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课
GUOXUE JINGDIAN SONGDUKE
学术指导 中国孔子研究院
审 读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立林(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教授)
主 编 张新彦 李华生

国学经典诵读课
GUOXUE JINGDIAN SONGDUKE
学术指导中国孔子研究院
审读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宋立林(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教授)
主编张新彦李华生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国学经典诵读课.八年级.上/张新彦,李华生主编.一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4
ISBN978-7-5207-0363-5
I. ① 国Ⅱ. ① 张 ⊚ 李.ⅢI. ① 中华文化-初中-课外读物IV. ① G634.30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71007号
国学经典诵读课八年级上(GUOXUE JINGDIAN SONGDUKEBANIANJI SHANG)
主 编:张新彦李华生
责任编辑:毛肖肖
出 版:东方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发 行:海南九春博才文化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66号
邮政编码:100010
印 刷:湖南青山印务有限公司
版 次:2018年4月第1版
印 次:2024年5月第7次印刷
开 本:787毫米 x~1092 毫米1/16
印 张:7
字 数:112千字
书 号:ISBN 978-7-5207-0363-5
定 价:21.00元
发行电话:(0731)85097578
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持续濡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传统文化中那些超越时空、具有传承价值的部分。几千年来,中国流传下来的典籍浩如烟海,它们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将历代先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探索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几千年的承传、发扬、普及、教育过程中,它们不断塑造着中华儿女的民族个性,最终积淀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具有超越时代、超越阶层的稳定性,成为一种文化血液基因,传授给子孙后代。虽然人人各具个性,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成为中国人的共性,而这种共性又体现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意蕴丰厚的内核,有着鲜明美好的外显,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于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这个传承不是全盘的,而是选择的,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才纳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修身立德,目标是培养君子人格,这也是国民教育最主要的目标。修身立德和人格养成的最好教材就是圣贤经典,比如儒家的蒙学经典、“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以及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庄子》··这些经典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要修身养性、通达事理,由此门人最为便利;这些经典更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引导我们不断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本丛书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为编写指导思想,深人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的蒙学经典和根源性典籍人手来把握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以期把文化的种子植根在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深处,为其未来打下精神的底子,帮助其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从而使之成为涵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本丛书每一分册设计 6~10 个单元,每个单元设计一个“单元导语”,分“文学经典专题诵读”和“经学经典专题诵读”(“子学经典专题诵读”“史学经典专题诵读”“蒙学经典专题诵读”)两大板块,以经、史、子、集为基本框架(小学选编蒙学经典),每个专题聚焦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传统文化意象,避选一些根源性文化典籍和蒙学经典进行专题诵读,以强化学生对该专题文化意象的体验与感悟。
阅读是一种信仰!日有所诵,就是炼心的过程。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
因为阅读,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伟大的心灵,走进自我。然后我们拥有内在的耳朵、内在的眼睛,见人所不能见,听人所不能听,然后拥有幸福清明的人生。
阅读能帮助我们发现前方,并引领我们走向前方!
《国学经典诵读课》与你一路前行!

第一单元
文学经典专题诵读:国风之诗
1.关雎 《诗经·周南》 2
2.木瓜 《诗经·卫风》 4
3.风雨 《诗经·郑风》 6
子学经典专题诵读:《道德经》
4.《道德经》(一) 8
第二单元
文学经典专题诵读:人物评说
5.贾生· [唐]李商隐 16
6.嫦娥· [唐]李商隐 18
7.韩子 [北宋]王安石 20
子学经典专题诵读:《道德经》
8.《道德经》(二) 22
第三单元
文学经典专题诵读:池塘流泉
9.题山中流泉·· [唐]储光羲 30
10.齐安郡后池绝句 [唐]杜牧 32
11.小池 [南宋]杨万里 34
子学经典专题诵读:《道德经》
12.《道德经》(三) 36
第四单元
文学经典专题诵读:花间诉说
13.更漏子(玉炉香) [唐]温庭筠46
14.梦江南(梳洗罢) [唐]温庭筠4815.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唐]韦庄50子学经典专题诵读:《道德经》16.《道德经》(四) 52
第五单元
17.听蜀僧溶弹琴 [唐]李白 62
18.弹琴 [唐]刘长卿 64
19.琴诗 [北宋]苏轼 66
子学经典专题诵读:《道德经》
20.《道德经》(五) 68
第六单元
文学经典专题诵读:咏叹古迹
21.苏台览古 [唐]李白 76
22.金陵图 [唐]韦庄 78
23.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80
子学经典专题诵读:《道德经》
24.《道德经》(六) 82
第七单元
文学经典专题诵读:春日思绪
25.春望 [唐]杜甫 88
26.春夜喜雨 [唐]杜甫 90
27.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唐]杜甫 92
子学经典专题诵读:《道德经》
28.《道德经》(七) 94
附 录
1.道家与中国文化(节选).· 楼宇烈97
2.智哉,老子·... 鹤鸣104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有很多爱情诗,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与哀愁,刻画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征,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作品大都基调健康、乐观,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作品中饱含感情而又富于变化的诗句,读起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性。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李耳所撰写。《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为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道德经》是道家关于宇宙观、社会政治思想、人生处世和修养原则的哲理著作。本书讲述《道经》,《德经》的内容将在八年级下册中呈现。
1.关雎
《诗经·周南》

关关の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寐求之。求之不得,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菜,左右苇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 关关:雌雄两鸟的和鸣声。
② 雎鸠(jujiu):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③ 窈窕(yaotiao):娴静漂亮的样子。
\circledast 淑女:贤德的女子。
\circled{5} 逑(qiú):配偶。
\circled{6} 参差(cenci):高低不齐。
⑦ (xing)菜:水中植物,叶浮在水面上,根茎可吃。
\circled{8} 寐(wu mei):日夜。醒时为“”,睡时为“寐”。
⊚ 服:思念。
{10} 悠:长久。
{11} 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12} 友:亲近。
{13} 笔(mao):择取。
{14} 乐:娱悦。
译文
鱼鹰关关对着唱,停在河中沙洲上。漂亮善良好姑娘,该是君子好配偶。
或长或短的荐菜,或左或右把它采。漂亮善良好姑娘,日里夜里追求忙。
美好愿望难实现,日里夜里都想念。想念你啊想念你,翻来覆去难入眠。
或长或短的菜,或左或右把它采。漂亮善良好姑娘,弹琴鼓瑟来亲近。
或长或短的荐菜,或左或右把它采。漂亮善良好姑娘,敲钟击鼓使她悦。
鉴赏
此诗描写一名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采摘荐菜的姑娘,并因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本诗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正当、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2.木瓜
《诗经·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① 木瓜:植物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秋季成熟,椭圆,黄色,有香气,经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
⊚ 琼琚(ju):指美玉。
③ 木桃:即桃子,因生在桃树上,故称“木桃”。
\circledast 木李:即李子,因生在李树上,故称“木李”。
译文
你赠送给我的是木瓜,我回赠给你的却是佩玉。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你赠送给我的是桃子,我回赠给你的却是美玉。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你赠送给我的是李子,我回赠给你的却是宝玉。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鉴赏
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句简洁易懂,赞美了爱情的美好。在诗中,“她”送给“他”木瓜、桃子、李子等水果,而“他”却回赠“她”佩玉、美玉、宝玉。这看起来很不对等,但正是这种不对等,深刻揭示了爱情的实质不是获取,而是给予。诗中也做了说明,“他”并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能和“她”天长地久,永不分离。
链接
桃
桃原产我国,树高不超过8米。花先于叶芽萌发,初春时开放,多为粉红色。早在上古时期,桃就是人们喜爱的水果。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数量繁多的桃核,说明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时代人们就已经吃桃了。桃美味多汁,桃花灿烂可爱,桃叶青翠欲滴,最易引起文人的兴趣。《诗经》中“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描写的便是桃花。齐己的“碧耸新生竹,红垂半熟桃”,写的是成熟的桃子;元稹的“桃叶成阴燕引雏,南风吹浪乌”,歌咏的也是桃叶。由此可见古人对桃的喜爱之情。
3.风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廖?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
① 凄凄:寒凉。
② (jie jie):指鸡鸣声。
③ 夷:同“怡”,喜悦、愉快。
\circledast 潇潇:猛烈。
\circled{5} 廖(chou):病愈。
译文
风雨寒凉凄冷,鸡在地鸣叫不停。既然看见君子了,说什么不高兴?风雨猛烈地吹刮,鸡在胶胶地叫。既然看见君子了,说什么病还不好?
风雨猛烈好像黑夜降临,鸡在不停地鸣叫。既然看见君子了,说什么不欢喜?
鉴赏
这是一首情景描述诗,女主人公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怀念情郎,心情是很低落的。诗中并没有描写她低落的心情,而是通过她朝思暮想的君子的突然出现,表现了她惊喜的心情。透过惊喜,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平时相思的愁苦。这种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使读者深有同感。
链接
鸡
鸡是一种常见的家禽,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被人类驯化,到夏商周时已成为和人类关系紧密的家禽。鸡有雄、雌二性,雄鸡壮硕、高大,毛色艳丽,头顶还有鲜红的鸡冠;雌鸡体形略小,毛色朴素,头顶虽有鸡冠,但比雄鸡小得多。平时它们都能发出“咯——咯——”的叫声,雄鸡还能发出尖利的叫声“喔、喔、喔——”,俗称“打鸣”。雌鸡产蛋结束后,会发出“咯咯咯——咯哒——”的叫声。虽然雄鸡在日常活动中也经常会打鸣,但是一天之中最早的打鸣是在清晨破晓时分,仿佛在提醒人们“天亮了,该起床啦”,所以有“雄鸡一声天下白”“雄鸡叫东白”的说法。
4.《道德经》(一)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の,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徽。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 无:指道。
⊚ 天地之始:天地的本初。
③ 有:指由道而产生的万物。
\circledast 万物之母:万物的本原,即无名之道是天地的本初。天地混沌初开,然后有万物的产生,才能制名,而道正是天下初始和万物产生的源头和动力,即母体。
⑤ 徽(jiao):边际。
\circled{6} 玄:玄妙幽深。
⑦ 众妙之门: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道也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初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本原。
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将以观察道的边际。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名称不同,都可以说是很玄妙幽深的。玄妙又玄妙,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
析论
《道德经》一书,重在论道。本章是道的总论,也是全书的总纲。
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观念,是贯穿于全书的一条思想纽带。老子认为,道非常玄妙幽深,内涵非常宽泛丰富,人们对道并非生而知之,而是经过后天逐步进行探索、认识,才能有所了解、感悟,因此道是可以阐述和解说的。但是,人们的探索是渐进的,认识是主观的,阐述是非系统的,解说是有局限的,与作为客观本体存在的道的玄妙幽深和丰富内涵还有相当的距离,并不等于道所具有的全部内涵、外延、情态和性状,要想全面彻底地掌握道的真知,还需要一个长期不断的探索过程,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
同样,既然道本无名,道是由人们勉强命名的,那么,所命之名只是仅就道的某一特征为理据,都不足以完全概括道的内涵、外延、情态和性状,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① 斯恶已:就显露出丑了。恶,丑陋,与“美”相反。已,相当于“了”。
⊚ 形:比较,显现。
③ 倾:侧,依靠。一作“盈”。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
有与无互相依存,难与易相反相成,长与短互相比较,高与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与后互相跟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事,实行不用言辞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首倡,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培育万物而不倚仗,功业成就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业才不会泯没。
析论
本章讲述了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道理。
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等,都是相反相成的概念。这是来自自然的重要启示,是道的永恒规律。圣人掌握这个规律,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加入自己的意志和私欲。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① 尚贤:标榜贤才。
② 不见(xian)可欲:不炫耀贪欲的事物。见,同“现”,显现、炫耀。
③ 虚:空虚而无欲。
\circledast 实:充实,满足。
⑤ 弱:削弱,减损。
\circled{6} 强:增强,强健。
⑦ 不敢为:不敢有所作为。
\circled{8} 为无为:以无为的方式行事,即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处理事务。
译文
不标榜贤才异能,使百姓不争功名;不占有难得的财货,使百姓不为强盗;不炫耀贪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惑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要空虚百姓的心灵,满足百姓的饮食,削弱百姓的意志,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没有奸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使那些自认为聪明的人不敢有所作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事务,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大治的。
析论
本章阐发无为而治的思想,重在治国。老子认为,现实社会中统治者崇尚贤能、占有珠宝、炫耀物欲,是扰乱人心、造成动乱的根源,因此必须坚决杜绝。只有这样,没有奸诈和贪欲,人人回归到质朴淳厚的状态,才能无为而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① 冲:本为“盅(zhong)”。引申为空虚。
② 不盈:不满。盈,充盈、充实。
③ 渊:深邃。
\circledast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疑是第五十六章错简重出。
⑤ 湛:没,隐秘。
\circled{6} 或:有。
⑦ 象帝之先:道似在天帝之前。象,似乎。帝,天帝。
八年级上
译文
道是空虚的,然而使用它或许不会穷尽。深邃啊!好像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消解纷争,与日月齐光,与万物同尘。]隐秘啊!又好似实有而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家之子,似乎是在天帝之前。
析论
本章指出道空虚深邃,用之不竭,重在论道。
道深邃而隐秘,无形而实存。作为万物的宗主,它早在天帝之前就已经产生,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本初元尊,至高无上,实为宇宙自然的本体和规律。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① 仁:意义等同于儒家的仁爱,源自家族血缘的孝悌之亲。老子认为,天地作为自然的存在,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是不会有人类的爱憎感情倾向的。他主张普遍无私的慈爱,反对亲疏有别的私爱。
② 当(chú)狗:用草扎成的狗,用来作为祭品。当狗作为祭品,人们对它并无爱憎,未祭时受人敬重文饰,祭后受到践踏焚烧。

③ (tuó)(yué):风箱。,装气的口袋。篇,通气的竹管。
\circled{4} 屈(jué):竭,尽。
译文
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像刍狗一样对待,全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没有偏爱,把百姓像刍狗一样对待,全靠百姓自己发展。
岂不像风箱吗?空虚却不竭尽,鼓动愈快风力世
政令繁多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析论
本章讲述天地不仁的道理,重在治国。
天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春夏秋冬,雨雪风霜,无爱无憎,无恩无怨,公平对待万物;圣人也按照天道的规律治国,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无爱无憎,无恩无怨,公平地对待百姓。如此则天道运行,空虚而永不衰竭,循环而永不止息。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统治者却发号施令,横征暴敛,穷兵默武,致使生灵涂炭。他们表面上有所作为,实际上胡作非为,违背了天道规律,应该回到虚静无为的天道规律上来。显然,老子反对多言,多言即有为;主张不言,不言即无为。这种思想贯穿《道德经》全书。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玄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释
① 谷神:指道,生养天地万物的神灵。谷,养。
② 玄(pin):微妙的母体,道家称之为衍生万物的本原。
③ 绵绵若存:绵延不绝好像永远存在。
\circledast 勤:辛劳,倦怠。
译文
道一一生养天地万物的神灵永远不停息,这是微妙的母体。微妙的母体,就是天地的根源。绵延不绝好像永远存在,运行而不知倦怠。
八年级上
析论
本章以谷神为喻,赞美大道,重在论道。
老子认为,道如同谷神、玄一一微妙的母体、天地的根本,空虚不盈,永不停息,孕育和生养了万物;生生不已,绵延不绝,运动不止而不知辛劳。这是对道的赞美,也是对伟大母性的歌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