 奖

福建省科协连续七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

一尧城乡规划与园林规划

二尧建筑设计与建筑理论

第13页

某中庭大开洞超B级复杂高层结构设计与分析 徐洪勇(51)

风压变化对单层和双层索柔性支架结构体系挠度影响分析

周 丰(57)

人防地下室出入口通道顶板荷载取值探究 苗 伟(62)

某钢结构厂房防火设计的分析与探究 林利坚(66)

某烂尾续建项目框架柱置换混凝土加固设计分析

庄荣忠(74)

应力路径对粉土力学特性影响研究

陈 斌 贾景超 吴 岗 万亮亮 刘雨童(79)

改扩建项目基础设计分析 柯 砾(85)

在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单桩负摩阻力及沉降数值的分析

谭黎明(89)

基于Python的基坑监测数据分析 池善庆(94)

岩化法防渗支护体系稳定性离散元模拟研究

陈新泉 李庶林 唐 珺 张 新(99)

我国土木工程创新研究及其演化分析 陈 曦 刘国买(104)

建筑信息模型渊BIM冤技术在河南省某高校综合楼运维管理中的

应用 杨 潇(108)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期BIM+智慧工地应用研究

蒋志凯 王飞飞 汪燕青(113)

基于AHP-熵值法的建筑业BIM推广应用障碍分析

朱佳颖 严丽虹 朱贵美 黄梅萍(118)

某建筑科技公司预制梁厂智能化流水线的初步设计与主要投入

概算探析 林 威(124)

工程结算常见问题及对策 林亚山(130)

基于多层次PDCA理论的EPC建设项目投资概算控制流程优化

研究 李志强(13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状态模糊评估

刘书冬 王建平 李学礼 王 瑾 邓祥明 周 凯(139)

基于S项目进度管理中建设单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林雅珠(145)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目 次 圆园24 年 2 月 1 日 圆园24窑02

三尧 土木工程结构 五尧建筑科学与信息化

六尧建筑经济与工程管理

四尧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第14页

圆园24郾02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Division of Economic Zones Based on Model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JIAN Xuanxiang(1)

Analysis of cognitive misconcep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dual carbon\" goal

LI Wenshu(5)

Study on the Path of Improvement Planning in Fuzhou Houyu Dongtianyan Tourist Attraction XIAO Qingbi(9)

The research on urban spatial evolution of Guiyang metropolitan area based on multisource nightlight remote sensing images

XIE Nanwei(13)

Exploring the Planning of Urban Suburban Integrated Villa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要要A Case Study of the Village in Yichun City FANG Li(17)

Research on the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in Fuzhou Metropolitan

LIN Yeqian(23)

Research on Urban Theory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ategies of Rem Koolhaas Based on \"the Box\" BAI Fei(27)

Research on public toilets in Honglian Village, Huangpi District, Wuhan City, based on field survey

LIU Bo XU Chunli XU Wenjia ZHANG Lei(32)

Research on offire seperation distance between sunken vehicle base and building in upper cover LAI Yongjiu(39)

Desig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youth public rental housing under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Fuzhou metropolitan area

LIU Chunqing(44)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super B-level complex high-rise structure with a large opening in a certain atrium XU Hongyong(51)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Wind Pressure Changes on the Deflection of Single and Double Layer Cable Flexible Support Structure Systems

ZHOU Feng(57)

第15页

Research on roof load value of entrance and exit passageway of civil air defense basement MIAO Wei(62)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fire prevention design for a steel structure factory building LIN Lijian(66)

Analysis on design of replacement concrete reinforcement for frame columns in a unfinished continuation project ZHUANG Rongzhong(74)

Effect of Stress Path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lt CHEN Bin JIA Jingchao WU Gang WAN Liangliang LIU Yutong(79)

Analysis of basic design of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s KE Li(85)

numerical analysis of negative friction and settlement of single pile induced by ground water falling TAN Liming(89)

Foundation pit monitoring data analysis based on Python CHI Shanqing(94)

Discrete element simulation study on the stability of rock chemical method anti-seepage support system

CHEN Xinquan LI Shulin TANG Jun ZHANG Xin(99)

Analysis of research of civil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nd its evolution in China CHEN Xi LIU Guomai(104)

Applica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BIM) technology in th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of a university building in Henan

province YANG Xiao(108)

BIM+ smart site application research in urban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period JIANG Zhikai WANG Feifei WANG Yanqing(113)

Analysis of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IM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Based on AHP-Entropy Method

ZHU Jiaying YAN Lihong ZHU Guimei HAUNG Meiping(118)

Preliminary design and main investment estimation of intelligent assembly line for prefabricated beam factory of a certa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mpany LIN Wei(124)

Comm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gineering settlement LIN Yashan(130)

Investment Budget Control of EPC Construction Project Based on Multi-Level PDCA Cycle Theory LI Zhiqiang(134)

Construction Safety Evaluation a Traffic Construction Project Based on Matter-Element Entropy Method

LIU Shudong WANG Jianping LI Xueli WANG Jin DENG Xiangming ZHOU Kai(139)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Units in S Project Progress Management LIN Yazhu(145)

第16页

2024 年第 02 期

总第 30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2·2024

Vol·308

基于模型的福建省域经济区划与协调发展研究

简煊祥

(福州市勘测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在分析经济区划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基础上,选取城市规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和人民生活

水平等 4 类 13 个指标,构建福建省地级市综合质量评价指数。 运用引力模型和 0 - 1 规划模型,对福建省进行经济区

划。 区划结果表明,福建省可划分为 3 大经济区,即闽北经济区、闽南经济区和闽西经济区。 同时,就各经济区的协调

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福建省;经济区划;引力模型;0 - 1 规划模型;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2 - 0001 - 03

Division of Economic Zones Based on Model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JIAN Xuanxiang

(Fuzhou Investigation & Surveying Institute CO. ,LTD,Fuzhou 350108)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 trend of division methods of economic zones,divided Fujian province into

three economic zones:west Fujian economic zone,south Fujian economic zone and north Fujian economic zone by selecting four classes thirteen indexs:urban scale level,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industrial structure level and people’ s living standard,using the approaches of

gravity model and 0 - 1 planning model. At the same time,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o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itions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economic zones.

Keywords:Fujian province; Division of economic zones; Gravity model; 0 - 1 planning mode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简煊祥(1988—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janexuanxiang@ 126. com

收稿日期:2023 - 09 - 15

0 引言

省域经济区划着眼于全省的国民经济,是研究确

定区域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及各项事业的综合布局,

也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1]

。 相对于自然区

划而言,省域经济区划研究相对薄弱[2]

,现有经济区

划文献,大多采用先确定区域内中心城市,再通过中

心城市的影响范围的方法,划分经济区。 例如,祁向

东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新疆 19 个市和 68 个城关进行

了综合实力指数评价及等级层次划分,以国道和省道

模拟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网络,计算得出新疆各中心

城市的影响区范围,将新疆划分为 7 个经济区[3]

;闫

二旺依据城市 - 区域理论,以山西省为研究目标,运

用中心城市影响区范围和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单元相

结合,进行经济区划[4]

。 由于确定中心城市需要收集

大量准确性高和代表性强的指标数据,受主观因素影

响较大,而社会经济系统复杂多变,中心城市很难完

全用定量的方法确定。 近年来,运用数学模型进行经

济区划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例如,徐辉等人选

取江西省 GDP、城市距离和人口规模等因子,运用引

力模型把江西省划分为四个经济区[5]

;陈君等人在分

析现阶段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应用主

成分分析法,得出福建省 9 个地级市的综合得分,然

后运用断裂点模型来评测每个城市的影响范围,将福

建省划分为 4 个城市经济区[6]

;段七零等人运用引力

模型和 0 - 1 规划模型结合江苏省各城市的综合质量

指标值,把江苏省划分为四大经济区[7]

。 数学模型法

较传统中心城市法划分经济区,其优势在于分析过程

比较简单、直观,得出的结果比较客观[8]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我国经济较为活

跃的地区。 福建省下辖 9 个地级市,这些地级市的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为了促进这些城

市经济的快速和协调发展,福建省曾制订和实施了

多项区域战略,收效显著。 由于经济区划是促进和

协调区域发展,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重要途径,所以,

研究福建省域经济区划,对于发展福建省城市经济,

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

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17页

· 2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1 基本释义

1. 1 省域经济区划

省域经济区划是根据全省劳动地域分工要求与

区域客观条件,以城市为基本单元和城市间紧密的经

济联系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综合经济区划[1]

1. 2 城市质量指标

城市质量指标是从城市规模水平、经济发展水

平、产业结构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反映城市的

综合实力[9]

。 通常选取以下 4 类 13 个指标,如表 1

所示。

表 1 城市质量评价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城市规模

城市面积 平方公里

市区人口 人

农业人口 人

经济发展

GDP 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万元

进出口总额 万元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占 GDP 的比重 百分比

第二产业占 GDP 的比重 百分比

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 百分比

人民生活

人均 GDP 万元

人均财政收入 元

人均工资 元

1. 3 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和距离衰减

原理构造出来用来衡量两个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大小

的数学模型[8,10]

,其公式为:

Fij = G

MiMj

Dij

r

(1)

Dij = T·A (2)

式(1)中,Fij为城市间引力;G 是取值为 1 的经验

常数;Mi和 Mj分别为 i、j 城市的质量;Dij为城市间的

经济距离;r 是取值为 2 的距离可达性系数。

式(2)中,T 为两个城市间货运的时间成本(公路

里程/ 速度);A 为两个城市间货运的运输成本(运输

单价 × 公路里程)。

1. 4 0 -1 规划模型

0 - 1 规划模型是决策变量为 0 或 1 的一种规

划[11]

。 是用 0 或 1 表示离散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和互

斥关系。

2 福建省域经济区划模型的选取

2. 1 引力模型构建城市间相互作用力

城市综合质量的测算属于综合评价的范畴,在研

究城市综合评价中通常采用主成分分析法[13]

。 根据

上述选取的城市质量指标,数据来源于 2008 年福建

省统计年鉴,对所选取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

析,得到福建省 9 个地级市的综合质量及排序(表

2)。 为避免有些城市的综合得分为负值,可以用最大

- 最小规范化法,对各城市的综合得分进行线性变

换[14]

。 线性变换公式如下:

v′ =

v - min

maxA - min

(N maxA - N minA ) + N minA (3)

化简得 v′ = v - min + N minA

式中,v、 v′ 分别表示原始数据和变换后数据;

minA 、N minA 分别表示原始数据列和变换数据列的最

小值;maxA 、NmixA 分别表示原始数据列和变换后数

据列的最大值。 选取[10,13. 694]为映射区间,使其

不改变原始数据列的大小和排序,如表 2 所示。

表 2 福建地级市综合质量

综合得分 综合质量 排序

福州 2. 409 13. 694 1

厦门 2. 216 13. 501 2

泉州 1. 451 12. 736 3

莆田 - 1. 267 10. 018 8

三明 - 1. 056 10. 229 7

漳州 - 0. 624 10. 661 4

龙岩 - 1. 285 10. 000 9

南平 - 1. 013 10. 272 6

宁德 - 0. 830 10. 455 5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对其周边地区的

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引

力,是开展经济区划的重要依据[12]

。 目前,福建省通

车里程达到 5228 km,铁路 3884 km,实现了各设区市

到省会福州“4 小时交通经济圈”。 按照规划,海峡西

岸经济区将构建“三横六纵九环” 铁路网,实现相邻

设区市之间 1 h 交通圈。 城市间的距离,可以是公路

距离,也可以是铁路距离。 为了计算方便,文章采用

福建省公路里程和福建省货运价格来测算城市间经

济距离。 利用表 2 中福建地级市综合质量代替城市

的质量和式(1)、式(2),可以计算得到福建地级市间

经济距离和相互作用引力,如表 3 所示。

第18页

2024 年 02 期 总第 308 期 简煊祥·基于模型的福建省域经济区划与协调发展研究 · 3 ·

表 3 地级市间经济距离和相互作用引力

福州 厦门 泉州 莆田 三明 漳州 龙岩 南平 宁德

福州 - 23. 84 15. 51 8. 25 24. 98 26. 21 35. 35 19. 60 10. 37

厦门 0. 33 - 8. 33 15. 60 27. 11 5. 39 16. 57 33. 31 34. 21

泉州 0. 72 2. 48 - 7. 27 24. 00 10. 70 20. 33 30. 05 25. 88

莆田 2. 02 0. 56 2. 42 - 26. 21 17. 96 27. 84 25. 72 18. 62

三明 0. 22 0. 19 0. 23 0. 15 - 27. 84 22. 70 7. 68 26. 05

漳州 0. 21 4. 96 1. 19 0. 33 0. 14 - 11. 19 34. 05 36. 58

龙岩 0. 11 0. 49 0. 31 0. 13 0. 20 0. 85 - 30. 37 46. 46

南平 0. 37 0. 12 0. 14 0. 16 1. 78 0. 09 0. 11 - 18. 37

宁德 1. 33 0. 12 0. 20 0. 30 0. 16 0. 08 0. 05 0. 32 -

注:以表格中的“ - ”为界,此线右上部分为城市间经济距离,此线左下部分为城市间引力。

2. 2 规划模型计算经济区划方案

根据上述城市经济区划的思路,以引力模型和 0

- 1 规划模型确定出城市经济区划方案,具体表示

如下[11]

:

Max∑

n

i = 1

n

j = 1

βijFij (4)

s. t. =

k = 1

i = 1

βik + ∑

n

j = i + 1

βij≤b - 1,(i,j = 1,2…n)

βij + βik + βjk≠2,(i < j < k,i,j = 1,2…n) {

(5)

式中,βij为城市间的引力系数,值为 1 时,表示城

市在一个经济区划内;值为 0 时,表示城市不在一个

经济区划内。 n 为城市个数,b 为经济区划中含有城

市个数的最大值。

根据以往福建省经济区划,通常将全省划分为 2

~ 4 个经济区,因此取 b = 4,将福建省各城市间引力

值(表 3)代入式(4)和式(5),求得目标函数 Max∑

9

i = 1

9

j = 1

βijFij取得最大值时的 βij(表 4),并根据 βij的取值来确

定福建省域经济区划方案。

表 4 城市间相互作用系数

βij 福州 厦门 泉州 莆田 三明 漳州 龙岩 南平 宁德

福州 0 0 0 0 0 0 0 0 0

厦门 1 0 0 0 0 0 0 0 0

泉州 1 1 0 0 0 0 0 0 0

莆田 1 1 1 0 0 0 0 0 0

三明 1 0 0 0 0 0 0 0 0

漳州 1 1 1 1 0 0 0 0 0

龙岩 1 0 0 0 1 0 0 0 0

南平 1 0 0 0 1 0 1 0 0

宁德 1 0 0 0 1 0 1 1 0

3 福建省域经济区划研究与协调发展

3. 1 构建福建三大经济区

通过 0 - 1 规划计算结果,在遵循经济区划原则

下,结合福建省行政区划,福建省可分为 3 个经济区

如图 1 所示,即包括福州、莆田、宁德 3 个地级市的闽

北经济区;包括厦门、泉州、漳州 3 个地级市的闽南经

济区和包括龙岩、三明、南平 3 个地级市的闽西经济

第19页

· 4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区。 这样划分的经济区,相互作用潜力最大(Max∑

9

i = 1

9

j = 1

βijFij = 14. 37)。

图 1 福建省域经济区划示意图

3. 2 经济区划与协调发展

闽北经济区是以福州为经济中心,莆田和宁德为

次经济中心的经济区。 该经济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

总面积 29 725 km

2

,占全省土地面积 24. 13% ,人口

1271 万人,占全省人总人口 36. 94% 。 福州是全省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福建东部沿海,有着良好

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 莆田和宁德是福建较为落

后的地区,该地区经济总量较小,区域发展较不均衡,

服务业占产业比重较低。 要推进闽北经济区的协调

发展,就必须发挥福州省会城市的优势,协调区域内

生产力布局和资源合理配置,加强莆田、宁德与福州

的经济联合。 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纺织化

纤、冶金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强莆田、宁德的港口产

业建设,实现优势互补。

4 结语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改

革,在此背景下,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经济区发展的

规划和支持。 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研

究其省域经济区划,进行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的

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章以福建省 9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

引力模型和 0 - 1 规划模型,把福建省划分为闽北、闽

南和闽西三个经济区,并对经济区的协调发展进行了

相关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该经济区划方案,相互作

用潜力最大。 但各经济区经济实力悬殊较大,发展方

向也各不一致。 要推动各经济区协调发展,重点要推

动闽北经济区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纺织化纤、冶金等

主导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闽南经济区厦、漳、泉三地

同城化,不断改善闽西经济区交通运输现状,把闽西

经济区成为全省的能源生产、供给和加工基地。

参 考 文 献

[1] 郭振淮,金陵,候景新,等.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M]. 北

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114 - 115.

[2] 郑度,葛全胜,张雪芹,等. 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J]. 地理研究,2005,24(3):330 - 344.

[3] 祁向东. 新疆城市经济区划分研究[ J]. 新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0,17(1):91 - 93.

[4] 闫二旺. 省内城市经济区划分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J]. 生产力研究,2002(1):70 - 71.

[5] 徐辉,彭萍. 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西省经济区划与协调发

展研究[J]. 地理科学,2008,28(2):169 - 172.

[6] 陈 君,王 卓,刘天晓. 福建省城市经济区划与空间协调

研究[J].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2):72 - 73.

[7] 段七零,毛建明. 基于引力模型与 0 - 1 规划模型的省域

经济区划———以江苏省为例[ J]. 经济地理,2011,31

(8):1239 - 1241.

[8] 简煊祥. 基于引力模型与 0 - 1 规划模型的建阳市矿业

经济区划研究[J]. 中国矿业,2012(11):47 - 51.

[9] 朱道才,陆林,晋秀龙,等. 基于引力模型的安徽城市空

间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2011,31(5):551 - 552.

[10] 李丹,安义中. 0 - 1 规划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J]. 西南

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94 - 96.

[11] 彭萍. 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西省综合经济区划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07:24 - 35.

[12] 李江苏,骆华松,曹洪华. 基于引力模型分析城区与郊区

空间相互作用———以昆明市为例[ J]. 经济问题探索,

2008(12):53 - 54.

[13] 刘伟宏. 福建省城市经济竞争力研究[J]. 福建行政学院

学报,2009(5):107 - 108.

[14] 段七零. 基于断裂点理论的南京经济腹地界定及层次划

分[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8):853 - 858.

第20页

2024 年第 02 期

总第 30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2·2024

Vol·308

“双碳”目标下城乡规划认知误区及实施策略探析

李文澍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 101309)

摘 要:低碳环境下城乡规划工作开展时,主要依托人们对双碳目标的表层理解设计实施策略,容易陷入认知误区,使

得实施策略无法满足低碳城市建设要求。 因此,提出“双碳”目标下城乡规划认知误区及实施策略解析研究。 从碳减

排和碳增汇两方面入手,明确“双碳”目标下城乡规划任务,并确定合理的城乡规划策略,有利于推动碳减排工作的发

展。 结合当前各地城乡规划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举措,分析“双碳”目标下城乡规划认知误区。 在跳出这些误区

后,从城乡空间格局、消费模式、基础设施、公共空间、重点领域资源利用效率五方面入手,提出一系列有效的低碳城乡

规划实施策略。

关键词: 双碳;碳达峰;碳中和;城乡规划;认知误区;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2 - 0005 - 04

Analysis of cognitive misconcep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dual carbon\" goal

LI Wenshu

(Beijing City University,Beijing 101309)

Abstract:When carrying out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work in a low - carbon environment,it mainly relies on people?s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dual carbon goals to design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which can easily fall into cognitive misunderstandings and mak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low - carbon urban construction. Therefore,a study on the cognitive misconcep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 dual carbon\" goal is proposed. Starting from both carbon reduc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clarifying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asks under the \" dual carbon\" goal and determining reasonabl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trategies a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reduction work.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measures of promoting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various region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isconception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 double carbon\" goal,and after jumping out of these misconceptions,proposes a series of effective low - carb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rom five aspects:urban and rural spatial pattern,consumption mode,infrastructure,

public space,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key areas.

Keywords:Dual carbon; Carbon peaking; Carbon neutrality;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gnitive misconceptions;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作者简介:李文澍(2004. 6— ),男。

E-mail:fsddfd@ yeah. net

收稿日期:2023 - 06 - 03

0 引言

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加剧,使大气中二氧

化碳含量成倍增长,长期下去必然会引起全球气候变

暖[1]

,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发展。 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

变暖问题,以碳达峰和碳中和概念为核心的“双碳”

目标被提出。 由于城乡空间中人类生产、生活频繁,

这部分区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

,也是实现碳中和

的关键要素汇集区。 因此,如何实现城乡绿色低碳规

划建设,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很多学者

开始研究“双碳”目标下城乡规划实施策略。

学者朵建文等[3]针对城乡规划项目进行分析,明

确其涉及到居住、交通等多个模块。 分析每个模块碳

排放量变化情况,并引入低碳生态理念,对整个规划

区域进行整体空间划分,针对每个分区的文化生态形

成独特的规划方案,得到整体的城市规划实施策略。

但是,该策略的应用拓展性较差。 学者覃盟琳等[4]深

入分析了城乡低碳发展现状,并借鉴其他城市在“双

碳”目标下的规划路径,设计包含政策引导、区域协作

和技术突破等主要环节的实施策略,并按照“双碳”

发展目标,进程执行策略。 但是,该策略的应用成本

较高。 同时,学者李春慧等[5] 分析“双碳” 目标与城

乡规划之间的联系,以满足碳减排和碳增汇要求为目

标,探索包括城乡布局、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内容的实

时策略。 但是,该策略容易陷入规划误区。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城乡规划实施策

略难以建设满足“双碳” 目标的低碳城市。 为此,先

了解“双碳” 目标下城乡规划任务和必要性,并分析

规划过程中人们的认知误区,提出一系列合理的实施

策略。 在城乡布局优化、城市设计等多个层面,融合

低碳发展理念,实现城乡空间的低碳转型发展。

第21页

· 6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1 “双碳”目标下城乡规划任务

在城乡规划过程中融合“双碳” 目标,本质上是

通过完善低碳发展机制、增加生态碳汇等环节,实现

城乡低碳发展转型,辅助全球气候的治理[6]

。 将“双

碳”目标和城乡现代化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不断调整

城乡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建设符合城乡

规划学要求的绿色城镇,在社会发展新阶段落实“双

碳”目标。

考虑到“双碳” 目标的实现主要包括碳达峰、加

速脱碳、全面中和三个阶段[7]

,针对不同阶段的“双

碳”目标,可以开展不同的低碳规划管控工作,实现低

碳发展。 从城乡空间规划流程入手,明确区域内空间

规划的结构、布局差异,都会影响城乡碳排放总量的

变化。 将整个城乡规划任务划分为碳减排、碳增汇量

方面内容,具体又可以细分为布局规划任务、产业规

划任务、交通规划任务、人居规划任务和生态绿地规

划任务,如图 1 所示。

图 1 “双碳”目标城乡规划任务

以实现图 1 所示的城乡规划任务为基础,提出一

系列“双碳”目标城乡规划实施策略。

2 “双碳”目标下城乡规划的必要性

“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碳减排是长期持续性

工作,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按照“条块结

合”的原则,对每个省市地区分别下达减排分解目

标[8]

,通过控制单个区域的碳排放量,完成整体碳减

排工作。 从这一节能减排工作模式可以看出,每个城

乡区域的“双碳” 目标落实情况,都会对碳减排工作

实施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考虑到节能减排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系统

性,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使得减排工作中

的统筹调控难度较大。 而“双碳” 目标下,城乡规划

工作突出了“碳锁定”效应,从宏观碳减排目标入手,

将土地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政策联系

起来,整合了每个部门与节能减排工作之间的关联

性,实现地方碳减排工作的统筹[9]

。 综上所述,“双

碳”目标下的城乡规划,将可操作的减排目标都包含

在规划方案中,是推动碳减排工作的重要途径。

3 “双碳”目标下城乡规划认知误区

3. 1 简单认为“控碳 = 控能源”

尽管能源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简单地认为

“控碳 = 控能源”,是一种误区。 在经济发展和碳减

排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关联性变化过程。 根据经验,

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通常呈现“ 弱脱

钩”到“强脱钩”的转变,这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

对于那些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的城乡地区而言,

能源与经济之间往往存在高度关联。 因此,在制定城

乡规划时,简单将能源总量进行大规模控制的做法是

不合适的。 就绝大多数城乡地区的发展现状而言,尽

管可能已经迈入碳达峰阶段,但经济仍然处于中高速

增长阶段,需要能源来支撑经济发展。 将“控碳 = 控

能源”这种错误认知纳入城乡规划,将导致市场活力

下降,甚至引发能源和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导致

相关行业人员失去就业机会。

3. 2 简单认为“控碳 = 控工业、控两高”

在城乡规划中,简单地将“控碳 = 控工业、控两

高”等式等同起来,是一种误解。 尽管碳减排目标要

求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但不能简单地忽略经济部门

内部的多样性需求,也不能盲目降低制造业比重或抑

制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 工业是城乡经济发展的

重要基础,不仅提供就业机会和创造财富,还推动创

新和技术进步。 尽管要考虑低碳转型和碳减排的约

束,但不能直接动摇工业的地位。 相反,应该通过推

动绿色技术创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发

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协调。 在城乡规划中,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

产业政策。 其中包括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提倡

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加强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推

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构建。

当实施碳减排目标时,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多重因素。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减少

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但关键是以科学的方式和适

度的步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避免造成城乡产业链断

裂和经济衰退。

3. 3 认为可再生能源可以大规模替代工业用能

可再生能源发展,在实现双碳目标和促进城乡规

划中,起到关键作用。 尽管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电成

本有所下降,但在大规模替代工业用能方面,仍存在

一些挑战与限制。 可再生能源接入在电网内,可以增

加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从而减少对传统能源如火电

的依赖。 然而,与火电发电相比,新能源发电成本目

前仍处于持平状态。 虽然在某些地区风电和光伏发

第22页

2024 年 02 期 总第 308 期 李文澍·“双碳”目标下城乡规划认知误区及实施策略探析 · 7 ·

电的成本已经接近传统发电模式,但需要特别注意可

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这增加了电网运

行的风险和管理成本。

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单纯依靠可再

生能源大规模替代工业用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可

再生能源的发展,应与保证电力消费的平稳增长和电

网稳定运行相结合。 为了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

需求,可再生能源发电需要与传统能源并举,确保电

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城乡规划中,尽管可再

生能源在电力领域的应用发展应得到推动,但实际情

况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地理条件、资源分布、电

网接纳能力等。 不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和需求

差异较大,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对

于实现可持续低碳发展至关重要。

3. 4 认为传统节能潜力收窄

在城乡规划过程中,有一些观点认为,在实现双

碳目标的情况下,传统节能潜力已经收窄,且在现有

的工艺流程条件下,现有的大型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改

造很难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效果。 然而,实际在节能低

碳领域,仍然存在许多适用范围广泛的技术,并且这

些技术本身也具有很大的降碳潜力。 当这些技术与

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时,可以建立有效的节能降碳增

效途径,在现有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条件下,推动

双碳目标的顺利实施。 尽管在一些行业或领域内,可

能已经采取了许多常规的节能措施,但仍然有很多潜

在的节能机会可以被充分利用。 通过引入先进的节

能技术和能源管理方法,优化工艺流程和设备使用,

可以实现节能和降碳的目标。 此外,新一代信息技术

的发展,也为节能降碳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通过采用

智能控制、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可以实现对能

源消耗的精确监测和管理,优化能源使用效率,减少

能源浪费,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4 “双碳”目标下城乡规划实施策略

在跳出“双碳” 目标下城乡规划认知误区后,本

研究从构建低碳化空间格局、引导绿色消费模式、建

设低碳化基础设施、营造高品质公共空间、提升重点

领域资源利用效率五方面入手,提出合理的城乡规划

实施策略。

4. 1 构建低碳化空间格局

对于任意一个城乡规划区域来说,土地的不同利

用形式,会引起碳排放量的改变,具体来看,土地利用

变化与碳循环碳排放、碳增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针

对城乡规划区域的土地进行划分,构建低碳化空间格

局[10]

,是“双碳”目标下城乡规划实施的基础。 从交

通、农业、工业等不同土地利用形式的碳排放情况入

手,建立图 2 所示的碳排放分析模型。

图 2 城乡规划碳排放分析模型

基于图 2 所示的城乡规划碳排放分析模型,分别

在空间格局视角、功能布局视角下,进行低碳化空间

布局。

从空间格局视角下,考虑所有的国土空间规划全

要素,进一步融合“双碳”目标与城乡规划,优化调整

整个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扩大耕地、林地、生态

保护区面积,实现碳源的减少与碳汇的增加。 同时,

保留部分矿产与能源发展区,实现规划区域的差异化

低碳管控。 除此之外,将土地空间布局优化和减少碳

源、增加碳汇工作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三方面内容,分

层优化城乡规划区域的全域空间布局,保证区域内森

林、湿地面积和质量符合要求,可以实时吸收碳排放,

开展生态修复。

从功能布局视角入手,由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会

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构建低碳化空间格局时,紧

密结合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出行,规划出紧凑的城市

中心,确保规划区域内城市进行组团化发展。 这种实

时策略的应用,打造了低碳化城乡空间,极大程度减

少了交通出行带来的碳排放,可以提升全空间的减碳

效益,推动“双碳”目标的落实。

4. 2 引导绿色消费模式

在城市规划实施策略研究过程中,依托于“生态

文明、绿色低碳”的原则,引导城乡居民开始绿色消费

模式,建设新型绿色城市。 通过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

镇,使得居民的消费行为、生活观念与城市居民逐渐

一致,形成城镇化“规模效应”,推动城市碳减排工作

的开展。 而绿色消费的提出,是“双碳” 目标下城镇

规划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绿色消费行为涉及到衣、

食、住、行等多个领域,通过引导绿色消费模式,可以

反向推动城乡产业结构调整。

实际城乡规划过程中,分别构建慢行公共交通体

系、规范住房废弃物处理等行业的低碳标准,引导居

民绿色出行和绿色产品供给。 而后,应用“双碳” 目

标,将城乡规划区域内不同消费产业集聚在一起,形

第23页

· 8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成多个产业集中园区,全面推动企业低碳化转型,使

整个城乡区域向着绿色低碳发展。

4. 3 建设低碳化基础设施

针对“双碳” 目标下城乡规划提出的实施策略,

还包括在城乡建设低碳化基础设施,从源头控制、延

缓冲击负荷两方面分别进行城镇开发,运用低影响开

发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中铺设了屋顶绿化、雨水花

园等,改善城市绿化环境,最大程度消除城乡发展带

来的污染,实现城市碳汇的增加。

另一方面,将低碳化建设理念融入到城市基础设

施建设过程中,分别构建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统筹国

土空间规划编制、优化城市能源供应体系,在城乡规划

方案中对水源、土壤等源头进行“零碳化”设计。 以城

乡基础供热设施为例,当规划区域面积较大时,集中供

热管线铺设长度较长,大大增加了碳排放,无法满足

“双碳”目标落实要求。 因此,在实施低碳城乡规划时,

先对整个规划区域进行供热分区,针对每个子区域建

设经济合理的管网,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

升能源利用率,完成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

4. 4 营造高品质公共空间

每个城乡区域都需要布置一定数量的郊野公园、

城市公园等城市绿地系统,充当城市公共生态空间。

该区域在满足城市居民休闲要求的同时,承担了碳汇

功能。 “双碳”目标下城乡规划的实施,需要同时优化

绿地碳汇布局、构建层级绿地系统,营造高品质公共

空间。 前者主要指的是郊野公园等城市外围生态空

间的建设,需要考虑城市气候因素,打造符合城市自

然作用的开放生态网络,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碳汇的增

加。 后者则是指城市内部道路附属绿地等生态板块,

通过生态廊道连接众多绿色板块后,形成整体的城市

绿网,为城乡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环境空间。

除此之外,为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落实“双碳”

目标,需要采用扩大公共空间面积、建设智慧小区等

手段,实现城市减碳、固碳。

4. 5 提升重点领域资源利用效率

在整个城乡发展区域中,交通运输和建筑能耗是

两个重点区域,每个区域产生的碳排放量都很大。 在

“双碳”目标下,城乡规划实施策略研究过程中,通过

节能和减排提升重点领域资源利用效率,间接实现

“双碳”经济发展。

在交通领域应用推广节能技术,使用节能环保型

出租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逐渐替换传

统的能源汽车;针对交通运行的每个环节进行碳排放

评估,针对碳排放量最高的环节开展针对性治理活

动,实现交通项目节能减排。 另一方面,在城乡区域

内,重点发展公共交通网络,使得公共交通覆盖整个

城乡规划区域,引导居民选用公共交通和共享单车的

绿色出行方式,达到碳减排目标。

为了实现建筑领域的低碳发展,在建筑全生命周

期环节贯穿绿色低碳理念,在建筑材料选择、建筑施

工等每个环节都展开低碳化发展,并应用装配式施工

等方法,建设零碳建筑。 城乡建筑领域中,老旧小区

的运营维护是重点内容。 为了实现低碳化改造,在老

旧小区建筑外部增加建筑保温层,使得建筑内容冬暖

夏凉,减少建筑内居民的采暖、制冷能源投入,并将建

筑内部的灯光、供暖等设备更换为节能设备,在完成

小微公共空间重新布置后,极大程度减少这些小区的

碳排放量,形成低碳社区。 也即从城乡规划发展的重

点领域,分别推动“双碳”目标的发展。

5 结语

“双碳”理念提出后,要求地方生态文明体制得

到深化改革。 以城乡规划为研究对象,提出将“ 双

碳”目标融入到城乡规划过程中,提出一系列科学、合

理的实施策略。 为了保证城乡规划实施策略达到目

标应用效果,文中还深入分析了“双碳” 目标下城乡

的规划认知误区,在避开这些认知误区的基础上,规

划区域国土空间,推动碳减排和碳增汇工作的发展,

保证城乡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陶书竹. 低碳生态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 J]. 建筑结构,

2022,52(23):167.

[2] 李阳,夏余丽,高元,等. 历史城区中“保护—低碳”的辩

证关系及规划应对———以西安明城区为例[ J]. 现代城

市研究,2023(02):114 - 120.

[3] 朵建文,王瑾,孙尚琛. 低碳生态理念下城市规划设计策

略[J]. 建筑结构,2023,53(08):191.

[4] 覃盟琳,欧阳慧婷,刘雨婷,等. “双碳”目标下我国湾区

城市群空间规划应对策略[ J]. 规划师,2022,38 (01):

17 - 23,31.

[5] 李春慧,胡林,王晓宁,等. 基于“双碳”目标的城乡规划

策略[J]. 规划师,2022,38(01):12 - 16.

[6] 彭艺. 基于低碳适应性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评《乡

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营建方法与实践研究》

[J]. 世界林业研究,2022,35(03):140.

[7] 张沈习,王丹阳,程浩忠,等. 双碳目标下低碳综合能源

系统规划关键技术及挑战[ 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22,

46(08):189 - 207.

[8] 鲍海君,张瑶瑶,吴绍华. 低碳国土空间规划:机理、方法

与路径[J].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06):1 - 10.

[9] 王昆. 绿色低碳导向的近郊城镇组团空间规划策略———

以苏南地区 N 组团为例[ J]. 规划师,2022,38 (12):

100 - 104.

[10] 张赫,王睿,于丁一,等. 基于差异化控碳思路的县级国

土空间低碳规划方法探索[ J]. 城市规划学刊,2021

(05):58 - 65.

第24页

2024 年第 02 期

总第 30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2·2024

Vol·308

福州猴屿洞天岩景区提升规划路径研究

萧清碧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梳理旅游景区提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景区提升规划路径,并以福州长乐猴屿洞天岩景

区提升规划进行实证研究,为景区提升规划提供新的规划路径。 研究得出,旅游景区提升规划需要在景区评定细则的

指引下,对标发现问题;在旅游产品提升中,注重本地特色文化的挖掘,打造独特的吸引物;注重规划落地,提出分期实

施内容与计划,确保规划有序实施。

关键词: 旅游景区提升;提升规划;洞天岩;猴屿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2 - 0009 - 04

Study on the Path of Improvement Planning in Fuzhou Houyu Dongtianyan Tourist Attraction

XIAO Qingbi

(Fuzhou Planning Design&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uzhou 350108)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orting out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ourist attra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improvement planning of tourist attraction, Conduct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planning of the houyu dongtianyan tourist attraction in Changle, Fuzhou,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planning path for the improvement planning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 The studies presented that the promotion planning of tourist attraction needs to find out problems by benchmark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

evaluation detailed;in the promotion of tourism product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xplora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created a unique

and distinctive attractions;pay atten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propose phased implementation content and plans, and ensure

the orderly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motion planning.

Keywords:Tourist attraction promoting; Improvement planning; Dongtianyan; Houyu

作者简介:萧清碧(1989. 08— ),男,工程师。

E-mail:shawvin_fjnu@ 163. com

收稿日期:2023 - 06 - 05

0 引言

随着新阶段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国内旅游

业迎来强势复苏,节假日的热门旅游城市和景区持续

火爆。 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 2023 年“五一”假期国

内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旅游收

入均超过了疫情前水平,给国内文旅行业带来信心,

有效激发景区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 旅游景区是

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

空间或地域,依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

定》(GB / T17775—2003)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评定标

准),其等级划分从高到低分别为 AAAAA、AAAA、

AAA、AA 和 A 级五个等级。

旅游景区的有序发展,需要旅游规划的科学指

引,现 有 旅 游 规 划 是 在 《 旅 游 规 划 通 则》 ( GB /

T18971—2003)的框架下编制的。 低等级的景区要往

高等级景区升级,需要景区不断提升自身设施与服务

水平,使之达到对应分值标准。 景区提升是一项系统

工程,需要编制专门的提升规划,以指导景区进行科

学、合理提升。 提升规划是景区向高一级景区发展的

必要,也是景区等级评定细则的要求。 提升规划,需

要对景区进行全面和针对性的分析评估,在瞬息万变

的市场中找出问题,找准定位,找到步骤,提出具体的

创建提升计划。 本文在梳理旅游景区创建过程常见

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旅游景区提升规划的路径,并以

福州猴屿洞天岩景区提升规划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丰

富旅游规划类型的实证案例,为景区提升规划提供新

的规划分析路径。

1 相关研究进展

1. 1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旅游景区提升规划的研究相对较少,已

第25页

·1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规划衔接[1]

、旅游景区

规划及保护策略[2]

、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3]

、智慧景

区规划设计[4]

、规划技术[5]

、乡村旅游布局[6]

、旅游

规划实施评估[7] 等方面。 在景区提升规划方面主要

关注 景 观 提 升[8]

、 旅 游 品 牌 提 升[9]

、 空 间 品 质 提

升[10]

、提升工具[11] 等方面,鲜有研究关注景区整体

提升策略。

1. 2 国外研究综述

旅游规划最早出现于 19 世纪 30 年代,主要为饭

店、旅馆等项目提供市场评估和场地设计。 二战后旅

游业快速发展,出现了旅游规划的研究著作[12]

,与其

他学科交叉融合,出现了多种旅游规划理论,如 B.

Malish 的门槛理论[13]和 R. W. Butler 的旅游地生命周

期理论[14]

。 在复合型经济的推动下,旅游需求向多

样化转变,应运而生了多样化的旅游规划思路,主要

集中于利益主体参与[15]

、社会效益[16]

、规划模型[17]

旅游规划框架[18]

、景区整体规划方法[19] 等内容,较

少涉及旅游景区整体提升的规划方法和路径的内容。

2 旅游景区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景区的等级评定细则共分为服务质

量与环境质量评分细则(细则一)、景观质量评分细

则(细则二) 和游客意见评分细则(细则三) 三个部

分,旅游景区等级评定需要同时满足三个细则一定的

分值。 在景区自我评定过程中,邀请多位专家依据评

定细则对景区进行打分自评,分别取得出细则一、细

则二和细则三的平均分值。 同时,详细分析景区出现

的问题,找出对应短板,提高景区问题诊断的科学性。

2. 1 景观质量价值不高

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的空

间,其景观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其等级和对游客的

吸引力。 除了个别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的景区之外,

景观质量价值不高一般是首要问题。 景观质量价值

是旅游景区整体价值的体现,包括资源吸引力和市场

影响力两个内容。

2. 2 旅游产品不够清晰

旅游发展方向是景区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

指引景区有序发展。 发展方向关系到景区的旅游产

品类型、游赏形式、旅游配套设施体量、旅游服务水平

等内容;不清晰的发展方向,将会导致旅游产品主题

不突出,与周边景区同质化。

2. 3 旅游配套不够完善

旅游景区经过长时间的开放运营后,由于建设时

间久、使用频率高、修缮不及时等问题,容易出现设施

老化、损坏、缺漏等问题,无法提供必要的服务。 在景

区经营不善的情况下,尤其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景

区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提升,导致景区配

套设施进一步恶化。

2. 4 旅游服务有待提升

现有旅游景区评定细则,不仅重视旅游资源禀赋

和游客评价,而且重视旅游服务的质量。 旅游者到景

区游赏,希望得到景区提供的交通、导览、解说、购物、

体验等多种服务类型,而景区发展中却常常出现管理

混乱、导游缺乏、咨询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等服务

问题。

3 旅游景区提升路径

3. 1 景观质量寻求突破

景区提升规划,在全面分析旅游景区的宏观政

策、区位、交通、市场供需等条件的基础上,依据等级

评定细则对景区进行自评,分析景区提升的基础和重

点。 衔接上位规划,深度挖掘景区特有的文化内涵,

选择主打文化和支撑文化,明确发展方向,以更高等

级的旅游景区为发展目标,提出景区的发展策略和发

展路径,以顶层明晰景区发展为突破口。

3. 2 构思产品推陈出新

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的课题与对象,可以分为自

然、人文和综合三大类。 传统的观光产品不能满足当

代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景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深挖景

区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和节庆活

动,不断引发新热点。

3. 3 完善配套构建体系

在传统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上,根据景区日最大容

量确定接待设施,构建多要素的旅游服务体系。 强化

游客中心的服务功能,以游客中心为核心进行服务设

施的布置和游线组织。 餐饮设施重点突出地方化特

色,以地方菜最佳。 要丰富旅游商品的种类,突出文

化创意和地方特色。

3. 4 强化落地生成清单

景区提升规划需要具有很强的落地性,根据规划

内容,将项目分成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类、旅游服务设

施提升类、景区管理建议优化类三部分内容,形成创

A 景区提升清单和旅游项目实施清单,合理安排项目

的实施时序,保证提升规划科学、有序实施。

4 猴屿洞天岩景区提升规划实践

4. 1 洞天岩景区概述

猴屿洞天岩景区位于福州市长乐区猴屿乡,因

第26页

2024 年 02 期 总第 308 期 萧清碧·福州猴屿洞天岩景区提升规划路径研究 ·11·

“奇峰怪石,岩叠洞胜” 而成为闽江一绝。 景区由花

岗岩球状风化物所形成的各类象形石和岩洞构成,知

名景点有一岩两树、屏山寺、古城墙等。 景区中心建

筑屏山寺为宋朝孝宗年间名臣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

里人郑丙所创建,历史悠久。 洞天岩于 2014 年 12 月

被评为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

本研究依据旅游景区等级评定细则,组织多位专

家对洞天岩景区进行自评,分数平均后细则一得分

752 分,与 4A 级旅游景区(不低于 850 分)仍有至少

98 分的差距。 细则二得分 71. 73 分,与 4A 级旅游景

区(不低于 80 分)仍有至少 8. 27 分的差距。 详细分

析问题,有景区游览面积过小,游览价值不高;旅游产

品单一,旅游线路不合理;旅游设施不匹配,设施老

化;旅游服务滞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本研究提出对标补缺,做好配套,对照国家

标准及未来旅游景区评定的发展趋势,找出景区短板,

有的放矢解决景区关键问题。 产品拓展,以华侨文化

为核心内涵,提升和丰富景区山地观光产品、田园休闲

产品、研学旅游产品和旅游度假产品等,拓展森林康养

体验、华侨文化体验、湿地等观光体验,完善旅游产品

体系。 增强核心,辐射全域,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

下,以景区提升作为核心,辐射猴屿乡全域,带动当地

旅游发展,增加本地居民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4. 2 提升规划措施

4. 2. 1 发展定位提炼

从顶层入手,依托景区的奇峰怪石、山地森林、江

海湿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番客街区、华侨文化主题展

馆、侨屋等人文资源,深挖华侨文化内涵,以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为建设标准,将猴屿洞天岩打造成集山地

观光、康养度假、文化体验、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具有

鲜明华侨文化特色的山海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4. 2. 2 旅游空间优化

研究通过深入挖掘景区周边旅游景点,综合考虑

旅游资源品级、资源富集程度和居民点分布,重新调

整景区范围,增加旅游资源的总量和丰度。 进一步优

化旅游空间,形成“一核、一环、双心、四区”的空间结

构(图 1),其中一核是洞天岩景观核心;一环是洞天

岩文旅发展环;双心是以洞天岩景区入口综合服务和

田园休闲形成的综合服务中心,以及以华侨文化展示

与体验、滨江网红景观绿皮火车、旅游服务配套形成

的文化体验中心;四区分别是洞天岩山地观光区、华

侨文化体验区、入口综合服务区和休闲旅游度假区,

如图 2 所示。

图 1 猴屿洞天岩景区旅游空间结构

图 2 猴屿洞天岩景区旅游功能分区

4. 2. 3 旅游产品提升

研究以 7 大类旅游资源为基础,深入挖掘景区 6

大文化品牌和 2 大特色文化,总结提炼山川、江海、乡

野、华侨、禅修和人文 6 大特色。 根据市场需求,策划

提出访山川、观江海、游乡村、品底蕴、忆华侨和静禅

修 6 大主题产品,形成猴屿洞天岩景区特色的旅游产

品体系。

第27页

·1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4. 2. 4 旅游设施完善

充分考虑游线的科学性,研究打通景区山上内部

游览环线,形成“大环套小环” 的游步道格局。 构建

三级游客服务体系,新建景区游客中心,形成旅游服

务核心,激活景区旅游服务。 充分利用景区内闲置的

番楼,引入华侨主题民宿;利用山上优美的生态环境,

策划森林树屋、星晨露营地等住宿设施,丰富康养度

假体验。 餐饮与购物设施布局遵循“有地大用,无地

小用”原则,在有室内场所布置餐饮设施,地块小或观

景台等露天休息场所设置自助机补给设施,为游客餐

饮提供方便。

4. 2. 5 旅游服务提升

研究提取景区特有元素,完善和提升标识系统样

式与内容。 智慧化提升景区服务,通过智慧管理平

台、智慧营销推广和智慧游览三个方面进行提升。 同

时,针对景区环卫设施及管理、旅游厕所数量与布局、

景区管理制度、管理与运营等方面,提出提升措施。

提升景区营销策略,提出“新形象导入、全媒体营销、

大事件引爆”营销策略。

4. 2. 6 资源与环境保护

景区以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为主要特色。 本研

究重点保护花岗岩风化物(象形石)、洞穴、山地森

林、生态、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严格保护自然地形地

貌,游览设施建设必须顺应地形,不得随意改变地形

地貌。 保护屏山寺、抗倭遗迹、华侨历史建筑等,新建

建筑风格与色调应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严格控制游

客数量。 景观及环境氛围的保护,主要严格遵守《环

境空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声环境质

量标准》等相关要求。

5 结论

旅游景区提升规划是低等级景区向高等级景区

发展的必要,本文总结了旅游景区升级提升过程中的

常见问题,分析提炼景区的提升路径,并以猴屿洞天

岩景区为例进行研究。 本研究以景区评定细则为指

导,分析得出景区的发展基础与不足,以文化内涵入

手,从整体上系统地提升景区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

并注重规划可操作性。 研究得出:旅游景区提升规

划,需要在景区评定细则的指引下,对标发现问题;在

旅游产品提升中,注重本地特色文化的挖掘,打造独

一无二的特色吸引物;注重规划落地,提出分期实施

内容与计划,确保规划有序实施。

参 考 文 献

[1] 张毓利, 徐彤, 赵云,等. “多规合一”背景下全域旅游

规划的规划衔接策略研究[ 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

37(7):858 - 862.

[2] 王婷,胡新均,邱于皙,等. 梯田旅游景区规划思路与实

践[J]. 规划师,2019(15):46 - 52.

[3] 刘家明,杨新军.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

[J]. 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79 - 79.

[4] 管菁,管清宝.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之路———“智慧景区”

规划设计[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8):13 - 17.

[5] 郑宸. 基于 ArcGis 的三维地形可视化及其在山区小城镇

规划中的应用———以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为例[ J]. 福

建建筑,2012,173(11):25 - 27.

[6] 李开明,刘俊. 基于实施导向的特大城市乡村旅游布局

规划研究———以《上海市乡村旅游布局规划》为例[ J].

小城镇建设, 2018(1):66 - 73.

[7] 张欣欣. 旅游规划实施评估的实践探索———以海南省旅

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 - 2030)实施评估为例[ J]. 铁道

标准设计,2021,65(6):38 - 45.

[8] 王慧. 5A 级景区旅游景观提升研究———以宿州市新汴

河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设计为例[ J]. 城市住宅, 2021,28

(05):142 - 143.

[9] 肖月莹. 浅谈旅游景区的品牌提升规划[ J]. 科技信息,

2014(10):207 - 208.

[10] 武宁,李旭. 大足石刻旅游景区空间品质提升方法探究

[J]. 山西建筑,2013,39(15):6 - 8.

[11] 刘思敏,姜庆. 创立“照相指数”超越“到此一游”———互

联网背景下旅游景区规划、提升与营销的新工具[ J]. 旅

游规划与设计,2011:98 - 100.

[12] Gunn,C. A. Tourism Planning:Basic[M],New York:Taylor

andFrancis. 1988.

[13] 贾婷婷,蔡君. 国外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规划方

法评述[J]. 河北林业科技, 2010(1):4.

[14] Buckley,Ralf. \"A framework for ecotourism. \" [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 3(1994):661 - 665.

[15] Gunn C A. Tourism Planning:Basics,Concepts,Cases[ J].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1993.

[16] de Kadt,Tourism:Passport to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n

Social and Cutural Effects of Touris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7] Baud - Bovy,M. New concepts in planning for tourism and

recre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1982,3:308 - 313.

[18 ] McCool, S. F.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nature dependent

tourism development: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system[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1994,19:51 - 55.

[19] Jamal,T. B. &Getz,D. Collaboration theory an da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5,

22(1):186 - 204.

第28页

2024 年第 02 期

总第 30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2·2024

Vol·308

基于多源夜光遥感影像数据的贵阳都市圈

城市空间演进研究

谢南薇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第一分公司 北京 550081)

摘 要:基于 DMSP/ OLS 与 NPP - VIIRS、珞珈一号夜光遥感数据,提取贵阳都市圈范围内县级城市的建设用地数据,

从速度、强度、协调度三个方面分析都市圈城市空间演进的特点。 结果表明:①2013 ~ 2018 年是贵阳都市圈快速发展

的关键时期,城市空间规模大幅增长,基本形成以贵阳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簇团状都市圈格局,并呈辐射状态向周边区

域扩张;②都市圈中心城市建成区规模趋于饱和,城市空间发展陷入瓶颈,需探索城市功能的外溢与转移方式,从而预

留空间,以提升城市品质;③都市圈边缘区域城市如织金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等,由于地理区位限制,城市建设

用地空间发展速度慢、发展强度较低,未来城市发展应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联系。

关键词: DMSP/ OLS;NPP - VIIRS;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影像;都市圈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2 - 0013 - 05

The research on urban spatial evolution of Guiyang metropolitan area

based on multisource nightlight remote sensing images

XIE Nanwei

(Beijing Tsinghua TongHeng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Southwest First Branch,Beijing 550081)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DMSP/ OLS and NPP - VIIRS and LJ - 1 luminous remote sensing data,the construction land data of

county - level cities with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Guiyang was extracted,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patial evolution in metropolitan

area we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speed,intensity and coordin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① 2013 - 2018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 area. The urban space scale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basically forming a clustered metropolitan area

pattern with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Guiyang as the core,and expanding to the surrounding areas in a radiation state; ② The scale of the

central city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tends to be saturated,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is in a bottleneck.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ways of spillover and transfer of urban functions,so as to reserve spa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ity; ③ Due to geographical location constraints,th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space development speed is slow and the development intensity is low in marginal cities of metropolitan area,such as Zhijin County and Zhenning County. In the future,urban development should strengthen economic and social ties with

central cities.

Keywords:DMSP/ OLS; NPP - VIIRS; LJ - 1; Night light remote sensing images; Metropolitan area

作者简介:谢南薇(1994. 03— ),女,工程师。

E-mail:1182507367@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6 - 05

0 引言

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

社会、经济联系的临接城镇组成,具有一体化倾向的

协调发展区域[1]

。 2014 年我国于《国家新型城镇化

规划》中正式提出“都市圈”概念,2019 年出台的《关

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

“现代化都市圈”。 都市圈是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

区域,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格局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

用。 但我国较多都市圈因城市人口快速集聚,导致空

间无序增长、土地供需矛盾、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

因此,分析都市圈的城市空间演进特征及规律、如何

划定合理的都市圈城市空间范围,是都市圈研究的重

要课题。

程云龙[2]等、李璐[3] 等分别采用引力模型、经济

势能模型对都市圈空间范围进行界定;赵鹏军[4]等利

用手机信令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对都市圈空间范围进

行识别。 学界已广泛应用 DMSP / OLS、NPP - VIIRS

夜光遥感数据于都市圈城市建设用地识别研究,但珞

珈一号夜光遥感数据的应用研究成果不多,张雨欣[5]

等利用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影像,采取简单阈值法和植

被调节指数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分

第29页

·1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析,而将珞珈一号夜光遥感数据与 DMSP / OLS、NPP -

VIIRS 夜光遥感数据整合,用于都市圈培育成长历

程、城市空间演进分析的研究甚少。 本文以珞珈一号

与 DMSP / OLS、NPP - VIIRS 夜光遥感数据为基础,采

取简单阈值法,分别提取都市圈 2003 年、2008 年、

2013 年、2018 年的城市建成区,通过对建成区面积、

增长速率等指标分析,总结都市圈城市空间演进特

征,有助于了解都市圈的形成历程、分析城市空间演

进是否合理,为都市圈下一步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预处理

1. 1 研究区域

根据都市圈内涵,本文选取以贵阳中心城区(含

贵安新区)为中心,与周边 1 小时通勤范围的清镇、修

文、开阳、息烽等 20 个县(市)组成的贵阳都市圈为研

究区域,国土面积约 2. 6 万 m

2

1. 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为:①DMSP / OLS 和 NPP - VIIRS 夜光

遥感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中心网站,其中

DMSP / OLS 空间分辨率为 1000m,NPP - VIIRS 空间

分辨率为 500m;②珞珈一号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来源

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湖北数据与应用中心官方

网站,空间分辨率达 130m,具备 260km 幅宽的夜光成

像能力;③贵阳都市圈的行政区划数据来源于自然资

源部门官方网站;④历史卫星影像地图来源于 Landsat,空间分辨率为 30m;⑤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数据

来源于政府部门官方网站。

1. 3 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过程为:①将各类夜光遥感数据统一

为 Asia Lambert Conformal Conic 投影坐标;②将 DMSP / OLS 夜光遥感数据进行校正处理,将 VIIRS 年度

数据进行降噪处理,选取两者间最优拟合参数,实现

DMSP / OLS 和 NPP - VIIRS 合成数据,根据研究范围

裁剪;③将珞珈一号夜光遥感数据根据研究范围裁

剪,校正后镶嵌并进行辐射校正,辐射亮度转换公式

为:L = DN

3 / 2·10

- 10

(其中 L 为绝对辐射校正后辐射

亮度值,DN 为图像灰度值)

2 研究方法

2. 1 城市建成区提取

本文选取 2003 年、2008 年、2013 年的 DMSP/ OLS、

NPP/ VIIRS 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数据,以及 2018 年珞珈

一号夜间灯光遥感数据,DN 值越大,城市化发展等级

越高[6]

。 采用简单阈值法对城市建成区进行提取,以

各像元的 DN 值为基础,结合各行政区范围内像元数

量,及像元 DN 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等,确定最佳阈

值。 构建阈值范围内与行政区的建成区面积的关

系式:

yi = ∑f(Dx) (1)

Y = ∑i = 1

yi

其中,yi为第 i 个城市建成区面积,Dx为 x 的图像

灰度值,Y 为都市圈范围内建成区面积总和。

2. 2 城市空间演进分析

以 2003 ~ 2018 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基础,从速

度、强度、协调性三个方面分析都市圈城市空间演进

情况,并模拟预测 2018 ~ 2023 年城市空间演进的速

度、强度、协调性等:

(1)城市建成区演进速度

V =

T

Sn

Sm

( - 1 ) × 100% (2)

其中,V 为城市建成区年演进速度,Sm 、Sn分别为

基期年、末期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T 为基期年与末

期年的时间间隔。

(2)城市建成区演进强度

EII =

Sm - Sn

Sa

×

1

T

× 100% (3)

其中,EII 为城市建成区演进强度,Sm 、Sn分别为

基期年、末期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Sa为城市行政区

域面积,T 为基期年与末期年的时间间隔。

(3)城市建成区演进协调性

Ki =

Vi

Ui

(4)

Vi =

T

Sn

Sm

( - 1) ) × 100% ;

Ui =

T

Pn

Pm

( - 1 ) × 100%

其中,Ki为第 i 个城市的建成区年演进协调性,Vi

为第 i 个城市的建成区演进速度,Sm 、Sn分别为基期

年、末期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Ui 为第 i 个城市的

GDP 增长速度,Pm 、Pn分别第 i 个城市的基期年、末期

年 GDP,T 为基期年与末期年的时间间隔。

3 实证分析

3. 1 都市圈城市建成区分布

基于夜光遥感影像数据,选取灰度值 31 以上的

像元区域,作为贵阳都市圈建成区范围,汇成建成区

统计面积见表 1,建成区分布如图 1 所示。 从都市圈

整体而言,2003 ~2018 年,贵阳都市圈建成区总面积由

第30页

2024 年 02 期 总第 308 期 谢南薇·基于多源夜光遥感影像数据的贵阳都市圈城市空间演进研究 ·15·

691. 86 km

2增长至2259. 93 km

2

,年均增长104. 54 km

2

,

其中贵阳南明、云岩、花溪、乌当、白云、观山湖区六城

区建成区面积约占都市圈建成区总面积的一半,具备

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地位。 从各城市间建成区面积的横

向对比而言,南明区作为贵阳市老城区域,城市建成区

规模最大,2018 年建成区规模达 182. 02 km

2

;而位于都

市圈边缘区域的贵定县、织金县建成区规模较小,建成

区面积仅为 38 km

2

、56 km

2

表 1 贵阳都市圈城市建成区统计

都市圈建成区 2003 年 2008 年 2013 年 2018 年

总面积(km

2

) 691. 86 806. 14 1277. 78 2259. 93

增长面积(km

2

) — 114. 28 471. 64 982. 15

年均增长面积(km

2

) — 22. 86 94. 33 196. 43

演进速度(% ) — 3. 1 9. 65 12. 08

演进强度(% ) — 0. 09 0. 36 0. 75

3. 2 都市圈空间演进速度分析

根据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将研究区域内各城市

的空间演进速度划分为 7 个等级,都市圈各区(县/

市)演进速度分布如图 2 所示。

从整体而言,2003 ~ 2018 年间,贵阳都市圈城市

空间呈现由缓慢增长向快速扩张转变,2003 ~ 2008

年研究区域内建成区总面积年均增长3. 10% ,城市空

间演进速度缓慢;2013 ~ 2018 年研究区域内建成区

总面积年均增长9. 65% ,城市化进程进入起步发展阶

段,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2013 ~ 2018 年间,研究

区域内建成总面积年均增长 12. 07% ,城市发展进入

快速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贵阳市中心城区的大核心

+ 安顺市中心城区的小核心的都市圈形态,城市空间

拓展已辐射重点区域。

从区(县 / 市) 而言,花溪区、平坝区、织金县一

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息烽县受制于地形地貌

特点,城市空间拓展速度一直较为缓慢。 2003 ~

2008 年,除贵阳中心城区(南明、云岩、花溪、乌当、

白云、观山湖区)及安顺市中心城区(西秀区)外,各

城市建成区规模较小,城市发展相对独立,对都市圈

的形成作用甚微。 2008 ~ 2013 年,花溪区、乌当区、

白云区、观山湖区作为贵阳中心城区空间拓展的主

战场,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较快,都市圈初显雏形。

2013 ~ 2018 年,由于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成

立,平坝区城市建成区增长速度以 26. 11% 领跑其

余 19 个区(县 / 市) 。 而由于云岩区城市用地接近

饱和状态,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接近于 0,城市空间

拓展十分受限。

2003 年 2008 年 2013 年 2018 年

图 1 贵阳都市圈 2003 ~ 2018 年城市建成区分布图

2003 ~ 2008 年 2008 ~ 2013 年 2013 ~ 2018 年

图 2 贵阳都市圈 2003 ~ 2018 年空间演进速度分布图

第31页

·1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3. 3 都市圈城市空间演进强度分析

从研究的 3 个时间段来看,每个时间段内,各城

市建成区增长面积占城市行政区域面积的比例维持

较为稳定的状态,都市圈城市空间演进较为均衡,如

图 3 所示。

2003 ~ 2008 年间,研究区域内城市空间演进强

度指 数 为 0. 09% / 年, 云 岩 区 建 成 区 面 积 仅 增 长

4. 86 km

2

,但城市空间演进强度指数高达 1. 10% / 年,

位列首位;而清镇市、修文县、黔西县、织金县、贵定县

等城市空间演进强度指数未达 0. 05% / 年。 该阶段,

以都市圈中心城市核心区域的用地扩张为主,其余区

(县/ 市)的城市发展较为薄弱。

2008 ~ 2013 年间,研究区域内,总体空间演进强

度指数得以提升,达到 0. 36% / 年,白云区、南明区城

市空间演进强度指数分别达到 3. 13% / 年、2. 58% /

年,而 普 定 县 城 市 发 展 滞 后, 空 间 演 进 强 度 仅 为

0. 03% / 年。 该阶段,仍以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空间扩

张为主,但已初步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2013 ~ 2018 年间,研究区域内总体空间演进强

度指数突破 0. 75% / 年,白云区以 4. 87% / 年的空间

演进强度指数位居首位,花溪区紧随其后,城市空间

高速演进,而贵定县、织金县、开阳县等由于位于都市

圈边缘区域,城市空间演进强度较低。

图 3 贵阳都市圈 2003 ~ 2018 年空间演进强度统计图(% )

3. 4 都市圈城市空间演进协调性分析

从整体而言,研究区域内城市建成区增长速度与

城市 GDP 增长速度的弹性系数为 0. 89,城市发展空

间拓展略低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但较为合理。 通过

图 4 可知,在贵阳都市圈 20 个区(县/ 市)中,清镇市

城市空间演进协调性系数为 0. 97,趋近于 1,说明城

市空间演进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协调;由于贵安新区部

分的 GDP 未纳入平坝区统计数据,导致平坝区城市

空间演进协调性系数为 1. 97,远大于 1;息烽县、开阳

县城市空间演进协调系数分别为 0. 49、0. 66,主要原

因为城市经济动能不足。

图 4 贵阳都市圈 2013 ~ 2018 年空间演进协调性系数统计图

3. 5 都市圈 2018 ~ 2023 年城市空间演进预测分析

由于样本数量较少且不具有规律性,采用 GM

(1,1)灰色模型,对 2023 年建成区面积进行预测。 预

测结果显示(图 5),都市圈 2023 年建成区面积为

2552. 89 km

2

,2018 ~ 2023 年城市空间演进速度 2.

47% 、演进速度为 0. 22% 。 2003 ~ 2023 年都市圈城

市空间的演进的速度和强度,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特

征,标志着都市圈建设从“规模与速度”逐渐转向“质

量与品质”,更加关注人、产、城、生态融合发展。

图 5 贵阳都市圈 2003 ~ 2023 年空间演进预测分析图

4 结论

本文以贵阳都市圈内各区(县/ 市)为研究区域,

以多源夜光遥感影像为基础,对研究区域内各城市的

建成区面积进行提取,对城市空间演进的速度、强度、

协调性进行分析,并对城市空间演进特点的原因进行

剖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1)贵阳都市圈初步形成于 2008 ~ 2013 年,城市

空间演进速度呈现缓慢到迅速的状态。 2013 ~ 2018

年是城市空间演进的快速时期,也是贵阳都市圈实现

飞跃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基本形成贵阳中心城区为都

市圈核心,呈簇团状的城市格局,并以辐射周边中小

城市的状态扩张。 2018 ~ 2023 年,城市空间演进逐

渐放缓。

(下转第 61 页)

第32页

2024 年第 02 期

总第 30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2·2024

Vol·308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探究

———以宜春市竹亭村为例

方 力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背景下,以村庄规划的发展演变历程为切入点,分别从规划体系转变、乡村振兴战

略以及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三个方向,引出对本轮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重点的思考。 探讨“农村产业融合

方式”以及“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在村庄规划中延伸应用的基础上,并结合宜春市城郊融合型村庄为实证案例。

通过用地综合评价,提出以农村产业化融合为指引,以村庄规划“三块地”之间相互转换腾挪为技术手段的用地盘活策

略,以期有序引导村庄发展,为其他地区村庄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存量空间;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城郊融合型村庄;农村“三块地”;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TU982.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2 - 0017 - 06

Exploring the Planning of Urban Suburban Integrated Villa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Village in Yichun City

FANG Li

(Fuzhou Planning&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reforming the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By starting with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village planning,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reflection on the key focuses of multi - regulation and practical village planning from the three directions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planning system,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nd the \" three land\" reform pilot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discussions of the \"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the \" three land\" reform pilot,combined with a 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urban - rural villages in Yichun city.

Through comprehensive land evaluation,The land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with the guidance of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the

technical means of inter - conversion and relocation of the \" three types of land\" in village planning. The aim is to guide the orderly and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areas in village planning and preparation.

Keywords:Stock space; Multi - regulation and practical village planning; The village of urban - rural composition; Three rural plots; Rural revitalization

作者简介:方力(1989. 7— ),男,工程师。

E-mail:532877660@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6 - 04

0 引言

2019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

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完成了对国土空间规

划“五级三类四体系”的构建。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

制的改革,是为了实现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通过对全域土地数据化、矢量化管理的方式形成统一

标准。 在当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背景下,村庄规划

更加强调底线思维,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

线等重要控制线。 同时,还需协调好村庄范围内生

态、农业与建设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1 村庄规划的发展与演进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49 年 ~ 1978 年) 时

期,农村地区正在进行土地改革运动(1949 年 ~ 1953

年)和爱国卫生运动①

(1952 年 ~ 1982 年),通过土地

改革运动,奠定了如今农村地区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基

础。 而爱国卫生运动则相当于这一时期的“村庄规

划”,以“两管五改”

②为重点,展开村庄环境整治。

1. 1 城乡规划体系建立阶段

从 1979 年 ~ 2000 年,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开始逐

步建立,村庄规划进入起步探索阶段。 从十一届三中

全会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农户生产的积极

性被激发,村庄发展建设需求随之增大,逐步开始探

索制定村庄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 1982 年颁布的

《村庄规划原则》、198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第33页

·1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地管理法》,以及 2000 年印发的《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村庄规划逐步形成具有完整

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的规划类型之一,开始了第

一批新农村建设。 当时的村庄规划主要以“两图一

表”的形式表达,即村庄现状图,村庄规划图以及建设

用地指标表。

1. 2 村庄规划编制完善阶段

2001 年 ~ 2013 年期间,在上一阶段发展的基础

上,逐步完善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与编制体系,形成

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一村庄规划一村庄整治规划

一村庄修建性详细规划” 四级村庄规划体系。 此

时,在村庄规划编制内容上,从用地布局开始,逐步

转向以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为工作重点,并在全国各

个地区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全覆盖;随着地方实践经

验成熟,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建

设方向,2013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美丽乡

村”的建设目标,开启美丽乡村 2. 0 的编制工作。

但其主要规划内容,与这一时期基本相同。

1. 3 全域多规合一整合阶段

2014 年 ~ 2019 年间,村庄规划的编制开始进入

“双轨”并行的时期。一方面根据 2013 年提出的“美

丽乡村”目标,继续推进新一轮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

另一方面,根据 2014 年 12 月《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

一”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全国 28 个县市优先开展

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探索。 以浙江省德清县与江苏

省淮安市的试点经验为例,浙江省德清县以“全域美

丽,城乡一体”为出发点,形成全县村庄规划布局一张

图[1]

;这一阶段村庄规划关注的重点,开始从建设空

间逐步拓展到全域,强调村域内不同类型规划用地冲

突的协调,为下阶段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打下基础。

1. 4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阶段

2020 年至今,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

在上一轮多规合一的试点推广阶段后,国家为配套国

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完善,加强对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

规划的规范管理,各地区逐步推出《多规合一实用型村

庄规划编制指南》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这一阶段村庄

规划的编制流程、技术标准和实施要求。 同时,国家在

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的示范引领、效果监测等方面,

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能够通过政策指引和规划落地

的手段,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支撑,如图1 所示。

图 1 村庄规划发展历程梳理

2 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的重点

2. 1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

根据上文对于村庄规划编制历程的梳理,在国土

空间规划体系建立以前,村庄规划主要关注中心村村

容村貌整治与集中居民点建设,村域仅考虑居民点的

等级、职能结构以及整体布局;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

下“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更强调全域用地之

间的冲突协调;从以建筑学为背景所关注的“村农村

貌整治”,转变为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基础的“用

地资源整合”,更加明确规划是作为政府进行用地管

控的手段之一。

对比先后两种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的编制特征,

其一直都是详细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国土空

间规划体系下,虽更强调全域全要素编制村庄规划,

将主要工作任务侧重于明确用地类型与开发强度,但

同时未摒弃原有村庄规划的主要工作内容,提出彰显

乡村特色,保护历史文化与乡村风貌的要求。 所以在

第34页

2024 年 02 期 总第 308 期 方 力·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探究 ·19·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展的背景下,村庄规划的编

制更应该包容并蓄,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兼顾全域用

地协调与农村风貌整治两大村庄规划的主要任务。

2. 2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

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随后,在 2018 年相继发布的中央一号文

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 年)》中,均对进

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 乡村振

兴战略主要内容,包括乡村产业振兴、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保护与修复、文化建设与民生服务等方面,并提出

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的思路,对村庄发展类型做出明确

界定③

。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为主要的

部分之一。 考虑到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与人口回流均

需依托产业振兴带来的资金与就业,所以,本文认为在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引导下,村庄规划编制应重

点融入对于乡村产业引导的建议,并通过现有技术手

段,评定村庄各要素的资源价值,为产业规划落地,提

供产业用地载体打下基础。

2. 3 农村“三块地”试点改革的要求

2014 年 12 月,我国颁布的《关于农村土地征收、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打响了农村“三块

地”改革的第一枪[2]

。 2018 年 12 月,又将试点成果

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

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修订版中。 农村“三块地” 的

管理与分配制度的逐步完善,是未来直接推动农村地

区土地增值收益提高的关键[3]

农村“三块地” 分别指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

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农村宅基地。 对农村“三块地”

在规划编制体系中的对应关系分别进行分析,将“三

块地”各自的内涵抽象为包含一定特征的“信息点”,

根据其所对应的用地类型④

,置入国土空间规划的框

架体系内,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三类” 规划视为

映射的集合;根据法律法规体系中对于各类型用地的

管控要求,明确现阶段村庄规划中应重点关注集体经

营性建设用地与农村宅基地,如图 2 所示。 结合当下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大背景,各地方均遵循“村庄建

设用地总量平衡”的规划前提,如何盘活利用农村闲

置土地,成为在村庄规划中落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

地[4]与农村宅基地[5] 有关政策的重点。 根据国家政

策要求,村庄建设边界划定以 2020 年国土变更调查政

府统一口径下发数据为基础,而该数据内,村庄用地的

总量,是“二调”与“三调”中村庄用地二者的并集。 所

以在规划过程中,会出现村庄现状用地边界(村庄现状

用地总规模)大于现状实际村庄用地范围(第三次全国

国土调查中的村庄用地)的情况,这一现象将使得在总

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为更加灵活地调整村庄用地布局

成为可能。 根据政府统一口径下发数据中,村庄用地

的范围与“三调”中村庄用地、农村地籍数据之间的关

系,按调整方式可分为:可再利用的闲置土地、可腾挪

的空闲地以及可增减挂钩(拆旧复垦)的土地,作为村

庄规划“三块地”来应对农村“三块地”的政策导向,如

图 3 所示。

图 2 农村“三块地”在规划体系中的对应关系

图 3 村庄现状建设边界与现状建设用地关系图

3 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的实践

3. 1 城郊融合型村庄特征

城郊融合型村庄一般位于城镇与农村的交界处,

既保留了传统的农村文化、自然风光等特色,又具有

城市化如便利的交通、生活设施和就业机会等优势的

乡村地区。 其在产业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不再单一

依赖传统农业,而是发展少量低端的城镇工业或以旅

游、休闲、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多种产业。 在空间布

局上,因与城镇化地区相交,部分村庄建设用地划入

城镇开发边界,部分农村居民点仍保留传统乡村形

式。 所以,城郊融合型村庄因其差异化的资源特征,

有利于体现上述关于国土空间背景下“多规合一实用

型村庄规划”编制的思考:①合理利用村庄差异化资

源引导产业空间布局;②通过村庄规划“三块地”,实

现用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3. 2 竹亭村城乡用地盘整

竹亭村位于宜春市袁州区竹亭镇,四周分别与新

第35页

·2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更村、上车村、逸塘村、渣林村、池塘村、南池村 6 个村

相邻。 村域总面积 1046. 82 hm

2

,村庄下辖 20 个村组,

竹亭镇集镇区均位于竹亭村村域范围内,村域范围内涉

及集镇区现状建设用地面积19. 76 hm

2

,集镇区范围内包

含上街组、下街组、中街组、桥头组、大河组、木桥组 6 个

村组。 村域现状村庄用地面积 74. 56 hm

2

。 根据上位规

划,落实竹亭镇城镇开发边界面积 63. 07 hm

2

,新增城镇

用地 7. 30 hm

2

,其 中 转 化 为 城 镇 用 地 的 村 庄 用 地

36. 01 hm

2

。 依据城镇开发边界外的现有村庄范围总

量不增加的原则,确定规划村庄用地规模 38. 55 hm

2

3. 3 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用地综合评价

为协调建设用地指标限制与村庄发展诉求之间

的矛盾,合理划定村庄建设边界,本文以竹亭镇竹亭

村为实证案例,通过基于资源禀赋为基础的用地综合

评价,作为村庄用地腾挪布局的规划依据。 结合竹亭

村现状资源特征,将高程信息、交通线位、公共设施、

产业资源等转化为数字空间要素,将现有空间数据分

为 DEM 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土地利用覆盖

数据三类,通过 AHP 分析法,得到每类数据相关权重

值(表 1),并参照双评价及国内先进地区的案例对各

类评价因子进行打分⑤

(表 2)。 最后,通过加权总和

获得村域公共空间与产业空间分析评价图(图 4),以

指导村域用地腾挪方向,确定用地布局功能。

表 1 各类因子权重汇总表

数据 因子 权重

DEM 数据 高程 0. 0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水系 0. 05

县道 0. 15

乡道 0. 15

村庄特色产业或公共服务设施 0. 45

土地利用覆盖数据 土地利用管制区 0. 15

表 2 各类因子打分汇总表

因子打分 5 4 3 2 1

高程 102m ~ 120m 120m ~ 140m 140m ~ 160m 160m ~ 180m 180m ~ 203m

水系 > 100m — — 0 ~ 100m < 0

县道 < 100m 100m ~ 300m 300m ~ 500m 500m ~ 800m > 800m

村庄道路 < 50m 50m ~ 100m 100m ~ 200m 200m ~ 400m > 400m

村庄特色产业 < 50m 50m ~ 100m 100m ~ 200m 200m ~ 400m > 400m

公共服务设施 < 150 150m ~ 300m 300m ~ 500m 500m ~ 800m > 800m

土地利用管制区 010 — 020 030 040

图 4 公共服务与产业空间评价分析图

3. 4 以“农村产业化融合”为导向的产业发展引导

结合竹亭村东侧特色农业、自然资源综合优势,以

村内果园、耕地种植的茶油、红薯、辣椒、生姜等特色农产

品及周边初具规模的养殖业为基础,通过农业与旅游、农

产品种植、加工到物流配送等产业融合方式,提出本村产

业发展策略:①农旅结合发展:通过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

型融合的方式,结合村域东部村组自然怡人的景色与民

宿资源,引入旅游公司,采用“股份合作”模式打造生态

康养、垂钓、农旅研学体验等项目;②通过产业链延伸融

合方式,依托村内畜牧养殖业发展,利用镇区闲置工业用

地新建冷链仓储中心,与宜春市袁州区大型屠宰场合作,

采用“订单农业”模式,稳定市场销路;③利用村域西侧

村庄内连片耕地,引入种植企业承包种植墨米、油菜,养

殖青蛙;采用“土地流转优先返聘”模式,通过将现代企

业制度渗透融合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保证就业;结合民宿

资源发展农耕体验项目,如图5 所示。

第36页

2024 年 02 期 总第 308 期 方 力·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探究 ·21·

图 5 村域产业空间引导规划图

3. 5 以村庄规划“三块地”为基础的用地腾挪策略

根据前文分析,村庄现状建设边界内的土地实

际上不仅为建设用地,同时存在农用地与未利用地。

村庄规划“三块地” ,可根据各自土地利用的对象划

分为两类,其中“可再利用的闲置土地” 与“可腾挪

的空闲地” 是可不受现状用地类型影响,仅需满足

在村庄用地边界内(203 或 203A 范围) 条件,即可

根据建设需求,规划调入调出;但可增减挂钩(或拆

旧复垦) 的土地仅针对现状为村庄建设用地的土

地。 根据村庄规划“三块地” 的作用对象,在规划过

程中优先判断现状村庄用地范围内(203 或 203A 范

围)闲置土地的处置方式,根据未来项目使用情况、

业主实际需求等作为判别对象( 土地) 是否具有使

用价值的参考标准,规划处置方式;然后,进一步针

对村庄用地范围( 203 或 203A 范围) 内的建设用

地,根据产权人意愿或结合村庄未来发展需要,作为

可增减挂钩(或拆旧复垦)的土地,用于建设用地指

标流转。

上述村庄规划“三块地” 的具体落实位置,除根

据业主实际的建设述求外,节余的用地指标还需结合

规划意图进行合理地引导。 根据竹亭村公共服务设

施与产业资源分布特征,分别以“ 农村特色产业集

聚”与“城郊公共配套集约” 为导向,引导用地腾挪。

一是利用现状村庄用地范围内的边角地,集中腾挪至

村域东部村组,用于产业用地支撑,发展农旅结合项

目;二是根据规划意图将偏远村组集中连片的闲置用

地判别为可腾挪的空闲地向规划为集聚提升的村组

集中,盘活存量空间,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图 6)。 三

是以大安组网格为例,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自

然幢号对建筑身份进行逐一编号,梳理村域内建设用

地与建筑的产权人信息(表 3),以“一户一宅”以及村

民腾退意愿为标准,判别其是否适合作为可实施增减

挂钩(或拆旧复垦)的地块。 这部分土地可通过流转

建设用地指标获得资金收益[6]

。 通过村庄规划“三块

地”的腾挪利用,实现村域用地与资金的“双流通”带

动乡村振兴发展,如图 7 所示。

图 6 村庄规划“三块地”村域范围调整分布示意图

表 3 大安组网格部分地籍信息统计表 m

2

权利人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一户占地

面积

一户总建筑

面积

邹 X 明

92. 55 348. 84

126. 97 804. 97

219. 52 1153. 81

邹 X 平

117. 2 234. 4

144. 49 144. 49

120 408

381. 69 786. 89

邹 X 平 168. 89 415. 22 168. 89 415. 22

自来水厂 44. 91 44. 91 103. 11 164. 52

第37页

·2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注:仅体现部分村组调入调出情况,不体现全域指标平衡)

图 7 村域内村组具体调入调出图斑分布示意图

4 结论

本研究基于对我国村庄规划的发展历程的梳理,

得出村庄规划政策标准的实施历程,基本遵循“政策

试点 - 政策颁布 - 具体实施” 以及“多类型政策融

合”的两个规律特点,从而引发对本轮多规合一实用

型村庄规划编制重点的思考。 从乡村振兴战略与农

村“三块地” 改革试点政策的启发为切入点,提出新

时期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用地调整布局的规划

思路。 同时,以宜春市城郊融合型村庄作为实证案

例,通过用地综合评价,结合地籍信息,引导村庄用地

腾挪,为同类型规划编制提供参考思路。

本文对于政策的解读理解,受限于个人能力与经

验的不足,仅从单一角度分析判断,可能存在不全面、

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当前的规划技术方法虽已可以

实现在数字空间中模拟现实场景的空间分布,但用地

调整与功能布局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当地政府的

发展思路,依然需要传统的规划技术方法,才能保证

规划中的用地调整能满足当前发展需求。

注释:

①1952 年,毛泽东同志题词指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

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同年 12 月中

央防疫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把卫生工

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成为全国卫生工作的努力方向,1982

年正式写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爱国卫生

运动的法律地位,并一直延续至今。

②“两管五”改指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

改造环境。

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 年)》明确村庄类型可分

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以及搬迁撤并类

四类

④文中的用地类型指按照《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农用地、

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其中建设用地可分为国有建设用地与

集体建设用地。

⑤评分依据:公共设施服务半径根据规范标准 300、500、800 以

及 800 以上进行划分,道路按等级根据设计时速单位时间

内覆盖范围的距离划分,高程与产业设施主要结合其他地

区案例与当地实际用地分布情况确定评分标准。

参 考 文 献

[1] 王丽,刘爽,陈晨. 浙江省乡村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县域

样本研究———基于德清县十二个典型村的田野调查

[J]. 小城镇建设,2022,40(8):111 - 118.

[2] 刘世锦. 读懂“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下的改革议程[M].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2:304 - 322.

[3] 盖凯程,于 平. 农地非农化制度的变迁逻辑:从征地到集体

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J].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3).

[4] 张驰,黄彬,芮翊. 关于村庄规划建设工作中集体经营

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思考[ J]. 区域治理,2020(18):71 -

72,122.

[5] 董祚继. “三权分置”———农村宅基地制度的重大创新

[J]. 中国土地,2018(3):4 - 9.

[6] 阳铭力,徐煜辉. 乡村振兴下农村宅基地退出实践总结

研究———以首轮宅改试点地区为例[C] / / 2021 中国城

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22,05.

第38页

2024 年第 02 期

总第 30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2·2024

Vol·308

福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林叶倩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01)

摘 要:建设福州都市圈是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福建方案”。 完善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是支撑区域协同

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探讨如何实现福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以现状福州都市圈综合交通

体系面临的困境为突破口,结合国家、省、市等相关战略的要求,从强化枢纽、完善通道、打造骨架、提升服务以及完善

机制体制等 5 个方面提出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及建议,以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福州都市圈

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建立。

关键词: 福州都市圈;综合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2 - 0023 - 04

Research on the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in Fuzhou Metropolitan

LIN Yeqian

(Fuzhou Polytechnic,Fuzhou 350001)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Fuzhou metropolitan is the \" Fujian plan\"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 well designed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to support and guid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how to achieve integrated and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of Fuzhou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Taking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of traffic as a breakthrough,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relevant strategi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mprehensive traffic development from five aspects:strengthening hubs,improving transportation corridor

,strengthening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arteries,improving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and establishing mechanisms and systems,so a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connected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and establish a new pattern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Fuzhou metropolitan.

Keywords:Fuzhou metropolita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Integrated;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林叶倩(1989. 11— ),女,高级工程师。

E-mail:295857760@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7 - 01

0 引言

2021 年 6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福州都市圈

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福州正式成为第二个

国家级都市圈。 建设福州都市圈,是深入实施国家区

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福建方案”,有利于提升福州省

会城市影响力,深化和引领两岸融合发展,为促进祖

国统一发挥更大作用。

福州都市圈由以福州市为中心、联系紧密的周边

城市共同组成。 其主要包括:福州、莆田两市全域、宁

德市和南平市部分地区,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陆域

面积 2. 6 万 km

2

,2020 年常住总人口约 1300 万人[1]

福州都市圈的发展,对交通一体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对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

施进行整合优化,注重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

发展和有机衔接。

孙明正[2]

、杨晨[3]

、邵瑛[4] 等人研究了京津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对策,郜俊成[5]对南京都市

圈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尚缺乏针

对福州都市圈综合交通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本文结

合新的发展格局,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

福州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策略。

1 交通一体化核心内涵

“规划”提出,要共筑中心城市引领的都市圈一

体化发展新格局,落实共同发展远景,加强政策联动、

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 交通是推动区域一体

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2]

。 交通一体化,主要是指按照

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区域内优化配置交通运

输资源,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优势,提高区域

交通总体效益,从而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主要体现为交通设施功能融合、交通服务同城共享、

交通运行无缝衔接、政策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

2 福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的必要性思考

2. 1 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强化国际门户枢纽功能

福州都市圈位于“一带一路” 的交汇节点,串联

第39页

·2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与台湾一衣带水、渊源深厚,

区位优势独特。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

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一带一路”、国家区域

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完善都市圈综合交通

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和战略契机。 在新的发

展格局及发展阶段下,需要充分发挥福州多区叠加的

政策优势,强化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及对台门户功能,

构建更加开放的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打造国家区域经

济联动发展的战略支点、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战略支

柱、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2. 2 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强化交通辐射带动

作用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提出,要推进

都市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6]

,《“十四五”现代综合

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了构建都市圈通勤交通

网的重点任务[7]

。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重大交通战略,

需要准确把握福州都市圈交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

“一体化、高质量”为重点,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

系,强化交通运输的战略支撑作用,全方位推进高质

量发展,发挥福州核心交通引擎功能,引领区域协调

发展,促进都市圈交通发展更加充分、更加平衡。

2. 3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交通高质量发展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

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8]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

后一个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交通强国

建设的重要内容[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强调以建设交通强国战略为引领,突出综合运输

大通道和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建设[10]

。 新的时

代背景下,交通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交通运输供

给规模的增长,更体现在交通网络的集约复合、交通

服务的高效便捷、交通建设的绿色可持续等方面。

3 福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面临的困境

福州都市圈已初步形成以福州为中心,以福州港

和长乐国际机场为核心、以高快速铁路及高速公路为

骨架、以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基础的综合交通网络。

但仍存在国际服务功能不强、对外快速通道不完善、

高品质一体化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综合交通网络布

局尚不足以满足福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3. 1 空港、海港枢纽国际功能较弱,对产业的辐射带

动能力有限

福州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

纽地位还不强,“海丝” 核心区及对台门户作用不够

凸显。 空港、海港通达全球的航线网络不完善,长乐

机场国际及地区通航点 23 个,江阴港国际集装箱航

线 26 条,与广州(95 个/ 120 条)存在显著差距,国际

连通度不高;临空、临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港城缺乏

良性互动,空港、海港运输量缺乏增长极,2021 年长

乐机场旅客吞吐量全国排名第 34 位,福州港集装箱

吞吐量全球排名第 58 位;集疏运体系不完善,空铁联

运、海铁联运发展缓慢;空港及海港腹地辐射狭小,局

限于市域,长乐机场 76% 的旅客来自市区,对区域的

辐射能级有限。 长乐机场客流来源及福州港腹地示

意图分别如图 1 ~ 图 2 所示。

图 1 长乐机场客流来源

图 2 福州港腹地示意图

3. 2 对外综合运输通道不完善,与长三角、粤港澳等

地区交通联系亟需进一步加强

高铁网络尚未成网,仅建成合福铁路一条高速铁

路,连接长三角、粤港澳的沿海高标准铁路廊道尚未

建成,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内陆城

市缺乏直达快速通道,且现有快速铁路技术标准不

高。 如沿海铁路实际运营速度仅 200 km / h,对外通

达时效性较差,福州至上海、深圳需 4 ~ 5 h。 货运铁

路建设尚不完善,沿海港口与后方腹地缺乏便捷的铁

路通道,且现状疏港铁路都衔接在既有沿海铁路上,

受到沿海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的影响,疏港铁路货运能

第40页

2024 年 02 期 总第 308 期 林叶倩·福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5·

力有限,影响了海铁联运功能的发挥,不利于港口的

壮大和发展。 对外公路通道局部不优不畅,如京台高

速、沈海高速等国家主通道部分路段存在瓶颈、安全

等问题,交通运行水平较低,亟需扩容提升。

3. 3 区域内干线交通衔接不畅,尚未形成福州都市

圈“1 小时”通勤圈

以城际铁路、干线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体系尚

不完善,城际交通通道能力受限,福州市中心与莆田、

宁德的交通出行至少需耗时 1. 5 h。 铁路功能层次相

对单一,现状都市圈内部城际交通需求主要利用干线

铁路,区域城际铁路尚未成网,干线铁路与城际铁路

融合发展任重道远。 都市圈高速公路主骨架还不完

善,如福州与宁德间高速通道不满足交通发展的需

求、宁德城区与南平间缺乏高速直达通道;跨行政区

间普通国省干线存在断头路及瓶颈路段,如串联都市

圈沿海城市的国道 G228 尚未全线贯通。

3. 4 高品质一体化服务供给不足,多式联运发展水

平较为缓慢

跨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程度不高,尚未开通跨市

城际公交,客、货运同城化推进缓慢。 对外干线公路

与城市内部交通衔接不畅,亟需推动高快一体化发

展;干线铁路、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等“四网融

合”尚未实现。 综合交通枢纽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不

高,客运枢纽换乘不便、货运枢纽集疏运效率不高,空

铁、海铁、公铁等多式联运发展缓慢。

3. 5 要素保障不足,区域统筹和协调机制尚不完善

由于各地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且各地市需

求不同,跨行政区项目仍然存在进度不一致等问题,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缺乏协同。 当前建设资

金缺口较大,导致一批交通建设项目无法顺利开展,

面对未来新一轮的交通建设,需要进一步探索多种投

融资政策,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 同

时,区域交通“一盘棋”意识仍然不足,综合交通引领

整合难度较大,各城市间交通基础设施综合、协同发

展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4 福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提升优化策略

结合福州都市圈综合交通一体化面临的困境及

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从提升枢纽能级、畅通大通

道、共建城际交通网、打造一体化服务、完善协同机制

体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打造福州都市圈深度

互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4. 1 枢纽引航:提升枢纽能级,强化门户枢纽功能

纵观国际大都市圈,均有相当规模的国际性空港

及海港枢纽支撑。 应着力构建以福州长乐机场和福

州港为核心的机场群、港口群,以空港和海港为依托

提升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扇面的交通服务能力,打造

具有竞争力的海丝枢纽,巩固对台枢纽价值,支撑福

州都市圈更高水平协同开放。

(1)打造海丝枢纽机场

以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为契机,着力提升机场

基础设施能力;统筹利用高快速铁路、城际铁路、异地

城市候机楼等设施,推进空铁轨联运,有效拓展机场

腹地;增开福州至台中、高雄空中直航航线,强化两岸

直航的中转功能,提升对台门户枢纽价值;加密东南

亚航线布局,增加“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

直飞航线,打造通达全球的航线网络;建立高效的现

代航空快递物流体系,加快构建国际航空寄递网络,

提升航空货运枢纽地位。

(2)打造海丝枢纽港口

以都市圈视角,统筹港口资源,打造以福州港为

核心、莆田港口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港口群;积极发展

集装箱远洋航线,打造以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及湄

洲湾北岸港区等“一集两散”为主体的综合性国际航

运枢纽港;完善大型泊位、深水航道和配套锚地等港

口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福州港深水良港的优势;完善

疏港铁路体系,实现港口直连峰福铁路、向莆铁路、衢

宁铁路等货运铁路网,发展海铁联运,拓展江西、湖南

等内陆腹地。

4. 2 通道支撑:畅通区域通道,提升对外辐射能力

以都市圈视角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提高区域辐

射和连通能力。 构建以干线铁路为主、高速公路为辅

的陆路对外通道,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

市群及台湾地区的交通联系,打造“十字” 互联互通

开放通道,全面提升都市圈对外交通可达性,构筑沿

海经济发展带,深化和引领两岸融合发展。 福州都市

圈对外十字主轴示意如图 3 所示。

图 3 福州都市圈对外十字主轴示意图

(1)面向沿海

加快福厦高铁、温福高铁等高标准铁路廊道建

设,提前谋划都市圈至衢州、龙岩等地高铁,衔接长三

第41页

·2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角、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网;推动沈海高速扩容增能,提

升沿海通道能力。

(2)面向内陆

启动昌福(厦) 高铁前期工作,提前谋划福州至

赣州高铁,衔接东西向沪昆通道和沿江通道,辐射内

陆城市群;开工建设政永高速、浦城至上饶高速公路

等通道,健全内陆山区高速通道,突出山海协作。

(3)面向台湾

推进国道 G639 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桥工程,

预留福州经平潭至台湾高速铁路及高速公路通道,衔

接既有京台高铁、京台高速,强化对台门户功能,打通

台湾经福州面向内陆的陆路通道。

4. 3 干线引导:共建城际干线,打造“1 小时”通勤圈

重点打造以城际铁路为主体、公路为支撑的复合

廊道,打造 1 小时通勤圈,支撑都市圈“一核三中心、

两带三湾区”空间格局建设。

充分挖掘福厦铁路、温福铁路、福平铁路、向莆铁路

的城际功能,适时开辟城际铁路服务。 推动福莆宁城际

铁路网建设,促进莆田、宁德经由城际铁路融合福州市城

市轨道交通网络,服务福州主城区 -滨海新城、莆田 - 福

州市区、宁德 -福州、平潭 -福清 -福州等城际就业通勤

需求,福州都市圈城际铁路网示意图如图4 所示。

图 4 福州都市圈城际铁路网示意图

推进高速公路“强化区域骨架通道、完善城际网

络、提升通道能力、优化路网衔接”,协同推进普通国

省干线跨行政区“断头路”贯通工程、改造扩容“瓶颈

路”,打通毗邻区互联通道,全面消除城际断头路,强

化宁德 - 福州 - 莆田滨海、南平 - 福州 - 平潭等发展

带的交通廊道通行能力。

4. 4 服务提升:提质交通服务,赋能运输同城化

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人工智

能、5G、“互联网 + ”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

融合,赋能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的提质增效。 通过协同

搭建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促进都市圈数据联通、

管理协同、运营融合。 在此基础上,发展旅客联程联

运以及货物多式联运,提高运输服务的效率。

推动客运同城化,构建以轨道交通运输为主体,

以多样灵活的公共交通网络为补充的都市圈通勤交

通网络。 加密城际客运运营班次,提升城际客运与城

市公交、轨道交通换乘效率,更好地服务跨市通勤需

求。 推动中心城市公交线路向周边城镇、功能节点延

伸,推动福州 - 莆田、福州 - 宁德、福州 - 平潭等市、

区间开行城际公交,灵活采用“直达快线”和“多站普

线”开行方式。

4. 5 机制支持:完善机制体制,保障交通一体化

以“四市一区” 交通主管部门为主体,推动建立

福州都市圈综合交通统筹协调小组,确立联席会议机

制,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专项对接工作,凝心聚力、共

同推进一体化的具体工作。 以交通统筹协调小组为

主体,深化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研究,打破行政区

划壁垒和地区分隔,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政策支持,共

同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推动区域协同政策的制定,促

进“四市一区”交通执法和治理的深度协作。

5 结语

福州都市圈建设是落实强省会战略,带动周边城

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要以国家发展新

格局为背景、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求、以一体化建设为

基础,把握福州都市圈综合交通发展的方向。 本文从

对外辐射、内部连通、服务高效以及机制体制等维度,

为福州都市圈交通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今后还需结

合空间结构特点、产业格局、城镇特征等因素,落实、

落深、落细福州都市圈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方案。

参 考 文 献

[1]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R]. 福州:福建

省人民政府. 2021.

[2] 孙明正,余柳,郭继孚,等.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问题

与对策研究[J]. 城市交通,2016,14(3):61 - 66.

[3] 杨晨,薛美根,吉婉欣,等.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若

干思考[J]. 城市交通,2020,18(4):64 - 70.

[4] 邵瑛. 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J]. 上海城

市规划,2012(2):18 - 22.

[5] 郜俊成,彭佳,徐闯闯.一体化趋势下的南京都市圈综合

交通体系构建研究[J]. 城市交通,2018(5):41 - 47.

[6]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R].

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 2021.

[7] 国务院. “十四五”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R]. 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 2021.

[8]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R]. 北京:中共中

央,国务院. 2019.

[9] 卢春房,张航,陈明玉. 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高质量

发展[J]. 中国公路学报,2021,34(6):1 - 9.

[10] 丁千峰. 双循环背景下重庆市“十四五” 交通规划思考

[J]. 城市交通,2022,20(1):32 - 37.

第42页

2024 年第 02 期

总第 30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2·2024

Vol·308

库哈斯基于“方盒子”的都市理论与

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白 菲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10)

摘 要:通过对库哈斯不同时期三个建成作品,即康索艺术中心、麦克考米克论坛学生活动中心和康奈尔大学米尔斯

坦堂的比较分析,探讨库哈斯的都市理论与建筑实践之间的关系。 其三个建成作品均为方盒子。 方盒子作为现代建

筑的经典原型,在库哈斯有关功能与形式、反密斯、大与巨构的批判性思考中,加之极具挑战性的结构实现,呈现出完

全不同的空间状态。

关键词: 库哈斯;多米诺体系;密斯;大;巨构

中图分类号:TU -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2 - 0027 - 05

Research on Urban Theory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ategies of

Rem Koolhaas Based on \"the Box\"

BAI Fei

(Guangzhou Metro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Guangzhou 510010)

Abstract: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ree completed works of Rem Koolhaa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namely Kunsthal in Rotterdam, IIT

McCormick Tribune Center, and Milstein Hall Cornell Univers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oolhaas' urban theory and

architectural practice. The three completed works are all \" the Box\" . As a classic prototyp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box present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patial state in Koolhaas' critical thinking on function and form, anti - Mies, Bigness and magestructure, coupled with

highly challenging structural implementation.

Keywords:Rem koolhaas; Dom - ino; Mies; Bigness; Magestructure

作者简介:白菲(1988. 4— ),男,建筑师。

E-mail:805031137@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8 - 07

0 引言

库哈斯毫无疑问是当今建筑领域中具有影响力

的知识分子,是从 1968 年不再幻想的一代人中成长

起来的最具有梦想的建筑思想家[1]

。 他的影响力通

过 1978 年出版的《癫狂的纽约》,逐步渗透至全球,到

1995 年的《小,中,大,特大》时登峰造极,动摇了整个

建筑学科。 同时,库哈斯领导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

(OMA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的大量建

筑项目,在世界各地不断实现,大批从 OMA 出来的建

筑新锐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使库哈斯理所当然地

被成为当今建筑界的教父。 在惊叹库哈斯天马行空、

奇思妙想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了解的是,库哈斯都市

理论与建筑实践有何种关系,并且随着不同实践项目

又发生了何种变化。

本文希望通过库哈斯在不同时期的三个建成作

品,以观察其都市理论与建筑实践的某种关联。 三个

作品均为方盒子,它们分别是康索艺术中心(1987 ~

1992),麦克考米克论坛学生活动中心(1997 ~ 2003),

康奈尔大学米尔斯坦堂(2006 ~ 2011)。 库哈斯基于

曼哈顿摩天楼原型、城市尺度与文脉、大与巨构等都

市理论方面的思考,将公共路径嫁接到建筑中,从而

突破常规机构建筑的封闭边界,为机构性建筑引入了

一种新的公共性与都市性[2]

。 库哈斯的建筑风格独

树一帜,在功能、空间、流线的处理上屡有创新,这在

很大程度上源自他对城市问题的深入思考。 他将在

城市维度上对尺度、虚实、密度等的思考移植到建筑

领域,开创了富有新意的设计手法[3]

1 反多米诺的盒子

1. 1 作为原型的下城体育俱乐部

库哈斯在 1978 年出版了《癫狂的纽约》。 也许书

中的下城体育俱乐部,是理解其“拥挤文化” 的最佳

建筑原型。 它作为曼哈顿摩天大楼的典型代表,展示

了摩天大楼的基本特征:基地通过标准层平面在垂直

方向上的复制、建筑外表皮与内部空间的彻底分离,

以及由此创造出特定的功能配置。 对于这个不入传

统建筑学法眼的、表里不一、垂直叠加的典型曼哈顿

怪物而言,库哈斯得出了 “形式与功能分离”“自由剖

面”等一系列颠覆性结论。

第43页

·2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在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项目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操

作:设计概念是通过对功能高密度的混杂、错位或者并

置来驱使的。 在建筑师长久以来对形式遵循功能还是

功能基于形式的争论之中,库哈斯找到一种中间状态:

建筑的形式、空间、功能及其内部发生的事件,有可能

超越互相冲突或者简单的从属关系,而共同处于某种

状态[4]

。 这些观念反映在其建筑作品中,通常会有两

种做法:其一,完整的形体由均质的表皮包裹,例如,西

雅图公共图书馆(2004)、中央电视台总部大厦(2012);

其二,剖面在立面上的显现,例如,乌德勒支大学教育

馆(1997)、荷兰驻柏林大使馆(2003)。 这里要讨论的

康索艺术中心亦是第二种方式。

1. 2 坡道与结构

康索艺术中心的难题,由场地内的高差和穿越场

地的道路造成,而建筑师巧妙地将这些限制因素纳入

建筑的箱体体量,形成盘旋而上坡道。 与柯布西耶的

萨夫伊别墅相比,这里的坡道不再只是建筑内部的垂

直交通,而是城市的公共道路、室内外交错并置的空

间、停留休憩的场所等,如图 1 ~ 图 2 所示。 不同功能

的空间属性,在立面上进一步突显出来。 处在中央坡

道西侧的地块分为首层餐厅、二层报告厅、三层展厅,

此块面向西侧的主立面通过石材和玻璃幕墙一分为

二,而玻璃幕墙又在一、二层通过凸出的斜向楼板一

分为二。 如果此处是建筑师在回应现代建筑追求的

形式反映功能要义的话,那么在此,他追求的是材料

区分功能的要义[5]

讨论库哈斯的早期实践时,如果忽略了长期与之

合作的结构工程师塞西尔 · 巴尔蒙德 ( Cecil Balmond,1943 - ),将是无比遗憾的事情。 在康索艺术

中心之前,巴尔蒙德就已经和库哈斯合作了众多建成

或竞赛项目,对其设计的影响从方案初期便开始显

现。 巴尔蒙德认为,现在的建筑大都是梁柱结构,即

现代建筑所确立的多米诺体系。 而他想要在康索艺

术中心中,挣脱笛卡尔的牢笼,他不赞同人们熟知的

或时髦的事物,也不会用一种结构来解决所有的问

题,这一想法与库哈斯不谋而合。

巴尔蒙德运用四种操作———斜撑、滑动、框架、

并置———使结构体统异于寻常,从而影响了建筑空

间的呈现效果。 大空间中若影若现的斜撑,在轴线

上滑动的柱子,倾斜的柱子,以及城市界面处不同材

料柱子的并置,都在表达着结构在这里不仅仅是结

构,也可以是图形,还可以是装置,结构不需要一目

了然(图 3) 的理念。 巴尔蒙德 2002 年出版了专著

《异规》 ,库哈斯在序言对其高度赞赏道,巴尔蒙德

几乎赤手空拳地改变了工程学的根基,从而使人们

对建筑有了不同的认识[6]

。 巴尔蒙德的结构设计

以怀疑、奇妙,甚至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方式,颠覆

了传统的笛卡尔坐标系。

图 1 康索艺术中心

图 2 康索艺术中心空间结构轴测图

注:红色标注为不同体系下的结构柱。

图 3 康索艺术中心首层平面图

第44页

2024 年 02 期 总第 308 期 白 菲·库哈斯基于“方盒子”的都市理论与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29·

2 反密斯的盒子

2. 1 密式规划与库式建筑

密斯的伊利诺理工学院校园规划,如同他的建筑

一样,在设计之初就一定要在场地中铺设好均匀的正

交网格,将所有事物统一在均匀的笛卡尔坐标系中(图

4)。 整个校园完全是一个独断专行的场域,它虽然做

出不设围墙的开放姿态,但建立在网格之上、高度自我

协调的空间关系,使拒斥而自闭的意图不言自明。 密

斯根本不要求校园规划具备任何向整个城市蔓延的逻

辑动力,因此,开敞的剩余空间和横七竖八的长方建筑

之间不再需要任何动态的张力[7]

。 密斯显然意识到,

他创造的玻璃盒子完美地适应了这一规划理念,创造

出一个均衡而通透的场所。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建筑

系馆克朗厅(1950 - 1956),它是密斯美国时期所倡导

的“通用空间(universical space)”的完美圣殿。

图 4 密斯,IIT 校园规划,1940

然而,面对新建一座学生活动中心来激活校园的

任务,库哈斯拒绝延续密斯式的纯净,而是将其看作一

个可以与城市发生关联的场所。 他将建筑选址于密斯

1953 年设计的公共馆一侧,以扩建项目的身份,将既有

建筑整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还将建筑与南北向穿校而

过的高架铁路并置,创造出属于学生活动中心,乃至芝

加哥的的标识性和生活性。 同时,160 m 长的椭圆形波

纹不锈钢管,对整个校园和活动中心本身都起到了降

低噪音污染的作用,使噪音从 110 分贝减小到了 70 分

贝,缓解了高架桥的振动对下方建筑屋面的影响(图

5)。 不同的功能并置起来,虽无空间序列上的逻辑,却

有一种让能发生的事都随心所欲地发生的逻辑[8]

图 5 伊利诺理工学院麦克考米克论坛

学生活动中心(1997 - 2003)

2. 2 路径与立面

库哈斯在密斯网格中引入由路径生成的斜线,使

交通空间成为灵活高效的事件发生场所(图 6)。 同样

是方盒子的通用空间,但库哈斯并不像密斯那样追求

水平方向的自由流动,以及室内的空无一物,而是在竖

向上通过地面、天花等复杂的变化,与既存建筑形成鲜

明的对比;甚至在与既存建筑围合的庭院中向下挖,暴

露出了老建筑的基础,以加剧这种戏剧的冲突。

注:左上角为密斯设计的公共馆,该馆曾获当年

美国建筑师协会最高设计奖

图 6 伊利诺理工学院学生活动中心首层平面图

巨大的管道为建筑构成创造了空间和概念上的

轴线。 由 7 个混凝土 V 型柱支撑,建筑内部空间沿着

轴线呈现出爆炸的状态,就像立体派绘画一样。 库哈

斯没有沿直线组织内部空间,而是沿对角线排布空

间。一些空间是封闭的,比如礼堂、舞厅、私人办公室

和会议室;剩余的公共空间是开放的,并在不断变化

的层次上展开。

在这个设计中,轻轨线路巧妙地延伸至室内,其裸

露的不锈钢外壁在天花板上展现出来,让人们可以通

过视觉窥见室内空间的一部分。 这种设计不仅仅限于

视觉感知,而是将听觉纳入其中,营造出一种立体式的

第45页

·3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空间体验。 通过这种巧妙的“再现”手法,将城市生活

的文化意象成功地融入到建筑之中,如图 7 所示。

图 7 伊利诺理工学院麦克考米克论坛学生活动中心剖面图

库哈斯还将密斯的头像以像素化的方式印在立

面玻璃上,又将密斯绘制的平面树印在窗帘上,还将

校园监控录像的截屏用作墙纸的图案,以表达此建筑

与密斯的关系,这成为密斯著作权在库哈斯建筑中的

索引,也提供了对原来建筑作为一种标志物之外的使

用记录[9]

(图 8)。 此亦暗合了文丘里所赞颂的“装饰

棚屋(a decorated shed)”,建筑呈现出了“多才是多

(more is more)”的状态。

图 8 伊利诺理工学院学生活动中心立面

3 作为巨构的盒子

3. 1 “大”与巨构

库哈斯于 1995 年出版的著作《小,中,大,特大》

中,《大》 (Bigness) 是最重要的理论文献之一。 他在

文中提出,一旦建筑超越了某种临界尺度,便获得了

“大”的特性,不再需要依附于城市,它本身就是一个

城市。 在这类建筑中,传统古典建筑原则,如构成、尺

度、比例和细部等,已不再具有重要性。 内部空间与

建筑表皮分离,无法一一对应,它们各自独立进行设

计。 这种类型的建筑不再是城市肌理的一部分,而是

自成体系,本身就具有反文脉的特质。

这种看待建筑与城市关系的观念,与 1964 年由

日本新陈代谢派建筑师桢文彦首次提出,并经由 1976

年班纳姆出版的《巨构》 (magestructure) 一书广为流

行的思想有着某种关联性。 巨构指的是一种城市设

计策略,它指在某个单个结构中,容纳整体城市或城

市一部分功能的城市策略。 这是建筑师为满足基础

设施、纪念性形式和大规模生产的需求,从而创造出

的一种微型城市化的建筑,亦可被视为单体建筑化的

城市。

库哈斯在众多项目中都践行有关“大” 的思考,

哪怕是建成环境相对苛刻的改扩建项目:康奈尔大学

米尔斯坦堂。 库哈斯用一个水平向的通用空间,将三

座建筑联系起来,打造出一个包含工作室、评图室、展

廊等建筑面积约 4400 m

2的巨型空间(图 9)。 同时,

他将这个形体抬升,让出更多底层空间,减少对校园

通往北侧希腊谷瀑布主要动线的影响,以利于学院公

共中心的形成。 漂浮在场地之上的玻璃盒子强势地

介入到原有的建筑群体中,巨大的悬挑、白色的钢结

构斜撑都在强调其自身对于校园文脉的蔑视,但同时

又为校园营造了新的环境,创造了新的场所。

图 9 米尔斯坦堂开放教室层平面图

3. 2 空间与结构

米尔斯坦堂由 OMA 的合伙人日本建筑师重松象

平(Shohei Shigematsu)负责。 他在 TEDx 的演讲或举办

的摄影个展,都显示出对于日本新陈代谢运动的偏爱。

库哈斯亦是在 2011 年出版了专著《日本计划:对话新

陈代谢派》,赞赏这是 20 世纪最后的现代建筑运动。

米尔斯坦堂建成后,库哈斯委托摄影师布雷特·

拜尔(Brett Beyer)拍摄了一系列摄影作品。 他为了表

现出巨大内部空间的流动性,创建了一张由 250 张独

立照片制作而成的平面合成图像,如图 10 所示。

图10 摄影师布雷特·拜尔为米尔斯坦堂拍摄的平面合成图像

第46页

2024 年 02 期 总第 308 期 白 菲·库哈斯基于“方盒子”的都市理论与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31·

巨大的悬挑结构由六榀整层高度的南北向钢桁

架支撑,OMA 从结构效率、空间灵活性和价格优势方

面比较了伟伦德尔桁架和传统桁架的差异,最终将其

融合为混合桁架,在保证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可以很

好地实现大型开放空间流通性的使用要求,如图 11

所示。

注:从上至下分别为:伟伦德尔桁架、传统桁架和混合桁架,红色范围

为人难以使用的空间范围。

图 11 桁架结构选型分析图

同时,所有建筑材料和细部都表达出一种原始裸

露的意图,呈现出某种工业建筑最真实的质状态。 比

如,地面与半地下室结构使用素混凝土,钢梁楼梯在

楼梯切口的断面用玻璃面板,设备间的门使用潜艇式

圆形窗,二楼钢桁架的焊接点和铆接点均清晰可见。

无吊顶以展示水电暖通管道如何错落布置,全玻璃的

围合,使电梯及电梯井更像是一个电梯机械系统的展

示台[10]

,如图 12 所示。

图 12 米尔斯坦堂外景及室内

4 结语

库哈斯在不同时期的三个建成项目中,展现了对

现代主义建筑、曼哈顿摩天大楼所铸就的现代城市的

批判性阅读,从形式逻辑、功能配置、空间组织、结构

表现等方面思考了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包括多米诺

体系、密斯式的极简哲学、城市文脉等。 他不拘泥于

传统建筑原则,敢于突破常规,通过大胆的设计和新

颖的理念,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建筑形式,为建筑界带

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考。

康索艺术中心作为反多米诺的盒子,将城市道路

与坡道整合至建筑内部,创造出充满城市体验的开放

空间,并在立面、结构等方面打破笛卡尔坐标系带来

的束缚;伊利诺理工学院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反密斯的

盒子,创造了一个既与密斯不同,又与之关联的作品;

康奈尔大学米尔斯坦堂的改扩建作为巨构的盒子,以

“大”的方式挑战了既有的校园肌理和建筑尺度,其

巨大的悬挑结构和裸露的建筑材料,展现出工业建筑

的质感。

这三个方盒子呈现了库哈斯不同时期的作品气

质,也展示了他戏谑的态度和一脉相承的观察和思

考。 同样是方盒子,但却显示出与现代建筑完全不同

的空间状态。 因此, 王辉曾言: “ 世界上只有一个

OMA,并不是所有盖方盒子的人都是密斯[11]

。”

图片来源:

图 1:作者自摄;

图 2:Rem Koolhaas,Bruce Mau. S,M,L,XL[M]. The Monacelli

Press,1995.

图 3:作者根据图纸自绘。

图 4:Jacques Lucan. Composition,non - composition:architecture

and theory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 M]. EPFL

Press. 2012.

图 5 ~ 图 8:GA Document 76[J]. 2003.

图 9 ~ 图 10:王志强,葛文俊. 正在发生的历史:OMA 设计的康

奈尔大学建筑学院米尔斯坦因馆[J]. 时代建筑,2013(03).

图 11 ~ 图 12: UED 城市环境设计 83 期:OMA 亚洲[J]. 2014.

参 考 文 献

[1] 琼·奥科曼. [J]. 时代建筑,2006(05):42.

[2] 胡右培. 从图式的理论到图式的实践[ J]. 建筑师,2014

(06):21.

[3] 刘茜,林涛. 大、虚空、密度———库哈斯建筑的城市之维

[J]. 建筑师,2012(06):71.

[4] 钟念来. 《癫狂的纽约》 的意义[ J]. 时代建筑, 2011

(05):169.

[5] 刘闯. 论库哈斯鹿特丹昆莎美术馆反思的偶发主体感知

[J]. 世界建筑,2021(11):98.

[6] 塞西尔·巴尔蒙德. 异规[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2008:3.

[7] 尹一木. 为什么尊崇密斯? ———密斯回顾展观后感[ J].

时代建筑,2002(02):77.

[8] 王辉. 挑战密斯———库哈斯的伊利诺理工学院校园中心

[J]. 世界建筑,2005(04):94.

[9] 郭磊. 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米克论坛学生活动中心[ J].

时代建筑,2006(01):121.

[10] 王志强,葛文俊. 正在发生的历史:OMA 设计的康奈尔

大学 建 筑 学 院 米 尔 斯 坦 因 馆 [ J ]. 时 代 建 筑, 2013

(03):61.

[11] 王辉. 挑战密斯———库哈斯的伊利诺理工学院校园中心

[J]. 世界建筑,2005(04):98.

第47页

2024 年第 02 期

总第 308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2·2024

Vol·308

基于实地调研的武汉市黄陂区红联村

公共厕所设计研究

刘 波1 许春丽2 许雯佳3 张 磊4

(1. 湖北商贸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2. 北京市城市管理研究院 北京 100028;

3. 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232; 4.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8)

摘 要:近些年随着乡村振兴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农村公共设施的需求正不断提升。 但当前大

多数农村缺乏公共厕所,少数有公共厕所的又不够完善。 基于实地调研的方法,以武汉市黄陂区红联村的 5 座老旧公

共厕所为调研对象,通过图表梳理出各种如厕痛点。 采用装配式公共厕所,吊装式公共厕所 2 种方式进行红联村农村

公共厕所的改造设计。 同时运用三格化粪池的粪便处理方式,对红联村农村公共厕所进行无害化处理。 期望能为武

汉地区农村公共厕所的设计及建造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红联村;实地调研;公共厕所;三格化粪池;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2 - 0032 - 07

Research on public toilets in Honglian Village, Huangpi District,

Wuhan City, based on field survey

LIU Bo

1 XU Chunli

2 XU Wenjia

3 ZHANG Lei

4

(1. Hubei Business College,Wuhang 430079;2. Beijing Institute of Urban Management, Beijing 100028;

3. Shanghai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esig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Co. Itd. , Shanghai 200232;

4.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8)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farmers' quality of life, the

demand for rural public facilities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But currently, most rural areas lack public toilets, and a few have public toilets

that are not yet perfect. Based on the method of field research, five old public toilets in Honglian Village, Huangpi District, Wuhan C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various pain points during toileting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charts. The renovation design of rural

public toilets in Honglian Village is carried out using two methods:prefabricated public toilets and suspended public toilets. At the same

time, the fecal treatment method of a three grid septic tank is used to harmless treat the rural public toilets in Honglian Village.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toilets in Wuhan.

Keywords:Honglian village; Field research; Public toilets; Three - compartment septic tank toilet; Design application

基金 项 目: 2023 年 度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23YJA760059):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公共厕所设计研究;2023 年度

湖北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100):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武汉农村公共

厕所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刘波(1981. 11— ),男,教授。

E-mail:pobo_81@ sina. com

收稿日期:2023 - 09 - 12

0 引言

红联村位于武汉市黄陂区三里桥街南部,与武湖

胜海接壤,辖区面积 8 km

2

,全村下辖有 11 个村民小

组,总户数 1070 户,辖区人口 2700 人。 红联村作为

一个位于武汉市郊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享受到了市区

带来的便利,目前该村人口较多,外来租客也非常多。

随着农村厕所改革的进行,该村庄里面的公共厕所完

成了一部分的改建,但仍然存在传统的老旧公厕。 通

过 2023 年 8 月 ~ 9 月,研究人员进行了走访。 选取该

村庄 5 座公共厕所进行实地调研,得出该村公厕的如

厕痛点。 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三格化粪池的粪便处

理方式进行了红联村农村公共厕所改造设计。 并进

行了理论梳理,期望能为今后武汉地区农村公共厕所

的设计及建造提供有益借鉴。

1 红联村公共厕所的实地调研

通过进村走访,由前村到后村的调研形式,选取

红联村田野边的公共厕所,住宅旁的公共厕所,村委

会的公共厕所,路边的公共厕所,居民楼旁的公共厕

所进行观察,以便充分了解该村公共厕所的使用现

状,如图 1 ~ 图 2 及表 1 所示。

第48页

2024 年 02 期 总第 308 期 刘 波,许春丽,许雯佳,等·基于实地调研的武汉市黄陂区红联村公共厕所设计研究 ·33·

图 1 红联村地理位置

图 2 红联村入口

1. 1 田野边的公共厕所

村头东侧的蔬菜种植园有一个灰色平屋顶的公

共厕所,是座水厕。 该公厕目前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

些问题,十分具有代表性。 第一,外墙因小广告任意

粘贴,后期又采用刷油漆覆盖,导致外墙整体色彩被

损坏,极不美观。 第二,因建筑年代久远,导致外墙砖

脱落。 第三,公共厕所的标志不清晰,“厕所”字体标

志已经遗失。 第四,卫生洁具长期无人管理维护,导

致洗手池的水龙头拧开后不出水。 第五,男女卫生间

的地面较脏,导致使用者不敢进入使用。 第六,缺少

无障碍卫生设施。 第七,没有照明灯具,夜间无法

使用。

1. 2 住宅旁的公共厕所

村头西侧居民住宅旁的公共厕所,是座旱厕。 公

厕屋顶为坡屋顶、建筑外观为白墙黑瓦。 通过询问村

民,了解到红联村早期的公共厕所都是旱厕,通过近

些年的厕所升级,部分公厕已经改造成了水厕,但仍

然还有一部分的旱厕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座公

共旱厕没有通水难以进行清洁,不能便后洗手,十分

脏乱。 同时该公共厕所的私密性较差,蹲位间没有完

整隔板。 公厕外墙和门窗都年代久远,照明、采光、通

风等效果都较差,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 整座公

厕没有无障碍卫生设施,不能适合弱势人群使用。 没

有男女卫生间标志牌,视觉识别落后,仅在男女厕所

外墙上用油漆写上男、女二字。

1. 3 村委会的公共厕所

全村中间部位的村委会配置了公共厕所,是座水

厕。 公厕外墙为红色墙砖,公厕屋顶为坡屋顶。 厕所

外墙上张贴了公厕管理制度牌。 男、女卫生间标志牌

清晰。 卫生间内部设置了蹲位间、废纸篓。 卫生间的

通风性、采光性较好,但没有照明灯具。 每个卫生洁

具都能正常使用,便池内没有粪便留存,但墙面有少

许乱涂写的字体,蹲位间没有隔断门,地面还不够清

洁卫生。 缺少无障碍卫生设施。

1. 4 路边的公共厕所

村委会后方路边有座公共厕所,是座水厕。 公厕

屋顶为平顶结构,外墙为深灰色,公厕入口面向路边。

公厕入口左侧为周边居民垃圾回收站,堆放了 3 个绿

色垃圾桶,由于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存放,有恶臭味。

公厕的右侧为移动式大排档烧烤摊点,堆放着一些路

边餐饮烹饪的工具,看上去凌乱不堪。 公厕的男女卫

生间的标志清晰,但主体标志牌缺少“厕所” 两字。

男卫生间洗手池地面渗水,女卫生间洗手池龙头拧开

无水。 没有无障碍卫生设施。 整座公厕的采光设施

良好,通风设施良好,但没有照明灯具。

1. 5 居民楼旁的公共厕所

在红联村尾部,居民楼旁有座公共厕所,是座水

厕。 建筑屋顶结构为坡屋顶,深灰色的外墙面。 公厕

后方设置了化粪池,紧邻公厕,但由于缺少化粪池井

盖,有恶臭味。 公厕右方为周边居民垃圾回收站,堆

放了 2 个垃圾桶,由于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存放,有恶

臭味。 同时该公厕的如厕说明牌、女卫生标志牌,因

为年代久远,导致标识内容残缺不全,已经失去了使

用功能。 蹲位间的卫生设施较完善,但缺少坐便器。

该公厕缺少无障碍卫生设施。 该公厕采光设施良好,

通风设施良好,但没有照明灯具,如表 1 所示。

2 红联村公共厕所改造设计案例分析

针对武汉市黄陂区红联村的现状,本次将采用

装配式公共厕所,吊装式公共厕所二种方式进行农

村公共厕所的改造设计。 装配式公共厕所对周边环

境及场地大小要求略高,可布局运用到该村田野边、

路边、居民楼旁等 4 座水厕的公共厕所改造设计中。

由于吊装式公共厕所对周边环境及场地大小要求略

低,可布局用于到住宅旁旱厕的公共厕所改造设

计中。

第49页

·3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表 1 红联村公共厕所现状

公共厕

所名称

公共厕所外观 内部设施情况 卫生状况

厕所标志、说明

牌现状

采光、通风、

照明的情况

无障碍

设计

水厕/ 旱厕

1. 田野边的

公共厕所

公厕外墙因小广告任意粘贴,

后期采用刷油漆覆盖,影响美

观。 因建筑年代久远,导致外

墙砖脱落。

卫生洁具无人管

理,地面 较 脏, 使

用者不敢进入。

卫生洁具长期无

人管理维护,导致

洗手池的水龙头

拧开后不出水。

公共厕所的标志

不清晰,“厕所”字

体标志已经遗失。

没有照明灯具,夜

间无法给人使用。

无 水厕

2. 住宅旁的

公共厕所

建筑年代久远,旱厕卫生条件

极差。

私密性较差,蹲位

间没有完整隔板。

蹲便便池没有通

水,难以进行清洁

打扫。

男女卫生间标志

牌为仅在男女厕

所外墙上用油漆

写上男、女二字。

采光较差,通风较

差, 没 有 照 明

灯具。

无 旱厕

3. 村委会的

公共厕所

该村 目 前 条 件 较 好 的 公 共

厕所。

墙面有少许乱涂

写的字体。

卫生间内部设置

了 蹲 位 间、 废

纸篓。

公厕管理制度牌

清晰。

采光良好、通风设

施良好、没有照明

灯具。

无 水厕

4. 路边的公

共厕所

公厕旁堆放垃圾桶、大排档餐

饮烹饪工具。

男卫生洗手池地

面渗水。

卫生间内部设置

了 蹲 位 间、 废

纸篓。

公共厕所的标志

牌缺少“厕所” 两

字标志。

男女卫生间标志

牌清晰。

采光良好、通风设

施良好、没有照明

灯具。

无 水厕

5. 居民楼旁

的公共厕所

公厕蓄粪池缺少井盖。 蹲位间的卫生设

施较完善,但缺少

坐便器。

个别便池冲洗不

畅, 容 易 留 存

粪便。

如厕说明牌等因

风吹日晒,年代久

远,已经失去使用

功能。

采光良好、通风设

施良好、没有照明

灯具。

无 水厕

第50页

2024 年 02 期 总第 308 期 刘 波,许春丽,许雯佳,等·基于实地调研的武汉市黄陂区红联村公共厕所设计研究 ·35·

2. 1 装配式公共厕所设计

该公共厕所设计采用装配式建造。 大部分建筑构

件可先期建造完工,然后在运送到现场进行组装,最后

形成一座完整的公共厕所。 针对表 1 公共厕所外观不

佳的现状,建筑外观采用马头墙建筑造型,白墙黑瓦,

符合武汉市黄陂区农村建筑风貌。 针对表 1 公共厕所

内部设施缺乏的情况,公厕采用 1 个主入口进出,内部

分为 4 个独立隔断区,2 个洗手台区。 依次为小便间

(含1 个无障碍小便池,1 个正常小便池)、蹲便间、无障

碍坐便间、办公间、无障碍洗手台、正常洗手台。 针对

表 1 没有无障碍设施的现状,公厕内部配置了无障碍

扶手,方便行动不便人群的使用。 公厕地面铺装了防

滑瓷砖,方便弱势人群使用。 办公间配置了空调,提升

了公厕管理员的工作环境。 针对表 1 部分公厕采光、

通风、照明不行的现状,公厕屋顶设置有太阳能电池

板,能够给公厕内部提供照明、制冷、采暖、监控等用电

需求,提升公厕的采光通风环境。 针对表 1 较差的卫

生状况,公厕后面设置了增压水箱,可给公厕提供冲洗

大小便及洗手的用水。 在增加水压的情况下,确保便

池内的大小便全部冲洗干净。 针对表 1 公厕蓄粪池缺

少井盖的现状,公厕外部左侧地下设置了三格化粪池,

在其地上设置排气管和防护栏杆。 三格化粪池需定时

清掏粪便,便可保持公厕排污通畅。 公厕外部配置了

摄像头,能够对公厕进出情况进行 360 度摄像监控,保

障公厕的安全。 该公厕可不依靠外接电源、水源、市政

排污管网的条件下自给自足。 为环境条件艰苦的农

村,提供了公厕建造的蓝本,如图 3 ~ 图 5 所示。

图 3 装配式公共厕所造型 1 效果图

图 4 装配式公共厕所造型 2 效果图

图 5 装配式公共厕所分解图

2. 2 吊装式公共厕所设计

该公共厕所设计采用吊装式建造。 针对表 1,

建筑年代久远,旱厕卫生条件极差的现状。 该公厕

的整体建筑空间全部先期建造完工,通过大卡车运

输到现场,再使用吊车进行吊装,将公厕安装到位。

该公厕造型简洁、直观,节省空间。 针对表 1 公共厕

所内部设施缺乏的情况,该公厕内部设置有 4 个独

立的空间。 包含男士小便间、蹲便间、无障碍坐便

间、办公间。 男士小便间提供 1 个小便池,1 个无障

碍小便池,1 个梳妆台。 蹲便间能够提供 1 个蹲便

池,1 个梳妆台。 针对表 1 没有无障碍设施的现状,

该公厕设立无障碍坐便间,提供 1 个坐便器,1 套无

障碍扶手,1 个梳妆台。 办公间提供 1 个办公桌,1

个办公椅,1 个洗拖把池,1 台空调。 针对表 1 采光、

通风、照明都不行的现状,该公厕每个独立的空间都

配置有吸顶灯及通风设施,使整座公厕采光明亮、空

气清新。 针对表 1 较差的卫生状况,在吊装式公共

厕所后面设置有 1 台增压水箱,在增加水压的情况

下,确保便池内的大小便全部冲洗舒畅、干净。 在公

厕后面地下设置三格化粪池,在其地上设置排气管

和防护栏杆。 三格化粪池定时需清掏粪便,便可保

持公厕排污通畅。 公厕外部配置了摄像头,能够对

公厕进出情况进行 360 度摄像监控,保障公厕的安

全。 吊装式公共厕所的优点为可以进行批量化生

产,公共厕所一体化程度高,公共厕所整体质量有保

障,公共厕所后期好维修,节省公共厕所现场施工时

间等,如图 6 ~ 图 9 所示。

图 6 车载吊装式公共厕所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3d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