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CONTENTS 要闻内参 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 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1 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4 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5 面向未来的融合式创新合作 ( 长春 ) 7 共建“一带一路”,共谋振兴发展(大连) 9 持续深化 聚焦突破(哈尔滨) 11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南昌) 未来学校 12 官宣!金东未来教育先导区共建工作正式启动 13 “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交流会在滨州滨城召开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 18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服务教育统计高质量发展 19 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焕新上线 应用型高校 新系列!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时代新人培育新格局 23 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应势 之举 26
目录 CONTENTS 职教 @ 新时代 “十四五”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启动 29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职教高质量发展 33 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从何处发力 35 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多元保障做强“职教基因” 37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守正创新 39 岗位能手、大国工匠……“兜底”的职校也可以很“香”41 教育之声 43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态势与展望 50 智能时代教育创新与变革的十大趋势 54 深化教育属性补足高校“双创”短板 57 专业与通识:既要深度,也要广度 60 教师要做社会的尊者 心怀国之大者 立德树人的能者 63 华为百万年薪的天才少年计划,这所高校频频中标 大学生学业规划 67 面对未来,大学新生要做好多重转变 69 在大学,如何遇到更好的自己 中心平台 75 封三 第 8 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IFIE)
要闻内参 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 高地;李克强主持,栗战书汪洋赵乐际韩正出席,王沪宁讲话。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 9 月 27 日至 28 日在北京 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 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 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 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 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 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 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 地,为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 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一是坚持党对人 支撑,为 2050 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 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 好人才基础。 略地位,三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 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李克强主持会议。栗战书、汪洋、赵乐际、 四是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五是坚持深化人 韩正出席会议。王沪宁作总结讲话。 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六是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 之,七是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八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 是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以上 8 条,是我们对我 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 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要始终坚持 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 并不断丰富发展。 业建功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 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习近平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 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 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 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 战略谋划。我们的目标是:到 2025 年,全社会研 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 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 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 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 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 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 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 的人才队伍,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 和创新团队;到 2030 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 点上。 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 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 习近平强调,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 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有一批开拓者;到 2035 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 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 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 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 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综合国力竞争说到 习近平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 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 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可以 1
要闻内参 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才挑大梁、当主角。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 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 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 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 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 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 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 度融合。 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 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习近平指出,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 用好人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 习近平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 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 革。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 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 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 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要走 用。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 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 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 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 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用人单位 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 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 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要制定实施基础 位的要问责。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 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 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 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 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 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 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同 家等各方面人才。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要用好 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 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 目取得成效。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整 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 合人才计划,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 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 成果、出好成果。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 用武之地。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 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 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 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 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 的评价体系。 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 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 习近平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 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 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 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 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 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要坚持长 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 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 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 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 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要 长梯队。 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 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习近平强调,要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 和创新团队,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 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完善党委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 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 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 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 攻关。要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 局。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解决 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 人才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要加大人才发展投入, 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要造就规模宏 提高人才投入效益。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各级政 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 府教育、科技、工信、安全、人社、文旅、国资、 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 金融、外事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 2
要闻内参 抓好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 李克强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 针对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 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推动党中央 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 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要 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取得的历史性 抓好会议精神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入分析了人才工作 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 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教育部、 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 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清华 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指 大学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很强的政 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 的纲领性文献。要认真学习贯彻,增强“四个意识”、 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会议 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 精神转化为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 有关领导同志等出席会议。 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转化为加快 建设人才强国的生动实践,不断开创党的人才工 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 作新局面。 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 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央军委机关 王沪宁在总结讲话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 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中管金 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大、内涵丰富、思想深刻, 融企业、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管高校主要 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 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来源:新华社 █ 3
要闻内参 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9 月 28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白皮书指出,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 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 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不断实现,小康梦想成为现实。 白皮书还指出,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迈向 人力资源强国,中国已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 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白皮书指出,学前教育普及率、普惠率超过 8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5% 以上,高中阶段教 育全面普及,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逐步缩小,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 有优教”,中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正在变为现实。中国高 等学校累计培养近亿名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水平跃升至世界中上国家水平。 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特殊教育从无到有、加快发展,残疾人享有平等受教育权正在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 的学习体系加快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学习逐渐成为人们 的日常习惯和生活方式。中国的教育,畅通了向上流动的通道,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实现了无数人的 梦想,让人们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2020 年,中国各级各类学校 53.71 万所,在校学生 2.89 亿人,专任教师 1792.97 万人。学前教育 毛入园率达 85.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5.2%,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 99.96%,初中阶段毛入学 率达 102.5%,96.8% 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达 54.4%。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网络接入率达到 100%,未联网学校实现动态清零,98.35% 的中小学 拥有多媒体教室。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扫描二维码 查看《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全文 4
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面向未来的融合式创新合作 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 长春 ) 开幕 9 月 7 日,在教育部、吉林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吉林省教育厅、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共同举办的“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 作会议(长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长春正式启幕。 本次会议以“面向未来的融合式创新合作”为 联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德米特里·弗拉基米 主题,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白俄罗斯、中国、 罗维奇·阿法纳西耶夫、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安 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韩国、蒙古国、巴基 立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副院长 斯坦、巴勒斯坦、俄罗斯、瑞典、新加坡、乌克兰、 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皮罗日科夫发来致辞视频, 英国、美国等 18 个国家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 360 余位院士、校长、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开 元、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大连理工大学校 幕式,六十余所高校的千余位师生代表在线观看了 长郭东明、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等国内高校代表及 网络直播。 教育部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领导出席开幕式,开幕 式由吉林大学校长张希主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俄罗斯 在会议开幕式上,教育部田学军副部长在致辞 意义做了深刻阐述,对三年来国家搭建国际产学研 中对当前国际背景下开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 用合作平台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对吉林本年度会议 的主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三点 建议:一是加强共建共享,合作推进国际产学研用 协同发展;二是加强优势互补,合作推进国际产学 研用融合发展;三是加强应用牵引,合作推进国际 产学研用创新发展。 最后田部长对吉林省谱写教育国际合作新篇章, 为奏响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新乐章,为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贡献力量寄予了祝福和期望。 俄罗斯联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德米特 里·弗拉基米罗维奇·阿法纳西耶夫的致辞,言辞 恳切,情意深长,表达了对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的良 好祝愿和今后深化务实合作的强烈愿望。 5
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安立佳副省长指出,吉林省已经连续三年举办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形成了良好的会议机制, 与参会各方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 收获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本年度的会议,希望能够 继续围绕各国优势产业和高校优势学科,构建全球 视野下的产学研用合作伙伴关系,创新优质高层次 人才培养体系和方式,打造吉林教育科技开放新高 地和世界区域教育科技开放新动能。 会议期间达成多项合作成果,吉林省高校与俄 罗斯、乌克兰、韩国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前沿 科学研究、高水平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高新科技成 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达成 10 项签约成果,揭牌成 立 6 个联合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 公共平台。 启动了“吉林省高等教育全球合作共建共享机 制”。通过机制建设,达成学术研讨,对接产业合作, 加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创 新探索与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高质量 创新发展,努力为人类美好未来和共同解决全球性 问题贡献吉林力量。 开幕式后,中外院士和专家学者围前沿数学、 中车科学家王春生分别作主旨报告。据悉,吉林省 人工智能与 6G 通信技术、材料科学、跨境传染病防 将不断加大力度支持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推动重大 控及全球健康等主题开展大会主论坛交流活动。吉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平 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仿生工程学会 台框架下深化中外导师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为我国 常务副主席任露泉,俄罗斯工程院院长、俄罗斯科 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贡献吉林力量,同时为推 学院通讯院士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古谢夫, 进吉林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智力保障。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 摄影:王健、郭莹 █ 6
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共建“一带一路”,共谋振兴发展 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大连)开幕 6 月 23 日,由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指导,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辽宁省教育厅、大 连理工大学承办的 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大连)隆重开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乌克兰教育科学部副部长维特连科·安德列·亚历山德罗维奇通 过在线方式出席会议并致辞,辽宁省副省长王明玉出席会议并致辞,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主持会议。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大连市副市长温雪琼及来自中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 百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约 860 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 田学军表示,根据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访 作会议。三年来,参会各方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凝聚的共识,针对产学研用合作需求强烈、国际合 有力推进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共同谱写了开放合 作平台缺乏的现状,中方发起创办国际产学研用合 作交响曲。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 世界上加强沟通协作的呼声更加强烈,合作共赢成 为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此次会议以“共建‘一带 一路’,共谋振兴发展”为主题,正当其时。希望 与会各方坚持共建共享,推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高 质量发展;坚持优势互补,实现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高效益共赢;坚持协同创新,构建国际产学研用创 新联合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维特连科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 推动了中乌两国在科技、创新和教育领域的交流与 合作,中乌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 紧密。希望双方保持这种良好的沟通趋势,进一步 加强合作。 王明玉表示,辽宁工业基础雄厚,科教资源丰 富,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合作优势明显。过去 三年,辽宁省借助会议平台,持续深化国际产学研 用合作,加快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取得了良好成效。 希望辽宁省进一步全方位加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实施再创新、再创造,最 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 互鉴、互通,把对外开放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 7
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本次会议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新一代 ▋ 大连理工大学与俄罗斯南联邦大学学术交 信息技术与智能化、绿色化工与新能源材料等领域 流协议; 开展深入合作交流,达成 9 项中外高校校际合作协 议,并举行 2 项揭牌仪式: ▋ 大连理工大学与横滨国立大学学生国际交 流项目实施备忘录; ▋ 大连理工大学 -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科研创新 中心揭牌; ▋ 东北大学科技园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 科技园合作协议备忘录; ▋ 东北大学 - 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科技成果 转化联合中心揭牌; ▋ 大连交通大学与罗斯托夫国立交通大学合 作协议; ▋ 大连工业大学与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 合作协议;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与西伯利亚国立科技大 学谅解备忘录 ▋ 沈阳理工大学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 科学和教育合作协议;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与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 大学关于中国政府奖学金中欧学分生项目协议; ▋ 北京理工大学与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校 际合作备忘录。 会议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和智能技术与交叉学科、绿色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共三个 国际合作分论坛召开。与会代表就相关优势领域进行学术交流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洽谈。 同期,中国和乌克兰政府间合作委员会教育合作分委会第四次会议和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成立仪式召 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与乌克兰教育科学部副部长维特连科·安德列·亚历山德罗维奇出 席并发言。双方回顾并总结了两国在教育领域合作所取得的成果,并就未来中乌学生交流、语言教学合作等 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达成了广泛共识。█ 8
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持续深化 聚焦突破 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隆重开幕 6 月 16 日,由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指导,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黑龙江省教育厅、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承办的 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隆重开幕。 来自中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 400 余名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 能大数据、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 司副司长李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宏主持开幕式。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科 罗巴切夫在线致辞。 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表示,国际产学研用合 重点产业领域实施一批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重大项目, 作会议自 2018 年创办以来,深受各界广泛关注,吸 积极推动了我国与有关国家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多元 引了众多创新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在 合作,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教育界、科技界、 产业界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纽带,逐步开创了 以高校为依托的产学研用国际合作的崭新局面。 黑龙江省将坚持以教育科技为引领,以产学研 用合作发展为目标,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不动 摇,积极筹备设立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 秘书处,不断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提高创新能力和 水平,加速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发展,实现更加开放 更高效益的合作共赢。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科罗巴切夫代 候。他表示,今天的会议涉及四个领域,其中包括“新 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向此次会议召开表示诚挚的问 材料”、“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极地科学技术”、 “现代和智能农业”,都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研究 的重点方向,很荣幸能与 400 多名中外大学、企业 和研究机构专家共同参加会议。 近年来,教育、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领域合作 正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在国际学术合作发展的背景 下,俄罗斯一贯注重开办教育项目,为毕业生提供 与中国科学和商业领域合作的职业机会。此外,在 过去的五年里,中俄教育合作开展了良性互动。他 代表圣彼得堡大学祝贺此次会议在科学和教育方面 取得新的胜利和成就。 9
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李海向此次会议 二是创新了合作模式,三是共享了丰厚成果。面向未来, 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会议创办三年来,虽 中方愿与各国一道,携手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受到疫情影响,但还是收获满满。一是搭建了坚实平台, 他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中方作为发起方, 要切实做好组织服务、网络服务、信息服务、跟踪 服务、会议服务,办出会议的高水平;第二,更加 主动地推进合作,释放高校基础研究潜力,更加主 动地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 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更加主动地聚焦产业需求, 产出更多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成果;第三,面对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联合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 应用牵引;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快构建企 业牵头,高校及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 哈尔滨段会议期间共达成 1 项揭牌及 12 项相关合作: ▋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秘书处 ▋ 黑龙江大学(中国、哈尔滨)与新西伯利亚 揭牌 国立大学(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签署联合人才培 养协议 ▋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 学签署关于成立中俄先进材料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 黑龙江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穆尔州 合作协议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俄罗斯联邦)签署合作协议 ▋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 黑龙江大学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法律大学 签署关于成立中俄应用数学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 签署合作协议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俄罗斯 ▋ 东北农业大学与远东国立技术水产大学签 东北联邦大学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签署关于四校联 署学生实习培训合同 盟流动计划谅解备忘录 ▋ 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 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哈尔滨理工大学与里加工业大学签署学术 合作框架协议 ▋ 哈尔滨理工大学与上海爱谱华顿电子科技 (集团)签署共建智慧传输产业研究院合作协议 ▋ 齐齐哈尔大学与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 共建产业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与恒大农牧集团有限 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本次会议设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农业、极地科学与技术、医学五个分论坛。来自哈尔滨工业 大学、俄罗斯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东北联邦大学等中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大讯飞等企业的专家学 者将围绕相关领域进行研讨与交流,并就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洽谈合作。█ 10
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 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开幕 6 月 10 日,主题为“产学研用 创新发展”的 2021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开幕。教育部原党组书记、 部长陈宝生,江西省委书记刘奇出席会议并致辞。 陈宝生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开放合作,前 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的决心和信心。国际产学研用 不久,习近平主席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出,一流大 合作会议就是由教育领域发起,与各国高校、企业、 学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 科研院所共同谱写的开放合作新乐章。 坚持开放合作,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 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 陈宝生强调,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创办三 祉。习主席的讲话,为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产学研 年来,参会各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平台越来 用合作指明了方向。去年,中国出台了关于加快和 越宽广,合作模式越来越丰富,合作成果越来越丰 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文件,彰显了中国坚持 厚,打造了亮丽的国际合作风景线。当前,百年变 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 重塑,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 机衔接,并乘势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正当其时。 希望与会各方强化共建共享、推进合作高质量发 展,强化优势互补、实现更加开放更高效益的合作 共赢,强化创新引领、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我们将与 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挑战,携手打造国际产学 研用合作更加美好的明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出更大贡献。 刘奇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 推进国际产学研用合作越来越成为决定创新发展的 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已是大势所趋, 关键所在。本次会议积极探索后疫情时代国际产学 研用合作新模式,必将有力助推国际科技创新,加 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合作共赢新格局。江西省将持续 拓展产学研用合作深度广度,共同做优重大创新平 台、携手并进强化创新支撑,共同做强一流创新团 队、携手并进夯实人才基础,共同做实科技协同攻 关、携手并进攻破科技瓶颈,共同做好成果转移转 化、携手并进推动转型升级。 扫描二维码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院士特列夏林 • 米哈伊尔 • 查看相关视频 尤里耶维奇等国外嘉宾在线致辞。来自 25 个国家 的 700 余位高水平专家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会。 来源:教育部官网 █ 11
未来学校 官宣!金东未来教育先导区共建工作正式启动 2021 年 9 月 23 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金华市金东区政府与金华市教育局举办合作协议签约 仪式,共同筹建“金东未来教育先导区”,并开展一系列未来学校相关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工作,推动区 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指 出,此次与金华市教育局、金华市金东区人民政府 共同筹建金东未来教育先导区,是落实 2019 年 7 月 中心与金华市人民政府签署的“教育现代化创新发 展试验区”战略合作重要内容,也标志着金东区未 来学校建设进入新阶段。“金东未来教育先导区” 建设工作,要注重三个关系、打造一个模式,即注 重未来学校建设和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系; 注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注 重教育改革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抓住 历史和政策机遇打造未来学校建设的金东模式。 金东区常务副区长李剑辉表示,教育是重大民 生关切、重要民生工程,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展的重要引擎。当前,金东区正面临着“三区协同” 发展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要 用优质的公共资源来提升品质和内力,要用一批好 学校来回应老百姓“上好学”的新期盼。在这样的 关键阶段,经过前期认真谋划与多轮洽谈,金东区 将与中心合作,共同筹建金东未来教育先导区,并 开展一系列未来学校相关项目规划和建设实施工作, 用六年时间共创未来学校金东模式,全力助推金东 教育发展育先机开新局、提品质上台阶。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及 曹波等领导出席签约仪式。 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未来学校研究院负责人,金 签约仪式当天,还举行了金东区基础教育座谈 华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厉衔锋,金东区常务 副区长李剑辉,金华市金东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 会,金东区实验小学、光南小学、孝顺小学、曹宅小学、 竟成,金华市金东区副区长曹国军,金华市金东区 含香小学、孝顺初中等学校校长做了重点发言。 政协副主席金艳秀,金华市金东区教育体育局局长 来源:教育部规划中心,供稿:潘菲菲,摄影: 朱佳虹、应斯佳 █ 12
未来学校 “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交流会在滨州滨城召开 近日,“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交流会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七中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未 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建设发展”为主题,聚焦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创新需要,围绕“未来路 线图”实验学校的规划、建设与特色发展路径等展开深入交流与分享,旨在汇聚发展力量,加快推动建设 一批具有新场景、新课程、新学习、新技术、新流程“五新”属性的实验学校,为学校形态变革创新不断 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加快未来学校建设,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与学生,将在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关键作用,他们的精 神面貌及综合素质决定着我们国家在 2035 年和 2050 年的综合实力。因此,关于基础教育的展望与规划 绝不能仅停留在当下,而是要着眼于 2035,甚至更 远的未来。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在 会上表示,要深刻认识“十四五”阶段建设高质量 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未来学校基本特征, 坚持将立德树人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 有机融合。未来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教育观、知识观和学习观,并在 此基础上进行学校重构,坚持思想引领、科学规划、综合施策开展未来学校的建设工作。 山东省教育厅机关党委书记、二级巡视员张士 瑞对会议成功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本次“未来 路线图”实验学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既是山东省 国家级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又一重要成 果,也是山东教育向未来教育转型的又一重要契机。 滨州市滨城区作为山东省首个未来学校实验区,主 动扛起了先行探索未来教育发展的区域责任。希望 滨州市将滨城未来学校实验区项目作为全市重点项 目,推动滨城区尽快成长为全国新时代深化教育综 合改革先行地、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未来教育先行区和产教融合标杆区,为山东省教育高质量发 展再添新成就。 13
未来学校 特色共建,“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开启新篇章 基于“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汇聚的创新探索成果, 以数智时代学校建设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在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下,未来学校研究院联合相关行业领先资源,推出一批“未来路线图”实 验学校特色学校。会议现场,举行了“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系列发布活动。 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未来学校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德林围绕“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建设与发展作 了主旨报告,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的建设方向与建设标准。 群智群策,助力未来学校建设发展 “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规划设计图应该如何设 计?山东建筑大学副教授、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 究院副总建筑师刘伟波指出:未来学校规划建设应关 注学生诉求,结合学校发展方向及地域特征属性、文 化元素进行设计。未来学校应在学校功能区设计、校 园色彩搭配、空间布局上进行突破,遵循科学原则, 坚持为教学服务,进一步扩大非正式教学空间,着眼 学校长远发展,加强开放设计与智慧元素的应用,应 关注生态保护,建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新校园。 14
未来学校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开展创新教育,提升青少 年科学素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国航天科技国际 交流中心副主任、航天科技教育联盟秘书长周岫彬从 航天赋能教育的角度进行了分享,以航天精神为核心 的航天文化,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品牌建设 方面有显著作用,学校航天特色教育可为学校发展积 极赋能。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副巡视员、中国科技出版 传媒集团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徐雁龙认为科学教育 工作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是为了普及编程技巧与知识,其核心是帮助 学生进行思维模式训练,引导学生接触科技前沿,培养其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世界、思考人生。 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就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分享,她认为 0-18 岁儿童的科学素养培养 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基础教育阶段可以“科学素养”为核心,以“课程载体”“活动探究”“评 价反馈”为支点,在教师的主导下,应用项目制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素养的培 养应将科学精神培养放在首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爱上科学、选择科学。 数智时代如何整体提升区域、学校教育及办学水 平?滨州市滨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许雯指出,滨 城区在学校创新过程中首先确立了“智者智城、智慧 滨城”的教育建设目标,并拟定了“1239”工作思路。 坚持立德树人,以未来学校实验区和全国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区建设为抓手,加强干部、教师、班主任三支 队伍建设,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强基工程、学前教育普 及普惠工程、美丽学校创建全覆盖工程、区域教育数 智化建设工程等 9 项工程,形成全链条改革组合拳, 一抓到底,将总体思路落到实处,取得了一定改革成绩。 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育技术和信息中心副主任徐小勇从区域整体推进智慧教育发展的角度进行了 分享,金华市紧跟国家和地方政策要求,融合教育技术推动智慧教育试点,提供覆盖“教、学、考、评、 管”等核心业务的开放融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坚持因地制宜,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教学治理, 通过对教学数据的精细化诊断,优化资源配置和教研教学场景创新。同时结合教师培训、课程创新、学 习场景构建、测量评价、学习生态融合等未来教育发展的五大方向,进一步优化办学模式,激发办学活力, 在未来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金华特色的步伐。 关于新时代特色学校发展新路径,济南长清中 学王守松校长分享了长清经验:济南长清中学以打 造全国知名特色普通高中为目标,走出了一条航天 + 小语种 + 武术的特色办学之路。学校独有的特色与 属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队伍的建设有明 显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15
未来学校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如何建构与实施?中 16 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校长、中国青年志愿者联合会职 工委员会副主任刘丽红指出,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 的重要载体,中小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坚 持整体规划,做好劳动安全风险防范与管理。在实 际劳动教育中强化学生身体力行、规范意识、质量 意识及专注品质。劳动过后应引导学生总结,促进 学生形成反思交流习惯,并灵巧地使用同伴作用、 榜样激励,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滨州市滨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教学研 究室主任王希军就深化课程教学创新,促进教育质 量提升的主题做了分享:滨城区结合全区情况综合 决策,把握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核心要素,以深化教 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通过三轮课程与教 学创新,实施区域教育政策驱动、研训项目驱动、 合理引导驱动、创新发展驱动四条路径,阶梯实施 教学创新行动,全面提升了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杭州市滨江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冯祖扬分享了 数智时代 AI 助力教师发展的杭州经验。他指出:教 师成长需要内因与外因驱动,其中关键外因是课堂 教学能力与学情评估能力。杭州市滨江区通过应用 大数据采集及分析技术,对课堂语言、行为、情感 进行记录分析,支持教师精准教研,显著提高了教 师学情评估能力。技术的应用使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个性辅导成为了可能,并为家校互联、共同发展奠 定了基础。 面对未来教育如何深化教学评价与改革,北京 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 方丹提出:评价要为教学服务,用超前的眼光进行 规划,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创新能力护航。未来 教学评价应降低教育焦虑并充分利用新技术,通过 学生画像的方式,因人施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未来学校 面向未来培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滨州市滨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许雯,滨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张道祥,滨州市滨城区教育和体育 局学前教育工作指导中心副主任刘鹏飞,青岛实验幼儿园原园长宁征分别从区域发展、实际教学、教师培养 与成长等角度出发阐述了对新型学前教育人才的期盼,就面向未来,我们应培养什么样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进行了分享。会议现场还举行了“‘未来路线图’实验幼儿园配套科学教育课程”公益捐赠仪式。 加快未来学校建设,对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交流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明确了 “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建设路径与方向,为实验学校建设发展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站在两个 100 年的交汇点上,我们将满怀激情、继续奋斗,与各方携手共绘未来学校发展新篇章。█ 17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服务教育统计高质量发展 9 月 17 日,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汇报会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行,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楼旭庆、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处长李燕丽、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同志专赴学院调研, 听取在线培训“十三五”总结和“十四五”发展目标,并深入了解 2021 年工作的最新进展。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介绍了院情,周 指导,为 63279 名来自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 健副院长携高层管理教育中心主任邵勃、副主任柴 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统计管理者和工作者提供培训课 永敏、助理主任王颖颖汇报了在线培训工作。楼旭 程和培训资源,已有 79% 的学员完成培训,顺利结业。 庆副司长高度肯定了教育统计在线培训工作,他表 示,该项目为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统计队伍 服务于“十四五”教育统计工作目标,围绕现 建设、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做出的巨大贡献。 代化教育统计调查体系,2021 年在线培训新课程自 8 月 28 日上线以来,已有万余人踊跃报名。 教育统计是教育事业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 要基础,是民生领域最为重要的部门统计之一。教 该项目不仅是教育统计工作里程碑式的创新, 育部党组始终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 也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长期以来在在线教育领域资 教育统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源和经验积累的创新成果。作为平台承办方的复旦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 大学管理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国 面提高教育统计工作能力和水平,在我国社会事业 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商业精英。实现优质教育的“无 的进步特别是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界”共享,复旦管院已将在线教育制定为高层管理 教育统计覆盖全国各类学校(机构)52 万余所、学 教育事业(Executive Education)的核心战略之一。 生 2.8 亿人和教职工 2100 多万人。 疫情深刻影响了全球经济增长方式,机遇与挑战同 在。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主动革新、提升认知 为了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打造一支综合 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复旦管院将在线教育作为高层 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育统计队伍, 管理教育事业(Executive Education)的核心战略 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和指导,教育部学校规划 正是为了全面回应这一需求,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 建设发展中心与复旦大学自 2016 年起合作共建全国 的发展浪潮,突破时空界限,线上线下协同教学,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 为学员提供安全稳定的培训平台,实用创新的线上 课程,严谨有序的教学管理和完整周到的运营服务, 在教育部领导、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 推动管理教育和管理知识更广泛地进入社会,促进 经过五年的发展,该平台已经发展成为服务于战线 管理教育创新发展。 百万教育统计管理者和工作者的专业化培训平台, 整合全国六大培训基地优质资源,经百位专家专业 来源:复旦管院高层管理教育 █ 18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 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焕新上线 为提升统计人员能力素养和业务水平,确保上岗人员准确把握各项改革内容,全面理解指标内涵和填报 要求,熟练掌握系统软件操作流程,高质量完成统计工作,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于 8 月 28 日上线, 培训报名通道同步开放。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教育统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督察工作重要决策部署、 扎实推进整改工作之年,教育部在前期大量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教育统计调查制度进行全面修 订,在优化体系结构,完善调查表内容,升级统计信息系统,变革数据传输手段,改进数据生产方式等方面 进行了改革创新。 在线培训三大职能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是在教育部发 三:聚焦教育管理、发展规划、国际比较,以 展规划司指导下,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教育热点话题,帮助学习 统筹组织,和复旦大学一起,整合各培训基地优质 者拓展宏观视野。 资源,在近百位教育统计专家支持下共同建设,服 务战线百万教育统计管理者和工作者成长、赋能、 2021 年 8 月 28 日,“十四五”的第一期全国 交流的专业化、数字化培训平台。“十三五”期间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启动,至次年 5 月 31 日为全 共培训学员 63279 人次,创造了教育统计培训的新 国教育统计管理者和工作者提供培训服务。 类型。 从“年度工作部署、统计工作规范、统计监测 在线培训职能: 评价”等方面助力统计工作开展、团队能力提升和 一: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灵活便捷的在线专 数据质量提高。在培训周期内,学员可根据要求开 业培训; 展培训,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同时在线考核成绩合 二:提供最新政策解读、工作指导和实践经验 格的学员予以结业,获得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 分享服务; 展中心和复旦大学共同颁发的“教育事业统计在线 培训结业证明”。 2021 新课程体系 根据 2021 年教育事业统计最新工作要求,在教 ( 分各级各类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 育部发展规划司指导下,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 ◆ 2021 年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讲解 展中心和复旦大学组织教育统计专家,研发和建设 ◆ 2021 年学校(机构)代码管理信息系统讲解 了“十四五”在线培训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 年 版)- 概论 围绕年度教育统计工作重点,新增培训课程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 年 五门。 版)- 指标解读 ◆ 2021 年教育事业统计调查制度讲解 19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 新课程体系包括“业务、拓展、管理”3 大类和 11 个系列课程,共 62 门课,155 课时。上述课程向全体培训学员开放。教 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和复旦大学还 将依托教育统计专家、联合其他培训基地, 根据教育事业统计工作计划和任务,逐年 丰富和更新平台的课程内容。 在今年新课程中三大“首次”特别值得关注 “首次”采用四维交互课程设计 进行答疑。针对统计工作业务课程,学员学习中 首次使用交互式课程设计,学生通过听课输 如有疑问,可通过平台【评论】功能留下问题, 入知识,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输出自己的理解和 留言时需标注【提问】字样。 判断。教与学相辅相成、多维度交叉递进。 第一维度:按章节逻辑顺序讲授课程内容 助教每周收集提问,并进行筛选、合并、分类。 第二维度:总目录和分内容间有序切换,建 在线培训平台每月组织专家答疑。助教将把专家 立思维框架和内容脉络 答疑的内容通过【评论】区书面回复给学员。 第三维度:主、次知识点明确区分,主知识 点增加课前思考和和课后练习,次内容作为阅读 “首次”聚焦热点教育发展主题,开展五次 或自习 直播教学 第四维度: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语音和文字多 种提示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 ◆“七普”数据中教育变化及对“十四五” “首次”引入培训课程专家答疑机制 规划的启示 2021 年,在线培训将组织专家针对学员提问 ◆教育现代化 2035 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 ◆教育管理背后的大数据分析 ◆爱上统计学 ◆教育(统计)国际比较 2021 新教学资源库 在线培训平台四大教学资源库,分别是“试题库”、“问答库”、“案例库 \"、“指标库”。 20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 2021 新教学安排 “十四五”在线培训为进一步满足不同培训 职业教育学校(机构)入职培训 学员的培训需求,分为“入职”和“进阶”两个 高等教育学校(机构)入职培训 层级。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入职培训 地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含乡镇中心校) 入职培训: 入职培训 面向首次参加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人员,涵盖 进阶培训: 填表人、统计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等。 面向已参加过“十三五”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 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机构) 训并获得结业证书的人员,涵盖填表人、统计负责人、 不同的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分为: 单位负责人等。 基础教育学校(机构)入职培训 教学安排 所有学习计划包括【必修课】、【选修课】、 在选修课表中选修的课程。 【在线考核】三部分。 在线考核:针对必修课学习内容,了解学员 必修课:是在培训周期结束前,学员必须学 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习完成的课程。 请注意:上述必修课、选修课和在线考核的 选修课:是在培训周期结束前,学员根据学 内容均因学习计划而异,请参训学员按自身所在 习计划要求的选修课数量,按照自身需求,任意 单位类型选择相对应的学习计划参与培训。 结业要求 2022 年 5 月 31 日前,完成并达到以下培训要 成选修课学习。 求即可获得结业证明。 完成并达到以上培训要求的学员,系统将自 要求一:完成学习计划中的必修课程学习; 动生成电子版结业证明。 要求二:参加学习计划中的在线考核,获得 纸质结业证明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 60 分以上成绩; 要求三:按照学习计划要求的课程数量,完 心与复旦大学共同颁发,于 2021 年 12 月 31 日和 2022 年 5 月 31 日后分两次邮寄发放。 2021 新定制服务 为更好地满足各省开展教育统计在线培训的需 ◆定制直播教学服务: 求,2021 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和复旦大 培训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地区,可针对热点主 学将为统一组织报名的地区提供以下定制服务: 题向在线培训平台申请直播教学服务。 ◆培训专报和分析服务: ◆定制学习计划: 根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对本省培训学员 根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定制面向本省培 的培训进度和培训成果做专门数据提取和分析服务。 训学员的学习计划、培训周期、培训课程和培训要求。 ◆结业证书专送服务: ◆定制培训课程: 培训结束后,结业证书将统一寄送给省级教育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从在线培训课程体系中选 行政部门,用于开展培训组织和总结。 择所需课程,替换或补充到培训平台提供的入职培 ◆其他定制服务 训学习计划中。 21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 报名方式 个人报名 支付完成后,即刻开通平台所有课程的学习 计划和学习权限,账号有效期至 2022 年 5 月 31 日。 针对学员个人参加培训 第一步: 第四步: 在线注册个人报名信息 付费后一个月,收费电子票据以邮件形式发 第二步: 送至个人报名时填写的邮箱信息,下载打印后即 线上支付培训费用 315 元 / 账号 / 期 可作凭证报销。 第三步: 团队报名 经教务人员审核无误后,通知团队报名组织 者统一支付培训费用,支付成功后发送支付凭证 针对同一单位多人报名参加培训 给教务人员。 第一步: 团队报名组织者可至在线培训平台(fudan. 第四步: kmelearning.com)下载《在线培训团队报名表》, 教务人员统一为该团体报名学员开通账号, 或致电 4000-134-365 索取。 学员通过账号(报名时手机号)和初始密码登录 第二步: 平台后,可自行修改密码。该账号拥有平台上所 根据报名表要求,填写团队报名信息,填写 有课程和学习计划和学习权限,账号有效期至 完成后发送至邮箱 kdcc@fudan.edu.cn 2022 年 5 月 31 日。 第三步: 协议报名 签订培训服务协议。 在线培训负责人联系方式 针对省级、地市级、区县级签订协议统一组 关老师:010-66093440 织的培训 王老师:021-25011012 █ 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和复旦大学 在线培训负责人联系培训需求,制定培训方案, 扫描二维码 了解培训详情 22
应用型高校 新系列!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时代新人培育新格局 “十四五”开局之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进一步聚焦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服务构建时代新人培育新格局,于近期推出“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时代新 人培育新格局”系列文章,以飧广大读者。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直接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关乎国家安全命脉的重大问题。数字化智能化时 代的到来对劳动者知识能力素质和知识能力复合程度提出了新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需要根据社会发 展、产业升级以及人才成长需求来设计,包括课程、学制、场景都应该满足和适应这样的需求变化。 专业集群:应用型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序 马陆亭 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是一个大命题,也可以说 在应用型高校,究竟是围绕专业集群还是围绕 代表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点, 学科集群为重点开展工作,其实也还存在着一定的 我在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的制订过程中 争论。但无论如何,学科、专业都是知识分类的产物, 即已深深地感受到,从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 也都是一种制度安排,并都受科学技术、社会需求 到来、中美贸易冲突、疫情爆发对高等教育功能的 和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学科、专业可以一致也可 反思等也都能得到印证。高等教育的“高等”和“创新” 以完全不一样。说到不同,学科的概念体现着一个 绝不意味着虚无缥缈,而是要脚踏实地真正地解决 研究领域,而专业则明显是一个育人的概念范畴, 面前的一个个现实问题,通过解决经济、产业和社 即学科指向科研而专业指向教学。从这一意义上说, 会难题而不断地推动社会进步。从世界高等教育发 应用型高校重视人才培养,重视专业、专业集群建 展史来看,先是有了社会服务职能,然后有了多样化, 设更有其道理,再加上与区域、产业的紧密结合就 之后才有了一流大学。即是说一流大学是高等教育 更没有什么问题了。 发展多样化的产物,很大程度上根植于其社会服务 职能的履行。所以,我们不能低看应用型高校转型 顾永安教授长期致力于我国应用型院校领域的 发展工作,他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研究,特别是近年来,持续关注应用型院校专业集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一定是高等学校科学发展 群研究,其所著《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 的必由之路。进一步来看,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可谓适逢其时、恰逢所需,既顺应了应用型院校高 的专业集群建设就非常重要了,是应用型高校主动 度契合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深度推进转型发展和产 适应经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是高等 教融合的迫切需要,也顺应了建设一流应用型专业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应成为应用型高校推 和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促进高质量发展与建设高 进产教融合、厚植办学特色、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迫切需要,还顺应了应用型院校 建设一流专业的基本内涵。如果将“创新”比喻为 推进专业集群建设亟需系统的专业理论指导和优秀 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的话,那么“应用” 的实践案例借鉴,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正确决策与 就是维持其良性运行的血液。 科学管理、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协同高校转型发展、 产教融合亟需专业集群理论指导的迫切需要。 23
应用型高校 《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该研究是应用型高等教育领域中具有创新 校专业集群建设的专著,一定程度上具有开疆辟土 性与开拓性的研究。从文献检索来看,无论是国外 的价值与填补空白的意义。 还是国内,关于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的比较全面、 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专著都很少见。因此,除了专著 二是该研究是扎根我国应用型高校的院校研究 中所述的诸多研究创新点之外,该研究本身就是一 与应用研究。顾永安教授始终坚持“工作、学习与 项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的工作,《应用型院校专业 研究相结合”。十多年来,作者调研、考察、评估、 集群研究论纲》作为我国第一本专门研究应用型院 指导的足迹遍及全国 20 多个省市区的 300 多所应 用型院校,该专著鲜活丰富的案例及理论观点的创 新都源于作者深入应用型院校实际场景及专业集群 建设一线的第一手调研、考察、评估、指导活动。 因此,该专著是以院校研究法为研究范式的、扎根 于我国应用型院校的非常接地气的院校研究与应用 研究。 三是该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等教育 理论研究。作者秉持理论来源于实践,从实践上升 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如,应用型院校专业 集群的概念体系、逻辑机理、顶层设计、内涵建设、 机制创新与评价体系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阐析,就 源于作者对全国 100 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十三五” 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申报材料中关于专 业集群材料的研读与部分本科院校专业集群的专题 调研。作者对于专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又通过作者 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专家身份指导了高 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该专著在理论上有诸多创新,我认为值得充分肯定的主要创新之处有: 第一,研究并界定了专业集群的概念内涵及其 野来观照专业集群建设。立足于“专业集群”与“专 特征。提出“专业集群是对应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 业结构”和“产业集群”的关联关系,从教育的内 创新链的岗位(群)需求,按照群落状建设的原则, 外部规律角度来研究专业集群。首先从教育的内部 以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核心专业为龙头,充分融 规律角度,阐述专业结构与专业集群的关联,关注 合若干个学科基础、工程对象与技术领域相同或相 专业结构如何影响专业集群布局架构、建设发展。 近的、具有内在关联的若干专业的有机集合”,强 再从教育的外部规律角度,从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 调指出“地方本科高校在专业集群布局与建设时, 的关系入手,探究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之间的相互 不能忽视学科基础、学科属性与要求,要基于学科 关联、耦合发展、融合发展;使专业集群具有内连 基础等相关因素但又不局限于学科思维、学科逻辑 专业结构、外接产业集群的特点。 体系考虑专业集群布局”。这一概念和观点充分体 现了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的学科性与亲产业性等鲜 第三,构建了专业集群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系。 明的特征。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从顶层设计、内涵建 设、机制创新三个维度整体架构了专业集群建设的 第二,提出了专业集群建设的理论基础。本研 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又从“顶层设计、内涵建设、 究尝试从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的理论视 机制创新、成果产出”四个维度构建了专业集群建 24
应用型高校 设效度的评价体系框架。在结语部分,从“认识高 推进的实践方略体系。这样该专著也就形成了十分 度、思维广度、创新维度、特色培育力度、价值向度、 清晰的专业集群研究的“理论 - 评价 - 实践”的逻 质量保障度”的“六个度”,构建了专业集群深度 辑结构体系。 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两个重要概念。专业集群构建和建设是一项 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研究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未解 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应用型院校去实践探索,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者去思考研究。衷心地期待顾永安教授及其 应用型院校研究团队继续推进专业集群及应用型院校建设与发展领域的研究,争取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注:本文摘自顾永安著《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序,题目为编者所加。█ 25
应用型高校 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应势之举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对于劳动者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 才的培养需要立足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以及人才需求来设计,培养机制、学习场景、课程内容等都应该适应 和满足这样的需求变化。 “十四五”开局之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 创新型人才刻不容缓。 展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 2015 年 10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 发展格局,进一步聚焦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服务 构建时代新人培育新格局,于近期设计推出“高质 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 量发展:服务构建时代新人培育新格局”系列文章。 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以培养产业转 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 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 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 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 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 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 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 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 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 实施,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 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顺势而为 成果丰硕 为 深 入 贯 彻 落 实《 关 于 引 导 部 分 地 方 普 通 本 保了课题研究组织有力、开展有序、研究深入。 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 经过五年发展与实践,五校基地聚焦地方应用 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教育 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顺势而为、迅速行动,自 型本科院校关键性问题,以全新教育理念为指引,坚 2016 年起设计并实施“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 持实践成果导向,打造行动研究范式,围绕产教融合 (以下简称“实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加快转 和转型发展主题,实施专项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研究 型发展步伐,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内容涵盖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编成结构改革、人才培 的模式和机制改革,提高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 养体制机制模式流程、应用型人才质量评估和控制、 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激励机制、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 遴选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营口理工学院、北部湾大学、 建设、产教融合机制与创新创业教育、关键专业集群 兰州文理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五所高校为实验 建设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建设研究等内容。 首批试点高校(简称“五校基地”),并结合各校 改革创新和发展重点确立实施课题。 围绕专项课题,五所基地院校已发表论文三十 余篇,组建多支教学创新团队,拓展完成多项应用 课题采取“中心 - 专家 - 学校”三位一体研究 型课程范式研究,形成一批课程模块及创新案例出 模式,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统一组织并 版物。五年来,各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邀请多批专家进校指导,五校院校校领导牵头、骨 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更精准、 干教师参与并建立了线上、线下课题研究机制,确 更匹配,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对标行业先进水平, 各院校服务地方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 26
应用型高校 四个坚持 因校施策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 实践中,注重将学习者当成探究者,总结凝练 8 种 改革创新要解决问题,研究是为了阐明问题, 范式。下一步,学校将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 制平台,与企业联合开展课程开发并成立应用型课 五校基地聚焦围绕具体问题来开展研究与实验,在 程开发联盟,扩大成果覆盖面。 解决实践问题中阐明理论问题,提升理论认识。 营口理工学院已将创新创业嵌入教学模块,融 二是坚持平台化思维 入人才培养。后续,学校将深化创新、创业、创意 建立研究指导实践,实践支撑研究的模式, 相互融合,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注重创新创业实践, 与企业合建平台、建立有效机制,共建共享超级大 从而形成行动研究的自我循环,在实践中不断深 平台。 化改进。 北部湾大学坚持走海洋型、应用型、国际化发 三是坚持范式创新 展道路,下一步,学校将促进产教融合大平台向更 树立平台化思维,做好五校基地协同创新大文 高水平深化衍化,打通政校企纵深融通,有效发挥 平台载体的集成作用、育人作用、服务作用、引领 章,在研究机制、研究模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形成 示范作用,融入地方发展规划,服务国家海洋强国 突破,突出课题研究范式的创新性。 战略实施。 四是坚持横向协同 兰州文理学院坚持问题导向研究,以教师为主 五校基地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建立校内协同、 体,完善学校双师教师管理制度,培育“四有好老 师”。学校将在师资队伍转型方面进一步加强,特 五校基地间协同工作机制,横向相互启发和借鉴, 别是人才引进、年轻教师培育、使用、考评、绩效 总结凝练共性研究方法和理论,突出平台化模式中 兑现、职称评聘、奖优评先等方面建立一体化举措, 共享、协同特质。 在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高水平课题成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开展应用型课程体系研究与 行动研究 与时俱进 近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织课题评审专家组对五校承担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集体评审,专 家一致认为研究成果具备突破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体现了课题研究价值和使命任务。同时,围 绕如何进一步以研究推进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好服务构建发展新格局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专家说 重庆市教委原副主任牟延林: 课题研究顶层设计好、研究走向好、阶段成果好,同时在进一步深化时还要做好四个“再”,一是概 念上再确认,课题研究既要守住初心也要与时俱进;二是理论上再提高,在实践行动研究基础上总结理论 方法;三是应用上再精准,用产教融合创新思维,深化研究工作;四是研究上再聚焦,既要面向学校自身, 也要服务相关产业、行业、区域。 27
应用型高校 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孟庆国: 一是坚持行动研究教育实验范例,以实践为导向深化理论研究,面向行业产业组建学科专业集群产学 研平台;二是创新应用型高校制度建设模式,以政策机制激励教师向“双师”转型;三是要坚持实践成果 转化的目标导向,与地方政府转型发展需求形成交集。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 围绕高校教师队伍转型为突破口,开展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核心问题,创新教师职称评审、 评价机制体制模式创新,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结构、特色的创新点。同时,放眼全国地方 应用型高校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收集整理后扩充课题数据库,可进一步增强课题成果的应用性。 徐州工程学院原校长韩宝平: 课题立足实践案例开展研究,形成引领示范作用,树立了品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尝试探索产业学 院等产教融合创新机制,提升学生使命担当责任意识,弘扬了拼搏进取、重视劳动的优良传统。 黑龙江工程学院副校长叶树江: 课题研究要持续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课题研究重点和方向,梳理出问题、总结出方法、凝练出目标, 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将课题研究工作牢牢踩在产教融合思维沃土上,深化工程教育专业建设,注重学生能 力培养对行业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何聚厚: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基本思路,并与教师发展需求、教学定位需求、教发中心建 设相配合。在信息化教学创新时,要用智能技术去解决教学里面的问题,实现技术和教学融合点的智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易丽: 发挥问题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指引作用,突出课题研究中的亮点和特色,精准把握受众群体和目 标驱动,提炼课题研究的创新性,发挥区位、产业等优势。 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院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顾永安: 建立应用型课程的五年规划和实施方案,正确处理好课程开发和建设关系,创新课程评价和效果反馈 方面研究,使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继续推动“高 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再深入、再提质、再抓实,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坚持需求导向、示范 引领、协同推进,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好服务构建发展新格局。 来源:教育部规划中心 █ 28
职教 @ 新时代 “十四五”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启动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 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计 划》),启动实施“十四五”时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为职业 教育提质培优和类型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在总体要求上,《计划》提出,聚焦职业教育 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 改革的核心任务,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 等到学校工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 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 学校工作的常态化机制。 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把“三教改革”、1+X 证书制度、 教师企业实践等作为重点内容。 三是启动名师名校长工程,发挥示范作用。开 展名校长(书记)培育、名师(名匠)团队培育、 具体内容上,《计划》提出,一是深化“三 培训者团队建设,通过示范引领、重点推进、以点 教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推出课程实施能力提升、 带面,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校长办学治校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1+X 证书制度种子教师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 培训、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访学研修等五 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大举措,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 建设水平。 在经费保障方面,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资金渠道 对《计划》实施予以支持。《计划》提出,各省级 二是校企双向交流,深化产教融合。一方面选 教育部门要积极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 派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到国家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 采用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顶岗、参与研发项目、兼 评估,采取专家实地调研、现场指导、网络监测评估、 职任职等方式,开展产学研训一体化岗位实践;一 学员匿名评估、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各机构项目 方面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产业导师特聘岗,采取 实施过程及成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经费分配、 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聘请企业 任务调整的重要参考。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 年)的通知 教师函〔2021〕6 号 下简称“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 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政局 : 一、总体要求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一)指导思想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 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 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 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双师型” 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决定联合实施 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 年)(以 兼顾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思 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29
职教 @ 新时代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 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 大力弘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育高质量发展。 2. 对接新标准更新知识技能。对接新专业目录、 (二)主要目标 新专业内涵,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特别是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地方健全完善职业院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需求,把职 校教师培训体系和全员培训制度,打造高水平、高 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 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队伍。创新培训方式,重 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等纳入教师培训必修模块,提升 点支持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名校长和培训 教师落实育训并举的能力。 者等的能力素质提升。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 学标准开展教育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高, 3. 强化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推进教师的理念转 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双师型” 变、知识更新、技能提升,提高教师参与研制专业 教师和教学团队数量基本充足,校企共建一批“双 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组织参与结构化模块式教学 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训 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开展教育教学的 体系基本健全。 能力。加强职业教育心理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 (三)实施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内容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 1. 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 化教学能力、教材开发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 展、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需要,落实职业教育 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高质量发展和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总体 要求,重点支撑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三 (二)健全教师精准培训机制 教改革”)和 1+X 证书制度改革。 4. 创新教师培训形式。精准分析不同发展阶段、 2. 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全面推进教师培训关 不同类型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综合采取线下混合研 键环节改革,优化培训内容,鼓励各地根据地方特 修、在线培训、结对学习、跟岗研修、顶岗研修、 色产业发展需求设置创新项目。改进培训形式,探 访学研修、返岗实践等灵活多样的研修方式,为教 索成果转化机制,持续强化返岗实践运用成效。 师量身打造培训方案,建立适应职业技能培训要求 3. 分层分类,精准施策。根据职业院校教师专 的教师分级培训模式。 业发展不同阶段需求,教师、管理者和培训者不同 5. 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强化教师到行业企业深 群体需要,精准分析培训需求,科学制订培训方案, 度实践,注重提升“双师”素养。推进专业课教师 加强过程管理与诊断改进。 每年至少累计 1 个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或实 4. 分级实施,示范引领。坚持和完善国家示范 训基地实训。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 引领、省级统筹实施、市县联动保障、校本特色研 态运行机制。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 修的四级培训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 多方参与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探索跨区域联合组 机制,提升培训质量与效益。 织实施培训,推动东西部结对帮扶、区域间资源共享、 经验交流。 二、重点任务 (三)健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6. 打造高水平教师培训基地。支持高水平学校 (一)优化完善教师培训内容 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企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辐射区域内学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 校和企业,提升校企合作育人水平。认定一批“双 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铸魂育人。推进理想信念教育 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示范基地。鼓励校企共建教师 常态化,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纳入教师培训必修 发展中心,在教师和员工培训、课程教材开发、实 内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切实增强教师课程 践教学、学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思政意识和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7.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培训者团队。加大培训者 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加强党 团队培训力度,提升培训队伍的项目管理能力和组 织实施能力。聘请技术能手、职教专家和行业企业 30
职教 @ 新时代 高水平人员参与教师培训工作,打造一支能够适应 年度任务部署和绩效评价,优化工作推进相关制度。 职业教育改革需要、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专家 各省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计划”的组织实施, 队伍。培训基地要加强相应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 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执行进度,每年根据 的投入,组建专业化培训团队。 事业发展和培训需求,制定本地区年度实施方案, 加强监督检查、跟踪问效。 8. 推进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开发一批教师培训 优势特色专业和优质课程资源。建立对接产业、实 (二)建优培训体系,强化分工协作 时更新、动态调整的产业导师资源库。完善现有信 健全完善国家示范引领、省级统筹实施、市县 息管理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培训资源平台, 联动保障、校本特色研修的四级培训体系。中央财 推动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等的优质培训资源共 政投入主要用于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名校长、 建共享。 培训者的示范性培训等,省、市、县和学校在国家 的示范引领下,重点支持开展对新入职教师、青年 (四)强化日常管理和考核 教师等的培训和校企合作,强化校本研修,实现职 9. 强化监督管理。各省级教育部门要依托相关 业院校教师培训全员覆盖。 管理机构,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对培训工作进行全 (三)优化投入结构,严格使用管理 程管理。成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定期 各地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资金使用 组织开展质量监测、视导调研和跟踪问效。“十四五” 管理,确保经费按时拨付。经费投入要进一步突 期间,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对各省份“计划”执行情 出改革导向。各省级教育部门、培训机构要参照 况开展视导。 国家关于培训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及《现代职业 10.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各省级教育部门要积 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结合 极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 本省实际制定相关资金管理办法,严格界定经费 质量评价机制,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采取专 开支范围,规范拨付流程,加强经费使用监管, 家实地调研、现场指导、网络监测评估、学员匿名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评估、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各机构项目实施过程 各省级教育部门要制定本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 及成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经费分配、任务调 提高计划“十四五”实施规划并报教育部备案。同时, 整的重要参考。 每年 12 月底前制定次年实施方案并报教育部备案。 附件: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指导方案 三、保障措施 教育部 财政部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规划 2021 年 7 月 29 日 教育部负责“计划”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 附件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指导方案 一、“三教”改革研修 教师,采取集中研修、项目实操等形式,分阶段开 1. 课程实施能力提升。面向职业院校专业骨干 展研修。研修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信息化制度标 教师,采取集中研修、岗位辅导等形式,分阶段开 准、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制作应用、在线教学组织 展研修。研修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 实施和平台使用、混合式教学组织实施、VR(虚拟 体系、课程思政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案编写与 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AI(人 实施、新型活页式与工作手册式教材编写与使用、 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管理信息化 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实训实习教学组织与 应用。 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等。 2.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面向职业院校骨干 3.1+X 证书制度种子教师培训。遴选 1+X 证书 制度试点院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采取联合研发、 31
职教 @ 新时代 合作培训、岗位实践等方式,分阶段开展研修。研 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或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大师 修内容主要包括职业(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等级 (专兼职)组建“双师型”名师(名匠)工作室或 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职业技 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通过定期团队研修、项目 能等级证书与专业课程融合,模块化教学方式方法, 研究、行动学习等方式,进行为期 3 年的分阶段研修。 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与培养课程考核评价等。 “双师型”名师(名匠)工作室研修内容主要包括 模块化课程建设与组织实施、教学资源研发、教学 4. 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面向职业院校公 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提升等;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共基础课,特别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 研修内容主要包括技术技能传承、积累与开发应用、 专任教师和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采 传统(民族)技艺传承、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 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研修、专题研修和德育研 创业教育经验交流等。 学等形式,分阶段开展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中职思 想政治、语文和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编写思路、课程 8. 培训者团队建设。面向全国职教师资培养培 内容和教学方法;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训基地和省级师资培训基地骨干培训教师、培训管 与质量评价;中职数学等 7 门公共基础课,高职英语、 理人员,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培训管理团队。通过 信息技术等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教案、教学 集中面授、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案例开发设计等。 分阶段研修。研修内容主要包括培训基地建设、需 求分析方法、模块化培训课程设计、绩效考核评估等。 5. 访学研修。遴选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到国 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三、校企双向交流 等优质学校、学术和科研机构及国内外高水平大学 9. 教师企业实践。选派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到国 进行访学,采取结对学习、联合教研、专项指导、 家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研训一体化岗位实 顶岗研修等方式,分阶段开展研修。研修内容主要 践,采用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顶岗、参与研发项目、 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 兼职任职等方式,开展企业跟岗实践,可分阶段进行。 课程开发与建设、名师工作室建设、教学能力大赛、 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 技能大赛、教科研方法等。 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 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 二、名师名校长培育 文化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 6. 名校长(书记)培育。遴选职业院校校长(书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 记)参加培训,通过集中研修、跟岗研修、考察交流、 10. 产业导师特聘。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产 在线研讨、返岗实践等方式进行培育,内容主要包 业导师特聘岗,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 括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和教师工作的重要 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工作。采取兼职任教、 政策、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实践、区域职业教 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承 育现代化、职业院校治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担教学工作,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参与“双 改革、1+X 证书制度、“三教”改革组织领导与实施、 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 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成果培育、信息化建设管 究等。 理和应用等。 7. 名师(名匠)团队培育。遴选职业院校具有 来源:《中国教育报》、教育部官网 █ 32
职教 @ 新时代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职教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系统诠释了其“坚持真 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深刻内涵,要求“永 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建党百年心路历程的高度概括,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精神感 召力、理论引领力和实践指导力。当前职业教育转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处于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机遇期, 内强质量、外树形象的攻坚期,巩固类型、形成体系的突破期,要用好建党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为实现 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注入强大力量。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 职业教育”,可以说职教救国、职教兴邦写入了基因, 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 融入了血脉,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理想所系、价值所在。 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就是要胸怀全局, 当前,我国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向着全面 提高站位,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服务发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从职教救国, 展为宗旨,增强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到职教强国,新时代职业教育迈上了新起点。要主 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 动服务国家战略,秉承与民族休戚与共、与祖国同 人才和技能支撑。很少有哪一种教育像职业教育这 心同行的光荣传统,为到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 样,从一出生就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代化强国率先奠基、提供支撑;融入区域发展,坚 1866 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肩负“富国强兵”的重任, 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1917 年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倡爱国之根本在 全方位提升贡献度,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要素、动力源泉。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集中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 要“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 育要以质图强、提质培优,打一场办学质量的“翻 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就是 身仗”,办有标准、有质量、有尊严的职业教育; 要坚持立德树人,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 适应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新趋势,构 人、为谁培养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建更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培 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 养由“体能 + 技能”转向“技术 + 技能”,提升劳 的职业教育,每年培养 1000 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 动者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促进一线工作者体面劳 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 动、尊严生活,形成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人力资 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 70% 以上来自职 源队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 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教育为改善劳动力队伍结构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 素质、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 气、骨气、底气,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 贡献。 锋力量。 33
职教 @ 新时代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范和意志品质的集中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 代职业教育体系。 拼搏、不懈奋斗”,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 当前,职业教育仍然面临着国家战略、企业需 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 结论”。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就是要敢于创新、敢 求与个人意愿之间的错位,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认 于突破,不守旧、不媚外,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知度、认可度不高,我们要知重负重、攻坚克难,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我国职业 以类型教育为逻辑基点,系统构建学校体系、制度 教育富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探索形成了 体系、培养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坚定不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德技并修、工学结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进职业教育类型发展; 合育人机制,提出了类型教育的重要论断,丰富了 优化学制设计,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培养, 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从改革开放初 构建起衔接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办 以中职为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到世纪之交的高等职 学层次上移,壮大职业教育本科培养规模,加大高 业教育大发展,到新时代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 端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深化“职教高考”改革,畅 育,一直在探索中前进,逐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现 通职教学生的升学通道,吸引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之路。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担当和人民立场的集中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 质量的就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 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 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大力发展农村 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于职 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 业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 育在缓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中的独特作用,阻 方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职业教育是重大 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当地产业发展培养培训技术技 的民生工程,职业院校 70% 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 能人才;面向人人,服务人人,满足人民高质量多 千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 样化教育需求,成为人们的优质选项、主动选择, 梦想。 支持学习者先学习再就业、先就业再学习、边就业 边学习,让每个人在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 职业教育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当前, 段都能够获得学习支持,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要通过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我们要赓续好红色精神血脉,保持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伟大建党精神 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把“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 为”的生动实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邢顺峰系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 █ 34
职教 @ 新时代 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从何处发力 今年的两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和“十四五”规划中都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当前国际形势 风云变幻,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未有之大疫情,而职业教育同样面临一些新情况。 顶层设计方面,“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国 源方面,随着高职扩招、职普分流,越来越多的农 家战略定位已经确定,多项利好政策频出;产业发 民工、退伍军人甚至文化课高分考生进入职业院校 展方面,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迅猛发展,迫切需 就读……面对这些新情况,提高职教适应性应该从 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体系建设方面,职教本 何处发力呢?在日前举行的太和文明论坛教育文化 科正在打破职业教育学历的“天花板”,填补“纵 分论坛上,相关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 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职教体系空白;生 的探讨与交流。 适应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变革,提高职教前瞻性 “之前参加机器人大会时发现一个很值得深思 观点,她指出,由于科技的快速迭代发展,一些岗 的现象,即企业投入很大来研发无人驾驶技术,但 位会逐渐消失或减少,同时会产生一些新职业,原 又担心技术刚研发出来还没有形成产业就过时了。” 来的一些岗位和职业内容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如智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唐以志抛出 能化生产制造业等,因此我们必须认识碳中和、新 的案例引发了广泛讨论——为什么当下我们要格外 基建、数字经济、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通过识变、 聚焦提高职教适应性?对此他认为,主要是我们所 应变和求变,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处的时代发生了变化,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 变化,这种变化打破了原来稳定的教育体系,之前 “全国职教大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加大 与之不适应的内容就必须变革。比如“1+X”证书制 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和 度就是要通过“X”灵活的证书课程来改变“1”的 经费投入三方面,这就需要梳理,到底需要哪些制度、 不适应问题,通过这样一种机制把行业、企业的标 政策和经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诚进 准引入到教育中来,改进人才培养。 一步阐述说,“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纲要提 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 “今年麦肯锡发布了一个报告,我国有数百万 的根基,而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 的劳动者急需学习新的技能,高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资源四要素的协调发展构建了当今的现代产业体系, 上升 51%,有 2.2 亿的劳动者可能会变换职业。” 这已经不是传统概念的一产、二产、三产,因此, 北京教科院研究员王春燕列举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 职业教育应该去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状态。 35
职教 @ 新时代 以产教融合为支点,服务数字化新兴重点领域 “产教融合是提升职教适应性的战略支点,其 高职相关,到后面的数字仲裁、数字化系统的规划, 中服务数字化转型是新战略起点。”中国机械工业 也就是产品数字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都与职教 联合会教育培训部主任陈晓明从产业的角度指出, 本科相关。 我们要研究未来的产业、未来的技术以及未来的人 才是什么样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未来的专业、 “适应未来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设 未来的优势以及未来的生态是什么,这些综合起来 计导向,培养的学生不是简单的适应某个技术的发 就构成面向未来职业增强适应性的战略。 展,还要参与设计未来社会技术的发展,要发展独立、 自信、负责任的人格。”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 调查显示,在制造领域,基层数字化岗位、 授赵志群对上述调查非常认同,认为职业教育需要 中层数字化标准实际上就隐含着中职、高职和职 全面发展的人,不再是工业 2.0 简单的操作技能, 教本科,目前企业中装备系统的标定、代码编写、 而要了解整个工作要求,这就要以能力发展的逻辑 数据采集以及数字信息的可视化,基本上都与中 来衡量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 对标国际,统筹用好“政行校企”优势与权责 “德国职教经验经常会被拿来比对参考,其实 合才能真正有支点。 德国职业教育也有适应性问题,一些做法可以为我 “职教 20 条里出现的主体很多,但其中两个最 们的本土化实践提供借鉴参考。”中国驻德国使馆 原公使衔参赞刘立新介绍说。 重要,一个是学校,出现了 160 次,一个是企业, 出现了 60 多次,但是我们的法律、司法解释、部门 德国首先强化的是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新 规章基本没有提供职业教育政策落实到企业上的抓 世纪以来已经两次修订职教法,同时还不断修订 手。”在如何发挥企业在提高职教适应性的积极作 完善特许职业的职业法和职业标准,在这个过程 用方面,长江教育研究院、华中师大国家教育治理 中再来改革相应的教育。德国从 2004 年开始一直 研究院研究员方皛从法律角度提出了建议:首先要 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联盟,不仅有经济部门、 把企业的法定义务说清楚,要有部门规章、规范性 劳动部门、联邦教育部门在联邦层面牵头,还有 文件或司法解释给予清晰明确的界定;其次,对于 雇主协会、工会等一起强化产和教的协同。因此, 企业的给到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经费,可以 在产教融合本土化实践中要有跨界思维,不仅从 通过合同的形式固定,这些都是校企合作中制度建 教育内部,还要从经济领域着眼,如从经济政策、 设的核心抓手。 财税上怎么支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这样产教融 来源:《中国教育报》█ 36
职教 @ 新时代 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多元保障做强“职教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指引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职业本科 学校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把质量关。 新升格学校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办学类型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特色学校名称不变,核心要义是坚持职业 教育类型定位不动摇,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为服务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学校要增强发展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主动担当探索改革路径。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为中心,以新版专业目录和专业管理办法为依据, 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招,是职业教育 对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 打好“翻身仗”的关键一役。职业本科学校要把学 药、新材料等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 校历史发展、当前变革、未来期许放在经济社会、 域,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以产业链高阶需求为导 现代产业体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轴上综 向建设专业(群),抓紧打造与本科层次相匹配的 合规划考虑,尤其是以公办高水平职业专科学校为 教师队伍、教材体系、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技术实 基础设置的职业本科学校,还肩负着推进育人方式、 践知识和能力层级提升,打造技术研发型创新服务 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改革探路、示范、 平台。 引领的重任,是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本科教育品牌, 为职业教育提质赋能的先锋队。 要 以 机 制 建 设 增 强 治 理 效 能。 以 学 校 章 程 和 “十四五”规划为蓝本,聚焦制度、政策、标准建设, 要修炼内功提升培养质量。在心态、时态、语 构建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完善基于本科层次的内部 态、状态上全面向职业本科层次转变,对接科技发 质量保证体系,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树立 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了解掌握区域产业转型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识,以系统的文化标识、文化行为、 升级、企业提质增效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文化理念指导本科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校在办学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理念、办学定位等方面达到新的层次。 社会要强化办学保障和质量共治 政府要搭好“唱戏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 招生制度改革力度,促进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国家标准、学位管理和授予、 率先构建起地方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专业认证、评估考核、师资队伍建设等政策供给。 各地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发挥属地管理职能,将 行企要演好“硬主角”。有关行业组织要将全 职业本科学校发展纳入本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 行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 强对类型办学定位、理念、职能等的指导和监管, 指导学校编制行业人才需求报告,根据产业发展趋 加强对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引导和质 势指导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 量监控;加大办学空间、机构编制、科技创新、经 院,帮助探索职教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的机制 费投入支持,加大探索绩效工资、人事制度、考试 标准。合作企业要及时将生产现场人才需求的规格 与学校共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专业建设、 37
职教 @ 新时代 实训基地建设等,在学校设“专家工作站”、在企 毕业生提供对等的工资待遇、政治待遇和社会待 业建“教师工作室”,同学校联合开展技术培训和 遇。其次,职业本科学校应尽快进入角色,及时 职业技能培训,合作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 提供产业、社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进 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技术研发平台,开展高 一步赢得企业、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再其次,建 质量技术研发和服务。 立科学和“有温度”的评价考核机制,将系统的 办学水平评估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同老百姓的直 要合力把好“质量关”。首先,全社会要平 观感受结合起来,综合检阅职业本科教育的改革 等对待职业本科教育,破除职业本科学校在地位 发展成效。 上低于普通本科学校的观念,并为职业本科学校 学界要突出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 多关注新问题。职业本科教育理论探究已持续 局从对历史沿革、特点、必要性、可行性等的探讨, 较长时间,多为历史溯源、概念思辨、国际比较等 转向职业本科教育是什么、谁来办、怎么办等概念 传统研究范式和主题。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和“职教 内涵厘清,以及考试招生制度和学位制度改革、标 20 条”谋划了职业教育发展新蓝图,也赋予了职业 准研制、专业设置与衔接等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教育新的发展内涵和外延,2019 年职业本科教育实 质落地,与之相伴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挑战大量 多研究实问题。职业本科教育从符号变成现实、 涌现,亟待更多研究力量参与新讨论,采用新方法, 从概念成为实践,支撑的关键是实打实的人才培养 构建新范式,形成新成果,为政策制定、体系建设、 活动。开展教育研究,须扎根职业本科学校办学实 院校实践提供参考。 际,采用调查研究、质性研究等方法,聚焦学校治 理结构优化、企业人才需求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强 多探讨真问题。已有研究成果对了解、认识职 化等方面,聚焦专业(群)、课程、教材、实训基地、 业本科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但研究主题重复、思辨 师资、创新服务平台等的建设,为职业本科学校内 多、理论构建不成熟,难以满足实践发展需要。随 涵发展、类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马上能用” 着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把研究重点、思路与布 的意见建议。 坚持类型定位,既是职业教育巩固同等重要地位的重要方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职业本科学 校要有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其中的最重要路径, 是延续“职业教育基因”,并通过完善制度、强化内涵、多元保障把这种“基因”做强,全力打造高标准、 高质量、类型特色鲜明的职业本科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王振杰系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薛晓萍系河北工业职业技术 大学校长 █ 38
职教 @ 新时代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守正创新 今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 在“十四五”期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职业教育迎来了全面开启职业教育 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进程,职业教育向治理能力现代化、类型特色鲜明、制度完备、高水平办学、高质量发展迈进。 然而,职业教育治理的体系建设和能力水平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望相比仍存在差距,表现在职业教育 改革所需配套制度政策尚须健全、产教深度融合的难点仍未突破、行业指导职业教育能力和职业证书的公信 力有待提升等方面。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事关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需要 从多个方面改革创新,攻坚克难。 第一,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要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于职业教育改革的跨界性、复杂性,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切实增 强职业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全面提高国家职业教育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职业教育 体系应该包括职业院校系统和职业继续教育系统,是超越部委职能条块分工的,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改 变目前双系统中一强一弱的局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 职业教育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领域,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保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全面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第二,深化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社会支持的全社会合作推 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职能转变,由注重“办职教”向“管理与服务”过渡,从 直接抓项目颁奖项搞大赛的忙碌中解脱出来,成为职业教育治理的设计师。职业教育领域的政府职责主要是统 筹规划、制定政策、支持保障、依法依规监管等。健全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培训质 量保障体系,培育职业教育服务体系。明确界定相关治理主体的权责义务边界,构建协调互利的和谐关系,给 地方政府和院校较为充分的自主空间。形成“政府统筹管理、学校办学、行业和社会评估”的科学治理格局。 第三,突出行业在职业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主体作用。 大力培育和赋能行业组织(即企业自我管理的联合组织,类似德国双元制的工商业联合会和手工业联合 会两个行业组织),政府部门赋权行业组织为主体开发职业标准、认证企业培训师、组织职业证书考核、管 理和颁发职业证书等,教育和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认可。开展省级行业组织培育和转型试点,健全区域内同 行业内企业自我管理机制,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融入行业组织,在政府部门监管下,按有关规定开发职业 39
职教 @ 新时代 技能等级标准,负责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应提高行业指导能力,将行业人力需求调研、行 业能力标准开发、职业资格标准和技能等级考核标准的制定等工作纳入到行业的职能范围。发挥行业协会等 企业自我管理组织的积极作用,支持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推进包括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和团体标准在内的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 第四,应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治理的义务,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政府和行业应共同引导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发展方向;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人员交叉任职和担 任实职,在管理层面上组成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重要育人主体作用,鼓励有 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职业培训中心或跨企业培训中心,支持企业建立职业培训师队伍,支持和规范 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第五,完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保障体系。 整体上应建立“职业院校教师 + 企业培训师”新双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一方面,持续建设高 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支持新建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支持综合性、行业型大学举办职业师范学院,改革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以课程学习和学分积累代替 “一考定资格”的状况,突出资格考核中的职教类型特色。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支持建设若干高校职 业技术师范教育理论创新发展中心。可尝试单独开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项。另一方面,创新 设置一支专门的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企业培训师队伍,由行业组织认定和考核企业培训师的资格和作用。发 挥企业培训师的直接作用,是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必要条件,可以大大弥补现有职业院校“双师型” 教师队伍的不足。 第六,形成国家统筹指导和社会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支持与服务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所 需要的课程资源、教材、教学设备教具、职业证书等方面高质量的保障与供给。 只有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才能保障职教资源建设的高质量供给。以教材为例,可组织行业专家、技能人才 代表、职业教育教师代表、教材编写专家等为核心编写人员,依托多家大型出版社建立竞争性的全国性职业 教育教材开发专门机构,紧跟先进的职业标准和技术前沿,合力开发权威性强、行业认可度高的教材资源, 改变职业院校教师人人编教材、低水平重复的状况。 第七,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研究咨询服务体系。 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若干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专项委 员会,建立省级职业教育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国家政策的落实和地方实践创新;支持一批职业教育 智库,在国家和区域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和实践合力;鼓励第三方参与职业教育评价, 健全职业教育督导制度。另一方面,支持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体系。支持一批职业教育科研机 构开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探索和总结,立足中国大地,构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政府 应出台政策,推动职业教育理论界高质量地回应国家重大需求。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 和震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 40
职教 @ 新时代 岗位能手、大国工匠……“兜底”的职校也可以很“香” 近年来,随着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成为一项国家战略,有关中等职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政策也 发生调整,职业院校也成为不少打工子弟的升学选择,通过习得一技之长立足,甚至不断涌现出行业顶尖人 才,他们中有人成为了岗位能手、创业偶像、大国工匠。 又是一年开学季,对于莘莘学子而言,中考、 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 28%,到 2025 年我 高考、分段升学……每一个重要的关口都将影响一 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近 3000 万人,家政、 生,而在普职政策指导下,注定有一部分学生被分 养老等领域需求缺口达 4000 万人。进入职校后的打 流到职校序列,这其中也不乏打工子弟身影。数据 工子弟们,人生轨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背后又有 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 26%, 着怎样的故事?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一次“执意”的选择 “太辛苦了”“对眼睛和身体有损害”“未 “我知道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学一门生存的 来从业路艰难”……2014 年,中考结束后的程 本领才是最重要的。”尽管父母坚持,程邦炼 邦炼,毅然决定进入成都市技师学院学习焊接技 还是执意选择了职校,“其实当初也没有多清 术,但随之迎来了父母以各种理由的强烈反对。 晰的目标,只是觉得这样是适合我的方向”。 进入技校后,他凭借优异的焊接技术被选拔进 程邦炼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母亲身体不好 入校焊接集训队,参加过国家、省市等诸多技 留守家中照看田地,常年在外务工的父亲因为 能大赛,在 2017 年成都市青工技能大赛 ( 焊接 ) 历经了太多生活的艰辛,希望儿子能走一条相 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取得高级技师资 对轻松的路,在了解到程邦炼成绩无法达到普 格证。 高线的情况下,提出了复读的想法。 职业教育是差生才接受的教育,孩子进中职院 学院艺术与产业设计学部的王洁,至今仍对那年中 校未来渺茫、人才培养存在局限……在广泛的家长 考后就升学问题与父亲的“谈判”记忆清晰。那一年, 群体中,这种对中职的认知长期存在。程邦炼与父 她的中考成绩过了普高和“中师”分数线,却在深 母的争执,王洁也曾经历过,好在他们都以实际行 思熟虑后选择了职校之路。 动向父母证明了自己的选择。 因为对自身清晰的前景评估,即便与父母产生 “其实家长并不真的了解中职教育的现状,对 巨大的争执,王洁仍坚定迈进了宜宾市叙州区柳嘉 普高的倾向以及对职校的歧视,都来自于长久以来 职业技术学校的大门,“这是我成长路上一次十分 的刻板印象。”如今已拥有博士学位、任职于宜宾 关键的决定”。 41
职教 @ 新时代 “想要什么”很重要 在技校期间,程邦炼成功升学成都工贸职业技 身心投入在紧张的工作中,他很感恩这个时代,让 术学院,今年毕业季,他如愿入职成都飞机工业 ( 集 自己有幸成为航天报国的一分子。“职校生就业并 团 ) 有限责任公司,这一切对父母来说有些超乎预 不是难题,但‘就好业’要靠自己,时刻明白内心 料。事实上,随着高职扩招,我国已取消了中职毕 想要什么非常重要。”程邦炼说。 业生升高职的限制,也就是说,中职毕业生还可以 通过职教高考、高职单招、高职自主招生等继续深造, 同为应届职校毕业生,余军没有急于把自己 这一比例在很多地方已高达 80%。 推向职场,在收到来自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智能制 造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后,他与一家民营企业解除 “好的工作机会来之不易,先积累经验,学历 了就业协议,目前正在老家阆中古城惬意地享受 提升计划已列在日程里”。目前,程邦炼每天都全 着升学假期。 “职校的生活和想象中很不一样,但也就是在 活,他仿佛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不仅课程安排 那样紧张的环境下,我又为未来拼了一次”。余军 十分紧凑,每学期 8 周的实操课更是锻炼了本领, 自幼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 但真正让他有了升学念头的是顶岗实习期间的深刻 很少陪伴,几乎在他的学业和就业选择中没有干涉, 感受。 也没有给出过任何建议,然而绝对的自主权并没有 让他感到轻松。 “本科生直接进研发部,专科生留在生产一线, 有一种很强烈的不平衡感。”余军说,他必须在进 “高考落榜,选择职校是一种无奈吧,其实当 入职场前,让自己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升学是能想 时很迷茫。”余军告诉记者,直到真正进入职校生 到的最快捷径。 “兜底”的路也很香 程邦炼、余军都曾是“卷面成绩”不太好看的 据悉,近年来,为了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地 孩子,却都在误打误撞的职校生活中一步步明确了自 位、同等重视、同等支持,四川省不断改革体制机制、 己的成长成才之路。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更多学生少 深化产教融合,明确提出了建立教育——就业“旋 走弯路,四川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开展 转门”机制,探索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职业启蒙教育,规避现阶段学生对自身特点不了解, 职业资格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 同时没有对职业的基本认识的共性问题,激发他们 为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自己的职业认知以及自身兴趣、条件等对未来 职业生涯进行思考。眼下,“大国工匠进校园”“劳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教育优势,就是教会学生 模进校园”“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活动正在中小学阶 职业规划,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能做到不浪费机 段如火如荼推进。 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王洁很想用过来 人和师者的身份消除更多学生和家长的偏见,在她 事实上,通过学习技能改写命运,这样的故事 看来,“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都是同等重要的教育, 每天都在发生,甚至不断涌现出行业顶尖人才,他们 成才的方式不在于选择了随大流的教育,而在于选择 中有人成为了岗位能手、创业偶像、大国工匠,让越 了适合的教育。” 来越多的人发现,原来“兜底”的职校也可以很“香”。 来源:工人日报 █ 42
教育新声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态势与展望 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本土化、区域化趋势将更加凸显。党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和国 家针对国内外局势转变作出的重要判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 我国将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 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 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求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凸显,这对我 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态势与特点 国家战略部署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区域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政府在关注经济社会发 发展战略。有学者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划分区域 展效率的同时,开始关注区域公平的发展导向,尤 发展战略的不同阶段,将改革开放前的高等教育区 其是 21 世纪以来逐步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 域发展阶段界定为“均衡发展”或“向内地倾斜” 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 阶段;改革开放后到 21 世纪初界定为“向东部沿海 发展战略,同时对老少边穷地区进行重点支援。[5] 倾斜”或“非均衡发展”阶段;进入 21 世纪以来,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界定为“协调发展”阶段。[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实施区域战 略部署、统筹推进,逐步形成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战 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的战略 略的重点有所不同。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发 规划,致力于推动形成东西南北联动发展新格局。 展战略沿着“工业西渐”的道路前行,将重要的工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协同发展起步较早, 业设施布局在内陆地区[2],高等教育发展主要是配 如 1982 年公布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合国家“一五计划”进行,依据苏联模式进行院系 中就提出了“首都圈”的概念。 调整,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 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特征,区域之间的空间差异性问 2015 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 题不突出,整体上处于相对均衡状态[3]。 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功能定位,为京津冀协同 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总体纲领,迄今为止 改革开放后,根据“沿海和内地两个大局”的 已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一核两翼”的 区域发展主导思想,强调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 空间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在珠三角基 技术、人才、资本和区位优势,率先实现东部地区 础上形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 的发展。中心城市办大学成为我国高校空间布局再 国在新发展格局下的重要战略部署,前者以 2020 年 生产的重要形式,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多重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 力量交互作用下,高校与产业集群及城市的互动显 格局的指导意见》为标志,后者以 2019 年《粤港澳 著增强,区域之间的空间差异性问题凸显。[4] 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重要政策节点。国 43
教育新声 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对区域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 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 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 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这为新发展格局下我 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 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指明了方向。 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立足服务国家区 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优势明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区域布局范 海文化带形成的大学集群,如北京、上海、南京等 围内逐渐呈现集群分布的发展态势,东高西低呈阶 大学集群;人口密度驱动的大学集群,是指山东、 梯状分布,以区域文化为内核呈现区域聚合状态, 河南、川渝等人口集中的地域产生的大学集群。[7] 大学集群与城市集群发展密切伴生。[6]这种集群分 布的特点是我国高等教育发挥功能集聚 - 溢出效应, 从结构 - 功能分析的角度来看,不同地区发挥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不同的功能,同一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子系统与经济 社会发展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因高校高度 吴岩等人根据集群发展动力机制将大学集群划 集中而形成知识密集型特色区域,这些区域的技术、 分为国防政策驱动、市场经济驱动、区域文化驱动、 创新和资本影响将会带动周边区域快速发展,这种 人口密度驱动四种类型:国防政策驱动的大学集群 结构的集聚以及功能的溢出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 是指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的“大三线建设” 重要模式。[8] 中,因建设国防工程的需要形成的川渝、武汉、长沙、 西安等大学集群;市场经济驱动的大学集群是指改 从国际范围来看,高等教育集群具有明显的集 革开放后,随着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形成的珠三角、 聚 - 溢出效应,如美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与区域产业 长三角等大学集群;区域文化驱动的大学集群是指 紧密对接,围绕着洛杉矶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伊 由黄河文化带、长江文化带、运河文化带,以及沿 利诺伊地区的农业科技产业、西雅图地区的制造业、 纽约地区的金融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集群。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 陕西省。按此统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 澳大湾区、川渝陕(以成渝地区为核心)四个区域 区、川渝陕四个区域拥有全国 44.72% 的普通高校, 高等教育集群的资源集聚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使数 77.37% 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据比对的范围一致,本研究采集的四个区域数据覆 盖全省域,即京津冀区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 其中,四个区域内的普通高校数占全国高校总 北省,长三角区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 数的比例依次为长三角区域 17.08%、川渝陕区域 浙江省,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 10.64%、京津冀区域 10.08%、粤港澳大湾区 7.17%; 澳门特别行政区,川渝陕区域包括四川省、重庆市、 “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依次 为京津冀区域 29.20%、长三角区域 25.55%、川渝陕 44
教育新声 区域 13.14%、粤港澳大湾区 9.49%。京津冀区域的“双 根据 2020 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 一流”建设高校数最多,长三角区域的普通高校数 名[9],粤港澳大湾区有 8 所高校位列排名的前 500 名。 在四个区域中位居榜首,川渝陕区域的普通高校数 仅次于长三角区域。 总之,仅从高校分布来看,四个区域体现出明 显的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优势。 高等教育区域协同模式不断拓展 从国际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区域协同发展以欧 培养方案互通,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 洲的博洛尼亚进程最为典型。欧洲国家从 1999 年启 学生交流和短期访学,鼓励京津冀高校开展协同创 动博洛尼亚进程,截至 2019 年,签约国已达 48 个。 新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推动高校创新支撑服务城 市空间布局和产业集群发展。 该进程旨在构建欧洲高等教育区一体化制度框 架,包括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欧洲高等教 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合作已从最初的学生事 育区学位资格框架、终身学习资格框架、欧洲学分 务交流发展到全面协作同盟关系,区域内研究型本科 积累与转换系统、文凭补充说明等。 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与医学本科高校、高职 高专院校之间已基本建立相对健全的分层分类横向合 签约国在该制度框架下进行欧洲区域范围内的 作共享机制,初步形成以政策目标为导向、同类同级 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其中,欧洲学分积累与转换 高校主动参与的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态势。 系统是博洛尼亚进程中实施最为成功的改革举措, 几乎所有的签约国都实施了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或 川渝陕地区成立了高校联盟,签署了系列合作 构建了可以比较的学分制,这是呼应终身教育体系 协议,计划在高端智库创建、产教深度融合、学科 框架内学习者更高级别学位诉求的关键。 专业优化、人才培养共享、科学研究合作、基础教 育引领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 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亦具有超越国家 层面的区域合作模式的特征。 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形成“研究型大学——应 用型大学——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集群架构。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不断探索,我国高 等教育集群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包括高教园区、高校 综上所述,相较于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制度设计 联盟、校际教学选修课、联合培养、师生流动、学 与实施而言,我国高等教育集群范围内的区域协同 分互认在内的多种模式。 发展主要侧重于建立高校联盟以及推进师生教学层 面的校际交流,近年来正逐步向合作研究、产教融 如《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 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层面深入拓展。 年)》明确提出,深化京津冀高校联盟建设,探索 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面临教育资源分布、发展动力、制度壁垒、文化差异等因素 的制约。 条件制约 集群资源配置分布不均衡 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目标是优化区域高等教育 聚在北京和天津两个核心城市;长三角区域的上海 资源配置,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融通共享,发挥 市在多项关键指标上居于领先地位;川渝陕三地的 高等教育集群的集聚效应。 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在省会城市,地级城市高校经费 匮乏,支持力度有待加强;2019 年,在粤港澳大湾 从集群内部的比较来看,四大高等教育集群的 区的广东 9 市 ( 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 资源基本集中在中心城市,省际经济发展水平和教 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 ) 中,广州、深圳、 育资源分布差异较大。如京津冀区域的教育资源集 45
教育新声 佛山 3 个城市的地区 GDP 总量突破 1 万亿人民币[10], 次与水平上,将凸显其区位优势,很可能会在某些 珠江东岸城市发展水平普遍高于珠江西岸城市。 指标上超越京津冀区域。 从集群之间的比较来看,四大高等教育集群发 从国际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高等 展并不平衡。比如京津冀的区域合作虽然起步较早, 教育集群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以粤港澳大湾区为 但是实质性的合作推进相对缓慢,尤其是近年来京 例,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相比,粤港 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增速整体呈放缓迹象,而珠 澳大湾区高校数量不充足,国际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角区域拓展到粤港澳大湾区之后,借助政策优势, [11]省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以及教育资源分布的差 无论在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定位还是区域合作的层 异成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条件的制约因素。 机制制约 集群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国内外高等教育集群的形成有多重动力机制, 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还很不够。 如陈先哲构建了技术、地域和组织的多重逻辑与互动 其次,从合作的层次来讲,目前高等教育集群 机制,解释美国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崛起[12]; 吴岩等人提出京津冀、珠三角等地区的高等教育集群 内的高校合作主要局限于同类型、同级别的高校之 可分别采取科教驱动和经济驱动的发展模式[13]。 间,而区域内不同类型的高校,比如研究型本科高 校、技术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之间还 欧洲高等教育区域整合的进程主要是出于欧洲 缺乏合作的主动性以及实质性合作模式。 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旨在打破多元化的教育体 制对统一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壁垒,而欧洲文化的同 20 世纪末以来,为了满足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带 一性和多样性也为欧洲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 来的办学空间不足等问题,我国建立了大量的高教 流奠定了基础。 园区,促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的地方 政府在设计高教园区时还专门考虑了图书馆、体育 目前,我国形成的四大高等教育集群首先源于 馆和后勤设施等资源的共享,但在高教园区建设推 地缘与文化上的相似性,但同时,高等教育集群发 进过程中高校跨园区合作的需求相对较弱,对区域 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国家的政策驱动,而非经济产业 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贡献度不高,未能很好实现推动 发展的内生动力诉求。因此,目前集群内部高等教 地区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的目标,出现“集而不群” 育合作与交流主要围绕合作政策进行,而高等教育 的发展状况。 制度制约 集群发展合作分歧较大 首先,教育体制的制约。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 深度协作的制度条件主要还停留在以政府协议为主 发展对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各国多样化教育体 的政策导向型机制上,缺乏立法先行的法治推行型 制的冲突,是欧洲推进博洛尼亚进程的主要原因。 合作方式; 因此,欧洲高校在构建欧洲区域层面的学位资格框 架、终身教育体系框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学分 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缺乏共同认可的高等 体系时,致力于实现各国高校学习结果的实质等效 教育资历框架,各级各类学校定位不同、标准不一, 与互认。这种制度壁垒在我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 导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 等教育集群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 育之间的沟通衔接缺乏共同参照的依据,难以实现 等值互认。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 其次,行政管理权限的冲突。对京津冀、长三角、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 川渝陕区域的高等教育集群来说,省际合作存在不 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货物贸易协议,但高水平大学 同行政区划管辖权限壁垒和利益诉求差异,为区域 内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带来障碍。受高校隶属关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