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2023年招生指南

发布时间:2023-6-2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东华大学2023年招生指南

7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8学校网址:https://www.dhu.edu.cn招生网址:https://zs.dhu.edu.cn招生办公室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 1882 号邮编:200051招生办公室电话:021-62379160/62373266监督电话:021-67792259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1912 年 实业家张謇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1951 年 建校,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1960 年 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 年 成为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1985 年 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8 年 被确定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1999 年 更名为东华大学;2017 年 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 上海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新华路校区占地面积近 2000 亩校舍总建筑面积 83 万余平方米。学校是“上海市花园单位”和“上海市文明校园”。松江校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学校全校教职工 2289 人,专任教师 1462 人,其中专职院士2人,资深院士 2 人,兼职院士 17 人,万人计划、... [收起]
[展开]
东华大学2023年招生指南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2页

崇德博学 砺志尚实

第3页

崇德博学 砺志尚实

第4页

东华大学概况

2023 年本科生招生专业一览表

纺织学院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理学院

人文学院

外语学院

钱宝钧学院

资助育人

就业情况

校园文化

07

09

10

16

24

27

35

39

44

48

52

55

57

62

66

72

75

76

78

80

第5页

东华大学概况

2023 年本科生招生专业一览表

纺织学院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理学院

人文学院

外语学院

钱宝钧学院

资助育人

就业情况

校园文化

07

09

10

16

24

27

35

39

44

48

52

55

57

62

66

72

75

76

78

80

第6页

7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8

学校网址:https://www.dhu.edu.cn

招生网址:https://zs.dhu.edu.cn

招生办公室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 1882 号

邮编:200051

招生办公室电话:021-62379160/62373266

监督电话:021-67792259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1912 年 实业家张謇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

1951 年 建校,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

1960 年 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1 年 成为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

授予权的大学之一;

1985 年 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

1998 年 被确定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

1999 年 更名为东华大学;

2017 年 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中国 上海

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新华路校区

占地面积近 2000 亩

校舍总建筑面积 83 万余平方米。

学校是“上海市花园单位”和“上海市文明校园”。

松江校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学校全校教职工 2289 人,专任教师 1462 人,

其中专职院士2人,资深院士 2 人,兼职院士 17 人,

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 60 余人次,

其他高级职称教师 900 余名。全校本科生 14422 人,硕

士研究生 7255 人,博士研究生 1404 人,学历留学生

705 人。

学校现设有 17 个学院(部),拥有 6 个博士后流动

站、11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 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9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 个专业

学位硕士授权类别、59 个本科专业,

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

法学、历史学、教育学九大学科门类。现有 2 个国家“双

一流”建设学科, 1 个上海高校 Ι 类高峰学科。纺织科

学与工程保持国内领先,获评 A+ 学科。化学、工程学、

数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

与生化 7 个学科入围 ESI 全球前 1%,其中材料科学学科

进入全球前 1‰。拥有 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22 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2 个国家

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

优良校风,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

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积极建设“五育并举”的

教育体系,构建本科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

人人成才”的培养体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新世纪

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8 项。拥有 2 个国家级实验教

学示范中心,1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 个国

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8 个国家

级一流本科专业。入选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 个。学校积极构建一流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大力发展专

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获评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

联合培养基地 2 个,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

养计划”,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

东华学子近三年获得国内外学科竞赛、文体比赛冠军、金

奖或一等奖 260 余项,充分彰显学生的创造力。女足获

大学生联赛全国冠军,学校进入“中国高校体育竞赛榜”

前 20 名。学校全面推进双创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协

同机制成效显著,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现

代产业学院,成为全国首次获批的 50 所现代产业学院之

一。获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

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

荣誉。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 96%,薪资位于

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名 16-21 位,近五年,学生

自主创业 420 余人。建校至今,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 26

万余人,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和栋梁。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承接国家重大

科研任务,支撑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战略

需求。新世纪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31 项。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

航空、重大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为“天宫”“天

舟”“北斗”“天通”“嫦娥”做出贡献。纤维材料改性

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获批建设国家先进功能纤

维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民用航空复合

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现代纺织前沿科学研

究基地、“一带一路”纺织智能制造与工程国际联合实验

室等。建立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城市

创意经济与创新服务研究基地、东华大学“一带一路”研

究中心等,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

家战略和上海时尚之都、设计之都建设。

学校大力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对接国家“一

带一路”重要倡议,联合 18 个国家 35 所纺织特色高校

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与全球 150 多所

国(境)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获批教育部“中

非高校 20+20 合作计划”,在肯尼亚莫伊大学建立世界

首家纺织服装特色的莫伊大学孔子学院。与爱丁堡大学合

作创办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培养国际一流时

尚创意人才。

面向未来,东华大学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

“双一流”建设,全力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的战略需求,为

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

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教育部直属、国家“211 工程”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办学历史

地理位置

教育教学 科研成果

合作交流

基本情况

校训

崇德博学 砺志尚实

第7页

7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8

学校网址:https://www.dhu.edu.cn

招生网址:https://zs.dhu.edu.cn

招生办公室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 1882 号

邮编:200051

招生办公室电话:021-62379160/62373266

监督电话:021-67792259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1912 年 实业家张謇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

1951 年 建校,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

1960 年 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1 年 成为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

授予权的大学之一;

1985 年 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

1998 年 被确定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

1999 年 更名为东华大学;

2017 年 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中国 上海

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新华路校区

占地面积近 2000 亩

校舍总建筑面积 83 万余平方米。

学校是“上海市花园单位”和“上海市文明校园”。

松江校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学校全校教职工 2289 人,专任教师 1462 人,

其中专职院士2人,资深院士 2 人,兼职院士 17 人,

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 60 余人次,

其他高级职称教师 900 余名。全校本科生 14422 人,硕

士研究生 7255 人,博士研究生 1404 人,学历留学生

705 人。

学校现设有 17 个学院(部),拥有 6 个博士后流动

站、11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 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9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 个专业

学位硕士授权类别、59 个本科专业,

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

法学、历史学、教育学九大学科门类。现有 2 个国家“双

一流”建设学科, 1 个上海高校 Ι 类高峰学科。纺织科

学与工程保持国内领先,获评 A+ 学科。化学、工程学、

数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

与生化 7 个学科入围 ESI 全球前 1%,其中材料科学学科

进入全球前 1‰。拥有 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22 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2 个国家

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

优良校风,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

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积极建设“五育并举”的

教育体系,构建本科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

人人成才”的培养体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新世纪

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8 项。拥有 2 个国家级实验教

学示范中心,1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 个国

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8 个国家

级一流本科专业。入选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 个。学校积极构建一流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大力发展专

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获评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

联合培养基地 2 个,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

养计划”,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

东华学子近三年获得国内外学科竞赛、文体比赛冠军、金

奖或一等奖 260 余项,充分彰显学生的创造力。女足获

大学生联赛全国冠军,学校进入“中国高校体育竞赛榜”

前 20 名。学校全面推进双创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协

同机制成效显著,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现

代产业学院,成为全国首次获批的 50 所现代产业学院之

一。获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

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

荣誉。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 96%,薪资位于

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名 16-21 位,近五年,学生

自主创业 420 余人。建校至今,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 26

万余人,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和栋梁。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承接国家重大

科研任务,支撑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战略

需求。新世纪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31 项。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

航空、重大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为“天宫”“天

舟”“北斗”“天通”“嫦娥”做出贡献。纤维材料改性

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获批建设国家先进功能纤

维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民用航空复合

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现代纺织前沿科学研

究基地、“一带一路”纺织智能制造与工程国际联合实验

室等。建立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城市

创意经济与创新服务研究基地、东华大学“一带一路”研

究中心等,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

家战略和上海时尚之都、设计之都建设。

学校大力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对接国家“一

带一路”重要倡议,联合 18 个国家 35 所纺织特色高校

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与全球 150 多所

国(境)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获批教育部“中

非高校 20+20 合作计划”,在肯尼亚莫伊大学建立世界

首家纺织服装特色的莫伊大学孔子学院。与爱丁堡大学合

作创办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培养国际一流时

尚创意人才。

面向未来,东华大学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

“双一流”建设,全力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的战略需求,为

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

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教育部直属、国家“211 工程”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办学历史

地理位置

教育教学 科研成果

合作交流

基本情况

校训

崇德博学 砺志尚实

第8页

序号 学院 专业 ( 专业大类 ) 2023 年

拟招

07 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学院

计算机类

19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

信息安全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 3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二学士) 25

合计 275

08 材料科学

与工程学院

材料类

24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理科试验班(材料学院) 50

合计 290

09 化学与化工

学院

化学类

轻化工程专业 140

应用化学专业

合计 140

10 环境科学

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科学专业 55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双学士学位) 30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56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 28

合计 169

11 理学院

数学类(金融与统计)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 金融工程 ) 105

统计学专业

(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

物理学类(光电与能源新技术)

102 应用物理学专业

(新能源与微电子)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合计 207

12 外语学院

英语专业 70

日语专业 45

合计 115

13 人文学院

社会科学试验班

法学专业 94

行政管理专业

新闻传播学类

131

传播学专业

公共关系学专业

教育技术学专业

( 媒体制作与传播 )

合计 225

14 生物与医学

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 55

合计 55

序号 学院 专业 ( 专业大类 ) 2023 年

拟招

01 纺织学院

纺织类

纺织工程专业 250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功能材料专业 60

纺织工程(双学士学位) 20

纺织工程(第二学士) 25

合计 355

02 服装与艺术

设计学院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82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含:服装艺术设计方向、纺织品

艺术设计方向)

123

产品设计专业 52

环境设计专业 5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5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30

艺术与科技专业 25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 中日合作 ) 88

表演(服装表演)专业 25

表演(影视戏剧)专业 25

合计 554

03 上海国际时

尚创意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 中英合作 ) 50

环境设计专业(中英合作) 40

合计 90

04 旭日工商

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试验班

207

市场营销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会计学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1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

供应链管理

经济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132

金融学专业

合计 454

05 机械工程

学院

机械工程专业 208

工业设计专业 70

智能制造工程 30

合计 308

06 信息科学与

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类

33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自动化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 60

理科试验班(信息学院) 60

合计 453

本科招生专业一览及拟招计划(全国) 2023 年合计招生:3690 人

9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9页

序号 学院 专业 ( 专业大类 ) 2023 年

拟招

07 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学院

计算机类

19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

信息安全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 3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二学士) 25

合计 275

08 材料科学

与工程学院

材料类

24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理科试验班(材料学院) 50

合计 290

09 化学与化工

学院

化学类

轻化工程专业 140

应用化学专业

合计 140

10 环境科学

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科学专业 55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双学士学位) 30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56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 28

合计 169

11 理学院

数学类(金融与统计)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 金融工程 ) 105

统计学专业

(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

物理学类(光电与能源新技术)

102 应用物理学专业

(新能源与微电子)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合计 207

12 外语学院

英语专业 70

日语专业 45

合计 115

13 人文学院

社会科学试验班

法学专业 94

行政管理专业

新闻传播学类

131

传播学专业

公共关系学专业

教育技术学专业

( 媒体制作与传播 )

合计 225

14 生物与医学

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 55

合计 55

序号 学院 专业 ( 专业大类 ) 2023 年

拟招

01 纺织学院

纺织类

纺织工程专业 250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功能材料专业 60

纺织工程(双学士学位) 20

纺织工程(第二学士) 25

合计 355

02 服装与艺术

设计学院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82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含:服装艺术设计方向、纺织品

艺术设计方向)

123

产品设计专业 52

环境设计专业 5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5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30

艺术与科技专业 25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 中日合作 ) 88

表演(服装表演)专业 25

表演(影视戏剧)专业 25

合计 554

03 上海国际时

尚创意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 中英合作 ) 50

环境设计专业(中英合作) 40

合计 90

04 旭日工商

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试验班

207

市场营销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会计学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1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

供应链管理

经济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132

金融学专业

合计 454

05 机械工程

学院

机械工程专业 208

工业设计专业 70

智能制造工程 30

合计 308

06 信息科学与

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类

33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自动化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 60

理科试验班(信息学院) 60

合计 453

本科招生专业一览及拟招计划(全国) 2023 年合计招生:3690 人

9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10页

10

纺织学院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始于 1951 年,是东华大学办学历史最久、

学科实力最强的学院,也是我国首批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学位授予权的学院。以纺织学院作为主要载体的纺织科学与工程

学科 2017 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 A+ 学科,一直处于

全国领先、名列第一的位置。学院的发展愿景是建成世界一流纺

织学院,培养一流纺织人才,开展一流纺织研究。

学院设置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和功能材料 3 个本科

专业,以及“纺织工程 + 产品设计”双学士学位项目和纺织工程(第

二学士学位)。纺织工程专业下设置纺织材料、智能纺织、针织服装、

纺织品设计与产业经济、高技术纺织品等 5 个培养方向。按纺织

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入校后第二学期以双向选择的

原则进行专业或专业柔性方向分流。学院拥有纺织工程和纺织材

料与纺织品设计 2 个博士、硕士学位点和 3 个工程博士学位点、

1 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产业

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计

量认证的东华大学纺织检测中心等科研基地。

纺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治学严谨、造诣深厚、科

研成果卓著的著名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献身精神的中青年

学科骨干人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教授 40 人,专、兼职

博士生导师 64 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 35 人。承担 1200 余名

本科生、1000 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0 余名留学生的培养任务。

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本科教育为根

本,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院教育的崇高使命,

不断推进本科教育水平的提升,为纺织工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和行业领袖,并取得一大批高水平成果,为我国纺织工业的现代

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 1994 年纺织工程本科教学获世界纺织教

育界权威组织——英国纺织学会认可,标志着本科教学已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2005 年纺织学院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

等奖。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团队,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院的纺

织工程专业 2016 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0 年第二次

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

双语示范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系列课程。2003-2011

年有 8 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学院积极拓展与国(境)外等高校的本科生培养交流合作,

现有 10 余项人才培养交流合作项目正在进行,如美国康奈尔大学、

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

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大学、荷兰撒克逊应用技术

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法国鲁贝高等纺织学院、法国上阿尔

萨斯大学和意大利卡洛卡塔尼奥大学的本科生交换生项目等。另

外,还与香港理工大学和台湾逢甲大学有本科生交换生项目。在

交换生项目中,每年选拔近 30 名成绩优秀的本科高年级学生赴美、

法、德、荷、意等国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相关高校交流学习。

学院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在原有科学实验班和“卓

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纺织工程(纺织品设计)实验班多年实践

基础上,继续推进“卓越工程师班”建设,培养一流纺织人才。

学院积极推进工程教育和“新工科”专业改革,遵循厚基础、

宽口径、重交叉的原则,拓展专业外延,升级专业内涵,强化创

新能力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推进分层次、

分流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和全英语教学试点,鼓励扶持在校生科技

创业,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良性互动。学院深化企业合作,

通过以职场预备役和学术赛事为主的院企项目化合作,提升企业

对学生的认可度。重视以纺织大类专场招聘会,长三角和珠三角

纺织行业交流为主的就业市场拓展,提高企业与毕业生的有效匹

配。成立纺织学院校友创新精英俱乐部,开展创新创业论坛,为

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和创业管理指导,助推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

学生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5% 以上 , 其中学生国内(外)深造

率超过 40%,毕业生总体供需比接近 1:10,主要从事纺织行业金

融投资、纺织品贸易和检测、纺织材料研发、纺织营销与零售、

纺织品设计等工作。

作为中国顶尖纺织学院,形成了“求实、创新、包容、向上”

的学院文化。学院将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纺织

学院将建设成为在创新型纺织工业中做出突出和重大贡献的创新

型学院,始终抢占纺织教育、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建

设世界一流纺织学科的美丽画卷,绘制在新时代的祖国大地上。

11

纺织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科学、工程及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遵守

工程职业道德规范,掌握纺织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

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团队

精神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在纺织工程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开发、

工程技术研发和生产组织管理以及检测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创

新人才。

毕业要求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

织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纺织工程的基本原理,识别、

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提出纺织产品制备和应用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

方案,并能够综合考虑公共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

能够根据提出的方案进行产品、技术及工艺的设计,并在设计环

节中体现出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4) 能够基于纺织工程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纺织工

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

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能够针对复杂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

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

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能够基于纺织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纺织

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

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纺织工程实

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

责人的角色。

10)能够就复杂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

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

沟通和交流。

11)能够将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用于纺织产品与工

程的设计开发

12)了解纺织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

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咨询电话:021-67792665/67792102

电子邮箱:texcol@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665/67792102

电子邮箱:texcol@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11页

10

纺织学院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始于 1951 年,是东华大学办学历史最久、

学科实力最强的学院,也是我国首批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学位授予权的学院。以纺织学院作为主要载体的纺织科学与工程

学科 2017 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 A+ 学科,一直处于

全国领先、名列第一的位置。学院的发展愿景是建成世界一流纺

织学院,培养一流纺织人才,开展一流纺织研究。

学院设置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和功能材料 3 个本科

专业,以及“纺织工程 + 产品设计”双学士学位项目和纺织工程(第

二学士学位)。纺织工程专业下设置纺织材料、智能纺织、针织服装、

纺织品设计与产业经济、高技术纺织品等 5 个培养方向。按纺织

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入校后第二学期以双向选择的

原则进行专业或专业柔性方向分流。学院拥有纺织工程和纺织材

料与纺织品设计 2 个博士、硕士学位点和 3 个工程博士学位点、

1 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产业

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计

量认证的东华大学纺织检测中心等科研基地。

纺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治学严谨、造诣深厚、科

研成果卓著的著名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献身精神的中青年

学科骨干人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教授 40 人,专、兼职

博士生导师 64 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 35 人。承担 1200 余名

本科生、1000 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0 余名留学生的培养任务。

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本科教育为根

本,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院教育的崇高使命,

不断推进本科教育水平的提升,为纺织工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和行业领袖,并取得一大批高水平成果,为我国纺织工业的现代

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 1994 年纺织工程本科教学获世界纺织教

育界权威组织——英国纺织学会认可,标志着本科教学已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2005 年纺织学院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

等奖。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团队,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院的纺

织工程专业 2016 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0 年第二次

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

双语示范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系列课程。2003-2011

年有 8 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学院积极拓展与国(境)外等高校的本科生培养交流合作,

现有 10 余项人才培养交流合作项目正在进行,如美国康奈尔大学、

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

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大学、荷兰撒克逊应用技术

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法国鲁贝高等纺织学院、法国上阿尔

萨斯大学和意大利卡洛卡塔尼奥大学的本科生交换生项目等。另

外,还与香港理工大学和台湾逢甲大学有本科生交换生项目。在

交换生项目中,每年选拔近 30 名成绩优秀的本科高年级学生赴美、

法、德、荷、意等国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相关高校交流学习。

学院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在原有科学实验班和“卓

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纺织工程(纺织品设计)实验班多年实践

基础上,继续推进“卓越工程师班”建设,培养一流纺织人才。

学院积极推进工程教育和“新工科”专业改革,遵循厚基础、

宽口径、重交叉的原则,拓展专业外延,升级专业内涵,强化创

新能力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推进分层次、

分流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和全英语教学试点,鼓励扶持在校生科技

创业,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良性互动。学院深化企业合作,

通过以职场预备役和学术赛事为主的院企项目化合作,提升企业

对学生的认可度。重视以纺织大类专场招聘会,长三角和珠三角

纺织行业交流为主的就业市场拓展,提高企业与毕业生的有效匹

配。成立纺织学院校友创新精英俱乐部,开展创新创业论坛,为

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和创业管理指导,助推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

学生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5% 以上 , 其中学生国内(外)深造

率超过 40%,毕业生总体供需比接近 1:10,主要从事纺织行业金

融投资、纺织品贸易和检测、纺织材料研发、纺织营销与零售、

纺织品设计等工作。

作为中国顶尖纺织学院,形成了“求实、创新、包容、向上”

的学院文化。学院将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纺织

学院将建设成为在创新型纺织工业中做出突出和重大贡献的创新

型学院,始终抢占纺织教育、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建

设世界一流纺织学科的美丽画卷,绘制在新时代的祖国大地上。

11

纺织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科学、工程及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遵守

工程职业道德规范,掌握纺织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

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团队

精神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在纺织工程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开发、

工程技术研发和生产组织管理以及检测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创

新人才。

毕业要求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

织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纺织工程的基本原理,识别、

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提出纺织产品制备和应用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

方案,并能够综合考虑公共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

能够根据提出的方案进行产品、技术及工艺的设计,并在设计环

节中体现出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4) 能够基于纺织工程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纺织工

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

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能够针对复杂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

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

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能够基于纺织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纺织

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

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纺织工程实

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

责人的角色。

10)能够就复杂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

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

沟通和交流。

11)能够将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用于纺织产品与工

程的设计开发

12)了解纺织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

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咨询电话:021-67792665/67792102

电子邮箱:texcol@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665/67792102

电子邮箱:texcol@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12页

东华大学功能材料专业是教育部支持和鼓励的国家新兴战略

产业相关专业和立项建设的国家特色专业,也是学校举全校之力

重点建设的专业。该专业依托学校纺织、材料等强势特色学科,

下设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新能源与光电材料两个专业方向。

该专业现有来自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专任教师 52 人,具有博士学位

52 人。其中,正教授 28 人,博导 30 人,34 名教授有国外留学

经历,校特聘教授 2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国家杰出青年

2 人,优青 4 名,青年长江 3 名,青年拔尖 1 名,青年千人 1 名,

上海千人 3 名,东方学者 3 人。该专业以培养高质量的综合型专

门人才为目标。该专业招生录取时不分专业方向,学生入学后修

读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学校通过考核并结合教学资源及

学生志愿情况确定学生就读专业方向(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

新能源与光电材料)。

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

求,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

扎实,并在功能材料某一领域具有专长、能够在本领域从事基础

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毕业要求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方

法。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掌握工科的公共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具备实验设计、实

施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3)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

息的基本能力。

4)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

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中能够综

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等制约因素。

5)掌握某一分流方向功能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

其产品的分类特征;掌握其基本加工原理和技术、产品制造工艺

流程、工艺参数等基本知识;

6)掌握某一分流方向功能材料的基本性能评价指标和相应的

检测方法,熟悉产品的质量标准;熟悉产品的设计方法,掌握产

品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具有产品设计能力,并能对产品

性能或功能进行评价。

7)了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基本知识,了解专业领域的现状和发

展趋势。了解经济、管理、贸易方面的相关知识。

8)了解国家对相关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产品流通以及环

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

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

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10)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

能力。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2)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业能力。

主要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等。

学科基础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科学概论、功能材料导论、材料科

学文献检索与阅读、生物材料学、纺织结构成型学、功能材料研

究方法和测试技术等。

实践环节

综合训练、工程制图、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工程训练、专

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培养方向

以学生为中心,根据纺织工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纺织

工程专业强调夯实基础的同时,兼顾特色培养,学生可选择以下 5

个方向之一进一步学习。5 个培养方向包括:

1) 纺织材料

2) 智能纺织

3) 针织服装

4) 纺织品设计与产业经济

5) 高技术纺织品

主要课程

纺织专业导论、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物组织结构、机织

学、针织学、非织造学、纺织品整理学、工程伦理、纺织数理统计、

工程设计制图、纺织经济与贸易。

实践环节

大学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工程训练、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

微机上机、专业课实验、综合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去向

政府公务员、科研工作者、产品设计研发、纺织贸易营销、

生产技术管理、纺织技术咨询、继续深造、出国(境)留学等。

培养目标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

现代非织造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发展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

能在现代非织造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非织造原材料制备与选用、

非织造工程设计与工艺控制、非织造产品开发设计与检测,以及

管理和贸易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以及非织

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现代非织造原材料制备与选用、

工艺设计与工艺控制、产品设计开发与检测等各类非织造材料与

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

原理及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对各类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领

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剖析、表征,并能够通过文献查阅分析研

究获得合理、有效、正确的结论。

(3)设计 / 开发解决方案:掌握非织造材料全周期、全流程

的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

案的各种因素,能够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并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能够在设计中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非织造材料

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

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复杂

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

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

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了解与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相关的知识产权

和技术标准、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基于非织造工程相关背

景和知识进行合理分析,正确评价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和

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了解国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战略及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非

织造材料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能够在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

德和规范,履行相应社会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

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

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

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管理原理与经

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

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类、大学物理 A、线性代数 A 或 B、机械设计基础、

电工电子技术、纺织材料学、纺纱学、针织学、机织学、非织造学、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新型非织造加工技术、非织造产品应用与检测、

非织造前沿技术与实践。

实践环节

大学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工程训练、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

微机上机、专业课实验、综合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去向

政府(海关、商检)公务员、科研工作者、企业产品研发经理、

纺织贸易营销、生产技术管理、纺织技术咨询、继续深造、出国(境)

留学等。

12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功能材料专业

13

咨询电话:67792790

电子邮箱:wanghong@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637

电子邮箱:wanglu@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13页

东华大学功能材料专业是教育部支持和鼓励的国家新兴战略

产业相关专业和立项建设的国家特色专业,也是学校举全校之力

重点建设的专业。该专业依托学校纺织、材料等强势特色学科,

下设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新能源与光电材料两个专业方向。

该专业现有来自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专任教师 52 人,具有博士学位

52 人。其中,正教授 28 人,博导 30 人,34 名教授有国外留学

经历,校特聘教授 2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国家杰出青年

2 人,优青 4 名,青年长江 3 名,青年拔尖 1 名,青年千人 1 名,

上海千人 3 名,东方学者 3 人。该专业以培养高质量的综合型专

门人才为目标。该专业招生录取时不分专业方向,学生入学后修

读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学校通过考核并结合教学资源及

学生志愿情况确定学生就读专业方向(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

新能源与光电材料)。

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

求,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

扎实,并在功能材料某一领域具有专长、能够在本领域从事基础

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毕业要求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方

法。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掌握工科的公共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具备实验设计、实

施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3)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

息的基本能力。

4)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

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中能够综

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等制约因素。

5)掌握某一分流方向功能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

其产品的分类特征;掌握其基本加工原理和技术、产品制造工艺

流程、工艺参数等基本知识;

6)掌握某一分流方向功能材料的基本性能评价指标和相应的

检测方法,熟悉产品的质量标准;熟悉产品的设计方法,掌握产

品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具有产品设计能力,并能对产品

性能或功能进行评价。

7)了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基本知识,了解专业领域的现状和发

展趋势。了解经济、管理、贸易方面的相关知识。

8)了解国家对相关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产品流通以及环

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

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

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10)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

能力。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2)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业能力。

主要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等。

学科基础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科学概论、功能材料导论、材料科

学文献检索与阅读、生物材料学、纺织结构成型学、功能材料研

究方法和测试技术等。

实践环节

综合训练、工程制图、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工程训练、专

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培养方向

以学生为中心,根据纺织工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纺织

工程专业强调夯实基础的同时,兼顾特色培养,学生可选择以下 5

个方向之一进一步学习。5 个培养方向包括:

1) 纺织材料

2) 智能纺织

3) 针织服装

4) 纺织品设计与产业经济

5) 高技术纺织品

主要课程

纺织专业导论、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物组织结构、机织

学、针织学、非织造学、纺织品整理学、工程伦理、纺织数理统计、

工程设计制图、纺织经济与贸易。

实践环节

大学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工程训练、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

微机上机、专业课实验、综合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去向

政府公务员、科研工作者、产品设计研发、纺织贸易营销、

生产技术管理、纺织技术咨询、继续深造、出国(境)留学等。

培养目标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

现代非织造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发展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

能在现代非织造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非织造原材料制备与选用、

非织造工程设计与工艺控制、非织造产品开发设计与检测,以及

管理和贸易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以及非织

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现代非织造原材料制备与选用、

工艺设计与工艺控制、产品设计开发与检测等各类非织造材料与

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

原理及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对各类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领

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剖析、表征,并能够通过文献查阅分析研

究获得合理、有效、正确的结论。

(3)设计 / 开发解决方案:掌握非织造材料全周期、全流程

的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

案的各种因素,能够进行工艺流程设计并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能够在设计中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非织造材料

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

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复杂

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

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

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了解与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相关的知识产权

和技术标准、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基于非织造工程相关背

景和知识进行合理分析,正确评价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和

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了解国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战略及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非

织造材料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能够在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

德和规范,履行相应社会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

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

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

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管理原理与经

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

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类、大学物理 A、线性代数 A 或 B、机械设计基础、

电工电子技术、纺织材料学、纺纱学、针织学、机织学、非织造学、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新型非织造加工技术、非织造产品应用与检测、

非织造前沿技术与实践。

实践环节

大学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工程训练、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

微机上机、专业课实验、综合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去向

政府(海关、商检)公务员、科研工作者、企业产品研发经理、

纺织贸易营销、生产技术管理、纺织技术咨询、继续深造、出国(境)

留学等。

12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功能材料专业

13

咨询电话:67792790

电子邮箱:wanghong@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637

电子邮箱:wanglu@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14页

培养目标

该专业方向注重生物学、医学与纺织功能材料的交叉融合。

通过生物学基础、转化医学、纺织医用材料、生物医用纺织品制

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生物医用纺织材

料与技术的科学实验研究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

和贸易及组织管理能力,了解生物医用纺织品及相关学科的最新

发展动态,熟悉生物医用纺织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功能设

计及市场营销,能在医用纺织品、人工器官、生物功能材料、卫

生保健用纺织品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生产、教学、管理及贸

易等方面工作。

业务培养要求:

1) 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医学、生物、材料和纺织工程基

础以及外语的综合能力;

2) 掌握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生物医用

纺织品研究的初步能力;

4) 了解生物医用纺织品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

5) 具有从事生物医用纺织品新产品开发的初步能力;

6) 了解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有关政

策和法规;

7) 了解生物医用纺织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

的发展动态;

8) 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主要课程

生物学基础、转化医学、纤维加工学、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学、

纺织结构成型学、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功能设计与制备、生物医用

纺织品的评估、智能纺织材料与传感器、生物力学、人体工学、

专业英语、市场营销学等。

毕业去向

政府(海关、商检)公务员、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机构、医疗

器械公司、产业用纺织品(保健卫生用品)生产管理、生物医用

纺织品贸易营销、检验检疫、医院、医疗机关事业单位,也可继

续深造或出国(境)留学。

培养目标

该专业方向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各种先进材料

的制备与加工、结构分析与性能检测技能及综合训练等专业特色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光功能材料及器件、

纳米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国际前沿交叉领域的相关

内容及发展趋势。根据新能源和光电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

发展需要,培养在新能源和光电科学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

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

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

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业务培养要求:

1) 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各种功能材料的专业基础理论

知识;

2) 掌握材料设计、制备、性能检测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进

行材料设计和材料研制的基本能力;

3) 掌握新能源和光电材料的基本知识,熟悉常见器件包括太

阳能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等的工作原理、器件设计和组装过程;

4) 了解新能源和光电材料国际前沿领域的相关内容及发展趋

势;

5) 熟悉该专业必需的化学、物理、电子、机械等交叉学科相

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基本能力以及计算机应

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主要课程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电化学基础与化学电源、光伏材料与太

阳能电池、环境功能材料、半导体物理基础、储氢材料与燃料电池、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功能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功能高

分子材料、高分子光电材料、传感与显示材料、电子材料、功能

陶瓷材料。息与生物控制等。

新能源与光电材料方向

14 15

毕业去向

新能源与光电材料是国际上的朝阳领域,毕业生就业前景广

阔,可在新能源材料、光电材料、化学能源、太阳能、发光材料、

电子材料及半导体加工等新能源和光电材料企事业单位、高等院

校和政府部门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新能源管理、技术研发、工

程设计、工艺设计等相关工作。也可以在通讯、汽车、医疗领域

从事新能源材料和光电器件的开发、生产和管理的工作,另外,

还可继续攻读新能源和光电材料及相关学科高层次专业学位,出

国(境)留学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培养目标

该本专业培养具有科学、工程及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遵

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掌握纺织工程和设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

具有团队精神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在纺织工程和设计学领域

从事产品设计开发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

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纺织工程的基本原理,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 / 开发解决方案:能够提出纺织产品制备和应用过程

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综合考虑公共健康、安全、

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能够根据提出的方案进行产品、技

术及工艺的设计,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出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工

程问题的能力。

4)研究:能够基于纺织工程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

纺织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

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

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

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纺织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

析,评价纺织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

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

纺织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

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

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

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

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能够将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用于纺

织产品与工程的设计开发。

12)终身学习:了解纺织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自主学

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

纺织专业导论、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纺织材料学、纺织品

设计学、纺织供应链管理、纺织经济与贸易、工程伦理、人机工程学、

服装款式设计、纺织结构成型学等。

毕业去向

纺织品设计、产品设计研发、纺织贸易营销、生产技术管理、

纺织技术咨询、继续深造、出国(境)留学等。

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方向、主要课程、实

践环节、毕业去向内容可参考纺织工程专业。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

与技术方向

咨询电话:021- 67874084

电子邮箱:gao2001jing@dhu.edu.cn

咨询电话:021- 67874059

电子邮箱:rjzou@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781

电子邮箱:ryzhang@dhu.edu.cn

“纺织工程 + 产品设计”

双学士学位项目

纺织工程

(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15页

培养目标

该专业方向注重生物学、医学与纺织功能材料的交叉融合。

通过生物学基础、转化医学、纺织医用材料、生物医用纺织品制

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生物医用纺织材

料与技术的科学实验研究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

和贸易及组织管理能力,了解生物医用纺织品及相关学科的最新

发展动态,熟悉生物医用纺织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功能设

计及市场营销,能在医用纺织品、人工器官、生物功能材料、卫

生保健用纺织品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生产、教学、管理及贸

易等方面工作。

业务培养要求:

1) 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医学、生物、材料和纺织工程基

础以及外语的综合能力;

2) 掌握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生物医用

纺织品研究的初步能力;

4) 了解生物医用纺织品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

5) 具有从事生物医用纺织品新产品开发的初步能力;

6) 了解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有关政

策和法规;

7) 了解生物医用纺织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

的发展动态;

8) 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主要课程

生物学基础、转化医学、纤维加工学、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学、

纺织结构成型学、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功能设计与制备、生物医用

纺织品的评估、智能纺织材料与传感器、生物力学、人体工学、

专业英语、市场营销学等。

毕业去向

政府(海关、商检)公务员、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机构、医疗

器械公司、产业用纺织品(保健卫生用品)生产管理、生物医用

纺织品贸易营销、检验检疫、医院、医疗机关事业单位,也可继

续深造或出国(境)留学。

培养目标

该专业方向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各种先进材料

的制备与加工、结构分析与性能检测技能及综合训练等专业特色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光功能材料及器件、

纳米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国际前沿交叉领域的相关

内容及发展趋势。根据新能源和光电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

发展需要,培养在新能源和光电科学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

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

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

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业务培养要求:

1) 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各种功能材料的专业基础理论

知识;

2) 掌握材料设计、制备、性能检测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进

行材料设计和材料研制的基本能力;

3) 掌握新能源和光电材料的基本知识,熟悉常见器件包括太

阳能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等的工作原理、器件设计和组装过程;

4) 了解新能源和光电材料国际前沿领域的相关内容及发展趋

势;

5) 熟悉该专业必需的化学、物理、电子、机械等交叉学科相

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基本能力以及计算机应

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主要课程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电化学基础与化学电源、光伏材料与太

阳能电池、环境功能材料、半导体物理基础、储氢材料与燃料电池、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功能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功能高

分子材料、高分子光电材料、传感与显示材料、电子材料、功能

陶瓷材料。息与生物控制等。

新能源与光电材料方向

14 15

毕业去向

新能源与光电材料是国际上的朝阳领域,毕业生就业前景广

阔,可在新能源材料、光电材料、化学能源、太阳能、发光材料、

电子材料及半导体加工等新能源和光电材料企事业单位、高等院

校和政府部门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新能源管理、技术研发、工

程设计、工艺设计等相关工作。也可以在通讯、汽车、医疗领域

从事新能源材料和光电器件的开发、生产和管理的工作,另外,

还可继续攻读新能源和光电材料及相关学科高层次专业学位,出

国(境)留学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培养目标

该本专业培养具有科学、工程及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遵

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掌握纺织工程和设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

具有团队精神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在纺织工程和设计学领域

从事产品设计开发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

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纺织工程的基本原理,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 / 开发解决方案:能够提出纺织产品制备和应用过程

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综合考虑公共健康、安全、

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能够根据提出的方案进行产品、技

术及工艺的设计,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出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工

程问题的能力。

4)研究:能够基于纺织工程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

纺织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

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

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

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纺织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

析,评价纺织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

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

纺织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

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

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

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

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能够将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用于纺

织产品与工程的设计开发。

12)终身学习:了解纺织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自主学

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

纺织专业导论、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纺织材料学、纺织品

设计学、纺织供应链管理、纺织经济与贸易、工程伦理、人机工程学、

服装款式设计、纺织结构成型学等。

毕业去向

纺织品设计、产品设计研发、纺织贸易营销、生产技术管理、

纺织技术咨询、继续深造、出国(境)留学等。

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方向、主要课程、实

践环节、毕业去向内容可参考纺织工程专业。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

与技术方向

咨询电话:021- 67874084

电子邮箱:gao2001jing@dhu.edu.cn

咨询电话:021- 67874059

电子邮箱:rjzou@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781

电子邮箱:ryzhang@dhu.edu.cn

“纺织工程 + 产品设计”

双学士学位项目

纺织工程

(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16页

16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位于上海

市中心城区的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从 1982 年开办“纺织品设

计专业”、后相继开设服装工程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至 1993

年成立“服装学院”、成为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二级服装学院,

到 2015 年定名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目前学院

有师生 3000 余人,是东华大学“一体两翼”学科发展战略的第

一层次特色学科重点建设学院。

学院具有显著的国内外影响:承担世界一流学科“现代纺织

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服装科技与时尚设计”建设,入选上海

市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现为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

员单位、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及秘书处

单位;1999 年加入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并作为中国大陆

地区成员代表持续担任该组织执委会成员;与美国、日本、英国

等同类一流高校建立了交换生、本科双学历、双硕士学位、双博

士学位、本硕一体化等多种形式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

学院具有完整的时尚学科链:基于传统纺织服装学科,学院

构筑了以服装科技创新为龙头、时尚艺术设计为主体的完整时尚

学科链,建设了对标时尚产业链全流程的工学与艺术类学科交叉

协同的育人机制,形成了具有卓越创意设计思维、扎实工程实践

技能、前瞻国际时尚视野的新时代时尚创新人才的完整培养体系,

获得 2018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学院具有本硕博学位授权点:2017 年获批“设计学”一级学

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类),同时还拥有“服装设计与工程”

(工学)、“时尚设计与创新工程”(管理学)两个二级(或交叉)

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

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类)、“服装设计与工程”(工

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外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

与服饰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表演(影视、戏剧)、表演(服装表演)、

艺术与科技、中日合作服装艺术设计等十一个本科专业(方向),

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学院具有多学科的创研基地:在服装学科和设计学科建成了

两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服装综合实验创新中心”、“艺术设计

实训创作中心”,以及多个校企合作创研中心;依托“现代服装

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等平台,

开展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时尚创意产业建设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

务,例如近年来承担中国航天员专用服装的研发设计、开展织染

绣领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活动

等任务。

17

学院主页:http://fzys.dhu.edu.cn/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服务于现代服

装产业,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掌握扎实的服装设

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能够在团队中担任组织管理角色,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

际视野,能够从事服装工程设计、应用研究、生产管理等工作的

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

服装专业导论、服装材料、女装款式设计、女装结构设计、

服装立体裁剪、服装人体工程学、成衣工艺学、针织服装设计、

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舒适与功能、服装专业英语等。

实践环节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强调通过材料性能与结构实验、款式设

计实践与样板技术实习、成衣工艺实习等工程技术环节培养学生

的实践技能。学院实验中心建有“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中心”、“服装人体科学研究

中心”、“服装 CAD/CAM 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以及服装缝

纫工艺室、特殊缝纫工艺实验室、针织实验室、纺织品物理性能

实验室、纤维与纱线性能实验室、恒温恒湿实验室、织物热湿性

能实验室、服装生理学实验室、染织工艺室、摄影室等。同时与

国内多家知名服装企业,如晨风集团、海澜集团、雅戈尔集团、

上海之禾时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雅莹服装有限公司、

维格娜丝时装股份有限公司、阿迪达斯(中国)有限公司等建立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本科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专业特色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全国最早建立

的高等院校服装类专业之一,具有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相互渗透、

服装学与其它工程学科相互交叉的办学特色,已形成学士、硕士、

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 77 个同类专业中名列第一。本专

业主要研究服装设计与制造、服装材料与功能、服装市场与营销

的原理与方法,及其在纺织服装行业中的应用。本专业以现代服

装先进制造理论为基础,以信息化技术为工具,面向纺织服装及

相关产业领域,培养能够发现、研究、解决服装工程领域复杂工

程问题,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

高素质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 95% 以上,毕业生可在服装

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国内外品牌企业、外资机构等,从事成衣款

式与版型设计、服装数字化技术开发与应用、品牌策划与商品企

划、零售管理与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与管理、生产组织与工艺管理、

质量控制与成品检验、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与开发等工作。专业培

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肯定,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建设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服装领域,培养具有艺术人文素养与服装设计专

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合艺术、技术学科,实

现具有服装设计与服装版型及成衣制作能力;了解学科前沿和发

展趋势,具有实践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相关服装某一领域具有

专长的复合型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

专业导论、服装效果图技法、服装设计思维与方法、服装设

计造型与方法、服装结构设计、立体塑型技术、服装材料设计、

设计调研与用户研究、服装流行趋势预测与应用、服饰配件设计

与制作、服装数字化结构设计、时尚造型设计、时尚大片与多媒

体制作、服装品牌标识系统、服饰陈列与橱窗设计课程及八大模

块专业方向选修课等。

实践环节

传统实践课程:

手工印染、专业考察、专业实习、设计实习、毕业创作实践、

毕业调研、毕业展览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咨询电话:021-62373712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712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 服装艺术设计方向 )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17页

16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位于上海

市中心城区的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从 1982 年开办“纺织品设

计专业”、后相继开设服装工程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至 1993

年成立“服装学院”、成为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二级服装学院,

到 2015 年定名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目前学院

有师生 3000 余人,是东华大学“一体两翼”学科发展战略的第

一层次特色学科重点建设学院。

学院具有显著的国内外影响:承担世界一流学科“现代纺织

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服装科技与时尚设计”建设,入选上海

市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现为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

员单位、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及秘书处

单位;1999 年加入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并作为中国大陆

地区成员代表持续担任该组织执委会成员;与美国、日本、英国

等同类一流高校建立了交换生、本科双学历、双硕士学位、双博

士学位、本硕一体化等多种形式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

学院具有完整的时尚学科链:基于传统纺织服装学科,学院

构筑了以服装科技创新为龙头、时尚艺术设计为主体的完整时尚

学科链,建设了对标时尚产业链全流程的工学与艺术类学科交叉

协同的育人机制,形成了具有卓越创意设计思维、扎实工程实践

技能、前瞻国际时尚视野的新时代时尚创新人才的完整培养体系,

获得 2018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学院具有本硕博学位授权点:2017 年获批“设计学”一级学

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类),同时还拥有“服装设计与工程”

(工学)、“时尚设计与创新工程”(管理学)两个二级(或交叉)

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

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类)、“服装设计与工程”(工

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外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

与服饰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表演(影视、戏剧)、表演(服装表演)、

艺术与科技、中日合作服装艺术设计等十一个本科专业(方向),

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学院具有多学科的创研基地:在服装学科和设计学科建成了

两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服装综合实验创新中心”、“艺术设计

实训创作中心”,以及多个校企合作创研中心;依托“现代服装

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等平台,

开展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时尚创意产业建设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

务,例如近年来承担中国航天员专用服装的研发设计、开展织染

绣领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活动

等任务。

17

学院主页:http://fzys.dhu.edu.cn/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服务于现代服

装产业,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掌握扎实的服装设

计与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能够在团队中担任组织管理角色,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

际视野,能够从事服装工程设计、应用研究、生产管理等工作的

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

服装专业导论、服装材料、女装款式设计、女装结构设计、

服装立体裁剪、服装人体工程学、成衣工艺学、针织服装设计、

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舒适与功能、服装专业英语等。

实践环节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强调通过材料性能与结构实验、款式设

计实践与样板技术实习、成衣工艺实习等工程技术环节培养学生

的实践技能。学院实验中心建有“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中心”、“服装人体科学研究

中心”、“服装 CAD/CAM 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以及服装缝

纫工艺室、特殊缝纫工艺实验室、针织实验室、纺织品物理性能

实验室、纤维与纱线性能实验室、恒温恒湿实验室、织物热湿性

能实验室、服装生理学实验室、染织工艺室、摄影室等。同时与

国内多家知名服装企业,如晨风集团、海澜集团、雅戈尔集团、

上海之禾时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雅莹服装有限公司、

维格娜丝时装股份有限公司、阿迪达斯(中国)有限公司等建立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本科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专业特色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全国最早建立

的高等院校服装类专业之一,具有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相互渗透、

服装学与其它工程学科相互交叉的办学特色,已形成学士、硕士、

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 77 个同类专业中名列第一。本专

业主要研究服装设计与制造、服装材料与功能、服装市场与营销

的原理与方法,及其在纺织服装行业中的应用。本专业以现代服

装先进制造理论为基础,以信息化技术为工具,面向纺织服装及

相关产业领域,培养能够发现、研究、解决服装工程领域复杂工

程问题,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

高素质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 95% 以上,毕业生可在服装

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国内外品牌企业、外资机构等,从事成衣款

式与版型设计、服装数字化技术开发与应用、品牌策划与商品企

划、零售管理与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与管理、生产组织与工艺管理、

质量控制与成品检验、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与开发等工作。专业培

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肯定,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建设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服装领域,培养具有艺术人文素养与服装设计专

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合艺术、技术学科,实

现具有服装设计与服装版型及成衣制作能力;了解学科前沿和发

展趋势,具有实践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相关服装某一领域具有

专长的复合型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

专业导论、服装效果图技法、服装设计思维与方法、服装设

计造型与方法、服装结构设计、立体塑型技术、服装材料设计、

设计调研与用户研究、服装流行趋势预测与应用、服饰配件设计

与制作、服装数字化结构设计、时尚造型设计、时尚大片与多媒

体制作、服装品牌标识系统、服饰陈列与橱窗设计课程及八大模

块专业方向选修课等。

实践环节

传统实践课程:

手工印染、专业考察、专业实习、设计实习、毕业创作实践、

毕业调研、毕业展览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咨询电话:021-62373712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712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 服装艺术设计方向 )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18页

18

特色实践课程 :

专业交叉创作实践、数绘艺术创作与产品应用、国际服装前

沿设计、创意集成 WORKSHOP 等

专业特色

该专业依托地处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坚持理论教学与

设计实践并重,开展国际合作设计课程,目前与美国、日本、英国、

意大利、法国的各大院校合作,将服装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

的交叉,教学与社会、市场结合,培养从事服装设计与策划和服

装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逐渐形成适应社会需要、重创意、重市场、

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学生经过 4 年系统的专业学习,能够掌握服

装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理解设计的

概念,掌握设计方法 ,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国际时装的

最新信息贯穿于课程中。通过学习,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服装企业、

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以及把握时尚潮流并进行流行预测的

基本方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该专业已在国内外形成相当的

影响力,与国外几十所服装设计院校建立了交流关系,十几家国

内外著名的服装企业成为学院的实践基地或提供实物赞助。

毕业去向

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任职于服装品牌公司、服

装设计公司、服装院校、制服公司、服装外贸公司、形象设计公司、

服装营销公司、时尚媒体机构(杂志、报社、电视台)及与服装

相关的公司和厂家,涉及男装、女装、童装、礼服、内衣、中老

年装、特种服装等多个门类。从事包括设计师、设计师助理、设

计教育工作者、形象设计师、时尚编辑、时装管理及销售等工作。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8% 以上。就业单位包括众多国

际、国内服装企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现代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

握纺织产品艺术设计方法,具备审美、创新、表现、企划的能力。

培养在服装服饰、人居陈设、以及与纺织品相关的设计人才。毕

业生毕业后成为纺织品面料花型设计、面料研发设计师;服装面料、

家纺面料及系列产品、以及纺织品相关的设计、研发的专业人才;

成为跨越服装服饰、人居陈设等纺织产品边界整合与设计的人才。

主要课程

图案造型基础、中外纺织品图案研究、电脑技术与应用、纺

织品数字艺术设计、纺织品材料与科技、服装印花面料设计、家

居印花面料设计、服装面料专题设计、室内纺织品专题设计、文

创纺织品设计、可持续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流行趋势课程等。

实践环节

印染工艺与设计、针织工艺与设计、编织工艺与设计,以及

市场调研、设计实习、专业考察与展示、创意工作坊、劳动教育、

毕业设计、毕业展览、毕业论文等。

专业特色

该专业依托地处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和东华大学的纺织

服装学科特色,坚持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并重,将纺织服装艺术

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教学与社会、市场结合,培养从事纺

织品艺术设计与策划和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注重传统与时尚并

重,先后与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艺术院校进行课程合作,

尤其英国圣马丁皇家艺术设计学院纺织服装设计系合作授课并已

完成 6 期课程。学生经过 4 年系统的专业学习,能够掌握纺织

品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专业自

2003 年恢复招生以来,集社会与学校资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印

染实验室,并已形成校企合作的多种教学和实践模式,逐渐形成

适应社会需要、重创意、重市场、重实践的办学特色。获得上海

市精品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以及上海市教委颁发的本科创新

教学奖项,在学科和行业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毕业去向

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任职于服装品牌公司、

家纺品牌公司、纺织服装设计公司、纺织服装外贸公司、出版社、

时尚媒体等相关的公司与厂家,涉及服装面料及产品、家居面料

及产品、服饰品、布艺产品等多门类,从事包括服装及家居面料

设计师、花型设计师、设计教育工作者、时尚编辑等相关纺织品

面料及产品的艺术设计、策划、营销等工作。该专业毕业生就业

率一直保持 98% 以上。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

19

咨询电话:021-62373607/62373608/62373610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日合作班)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

由东华大学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在 2003 年开始招生的国

际合作学历教育项目,学制 4 年,列入国家普通高校全日制统一

招生计划,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等由中日双方共同制定。

本专业在国际化教育平台上,依托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教育资源,

融合东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建立设计与技术专长、专业与语言能

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倡导国际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

养机制,引领服装行业的发展。2012 年中日合作办学被评为上海

市首届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7 年招生规模由 65 人发展

为 100 人,2019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培养目标

依据该专业的办学宗旨,突出以成衣市场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定位,强调学生的实操性、原创性、国际化视野等能力的培养,

具备“专业 + 外语”的综合素质,能适应中国服装业国际化发展

需要,具有专业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在服装业相关企

事业单位从事设计、技术、管理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本

专业旨在整合中日双方服装艺术设计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具有国

际化视野,融创新性、时尚性、技术性于一体的具有创意实现综

合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分国内、国外两部分。国内课程:日语、服装造型、

服饰设计论、立体裁剪、图案、服装画、服装素材论、服装史、

服装品质论、市场调研和生产管理概论等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

程。国外课程:服饰设计论、服装造型(高级素材和特殊素材)、

立体造型、工业样板、服装 CAD、服装商品企划、染色实习等。

实践环节

设有平面构成实践、专业考察、自由研究、校外研修、毕业设计、

毕业展示等实践环节,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专业特色

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专业依托国际化的教育平台形

成了“以模块为纵向,以年级为横向,纵向渐进,横向贯通”的

中日合璧办学模式,施行三年东华(上海)、一年文化(东京)

的“3+1”教学运行机制,设有设计专攻、技术专攻和针织专攻 3

个专业方向。学生完成规定学业,成绩合格后,由东华大学颁发“东

华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日本文化学园颁发“文化服装学院毕业

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由东华大学颁发“东华大学艺术

学学士学位证书”。中日两国名校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以培养创

新及成衣化能力为特色。凭借着多方面的优势以及中日文化的双

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新华社、《解

放日报》、《中国服饰报》、《服装时报》、《东方早报》、《研

纤新闻》、上海电视台、中国服装网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

报道。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专业核心课程《服

装造型》先后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一

流课程等荣誉,形成了完善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

系。中日合作班学生在国内外各种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021 年,获第 26 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

·2020 年, 获 伦 敦 国 际 大 学 生 时 装 周 大 奖(International

Range Plan Award)金奖;

·2018 年,获 IFF 国际毛皮协会 ASIA REMIX 全球皮草设计大

赛金奖;

·2018 年,获第 28 届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总决赛金奖;

·2017 年,获“东华新锐设计师”大赛第一名,作品亮相第 26

届伦敦毕业生时装周;

·2016 年,获日本“毛皮设计大赛”哥本哈根毛皮奖;

·2015 年,获日本“第 18 届千年大赏”金奖;

·2014 年,获日本“第 89 届装苑赏”佳作奖;

·2012 年,获第 10 届 COCOON 杯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赛金

奖;

·2011 年,获第 9 届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服装设计大赛设计部门大

赏;

·2011 年,获第 17 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

·2010 年,获莱卡魔法天裁冠军;

·2009 年,获 ELLESE 国际服装设计大赛第一名;

·2008 年,获第 17 届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总决赛金奖。

毕业去向

中日合作办学的学生就业选择范围比较广,既可以到日资或

中日合资服装企业,也可以选择到国内的服装品牌企业,从事服

装款式设计、服装样板设计、时尚编辑、品牌管理及销售等工作。

该专业 2003 年开始招收学生,毕业生连续多年就业率为 100%。

学生就职于优衣库、华歌尔、恩瓦德、世界时装、住金物产等大

型日资企业,意大利著名运动装企业以及雅戈尔、波司登、雅莹、

玖姿、素然、之禾、慧中、纳薇、上海丝绸集团等国内知名服装企业。

更有毕业生自主创业,创立了设计工作室以及个人成衣品牌等。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中日合作)

咨询电话:021-62373101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19页

18

特色实践课程 :

专业交叉创作实践、数绘艺术创作与产品应用、国际服装前

沿设计、创意集成 WORKSHOP 等

专业特色

该专业依托地处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坚持理论教学与

设计实践并重,开展国际合作设计课程,目前与美国、日本、英国、

意大利、法国的各大院校合作,将服装艺术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

的交叉,教学与社会、市场结合,培养从事服装设计与策划和服

装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逐渐形成适应社会需要、重创意、重市场、

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学生经过 4 年系统的专业学习,能够掌握服

装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理解设计的

概念,掌握设计方法 ,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国际时装的

最新信息贯穿于课程中。通过学习,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服装企业、

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以及把握时尚潮流并进行流行预测的

基本方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该专业已在国内外形成相当的

影响力,与国外几十所服装设计院校建立了交流关系,十几家国

内外著名的服装企业成为学院的实践基地或提供实物赞助。

毕业去向

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任职于服装品牌公司、服

装设计公司、服装院校、制服公司、服装外贸公司、形象设计公司、

服装营销公司、时尚媒体机构(杂志、报社、电视台)及与服装

相关的公司和厂家,涉及男装、女装、童装、礼服、内衣、中老

年装、特种服装等多个门类。从事包括设计师、设计师助理、设

计教育工作者、形象设计师、时尚编辑、时装管理及销售等工作。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8% 以上。就业单位包括众多国

际、国内服装企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现代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

握纺织产品艺术设计方法,具备审美、创新、表现、企划的能力。

培养在服装服饰、人居陈设、以及与纺织品相关的设计人才。毕

业生毕业后成为纺织品面料花型设计、面料研发设计师;服装面料、

家纺面料及系列产品、以及纺织品相关的设计、研发的专业人才;

成为跨越服装服饰、人居陈设等纺织产品边界整合与设计的人才。

主要课程

图案造型基础、中外纺织品图案研究、电脑技术与应用、纺

织品数字艺术设计、纺织品材料与科技、服装印花面料设计、家

居印花面料设计、服装面料专题设计、室内纺织品专题设计、文

创纺织品设计、可持续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流行趋势课程等。

实践环节

印染工艺与设计、针织工艺与设计、编织工艺与设计,以及

市场调研、设计实习、专业考察与展示、创意工作坊、劳动教育、

毕业设计、毕业展览、毕业论文等。

专业特色

该专业依托地处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和东华大学的纺织

服装学科特色,坚持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并重,将纺织服装艺术

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教学与社会、市场结合,培养从事纺

织品艺术设计与策划和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注重传统与时尚并

重,先后与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艺术院校进行课程合作,

尤其英国圣马丁皇家艺术设计学院纺织服装设计系合作授课并已

完成 6 期课程。学生经过 4 年系统的专业学习,能够掌握纺织

品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专业自

2003 年恢复招生以来,集社会与学校资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印

染实验室,并已形成校企合作的多种教学和实践模式,逐渐形成

适应社会需要、重创意、重市场、重实践的办学特色。获得上海

市精品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以及上海市教委颁发的本科创新

教学奖项,在学科和行业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毕业去向

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任职于服装品牌公司、

家纺品牌公司、纺织服装设计公司、纺织服装外贸公司、出版社、

时尚媒体等相关的公司与厂家,涉及服装面料及产品、家居面料

及产品、服饰品、布艺产品等多门类,从事包括服装及家居面料

设计师、花型设计师、设计教育工作者、时尚编辑等相关纺织品

面料及产品的艺术设计、策划、营销等工作。该专业毕业生就业

率一直保持 98% 以上。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

19

咨询电话:021-62373607/62373608/62373610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日合作班)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

由东华大学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在 2003 年开始招生的国

际合作学历教育项目,学制 4 年,列入国家普通高校全日制统一

招生计划,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等由中日双方共同制定。

本专业在国际化教育平台上,依托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教育资源,

融合东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建立设计与技术专长、专业与语言能

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倡导国际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

养机制,引领服装行业的发展。2012 年中日合作办学被评为上海

市首届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7 年招生规模由 65 人发展

为 100 人,2019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培养目标

依据该专业的办学宗旨,突出以成衣市场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定位,强调学生的实操性、原创性、国际化视野等能力的培养,

具备“专业 + 外语”的综合素质,能适应中国服装业国际化发展

需要,具有专业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在服装业相关企

事业单位从事设计、技术、管理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本

专业旨在整合中日双方服装艺术设计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具有国

际化视野,融创新性、时尚性、技术性于一体的具有创意实现综

合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分国内、国外两部分。国内课程:日语、服装造型、

服饰设计论、立体裁剪、图案、服装画、服装素材论、服装史、

服装品质论、市场调研和生产管理概论等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

程。国外课程:服饰设计论、服装造型(高级素材和特殊素材)、

立体造型、工业样板、服装 CAD、服装商品企划、染色实习等。

实践环节

设有平面构成实践、专业考察、自由研究、校外研修、毕业设计、

毕业展示等实践环节,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专业特色

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专业依托国际化的教育平台形

成了“以模块为纵向,以年级为横向,纵向渐进,横向贯通”的

中日合璧办学模式,施行三年东华(上海)、一年文化(东京)

的“3+1”教学运行机制,设有设计专攻、技术专攻和针织专攻 3

个专业方向。学生完成规定学业,成绩合格后,由东华大学颁发“东

华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日本文化学园颁发“文化服装学院毕业

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由东华大学颁发“东华大学艺术

学学士学位证书”。中日两国名校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以培养创

新及成衣化能力为特色。凭借着多方面的优势以及中日文化的双

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新华社、《解

放日报》、《中国服饰报》、《服装时报》、《东方早报》、《研

纤新闻》、上海电视台、中国服装网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

报道。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专业核心课程《服

装造型》先后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一

流课程等荣誉,形成了完善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

系。中日合作班学生在国内外各种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021 年,获第 26 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

·2020 年, 获 伦 敦 国 际 大 学 生 时 装 周 大 奖(International

Range Plan Award)金奖;

·2018 年,获 IFF 国际毛皮协会 ASIA REMIX 全球皮草设计大

赛金奖;

·2018 年,获第 28 届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总决赛金奖;

·2017 年,获“东华新锐设计师”大赛第一名,作品亮相第 26

届伦敦毕业生时装周;

·2016 年,获日本“毛皮设计大赛”哥本哈根毛皮奖;

·2015 年,获日本“第 18 届千年大赏”金奖;

·2014 年,获日本“第 89 届装苑赏”佳作奖;

·2012 年,获第 10 届 COCOON 杯中国国际女装设计师大赛金

奖;

·2011 年,获第 9 届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服装设计大赛设计部门大

赏;

·2011 年,获第 17 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

·2010 年,获莱卡魔法天裁冠军;

·2009 年,获 ELLESE 国际服装设计大赛第一名;

·2008 年,获第 17 届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总决赛金奖。

毕业去向

中日合作办学的学生就业选择范围比较广,既可以到日资或

中日合资服装企业,也可以选择到国内的服装品牌企业,从事服

装款式设计、服装样板设计、时尚编辑、品牌管理及销售等工作。

该专业 2003 年开始招收学生,毕业生连续多年就业率为 100%。

学生就职于优衣库、华歌尔、恩瓦德、世界时装、住金物产等大

型日资企业,意大利著名运动装企业以及雅戈尔、波司登、雅莹、

玖姿、素然、之禾、慧中、纳薇、上海丝绸集团等国内知名服装企业。

更有毕业生自主创业,创立了设计工作室以及个人成衣品牌等。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中日合作)

咨询电话:021-62373101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20页

20

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上海地域优势,结合本校学科平台,通过科学的

理论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环境设计相关理论与研究

方法,兼顾艺术学与工学,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综合发展;能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探究空间与构造、工艺与

材料、艺术与科技、生态与人文等因素的内在联系,具备独立工

作及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为城市与乡村的现实与未来,解决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景观与

城市设计,环境设施与艺术陈设设计等人居环境中的复杂问题,

有适应未来专业发展而转变的高素质环境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绘画、环境设计导论、空间构成与设计、设计思维、专

业基础工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照明设计、展示设计、景观

设计、城市设计、室内陈设设计、环境设施设计、现代造园设计、

建筑结构与选型、装饰构造与材料,综合设计等。

实践环节

该专业依托实验室,结合专业技法表现、专业基础工艺、专

业上机、设计竞赛、课程成果展,以及毕业设计等课程实践辅助

学习。同时开设有专业写生、专业考察、市场调研及设计实习、

毕业调研等实践课程,并与校外机构、校外实习基地等社会相关

领域的企业建立了教学实践的协作关系。

专业特色

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 它是时间与空间艺术的综合 ,

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形态与人文社会环境各领域;也是一门多领

域相互交叉的学科,该专业学科主要以建筑学、设计学、美术学

为支撑,与相关多学科交叉,建立理论与设计实践并重,艺术学

科与工程技术渗透,教学与市场相融,以学生成才为中心的办学

模式。努力培养具有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

技能;富有创造性思维,具有国际视野,可塑性强;艺术与工程

技术并修,理论与设计实践兼顾,具有从事各类建筑与室内外环境、

景观与城市设计等方面的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专业

人才。

毕业去向

该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该专业自开办

以来,毕业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和设计

能力,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就业率连续多年达 98%。毕业生主要

在各大设计院所、大专院校、建筑装饰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

艺术经营和展览公司等单位担任重要专业岗位,从事设计、教学、

研究和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多媒体设计应用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综合修养和

数字媒体专业设计基础,了解该专业动态和交互作品设计开发流

程,掌握数字媒体设计创作技术和方法,具备应用计算机专业知识,

能独立创作符合社会发展应用要求和较高专业水准的交互作品、

游戏设计和实验动画作品等,同时具备对本专业发展趋势前瞻性

认知,拥有健全人格和自觉学习、创新实践与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概论、数字媒体艺术概论、基础设计、字体与排版、符

号与图标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动效设计、移动媒体设计、

基础摄影、动态摄影、视听语言、视频剪辑原理、动漫角色造型、

影视分镜创作、电脑三维图形、实验短片创作、多媒体技术时尚

应用、网页制作技术、电脑游戏美术设计等。

实践环节

竞赛指导、综合项目设计、课程汇报展、市场调研、专业考察、

设计实习、毕业调研、毕业调研、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展览。

专业特色

本专业立足数字时代信息发展的应用需要,依托本校综合性

大学优势,追求艺术设计与计算机应用学科的融合发展,充分利

用上海数字媒体产业资源平台,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

主要面向互联网数字媒体信息与泛娱乐、时尚产业,培养专业基

础扎实、创意思维活跃、实践操作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去向

互联网行业、影视传媒行业、游戏动漫行业、数字出版行业、

时尚传媒与广告行业、交互传播与咨询信息维护机构、数字媒体

教育与培训机构,以及本专业相关的研究、管理中心等。

环境设计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21

咨询电话:021-62379659/62373714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607/62373608/62373610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视觉信息传达设计方向,培养具有良好审美修养

和联想智慧,灵活应用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工艺技术,了解当代

信息传播方式,掌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基础理论与创作方法,依

据国际视觉设计趋势与我国视觉信息设计的本土特征,能独立完

成符合时代要求和较高专业水平的视觉形象企划、图形创意、活

动策划与广告设计,以及大视觉、泛时尚观念相关的传达设计,

专业教育与研究、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概论、广告概论、基础设计、摄影基础、字体与编排设计、

标志与符号设计、图形设计、创意过程、三维图形、CIS 视觉系统

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插画设计、视听语言、影视特

效与后期制作、广告摄影、广告设计、综合设计。

实践环节

竞赛指导、综合项目设计、课程汇报展、市场调研、专业考察、

设计实习、毕业调研、毕业调研、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展览。

专业特色

本专业依据大数据、多元化信息视觉化传达设计需要,结合

东华大学综合学科交叉办学特色和上海国际时尚大都市地位,通

过与国际著名院校间交流和知名企业多年合作的背景,主要面向

信息视觉化互联网企业、视觉时尚、传媒、娱乐行业、企业形象

设计研究机构与广告策划与传播业等,培养创意思维活跃、实践

操作能力兼备的时尚视觉设计专业型应用人才。

毕业去向

时尚互联网行业,文化时尚传媒机构、图书、杂志出版机构,

品牌形象策划机构,广告传播公司,影视传媒制作公司,广告摄影、

展览策划公司,视觉设计教育与培训机构,视觉艺术设计工作室,

以及视觉艺术研究机构和相关视觉设计的管理中心等。

培养目标

该专业秉承表演理论和表演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高水准

的教学、严谨的表演理论指导、高密度的表演实践,致力于培养

高艺术水准、高文化素质的“一专多能”复合型表演人才。经过 4

年的系统学习,培养具有扎实的表演基础理论,较强的艺术审美

能力,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能从事影视戏剧、文化娱乐表演;

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表演技巧,创新意识与实践综合发展能力,

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能够胜任各类专业艺

术团体、影视公司、文化娱乐单位相关岗位工作,同时胜任艺术

教育和艺术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实用性人才。

主要课程

表演基础训练、表演片段训练、舞台语言基础、舞台语言技巧、

戏剧情境语言训练、形体基本功、现代舞与流行舞、舞台形体技能、

形体与身韵、表演发声训练、形体训练与编创训练、音乐剧演唱、

视唱练耳、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中外名片名著赏析、英文

台词基础、英文台词表演、时装表演制作、演艺经纪与统筹管理、

静动态摄影基础、影视剪辑原理、化妆、音乐欣赏、美术赏析等。

实践环节

小品汇报、表演片段汇报、独幕剧排练及汇报、多幕剧实习

排演、多幕剧实习公演、影视实习摄录、毕业论文等。

专业特色

该专业的特色是培养以影视戏剧表演为本、多方向发展的“一

专多能”复合型表演人才。专业依托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办学优势,

借鉴中外前沿教育方式和艺术专业教育的经验,受益于地处国际

性大都市——上海的艺术、影视、戏剧文化中心的人文环境,能

够第一时间接触国内外最新、最快的多元化的艺术成果,并有众

多的机遇亲身融入到各类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中。经多年发展,

该专业拥有一支有强大责任心的师资队伍。以“出戏、出人才”

为培养宗旨,结合教育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综合发展,达到艺术

才能和文化素质的多方位综合发展。

毕业去向

该专业的毕业生以优异的专业艺术素质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修

养在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多年来,众多的东华大学表演系

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活跃在电影、电视的屏幕中,在各类广告中也

频频出镜。有优异的毕业生进入了专业的影视剧团和戏剧表演团

体,在舞台上、荧屏中创造出一批鲜明的艺术形象,成为各剧团、

影视剧组的中坚力量。也有学生毕业后光荣入伍,成为部队文工

团的一员。同时,还有众多的毕业生成为专业表演教师,从事着

相关的艺术教育工作。此外,另有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了广告公司、

影视公司及广播电视传媒公司,从事着相关艺术管理和营销工作。

该专业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2% 以上。有多名学生经保送

或考取名校研究生,进一步深造,拓展了个人发展空间。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表演专业(影视、戏剧)

咨询电话:021-62378370

电子信箱:cfd@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608-804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21页

20

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上海地域优势,结合本校学科平台,通过科学的

理论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环境设计相关理论与研究

方法,兼顾艺术学与工学,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综合发展;能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探究空间与构造、工艺与

材料、艺术与科技、生态与人文等因素的内在联系,具备独立工

作及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为城市与乡村的现实与未来,解决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景观与

城市设计,环境设施与艺术陈设设计等人居环境中的复杂问题,

有适应未来专业发展而转变的高素质环境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绘画、环境设计导论、空间构成与设计、设计思维、专

业基础工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照明设计、展示设计、景观

设计、城市设计、室内陈设设计、环境设施设计、现代造园设计、

建筑结构与选型、装饰构造与材料,综合设计等。

实践环节

该专业依托实验室,结合专业技法表现、专业基础工艺、专

业上机、设计竞赛、课程成果展,以及毕业设计等课程实践辅助

学习。同时开设有专业写生、专业考察、市场调研及设计实习、

毕业调研等实践课程,并与校外机构、校外实习基地等社会相关

领域的企业建立了教学实践的协作关系。

专业特色

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 它是时间与空间艺术的综合 ,

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形态与人文社会环境各领域;也是一门多领

域相互交叉的学科,该专业学科主要以建筑学、设计学、美术学

为支撑,与相关多学科交叉,建立理论与设计实践并重,艺术学

科与工程技术渗透,教学与市场相融,以学生成才为中心的办学

模式。努力培养具有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

技能;富有创造性思维,具有国际视野,可塑性强;艺术与工程

技术并修,理论与设计实践兼顾,具有从事各类建筑与室内外环境、

景观与城市设计等方面的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专业

人才。

毕业去向

该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该专业自开办

以来,毕业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和设计

能力,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就业率连续多年达 98%。毕业生主要

在各大设计院所、大专院校、建筑装饰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

艺术经营和展览公司等单位担任重要专业岗位,从事设计、教学、

研究和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多媒体设计应用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综合修养和

数字媒体专业设计基础,了解该专业动态和交互作品设计开发流

程,掌握数字媒体设计创作技术和方法,具备应用计算机专业知识,

能独立创作符合社会发展应用要求和较高专业水准的交互作品、

游戏设计和实验动画作品等,同时具备对本专业发展趋势前瞻性

认知,拥有健全人格和自觉学习、创新实践与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概论、数字媒体艺术概论、基础设计、字体与排版、符

号与图标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动效设计、移动媒体设计、

基础摄影、动态摄影、视听语言、视频剪辑原理、动漫角色造型、

影视分镜创作、电脑三维图形、实验短片创作、多媒体技术时尚

应用、网页制作技术、电脑游戏美术设计等。

实践环节

竞赛指导、综合项目设计、课程汇报展、市场调研、专业考察、

设计实习、毕业调研、毕业调研、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展览。

专业特色

本专业立足数字时代信息发展的应用需要,依托本校综合性

大学优势,追求艺术设计与计算机应用学科的融合发展,充分利

用上海数字媒体产业资源平台,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

主要面向互联网数字媒体信息与泛娱乐、时尚产业,培养专业基

础扎实、创意思维活跃、实践操作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去向

互联网行业、影视传媒行业、游戏动漫行业、数字出版行业、

时尚传媒与广告行业、交互传播与咨询信息维护机构、数字媒体

教育与培训机构,以及本专业相关的研究、管理中心等。

环境设计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21

咨询电话:021-62379659/62373714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607/62373608/62373610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视觉信息传达设计方向,培养具有良好审美修养

和联想智慧,灵活应用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工艺技术,了解当代

信息传播方式,掌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基础理论与创作方法,依

据国际视觉设计趋势与我国视觉信息设计的本土特征,能独立完

成符合时代要求和较高专业水平的视觉形象企划、图形创意、活

动策划与广告设计,以及大视觉、泛时尚观念相关的传达设计,

专业教育与研究、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概论、广告概论、基础设计、摄影基础、字体与编排设计、

标志与符号设计、图形设计、创意过程、三维图形、CIS 视觉系统

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插画设计、视听语言、影视特

效与后期制作、广告摄影、广告设计、综合设计。

实践环节

竞赛指导、综合项目设计、课程汇报展、市场调研、专业考察、

设计实习、毕业调研、毕业调研、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展览。

专业特色

本专业依据大数据、多元化信息视觉化传达设计需要,结合

东华大学综合学科交叉办学特色和上海国际时尚大都市地位,通

过与国际著名院校间交流和知名企业多年合作的背景,主要面向

信息视觉化互联网企业、视觉时尚、传媒、娱乐行业、企业形象

设计研究机构与广告策划与传播业等,培养创意思维活跃、实践

操作能力兼备的时尚视觉设计专业型应用人才。

毕业去向

时尚互联网行业,文化时尚传媒机构、图书、杂志出版机构,

品牌形象策划机构,广告传播公司,影视传媒制作公司,广告摄影、

展览策划公司,视觉设计教育与培训机构,视觉艺术设计工作室,

以及视觉艺术研究机构和相关视觉设计的管理中心等。

培养目标

该专业秉承表演理论和表演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高水准

的教学、严谨的表演理论指导、高密度的表演实践,致力于培养

高艺术水准、高文化素质的“一专多能”复合型表演人才。经过 4

年的系统学习,培养具有扎实的表演基础理论,较强的艺术审美

能力,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能从事影视戏剧、文化娱乐表演;

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表演技巧,创新意识与实践综合发展能力,

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能够胜任各类专业艺

术团体、影视公司、文化娱乐单位相关岗位工作,同时胜任艺术

教育和艺术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实用性人才。

主要课程

表演基础训练、表演片段训练、舞台语言基础、舞台语言技巧、

戏剧情境语言训练、形体基本功、现代舞与流行舞、舞台形体技能、

形体与身韵、表演发声训练、形体训练与编创训练、音乐剧演唱、

视唱练耳、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中外名片名著赏析、英文

台词基础、英文台词表演、时装表演制作、演艺经纪与统筹管理、

静动态摄影基础、影视剪辑原理、化妆、音乐欣赏、美术赏析等。

实践环节

小品汇报、表演片段汇报、独幕剧排练及汇报、多幕剧实习

排演、多幕剧实习公演、影视实习摄录、毕业论文等。

专业特色

该专业的特色是培养以影视戏剧表演为本、多方向发展的“一

专多能”复合型表演人才。专业依托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办学优势,

借鉴中外前沿教育方式和艺术专业教育的经验,受益于地处国际

性大都市——上海的艺术、影视、戏剧文化中心的人文环境,能

够第一时间接触国内外最新、最快的多元化的艺术成果,并有众

多的机遇亲身融入到各类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中。经多年发展,

该专业拥有一支有强大责任心的师资队伍。以“出戏、出人才”

为培养宗旨,结合教育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综合发展,达到艺术

才能和文化素质的多方位综合发展。

毕业去向

该专业的毕业生以优异的专业艺术素质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修

养在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多年来,众多的东华大学表演系

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活跃在电影、电视的屏幕中,在各类广告中也

频频出镜。有优异的毕业生进入了专业的影视剧团和戏剧表演团

体,在舞台上、荧屏中创造出一批鲜明的艺术形象,成为各剧团、

影视剧组的中坚力量。也有学生毕业后光荣入伍,成为部队文工

团的一员。同时,还有众多的毕业生成为专业表演教师,从事着

相关的艺术教育工作。此外,另有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了广告公司、

影视公司及广播电视传媒公司,从事着相关艺术管理和营销工作。

该专业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2% 以上。有多名学生经保送

或考取名校研究生,进一步深造,拓展了个人发展空间。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表演专业(影视、戏剧)

咨询电话:021-62378370

电子信箱:cfd@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608-804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22页

22

培养目标

本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对服装文化审美内涵的理解,对时尚潮

流的趋势把控及感悟等职业能力。通过 4 年的学习,把学生培养

成为具有广阔的国际审美视野、完好的美学修养,能从事服装模特、

服装表演的组织与编导、大型时尚表演策划与制作、模特经纪管

理与教育、时尚造型设计与策划及服装与服饰搭配设计与管理、

服装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实践与理论并重,并在实践

中推动人才的脱颖而出。应具有广阔国际审美视野、良好的美学

修养和综合沟通能力,系统全面的服装表演、服装设计专业知识,

能从事服装模特、服装表演的组织与编导,模特经纪管理,模特

教育,形象设计及服装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时装表演基础、形体训练、舞蹈基础、时装表演编导、表演

艺术鉴赏、时装摄影、服装色彩、形象设计概论、顶级 T 台造型

设计、镜前造型与时装摄影、公关礼仪、服饰图案、服装款式设计、

服饰配件设计、服装表演编排、时装表演组织、形体表演与编创

训练、接触即兴与模式训练、时尚传播与新媒体运营、流行服饰

与流行讯息、中西方服装史、中西方女性形象设计史等。

实践环节

该专业以上海时尚之城为依托,拥有广泛而强大的实践资源。

每年的上海服装节、上海时装周、上海国际汽车展,都成为该专

业教学实习和表演实习的重要平台。上海成熟、繁荣的服装表演

市场(包括众多的模特公司),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汇报演出、

市场调研、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舞台。由于在全

国高校同类专业中处独特领先地位,中国职业模特大赛、中国模

特之星大赛、上海国际模特大赛等多项最著名世界级和国家级模

特大赛都与该专业进行广泛合作,学生正是在国内外一流赛事和

世界顶级品牌的比赛、演出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增长。该专业还

通过程序设计课程上机、服装结构课程实习、服装设计与剪裁实

习等加强学生的服装表现综合能力。

专业特色

该专业在全国模特教学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地位。一是在全国

高校同类专业中创立最早,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

专业学科文化的底蕴;二是经过 20 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经实

践检验的科学系统的模特教学体系,成功培养出众多具有国内外

影响力的超级名模,如奚梦瑶、贺聪、王涵等优秀毕业生。。该

专业集中了一批具有深厚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指导能力的专业师

资力量,他们编写的教材多次填补了国家模特教学教材的空白;

三是依托上海国际时尚大都市的城市定位,教学手段和眼界始终

紧贴世界水平、国际脉动。通过学院与世界著名设计师的合作,

专业与世界著名模特公司和世界四大时装周(纽约、米兰、伦敦、

巴黎)的合作,该专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具有畅通的输送管

道和良好的推助能力;四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该专业形成了

一套从大一到大四,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主的演出和参赛机制,

在这一实践机制下,每个学生都能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专

业实践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五是该专业的成功教学,在模特领

域形成了良好口碑。“东华大学,名模摇篮”不仅是该专业的品牌,

也是业界的共识。

毕业去向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十分广泛。毕业生除了成为业界高素质模

特或具有影响力的名模外,就业选择多为与时尚有关的领域从业

人员,其中包括模特公司经纪人、院校模特专业指导教师、服装

设计师、奢侈品或时尚品牌代理、大型时尚表演活动策划与执行、

主持人或演艺人员、电视台编导或制作人员、广告公司营销或策

划创意人员、中外大型企业公关或礼仪人员等。该专业毕业生连

续多年就业率为 100%。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艺术造型及人文素养,具有展示策划

及设计领域的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能力,能适应中国展示业国际

化发展需要,具有专业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在展示设

计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从事策划、设计、研究、

管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表演专业(服装表演)

23

咨询电话:021-62373608-804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主要课程

基础设计、计算机辅助展示设计、材料与创意、测绘与制图、

展示设计表达、展示设计初步、展示空间设计、会展广告与传媒、

展示图文设计、展示道具设计与制作、展示信息设计、展示照明

设计、时尚展示设计、视觉形象与展示设计、新媒体展示应用、

商业展示设计、展会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主题展示策划与设

计等。

实践环节

写生采风、专业考察、设计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该专业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政府、

企业的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起步较早。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相

对稳定,数量比较充分。

专业特色

艺术与科技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展览展示行业国际化发展需要,

培养具备独立进行展示艺术策划设计以及工程实施,能胜任博物

馆展览策划设计、会展项目策划设计以及节事活动等相关艺术设

计工作。教学内容注重与相关学科交叉,如环境艺术设计、数字

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管理学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

积极发挥各学科优势,坚持“增强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

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计划中,注重艺术设计、工程技术、内容策

划各方面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与培养。除安排人文社会科学的

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外,还安排管理与艺术相结合、

工程与艺术相结合、艺术与市场相结合的一些课程作为专业必修

课或选修课,以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重视传统与时尚的紧密

结合,开设一定数量的传统艺术方面的选修课,培养学生在汲取

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

毕业去向

本专业就业方向多为展览展示公司、会展服务公司、环境设

计公司、广告公司、赛事活动公司、独立工作室以及展览相关的

企事业单位从事组织策划、设计、项目实施、教学和科研工作。

历年学生就业单位有 PICO、金铭、励展、德玛吉、奥克坦姆、美

特斯·邦威、古驰、雅莹、依恋、宜家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

该专业就业率连续多年达 100%。

培养目标

产品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时尚生活产品创新与信息交互

体验设计,即致力于以时尚生活为焦点的产品开发设计与以未来

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交互体验设计。教学上注重与服饰、数字媒

体艺术、环境设计、管理学、材料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

涉及时尚生活用品、信息交互产品、家居产品、服饰产品、非遗

文创产品等“人身时尚”和“生活时尚”领域。本专业培养学生

能够系统地掌握现代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全面协调发展与协同

合作能力,具备健全人格及强烈社会责任感,具备面向未来的创新、

研发、可视化表达以及企划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素描、色彩理论与实践、计算机设计软

件基础、图案、中国美术史、艺术概论、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

设计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导论课程等。

学科基础课程: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产品系统设计、产品

开发与设计、基础设计、人机工程学、机械设计基础、专业技法

表现、专业基础工艺、设计制图、市场调研计划、产品材料与工艺、

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设计研究基础等。

专业方向课程:时尚产品设计系列课程、信息交互设计系列

课程、生活用品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环境设施设计、集成

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等。

跨专业交叉课程:服装服饰类课程、视觉设计类课程、环境

设计类课程等。

实践环节

国际设计工作坊系列课程、专业考察系列课程、劳动教育、

毕业展览、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

专业特色

(1) 专业教学定位结合行业需求,助推学生成长:探索“时尚 +”

特色产品设计教学体系,培养具备卓越创新能力、宽阔国际视野、

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国际化、时尚化、专业化时尚产品创意人才。

(2) 专业教学设计结合社会服务,赋能传承文化:利用丰富国

际产学研合作经验,为企业提供时尚设计咨询服务,用前瞻思维

指导文化传承,服务经济社会与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

(3) 专业设计实践结合文化创意,介入乡村振兴:通过设计扶

贫、非遗扶贫、非遗研培、非遗结队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探访

文化传承,以创新赋予非遗新的活力。

毕业去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中外大型企业、产品研发设计公司、时尚

品牌公司等,部分学生自主创业及继续读研深造。近几年,多

名学生毕业后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爱丁堡大

学、米兰理工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世界

知名高校就读研究生,或就职于阿里巴巴、网易、上汽、商飞、

ECCO、Dior、Adidas 等互联网、先进制造与时尚品牌行业。历

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 98%以上。

艺术与科技专业

咨询电话:021-62373607/62373608/62373610 产品设计专业

电子信箱:cfd@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607/62373608/62373610

电子信箱:cfd@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23页

22

培养目标

本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对服装文化审美内涵的理解,对时尚潮

流的趋势把控及感悟等职业能力。通过 4 年的学习,把学生培养

成为具有广阔的国际审美视野、完好的美学修养,能从事服装模特、

服装表演的组织与编导、大型时尚表演策划与制作、模特经纪管

理与教育、时尚造型设计与策划及服装与服饰搭配设计与管理、

服装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实践与理论并重,并在实践

中推动人才的脱颖而出。应具有广阔国际审美视野、良好的美学

修养和综合沟通能力,系统全面的服装表演、服装设计专业知识,

能从事服装模特、服装表演的组织与编导,模特经纪管理,模特

教育,形象设计及服装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

时装表演基础、形体训练、舞蹈基础、时装表演编导、表演

艺术鉴赏、时装摄影、服装色彩、形象设计概论、顶级 T 台造型

设计、镜前造型与时装摄影、公关礼仪、服饰图案、服装款式设计、

服饰配件设计、服装表演编排、时装表演组织、形体表演与编创

训练、接触即兴与模式训练、时尚传播与新媒体运营、流行服饰

与流行讯息、中西方服装史、中西方女性形象设计史等。

实践环节

该专业以上海时尚之城为依托,拥有广泛而强大的实践资源。

每年的上海服装节、上海时装周、上海国际汽车展,都成为该专

业教学实习和表演实习的重要平台。上海成熟、繁荣的服装表演

市场(包括众多的模特公司),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汇报演出、

市场调研、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舞台。由于在全

国高校同类专业中处独特领先地位,中国职业模特大赛、中国模

特之星大赛、上海国际模特大赛等多项最著名世界级和国家级模

特大赛都与该专业进行广泛合作,学生正是在国内外一流赛事和

世界顶级品牌的比赛、演出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增长。该专业还

通过程序设计课程上机、服装结构课程实习、服装设计与剪裁实

习等加强学生的服装表现综合能力。

专业特色

该专业在全国模特教学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地位。一是在全国

高校同类专业中创立最早,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

专业学科文化的底蕴;二是经过 20 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经实

践检验的科学系统的模特教学体系,成功培养出众多具有国内外

影响力的超级名模,如奚梦瑶、贺聪、王涵等优秀毕业生。。该

专业集中了一批具有深厚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指导能力的专业师

资力量,他们编写的教材多次填补了国家模特教学教材的空白;

三是依托上海国际时尚大都市的城市定位,教学手段和眼界始终

紧贴世界水平、国际脉动。通过学院与世界著名设计师的合作,

专业与世界著名模特公司和世界四大时装周(纽约、米兰、伦敦、

巴黎)的合作,该专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具有畅通的输送管

道和良好的推助能力;四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该专业形成了

一套从大一到大四,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主的演出和参赛机制,

在这一实践机制下,每个学生都能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专

业实践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五是该专业的成功教学,在模特领

域形成了良好口碑。“东华大学,名模摇篮”不仅是该专业的品牌,

也是业界的共识。

毕业去向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十分广泛。毕业生除了成为业界高素质模

特或具有影响力的名模外,就业选择多为与时尚有关的领域从业

人员,其中包括模特公司经纪人、院校模特专业指导教师、服装

设计师、奢侈品或时尚品牌代理、大型时尚表演活动策划与执行、

主持人或演艺人员、电视台编导或制作人员、广告公司营销或策

划创意人员、中外大型企业公关或礼仪人员等。该专业毕业生连

续多年就业率为 100%。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艺术造型及人文素养,具有展示策划

及设计领域的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能力,能适应中国展示业国际

化发展需要,具有专业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在展示设

计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从事策划、设计、研究、

管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表演专业(服装表演)

23

咨询电话:021-62373608-804

电子邮箱:cfd@dhu.edu.cn

主要课程

基础设计、计算机辅助展示设计、材料与创意、测绘与制图、

展示设计表达、展示设计初步、展示空间设计、会展广告与传媒、

展示图文设计、展示道具设计与制作、展示信息设计、展示照明

设计、时尚展示设计、视觉形象与展示设计、新媒体展示应用、

商业展示设计、展会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主题展示策划与设

计等。

实践环节

写生采风、专业考察、设计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该专业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政府、

企业的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起步较早。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相

对稳定,数量比较充分。

专业特色

艺术与科技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展览展示行业国际化发展需要,

培养具备独立进行展示艺术策划设计以及工程实施,能胜任博物

馆展览策划设计、会展项目策划设计以及节事活动等相关艺术设

计工作。教学内容注重与相关学科交叉,如环境艺术设计、数字

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管理学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

积极发挥各学科优势,坚持“增强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

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计划中,注重艺术设计、工程技术、内容策

划各方面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与培养。除安排人文社会科学的

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外,还安排管理与艺术相结合、

工程与艺术相结合、艺术与市场相结合的一些课程作为专业必修

课或选修课,以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重视传统与时尚的紧密

结合,开设一定数量的传统艺术方面的选修课,培养学生在汲取

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

毕业去向

本专业就业方向多为展览展示公司、会展服务公司、环境设

计公司、广告公司、赛事活动公司、独立工作室以及展览相关的

企事业单位从事组织策划、设计、项目实施、教学和科研工作。

历年学生就业单位有 PICO、金铭、励展、德玛吉、奥克坦姆、美

特斯·邦威、古驰、雅莹、依恋、宜家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

该专业就业率连续多年达 100%。

培养目标

产品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时尚生活产品创新与信息交互

体验设计,即致力于以时尚生活为焦点的产品开发设计与以未来

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交互体验设计。教学上注重与服饰、数字媒

体艺术、环境设计、管理学、材料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

涉及时尚生活用品、信息交互产品、家居产品、服饰产品、非遗

文创产品等“人身时尚”和“生活时尚”领域。本专业培养学生

能够系统地掌握现代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全面协调发展与协同

合作能力,具备健全人格及强烈社会责任感,具备面向未来的创新、

研发、可视化表达以及企划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素描、色彩理论与实践、计算机设计软

件基础、图案、中国美术史、艺术概论、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

设计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导论课程等。

学科基础课程: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产品系统设计、产品

开发与设计、基础设计、人机工程学、机械设计基础、专业技法

表现、专业基础工艺、设计制图、市场调研计划、产品材料与工艺、

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设计研究基础等。

专业方向课程:时尚产品设计系列课程、信息交互设计系列

课程、生活用品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环境设施设计、集成

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等。

跨专业交叉课程:服装服饰类课程、视觉设计类课程、环境

设计类课程等。

实践环节

国际设计工作坊系列课程、专业考察系列课程、劳动教育、

毕业展览、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

专业特色

(1) 专业教学定位结合行业需求,助推学生成长:探索“时尚 +”

特色产品设计教学体系,培养具备卓越创新能力、宽阔国际视野、

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国际化、时尚化、专业化时尚产品创意人才。

(2) 专业教学设计结合社会服务,赋能传承文化:利用丰富国

际产学研合作经验,为企业提供时尚设计咨询服务,用前瞻思维

指导文化传承,服务经济社会与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

(3) 专业设计实践结合文化创意,介入乡村振兴:通过设计扶

贫、非遗扶贫、非遗研培、非遗结队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探访

文化传承,以创新赋予非遗新的活力。

毕业去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中外大型企业、产品研发设计公司、时尚

品牌公司等,部分学生自主创业及继续读研深造。近几年,多

名学生毕业后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爱丁堡大

学、米兰理工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世界

知名高校就读研究生,或就职于阿里巴巴、网易、上汽、商飞、

ECCO、Dior、Adidas 等互联网、先进制造与时尚品牌行业。历

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 98%以上。

艺术与科技专业

咨询电话:021-62373607/62373608/62373610 产品设计专业

电子信箱:cfd@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607/62373608/62373610

电子信箱:cfd@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24页

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

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Fashion and Innovation,Donghua University,以

下简称“SCF 学院”)于 2014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服装与服

饰设计(中英合作)”和“环境设计(中英合作)”两个本科专

业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东华大学与爱丁堡大学合作创办的国

际合作学历教育项目,是东华大学重点建设的时尚教育平台之一。

SCF 学院致力于引进国际一流艺术设计学院办学模式,每个专业

分别与国际知名时尚创意教育院校优势专业合作。SCF 学院通过

与国际各大时尚之都的多所知名院校合作,本土与国际交融,理

论与实践并重,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和体制机制,引进国际

一流教育体系,汇聚国际一流师资,缔造国际一流时尚创意学科,

培养国际一流时尚创意人才。

培养目标

通过国际学术与教育合作,在中国创办一个围绕时尚创意,

以设计、管理、时尚等学科为特色的国际一流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探索中外合作新模式和新体制机制,为上海、中国乃至全球时尚

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急需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并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办学特色

东华大学具有国内最全面的纺织和服装学科群,“设计学”

是上海高校一流学科。爱丁堡大学是国际领先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之一,位列 2021QS 世界大学排名第 16 位,2022U.S. News 世

界大学排名第 32 位,2022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 30 位,

2021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 38 位。爱丁堡大学历史悠久,培

养了许多影响世界的人物,包括 4 名英国首相。爱丁堡艺术学院

是欧洲最大、建校历史最长的艺术学院之一,以创新能力和研究

著称,其“艺术与设计”专业的排名名列英国前茅。

SCF 学院通过海外顶级合作院校的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引进

国际一流教育体系,组建了一支由爱丁堡大学外教、东华大学本

校教师和全球招聘教师组成的国际一流师资队伍。通过双赢、持

久的教学与科研合作吸引国际优秀时尚创意人才,保证一流的学

科建设。教学方案的设计与爱丁堡大学相关专业同步,专业核心

课程全面引进外方的特色教育资源,1/3 以上的专业课程将由爱丁

堡大学爱丁堡艺术学院的教师执教,课时数达到总专业课时数的

1/3 以上。专业课程全部采用英文授课,以国际领先的专业水准引

领专业建设和发展,培养一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时尚创意设计

高端人才。

SCF 学院倡导本土与国际交融。东华大学已与包括世界五大

时尚之都在内的 12 个国家和地区的 31 所著名服装、艺术院校建

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SCF 学院各专业均招收一定比例的外

国留学生,并通过外籍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营造一个浸润式的

国际教育合作平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跨文化交流合作的

能力。此外,东华大学、爱丁堡大学与世界各地时尚创意产业众

多知名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就业提供广阔

平台。

SCF 学院倡导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学中高度重视理论与实

24

践环节的交融与渗透,在培养方案与课程编排上重视学生的

设计制作与表达;在教学组织中采取包括国际设计大赛、国际校

企合作项目等各种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工

作室项目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完成对设计方案的物化与制作,积

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以毕业设计展示的方式将所学理论与经

验加以升华与融会贯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养成、

走向社会的创业孵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SCF 学院坚持文化研究,是当代设计与时尚品牌的重要驱动,

不断提升学生跨文化设计交流与文化感知度;坚持聚焦独立创新

研究精神及对产业未来发展的责任与担当,践行可持续环保设计

理念;坚持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打破学科壁垒,积极

引进项目制实践教学,邀约行业专家、深化校企合作,以市场化

的标准检验学生的成果。

在 SCF 学院完成 4 年学业并成绩合格者将获得中国教育部认

可的由东华大学颁发的相关专业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

件者,由东华大学颁发相应的学士学位证书;爱丁堡大学提供各

专业每年不超过 10 人的名额赴英国爱丁堡进行第三、第四学年的

学习。在爱丁堡大学完成后两年学习的学生,完成 SCF 学院与爱

丁堡大学规定学业并通过考核后,将获得中国教育部认可的由东

华大学颁发的相关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和相应的学士学位证书,同

时根据爱丁堡大学的学位授予标准,还将获得由爱丁堡大学颁发

的爱丁堡大学艺术学学士学位证书。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整合中英双方服装创意设计教育资源优势,面向

时尚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以时尚创意和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特

色。培养具备通晓全产业链的服装创意设计知识与技能、宽厚的

时尚创意文化和社会科学知识,熟悉国际与国内服装服饰品牌的

运营规范与创新体系,具备国际化的时尚创意理念与鲜明的自我

设计风格,适应时尚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国际与国内时

尚创意行业从事设计研发和品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设计学基本理论,接受时尚创意设计的基本训

练,了解国际时尚产业运作规律,熟悉国际服装创意设计的新趋势;

具备扎实的服饰文化、服装设计和服装结构与工艺的技能;能以

创新思维进行时尚市场的认知与分析,具有较高的时尚审美修养,

掌握系列化时尚服装服饰类产品创意设计的综合能力;并能熟练

应用英语进行日常与专业领域的沟通交流。

主要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基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专业课程和

爱丁堡大学爱丁堡艺术学院服装创意设计课程进行设置,专业课

程包括但不限于时尚动态写生、软件设计基础、 时装画、制版与

工艺、印花与织物表面设计、现代主义与结构设计、服装史、人

体建构、电脑辅助服装设计、创意制版、女装设计、多样化设计、

男装定制、创意男装演绎、服装配饰设计、从流行 趋势到设计思维、

针织服装设计、时尚品牌战略、时尚品牌系列创作、当代风格分

析与系列准备、作品解析与样衣系列等。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课程包括:专业调研 、作品集与实习、系列作品创作、

毕业作品展示等。同时,课程教学通过国际校企合作项目等模式,

采用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方式,使学生均有机会参加工作室项目研

究,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完成对设计方案的物化与制作,积累

丰富的实践经验。

专业特色

该专业 1/3 以上的专业课程将由爱丁堡大学爱丁堡艺术学院

教师来华讲授,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际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时尚发

展趋势。该专业拥有强强联合的学科背景,引入优质高端的国际

化师资,贯彻本土与国际交融的创新理念,开创理论与实践并重

的培养特色。引进爱丁堡大学项目制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课程

单位,各学期的课程围绕 3 个以上的专业项目进行设置,着重培

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与团队合作的工作方法。同时,学院为学生提

供工作室制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各种实践性强的专业

技能。该专业的教学体系极具活力,教学结构能够引导学生学会

如何挑战潮流,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思考服装创意设计。课程要

求学生就其个人的系列、面料、服饰细节以及如何构建其内部结

构进行创新,而并非沿袭服装行业的常规惯律,尽可能激发出学

生的最大潜能。教师跟学生一起协作,确保学生真正理解现代服

装生命周期循环,使他们的作品更具前瞻性。此外,学院引入国

际化学生社团理念,实现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培养模式。

毕业去向

中英合作班的学生就业选择范围广泛,中外时尚品牌、奢侈

品牌、设计工作室、时尚发布及媒体等相关单位均可作为毕业生

就业的选择。从事的工作内容包括服装款式设计、面料设计、服

装样板设计、时尚编辑、品牌管理及销售等。鼓励毕业生自主创

业,创立设计工作室以及个人成衣品牌等。2021 届毕业生就业率

100%,深造率 64.3%。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中英合作)

25

咨询电话:021-62378850 转 808

021-62378225 转 808

学院网址:http://scf.dhu.edu.cn

电子邮箱:scf@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8225/62378850 转 808

电子信箱:scf@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25页

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

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Fashion and Innovation,Donghua University,以

下简称“SCF 学院”)于 2014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服装与服

饰设计(中英合作)”和“环境设计(中英合作)”两个本科专

业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东华大学与爱丁堡大学合作创办的国

际合作学历教育项目,是东华大学重点建设的时尚教育平台之一。

SCF 学院致力于引进国际一流艺术设计学院办学模式,每个专业

分别与国际知名时尚创意教育院校优势专业合作。SCF 学院通过

与国际各大时尚之都的多所知名院校合作,本土与国际交融,理

论与实践并重,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和体制机制,引进国际

一流教育体系,汇聚国际一流师资,缔造国际一流时尚创意学科,

培养国际一流时尚创意人才。

培养目标

通过国际学术与教育合作,在中国创办一个围绕时尚创意,

以设计、管理、时尚等学科为特色的国际一流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探索中外合作新模式和新体制机制,为上海、中国乃至全球时尚

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急需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并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办学特色

东华大学具有国内最全面的纺织和服装学科群,“设计学”

是上海高校一流学科。爱丁堡大学是国际领先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之一,位列 2021QS 世界大学排名第 16 位,2022U.S. News 世

界大学排名第 32 位,2022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 30 位,

2021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 38 位。爱丁堡大学历史悠久,培

养了许多影响世界的人物,包括 4 名英国首相。爱丁堡艺术学院

是欧洲最大、建校历史最长的艺术学院之一,以创新能力和研究

著称,其“艺术与设计”专业的排名名列英国前茅。

SCF 学院通过海外顶级合作院校的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引进

国际一流教育体系,组建了一支由爱丁堡大学外教、东华大学本

校教师和全球招聘教师组成的国际一流师资队伍。通过双赢、持

久的教学与科研合作吸引国际优秀时尚创意人才,保证一流的学

科建设。教学方案的设计与爱丁堡大学相关专业同步,专业核心

课程全面引进外方的特色教育资源,1/3 以上的专业课程将由爱丁

堡大学爱丁堡艺术学院的教师执教,课时数达到总专业课时数的

1/3 以上。专业课程全部采用英文授课,以国际领先的专业水准引

领专业建设和发展,培养一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时尚创意设计

高端人才。

SCF 学院倡导本土与国际交融。东华大学已与包括世界五大

时尚之都在内的 12 个国家和地区的 31 所著名服装、艺术院校建

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SCF 学院各专业均招收一定比例的外

国留学生,并通过外籍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营造一个浸润式的

国际教育合作平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跨文化交流合作的

能力。此外,东华大学、爱丁堡大学与世界各地时尚创意产业众

多知名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就业提供广阔

平台。

SCF 学院倡导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学中高度重视理论与实

24

践环节的交融与渗透,在培养方案与课程编排上重视学生的

设计制作与表达;在教学组织中采取包括国际设计大赛、国际校

企合作项目等各种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工

作室项目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完成对设计方案的物化与制作,积

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以毕业设计展示的方式将所学理论与经

验加以升华与融会贯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养成、

走向社会的创业孵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SCF 学院坚持文化研究,是当代设计与时尚品牌的重要驱动,

不断提升学生跨文化设计交流与文化感知度;坚持聚焦独立创新

研究精神及对产业未来发展的责任与担当,践行可持续环保设计

理念;坚持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打破学科壁垒,积极

引进项目制实践教学,邀约行业专家、深化校企合作,以市场化

的标准检验学生的成果。

在 SCF 学院完成 4 年学业并成绩合格者将获得中国教育部认

可的由东华大学颁发的相关专业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

件者,由东华大学颁发相应的学士学位证书;爱丁堡大学提供各

专业每年不超过 10 人的名额赴英国爱丁堡进行第三、第四学年的

学习。在爱丁堡大学完成后两年学习的学生,完成 SCF 学院与爱

丁堡大学规定学业并通过考核后,将获得中国教育部认可的由东

华大学颁发的相关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和相应的学士学位证书,同

时根据爱丁堡大学的学位授予标准,还将获得由爱丁堡大学颁发

的爱丁堡大学艺术学学士学位证书。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整合中英双方服装创意设计教育资源优势,面向

时尚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以时尚创意和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特

色。培养具备通晓全产业链的服装创意设计知识与技能、宽厚的

时尚创意文化和社会科学知识,熟悉国际与国内服装服饰品牌的

运营规范与创新体系,具备国际化的时尚创意理念与鲜明的自我

设计风格,适应时尚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国际与国内时

尚创意行业从事设计研发和品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设计学基本理论,接受时尚创意设计的基本训

练,了解国际时尚产业运作规律,熟悉国际服装创意设计的新趋势;

具备扎实的服饰文化、服装设计和服装结构与工艺的技能;能以

创新思维进行时尚市场的认知与分析,具有较高的时尚审美修养,

掌握系列化时尚服装服饰类产品创意设计的综合能力;并能熟练

应用英语进行日常与专业领域的沟通交流。

主要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基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专业课程和

爱丁堡大学爱丁堡艺术学院服装创意设计课程进行设置,专业课

程包括但不限于时尚动态写生、软件设计基础、 时装画、制版与

工艺、印花与织物表面设计、现代主义与结构设计、服装史、人

体建构、电脑辅助服装设计、创意制版、女装设计、多样化设计、

男装定制、创意男装演绎、服装配饰设计、从流行 趋势到设计思维、

针织服装设计、时尚品牌战略、时尚品牌系列创作、当代风格分

析与系列准备、作品解析与样衣系列等。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课程包括:专业调研 、作品集与实习、系列作品创作、

毕业作品展示等。同时,课程教学通过国际校企合作项目等模式,

采用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方式,使学生均有机会参加工作室项目研

究,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完成对设计方案的物化与制作,积累

丰富的实践经验。

专业特色

该专业 1/3 以上的专业课程将由爱丁堡大学爱丁堡艺术学院

教师来华讲授,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际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时尚发

展趋势。该专业拥有强强联合的学科背景,引入优质高端的国际

化师资,贯彻本土与国际交融的创新理念,开创理论与实践并重

的培养特色。引进爱丁堡大学项目制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课程

单位,各学期的课程围绕 3 个以上的专业项目进行设置,着重培

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与团队合作的工作方法。同时,学院为学生提

供工作室制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各种实践性强的专业

技能。该专业的教学体系极具活力,教学结构能够引导学生学会

如何挑战潮流,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思考服装创意设计。课程要

求学生就其个人的系列、面料、服饰细节以及如何构建其内部结

构进行创新,而并非沿袭服装行业的常规惯律,尽可能激发出学

生的最大潜能。教师跟学生一起协作,确保学生真正理解现代服

装生命周期循环,使他们的作品更具前瞻性。此外,学院引入国

际化学生社团理念,实现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培养模式。

毕业去向

中英合作班的学生就业选择范围广泛,中外时尚品牌、奢侈

品牌、设计工作室、时尚发布及媒体等相关单位均可作为毕业生

就业的选择。从事的工作内容包括服装款式设计、面料设计、服

装样板设计、时尚编辑、品牌管理及销售等。鼓励毕业生自主创

业,创立设计工作室以及个人成衣品牌等。2021 届毕业生就业率

100%,深造率 64.3%。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中英合作)

25

咨询电话:021-62378850 转 808

021-62378225 转 808

学院网址:http://scf.dhu.edu.cn

电子邮箱:scf@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8225/62378850 转 808

电子信箱:scf@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26页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时尚室内设计知识和技能、宽厚的时

尚创意文化和社会科学知识,熟悉国际与国内时尚环境设计的业

务规范,具备国际化的时尚室内设计理念,适应时尚创意产业快

速发展的需求,在国际与国内时尚创意行业从事室内设计、视觉

营销、陈列设计和空间规划的高素质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设计学基本理论,接受时尚室内设计的基本训

练;了解国际时尚室内设计项目管理流程与方法;熟悉国际与国

内时尚品牌商业空间设计的新趋势;具备扎实的时尚文化、室内

设计、展示设计的技能;能以创新思维进行时尚商业空间的认知

与分析,有较高的时尚审美修养,具备时尚品牌室内空间创意设

计的综合能力;并能熟练应用英语进行日常与专业领域的沟通交

流。

主要课程

主要专业课程基于东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和爱丁堡大学

艺术学院室内设计课程进行设置,专业课程包括但不限于室内透

视学、软件设计基础、建筑实体模型、色彩学、电脑辅助室内设计、

T 台设计、快时尚店铺设计、 图像分析与空间创建、材料再创新

项目、设计基础、时尚酒店、居住室内设计、室内设计规范条例、

旗舰店设计、视觉营销、照明设计、家具设计、建筑结构与设备、

工业空间创新设计等。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课程包括:专业调研、设计实习、作品集与简历、

毕业调研、毕业设计发展、论文写作、毕业设计工作室、毕业设

计完善、毕业作品展示等。同时,课程教学通过国际校企合作项

目等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方式,使学生均有机会参加工

作室项目研究,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完成对设计方案的物化与

制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专业特色

该专业拥有强强联合的学科背景,引入优质高端的国际化师

资,贯彻本土与国际交融的创新理念,开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

养特色。引进爱丁堡大学项目制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课程单位,

各学期的课程围绕 3 个以上的专业项目进行开设,着重培养学生

的实战能力与团队合作的工作方法。该专业 1/3 以上的专业课程

将由英方教师来华讲授,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际最新的学术动态

和时尚发展趋势。同时,学院为学生提供工作室制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各种实践性强的专业技能。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鼓励学生使用专业设备来研究不同的材料和重构空间与物件的方

法。通过与服装创意设计专业的跨界课程合作,让学生从时尚产

品设计的角度来深化认知空间构建结构的材料与设计方法。此外,

学院引入国际化学生社团理念,实现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

培养模式。

毕业去向

在国际时尚品牌从事橱窗陈列、专卖店总体形象策划与展示

设计;在建筑设计院、国际建筑设计咨询公司、室内设计公司、

展览公司、景观设计公司从事设计工作;在房地产开发公司、建

筑装饰工程公司等担任项目管理工作;在时尚杂志及室内设计

专业杂志等担任编辑等。2021 届毕业生就业率 100%,深造率

68.4%。

环境设计专业(中英合作)

26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前身是 1953 年建立的管理工

程教研室,汇集了美国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周世逑教授和留

苏博士张绮春、汤颖等新中国第一代管理专家。1959 年学校设立

工业管理工程本科专业,是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培养管理硕士研

究生的单位。1993 年扩建为经贸管理学院,1994 年由香港旭日

集团之一捐资 1100 万港币,同时更名为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学院坐落于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拥有建筑面积逾 8000 平

方米的办公大楼和 3200 平方米的实验室、研究基地。配有功能

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案例讨论室、会议室和学术报告厅;建有软、

硬件先进的国家级管理决策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上海市经济管理

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含财务会计实验室、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实验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电子商务流程实验室、IBM

实验室、ERP 系列流程实验室、金融学实验室、会展经济管理流

程实验室、旅游管理流程实验室、行为科学实验室等)、研究生

创新研究基地、东华 -IBM 研究中心等,并配有卫星接收、实时行

情数据转码系统和大屏幕显示屏等设备,计算机总数达 550 余台;

建有经济管理图书馆,建筑面积超过 800 平方米,拥有中外文藏

书 2 万余册,中外文期刊、报纸 200 余种,可通过校园网和因特

网提供各种电子信息资源。

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现有专职教师 100 余名,其

中博士生导师 28 名,正高级职称 32 名,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

者被聘为兼职教授。学院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多名

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教委曙光、浦江人才等计划

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院目前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2 个一级学科博士

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3 个一级学科硕士

点,开办了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EMBA)、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会计硕士(MPAcc)、

金融硕士(MF)、国际商务硕士(MIB)等 6 个专业学位。

学院建有上海高校联合电子商务研究所、旭日管理研究所、

纺织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时尚与创意经济研究中心、电子商务

与物流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学与

工程系、应用经济系三个大系。工商管理系(经济管理试验班)

下设市场营销(时尚营销、网络数字营销)、工商管理(时尚管

理、数字化管理)、财务管理(公司理财、个人理财)、会计学(国

际会计、注册会计师)、旅游管理(旅游数字化、旅游与时尚)

等专业和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设信

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商业数据分析、信息系统运营)、电子商务

(电商创业与运营、商务数据分析、电商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全

球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数据分析)等专业和方向,应用经济系(经

济与贸易类)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商务)、

金融学(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金融工程)等专业和方向。

学院重视校企合作,致力于培养社会紧缺的复合型人才。与

IBM 公司、SAP 公司、用友集团、鼎捷软件、汉得信息技术、兴

业证券、百度、携程旅行网、Travelport 集团、苏宁、罗莱等知

27

咨询电话:021-62378225/62378850 转 808

电子信箱:scf@dhu.edu.cn

咨询电话: 021-62373621

电子邮箱:glxy@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27页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时尚室内设计知识和技能、宽厚的时

尚创意文化和社会科学知识,熟悉国际与国内时尚环境设计的业

务规范,具备国际化的时尚室内设计理念,适应时尚创意产业快

速发展的需求,在国际与国内时尚创意行业从事室内设计、视觉

营销、陈列设计和空间规划的高素质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设计学基本理论,接受时尚室内设计的基本训

练;了解国际时尚室内设计项目管理流程与方法;熟悉国际与国

内时尚品牌商业空间设计的新趋势;具备扎实的时尚文化、室内

设计、展示设计的技能;能以创新思维进行时尚商业空间的认知

与分析,有较高的时尚审美修养,具备时尚品牌室内空间创意设

计的综合能力;并能熟练应用英语进行日常与专业领域的沟通交

流。

主要课程

主要专业课程基于东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和爱丁堡大学

艺术学院室内设计课程进行设置,专业课程包括但不限于室内透

视学、软件设计基础、建筑实体模型、色彩学、电脑辅助室内设计、

T 台设计、快时尚店铺设计、 图像分析与空间创建、材料再创新

项目、设计基础、时尚酒店、居住室内设计、室内设计规范条例、

旗舰店设计、视觉营销、照明设计、家具设计、建筑结构与设备、

工业空间创新设计等。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课程包括:专业调研、设计实习、作品集与简历、

毕业调研、毕业设计发展、论文写作、毕业设计工作室、毕业设

计完善、毕业作品展示等。同时,课程教学通过国际校企合作项

目等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方式,使学生均有机会参加工

作室项目研究,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完成对设计方案的物化与

制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专业特色

该专业拥有强强联合的学科背景,引入优质高端的国际化师

资,贯彻本土与国际交融的创新理念,开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

养特色。引进爱丁堡大学项目制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课程单位,

各学期的课程围绕 3 个以上的专业项目进行开设,着重培养学生

的实战能力与团队合作的工作方法。该专业 1/3 以上的专业课程

将由英方教师来华讲授,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际最新的学术动态

和时尚发展趋势。同时,学院为学生提供工作室制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各种实践性强的专业技能。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鼓励学生使用专业设备来研究不同的材料和重构空间与物件的方

法。通过与服装创意设计专业的跨界课程合作,让学生从时尚产

品设计的角度来深化认知空间构建结构的材料与设计方法。此外,

学院引入国际化学生社团理念,实现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

培养模式。

毕业去向

在国际时尚品牌从事橱窗陈列、专卖店总体形象策划与展示

设计;在建筑设计院、国际建筑设计咨询公司、室内设计公司、

展览公司、景观设计公司从事设计工作;在房地产开发公司、建

筑装饰工程公司等担任项目管理工作;在时尚杂志及室内设计

专业杂志等担任编辑等。2021 届毕业生就业率 100%,深造率

68.4%。

环境设计专业(中英合作)

26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前身是 1953 年建立的管理工

程教研室,汇集了美国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周世逑教授和留

苏博士张绮春、汤颖等新中国第一代管理专家。1959 年学校设立

工业管理工程本科专业,是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培养管理硕士研

究生的单位。1993 年扩建为经贸管理学院,1994 年由香港旭日

集团之一捐资 1100 万港币,同时更名为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学院坐落于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拥有建筑面积逾 8000 平

方米的办公大楼和 3200 平方米的实验室、研究基地。配有功能

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案例讨论室、会议室和学术报告厅;建有软、

硬件先进的国家级管理决策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上海市经济管理

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含财务会计实验室、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实验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电子商务流程实验室、IBM

实验室、ERP 系列流程实验室、金融学实验室、会展经济管理流

程实验室、旅游管理流程实验室、行为科学实验室等)、研究生

创新研究基地、东华 -IBM 研究中心等,并配有卫星接收、实时行

情数据转码系统和大屏幕显示屏等设备,计算机总数达 550 余台;

建有经济管理图书馆,建筑面积超过 800 平方米,拥有中外文藏

书 2 万余册,中外文期刊、报纸 200 余种,可通过校园网和因特

网提供各种电子信息资源。

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现有专职教师 100 余名,其

中博士生导师 28 名,正高级职称 32 名,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

者被聘为兼职教授。学院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多名

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教委曙光、浦江人才等计划

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院目前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2 个一级学科博士

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3 个一级学科硕士

点,开办了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

(EMBA)、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会计硕士(MPAcc)、

金融硕士(MF)、国际商务硕士(MIB)等 6 个专业学位。

学院建有上海高校联合电子商务研究所、旭日管理研究所、

纺织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时尚与创意经济研究中心、电子商务

与物流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学与

工程系、应用经济系三个大系。工商管理系(经济管理试验班)

下设市场营销(时尚营销、网络数字营销)、工商管理(时尚管

理、数字化管理)、财务管理(公司理财、个人理财)、会计学(国

际会计、注册会计师)、旅游管理(旅游数字化、旅游与时尚)

等专业和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设信

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商业数据分析、信息系统运营)、电子商务

(电商创业与运营、商务数据分析、电商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全

球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数据分析)等专业和方向,应用经济系(经

济与贸易类)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商务)、

金融学(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金融工程)等专业和方向。

学院重视校企合作,致力于培养社会紧缺的复合型人才。与

IBM 公司、SAP 公司、用友集团、鼎捷软件、汉得信息技术、兴

业证券、百度、携程旅行网、Travelport 集团、苏宁、罗莱等知

27

咨询电话:021-62378225/62378850 转 808

电子信箱:scf@dhu.edu.cn

咨询电话: 021-62373621

电子邮箱:glxy@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28页

名企业共建研究中心,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学院为学生提供各种出国学习、实习的机会,目前已经与美

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荷兰鹿特丹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

韩国淑明女子大学、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中国香港岭南大学、

法国雷恩高等商学院、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大学、

荷兰布雷达大学、法国 IPAG 高等商学院等 10 余所大学建立了学

分互认制度。学院在 2017 年按三个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分别是“经

济管理试验班”、“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经济与贸易类” 。学

生在入校后按照教学计划先行学习通识教育和经济管理学科基础

课。第二学期根据发展目标、特点在学科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

依据所选专业教学计划修读专业课程。

经济管理试验班包括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

旅游管理等 5 个专业。学生入校后按照教学计划先行学习通识教

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比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微观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第二学

期根据发展目标在大类内各专业名额限制下自主选择专业,依据

所选专业教学计划修读专业课程。

培养目标

东华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体系完备又兼具鲜明时尚特色、

学科支撑厚实又紧拓数据前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协调共进的可持续成长型专业。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操守端正、市

场营销理论和方法基础扎实、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强、营销实践

能力突出的营销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

计学等工商大类基础课程。市场营销学、市场研究方法、消费行

为学、品牌管理、渠道管理、整合营销传播、精准营销、网络营销、

网络商务模式、时尚营销管理、管理与营销建模等专业课程。

实践环节

该专业学生除参加企业社会实践外,还需参加各种与企业合

作的市场研究、分析和策划的课题,以提高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

能力。参加网络营销的综合性计算机实验和消费行为综合性实验,

安排各类企业参观和营销讲座。一般在学习早期开设认识实习、

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短期实习课程,同时

还在高年级安排了为期 2 个月的企业实践锻炼的专业实习,以帮

助提升学生就业技能和机会。

专业特色

东华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在“2008 中国大学评价报告”中,曾

经位列全国同类本科专业第二位,并连续在近几年的中国大学分

专业排行榜上保持在前 20 名之内。东华大学是开设市场营销专业

最早的学校之一,历经 10 多年的发展,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始终

围绕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

较高、企业合作项目众多,以及兢兢业业的师资队伍。由于大多

数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师的企业合作项目中并获得丰富的实践知识,

因而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

该专业在安排基本专业课程外,开设了 2 个特色方向:时尚

营销、网络数字营销。

毕业去向

该专业就业适应面广,既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类别工商企

业的营销和业务管理工作需求,也能适应非企业类型组织的管理

业务需求。

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前景广阔,可以从事市场数据分析、客

户管理、销售渠道管理、市场区域协调与管理、品牌宣传与公关、

营销策划等工作。职务可以沿着助理、业务员、主管、部门经理、

总监、副总、总经理等路径进行晋升。

该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在如欧莱雅、AC 尼尔森、巴斯夫等跨国

公司,工商银行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从事市场研究、营销管

理和其他管理工作。行业覆盖金融、时尚、咨询、信息服务、通讯、

会展、生物医药、百货零售、物流、纺织服装等方面。该专业许

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坚力量。也有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运用所学知识,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走向包

括产品营销经理、品牌经理、市场研究分析师以及其他管理人员。

近 5 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9% 左右。

毕业生可继续攻读国内、海外研究生。该专业优秀毕业生可

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经济管理试验班

市场营销专业

28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品行端庄、具备比较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熟

练地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管理学相关

领域拓展渗透的能力,毕业后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

部门和中外工商企业中从事经济管理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

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管理学、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基础、

应用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工商大类基础课程。

项目管理、时尚供应链管理、国际企业管理、公司治理、客户管理、

服务管理、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管理研究方法、商业模式设计与

创新等专业课程。

实践环节

该专业学生除参加企业社会实践外,还需参加各种与企业合

作的研究、分析和策划课题,以提高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加商务模拟、创业决策相关经验,安排各类企业参观和讲座。

一般在学习早期开设认识实习、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

了解专业的短期实习课程,同时还在高年级安排了为期 2 个月的

企业实践锻炼的专业实习,以帮助提升学生就业技能和机会。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宽基础、重整合的方式培养精于管理优化决策方法

的经营管理人才。宽基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特点,专业教学

涵盖会计、财务、营销、物流、人力资源等企业管理职能方面的

内容;重整合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通过运筹学、运作管理、

项目管理、决策等课程强化学生的优化与决策思维,通过开设企

业经营决策模拟等综合性课程让学生能融会贯通地应用基础知识,

成为兼具应用、创新、整合的高级人才。

该专业在安排基本专业课程外,开设了 2 个特色方向:时尚

管理、数字化管理。

毕业去向

在各类大中型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包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

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生产运营管理、销售管理等各方向。同市场

营销专业一样,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分布广、工作适应性强。

毕业生可继续攻读国内、海外研究生。

该专业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全球经济化和市场竞

争需要的,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基础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财

务管理、金融和会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企业资

金的筹措与使用知识,从企业财务角度审视企业经营和金融市场

运作的内在规律,了解我国财务理论与实务在大中型企业、财务

咨询公司、金融机构、投资公司、经济管理部门及研究机构、教

育机构从事公司理财或财务管理实务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中高

级财务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

金融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投资学、财

务分析、企业经营决策系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济法与税法、

公司治理、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学、高级财务管

理等专业课程。

实践环节

管理类基础实验:电子商务模拟。

会计专业综合实验与实习: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多媒体仿真

财务综合实验、财务软件的使用培训与实习、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实习。

专业特色

该专业在厚基础、重实践的基础上强调复合型财务人才培养

特色,以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与运用为基础,结合管理信息化与金

融投资的发展趋势,设置管理信息化与公司财务两个方向。核心

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在网络信息化

条件下对财务知识、金融投资及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运用的能力。

毕业去向

从事大中型企业及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企业税务筹划等财

务管理工作,成为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在咨询机构、金融机构、

涉外机构等单位从事投融资管理、税务筹划等专业性理财服务工

作,成为财务分析师;在财政、税务、工商等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

成为公务员。毕业生一般进入普华永道、用友软件、友邦保险、

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各大民航公司等金融、咨询机构以及各类企、

事业单位工作。毕业生可继续攻读国内、海外研究生。

该专业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工商管理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29

咨询电话:021-62373621

电子邮箱:glx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959

电子邮箱:lius@dhu.edu.cn; cl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991/62373959

电子邮箱:lius@dhu.edu.cn; cl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959

电子邮箱:lius@dhu.edu.cn; cly@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29页

名企业共建研究中心,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学院为学生提供各种出国学习、实习的机会,目前已经与美

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荷兰鹿特丹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

韩国淑明女子大学、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中国香港岭南大学、

法国雷恩高等商学院、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大学、

荷兰布雷达大学、法国 IPAG 高等商学院等 10 余所大学建立了学

分互认制度。学院在 2017 年按三个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分别是“经

济管理试验班”、“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经济与贸易类” 。学

生在入校后按照教学计划先行学习通识教育和经济管理学科基础

课。第二学期根据发展目标、特点在学科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

依据所选专业教学计划修读专业课程。

经济管理试验班包括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

旅游管理等 5 个专业。学生入校后按照教学计划先行学习通识教

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比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微观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第二学

期根据发展目标在大类内各专业名额限制下自主选择专业,依据

所选专业教学计划修读专业课程。

培养目标

东华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体系完备又兼具鲜明时尚特色、

学科支撑厚实又紧拓数据前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协调共进的可持续成长型专业。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操守端正、市

场营销理论和方法基础扎实、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强、营销实践

能力突出的营销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

计学等工商大类基础课程。市场营销学、市场研究方法、消费行

为学、品牌管理、渠道管理、整合营销传播、精准营销、网络营销、

网络商务模式、时尚营销管理、管理与营销建模等专业课程。

实践环节

该专业学生除参加企业社会实践外,还需参加各种与企业合

作的市场研究、分析和策划的课题,以提高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

能力。参加网络营销的综合性计算机实验和消费行为综合性实验,

安排各类企业参观和营销讲座。一般在学习早期开设认识实习、

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短期实习课程,同时

还在高年级安排了为期 2 个月的企业实践锻炼的专业实习,以帮

助提升学生就业技能和机会。

专业特色

东华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在“2008 中国大学评价报告”中,曾

经位列全国同类本科专业第二位,并连续在近几年的中国大学分

专业排行榜上保持在前 20 名之内。东华大学是开设市场营销专业

最早的学校之一,历经 10 多年的发展,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始终

围绕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

较高、企业合作项目众多,以及兢兢业业的师资队伍。由于大多

数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师的企业合作项目中并获得丰富的实践知识,

因而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

该专业在安排基本专业课程外,开设了 2 个特色方向:时尚

营销、网络数字营销。

毕业去向

该专业就业适应面广,既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类别工商企

业的营销和业务管理工作需求,也能适应非企业类型组织的管理

业务需求。

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前景广阔,可以从事市场数据分析、客

户管理、销售渠道管理、市场区域协调与管理、品牌宣传与公关、

营销策划等工作。职务可以沿着助理、业务员、主管、部门经理、

总监、副总、总经理等路径进行晋升。

该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在如欧莱雅、AC 尼尔森、巴斯夫等跨国

公司,工商银行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从事市场研究、营销管

理和其他管理工作。行业覆盖金融、时尚、咨询、信息服务、通讯、

会展、生物医药、百货零售、物流、纺织服装等方面。该专业许

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坚力量。也有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运用所学知识,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走向包

括产品营销经理、品牌经理、市场研究分析师以及其他管理人员。

近 5 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9% 左右。

毕业生可继续攻读国内、海外研究生。该专业优秀毕业生可

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经济管理试验班

市场营销专业

28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品行端庄、具备比较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熟

练地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管理学相关

领域拓展渗透的能力,毕业后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

部门和中外工商企业中从事经济管理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

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管理学、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基础、

应用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工商大类基础课程。

项目管理、时尚供应链管理、国际企业管理、公司治理、客户管理、

服务管理、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管理研究方法、商业模式设计与

创新等专业课程。

实践环节

该专业学生除参加企业社会实践外,还需参加各种与企业合

作的研究、分析和策划课题,以提高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加商务模拟、创业决策相关经验,安排各类企业参观和讲座。

一般在学习早期开设认识实习、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

了解专业的短期实习课程,同时还在高年级安排了为期 2 个月的

企业实践锻炼的专业实习,以帮助提升学生就业技能和机会。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宽基础、重整合的方式培养精于管理优化决策方法

的经营管理人才。宽基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特点,专业教学

涵盖会计、财务、营销、物流、人力资源等企业管理职能方面的

内容;重整合是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通过运筹学、运作管理、

项目管理、决策等课程强化学生的优化与决策思维,通过开设企

业经营决策模拟等综合性课程让学生能融会贯通地应用基础知识,

成为兼具应用、创新、整合的高级人才。

该专业在安排基本专业课程外,开设了 2 个特色方向:时尚

管理、数字化管理。

毕业去向

在各类大中型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包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

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生产运营管理、销售管理等各方向。同市场

营销专业一样,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分布广、工作适应性强。

毕业生可继续攻读国内、海外研究生。

该专业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全球经济化和市场竞

争需要的,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基础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财

务管理、金融和会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企业资

金的筹措与使用知识,从企业财务角度审视企业经营和金融市场

运作的内在规律,了解我国财务理论与实务在大中型企业、财务

咨询公司、金融机构、投资公司、经济管理部门及研究机构、教

育机构从事公司理财或财务管理实务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中高

级财务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

金融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投资学、财

务分析、企业经营决策系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济法与税法、

公司治理、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学、高级财务管

理等专业课程。

实践环节

管理类基础实验:电子商务模拟。

会计专业综合实验与实习: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多媒体仿真

财务综合实验、财务软件的使用培训与实习、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实习。

专业特色

该专业在厚基础、重实践的基础上强调复合型财务人才培养

特色,以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与运用为基础,结合管理信息化与金

融投资的发展趋势,设置管理信息化与公司财务两个方向。核心

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在网络信息化

条件下对财务知识、金融投资及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运用的能力。

毕业去向

从事大中型企业及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企业税务筹划等财

务管理工作,成为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在咨询机构、金融机构、

涉外机构等单位从事投融资管理、税务筹划等专业性理财服务工

作,成为财务分析师;在财政、税务、工商等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

成为公务员。毕业生一般进入普华永道、用友软件、友邦保险、

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各大民航公司等金融、咨询机构以及各类企、

事业单位工作。毕业生可继续攻读国内、海外研究生。

该专业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工商管理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29

咨询电话:021-62373621

电子邮箱:glx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959

电子邮箱:lius@dhu.edu.cn; cl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991/62373959

电子邮箱:lius@dhu.edu.cn; cl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959

电子邮箱:lius@dhu.edu.cn; cly@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30页

30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全球经济化和市场竞

争需要的,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基础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财

务和会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

策和法规以及国内外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

计制度以及税法等规定,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处理有关财务、

会计业务,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

门及研究机构、教育机构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会

计人才。

主要课程

管理学、会计学基础、应用统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

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经济法、税法、高级财务会计、

会计软件应用、政府与非赢利组织会计、财务分析、风险管理、

税务(F6)财务报告(F7)审计与认证业务(F8)等。

实践环节

管理类基础实验:电子商务模拟;

会计专业综合实验与实习: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多媒体仿真

会计综合实验、财务软件的使用培训与实习、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实习。

专业特色

该专业在厚基础、重实践的基础上强调国际化、职业导向型

会计人才培养特色,置注册会计师(CPA)与国际注册会计师两

个方向。注册会计师方向的课程体系与 CPA 课程相衔接,在使学

生全面掌握会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分析能力与实践能

力的提高。ACCA 方向将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的专业性课程

体系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化职业资格的认

证。

毕业去向

从事大中型企业及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成为

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在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机构、金融机构、

涉外机构等单位从事会计、理财、审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工作,

成为注册会计师;在财政、税务等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成为

公务员。毕业生分布在毕马威、安永等各类会计师事务所,宝钢、

西门子等国内外著名企业以及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

毕业生可继续攻读国内、国(境)外研究生。

该专业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全球化视野,掌握旅

游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熟悉旅游产业发展前沿知识,拥有旅游

专业技能,兼具较高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具备良好思辨能力

和创新素质。既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传统旅游企业(旅

行社、酒店、景区、航空公司、主题公园等),又能在各类旅游

新兴业态机构(在线旅游企业、商务旅行公司、差旅管理公司、

旅游金融投资机构、旅游地产公司、旅游文化传媒机构、会展公

司等)及大型企业集团旅游相关部门,从事策划规划、组织管理、

项目营销推广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旅游学原理、旅游消费行为学、服务管理、旅游经济学、旅

游社会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酒店管理导论、旅游研究方法、

旅游项目策划、全球旅行分销系统(GDS)、跨文化管理、商务

旅行管理、休闲与游憩管理、旅游产业前沿等。

专业特色

专业建设紧密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注重国际化及复合

型旅游经营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依托系列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

为主干的特色教学平台,改变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线条式的

教学模式;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及企业合作项目,

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培养体系中,一方面注重学生扎实、宽厚的旅

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多年来,该

专业一直与国际知名旅行集团及著名旅游企业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和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如与美国迪斯尼乐

园签约了合作项目,学生可以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申请到美国迪

斯尼参与学习交流半年并获取相关证书。同时,该专业还与美国

Travelport 集团合作建立了“东华大学―Travelport GDS 人才开

发中心”,学生通过该中心的 GDS 预订系统培训与考试,合格者

可获得国际认可的国际执业资格证书,并推荐进入在线旅游、商

务旅行及差旅管理等服务公司进行实习和就业。该专业发展的未

来目标是:突显旅游电子商务及商务旅行、差旅管理等专业特色,

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素养,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国 GDS 人才孵化基地。

毕业去向

传统旅游企业 / 机构:在旅行社、酒店、景区、航空公司、主

题公园、旅游企事业行政管理机构、大型旅游集团等从事策划规划、

组织管理、营销推广等工作。

新兴旅游企业 / 机构:在线旅游企业、商务旅行公司、差旅管

理公司、旅游金融投资机构、旅游地产公司、旅游文化传媒机构、

旅游商务会展公司、旅游目的地管理公司、旅游及活动策划公司等,

从事商务 / 差旅咨询、旅游活动策划、项目管理、运营管理、营销

传播等工作。

毕业生分布在迪士尼、携程旅行网、同程旅游、途牛旅游网、

驴妈妈、腾邦国际、华住酒店集团、中青旅、BCD Travel、新上

海国旅、皇家加勒比游轮、华尔道夫酒店、洲际酒店、四季酒店、

璞丽精品酒店、上海网球中心、上海证券、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等。

毕业生可继续攻读国内、国(境)外研究生,近三年该专业

继续深造率达到近 30%。

该专业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电子商务

专业和供应链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后按照教学计划先行学习通识

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运筹学、应用统计学、运作管理、

计算机组成与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程序设

计基础与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第二学期根据发展目标、

特点在学科大类各专业名额限制内自主选择专业,依据所选专业

教学计划修读专业课程。

培养目标

该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信息技术和管理

知识的高级信息管理人才。拥有管理理论基础,具有将信息技术

知识和管理业务相融合的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

熟知企业信息管理的实践与应用,能从管理角度出发运用信息技

术知识;掌握大数据在管理业务中的应用和分析,能够开发大数

据应用软件和进行大数据商务分析;能胜任在政府部门和各类企

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维护和研究工作,

或从事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信息管理咨询、信息系统分析、审计

和评价工作,以及其他需要高级信息人才的岗位。该专业的办学

理念是“依托国内外著名公司,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发展

特色鲜明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有竞争力的学生”。

主要课程

管理类: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组织

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等;

计算机类: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

及应用、数据科学技术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专业基础类:运筹学、应用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

持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级软件平台建设、运作管理、

电子商务等;

另外还包括了两个专业方向(商业数据分析、信息系统运营)

的相关课程,包括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

区块链技术及应用、商务智能软件等。

实践环节

该专业将在 4 年学习过程中,分阶段、循序渐进地、系统地

安排多种类别的实践课程。除课程内部的实验环节外,还包括认

识实习、社会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4 个实践环节。大学一

年级学生将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为期 1 周的认识实习,主要内

容包括参观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与优秀毕业生交流、参加专

家讲座等,达到初步了解专业前景和方向的目的;大学二年级学

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为期 4 周的社会实习,感性认识社会对

人才的要求,初步锻炼学生接触社会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完成

小型数据库系统的构建,提高学生对数据库及程序设计等课程相

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大三第二个学期学生将在教师的指

导下,进行为期 10 周的专业实习,形式包括到专业实习基地(较

著名的一些公司)直接参与项目,或结合实际多人合作完成一个

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题;大四还将进行为期 16 周的毕业设计环

节,该环节既是对学生 4 年综合掌握知识的一次检验,也是更高

层次的一个综合实践环节,通过该环节学生将综合掌握信息管理

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最佳实践方法。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31

会计学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

咨询电话:021-62373991/62373959

电子邮箱:lius@dhu.edu.cn; cly@dhu.edu.cn

咨询电话: 021-62373959

电子邮箱: lius@dhu.edu.cn; cl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621

电子信箱:glx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621

电子邮箱:wuyong@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31页

30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全球经济化和市场竞

争需要的,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基础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财

务和会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

策和法规以及国内外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

计制度以及税法等规定,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处理有关财务、

会计业务,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

门及研究机构、教育机构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会

计人才。

主要课程

管理学、会计学基础、应用统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

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经济法、税法、高级财务会计、

会计软件应用、政府与非赢利组织会计、财务分析、风险管理、

税务(F6)财务报告(F7)审计与认证业务(F8)等。

实践环节

管理类基础实验:电子商务模拟;

会计专业综合实验与实习: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多媒体仿真

会计综合实验、财务软件的使用培训与实习、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实习。

专业特色

该专业在厚基础、重实践的基础上强调国际化、职业导向型

会计人才培养特色,置注册会计师(CPA)与国际注册会计师两

个方向。注册会计师方向的课程体系与 CPA 课程相衔接,在使学

生全面掌握会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分析能力与实践能

力的提高。ACCA 方向将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的专业性课程

体系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化职业资格的认

证。

毕业去向

从事大中型企业及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与管理工作,成为

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在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机构、金融机构、

涉外机构等单位从事会计、理财、审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工作,

成为注册会计师;在财政、税务等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成为

公务员。毕业生分布在毕马威、安永等各类会计师事务所,宝钢、

西门子等国内外著名企业以及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

毕业生可继续攻读国内、国(境)外研究生。

该专业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全球化视野,掌握旅

游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熟悉旅游产业发展前沿知识,拥有旅游

专业技能,兼具较高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具备良好思辨能力

和创新素质。既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传统旅游企业(旅

行社、酒店、景区、航空公司、主题公园等),又能在各类旅游

新兴业态机构(在线旅游企业、商务旅行公司、差旅管理公司、

旅游金融投资机构、旅游地产公司、旅游文化传媒机构、会展公

司等)及大型企业集团旅游相关部门,从事策划规划、组织管理、

项目营销推广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旅游学原理、旅游消费行为学、服务管理、旅游经济学、旅

游社会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酒店管理导论、旅游研究方法、

旅游项目策划、全球旅行分销系统(GDS)、跨文化管理、商务

旅行管理、休闲与游憩管理、旅游产业前沿等。

专业特色

专业建设紧密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注重国际化及复合

型旅游经营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依托系列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

为主干的特色教学平台,改变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线条式的

教学模式;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及企业合作项目,

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培养体系中,一方面注重学生扎实、宽厚的旅

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多年来,该

专业一直与国际知名旅行集团及著名旅游企业保持着密切的交流

和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如与美国迪斯尼乐

园签约了合作项目,学生可以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申请到美国迪

斯尼参与学习交流半年并获取相关证书。同时,该专业还与美国

Travelport 集团合作建立了“东华大学―Travelport GDS 人才开

发中心”,学生通过该中心的 GDS 预订系统培训与考试,合格者

可获得国际认可的国际执业资格证书,并推荐进入在线旅游、商

务旅行及差旅管理等服务公司进行实习和就业。该专业发展的未

来目标是:突显旅游电子商务及商务旅行、差旅管理等专业特色,

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素养,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国 GDS 人才孵化基地。

毕业去向

传统旅游企业 / 机构:在旅行社、酒店、景区、航空公司、主

题公园、旅游企事业行政管理机构、大型旅游集团等从事策划规划、

组织管理、营销推广等工作。

新兴旅游企业 / 机构:在线旅游企业、商务旅行公司、差旅管

理公司、旅游金融投资机构、旅游地产公司、旅游文化传媒机构、

旅游商务会展公司、旅游目的地管理公司、旅游及活动策划公司等,

从事商务 / 差旅咨询、旅游活动策划、项目管理、运营管理、营销

传播等工作。

毕业生分布在迪士尼、携程旅行网、同程旅游、途牛旅游网、

驴妈妈、腾邦国际、华住酒店集团、中青旅、BCD Travel、新上

海国旅、皇家加勒比游轮、华尔道夫酒店、洲际酒店、四季酒店、

璞丽精品酒店、上海网球中心、上海证券、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等。

毕业生可继续攻读国内、国(境)外研究生,近三年该专业

继续深造率达到近 30%。

该专业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电子商务

专业和供应链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后按照教学计划先行学习通识

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运筹学、应用统计学、运作管理、

计算机组成与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程序设

计基础与实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第二学期根据发展目标、

特点在学科大类各专业名额限制内自主选择专业,依据所选专业

教学计划修读专业课程。

培养目标

该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信息技术和管理

知识的高级信息管理人才。拥有管理理论基础,具有将信息技术

知识和管理业务相融合的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

熟知企业信息管理的实践与应用,能从管理角度出发运用信息技

术知识;掌握大数据在管理业务中的应用和分析,能够开发大数

据应用软件和进行大数据商务分析;能胜任在政府部门和各类企

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维护和研究工作,

或从事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信息管理咨询、信息系统分析、审计

和评价工作,以及其他需要高级信息人才的岗位。该专业的办学

理念是“依托国内外著名公司,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发展

特色鲜明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有竞争力的学生”。

主要课程

管理类: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组织

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等;

计算机类: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

及应用、数据科学技术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专业基础类:运筹学、应用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

持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级软件平台建设、运作管理、

电子商务等;

另外还包括了两个专业方向(商业数据分析、信息系统运营)

的相关课程,包括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

区块链技术及应用、商务智能软件等。

实践环节

该专业将在 4 年学习过程中,分阶段、循序渐进地、系统地

安排多种类别的实践课程。除课程内部的实验环节外,还包括认

识实习、社会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4 个实践环节。大学一

年级学生将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为期 1 周的认识实习,主要内

容包括参观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与优秀毕业生交流、参加专

家讲座等,达到初步了解专业前景和方向的目的;大学二年级学

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为期 4 周的社会实习,感性认识社会对

人才的要求,初步锻炼学生接触社会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完成

小型数据库系统的构建,提高学生对数据库及程序设计等课程相

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大三第二个学期学生将在教师的指

导下,进行为期 10 周的专业实习,形式包括到专业实习基地(较

著名的一些公司)直接参与项目,或结合实际多人合作完成一个

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题;大四还将进行为期 16 周的毕业设计环

节,该环节既是对学生 4 年综合掌握知识的一次检验,也是更高

层次的一个综合实践环节,通过该环节学生将综合掌握信息管理

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最佳实践方法。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31

会计学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

咨询电话:021-62373991/62373959

电子邮箱:lius@dhu.edu.cn; cly@dhu.edu.cn

咨询电话: 021-62373959

电子邮箱: lius@dhu.edu.cn; cl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621

电子信箱:glx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621

电子邮箱:wuyong@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32页

专业特色

1. 基础理论扎实。该专业对重要的基础课都精心组织教学,

严格把关,合理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

2. 实践安排系统有效。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实践环节是形

成该专业特色的重要支撑。同时,从多方反馈信息看,这些实践

的安排也是非常有效的。

3. 教学紧跟时代前沿。通过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产业合作,

产学研紧密结合,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吸取当今时代最前沿的

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如最近几年与

IBM、微软、中国电信等多家公司进行了深入的合作。

4. 专业历史积淀深厚。经过十几年的积淀,该专业已经形成

了积极向上、踏实、奋进、拼搏的优良传统。历届学生除了具有

扎实的技术能力之外,在一系列重大课外活动,包括中国大学生

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或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

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企业经营仿真大赛、全国数据库工程师

大赛、IBM 全国大学生业务流程建模大赛等活动中成效显著。

5. 该专业 2009 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立项,

并于 2019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6. 该专业有国家级教学名师 1 名,国家级精品课程 1 门,多

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毕业去向

该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工作适应性强。历届毕业生主要去向:

金融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会计师事务所、事业单位、政府机关、

软件行业、互联网公司等,主要从事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的

实施、大数据应用软件的开发、大数据分析、信息咨询、各类管

理软件的开发设计、售前的技术咨询和售后的用户技术支持信息

系统审计等。毕业生有进入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毕马威会计师

事务所、英特尔公司、IBM 研究中心、通用汽车公司、百安居、

宜家等国际著名企业;也有许多毕业生进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

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电信研究院、

携程计算机技术 ( 上海 ) 有限公司、 各大民航公司等国内著名企业。

部分毕业生考取了公务员。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录取比例逐年增加,

不少毕业生进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佐治亚理工学院、佛罗里达大学等国际一流学府攻读硕士学位。

该专业近 5 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8% 左右。该专业特别欢迎数学

物理分析能力强、语文与外语基础好的高中毕业生报考。

培养目标

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是全国首批开展电子商务本科教学的单位

之一。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计算机技术、管理

学、经济学等方面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高度信息意识,

能熟练运用电子商务技术、现代管理方法、现代服务知识和方法

的高级商务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

计算机组成与操作系统、运筹学、管理学、会计学、数据库

技术、电子商务概论、服务运作管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电子

商务技术基础、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模式与应用、

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电子商务安全、商务智能、大数据技

术原理与应用、人工智能与供应链管理决策。

实践环节

电子商务专业注重产学研结合,注重通过实验教学和实习环

节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除安排

管理专业的一般实验外,专业核心课程也设有上机实验,通过实

验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相关知识。另外,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

社会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

中能针对企业现代商务管理的需要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专业特色

2019 年,电子商务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该专业有电商创业与运营、商务数据分析、电商供应链三个专业

方向。培养的毕业生既具备扎实的企业管理知识,也具备较强的

信息意识和能力,具备从事现代商务管理的能力。在课程中引进

IBM 的最新技术知识,与 IBM 实现师资培训、学生培训和科学研

究的全方位合作。在学生中组织 IBM 技术认证培训与考试,合格

者可以获得 IBM 颁发的全球统一的证书。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大

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中,在校学生多次获

得全国一等奖。

毕业去向

该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工作适应性强。毕业生主要去向:

在各类公司、银行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面向现代服务业的现代

商务管理工作。部分毕业生考取了公务员及国内外硕士研究生。

该专业自办学以来,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5% 以上,部分毕业生进

入通用汽车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公司、IBM 研究中心等国际知名

企业。部分同学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网上创业,取得骄人业绩。

电子商务专业

32

培养目标

东华大学供应链管理专业是上海市首批设立的物流本科专业

之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技术,

熟悉国内外生产、流通活动中的物流业务,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

国际战略眼光的跨学科综合型高素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毕业生

具有较强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从事供应链物流

系统设计、管理、营运,国际物流运作、营销和采购管理,供应

链企业的规划、管理、物流服务组织、电子商务供应链信息系统

设计等工作。

主要课程

该专业开设管理学、运筹学、应用统计学、物流管理、供应

链管理、运作管理、供应链技术与信息管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

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经济学、供应链系统建模与仿真、项目管理、

国际供应链管理、国际采购、国际商法、企业物流策划、供应链

系统规划与设计、智慧供应链优化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及应用

等物流专业课程。

实践环节

供应链管理专业注重产学研结合,注重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和

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物流供应链系统的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物流供应链流程与仿真实验室配备有第三方物流、国际供

应链管理、供应链模拟、仿真等教学软件系统和仓储、配送物流

运作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开放实验环境。专业核心

课程有上机实验,另外还有供应链信息系统设计、供应链综合设

计与模拟等综合实验课程;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社会实习、

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针对供应链企业

或供应链部门的运作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专业特色

东华大学的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前身为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在 2012 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一级学科排

行榜上位列全国第 3 位。该专业有电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数据

分析 2 个专业模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

旨,该专业的培养方向为“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设

计与管理”的高级人才。学生在具备基本的供应链操作技能基础上,

还应具有为企业供应链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方案优化、供应链企

业管理诊断等方面的专业素质,通过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和参加

物流设计大赛等环节带领学生和企业面对面,为企业提出供应链

运作和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毕业去向

该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工作适应性强。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有大型企业供应链部门、供应链企业、政府机关、各类物流中心、

配送中心、连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可以从

事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管理、客户服务、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

咨询、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物流市场

营销与策划、零售企业协调等工作。 主要的就业单位包括:上汽、

米其林轮胎、德国汉高、卡夫食品等大型制造企业的物流与供应

链部门,从事物流运作管理、客户服务工作;中外运、中海、东

方海外等物流企业从事仓储、运输、客户服务、物流系统设计等

工作;苏宁电器、华联等连锁企业从事采购、配送等工作;历届

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 95%。部分毕业生考取了政府公务员,或继

续深造、出国(境)留学等。

经济与贸易类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金融学专业。学生

入校后,按照教学计划先行学习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如

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财

政学、国际金融、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等)。第二

学期根据发展目标,在学科大类内、名额限制下自主选择专业,

依据所选专业教学计划修读专业系列课程。

供应链管理专业

经济与贸易类

33

咨询电话:021-62373621

电子邮箱:t.dai@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621

电子邮箱:t.dai@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621

电子信箱:glxy@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33页

专业特色

1. 基础理论扎实。该专业对重要的基础课都精心组织教学,

严格把关,合理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

2. 实践安排系统有效。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实践环节是形

成该专业特色的重要支撑。同时,从多方反馈信息看,这些实践

的安排也是非常有效的。

3. 教学紧跟时代前沿。通过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产业合作,

产学研紧密结合,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吸取当今时代最前沿的

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如最近几年与

IBM、微软、中国电信等多家公司进行了深入的合作。

4. 专业历史积淀深厚。经过十几年的积淀,该专业已经形成

了积极向上、踏实、奋进、拼搏的优良传统。历届学生除了具有

扎实的技术能力之外,在一系列重大课外活动,包括中国大学生

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或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

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企业经营仿真大赛、全国数据库工程师

大赛、IBM 全国大学生业务流程建模大赛等活动中成效显著。

5. 该专业 2009 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立项,

并于 2019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6. 该专业有国家级教学名师 1 名,国家级精品课程 1 门,多

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毕业去向

该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工作适应性强。历届毕业生主要去向:

金融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会计师事务所、事业单位、政府机关、

软件行业、互联网公司等,主要从事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的

实施、大数据应用软件的开发、大数据分析、信息咨询、各类管

理软件的开发设计、售前的技术咨询和售后的用户技术支持信息

系统审计等。毕业生有进入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毕马威会计师

事务所、英特尔公司、IBM 研究中心、通用汽车公司、百安居、

宜家等国际著名企业;也有许多毕业生进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

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电信研究院、

携程计算机技术 ( 上海 ) 有限公司、 各大民航公司等国内著名企业。

部分毕业生考取了公务员。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录取比例逐年增加,

不少毕业生进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佐治亚理工学院、佛罗里达大学等国际一流学府攻读硕士学位。

该专业近 5 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8% 左右。该专业特别欢迎数学

物理分析能力强、语文与外语基础好的高中毕业生报考。

培养目标

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是全国首批开展电子商务本科教学的单位

之一。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计算机技术、管理

学、经济学等方面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高度信息意识,

能熟练运用电子商务技术、现代管理方法、现代服务知识和方法

的高级商务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

计算机组成与操作系统、运筹学、管理学、会计学、数据库

技术、电子商务概论、服务运作管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电子

商务技术基础、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模式与应用、

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电子商务安全、商务智能、大数据技

术原理与应用、人工智能与供应链管理决策。

实践环节

电子商务专业注重产学研结合,注重通过实验教学和实习环

节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除安排

管理专业的一般实验外,专业核心课程也设有上机实验,通过实

验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相关知识。另外,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

社会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

中能针对企业现代商务管理的需要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专业特色

2019 年,电子商务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该专业有电商创业与运营、商务数据分析、电商供应链三个专业

方向。培养的毕业生既具备扎实的企业管理知识,也具备较强的

信息意识和能力,具备从事现代商务管理的能力。在课程中引进

IBM 的最新技术知识,与 IBM 实现师资培训、学生培训和科学研

究的全方位合作。在学生中组织 IBM 技术认证培训与考试,合格

者可以获得 IBM 颁发的全球统一的证书。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大

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中,在校学生多次获

得全国一等奖。

毕业去向

该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工作适应性强。毕业生主要去向:

在各类公司、银行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面向现代服务业的现代

商务管理工作。部分毕业生考取了公务员及国内外硕士研究生。

该专业自办学以来,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5% 以上,部分毕业生进

入通用汽车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公司、IBM 研究中心等国际知名

企业。部分同学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网上创业,取得骄人业绩。

电子商务专业

32

培养目标

东华大学供应链管理专业是上海市首批设立的物流本科专业

之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技术,

熟悉国内外生产、流通活动中的物流业务,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

国际战略眼光的跨学科综合型高素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毕业生

具有较强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从事供应链物流

系统设计、管理、营运,国际物流运作、营销和采购管理,供应

链企业的规划、管理、物流服务组织、电子商务供应链信息系统

设计等工作。

主要课程

该专业开设管理学、运筹学、应用统计学、物流管理、供应

链管理、运作管理、供应链技术与信息管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

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经济学、供应链系统建模与仿真、项目管理、

国际供应链管理、国际采购、国际商法、企业物流策划、供应链

系统规划与设计、智慧供应链优化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及应用

等物流专业课程。

实践环节

供应链管理专业注重产学研结合,注重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和

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物流供应链系统的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物流供应链流程与仿真实验室配备有第三方物流、国际供

应链管理、供应链模拟、仿真等教学软件系统和仓储、配送物流

运作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开放实验环境。专业核心

课程有上机实验,另外还有供应链信息系统设计、供应链综合设

计与模拟等综合实验课程;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社会实习、

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针对供应链企业

或供应链部门的运作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专业特色

东华大学的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前身为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在 2012 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一级学科排

行榜上位列全国第 3 位。该专业有电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数据

分析 2 个专业模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

旨,该专业的培养方向为“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设

计与管理”的高级人才。学生在具备基本的供应链操作技能基础上,

还应具有为企业供应链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方案优化、供应链企

业管理诊断等方面的专业素质,通过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和参加

物流设计大赛等环节带领学生和企业面对面,为企业提出供应链

运作和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毕业去向

该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工作适应性强。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有大型企业供应链部门、供应链企业、政府机关、各类物流中心、

配送中心、连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可以从

事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管理、客户服务、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

咨询、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物流市场

营销与策划、零售企业协调等工作。 主要的就业单位包括:上汽、

米其林轮胎、德国汉高、卡夫食品等大型制造企业的物流与供应

链部门,从事物流运作管理、客户服务工作;中外运、中海、东

方海外等物流企业从事仓储、运输、客户服务、物流系统设计等

工作;苏宁电器、华联等连锁企业从事采购、配送等工作;历届

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 95%。部分毕业生考取了政府公务员,或继

续深造、出国(境)留学等。

经济与贸易类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金融学专业。学生

入校后,按照教学计划先行学习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如

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财

政学、国际金融、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等)。第二

学期根据发展目标,在学科大类内、名额限制下自主选择专业,

依据所选专业教学计划修读专业系列课程。

供应链管理专业

经济与贸易类

33

咨询电话:021-62373621

电子邮箱:t.dai@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621

电子邮箱:t.dai@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621

电子信箱:glxy@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34页

培养目标

该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经济、管理、贸

易等基础理论,从事国际贸易及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管理实务活动

和相关科研研究的人才。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学生毕

业后应达到以下专业素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具备坚实的数学、

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基础,有较强中、英文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基于扎实的专业素养,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机安排,促

进学生学以致用,独立从事各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

主要课程

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基础、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与单证实务、外贸

函电、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国际物流、

跨境电子商务、第二外语等系列课程。

实践环节

该专业对实践环节高度重视,主要实践环节有认识实习、信

息检索、外贸业务实习、社会调查、计算机应用和上机实习等。

在多个外贸公司等国际化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专

业实习效果,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校内上机实习有

进出口贸易实务模拟、证券期货模拟交易、外汇模拟交易、商业

银行模拟等内容。

专业特色

根据市场需求和东华大学的优势,该专业确立国际服务贸易

和国际商务 2 个专业方向。前者将学生对国际贸易的认识由商品

延伸到服务,从国际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理解国际贸易

及其自由化发展趋势;后者则将学生的专业知识由贸易延伸至国

际投资、国际营销等诸多国际商务领域,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同时,利用东华大学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学科优势,鼓励学生选修

相关专业课程,提升在纺织服装国际贸易领域的就业竞争力。

毕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面很广,主要进入专业外贸公司、跨国公司、各

类银行等从事国际贸易、国际营销、贸易结算等工作;部分毕业

生进入海关、商检、咨询公司、广播电台、政府机关、保险公司、

证券公司工作。优秀毕业生可免试推荐到全国各高校的国际贸易

学专业、金融学专业、产业经济学专业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

攻读硕士研究生。近 5 年毕业生就业率达 98% 左右。

培养目标

该专业主要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金融行业对

中高级人才的需求,经济学及数理功底扎实、专业知识面宽、综

合素质高、操作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商

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及其他非金融企业以及

政府部门的金融管理、投资决策分析等工作。

主要课程

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原理、国际金融学、

公司金融、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回归

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银行学、保险学、财富管理概论、

行为金融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学等专业课程。

实践环节

该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培训,具体实践环节包括工程

训练、程序设计、会计实习以及一系列的专业技能训练,如专业

认识实习、社会实习、专业实验和专业实习等。除此而外,还建

立了实习基地,如美国友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公

司、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中期期货公司等。实习基地以

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实际的能力为宗旨,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同时通过强化实验课程的培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

包括商业银行模拟、证券模拟交易、期货模拟交易、外汇模拟交

易等内容。

专业特色

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东

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现有金融工程和公司金融 2 个博士点的

学科优势,该专业设立了商业银行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专业方

向模块。将以上述 2 个博士点的学科优势为支撑,一方面,加强

学生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培养;另一方面,依据东华大

学特有的工科背景,强化学生的数理功底。此外,还通过金融实

验环节,提升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以满足中国金融行业快速发

展对中高级金融人才的不同需求。

毕业去向

该专业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除部分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外,大部分毕业生在中外资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

司等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投融资部门、政府相关的经济与资产

管理部门就业。该专业优秀毕业生可免试推荐到全国各高校的金

融学、产业经济学和世界经济以及金融专业硕士等继续学习深造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该专业近 5 年毕业就业率达到 98%左右。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金融学专业

34

机械工程学院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以原交通大学纺织机械专业组和

原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机械系为核心组建,前身为 1951 年建校

初的三大系之一──纺织机械系,1979 年更名为机械工程系,

1981 年成为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部门,

1999 年成立机械工程学院。现拥有“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重点

学科(培育)、“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上海市重点学科、“机

械工程”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机

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20 年新增“机械”类别专业博士学位

授予权。现开设机械工程、工业设计、智能制造工程三个本科专业,

其中机械工程和工业设计专业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机械工

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历经 70 余年的建设,机械工程学院为我国机械工业,特别是

纺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培育了数以万计

的机械类高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其中有工程院院士、著名教授、

政府高层领导、纺织机械领域的知名企业家和高级专家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 142 名 , 其中专任教师 98 名。高级职称教师

73 人,硕士、博士学历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82%。在校本

科生 1200 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近 700 名。学院有国家特聘专

家 3 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 1 名、国家级有突出贡

献中青年专家 1 名、上海市特聘专家 2 名、上海市领军人才 2 名、

上海市优秀学科和技术带头人 4 名、教育部创新团队 1 个。先后

有 4 人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纪念章”、2 人获“五一”

劳动奖章、1 人获上海市巾帼创新奖、3 人获上海市科教系统三八

红旗手(标兵)、5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

式教师团队。学院先后有 10 余人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

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工程图学会、中国工业

设计协会、中国铸造协会、上海市工程图学会等国家或省市学术

组织中担任理事长、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

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 973 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

划课题、国家 863 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国家重点

新产品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

划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及上海市等省部级科技攻关计划系列项

目。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上海市教学成

果一等奖 2 项、以及各类省市级教学或科技进步奖 30 余项,出版

国家规划教材等一系列相关教学用书 30 余本。

机械工程学院位于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四号学院楼,设有机械

设计系、机械制造系、机电工程系、工业设计系、机械基础系、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创新实训中心等教学基层组织和大

学生工程创新实践基地,拥有上海市首个高校众创空间,作为学

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学院拥有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航天工艺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仓储物流设备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中纺联纺织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中国

纺织工程学会纺织生产大数据科研基地、东华大学智能制造与工

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东华大学地毯装备研究中心、东华大学机器

人研究所、东华大学超精密加工研究中心等,可供大学生开展科

学研究实践和继续深造的研究基地。同时,学院还与中国恒天集团、

上海电气集团、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

35

咨询电话:021-62373621

电子邮箱:gong.rukai@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984

电子邮箱:jiyufeng66@sina.com

咨询电话:021-67792565/67792566/067792567

学院网址:http://meccol.dhu.edu.cn

电子邮箱:meccol@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35页

培养目标

该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经济、管理、贸

易等基础理论,从事国际贸易及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管理实务活动

和相关科研研究的人才。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学生毕

业后应达到以下专业素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具备坚实的数学、

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基础,有较强中、英文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基于扎实的专业素养,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机安排,促

进学生学以致用,独立从事各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

主要课程

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基础、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与单证实务、外贸

函电、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国际物流、

跨境电子商务、第二外语等系列课程。

实践环节

该专业对实践环节高度重视,主要实践环节有认识实习、信

息检索、外贸业务实习、社会调查、计算机应用和上机实习等。

在多个外贸公司等国际化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专

业实习效果,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校内上机实习有

进出口贸易实务模拟、证券期货模拟交易、外汇模拟交易、商业

银行模拟等内容。

专业特色

根据市场需求和东华大学的优势,该专业确立国际服务贸易

和国际商务 2 个专业方向。前者将学生对国际贸易的认识由商品

延伸到服务,从国际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理解国际贸易

及其自由化发展趋势;后者则将学生的专业知识由贸易延伸至国

际投资、国际营销等诸多国际商务领域,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同时,利用东华大学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学科优势,鼓励学生选修

相关专业课程,提升在纺织服装国际贸易领域的就业竞争力。

毕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面很广,主要进入专业外贸公司、跨国公司、各

类银行等从事国际贸易、国际营销、贸易结算等工作;部分毕业

生进入海关、商检、咨询公司、广播电台、政府机关、保险公司、

证券公司工作。优秀毕业生可免试推荐到全国各高校的国际贸易

学专业、金融学专业、产业经济学专业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

攻读硕士研究生。近 5 年毕业生就业率达 98% 左右。

培养目标

该专业主要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金融行业对

中高级人才的需求,经济学及数理功底扎实、专业知识面宽、综

合素质高、操作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商

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及其他非金融企业以及

政府部门的金融管理、投资决策分析等工作。

主要课程

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原理、国际金融学、

公司金融、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回归

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银行学、保险学、财富管理概论、

行为金融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学等专业课程。

实践环节

该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培训,具体实践环节包括工程

训练、程序设计、会计实习以及一系列的专业技能训练,如专业

认识实习、社会实习、专业实验和专业实习等。除此而外,还建

立了实习基地,如美国友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公

司、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中期期货公司等。实习基地以

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实际的能力为宗旨,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同时通过强化实验课程的培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

包括商业银行模拟、证券模拟交易、期货模拟交易、外汇模拟交

易等内容。

专业特色

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东

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现有金融工程和公司金融 2 个博士点的

学科优势,该专业设立了商业银行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专业方

向模块。将以上述 2 个博士点的学科优势为支撑,一方面,加强

学生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培养;另一方面,依据东华大

学特有的工科背景,强化学生的数理功底。此外,还通过金融实

验环节,提升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以满足中国金融行业快速发

展对中高级金融人才的不同需求。

毕业去向

该专业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除部分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外,大部分毕业生在中外资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

司等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投融资部门、政府相关的经济与资产

管理部门就业。该专业优秀毕业生可免试推荐到全国各高校的金

融学、产业经济学和世界经济以及金融专业硕士等继续学习深造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该专业近 5 年毕业就业率达到 98%左右。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金融学专业

34

机械工程学院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以原交通大学纺织机械专业组和

原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机械系为核心组建,前身为 1951 年建校

初的三大系之一──纺织机械系,1979 年更名为机械工程系,

1981 年成为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部门,

1999 年成立机械工程学院。现拥有“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重点

学科(培育)、“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上海市重点学科、“机

械工程”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机

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20 年新增“机械”类别专业博士学位

授予权。现开设机械工程、工业设计、智能制造工程三个本科专业,

其中机械工程和工业设计专业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机械工

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历经 70 余年的建设,机械工程学院为我国机械工业,特别是

纺织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培育了数以万计

的机械类高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其中有工程院院士、著名教授、

政府高层领导、纺织机械领域的知名企业家和高级专家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 142 名 , 其中专任教师 98 名。高级职称教师

73 人,硕士、博士学历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82%。在校本

科生 1200 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近 700 名。学院有国家特聘专

家 3 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 1 名、国家级有突出贡

献中青年专家 1 名、上海市特聘专家 2 名、上海市领军人才 2 名、

上海市优秀学科和技术带头人 4 名、教育部创新团队 1 个。先后

有 4 人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纪念章”、2 人获“五一”

劳动奖章、1 人获上海市巾帼创新奖、3 人获上海市科教系统三八

红旗手(标兵)、5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

式教师团队。学院先后有 10 余人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

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工程图学会、中国工业

设计协会、中国铸造协会、上海市工程图学会等国家或省市学术

组织中担任理事长、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

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 973 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

划课题、国家 863 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国家重点

新产品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

划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及上海市等省部级科技攻关计划系列项

目。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上海市教学成

果一等奖 2 项、以及各类省市级教学或科技进步奖 30 余项,出版

国家规划教材等一系列相关教学用书 30 余本。

机械工程学院位于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四号学院楼,设有机械

设计系、机械制造系、机电工程系、工业设计系、机械基础系、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创新实训中心等教学基层组织和大

学生工程创新实践基地,拥有上海市首个高校众创空间,作为学

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学院拥有纺织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航天工艺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仓储物流设备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中纺联纺织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中国

纺织工程学会纺织生产大数据科研基地、东华大学智能制造与工

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东华大学地毯装备研究中心、东华大学机器

人研究所、东华大学超精密加工研究中心等,可供大学生开展科

学研究实践和继续深造的研究基地。同时,学院还与中国恒天集团、

上海电气集团、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

35

咨询电话:021-62373621

电子邮箱:gong.rukai@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2373984

电子邮箱:jiyufeng66@sina.com

咨询电话:021-67792565/67792566/067792567

学院网址:http://meccol.dhu.edu.cn

电子邮箱:meccol@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36页

集团和上海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家特大型支柱企业建立了多个校外

教学实践基地。

机械工程学院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试

点学院,,对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优秀人才施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即按照“自主报名、选拔考评、动态调整”的原则,在 2 个本科

专业中组建“机械工程专业卓越班”和“工业设计专业试验班”,

同时面向全校优秀本科生组建智能制造及机器人实验班,以培养

具有突出综合创新素质和能力、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的德智体全面

发展优秀人才,优先推荐其免试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机械工程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自学方

法、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学院本科教育实

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学分制教学模式,同时建立学生兴趣爱

好与专业知识结合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成立有“幻想未来”机

器人科技社、“飞灵”三维设计科技社、“步阅”汽车科技协会、

工业设计协会,平面设计协会等特色学生社团,以社团为依托,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近 5 年,学生的科技作品先

后获国家“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

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

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

模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国三维数

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世界“红点”概念设计竞赛优异奖、“挑

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机械工程学

院还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美国

普雷里维尤农工大学 、德国罗伊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韩国仁荷

大学、日本芝浦工业大学等院校达成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合作

计划,可互派学生进行学业交流和学位攻读。

报考机械工程学院的考生在录取后均可申请享受多种奖学金、

助学金或助学贷款。除全校的各类奖学金外,还有机会获得由工

业界名望企业和人士提供的专项奖学金,如“唐翔千”、“梁溪

唐氏”奖学金等。学校、学院均具有完备的帮困助学体系,以帮

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数学与自然科学

以及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国际视野、创新

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研究应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管理

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

造和控制的应用、研究或生产管理工作,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

层次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才,是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

班人。

预期在毕业 5 年左右达到如下目标:

培养目标 1: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有意愿及能力服务社会。

培养目标 2: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有效地进行合作与交

流,并在团队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

培养目标 3:能够有效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解决机械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 4:具备创新意识,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增长知识、持

续发展的能力。专业核心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热工基础、流

体力学、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

机械工程专业

36

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机械制

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与系统、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

测试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

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专业选修课程:机械动力学基础、现代

设计方法、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应用、纺织工艺与装备概论、纺织

机械设计、纺织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创新设计理论与实践等。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制造过程监测与控

制、工程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现代制造装备控制技术、微纳制造

与微机电系统、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

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专业选修课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机

电伺服技术、机电控制工程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单片

机接口及其技术、DSP 原理及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信

号与系统等。

实践环节

机械工程专业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第一

课堂的计算机上机实验、技术实习、大作业、工程训练、生产实习、

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企业见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全面系统地训练学生综合解决

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 20% 以上。

专业特色

在瞄准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该专业培养的机械工程专业学生

主要学习机械工程的基础理论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并接受现代

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以达到具有进行机械产品与机电一体化

系统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机械工

程专业下设 3 个专业方向,分别为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

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在课程设计方面各有自己的培养特色,

将来结合学院师资条件和学生兴趣进行分方向选课培养。

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的培养特色是:初步掌握现代机械设计

方法,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优化设计等;具备综合运用机、

电、气、液知识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对机

械产品性能的检测、分析、试验和机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的培养特色是:根据功能运动和精

度要求,开发各类机械和装备;制订产品的制造工艺规程,组织

生产,测试和控制产品质量与性能;进行机械制造过程的技术经

济分析;进行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自动化制

造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的培养特色是: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微

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具有扎实的理

论知识基础,并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进行机电一体产品

的开发、研制等基本能力。

毕业去向

近 5 年来,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大多为上海的大中

型企业,涉及机械、电子、电气、航空、设计行业等。就业单位

有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台积电(中国)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等世界 500 强

企业,还有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行业内重

点单位。从事的岗位主要是机械工程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

职业如机电产品设计工程师、机械制造工程师、机电控制工程师、

模具工程师、质检工程师等。此外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

范围广,涉及的行业还有银行、公务员、互联网、商务拓展等,

如有同学被花旗银行、宝洁公司、博朗分公司等录用。近 3 年,

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 99.68%、100%、99.61%。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大数

据技术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同时具有全

球观念、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交往能力。面向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高性能智能装备、智能纺

织等行业,掌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理解和学习基于云

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化技术与具体制造领域实现智

能制造具体方法,具备新一代智能产品、装备、生产线、工厂的

设计、制造和管理的能力,培养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和数字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主要课程

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及方向专业

类课程。主要课程如下:

学科基础必修课: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热工与流体力学、

工程材料、现代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智能

制造基础、人工智能基础、Python 语言、先进纺织机械设计、控

制工程基础、网络原理及应用、工程管理。

学科基础选修课:机器人学、纺织工程导论、工业软件系统

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工业工程导论、最优化理论、人工智能技

术与应用、产品建模与仿真、生产计划与管理、制造技术基础等。

智能制造工程方向专业选修课:工程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工

业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业应用、工业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

智能生产系统、纺织智能控制原理、智能装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智能产品设计等。

课程设置参考国外一流大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线上 + 线下,

课程讲授与讨论并重,项目导向等方式)。

实践环节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制定“理论 + 实践”、“实训 + 创新”、“管

理 + 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验、实践环节,增加专业课

程实验教学,增设智能制造实训环节,强化专业方向技能,重点

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第一课堂的计算机上机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37

咨询电话:021-67792564/67792565

电子邮箱:meccol@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564/67792565

电子邮箱:meccol@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37页

集团和上海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家特大型支柱企业建立了多个校外

教学实践基地。

机械工程学院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试

点学院,,对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优秀人才施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即按照“自主报名、选拔考评、动态调整”的原则,在 2 个本科

专业中组建“机械工程专业卓越班”和“工业设计专业试验班”,

同时面向全校优秀本科生组建智能制造及机器人实验班,以培养

具有突出综合创新素质和能力、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的德智体全面

发展优秀人才,优先推荐其免试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机械工程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自学方

法、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学院本科教育实

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学分制教学模式,同时建立学生兴趣爱

好与专业知识结合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成立有“幻想未来”机

器人科技社、“飞灵”三维设计科技社、“步阅”汽车科技协会、

工业设计协会,平面设计协会等特色学生社团,以社团为依托,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近 5 年,学生的科技作品先

后获国家“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

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

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

模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国三维数

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世界“红点”概念设计竞赛优异奖、“挑

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机械工程学

院还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美国

普雷里维尤农工大学 、德国罗伊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韩国仁荷

大学、日本芝浦工业大学等院校达成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合作

计划,可互派学生进行学业交流和学位攻读。

报考机械工程学院的考生在录取后均可申请享受多种奖学金、

助学金或助学贷款。除全校的各类奖学金外,还有机会获得由工

业界名望企业和人士提供的专项奖学金,如“唐翔千”、“梁溪

唐氏”奖学金等。学校、学院均具有完备的帮困助学体系,以帮

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数学与自然科学

以及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国际视野、创新

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研究应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管理

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

造和控制的应用、研究或生产管理工作,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

层次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才,是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

班人。

预期在毕业 5 年左右达到如下目标:

培养目标 1: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有意愿及能力服务社会。

培养目标 2: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有效地进行合作与交

流,并在团队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

培养目标 3:能够有效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解决机械工程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 4:具备创新意识,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增长知识、持

续发展的能力。专业核心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热工基础、流

体力学、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

机械工程专业

36

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机械制

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与系统、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

测试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

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专业选修课程:机械动力学基础、现代

设计方法、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应用、纺织工艺与装备概论、纺织

机械设计、纺织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创新设计理论与实践等。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制造过程监测与控

制、工程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现代制造装备控制技术、微纳制造

与微机电系统、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

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专业选修课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机

电伺服技术、机电控制工程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单片

机接口及其技术、DSP 原理及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信

号与系统等。

实践环节

机械工程专业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第一

课堂的计算机上机实验、技术实习、大作业、工程训练、生产实习、

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企业见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全面系统地训练学生综合解决

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 20% 以上。

专业特色

在瞄准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该专业培养的机械工程专业学生

主要学习机械工程的基础理论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并接受现代

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以达到具有进行机械产品与机电一体化

系统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机械工

程专业下设 3 个专业方向,分别为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

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在课程设计方面各有自己的培养特色,

将来结合学院师资条件和学生兴趣进行分方向选课培养。

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的培养特色是:初步掌握现代机械设计

方法,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优化设计等;具备综合运用机、

电、气、液知识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对机

械产品性能的检测、分析、试验和机械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的培养特色是:根据功能运动和精

度要求,开发各类机械和装备;制订产品的制造工艺规程,组织

生产,测试和控制产品质量与性能;进行机械制造过程的技术经

济分析;进行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自动化制

造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的培养特色是: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微

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具有扎实的理

论知识基础,并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进行机电一体产品

的开发、研制等基本能力。

毕业去向

近 5 年来,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大多为上海的大中

型企业,涉及机械、电子、电气、航空、设计行业等。就业单位

有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台积电(中国)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等世界 500 强

企业,还有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行业内重

点单位。从事的岗位主要是机械工程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

职业如机电产品设计工程师、机械制造工程师、机电控制工程师、

模具工程师、质检工程师等。此外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

范围广,涉及的行业还有银行、公务员、互联网、商务拓展等,

如有同学被花旗银行、宝洁公司、博朗分公司等录用。近 3 年,

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 99.68%、100%、99.61%。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大数

据技术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同时具有全

球观念、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交往能力。面向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高性能智能装备、智能纺

织等行业,掌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理解和学习基于云

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化技术与具体制造领域实现智

能制造具体方法,具备新一代智能产品、装备、生产线、工厂的

设计、制造和管理的能力,培养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和数字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主要课程

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及方向专业

类课程。主要课程如下:

学科基础必修课: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热工与流体力学、

工程材料、现代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智能

制造基础、人工智能基础、Python 语言、先进纺织机械设计、控

制工程基础、网络原理及应用、工程管理。

学科基础选修课:机器人学、纺织工程导论、工业软件系统

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工业工程导论、最优化理论、人工智能技

术与应用、产品建模与仿真、生产计划与管理、制造技术基础等。

智能制造工程方向专业选修课:工程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工

业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业应用、工业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

智能生产系统、纺织智能控制原理、智能装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智能产品设计等。

课程设置参考国外一流大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线上 + 线下,

课程讲授与讨论并重,项目导向等方式)。

实践环节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制定“理论 + 实践”、“实训 + 创新”、“管

理 + 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验、实践环节,增加专业课

程实验教学,增设智能制造实训环节,强化专业方向技能,重点

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第一课堂的计算机上机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37

咨询电话:021-67792564/67792565

电子邮箱:meccol@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564/67792565

电子邮箱:meccol@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38页

实验、技术实习、大作业、工程训练、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

业论文(设计),以及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企业见习

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全面系统地训练学生综合解决工程实际

问题能力。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 25% 以上。

专业特色

依托智能制造研究所、纺织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纺织生产大数据科研基地等,本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对接国家重大

战略,以中国制造 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宗旨,以提升制造业

智能化生产为目标,瞄准社会和产业的紧缺性人才需求。培养智

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生的多学科交叉学习能力,深入学习智能制造

的基础理论、自然科学知识、人工智能、计算机领域知识及行业

领域知识等,形成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知识体系。该专业学生需接

受现代机械工程师和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接受智能化工具的

学习和培训,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专业培养能够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相融合的具有

集成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为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该专业

的设置体现了新工科的理念,融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形成“理论

教学 + 校内实践 + 科研项目 + 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上海乃至全国培养智能制造交叉学科领域高端领军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就业前景好,契合“中国制造 2025 战略”、“互联

网 + 制造”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国家战略,满足社会对智能

制造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主要致力于服务国

家支柱性制造业,包括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汽车、新能源、

医疗装备、先进纺织、物流运输等行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生

具有交叉学科的典型特点,能够从事和完成多种工作内容,主要

体现在:智能制造系统构建、工业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

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工业机器人、装备智能运维、智能化工厂

系统集成、生产系统信息物理系统、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构建、

生产系统优化、产品质量智能化管控等领域。

本专业和国外多个研究机构合作,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在国

内外一流大学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

培养目标

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同

时兼备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素养与探索创新精神,在系统掌握

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及工作方法的基础上,能够

在本专业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与设计管理等工作的应

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

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电工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实验、

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外语、设计图学、设计素描、淡彩速写、

效果图、模型设计、工业设计概论、人机工程与人机界面与制作、

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设计方法、市场营销、设计基础、工业摄影、

企业管理等。

产品设计方向专业选修课程: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辅助三

维图像设计、人机工程学、感性工程学、设计材料及加工、视觉

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等。

设计管理方向专业选修课程:设计分析类、设计实务类、集

成产品开发、交互设计、设计推广类等课程。

实践环节

工业设计专业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第一

课堂的计算机上机实验、大作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训练、

课程设计、快题设计、设计实习、模型制作、专业综合设计、毕

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一

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全面系统地训练学生综合解决产品设计和设

计管理的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 30% 左右。

专业特色

产品设计专业方向的培养特色是:集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于

一体,以计算机为主要辅助工具,注重实现美学品质的工业化手段。

毕业生将具有开发、研究新产品的实际能力,表现技能、动手能

力及其鉴赏与创造能力。同时,毕业生能开发和更新具有时代感

的现代产品,以满足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

设计管理专业方向是工业设计学科发展的新专业方向,是在

工业设计专业公共平台课程的基础上,导入市场学、营销学、价

值论、方法论等相关商业管理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培养既掌握设

计师的基本技能,同时又具备市场运作、管理知识等相关的实用

性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组织

协调能力的专业人才。

毕业去向

各行各业对工业设计都有着广泛的需求。近年来,学院工业

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以面向大中型企业就业为主。就业企业有上

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

车有限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中国银行等。由于学院工业设计

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知识背景,毕业后适应的就业领域广,

从事的职业有产品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环境设计师、

三维设计师、影视动画设计师等。该专业还有多名毕业生创业成功,

且已有创业公司被知名企业青睐收购上市。近 3 年工业设计专业

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 100%、100%、98.77%。毕业生也可以在

国内读研或国(境)外留学继续深造。

工业设计专业

38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 1998 年 5 月,由当时

的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系和计算机系合并、并新增通信与电子工程

系而成,最早可追溯至 1956 年创办的热电专业。学院由自动化系、

通信工程系、电气电子工程系、信息与控制实验中心、数字化纺

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动化研究所、通信技术研究所、

电气工程研究所、电力电子研究所、电路系统研究所、物联网研

发中心、纺织大数据研究中心、纺织智能重点实验室、学院办公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等部门组成。

数十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

作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是学校主要的教学、科研单位。经教

育部批准,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博士点并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B

类)计划,“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交叉学科博士点,“控制科

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气工程”3 个一级学科工

学硕士点,“电子信息”和“能源动力”2 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

院同时还承担“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和“人工智能”5 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其中

“自动化”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

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学院现有教职工 121 名、校特聘教授 5 名,具有正高级职称

22 名,副高级职称 45 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 92%,

从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约占 20%,拥有半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

约占 70%。入选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才计划 40 余人次。

长期以来,学院致力于智能优化制造与物联网、智能感知与

智能机器人、网络化系统协同与优化、机器学习与大数据技术、

新能源与能源互联网、智能通信与信号处理、通信网络与信息系

统、电子技术与电路系统等方向的研究。结合东华大学纺织服装

学科的特色优势,依托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率先在国内开展纺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研究与开发,整体成果处

于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承担“973”子课题、“863”计划、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重要项目和欧盟第 6 框架等

国际合作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奖等 10 余项荣誉,

为国家和上海市的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2000 余名,其中

本科生 1600 余名,硕士生 420 余名,博士生近 100 名。学院一

直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并取得突出成效。获得上海

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

果奖一等奖等 10 余项。在校本科生在国际、全国的数模竞赛及全

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国际特等奖 1 项、国际及全国一等

奖 30 余项、其他奖项 100 余项。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以综合素质

好、基础理论扎实、独立工作能力强受到国内外高校和各类用人

单位的高度认可和欢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一直位居学校前列。

学院长期以来培养的杰出人才中有多位 IEEE Fellow,如美国路

依丝安娜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顾国祥、美国威恩州立大学终身教授

应浩、加拿大怀雅逊大学终身教授吴斌等。

目前,学院正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紧

密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参与学校组织的协同创新中

心的建设,瞄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机

器人等新的学科增长点,开展创新性、探索性的学科交叉研究,

全面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创新人才奋力

迈进。

39

咨询电话:021-67792564/67792565

电子邮箱:meccol@dhu.edu.cn

咨询电话: 021-67792315

学院网址:http://web.dhu.edu.cn/cist/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39页

实验、技术实习、大作业、工程训练、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

业论文(设计),以及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企业见习

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全面系统地训练学生综合解决工程实际

问题能力。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 25% 以上。

专业特色

依托智能制造研究所、纺织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纺织生产大数据科研基地等,本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对接国家重大

战略,以中国制造 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宗旨,以提升制造业

智能化生产为目标,瞄准社会和产业的紧缺性人才需求。培养智

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生的多学科交叉学习能力,深入学习智能制造

的基础理论、自然科学知识、人工智能、计算机领域知识及行业

领域知识等,形成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知识体系。该专业学生需接

受现代机械工程师和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接受智能化工具的

学习和培训,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专业培养能够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相融合的具有

集成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为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该专业

的设置体现了新工科的理念,融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形成“理论

教学 + 校内实践 + 科研项目 + 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上海乃至全国培养智能制造交叉学科领域高端领军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就业前景好,契合“中国制造 2025 战略”、“互联

网 + 制造”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国家战略,满足社会对智能

制造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主要致力于服务国

家支柱性制造业,包括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汽车、新能源、

医疗装备、先进纺织、物流运输等行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生

具有交叉学科的典型特点,能够从事和完成多种工作内容,主要

体现在:智能制造系统构建、工业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

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工业机器人、装备智能运维、智能化工厂

系统集成、生产系统信息物理系统、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构建、

生产系统优化、产品质量智能化管控等领域。

本专业和国外多个研究机构合作,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在国

内外一流大学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

培养目标

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同

时兼备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素养与探索创新精神,在系统掌握

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及工作方法的基础上,能够

在本专业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与设计管理等工作的应

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

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电工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实验、

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外语、设计图学、设计素描、淡彩速写、

效果图、模型设计、工业设计概论、人机工程与人机界面与制作、

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设计方法、市场营销、设计基础、工业摄影、

企业管理等。

产品设计方向专业选修课程: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辅助三

维图像设计、人机工程学、感性工程学、设计材料及加工、视觉

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等。

设计管理方向专业选修课程:设计分析类、设计实务类、集

成产品开发、交互设计、设计推广类等课程。

实践环节

工业设计专业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第一

课堂的计算机上机实验、大作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训练、

课程设计、快题设计、设计实习、模型制作、专业综合设计、毕

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一

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全面系统地训练学生综合解决产品设计和设

计管理的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 30% 左右。

专业特色

产品设计专业方向的培养特色是:集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于

一体,以计算机为主要辅助工具,注重实现美学品质的工业化手段。

毕业生将具有开发、研究新产品的实际能力,表现技能、动手能

力及其鉴赏与创造能力。同时,毕业生能开发和更新具有时代感

的现代产品,以满足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

设计管理专业方向是工业设计学科发展的新专业方向,是在

工业设计专业公共平台课程的基础上,导入市场学、营销学、价

值论、方法论等相关商业管理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培养既掌握设

计师的基本技能,同时又具备市场运作、管理知识等相关的实用

性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组织

协调能力的专业人才。

毕业去向

各行各业对工业设计都有着广泛的需求。近年来,学院工业

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以面向大中型企业就业为主。就业企业有上

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

车有限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中国银行等。由于学院工业设计

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知识背景,毕业后适应的就业领域广,

从事的职业有产品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环境设计师、

三维设计师、影视动画设计师等。该专业还有多名毕业生创业成功,

且已有创业公司被知名企业青睐收购上市。近 3 年工业设计专业

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 100%、100%、98.77%。毕业生也可以在

国内读研或国(境)外留学继续深造。

工业设计专业

38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 1998 年 5 月,由当时

的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系和计算机系合并、并新增通信与电子工程

系而成,最早可追溯至 1956 年创办的热电专业。学院由自动化系、

通信工程系、电气电子工程系、信息与控制实验中心、数字化纺

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动化研究所、通信技术研究所、

电气工程研究所、电力电子研究所、电路系统研究所、物联网研

发中心、纺织大数据研究中心、纺织智能重点实验室、学院办公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等部门组成。

数十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

作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是学校主要的教学、科研单位。经教

育部批准,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博士点并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B

类)计划,“信息与通信智能系统”交叉学科博士点,“控制科

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气工程”3 个一级学科工

学硕士点,“电子信息”和“能源动力”2 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

院同时还承担“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和“人工智能”5 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其中

“自动化”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

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学院现有教职工 121 名、校特聘教授 5 名,具有正高级职称

22 名,副高级职称 45 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 92%,

从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约占 20%,拥有半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

约占 70%。入选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才计划 40 余人次。

长期以来,学院致力于智能优化制造与物联网、智能感知与

智能机器人、网络化系统协同与优化、机器学习与大数据技术、

新能源与能源互联网、智能通信与信号处理、通信网络与信息系

统、电子技术与电路系统等方向的研究。结合东华大学纺织服装

学科的特色优势,依托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率先在国内开展纺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研究与开发,整体成果处

于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承担“973”子课题、“863”计划、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重要项目和欧盟第 6 框架等

国际合作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奖等 10 余项荣誉,

为国家和上海市的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2000 余名,其中

本科生 1600 余名,硕士生 420 余名,博士生近 100 名。学院一

直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并取得突出成效。获得上海

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

果奖一等奖等 10 余项。在校本科生在国际、全国的数模竞赛及全

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国际特等奖 1 项、国际及全国一等

奖 30 余项、其他奖项 100 余项。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以综合素质

好、基础理论扎实、独立工作能力强受到国内外高校和各类用人

单位的高度认可和欢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一直位居学校前列。

学院长期以来培养的杰出人才中有多位 IEEE Fellow,如美国路

依丝安娜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顾国祥、美国威恩州立大学终身教授

应浩、加拿大怀雅逊大学终身教授吴斌等。

目前,学院正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紧

密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参与学校组织的协同创新中

心的建设,瞄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机

器人等新的学科增长点,开展创新性、探索性的学科交叉研究,

全面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创新人才奋力

迈进。

39

咨询电话:021-67792564/67792565

电子邮箱:meccol@dhu.edu.cn

咨询电话: 021-67792315

学院网址:http://web.dhu.edu.cn/cist/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40页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电气专业知识,并具有创新意识、实践

能力和管理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五年以上的毕业

生:

(1) 具备在电力、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等电气相关行业领域从事

工程项目设计、研究、管理的独立和团队工作能力;

(2) 具有法律、伦理、监管、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宽广的

系统视角,能够在一个设计、生产或科研团队中胜任技术骨干或

组织管理的角色;

(3) 在终身学习、专业发展、领导和创新能力上表现出担当和

不断进步。

主要课程

C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线性系统、

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电机及拖动基础、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工程电磁场、电力电子技术、供配电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控

制技术、电气传动控制系统、人工智能导论、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

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机器人及控制。

实践环节

工程训练、程序设计实践、认识实习 ( 电工电子 )、电路实验、

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电机实验、微机系统设计

与实践、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践、供配电系统设计与实践、电

气传动系统设计与实践、生产实习、电气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设

计 ( 论文 )。

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过程体现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力与电子技术相

结合、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特点,注重学生实践能

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系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近年来,

该专业学生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曾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及一

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

生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挑战杯全国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重大赛事的一、二等奖。

本专业教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

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得霍英东教学奖、桑麻奖教金、“上

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智慧教学之星”

称号等,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

奖等。

毕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 98% 以上。

毕业生多数进入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行业,主要从事电气工程

与自动化类产品和设备的研究、开发、维护、技术支持、技术改造、

管理、系统策划、计算机软件设计等工作。大批学生进入大型国

有企业、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工作。就业单位包括上海电气、霍

尼韦尔、通用(电气)、ABB、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中

国电信、欧姆龙、上海英伟达、上海贝尔、上海振华重工、中国

东方航空、施耐德电气等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就业类型广泛,

覆盖了多个行业。另外约有 35% 的同学读研继续深造和出国学习。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40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智能制造战略规划,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培养具有自动化领域宽广理论基础和相关专门知识,获得工程师

的良好训练,具有责任感、职业道德、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要求五年以上的毕业生:

(1)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2) 具备在自动化、机器人、自动化仪表、智能制造等领域从

事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工程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能在自动化相关领域独挡一面;

(3) 能够在设计、工程应用和研究开发团队中担任组织管理的

角色;

(4) 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实现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升,可适

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

主要课程

C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

字电子技术、人工智能导论、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电机及拖动

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信

号与线性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开发、

自动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系统、图像处理。

实践环节

工程训练、程序设计实践、认识实习(电工电子)、电机实

验、电路实验、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微机系统设计与实践、可

编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践、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实践、过程控制系

统设计与实践、生产实习、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过程控制方向)、

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离散制造方向)、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纺

织人工智能方向)、毕业设计(论文)。

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过程体现强电与弱电相结合、信息技术与自动化

技术相结合的特点。

本专业于 2018 年初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于 2019 年获批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系统

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曾

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一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

能汽车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重大赛

事的一、二等奖,ACM 程序设计竞赛国际、亚洲赛事的奖项,以

及曾入围国际 ACM 程序设计竞赛国际总决赛并取得优秀成绩。

本专业教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

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得霍英东教学奖、桑麻奖教金、上

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

然科学一等奖,以及上海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

毕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 98% 以上。

本专业学生适应性强、就业面广。从事的工作既包括电气、

自动化类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也包括机械制造、纺织、化工、冶金、

电厂、汽车制造等企业自动化系统的运行与改造、二次开发等工

作,也可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系统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

网络设计等工作。大批学生进入大型国有企业、科研院校、国家

机关工作。就业的单位包括西门子、霍尼韦尔、ABB、上海通用

汽车、上海大众汽车、上汽集团、中国移动、思科系统中国有限

公司、上海银行、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上海惠普、上海英伟达、

上海航天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上海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

位。就业类型广泛,覆盖了多个行业。另外约有 35% 的同学读研

继续深造和出国学习。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

工作作风务实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五年以上的毕业生:

(1) 建立完整的通信系统概念,具备在通信理论、通信系统、

通信网络、通信设备及相关领域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复杂工程

问题的能力;

(2) 在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方向有从事系统设计、开发、应

用和集成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3) 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在通信技术领域独挡一面,在

通信领域的项目设计、开发或工程团队中发挥骨干或组织领导作

用;

(4)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

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国家与

社会;

(5) 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

术水平的提升,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

主要课程

C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线性系统、自动控制原理、

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

电磁场与电磁波、计算机通信网、无线移动通信、物联网技术、

嵌入式系统、宽带接入与交换技术。

自动化专业

( 含卓越工程师班 )

通信工程专业

41

咨询电话:021-67792312

电子邮箱:jhshang@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312

电子邮箱:daweili@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332

电子邮箱: 007lizhong@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41页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电气专业知识,并具有创新意识、实践

能力和管理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五年以上的毕业

生:

(1) 具备在电力、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等电气相关行业领域从事

工程项目设计、研究、管理的独立和团队工作能力;

(2) 具有法律、伦理、监管、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宽广的

系统视角,能够在一个设计、生产或科研团队中胜任技术骨干或

组织管理的角色;

(3) 在终身学习、专业发展、领导和创新能力上表现出担当和

不断进步。

主要课程

C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线性系统、

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电机及拖动基础、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工程电磁场、电力电子技术、供配电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控

制技术、电气传动控制系统、人工智能导论、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

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机器人及控制。

实践环节

工程训练、程序设计实践、认识实习 ( 电工电子 )、电路实验、

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电机实验、微机系统设计

与实践、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践、供配电系统设计与实践、电

气传动系统设计与实践、生产实习、电气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设

计 ( 论文 )。

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过程体现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力与电子技术相

结合、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特点,注重学生实践能

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系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近年来,

该专业学生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曾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及一

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

生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挑战杯全国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重大赛事的一、二等奖。

本专业教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

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得霍英东教学奖、桑麻奖教金、“上

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智慧教学之星”

称号等,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

奖等。

毕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 98% 以上。

毕业生多数进入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行业,主要从事电气工程

与自动化类产品和设备的研究、开发、维护、技术支持、技术改造、

管理、系统策划、计算机软件设计等工作。大批学生进入大型国

有企业、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工作。就业单位包括上海电气、霍

尼韦尔、通用(电气)、ABB、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中

国电信、欧姆龙、上海英伟达、上海贝尔、上海振华重工、中国

东方航空、施耐德电气等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就业类型广泛,

覆盖了多个行业。另外约有 35% 的同学读研继续深造和出国学习。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40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智能制造战略规划,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培养具有自动化领域宽广理论基础和相关专门知识,获得工程师

的良好训练,具有责任感、职业道德、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要求五年以上的毕业生:

(1)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2) 具备在自动化、机器人、自动化仪表、智能制造等领域从

事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工程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能在自动化相关领域独挡一面;

(3) 能够在设计、工程应用和研究开发团队中担任组织管理的

角色;

(4) 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实现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升,可适

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

主要课程

C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

字电子技术、人工智能导论、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电机及拖动

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信

号与线性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开发、

自动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系统、图像处理。

实践环节

工程训练、程序设计实践、认识实习(电工电子)、电机实

验、电路实验、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微机系统设计与实践、可

编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实践、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实践、过程控制系

统设计与实践、生产实习、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过程控制方向)、

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离散制造方向)、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纺

织人工智能方向)、毕业设计(论文)。

专业特色

本专业培养过程体现强电与弱电相结合、信息技术与自动化

技术相结合的特点。

本专业于 2018 年初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于 2019 年获批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系统

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曾

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一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

能汽车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重大赛

事的一、二等奖,ACM 程序设计竞赛国际、亚洲赛事的奖项,以

及曾入围国际 ACM 程序设计竞赛国际总决赛并取得优秀成绩。

本专业教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

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得霍英东教学奖、桑麻奖教金、上

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

然科学一等奖,以及上海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

毕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 98% 以上。

本专业学生适应性强、就业面广。从事的工作既包括电气、

自动化类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也包括机械制造、纺织、化工、冶金、

电厂、汽车制造等企业自动化系统的运行与改造、二次开发等工

作,也可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系统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

网络设计等工作。大批学生进入大型国有企业、科研院校、国家

机关工作。就业的单位包括西门子、霍尼韦尔、ABB、上海通用

汽车、上海大众汽车、上汽集团、中国移动、思科系统中国有限

公司、上海银行、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上海惠普、上海英伟达、

上海航天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上海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

位。就业类型广泛,覆盖了多个行业。另外约有 35% 的同学读研

继续深造和出国学习。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

工作作风务实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五年以上的毕业生:

(1) 建立完整的通信系统概念,具备在通信理论、通信系统、

通信网络、通信设备及相关领域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复杂工程

问题的能力;

(2) 在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方向有从事系统设计、开发、应

用和集成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3) 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在通信技术领域独挡一面,在

通信领域的项目设计、开发或工程团队中发挥骨干或组织领导作

用;

(4)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

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国家与

社会;

(5) 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

术水平的提升,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

主要课程

C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线性系统、自动控制原理、

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

电磁场与电磁波、计算机通信网、无线移动通信、物联网技术、

嵌入式系统、宽带接入与交换技术。

自动化专业

( 含卓越工程师班 )

通信工程专业

41

咨询电话:021-67792312

电子邮箱:jhshang@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312

电子邮箱:daweili@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332

电子邮箱: 007lizhong@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42页

实践环节

工程训练、程序设计实践、认识实习 ( 电工电子 )、电路实验、

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微机系统设计与实践、数字信号处理设计

与实践、通信系统设计与实践、网络综合设计与实践、生产实习、

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 ( 论文 )。

专业特色

通信工程专业主要研究现代通信领域中信号的产生、信息的

传输、交换与处理,以及在数字通信、计算机通信、移动通信、

GPS 和光纤通信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

本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系统

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曾

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

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多

项重要奖项。

本专业教师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

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获得桑麻奖教金、

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并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

多项奖项。

毕业去向

毕业生能在工业、交通、邮电、电信、电子、金融、经贸、

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部门从事通信技术研发、通信产品销售以

及电信运营与维护等工作。主要工作于国外知名跨国公司、合资

企业和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担任研发工程师、市场经理和运营主

管等职位。

毕业生连续三年达到 98% 以上。大批学生进入知名大型企业,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上海惠普、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上海分公司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

工作作风务实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五年以上的毕业生:

(1) 能够运用信息获取与处理、信息表示与应用、电子系统设

计原理与方法等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备在通信系统、网络技术、

电子信息系统及相关领域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

能力;

(2) 在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有从事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和集

成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3) 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独挡一面,在

项目设计、开发或工程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

(4)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

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

(5) 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

水平的提升,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

主要课程

C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线性系统、数字信号处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

先进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压缩与编码、物联网技术、嵌入

式系统。

实践环节

工程训练、程序设计实践、认识实习 ( 电工电子 )、电路实验、

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微机系统设计与实践、数字信号处理设计

与实践、通信系统设计与实践、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生产实习、

企业实习、毕业设计 ( 论文 )。

专业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

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及在通信系统、嵌入式系统、

消费电子、智能仪器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

本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系统

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曾

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

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多

项重大奖项。

本专业教师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

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获得桑麻奖教金、

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并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

多项奖项。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

42

毕业去向

毕业生能在工业、商业、经贸、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部门

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

工作。主要工作于国外知名跨国公司、合资企业和国内高新技术

企业,担任电子工程师、嵌入式硬件 / 软件工程师和项目主管等职

位。

毕业生连续 2 年达到 100%。大批学生进入知名大型企业,

如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软件有限公司、欧姆龙、上汽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与工程素养,掌握通信、控制与

计算机领域的数理基础;具有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在高端信息科

学人工智能领域从事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

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五年以上的毕业生: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通过继续深造增加知识

和提升能力;

(3)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能力,能够在人工智能、信息

及计算机等学科领域开展相关工作,成为所在领域的专业技术骨

干、科学研究骨干和管理中坚力量;

(4)在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主动适应最

新的研究环境和研究方向,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人

才的长期需求;

(5)毕业后具有在人工智能以及相关领域的就业竞争力,能

够在系统工程中解决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复杂问题,从事系统开发、

项目管理和技术整合等工作。

主要课程

人工智能专业导论、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C 语言程序设计、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方法、深度与

强化学习、自然语言语义处理、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物联网技术、

自动控制原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前沿。

实践环节

电子技术实验、程序设计实践、认识实习、人工智能专业综

合实践、机器学习设计与实践、智能算法设计与实践、生产实习、

电路实验。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信息科学为基础,交叉计算机、纺织等学科,以新

工科 2.0 人才培养为目标,确立了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教师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

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获得桑麻奖教金、

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并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

多项奖项。

毕业去向

毕业生能在互联网、金融、制造、医疗、教育等行业赋能“AI+”

服务。主要工作于国外知名跨国公司、合资企业和国内高新技术

企业,担任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员、人工智能分析工程师、人工智

能开发工程师、人工智能支持与运维工程师等。

学院与华为技术、中兴通讯、大唐电信、携程等众多行业龙

头企业开展深入的产学研交流与合作,推进人才资源从科学研究

向技术成果转化。

人工智能专业

43

咨询电话:021-67792332

电子邮箱: 007lizhong@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312

电子邮箱:daweili@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43页

实践环节

工程训练、程序设计实践、认识实习 ( 电工电子 )、电路实验、

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微机系统设计与实践、数字信号处理设计

与实践、通信系统设计与实践、网络综合设计与实践、生产实习、

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 ( 论文 )。

专业特色

通信工程专业主要研究现代通信领域中信号的产生、信息的

传输、交换与处理,以及在数字通信、计算机通信、移动通信、

GPS 和光纤通信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

本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系统

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曾

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

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多

项重要奖项。

本专业教师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

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获得桑麻奖教金、

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并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

多项奖项。

毕业去向

毕业生能在工业、交通、邮电、电信、电子、金融、经贸、

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部门从事通信技术研发、通信产品销售以

及电信运营与维护等工作。主要工作于国外知名跨国公司、合资

企业和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担任研发工程师、市场经理和运营主

管等职位。

毕业生连续三年达到 98% 以上。大批学生进入知名大型企业,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上海惠普、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上海分公司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

工作作风务实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五年以上的毕业生:

(1) 能够运用信息获取与处理、信息表示与应用、电子系统设

计原理与方法等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备在通信系统、网络技术、

电子信息系统及相关领域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

能力;

(2) 在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有从事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和集

成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3) 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独挡一面,在

项目设计、开发或工程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

(4)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在工作中具

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安全与环保意识,能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

(5) 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

水平的提升,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

主要课程

C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线性系统、数字信号处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

先进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压缩与编码、物联网技术、嵌入

式系统。

实践环节

工程训练、程序设计实践、认识实习 ( 电工电子 )、电路实验、

电子技术设计与实践、微机系统设计与实践、数字信号处理设计

与实践、通信系统设计与实践、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生产实习、

企业实习、毕业设计 ( 论文 )。

专业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

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及在通信系统、嵌入式系统、

消费电子、智能仪器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

本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系统

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曾

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

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多

项重大奖项。

本专业教师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

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获得桑麻奖教金、

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并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

多项奖项。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

42

毕业去向

毕业生能在工业、商业、经贸、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部门

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

工作。主要工作于国外知名跨国公司、合资企业和国内高新技术

企业,担任电子工程师、嵌入式硬件 / 软件工程师和项目主管等职

位。

毕业生连续 2 年达到 100%。大批学生进入知名大型企业,

如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上海贝尔软件有限公司、欧姆龙、上汽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与工程素养,掌握通信、控制与

计算机领域的数理基础;具有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在高端信息科

学人工智能领域从事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

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五年以上的毕业生: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通过继续深造增加知识

和提升能力;

(3)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能力,能够在人工智能、信息

及计算机等学科领域开展相关工作,成为所在领域的专业技术骨

干、科学研究骨干和管理中坚力量;

(4)在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主动适应最

新的研究环境和研究方向,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人

才的长期需求;

(5)毕业后具有在人工智能以及相关领域的就业竞争力,能

够在系统工程中解决多领域交叉融合的复杂问题,从事系统开发、

项目管理和技术整合等工作。

主要课程

人工智能专业导论、Python 语言程序设计、C 语言程序设计、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方法、深度与

强化学习、自然语言语义处理、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物联网技术、

自动控制原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前沿。

实践环节

电子技术实验、程序设计实践、认识实习、人工智能专业综

合实践、机器学习设计与实践、智能算法设计与实践、生产实习、

电路实验。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信息科学为基础,交叉计算机、纺织等学科,以新

工科 2.0 人才培养为目标,确立了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教师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

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获得桑麻奖教金、

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并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

多项奖项。

毕业去向

毕业生能在互联网、金融、制造、医疗、教育等行业赋能“AI+”

服务。主要工作于国外知名跨国公司、合资企业和国内高新技术

企业,担任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员、人工智能分析工程师、人工智

能开发工程师、人工智能支持与运维工程师等。

学院与华为技术、中兴通讯、大唐电信、携程等众多行业龙

头企业开展深入的产学研交流与合作,推进人才资源从科学研究

向技术成果转化。

人工智能专业

43

咨询电话:021-67792332

电子邮箱: 007lizhong@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312

电子邮箱:daweili@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44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东华大学早在 1978 级就开始培养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

1986 年拥有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是我国较早开办计算机专

业教育并拥有该学科硕士点的重点高校之一,1993 年成立计算机

系,2004 年 6 月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目前,学院设有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计

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技术

和软件工程等两个工程领域硕士点,设立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科学与技术

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软件工程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

试点专业,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和信息安全等三个专业采用大类招生,进校学习一年后,按学校

相关制度再分专业学习;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

术两个专业纳入钱宝钧学院培养,分专业单独招生。目前,在校

本科生 800 余名,研究生(包括博士生)400 余名。学院是上海

市开放系统学会、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上海市计算机

用户协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学院与国内十几家著名

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上海市软件人才培养基地、上海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拥有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嵌入式系统、云计算、

智能信息系统等多个联合实验室。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主动服务社会需求,本着“宽

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产学融合、

协同育人,培养计算机应用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大数据

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学生的培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参照教育部计算机类课程核

心知识体系与课程规范 CC2020 标准设置专业课程,引入国际行

业标准及工程认证标准,依托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上海市软件

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和校级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开放性的计算机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工程实践与

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

能力等,并注重专业外语训练和国际交流合作,使学生应具有科学、

工程和人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学院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开展了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合

作 办 学, 与 美 国 普 渡 大 学 卡 鲁 梅 分 校(Purdue University

Calmut)、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中瑞典大学(Mid Sweden University)、德国

路特林根大学(University of Reutlingen)、美国加州大学圣地

亚哥分校继续教育学院(UCSD Extension)以及中国台湾长荣大

学签订了校际或院际合作协议。其中,参加美国普渡大学卡鲁梅

分校、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和中瑞典大学交换生项目的同学

达到相关要求后,在获得东华大学学位的同时可以获得对方学校

授予的学位。

44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学功底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系统掌握计算机学科软硬件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系统设计、研

究、开发及综合应用技术,具有较强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和程序

分析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毕业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的新发展,具备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应用开发能力,

能够综合运用学科基础知识与技术解决本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能够胜任政府机关、科研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计算机相关的

前沿技术研究、软硬件系统研发、应用开发等工作,未来发展成

为计算机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或卓越工程师。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程序设计基础、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

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软件工程导论、嵌入式系统、算法分析

设计与综合实践、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大数据等。

实践环节

本专业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集中课程设计和校企共建的专

业实习课程体系,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经历。创办

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 ACM 训练基地,丰富大学生

的课外科技活动,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模

竞赛、软件构件大赛、上海市高校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等多

项赛事中成绩斐然。与国内十几家著名企业、松江工业园区建立

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万达信息技术

股份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实

验室”等培养机制,形成以“产学研”相结合、工程化培养模式

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

中完成专业实习、企业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共建课程等工作。

专业特色

本专业主要培养信息与计算的理论基础以及在计算机系统中

的实现与应用,涵盖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

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形成以计算领域课程指南为基础,

以国产数据库及开源大数据处理为特色,支持本学科知识图谱研

究和应用的特色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和

技术发展的变化,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互联网

+”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拓宽学生培

养的技术深度和前沿性,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毕业去向

毕业生主要在研究院(所)、银行证券、外资企业及著名 IT

专业公司,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网络与数据库管理、信息

系统建设、Web 系统、电子商务、多媒体系统、嵌入式系统等相

关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等。毕业生也可申请保送或报考研究生,

每年有一定比例毕业生保送到著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也有部

分学生考取了国外名校继续深造。专业就业面广,连续多年毕业

生就业率保持在 99% 以上,薪资水平名列全校各专业前茅。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需求,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在工业软件、行业

应用软件领域,重点面向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 +”金融、纺织、

服装、材料等行业,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

养理论基础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解决复杂

软件工程问题,能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管理软件工程项目,

能从事软件技术研究和教育,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

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创新型卓越软件

人才。

主要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数据

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导论、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软件测试与度量、软件架构设计、工程项目管理、UML 建模技术、

软件需求分析、Java 程序设计、企业 Java 技术、人工智能、深

度学习、大数据技术等。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能力、

思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主要分为

两类:一类是在校内完成的课程实验、学科竞赛、科创项目等,

如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另一类是在校内、

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综合应用实习实践,如软件工程实训、软件

工程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等,需累计一年在企业开展工

程实践培养。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工程教育为导向培养高水平应用人才,是教育部批

准的全国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之一,

是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四年制本科阶段实行“3+1”的人才培

养模式,其中 3 年在校内完成课程学习和培养,累计 1 年在企业

开展工程实践培养;按一定比例选拔成绩优秀者免试直升硕士阶

段学习。本专业注重软件工程学科核心技术和研究前沿的学习,

通过制订多课程群、学科交叉、厚基强实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

45

咨询电话:021-67792106/67792046

电子邮箱:jsjx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106/67792046

电子邮箱:jsjx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106/67792046

电子邮箱:jsjxy@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45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东华大学早在 1978 级就开始培养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

1986 年拥有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是我国较早开办计算机专

业教育并拥有该学科硕士点的重点高校之一,1993 年成立计算机

系,2004 年 6 月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目前,学院设有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计

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技术

和软件工程等两个工程领域硕士点,设立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科学与技术

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软件工程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

试点专业,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和信息安全等三个专业采用大类招生,进校学习一年后,按学校

相关制度再分专业学习;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

术两个专业纳入钱宝钧学院培养,分专业单独招生。目前,在校

本科生 800 余名,研究生(包括博士生)400 余名。学院是上海

市开放系统学会、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上海市计算机

用户协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学院与国内十几家著名

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上海市软件人才培养基地、上海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拥有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嵌入式系统、云计算、

智能信息系统等多个联合实验室。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主动服务社会需求,本着“宽

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产学融合、

协同育人,培养计算机应用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大数据

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学生的培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参照教育部计算机类课程核

心知识体系与课程规范 CC2020 标准设置专业课程,引入国际行

业标准及工程认证标准,依托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上海市软件

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和校级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开放性的计算机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工程实践与

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

能力等,并注重专业外语训练和国际交流合作,使学生应具有科学、

工程和人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学院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开展了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合

作 办 学, 与 美 国 普 渡 大 学 卡 鲁 梅 分 校(Purdue University

Calmut)、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中瑞典大学(Mid Sweden University)、德国

路特林根大学(University of Reutlingen)、美国加州大学圣地

亚哥分校继续教育学院(UCSD Extension)以及中国台湾长荣大

学签订了校际或院际合作协议。其中,参加美国普渡大学卡鲁梅

分校、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和中瑞典大学交换生项目的同学

达到相关要求后,在获得东华大学学位的同时可以获得对方学校

授予的学位。

44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学功底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系统掌握计算机学科软硬件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系统设计、研

究、开发及综合应用技术,具有较强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和程序

分析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毕业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的新发展,具备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应用开发能力,

能够综合运用学科基础知识与技术解决本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能够胜任政府机关、科研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计算机相关的

前沿技术研究、软硬件系统研发、应用开发等工作,未来发展成

为计算机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或卓越工程师。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程序设计基础、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

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软件工程导论、嵌入式系统、算法分析

设计与综合实践、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大数据等。

实践环节

本专业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集中课程设计和校企共建的专

业实习课程体系,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经历。创办

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 ACM 训练基地,丰富大学生

的课外科技活动,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模

竞赛、软件构件大赛、上海市高校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等多

项赛事中成绩斐然。与国内十几家著名企业、松江工业园区建立

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万达信息技术

股份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实

验室”等培养机制,形成以“产学研”相结合、工程化培养模式

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

中完成专业实习、企业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共建课程等工作。

专业特色

本专业主要培养信息与计算的理论基础以及在计算机系统中

的实现与应用,涵盖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

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形成以计算领域课程指南为基础,

以国产数据库及开源大数据处理为特色,支持本学科知识图谱研

究和应用的特色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和

技术发展的变化,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互联网

+”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拓宽学生培

养的技术深度和前沿性,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毕业去向

毕业生主要在研究院(所)、银行证券、外资企业及著名 IT

专业公司,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网络与数据库管理、信息

系统建设、Web 系统、电子商务、多媒体系统、嵌入式系统等相

关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等。毕业生也可申请保送或报考研究生,

每年有一定比例毕业生保送到著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也有部

分学生考取了国外名校继续深造。专业就业面广,连续多年毕业

生就业率保持在 99% 以上,薪资水平名列全校各专业前茅。

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需求,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在工业软件、行业

应用软件领域,重点面向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 +”金融、纺织、

服装、材料等行业,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

养理论基础和软件工程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解决复杂

软件工程问题,能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管理软件工程项目,

能从事软件技术研究和教育,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

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创新型卓越软件

人才。

主要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数据

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导论、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软件测试与度量、软件架构设计、工程项目管理、UML 建模技术、

软件需求分析、Java 程序设计、企业 Java 技术、人工智能、深

度学习、大数据技术等。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能力、

思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主要分为

两类:一类是在校内完成的课程实验、学科竞赛、科创项目等,

如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另一类是在校内、

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综合应用实习实践,如软件工程实训、软件

工程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等,需累计一年在企业开展工

程实践培养。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工程教育为导向培养高水平应用人才,是教育部批

准的全国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之一,

是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四年制本科阶段实行“3+1”的人才培

养模式,其中 3 年在校内完成课程学习和培养,累计 1 年在企业

开展工程实践培养;按一定比例选拔成绩优秀者免试直升硕士阶

段学习。本专业注重软件工程学科核心技术和研究前沿的学习,

通过制订多课程群、学科交叉、厚基强实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

45

咨询电话:021-67792106/67792046

电子邮箱:jsjx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106/67792046

电子邮箱:jsjx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106/67792046

电子邮箱:jsjxy@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46页

多元化、立体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和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强化学生思考、实践、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持续学习、创新创

业等能力的培养。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能在国内外知名 IT 企业、国家机关、研究院(所)、

高等院校、银行证券等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软件项目管理、

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过程管理和软件测试、Web 应用、多媒体

系统研究与开发等工作。近年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签约薪资

始终名列前茅,通过考研和免试直升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继

续深造的比率达到 40% 以上。

培养目标

以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培养掌握信息安全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系统工程、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获得工程

师良好训练,能胜任信息安全领域研究、管理和应用岗位需求,

并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

团队意识的创新型卓越安全人才。

主要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原理、数据

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软件工程导论、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应用密码学、网络安全原理与应用、计算机

病毒、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系统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创新思维与方法、算法分析与设计、企业 JAVA 技术、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大数据技术等。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

成两类:一类是课程实验,如网络通信协议剖析实验、加解密实验、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等;另一类是在校内外

实验、实习基地进行的综合应用实践,如网络攻防实践、系统安

全课程设计、信息安全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专业特色

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制订以信息安

全知识体系为主体、多课程群组成的课程体系,整合校内外教学

平台和资源,突出信息安全知识体系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网络

规划与应用实施、安全保障体系与设施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强化

思政教育,构建了使命驱动、产教融合、协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

人才的育人体系。专业注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发

起创办“东华杯”全国性大学生网络安全大赛,培养和提高学生

的网络空间安全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形成了校内课程

学习和实践创新、企业实践培养到 CTF 赛事锻炼的综合培养,学

生 CTF 战队“r00t 战队”已经成为国内知名战队,多次荣获国家

级大奖。

毕业去向

毕业生能够在国内外知名 IT 企业、国家机关、研究院(所)、

高等院校、银行证券等单位从事软件与信息安全项目开发、研究、

技术支持等各类工作。近年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签约薪资名

列前茅,通过考研和免试直升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继续深造 信息安全专业 的比率达到 40% 以上。

46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数据科学领域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复合人才为目

标,面向纺织业、制造业、医疗卫生行业、金融证券业、互联网

业等主导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与实践并重,强化工

程意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数据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技术,

具备数据分析与建模、数据处理技术能力,能胜任大数据分析、

处理、开发和应用研究工作的人才。

主要课程

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专业导论、

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思维、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

统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

成两类:一类是课程实验,如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

程设计等;另一类是在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进行的综合应用实践,

如认识实习、大数据工程实训、大数据应用实践、大数据专业实

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参与科研课题,培养科研工作能力

和创新精神。

专业特色

本专业对接国家大数据战略和国际时尚创意两个制高点,通

过结合大数据先进技术与学校优势学科,为国家培养战略特需人

才。本专业是以大数据为研究对象,以从数据中获取知识为主要

目的,以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可视化以及专业领域知识等为理

论基础,以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及数据计算等为研究内容的一门

学科。专业重点关注大数据技术发展研究,将其与更多新兴技术

相结合,作为新兴技术的核心与驱动,强化培养学生数据工程实

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毕业去向

毕业生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单位、医疗、金融、

制造和管理等行业从事数据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数据挖掘分析

与决策支持、大数据平台建设与系统集成、大数据项目需求分析

与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目标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国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需求,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

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素养,具有开拓创新

精神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将系统掌握智能

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能够从事智能科学及相关学科方向

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运用人工智能的知识、

方法和技能,设计智能算法开发智能应用,解决专业及交叉学科

领域的复杂问题。

主要课程

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程序设计基础、

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与

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智能科学导论、机器学习、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深度学习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

与模式识别、知识图谱与应用、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纺织图像

与视频检索等。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

成两类:一类是课程实验,如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机器学习课

程设计等;另一类是在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进行的综合应用实践,

如认识实习、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工程实训、应用实践、专业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参与科研课题,培养科研工作能力和创

新精神。

专业特色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新工科 2.0 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数学

和计算机专业课程基础上,主要学习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

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感知等智能科学核心理论和技术,在

智能认知、计算机视觉两个方向上提供了系列选修课程和实训项

目,使学生能够掌握智能科学基础理论,前沿的智能技术与方法,

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奠定

坚实基础。

毕业去向

毕业生将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单位、互联网、金融、

制造以及文化等多种行业从事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人工智能系

统建设与集成、智能系统分析与应用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47

咨询电话:021-67792106/67792046

电子邮箱:jsjx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106/67792046

电子邮箱:jsjx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106/67792046

电子邮箱:jsjxy@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47页

多元化、立体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和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强化学生思考、实践、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持续学习、创新创

业等能力的培养。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能在国内外知名 IT 企业、国家机关、研究院(所)、

高等院校、银行证券等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软件项目管理、

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过程管理和软件测试、Web 应用、多媒体

系统研究与开发等工作。近年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签约薪资

始终名列前茅,通过考研和免试直升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继

续深造的比率达到 40% 以上。

培养目标

以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培养掌握信息安全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系统工程、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获得工程

师良好训练,能胜任信息安全领域研究、管理和应用岗位需求,

并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

团队意识的创新型卓越安全人才。

主要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原理、数据

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软件工程导论、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应用密码学、网络安全原理与应用、计算机

病毒、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系统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创新思维与方法、算法分析与设计、企业 JAVA 技术、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大数据技术等。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

成两类:一类是课程实验,如网络通信协议剖析实验、加解密实验、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等;另一类是在校内外

实验、实习基地进行的综合应用实践,如网络攻防实践、系统安

全课程设计、信息安全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专业特色

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制订以信息安

全知识体系为主体、多课程群组成的课程体系,整合校内外教学

平台和资源,突出信息安全知识体系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网络

规划与应用实施、安全保障体系与设施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强化

思政教育,构建了使命驱动、产教融合、协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

人才的育人体系。专业注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发

起创办“东华杯”全国性大学生网络安全大赛,培养和提高学生

的网络空间安全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形成了校内课程

学习和实践创新、企业实践培养到 CTF 赛事锻炼的综合培养,学

生 CTF 战队“r00t 战队”已经成为国内知名战队,多次荣获国家

级大奖。

毕业去向

毕业生能够在国内外知名 IT 企业、国家机关、研究院(所)、

高等院校、银行证券等单位从事软件与信息安全项目开发、研究、

技术支持等各类工作。近年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签约薪资名

列前茅,通过考研和免试直升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继续深造 信息安全专业 的比率达到 40% 以上。

46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数据科学领域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复合人才为目

标,面向纺织业、制造业、医疗卫生行业、金融证券业、互联网

业等主导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与实践并重,强化工

程意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数据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技术,

具备数据分析与建模、数据处理技术能力,能胜任大数据分析、

处理、开发和应用研究工作的人才。

主要课程

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专业导论、

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思维、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

统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

成两类:一类是课程实验,如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

程设计等;另一类是在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进行的综合应用实践,

如认识实习、大数据工程实训、大数据应用实践、大数据专业实

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参与科研课题,培养科研工作能力

和创新精神。

专业特色

本专业对接国家大数据战略和国际时尚创意两个制高点,通

过结合大数据先进技术与学校优势学科,为国家培养战略特需人

才。本专业是以大数据为研究对象,以从数据中获取知识为主要

目的,以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可视化以及专业领域知识等为理

论基础,以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及数据计算等为研究内容的一门

学科。专业重点关注大数据技术发展研究,将其与更多新兴技术

相结合,作为新兴技术的核心与驱动,强化培养学生数据工程实

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毕业去向

毕业生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单位、医疗、金融、

制造和管理等行业从事数据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数据挖掘分析

与决策支持、大数据平台建设与系统集成、大数据项目需求分析

与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目标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国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需求,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

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素养,具有开拓创新

精神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将系统掌握智能

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能够从事智能科学及相关学科方向

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运用人工智能的知识、

方法和技能,设计智能算法开发智能应用,解决专业及交叉学科

领域的复杂问题。

主要课程

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程序设计基础、

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成与

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智能科学导论、机器学习、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深度学习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

与模式识别、知识图谱与应用、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纺织图像

与视频检索等。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

成两类:一类是课程实验,如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机器学习课

程设计等;另一类是在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进行的综合应用实践,

如认识实习、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工程实训、应用实践、专业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参与科研课题,培养科研工作能力和创

新精神。

专业特色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新工科 2.0 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数学

和计算机专业课程基础上,主要学习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

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感知等智能科学核心理论和技术,在

智能认知、计算机视觉两个方向上提供了系列选修课程和实训项

目,使学生能够掌握智能科学基础理论,前沿的智能技术与方法,

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奠定

坚实基础。

毕业去向

毕业生将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单位、互联网、金融、

制造以及文化等多种行业从事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人工智能系

统建设与集成、智能系统分析与应用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47

咨询电话:021-67792106/67792046

电子邮箱:jsjx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106/67792046

电子邮箱:jsjxy@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106/67792046

电子邮箱:jsjxy@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48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 1954 年钱宝钧和方柏容

两位教授创建的新中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历经化学纤维研究

室、研究所及化学纤维系的建立和发展沿革,于 1994 年正式成立。

学院现拥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

与工程 3 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建有

功能材料专业——新能源与光电材料方向,设有卓越工程师班和

理科试验班。

学院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纳米纤维及杂化材料、功能与智

能材料、生物与仿生材料 6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建有博士后流

动站;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理学博士点并下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

士点;同时建有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专业学位博士学位点和材

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点。“材料科学与工程”2021 年入选

“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十大“重

中之重”学科之一,“材料加工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学院

拥有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

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B 类)、先进玻璃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先进纤维与制造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等 20 余个国家和省部级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 158 名,其中正高级 57 名,副教授及高级

工程师 51 名,拥有科学院院士 1 名,工程院院士 1 名,国家重点

研发计划负责人 /“973”首席科学家 7 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 3 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 4 名,万人计划

获得者 2 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 5 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

新领军人才 2 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3 名,青年长江学者

3 名,青年拔尖人才 1 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1 名,上海市

领军人才、东方学者、曙光学者等 90 余人次。

目前学院在校生 2275 人,其中本科生 958 人、硕士研究生

849 人、博士研究生 468 人、留学生 52 人。自 1954 年建立化

学纤维专业以来,已培养毕业生超过 10000 人。很多毕业生被大

专院校、科研院所、著名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录用,近几年学院

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 97% 以上,近五年深造率平均 54.2%,约

11% 的毕业生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等海外

名校深造,约 13% 毕业生进入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名校读研。

学院的科学研究充满活力,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

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著名大学、研究机构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和

学术交流。科研硕果累累,近 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5 项,省市部级科技奖励 36

项;年均发表 SCI 收录论文 280 篇,年均申请专利 200 项,年均

授权专利 135 项。

学院以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

目标,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

优秀教学成果奖。

48

培养目标

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工程

能力、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适应行业技术快速发展,

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能在高分子材料及相关领域,特别是纤

维材料领域,胜任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等

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研究

方法和测试技术、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与

设备、高分子专业前沿课程等。

实践环节

工程训练、基础化学实验 ( 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设计、材料模拟计

算、材料科学实验、高分子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大型材料加工实验、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设计及毕业论文等。

专业特色

专业前身为 1954 年著名高分子科学家钱宝钧先生和方柏容

先生创建的化学纤维专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高分子材料类专业

之一。1994 年拓宽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09 年入选教育

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2010 年入选首批“卓越工程师教

育培养计划”建设,2018 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

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充分依托“材料学”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学科和“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纤

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111 引智计划)、“高

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东

华大学 - 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

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教学

和实践基地。所有教学和科研基地均 100% 对本科教学开放。

1. 坚持一流教育。由朱美芳院士全面引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

养,在各类排名中始终保持五星级。六十多年来培养了以程正迪、

孙刚、乔光华、朱美芳、李新贵、宛新华、朱新远、彭慧胜等为

代表的大批高分子领域杰出科研人才,见证了我国高分子研究的

飞速发展。

2. 坚持教研相长。专业在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纤维和功能智能纤维等领域取得的 40 余项重大科研成果全部进课

堂、进实践,聚焦提升学生解决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专业

设有高分子材料卓越工程师班和拔尖创新实验班,聚焦学生个性

化和创新性培养。

3. 坚持产教融合。集聚恒力、恒逸、巴斯夫等行业高端企业

优质资源落实学生工程能力、团队能力、发展能力等全方位综合

素养的培育,面向行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依照国际一流工程人才标准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优秀人才。

4. 坚持纤维特色。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原纺织

工业部副部长季国标院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等为

代表的材料和化纤行业领袖人才,以及大批化纤企业精英和创新

创业人才,助力我国纤维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 65 人,多种渠道聘请 60 余位高层次企业

人才及国内外教授为兼任教师,引育并重打造出一流教学队伍。

朱美芳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

青年基金和“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全国创新争

先奖”,上海“四有”好老师,带领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

大年式教师团队”,所在专业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

板支部”。

毕业去向

超过 50% 的毕业生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

香槟分校、凯斯西储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玛丽皇

后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

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本校继续深造。或进入国际知名企业、国

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科研机构等从事产品研发或生产管理。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基础、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

力等综合素质评价很高,认为该专业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强,科

研中基本上能独当一面”,企业满意率超过 9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49

咨询电话:021-67792866

学院网址:http://cmse.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362

电子邮箱:liuqi@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49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 1954 年钱宝钧和方柏容

两位教授创建的新中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历经化学纤维研究

室、研究所及化学纤维系的建立和发展沿革,于 1994 年正式成立。

学院现拥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

与工程 3 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建有

功能材料专业——新能源与光电材料方向,设有卓越工程师班和

理科试验班。

学院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纳米纤维及杂化材料、功能与智

能材料、生物与仿生材料 6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建有博士后流

动站;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理学博士点并下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

士点;同时建有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专业学位博士学位点和材

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点。“材料科学与工程”2021 年入选

“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十大“重

中之重”学科之一,“材料加工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学院

拥有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

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B 类)、先进玻璃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先进纤维与制造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等 20 余个国家和省部级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 158 名,其中正高级 57 名,副教授及高级

工程师 51 名,拥有科学院院士 1 名,工程院院士 1 名,国家重点

研发计划负责人 /“973”首席科学家 7 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 3 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 4 名,万人计划

获得者 2 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 5 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

新领军人才 2 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3 名,青年长江学者

3 名,青年拔尖人才 1 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1 名,上海市

领军人才、东方学者、曙光学者等 90 余人次。

目前学院在校生 2275 人,其中本科生 958 人、硕士研究生

849 人、博士研究生 468 人、留学生 52 人。自 1954 年建立化

学纤维专业以来,已培养毕业生超过 10000 人。很多毕业生被大

专院校、科研院所、著名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录用,近几年学院

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 97% 以上,近五年深造率平均 54.2%,约

11% 的毕业生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等海外

名校深造,约 13% 毕业生进入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名校读研。

学院的科学研究充满活力,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

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著名大学、研究机构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和

学术交流。科研硕果累累,近 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5 项,省市部级科技奖励 36

项;年均发表 SCI 收录论文 280 篇,年均申请专利 200 项,年均

授权专利 135 项。

学院以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

目标,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

优秀教学成果奖。

48

培养目标

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工程

能力、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适应行业技术快速发展,

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能在高分子材料及相关领域,特别是纤

维材料领域,胜任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等

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研究

方法和测试技术、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与

设备、高分子专业前沿课程等。

实践环节

工程训练、基础化学实验 ( 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设计、材料模拟计

算、材料科学实验、高分子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大型材料加工实验、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设计及毕业论文等。

专业特色

专业前身为 1954 年著名高分子科学家钱宝钧先生和方柏容

先生创建的化学纤维专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高分子材料类专业

之一。1994 年拓宽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09 年入选教育

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2010 年入选首批“卓越工程师教

育培养计划”建设,2018 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

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充分依托“材料学”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学科和“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纤

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111 引智计划)、“高

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东

华大学 - 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

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教学

和实践基地。所有教学和科研基地均 100% 对本科教学开放。

1. 坚持一流教育。由朱美芳院士全面引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

养,在各类排名中始终保持五星级。六十多年来培养了以程正迪、

孙刚、乔光华、朱美芳、李新贵、宛新华、朱新远、彭慧胜等为

代表的大批高分子领域杰出科研人才,见证了我国高分子研究的

飞速发展。

2. 坚持教研相长。专业在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纤维和功能智能纤维等领域取得的 40 余项重大科研成果全部进课

堂、进实践,聚焦提升学生解决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专业

设有高分子材料卓越工程师班和拔尖创新实验班,聚焦学生个性

化和创新性培养。

3. 坚持产教融合。集聚恒力、恒逸、巴斯夫等行业高端企业

优质资源落实学生工程能力、团队能力、发展能力等全方位综合

素养的培育,面向行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依照国际一流工程人才标准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优秀人才。

4. 坚持纤维特色。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原纺织

工业部副部长季国标院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等为

代表的材料和化纤行业领袖人才,以及大批化纤企业精英和创新

创业人才,助力我国纤维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 65 人,多种渠道聘请 60 余位高层次企业

人才及国内外教授为兼任教师,引育并重打造出一流教学队伍。

朱美芳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

青年基金和“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全国创新争

先奖”,上海“四有”好老师,带领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

大年式教师团队”,所在专业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

板支部”。

毕业去向

超过 50% 的毕业生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

香槟分校、凯斯西储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玛丽皇

后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

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本校继续深造。或进入国际知名企业、国

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科研机构等从事产品研发或生产管理。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基础、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

力等综合素质评价很高,认为该专业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强,科

研中基本上能独当一面”,企业满意率超过 9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49

咨询电话:021-67792866

学院网址:http://cmse.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362

电子邮箱:liuqi@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第50页

培养目标

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工程能力、职业素养、社会

责任感和国际视野,适应行业技术快速发展,满足国家经济建设

需要,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及相关领域,特别是无机新材料、玻璃、

搪瓷等领域,胜任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等

方面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

靠接班人。

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固体物理、材

料学导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无

机材料物理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

设备、材料热工基础、窑路设计、电子材料、无机纳米材料、特

种玻璃、玻璃工艺及应用、宝玉石学等。

实践环节

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工程训练、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无

机、有机、分析、物理)、材料科学实验、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实验、

大型材料加工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

专业特色

专业建立于 2001 年,由原轻工业部玻璃搪瓷研究所科研人

员整体并入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主要师资,2005 年起

陆续从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引进多名高级专业人才,其专业特

色由玻璃搪瓷逐步发展到“新能源材料、电子材料、新型玻璃等

快速发展,玻璃与搪瓷特色鲜明”,2020 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

业建设。

专业主要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以无机非金

属材料科学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知识结构的两大支撑点,以

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特种玻璃、无机涂层、宝玉石、电子材

料以及硅酸盐工程为主要专业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是国家的重

点基础材料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该领域的材料由原

来传统的玻璃、陶瓷、搪瓷及水泥等材料向具有光电、电子、传感、

激光、磁性、生物等特种功能材料领域发展,为航天航空、通讯、

电子、生物、医疗工程等方面提供各种新型的材料,所研制的材

料成功地用于航天飞行器上。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名、国

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 名、青年长江学者 1 名、校特聘教授 3 名、

正副教授 16 名,占教师总数的 80%。该专业设有博士和硕士点,

每年为国家培养多名高级专业人才。教师除日常的教学任务外,

还承担了来自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防科工委、上海

市科委及国内外大型企业、公司等机构的重要科研项目,曾荣获

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以及国防科工委

及航天总局颁发的多项奖项。研究内容涉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

的众多前沿领域,与国内外一些国际著名大学均有较广泛的交往,

学术交流频繁。该专业拥有齐全的常规实验仪器和先进的近代测

试仪器,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毕业去向

科研教育系统:科学院及各工业部门相关研究院所,相关大

专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

产业商贸系统:轻工、化工、建材、电子、珠宝、航天航空、

信息通讯、国防军工等行业的生产研发、鉴定检测及营销技术支持。

其他:政府机关、中介机构、检验检测部门,也可自主创业。

该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 90%,主要就业单位有台

积电、中芯国际、华力微电子、保利协鑫、美国福禄、中智公司、

上海汽车、上海琉璃工坊、东陶公司 (TOTO)、上海华冠、上海耀

华皮尔金顿等。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50

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

合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适应现代

材料学科高科技化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复合材料工业及其相关领域

经济建设需要和国际人才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

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掌握复合材料学科前沿发展信息,重

点掌握高性能纤维及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拥有较强

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材料工程专业的高级工程技术

人才,能够从事复合材料工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产品生产、工

程设计、技术开发,以及复合材料相关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等方

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研究

方法和测试技术、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制品成型工艺

及设备、复合材料力学及结构设计、材料复合原理、高性能纤维、

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复合材料测试标准与方法、功能复合材料、

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及实践等。

实践环节

材料科学实验、复合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复合材料综合实验、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实践、复合材料工程设计、毕业论文等。

专业特色

专业结合东华大学在纤维材料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将高性

能纤维及其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作为发展重点,兼顾金属和无机

非金属基复合材料。除复合材料专业知识外,重点了解碳纤维、

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PBO 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制备原理与

技术。另外,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

以及新能源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也是该专业的特色之一。

专业 2019 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雄厚,

有正(副)教授 24 名,其中博导 16 名。除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以外,

他们还承担了来自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防科工委、

上海市科委、中国石化总公司等方面的重要科研项目,曾多次荣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和省部级重要奖项。

该专业拥有完善的复合材料制备及结构性能测试方面的仪器设备,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渠道多,近三年就业率

100%,其中继续深造率逐年上升,有 60% 左右的同学进入美国

匹兹堡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曼

彻斯特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本校继续深造。就业

方向包括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汽车、高铁、建筑、体育用品、

工业用品等涉及复合材料制造企业的设计师与工程师,高分子合

成与加工、化工等相关企业的生产研发、营销,相关科研院所研

发人员,贸易公司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公务员等。主要就业单

位有美国通用电气、上海大众、中国商飞、上海日之升、德国巴

斯夫、美国杜邦、日本东丽、美国福特汽车等。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

51

咨询电话:021-67792362

电子邮箱:liuqi@dhu.edu.cn

咨询电话:021-67792362

电子邮箱:liuqi@dhu.edu.cn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东华大学 2023 年本科招生指南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宣传册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