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镕尚】2024《名校名卷》高二上 期中期末卷 历史

发布时间:2023-9-1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天一镕尚】2024《名校名卷》高二上 期中期末卷 历史

正文 答案1.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一) …………………………………………… 1-1 12.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二) …………………………………………… 2-1 53.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一)…………………………………………… 3-1 104.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二)…………………………………………… 4-1 145.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三)…………………………………………… 5-1 186.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四)…………………………………………… 6-1 237.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五)…………………………………………… 7-1 278.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六)…………………………………………… 8-1 319.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七)…………………………………………… 9-1 3510.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八) ………………………………………… 10-1 3911.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九) ………………………………………… 11-... [收起]
[展开]
【天一镕尚】2024《名校名卷》高二上 期中期末卷  历史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正文 答案

1.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一) …………………………………………… 1-1 1

2.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二) …………………………………………… 2-1 5

3.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一)…………………………………………… 3-1 10

4.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二)…………………………………………… 4-1 14

5.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三)…………………………………………… 5-1 18

6.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四)…………………………………………… 6-1 23

7.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五)…………………………………………… 7-1 27

8.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六)…………………………………………… 8-1 31

9.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七)…………………………………………… 9-1 35

10.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八) ………………………………………… 10-1 39

11.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九) ………………………………………… 11-1 43

12.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十) ………………………………………… 12-1 48

第5页

(1 1 )

1.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一)

历 史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54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学者认为商代的内外服是相对于“大邑商(商王直接控制地区)”而言的,(大邑商)内居

住着内服贵族家族,由中央的百僚和地方的宗族之长以及里长构成;(大邑商)外居住着侯、

甸、男、卫、邦伯等名号的外服势力,他们与商的敌对方国交错分布。 据此可知,商代内外服

制度 ( )

A. 有利于维护王朝的政治稳定 B. 加强了商王朝的中央集权

C. 标志着国家管理模式的成熟 D. 确保了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2. 唐太宗时,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 21 岁提前到 18 岁。 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

发到门下省,但时任谏议大夫(门下省官员)的魏徵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能颁行。 这反

映出 ( )

A.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 三省体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 门下官员负责起草皇帝诰敕 D. 门下省的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3. 在公元前 5 世纪的雅典,人民审判员(担任审判员的普通公民)在法庭充当重要角色。 他们

不是“法官”,因为雅典的法庭没有具备专业资质的法官;他们虽然被称为“陪审员”,但实际

却充当着“主审官”。 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 )

A. 法庭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B. 司法活动违背民主原则

C. 民主政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D. 法学专业教育遭到忽视

4. 13 世纪的英国《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

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除战时与

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

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这表明当时英国 ( )

A. 确立了新兴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B. 进入了等级君主制阶段

C. 以法律形式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D. 进入了议会君主制时期

第6页

(1 2 )

5. 1931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了工农民主专政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政府”;1937 年 5 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苏区代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正式提出了新的“民

主共和国”概念,指出它的成分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一切国内

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 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中国共产党革命目标的根本变化 B.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出现转移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6. 1572 年,张居正出任明朝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他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

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但在他去世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

乎全部废止,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其改革 ( )

A. 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B.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C. 改变了内阁的参政体制 D.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7. “革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指王者易姓和改朝换代,近代逐渐有彻底变化和根本变革之

意。 “维新”之意与改革、改良相近。 有学者在近代文献数据库中,检索“革命” “维新” “改

革”“改良”等关键词在 1890—1926 年的使用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中关键词的使用次数

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 新文化运动影响减弱 B. 工人暴力革命的兴起

C.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D. 救国主流思想的变化

8. 公元 220 年,魏王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

才。 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

官参考。 由此可知,这一政策 ( )

A. 打破了贵族政治特权 B. 阻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

C. 带有中央集权的倾向 D. 完善了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9. 明朝的监察机构,主要分为都察院和六科。 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

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御史和

给事中都是正七品官员,这说明明朝 ( )

第7页

(1 3 )

A. 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 监察机制能杜绝官场腐败

C. 监察机构内部出现对立 D. 都察院逐步威胁皇帝权力

10. 1883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文官法》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对

联邦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对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等等。 这些

规定 ( )

A.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持续 B. 消除了公务人员的贪腐行为

C. 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现象 D.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11. 1904 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

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

官职或得以升学。 该章程的颁布 ( )

A. 使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B. 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

C. 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D. 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12. 新中国成立前,“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

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各级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干部”

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

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由此可知,“干部”这一概念 ( )

A. 指代较为笼统,缺乏科学分类 B. 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产物

C. 使干部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D. 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产物

13. 《左传》记载,公元前 536 年,郑国国相子产不顾贵族的反对,命人将法律条文刻铸于鼎上,以此

作为国家的常法。 此后,郑国平民与贵族相争时“不忌于上”。 据此可知,子产铸刑鼎 ( )

A. 顺应了时代变革的潮流 B. 旨在打击封建贵族势力

C. 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 D. 响应了奴隶阶级的诉求

14. 《吕氏乡约》在原约后,附有罚式、聚会、主事三段,朱熹在《增损吕氏乡约》中剔除了其中残

留的“刑治”影子,完全删去罚式,改聚会为读约之礼。 这些变化反映出 ( )

A. 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 德化原则得到发展

C. 乡约带有强制约束力 D. 礼法合流成为趋势

15. 查士丁尼时期的法学家们,把商品所有者的一切本质的法律关系作为基础,这至少对自由民

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把罗马帝国的法律变成完整的系统。 这说明此时的罗马法 ( )

A. 使贵族与公民差异逐步消失 B. 因维护财产私有更具适应性

C. 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D. 是西欧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

第8页

(1 4 )

16. 在欧洲中世纪,修道院往往都拥有一个小规模的图书馆,里面除了拉丁文本的《圣经》和早

期教父的神学手稿之外,还藏有拉丁古典作家西塞罗、维吉尔、奥维德、塔西佗等人的著作

抄本。 这反映了中世纪修道院 ( )

A. 垄断了西欧的文化教育 B. 有利于欧洲文化的传承

C.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 控制着西欧的社会精神

17. 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成就表。 由此可知 ( )

时间 名称

1978 年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 1982 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至中共十五大

召开前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等

1997 年至今

证券法、合同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

家法、物权法等

A. 经济立法在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B. 政治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 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18. 2023 年,李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江浙地区浙商创造的“四千”精

神,就是“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并强调这种披荆

斩棘的创业精神永不过时,永远需要。 “四千”精神的提出 ( )

A. 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B. 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C. 深化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 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非选择题:共 46 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统一

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推动、形成、发展和维护多民族、统一的历史任务。 传统农业对水利

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

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 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

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交融、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

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王达三《中文兴衰关乎国家统一》等

第9页

(1 5 )

材料二 总的来说,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一级政区,秦汉为

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多有变动。 造成这样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第一级政区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内往往特别大,容易产生与中央对抗的

割据势力,甚至是造成推翻中央王朝的主要力量,故中央王朝总是想种种办法来控制地方

第一级行政区。 汉末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开始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派出机

构,中央并不想将其作为一级政区,往往在发生叛乱时,为了发挥地方镇压叛乱的积极性,

又变成行政区。 而作为州、县一级政区的财力军力对中央政府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威胁,故

变化相对不大。

———摘编自路伟《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行政区划变动的特征和原因。 (6 分)

第10页

(1 6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 研究中国古代制度有两个视角。 其一,作为“过程”的制度史。 中国古代官僚

政治制度不是静止的政府型态与组织法,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

有“运作”、有“过程”,才有“制度”,不处于运作过程之中也就无所谓“制度”。 这里的“过

程”其实包括两重含义———历史性和现实性。 前者立足“长时段”,强调不同朝代间制度的

关联,注重从制度沿革脉络探讨制度的形成,将制度形成视为历史性演变的结果;后者基于

现实政治,关注诸如王朝的政策选择及倾向、不同政治集团的构成及性质、体制的传承及内

外压力,乃至“话语”体系等对制度的影响,亦即重视实际运作中的制度面貌。 其二,作为

“关系”的制度史。 所谓“关系”,既包括一制度与他制度相互之间的外在关系,也包括决定

制度本身性质的内在关系。 制订制度的人、形成制度的过程、制度的规定与实施,无不反映

着形形色色的利益关系,正是各类关系与制度之间形成的“张力”,决定着制度运行的实际

曲线。

———摘编自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内容,围绕“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

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第11页

(1 7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一 晚清因应变局,引入西方文官制度配合“新政”实施。 1905 年,人才选拔处于

过渡交替状态,途径各异、标准不一的选官方式导致官员鱼龙混杂及冗员、冗费问题,未能

有效地解决人才匮乏的急需。 1906 年,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建议仿行西方文官考试制

度。 1907 年,以直隶设置官员考验处为契机,清廷颁布《考验外官章程》,局部试行官员考

试,后因清亡而未能全面推行。

———摘编自关晓红《清季引入近代文官考试的酝酿与尝试》

材料二 英国自 1870 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文官考核制度也开始实行。 考核以工作

能力与表现为标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 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平时考绩两个

模块。 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需要,英国官员

考核制度实行专业化管理配合行政专业化分工的要求,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

1979 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主张建立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减少

政府干预,节省开支,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的规模。

———摘编自高净《中英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引入西方文官制度的原因。 (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背景。 (8 分)

第12页

(1 8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一 汉代,儒家以礼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的行为标准,主张德主刑辅,立法是保证礼

得以实施的强制手段,并将道德教化作为执法目的。 至魏晋,法典都由当时造诣极深的儒

者制定,杜预、张裴曾分别注释晋律,经晋武帝“诏班天下”,后世称为“张杜律”,使儒家思

想法律条文化。 隋唐时期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完成阶段,《唐律》把大量道德规范转化成

法律规范,用法律手段来惩罚所谓的不道德行为,最终完成了法律儒学化、礼教法典化。 古

代法律的儒学化起到了法律规范与普及的作用,为后世中华法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教化为先、以人为本的独特法律思想也具有现实意义。

———摘编自周导杰《立法、司法、守法视域的中国古代法律儒学化》

材料二 公元 4 世纪后,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罗马法的发展也受到了基督教影响:衡

平法的产生为以后人权平等的观念奠定了基础,而罗马法的系统化也被认为是体现基督教

博爱精神的必由之路。 至中世纪,在政教权力斗争的过程中,法律被认为等同于神的理性,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法律具有宗教一样的内在神圣性,这种神圣性使法律

至上、法律被信仰能够成为现实,还促成了西方以分权和制衡为核心的宪政制度。 基督教

所强调的“倚靠神而不依靠人”的观念,也为非人治以及法治奠定了思想基础。

宗教改革后,平等、自由观念等新教精神也深深浸润在近代法律之中,这些教义和近代

法律一道成为建立国富民强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总之,基督教与

西方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并对近代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柴英等《基督教对西方法律的给养———以基督教对英国法律的影响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西法律演变历程中体现的特征。 (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法律演变的历史价值。 (8 分)

第13页

(3 1 )

3.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一)

历 史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54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宣帝曾称:“与我共此(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

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 1875 年 1 月,法国议会以 353 票对 352 票的一票微弱优势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

了共和制,这意味着议会承认了共和体制。 对此,人们称其为“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 这

说明 ( )

A. 该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B. 该宪法并不符合法国国情

C. 法国各派已经达成了共识 D. 该宪法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3. 宋初,御史台台官负责言事,谏官负责弹劾;中期以后,台官和谏官都具有监察文武百官、荐

举官员、谏诤皇帝、参政议政、参与司法等职责。 这一变化表明宋代 ( )

A. 监察机构内部出现对立

B. 通过台谏合一强化了皇权

C. 监察机构职责分工明确

D. 台官与谏官丧失监察职能

4. 19 世纪以来,“政治中立”和“职务常任”是西方各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尤其以英国为典

型,而美国对于职务常任的态度则要保守得多。 因此,自文官改革之初,美国人便一如既往

地反对赋予文官终身任职的保障。 美国此举的目的是 ( )

A. 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B. 割裂与英国的联系

C. 保持事务官的活力 D. 防止专制独裁出现

第14页

(3 2 )

5. 下图为 1947 年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 据

此可知,当时 ( )

A. 高等教育相对落后 B. 尚未实现女性参政

C. 文官选拔较为规范 D. 地方自治较为发达

6. 魏晋时期,法律逐渐儒家化,包含量刑以亲疏、尊卑、长幼为原则,唐至清各代法律皆沿用此

原则。 而近代西方的法律则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重视私有财

产,个人财产多寡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 这表明 ( )

A. 立法目的在于维护统治者利益 B. 法律总是代表新兴阶级的诉求

C. 立法价值取向受经济形态影响 D. 西方立法比中国立法更为先进

7. 下图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畅销书种类比例图。 图中变化反映出新中国 ( )

1949—1957 年 1982—1989 年

A. “科教兴国”战略得到深入贯彻

B. 人民精神生活不断趋向丰富

C. 市场经济对图书市场的影响

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

8. 1648 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的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的原

则,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承认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的权利,也进一步承认了

国家主权的统一性和独立性,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据此

可知,该和约 ( )

A. 倡导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B.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C. 为国际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D. 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第15页

(3 3 )

9.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向国外派出了 20 位将军大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队伍成员主要是

职业外交家,他们大多是外语、外交和国际问题领域的科班出身,普遍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

的国际交往能力。 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 ( )

A. 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外交人员的日益专业化

C. 拓展与欧美国家建交新途径 D.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10. 明朝初年,百姓要交纳米、麦等实物赋税,还要负担繁重的徭役和杂役;明朝后期,张居正推

行一条鞭法,将赋税和徭役合并,统一征收银两,政府需要的役,则用税银雇人统一完成。

这一改革 ( )

①标志着人头税正式被废除 ②减轻了对百姓的人身束缚

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简化税制,便于政府征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北魏孝文帝时期,当国家遭遇自然灾害时,政府会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者,以赐粟(或

谷)帛为主,并免除“杂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对于

特别贫困的病患,设立专门的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 由此可知,这些措施 ( )

A. 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 由政府主导并且具有针对性

C. 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D. 缩小了北魏社会的贫富差距

12. 美国某社区通过民主选举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5 个委员每月开会一次,主要研究聘用社

区管理公司及有关监察事项、处理邻里矛盾、和警方联络合作、参与政府活动、组织民主选

举等。 这表明 ( )

A. 社区是美国基层行政管理单位 B. 社区管理委员会有一定行政权

C. 社区运作基本不受政府的管理 D. 自治性是社区管理的主要特点

13. 根据植物考古研究显示,在公元前 3000—前 1500 年,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步由单品种

农作物种植向稻粟稷麦菽“五谷丰登”式的农耕模式转变。 这一变化 ( )

A. 凸显了中原文明的先进性 B. 有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

C. 说明了集体耕作的必要性 D. 说明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14.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粮食作

物,如玉米、马铃薯等。 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美洲等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

成为当地人民的重要食材。 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

A. 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交融

B. 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打击和破坏

C. 带来的物种交流未对生态环境产生任何影响

D. 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第16页

(3 4 )

15. 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1996 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随后

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2009 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

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中国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 这反映出 ( )

A. 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可以确保粮食安全

B. 粮食贮存是保障粮食安全最主要途径

C. 消除饥饿与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D. 粮食和食品安全都是为了解决“吃得饱”问题

16. 从元至清,江西崇义的客家人利用当地独特的地形建成了“最大的客家梯田”;在浙江松阳

县四面环山的平原上,汉代以来,当地居民建起数量庞大的堰、渠、塘、井等灌溉工程;在江

苏兴化水网密布的湖荡区,人们垒土成垛,形成一个个垛田。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

A. 灌溉农业长期领先于世界 B. 农业生产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

C. 注意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D. 重视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17. 18 世纪 60 年代以后,世界商品流转额最高的是纺织品、纺织原料和粮食,各殖民地、附属

国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商品交易。 证券交易所逐渐从街头、路旁、咖啡馆迁入大楼营业,伦敦

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都形成于 18 世纪下半叶。 这些变化 ( )

A. 有利于各国贸易的增长 B. 刺激了对新航路的探索

C. 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 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18.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 1947 年签订时,23 个缔约成员里只有 8 个发展中国家;1995 年世

界贸易组织成立时,发展中国家数量增加到了 52 个;1996 年世界贸易组织首届部长级会

议召开时,发展中国家达到 96 个,占了成员总数的 4 / 5。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B. 国际经济贸易格局的变迁

C. 两极格局和冷战时代终结 D. 科技革命的影响与日俱增

二、非选择题:共 46 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 分)

材料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

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

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

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

定了到 21 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第17页

(3 5 )

材料二 下表列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部分重大事件。

1978 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8 年 海南省被批准为经济特区

1992 年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

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城市

2001 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8 年 中国加入 20 国集团

2013 年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据孙海涛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是如何“走自己的路”。 (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5 分)

第18页

(3 6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一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

都保持着良好关系。 贞观十五年(641 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 年),金城公主入

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南诏的 13 个王中有 10 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

唐学习。 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

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康乾盛世”时期,国家的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

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清朝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

省;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在西藏设西藏办事

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辖区。 这一时期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

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 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

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 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 5 个,地区级自

治州 30 个,县级自治县 122 个。

———摘编自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的主要方式和清朝经略

边疆地区的政策。 (6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制度,并简述其意义。

(6 分)

第19页

(3 7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

时期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

1870—1914 年,古典金本位时期

19 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 的国际支付以

英镑进行

1915—1945 年,前布雷顿森林体

系时期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

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

时期

1944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

地位的货币

———摘编自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际货币体系变迁”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相关

史实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第20页

(3 8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一 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的产物。 作为一种全新的

生产组织形式,近代工厂制是对原工业化时期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突破,它的兴起促使作坊制

或家内制生产逐渐消亡,而手工工场也逐渐开始向近代工厂过渡。 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

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1963 年,毛泽东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

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1954 年 3 月 19 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

化……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1954 年 4 月,鞍钢技术

革新能手王崇伦等 7 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

同年,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的《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中指出:“技术革

新运动必然成为日益发展的客观趋势”,要“把技术革新运动作为提高当前劳动竞赛的主要内

容,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才能与智慧”。

———摘编自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工厂制的出现与推广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并从工人

的角度列举两项“不容忽视的弊病”。 (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1954 年党和国家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时代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改革开放前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的重大成果。 (6 分)

第21页

(4 1 )

4.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二)

历 史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54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灭商之后,姜太公吕尚因功受封于齐,对当地少数民族实行“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

业,便鱼盐之利”政策,使得“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这反映了分封制 ( )

A. 突出异姓功臣政治影响力 B. 弱化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缘于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D.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政治认同

2. 根据所学知识及示意图,下列对西欧封建制度的表述较为准确的是 ( )

①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封建制度的本质相同

②在西欧封建社会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

③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农业经济单位

④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 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魏国人李悝、楚悼王任用卫国人吴起、齐威王任用齐国人邹忌、秦孝公

任用卫国人公孙鞅、韩昭侯任用郑国人申不害,实行变法。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①变法成为当时社会的发展潮流

②各国推行均田制为变法提供基础

③变法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力量

④人才的流动推动了各国社会变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第22页

(4 2 )

4. 近现代西方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

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

“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

A. 杜绝了专制局面的出现

B. 确保了文官队伍的优良素质

C. 消除了官员的腐败现象

D. 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连贯性

5. 《唐六典》载:京兆、河南、太原牧及都督、刺史“宣布德化”,“敦敷五教”,“每岁一巡属县”,

“部内有笃学异能闻于乡闾者,举而进之。 有不孝悌,悖礼乱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绳之”;对

于孝悌、节义、力田者,“亦随实申奏,表其门闾”。 另外,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

风化,抚字黎氓”。 这反映出唐代 ( )

A. 选官制度的嬗变 B. 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C. 域外文化的传播 D. 社会教化趋于规范

6. 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

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

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 材料表明新教伦理 ( )

A.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 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 挑战了西方国家的社会形态 D. 提倡克制享乐违背人文主义思想

7. 与 1954 年宪法目录相比,1982 年宪法目录的调整 ( )

1954 年宪法目录 1982 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A. 表明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

B. 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

C. 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D. 保障了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8. 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后,开始了大规模经营边疆的活动。 他采取的措施包括:以战养战以

维护边境安全、“凿通”西域来完善统一格局、修筑防御工事并因塞制险和开发边疆以增强

守御之备等。 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

A. 彻底解决了边患问题 B.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

C. 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D. 增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第23页

(4 3 )

9. 有学者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相互之间横的关系所构成的”,

“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是至少在法律

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 这说明该体系 ( )

A. 深受近代契约精神影响 B.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C. 确立了主权与独立原则 D. 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10. 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

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各民族自治区

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

这表明我国 ( )

A. 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明确了中央和自治区的关系

C. 确立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 D. 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11. 下图所列的四枚古钱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形制与钱文最适

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

秦半两钱 开元通宝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A.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冶铁技术的进步

C. 抑商政策的演变 D. 征税方式的变化

12.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年份中国海关关税平均税率的大致情况。 其变化 ( )

年份 1951 1985 1992 1993 1996

平均税率 52. 9% 43. 34% 39. 9% 35. 9% 23%

A. 限制了民族工业的长远发展 B.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 反映了计划经济的最终确立 D. 体现了关税主权的回归

13. 明代中叶,政府开始推行附籍与寄籍制度。 附籍是指“各处逃移人户悉宥(宽恕)其罪,许于

所在官司附籍,纳粮当差”,寄籍是指保留原籍的同时可在外挂籍寄居。 这表明当时 ( )

A. 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B. 赋役负担的减轻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社会流动性增强

14. 有学者指出,在早期工业化背景下,恶劣的工作环境将劳动者置于生老病死残以及失业的

威胁之下,无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团结起来与资本家进行斗争。 而资产阶级为了

自己的经济利益,往往对无产阶级采取“施压” 和“安抚” 并重的策略。 这一观点可用于

解释 ( )

A.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B. 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确立

C. 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 D. 早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24页

(4 4 )

15. 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

把食物贮藏在粮仓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 人类的能量一旦

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 因

此,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以及冶金术等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

绝非偶然。 这说明农业的出现 ( )

A. 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B. 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C. 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D. 导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16. 15 世纪末,哥伦布在第二次远航美洲时,将水稻等农作物带到美洲的海地、波多黎各等地。

在随后的一两个世纪内,水稻种植逐渐扩展到美洲的其他地区。 18 世纪以后,北美的水稻

种植业进入黄金时期,稻米成为纯粹的经济作物。 由此可知,水稻在北美的播种 ( )

A. 为北美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B. 提高了北美农业的集约化水平

C. 改变了北美居民的饮食习惯

D.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7. 下图为印度贵霜帝国金币,正面印有希腊文和贵霜帝国国王肖像,反面是印度教神灵湿婆

手持三叉戟站像。 该金币 ( )

A. 体现出印度对希腊的征服 B. 突显了王权的至高无上

C. 说明亚欧大陆间贸易繁荣 D. 反映了古印度文明中断

18. 下表反映了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系的演变历程。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时间 重大事件

1945 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中国是创始国之一

1980 年 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

2010 年 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三大成员

2016 年 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A. 该组织主要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

B. 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C. 发达国家在全球金融组织拥有支配权

D. 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不断提高

第25页

(4 5 )

二、非选择题:共 46 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 分)

材料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

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第26页

(4 6 )

20. 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两者相辅相成。 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13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

系。 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以唐律为蓝

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

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大明律例》,一部

礼经。 礼法立教,出礼入刑。 人知守礼,自不非为。 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沿袭

《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

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

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 “训子弟以禁非

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并分

析其影响。 (7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

的积极作用。 (6 分)

第27页

(4 7 )

21. 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

一种手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 分)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 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 (一种粗绸) 各二

丈,布加五分之一。 输绫绢 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 凡丁,岁役二旬。 若不役,

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摘自《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清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乱,逃荒农民众多,而剩下的农民要承担原有丁额的丁

役,负担非常重。 另外,官府与地方豪绅勾结,巧取豪夺,更加助长了“逃丁”现象。 至此,

延用明朝的一条鞭法便暴露出许多问题。 康熙帝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事于民生有

益,即宜行之。”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康熙下谕:“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这拉

开了摊丁入亩的序幕。 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 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

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统一的赋税制度。

———摘编自郝英《清初摊丁入亩赋税制度改革研究》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

来源,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从

1990 年起,中央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200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

定以安徽全省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 2003 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提出五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

标。 2005 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起国家不再针对

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 2 600 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摘编自中国农村网《全面取消农业税 终结延续 2 600 年的“皇粮国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前期实行的赋役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意义。 (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推行摊丁入亩制度的背景。 (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 (4 分)

第28页

(4 8 )

22. 可可是制作巧克力的重要原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一 可可最早种植于南美洲,与茶、咖啡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 1502 年哥伦

布美洲探险后,带回了可可豆。 1525 年,西班牙人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开始种植可可,

此后逐渐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推广开来。 1528 年,西班牙殖民者将巧克力饮料及制作手

艺带回欧洲。 16 世纪 30 年代,可可种植跨洋传入西非的比奥科岛,并逐渐拓展到非洲大

陆。 1560 年起,可可栽培先后传入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20 世纪上半叶,欧洲多国继续推

进可可的栽培,在大洋洲的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几内亚和萨摩亚建立新的可可种植园。

———摘编自张箭《可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初探》

材料二

西方巧克力发展简史

16 世纪 可可以药品和食品的双重身份进入西班牙,逐渐发展为宫廷极具代表性的食物

17 世纪上半叶 巧克力饮品进入咖啡店或茶馆,消费逐渐大众平民化,并在社交和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19 世纪上半叶

1828 年,荷兰化学家梵·豪登发明了可可去脂、碱化的过程,大众得以享用大规模生产的廉价粉

状和固体巧克力

20 世纪

美国企业家密尔顿建立工厂,采用流水线、机械化的生产。 20 世纪 20 年代末,工厂日均巧克力

产量达到 5 万镑(2. 3 万公斤),与其竞争对手玛氏公司占据美国甜品市场 70% 的份额

———摘编自[美]索菲·D. 科等《巧克力:一部真实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可可的传播路径,并以可可为例分析物种交流带来

的世界性影响。 (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巧克力成为全球性商品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

谈谈你对巧克力传播与发展的认识。 (6 分)

第29页

参 考 答 案

1.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一)

历 史

答案速查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A B C C B A C C A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B A A B B B A B

1. A 【解析】本题考查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根据材

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居

住的是王朝百官等贵族家族,外服居住的是与敌

对方国势力交错分布的诸侯属邦,且商王朝对内

服与外服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这有利于维护王

朝的政治稳定,故 A 项正确。 商代尚未建立中央

集权制度,排除 B 项;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确保” 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

2. 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根据材

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

具有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权力,因此门下省官员

魏徵有权封驳唐太宗已签署的将征兵年龄提前的

诰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有利于科

学决策、减少失误,故 B 项正确,排除 C 项。 材料

强调的是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决策,与加强君主

专制无关,排除 A 项;唐代三省长官并称宰相,职

责分明、相互制约,不存在门下省权力超越中书省

的情况,排除 D 项。

3. C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 根据材料

可知,雅典法庭的人民审判员实际是没有专业法

官资质的普通公民,但却充当着“主审官”,导致

审判无司法标准,易造成不公平的结果,这说明雅

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 C 项正确。 公

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排除 A 项;

材料中的司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是雅典民主政治

的表现,并未违背民主原则,排除 B 项;材料体现

不出法学专业教育遭到忽视,排除 D 项。

4. C 【解析】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英国的封建制度。

根据材料中“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

国法判决,皆不得……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皆可

免除苛捐杂税” 可知,《大宪章》 以法律的形式限

制了 国 王 的 司 法 权 和 征 税 权, 故 C 项 正 确。

1689 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

宪制政体,排除 A 项;法国在 14 世纪进入等级君

主制阶段,排除 B 项;英国在 14 世纪中期进入议

会君主制时期,排除 D 项。

5. 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

制度探索。 根据材料中“工农民主专政的‘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7 年 5 月……

新的‘民主共和国’ 概念……一切国内同意民族

和民主革命的分子” 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日矛

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

新的“民主共和国”概念有助于团结国内一切可

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故 B 项正

确。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并未发生根本性变

化,首要目标仍是反帝反封建,排除 A 项;材料体

现不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 C 项;1937 年

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

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23 日,蒋介石发表承

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 D 项。

6. A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张居正改革的相关知

识。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明朝中后期

国家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内阁首辅张居正

·1·

第30页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

盾相对缓和,由于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地主阶级

的利益,在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

全部废止,故 A 项正确。 张居正改革主要是为了

维护封建统治的根基, 挽救明朝的统治, 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不出明朝内阁参政体制发生变化,

排除 C 项;张居正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排除 D 项。

7. 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由材

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和清末新

政时期,“维新”“改革” “改良”出现的次数较多;

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至 1908 年,“革命”一

词出现的次数较多;1919 年五四运动后,“革命”

一词出现次数迅速上升。 由此可知,这些关键词

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发展,故 C 项

正确。 A、B 两项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

除;D 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直接反映,而非本质反

映,排除。

8. C 【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相关知识。 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丕推行九品中正

制,中正官虽由当地出身的朝官担任,但最终选官

权归属中央吏部,这反映出此政策带有中央集权

的倾向,故 C 项正确。 打破贵族政治特权的是科

举制,排除 A 项;九品中正制便利了世家弟子的

入仕途径,排除 B 项;曹丕设立中正官是为了选

拔官员,不是考核官员,排除 D 项。

9. 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监察制度。 根据材

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监察机构的官员虽然

品级低,但权力大,负责纠察内外百官、皇帝制

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体现出明朝专制皇权得到

加强,故 A 项正确。 “杜绝官场腐败”说法错误,

且材料中并未提及监察效果,排除 B 项;都察院

与六科虽同掌监察权,但职权明确,并无冲突,

排除 C 项;都察院为皇权服务,D 项说法不符合

史实,排除。

10. A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文官制度。 根据材

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对文

官实行统一管理、实行竞争性考试及禁止其参加

党派活动,这些制度规范了文官人员的选用和管

理,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持续,提高国家

治理水平,故 A 项正确。 B 项中“消除” 的说法

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美国文官制度相

关规定产生的积极作用,体现不出这些规定加剧

社会阶层固化,排除 C 项;美国文官制度下实现

了国家政治和管理的分离,不受党派控制,体现

不出联邦政府行政权力的变化,排除 D 项。

11. B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的学堂选官制度。 根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

堂章程》改革了选官制度,新式学堂选官制度改

变了过去以科举为主的选官模式,借鉴了近代西

方的学制,这有利于推动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

故 B 项正确。 1905 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

排除 A 项;1986 年,我国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

育,排除 C 项;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

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 D 项。

12. 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干部制度。 由材

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干部” 既可以是党团

中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又可以是政府公职人

员,既可以指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又可以指

专业技术人员。 由此可知,“干部”这一概念指

代较为笼统,缺乏科学分类,故 A 项正确。 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干部”一词是外来词汇,不

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产物,也不是社会主义

经济改革的产物,排除 B、D 两项;仅从材料“干

部”的概念无法得出干部制度弊端日益暴露的

结论,排除 C 项。

13. A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

书”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法律条文刻铸于鼎

上,成为国家的常法,促使平民在与贵族发生

纠纷时可以依靠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利,推动

了以法治国的发展,这顺应了时代变革的潮

流,故 A 项正确。 子产将法律条文刻铸于鼎

上,目的在于限制奴隶主贵族滥用刑罚的权

力,而非打击封建贵族势力,排除 B 项;《 唐律

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排除 C 项;子产铸刑

·2·

第31页

鼎的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而非响应奴隶阶级

的诉求,排除 D 项。

14. B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乡约的道德教化。 根

据材料中“剔除了其中残留的‘刑治’影子,完全

删去罚式,改聚会为读约之礼” 可知,朱熹将儒

家道德思想融入乡约,增添读约之礼,并剔除了

其中的刑罚部分,这有助于增强乡约的道德教化

作用,故 B 项正确。 “开始” 的说法错误,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乡约具有道德教化性,体现

不出乡约的强制约束性,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

礼法合流,排除 D 项。

15. B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 根据

材料中“商品所有者的一切本质的法律关系作

为基础”“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 可

知,查士丁尼时期的罗马法认可了商品的私有属

性,保护了私人财产,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

要,故 B 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贵族与公民的

关系,且“差异逐步消失”说法错误,排除 A 项;

查士丁尼时期的罗马法依然代表奴隶主贵族阶

级的利益,排除 C 项;材料与西欧城市经济发展

无关,排除 D 项。

16. B 【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修道院对文化

传承的作用。 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欧洲修道院

的图书馆除了藏有宗教神学类书籍,还收集了大

量古罗马时期著名学者的作品,修士们收藏保护

了这些文化遗产,这说明中世纪修道院对欧洲文

化起到一定的传承作用,故 B 项正确。 在中世

纪,除了修道院保存、传播知识外,城市兴办的大

学也起到文化教育作用,A 项错误;修道院宣扬

基督教神学,打击“异端”思想,不利于科学技术

的发展,且材料中体现不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排

除 C 项;修道院通过基督教神学控制西欧的社

会精神,但材料强调的是修道院收藏古典著作的

影响,并非控制社会精神,排除 D 项。

17. A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

设的成就。 由表格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个时

期均涉及经济立法,且关于经济的法律文件数量

越来越多,这说明经济立法在法律体系中占有重

要地位,故 A 项正确。 政治体制、民主政治建设

和公民法律意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B、C、

D 三项。

18. B 【解析】本题以“四千”精神为切入点,考查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根据材料可知,李强总理

把浙商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归纳为“四千” 精

神,并强调其永不过时,永远需要,这表明“ 四

千”精神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鼓励

人们在新时代要坚定理想、勇于创业、奋发有为,

故 B 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启改革开

放新时期的是 1978 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排除 A 项;弘扬浙商创业的“四千”精神与依

法治国、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无直接关系,排除

C、D 两项。

19. 【参考答案】(1)政治上,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

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经济上,

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

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上,有利于

促进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文明的

发展和延续。 (4 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征:部分政区由监察区转化而来;政区变

动具有沿革性。 (2 分)

原因:中央集权的推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稳定

社会秩序的需要;政局变动、经济发展调整的需

要;“大一统”主流思想的影响。 (4 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区

划的相关知识。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中国

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推动、形成、发

展和维护多民族、统一的历史任务”可知,中央

集权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

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一中“传

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这是靠一

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 可知,我国古代中

央集权体制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

展;根据材料一中“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

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交融、国家

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可知,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促进多元一

体化格局的形成,同时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

·3·

第32页

和延续。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汉

末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开始

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派出机构……又变成行政

区”可知,部分政区由监察区转化而来;根据材

料二中“秦汉为郡……元明清为省,多有变动”

可知,政区变动具有沿革性。 第二小问,根据

材料二中“秦汉为郡……元明清为省,多有变

动” “容易产生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势力,甚至是

造成推翻中央王朝的主要力量” “ 中央王朝总

是想种种办法来控制地方第一级行政区”并结

合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的推动、稳定社会秩

序的需要、政局变动和经济发展的调整、“大一

统”主流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即可。

20.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运行机制的

形成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 分)

阐述: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奴隶制政治制度

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国家的行政管理处于贵族政

治阶段,行政管理权和土地联系密切,导致行政

管理受到很大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官吏任免、

玺印、俸禄等制度的逐步实施,在很多方面割断

了土地占有与行政管理的联系,较大程度上取消

了“亲亲尊尊” 的任官原则,使其开始转化为官

僚政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僚

政治体制。 此后,官僚行政管理总体上经历了秦

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朝建立的官僚行政的基

本框架不仅得到了全面的继承,而且结合统一国

家建立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充实扩展。 隋

唐宋元阶段,中央行政中枢和政务管理方面,完

成了向三省或一省群体宰相辅政和六部辅政的

过渡;科举制的产生和完善,改进了择优取才的

官吏选拔机制,扩大并充实了古代行政管理的社

会基础。 明初废宰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君主

专制得到明显加强;在元朝行省制的基础上,明

清又以督抚、使司、巡抚等作为中央派遣管理地

方的官员,妥善地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

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总之,中国古

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运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

的过程。 (10 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相关知

识。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阅读材料并从中

提炼出一个具体的论题,如根据材料中“注重从

制度沿革脉络探讨制度的形成,将制度形成视为

历史性演变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

题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机制的形

成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其次,结合夏商周时

期的贵族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型、秦汉魏晋

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隋唐宋元时期的三

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等相关

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 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

合,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1. 【参考答案】(1) 内忧外患的局势;清末新政对

人才的需求;科举制度的废除;西方文官制度

的影响;有 识 之 士 的 推 动。 ( 4 分,任 答 四 点

即可)

(2)特点:重视工作能力与绩效;逐渐走向专业

化;市场化程度提高;不断发展完善。 (4 分)

背景: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不断发展;文官

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干预

力度的变化。 (4 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英文官制度的相关知

识。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晚清因应变局”可

知,内忧外患的局势;根据材料一中“未能有效

地解决人才匮乏的急需”可知,清末新政对人才

的需求;根据材料一中“1905 年”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科举制度的废除;根据材料一中“戴鸿

慈等建议仿行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可知,西方文

官制度的影响和有识之士的推动。 第(2) 问第

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

为标准”可知,重视工作能力与绩效;根据材料

二中“英国官员考核制度实行专业化管理配合

行政专业化分工的要求,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

标准”可知,逐渐走向专业化;根据材料二中“撒

切尔夫人执政以后……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

可知,市场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二中英国文官

考核制度的发展过程可知,不断发展完善。 第二

·4·

第33页

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建立文官制度以来” “为了

适应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需要” “撒切

尔夫人执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资产阶级

代议制的发展、文官制度的发展、科技革命的推

动、国家干预力度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即可。

22. 【参考答案】(1)中国:以礼入法,礼法结合;法律

处于辅助地位,服务道德教化,突出等级性;立法

内容儒学化,强调道德规范;以维护政治统治为

目的。 (2 分,任答两点即可)

西方:追求平等,体现博爱观念;法律至上、追求

法治;内容体现分权和制衡色彩。 (2 分,任答两

点即可)

(2)中国:法律规范与普及,发展了中国的法律

制度,丰富了中华文明内涵;形成中华法系,影响

其他国家;独特法律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

供借鉴。 (4 分,任答两点即可)

西方:推动以分权和制衡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

文明的形成;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建立,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4 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法律演变的相关知识。 第

(1)问,中国,根据材料一中“汉代,儒家以礼作

为区分社会等级的行为标准……并将道德教化

作为执法目的”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礼入

法,礼法结合,法律处于辅助地位,服务道德教

化,突出等级性;根据材料一中“至魏晋,法典都

由当时造诣极深的儒者制定……使儒家思想法

律条文化” 可知,立法内容儒学化,强调道德规

范;根据材料一中“教化为先、以人为本的独特

法律思想也具有现实意义”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中国古代法律是为了维护政治统治。 西方,

根据材料二中“衡平法的产生为以后人权平等

的观念奠定了基础,而罗马法的系统化也被认为

是体现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必由之路” 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追求平等,体现博爱观念;根据材料

二中“法律被认为等同于神的理性……促成了

西方以分权和制衡为核心的宪政制度”可知,法

律至上、追求法治,内容体现分权和制衡色彩。

第(2)问,中国,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法律儒

家化的发展历程和“古代法律的儒学化起到了

法律规范与普及的作用,为后世中华法系的最终

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

响”“教化为先、以人为本的独特法律思想也具

有现实意义”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法律普及、

发展中国法律、丰富中华文明内涵、形成中华法

系、影响他国、对现代的借鉴意义等方面分析。

西方,根据材料二中“促成了西方以分权和制衡

为核心的宪政制度”可知,推动以分权和制衡为

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形成;根据材料二中

“平等、自由观念等新教精神也深深浸润在近代

法律之中,这些教义和近代法律一道成为建立国

富民强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思想体系的重要

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近代资本主

义法律的建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民族

国家的形成。

2. 名校名卷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二)

历 史

答案速查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D D A D A D D B A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B C A A B D B B

1. D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根据材料可

知,西周初年,武王将殷商遗民分封给商纣王的后

代,并分封古代帝王的后代,后来成王又分封殷王

室微子启于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

王分封异姓诸侯的意图是稳定政局、加强对诸侯

的控制,拱卫王室、彰显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故

D 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宗族间的聚居状态”

被打破,排除 A 项;分封制的目的在于巩固周王

·5·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多媒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