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都·走读深圳》2023年12月刊总第45期

发布时间:2023-11-0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书都·走读深圳》2023年12月刊总第45期

主管单位 _ 深圳出版集团主办单位 _ 深圳出版社出版单位 _ 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 《书都·走读深圳》编辑部国际标准刊号 _ISSN 2096-0840国内统一刊号 _CN 44-1720/G2邮发代号 _46-549出品人 _ 唐汉隆社长 _ 聂雄前总编辑 _ 魏甫华总策划 _ 李晓锋视觉总监 _ 韩湛宁摄影总监 _ 吴忠平编辑部主任 _ 李奇蔚文字编辑 _ 曾岚 黄美霖特约编辑 _ 何滢 吕诗琪图片统筹 _ 黄伟钊英文编辑 _ Kyra Sophia校对编辑 _ 黄腾 张丽珠 平面设计 _ 亚洲铜设计编辑部地址 _(518033)深圳市彩田南路海天综合大厦 711 室编辑部电话 _0755-83460090印刷 _ 深圳市国际彩印有限公司发行范围 _ 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 _ 深圳出版社市场营销部发行电话 _0755-83464033 / 83460239定价 _30 元人民币版权声明 _本刊版权所有,如欲转载,必须征得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的许可2023 年 12 月刊总第 45 期深圳·南京文化对视回顾特刊45Contents打开 Opening打开一个新视界旁白 Narra... [收起]
[展开]
《书都·走读深圳》2023年12月刊总第45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一座城市的文化说明书

A Cultural Manual

to the City

第4页

主管单位 _ 深圳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 _ 深圳出版社

出版单位 _ 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

《书都·走读深圳》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 _ISSN 2096-0840

国内统一刊号 _CN 44-1720/G2

邮发代号 _46-549

出品人 _ 唐汉隆

社长 _ 聂雄前

总编辑 _ 魏甫华

总策划 _ 李晓锋

视觉总监 _ 韩湛宁

摄影总监 _ 吴忠平

编辑部主任 _ 李奇蔚

文字编辑 _ 曾岚 黄美霖

特约编辑 _ 何滢 吕诗琪

图片统筹 _ 黄伟钊

英文编辑 _ Kyra Sophia

校对编辑 _ 黄腾 张丽珠 

平面设计 _ 亚洲铜设计

编辑部地址 _(518033)深圳市彩田南路

海天综合大厦 711 室

编辑部电话 _0755-83460090

印刷 _ 深圳市国际彩印有限公司

发行范围 _ 国内外公开发行

发行 _ 深圳出版社市场营销部

发行电话 _0755-83464033 / 83460239

定价 _30 元人民币

版权声明 _

本刊版权所有,如欲转载,必须征得深圳市书都

出版有限公司的许可

2023 年 12 月刊

总第 45 期

深圳·南京文化对视回顾特刊

45

Contents

打开 Opening

打开一个新视界

旁白 Narration

城市文化名片与城市精神塑造

看见城市文化生长之树

—一场深圳与南京的激情“对视”

读城 City Reading

一场重塑“设计”的城市实践

—深圳何以成为“设计之都”

春归秣陵树

—解码“世界文学之都”南京

对视 Dialogue

城市的符号

—用设计语言与文学语言解读一座城

文学南京 :一双脚 + 一双眼 + 一双手

爱护艺术家是一个城市的可贵品质

深圳作家与深圳的作家

城市的诗性

—用艺术与诗歌描绘一座城

城市的诗性 :和诗画独处

诗意把城市带往更高处的视野

“与这座城市一起成长起来”的诗意

004

目录

006

024

城市的符号

036

044

064

第5页

城市的想象

—用建筑与文学构想一座城

“设计”与“文学”的方法论

所有的作家都是伟大的建筑师

新的城市与新的旧城市

城市的种子

—用艺术与文学滋养一座城

设计与文学的批判与共情

非偶然的城市 DNA

文学与设计的相互滋养与丰富

读书 Book Reading

十本书,读懂深圳的精神之旅

十本书,打开“文都”南京的十个侧面

城市的种子

城市的诗性

城市的想象

082

100

112

第6页

书都 004 Inspiring a New Vision

打开一个新视界

如何打开一个新视界?深圳人有着自己的方法论。

深圳是典型的 “知识改变命运”的城市,读书成为无数追梦者圆梦的阶梯。深

圳的人均购书量连续 31 年位列全国第一,这是 40 年的城市开拓、奋斗史积累

出来的,体现了阅读对城市的内驱作用。阅读在改变奋斗者命运的同时,也成就

了深圳这座城市创新、果敢、跳跃、包容等特质,为之提供了不竭动力,塑造了

“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

阅读塑造城市精神,阅读走出文化自信。深圳的阅读文化推广之路可圈可点。

建市之初,“拓荒者”们就为这座移民城市植入了热爱阅读和崇尚文化的基因,让

深圳人很早就由内生发出“文化自觉”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涵养。经过 20 多年的

坚持与不懈努力,深圳全民阅读走出了一条市民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和城市文化形

象更加彰显之路,开创了一系列全国第一。深圳读书月的总主题是“阅读 进步 圆

梦”,每年有一个年度主题,2021 年的年度主题是“打开一个新视界”。

如何打开一个新视界?让阅读与设计实现跨界融合,是打开新视界的路径与

方式。深圳是一座创新、创意的城市,创新是深圳之魂。深圳要持续发展,要先

行示范,就必须坚持创新,而设计恰恰是与创新相生相融的。持续创新离不开设

计,离不开设计的赋能增值。创新引领深圳设计的勃发,设计也持续激发源源不

绝的创新动能。在第二十二届深圳读书月,我们把设计导入阅读活动中,特别策

打开

第7页

005 Book Capital

划了“当设计之都遇上文学之都”深圳 · 南京的文化对视系列活动,让南京的文

学家与深圳的设计师对谈,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城市的雅集”,让设计力量与文

学力量碰撞出化学反应,促进着城市之间、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文化交融。

两座城市之间的对视,本身就充满想象。“设计之都”深圳与“文学之都”南

京都致力于以创意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创意领域的相互交流,为彼此提供

了城市建设的灵感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在读书月这个平台上让深圳与南京 “对视”

使得深圳这届读书月更具现场感、更加丰富立体。

“对视”是心灵的交流。“对视”是不同领域的人一起来创造一个场域,也是

人文精神的共同烛照 ;“对视”是站在镜前的自我打望与凝思,也是从他者眼中观

看自身的便捷方式 ;“对视”是城市形象与品质的相互传递与刷新,也是城市文化

赋能城市发展的独特视角。“对视”在唤起城市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同时,也建构起

城市的思想与观念体系。

在世界聚光灯下,深圳立意不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涵养城市文化气质,提

升城市文化品位,不断讲好深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让城市形象更具亲和力,

让城市文化更丰厚,让每一位关注深圳的人来共同建构“美丽新视界”。

Opening

第8页

006 旁白 书都 城市文化名片与

城市精神塑造

文 _ 吴筠

Urban Culture Signature

and Shaping City Spirit

旁白 书都 006

第9页

007

Narration

Book Capital

深圳是一座建市仅 40 多年的年轻城市。40 年来,深圳

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

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动力和创新力的创新型城市。这座城

市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在发展的过程中从未

忽视文化建设,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同频共振,经济科技与

创新创意共生共荣,一起推动形成了深圳非常独特的、鲜明

的城市气质。2008 年,深圳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

“设计之都”称号,是中国首个入选的城市 ;2013 年,深圳

荣获“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成为全球唯一获此殊

荣的城市。这两张文化名片对于深圳的城市文化、精神塑造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Narration

007 Book Capital

第10页

008

旁白 书都 阅读深圳 :城市的精神

阅读塑造城市精神。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国乃至

全球创新创业者。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创业的驱动和对知识的渴望有着密切的关

联。深圳人的求知和创业是水乳交融的,相互赋能,拉动了城市阅读与城市建设

的契合度和关联度,通过求知、通过阅读推动创新创业,推动城市的运转和进步。

深圳人边闯边读、边读边闯,通过阅读去适应工作、独立创业,开辟新天地,在

改革进取中建造这座城市,形成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

深圳是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城市,读书成为无数追梦者圆梦的阶梯。

1996 年,深圳第一次承办全国性书展——第七届全国书市,现场销售图书码洋

2100 万元,在当时是个非常巨额的销售量。深圳的人均购书量连续 31 年全国第

一,这是 40 年的城市开拓奋斗史积累出来的,体现阅读对城市的内驱作用。阅读

在改变奋斗者命运的同时,也成就了深圳这座城市创新、品质、活力、包容等特

质,为之提供了不竭动力,塑造了“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

的精神内核。

旁白

深圳图书馆

Urban Culture Signature

and Shaping City Spirit

第11页

Narration

009 Book Capital

阅读走出文化自信。深圳的阅读文化推广之路可圈可点。建市之初,

“拓荒者”们就为这座移民城市植入了“热爱阅读”和“崇尚文化”的基

因,让深圳人很早就由内生发出“文化自觉”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涵养。

1996 年第七届全国书市期间,订货总额达 3.2 亿元人民币,图书零售额

2117 万元,深圳人的“爱阅读”可见一斑。从那时起,经过 20 多年的坚

持与不懈努力,深圳全民阅读走出了一个市民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和城市

文化形象更加彰显的阅读之路,开创了一系列全国“率先”:率先在全国

举办读书月(2000 年),并连续举办了 22 年,以“高贵的坚持”培育了

读书向学的城市风尚 ;第一个在全国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 年),

深圳图书馆也是全国第一家面向所有市民无差别开放、自动化程度最高的

公共图书馆 ;拥有超大型书城数量居全国首位(7 个);第一个以人大立法

形式出台《深圳市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2016 年);城市阅读指

数全国第一,城市个人阅读指数全国第一,人均购书量连续 31 年居全国

第一 ;研发首台 24 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系统、首创把书店与多文化业态融

合在一起的书城模式。

阅读建构城市观念。深圳读书月今年已是第二十二届。专心做一个读

书品牌,为读者营造一个阅读的节日,在唤起城市文化自觉的同时,也建

构起这个城市的观念体系。深圳读书月的总主题是“阅读 · 进步 · 圆梦”,

每年有一个年度主题,2021 年的年度主题是“打开一个新视界”。总主题

与历年的年度主题,一方面彰显了读书月“文化的闹钟”的功能定位,另

一方面也把这座城市关于读书、关于人文精神的态度与追求传播开去,广

受关注。“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阅读永

恒,载体创新”“让城市的每扇窗户都透着阅读的灯光”等观念已融入市民

思维、植入城市文化根系,让阅读成为这座城市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 · 博科娃女士访问深圳,两度参观中心书

城后说 :“我走过很多地方,去过很多城市,没有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像深圳

那样,那么多家庭、那么多孩子聚集在书城尽享读书之乐,这快乐温馨的

场面,我永远都会记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文化助理总干事弗朗西斯

科 · 班德林称,深圳对阅读推广的高贵坚持,彰显了这座城市对人文精神

的守望、对知识就是生产力的高度认同,这为深圳的创新创意、快速发展提供

了绵绵不绝的动力,为全世界城市经济文化同步发展树立了一个优秀的范例。

城市需要被深度阅读。从单纯的图书阅读跳出来,我们会发现,深圳

这座城市也是我们的阅读对象。我们需要更多、更深入地阅读这座城市,

解读深圳这本大书的丰厚内涵。每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气质都不一样,深

圳独特的发展经历使其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元素、文化积累以及特征气质。

城市的进程是动态的,我们还需要对深圳这座城市再发现、再解读,打开

我们的新视界,让这座城市的内涵更加丰厚,积累更加扎实。

第12页

010 书都 旁白

设计深圳 :城市的品质

深圳,一座设计出来的城市。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同志。

习近平总书记说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用 40 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

化大都市上百年走过的历程。深圳是中国按照现代城市规划实施起来的一座城市,

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圳当下的城市格局是组团式的,最早的城市规划布局跟现在

总体上差别不算太大。城市离不开设计,品牌需要设计,工业需要设计,智能更

需要设计,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深圳的创新发展、经济、科技、产业、产品

的发展依然离不开设计。深圳产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一批设计师和设计

引领的品牌,各行各业都有。中国很多优秀的设计师是从深圳走出去的,因为当

时深圳发展很快,需要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设计师。1997 年,深圳平面设计协会

成立 ;200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设计之都”。

设计与深圳的城市精神特质在基因上是相通的。深圳是一座创新、创意的城

市,创新是深圳之魂。深圳要继续发展,要先行示范,就必须坚持创新,而设计

恰恰是与创新相生相融的。持续创新离不开设计,离不开设计的赋能增值。创新

引领深圳设计的勃发,设计也持续激发源源不绝的创新动能。设计和品质也是密

切相关的。一般来说,提升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内涵设计、审美设计等

层次水平。

2000 年 11 月 1 日,首届深圳读书月在深圳书城正式启动

深圳读书月宣传展览

Urban Culture Signature

and Shaping City Spirit

第13页

011

Narration

Book Capital

坪山图书馆

Narration

011 Book Capital

第14页

深圳设计周现场

012 旁白 书都 设计也是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文化产品需求和生活需求的一个非常

重要的赋能领域。推动文化服务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给老百姓更好

的、更美的文化产品,与设计密不可分。提升设计水平,不仅满足了市民的需求,

也对社会进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深圳设计”与城市经济同步发展。多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将设计发

展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经济、产业、行业发展与设计同步同行,

促进“深圳设计”不断为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赋能提质,与工业、服装、珠

宝、家具等产业同步发展、相辅相成。“深圳设计”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增长的

重要动力,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繁荣局面。深圳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工

业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及软件设计等门类领跑全国,在国际设

计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平面设计类刊物的起步从深圳开始。2020

年,深圳设计师就有 253 件作品获得德国红点奖,177 件作品获德国 iF 奖,43 件

作品获日本 G - Mark 好设计奖,32 件作品获意大利 A'Award 奖,12 件作品获美

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已经举办了四届的“深圳设计周”,加强了深圳与全球设计界

的交流与合作。国际设计理事会主席大卫 · 格罗斯曼认为“深圳的经济发展速度

Urban Culture Signature

and Shaping City Spirit

第15页

013

Narration

Book Capital

闻名世界,而创意设计在深圳经济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阅读与设计实现跨界融合。第二十二届深圳读书月把设计导入阅读活动中。

在“当设计之都遇上文学之都 :深圳 · 南京的文化对视”系列活动中,邀请深圳 4

位顶级设计师与南京的 4 位知名文学家(文学评论家)对谈,从不同的视角、立

场发现深圳、解读深圳 ;配套举办“设计之都”遇见“文学之都”设计交流展及

“美哉书籍”深圳南京书籍设计邀请展,让设计力量与文学力量碰撞出化学反应。

传播深圳 :城市的声音

传播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

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城市既要建设好,也

要推广好。讲好深圳故事,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实、全面、立体的深圳,就是讲

好中国故事、改革开放故事,就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下的现代化城

市发展的故事,就是讲好一个城市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当前,深圳对外传

播的力度还不够,形象不够立体,没有做到让大家发现深圳丰富与多元的一面。

第16页

014 旁白 书都 在传播城市上,深圳仍需进一步努力。通过打造诸如设计、阅读这样的文化名片,

润物细无声,让深圳这座城市的形象传播得更远、更好。

国际传播。加强国际传播是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责无旁贷

的使命、任务。面对全媒体、数字化、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传播这个课题,深圳需

不断探索新发展格局下媒体融合、国际传播创新的路径。深圳是“新闻富矿”,也

是最好的试验田和传播主体。以城市形象推广为主题,加强内容建设,不断提升

和丰富深圳的城市表达,提高国际传播效能。文化品牌活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平

台。以城市品牌活动为平台,加强文化建设,精准定位城市各领域活动与城市特

质的衔接,把每一次重大文化品牌活动与深圳的创新、品质、活力、包容等特质

相融合,让每一个品牌项目都成为城市特质的展示、宣推平台,久而久之,汇聚

呈现城市的立体多元形象。本届深圳读书月主题活动,注重突出“全域、全景、

全民、全媒”活动与传播同步,通过全程全媒体、矩阵化传播,展示深圳的城市

形象。

雅集城市 :城市的互视

雅集是中国文化里的一个传统,中国文人借此以文会友,并在这样的场合进

行卓有建树的文化创造。这样的传统与现代城市发生化学反应,原有的雅集就不

仅是名人名士的沙龙,更是每一位市民的文化盛宴。深圳是一座超大型移民城市,

现有 2000 多万实际管理人口,1700 多万常住人口,外来人口居多。深圳有一个

非常响亮的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各个城市的资源,在这里形成了多元文化

的碰撞。全民阅读,不但激发了城市的文化自觉,也促进着城市之间、不同地域

文化之间的文化交融。深圳读书月正是一场“城市的雅集”,全国乃至全球的爱书

之人齐聚深圳,高朋满座、书香满城。

深圳素来重视城际文化交流。早在 1997 年,上海、台北、香港、深圳四座城

市的文化工作者发起创办了“城市文化交流会议”。今年的城际交流,我们特别策

划了深圳与南京的文化对视系列,让南京的文学家与深圳的设计师对谈,这是让

人非常期待的交流过程。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的历史文化气息一直流淌在城市的血液

中,“天下文枢”“世界文学之都”的文化名片更显文脉繁盛。与南京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的文化底蕴不同,深圳则是在改革开放中拔地而起的年轻城市,充满着

Urban Culture Signature

and Shaping City Spirit

第17页

015

Narration

Book Capital

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筠(右)与南京市新闻出版局专职副局长郑玲玲(左)在深圳 · 南京全民阅读交流会上互赠图书

青春活力。两座城市之间的对照,本身就充满想象。“设计之都”深圳与“文学之

都”南京都致力于以创意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创意领域的相互交流,为彼

此提供了城市建设的灵感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在读书月这个平台上让深圳与南京

“对视”,使得深圳这届读书月更加立体。

阅读、设计、传播以及城市交流,是城市形象、品质的重要内核和载体,是

城市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独特视角。当前,深圳进入了“双区”(粤港澳大湾区、

深圳先行示范区)驱动、“双区”(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叠加的黄金

发展期,迎来了“双改”(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示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重大历史机遇。在世界聚光灯下,深

圳将不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涵养城市文化气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不断讲好

深圳故事,让深圳形象传播出去,丰厚起来,向每一个关注深圳的人“打开一个

新视界”。

本文是作者在 2021 年深圳·南京全民阅读交流会上的发言

第18页

016 旁白 书都 看见城市文化生长之树

——一场深圳与南京的激情

“对视”

文 _ 谢湘南

Seeing the Growth of Urban

Culture—a Lively Dialogue

Between Shenzhen and Nanjing

对视是一种欲走进对方心底的“观看之道”,两个城市的文化对视,

则是话语的交织与审美的对流。深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

都”,南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文学之都”,“当设计之都遇上文学

之都”,一场主动设计的美学恋爱便开始了。

“ 当 设 计 之 都 遇 上 文 学 之 都 ”, 第 22 届 深 圳 读 书 月 期 间, 一 场 深

圳 · 南京的文化对视——名家对谈活动在深圳举行。两座城市共同邀请著

名设计师与著名作家,展开话语的共振,构筑城市观察,畅想城市文化发

展蓝图。同期举办的“城市阅读新视界”深圳 · 南京全民阅读交流座谈会

上,两座城市的代表分享城市阅读推广的实践经验和重要体会。在深圳与

南京之间,在设计与文学之间,对话名家,对谈城市,探讨双城文化共融,

打开城市阅读新视界。

旁白 书都 016

第19页

017

Narration

Book Capital

此次“设计师 × 作家”对话,深圳、南京都高度重视,派出“精兵

强将”。代表深圳方面参与对话的有第 22 届深圳读书月主视觉设计人、著

名设计师韩家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张宇星,深港城

市 \\ 建筑双城的年展(深圳)学术委员刘晓都,香港设计师协会副会长高

少康。南京方面,则包括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江

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韩东,文学批评家汪

政,作家黄蓓佳。

四场对话分别从城市的符号、城市的诗性、城市的想象、城市的种子

四个维度展开,激荡起设计与文学的话语波涛,高扬起城市文化的本源精

神,见山见水,观城观海,观点的碰撞与深情的对白,共同构建出一个极

具延展性的文化现场。

Narration

017 Book Capital

第20页

018 旁白 书都 展开城市大书的深度阅读

“城市需要被深度阅读。从单纯的图书阅读跳出来,我们会发现,深圳这座城

市也是我们的阅读对象。我们需要更多、更深入地阅读这座城市,解读深圳这本

大书的丰厚内涵。每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气质都不一样,深圳独特的发展经历使

其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元素、文化积累以及特征气质。城市的进程是动态的,我们

还需要对深圳这座城市再发现、再解读,打开我们的新视界,让这座城市的内涵

更加丰厚,积累更加扎实。”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深圳读

书月组委会秘书长吴筠在“城市阅读新视界”深圳 · 南京全民阅读交流座谈会上,

作《城市文化名片与城市精神塑造——从城市形象传播看全民阅读的作用与意义》

的主旨演讲时如此说。

吴筠从深圳的城市精神、城市品质、城市声音三个层面,阐明了深圳读书月

作为深圳城市文化名片正在对城市进行的精神塑造。她也深入地谈到了在“深圳

读书月”发起“当设计之都遇上文学之都”这场城市雅集的因由,她说 :“全民阅

读,不但激发了城市的文化自觉,也促进着城市之间、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文化

交融。深圳读书月正是一场 ‘城市的雅集’,全国乃至全球的爱书之人齐聚深圳,

高朋满座、书香满城。深圳素来重视城际文化交流,早在 1997 年,上海、台北、

香港、深圳四座城市的文化工作者发起创办了‘城市文化交流会议’。今年的城际

交流,我们特别策划了深圳与南京的文化对视系列,让南京的文学家与深圳的设

旁白

Seeing the Growth of Urban

Culture—a Heated Discussion

Between Shenzhen and Nanjing

第21页

019

Narration

Book Capital

计师对谈,这是让人非常期待的交流过程。”

而为什么选择南京来激情对视,吴筠同样给出了充分的理由——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的文化气息一直流淌在城市的血液中,

“天下文枢”“世界文学之都”的文化名片更显文脉繁盛。与南京历史悠久、人文

荟萃的文化底蕴不同,深圳则是在改革开放中拔地而起的年轻城市,充满着青春

活力。两座城市之间的对照,本身就充满想象。“设计之都”深圳与“文学之都”

南京都致力于以创意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创意领域的相互交流,为彼此提

供了城市建设的灵感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在读书月这个平台上让深圳与南京 “对

视”,使得这届深圳读书月更加立体。

南京市新闻出版局(南京市版权局)专职副局长郑玲玲在座谈会上热烈回应。

她介绍,南京是全国最早开展读书节的城市之一,已成功举办了 26 届,每届开展

各类阅读活动 1 万余场,“共读南京”“朗读者”“9 · 28 经典诵读”等活动已成为

龙头品牌。南京以文学为载体,建设书香南京。2019 年,南京成功入选“世界文

学之都”,连续两年被评为 “全国十佳数字阅读城市”,连续 8 年全市居民综合阅

读率位居江苏省第一,以阅读新品牌提升引领力。南京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作家、

诗人、学者,成立南京“文学之都国际写作中心”,建立全球跨文化的平台,壮大

文学之都的朋友圈。2021 年 10 月,南京首批 109 处“世界文学之都地标”全城

启动,搭建文学共享的平台,让文学可感、可知、可触,让文都南京深入人心。

深圳与南京的相遇不是偶然,是建立在双城同样浓厚的阅读氛围之上,而且

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成员,两个城市有着各自清晰的文化

愿景,这也是双城展开对视与对话的坚实基础。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专职副

主任、深圳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丘干在接受深圳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是两座城市

之间一种特别的渊源,体现了深圳与南京共同的文化追求。

设计与文学是相辅相成

的。 文 学, 为 设 计 提 供 了 取

之 不 尽 的 养 分 ;文 学 产 品 的

推广,也离不开设计的助力。

“我们希望通过‘深圳 · 南京

的文化对视’,让设计与文学

‘亲密接触’,产生思想上的碰

撞,促进深圳与南京的文化交

流,推动两座城市文化特质的

交会与融合,期待产生 1+1 >

2 的效果。”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名誉会

长、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在接受

深圳媒体采访时表示 :“全民

阅读,不但激发了城市的文化

自觉,也促进着城市之间、不

南京 12 个读书会的会长介绍每个月的名著品读和推广活动

第22页

020 旁白 书都 同地域文化之间的文化交融。当全民阅读成为众多城市共同的自觉与默契时,如

何开展城市之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新形式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成为当下群

众性读书文化活动的新课题。”

深圳与南京之间的城市对视,便是富有创意的新课题,也是找准对标城市与

参照系,展开城市之间持续、深度、双向阅读的开始。

创新城市观念的文化实践

在一定程度上,深圳是一座观念之城,“来了就是深圳人”“让城市因热爱读

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深圳正是因为有了众多“敢为天下先”

的观念,才有 40 年的高速发展,才会诞生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才会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设计之都”、表彰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而此次

“当设计之都遇上文学之都”深圳 · 南京的文化对视——名家对谈系列活动,亦是

创新观念的文化实践,是深圳“涵养城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的深

化体现。

四场“对视”分别以“城市的符号——用设计语言与文学语言解读一座

城”“城市的诗性——用艺术与诗歌描绘一座城”“城市的想象——用建筑与文学

构想一座城”“城市的种子——用艺术与文学滋养一座城”为主题,话题以文学与

设计为出发点,涵盖不同形态的艺术语言、符号、诗性、想象力,从宽广的视野

“打开一个新视界”,给广大读者与现场观众以启发的同时,为深圳城市精神注入

新的元素。

在第一场“对视”中,作家毕飞宇与设计师韩家英共同探讨了如何用设计语

言与文学语言解读一座城。在毕飞宇看来,南京成为“文学之都”是历史的两只

脚、读者的两只眼和作家的一双手合力的结果,缺一不可。而深圳成为“设计之

都”,是这个时代赋予深圳的使命,是合理的。未来的深圳一定会出现伟大的作

家,深圳有可能在中国文学史已有的维度里,开创出新的维度,为我们的汉语文

学走出完全不同的写作路径。他对深圳的写作者说 :“当你说‘我是一个深圳作

家’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不仅你成功了,深圳的文学也成功了。因为我们深圳的

作家身上,有某种目前还无法界定、无法概括的来自深圳的文学要素,我觉得深

圳作家首先要找到一个类似于深圳的文学符号,这是极为重要的。”

在韩家英看来,深圳能成为“设计之都” 的原因主要在于设计行业都聚集在

这里,像是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时装设计、建筑设计的上市公司非

常多,与文学不同,设计是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工作。所以他觉得深圳能够成为

Seeing the Growth of Urban

Culture—a Heated Discussion

Between Shenzhen and Nanjing

第23页

2021 年深圳书展现场

021

Narration

Book Capital

“设计之都”,是中国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觉得未来文学和设计是可以融合的,

就像深圳和南京城市本身,多对视,多“混在一起”才会好玩。

第二场“对视”在诗人、小说家、导演韩东与建筑师、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

刘晓都之间展开,他们一起探讨了城市如何拥有诗性,如何用文学或建筑来表达

城市的诗意状态。刘晓都认为,创造各式各样的节庆、事件性的东西对于城市也

特别重要,能让社会生活变得非常丰富多彩,城市的丰富感、生活感和趣味性是

要慢慢制造出来的。如果在文化、生活上进行一定投入,深圳氛围就会逐渐活跃

起来,善用这种富足,这个城市的未来就会有非常强的保证。

韩东直言,“在中国所有的城市里面,我其实最喜欢深圳。因为家庭原因,我

经常来深圳,我深圳的朋友也很多。来深圳的次数多了以后,我感觉深圳是一个

很先锋、具有未来感的城市,给我的是新兴的、朝气蓬勃的感觉”。

两人都觉得城市的丰富性相当重要,韩东认为,南京的城市性格非常适合文

学与作家的生存,对养育作家、发展写作也特别恰当。而能拥有“与这座城市一

起成长起来”的这种情感特别诗意,深圳诗人、作家、设计师有这种福气。

第三场“对视”,关乎想象力,如何用建筑与文学构想一座城?这一主题在

文学评论家汪政与设计师张宇星之间碰撞出火花,他们的话语不仅本身具有张力,

而且激发起对于城市历史、城市记忆、城市空间与场域、城市未来的无限想象。

张宇星认为,设计其实是一套方法论,从微观到宏观。他相信文学也一样,

因为整个文学背后的语言系统,是一套整体的信息传播,如果从信息角度看,文

学和设计的对象其实是重叠的。汪政认为文学的想象非常重要,像邓一光这样的

作家很重要,无数像他这样的作家会塑造出一个空间,但更重要的是故事,是深

Narration

第24页

022 旁白 书都 圳的精神。汪政表示 :“我最大的期待是在深圳将会诞生出像狄更斯、巴尔扎克、

雨果、老舍这样的城市文学精神的代言人。”

第四场“对视”在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与设计师高少康之间进行,通过他们

的对话,我们亦辨识与厘清了城市的个性、土壤、DNA,以及如何更好地培育阅读

的种子,如何用艺术与文学滋养一座城,让城市的设计和创作氛围更加浓烈。正

如黄蓓佳所说,“文学创作就是设计”,亦如高少康所言 :“深圳成为‘设计之都’

不是偶然,我觉得深圳的 DNA 是创新,设计最重要的 DNA 也是创新。深圳是改

革开放的试验地,我认为深圳的精神、创新与包容性推动了这个城市在短短 40 年

里,发展成在中国版图里独树一帜的城市。”

世界聚光灯下的中国故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城市渴求什么样的文化?这不仅是参与此次系列

“对视”活动的嘉宾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深圳众多市民与文化主管部门在思虑与探

求解答的问题。“设计之都”深圳青春时尚,“文学之都”南京淡定从容,尽管两

个城市直线距离 1150 多公里,但两个城市都具有极富个性的文化标识,拥有世界

性的文化知名度。通过互读,通过“对视”,两个城市找到同频共振的艺术入口,

共生共融的文化路径,拧成一股同步前行的力量,更是扩大了国际传播的声音。

四场“对视”活动(包括配套举办的“设计之都”遇见“文学之都”设计交

旁白

Seeing the Growth of Urban

Culture—a Heated Discussion

Between Shenzhen and Nanjing

深圳书城龙岗城

第25页

023

Narration

Book Capital

流展及“美哉书籍”深圳南京书籍设计邀请展,让设计力量与文学力量碰撞出化

学反应),是交流对话,也是激情拥抱、深度互阅,更是通过嘉宾的思想路径与话

语激荡对两个城市的精神画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语言与文化表达,将

城市精神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公众,展示给世界。

从城市文化生产、城市人文心理与国际文化传播的多重视角看,这一系列活

动,也是对深圳文化内生力的放大与增值,不仅让城市双方看见城市文化生长之

树,通过国际传播,也让世界感受到,深圳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

强,逐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坚实步履。

正如吴筠所言,阅读、设计、传播以及城市交流,是城市形象、品质的重要

内核和载体,是城市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独特视角。当前,深圳进入了“双区”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驱动、“双区”(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

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迎来了 “双改”(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

革开放)示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重大历史机遇。在世

界聚光灯下,深圳将不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涵养城市文化气质,提升城市文化

品位,不断讲好深圳故事,让深圳形象传播出去,丰厚起来,向每一个关注深圳

的人“打开一个新视界”。

文化立场,双城视角,国际传播。吴筠在主旨演讲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

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城市既要建设好,也要推广好。讲好深圳故事,让大

家知道什么样是真实、全面、立体的深圳,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改革开放故事,

就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下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故事,就是讲好一个

城市的 “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当前,深圳对外传播的力度还不够,形象不够立

体,没有做到让大家发现深圳丰富与多元的一面。在传播城市形象上,深圳仍需

进一步努力通过打造诸如设计、阅读这样的文化名片,润物细无声,让深圳这座

城市的形象传播得更远、更好。

加强国际传播是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责无旁贷的使命、任务。

面对全媒体、数字化、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传播这个课题,深圳需不断探索新发展格局

下媒体融合、国际传播创新的路径。深圳是“新闻富矿”,也是最好的试验田和传播主

体。以城市形象推广为主题,加强内容建设,不断提升和丰富深圳的城市表达,提高

国际传播效能。文化品牌活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平台,以城市品牌活动为平台,加强

文化建设,精准定位城市各领域活动与城市特质的衔接,把每一次重大文化品牌活动

与深圳的创新、品质、活力、包容等特质相融合,让每一个品牌项目都成为城市特质

的展示、宣推平台,久而久之,汇聚呈现城市的立体多元形象。

这正是第 22 届深圳读书月主题活动注重突出 “全域、全景、全民、全媒”,活

动与传播同步,通过全程全媒体、矩阵化传播,展示深圳城市形象的核心要义。

第26页

024 读城 一场重塑“设计”的城市实践

——深圳何以成为“设计之都”

文 _ 谢湘南

An Urban Practice to Redefine

Design—How Shenzhen Became

a UNESCO\"City of Design\"

City of D024

读城 书都

第27页

025

City Reading

Book Capital

“深圳源于一个伟大的设计”,在深圳,这是一个共识,也

是深圳能成为“设计之都”的逻辑起点与最深层的内因与依据。

2008 年,深圳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称号,

是中国首个获此称号的城市。15 年来,“深圳设计”实现了跨越

式发展,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天,回过头来追问

深圳为何能成为中国首个“设计之都”,回溯“设计之都”之路,

其实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思想观念的致敬,是对这个城市总设计师

的致敬,也是对生活与工作在深圳的 20 多万设计从业者的致敬,

更是对铸就深圳城市精神的动力进行“再设计”。

从某种层面讲,现代设计驱动着深圳的工业生产与城市生活

形态不断升级,深圳也以自身的城市发展“激活”了现代设计。

深圳是一个设计的大试验场,不仅有众多深圳设计师在此展示自

身才华,也吸引了库哈斯、扎哈 · 哈迪德、黑川纪章、槇文彦、

矶崎新、让 · 努维尔等诸多国际著名设计师来此进行设计实践。

Design

City Reading

第28页

026 读城 探寻中国的设计语言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曾说 :“设计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从这句朴素的

话语中,我们或可理解为什么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深圳就会兴起一场“平面

设计在中国”的设计大展。因为设计源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及对品质生活的

追求。深圳是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深圳

集聚着来自全国的优秀人才。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是一个生产加工型城市,因为

有市场需求与开放的视野,在设计领域得风气之先,如同设计师韩家英在“当设

计之都遇上文学之都”深圳 · 南京的文化对视活动上所讲的,在那个年代,设计

师只有在深圳才能找到工作机会,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机遇。

已故设计师,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前主席、顾问孔森曾与我谈起,深圳的平

面设计是从 1992 年“GDC”设计奖起步发家的。当时可以说是中国平面设计现代

运动的一个开始,一个萌芽。在 27 年里,办了 11 届“平面设计在中国”大展,

影响了中国、亚洲地区,甚至世界。在这个背景下,1995 年 8 月 26 日,国内第

一个平面设计组织——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在深圳大

剧院昭告成立,这是至今在全国仍然十分活跃的设计

组织,也是众多设计活动的组织者。

GDC 促进了中国平面设计的迅猛发展,开创了全

球华人平面设计师同台竞技与交流的先河,书写了中

国平面设计历史的光辉篇章。GDC 自创办以来,由单

纯关注平面设计,延伸至空间设计、产品设计、新媒

体、实验性及综合性项目等领域,GDC 不断寻找和引

领设计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和课题,并积极将设计融入

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各种方

式更广泛地与企业以及民众接触。

“平面设计在中国”的提出,体现了深圳人的自

信,也是构建深圳“设计之都”的一个基石。设计师

曾令波表示 :“GDC 历经 11 届,让我们更加充满文化

自信,探寻中国的设计语言。”GDC 可以说是深圳设

计实践中最鲜活的个案,它带动的是深圳整体的设计

氛围。从市场需求到认知变革,设计与深圳紧密联系,

相互形塑,并推动开放社会的观念迭代与更新,随着

40 年的发展,深圳其他行业,比如建筑、室内、服

装、珠宝等等,都在迅速崛起与壮大。这一点无疑也

City of De2023 深圳设计周作品(上)

流动的平面——2022 OCT-LOFT 创意节展览现场,

another design(中国)作品,摄影 :黄京(下)

书都

第29页

027

City Reading

Book Capital

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

2008 年深圳被赋予“设计之都”称号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评价是 :

“深圳在设计产业方面拥有坚固的地位,其鲜活的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部门,快速发

展的数字内容和在线互动设计,以及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环保方案的包装设计,均享

有特别的声誉。”深圳把设计作为战略工具指导城市转型,同时与社会文化相关领域

结合,尊重经济发展机会的平衡,这一战略性眼光受到专家小组的高度重视。

世界舞台的对话能力

深圳荣获“设计之都”称号,可谓实至名归。从 2008 年申请“设计之都”成

功之后,深圳的设计在各个行业里面都呈现出了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竞争

的态势。尤其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大量国际性的设计大奖落户深圳,比如影响世

界的新锐奖、七彩奖,以及深圳自身举办的环球设计大奖等等,正因为这些奖项

的设置,深圳成为全球设计师(不管他身处哪个行业)关注的地点。

设计改变生活,设计也在改变未来。深圳取得“设计之都”的称号已经 15

年,15 年来人们对设计的认知越来越深,对设计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日渐繁荣

的设计刷新的不仅是物质形态与生活方式,更是深圳人的思想与观念。

设计师韩湛宁就认为,“设计之都”显著的成就,是社会整体对设计的认可。

这一点,在深圳取得“设计之都”荣誉后特别明显。这 15 年来,设计已经从专业

群体走向社会、走向大众。从政府、媒体、企业,到老百姓都可看出对设计的要

求越来越高,设计已成为人们生活审美的一部分,成为提升个人生活品质的一个

基本诉求,设计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我很多来自外地,像北京、西安、上海、东北等地的朋友,他们特别

羡慕深圳,觉得深圳的环境太好了,能看到各种展览,政府支持国际交流,企业

esign

2023 深圳设计周作品

City Reading

第30页

2023 年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028 读城 也注重设计,愿意付款,尊重商业的规则。我觉得这是我们 40 年成就的一个结

果,令我们设计师感到欣慰,并且为深圳这座城市感到骄傲。”韩湛宁说。

纵观深圳设计 40 多年的发展,呈现了从无到有、跳跃式发展的路径。深圳设

计不仅在全国屹立潮头,而且已成为世界“设计之都”的核心成员。深圳除了平

面设计、工业设计在全国占有相当的优势,在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空间设计等

诸多设计领域都展现了自身的发展势能。从全球视野来看,深圳设计也是非常强

大的,它的设计哲学和设计实践,具有与世界设计舞台平等对话的能力。

韩湛宁认为,深圳“设计之都”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标本,而且是中国改革开

放以来,整个社会对审美的认知、设计的注重,设计影响社会层面的一个标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成功的、有成就的 40 年。

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封昌红表示,在深圳实施“引进来,走出去”

发展战略中,工业设计成为响亮的国际交流语言,在全球设计的中心舞台掀起一

股“深圳旋风”,在诸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开创一个又一个中国设计的世界

第一。

金顶奖设计师罗峥认为,深圳设计的显著特点是年轻、活泼、开放、包容、

自信、多元化,没有什么条条框框,创新意识强。设计已包含在各行各业,如服

装、建筑、室内、工业等多方面,设计不是孤立无援,深圳的最大特色是设计与

产业深度融合。在深圳,设计以人为本的特征也非常明显,设计并非高高在上,

而是融入市民平常生活当中。

著名空间设计师李瑞麟说 :“全国装饰看广东,广东装饰看深圳。深圳在室内

设计的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直是国内装饰设计行业的排头兵。深圳

的装饰设计企业,‘双甲’单位有 200 余家,上市公司十几家,其他中小型装饰设

计公司数以万计,设计师也数以万计,在为深圳创造了巨额的生产总值之外,就

全国范围来讲,承揽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奖项都占到了 1/3 以上。”

City of De书都

第31页

029 Book Capital

City Reading

构建未来的生态系统

深圳这座从一开始就被“圈”(设计)出来的城市,是改革开放思想观念的胜

利标志,其顺应时代需求之变成为“设计之都”的举措,亦是改革开放观念的持

续与深化。所以今天回过头看,深圳“设计之都”的建设,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

生动实践,它一方面来自城市自身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下创

意城市理念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传播与接受。深圳以开放的身姿拥抱世界潮

流,将“设计之都”这块具有象征与符号意义的招牌擦亮,成为深圳向海外讲述

中国故事的方法论。

新世纪以来,设计文化成为深圳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随着城市产业的升

级与城市文化形象的刷新,一座新兴的创意城市跃然出现于中国南海之滨,“深圳

设计”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实践上最生动形象的注解。深圳从经济特区向国

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华丽转身,设计文化在全

城各领域的融会贯通成为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深圳从市场驱动转向技术驱动,

再转向设计与文化驱动的发展路径,清晰地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最具活力城市的

生长样本。

深圳设计的前瞻性,对国际设计以及时尚发展趋势的把握、对市场需求天然

的敏感,使得深圳设计一直立在潮头。目前,深圳创意设计服务法人单位超过 3.3

万家,设计上市企业 30 多家,设计师人数超过 22 万人,其中平面设计、工业设

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珠宝设计等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同时,设计生态不

断完善,现有文化创意园区 70 多家,设计类行业协会 19 家,累计建成 13 家国家

级工业设计中心、114 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深圳设计周、环球设计大奖、深圳

创意设计新锐奖、中国设计大展、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深港城市 \\ 建筑双城

双年展等一批国际化的设计活动影响力与日俱增,深圳已成为世界设计领域一支

重要的先锋力量。

深圳正在构建“大设计”生态链系统,以“设计 + 双创”为核心,打造面向

未来的国际设计中心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负责人丹尼丝 · 巴克

斯称赞深圳的创意设计活力,认为深圳是“设计之都”建设的成功样板。

以“设计之都”之名,深圳正在重新塑造设计,未来,深圳将成为设计驱动

型城市。正如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张宇星所言 :“‘设计之都’是

一个重要的平台,可以凝聚共识,促进设计生态系统的生成,并链接整个粤港澳

大湾区的产业链,推动湾区经济发展。除了依托强大的产业链,以设计赋能产业

发展,深圳还可以发挥移民城市的优势,通过设计,打造在地文化特色,强化人

群的连接融合,增强社区凝聚力,让城市更有内涵。”

esign

第32页

030 读城 书都 春归秣陵树

——解码“世界文学之都”南京

文 _ 宋世明 国丽芸

恢宏庞大的城市和波澜壮阔的英雄人物一直是人们喜欢

和崇拜的对象,而南京这种带着淡淡忧伤的城市,却是文人

墨客的最爱打卡地。

“因为一棵树,爱上一座城。树是梧桐树,城是南京城。”

这是南京文青们引以为傲的一句话。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

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这是李清照笔下的南京城。

2019 年 10 月 31 日,南京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

市网络之“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

低调温婉的南京,突然爆出了这么个喜事。王谢家的燕

子,凭啥飞进了寻常百姓的家里呢?“世界文学之都”,何以

是南京?南京有哪些突出的文化特性?更重要的是,在中国

文学乃至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南京的经验对国内其他城市

有何借鉴?捋捋文都南京的前世今生,重新打量这张世界级

文化名片,或许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City of Li读城

书都

第33页

031

City Reading

Book Capital

宋世明

男,1976 年出生,连云港赣榆人,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

员,高级记者。现任江苏法治报

副总编辑。出版有长篇小说《死

街风筝》、小说集《打马过江湖》

等六部作品。电视剧《人民的名

义》《大博弈》策划、文学编辑。

获中国新闻奖、夏衍杯电影剧本

奖、江苏紫金山文学奖、金陵文

学奖等。

国丽芸

女,河北衡水人,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硕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

院副教授,参与编写《世界文学

之都 南京读本》等。

The Spring for Mo-ling

Woodlands Comes—

Decoding UNESCO\"City of

Literature\" Nanjing

“天下文枢”何以“世界文都”

中国古都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南京成了中国的“世界文学

之都”第一城?首先,恐怕与南京在中国文学乃至文化史上的地

位有关。

南京是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独立和自觉的起步之城,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文学馆”即设立于此。南京还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起

点,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诗品》、第一部文学理论

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现存

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等均诞生在南京。《红楼梦》《本草

纲目》《永乐大典》《儒林外史》《封神演义》《世说新语》等中华

传世之作都与南京密不可分。

近现代以来,鲁迅、巴金、朱自清、俞平伯、张恨水、张爱

玲等文坛巨匠也都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作家赛珍珠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大地》就是在南京创作完成的。当

代南京作家群集,毕飞宇、苏童、叶兆言、周梅森、朱苏进、范

小青、韩东等名家一直活跃在文坛上。

天下文枢,六朝古都,这是南京引以为自豪的文化文学资

源,一般认为,这样的文化古都入选“世界文学之都”理所当

然。其实,仅凭“祖上阔过”,申报世界文都,也不一定能够

“躺赢”。否则,西方那几个文都城市,如挪威的利勒哈默尔,人

口不到 3 万,论祖上的文化遗产估计只能算“贫下中农”,它们

terature

第34页

032

读城 City of Lit南京天下文枢 的入选就无法解释了。

其实,对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报标准,共有 15 大项条款 48 条细则,条

件相当苛刻,细化到了一个城市的书店数量有多少,参与国际组织的水平如何,

对特殊群体、困境群体的文化关照水平如何,创意发展的具体措施,等等。可见,

“世界文都”更关心这样的“阔”对这个城市有什么积极的影响?未来还有哪些可

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意和参与性活动?这些都比文化底子更为重要,权重更高。

因此,在南京申报过程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发动了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地参与

到这场文化活动中去,体现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包括 15 个专业协会、20 余家出版

企业、500 余个文学社团和民间阅读组织及广大市民读者。甚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法国著名作家勒 · 克莱齐奥都为南京站台,时年 78 岁高龄的他亲自赶赴巴黎,不仅

全程出席活动,一生主要从事小说写作的他还深情朗诵了一首诗歌《致南京》。

有历史风云际会,有千年文脉打底 ;有浩如烟海名著辉映,有如过江之鲫作

家堆积 ;有手不释卷万千读者支撑,还有国家日益强大的实力力挺。南京,恰好

在一个恰当的时代翩然登台,从“天下文枢”连接上了“世界文都”。

文都南京的三个文化向度

南京有许多面向。说她虎踞龙盘,可最终“霸气尽而江山空”;说她高贵惊艳,

可却又“商女不知亡国恨”;说她儿女情长,却又“无情最是台城柳”;说她现世

安好,却又“风雨纵横乱入楼”;说她柔弱温婉,可见证了“人间正道是沧桑”。

经历了太多的政权更替、代际兴亡,就像那逶迤残缺的城墙,层层累积,有着重

重叠叠的前世今生。

如果非要归纳一下南京突出的文化特性,可以用“里子”“面子”和“日子”

这三个关键词加以概括。

所谓的“里子”,指的是在文化薪火相传上,南

京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承载地、蓄水池和避难所。

历史学家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

燕京四大古都后,言 :“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

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

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金陵古迹图考》)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章灿教授接受本文作者

访谈时,这样说南京 :“从文化存续的角度看,南京

是为中国文化续香火而生的,是复兴基地。东晋衣

冠南渡、南宋南渡、元朝之后的文化南迁,甚至抗

战时期的知识分子向西南大撤退,如果没有南京作

为文化的蓄水池和承载地,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走向

书都

第35页

City Reading

033 Book Capital

是不可想象的。”

南京城历史上曾经六次被毁灭,又六次重生,“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

市朝改”(王勃《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历史兴亡,难免有悲情色彩,唐代的

大诗人们下扬州的空隙,也一定要来南京打个卡,写写怀古诗,而且一写就能

传世,仅李白一人就留下了近百首。《唐诗三百首》里有 11 首写南京,连没到

过南京的刘禹锡都能隔江眺望,写出《乌衣巷》《北固山怀古》来。

文脉连着国运,文学承载着人心。从对中国文学文化之作用来看,南京乃

是为中国文脉续香火而生的。南京,够资格担当起华夏文明“薪火相传”中的

“避难所”“回旋地”的特别地位。

所谓的“面子”,指的是这方水土养出了灿若星河的作家诗人,贡献出了

流芳百世的鸿篇巨制。“天下文枢”南京或许与中国文学是互文的,相互成为镜

像。在璀璨的文学大地上,千年文脉南京构筑了中国文学的后花园。

她天然丽质,风华绝代。那些写南京的诗词文赋,恨不得写进她的骨肉里,

写进她的肌肤里,写出她的高贵,写出她令人惊艳的美。

比如李白咏叹金陵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

楼。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

比如吴敬梓《风雨渡扬子江》:“几日秣陵住,扁舟东复东。浓云千树合,

骤雨一江空。”

可她又低调内敛,温婉可人。在历史的云烟退回大背景之后,呈现出来的

是乌衣巷的烟火和淡定,是长干人家的小儿女情怀。哪怕是一草一木,都透着

江南的况味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所谓的“日子”,指的是文学乃至文化赋能、浸润了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

塑造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气质。

terature

古鸡鸣寺

2023“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研学活动 - 南京眼 南京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活动现场

第36页

034 读城 一个城市,有几个文学大咖坐镇,有几个名人雅士埋着,也不算什么了不得

的事。南京文学之可贵,不仅在于文学史上来来往往的那一拨拨人,还在于那风

雅播撒之处,深深浸染了文学之气的菜佣酒保、引水卖浆之流。这就是《儒林外

史》里所说的 :“菜佣酒保皆有六朝烟水气。”他们构成了文学的受众基础、传播

基础和繁盛基础。否则,背景板一片荒芜,仅仅只有文人墨客登台的文坛一定是

荒草幽径、衣冠古丘。

都说南京人爱读书。如今在南京,有实体书店 348 家,仅读书会等阅读组织

就有 500 多家,每年有近千场文学活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南

京城为寻常日子留下了“诗与远方”的空间。即便在今天,南京书店里卖得最多

的书,是文学书。

“里子”是精神层面的,“面子”是器物层面的,而“日子”是世俗层面的,这

三个向度共同形塑了文都南京的样子。南京文学面子上是柔媚,骨子里是硬气。如

米苔花,也学牡丹开 ;魏晋风骨,坚韧而卓然,这正是她千年文脉绵绵不绝的密码。

文都南京启示 :文学如何“创意”城市

“城市是文学的摇篮吗?”哈罗德 · 布鲁姆在他主编的《巴黎文学地图》中提

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感慨道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也许可以重新唤醒人们对这

些文学名城的记忆,缅怀它们历史悠久但依然灿烂的古老的文学艺术。”

文都南京,就是这样一座文明之城、一张活的文学地图。在信息时代,依然

能让我们追寻千年堆积的文学印记,观察城市空间与文学空间的关系,从而缅怀

灿烂悠久的文学艺术,激发文学创作的活力。

获评“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是中国第一个城市,但一定不会是最后一个。伴

随着中国文学乃至文化更多地走向国际视野,会有越来越多的古都或名城走出去,

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我。城市如何“文学”?文学如何激发创意?在展示中国城

市、中国文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越来越自信和专业,也要会讲中国故事,突出

南京传世名著

City of Lit书都

第37页

035

City Reading

Book Capital

2018 年青年代表大报恩寺塔合影

文学及文化的唯一性、世界性、地方性、参与性和创新性。

文学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纸上谈兵,不是风花雪月,不是高山流水,不只是

文化名人的堆叠,文化场所的兴建,抑或是文学作品的量产,而是要实打实地一

场场活动、一个个创意、一位位读者、一篇篇文章堆出来的,是贴着城市行走、

冒着烟火气的。

文学是市民的文学,是与一个城市的生活融为一体的。这样的文学之都,市

民才会为之骄傲,文学才会深具生命活力。文学在城市是如何鲜活存在的?文学

在地域中留下了哪些印记?最重要的是,文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何进入我们

的记忆和文化?这需要城市展开对未来的文学规划和文化想象。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老祖宗给大多数城市都留下了厚重的“古城”底

子,我们要着眼着力现在和未来,利用文学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要促进文

学与市民生活有机结合,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

terature

035 Book Capital

第38页

对视 书都 036

第39页

Dialogue

037 Book Capital

第40页

对视 书都 038 城市的符号

——用设计语言与文学语言

解读一座城

Symbols of the City —

Reading a City through the

language of Design and Literature

第41页

Dialogue

039 Book Capital

作家与设计师,深圳与南京,这是一场跨领域与跨地域的交流与对话。

作为“当设计之都遇上文学之都”深圳 · 南京的文化对视——名家对

谈系列活动的第一场,来自南京的小说家毕飞宇与深圳设计师韩家英,分

别从各自的角度对“文学之都”“设计之都”展开讲述,他们的话语不仅分

别解答了“文学之都”与“设计之都”成立的因由,亦展现出各自城市的

文化特性,为广大读者描绘出不同的城市文化景观。

一个古都,一个新城,在两个城市的相互对望中,协同学习,取长补

短,激发出时代的共振与人文的共鸣,亦交织出一个全新的创意城市现场。

Symbols

第42页

对视 书都 040 BI

FEIYU

第43页

Dialogue

041 Book Capital

毕飞宇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英仕曼亚洲文学奖、人民文学

奖、庄重文文学奖获得者。1964 年出生于江苏兴化,现为江苏

省作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哺乳期的女人》

《玉米》《推拿》等。2022 年推出《毕飞宇文集》十二卷本。

评论家认为,毕飞宇是一位高度注重文体实验的作家,在小

说语言、节奏和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追求。毕飞宇对语

言的要求非常苛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具有很高的辨

识度。毕飞宇小说语言力避陈词滥调,追求智性与原创。毕飞宇

一开始是写诗的,后来才转向小说创作,正是得益于早年的诗歌

创作经验,他小说语言中夹杂许多诗意性的意象,读来令人回味

不已。

毕飞宇直面这个时代复杂丰盛的经验,举重若轻地克服认识

和表现的难度,在日常人伦的基本状态中呈现人心风俗的经络,

诚恳而珍重地照亮人心中的隐疾与善好。他有力地回到小说艺术

的根本所在,见微知著,以生动的细节刻画鲜明的性格。在他精

悍、体贴、富于诗意的讲述中,寻常的日子机锋深藏,狭小的人

生波澜壮阔。

在毕飞宇的作品中,人物、命运、细节等小说艺术的基本

价值得到雄辩的确证和肯定,人的独特性格、人在生活中充满激

情的梦想和斗争,构成了他的小说世界的基本动力。由此,毕飞

宇准确地、富于历史深度地探讨和表现了处于现代化转型压力下

的中国社会中生活的内在戏剧性和人的复杂的精神境遇。他的写

作在现代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接续了小说艺术的经典传统,体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小说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向。

文 学

第44页

对视 书都 042 韩家英

中国知名设计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 AGI 会员,英国设计与

艺术协会 D&AD 会员,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 ADC 会员。1961 年

生于天津,1990 年任职于深圳万科企业有限公司影视部,后任职

万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总监,1993 年成立韩家英设计有限公

司。主要作品有《人以食为天》《融合》《海语》等,在深圳、上

海等城市多次举办个展。

韩家英立足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在深圳成长

与发展起来的设计师代表之一。他不断推出重量级的平面设计作

品,曾获国内外多个重要的设计奖项,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康

佳、创维、新大洲摩托车、北京东方银座、万科地产、香榭里

花园、怡宝纯净水、雪花啤酒的广告设计和产品包装都是他的杰

作。海报《沟通》,《天涯》杂志封面等作品的成功使他走上了国

内平面设计领域的巅峰,并获得国际声望。

“韩家英的作品给人以‘由书法到绘画、由文字到图像’的

印象,可谓是在汉字和墨韵文化背景下,以‘书画同源’思想为

源头的现代化表达。”日本设计评论家柏木博,如此评论道。“设

计师所做的工作,从某个层面上讲,就是用象征意味的平面构

图和色彩来解读文化。”这是韩家英对平面设计的解读,在他的

“象征意味”里,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法脱离的元素。

在韩家英的设计作品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化”、对于

自由表达的实践和追求贯穿始终。设计师何见平认为,韩家英的

设计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时尚审美结合的镜像 ;韩家英的设

计思维,也是他这一辈知识分子心态的镜像 ;韩家英的设计历

程,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轨迹的镜像。设计批评与设

计研究学者陆丹丹认为,一种东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文化交流的

表征,是韩家英设计的核心魅力。

设 计

第45页

Dialogue

043 Book Capital

HAN

JIAYING

第46页

对视 书都 044 文学南京 :

一双脚 + 一双眼 + 一双手

历史的两只脚、读者的两只眼和我们作家的一双手——脚、眼、手——使我

们南京成为“文学之都”。

——毕飞宇

深圳能成为“设计之都” 的原因主要在于设计行业都聚集在这里,像是平面设

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时装设计、建筑设计的上市公司非常多,与文学不同,

设计是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工作。所以我觉得深圳能够成为“设计之都”,是中国

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韩家英

\"City of Literature\"

Nanjing: Feet + Eyes +

Hands

对视

Sym书都 044

第47页

Dialogue

045 Book Capital

胡洪侠 :“设计之都”指深圳,“文学之都”指南

京。200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 “全球创意城市

网络”,每年都会在全球若干个城市中选择最合适的城

市授予设计之都、文学之都、音乐之都等称号。经过

一番努力,深圳在 2008 年获评 “设计之都”称号,南

京在 2019 年获评 “文学之都” 称号。深圳是中国第一

个获评 “设计之都”的城市,除深圳外还有北京、上

海、武汉 ;南京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评

“文学之都”的城市,两个城市都是中国第一,非常奇

妙。

今天我们有几个问题 :

一、请谈谈各自的城市,为什么南京是“文学之

都”,南京成为“文学之都”是基于哪些杰出成绩?为

什么深圳是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

二、请两位各自谈一谈对方的城市。

三、请谈谈两位的专业与城市的关系,自己和与

城市的关系。

毕飞宇 :我不打算完全听你的话,一上来就谈南京文学。我特别喜欢设计,

设计师是干什么的?脑子里面虚拟,遇上美学,把他脑子里面的东西搬到现实来,

把虚拟的世界构成一个现实世界,这是他们要做的事情。

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吃喝拉撒,忙到最后,把笔拿起

来,用写作建构一个虚拟的世界。你看看我们这个对谈活动海报的设计,它是一

个动态影像,现在又变了,我刚刚看底下是一个实线一个虚线,一个从虚向实,

一个从实向虚,韩家英如果是现实的,我就是他现实世界的倒映。这个设计理念

特别好,一个设计,一个文学,裂变,突然变成 4 个空间。世界由此丰富,世界

由此多层,空间一下拓展开来。深圳到底是“设计之都”,即便是如此小的设计,

都非常棒,我不知道是谁设计的,在此我向他致敬。我面对这个设计它是合理的。

主持人 / 胡洪侠

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深圳

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

编辑,深圳报业出版社社长。

著有《夜书房》《微书话》《书

情书色》等。

bols

毕飞宇(中)、韩家英(右)和胡洪侠(左)在“城市的符号

——用设计语言与文学语言解读一座城”对谈活动现场

第48页

对视 书都 046 现在回答你的问题。南京成为“文学之都”,在我看来合理,我们不能说必然。我

们的指挥官带领我们一群人在巴黎为申都“战斗”,回来后电视台采访我们,特别希望

我们从一个很现实的角度来谈南京为什么能成为“文学之都”。我告诉他们,你们千万

别以为南京有什么作家就能成为“文学之都”,别以为南京有辉煌的历史就能成为“文

学之都”,也别以为南京有千万的文学读者就可以成为“文学之都”。我觉得这几个元素

加在一起,一个都不能少,才有可能让最终的结果合理。

南京成为“文学之都”,首先我们要感谢一部伟大而辉煌的南京文学史。假如深圳

成为“文学之都”,我个人认为我可以祝贺,但是我觉得不合理。深圳成为“设计之都”

合理,南京因为文学史(成为“文学之都”) 合理,第一,我们先人用两只脚,帮我们

走成了“文学之都”;第二,我们当代许许多多的作家、批评家、翻译家,一切有关文

学工作的人,南京有一个庞大的文学从业人员队伍,靠我们两只手把南京写成了“文学

之都”;但最关键的一条,我们南京有高品质的读者,长期不懈的热忱的文学读者,靠

他们专注的目光,用他们两只眼睛把我们南京读成了“文学之都”。

所以历史的两只脚、读者的两只眼和我们作家的一双手——脚、眼、手——使我们

南京成为“文学之都”。如果更宏观一点,我认为省、市两级政府、官员给予了很多支

持,这也是真的。但是我认为最关键的是 :一双脚、一双眼、一双手。

胡洪侠 :深圳、上海、北京及武汉四个城市,如果中

国有第二个城市申请成为 “文学之都”,您猜猜有可能是哪

个城市?

毕飞宇 :我希望是深圳。刚刚我来的时候,给我开车的很胖的兄弟,一见我上车,

说毕老师又见到了,几年前他接过我,当时我跟南翔,也是在书城做了一个对话。我当

时对深圳许许多多朋友讲,其实我对深圳的文学是热切渴望的,因为每一个地方,民族

也好、城市也好,在一个断代里面,它的文学都是有轨迹地生长的。因为改革开放,历

史赋予了伟大的深圳这样一个机会,它突然成为移民城市,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

人到这里来,他们带来各自地方的文化。 但是,对不起,你完全靠自己的区域文化是

Symbols of the City

– Reading a City through the

language of Design and Literature

对视

流动的平面——2022 OCT-LOFT 创意节展览空间 ©️ 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摄影 :黄京

\"City of Literature\" Nanjing: Feet +

Eyes + Hands

第49页

Dialogue

047 Book Capital

没法活人的,你必须在这个地方,利用几十年的时间,共同形成属于深圳的文化、

深圳的生活、深圳的文学。现在我说深圳的文学并没有让我们特别羡慕,但是我

断言,未来的深圳一定会有伟大的作家,深圳有可能在中国文学史的维度里,开

创出新的维度,为我们的汉语文学走出完全不同的写作路径,这是我的愿望。

胡洪侠 :为什么深圳是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

韩家英 :其实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全国有非

常多想做设计或爱设计的人,那时候只有去深圳才有机会做一个

真正的职业设计师。城市的发展轨迹与社会的需求有紧密关系,

我觉得深圳能成为“设计之都” 的原因主要在于设计行业都聚集

在这里,像是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时装设计、建筑

设计的上市公司非常多,与文学不同,设计是需要多人共同完成

的工作。所以我觉得深圳能够成为“设计之都”,是中国市场发

展的必然结果。

第50页

对视 书都 048 爱护艺术家是一个城市的

可贵品质

好城市其实还有一个最硬性的标准,就是热爱自己这座城市的艺术家,这是

好城市的重要标志。如果有一天,像韩家英这样的艺术家在深圳混不下去了,那

真是耻辱,它会牵扯到一个城市未来几十年、上百年的命运。热爱自己的天才,

保护自己的天才,爱护自己的艺术家是一个城市最可贵的品质。

——毕飞宇

我觉得未来文学和设计的关系是可以融合的,深圳和南京这样的城市要多混

在一起,才会好玩。

——韩家英

Sym书都 048

对视

Taking Care of

the Artists Is the

Preciousness of a City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杂志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