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书籍

发布时间:2023-3-0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书籍

02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前言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城,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富集区。她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广容博纳了众多外来文化。丰富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多元的、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千百年来,世界多元文化在这里融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族群在这里共生共荣。泉州也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聚集点和辐射点,有“泉南佛国”、“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她拥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婆罗门教和拜物教等遗留下来的许多寺庙、道观、教堂等,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种民间信仰宫庙。不同的宗教派别对泉州的文化、艺术、教育及建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泉州又是台湾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海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台宗教文化一脉相承,是维系两岸情感的纽带,沟通两岸文化的桥梁。据不完全统计,台湾汉族同胞有 800多万祖籍在泉州,泉州先民入台时把家乡所信仰的道教、佛教及其他神祇,包括家乡的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等请进台湾奉祀,历... [收起]
[展开]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书籍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泉州——古称“刺桐”,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宋元时期世界海洋贸易的东方中心。
文本内容
第1页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录contents

前言

多元交融的泉州宗教文化

一脉相承的泉台宗教文化

泉州清源山

泉州开元寺

泉州仙公山

安溪清水岩

崇武古城

德化石牛山

晋江灵源寺

南安灵应寺

南安凤山寺

永春百丈岩

永春普济寺

惠安净峰寺

泉州少林寺

泉州承天寺

泉州崇福寺

泉州元妙观

泉州通淮关岳庙

泉州延福寺

02

04

12

19

27

36

42

47

51

55

59

63

67

70

73

75

79

83

87

92

95

第2页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97

101

105

110

114

116

119

121

123

127

130

134

139

143

148

151

154

157

160

168

晋江草庵寺

泉州天后宫

泉州府文庙

泉州清净寺

泉州真武庙

泉州府城隍庙

泉州花桥慈济宫

泉州铜佛寺

泉州富美宫

泉州宿燕寺

石狮慧源禅寺

晋江龙山寺

南安雪峰寺

安溪城隍庙

德化戴云寺

德化九仙山

惠安青山宫

惠安科山寺

泉港道教概览

后记

01

第3页

02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前言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城,全国首批历

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闽南文化的发祥

地、核心区和富集区。她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广容博纳

了众多外来文化。丰富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多元的、内涵丰

富、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千百年来,世界多元文化在这里

融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族群在这里共生共荣。

泉州也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聚集点和辐射点,有“泉南

佛国”、“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她拥有道教、佛教、伊

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婆罗门教和拜物教等遗留下来的

许多寺庙、道观、教堂等,还有数以千计的各种民间信仰宫

庙。不同的宗教派别对泉州的文化、艺术、教育及建筑都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泉州又是台湾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海峡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泉台宗教文化一脉相承,是维系两岸情感的纽带,

沟通两岸文化的桥梁。据不完全统计,台湾汉族同胞有 800

多万祖籍在泉州,泉州先民入台时把家乡所信仰的道教、佛

教及其他神祇,包括家乡的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等请

进台湾奉祀,历代相传。目前岛内 400 余座龙山寺、260 多

第4页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03

座上帝公宫、500 多座清水祖师庙和其他大量的神祇、寺庙,

大都是从泉州分灵过去的。泉台宫庙间的分灵、进香与巡游

现象十分普遍,这体现着泉州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中根与叶、

源与流的密切关系,从更高层面揭示了泉台区域文化的历史

同一性。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沟通的增加,大量的台湾游

客涌入内地,使旅游市场中的台湾客源出现了迅速增长的势

头。其中,宗教旅游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013 年,台湾来

泉人数达到 31.62 万人次。而这数十万人中,前来参加宗教

活动的人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大陆祖庙、宗教场所、名胜

古迹已经成为很多台湾信徒、游客前来进谒、朝拜、游览的

目的地。

鉴于此,《两岸关系》杂志社、泉州市旅游局、泉州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编辑出版《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

游·泉州特辑》一书,力图较为全面地介绍泉州宗教历史文

化、旅游景点和泉台之间宗教交流的基本情况。全书选取了

在泉台之间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 30 多家寺庙宫观,以图文

并茂的形式展示各寺观的历史、规制、建筑等内容,还提供

了相关的旅游贴士、地图等指南,不仅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

地了解泉州主要的宗教场所和圣地,还可以方便读者找到相

关地方的旅游路线和观光项目,将成为海内外游客来泉旅游

(特别是宗教古迹游)的重要指南。

泉州拥有无数的宗教历史遗迹,记录着城市往日的繁

华,闪耀着泉州的城市精神。宗教作为泉州城市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将会持续积极推进泉州社会

的发展与演变。

第5页

04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多元交融的泉州宗教文化

在泉州,随便一处人文景观,都可能与某个宗教有着

或多或少的关系。宗教,渗透进这座千年古城的每一寸肌理,

滋养着世世代代包容而热情的泉州人。

在这里,全世界的各大宗教你都能觅得踪迹。道教、

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

日本教、拜物教、犹太教……光是短短的一条涂门街,不足

一百米,文庙、清净寺、关帝庙一字排开,风格迥异的信仰

数百年来竟能相安无事。

这里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宗教博物馆”:有中国最大

的道教造像老君岩,有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史迹“圣墓”,

有中国仅存的摩尼教遗址——草庵,还有中国惟一保留祭祀

印度教洋山神的白耇庙……你可以触摸那一处处浮雕、碑刻,

感受历经岁月洗礼的沧桑;可以流连于泉州海交馆 200 多座

第6页

05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融合各种宗教的碑刻,品读泉州人海一般的壮阔情怀。

泉州古代各种宗教如此丰富和兴盛,并且长期和平共

处,甚至相互融合,在世界宗教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出现这

种宗教杂处、融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历史上的

泉州曾经有过非常繁盛的经济环境、宽松的对外交往的政策、

怀有积极包容心态的居民和强大的文化自信。

泉州城北清源山,秦汉时就有方士、隐士的活动。西

晋太康年间(280—289 年),泉州最早的道教宫观白云庙

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佛教此时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创建延福寺。

唐景云二年(711 年),泉州设置,经济发展,海外贸

易逐渐发达,为多种宗教在泉州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大批道

教宫观和佛教寺院相继创建。佛教在泉州的传播过程中不断

与泉州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具有泉州地方色

彩的佛教文化。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伊斯

兰教和摩尼教也传入泉州。五代时,闽王政权推崇倡导道、

佛二教,泉州的道教和佛教达到鼎盛阶段。

宋代,最高统治者确立以儒、释、道为格局的中国文

化传统。限制道教、佛教势力的发展,严格僧尼的剃度制度

和道士的受箓制度,这样反而提高了僧尼、道士的素质。所

以宋代出现不少著名的高僧和道士,也出现不少著名的佛教、

道教著作。宋元祐二年(1087 年),泉州设立市舶司,海

外贸易十分活跃,社会繁荣,文化发达。佛教寺院集聚了大

量的财富,因此出现历史上空前的佛教僧人造桥、造塔的盛

事,泉州开元寺著名的镇国塔、仁寿塔以及著名的洛阳桥、

安平桥,就是宋代僧人发起建造的。宋代,伊斯兰教、景教

(基督教)都在泉州流传,阿拉伯人、波斯人在泉州建造了

清净寺。

元代,朝廷对各门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道教、

第7页

06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明教(摩尼教)可以自由传播,天

主教和印度教在元朝前期传入泉州,多种宗教在泉州共存。

这与元代泉州成为世界最大贸易港的地位是相适应的。穆圣

的后裔赛典赤·乌马儿,景教徒乔治·阔里吉思,相继担任

福建行省(省治泉州)平章政事,驻扎泉州,对泉州伊斯兰

教、景教的发展影响极大。泉州港主马八儿国人挹伯鲁马尔,

在泉州建造印度教湿婆神庙。泉州城内有三座欧洲人兴建的

华丽的天主教堂。泉州伊斯兰教清净寺增至六七座。朝廷派

遣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的高级僧官西雷蒙驻扎泉州。管

领泉州路景教僧官吴咹哆呢思,住持兴明寺。泉州开元寺有

僧人 3000 多。这一切表明,元代泉州是世界宗教的辐射点。

元末,朝廷内讧,泉州港成为争夺的焦点,出现长达

十年的“亦思巴奚”战乱,直至元亡。明初,泉州又出现盲

目的排外运动,各门外来宗教受到严重摧毁。明末,天主教

再度传入泉州,但因不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于乾隆年间被

禁绝。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对泉州的教

育、卫生事业影响较大。

此外泉州还有大量民间信仰的乡土神祇,旧时辖地旧

称的“铺”、“境”、“都”、“村”,无不建有供奉乡土

神祇的神庙。由于宗教世俗化的影响,有些寺庙把佛、道、

乡土神祇一起奉祀,并拥有不少的信教群众。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泉州的基督教、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成立了各自的宗教组织。“文化

大革命”中,一切宗教停止活动。1978 年以后,泉州的各

门宗教相继恢复宗教协会,众多宗教古迹、寺院宫观又恢复

为宗教场所,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泉州地狭人稠,又是著名的海港,因而历史上在各个

时代都有数量不小的泉州人移民海外,尤其是台湾和东南亚

第8页

07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地区。这些移民也将他们在祖地的信仰带到了移居地。特别

是在台湾,绝大多数的道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庙观,其

源流都来自福建闽南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大陆与海外的交

流正常化,泉州与海外的宗教往来也日益频繁。海外来泉州

祖庙寻根、进香的活动络绎不绝,对推动泉州与海外的联系、

增进了解具有非常积极的贡献。

佛教:禅林胜地 高僧云起

佛教在泉州十分兴盛。古时泉州有“泉南佛国”之称。

西晋太康九年(288 年),南安九日山建造的第一座佛

寺——延福寺,成为福建全省的第二座佛寺。延福寺规模宏

大,极盛时有 54 个支院。南朝梁普通年间(520—526 年),

印度僧人拘那罗陀来到泉州,挂锡延福寺三年,翻译《金刚

经》。此后 300 年,未见新建佛寺之记录。至隋代,只建有

龙山寺、圆通庵等寥寥数座。至唐代,中原佛教鼎盛,某些

教义变成大众的观念,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此时泉州

经济逐渐繁荣,开元寺等 45 座佛寺兴建。五代,闽王王审

知叔侄礼待僧人、打造佛寺,分别建造寺庙 267 座和 54 座。

宋代,泉州海上交通开始兴盛,经济十分繁荣,寺院僧人数

量大增且财力雄厚,新建大批寺院。仅泉州城区就有僧侣

6000。南宋理学家朱熹称道“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元代,泉州建有弥陀岩、碧霄岩等数十座寺岩,僧人地位依

然尊贵。明中后期,泉州佛教受到打击,不少寺院僧亡寺毁,

寺产被豪强势族掠夺。清代 200 年中,创建铜佛寺、宿燕寺

等 40 多座。清末民初,又发生逐僧毁寺之事,佛教日衰。

历史上泉州佛教的流派有密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

禅宗,以禅宗最盛。民众信奉观音菩萨最多,很多寺庙专祀

观音菩萨。泉州佛教徒素有“利乐有情”兴办公益事业的传统,

第9页

08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自古至今,在造桥、修路、施诊赠药、济困抚孤和扶助教育

事业等方面留下诸多功德。据《泉州府志》所载的 100 多位

造桥人中,有僧人 41 位造桥 73 座。洛阳桥、安平桥、石笋

桥、金鸡桥等举世闻名的桥梁都是僧人主持修造。泉州港有

名的六胜塔、关锁塔(姑嫂塔)也是僧人所建,历来被作为

航海舟楫的航标。泉州佛教义诊所(承天寺)、花桥赠药处

(鲤城花桥宫)、文莲赠药处(宿燕寺)等都是由佛教徒设

立的在当地甚至海外知名的施医赠药处。

道教:拂尘所处 大方元隅

道教在泉州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代就有

方士活动,其后历代都有道教人物修隐于清源山、紫帽山等

名山,留下了许多史迹。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 年),在府治右(现市区东

街新府口)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白云庙(后世改为元妙观),

之后各朝陆续兴建了大批宫观庙宇和修真岩洞,多达数百座。

道士多属正一派的火居道士,散处民间。有时也有全真派的

道士住于宫观岩洞。

唐、宋、元时期,泉州的道士大多偏重于个人的修炼

养生,明、清以后,以正一道活动为盛。而民间信众不再专

注于成仙作祖,逐渐侧重于祈求平安。“文化大革命”期间,

道教受到严重破坏,元妙观、府城隍庙等一些重要宫观被拆

掉或改建,占为他用,许多珍贵文物被毁,造成无可弥补的

损失。宗教活动被迫停止。1980 年后国家重申宗教信仰自

由政策,间断多年的宗教活动逐步恢复。元妙观等著名宫庙

先后修复。

道教对泉州的民俗、文化、艺术、医药及社会生活等

方面影响非常深刻。古代泉州的地方官吏每年都到城隍庙、

第10页

09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东岳庙、关岳庙、天后宫、慈济宫等处举行祭祀活动;岁节

时令、婚丧喜庆民间举办“敬天公”、“普度”、“做功德”

等各种仪式和活动。道士做法事之后每每要演“师公戏”,

后来发展成为“打城戏”。清源山的老君造像、府城隍庙的

麒麟壁、元妙观的飞龙石柱和神像雕塑,均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对泉州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有一定影响。

基督教:马太福音 爱育泉南

基督教何时传入泉州,文献没有确切记载。泉州发现

有纪年的较早的基督教碑内容显示,至元十四年正月“戴舍

王氏十二小娘”为其“故妣二亲”合葬刻立,表明南宋泉州

已有基督教的传播。元代,泉州的基督教很盛行,已经出土

的基督教各类石碑有数十方,其中有宗教职业者和宗教官员,

还有许多普通教徒的墓碑。元朝灭亡,泉州基督教式微。

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不平等

条约而进入的。传入泉州时间最早,势力最大的基督教是英

国的长老公会。此外还有英国伦敦公会,1865 年从厦门发

展到惠安,势力集中于惠安和晋北河市、马甲、罗溪一带。

近代基督教在泉州的传播是与教会创办学校、医院同

时进行的。这对近代泉州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发展起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毓英学堂、慕仁女校和毓英中学、养正小学和

培元中学、惠世医院、仁世医院等均为教会所办。

伊斯兰教:麦加圣者 商隆回汉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

早的地区之一。

早在初唐,便有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徒弟来泉

州传教。明朝何乔远《闽书》记载:“吗喊叭德圣人……门

第11页

10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618—626年)来朝,遂传教中国,……

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三贤、四贤所葬之

处就是今天市区灵山,圣墓犹存。中世纪的泉州,号称“东

方第一大港”,有众多的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乘海舶前来

通商贸易,还有不少工匠和宗教职业者。其中不少人长期定

居泉州,与汉人通婚,在泉州安家落户,繁衍后代。至元代,

泉州伊斯兰教达到鼎盛时期,信奉伊斯兰教者数以万计,曾

经出现“回半城”、“半蒲街”的盛况。全城有清真寺 7 座,

穆斯林大小墓葬区 20 多处。

元末,泉州发生穆斯林上层自相攻杀的十年战乱,导

致元末明初对泉州穆斯林的歧视、凌虐、杀戮,除现存之清

净寺外,几座清净寺均被拆毁。泉州的穆斯林或被杀或逃往

他处或改姓换名,穆斯林人口锐减,泉州伊斯兰教走向衰弱。

明清两代虽有穆斯林官员力图重振教门,但复教、入教者为

数不多。

现存的清净寺是中国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

著名大寺;灵山圣墓是海内外穆斯林敬仰、朝谒的处所;现

存 200 多方伊斯兰教石刻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实物,

又是泉州与阿拉伯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摩尼教:光明遍地 善恶分明

摩尼教,伊朗古代宗教之一,公元三世纪由摩尼创立。

在索罗亚斯德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诺斯

替教等思想材料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信仰。唐武则天时传入

中原。摩尼教传入泉州亦在唐代。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

唐会昌年间,有一位摩尼教僧侣呼禄法师避难入闽,来泉秘

密传教。死后葬于城北清源山下。五代时,摩尼教继续在泉

州活动,清源都将徐铉写的《稽神录》里记载了一个摩尼教

第12页

11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在泉州活动的故事。宋代,摩尼教称“明教”,在福建十分

流行。南宋王朝对摩尼教持反对态度。嘉定十四年,泉州知

府真德秀力劝乡民“乡闾后生子弟,各为善人,各修本业,……

莫习魔教、莫信邪师”。元代,摩尼教可以公开活动。泉州

是“管领江南诸路明教”僧官的所在地,明教在泉州颇为兴

盛。明代之后,明教的遗址多已湮灭,位于泉州市晋江罗山

华表山麓的明教寺草庵,是全国罕见的遗址。草庵遗迹受到

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被认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遗址的摩

尼雕像被 1987 年 8 月在瑞典召开的国际研究摩尼教的学术

会议选为会徽。

印度教:多神一源 包容渗透

印度教传入泉州的确切时间,未见记载。但从其石刻

遗物和族谱资料看,可知宋元时期印度教曾在泉州传播。元

代初期泉州有一座湿婆神庙,建庙人是马八儿国(今南印度)

人挹伯鲁马尔。当时印度人来泉经商,印度教随之而来。泉

州市区南校场附近有一座印度教寺,俗称“番佛寺”,毁于

元末兵乱,建筑遗构流散各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其旧址

附近先后发现一大批印度教石刻,城区其他地方亦散见。现

位于县后街的白耇庙,被认为源自印度教。印度教寺遗存的

200 多方石刻,有明初移置于开元寺大殿前须弥座的 74 方

毗湿奴,有开元寺大殿后两根雕刻印度教神话故事的十六角

形石柱,另外两根相同造型的石柱竖于天后宫寝殿。

除了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外,

在泉州还存在着天主教、日本教、犹太教、景教、拜物教等

不同的宗教派别。长期以来多种宗教在泉州城同一街区、同

一庙宇中和平共处,不同宗教相互包容,友好共存。和谐的

宗教气氛,使各个宗教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和交流。

第13页

12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一脉相承的泉台宗教文化

飞越海峡,海的那一头,是华夏儿女共同期盼

团圆、期盼和平统一的宝岛台湾。

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地一脉相承的深厚渊源。

海峡的此岸,有 800 万泉州人;海峡的彼岸,也有

800 万的泉籍台湾人。妈祖的信仰,在海的这边也在

海的那边;关帝爷的庇佑,在海的这边也在海的那

边……

泉台自古关系密切,早在隋唐年间,泉州沿海

一带的渔民就到过澎湖、台湾海域捕鱼。宋时,一年

抵达台湾北港海域的渔船,常有数十至百艘之多。明

清时期更出现了四次大规模的移民台湾的高潮,拉开

了由南向北、由西而东垦殖台湾的序幕。

早时渡台是十分艰难险恶之事,当时水上交通

工具不发达,面对“黑水沟”湍急汹涌的水流和风浪,

移民为求海途平安,早日抵岸,会奉请家乡或家祀之

神随船庇护。登岸以后,又需辗转择居、拓荒垦地。

艰难之巨,今人无法想象,如今台湾尚留有“十去三

留六死一回头”之俗语。

在移民历尽艰辛,时遭瘟疫、瘴疠侵袭,贫饥

困扰等种种困难后,宗教信仰便随着生活的需要,逐

渐发展到村落、城镇,建庙奉祀,各路香火传遍台岛。

清《台湾府志》云:“民非土著,皆漳、泉、潮、惠

第14页

13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之人,故习尚与内地无甚异,俗尚巫,病辄禳祷。” 

随着明清四波开拓台湾的移民潮、清代的秘密

会党成员及清末民国的华侨出国,泉州的宗教文化和

地方神祇大量传播到境外。如今台湾宗教及民间信仰,

绝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由福建籍为主的大陆移民传入,

其中由泉州府籍移民带入台湾,来自泉州民间所崇奉

的神祇,包括从泉州宫庙放出的“王船”中奉请的神祇,

在台湾民间信仰中占有相当比例。如天后宫妈祖、慈

济宫保生大帝、通淮关岳庙、富美宫王爷、安溪城隍、

南安广泽尊王、惠安青山宫、德化石壶寺法主公等。

在历经数百年的信仰传播过程中,泉台之间逐

渐形成了泉州祖庙 ( 根 )、台湾开基庙 ( 枝 )、台湾

分灵庙 ( 叶 ) 的庙际网络关系。为了保持和强化这种

特殊的联系,台湾的分灵庙和开基庙每隔一定的时期

都会回泉州祖庙谒祖进香,乞取祖庙的香火回去。

泉台佛教文化交流

台湾佛教与福建佛教关系极为密切,连横《台

湾通史》有言:“佛教之来,已数百年,其宗派多传

自福建。”

泉台之间的佛教交流,早期以移民及僧众衍传

兴建寺庙为主,许多寺院是泉州寺院的分支,有香火

联系,其寺院名称、建筑布局、寺院制度等方面与祖

庭相近,如安海龙山寺分支在台湾有 400 多座。

至近代,闽地许多僧人入台定居弘法,如泉州

承天禅寺广钦和尚,先后在台湾创建了 8 座佛寺,讲

授开示引导信众皈依佛教并开坛传戒,为推动闽南佛

教文化在台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海峡两岸的佛教界享有崇高声誉。

第15页

14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由于广钦和尚是在泉州承天禅寺出家,因而其

在台湾所创建的寺庙皆认承天禅寺为祖庭。其弟子辈

共同在承天禅寺捐建广钦老和尚纪念堂和广钦图书馆

以纪念其先师,并于清源山上广钦修行禅定的旧址建

造“广钦老禅师纪念塔院”。还有传斌与弟子道空、

道胜,传畅与传悔弟子道诚等到闽南的永春县与德化

县建有佛寺(含精舍)、小学及舍利塔,并造桥施药

等,为闽南佛教推广做出了贡献。

近些年,两岸的佛教交流更为多样,官方的大

型活动、学术论坛、谒祖寻根、参访交流及庆典活动

逐步增多,“海峡论坛·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已成

固定性活动。

2011 年 6 月 12 日 , 台湾中国佛教会秘书长修懿

法师在应邀出席“第三届海峡论坛闽台佛教文化交流

周”后,受台湾承天寺住持道等大和尚之托,与台湾

高雄佛教会理事长心茂法师、台湾“中国佛教会”理

事贤明法师等及台湾承天寺信众共 80 多人参访泉州

承天寺。

2012 年 6 月 17 日至 20 日,“第四届海峡论坛·闽

台佛教文化交流周”在泉州举行。文化交流周里举行

了弘一法师纪念馆新馆剪彩仪式,《南山五部》善本

再造新闻发布会等一系列活动,期间还专门举办了以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弘一法师·佛教精神·中

华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2013 年 1 月 8 日,台湾中国佛教会副理事长心

茂法师,中国佛教会主任委员、慈法禅寺住持释净耀

等百余名台湾南部道场的寺庙住持及信众到福建泉州

南少林寺参观交流,并观看精彩的少林武术表演。

第16页

15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2013 年 11 月 1 日至 5 日,福建省佛教协会组成

了以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泉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泉州大开元寺方丈道元法师为团长的福建省佛教协会

交流团一行 11 人,赴台湾中台禅寺迎请泉州晋江慧

济寺失窃的观音铜像回归。交流团参加了台湾中台禅

寺举办的“万法归宗——隋唐长安佛教宗派兴盛纪实

特展”开幕式,并隆重迎请晋江慧济寺失窃的观音铜

像。此尊观音铜像失窃后曾辗转流落到美国等地,后

由台湾中台禅寺花重金回购并隆重赠还晋江慧济寺。

2014 年 9 月 20 日至 26 日,第六届闽台佛教文

化交流周分别在泉州与台湾举办。活动由福建省佛教

协会、台湾中国佛教会主办,泉州市佛教协会、大高

雄佛教会承办,主题是禅茶文化交流。交流周的活动

在泉州主要有开幕式、禅茶文化交流研讨会、品茗晚

会(茶艺、南音、禅武表演)等;在台湾的活动有参

观台北茶叶博物馆,台中香道、茶道、品茗文化研讨

会,高雄专题演讲、两岸茶艺表演、闭幕式等。台湾

与泉州互派 50 名以上佛教界人士参加对方相关活动,

这也是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首次在台举办。

泉台妈祖文化交流

妈祖信仰自明清时期随移民传入台湾,如今已

成为维系两岸血肉亲情的纽带和增进两岸民众情感的

桥梁。作为妈祖信俗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泉

州天后宫是台湾诸多妈祖宫庙的分灵祖庙,被称为“温

陵妈”,在两岸妈祖信众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1984 年,泉州天后宫开始大规模重建。1987 年

对外开放,数以万计的台湾同胞前来进香。至 1990

年 12 月,有 170 多批台湾各地妈祖庙组团来泉州天

第17页

16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后宫晋谒祖庙。台胞捐资协力重修泉州天后宫,并捐

刻匾额、楹联 13 方。泉州天后宫与台湾鹿港天后宫、

嘉义新港奉天宫、云林北港朝天宫、台中大甲镇澜宫

等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些台湾妈祖庙经常组团来泉州

天后宫进香。2011 年 4 月,在金门县县长李沃士的

带领下,金门 10 个妈祖宫庙到泉州天后宫进香;同

年 6 月,泉州天后宫首度护送“温陵妈祖”金身到金

门巡安,“温陵妈祖”随即驻驾金门南门天后宫,并

由金门各个宫庙轮流供奉,庇佑地方;2012 年 3 月

24 日,金门县南门天后宫、料罗顺济宫、峰上天后宫、

田墩天后宫、官澳龙凤 5个宫庙 52名妈祖信众护送“温

陵妈祖”金身首次回泉州天后宫省亲;2014 年 6 月

13 日 , 台湾妈祖联谊会大小近 200 个进香团的 7000

多名信众到泉州天后宫拜谒进香,进香队伍一度从天

后宫门口排到临漳门。

在接受台湾信众进香的同时,泉州天后宫也与

台湾分灵妈祖宫进行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互动。如在

2014 年与台湾台中梧棲朝元宫缔结姐妹宫;2013 年

与 2014 年皆派出文化交流团赴台参访,拜会友好宫

庙;2007 年起,每年与澎湖天后宫联合举行“乞龟

祈福”民俗活动。

关帝文化交流

在泉州众多民间信仰中,以通淮关帝信仰最为

兴盛,流传最广。目前台湾关帝庙宇有 900多座,其中,

从泉州通淮关帝庙分炉的有 300 多座。在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台湾单方面组织到福建的关帝祖庙进香,

缺乏双向互动。自 1995 年以来,大陆到台湾进行关

帝信仰文化交流活动的机会逐渐增多,形成“有来有

第18页

17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往”的顺畅宗教交流活动。据估算,1990 年至 2012 年,

台湾各地关帝庙到泉州通淮关帝庙谒祖进香、拜谒、

过炉的进香团近 200 个,约 10000 多人次。

2010 年泉州首届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台湾关

帝圣君弘道协会组织百庙千人到泉州通淮关岳庙谒祖

进香,为 400 年来台湾关帝庙神尊首次携手“西渡”

海峡,也是台湾历史上关帝信众到大陆最大规模的一

次谒祖进香活动。2012 年的第二届泉州海峡两岸关

帝文化节,台湾前来参加活动的信众也有 1200 多名。

广泽尊王文化交流

南安凤山寺是广泽尊王信仰的发源地,台湾供

奉广泽尊王的宫庙则有 600 多座,规模较大的有 258

座,遍布全岛。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每年都有近百

个团体、数万人次台湾信众到祖庙诗山凤山寺进香朝

圣、旅游观光或文化交流。2009 年 7 月,应台湾邀请,

凤山寺广泽尊王前往台湾绕境巡香,这是广泽尊王

400 多年来首次赴台巡游。在台期间,广泽尊王金身

先后巡游了台南市区、云林县、彰化县、台中县、新

竹市、台北市、高雄市区、屏东县、高雄县等 11 个

县市。2010 年,举办第一届凤山广泽尊王文化旅游节,

台湾有 200 多名信众参加活动;2011 年与 2012 年的

第二届与第三届文化旅游节,参加活动的台湾信众也

都有 200 多名;2013 年的第四届文化旅游节中,台

湾信众更是增加至 1000 多名。

萧王爷文化交流

富美宫原为属地保护神宫,现已逐步发展成为

泉州市规模最大、地位最高、影响力最广的“王爷行

第19页

18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宫”。萧太傅信仰自明末清初由泉州传入台湾后,

其分灵的萧太傅寺庙已遍布整个台湾。富美宫亦成

为台湾萧太傅信众信仰的祖庙,深深扎根于广大台

胞的心中,每年到泉州进香的台湾宗教团体络绎不

绝。富美宫是泉台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纽带。1989

年 5月,台湾云林县麦寮聚宝宫 208人到富美宫谒祖;

2010 年 6 月台湾云林县光大寮聚宝宫萧太傅谒祖进

香团信众共 385 人到富美宫进香谒祖。

除了上述几种宗教文化交流外,泉州传至台湾

的民间信仰与祖庙之间的交流活动也十分活跃。

1989 年,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大陆进香团

一行 437 人到花桥亭慈济宫谒祖庭。1990 年 1 月,

台湾道教亲善团一行 36 人访泉;同年 6 月,台湾道

教总会副会长、高雄市分会会长邱道德等人访泉;

同年 8 月 14 日,台湾“保生大帝”进香团一行 437

人到泉州花桥慈济宫进香,阵容宏大,并捐资建造

义诊大楼,花桥义诊所施药处的医生为 69 名台胞义

诊。

惠安青山宫,祀惠安保护神张悃,近来开放,

年游客约 5 万人,已有台湾和海外分炉 168 处与该

寺取得联络,其中台湾 110 多处。安溪城隍庙祀显

祐伯,是泉州五邑的主庙,台湾分炉 222 处,1989

年台湾顺天宫到安溪迎请城隍“五舍”一尊到台奉祀。

在众多由泉州传至台湾的信仰中,亦有回传到

大陆的情况。如晋江县深沪乡大道公宫 ( 宝泉庵 )

的保生大帝香火就是在一百年前由深沪渔民从台湾

学甲慈济宫迎奉的。近年来,学甲慈济宫董事会数

次派人到深沪共述神缘友情,两座庙宇的关系十分

密切

第20页

19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清源山位于海峡西岸闽南大地之古城泉州,海拔 618米,

素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誉,古时亦名“齐云山”,被《中

国道教大辞典》定为“道教名山”,是中国重要的道教圣地

之一,也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

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清源山景区主要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三大片区组成,

总面积 62 平方公里。东北和西南方向距福州和厦门两地里

程分别为 155公里和 81公里。东南隔海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

坐落于泉州北郊的清源山主景区距泉州市中心仅 3 公里,有

城中之山之优势。

人文历史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

释、道”并存,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藏传佛教等的活动

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名山。景区

内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室

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构成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

泉州清源山——道教圣地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第21页

20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唐、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

共 7 处 9 尊,历代摩崖石刻近 600 方,现存寺庙宫观 19 座,

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石室 3 处,以及近代高僧弘

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

泉州历史悠久,海外交通发达,宋元两代海上贸易进

入全盛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这段独一

无二的历史,在清源山景区能找到宝贵的印记。现存最早、

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流传海外的禅宗史料典籍《祖堂集》

就出自清源山梅岩招庆寺。此外还有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它

建于西晋太康年间,是闽南最早的佛教建筑。位于灵山的圣

墓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墓地,被誉

为阿拉伯世界第三大圣迹。

在清源山景区的九日山上,留有宋至清代与航海祈风

有关的石刻 13 方。它们记载了海交活动的历史,弥补了史

籍记载的不足,是我国人民与亚非拉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重

要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史迹价值。1991 年 2 月,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曾登山参观,在九日山

留下 20 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联名签署的登游纪事摩崖石刻

1 方。清源山风景区内的灵山圣墓、翻经石、城东碗窑遗址、

锡兰侨民墓等景点也共同印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

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

名山毓名人,名人耀名山。清源山自秦大道开辟以来,

历经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山上留下了众多先贤名士流芳千

古的诗篇。在他们当中,有创制设谋、勋猷彪炳的政治家;

有特立独行、横议天下的思想家;有振耀武烈、奋扬声威的

军事家;有学问深宏、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有博学卓识、秉

笔直书的史学家;有热心办学、矢志传道的教育家;有励志

笃学、锐意攻关的科学家;有技艺精湛、蜚声中外的艺术家;

第22页

21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有扶贫济困、力行善举的慈善家……百家争鸣,千古不灭,

组成一幅群星灿烂、气势恢宏的历史长卷。

清源山不仅在文化上具有研究价值和影响力,在政治、

经济交流方面也起着重大作用。自古以来,官员、商家多到

此虔诚祈祷,祈求平安健康。

旅游看点

景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处,省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6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2 处。山林绿野中,

文化遗存俯拾皆是,苍崖幽谷间,文物胜迹星罗棋布。其中

最具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赏鉴意义的,当推享有“中国之最”

美誉的四大景观:

清源山羽仙岩老子石造像——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道

教石雕造像;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中国现存年代最

早、保护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摩

崖石雕造像;灵山圣墓——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

唐代伊斯兰教圣迹;九日山祈风石刻群——中国现存数量最

多的宋代海外交通祈风石刻。

◎老君造像

老君造像(亦称“羽仙岩”)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据考古专家研究,

这座老君岩造像形成时间可溯及唐代,是我国目前现存规模

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老君造像。据《泉州府志》记载:“石

像天成”。又云:“其地有石天成,略见头目髭须之状”。

就是说这尊石造像浑然天成,非人为力量所为。

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

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

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石像高 5.63 米,厚 6.85

第23页

22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米,宽 8.01 米,席地面积 55 平方米。它是我国现存最大、

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

“老子天下第一”。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

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

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

的魅力。

◎碧霄岩“三世佛”

碧霄岩分为上、下碧霄。从入口处仰视,碧空如线,

又称“小有天”,洞旁的岩壁上刻有“透碧霄”三字。由洞

口顺梯而下,便进入下碧霄。这里有元代密迹“三世佛”石

雕造像,南侧有“广钦老和尚塔院”,塔内安放着老和尚的

舍利子。在塔院上方的摩崖上,雕刻有“广钦老和尚坐禅伏

虎”浮雕,使景区更具神奇的色彩。

第24页

23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三世佛并排结咖趺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约 2.5

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

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

袒右肩袈裟,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

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

中尊释迦像,为现代佛,主管现代的世界,其造像作触地印

之魔相,一手向下抚地,一手向上。左尊称为燃灯佛,即过

去佛,主管过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

左掌托钵。右尊叫弥勒佛,是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

即双手交叠置于腹部。

三世佛是 13 世纪以来密宗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

《元代画塑记》上记载,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

于“正殿”,是当时元朝信奉的主神。这三世佛石刻经专家

考证后认定为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梵式三世佛造

像。南侧 20 米处有一方石刻即记载三世佛刻于 1292 年,距

今已有 700 多年。

名碑奇石,密荫幽涧,是碧霄岩的一大特点。以三世

佛为中心,南侧有 1991 年所建的闽南民居风格的广钦法师

第25页

24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塔院建筑群体;于其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南宋摩崖楷书石刻“寿”

字,字体高 3.5 米,宽 3.15 米,誉称“闽中第一大‘寿’字”;

旁边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则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数方石刻。

◎灵山圣墓

灵山圣墓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是中国现

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1988 年 1 月公布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

年间(618—626 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

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

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

山曰“灵山”。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

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 3 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

梭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梭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

廊内有历代石碑 5 方。

圣墓的右前方有一天然巨石,风吹欲动,手推能晃,

故称“风动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毬”三个

大字。这块风动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风动”。

第26页

25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伊斯兰教圣墓已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

的重要史迹。

◎九日山祈风石刻群

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

约 7 公里,山中几乎无石不刻字,为我国著名海外交

通史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中古迹遍布,如今留 80 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

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群,包括

明代摩崖石刻有 70 余处。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

是其职责之一。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群和祭拜神明之

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祈风石刻群分布于东西两峰摩崖上,迄今留存北

宋至清代的题刻 75 方(景迹题名 15 方,登临题诗 11 方,

游览题名 29 方,修建纪事 7 方,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

13 方),以宋刻居多,其中以 13 方宋代航海祈风碑刻

最为著名,是研究泉州港海外交通的珍贵史料,也是

中国人民与亚非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现存明确记述有关海交及祈风经过的石刻,有北

第27页

26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宋崇宁三年(1104 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 年)的

13 方,清楚记述祈风时间、地点、参加者姓名,以及“车

马之迹盈其庭”的盛况。

九日山现存最早的一方祈风石刻,是南宋淳熙元

年(1174 年)十二月初一,市舶提举虞仲房在延福寺

通远王祠举行祈风典礼的勒石纪事。

1991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

团曾登山参观,留下 20 多国专家联合签署的登游纪事

摩崖石刻 1 方。

旅游小贴士

清源山从山的得名

到石雕都与道教有关,

而且这里的景色也不逊

色,当年能把老子迷住

(有“青牛西去,紫气

东来”之典故),今天

也能令你流连。左峰下

有宋代用天然岩石雕成

的老君造像,俗称“老

子天下第一”,是我国

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

艺术瑰宝,近代高僧弘

一法师的舍利塔就在此

山中。清源山在泉州市

北郊,乘旅游专线 601

路在清源风景区站下,

或 3 路、15 路、30 路

中巴在老君岩站下,28

路在瑞像岩下车即可到

达。

第28页

27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泉州开元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福建

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 120 所,僧

侣达千人。1950 年政府拨款整修。1960 年重修拜亭和大雄

宝殿,1973 年政府拨款重建东、西廊。1989 年接受海外侨

僧捐资,先后重修大雄宝殿、山门、戒坛和藏经阁。1961 年,

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

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 年)。寺址原是州民黄

守恭的桑园。相传当时“守恭昼梦僧乞其地为寺,守恭曰:

泉州开元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第29页

28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必须桑树产白莲乃可。僧喜谢,忽失所在。越二日,园中桑树,

果开白莲。守恭即产莲处建尊胜院,延匡护大师居之,有司

以瑞闻,敕建莲花道场”。今大殿匾额“桑莲法界”及殿西

“桑莲古迹”即源于此。初建大悲阁正殿。长寿元年(692 年)

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 年)改名“龙兴寺”,唐

玄宗开元廿六年(738 年)诏令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

为名,遂改称“开元寺”。历五代至宋,旁创支院一百二十所,

支离而不相属。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僧录刘鉴义呈

请朝廷批准,合众支院为一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

延僧妙恩住持,衲子竞集。元末社会动乱,寺受破坏。明成化、

弘治(1465—1505年)间,一度衰落,至隆庆、万历时(1567—

1619年)佛宇僧舍大半被居民占住,直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

年)才加以重修,但已不能尽复旧观,“仅存十一于千百之

间而已”。此后,只有损减而无扩充。迨至民国,圮坏更甚。

民国 12 年(1923 年),僧转道、转物合力募资、圆瑛主持

重修,但也难全其功。1981 年后,政府落实宗教房产政策,

收回大部分被侵占的房产;海内外信徒捐资翻拆重修了天王

殿、大雄宝殿、戒坛、藏经阁、东西两廊以及西侧水陆寺,

增建了五观堂、弘一法师纪念馆、祖堂、道祖塔院、地藏阁等。

第30页

29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建筑风格

泉州开元寺建筑宏伟,风格别具。全寺南北长 260 米 ,

东西宽 300 米 , 占地面积近 8 万平方米。现寺内阁宇多为明

代建筑风格 , 重檐斗拱 , 雕梁画栋 , 以中轴线上的照墙、天

王殿、拜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为中轴,

两侧建有檀越祠、准提禅林、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另

东西广场上两座高耸入云的宋代石塔,构成一组布局严谨、

气势恢弘的古建筑群。

开元寺桑莲呈瑞,法界宏开,人杰地灵,甲于朱方。有“六

殊胜”,石生牡丹,紫云双塔,石炉生烟,御赐佛像,甘露

戒坛,古龙眼井;有“八吉祥”,紫云盖地,桑开白莲,凡

草不生,白鸽听经,罗汉应梦,袒膊真身。禅林经典,指不

胜屈。“六殊胜”“八吉祥”之瑞降,使海滨邹鲁之邦进为

佛国庄严之域。开元寺的构筑形式为密宗规制。

两岸交流

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

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使泉州开元寺成为两岸众多信众

和游客心中的圣地。随着两岸宗教交流的深入,泉州开元寺

率先垂范,搭建两岸宗教交流桥梁。

早在明末清初,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主持修复因地震

而毁坏的泉州开元寺后,曾将开元寺作为驻军和练兵的场地,

所以遗留很多郑芝龙的遗物。郑成功赴台拓垦后,把家里的

佛堂献出做寺庙,取名“开元寺”。因此台南开元寺和泉州

开元寺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如今两岸因渊源之深、神缘相通,交流愈发频繁。2012

年 6 月,泉州开元寺承办了以弘一法师 • 佛教精神 • 中华文

化为主题的“第四届海峡论坛 • 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成

第31页

30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为闽台两地佛教界最盛大的交流活动和闽台两地佛教界和信

众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此次活动共吸引海峡两岸佛教界、

文化界、传媒界嘉宾 400 多人同襄盛举。继 2012 年承办海

峡论坛佛教分论坛后,2014 年 9 月,泉州开元寺携手台湾

台南开元寺共同主办了以“禅茶文化”为主题的佛教文化周。

有别于上一届,本届海峡论坛佛教文化周在内容和形式上有

突破,活动从大陆一方举办,扩展到跨海共同来主办,开幕

式在泉州迎宾馆,闭幕式在台南开元寺,进一步密切了两岸

佛教界和民间的交流。

旅游看点

◎紫云屏

寺前照墙“紫云屏”,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 年)。“紫

云屏”三字乃明代泉州著名书法家陈于王所书。紫云对面即

山门——天王殿。殿后紧连一座卷棚歇山顶的拜亭。亭后是

宽敞大石庭,即拜庭。拜庭两列数百年的古榕,绿荫下列置

宋以后历代的石经幢、小石塔和焚帛炉十余座。拜庭紧连大

雄宝殿 , 之前一宽大方形石平台。台之束腰嵌有 74 方人面

狮身石浮雕。

◎天王殿

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

年(687 年),后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

国十四年(1925 年)修建的。天王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

悬山式建筑,天王殿的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

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十分久远。

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为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于民国 28 年

(1939 年)所写。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

第32页

31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

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

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

哈二将”。

◎拜亭

走进开元寺,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拜亭前的这个大

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

石庭两边分列着 8 棵 200 至 800 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

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 11

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 2 只

赑屃。庭中还矗立着一座 3 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

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

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

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

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遗物。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庙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因传说建殿之

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悬挂写有“桑

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巨匾,以应“桑开白莲”之说。大

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

教密宗的最高神祇。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

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

也叫五智如来。五方佛的胁侍有阿难、迦叶、文殊、普贤以

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

神将共 10 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

音以及善才、龙女,两翼有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

第33页

32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设计设

立柱子 100 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

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 86 根柱子的“百

柱殿”。崇祯十年(1637 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

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

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

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

那对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

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 24 幅,它与殿前月

台须弥座束腰处的 72 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都

是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印度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

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第34页

33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桑莲古迹

百柱殿的西侧,有一株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

即“桑莲古迹”。在 1925 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

一劈为三,其中一枝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

岗岩托起,并镌文“此树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

老桑树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

前几年,大风将树干从托石上吹落地,未等人们再次扶植,

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

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

郁郁青青。

◎甘露戒坛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

说唐朝时,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

了一口甘露井。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

蜘蛛结网,似回文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

拱和铺作之间有 24 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

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

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

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

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

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 6 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

佛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

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及韦驮天

将等 24 尊菩萨神像。

◎藏经阁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楼

下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僧录刘鉴义

第35页

34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1925

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

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 3700 多卷。五代时

的开闽王王审知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

誓愿,皈心受持。他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

10000 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 2 部

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

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

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这里还珍藏着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

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

◎东西二塔

泉州东西塔是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为开元

寺的重要文物,耸立于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 200 米。它

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

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

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通高 48.24 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

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

第36页

35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

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

互换。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声叮咚,

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

气势磅礴。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 16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 80 幅栩栩如生的人

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于 1997 年

入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西塔名“仁

寿塔”,通高 44.06 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

全相同。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

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称得上精妙绝伦。

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

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

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东西塔作为泉州的象征,

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魂牵梦萦的

乡影。

旅游小贴士

农历四月初八相传

为如来佛释迦牟尼的生

日,俗称“佛诞节”。

寺院里举行“浴佛法

会”。各地善男信女,

于此日备办香格供品,

到附近佛寺顶礼膜拜,

以求冥佑。乘坐公交车

2 路、14 路、40 路、

601 路到开元寺站下车

即可。

第37页

36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仙公山,又名“双髻山”“丰山”,位于福建省泉州

市洛江区马甲镇,距泉州中心市区约 25 公里。南北朝时期,

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其主峰海拔 758.5 米,

总面积 25 平方公里,是集宗教朝圣、游览观光、休闲娱乐、

修学度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国家 4A 级风景名胜区、

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泉州十八景、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历史

仙公山宗教、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佛、道、儒“三教”

并存。据《泉州府志》记载:“在四十六都,距郡城北五十

余里。水旱祈祷,岁则大丰,亦称丰山。”山上有丰山仙洞,

称“双髻寺”,洞中祀奉何氏九位仙公。

山上遍布历代的摩崖石刻、碑记诗文、匾额楹联、寺

观庙宇,异彩纷呈。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摩崖上石刻题句:“齐朝谁住古岩阿,

绝顶云霄手可摩。”一代高僧弘一法师,也曾留迹此山 ,“是

真仙灵,为佛门作为大护法,殊胜境界,集众僧建新道场”。

泉州仙公山——『祈梦文化』的朝圣地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第38页

37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建筑风格

仙公山山势险峻,只有西、北各一个石门可以出入。

北门称“小隘门”;西门是正门,即“仙门”。1998 年,

景区重新规划,“仙门”下移于旧土地庙下,另建牌坊式山

门,称“九仙天门”,旧址右侧垒筑“仙洞”。

仙公山于 1995

年重建丰山仙洞、

白水岩、朝天阁三

座大殿,气势雄伟,

风光旖旎,拥有众

多的寺宇亭榭和文

物古迹,以“灵、奇、

秀、险”为特色。

丰山洞,又称“双髻寺”,俗名“仙公寺”,奉祀何

氏九仙,是仙公信仰者朝拜的圣地。丰山洞始建于南朝齐时

期。时人在仙公山上“绝顶云霄”的古岩外,建造岩宇,修

道炼丹,济世救民,称“丰山洞”,俗称“双髻寺”,中间

几经兴废。寺宇坐东朝西,深 11.5 米,宽 12.8 米,面阔三

间,进深三间,面积 146 平方米,木、砖、石混凝合结构,

重檐歇山顶建筑形式。

白水岩,始建于五代时期,几经修复的白水岩,是一

座佛教岩宇,主祀释迦、药师、弥陀三世尊佛像,供奉观音、

弥勒和文殊、普贤菩萨,双边塑十八罗汉,住寺千年。1993

年扩建成深 13.4 米、宽 14.5 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

侧厢房,殿前带暗廊,木构单檐歇山顶建筑形式的佛祖厅堂,

面积 194 平方米。

与白水岩同代建造的朝天阁,是儒教的岩宇,为旧时

读书人朝圣之地。“朝天阁”又称“朝天观”,因年代久远,

第39页

38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几经兴废。1996 年 10 月 10 日改建成二层楼阁式重檐琉璃

顶建筑,阁深 13.4 米,宽为 15.6 米,占地面积 209.05 平

方米,总建筑面积 418.08 平方米。一层内供奉五文昌夫子

和何氏九仙之母舅范侯公,为旧时读书朝圣之地。二层为仙

公山文物陈列室,陈列着仙公山有关文物和照片等资料。

旅游看点

仙公山风景名胜区由双髻宗教文化景区、仰恩湖文化

休闲区、马甲民俗文化景区、马甲亚热带动植物观赏园、荷

潭湖游乐度假区等五个景区组成。有丰山洞、白水岩、朝天

阁、仙灵桥、仙井、仙足迹、仙棋盘、仙茶树、仙排阁、贵

妇双髻、荷潭印月、仙公蓬莱等胜景,以及宋代朱熹、王十

朋,明代张瑞图等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摩崖石刻。山上建有

盘山公路、空中缆车,及其它相关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娱乐设施。

◎出米岩

第40页

39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在丰山洞后岩石下层间向西面,有一块大岩石,名曰:

“出米岩”。传说,早年这石间有一个小洞,每天能从洞里

自动流出米来,而且流出的米,会根据当天寺中僧人和香客

的人数,自动流出适量的米粮以伛膳食。后来,寺中有一贪

心的和尚,想多得米粮以饱私囊,便用钢钎打凿米孔,结果

钢钎象浇铸一样被石头钳住拔不出来,孔也被封住了。僧人

早已乌有,钢钎至今犹在,出米岩就象一个大写的感叹号,

启迪游人深思。清朝嘉庆年间白水岩住持普宪禅师为此曾赋

诗一首,并镌刻于“出米岩”上方:“岩涯米石昔曾然,疑

是灵山别一天,五代竟传从此出,于今空锁等何年。”

◎仙足迹

在丰山迹小隘门内,一块 2 米见方的岩石上,有两只

脚印,一左一右,长 35 厘米,宽 14 百米,脚趾五指明显齐

全,称“仙脚迹”。相传为神仙降临踩踏时留下的脚印。

◎仙棋盘

“仙棋盘”是仙公山又一独特的游乐处。一方镌刻在

岩上的仙棋盘,与现在通用的棋盘并无差异,传说何氏九仙

闲时常在此弈棋娱乐。

◎仙茶树

白水岩顶的峭岩绝壁中,有一株天生茶树,高 1 米左右,

靠天地雨露滋润成长,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传说采茶叶一

片,冲泡热水数碗,饮之可提神祛病,名之曰“仙茶”。由

于采摘困难,游客只能在树下觅拾落叶。此一株仙茶,数百

年来被视为山中珍宝。

◎畲族小寨

山顶小髻峰巅,有一畲族小寨,寨中有指挥台、屯兵洞、

第41页

40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练兵场。传说这是当地畲族先人所建立的一个军事防御工事。

寨中怪石林立,突兀嶙峋,独成景观,置身其间,山风阵阵,

云海滔滔。

◎观日台

山上还有一处“会

当陵绝顶,一揽众山

小”的地方——观日

台。“观日台”为清

朝太常寺卿陈大所题,

台面 2 米见方。清晨,

屹立台上,远眺东方,

可见一轮红日跃海喷

礴而出,冉冉升起,海天同辉。清人万际昌有诗云:“攀萝

寻鸟道,侵晓上峰巅,霞气涵沧海,波光接远天。山空孤日

落,云净一星悬,曾说羲和驭,相催日复年。”抒发的就是

在这里观日出的感怀。

◎藏杉井

在寺北小隘门外约 50 米的山坡岩石间,中有一口井叫

“藏杉井”。深 10 米,直径 1.65 米。系旧时山中僧道人浆

洗衣物及取水之井。传说南宋高宗年代,庙宇破损重修,山

下缺乏杉木,而从山下搬运巨大木材上山是极其艰辛的。僧

人深感忧虑。然而他们热心修寺的举动感动了何氏九仙,九

仙便施展法术把杉木贮藏在这口井中,要用时逐根从井中捞

出,使庙宇顺利修葺完成。该井 1985 年重修一新。

◎炼心亭

在登山的“仙路”途中左侧,亭为六角形,双亭紧邻连接,

第42页

41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俗称“连心亭”。亭盖为黄色琉璜瓦,是游客登山路上小歇

及眺望山景的路亭。

◎通仙天桥

游客乘坐空中缆车到达“入云阁”下站后至丰山仙洞

的必经之路。天桥全长 44.5 米,宽 2.6 米,建于 1995 年

10 月,全桥建于峭漄岩壁上,由六支钢筋混凝土仿树木圆

柱支撑桥面,最高点 8.75 米,桥面多折成曲形,双边铁扶加固。

◎碑记楹联

碑记诗文,匾额楹联,也是仙公山的一大景观。镌刻

在大隘门峭壁上的“佛国”大字,是宋代龙图阁学士、泉州

知州王十朋的墨迹。明代大书法家、历官建极殿大学士张瑞

图,游览仙公山时,曾撰著名碑记《禅鸡冢碑》。

◎荷潭水库

山下的荷潭水库,是一个风景秀丽的人工湖,每当丽

日映照,波光粼粼,山岚缥缈,浮屿时隐时现,倒影若即若离。

旅游小贴士

仙公山绝对是您来

福建泉州旅游的首选。

特别是在山顶过夜,能

让人神清气爽,留连忘

返。清晨,雾气笼罩整

个山头,您会仿佛置身

于仙景之中。泉州市区

乘坐 43 路、11 路到马

甲中队站下车,可见仙

公山大山门;到泉州客

运中心站乘坐罗马专线

至仙公山下车即可。

第43页

42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安溪清水岩位于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福建安溪城

关西北 16 公里处的蓬莱山。景区总面积 11.1 平方公里,主

峰海拔 767 米,是一处以清水岩寺为主体,以清水祖师文化

为特色,融宗教朝圣、生态旅游、民俗展示、休闲度假为一

体的风景名胜区。现为国家 4A 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全国首批涉台文物保护工程、中国书法家创作培训

基地、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清水祖师信俗为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清水岩原名“张岩山”,岩寺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

年),因清水祖师见岩上泉石清洌,风景秀丽,于元祐七年

(1093 年)改名为“清水岩”。

旧志记载:“清水名山,发源于西北,逶迤而南,至

竹塔一耸,跌下蜂腰,曰彭格,突兀峻绝。分为两翼,左翼

至凹峰草店,右翼展于东偏祈雨坪,当中为大师绀室。由西

南转东北,形如狻猊播弄碧空。殿内有大孔曰‘狮喉’,殿

下两阶曰‘狮唇’。觉路为带,觉亭为毬,西凉伎所作皆肖。”

安溪清水岩——清水祖师文化发祥地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第44页

43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从南宋景炎二年(1277 年)到近代,清水岩寺重建、

扩建、重修达二十多次,规模渐大,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颇为兴盛。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廿六年(1761 年)修建,

一切遗迹均系元、明、清构筑,体式基本保持原貌。

建筑风格

清水岩是全国惟一主体建筑呈“帝”字形结构的寺宇。

其主体建筑蓬莱祖殿依山而建,面临深壑,作楼阁式,分三

层,第一层昊天口,第二层祖师殿,第三层释迦楼;左右翼钟、

鼓楼,檀越祠、观音阁分立于东西两边。崇楼曲阁,层迭回护,

从远处看,整个外观犹如一个“帝”字,气势磅礴,巍峨壮

观。从清水岩顶俯视前瞻,四周山峰奇秀,群山连绵,形成

“五凤三狮朝清水”之地理形胜,青山绿水尽收眼底。岩宇

四周奇观异景点缀其间,有宋代文物古迹 29 处,元代 2 处,

明代 8 处,清代 5 处,近代拓展、恢复的 23 处,其中宋代

文物《岩图》碑,堪称举世无双的文物瑰宝,弥足珍贵。

对台交流

经过千年的分灵传播,清水祖师文化信仰影响范围日

第45页

44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愈扩大,并随着飘洋过海的华侨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信仰

者遍布全球。目前世界上有清水祖师文化信仰者近亿人,仅

台湾就有 1000 多万;世界各地分灵的清水祖师庙有 1000 多

座,分布在世界上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台湾岛上就

有 500 多座,无论是在数量上或是建筑气势上,均居于台湾

各庙之前列。

清水祖师在闽台的普遍崇奉,使其成为沟通海峡两岸

的重要纽带之一。台胞关心清水岩,关心故土安溪,从明清

以来,台湾的清水祖师信徒,为了清水祖师的进香,不怕狂

风巨浪,一批接一批返回清水祖殿瞻仰祖师圣容。1980 年

以来,海峡两岸民间往来日益频繁,台湾同胞陆续回祖籍地

寻根谒祖、到清水岩寺进香游览。近年来到安溪、到清水祖

殿谒拜祖师、寻根探源的台胞越来越多。三十多年来,清水

岩共接待境外游客 100 多万人次,其中台胞约占 85%,是大

陆吸引台胞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与台湾的民间交流交往日益密切。

应中国道教两岸交流协会的邀请,1999 年 3 月、2006

年 4 月,清水岩管委会两次组团“安溪县清水岩寺民间访问

第46页

45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团”入台访问,先后走访了供奉清水祖师的台北县三峡镇的

长福宫、高雄市左营区的清水宫等 11 个市县的数十家祖师

分炉,与各庙宇主事进行了认真广泛的座谈。

应台湾台南四鲲鯓龙山寺等清水祖师分炉分庙的邀请,

清水祖师金身于 2010 年 12 月 4 日赴台巡香,至 2011 年 1

月 2 日返回,期间还举办了清水祖师祭典及“安溪清水岩驻

台办事处”揭牌仪式。在为期 30 天的游台巡香活动中,两

岸人民共同见证了同宗、同种、同血脉、同信仰的亲情情怀。

本次活动台湾方面还推出“清水祖师来看我”的主题口号,

希望藉由此次宗教交流活动,告诉两岸人士“清水祖师行善

精神”就是台湾精神。

清水岩与台湾民间的交流交往,带动了清水岩旅游和

清水祖师文化研究。

旅游看点

清水岩景区楼阁殿宇巍峨宏伟,山光水色神奇秀丽,

茂林巨树遮天成荫,野草鲜花覆坡为锦,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风物胜迹与天造地设的自然景观,构成令人神往的“蓬莱仙

境”。

◎岩寺构筑,独具一格

清水岩寺是清水岩旅游区核心,岩寺以蓬莱祖殿为主

体,整个外观呈独一无二的“帝”字形结构。古代建筑师们

的精心杰作巧夺天工、创意奇特、匠心独具、技艺高超,令

人叹为观止。

◎古木圣水,千姿百态

清水岩林木繁荫,谷壑幽奇,泉石清洌。绿水青山与

点缀其间的亭台楼阁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和谐完

美的山水园林图。

第47页

46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异石怪洞,天造地设

清水岩景区内遍布着大自然神功造化的异石怪洞,如

神龟听法、朝天石笋、袈裟石、出米石等,不计其数。

◎云变雾幻,蔚为奇观

蓬莱山主峰海拔 767 米,四周群山环绕,峰峦叠嶂,

连绵不绝,长年云雾飘渺、气象万千,各种奇特的景观幻化

无常。“远嶂横朝成罗汉,盘龙倒抱现金狮”,云变雾幻之

景,蔚为奇观。

◎鸿迹诗题,崖刻志载

风景优美、寺庙建筑独特的清水岩,吸引了历代县郡

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们不辞辛劳、登岩游览,每每吟诗作赋、

填词题联,留下了诸多墨迹文稿。

◎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清水岩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现存有宋代文

物胜迹 29 处,元代 1 处,明代 8 处,清代 5 处,近代拓展、

恢复的 23 处。无论是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 (1083 年 )、全

国惟一“帝”字形寺庙建筑的蓬莱祖殿以及雕刻于南宋的《岩

图》碑等举世无双的文物瑰宝,还是近期拓展修建的弘法道

场、海会院、文化长廊、回程游步道、天街及清水茶苑等,

都营造了浓厚的清水祖师文化氛围,游人行走其间,醉游其

境,流连忘返。

◎风物传说,引人入胜。

清水岩风物景观众多,这些景观景点均赋有美丽而神

奇的民间传说。如:“枝枝朝北”千年古樟仰慕忠臣,荫护

三忠庙而枝枝北展;祖师手植的岁岁不老罗汉松,900 余年

不敢侵径、不改其柯;还有浮杉池、鬼洞、试剑石等等,都

因传说而披上了神话色彩,吸引着更多游客前来寻幽揽胜。

旅游小贴士

清水岩,如同其它

风景名胜古迹,春季、

夏季、秋季、冬季景色

各有魅力,只有身临其

境才能欣赏到山水如画

之美。游览清水岩,打

点行装的原则是将行李

减至最少限度,留下空

间装旅途中购买的纪念

品及礼物。在安溪县城,

有清水岩专线车直达山

上,方便、实惠又安全。

第48页

47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崇武古城风景区位于福建省惠安县东部、泉州湾与湄

洲湾之间的崇武半岛上,是祖国大陆离台湾中部最近的地方。

这里人文景观璀璨,山海风光奇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旅

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国家 4A 级旅游区、福建省文明风景名胜区。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建

于明洪武二十年

(1387 年 ), 是

国内唯一保持完

整的石结构城堡。

全城周长 2567 米,

南北长 500 米,东西宽 300 米,基宽 5 米,墙高 7 米,有窝

铺 26 座,城堞 1304 个,箭窗 1300 个。东西南北四面设有

城门,东西二门筑有月城。城墙上有烽火台、瞭望台和虚台。

城墙有二至三层的跑马道。城内原建有捍寨、墩台、馆驿、

崇武古城——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花岗岩滨海石城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第49页

48 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

军营和演武厅等,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1988

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福建

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和“国防教育基地”。

◎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

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是目前全国最具规模的石雕园之

一。园内荟萃“中国石雕之乡”崇武镇众多名师巧匠创作的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 25 个主题的石雕精品 500 多件;浙江

美术学院著名画家洪世清教授创作的“大地艺术之花”鱼龙

窟岩雕群作品 216 件。

◎崇武灯塔

崇武灯塔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7 年),由渔民

集资兴建,是全国七座国际标准航标灯塔之一,也是中国沿

海南北气候分界线。灯塔位于泉州市崇武古城东南角最高处,

高 33 米,塔身为白色方形标柱,是船舶驶往泉州湾和进入

崇武港的重要助航标志。时至今日,崇武灯塔虽几经修缮,

但它的塔形依然保持着雄伟、大方的原始风格,1988 年与

崇武古城一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50页

49 海峡两岸宗教文化旅游·泉州特辑Haixia Liang An Zongjiao Wenhua Lüyou · Quanzhou Teji

◎古民居

古城的老街是清

一色的石头街,老街

两旁是朴素的民居,

石房子、红砖厝、木

结构房子大都保留着

原有的风格。这些不

同年代的建筑透出岁

月的斑迹。

◎古迹群

古城内外的 30 多处分别建于宋、明、清,后经修葺延

续至今的宫庙庵堂等古建筑遗存,其占地面积多在数百以至

近千平方米,每座庙宇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从各个不同的

角度深刻反映出复杂多元的宗教信仰观念。如宋建的诚应庙

(明时改为城隍庙)明建的关帝庙、天妃宫、思德祠、三官

庙、崇山宫、崇报祠、云峰庵、恒淡庵,以及清建的东岳庙

等。这些庙宇与古城构成了可供参观稽古的古迹群。

◎惠女服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