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贵族精神”?
今天给中学部师生们做了一场关于两周前“成都研学”的总结分享。当我看
到台下孩子们若有所思的神情时,我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不那么聪明的人,就要多下笨功夫”,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为了这十几
分钟的分享,PPT 磨了 7 稿,文字磨了 6 稿。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是以为记。
关于两周前的成都研学,你的“成都记忆”是什么?
对我而言,如果用最直白、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就是多了一层“对生命
的理解和敬畏”。讲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连结
距今 3000-5000 年的金沙遗址和三星堆,是古蜀文明的代表。其中最让我震
撼的,是古蜀人“异类的祭祀文明”——拒绝活人活物(牲灵)的献祭。为什么
说是异类呢?因为与同时代中原地区残忍而普遍的活人祭祀文化大不相同,古蜀
祖先竟然只以石马、石人、青铜器、象牙等物祭祀古老神灵。
在那个蒙昧的时代,古蜀人以这样的方式打开与生命的连结,表达对万物的
敬畏,这无关道德的教化,而更像是根植于当地人心中的一种发乎自然的对生命
的信仰。
关于连接的第二个故事,来源于我在三苏祠看到苏轼的一篇小杂文——《记
先夫人不残鸟雀》,先夫人就是苏轼的母亲程夫人。苏轼小的时候,程夫人立下
一条家规:凡飞来苏宅的鸟雀,皆不得捕捉。上至苏父苏母,下至奴仆,说到做
到。几年以后,苏府的鸟雀多到什么程度呢?光是一种叫桐花凤的珍贵的鸟,就
有四五百只之多;鸟雀们都开始把鸟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苏轼回忆道:有时候
一低头,就能偷偷看到鸟巢里孵出的幼鸟。
苏母在用这样的言传身教践行人与自然的连结,也深刻的影响了后来苏轼对
苍生万物的怜悯与博爱。
从成都回来,润泽开启了名为“一片落叶”的艺术展。原本平淡无奇的树叶,
在你们的手中,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通过创作,你开启了和自己的连结,
把内心的丰盈展现在我们面前。
研学其实就是一次“打开连接”的过程。打开你与自然、历史、世界的连结,
打开与周围人和与你自己的连接,心中便多了一分对美好生命的敬畏和理解。有
朝一日即使你明白了世界的复杂,但依然能对微小的生命心存怜悯和柔软。
第二个关键词:选择
研学的第三天,我们前往了 2008 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映秀漩口中学遗址。
步行于校园中,导游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有三位高中女生被压塌在废墟
之下,当救援队探测到她们的躯体时,已经被确认没有任何生命体征。
一个残酷的选择摆在姑娘们父母的面前——挖,还是不挖?如果挖,在大型
挖掘机的破坏下,姑娘们大概率身首异处。如果不挖,孩子们只能永远长眠于灾
难现场。
导游老师突然情绪失控,哽咽起来。
在这个故事的结尾,父母们都选择了 “不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