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
II
目录国信要闻.............................................................................................. 1国信国际工程咨询集团荣获 2023 年度河南省建设监理协会“优秀工程监理企业”称号..................................................................1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府和东胜区发改委领导莅临国信咨询集团考察调研.............................................................................................3国信咨询集团服务的“山东泉城绿色现代无轨电车公交示范项目”获评亚洲开发银行年度最佳表现贷款项目.................................... 6项目展示..................................................................................................... 9湖北随州高新区蕙兰居安置房附属配套工程项目........................9广东茂名市电白区建筑业总部基地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一期)10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总部区、金融岛片区开发建设项目..........11国信观点................................................................................................... 13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导读....................................................................................................... 13海外声音................................................................................................... 17How they built the Paris Olympics swimming pools in 36 days..... 17他们如何在 36 天内建造巴黎奥运会游泳池................................ 22政策摘要................................................................................................... 2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III
(2024 年 7 月 31 日)....................................................................26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2024 年 8 月 1 日)......................................................................4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评督规〔2024〕1103 号)......................... 46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申报材料格式文本(2024 年版)》的通知(发改办投资〔2024〕662 号)............................................................51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24〕687号)................................................................................................... 55财政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关于印发《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资〔2024〕108 号)................................................................60参加编制人员...........................................................................................63
1
国信要闻国信国际工程咨询集团荣获2023 年度河南省建设监理协会“优秀工程监理企业”称号近日,河南省建设监理协会发布关于公布2023 年度会员单位考核结果的通知,国信国际工程咨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信咨询集团”)在此次考核评选中,被授予“2023 年度河南省建设监理行业优秀工程监理企业”称号。
本次评选活动是河南省建设监理协会在党团组织建设、公益慈善事业、诚信履职尽责、参与行业事务、推动行业发展方面对会员监理企业
2
进行的考核,旨在评估会员单位的运营状况、业务开展、合规经营、行业贡献、社会责任、行业自律以及品牌影响等情况,评估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道德操守以及工作业绩,以此促进河南省监理行业的整体运营水平持续提升和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
国信咨询集团连续多年荣获河南省建设监理行业“优秀工程监理企业”称号,此次续评标志着集团在业务能力、诚信履职尽责等方面得到了社会和相关部门的肯定,充分体现了国信咨询集团在河南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国信咨询集团安阳分公司将始终秉承“诚信、创新、奉献、共赢”的企业精神,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行业变革,不断锤炼自我,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在集团带领下为促进建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府和东胜区发改委领导莅临国信咨询集团考察调研近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府副区长薛阳,东胜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邬尚均,副主任刘锋以及办公室主任李琪一行莅临国信国际工程咨询集团(简称:国信咨询集团)考察调研。国信咨询集团常务副总裁李广欣、总工程师张海平、全过程咨询管理部总经理施方、内蒙古工程咨询分公司总经理缪久保共同进行了接待,并召开了座谈会。此次领导一行前来国信咨询集团考察,是继今年6 月份国信集团总裁贾宇昆到访鄂尔多斯市,并与东胜区区委书记高屹东深入交流后的又一轮高层互访。
4
座谈会上,常务副总裁李广欣详细介绍了国信咨询集团的发展历程,各大业务板块以及运营管理模式,并针对东胜区现行产业规划、产业招商和投融资规划等方面提出国信方案。薛副区长和邬主任对国信咨询集团的专业水平和服务品牌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国信能够切实发挥好第三方咨询机构的专业作用,为地方投资及项目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尤其是帮助基层发改部门做好产业规划、项目策划、项目审批等前期工作,共同致力于提高东胜区各类投资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国信咨询集团积极响应各级政府需求,不断延伸服务范畴,推出面向政府的产业链培育服务。涵盖顶层设计、产业环境打造、产业品牌建设、产业投融资、项目谋划招商等方面。国信咨询集团将以本次考察调
5
研为契机,持续加强与东胜区人民政府的交流互动,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新模式,全力培育富有竞争力、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国信力量。
6
国信咨询集团服务的“山东泉城绿色现代无轨电车公交示范项目”获评亚洲开发银行年度最佳表现贷款项目2024 年 7 月 4 日,由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举办的“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国别项目检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举行了 2023 年度最佳表现项目奖颁奖仪式。共计9 个贷款项目从全国 83 个在建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 “2023 年度最佳表现贷款项目奖”。其中,由国信国际工程咨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信咨询集团)提供服务的山东泉城绿色现代无轨电车公交示范项目荣获该项殊荣。
2018 年,济南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将山东泉城绿色现代无轨电车公交示范项目,委托予国信咨询集团进行招标采购服务,并由国信咨
7
询集团辽宁分公司负责具体执行。项目历时六年多,已完成26 个采购项目,包括货物、工程和咨询服务。
该项目总投资达 23.57 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来自亚洲开发银行的1.5 亿美元贷款,折合人民币 10.08 亿元。建设内容包括“三横五纵”共 8 条公交专用走廊、39 条新公交线路、158 个路中岛式站台、16个公交场站、111.2 千米供电线网、36 个牵引变电站和一个供配电调度监控中心;采购 735 辆配备电力储能技术的现代无轨电车,并建设公交智能提升系统。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显著缓解了济南市的交通拥堵状况,有效减轻了空气污染问题,还为大型城市探索并实践向可持续公共交通应用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效路径。辽宁分公司凭借国信咨询集团雄厚的综合实力,组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专业服务团队。始终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专
8
业的工作能力和卓越的服务质量,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位客户。国信咨询集团辽宁分公司将继续秉持“诚信、创新、奉献、共赢”的企业精神,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国家建设与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智慧和动力。
9
项目展示湖北随州高新区蕙兰居安置房附属配套工程项目委托单位:随州中磐矿业有限公司
业务属性:全过程工程咨询
咨询服务范围:包括全过程项目管理及统筹管理,工程监理,造价咨询。
项目概况:
本项目包括景观工程、室外电气工程、给排水、围墙、景观桥、道路工程、幼儿园、配套服务用房、配电房、门房、垃圾收集站、厕所等市政配套设施。总投资约 1.02 亿元。
10
广东茂名市电白区建筑业总部基地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委托单位:茂名市电白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业务属性:造价咨询
咨询服务范围:预算编制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园区道路及附属工程:新建9条园区连接线,总长约 9000 米。配置路灯管灯杆1600 余套,铺设给排水、通信管网约 15 万米,公共停车位 1200 余个。2、园区水环境治理工程:对园区内安乐河、水牛河、坝基头河和大垌河4 条支流汇合处滩地进行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河道清污、岸线修复、水动力激活。总投资约19.8 亿元。
11
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总部区、金融岛片区开发建设项目委托单位:雄安新区启动区管理委员会业务属性:传统工程咨询
咨询服务范围:实施方案编制
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雄安新区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和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拟选取重点承接疏解任务的总部区、金融岛重点片区为实施方案样本,完成综合片区开发时序和地块出让的建议方案。依据疏解落位情况,聚焦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目标及项目高质量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准确掌握总部区、金融岛项目建设情况,结合片区项目特点,合理规划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时序,使用总体图、关键路径方法等方式来跟踪进度,并实时更新,为各项目建设提供科学时序指导,研
12
提项目基础设施(水、电、气、暖、路、开关站、环卫、热力站等)的建设时序保障方案。结合总部区、金融岛片区内重点项目建设问题有针对性地动态更新《启动(起步)区疏解项目服务手册》。
13
国信观点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导读--国信研究院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办法旨在规范重大项目后评价工作,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适用于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的重大项目后评价工作。项目后评价是对项目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的过程。遵循独立、客观、科学、公正原则。国家发改委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制定计划、委托指导等工作。工程咨询单位负责具体后评价任务。
后评价内容包括项目概况、实施过程、效益效果、目标可持续性等。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如逻辑框架法、调查法等。后评价成果用于规划制定、政策调整等方面。对于发现问题,需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办法还规定了监督管理措施,确保后评价工作的质量和合规性。详情如下:
14
15
16
17
海外声音How they built the Paris Olympics swimmingpoolsin36 days
▲Myrtha also supplied the 70m-long pool in the Olympic Aquatic Centre near theStade de France, a permanent pool anchored to a concrete slab that will be used for diving, artistic swimming and water polo games during Olympics (Images courtesy of MyrthaPools)
Italy’s Myrtha Pools has installed two of its modular, stainless steel
swimming pools for the Paris Olympics in just 36 days. The 50×25-metre pools went up at La Defense Arena for all the
18
swimming and water polo events, to be followed by the Para swimmingraces during the Paris 2024 Paralympic Games. They were used in the London 2012 Olympics and, after these Games, they’ll be dismantled and permanently installed in nearby Seine Saint-Denis.
▲Myrtha crews erecting two pools at Paris La Défense Arena. They are anchoredtoa wooden slab to save emissions. After the Paralympic Games they’ll be dismantledandreinstalled in the Paris metropolitan area
The pools use 47 tonnes of Myrtha Pools’ patented stainless steel
components. Myrtha says it starts with a steel base frame forming the pool’s
19
perimeter, chemically anchored to the concrete footing. The pool walls are chromium-rich alloy panels hot-rolled withaPVClaminate and bolted together.
▲The pool walls are chromium-rich alloy panels hot-rolled with a PVClaminateand bolted together
At each panel joint is a steel buttress anchored to the concrete, makingthe structure sturdy but elastic. Tile, glass and stone finishes are customised for each installation. The pools come with Myrtha’s patented overflow guttering system.
20
▲The pools come with Myrtha’s patented overflow guttering systemMyrtha said its system requires 50% fewer CO2 emissions comparedtoconcrete pool-making methods. It added that 100% of the flooring membrane will be recycledafter theGames. Myrtha chief executive Roberto Colletto said: “Our advanced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enabled us to meet the 36-day challenge, ensuringthe best experience for athletes and spectators.”
21
Author:Rod Sweet
Link:
https://www.globalconstructionreview.com/how-they-built-the-paris-olympics-swimming-pools-in-36-days/
22
他们如何在 36 天内建造巴黎奥运会游泳池▲Myrtha 为法国体育场附近的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提供了70 米长的游泳池,这是一个固定在混凝土板上的永久性游泳池,将在奥运会期间用于跳水、花样游泳和水球比赛(图片由 Myrtha Pools 提供)
意大利的 Myrtha Pools 在短短 36 天内就为巴黎奥运会安装了两个模块化不锈钢游泳池。
所有游泳和水球比赛在拉德芳斯竞技场50×25 米的游泳池举行,随后还将举行 2024 年巴黎残奥会残疾人游泳比赛。游泳池被用于 2012 年伦敦奥运会,奥运会结束后,它们被拆除并永久安装在附近的塞纳圣但尼。
23
▲Myrtha 工作人员在巴黎拉德芳斯竞技场建造两个游泳池。它们被固定在木板上以减少排放。残奥会结束后,它们将被拆除并重新安置在巴黎大都会区。这些游泳池使用 47 吨 Myrtha Pools 的专利不锈钢部件。▲池壁是富铬合金板,用 PVC 层压板热轧并用螺栓固定在一起
24
Myrtha 说,游泳池从周边的钢制底座开始,以化学方式固定在混凝土上。池壁是富铬合金板,用 PVC 层压板热轧并用螺栓固定在一起。在每个面板接缝处都有一个固定在混凝土上的钢支撑,使结构坚固但有弹性。瓷砖、玻璃和石材饰面为每次安装量身定制,同时配备了Myrtha 获得专利的溢流排水系统。
▲游泳池配备了 Myrtha 获得专利的溢流排水系统
Myrtha 表示,与混凝土水池制造方法相比,其系统所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 50%,奥运会后所有地板膜将被回收利用。Myrtha 首席执行官 Roberto Colletto 表示:“我们先进的技术和材料使我们能够应对为期 36 天的挑战,确保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最佳体验。
25
原文作者:Rod Sweet
原文链接:
https://www.globalconstructionreview.com/how-they-built-the-paris-ol
ympics-swimming-pools-in-36-days/
26
政策摘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2024 年7 月31 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工作中要做到:
27
——坚持全面转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坚持协同转型。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先行探索。——坚持创新转型。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创新动能和制度保障。——坚持安全转型。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妥善防范化解绿色转型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切实保障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主要目标是:到 2030 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进展,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
28
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二、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各类空间布局。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推进主体功能综合布局,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完善差异化政策。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系统谋划海洋开发利用,推进陆海协同可持续发展。(二)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和协同转型,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完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持续加大对资源型地区和革命老区绿色转型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三、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29
(三)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持续更新土地、环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约束性标准,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健全产能退出机制。合理提高新建、改扩建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
(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鼓励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到 2030 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
(五)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推动各类用户“上云、用数、赋智”,支持企
30
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绿色低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既有设施节能降碳改造,逐步淘汰“老旧小散”设施。引导数字科技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上下游企业提高减碳能力。探索建立环境污染和气象灾害高效监测、主动预警、科学分析、智能决策系统。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与时空信息赋能应用。四、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六)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坚持先立后破,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深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接下来 5 年逐步减少,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重点区域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积极有序推进散煤替代。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合理规划建设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所必需的调节性、支撑性煤电。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设。
(七)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推进氢能“制
31
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推进水风光一体化开发。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合理布局和平稳建设节奏。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25%左右。(八)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清洁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在规模能力、空间布局、建设节奏等方面的衔接协同,鼓励在气源可落实、气价可承受地区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科学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调节能力。建设智能电网,加快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到 2030 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1.2 亿千瓦。五、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
(九)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国家铁路、公路、水运网络,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大力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加快货运专用铁路和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推进主要港口、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提高绿色集疏运比例,持续提高大宗货物的铁路、水路运输比重。优化民航航路航线,提升机场运行电动化智能化水平。
(十)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新建车站、机场、码头、高速
32
公路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既有交通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建设一批低碳(近零碳)车站、机场、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因地制宜发展高速公路沿线光伏。完善充(换)电站、加氢(醇)站、岸电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推动配送方式绿色智能转型。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强人行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
(十一)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动船舶、航空器、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采用清洁动力,加快淘汰老旧运输工具,推进零排放货运,加强可持续航空燃料研发应用,鼓励净零排放船用燃料研发生产应用。到2030年,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 年下降9.5%左右。到2035 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六、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
(十二)推行绿色规划建设方式。在城乡的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转型要求。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严守城镇开发边界,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保护和修复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合理规划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增强城乡气候韧性。推广绿色建造方式,优先选用绿色建材,深化扬尘
33
污染综合治理。
(十三)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建立建筑能效等级制度。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节水降碳改造,推广先进高效照明、空调、电梯等设备。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推动“光储直柔”技术应用,发展清洁低碳供暖。
(十四)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实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优化种养结构,推广优良作物畜禽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养殖技术,推进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加强秸秆禁烧管控。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培育乡村绿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序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七、实施全面节约战略
(十五)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高水平、高质量抓好节能工作,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快设备产品更新换代升级。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探索开展项目碳排放评价,严把新上项目能耗和碳排放关。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节能降碳管理机制,推广节能降碳“诊断+改造”模式,强化节能监察。(十六)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
34
约制度,加强水、粮食、土地、矿产等各类资源的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发展节水产业,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优化存量土地开发利用,提升海域空间利用效率。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提高开采效率,加强低品位资源利用。
(十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再生材料和产品质量,扩大对原生资源的替代规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资源化利用率。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强化废弃物分类处置和回收能力,提升再生利用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到 2030 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 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 2020 年提高 45%左右。
八、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
(十八)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将绿色理念和节约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引导公众节约用水用电、反对
35
铺张浪费、推广“光盘行动”、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解决噪声、油烟、恶臭等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十九)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推行绿色制造、采用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回收利用资源,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设计、采购、制造标准规范,加强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完善能效、水效标识制度,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加强绿色产品和服务认证管理,完善认证机构监管机制,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认证机构。
(二十)积极扩大绿色消费。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拓展绿色产品采购范围和规模,适时将碳足迹要求纳入政府采购。引导企业执行绿色采购指南,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发放消费券、绿色积分等途径,鼓励企业采取“以旧换新”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节水器具、节能灶具、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售后服务保障。鼓励用户扩大绿色能源消费。
36
九、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二十一)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建立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的预测、发现、评估和预警机制,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组建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创新平台,实施一批国家重大前沿科技项目,着力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应用基础研究,激发颠覆性技术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夯实绿色转型智力基础。(二十二)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将绿色转型相关技术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的重要支持方向,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再造、新型电力系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资源节约集约与循环利用、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体,加大对中小企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资助力度,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相关国家科技计划。(二十三)开展创新示范推广。发挥创新对绿色转型的关键引领作用。开展多层次试点,推进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探索有利于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商业模式,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37
十、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
(二十四)健全绿色转型财税政策。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财税政策体系,支持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传统行业改造升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广等领域工作。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完善绿色税制,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完善环境保护税征收体系,研究支持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二十五)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延长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年限至 2027 年年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为传统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在合理评估风险基础上引导信贷资源绿色化配置,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绿色信贷发展。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积极发展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有序推进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创新。发展绿色保险,探索建立差别化保险费率机制。(二十六)优化绿色转型投资机制。创新和优化投资机制,鼓励各类资本提升绿色低碳领域投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重点行业节能降碳、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点项目积极予以支持。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项目投资、建设、运营,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
38
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绿色转型相关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二十七)完善绿色转型价格政策。深化电力价格改革,完善鼓励灵活性电源参与系统调节的价格机制,实行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研究建立健全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健全阶梯电价制度和分时电价政策,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完善居民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及特种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支持地方完善收费模式,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激励机制。
(二十八)健全绿色转型市场化机制。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交易制度规范及登记、出让、转让、抵押等配套制度,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健全法规制度,适时有序扩大交易行业范围。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加强绿电、绿证、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二十九)构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推进基础通用标准及碳减排、碳清除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制定企业碳排放和产品碳足迹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可再生能
39
源标准体系和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氢能“制储输用”标准。十一、加强绿色转型国际合作
(三十)参与引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塑料污染治理等领域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三十一)加强政策交流和务实合作。拓展多双边对话合作渠道,加强绿色发展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大力宣传中国绿色转型成效,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绿色投资和贸易合作,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深化与有关国家务实合作,提高境外项目环境可持续性,鼓励绿色低碳产品进出口。加强绿色技术合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外方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加强绿色标准与合格评定国际合作,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等规则方面衔接互认。
十二、组织实施
(三十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各地区各部门要明确本地区本部门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结
40
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各相关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要积极推进本领域绿色转型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科学开展考核,加强评价考核结果应用。重要情况及时按程序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三十三)加强法治保障。各有关单位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法典和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专项法律。落实民法典绿色原则,引导民事主体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修复机制。
4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2024 年8 月1 日)市场准入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之一,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关键。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构建开放透明、规范有序、平等竞争、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设定的市场准入管理措施,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章依法设定的临时性市场准入管理措施,全部列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各类按要求编制的全国层面准入类清单目录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环境政策、国土空间规划等涉及市场准入的,全部纳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各类经营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严禁在清单之外违规设立准入许可、违规增设准入条件、自行制定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或者在实施特许经营、指定经营、检测认证等过程中违规设置准入障碍。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行动态调整,清单事项内容、主管部门等向社会全面公开。
二、科学确定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宽进严管,放开充分竞争领域准入,大幅减少对经营主体的准入限制。对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
42
和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重大公共利益的领域,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依法实施准入管理。对经营自然垄断环节业务企业开展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的范围进行监管,防止有关企业利用垄断优势向上下游竞争性环节延伸或排除、限制上下游竞争性环节的市场竞争。加强金融行业准入监管。前瞻性部署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体系,更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合理设定市场禁入和许可准入事项。需要实施市场准入管理的领域,确有必要的可依法制定市场禁入的措施,或者采取行政审批和限制经营主体资质、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经营业态、商业模式等许可准入管理办法。对市场禁入事项,政府依法不予审批、核准,不予办理有关手续,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进入行为。对许可准入事项,地方各级政府要公开法律法规依据、技术标准、许可要求、办理流程、办理时限,制定市场准入服务规程,由经营主体按照规定的条件和方式合规进入。对未实施市场禁入或许可准入但按照备案管理的事项,不得以备案名义变相设立许可。
四、明确市场准入管理措施调整程序。市场准入管理措施新增或调整前,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谁制定、谁负责”的原则自行开展必要性、安全性、有效性评估,评估通过后,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制定或修订法律法规规章等。可能造成经济运行突发重大风险的,经报党中央、国务院
43
同意后,可采取临时性市场准入管理措施。五、加强内外资准入政策协同联动。加强内外资准入政策调整协同,在不减损现有经营主体准入机会的前提下,坚持国民待遇原则。对外资放开准入限制的,对内资同步放开;在不违反国际协定和承诺的前提下,对内资设定准入门槛的,对外资同步适用。鼓励海南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条件地方探索更加安全、便利、高效的内外资准入协同模式。
六、有序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对不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可以依靠市场充分竞争提升供给质量的服务业行业领域逐步取消准入限制。对涉及重要民生领域的教育、卫生、体育等行业,稳妥放宽准入限制,优化养老、托育、助残等行业准入标准。清理不合理的服务业经营主体准入限制,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放宽服务业经营主体从事经营活动的资质、股权比例、注册资金、从业人员、营业场所、经营范围等要求,不得在环保、卫生、安保、质检、消防等领域违规设置准入障碍。推动市场准入相关中介服务事项网上公开办理。七、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聚焦深海、航天、航空、生命健康、新型能源、人工智能、自主可信计算、信息安全、智慧轨道交通、现代种业等新业态新领域,按照标准引领、场景开放、市场推动、产业聚集、体系升级的原则和路径,分领域制定优化市场环境实施方案,
44
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高准入效率。用好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和各类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平台,畅通产业体系、创新资源、资本要素、应用场景、制度政策等,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前沿技术领域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市场准入环境建设行动,率先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加快构建绿色能源等领域准入政策体系,积极扩大数字产品市场准入。选取电子信息、计算科学、深海、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现代种业等领域,推动重点企业、研究机构等创新单元和有关地方建立相关领域全球前沿科学研究协同模式,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准入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便捷高效应用。
八、加大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力度。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生产力布局,以法规政策、技术标准、检测认证、数据体系为抓手,更好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选择重点地区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分批制定和推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抓好已部署的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落地实施,做好政策评估。实施效果好的地区,可推出新一批特别措施;具备复制推广条件的特别措施,可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
九、抓好市场准入制度落实。全面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优化指标体系,注重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确保评估过程公开透明,评估结果
45
客观合理,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加强评估结果应用。对地方违背市场准入制度情况进行排查,发现一起,整改一起,有关情况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全国城市信用监测范围并向社会通报。建立与市场准入相适应的监管模式,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推动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觉、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格局。
十、强化组织实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实施、跟踪评估、总结反馈。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46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评督规〔2024〕1103号)2024 年 8 月 14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本办法自2024年9月1 日起施行,有效期 5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和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发改投资〔2014〕2129 号)同时废止。《办法》共五章二十八条。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至第五条),第二章 工作程序(第六条至第十七条),第三章成果应用(第十八条至第二十二条),第四章 监督管理(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五条),第五章 附则(第二十六条至第二十八条)。
第二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或核报国务院审批、核准的投资项目(不含境外投资、外商投资项目)后评价,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项目后评价工作,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项目后评价,是指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在项目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定时间后,将项目建成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含概算)文件及其审批文件、项目申请书及其核准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及原因,提出评价意见和对策建议,并反馈到项目参与各方,形成良性项目决策和管
47
理机制。
根据需要,可以对同行业、同区域多个项目开展专题后评价。专题后评价既可以对项目全过程进行评价,也可以聚焦特定领域进行评价。第四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项目后评价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制定项目后评价制度,制定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写通用大纲,建立项目后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制定项目后评价年度计划,委托并指导工程咨询单位开展项目后评价,推动项目后评价成果应用,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宣传培训等。
承担项目后评价任务的工程咨询单位,负责按照要求开展项目后评价并提交后评价报告。
项目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负责加强对项目单位的指导、协调、监督,支持工程咨询单位做好相关工作,推动项目后评价成果应用。项目所在地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有关单位,配合工程咨询单位做好相关工作,推动项目后评价成果应用。项目单位负责开展自我总结评价,积极配合工程咨询单位做好相关工作,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项目后评价所需要的相关文件资料,推动项目后评价成果应用。
第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每年选取一定数量项目开展后评价,制定项目后评价年度计划,印送有关项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