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WMU ALUMNI
2022 年下半年
总第 05 期
在线阅读《温医人》
温州医科大学校友会 主办
校友周健获哈姆丹医学
国际最高奖
全国地方医学院校医学
人文教育联盟正式成立
温州医科大学校友(总)会
第一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召开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WMU ALUMNI
2022 年下半年
总第 05 期
在线阅读《温医人》
温州医科大学校友会 主办
校友周健获哈姆丹医学
国际最高奖
全国地方医学院校医学
人文教育联盟正式成立
温州医科大学校友(总)会
第一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召开
2 - 01
瞬间 精彩 LOOK BACK
7 月 19 日,浙江省 2022 年普通高校招生
普通类平行投档(一段)分数线公布,温医大
32 个专业投档线居省属高校同类专业第一。
省属院校专业投档线前十专业中我校占据 9
个,较去年增加了 1 个。8 个专业投档线在万
名以内,较去年增加了 3 个。眼视光医学(5+3
一体化)超出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 65 分,连
续 6 年在省属院校所有专业中位列第一。最高
录取分 667 分,为临床医学 (5+3 一体化 ) 考生。
10 月,2021 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出炉,我校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
省眼科医院)排名“其他专科手术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第 4,眼科第 1,连续
4 年获评专科医院最高等级 A;附属第一医院排名“综合医院”(全国共 1355 家综合性
三级公立医院参评,下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第 24,评分 A+;附属第二医院、
育英儿童医院“综合医院”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第 89,评分 A+。
9 月 8 日,2022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项目评审结果公布,我校共获批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17 项,获资助直接经费 5731 万元,经费数创历史新高。11 月
30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 2022 年度重大项目资助名单,由我校宋伟宏院士和
同济大学熊利泽教授、徐州医科大学曹君利教授、北京大学王东信教授联合申报的《围
术期老年脑功能稳态维持的精准麻醉策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批准立项。
8 月 4 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2021 年度中国医学院校 / 中国医院科技量
值(STEM)暨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我校位列中国医学院校综合科技
量值第 13 名,较 2020 年度提升 6 名,创历史新高,位列委部省共建医科院校第 4 名。
在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中,我校 3 所附属医院进入 2021 年综合排名全国百强。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11 月 12 日,2022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大健康论坛在温州医科大学举办。国内外院
士专家学者、青年科学家、企业家代表等线上线下齐聚瓯江之畔,共话“数智”赋能医
疗健康行业的创新发展。
12 月 12 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2021 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
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与《2019 届 (三年后)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
培养质量调查报告》。我校 2021 届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与 2019 届毕业生毕
业三年后就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均列浙江省普通本科院校第一,其中有 27 项考核指
标列浙江省普通本科院校第一。
据2022年11月最新ESI数据更新显示,我校工程学(Engineering)
学科首次进入 ESI 全球排名前 1%。截止目前,我校共有 9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排名前 1%。学校 ESI 综合排名在全球 8191 个上榜机构中位
列第 804 位,再创历史新高,在中国内地高校中位列第 69 位,省委部
共建医学院校中位列第 5 位,ESI 学科数量与天津医科大学、广州医科
大学并列第 4 位,连续 15 期在浙江省省属高校中位列第 1 位。
11 月 14 日,教育部乡村振兴专题网站发布帮扶优秀案例,我
校《国标省统 县管乡用乡村振兴背景下全科医学人才定向培养的创
新实践》入选,这是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全省所有高校中第 2 个被录
用的优秀案例。
12 月 19 日,温州医科大学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生物医学联盟”
(联合研究院)启动仪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校长李校堃院
士,副校长金胜威,蒙纳士大学生物医学发现研究院 (BDI) 院长 John
Carroll,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系主任 Roger Daly,澳洲医学科学
院院士 Anton Peleg,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副教授 Jiangning Song,
蒙纳士大学感染系高级研究员、联合研究院执行主任、2000 届校友 Yue
Qu 出席会议。
04 活动
Activity
编委会名单
主办单位:温州医科大学校友会
指导委员会主任:吕一军 李校堃
主编:瞿 佳
执行主编:郑飞中
责任编辑:叶少芳 张晓静
编辑:陈艳琼 杨 歌
美编:陈凯凯
编辑出版:《温医人》编辑部
刊号:温医大校内准印证号02-018
地址:浙江温州茶山高教园区温州
医科大学同心楼312室
网址:http://xyw.wmu.edu.cn/
邮箱:xyb@wmu.edu.cn
电话:0577-86696331
04 温医大校友(总)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召开
05 周健校友专题展暨周健创新班授牌仪式举行
07 温医大北美校友会理事会换届会议暨2022年年会线上召开
08 陕西温医大校友会成立
09 温医大麻醉学专业校友会成立
10 温医大口腔医学院校友会宁波校友联谊会成立
11 南加州校友参加南加州中华高校校友会联盟
第二十届松竹梅千人野餐会
12 宫颈癌疫苗发明者、温医大校友周健
获哈姆丹医学国际最高奖
13 让人文照亮医学
全国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联盟正式成立
16 共话“数智”赋能医疗健康创新发展
温医大举办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大健康论坛
18 国内外院士齐聚 共论脑健康新未来
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脑健康论坛举行
20 科创未来她力量
2022女科学家高峰论坛举行
22 发展动物医学 助力主动健康
实验动物科技创新与人类大健康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24 2013届校友林贤丰在Nature发表原创性科研成果等6则
24 图说
Illustration
12 聚焦
Focus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大事记 Events
人 物 Character
文 艺 Literature & Art
04
26
38
活动
人物
群芳
26 1986届校友吕帆:20余年眼视光公益行
30 1982届校友陈超:为医学不停奔走是最好的
锻炼方式
34 1986届校友卢中秋:在与生命抢跑之路上
赢得桃李香
38 1988届校友吕忠:从外科主任到书记,走出
一条不寻常之路
41 1990届校友孟旭莉:同理心 勇担当 有作为
44 1996届校友吴哲褒:用慈善连接他乡与故乡
47 2000届校友张维溪:新时代儿科人的传承与价
值自觉
49 当代白求恩行动
接力“兰小草”健康义诊关怀岛上老年群体
50 旧事闲话——记忆中的那些灯
情 怀 Feelings
群 芳 Garden of Eclecticism
公 益 Commonweal
04 - 05 活动活动 ACTIVITY
云舟破浪翻新页,鸥鸟飞身引故人。7 月 23 日下午,温州医科大学校友(总)会第一届理事会
第七次会议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学校原校长、校友(总)
会会长瞿佳,原党委书记、眼视光校友会会长吕帆,党委副书记程锦国,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李军
红出席会议,海内外 45 位校友会理事参会,部分校友列席会议。会议由学校办公室(校友办)主任
郑飞中主持。
温州医科大学校友(总)会
第一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召开 01
程锦国代表学校致辞,他认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离不开广大海内外校友和校友会的大力支持。同时就
去年以来学校各项事业进步发展情况,重点从教育教
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办学资
源空间拓展、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与理事、校
友作了分享。最后他对校友总会如何发挥好母校与校
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从队伍、平台、文化建设三
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希望。
李军红的主旨报告就学校百十年文脉做了梳理,
以觉醒年代、艰苦创校、改革开放、人文日新4个阶段,
解读学校传承发展的历史脉络,激起了校友们的共鸣
和共情。
在交流环节,各位理事分别围绕如何发挥“敢为
天下先”特质谋求母校的新发展、如何全力支持助力
母校实现新发展等展开发言和讨论。
瞿佳在总结讲话中强调,校友工作要始终秉承
“20 万校友一起办大学”的理念。要认识到校友对
母校的认同感、对母校的爱,是巨大的资源。要发挥
好校友作为播种机、宣传车的作用,让每一位校友都
为母校品牌做好宣传。他号召在百十年文脉传承的关
键时期,全体温医人要团结、创新、赓续奋斗,实现
母校和校友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理事会审议并通过了《温州医科大学校友会章程
(修订)》,讨论并审议了第二届理事会候选人名单。
文 / 林劲茅 王盛 张晓静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周健校友专题展
暨周健创新班授牌仪式举行 02
李校堃指出,周健博士是温州医科大学建
校 60 多年来最优秀的校友之一。今年是周健
校友发明“HPV 病毒样颗粒”三十周年,作
为世界上第一支癌症疫苗宫颈癌疫苗的发明
者,他的研究成果在人类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
意义。我们举办这次活动,再现周健博士的成
长历程,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传承。我们要
把周健的故事讲好,把传承弘扬“周健精神”
作为学校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作为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争取再培养出像周
健校友这样的优秀医学人才,为推进健康中国
建设乃至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温医大的贡
献。
“今天我们共同纪念周健,又在现场看到
我们有很多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就如同重新
回到 45 年前……”作为大学期间与周健同寝
室的同学和好友,瞿佳深情回忆与周健相处的
点点滴滴。瞿佳表示,周健的纯真与勤奋、爱
国和爱校,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天才与智
慧,造就了世界的周健,他是温医大永远的骄
12 月 12 日下午,周健校友个人档案专题展开展暨基础医学周健创新班授牌仪式在温医大生物科
研楼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医大校长李校堃,温医大校友总会会长瞿佳,校党委委员、副
校长王良兴,校党委委员、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李军红出席活动。周健校友的姐姐周凯、姐夫
鲍忠义应邀参加。学校相关部门及学院负责人和基础医学院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阮宗泽总领事出席周健报告会
周健创新班基础医学授牌仪式 向周健家属颁发捐赠证书
文 / 于建峰 黄育雅
06 - 07 活动
傲。开设周健创新班,就是要让我们归纳周
健独有的精神,并永远发扬和传承下去。
鲍忠义从周健博士的童年生活、成长之
路、周健的特质等方面分享周健的成长经历
和奋斗历程,带大家更加深入了解一个好学、
勤奋、超越、坚持、富有团队精神的周健。
活动举行了周健校友个人档案专题展开
展仪式和基础医学周健创新班授牌仪式。该
创新班以“周健”命名,旨在传承周健的科
学精神,汇集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选拔一
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子,开
展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
日前,周健和伊恩·弗雷泽教授获哈姆
丹医学国际最高奖。周健校友的妻子孙小依
校友也发来了她的领奖感言视频,希望能实
现周健的遗教,用以周健名义设立的基金会
来发掘和帮助更多的年轻科学家。
现场,创新班顾问伊恩·弗雷泽教授与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发来视频对开班表达
祝贺。周健生前的同学好友以及当年参与过
周健校友促成的中澳合作交流项目的部分师
生发来了视频缅怀周健。
本次专题展以“永远的周健”为主题,
通过展板、照片、实物等形式展出,对周健
校友的成长历程进行全面回顾,其中包括周
健亲属此次捐赠的记录周健夫妇在剑桥实验
室工作生活的录像带、1987 年中央人民广播
电台报道周健科研成果的磁带等珍贵材料,让
广大青年师生能走近周健、认识周健,了解他
的卓越贡献,共同纪念、学习并传承周健精神。
周健校友个人档案专题展揭幕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理事会换届会议共有 15 名理事出席,1 名
缺席,就换届选举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审议
通过了北美校友会《章程》修订、北美校友会
财务报告,北美校友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并通过了新一届
理事会成员,及新一任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监事长等。1983 届校友尹强任新一届会长,
1982 届校友吴晓山为候任会长,副会长韩欣、
陈灵艳,秘书长屠理理。在原理事成员不变的
基础上,新增赵伟、钱秋冰、潘天力、顾杨洪、
程铁伟、金畅、戴士钧、吴斯文 8 位理事。
紧接着召开的 2022 年年会上,会长蔡晖
就温州医科大学北美校友会的历史、现状和未
来发展进行了深情介绍,并将近几年的校友会
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蔡晖着重强调了温
州医科大学北美校友在疫情期间功不可没的贡
献,同时,感恩母校和国内校友在美国新冠疫
情流行高峰期间及时为在美校友们捐赠 N95、
外科医用口罩、护目镜以及中药汤剂,感受到
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
Emory 大 学 病 理 及 检 验 医 学 系 教 授,
Grady 纪念医院临床微生物、免疫及分子诊断
室主任王云峰(Dr. Yunfeng Wang)为与会
校友介绍分享了有关 COVID-19 的现状和前
景。
新任会长尹强发表了以“继往开来”为主
题的激情演讲,代表全体北美校友感谢蔡晖会
长这几年来对校友会倾心倾情倾力的带领和服
务。今后,他希望将温州医科大学北美校友会
这个属于每一位北美游子的家看护好,传承母
校精神,凝聚校友力量,共同建设有温度有幸
福能发展的大家庭,并加强北美校友和母校的
联系,凝聚北美校友的力量为母校未来的发展
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
会上还就北美校友会南加州工作站工作进
行了总结分享。北美校友会南加州分会理事长
吴晓山为我们介绍了南加州校友近期的活动开
展,以及参与南加州高校联盟组织的精彩纷呈
的文艺和体育活动等。
温医大北美校友会理事会换届会议
暨2022年年会线上召开
文 / 吴斯文 蔡晖 尹强
美东时间 2022 年 7 月 23 日晚上 7 时,温医大北美校友会理事会换届会议暨
2022 年年会在一片温馨愉悦的氛围中线上召开。会议由北美校友会会长蔡晖主持。
03
08 - 09 活动
李校堃代表学校对陕西温州医科大学校友会成
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向校友们介绍了近年来母校
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社
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我校在陕西省的校友超
500 位,主要分布在眼科、检验、儿科、麻醉、临
床等专业和岗位,为保护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做出
了积极贡献。他表示自己作为一名陕西人,对家乡
的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特别关切,希望陕西校友会
作为陕西地区校友与母校信息交流、互助合作的纽
带,为校友和母校的发展助力,为家乡人民健康服
务做贡献。
办公室(校友办)主任郑飞中向各位校友介绍
了校友总会的情况。
会议审议通过了《陕西温州医科大学校友会章
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2007 届校友、
西安市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叶璐当选为首任会
长,2018 届校友陈江玫当选为秘书长。李校堃宣
布陕西温州医科大学校友会成立,向新任会长授旗,
并向理事会成员颁发聘书。
北美校友会会长尹强、粤港澳校友会会长李维
平通过视频祝贺陕西校友会成立。
吴联配代表商会向校友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并
表示同是在外温州人,要传承发扬温州人“敢为天
下先”的精神,加强交流,助力发展。
新任会长叶璐发言,表示陕西校友会将在校友
总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陕西校友会的桥梁纽带作
用,积极搭建校友间学术及各种有益活动的交流平
台,努力打造一个温馨人文、积极向上、有担当、
充满正能量的校友会,为母校发展添砖加瓦,为陕
西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校友总会会长瞿佳通过视频对陕西校友会送上
祝贺与期许。他表示,母校是校友的根脉,校友是
母校的枝叶,根脉与枝叶之间连接的是情怀。校友
总会是海内外全体校友的家,围绕“校友 - 母校”
发展共同体,汇聚校友力量,吸纳社会资源,成为
助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陕西温州医科大学校友会成立
文 / 李康寯 孟小金
8 月 13 日,陕西温州医科大学校友会在西安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
李校堃,陕西省科协原副主席、陕西省公众科学发展联盟理事长丁德科,西安国际医学中心
董事长史今,陕西省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温州市在陕温商党工委书记吴联配,学校办公室(校
友办),学院、附属医院相关负责人,温州西安商会代表等,以及近 40 位陕西校友代表参会。
04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吕一军代表学校对麻醉学专业校友会的成立表
示热烈祝贺,并充分肯定了各位校友在推进麻醉学
专业发展和扎根奋战在临床一线、积极服务地方所
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说,一直以来,温医大坚持凝
聚校友、帮助校友、依靠校友,积极构建“校友 -
母校”发展共同体,希望麻醉学专业校友们以学科
为纽带,以温医基因为标识,搭建平台,加强联络,
构筑学科领域的温暖大家庭。
金胜威宣布温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校友会成
立,向新任会长授旗,并向理事会成员颁发聘书。
他在讲话中说,温医大麻醉学系创办历史久,其建
设发展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温医大麻醉人的智慧和汗
水,也培养了大量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站在新
的历史起点,要凝聚校友资源和力量传承、赓续发展。
办公室(校友办)主任郑飞中向各位校友介绍
了校友总会的情况。
会议审议通过了《温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校
友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2003
届校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主任上
官王宁当选为首任会长,2012 届校友袁开明当选为
秘书长。作为第一届会长,上官王宁表示将不忘初
心,团结校友,和校友们一同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
助推“校友 - 母校”同频共振。
康复医学专业校友会会长王雪强通过视频祝贺
麻醉学专业校友会成立。
据悉,2022 年上半年,“艾瑞深”《2022 校
友会中国大学排名·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榜单显示,
温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位列 2022 中国高校麻醉学
专业(研究型)排名第一。温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
业自 2000 年作为浙江省内最早创办的麻醉学本科专
业,2002 年招收麻醉学硕士研究生,2009 年招收
博士研究生,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重中
之重学科、省医学重点支撑学科及创新学科,承担
着国家卫健委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师
进修培训任务。
05
文 / 袁开明 05 温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校友会成立
8 月 5 日,温州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校友会成立大会在温召开。学校党委书记吕一军、副
校长金胜威,办公室(校友办)、附属医院相关负责人出席成立大会,省内外 50 余名麻醉学
专业校友代表线下参会,40 余位理事线上参会。大会由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原麻醉科
主任李军主持。
10 - 11 活动
成立仪式上,麻健丰代表学院、医院发表讲话。
他说,口腔医学院校友会宁波校友联谊会是口腔医学
院校友会继杭州校友联谊会成立的第二个地方校友联
谊会,希望在温医大宁波校友会的指导下,能发挥带
动效应,成为每个校友分享成功与喜悦,传递友情和
价值的精神家园,成为联系母校、联络校友的感情纽
带。
宗建平怀揣着几十年的“温医情怀”,回忆自己
的临床工作经历和校友工作经历,对母校的快速发展
表达了由衷的欣喜,并代表温医大宁波校友会对口腔
医学院校友会宁波校友联谊会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贺。
杜飞军代表口腔医学院校友会杭州校友联谊会致
贺词。他希望,杭甬两地联谊会定期举办各种活动,
为广大校友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同时,希望口腔业
界校友加强交流与合作,凝聚力量服务社会。
口腔医学院校友会宁波校友联谊会筹备组成员、
宁波市第一医院医生杨勇介绍了宁波校友联谊会筹备
情况。
向敏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温州医科大学口腔医
学院宁波校友联谊会的批复》。
吴泽洋宣读口腔医学院校友会宁波校友联谊会理
事名单。
麻健丰宣布口腔医学院校友会宁波校友联谊会正
式成立。他为口腔医学院校友会宁波校友联谊会会长、
宁波尚善口腔战略合伙人陈冬冬授旗,并为宁波校友
联谊会首届理事会成员颁发聘书。
陈冬冬作为新任会长发言,表示今后将广泛联络
和凝聚在甬口腔校友,广泛开展教育、科研和社会服
务等方面的协作与交流,加强信息沟通与资源整合。
宁波校友联谊会的成立,是继杭州校友联谊会成
立后的又一次接力与传承。宁波校友们纷纷相约再聚,
共建幸福美好大家庭。
05
文 / 吴泽洋
06 温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校友会
宁波校友联谊会成立
情满甬城,享欢聚团圆。8 月 5 日,温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校友会宁波校友联谊会成
立仪式在宁波召开。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党委书记、院校友会会长麻健丰,学工办主任、
院校友会副秘书长向敏,团委副书记吴泽洋,特约嘉宾宁波温州医科大学校友会秘书长宗建
平,院校友会杭州校友联谊会副会长杜飞军出席了成立仪式。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本届野餐会分为四大传统比赛项目:入场式、
排球比赛、拔河比赛、趣味运动会。松竹梅排球
赛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在排球赛决赛中,温
医大校友代表联合组队的清华温医大联队获得常
青组季军。
野餐会从早晨 7 点开始筹备,持续到晚上 6 点。
活动现场还进行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表演。
当天参加活动的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副总
领事施远强表示,松竹梅野餐会是南加州侨界富
有特色的一个品牌活动,也是中国高校校友们相
聚、增进友谊的一个重要平台。松竹梅体现了中
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 70 多个会
员单位,校友遍及南加州各行各业,对当地的经
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有力地促进了
中美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
温州医科大学北美校友会在南加州的校友数
量有近 30 人,是联盟的 33 家创始会员校友会之
一,一直以来积极支持和参与联盟活动。
05
来源 / 美新社
07 南加州校友参加南加州中华高校校友会
联盟第二十届松竹梅千人野餐会
10 月 15 日,由南加州中华高校校友会联盟主办的第二十届松竹梅千人野餐会在洛
杉矶 South El Monte Whittier Narrows Recreation 公园盛大举行。本届松竹梅共有
四十余家校友会和六家特邀华人社团参加,约有 1500 多人参会。温州医科大学北美校友
会在南加州的部分校友参加了此次大聚会。
12 - 13 聚焦
11 月 24 日, 第 十 二 届(2021
年 -2022 年)哈姆丹医学科学奖颁奖
仪式在迪拜举行,我校 1982 届校友
周健博士(已故)和澳大利亚科学家
伊恩·弗雷泽教授获哈姆丹医学国际
最高奖,以表彰他们在感染性疾病研
究领域为人类做出的突出贡献——发
明首支人类乳头瘤病毒 (HPV) 疫苗。
本届获奖者全球共 14 人。
据了解,哈姆丹医学科学奖全称
为谢赫·哈姆丹·本·拉希德·阿勒
马克图姆医学科学奖,分为国际奖、
阿拉伯世界奖和阿联酋奖三大类,用
于表彰在医学科学研究和健康促进方
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哈姆丹医学科学奖评选已持续 22
年,本次奖项评选的主题聚焦在感染
性疾病研究,包括预防、免疫和治疗等。
该奖项设定评选范围在医学方面追求
卓越、世界领先的科学家,目前有多
名哈姆丹奖获得者获得了诺贝尔奖。
周健,1982 年本科毕业于温州医
科大学(原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
业,先后在浙江医科大学、河南医科
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
博士后。1990 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
大学免疫与癌症研究中心主任伊恩·弗
雷泽教授力邀下,周健和夫人孙小依
前往昆士兰,研究人工合成 HPV 疫
苗。1991 年,周健和弗雷泽利用重
组 DNA 技术人工合成了 HPV 病毒样
颗粒,并比美国早一年申请了此项专
利。1999 年 3 月 19 日,当其研究成
果 Gardasil(佳达修)疫苗全面开始
临床试验时,42 岁的周健因积劳成疾,
突发肝病英年早逝。周健生前和弗雷
泽教授共同研制成功的宫颈癌疫苗,
如今让全世界亿万妇女获益。
文 / 鲍忠义 叶少芳 聚焦 FOCUS
宫颈癌疫苗发明者、温医大校友周健
获哈姆丹医学国际最高奖 1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对推进
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动
地方医学院校在医学人文教育领域的深
度协作,11 月 5 日,全国地方医学院校
医学人文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医学与人
文国际论坛在温州医科大学隆重举行。
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
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浙江省科
协党组书记谢志远,浙江省教育厅副厅
长于永明,温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
健线上线下出席成立大会并致辞。温医
文 / 郑逸灵
让人文照亮医学
全国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联盟正式成立
2
大党委书记吕一军主持成立大会。中国工
程院院士、温医大校长李校堃致欢迎辞。
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及全国 50 余所地方医
学院校领导和医学人文教育领域专家学
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大会。
杜玉波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是中国式现代化应有之义,对培养新时
代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人
文教育联盟的成立是回答这个命题的主
动作为与重要实践。希望联盟能够把握
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方向、改革要求
杜玉波
14 - 15 聚焦
和目标,把理想信念教育、体制机制
建设、完善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构建
落到实处,为提升医学教育服务卫生
健康事业的能力和水平贡献联盟的智
慧和力量。
谢志远代表浙江省科协对联盟成立
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健康中国战略
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联盟的成立恰逢
其势,正当其时。他寄语联盟高校扎实
做好医学人文共同体建设,全面深化医
学教育改革;加快推动医学科技创新转
化,护航人民生命健康;全面优化医学
人文融合路径,培育新时代卓越医学人
才。
于永明指出,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是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是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医学教育事业发
展战略部署的主动回应。期待联盟高
校对标人民大健康需求,做好医学教
育转型;聚焦新医科建设目标,做好
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立足联盟共建的
愿景,做好医学人文教育平台构建。
张健在致辞中介绍了温州聚力打
造浙南闽北赣东生命健康产业高地的
发展成果。他表示,温州市委市政府
将携手联盟聚焦人民至上立场,聚焦
为国育才要求,聚焦健康中国行动,
持续开展健康领域研究,推进医学成
果转化,助力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为
全国医学人文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作
出温州贡献。
吕一军主持成立大会。
李校堃代表学校向与会领导和嘉
宾表示欢迎。他介绍了温医大在医学
人文教育方面的实践探索和取得的一
系列发展成果。他表示,温医大将与
各联盟高校同心协力、携手并进,一
起开创具有地方医学院校特色的医学
人文教育模式,为“健康中国”战略
建设、“新医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
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
研究分会理事长李和章教授,中国高
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
中国医学伦理学会健康伦理学专业委
员会,海西医学教育联盟等发来贺信。
“让人文照亮医学,让医学闪耀
人文之光。”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
下,全国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
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将充分发挥桥梁
纽带作用,立足“共建共享、互联互融”
的理念,在医学人文的学科建设、课
程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育和社会
服务等各个领域群策群力、同向同行,
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取得更多整体
性、系统性、标志性的成果,同时也
推动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实现
高质量的发展。
会上,举行《医学人文教育联盟
倡议》发布仪式。立足医学人文深化
谢志远
于永明
张健
吕一军
李校堃
李和章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改革实际,聚焦塑造和培育医学生的
医学人文精神,联盟向全国医学教育
工作者发出“共担医学人文教育职责,
共育时代卓越医学人才”的倡议。
大会现场还举行了联盟理事长、
副理事长单位聘任仪式和浙江省哲学
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温州医科
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揭牌仪式。
联盟成立仪式结束后,举办医学
与人文国际论坛。作为 2022 世界青年
科学家峰会重要活动之一,与会专家
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围绕医学人文教育
做主旨演讲。昆明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尹向阳、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
文秀主持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分析了当
前医学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深入浅出
地阐述了整合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方向、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浙江大学副校长周天华教授认为,
要推动医学人文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
构建具有医学特色家国情怀教育体系、
建设“健康中国”大健康思政实践平台、
持续推进“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文化
体系建设。
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养与
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段志光教授整合医学人文和健康人文
的理念,提出大健康人文的新概念,
使其更有包容性、开放性、实践性和
时代性。
温州肯恩大学学术副校长杨毅欣
教授介绍了医学人文的发展历程,阐
述了生命科学与医学人文的辩证发展
关系,提出将生命教育作为医学专业
课和人文课的切入点等观点。
澳门大学沈汉明教授介绍了新加
坡的医学教育制度,结合新加坡国立
大学 20 年基础医学教育的体会,分享
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基础医学教育“在
发展中蜕变,在蜕变中发展”的国际
经验。
加 拿 大 阿 尔 伯 塔 大 学 Pamela
Brett-MacLean 教授立足于全球各地
区医学人文的发展进程,结合阿尔伯
塔大学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实践,深
刻阐释了人文精神对于医学教育的重
要意义。
论坛还设“生命科学与医学人文
的对话”“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与医学
教育”两大平行论坛,邀请了中外知
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两大主题
及各自研究成果展开探讨交流,为进
一步推动医学人文教育打开新视野、
提供新思路。
16 - 17 聚焦
11 月 12 日,2022 世界青年科学
家峰会大健康论坛在温州医科大学举
办。国内外院士专家学者、青年科学家、
企业家代表等线上线下齐聚瓯江之畔,
共话“数智”赋能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
发展。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
长张碧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
科协主席姒健敏,温州市委副书记、
市长张振丰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钟
南山作视频致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文 / 栾晨曦 高拓 图 / 温彬彬 吴铮
3
葛益平、省教育厅副厅长汤筱疏等参
加论坛。温医大党委书记吕一军主持
致辞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医大
校长李校堃致欢迎辞。
本次论坛以“AI 时代,大健康产
业的变革与机遇”为主题,围绕人工智
能、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在新
药研发、医疗健康和大健康产业应用的
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研讨。论坛上,
2013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
维特,201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得主爱德华·莫索尔,2021 年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阿登·帕塔普蒂安,
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柳叶刀》杂志
主编理查德·霍顿等结合自己所研究的
领域,以线上线下方式作主旨报告。中
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樊
代明、郑树森、邓子新、郑裕国、叶志
镇、骆清铭等专家大咖参加论坛。现场
还举行了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白制剂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启动仪式。
张碧涌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
共话“数智”赋能医疗健康创新发展
温医大举办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大健康论坛
论坛现场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步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
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并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
署。本届论坛以 AI 时代大健康产业的
变革与机遇为主题,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意义十分重要。在解决人类健康问题过
程中,必须向科学要答案,向创新寻动
力。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弘
扬科学家精神,彰显提携青年情怀,为
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发展、构建人类卫生
健康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方案。
姒健敏指出,峰会落地温州,加
强了浙江与国际科技界的密切联系,凝
聚了全球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共识合力。
希望论坛能助力共建互联全球、畅通智
慧的医学学术交流网,培育具有国际视
野和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优化有利于
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的环
境,共同推动健康医疗信息化和智能化
发展。
张振丰指出,近年来,温州对接浙
江三大科创高地建设,依托科研、高能
级创新平台、政策等资源叠加优势,把
生命健康产业作为全市五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希望本次论坛
能够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和 AI 领域创投、
头部企业了解温州、垂青温州、加盟温
州,一起“来温州创新创业创未来”。
钟南山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当前,
人工智能对大健康产业已经产生深刻的
影响,促进健康医疗产业的变革、创新,
使得伴随每个人、平等面向每个人、适
合每个人的医疗健康服务成为可能。希
望广大青年科学家们把握全球人工智能
发展的态势,以守正创新彰显新时代青
年学者的家国情怀,以孜孜不倦的追求
和探索将理想之光照亮现实。
论坛举行了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
白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启动仪式。该
中心由温医大牵头建设,于今年上半年
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建设批复。中心将联
合地方政府、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产
业链上下游企业,搭建协同创新机制,
共同推动我国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和蛋
白制剂的自主创新和快速发展。
2013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
尔·莱维特通过各种数据模型分析揭示
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为减少气候变化
危机带来的损害,他建议加强能源消耗
方式的转型,如新能源的进一步开发,
农业转型、出行经济转型等。
2014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得主爱德华·莫索尔分享了自己在脑科
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提出脑科学有望在
不远的将来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人类将
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2021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得主阿登·帕塔普蒂安讲述了自身团队
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的研
究,深入研究冷、热、机械作用力如何
触发神经冲动的机理,以及人类感知并
适应外界刺激的机制。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
所所长秦川介绍了自己所在团队应用比
较医学技术的体系和长期致力于将人的
疾病细胞通过移植的方法应用于动物实
验中的系列成果。
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柳叶刀》
杂志主编理查德·霍顿评述了世界各国
及国际卫生界在过去三年中应对新冠疫
情中学到的经验,呼吁全球各国应形成
跨区域或者跨国家的协调机制。
在高峰对话环节,樊代明院士、邓
子新院士、郑裕国院士、李校堃院士、
骆清铭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实验
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迈博太科集团董
事长郭亚军、中国金融策略投资控股有
限公司董事长华风茂、达晨财智窦勇就
“人工智能对医疗健康产业带来的机遇
与挑战”开展交流探讨。
据悉,本次大健康论坛还设有 5 个
分论坛和 4 个卫星会,锚定生命健康领
域各个分支方向的未来发展和学术前沿
创新实践开展深入探讨。
高峰对话
18 - 19 聚焦
11 月 12 日,2022 世界青年科学
家峰会分论坛第二届脑健康与功能康
复国际论坛暨第三届瓯江阿尔茨海默
病国际论坛举办。本次论坛由瓯江实
验室、浙江省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重点
实验室共同承办。杨雄里、陆林、李
校堃、田金洲、王以政、高天明、袁
钧瑛、王玉田、卓敏、宋伟宏、刘芳
等国内外院士聚首,近百位脑健康相
关领域专家加盟,在思维碰撞中迸发
灵感,在交流对话中共话未来。温州
市副市长章月影出席并致辞。
章月影在致辞中强调,近几年温
州在生命健康领域持续发力,引进高
层次人才团队,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
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温州发展生命
健康产业特别是在脑健康领域有基础、
有优势、有产业、有空间,前景广阔、
未来可期。她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论
坛,推动脑健康领域新技术、新理念、
新成果嫁接温州,助力温州打造医疗
高地、勇攀科研高峰,在守护人民健
康美好未来的新愿景中展现温州力量。
“瓯江实验室不断拓展合作,不
断延伸创新产业链,力争尽快尽早贯
通产学研壁垒,以科技服务人类社会、
以科技改善人类健康。”加拿大健康
科学院院士、瓯江实验室主任、温州
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宋伟宏表示,希
望充分发挥瓯江实验室纽带桥梁的角
色,为浙江省、温州市高水平建设国
家创新型城市注入新的能量,为推动
国内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
撑与保障。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
里,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
校长、瓯江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李校堃,
中国工程院院士田金洲为科学家们在
线发来问候、寄予期望。
以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刘芳、
Moosa Mohammadi 教授分别为负责
人的瓯江实验室精神健康与药物研究
所、细胞生长因子研究所正式成立。
瓯江实验室科技控股(温州)有限公
司同时揭牌。
瓯江实验室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
究所、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战略合作相
继签约落地。另外,瓯江实验室与温
文 / 陈晶晶
4
论坛现场
国内外院士齐聚 共论脑健康新未来
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脑健康论坛举行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建的老年医学中心也
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签约落地。
为聚力打造人才“强磁场”,引进“高精尖”
人才,瓯江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在招才引才工作
持续发力,现已组建 35 个高质量研究团队,汇聚
300 余位高层次科研人才。本次论坛现场举行了
高层次人才聘任集体签约仪式,张劲翼、凌树宽、
谢冈三位专家签约加盟,共同推动瓯江实验室科
研高质量发展,为打造温州科创高地的“塔尖重器”
提供智力支撑。
在随后的主旨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
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袁钧
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卓敏,浙江
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
所所长姚永刚等院士专家先后围绕脑健康与功能
康复带来《抗抑郁新药靶研究进展》 《RIPK1,Cell
Death and Aging-related Human Diseases》
《多肽介导的溶酶体和蛋白酶体降解内源性蛋白
质技术在脑科学研究和脑疾病药物开发中的应
用 》 《Synaptic basis of brain network: from
chronic pain to emotional disorders》 《 癫 痫
发病机制及药物靶点研究》 《新冠病毒感染促进
神经病变的分子机制》主旨报告,聚焦脑健康学
术前沿热点,深入探讨脑健康领域的研究困境和
发展前景,携手献上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盛宴。
11 月 13 日,论坛侧重脑健康领域的阿尔兹
海默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以政做了题为《Sonic
hedgehog and glutamate excitotoxicity in
ischemia》的主旨报告,王延江、叶克强、吉训
明、吴志英、张云武、张杰、张登峰等 15 多位脑
健康领域专家,围绕“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机制、
基因组学、遗传及治疗机制等课题,深入探讨防
治之道。
20 - 21 聚焦
世界因科学而精彩,科学因女
性而美丽。11 月 12 日下午,由中
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会女科技工作
者专门委员会等主办,温州市妇女
联合会、温州医科大学妇女联合会、
温州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等承办的
2022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女
科学家高峰论坛在温州举办。
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
成员、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在线致
辞。浙江省妇女联合会党组书记、
主席佟桂莉,浙江省妇女联合会党
组成员、副主席方芳,浙江省科学
技术协会二级巡视员戴力,浙江省
妇女联合会二级巡视员鲍冬芳,温
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彩莲等嘉宾
出席论坛。
本次论坛以“科创未来她力量”
为主题,邀请国内知名女科学家,
通过主旨演讲、高峰对话、圆桌会
议、发布共识等形式,从传承、融
合、共享的维度,共话成长成才、
共担职责使命、共叙家国情怀。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
来源 / 校工会、妇联
科创未来她力量
2022女科学家高峰论坛举行
5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院士、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主任陈子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执行院长、长
江学者特聘教授杨丽,中国科学院基础
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吴芩结合
自己的工作领域,围绕女性科技工作者
在推动科技发展进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等主题作分享。
在高峰对话环节,浙江省女科技工
作者协会会长、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
研究中心主任吕帆,我校附属眼视光医
院党委副书记陈洁,附属眼视光医院眼
科博士李小曼齐上台,讲述了师徒三代
在眼科医学研究和“光明行”公益服务
的道路上并肩同行、亦师亦友,实现三
代传承和接力的故事。她们表示,医学
科研成果是一代一代人奋斗出来的,要
保持眼科和视觉科学研究的初心,走到
临床一线,找到最重要的科学问题,通
过探索,回到临床,为广大患者送去光
明。
圆桌会议中,十余位来自不同领域
的女科技工作者代表围绕“谈双碳·促
健康·话成长”“海洋科技创新”“女
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等议题展开精彩
激辩。我校精神医学学院副院长吴伊丽
结合自身跨专业的经历分享了观点,认
为跨领域研究对科研生涯始终是有益
的,科研工作者对待科研工作既需有仰
望星空的信念,又应保持脚踏实地的毅
力。
论坛上发布了 2022 年世界青年科
学家峰会女科学家共识,勉励女科学家
们昂扬锐意进取的精神,担当职责使命,
激扬家国情怀,在科技兴国的主战场分
享女性智慧,贡献女性力量,大展风采。
期间,还举办了“巾帼科技创新沙
龙”“我和妈妈学科学 儿童友好向未来”
主题活动、“追梦医学她力量”医大巾
帼讲坛等。
圆桌会议
22 - 23 聚焦
11 月 10 日到 11 日,实验动
物科技创新与人类大健康高峰论坛
在温州医科大学生物医药科研楼报
告厅举行,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
合的方式进行。校党委书记吕一军
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校长李校堃院
士作主旨报告,副校长金胜威主持
开幕式。本次论坛由李校堃和中国
实验动物学会理事长秦川教授担任
大会主席,学校实验动物中心主任
林灼锋研究员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吕一军表示,人类疾病的发生
和发展十分复杂,迫切需要国内外
专家、学者联手,利用动物模型开
展医学研究和新药研发,为践行“大
健康”理念、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提
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此次论坛立足
中国、面向全球,云集了众多国内
著名实验动物科学及生命科学、医
学等领域的专家,为推动动物医学
发展提供了一个国际化、高层次的
学术交流平台。
浙江省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主
任吴立仁表示,实验动物专业是一
门交叉学科,多个学科相互渗透,
知识理论丰富,需要集学术界、行
业界、实战界的大智慧。此次论坛
来源 / 实验动物中心
发展动物医学 助力主动健康
实验动物科技创新与人类大健康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6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集聚国内著名实验动物学者及生命科
学、医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探讨,
将有效促进浙江实验动物的发展。
秦川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
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对于实验
动物医学人是极大的鼓舞。健康中国建
设,需要大力发展实验动物医学来助力
主动健康。
主旨演讲环节中,秦川以《利用
比较医学技术体系建立精准动物模》为
题作报告。李校堃院士就《生长因子类
药物的临床转化研究》进行报告。香港
大学教授、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
室主任徐爱民以“Adipose tissue and
metabolic health: lessons learned
from rodent models”为题进行报告。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黄聿就“Vascular
reactivity study on myograph in
animal models of human diseases”
做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以“发展动物医学 助力
主动健康”为主题,分为前沿论坛、心
血管代谢病动物研究、实验动物研究新
技术等专题,与会专家分享了基因编辑
猪、基因修饰小鼠动物模型、心力衰竭
分子机制、脂肪肝炎血管变化、炎症与
心力衰竭、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动脉粥
样硬化斑块、肺动脉高压、缺血再灌
注损伤研究、LncRNA Gpr137b-ps、
条件性基因编辑小鼠模型、Animal
Model Selection、高血压小鼠模型、
单细胞测序等主题,专门探讨了最新的
动物模型新技术、心血管代谢病动物研
究等内容,为实验动物科技创新提供了
新的视角和理论。
此次论坛还举行了实验动物法规和
实操的技能培训,分享了包括实验动物
法律法规、实验动物 IVC 系统、特殊
品系动物繁育、动物模型制作过程、动
物代谢监测平台等在内的多项实战性知
识,高度切合工作和科研实际需要。
40 余位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
的实验动物科学、生命科学、医学专家
共同参与学术研讨,其中包括院士、杰
青、长江学者,200 多位业内师生线下
参与学习互动,线上累计 45600 余人
次参与论坛。
24 - 25 图说
图说 ILLUSTRATION
01
02
2013届校友林贤丰在Nature
发表原创性科研成果
温州医科大学校友讲坛
第27讲:医学女博之思
温州医科大学 2013 届校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林贤丰
医师、1983 届校友范顺武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团队成功从
菠菜中提取了具有光合作用的“生物电池”——类囊体,并通过精密的制备技
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植物的类囊体跨物种递送到动物体衰老病变的细胞内,
让动物细胞也拥有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以此敲开逆转细胞退变衰老的“时光
之门”。这项原创性科研成果于 12 月 8 日被国际顶级期刊 《自然》 (《Nature》)
杂志以长文(Article)形式刊登。12 月 12 日,林贤丰校友受邀回母校以“浅
谈临床医生视角出发的生物材料研究与转化”为题作客校友讲坛第 26 讲。
为进一步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引领作用,助推新
生代科研人才成长成才,12 月 15 日,2012 届校友李
凌菲、2014 届校友张凡、2014 届校友吴伦坡三位医
学女博做客温州医科大学校友讲坛第 27 讲暨医大巾
帼第 7 讲,他们结合自身求学经历和开展专业研究的
方法与心得进行分享。百余位校友通过腾讯会议参与
讲坛。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4 期 温医人
04 9月1日,温医大校友总会为新生
校友送上专属纪念包,建立新生们
“入校即校友”的意识,增强其在
校期间校友身份的认同感、归属
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06 10月,海南温医大校友以“新血液
共青春”为主题举行登山运动形式
的新生代见面会。
03 7月23日,福建温医大校友会以“传承
百十年文脉 守护健康美好未来”为主
题,组织召开了第二届福建校友论坛。
05 8月,多批校友以班级形式返校怀念
母校时光。图为温州医科大学2011届
眼视光学七年制校友返校,重温母校
记忆。
26 - 27 人物
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足迹遍布全国
1986届校友吕帆20余年眼视光公益行
人物名片:
吕帆,国家眼部疾病临
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
角膜塑形和近视防控学会亚
洲分会主席、中华医师协会
眼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
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
组组长。人物 CHARACTER
2000 年,成为中国大陆首位应邀参
加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志愿者,为
参加特奥的智障运动员开展眼睛健康和视
觉提升医疗服务;2006 年,开始实施“爱
心温州·慈善启明”;2009 年,开启“明
眸工程”;2010 年,开展儿童盲及低视
力的救助项目;2011 年,在杭州地区实
施“光明行动”,同时在浙南、浙北实施
“校园视觉关爱”项目;2012 年,启动“川
藏青高原光明工程”,组建了一支由眼科
专家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的的高原医疗服务
队,开展集中公益医疗行动……
20 余年来,吕帆教授的公益服务足迹
从未停止,遍及了西藏、青海、四川、贵州、
新疆、浙江等地,甚至走在全世界各地,
团队为近 100 万人免费开展眼睛的检查和
治疗。
只身一人参加特殊奥林匹克运
动志愿服务,感受世界的温暖
与包容
“我记得,我 2000 年到达世界特殊
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城市——美国的阿拉
斯加时,虽然已是夏天,但是那个地方特
别冷,我们需要穿着棉袄参加这样的一个
特殊奥林匹克的运动会。”吕帆教授回忆。
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特奥),
是专门为智能低下,言语不清的神经和精
神障碍患者甚至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儿童和
成人举办的国际性体育运动竞赛活动。
2000 年,正在美国攻读中美联合培
养视光学博士学位的吕帆作为第一位走向
特奥运动场,帮助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
运动员改善健康状况的中国大陆志愿眼科
医生,只身一人来到美国阿拉斯加参加特
奥志愿服务活动,为特奥运动员检查和治
疗眼科疾病。
“这些特殊的运动员,不只是智力障
碍,还有很多人会伴有一些身体上的残疾,
比如说视力低下、听力低下等等。”吕帆
教授回忆说,有一个孩子平常和教练跑的
时候,跑得特别快,但是,每次到运动赛
场上,他总是拿不了第一。“后来,我们
发现是因为他的眼睛看不清楚!他跑步时
必须要盯着前面那个人才可以跑,所以,
他永远是第二名。”
因此,志愿者们给这个孩子做了视力
来源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矫正,这个孩子戴上了眼镜后,果然很轻松地跑到
了第一名。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的技术改进,也是一件很
小的事,但是却改变了这个孩子的竞赛生涯,改变
了他的人生。这对我来说,触动是非常大的。”吕
帆教授说:“我们不仅帮助了他视力健康,而且让
他和他的家人们拥有尊严和生活热情,感受到了这
个世界的温暖、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包容性。我感
觉特别有意义。”
此次特奥之行,她与特奥结下了不解之缘。吕
帆教授借助她对专业精湛而专注精神及国际化沟通
能力,促成了国际特奥健康项目走进中国。2002 年,
国际特殊奥林匹克组织东亚 / 中华地区专员 KIRK
MILES 来到温州医科大学考察,该校也成为了特
奥会“健康运动员”项目中国“明目计划”(Opening
Eyes)的主任单位。同年,吕帆作为组织者之一,
组织了国际志愿者队伍参加在西安召开的第三届全
国特殊奥运会眼科健康检查项目,为 1000 余位特
奥会运动员进行了眼健康检查。
也正是吕帆教授及其团队的专业和奉献,
2005 年,世界特奥会在做了多次多方面的调研后,
决定把世界特奥会的健康中心建在中国,建立在温
州医学科大学,并以世界特奥会的发起人——尤尼
斯·肯尼迪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健康中心。这也是
全球唯一一个世界特奥会的健康中心。
“我们会在我们平台培训全球的医疗志愿者,
服务特奥会的远动员;疫情之前,我们还会派一些
年轻优秀的学生到国外协助世界特奥会的一些慈善
公益工作。”吕帆教授说:“为这些人提升视觉时,
我们的心也变得相通了,人间也变得格外的纯洁和
清灵。”
这群送光明的医疗工作者做公益做上
了瘾
做公益会上瘾?吕帆教授给我们的答案是
“YES”。
自世界特奥会以来,吕帆教授及其团队的公益
脚步从未停下。从 2006 年开始,他们就在浙江地
区陆续开展“爱心温州·慈善启明”“明眸工程”“儿
童盲及低视力的救助项目”“光明行动”“校园视
觉关爱”等等项目,到了 2012 年,吕帆教授“召
唤”了一大批医疗志愿者启动了“川藏青高原光明
工程”。
28 - 29 人物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像‘打游击战’一样,
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去,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
吕帆教授笑谈,“我们当时就朴素地认为那些非常
偏远、非常高原的地方医疗资源会更加匮乏,而那
里的人可能因为气候环境的关系,患上白内障的几
率更大。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是以白内障为抓手。”
自 2012 年创队以来,吕帆每年都亲自带队,
先后远赴青海和四川边缘深处的色达、康定、壤塘、
理塘、塔公等地,平均海拔约 4000 米,最高的超
过 4500 米,开启了川藏高原“光明行”,通过搭
建临时医疗诊疗点、利用流动手术车等多种途径,
开展眼科检查、防盲手术、验光配镜以及免费发放
老视眼镜和抗紫外线眼镜等集中公益医疗行动,切
实解决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视觉问题。
“后来,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川藏地区其他眼
病也非常多,包括小朋友的近视、远视、散光等等,
所以,在把白内障诊治作为重要内容的同时,也将
各种屈光不正的矫正纳入到了‘光明行’公益活动
中。慢慢地,我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眼健康服
务系统。”吕帆教授介绍。
缺氧、光照强、交通不便、生活环境较差……
在高原做公益医疗不免会遇到各种难题,但是吕帆
教授及其团队一干就是近 10 年。
在川藏高原最长的一次公益是 58 天。吕帆教
授回忆说:“那是大概在 2013 年的时候,当时,
我们团队出发前立下了‘军令状’——我们要为
1000 例眼病患者做手术做治疗。后来,在治疗中,
我们发现,病人特别多,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为了让所有找到我们的病人都能得到治疗,所以,
我们团队就一直坚持,待了 58 天,超额完成了最
初的计划。”
“有时候,我们与川藏地区的老百姓语言并不
相通,但是我真的有一种感觉,我们的心是相通
的,我们会在肢体语言中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帮助与
“做公益会上瘾?吕帆教授给我们的答案是
`YES`。”
喜爱,他们也会表达对我们的尊敬和喜欢。”吕帆
教授说。
在一年又一年的川藏青高原公益服务过程中,
吕帆教授发现,高原藏区庞大的视觉医疗需求和薄
弱的医疗力量之间的缺口,仅凭进进出出的医疗队
是无法全面改善的。
针对这一棘手现状,她积极关注国家在防盲致
盲、防治视觉损伤、关注全民眼健康的政策和指向,
不断探索和深化川藏青项目的服务新模式、新内容,
最终形成了一支“薪火相传的高原医疗服务队”、
建立了多个“稳定持久的公益伙伴关系”、培养了
多支“带不走的高原眼科医疗队”。
“我们培训他们做手术,会先从缝一张皮开始,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然后,再用动物的眼睛,比如猪眼睛拿过来练手,
接着再教他们在虚拟的系统上做手术,一步一步全
部练好了以后,再让他们当医生的助手,观摩、辅
助医生的手术过程,然后才是放手让他们独自操作
手术。可以这么说,我们以科学的方法,师带徒的
方式,手把手在教会他们,不少人已经成长起来,
回当地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了。”吕帆教授说。
这 10 年来,“川藏青高原光明工程”共计在
高原服务时间 200 多天,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近千
人人次,其中医务人员 300 多人次、社会志愿者
近 400 人次,开展详细眼科检查以及筛查 28000
余人,实施防盲白内障手术 2500 多台,屈光不正
矫治 3749 人,为当地医疗水平的改善、生活质量
的提高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其实,在这 20 多年的公益项目中,收获最
大的还是我自己。不要说我们只是在付出,在奉献,
在这些公益活动中,我们享受到了做这些事情带来
的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我们的团队和我们的
学生在其中得到的心灵滋养,从而更健康成长。”
吕帆说。
所谓医者仁心,不就是走在救死扶伤的最前沿
吗?作为眼健康医者,我们就应该走到最需要我们
的百姓当中。吕帆教授正是医者仁心的践行者。
30 - 31 人物
为医学不停奔走是最好的锻炼方式
1982届校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授陈超
拼命学习 同学年龄差15岁
1977 年从柳市中学毕业,陈超称自己很荣
幸成为当年柳市中学应届生 4 名考上大学的其
中之一。
提起那一年,陈超感慨万分,他说,1977
年是中国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年。
那一年,多少人的命运从此改变。应届生
能考上温州医学院,更是令人骄傲。能进入大学,
不仅是当时的陈超,每个同学都是拼了命去学
习。陈超说,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时班里有 50
名同学,但年龄相差悬殊,最大的同学与最小
的同学相差 15 岁。他当时是 17 岁,最小的同
学是 15 岁,最大的同学年龄已 30 多岁。
“因为错过了很多学习机会,恢复高考成为
第一届大学生的那些老大哥和老大姐们,抓住这
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个个争分夺秒,在他们的
带领下,我们自然也是十分地认真。”陈超回忆。
这些老大哥、老大姐在大学里起到了示范作用,
是大家学习的榜样,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就连休
息时间也不回家。陈超说,读大学的那几年,除
了“五一”“十一”回家一次,其他的时间都在
学校学习。
文 / 叶长一 来源 /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世界温州人家园
人物名片:
陈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安徽省儿童医院)院长,国家
卫健委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
师分会副会长。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当时,国家对教育更是重视,派最好的老师
给我们上课,每一位老师都把学生当成‘宝贝’,
十分认真。”陈超提起这些,不断地强调,这些老
师真好,不但上课认真,下课了仍继续讲,恨不得
把所有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当时学校的学习条
件十分差,教室、宿舍以及课桌椅,全部是旧的,
但同学们对学校、老师感情非常深厚。
成绩优异 留校工作考上研究生
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毕业后,所有
的同学都是包分配的。当时人才队伍紧缺,各地都
需要医生,陈超被留在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工作。
每一位刚分配到位的医生都要在医院里进行历
时五年的“住院医师规培”——住在医院参加规范
化培养,由主治医生带教指导日常工作。五年时间
里,“住院医生”要全面地轮转不同科室。“主治
医生带领‘住院医生’接触不同的病房,没有周末
和休息时间,要随时准备着,跟随主治医生看病、
查房等。”陈超回忆。他当时在儿科接受培养,工
作中,老师要求十分严格,每次查房时,主治医生
十分有耐心,总是亲切又温和地与病人对话。遇到
一些疑难病症,主治医生会手把手教学生,要求学
生学会全面思考。陈超说,对于病人来说,他们只
看到结果,不知道病情发展的过程,但老师们都会
用心、认真地教“住院医生”,看到病情的不断变
化,如何分析,如何用药。作为医生,一定要细致、
32 - 33 人物
认真,思路清晰,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在担任“住院医生”的四年时间,陈超非常感
谢黄达枢教授的细心指导。“老师只想把自己所有
知识传授给我们。”采访中,陈超多次说,温州医
学院附属二院老师真的很棒。1985 年,老师为了
让他多学习,将其派到上海大医院参加学习。
“走出去,感觉一下子打开了眼界。”陈超笑
着说,当时“住院医生”规培需要满五年,但他在
第四年考上了上海医科大学读研究生,离开了温州,
赴上海开始全职读书,这一读就是六年,三年硕士
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之后,就一直留在上海
工作。
陈超说:“原来只想看病,帮病人看好病,就
十分高兴,但六年研究生学习之后,情况就不同了,
对于一些疑难病种,就想要去研究。”
十年研究 为新生儿竖起一道安全屏障
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工作中,陈超发
现一种新生儿呼吸疾病,不但不容易抢救,病死
率还比较高,成了当时世界上一个研究的课题。
1986 年开始,陈超参加研究团队,主要研究肺表
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
即使研究工作如此繁忙,他还是坚持每天在一
线看病,门诊、查房,他认为门诊可以掌握一线更
作为医生,一定要细致、认真,思路清晰,
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多更珍贵的资料,每天医院、宿舍两头跑。陈超
坦言,每天看病就感觉十分疲惫了,但为了研究,
下班后,还是要坚持去实验室研究、写论文。经
过 10 多年的研究,终于显著降低了新生儿呼吸窘
迫综合征的病死率。他说:“原来该疾病病死率
30%,现在降至 5%。直到现在,我们都坚持研究
该项工作。”他认为,研究是无止境的。
家国情怀 视培养人才为己任
1998 年,陈超不仅在临床做课题,而且开始
带研究生。此后,他每年都要招收研究生,同时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及多项其他课题。
他说,带研究生,主要责任是培养接班人,医学
要一代传一代,只有给研究人员提供平台,提供
机会,让他们更好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
他表示,医学传承,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是一
份责任。
带研究生时,他会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出国学
习机会,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世界上先进技术。他说,
身为一名研究人员,要研究世界医学难题,要把
眼光放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他除了把目光瞄向世界,同时也把目光瞄向
基层。他说,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不但承担
国家重大任务,同时,要把先进的医学理念送到
基层。
为此,他每年会抽出时间赴中西部地区和基
层医院,通过学术交流“传经送宝”,培养专业
人才。他说,医学是在不断地交流中发展,基层
医院更需要医学人才,能为基层地方医生授课,
培养年轻人,这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乐事。
只要哪里有需要,他就去授课或帮忙,许多
地方经常会邀请他去开儿科学术会议。但无论工
作多累,强度多大,他仍然每天坚守临床工作。“平
时有锻炼身体吗?”面对这个的问题,他笑着说,
在医院里,门诊、查房、上课,各个楼层不断地奔走,
这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
春夏秋冬,从一名儿科临床医生,到博导、
学科“领头雁”,陈超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扎实。
1998 年,他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跨世纪优秀学科
带头人培养计划,主要从事儿科学、新生儿学、
围产医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曾获 《中华
儿科杂志》 优秀论文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
等奖、上海市优秀专科医师奖、中国医师协会新
生儿科医师奖。
当提及能否与年轻医生分享些什么时,陈超
笑着说,“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医学和别的行
业不一样,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要严格
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艰苦努力是常
态。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其实在救别人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业务水平。
医生这份职业是非常崇高的。”
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而对于陈超,
我们更能体会到的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
这是陈超学生对他的评价。师门里,大家公认他
是一个“温和派”的导师。平日里,陈超对学生
们总是循循善诱,鼓励和温暖着大家。即使学生
们的任务完成欠佳,也鲜少严厉地指责,只会更
加耐心和细心地教导。对学生们如此用心的老师,
时常也让学生们觉得不可辜负,倍加努力。
34 - 35 人物
从医从教33年来,他奋战在救死扶伤第一线,
殚精竭虑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在各类重大突发事
件的救援中身先士卒,坚持立德树人,将敬畏与
关爱生命教育融入日常,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职业
精神和情怀的医学人才。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
奖章”“中国好人”“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
省优秀教师”等殊荣。他就是——温州医科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 信息与工程学院 ) 执行院长兼
医院副院长、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卢中秋。
在救死扶伤的前沿阵地,用体验式生
命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急诊科最接近生,也最接近死亡,是医院
里最能锻炼人的地方。作为医者和师者,我们的
职责就是要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在救死扶伤的亲
身体验中,树立医者的责任和使命,坚定人生信
念和追求。”担任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多年,卢中
秋总是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数十年如一日
带领团队殚精竭力抢救每一位急危重症患者,非
典救治、禽流感防控、抢救汶川伤员……危急时
刻他总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线。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温州形势严峻,
凭借丰富的急危重症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治经
验,他勇挑重担担任医院新冠救治领导小组副组
长,负责制定重症患者救治流程,疫情防控阶段
急诊急救应急方案,并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救治,
在他以身垂范、躬行实践的影响下,使学生在潜
移默化中强化对职业的认同感,树立“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的从医理念。“卢老师的手机从不关机,
碰到疑难病人,我们经常半夜联系他,都能第一
时间接通,有时还会迅速赶到医院。”这是学生
对卢中秋的最深印象。
多年的急救工作经历,使“救死扶伤”成为
卢中秋的职业习惯和“条件反射”。2018 年 6
月 9 日晚,在北京飞往温州的航班上,一名乘客
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听到广播紧急求助后,卢中
秋和同事迅速赶到患者身边展开救治,短时间内
使乘客转危为安。万米高空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
事迹被同机人员微信转发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
影响,也获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
浙江日报等各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面对掌声和
荣誉,他朴实的说道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该做的事。”
在与生命抢跑之路上赢得桃李香
1986届校友、温医大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
执行院长兼医院副院长卢中秋
来源 / 温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宣传处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在卢中秋的带领下,急救文化已然成为学院、
科室的品牌文化,师生危急时刻挺身救人更是形成
一种接力传承,成为学子成长的精神力量,急诊科
护士长 ( 时任 ) 林碎钗在高铁站跪地 20 多分钟为
心脏骤停老人成功实施心肺复苏,被授予“鹿城好
人”称号。
在医学教育的改革路上不懈追求,努
力培养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任教 30 余年来,卢中秋先后承担临床医学专
业本科、研究生、留学生、住院医师规培等教学工
作,并相继担任温医大研究生院院长、护理学院院
长,第一临床医学院兼信息学院执行院长等教学管
理岗位。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在致力培养在校生的同时,作为急诊专业国家级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主任,他带领团队
根据专业特点,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带教方法,提
出了“三维一体 ( 基地医院、专业基地、专业组 )”
的急诊医学住培联动管理模式,学员培养质量显著
提升,在他的带领下,急诊医学住培基地入选国家
级骨干师资培训基地、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质量控制组长单位。近三年基地学员结业考核通过
率达 95.7%,培养的规培学员先后获“寻找急诊青
年之星擂台赛”全国临床技能比赛第二名、温州医
人物名片:
卢中秋,中共党员,
二级教授,现任温州医
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 信息与工程学院 ) 执行
院长兼医院副院长、医
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急诊
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
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
毒学组副组长,浙江省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
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
任等职。
36 - 37 人物
科大学技能比赛一等奖等。卢中秋本人获 2017 年
全国百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专业基地主任”
称号。
繁忙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余,他不断总结临床经
验,担任《中国医学教育 PBL 案例库》呼吸系统
与疾病案例库副主编,参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本
科精品课程《内科学》、“十一五”“十二五”全
国高校规划教材《急诊与灾难医学》 《急诊医学》、
全国高校医学研究生教材《急诊医学》 ( 第 2 版 )
等教材 10 余部。主持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
目《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救治》,《急诊医学》
获批首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研究生教育质
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浙江省研究生学会教
育成果一等奖。
同时,所在学院培养的学生质量持续提升,临
床医学专业学生连续 8 年闯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
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并于 2017 年获华东赛
区特等奖,2014、2018 年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2022 年获 3 个省级金奖 ; 多名学生获评“全国最
美大学生”“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向上向
善好青年”等称号。所在学院获批学校首批“三全
育人”试点院系。
致力于医学教育改革的背后,是卢中秋对教学
事业,对学生的无限热爱。在担任硕士生,博士生
导师,成为二级教授后,卢中秋依然坚持为本科生
授课。截至目前,卢中秋已培养博士毕业生 7 名,
硕士毕业生 100 多名,在读博士 9 名、硕士 17 名。
在持续创新过程中,用严谨求实的作
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医学创新的道路上,卢中秋也从未停止过前
进的脚步。他带领团队围绕临床难题,聚焦急性中
毒、急重症感染,急危重病与灾害医学救援开展创
新研究,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还在求学阶段,卢中秋师承著名的药理学专家,
有“解毒王”美誉的陈志康教授。“陈老师在毒理
和药理学研究上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求真务实,
严谨治学的科研精神深深影响了我。”成为导师后,
卢中秋也一直将这种精神融入学生培养中。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他发现急性中毒发病急,
死亡率高,尤其是群体性中毒,社会危害大,是急
诊医学领域的难点之一。30 多年来,卢中秋带领
师生团队围绕高致死性毒物开展系列研究,研发急
性中毒诊断新技术,建立百草枯、有机磷、蘑菇毒
素、镇静安眠药等 40 余种临床常见毒物药物检测
新方法和未知毒物筛检体系,大大提升了临床中毒
诊断能力。此外,他牵头研发了系列急性中毒救治
新技术、中毒救治新药物并应用于临床,部分研究
成果被《实用内科学》引用推广。
经过多年的探索,所在团队对剧毒物百草枯中
毒救治成功率达 60.8%,有机磷中毒救治成功率达
98.8%,草乌中毒救治成功率接近 100%,远远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关研究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
奖二等奖 2 项,制定及参编共识,指南 51 部,其
中主持编写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治临床专家
共识》 《刺激性气体中毒诊治专家共识》等多部
共识指南,在国内 50 余家单位推广应用。为了打
通中毒患者的“最后一公里”,他牵头成立了“温
州市中毒救治中心”,建成温州及周边地区中毒救
治协作网络,推广、规范基层医院中毒救治技术,
大大提高了急性中毒患者救治成功率。
在“上山下乡”的志愿服务中,用
“行走”的思政课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作为省级医院的党员干部和急诊医学专家,卢
中秋把社会责任担在肩头,带领师生团队连续 20
余年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普及急救知识,让医学
生走出校门,在亲历感知,实践锤炼中厚植医者情
怀,逐步从“学医术”“悟医德”到“行大爱”,
化智为信,化信为行。
从 2001 年起,卢中秋积极响应支援农村医疗
建设的号召,坚持送医下乡,主动牵头与洞头、文
成、泰顺等基层单位结对,带领师生团队对山区和
海岛的基层卫生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术的培
训,在当地医疗单位进行坐诊、查房、培训、考核
等,传授诊病、治病技能,分析当地流行病学特点,
针对基层薄弱环节进行帮扶和指导。
同时,他积极倡导“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
的理念,率先在全市普及急救知识,时至今日,师
生团队已经举办讲座 100 余场,活动累计受益群
众 3.5 万余人,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成为浙
南地区赫赫有名的急救金名片。
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也极大地激发了医学生的责
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观念已经深入师生人心,成为每一位急诊师生的担
当和使命,学生团队多次在社会活动中获评优秀实
践团队,医院急诊科也因为积极发挥公立医院社会
担当和典范示范引领作用,相继被授予“全国杰出
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
集体”“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38 - 39 群芳
1988届校友吕忠:从外科主任到
书记,走出一条不寻常之路
用心“绣”出医院的风景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接管的第一天,就有同
事悄悄告诉他:“兄弟呀,后勤人员上夜班就是打
打通宵扑克,你不要太介意。”
要想改变这支队伍,就要确立高品质的管理理
念和做法。于是,没有一点管理经验的吕忠,彻底
走下手术台,专心研读后勤管理书籍,时常跑去兄
弟医院取经学习。
文 / 孙丽红
如果,让你舍下十几年来一直倾心的专业去管理后勤,你干不干,相信很多人会
毫不犹豫的说“NO”。然而,当时任东阳市人民医院院长的应争先找到吕忠,提
出让他放弃临床外科工作,全力投入管理工作时,他想了一下午,而后义无反顾
地接起医院后勤队伍。
后勤保洁人员是医院环境的主导者,医院环境
直接影响到患者就医的心情。吕忠见原先的保洁公
司有时会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便又引进了另外一家
保洁公司,并推出区域竞争机制,使两家公司时刻
保持危机感。“这样做起事情来就会有一种驱动力。”
而后,他根据医院的每块区域制定出一套保持
环境整洁的流程和标准,提出“外环境的品质是内
环境的保证”“机器换人,机器比人更可靠”的清
洁理念。
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曾经拿着手术刀为患者手
术的主任医师,处理起后勤事务来,是这样井然有
序、细致入微。
“保洁用的毛巾传统一天只用一块,现在我要
求不同区域使用不同颜色的毛巾,毛巾污浊后再集
中清洗,经过高温消毒后统一发放使用,这样做既
提高了品质,又提高了效率。”他细致到,哪种颜
色的毛巾用于清洁哪块区域都规划得明明白白。“将
区域细化,每个区域设有责任人,再把质量责任落
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他说:“这就是标准化管理。只要按照这套标群芳 ECLECTICISM GARDEN OF
WMU ALUMNI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2022 年 | 总第 4 期 温医人 温医人
准流程操作,医院的保洁质量就完全可控。”
整洁的环境也在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进出医院
的患者。
“现在,门诊大厅抽烟、乱扔垃圾的人少了,
连讲话的声音也低了。”吕忠说,环境确实在改变
着人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他又把艺术的元素融入医院的每
个角落。“那个时候我们提出打造最美医院的构思,
将每个房间都摆放上绿植,每面墙都进行精心的设
计,让眼睛落处皆有景。”2021 年 8 月,东阳市
人民医院获首届浙江省“十佳医院”殊荣。吕忠放
下手术刀,用心“绣”出医院的风景。
把评审机制应用到医院管理中
浙江省第四周期等级医院评审之初,选择省、
市、县的三家医院作为试评单位。东阳市人民医院
在 2019 年 5 月,作为县级医院的代表,迎接创建
三甲医院的等级评审。
已是医院负责人的吕忠,在评审前对每个条款
逐字逐句地进行解读,包括评审的逻辑关系。“评
论的条款涉及到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
他用评审的 C-B-A 关系描述管理上的递进式
关系。
他发现,只要按此做下去,医院的医疗服务品
质会越来越好。遵循这个规则,医院完善和丰富了
管理体系。
有了制度如果不按照要求去做也是枉然,于是
医院要求各部门列出工作清单,包括任务清单、制
度清单、培训清单、会议清单、责任清单,用列清
单的方法把工作推进得井井有条。
为更快速有效解决问题,医院还在院级层面成
立 10 个工作委员会,负责跨部门的督察督办。他说:
“按国家的管理质量安全目标,等级评审的要求,
我们每年推出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把等级评审的每个模块,都嵌入到质量管理的
实施方案内。每年都有质量管理重点推进的内容,
并以专案的方式进行推进。“专案就像一个项目工
程,围绕目标,不急不躁,一个阶段做一件事,按
预定计划有连续性地完成整个工程。”吕忠继续介
绍:“每个部门既要有分工还要有协作,每个分管
领导按分工进行工作。”
质量管理有三级管理体系,科室的质量管理才
是临门一脚,也是最需落实、最难落实的。吕忠
说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在科室里成立标准组、培训组、检查组和持续改进
组,通过四个组的功能,持续开展质量管理改进。”
检查组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改进有难度的交给
持续改进组。
如果因为没有制度或制度不完善造成的问题,
标准组来制定或修订制度。有了制度,没执行落地
的,由培训组进行培训。
现在的吕忠是医院等级评审管理类的著名专
家,参加了浙一、浙二、温附一、温附二等多家省
级医院的评审工作。
互联网医院让就医更加便捷
2021 年 1 月,东阳市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正
40 - 41 群芳
式上线。
对于互联网医院,吕忠这样认为:“实体医院
有的,互联网医院都要有。互联网医院的科室发展
也要先从百姓需求着手,打造便捷的就医流程,打
造国内一流的互联网医院。”
目前,互联网医院注册人数已达 40 万,点击
量在 3 万人次,每天咨询量 450 人次,慢病续方
50 张,40% 的患者已选择互联网医院挂号。各项
指标已走在互联网医院前列。并且,医院有自己的
信息化研发团队,团队根据医院发展、百姓就医中
遇到的问题随时随地改进、研发程序,满足老百姓
就医需要和医院的发展步伐。
医院还改进流程,使在异地的子女可以在网上
为家中的老人预约,还可以通过网络和老人一起问
诊、咨询等,也可以在异地为老人支付看病所产生
的费用。“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没有了,只要在手
机上点开医院的 APP 软件,提交申请就可。医院
接到申请后配好药,快递送到家。”一位护士介绍。
看病不带医保卡、一部手机完成所有诊疗,“便
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让看病变得越来越简单、
方便。
“三甲医院、十佳医院”等这些响当当的名号
实现了医院理事会所定的初级目标:前 10 年打造
区域内知名医院,成为县级医院的标杆。
接下来的 20 年,东阳市人民医院要向省级医
院技术靠拢。“目前,医院的短板是高层次人才引
进和科研。”吕忠的思路非常清晰。
为此,医院推出很多激励政策吸引人才,比如:
新招进来的人才可入住医院自建的两个小区,每月
房租 100 元。若结婚还没房,可以申请二室一厅
的过渡房,每月房租 300 元。属于高层次人才引
进的,还有一次性住房赠送等政策。
据悉,医院的现代化手术大楼也即将投入使用,
该大楼将手术相关的功能全部集中在一起,40 个
手术间全部实施数字化。介入手术中心、内镜手术
中心全部按手术中心的标准进行管理。
“届时,许多理念及流程设计将会吸引行业的
关注。比如在服务理念上,ICU 的患者可以看到窗
外的自然风光,ICU 区拥有独立 CT。比如有 700
余平专属的家属等候区,登录手机程序,可以实时
掌握手术进程,让家属焦急的心平静下来。”
说到手术大楼,吕忠的语气中有些兴奋:“再
比如:对内镜中心的院感流程进行了创新设计,改
建‘三通道’,三区更加分明,内镜集中清洗,清
洗机实施了前进后出的流程。”
吕忠还有一个计划:“因为我是东阳市医共体
的执行主任,东阳市人民医院医共体中心的法人代
表,在做好自己医院发展的同时,还要服务好全域
百姓的健康。我们在继续做好全市‘两慢病’管理
的基础上,正在推进全市辖区内控制与消灭肺结核
的行动计划。”他这样规划:“全市 108 万人口
目前在案的肺结核患者有 405 人,我们利用医共
体网络进行网格化管理,到人到户,从农村包围城
市,真正把肺结核病管起来,达到目标标准,为健
康东阳、共富社会作一份贡献。”
总结这些年所走过的路,他说:“虽然开始有
些彷徨,但一路走来,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吕忠道出了这些年做事的诀窍:每件事都要踏
踏实实做,在做中学会动脑思考,不要遇到困难就
绕开,机会都是伪装成困难而存在,困难是助你提
升的一个机会,突破了,你便破茧成蝶。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1990届校友孟旭莉:
同理心 勇担当 有作为
学科发展:心有所爱 砥砺前行
“身处半山,心有高峰。”
1990 年自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毕
业后,孟旭莉工作的第一站落于浙江省肿瘤医院。
踏足医疗领域至 2014 年的 24 年间,从头颈外科
来源 / 中国医院院长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2020 年 8 月 31 日,孟旭莉的个人身份,从浙江省人民医院纪委书记转变为医
院分管财务、医保、物价、医学装备等领域的副院长和兼任乳腺外科学科带头人。
从医 30 余年来,在浙江省数家医院历练之后,孟旭莉正从勇于突破的学科拓荒
者,转变为现代医院管理理念的践行者。
唯一不变的,是其身上越来越丰盈的大医情怀。
的普通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乳腺外科学科
骨干、带头人,孟旭莉自身专业素养得到了规范、
严谨,甚至严苛的锻造。
2000 年,医院将乳腺外科独立成科,孟旭莉
被赋予学科发展的重任,她深刻感受到了包括乳腺
肿瘤等癌症医疗资源缺乏与医疗需求呈井喷之间的
矛盾。她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每天上个厕所都
要接到四、五个要床位的电话,科室一个人要顶几
个人用,全员几乎全年无休。
时至 2014 年,长达 24 年的历练和累积,孟
旭莉团队在乳腺癌诊疗和技术创新能力为业界广泛
肯定,居于全国同行前列,赢得越来越多的患者优
良口碑之时,受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医疗专业人才
转岗管理人才”战略推动,组织将孟旭莉调至浙江
省立同德医院,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同时担
当乳腺外科学科带头人,个人工作生涯迎来“二级
跳”。
“做强高精尖,必须要有人才,专业化程度要
42 - 43 群芳
高。”事实证明,在同德医院,孟旭莉很快拥有了
学科领域充分发挥的平台。其后五年间,该医院乳
腺外科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孟旭莉带领团队在
乳腺癌早期诊断和乳腺癌保乳术、乳房重建术的规
范化治疗,并开创了浙江省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超
显微术,手术量逐年增长,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的
同时,其个人在业界的影响力也得以进一步凸显。
“乳腺肿瘤治疗这一领域,很适合女性做,因
为更了解同性内心的需求。”1999 年,孟旭莉曾
前往澳大利亚研修乳腺外科。在那里,孟旭莉受到
的最大触动,是该地区医疗机构的医学人文关怀和
对患者全病程管理的重视。拥有同理心,更多地站
在患者角度思考,注重患者的形体恢复和心理抚慰,
是和手术取得成功同样重要的课题。“学科发展永
无止境。”2014 年,在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孟
旭莉似乎看到了一个更为理想的诊疗环境。在那里,
肿瘤学科成为高度协同的学科,时刻在与包括超声、
病理、放射、麻醉、护理等在内的科室形成紧密合
作与联动。
受此理念影响,2014 年至 2019 年,孟旭莉
与团队不断强化乳腺外科与肿瘤相关学科,多个辅
助科室之间的 MDT,学科发展水平步步登高。
恰与 2014 年背景相似,在浙江省“让专业人
才引领学科发展”政策推动下,2019 年,孟旭莉
被调入浙江省人民医院担任院领导。同时,力求“人
尽其才”,浙江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及相关学科发
展的重任,她再次披挂在肩,职业生涯有了“三级
跳”。
筹谋管理:患者福祉 全面考量
“学科发展,历来是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
从补齐短板,到做强做大的渐进过程。”
2022 年 6 月 25 日,第四届钱塘国际肿瘤大会
暨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学术会议上,浙江省人民
医院承办了首届乳腺微创手术培训班暨《外周淋巴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水肿:预防与治疗》新书的发布仪式。仪式上,孟
旭莉做了主题发言。
乐于走出“舒适圈”,不断学习,不断适应并
改变环境,做学科的拓荒者,让思维和眼界始终立
于前端,这是孟旭莉多年来工作的座右铭。
“浙江省人民医院不光在微创领域有着深厚的
功底和积淀,是浙江最早做腔镜的微创医疗中心,
也是一所有着优秀文化基因和勇于创新的医院。”
孟旭莉介绍,在医院领导的积极支持下,仅在到岗
后一个月内便已建成乳腺疾病诊疗中心。
随之,孟旭莉的医院管理能力和全局意识亦得
以持续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女性生存质量。”在孟
旭莉带领下,自 2020 年起,浙江省人民医院乳腺
外科团队全力推进乳腺癌保乳术和乳房重建等术式
的开展。即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 年,医
院收治的新发乳腺癌患者保乳率和一期重建率仍分
别达到 36% 和 15%;2021 年,开创了经腋窝单
孔腔镜下乳腺癌根治术 + 假体植入术和自体乳房
重建术也达数十例,均取得良好预后效果;在乳腺
癌治疗后淋巴水肿等疑难重症患者的诊疗领域,医
院也陆续取得重要突破。
“新起点,要有新思路,新战略。”孟旭莉强
调,包括旨在以上相关学科发展战略和诊疗链条的
完善等项改革,近年来,浙江省人民医院基于“院
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发展战略,正凝练
优势和特色,差异化发展,以 MDT 和多学科集群
建设为发力方向,再造“新引擎”。
精益未来:再造新动能
有了“新引擎”,还要有“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指针、绩效国考指标,加之
DRG 付费改革要求和医保部门的‘强指令’,多
重挑战下,医院管理战略调整的核心实践在于坚定
地将精细化管理推向纵深。”自成为医院副院长,
担负起浙江省人民医院财务部、医保物价办公室、
临床医学工程部等部门分管职责后,助推优势学科
快速发展,辅助管理团队在多个维度实现高质量、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孟旭莉日夜思考的多项课题。
在她看来,无论是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
质量”基调下,“过紧日子”都是医院当下和未来
发展的第一着眼点。为此,医院首先应严控成本,
将现有资源进行更合理化分配;其次,要进一步强
化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不断加深全员“生命线”
意识,避免“意外”风险;三是完善医务、医保和
药学等部门之间更为紧密的沟通和联动机制,令行
政科室更好协同临床科室,最大程度实现医院诊疗
效率和运营效益间的平衡。
她还表示,随着近年间国家医保政策的不断收
紧,以及多批药品集采出炉,“患者此前难以负担
的抗癌药物,现在正变得质优价廉”。
“构建 65 岁以上人口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
健康大数据平台,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康养机构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今年 1 月,做为浙江省政协委员,孟旭莉建议
浙江建设智慧型疗养康养中心。她表示,2021 年
6 月,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卫生健康
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浙江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暨医
疗机构设置“十四五”规划》中,在“构筑全方位
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网络”表述中曾明确提出,
“支持浙江省人民医院望江山院区发展疗康养一体
化服务”。
“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方案为
指挥棒,继续推进多学科集群建设和 MDT,实现
多院区之间诊疗和管理的同质化,让医护从多劳多
得转为优劳优得,建成全院的智慧化中央管理平台,
这是医院在‘十四五’后半程,集约化、精细化发
展的新路径。”孟旭莉最后表示。
44 - 45 群芳
1996届校友吴哲褒:
用慈善连接他乡与故乡
日前,一位小红书博主发文说:“我对医生的
共情来自于《医生的修炼》里讲到医生是多么不容
易,每天排那么多的号,能跟你说几分钟就已经不
容易了,你让医生耐心地跟你讲话是很困难的一件
事。而就在 5 分钟的问诊期间,我决定把命给医生。”
她说的这位医生,就是 1996 届校友、上海交通
文 / 吴雪舟
一头是为事业奋斗的他乡,一头是魂牵梦萦的故乡,多年来,他以公益为纽带,
连接着他乡与故乡。
医学在左,慈善在右,是这位上海医生最鲜明的特点。
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垂体 / 泌乳素瘤诊治中心主任吴哲褒。而他的另一
个身份,是中国脑垂体救助公益计划发起人、上海
宋庆龄基金会上海永嘉人医疗专项基金的创立人。
从小山村奋斗到大上海
日野原重明先生在《活好》里说:“要想对患
者表达真正的爱,核心就是要发自内心地站在患者
的角度想问题,患者此刻最需要什么。” 作为从
浙江小山村里走出来的医学生,吴哲褒最懂得这一
点。
“父亲一直教育我要解人之难。小时候我最佩
服的就是村子里的一位医生,他帮助了很多人,非
常受村人爱戴。”幼小的他从此在心里埋下了从医
的种子。
当年,吴哲褒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温州
吴哲褒医生在温州永嘉义诊时为患者看片 医科大学,顺利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当上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了神经外科医生,又顺风顺水地在 37 岁就评上了
教授。这在外人看来是非常安稳的生活,吴哲褒却
产生跳出“舒适圈”的想法。
在神经外科界,素有北“天坛”,南“华山”
的说法,能到这两所医院去学习,是所有神经外科
人的梦想。
“如果到更高的平台,就能更好地为病人为家
乡服务。”为了触摸到这个行业的顶尖领域,身为
教授的吴哲褒开始了“北漂”“沪漂”。他先后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
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
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教授,做博
士后工作。他还先后赴奥地利格拉兹医科大学和美
国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访问学习。最终,他进入上
海瑞金医院神经外科成为一名专家级医生,还获得
“上海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
人”等荣誉。
从大上海反哺到小山村
“咖位”高了,但吴哲褒对病人的态度一点没
变。无论是在普通门诊还是在专家门诊、特需门诊,
他始终温和谦恭,态度可亲。面对一个个从全国各
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吴哲褒细心询症状、看片子,
当天解决不了的,耐心留下联系方式、教导挂号流
程,与患者约好来上海进一步就诊。
吴哲褒经常会碰到经济拮据的病人。有一年,
他接诊了一名患垂体瘤的小女孩,在她十一二岁的
时候因贫穷和误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以至个
子长不高,也没有月经,失去了花季少女所应有的
芳华。这些病例,让他下定决心,要竭尽所能地做
一些改变。
在上海宋庆龄基金会鲁家贤高文英专项基金的
支持下,他发起了“中国脑垂体救助公益计划”。
这是目前中国第一个关于垂体瘤治疗救助的公益项
46 - 47 群芳
会引发全身疾病。
吴哲褒孜孜探求的,就是这“0.6”的一切奥秘。
他常常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解决
问题。在天坛医院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发表了第一
篇 SCI 论文,这篇论文就来源于临床实践。有一次,
他跟随导师于春江教授查房,于教授提出一个问题:
“同样是岩骨后的脑膜瘤,为什么手术难度和病人
预后不一样?”当时没人在意,但这个问题盘桓在
吴哲褒的脑中多日,他不断地思考,最后提炼形成
独到观点,把这一类型的脑膜瘤进行了新的分类来
解释手术的难易和预后。这篇文章投稿到美国神经
外科权威杂志《Journal of Neurosurgery》,几
乎没有修改,就发表了。
从医二十多年来,吴哲褒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情:
研究垂体瘤。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垂体腺瘤的检
出率不断提高。打个比方,路上随机找 100 个人
去做核磁,其中 22 个人可能会有垂体腺瘤,但不
一定都会发病。所以,“我们经常要讨论我们基础
研究进展,到底回答了什么样的临床问题?这些答
案又怎样用来指导临床?”吴哲褒重视对瑞金垂体
瘤团队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不仅在临床,更要在
科研上。在他看来,一位杰出的外科医生,应将自
己对技术的认知融入到行业的发展中,进而推动行
业技术的发展。
上海给了他更大的发展平台,而他也从实现自
身价值的过程中,用公益慈善反哺社会,让更多患
者和基层医生受益,这就是吴哲褒的“江湖传说”。
他风趣地说:“希望到退休后,江湖上依然有我的
传说。”
目。“在基层,垂体瘤误诊误治的情况太多了,我
不但要给病人资助,还要为基层医生提供专科培训,
提升医疗水平。”
瑞金医院联动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宁夏医科
大学总医院,从此中国版图的东南西北中,都有三
甲医院同时为这个公益计划行动。
“我刚被确诊为脑垂体瘤的时候,我不知怎么
办,因家里困难我准备放弃治疗,是吴医生从遥远
的上海来到兰陵,给了我帮助!”“中国脑垂体救
助公益计划”至今已经资助了 200 多位病患,其中,
首例全额资助病例——山东省兰陵县村民刘某出院
后,特地写来一封感谢信。
吴哲褒惦记专病的患者,也惦记家乡贫苦患者。
“我现在身在上海,可以发动上海的名院名医,到
山村义诊,能大大地省去他们寻医之苦。”
在永嘉上海商会的支持下,他发起成立上海宋
庆龄基金会上海永嘉人医疗专项基金,家乡企业家
们慷慨解囊,为基金捐资。连续几年来,他每年牵
头组织上海名医团走进温州永嘉偏远山区,开展大
型义诊活动。平时“一号难求”的名医名家,免费
面对面问诊,每每都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连
周边省市的百姓都纷至沓来。截至目前,6 场大型
义诊累计服务乡亲有 5000 多人次。村民们感慨道:
“要知道,就算到了上海,也不一定能挂到这些专
家的号啊!”
吴哲褒说,让他欣慰地是,一些受过帮助的病
患家属,现在也会悄悄地为公益基金捐款,为公益
行动出力。
探秘大脑深部的“0.6克”
垂体有多大?在人体大脑底部的中央位置,那
一块重约 0.6 克的腺体就是垂体。脑垂体是人体重
要的激素分泌中枢,当这块 0.6 克的区域出现异常,
WMU ALUMNI 2022 年 | 总第 5 期 温医人
漫漫求学路 反哺育新苗
回顾自临床本科到儿科学博士的求学之路,张维溪表
示:“人生充满着不确定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谈
及当初自己为什么选择了儿科这一学科,他幽默地调侃道:
“我长着一张娃娃脸,就适合干儿科。”于他而言,儿科
既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更是命中注定的职业,而使命感
2000届校友张维溪:
情怀 feelings
新时代儿科人的传承与价值自觉
日前,浙江省教育工会发文为 2000 届校友、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
儿童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儿童呼吸学科)主任、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位独立培养
的全日制儿科博士张维溪点赞。文章详细刊登了他的各种优秀事迹风采,并赞其“身兼师者、医者、学
者三重身份,在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二十余载,孜孜不倦为教育,双肩重任干临床,身体力行做科研,
仁心仁爱做科普,结出累累硕果。”
10 月 24 日,张维溪副院长做客医大故事会,以自身与儿科二十二年耕耘经历为着手点,与现场
100 余位师生,分享了自己与儿科发生的“过敏”反应以及“过敏”反应背后的点滴故事。
来源 / 第二临床医学院 校学生会
和责任感是支持他在儿童呼吸免疫领域不断突破、取得成
就的最大动力。
讲座中,张维溪回忆起当初在母校,儿科学前辈们关
怀学生、学生不时结伴探望老师的感人故事,并感慨道:“爱
是相互的,爱也会传递。”薪火相传,美德不灭,温医的
儿科学正是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庚续传承。也正因如
此,作为温医儿科新一代领头人之一的他,也肩负起了立
48 - 49 情怀
德树人和为母校、为祖国承担培养未来儿科医生的使命与
任务。
躬耕科研发新声 热心公益为群众
在日常工作之余,张维溪也丝毫不放松对于科研的钻
研与进取。作为一名温医科研人,他多次申报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并作为负责人主办过敏论坛与继续教育培训班,
牵头建立了浙江省过敏性疾病诊疗三级协作网络。
此外,他还十分注重与国外同行的交流,积极参与各
类国际学术会议,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在做好医者本职
工作的同时,他也不忘投身公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做
一个有人情味的儿科医生”为奋斗目标的他,热心公益,
深入群众,发表了数篇科普论文,开展多次过敏性疾病的
科普讲座,为广大群众带去了专业的医疗知识与医疗服务。
提能提质不负所托 坚定坚韧砥砺前行
在访谈环节,对于主持人提出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治
疗儿童患者的经历”的问题,张维溪回忆起几年前那个所
有人全力救治却无法挽回的幼小生命。当病人家属忍住莫
大的悲痛,仍不忘对抢救的医生说上一声“谢谢”时,他
在感动之余,也在心中暗暗定下了努力提升自我能力,不
负病患所托的目标。他感慨道:“身为医生的我们应提升
自我,在难治症上有所突破,不辜负病人和家属的期待。”
在观众提问环节,现场一名儿科专业的同学,向张老
师提出了关于社会上对于儿科工作辛苦却又回报少刻板印
象的担忧。张维溪认为,任何专业都不容易,想要做到行
业顶尖都需要付出大量努力,他也提醒同学们培养对所学
专业的兴趣,选择了方向就要少一些摇摆不定。“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张老师激励在场的学子,心怀目标、前行不辍,
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