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
1731
1644
1644
1731
1644
VI
中
華
醫
藏
2
中華醫藏
養生月覽二(宋)周守中 纂 明成化十養生類纂二十二卷
(宋)周守中 纂 明成化十年(1474)錢塘謝熲刻本
醫先一卷
十二年(1584)刻《百陵學山》本
VII3
《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編纂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人員名單(二〇一二年)
二卷
十年(1474)錢塘謝熲刻本
VIII
中
華
醫
藏
4
中華醫藏
IX5
《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編纂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人員名單(二〇一二年)
X
中
華
醫
藏
《中華醫藏》 項目簡介
《中華醫藏》各類目承擔單位表
《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 編纂委員會 專家委員會人員名單(2022 年)
《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 編纂委員會 專家委員會人員名單(2012 年)
《中華醫藏》前言
《中華醫藏》凡例
《中華醫藏·第一編·養生卷》(全三十六册)
《養生卷》編纂人員名單
《養生卷》内葉
《養生卷》類序
《養生卷》總目録
《中華醫藏·第三編·叢書卷》(全一百三十册)
《叢書卷》編纂人員名單
《叢書卷》内葉
《叢書卷》類序
《叢書卷》書目
1
5
7
10
13
17
21
22
23
25
29
37
38
39
41
46
目 録
中
華
醫
藏
1
《中華醫藏》項目簡介
《中華醫藏》
項目簡介
《中華醫藏》項目由文化和旅游部牽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
推進,國家圖書館 (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
研究所 ( 全國中醫行業古籍保護中心 ) 具體實施。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
立《中華醫藏》管理辦公室、學術辦公室,加强項目管理和質量控制。
通過全面調研發掘存世中醫藥古籍 ( 包括民族醫藥古籍 ),選録具備歷
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的中醫藥古籍 2289 種 ( 包括民族
醫藥古籍 224 種 ),采用“編”“類”相結合的方式編纂影印出版 , 是
以中醫藥古籍原書影印爲基礎 , 集保存、傳承、整理、利用爲一體的中
醫藥古籍再生性保護項目。通過項目的組織實施,以全面揭示中華醫
藥源流,推動中醫藥古籍的學術研究與資源開放共享,促進中華傳統
醫藥科技與文化復興。
一、項目背景
2010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提出編纂《中
華醫藏》的建議,文化部和国家中醫药管理局規劃部署,責成國家
2
中
華
醫
藏
古籍保護中心與全國中醫行業古籍保護中心確定項目方案、擬定目
録。2012 年,《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編纂委員會、專家委
員會成立,爲該項目提供整體規劃與學術指導。2017 年 8 月,文化
部發佈了《“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規劃》,規劃將《中
華醫藏》編纂出版項目納入專項計劃。2018 年 10 月,國家中醫藥
管理局下發“關於批復《中華醫藏》編纂出版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
表示“同意修訂後的《中華醫藏》實施方案”。《中華醫藏》凝結
着各级領導和各界專家的關心、支持與期待,多次被列入國家和行
業發展規劃。
2022 年 6 月,爲保障項目順利推進,根據工作實際,對《中華醫
藏》規劃指導委員會、編纂委員會、專家委員會進行調整。調整後的
規劃指導委員會主要職責是宏觀指導、協調《中華醫藏》編纂等工作,
該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 ; 編纂委員
會主要職責是負責《中華醫藏》的編纂、出版等工作,該委員會下設
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 ; 專家委員會的主要職責
是對《中華醫藏》編纂過程中的重大學術問題提供咨詢。10 月,《中
華醫藏》被列入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2021—2035 年國家
古籍工作規劃》。
該項目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2021 年 3 月 6 日下午,習近
平總書記看望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討論。會上,全
國政協常委、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黄璐琦院士做了“傳承精華守正創
新,促進中醫藥高品質發展”的發言。黄璐琦院士建議,應加快編纂《中
華醫藏》,對古典醫籍精華進行梳理和挖掘。習近平總書記詳細詢問
了《中華醫藏》的編纂情況。委員們發言後,習近平總書記做了重要
講話,指示要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
3
《中華醫藏》項目簡介
二、項目介紹
《中華醫藏》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框架下實施的國家重要古
籍保護項目,是一項多行業、多民族共同承擔的全面揭示中醫藥發展
源流的重大基礎性學術工程,意義重大。通過編纂、出版兩方面力爭
打造時代精品。全書設二級結構,擬分四編二十四類。第一編:醫經
(内經、難經)、傷寒金匱、本草、養生、醫史;第二編:藏象、運氣、
病因病機、針灸推拿、經絡骨度、診法、方書;第三編:通論、内科、
外科、傷科、女科、兒科、温病、眼科、咽喉口齒、醫案醫話、叢書;
第四編:藏醫、蒙醫、維吾爾醫、傣醫、彝醫。該項目采用項目制管理,
分别由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
息研究所、山東中醫藥大學、安徽中醫藥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福
建中醫藥大學、内蒙古醫科大學附屬蒙中醫院、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等
28 家單位 34 個課題組近千人參與,國内外 200 餘家館藏機構支持項目
實施。
三、進展情況
2020 年 8 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開始承擔《中華醫藏》編輯出版
任務,成立《中華醫藏》編輯室;積極配合項目組進行底本的獲取工
作,與編纂方保持密切溝通;根據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要求,借鑒《中
華再造善本》《國家珍貴古籍名録圖録》的運作經驗,搭建資料工作
平臺,爲項目參與各方提供儘可能完善的服務;組建專家審稿隊伍,
就出版相關事項進行反復討論,最終於 2022 年 12 月推出首批成果——
《中華醫藏·第一編·養生卷》,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
究所所長張華敏、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古籍資源研究室
4
中
華
醫
藏
主任李鴻濤主編,收録從東晋至清代 74 部代表性典籍,成書爲精裝 36
冊,定價 28800 元。
2024 年,《中華醫藏·第三編·叢書卷》收録代表性典籍 27 部,
由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文獻信息研究所負責人江淩圳主編。現已
出版 7 部:《體仁彙編》(全二册)、《醫學統宗》(全一册)、《證
治準繩》(全二十四册)、《醫學準繩六要》(全七册)、《芷園醫種》
(全二册)、《雪潭居醫約》(全三册)、《景岳全書》(全十册)。
即將出版 20 部:《濟世全書》(全八册)、《醫徵》(全三册)、《醫
學粹精》(全一册)、《證治大還》(全六册)、《己任編》(全一册)、《御
纂醫宗金鑑》(全十六册)、《盤珠集》(全三册)、《沈氏尊生書》
(全八册)、《鄭氏彤園醫書》(全四册)、《聊復集》(全一册)、《醫
學四要》(全三册)、《醫述》(全六册)、《齊氏醫書四種》(全四册)、
《醫學切要全集》(全二册)、《醫學六種》(全二册)、《司命秘笈》
(全一册)、《泉唐沈氏醫書九種》(全二册)、《田晋蕃醫書七種》
(全六册)、《正誼堂醫書九種》(全一册)、《連自華醫書十五種》
(全三册)。因卷次繁多,體量巨大,爲方便讀者使用,《叢書卷》
所收二十七種叢書皆單獨出版。
5
《中華醫藏》各類目承擔單位表
《中華醫藏》各類目承擔單位表
6
中
華
醫
藏
7
7
《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編纂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人員名單(二
〇一二年)
《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 編纂委員會
專家委員會人員名單(二〇二二年)
附件:
1. 《中华医藏》规划指导委员会人员名单
2.《中华医藏》编纂委员会人员名单
3.《中华医藏》专家委员会人员名单
8
中
華
醫
藏
8
中華醫藏
規劃指導委員會
規劃指導委員會辦公室
編纂委員會
胡和平 余艷紅 于文明
張 旭 熊遠明 王志勇
馬秦臨 李 宏 陳彬斌 張志清 唐愛華 孫志誠
王新祥 王啓明 王小龍 張劍輝 羅 静 崔建民
王思成 劉群峰 李 昱 陳榕虎
主任委員
副主任委員
委員
陳彬斌 李 昱
張志清 陳榕虎
湯 琳 邱 岳 賀曉路 李海燕 蕭永芝 王振國
主任
主任委員
副主任
副主任委員
成員
委員
(按姓氏筆畫排序)
熊遠明 黄璐琦 張伯禮
陳彬斌 李 昱 張志清
王 麗 王 鵬 王旭東 王春艷 王映輝 王振國
扎 巴 玉臘波 艾爾肯·卡斯木 布仁達來
邢玉瑞 多吉卓嘎 江凌圳 李文林 李海峰
李海燕 李國慶 李燦東 李鴻濤 李耀輝 吴 格
吴元豐 何清湖 佟 琳 汪 劍 沈乃文 宋 坪
宋咏梅 林世田 和中浚 胡方林 胡旺林 徐憶農
殷夢霞 陳仁寿 陳先行 陳紅彦 陳麗雲 黄建明
黄潤華 崔 爲 許逸民 張其成 張華敏 張偉娜
張愛芳 張樹劍 張豐聰 達 娃 達力扎布 楊 峰
楊繼紅 甄雪燕 趙 瓊 趙 艷 蕭永芝 蔡永敏
蔡鴻新 蔣力生 鄧 都 劉更生 戴 銘 鞠寶兆
魏 崇 儲戟農 蘇品紅 羅 琳 羅艷秋
9
9
《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編纂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人員名單(二
〇二二年)
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專家委員會
張志清 唐旭東
湯 琳 邱 岳 蘇品紅 李海燕 蕭永芝 王振國 魏 崇
王 沛 王 鵬 王春燕 王映輝 王紅蕾 李 辰 李 兵
李 萌 李雨欣 李鴻濤 佟 琳 宋咏梅 范 磊 周 揚
洪 琰 陳 聰 陳廣坤 張 磊 張效霞 張偉娜 張愛芳
張豐聰 葛 政 賀曉路 楊照坤 趙文友 臧守虎 劉更生
儲戟農
傅熹年 丁 瑜 王 堯 安平秋
周和平 李致忠 王永炎
曹洪欣
于智敏 王 琦 王玉川 王旭東 王莒生 王振國 王國辰
石學敏 史金波 白化文 仝小林 邢玉瑞 朱良春 朱鳳瀚
伊廣謙 李大寧 李今庸 李秀明 李宗友 李經緯 李鴻濤
余瀛鰲 沈澍農 武繼彪 孟慶雲 胡曉峰 柳長華 段逸山
馬繼興 高文柱 陸廣莘 陳可冀 陳其廣 黄龍祥 崔 蒙
張如青 張志斌 張華敏 張瑞賢 張燦玾 萬 芳 董洪利
程毅中 焦振廉 楊成凱 楊金萍 裘 儉 甄 艷 路志正
趙京生 臧守虎 鄭金生 鄧鐵濤 魯兆麟 劉保延 劉時覺
諸國本 潘桂娟 薛清禄 錢超塵 嚴世芸 嚴季瀾
主任
顧問
副主任
主任委員
副主任委員
委員
(按姓氏筆畫排序)
委員
(按姓氏筆畫排序)
注:《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編纂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人員名單據二〇二二年
六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調整《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編纂委
員會、專家委員會的通知”(文旅公共發﹝二〇二二﹞六八號)
《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編纂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人員名單(二〇二二年)
10
中
華
醫
藏
10
中華醫藏
《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 編纂委員會
專家委員會人員名單(二〇一二年)
附件:
1. 《中华医藏》规划指导委员会人员名单
2.《中华医藏》编纂委员会人员名单
3.《中华医藏》专家委员会人员名单
11
11
《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編纂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人員名單(二
〇一二年)
規劃指導委員會
規劃指導委員會辦公室
編纂委員會
蔡 武 王国强
楊志今 周和平 李大寧
趙 雯 于 群 劉小琴 詹福瑞 蘇 國 石鵬建
閆 金 王 居 孫光奇 裴 飈 段 勇 王 煉
桑濱生 李 昱 晋保平
主任委員
副主任委員
委員
劉小琴
張志清 李 昱
尹壽松 王思成 崔 蒙 柳長華 王振國
周和平 李大寧 張伯禮
劉小琴 李 昱 張志清
王旭東 王莒生 王振國 王國辰 方自金 邢玉瑞
伊廣謙 多吉卓嘎 李秀明 李國慶 李鴻濤 吴 格
吴元豐 沈乃文 林世田 孟慶雲 胡旺林 柳長華
段逸山 徐 蜀 徐憶農 高文柱 郭又陵 陳先行
陳其廣 陳荔京 陳紅彦 黄建明 黄潤華 黄龍祥
崔 蒙 許逸民 張志斌 張華敏 達力扎布 董洪利
楊成凱 裘 儉 鄭金生 歐陽兵 魯兆麟 諸國本
潘桂娟 薛清禄 錢超塵 嚴世芸 嚴季瀾 羅 琳
主任
主任委員
副主任
副主任委員
成員
委員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編纂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人員名單(二〇一二年)
12
中
華
醫
藏
12
中華醫藏
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專家委員會
張志清 劉保延
尹壽松 王思成 陳荔京 崔 蒙
王紅蕾 李鴻濤 張華敏 楊照坤 裘 儉
傅熹年 丁 瑜 王 堯 安平秋
李致忠 王永炎
曹洪欣
王玉川 石學敏 史金波 白化文 朱良春 朱鳳瀚
李今庸 李經緯 余瀛鰲 馬繼興 陸廣莘 陳可冀
張燦玾 程毅中 路志正 鄧鐵濤
主任
顧問
副主任
主任委員
副主任委員
委員
(按姓氏筆畫排序)
委員
(按姓氏筆畫排序)
注:《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編纂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人員名單據二〇一二年
八月文化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成立《中華醫藏》規劃指導委員會、《中華醫藏》
編纂委員會、《中華醫藏》專家委員會的通知”(文公共函﹝二〇一二﹞一五八五號)
13
《中華醫藏》前言
《中華醫藏》
前言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包括我國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藥在
内的各民族醫藥的統稱,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
的技術方法,反映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是我
國獨具特色優勢的衛生、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資源,具有科學和人
文雙重屬性。中醫藥古籍承載着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想智慧和
生命健康知識,藴含着豐富而寶貴的原創思維、獨特理論和實踐經驗,
是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論與方法的寶藏,更是中醫藥科技創新和學術
進步的源泉。發掘、整理、保護和利用中醫藥古籍,不僅是弘揚中華優
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傳承中醫藥學術精華、促進中醫藥原始創
新的必由路徑。
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
加以提高。”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推動下,我國持續開展了中醫藥
古籍普查、整理和研究工作。1954 年 11 月,《中共中央批轉中央文委
黨組關於改進中醫工作問題的報告》中提出,“整理出版中醫書籍:出
版中醫中藥書籍,包括整理、編輯和翻印古典的和近代的醫書”,係中
央對中醫藥古籍工作的首次指示,對推動中醫藥古籍工作起到了重要作
用。《1963—1972 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將“整理和注解歷代中醫
14
中
華
醫
藏
名著”列爲工作任務,中醫藥古籍工作首次被納入國家規劃。爲落實全
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1982—1990)》,自 1982 年起,原衛生部先
後下達了二百餘種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任務,整理出版了一批經典中醫
藥古籍。2005 年,財政部設立專項,實施了“中醫古籍搶救工程”。
2010 年,財政部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實施公共衛生專項資金項目“中
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成果彙成《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陸
續出版。同時,在有關部門的推動下,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全國中醫行業古籍保護中心)組織
全國專家學者開展了大量調研工作,從一萬三千餘種中醫藥古籍中遴選
古籍元典二千二百八十九種,初步形成了《中華醫藏》选目;在進行全
國古籍普查的基礎上推進中醫藥古籍普查,編纂中醫藥古籍普查登記目
録,進一步理清了中醫藥古籍的存世狀况。這些工作的開展,使得中醫
藥古籍保護、整理和研究工作薪火相傳,延續至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
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强調要“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
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黨的十八大以來,歷久而彌新的中
醫藥學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歷史發展機遇,中醫藥古籍工作得到
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加强。2019 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
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挖掘和傳承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精髓。加
强典籍研究利用,編撰《中華醫藏》”。2022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
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提出“梳理挖
掘古典醫籍精華,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系
統總結、整理、挖掘中醫藥古籍資源,夯實中醫藥學進一步發展的理論
基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努力保障人民身心健康,增進社會福祉,
成爲行業期待、社會所需和時代召唤。爲此,在全國古籍普查工作已取
15
《中華醫藏》前言
得重大成果的今天,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將中醫藥古籍的元典和精華萃
爲一編尤爲重要,是一項强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厦基石的偉大工程。
2018 年,財政部正式將《中華醫藏》列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立
項資助,由文化和旅游部牽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推進,國家圖書
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全國中
醫行業古籍保護中心)具體實施。全國二十八家單位、三十四個課題組、
近千名專家學者參與,國内外二百餘家古籍館藏機構支持項目實施。
《中華醫藏》是集保存、研究、利用爲一體的中醫藥古籍再生性保
護項目。萃取精華、呈現元典,與部次流别、提要鈎玄是這套大型叢書
的兩項核心工作,同時致力於推動中醫藥古籍的學術研究與資源開放共
享。一方面通過深入細緻的目録學研究和全面實地考察,收録涵蓋中醫
藥經典著作、各學科領域源頭性與代表性著作、歷代醫藥名家名著等,
所選版本力求最精,采用“編”“類”相結合的方式,集成編纂,以先
進的技術手段影印出版,使得珍貴醫籍化身千百,分藏各地,用之當代,
垂之後世,架起中醫藥古籍保護和利用的橋梁。另一方面通過“辨章學術,
考鏡源流”,形成每一類目的“類序”和每一書目的“提要”,可以爲
科學研究提供豐富的文獻基礎,爲文化、教育和相關産業提供系統便捷
的研究資料,爲臨床實踐、養生保健提供寶貴的經驗,使後世學者能“即
類求書,因書究學”,真正做到“人守其學,學守其書,書守其類”。
《中華醫藏》是國家重大文化工程,是中醫學傳承創新發展的基礎
性學術巨著,也是盛世修典的重要體現。《中華醫藏》之“藏”是中國
古代醫學典籍之“藏”,不僅是中醫藥古籍文獻的系統彙集和影印出版,
更是嚴謹的學術研究和體系創新;既是對存世重要古典醫籍的集結彙總
和分類編次,也是對中醫藥學術發展史的一次系統梳理,是歷代傳世醫
藥文獻系統研究整理的最新成果。通過遴選編修、影印出版,引領具有
16
中
華
醫
藏
版本價值、學術價值和臨床價值的珍貴典籍走出秘閣、服務社會,昭示
先賢智慧,傳承醫統正脉,引導原始創新,保護原创權益,爲後世留下
一座恢宏而實用的寶庫,意義和價值重大,必將爲加快構建中國特色、
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醫藥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爲中華
文明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編纂一部賅括古今、薈萃百家、涵蓋各科,全面反映中醫藥學發展
歷程和成就的大型醫學叢書,是幾代中醫藥學人的夢想。在《中華醫藏》
的編纂過程中,全體同仁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不畏艱難,奔走於全國
各地,搜采秘本佳籍。同時,該項目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許多
專家不顧年高事繁,事必躬親,爲項目實施建言獻策、保駕護航。值此
《中華醫藏》出版之際,謹對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部委單位的大力支持、悉心指導,對社會各界的鼎力
襄助、中醫藥行業同仁的辛勤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中華醫藏》編纂委員會
二〇二二年十月十日
17
《中華醫藏》凡例
《中華醫藏》
凡例
《中華醫藏》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一項重大成果,由文
化和旅游部牽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推進,國家圖書館(國家
古籍保護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全國中醫行
業古籍保護中心)具體實施。其編纂宗旨爲保護、傳承、整理、利
用中醫藥古籍,着力推動中醫藥古籍的學術研究與資源開放共享,
揭示中醫藥發展源流,推動中華傳統醫藥科技發展與文化守正創新。
《中華醫藏》選録歷代中醫藥經典醫籍,在選擇版本時注重珍
稀孤罕善本和有藝術特色的繪刻佳本,共計二千二百八十九種,其
中民族醫藥古籍二百二十四種。
選録範圍:
(一)寫印於 1911 年以前(含 1911 年)的中醫藥古籍,其中
民族醫藥古籍年限適當後延;
一
二
三
18
中
華
醫
藏
(二)收録中醫藥古籍僅限紙質文獻;
(三)適當收録在國外寫印的、由中國人編撰的中醫藥著作;
(四)民族醫藥古籍僅爲用漢文或民族文字著述者;
(五)適當收録分散載於《道藏》等各類叢書、類書和文集中
的醫、藥、養生論著。
選録原則:
(一)中醫藥經典著作及其注釋研究著作。原書已佚的經典著
作,選擇最佳輯本;
(二)中醫藥各學科代表著作、源頭性著作;
(三)歷代醫藥名家名著;
(四)地區代表性醫藥著作,如地方本草、地方病專著等;
(五)具有民間特色的中醫藥著作,如鈴醫、草藥醫及行之有
效的特殊療法等;
(六)歷代醫事制度、醫家傳略、醫史著作等。
本書選録中醫藥古籍儘量選取其存世(包括國内外)最早、最
完好、刻印或抄録最佳的版本爲底本;選録之書版本殘損者,進行
書版補佚。補配原則如下:
(一)選録古籍的同一版本。某些卷帙分藏數地,則通過補配
合成完璧;
(二)補配時,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選定主體底本(主體底
四
五
19
《中華醫藏》凡例
本書按分類編年法編排:
(一)全書設二級結構,第一級爲“編”,第二級爲“類”。
全書分四編,具體如下:
第一編:醫經(内經、難經)、傷寒金匱、本草、養生、醫史;
第二編:藏象、運氣、病因病機、針灸推拿、經絡骨度、診法、方書;
第三編:通論、内科、外科、傷科、女科、兒科、温病、眼科、
咽喉口齒、醫案醫話、叢書;
第四編:藏醫、蒙醫、維吾爾醫、傣醫、彝醫。
(二)類下具體書籍大致依照成書年排列;成書年不詳者,依
據刊刻或抄録年排列;刊刻或抄録年不詳者,依據著者卒年或大致
生活年代排列;著者卒年或大致生活年代亦不詳者,依據書籍著録
版本大致年代排列。
爲體現全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功用,在每類類名下設
有類序,每書書名下設有内容簡介。各書書名和著者,大體按照卷
端著録。各部分文字涉及异體字的,統一使用規範漢字。
七
六
本應是同一版本的古籍中書品狀况最爲完好者),依據主體底本的
殘損缺佚情况選擇該書同一版本的其他藏品進行補配,并注明殘損
缺佚及補配的相關信息。
20
中
華
醫
藏
21
1644
養生月覽二卷
(宋)周守中 纂 明成化十年(1474)錢塘謝熲刻本
《養生卷》編纂人員名單
主 編 張華敏 李鴻濤
副主編 江凌圳 張明鋭 佟 琳
編 委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立維 王 英 王 蕊 王子川 包 蕾 竹劍平
安 歡 江凌圳 李 健 李紫慕 李曉寅 李鴻濤
佟 琳 余 凱 孟永亮 侯酉娟 莊愛文 高晶晶
陳雪梅 陳廣坤 孫舒雯 黄紅艷 張 華 張 磊
張明鋭 張華敏 張偉娜 賀信萍 賈思琦 劉寨華
盧 鶴
23 23
《养生卷》内葉
養生類纂二十二卷
(宋)周守中 纂 明成化十年(1474)錢塘謝熲刻本
《養生卷》
内葉
《養生卷》内葉
《養生卷》
内葉
養生類纂二十二卷
(宋)周守中纂明成化十年(1474)錢塘謝熲刻本
24
中
華
醫
藏
24
中華醫藏
醫先一卷
(明)王文禄 撰 明萬曆十二年(1584)刻《百陵學山》本
醫先一卷
(明)王文禄撰明萬曆十二年(1584)刻《百陵學山》本
25
《養生卷》類序
《養生卷》
類序
養生,亦名攝生,始見於《管子·白心》“既知行情,乃知養生”,
又見於《莊子·養生主》“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靈樞·本神》曰:“故
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
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以“養生”作爲中醫典籍分類之類名,
義有二:一是延壽養生。蓋生命之生長壯老已,雖爲不易之規律,但若
能順應自然、調攝有度,亦可康健以延年。二是防病養生。北宋林億於《素
問》“新校正”引《乾鑿度》之“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説,言明“氣
形質具而疴瘵由是萌生”,疴瘵疾患亦足以戕生害命,故采取一定禦疾
治病之道,以期衛生延壽。據此,凡是記載或論述延長壽命、防禦疢疾、
護衛生命、維持健康之理論、方法、技術的載籍或篇論均可歸入養生文獻。
綜核古代墳典,養生文獻大致載述順時養生、房中養生、運動養生、
情志養生、丹道養生、飲膳養生和安老養生等基本學術内容。順時養生
起源最早,諸多觀點已基本成熟於《黄帝内經》時代,如《上古天真論》
《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等篇章中皆有述及,强調順應自然、
頤養天年,“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後世如原題元丘處機撰《攝生
消息論》,以及明瞿祐撰《四時宜忌》,皆對法於自然、和於四時、因
時制宜的養生觀作了進一步闡揚與發揮。《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曰:
“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該書
26
中
華
醫
藏
著録房中八家一百八十六卷,皆以“陰道”“養陽”“内房”等名書,
惜後世無傳,從馬王堆西漢墓葬出土《十問》《合陰陽》《天下至道談》
可揆其大略。後世《玉房秘旨》《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錦身機要》等,
皆屬此類。我國運動養生源遠流長,《莊子》言:“導氣令和,引體令
柔”,“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爲壽而已”,馬王堆出土帛書《導引圖》,
東漢華佗汲取《莊子》“熊經鳥伸”并《淮南子》“六禽戲”而創編“五
禽戲”,南朝梁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録》悉予載録,故導引術和五禽戲
實爲運動養生之肇端,後世《易筋經》《洗髓經》等保健功法文獻皆屬
此類。情志養生理念以《黄帝内經》之黄老思想爲代表,大體闡揚“恬
惔虚無,真氣從之”“爲無爲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虚無之守”“形
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等思想,至唐代方有專論,即孫思邈所著《備急
千金要方·養性篇》,其論曰:“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
迄明代,情志養生之理論和實踐日臻成熟,如在明代高濂編《遵生八箋》
中,舉凡山水逸游、文房古玩、書畫法帖、花卉種植等情志修養内容皆
有涉及,堪稱富贍。東漢魏伯陽所撰《周易參同契》爲現存最早的丹道
類養生著作,其將道教思想與中醫養生相結合,融合内外丹修煉以探究
養性延年的方法。後世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專攻丹術修煉的内丹學派,
并創作出《金丹正理大全》《身世金丹》等一批丹道養生文獻。《周禮》
言四醫,而“食醫”居其首,蓋食療記述之濫觴。唐代孫思邈所著《備
急千金要方·食治篇》設食物療法專篇,啓牖孟詵創編《食療本草》,
而多有發揚。承續至元,宫廷御醫忽思慧撰成《飲膳正要》,集食治之方,
廣藥膳之用,誠爲後世《養生要括》《蒲水齋食治廣要》《隨息居飲食譜》
等飲膳養生文獻開一風氣。養生之道,知之則强,不知則老。宋代陳直
所撰《養老奉親書》,爲現存最早的安老養生專著,因老人體禀强弱、
氣血偏頗而訂飲膳服食、四時起居、情志調養之方略,實啓《老老恒言》
27
《養生卷》類序
《聾叟却老編》等“養老”“却老”文獻之先河。
上述養生學術,或彙集,或獨見於歷代養生文獻之中。《中國中醫
古籍總目》著録養生類中醫古籍四百零一種,若計入本草類目下食療類
古籍,養生文獻可達四百六十七種。儘管養生文獻的創作和内涵十分豐
富,但中醫養生典籍類目的建立與分化却歷經較長時期。東漢班固承劉
向、劉歆撰《别録》《七略》,著録養生文獻於《漢書·藝文志·方技略》
“房中”類與“神仙”類中。至隋唐時期,魏徵等撰《隋書·經籍志》
始將醫籍歸於子部醫方類,却未再予細分。迨至《舊唐書·經籍志》“養
生”類目始見端倪,丙部子録以“明堂經脉”與“醫術”作爲二級類目,
“醫術”類下設“養生”類。自此之後,史志、官修或私撰書目中關於
醫籍的分類多有變化,而“養生”未再作爲單獨類目出現。且因當時佛
教、道教等宗教興盛,養生文獻中的内容也逐漸與宗教的修煉法部分融
合,故養生文獻也多被其他類目收録。如官修目録《崇文總目》中的《四
氣攝生圖》《養生要録》等被收録於“道書類”;《通志·藝文略》中
將氣功、按摩等養生文獻列入“道家類”,明代焦竑撰《國史經籍志》
亦沿用此種分類法;私家書目,如宋代晁公武著《郡齋讀書志》,將《導
引養生圖》《八段錦》《養生雜纂》《胎息經注》《臞仙神隱》等諸多
養生文獻與道教文獻統歸於“神仙類”中;又如明代高儒《百川書志》
將養生文獻分别著録於“子志·衛生”和“子志·房中”類下,以及“子
志·神仙家”“子志·佛家”“子志·隱家”等類目中。明代崇禎年間,
殷仲春著成首部醫學專科目録——《醫藏書目》,其中的“法真函”,
即以“取修真導引之書數十種以資醫理”的目的對《長生丹訣》《養生
導引法》《道書全集》等道家類、養生類文獻進行著録。明末祁承㸁著《澹
生堂藏書目》,“養生”類目再次單設,但其是作爲二級類目設立在“道
家”類目下,同時在“道家”類目下設有“修攝”“金丹”等類目,亦
28
中
華
醫
藏
收録《養生類要》《遵生八箋》《逍遥子導引訣》等與攝生延命相關的
養生文獻,可見道教文獻與養生文獻相互影響而交叉融合。明趙琦美著
《脉望館書目》將“養生”類目歸入醫籍的分類中,除著録《養老奉親
書》《養生類要》等養生文獻外,《食物本草》《食説》《食鑒本草》
《飲膳正要》等與飲食相關的文獻也著録其中,可見飲食保健、食療養
生的觀念已基本建立。至清代,諸多書目中的某些類目雖主要著録養生
文獻,但并未以“養生”命名其類,如徐樹蘭等人編《古越藏書樓書目》
設“平時調攝”類目,著録《保生要録》《攝生要録》等養生文獻,丁
福保編《歷代醫學書目》設“衛生”類目,著録《攝生集覽》《神仙金
匱服食方》《養生食忌》等涉及飲食攝生、導引養生的文獻。
歷代養生類目的設置與分合體現了古代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趨
勢,也是中醫養生文獻在其他學科被廣泛重視和應用的重要見證,養生
類目的精細化發展反映了養生文獻的繁盛和養生學術的進步。究其原因,
係古今文史學家、目録學家、中醫學家乃至宗教學者的努力積纍和創作,
共同促進了養生理論與實踐的豐富與發展。
《中華醫藏》中醫養生著作大致按成書年代排序,共收録七十四種
代表性典籍。
張華敏 李鴻濤
二〇二二年十月
29
29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晋)葛洪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抱朴子養生論一卷 原題(晋)葛洪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養性延命録二卷 (南朝梁)陶弘景編 明正統刻《道藏》本
保生銘一卷 (唐)孫思邈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孫真人攝養論一卷 原題(唐)孫思邈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存神煉氣銘一卷 (唐)孫思邈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天隱子養生書一卷 (唐)司馬承禎撰 明刻《説郛》一百二十卷本
保生月録一卷 (唐)韋行規撰 明刻《説郛》一百二十卷本
養生辨疑訣一卷 (唐)施肩吾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保生要録一卷 (宋)蒲虔貫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養生類纂二十二卷 (宋)周守中纂 明成化十年(1474)錢塘謝熲刻本
養生月覽二卷 (宋)周守中纂 明成化十年(1474)錢塘謝熲刻本
養生秘録一卷 著者佚名 明正統刻《道藏》本
三元參贊延壽書五卷 (元)李鵬飛編
明成化十年(1474)刻本(原書卷二缺葉一下、二上)
壽親養老新書四卷(卷一) (宋)陳直撰 (元)鄒鉉增補
明萬曆四年(1576)西夏揆文書院重刻本
壽親養老新書四卷(卷二至四) (宋)陳直撰 (元)鄒鉉增補
明萬曆四年(1576)西夏揆文書院重刻本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一
一
九
七九
八三
九五
一〇五
一一七
一二九
一三七
一五九
一
七七
一四五
二六九
一
《養生卷》總目録
《養生卷》
總目録
《養生卷》總目録
《養生卷》
總目録
30
中
華
醫
藏
30
中華醫藏
泰定養生主論十六卷(卷一至七) (元)王珪撰 明嘉靖刻本
泰定養生主論十六卷(卷八至十六) (元)王珪撰 明嘉靖刻本
新刻山居四要五卷 (元)汪汝懋編
明萬曆二十年(1592)余氏種德堂刻《壽養叢書》本
居家宜忌一卷 (明)瞿祐撰
清道光咸豐間宜黄黄氏木活字排印《遜敏堂叢書》本
新刻臞仙神隱四卷(卷一至三) (明)朱權編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虎林胡氏文會堂刻《格致叢書》本
新刻臞仙神隱四卷(卷四) (明)朱權編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虎林胡氏文會堂刻《格致叢書》本
新刊活人心法五卷 (明)朱權編 明永樂至正統間刻本
四氣攝生圖一卷 著者佚名 明正統刻《道藏》本
修真秘要一卷 著者佚名 明嘉靖萬曆間刻本(原書缺葉三十七)
新刻保生心鑒一卷 (明)鐵峰居士撰
明萬曆二十年(1592)虎林胡氏文會堂刻《壽養叢書》本
房術奇書一卷 (宋)陳摶撰
清光緒三年(1877)石渠閣刻《攝生總要》本
安老懷幼書四卷(卷一至三) (明)劉宇編
明弘治十一年(1498)刻本
安老懷幼書四卷(卷四) (明)劉宇編
明弘治十一年(1498)刻本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三三三
一
二九七
一
一五五
一
九五
二〇九
二六七
三七一
四六五
一
一
31
31
新刻攝生要義一卷 (明)王廷相撰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虎 林胡氏文會堂刻《格致叢書》本
新鎸厚生訓纂二卷 (明)周臣編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槜李孫成名刻本
醫先一卷 (明)王文禄撰 明萬曆十二年(1584)刻《百陵學山》本
延壽第一紳言一卷 (明)李舜臣輯
清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刻《學海類編》本
胎息經疏略一卷 (明)王文禄撰
明萬曆十二年(1584)刻《百陵學山》本
養生類要二卷 (明)吴正倫輯
明萬曆十六年(1588)新安吴氏木石山房刻本(原書後集缺葉九十三)
新編養生大要一卷 著者佚名
明崇禎十七年(1644)崇古書院刻本(原書缺葉六、十九)
赤鳳髓三卷 (明)周履靖編 (明)吴惟貞續增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金陵荆山書林刻《夷門廣牘》本
新刊萬氏家傳養生四要五卷 (明)萬全編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漢陽張坦議視履堂刻《萬密齋醫學全書》本
雅尚齋遵生八箋十九卷(卷一至三) (明)高濂編
明萬曆十九年(1591)雅尚齋刻本
雅尚齋遵生八箋十九卷(卷四至八) (明)高濂編
明萬曆十九年(1591)雅尚齋刻本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第十三册
二三九
二八七
一
一九
四一
四五
一
八一
二四一
一
一
《養生卷》總目録
《養生卷》總目録
32
中
華
醫
藏
32
中華醫藏
雅尚齋遵生八箋十九卷(卷九至十三) (明)高濂編
明萬曆十九年(1591)雅尚齋刻本
雅尚齋遵生八箋十九卷(卷十四至十七) (明)高濂編
明萬曆十九年(1591)雅尚齋刻本
雅尚齋遵生八箋十九卷(卷十八至十九) (明)高濂編
明萬曆十九年(1591)雅尚齋刻本
攝生要語一卷 (明)息齋居士撰
清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刻《學海類編》本
新刻養生食忌一卷 (明)胡文焕編
明萬曆二十年(1592)余氏種德堂刻《壽養叢書》本
新刻養生導引法一卷 (明)胡文焕校正
明萬曆二十年( 1592)虎林胡氏文會堂刻《壽養叢書》本
新刻錦身機要三卷 (明)混沌子撰
明萬曆二十年(1592)虎林胡氏文會堂刻《壽養叢書》本
尊生要旨一卷 (明)蔣學成輯 (明)許樂善補 清抄本
大雅堂訂正養生醍醐一卷 (明)李贄輯 明博極堂刻本
唐宋衛生歌一卷 (明)周履靖編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金陵荆山書林刻《夷門廣牘》本
益齡單一卷 (明)周履靖編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金陵荆山書林刻《夷門廣牘》本
修養節要二卷 (明)宋明德輯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刻本
達生録二卷 (明)堵胤昌輯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定志齋刻本
第十四册
第十五册
第十六册
第十七册
一
一
一
二五一
二五九
二八五
三四九
一
一一九
二三五
二四七
二九一
三七九
3333
養生膚語一卷 (明)陳繼儒撰
清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刻《學海類編》本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四卷 (明)尹真人弟子撰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新安吴之鶴刻本(原書貞集缺葉二十三)
養生説略一卷 著者佚名 明萬曆建邑書林陳凌雲刻本
新鎸五福萬壽丹書六卷(卷一至五) (明)龔居中撰
明天啓四年(1624)金陵書林周如泉刻本
新鎸五福萬壽丹書六卷(卷六) (明)龔居中撰
明天啓四年(1624)金陵書林周如泉刻本
清寤齋心賞編一卷 (明)王象晋輯 明崇禎六年(1633)刻本
萬育仙書二卷 (明)曹無極輯 明陸氏天爵堂刻本
東坡養生集十二卷(卷一至三) (明)王如錫編
明崇禎九年(1636)江左王如錫刻本(原書序缺葉一上)
東坡養生集十二卷(卷四至六) (明)王如錫編
明崇禎九年(1636)江左王如錫刻本
東坡養生集十二卷(卷七至九) (明)王如錫編
明崇禎九年(1636)江左王如錫刻本
東坡養生集十二卷(卷十至十二) (明)王如錫編
明崇禎九年(1636)江左王如錫刻本
第十九册
第二十册
第二十一册
第二十二册
第二十三册
第二十四册
第十八册
一
三七
三八七
一
一
一〇九
二〇一
一
一
一
一
《養生卷》總目録
《養生卷》總目録
34
中
華
醫
藏
34
中華醫藏
延壽丹方一卷 (明)董其昌傳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李光明莊刻本
尊生鏡二卷 (明)程紹編 清雍正九年(1731)東皋荷夫抄本
壽世秘典十八卷(存十五卷)(卷一至二) (清)丁其譽編
清康熙十二年(1673)如皋丁其譽頤吉堂刻本
壽世秘典十八卷(存十五卷)(卷三至五) (清)丁其譽編
清康熙十二年(1673)如皋丁其譽頤吉堂刻本
壽世秘典十八卷(存十五卷)(卷六至八) (清)丁其譽編
清康熙十二年(1673)如皋丁其譽頤吉堂刻本
壽世秘典十八卷(存十五卷)(卷九至十二、十四、十七至十八)
(清)丁其譽編
清康熙十二年(1673)如皋丁其譽頤吉堂刻本
壽世青編二卷 (清)尤乘輯 清康熙元年( 1662)刻本
長生秘訣不分卷 (清)石成金撰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
頤養詮要四卷 (清)馮曦輯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馮氏蒙香室刻本
衛生編三卷 (清)魏祖清輯 清丹陽魏樹蕙堂刻本
新編壽世傳真八卷 (清)徐文弼編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
老老恒言五卷(卷一至三) (清)曹庭棟撰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
老老恒言五卷(卷四至五) (清)曹庭棟撰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
第二十五册
第二十六册
第二十七册
第二十八册
第二十九册
第三十册
第三十一册
一
六五
一九九
一
一
一
一
二一七
三六五
一
一二三
三〇一
一
35
35
洗心輯要二卷 (清)徐文弼編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衛生要訣一卷 (清)吴建鈕選注
清嘉慶十七年(1812)漢皋三隽堂刻本
養生攬要十三卷首一卷(卷首 卷一至二) (清)孟曰寅編
清嘉慶十六年(1811)刻十八年(1813)增修本
養生攬要十三卷首一卷(卷三至十二) (清)孟曰寅編
清嘉慶十六年(1811)刻十八年(1813)增修本
養生攬要十三卷首一卷(卷十三) (清)孟曰寅編
清嘉慶十六年(1811)刻十八年(1813)增修本
衛濟餘編十八卷(卷一至九) (清)王纕堂編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刻本
衛濟餘編十八卷(卷十至十五) (清)王纕堂編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刻本
衛濟餘編十八卷(卷十至十五) (清)王纕堂編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刻本
衛濟餘編十八卷(卷十六至十八) (清)王纕堂編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刻本
羅氏延齡纂要二卷 (清)羅福至輯
清道光二年(1822)琳琅堂刻本(原書終卷缺葉二、四十四)
尊生導養編一卷 (清)張映漢編 清道光六年(1826)刻本
第三十二册
第三十三册
第三十三册
第三十四册
第三十五册
一〇一
二二一
二八七
一
一
一〇三
一
一
一
一二九
四〇五
《養生卷》總目録
《養生卷》總目録
36
中
華
醫
藏
36
中華醫藏
易筋洗髓二經三卷 原題(天竺)達摩祖師撰 (天竺)般剌密諦
譯義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山左齊河祝阿馬一貞刻本
頤身集五卷 (清)葉志詵選輯
清咸豐二年(1852)廣東撫署刻本
衛生要術不分卷 (清)徐文弼撰 (清)潘霨編
清咸豐八年(1858)刻本
導引圖一卷 著者佚名 清彩繪本
八段錦坐立功圖訣不分卷 (清)婁杰編
清光緒二年( 1876)芳草軒刻本
枕上三字訣一卷 (清)俞樾撰
清光緒五年(1879)刻《俞樓雜纂》本
祛病金丹一卷 (清)葛元煦輯
清光緒十六年( 1890)刻本
第三十六册
一
一二七
二三五
三一九
三四三
四一一
四二三
37
38
中
華
醫
藏
38
《叢書卷》編纂人員名單
主 審 盛增秀 朱建平 臧守虎
主 編 江凌圳
副主編 莊愛文 高晶晶 李曉寅 丁立維
編 委
(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立維 王 英 毛偉波 石芹芹 朱建平 竹劍平
江凌圳 安 歡 李延華 李 健 李曉寅 余 凱
周 維 孟子蛟 胡 晶 莊愛文 高晶晶 陳秀琳
孫舒雯 崔一迪
39
醫學統宗八卷
(明)何柬 編撰 明隆慶三年(1569)刻本
《叢書卷》内葉
《叢書卷》
内葉
40
中
華
醫
藏
醫學準繩六要十九卷
(明)張三錫 纂 明萬曆刻崇禎十七年(1644)張維藩等重修聚錦堂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