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典题 模拟精编12套 语文 新教材

发布时间:2022-9-2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名校典题 模拟精编12套 语文 新教材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一) ……………………………………………………………………………… 1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二)……………………………………………………………………………… 13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三)……………………………………………………………………………… 25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四)……………………………………………………………………………… 41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五)……………………………………………………………………………… 53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六)……………………………………………………………………………… 65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七)……………………………………………………………………………… 77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八)……………………………………………………………………………… 89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九) …………………………………………………………………………… 101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十) …………………………………………………………………………… 113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十一) …... [收起]
[展开]
名校典题 模拟精编12套 语文 新教材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一) ……………………………………………………………………………… 1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二)……………………………………………………………………………… 13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三)……………………………………………………………………………… 25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四)……………………………………………………………………………… 41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五)……………………………………………………………………………… 53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六)……………………………………………………………………………… 65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七)……………………………………………………………………………… 77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八)……………………………………………………………………………… 89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九) …………………………………………………………………………… 101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十) …………………………………………………………………………… 113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十一) ………………………………………………………………………… 125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十二) ………………………………………………………………………… 137

参考答案与详解(单独成册) ………………………………………………………………………… (151~181)

第4页

绝密★启用前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一)

语 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画家徐冬冬和新闻人徐立京,两个经历不同、专注领域各异的深耕者,在二十四节气七十

二候的诗意生命美学追寻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化为厚积薄发的智慧表达。140余幅色彩浓烈、肌

理独特的节候主题中国抽象画作,近80篇解读七十二候的细腻深沉的美文,以及与王蒙、丁一汇、薛

其坤、陈来等文化、气象学、量子物理学、哲学不同领域大家的睿智对话,共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七十

二候》这一符号性的时代文化力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中华文明史上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把视野投向宏阔深邃的史前

史,可能会看得更为清晰。四大原生农耕文明起源地中,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干、热、

水、平、肥”齐全而率先起步并相互交流促进。一段辉煌灿烂之后,古印度河文明首先消失,古埃及文

明和古两河文明也先后没落,环地中海大文明圈进入主导,以商业、海洋、农耕、游牧混合形态演化、演

进。其人和先于地利,地利先于天时。而中国独处东方独特大地理单元,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

样。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长期农耕实践中,渐次成为中华文明的底色、基座与

内核。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起于生存繁衍层面的“农事功用”,并逐步孕育衍生出家国凝聚层面的“文化

认同”和个体感悟层面的“生命美学”。农事功用映照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认同映照人与人的关系,

生命美学映照人与自身的关系。在可见的未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农事功用价值将持续削减,文

化认同价值则会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而被反复提起并不断强化。中国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成功,就是文化认同的标志性事件。生命美学价值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历经十年打磨

而成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正是生命美学价值拥抱一个大时代到来的显现。

身处这个大时代,每个人都要面临两个发展悖论的挑战:恒温走廊之困和生物算法之危。

先说“恒温走廊之困”。进入21世纪,人的生活圈逐步进入由住宅、汽车、火车、飞机、宾馆、商圈

组成的“恒温走廊”。肉体对四季变化的直接感知被一再物理性弱化。只有智能传媒推送的头条文章

时不时提醒,节气又变了。二十四节气由此成为当代社会联系个体与宇宙自然最紧密的文化纽带。

正如徐立京所言:“站在21世纪大都市的建筑丛林中,即便只是看到人行道上普通的绿化树,我都开

始读懂这一枝一叶在每一候每一季里的变化,以及它们和浩瀚宇宙的联系。”

— 1 —

第5页

再说“生物算法之危”。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第一次提出每个生命体本质上就是算法这样令人

沮丧但绝非耸人听闻的观点。如何避免沦为整体文明进步下的数据肉身,二十四节气成为极好的生

命美学的载体和切入点。徐冬冬在“创作谈”里写道:“从每时、每日、每候的阴阳两气交合变化,感悟

宇宙世界之变,悟道万物生命之心,带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对灵魂的独白,达于对生命本质的表

达。”徐立京在自序中写道:“追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脚步,去体会天地之变、四季之变、生命之变,

每天都变得不一样了。”这是两位作者的深切体悟,也是大时代的优美韵律。

(摘编自王岸柳《生命美学 诗意观止》)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普及了节气、物候等相关知识。大多数人对二十四节气比较熟

悉,而七十二候或许了解不多。它是古代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是根据黄河流域地理、气候的自

然现象编写而成。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以大观小,从季候、农事、风俗等大变化来认识具体的事物与

现象,那么七十二候则是以小见大,在大千世界中精选那些最生动、最鲜明的自然对象,总结出节气演

变的规律。无论是何种角度,节气、物候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和生命的热爱,这正是贯穿本书的

线索。

作者徐立京在自序中写道:“把自己放进大自然中,问天,问地,问春夏秋冬,更问自己的内心。”于

是,我们读到了兼具理性和感性的节气科普内容。作者以“万物含新意”开题:“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接着作者感慨:“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孕育着

生命、饱含着温暖、勃发着生机的阳气昂扬着,舒展着,奔涌着,腾跃着。”这样情感饱满、感悟深刻的文

字在书中随处可见。画家徐冬冬创作的“东风解冻”中国画,在深色中点染进红黄绿蓝四种鲜明的色

彩,整个画面顿显生机。文字与图画互相补充、互相映衬,充盈着浓厚人文情怀,读来颇具代入感。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结晶,为

世界提供了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一个独特视角。它折射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古典哲学,滋

养着形态多样、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该书富有新意地从生命美学角度解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既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勾连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久魅力与当代价值。

(摘编自潘凯雄《在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环地中海大文明圈的冲击,使得古印度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两河文明先后消失或没落。

B.在一定程度上,身处大时代的人们可以用二十四节气来应对恒温走廊之困和生物算法之危。

C.七十二候是古代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和节气一样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和生命的热爱。

D.《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读来让人身临其境,这与本书图文互补、互相映衬,不无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徐冬冬和徐立京专注的领域不同,徐冬冬以画家身份介入到关于节气文化的思考和实践中,并以

大量节候主题中国抽象画作为旨归。

B.王蒙、丁一汇等人的对话都从生态美学角度,拓宽了读者认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视野与空

间,是人文与科学的一次有机融合。

C.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离不开中华文化传统,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与公众日常生活相关,并潜

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生活。

D.两则书评各具特色,评论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但都注重援引原文作者的相关论述来佐证自己观

点,从而使评论兼具理性和感性。

— 2 —

第6页

3.下列谚语不符合材料中“七十二候”内涵的一项是(3分) ( )

A.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

B.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

C.水始冰,雷乃发声,土润溽暑

D.苏文生,喝菜羹;苏文熟,吃羊肉

4.某出版社请你为一本新书写评论,为呈现最佳效果,根据以上两则书评给你的启示,写出你的评论

角度及需突出的要点。(4分)

答:

????????????????????????????????????????????????

??????????????????????????????????????????????????

5.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倒计时,最后归零到“立春”,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对这一创意的理解。(4分)

答:

????????????????????????????????????????????????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忆平乐

冯 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

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

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

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

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

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当桂林的那些

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的下旬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西,中间

隔着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个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一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

同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我又想到时间: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多少变

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

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

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

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

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

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

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

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

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

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

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

“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

— 3 —

第7页

“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

“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

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我们把旅馆的

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

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

找。我睡眼朦胧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

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

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

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

下的钟正打十二点。

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

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

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验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

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

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

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

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

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

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

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

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

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

(选自《山水》)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叙述武汉撤退后,尽管局势不容乐观,但“人们好像很年轻”,脸上也没有倦容,表达了坚决抗

日、抗战必胜的信念。

B.文章写漓江山与水的关系,令人想到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名句。作者这样写眼前

景,应该是有所寄托的。

C.文章说“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是作者同情裁缝处境艰难,特意多给他点钱,可

裁缝只接受应得的工资。

D.文章中有两处“衣冠”,最后说“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可见作者对某些

衣冠人士的强烈愤慨。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避免夸张、渲染的笔墨,叙事严肃朴素,抒情谦虚诚恳,给人凝重简练而又朴厚深远的美感。

全篇行文风格沉着深婉,朴素隽永。

B.文章回忆“六年前”的一段往事,并非作者随意下笔,有感即发,而是长时间体验与思索的升华,是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酿造出来的。

— 4 —

第8页

C.文章描写漓江“奇丽”的山水,引入诗歌的意象、意境,注重情感哲理的融合,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

受,而且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D.文章以“不变”反衬“变”,农夫和手工业者这些普通老百姓不会变,但有些衣冠人士却敷衍塞责,

玩忽职守,胡作非为,变得不成人形。

8.文章中说“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画横线句)。作者为

何会有这种特殊的感觉? 请简要说明。(6分)

答:

????????????????????????????????????????????????

??????????????????????????????????????????????????

9.冯至先生曾经说:“无论在多么暗淡的时刻,《山水》中的风景和人物都在我的面前闪着微光,使我生

长,使我忍耐。”请结合文本,从风景、人物两方面分析“微光”的内涵。(6分)

答: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

苏 辙

公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遂中甲科。景祐初,迁镇南军节度

掌书记、馆阁校勘。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

?????????????????????????????????????????

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

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令

∙∙∙∙∙∙∙

。康定初,范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辟公掌

书记。公笑曰:“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 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辞不就。初,范公之贬饶州,公与尹

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久而益炽。公乃为《朋党论》以进,言君子以同道

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其言恳恻详尽。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

得久留于朝。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雠,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

言、知制诰,赐三品服 ∙∙∙∙

,仍知谏院。嘉祐初,判太常寺。二年,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

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

文章自是变而复古。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孝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公简

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誉,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

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闻者称善。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居颍一年而薨,享年

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 ∙∙∙∙

,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自汉以来,文弊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

盛,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呜呼! 自孔子至

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

公/以为当黜/

B.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

范公以为当黜/

— 5 —

第9页

C.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

范公以为当黜/

D.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

范公/以为当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神道碑,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也指刻于墓碑上的碑文。

B.“坐贬峡州夷陵令”的“坐”和“副有罪,当相坐”的“坐”意思相同。

C.赐三品服,文中指给未及三品的欧阳修赐予三品官服,以示皇帝的恩宠。

D.太子太师,即太子的老师。后多为虚衔无实职,可用于追赠死去的重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欧阳修进献《朋党论》,指出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得到人君的任用,使得那些

议论他结党的人最终受到了惩罚。

B.为国选才时,欧阳修以文风古朴为重要原则,严厉打击那些因文风奇险怪异而知名的人,此举开

始时引发非议,最终却扭转了文风。

C.包公威严治下,声名显赫。欧阳修接替他执掌开封府后,为政宽简平易,遵循事理,也不追求显

赫的声誉,展现了不同的行事风格。

D.韩愈大力倡导文章复古,志在革除文弊;而欧阳修身体力行,所写的古文风行天下。苏辙认为文

章能够废而复兴,这两人功不可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4分)

译文:

??????????????????????????????????????????????

?????????????????????????????????????????????????

(2)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4分)

译文:

??????????????????????????????????????????????

?????????????????????????????????????????????????

14.欧阳修与范公“同其退不同其进”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说明。(3分)

答: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酬乐天喜邻郡

元稹①

蹇驴瘦马尘中伴,紫绶朱衣梦里身。

符竹偶因成对岸,文章虚被配为邻。

湖翻白浪常看雪,火照红妆不待春。

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② 人。

[注] ①长庆二年,元稹调至越州,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②越州产

美酒,有“醉乡”之名。

— 6 —

第10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酬”,即以诗词相互酬答唱和。元稹听闻白居易至邻郡赴任,喜而作诗相赠,酬答之中尽显情谊

之深。

B.首联诗人自比“蹇驴瘦马”,慨叹梦里方能着“紫绶朱衣”,透露出了诗人刚到越州时心情的低落。

C.颔联中“偶”“虚”对举,表明友人邻郡为官,纯属意外;诗文唱和,承蒙厚爱,两字内涵丰富。

D.本诗第六句与苏轼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异曲同工,表达了初到越州的夜游

之乐。

16.《一瓢诗话》中评元稹的诗“言浅而思深”,请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对这一诗论的理解。(6分)

答: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短歌行》中,曹操借用典故,用“ , ”两句,表示自己渴望

像周公那样接纳贤才,使天下贤才都能心悦诚服地归顺。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

”。

(3)中国古人善借“落木”来表达对人生哀思的体味,体现出民族独特的抒情和思维方式,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有着“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真实写照的古徽州的黟县是一个有着丰富的自然与人

?????????????????????????????????????????????????

文景观、风景秀丽的田园之乡。

???????????????

这里,许多古老的村庄都靠山,房屋依山临水,沉稳且有灵气。几十栋

农舍高高低低, ① ,既各不相同又互相一体。阳光下的小溪,秋水盈盈,荡漾着绵绵的心思。后山

是一片绿海, ② 的翠竹,间或三五株五颜六色的落叶树,恰到好处地嵌在绿海中,宛若充满烟火气

息的岛屿上收敛的晚霞。在皖南山区,绝大多数村庄都有茶园相伴。茶园里,茶叶的白色花朵点缀其

间,与油茶树的白花 ③ 。十月小阳春,坡上落了叶的桃树,又零零星星生发出粉红的花蕾,吸引蜜

蜂静待花开。绿山坡、空旷野、平良田,白墙黛瓦,姹紫嫣红的落叶树,简直就是一本精美而丰富的童

话书籍。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答:

????????????????????????????????????????????????

?????????????????????????????????????????????????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答:

????????????????????????????????????????????????

?????????????????????????????????????????????????

— 7 —

第11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① ,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

(甲)向下奔注,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

??????????????????

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乙)疾风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

??????????????

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海上淅沥

的雨点中升起,蓬蓬勃勃,潇潇洒洒,又形成一道江流吧?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

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便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

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丙)直到冬天的朔风把他的枯黄卷落吹走

???????????????????

……也

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地下微小的果仁中破裂出来,(丁)饮几滴雨露,沐几缕春阳,又长成一棵小

?????????????????????

树吧?

???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

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 ② 。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快乐固然兴奋,

③ ?

21.下列对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句采用借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花的洁白以及水势的浩大。

B.乙句中的“他”和“住他个十天半个月”“任他流水向人间”中的“他”用法相同。

C.丙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落叶的特征,充满画面感。

D.丁句问话包含了不确定的语气,表现对新生的期许和赞美。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6分)

答: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界乒乓球运动因发展严重不均衡而险些被移出奥运大家庭。这也是一枝独秀的中国队面

临的危机。2009年开始,中国主动为他国培养人才,比如,分享训练成果,吸引外籍选手参加乒超

联赛,派教练和运动员赴海外执教、打球,等等。中外选手的对决从此变得更精彩了。但外国选手

在一些国际大赛中战胜中国队,又引发了国人的担忧。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回应:“帮助对手进

步,我们也会变得更强大。再说,国乒的底蕴和厚度是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中国乒乓球在推动

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也让自己始终站在世界之巅。

中国乒乓球的发展之道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

— 8 —

第12页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一)

语文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A][B][C][D] 2.(3分)[A][B][C][D] 3.(3分)[A][B][C][D]

4.(4分)

5.(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A][B][C][D] 7.(3分)[A][B][C][D]

8.(6分)

9.(6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9 —

第13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A][B][C][D] 11.(3分)[A][B][C][D] 12.(3分)[A][B][C][D]

13.(8分)

(1)(4分)

(2)(4分)

14.(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A][B][C][D]

16.(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2分)

(2)(2分)

(3)(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① ② ③

19.(4分)

20.(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3分)[A][B][C][D]

22.(6分)①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10 —

第14页

四、23.写作(60分)

题目: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11 —

第15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12 —

第16页

绝密★启用前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二)

语 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

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跟

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

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往今来的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

学交相辉映,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

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

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的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

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

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

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

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

“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

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

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

统绘画之美。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

的特性和方式。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此

青绿》首演3场就成功“破圈”、首轮巡演未半便引发热议,其成功不仅因为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

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而这两者,又都源于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2021年12月31日,作品以舞蹈

形式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

《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节目一经播出,相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

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圈,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

— 13 —

第17页

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掘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体宣传,

初步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巡演期间,一共以9个外文语种发布海外报

道数十篇,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讨论热潮。

(摘编自景小勇《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材料二: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平面转化为立体,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

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所

谓“沉浸感”,在绘画中可以名为“空间意识”。观《富春山居图》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其散点透视带来

的沉浸之感,人观画如在画中,人随景移,又阔大高远,使人失却在景中;而《千里江山图》的独特在绢

本设色,以青绿山水呈现江南风貌,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这

种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以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名言论,即“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

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只是其妙

何以体现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今人对此种理论概括,难免有隔靴搔痒之痛。而春晚的

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沉浸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舞蹈《只此青绿》不但化人为

山,以山作人,还把《千里江山图》变为整个演播大厅声光电的山水屏,曲折典雅;《忆江南》更将“家在

富春江上”的生存体验通过演员的直接演绎,表现为毫无阻隔感的“诗意地栖居”,使中华美学的韵味

扑面而来。其实,人们对宋韵并不陌生,陆游、苏轼的诗词可谓妇孺皆知。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在宋代,中华传统美学就是丝绸、茶酒、瓷玉、园林,就是饮食、服饰、花饰、香道,就在普通人的寻

常生活之中。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就是打造这种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文化”———一种令

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文化。

(摘编自林玮《<只此青绿><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传统绘画之美。

B.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离不开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

C.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在二维空间变成三维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D.陆游、苏轼的诗词给人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创造了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

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

B.为了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来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只此青绿》选择

在创作手法上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

C.《只此青绿》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时的实时在线观众达1.8亿,在央视春晚播出后频繁上热搜,

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制作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D.《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都体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但只有

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

3.下列案例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河南卫视推出的脱胎于洛阳龙门石窟佛像艺术的节目《龙门金刚》,一经播出便受到了观众广泛

好评。

B.湖南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古剑奇谭》改编自同名仙侠类古装游戏,在制作上力求完美,几乎幕幕有

特效,处处藏玄机。

— 14 —

第18页

C.东方演艺集团以中国生肖文化为基点,创作了以打击乐演奏和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舞乐《中国

故事·十二生肖》。

D.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继承人裘继戎,汲取了昆曲、秦腔、评剧和川剧等经典剧目的精华,创作了舞

剧《惊·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答:

????????????????????????????????????????????????

??????????????????????????????????????????????????

5.屈原是从长江流域走出的第一位诗人,湖南省歌舞剧院拟将屈原的作品改编成优秀的舞蹈诗剧,请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改编的建议。(4分)

答:

????????????????????????????????????????????????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法庭上

契诃夫

县城有一幢深棕色的房子,平时,地方自治局执行处、调解法官会审法庭以及掌管农务、酒类专

卖、军事的衙门和其他许多衙门,轮流在那儿开会。这一天,地方法院分院巡回到此,在那所房子里开

庭审案。

这所房子好比营房,旧得快要坍了,里里外外一点也没有舒适的影子。甚至在春光明媚的日子,

它也好像被浓重的阴影覆盖着。看起来也真奇怪,那班风度优雅的检察官、委员、首席贵族,在自己家

里往往因为屋里有一点淡淡的煤烟味就大吵大闹,如今在这儿,通气窗嗡嗡地响,冒烟的蜡烛发散着

刺鼻的气味,污黑的墙壁老是挂着水珠,他们反倒满不在乎了。

地方法院九点多钟开庭。审讯毫不迟延地进行,结案很快。人们的动作、发言、灾难、真情、假话

也一闪而过……下午两点钟,庭长宣布审问“农民尼古拉·哈尔拉莫夫被控杀害妻子”一案。

被告事先已经押来,这时候往被告席走去。他是个高大壮实的农民,身后跟着一个矮小孱弱的

兵,荷着枪。

差不多就在被告席旁边,押解兵忽然脚底下绊一下,手里的枪掉下来,枪托猛地砸在膝盖上。旁

听席上响起了轻微的笑声,这个兵满脸涨得通红,大概是因为砸痛了,或者因为自己笨手笨脚而害臊。

庭长还不算老,脸容极为疲倦,眼睛近视,坐在圈椅上纹丝不动,把手掌放在额头旁边,仿佛在挡

住阳光,不让它照到眼睛似的。

副检察官是个丰满而福泰的黑发男子,戴着金边眼镜,坐着不动,好比一尊塑像。他偶尔往椅背

上一靠,冷漠地瞧着前面出神。

辩护人那年轻的脸上没有别的表情,只有呆板而冷漠的烦闷,这样的表情只有那些每天必须坐在

同一个地方,看见同样的脸和同样的墙的职员们才会有。

被告先是焦躁不安地对着袖口嗽喉咙,脸色煞白。他呆板而恭敬地瞧着法官们的制服,瞧着陪审

员们疲乏的脸。原先他关在监狱里,一想起法庭的环境和审讯就提心吊胆,如今他倒十分放心了。

庭长懒洋洋地转动着舌头问道:“被告,您承认六月九日傍晚犯了杀害妻子的罪行吗?”

“不承认,老爷。”被告站起来,回答说。

— 15 —

第19页

这以后法庭匆匆忙忙着手审问证人,一连审问了两个农妇、五个农民和一个调查过案情的乡村警

察。他们的供词一模一样。他们供道:哈尔拉莫夫像大家一样,跟他的老太婆相处得“不错”,只有喝

多了酒才动手打她。六月九日太阳下山的时候,有人发现老太婆倒在前堂里,身旁一滩血里丢着一把

斧子。大家就找尼古拉,可是他既不在家,也不在街上。大家跑遍所有的农舍和酒店,都没找到他。

到第三天,他却在乡公所里出现,脸色苍白,衣服破烂,周身发抖。

“被告,”庭长对哈尔拉莫夫说,“您能向法庭说明一下发生凶杀案以后那两天您在什么地方吗?”

“我在野外走来走去。……什么也没吃,什么也没喝。……”

“如果您没杀人,那为什么躲起来呢?”

“我吓坏了。……我怕吃官司。……”

“哦。……好,坐下吧!”

最后一个受审的是给死去的老太婆验尸的县医师。庭长眯细眼睛瞧着他那身乌黑发亮的新衣

服,瞧着他活动的嘴唇,不知怎的,却有个懒洋洋的想法在他头脑里自动冒出来了:“现在大家都穿短

上衣,为什么他做了件长的呢?”

庭长身后传来皮靴慎重的响声,这是副检察官走到桌子这边来。

副检察官低下头凑着庭长的耳朵说:“这个柯烈依斯基办理的侦讯工作马虎得出奇。被告的亲哥

哥他没审问,村长他也没审问,那所小屋的情形也没有写清楚,一点也看不懂。……”

法庭开始检查那把使老太婆死于非命的斧子。

“这不是我的斧子。”被告申明说。

“那么是谁的呢?”

“我不知道。……我没有斧子。……”

“庄稼人一天也不能没有斧子。您的邻居伊凡·季莫费伊奇跟您一块儿修理过雪橇,他供述这正

好就是您的斧子。……”

“我不知道。不过,我敢当着上帝起誓,”哈尔拉莫夫往前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我敢当着

真正的造物主起誓。”

“我以前什么时候有过斧子,现在可记不清了。以前倒真是有过那么一把,好像比它小一点,可是

我的儿子普罗霍尔把它弄丢了。在他当兵的大约两年前,他去砍柴,跟伙伴们喝开了酒,就把它弄丢

了。……”

“好,坐下吧!”

“我敢在上帝面前起誓!”他颧骨上泛起红晕,伸直脖子,继续说,“要是您不相信,那就请您问我儿

子普罗霍尔吧。普罗霍尔,斧子哪儿去了?”他猛地转过身对着押解兵,忽然用粗声粗气的男低音问

道:“哪儿去了?”

这真是沉重的一刹那! ……凡是法庭里的人,头脑里统统掠过同一个吓人的、令人无法相信的想

法:这可能是不祥的巧合吧。人人都情愿不相信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听错了。

“被告,同看押人讲话是不许可的。”庭长赶紧说。

谁也没看见押解兵的脸,恐怖像肉眼看不见的人,戴着面具,飞过法庭。民事执行吏悄悄离开位

子站起来,踮起脚尖,张开胳膊,稳住身子,走出法庭去了。过了半分钟就传来兵士换岗所常有的那种

脚步声和响声。

大家就都抬起头来,极力装得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似的,继续做他们的工作。……

(有删改)

— 16 —

第20页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那些风度优雅的检察官、委员、首席贵族,对深棕色房子内部恶劣的环境满不在乎,暗示了他们对

于自身工作的态度。

B.法院开庭之后,审讯进行的速度很快,并非因为审讯人员的能力和效率,而是反映出相关人员是

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在审案。

C.被告原先一想起法庭的环境和审讯就提心吊胆,到了“法庭”临近受审之时反倒十分放心,是因为

他已经感受到了法律公正的力量。

D.审判的过程中,庭长就“斧子”这一物证连续发问,被告反复回答“我不知道”却不被信任后,情绪

明显激动,变得焦躁起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开头对“深棕色的房子”进行了描述,体现了阴森、破旧、压抑的特点,奠定了小说的基调,为

下文的审判工作作铺垫。

B.在审判过程中,庭长注意到县医师与众不同的穿着,副检察官发现侦讯工作中的疏漏,体现了他

们二人对待案件的认真和细心。

C.文章借证人之口,交代被告和其他农民一样,跟“老太婆”相处得“不错”,只有喝多了酒才动手打

她,此处起到反讽的效果。

D.本文叙述语言克制,没有愤怒,没有严厉的批判,叙述的是平常的情形和普通的事件,但正是这些

日常工作突出了事件的戏剧性。

8.文中两次出现“押解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一人物的作用。(6分)

答:

????????????????????????????????????????????????

??????????????????????????????????????????????????

9.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小说是谎言,但是是庄严的谎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谎言”与“庄严”

的理解。(6分)

答: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神宗万历四年十二月,上御文华殿,举袍示辅臣曰:“此何色也?”居正以为青。上曰:“紫也,久而

色渝。”居正曰:“紫易渝。昔皇祖不尚袨服

∙∙

,御衣敝甚始易,享国长久,未必不由此。愿皇上以皇祖为

法,节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得其暖者;轻一衣,民间有数十人受其寒者,不可不念也。”上深然之。七年

二月,上患疹,慈圣太后命僧于戒坛设法度众。张居正上言:“戒坛奉皇祖之命,禁止至今。以当时僧

众数万,恐生变败俗也。今岂宜又开此端? 圣躬违豫,惟告谢郊庙∙∙

社稷,斯名正言顺,神人胥悦,何必

开戒坛而后为福哉!”事遂寝。二月,河工成。先是,淮安有水患,河决入淮。上以问张居正,因上言:

“故河道都御史潘季驯可使。”乃降玺书,即其家拜都御史,使持节治河。一切假以便宜久任,帑藏不问

出入。诸奉行不及事者,下诏狱鞠治之。于是当事者日夜焦劳,盖逾年而堤成,转漕无患。十年二月

丁酉∙∙

,大学士张居正上言:“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今尚有一事为民害者,带征税粮也。夫百姓财力

有限,一岁之入,仅足供一岁。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 有司避责,往

往将今年所征抵完旧逋

∙∙∙∙

。即今岁所欠,又为将来带征矣。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

??????????????????????

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

乞谕户部,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蠲免。将见年正额,责令尽完。

在百姓易办,在有司易征,是官民两利也。”上从之。诏下,中外大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

— 17 —

第21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B.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C.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D.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袨服,古时既可指黑色礼服,也可指盛装艳服,文中指的是前者。

B.郊庙,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也指帝王祭拜天地和祖先。

C.丁酉,古人常用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用的是干支纪日法。

D.抵完旧逋的“逋”指拖欠,与《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逋”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神宗在文华殿向辅臣展示袍服,询问颜色,张居正没有认出是紫色;他借题发挥,希望神宗效仿

皇祖做个好皇上,神宗认为他说得很对。

B.神宗患上麻疹,慈圣太后开设戒坛为皇上祈福,张居正表示反对,他认为神宗曾开设戒坛,导致

几万僧众聚集一起,引发事变,败坏风俗。

C.淮安发生水灾,经张居正举荐,朝廷重新任用潘季驯为都御史,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一年以

后堤防修成,漕路畅通,忧患解除。

D.张居正向朝廷请求,让户部核实并全部免除万历七年以前的累计欠税,再责令完成每年规定的

赋税,这样做对官员和百姓都有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奉行不及事者,下诏狱鞠治之。(4分)

译文:

??????????????????????????????????????????????

?????????????????????????????????????????????????

(2)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 (4分)

译文:

??????????????????????????????????????????????

?????????????????????????????????????????????????

14.司马光在写给儿子的《训俭示康》中说:“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 身岂能常存? 一旦异于今日,家人

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关于节俭的意义,张居正与司马光的看法有何不同? (3分)

答: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

黄庭坚

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

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

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

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注]惊。

[注] 据《庄子》记载,凤凰不同于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

— 18 —

第22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的原因,“仗”字体现了诗人的恳切之意。

B.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日常生活十分轻松惬意。

C.引来的井水能让庖厨保持洁净,诗人借此含蓄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性的追求。

D.尾联巧用凤凰的典故,化俗为雅,将求取竹竿这件平常小事写得高雅别致。

16.诗人“求竹竿”时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用“丝竹”指音乐,《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以“ ”一句感叹被贬后与音

乐绝缘,《陋室铭》中刘禹锡以“ ”一句描写陋室清静而无乐音烦扰。

(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 ”的洒脱;而

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 ”的快意。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是一句为人熟知的民间俗语。健走由于不受年龄、性别、体力等限

制,又因其简便易行、适合各类不同人群,颇受大众青睐。但是,如果健走的方式不够科学,很可能会

① ,甚至对身体造成损害。

健走前,要选择舒适的软底运动鞋或专业健走鞋,穿着易干或吸汗的衣物,携带必备药物和饮用

水等。场地应选在树荫下或平路上,还要提前做好热身。健走过程中,要注意强度和幅度, ② 。

健走结束后大约20分钟左右要及时放松,这有利于促进肌肉和身体的恢复,减少肌肉酸痛。

??????????????????????????????????????????????

正常人每天健走10000步左右,步数分配大致为早上3000步、上午至下午3000步、晚上4000步,

具体分配要 ③ ,其中3000步需要略微快速,达到微微出汗的效果即可。健走时需控制心率,一般

中老年人的适宜心率大致为每分钟100次,40岁上下的中青年大致为每分钟120至130次。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

②???????

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4分)

答:

????????????????????????????????????????????????

?????????????????????????????????????????????????

20.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

?????????????????????????????????????????????????

— 19 —

第23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进入夏季后,很多对花粉过敏的人感觉日子好过多了,鼻子痒、打喷嚏等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了。但有些人的过敏症状却没有好转,因为 ① ,而与紧张、压力等不良情绪有关。这种现象也被

称为“情绪性过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情绪性过敏? ② ?

情绪性过敏是一种心身疾病,和压力、情绪密切相关。情绪的剧烈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使

机体代谢发生紊乱。皮肤像心理的“压力探测器”,压力陡然增加或反复的情绪波动,都可能引起荨麻

疹、皮炎等过敏症状。在心理机制上,情绪性过敏是心理障碍的一种表现,是外部环境给人心理带来

伤害的结果。情绪性过敏又或与体质、性格有关,过敏体质即遗传因素是导致过敏的内因。除此之

外,患者过往的生活经历也可能诱发情绪性过敏。

③ ,往往难以治愈情绪性过敏,“心病”还需“心药”医。要想克服情绪性过敏,平时生活中就

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感知、控制自身不良情绪的能力。情绪性过敏患者平时也要加

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远离过敏原。同时,还应尽量让自己处在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中。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张老师教导他的学生说:“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

为知。”

B.“心病”还需“心药”医,要想克服情绪性过敏,平时生活中就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擘画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宏伟蓝图。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6分)

答: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让你陷入沉思:为什么许多青年

有了一点成绩便自高自大,遇到一点困难又习惯性躺平? 如何才能摆脱纠结,奋力前行?

那段时间你正好在读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你对其中一段话印象深刻:“在见

道者的高瞻远瞩中,‘我’可以缩到无限小,也可以放到无限大。在把‘我’放到无限大时,他们见出

人性的尊严;在把‘我’缩到无限小时,他们见出人性在自己身上所实现的仍非常有限……意识到

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

你从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中找到了答案,举手要求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0 —

第24页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二)

语文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A][B][C][D] 2.(3分)[A][B][C][D] 3.(3分)[A][B][C][D]

4.(4分)

5.(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A][B][C][D] 7.(3分)[A][B][C][D]

8.(6分)

9.(6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21 —

第25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A][B][C][D] 11.(3分)[A][B][C][D] 12.(3分)[A][B][C][D]

13.(8分)

(1)(4分)

(2)(4分)

14.(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A][B][C][D]

16.(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2分)

(2)(2分)

(3)(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① ② ③

19.(4分)

20.(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3分)[A][B][C][D]

22.(6分)①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22 —

第26页

四、23.写作(60分)

题目: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23 —

第27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24 —

第28页

绝密★启用前

名校典题模拟精编12套卷(三)

语 文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

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

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

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

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

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

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

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

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

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

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

— 25 —

第29页

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

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

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

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

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

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

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

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

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

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

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

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 人类有没有可能

超越民族中心主义? 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

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

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

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

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

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

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

— 26 —

第30页

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

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

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

的人类文化。

B.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还阻碍了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

定不同。

C.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

文化成果。

D.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

的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

普遍性。

B.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

不一样。

C.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

究的对象。

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

发展自我。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B.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

— 27 —

第31页

4.对“世界文化一体化”论调的批驳,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说明。(4分)

答:

????????????????????????????????????????????????

??????????????????????????????????????????????????

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差异?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

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

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

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答:

????????????????????????????????????????????????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花园茶会

[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就算预先定制,也不会有更完美的天气来开花园茶会了。温煦和暖,没有风,也没有云,蓝天上笼

着淡淡的金色的烟霭。天刚黎明,园丁就起来修剪草坪,直到整片草地和种着矢车菊的玫瑰形花坛都

似乎在发光。

房子里所有的门似乎都打开了。轻捷的脚步和这里那里的话音使得房子里充满了生气。萝拉想

去花园看看那些人把帐棚搭得怎样了。但是后门聚了好多人。

“出了什么事?”

“吓人的事,死了一个人。”

“死了一个人? 在哪儿? 怎么死的? 什么时候?”

“赶大车的,名叫司考特,今天早上在豪客街的拐角上,他的马看见台拖拉机,受惊了,把他甩出车

来,后脑勺着地,遭了难了。”糕点店伙计兴致勃勃地说。

萝拉抓住她姐姐的衣袖。“乔丝!”她惊魂未定,“我们怎么样才能停止这一切呢?”

“停止这一切,萝拉!”乔丝叫道,很惊讶。“你说什么?”

“不举行花园茶会了,当然的。死的人几乎算得上邻居啊!”

— 28 —

第32页

“我现在只想听听钢琴的音对不对,今天下午人家要我唱歌呢。”

钢琴的声音猛地响得激动人心,乔丝忧郁而又莫测高深地唱着:

生活多么令人厌烦

一滴眼泪一声悲叹

爱情反复易变

分手……在顷刻间

虽然钢琴的声响哀痛欲绝,她的脸上却绽开了一个光彩焕发的微笑。

房间里,薛太太正在试一顶新帽子。

“母亲,有一个人出了事,死了。”萝拉哽咽地说。

“不是在花园里吧?”她的母亲打岔道。

“不,不是的。”

“噢,你吓坏我了。”薛太太叹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我们当然不能举行宴会了,对不对?”她请求着。

“但是,我亲爱的孩子,通情达理些吧。我们不过偶然听到这事罢了。要是有人正常地死去呢,我

们还是应该举行宴会的,对不对?”

“母亲,那我们岂不是太狠心了吗?”她问道。

薛太太拿着那顶帽子,萝拉还来不及阻止,薛太太就把帽子给她戴上了。“这顶帽子是你的。简

直就是专给你做的!”

镜中出现一位妩媚可爱的姑娘,戴着缀有金色雏菊的黑帽子。萝拉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这么美。

母亲对吗? 现在她希望母亲是对的。一会儿她又想到那可怜的车夫。她决定,等宴会过后再来想。这似

乎是最好的办法……

一会儿,客人川流不息地来了。到处可以看见双双对对的人在漫步,赏玩花朵,互相问候,走过草

坪,握手亲吻……他们像是欢乐的小鸟儿,半路上飞到薛家花园来栖息一个下午。

“萝拉! 你看起来真让人神魂颠倒哩。”哥哥劳利说,“真是一顶花哨帽子!”

然后这完美的下午慢慢地成熟,慢慢地凋谢,慢慢地合上了花瓣。

“今天发生一件惨事,你们听说了吧?”薛先生说。

薛太太举起了手,“是的,几乎破坏了今天的茶会呢。”

“确实是可怕的事。”薛先生说,“那汉子就住在下面的小巷子,留下一个妻子和半打小孩。”

— 29 —

第33页

一阵不自然的短暂的沉默。薛太太不安地抚弄着茶杯。她忽然抬起头来。桌上全是没动过的三

明治、点心、松饼,都要浪费了。她有了一个出色的念头。

“我们装个篮子,把这些完全是好好的食物送给那可怜人。你们同意吗?”她跳起身来。

“可是,母亲,你想这是好主意吗?”

多奇怪,萝拉想,她似乎又一次和他们全体不一致了。拿些他们宴会的残渣剩屑,那可怜人会愿

意么?

“当然了! 你今天是怎么回事? 刚才你还硬要我们同情,而现在———”

“噢,好吧!”萝拉跑去取篮子了。母亲把篮子装满了,堆得高高的。

“你自己拿去,宝贝。”母亲说。

萝拉关上花园门时,暮色正在降临。过了马路,小巷子到了。小巷子里烟熏火燎,又黑又暗。粗

陋的小房子里发出低哑的嗡嗡声。她希望自己穿上外套就好了,她的裙子太耀眼啦! 还有那顶炫目

的大帽子。

一个小身材的黑衣女人出现在昏暗中。

萝拉说:“你是司考特太太吗?”

那女人回答说:“我是她姐姐。请进来,小姐。”

“不,”萝拉说,“我不要进来。我只是送这篮子,母亲叫我———”

在昏暗的过道里,那小女人似乎没有听见她的话。“请走这边,小姐。”她用一种讨好的声调说。

萝拉只想走开,走得远远的,却又不由自主地跟着她。

一扇开着的门,里面是卧室,死去的人躺在那里。

“你想瞧瞧他,是不是?”女人说着,擦过萝拉走到床边。“别害怕———”她的声音亲热而有点调侃

意味。她亲昵地揭下被单,“他瞧着挺是样儿的。什么也显不出来。”

萝拉走上去。一个年轻人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就像在梦乡里。花园茶会,食物篮子,

这些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他离这一切都太远了。“一切都好”,那沉睡的面孔仿佛在说,“原该如此,我

满意。”

不过还是不能不哭,而且她不能不对他说话就走出房间。只听得萝拉发出了孩子气的一声哭泣。

“原谅我的帽子。”

她急忙找到门,走下门径,走过黑沉沉的人群。在小巷子拐角处遇上了劳利。

“可怕吗?”

— 30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翻页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