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发布时间:2023-7-1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会议议程大会时间:2023年7月14日 大会地点:华旗饭店国际会议中心5层501室时间 会议内容 主持人08:30-09:00 全体代表合影刘 俭10:40-10:50 会间休息12:10-14:00 午餐/休息09:20-10:00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展与思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姬红兵10:50-11:10 产研医人才培养与医疗设备创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郑海荣11:30-11:50 ⸺南昌航空大学电子信息(仪器仪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南昌航空大学 宋 凯09:00-09:20大会开幕式哈尔滨工业大学领导致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领导致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致辞10:00-10:40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思考华中科技大学 尤 政11:10-11:30 哈工大仪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内部治理改革探索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 俭 14:00-14:20 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卓越工程师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徐立军14:40-15:00 支撑-交叉-融合-创新 东南大学仪器学科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思考东南大学 刘澄玉14:20-14:40多... [收起]
[展开]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

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2023年7月13-14日 中国·哈尔滨

会议手册

主办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

承办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第3页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自2009年举办以来,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高校仪器

科学与技术学科交流与展示的重要平台,对提升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将在哈尔滨举行,论坛将讨论科技革命、产业变革、

新经济发展挑战下,仪器学科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的诸多话题,旨在推动产教融合,提

升学科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能力。

01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

承办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02 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2023年7月13-14日(13日14:00-22:00大会报到)

会议地点:哈尔滨华旗饭店国际会议中心5层501室

03 论坛主题

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04 餐饮安排

早餐时间:07:00-10:00,地点:五楼花园西餐厅,凭酒店房卡用餐

午餐时间:12:00-13:30,地点:五楼花园西餐厅,凭大会胸卡用餐

晚餐时间:18:00-20:00,地点:五楼花园西餐厅,凭大会胸卡用餐

第4页

会议议程

大会时间:2023年7月14日 大会地点:华旗饭店国际会议中心5层501室

时间 会议内容 主持人

08:30-09:00 全体代表合影

刘 俭

10:40-10:50 会间休息

12:10-14:00 午餐/休息

09:20-10:00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展与思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姬红兵

10:50-11:10 产研医人才培养与医疗设备创新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郑海荣

11:30-11:50 ⸺南昌航空大学电子信息(仪器仪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

南昌航空大学 宋 凯

09:00-09:20

大会开幕式

哈尔滨工业大学领导致辞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领导致辞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致辞

10:00-10:40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思考

华中科技大学 尤 政

11:10-11:30 哈工大仪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内部治理改革探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 俭

14:00-14:20 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卓越工程师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徐立军

14:40-15:00 支撑-交叉-融合-创新 东南大学仪器学科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思考

东南大学 刘澄玉

14:20-14:40

多方协同 产研融合 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

探索与实践

湖北工业大学 宋小春

11:50-12:10 为国炼器,为军铸剑,在服务仪器领域重大需求中培育高层次人才

国防科技大学 赵冬明

徐熙平

费继友

特色引领 产教融合 团队协同 装备驱动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01

第5页

时间 会议内容 主持人

16:00-16:10 会间休息

18:30-20:00 晚 餐

侯培国

15:00-15:20 深度结合社会需求的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

中北大学 刘文怡

15:20-15:40 面向技术集成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河南理工大学 张登攀

15:40-16:00 使命引领,多主体协同,培养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哈尔滨工程大学 赵玉新

17:50-18:10 轨道交通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大连交通大学 王丽颖

18:10-18:30 聚焦重大工程需求,培养卓越工程师

天津大学 邾继贵

华灯鑫

16:10-16:30 清华大学仪器专业学位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初探

清华大学 柳 强

16:30-16:50 产教融合,创新驱动,打造工程硕博士实践课程

电子科技大学 陈 凯

16:50-17:10

四轮驱动推进三链融合,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拔尖人才

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沈阳工业大学 刘 斌

17:10-17:30 地方高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西安理工大学 高 飞

17:30-17:50

大师引领,“全流程、双促进、三体联动”仪器类研究生

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上海理工大学 张大伟 于连栋

会议手册

02

第6页

报告人简介

尤 政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

报告题目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思考

工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

记、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微米纳米技术专业组组长、863

对地观测与导航领域专家组专家、“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

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未来芯片北京高精尖中心主任。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纳技术及其空间应用研究,在基

于微纳技术的航天器功能部件微型化方面,研制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型化、高性能的空间微系

统并实现了在轨应用;同时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卫星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作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NS-1

等多颗微卫星的研制,其中NS-1卫星是世界上在轨飞行的最小的“轮控三轴稳定卫星”(2004年),为我国空

间微系统与微卫星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

其它省部级科技奖5项等。获国家发明专利43项,发表被SCI/EI收录论文226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简 介

03

第7页

姬红兵

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报告题目 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展与思考

姬红兵,工学博士,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

殊津贴专家,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发展规划处处长兼211工程办公室主任,现任全

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常

务理事,陕西省学科(专业)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与管

理20年,承担了多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和试点工作。现为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

会员,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常务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信息处理、现代信号处理、目标跟踪

与识别、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提升国家

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专业学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和提升期等几个重要发展阶

段,现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力军。本报告从需求背景、特征定位、问题难点、模式机制、培养方案、质量评价、

联培基地、水平评估等方面系统介绍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政策、基本特征、改革要求等,并结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展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情况,分享体会与思考,供大家交流参考。

会议手册

简 介

内容提要

04

第8页

郑海荣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 产研医人才培养与医疗设备创新

郑海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联

合会(IFMBE)执委。科研方向为医学成像技术与仪器、磁共振/超声成像。提出了隐正则化快速成像理论,系

统解决了高场快速磁共振成像技术、研制出我国首型3T磁共振设备并获大规模临床应用。发展了非线性声

学声辐射力理论,发明了超声剪切波定量弹性成像仪器和原创无创超声神经调控技术。国家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简 介

05

第9页

本次报告旨在通过交流,向与会高校院系领导和专家求取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改革

思路。报告内容将围绕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构建、大类培养招生、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组织等学科专业建

设事项,介绍近年来哈工大仪器学院的工作实际,并结合当前哈工大整体绩效考核改革,介绍仪器学院在内

部治理方面的改革与思考。

刘 俭

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报告题目 哈工大仪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内部治理改革探索

刘俭,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QI专项总体组专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及显微仪器分会

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及计量测试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全

国几何量长度计量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J Microscopy等5个国际期刊编委,ISO/TC213委员会中国委员,

主持国际及国家标准制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计

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等。

会议手册

简 介

内容提要

06

第10页

南昌航空大学电子信息(仪器仪表工程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以无损检测技术及仪器为培养特色

方向,面向航空航天、特种设备、轨道交通和核工业等领域的无损检测重大需求,研究声、光、电、磁和热等方

面的部件和原位无损检测新技术。我校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和江西

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特检院等一批单位建设了研究生工作站,选派优秀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解决行业实际

检测难题,与相关研究生工作站建立了良好的培养机制。无损检测研究团队建立了“有边界的科研”和“有组

织的科研”的协同作战培养模式,研发了一批超声、电磁、射线检测传感器和智能检测装备,为相关领域培养

了无损检测工艺和装备的研发人才。

宋 凯

南昌航空大学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

报告题目 特色引领 产教融合 团队协同 装备驱动⸺南昌航空大学电子信息(仪器

仪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

宋凯,博士,教授,博导,南昌航空大学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受聘担任

全国无损检测学会电磁涡流专委会副主任、智能检测与评估专委会副主任,全国无损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委员,全国无损检测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航空工业/全国无损检测学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委

员会高级培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电磁无损检测新技术。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

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民机专项课题及横向项目(主持完成单项超1000万元项目1项)等60余项,累计科研

经费40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授权美国专利2件,

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近20项。2012年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9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

新成果一等奖1项,2020年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简 介

内容提要

07

第11页

赵冬明

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 为国炼器,为军铸剑,在服务仪器领域重大需求中培育高层次人才

赵冬明,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副院长,大校。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负责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牵

头组织学院参加全军军队院校教学评价获优秀,组织建成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

学中心,成功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参与国家新工科教改课题2项,发表教学论文26篇,撰写咨询报告

46篇,获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荣立三等功1次。

国防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聚焦无人作战、水下对抗、天基智能、量子技术等新质新域人才急需,

以“技术、人才、战法”为产出导向,深化“学、研、训、战”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高质量培养空间仪器工程、水

下智能感知、网电智能侦察感知、无人系统安全防御与反制、无人平台智能感知、装备智能检测等方向的专

业学位研究生,为部队和国防单位输送了大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会议手册

简 介

内容提要

08

第12页

徐立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光电学院院长

报告题目 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卓越工程师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徐立军,于天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英国肯特大

学、伦敦大学ICR任Research Fellow和Scientific Officer,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光电学院院长、教授、

博导,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IEEE Fellow,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

控制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北京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

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副主编、《Meas. Sci.

Techn.》和《Biom. Sign. Proc. Contr.》编委等。长期从事光电探测与先进成像及其应用领域研究,发表SCI

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0余项,曾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一

等奖1项。指导博、硕研究生70余人,6人获IEEE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2人入选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培养

计划。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是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用来获得新

数据、发现新现象、揭示新机理的仪器仪表、设备和系统。本报告主要是分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领域卓越工

程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和培养方案,研讨核心课程的数字化建设方式,探索校企深度协同下的高端专

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简 介

内容提要

09

第13页

宋小春

湖北工业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报告题目 多方协同 产研融合 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宋小春,现任湖北工业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

程人选、享受政府专项津贴专家。现代制造质量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全国无损检测学会常务理

事、湖北▪武汉无损检测学会会长。主要开展电-磁-声检测技术自主创新及工程化研究,主持承担了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等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60多篇,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12项,其中一等奖5项。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的一半,其人才培养主要着眼于国家建设的

需求,面向科技应用和转化,输出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然而,作为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

要力量,地方院校普遍存在着导师队伍较薄弱、平台支撑不足、科研资源偏少的问题。湖北工业大学针对以上

问题,构建了“多方协同 产教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通过发掘培养校内外力量,提高了导师队伍质

量;集中教学科研平台,争取各级部门支持,打造了良好育人条件;融合企业资源,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切实提高

学生培养质量。该体系在仪器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为地方院校研究生培

养改革提供有益思路。

会议手册

简 介

内容提要

10

第14页

刘澄玉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报告题目 支撑-交叉-融合-创新 东南大学仪器学科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思考

刘澄玉,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

学青年首席教授,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江苏省杰青,江苏省双创人才,联想青年科学家,穿戴式智能监控实

验室主任,国际医学生物工程联合会期刊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期刊委员会副主委,中

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健康工程分会副主委,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智能诊疗分会副主委。担任MBEC期刊Deputy Editor、PMEA期刊Executive Editorial Board成员、TIM编委、《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副主编、《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编委。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

动态心电英文专著1部,研究方向穿戴式医疗设备研发与智能监护。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科交叉已成燎原之势。仪器科学与技术具有典型的学科交叉性,以多学科

广泛交叉与深度融合为突出特征。在学科交叉背景下,仪器学科越来越多被其他学科所需要,在交通、电气、信

息等学科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基于此,我们需要着重梳理学科发展中的新知识脉络,更新知识体系,使学生

培养和学科发展落实到“仪器+”而不是“+仪器”的路径。学科交叉需要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使得学

生真正能够从交叉走向知识融合、创新发展。面对当前创新人才培养要求,需要着重培养其自主创新、开放创

新、原始创新、融合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本报告拟从上述角度谈一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形势下,对仪器学科专业

学位人才培养的思考。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简 介

内容提要

11

第15页

结合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现有招生体制下普遍存在的入口生源质量与出

口培养目标的不匹配、基本的实践能力欠缺、基础的专业能力不足等几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介绍中北

大学仪器学科在硕博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不同培养模式、社会需求、导师团队特色采取的多方面的做法与

效果。重点探讨交流如何补足欠缺和不足,在出口处将学生培养成满足特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刘文怡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院长

报告题目 深度结合社会需求的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

刘文怡,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山西省新型工业总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西

省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兴产业领军人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rology and Quality Engineering》

期刊、《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社编委会编委;《航天标准化》、山西省计量测试学会理事会理事。长期从事

航天领域高端工业总线和测试仪器技术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省部级基础研究、预先研

究项目13项,企业横向合作项目11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研、教学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7项,发表论文230多

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自主研制的SharkNet高可靠性智能重构现场总线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拥有

中国、欧盟商标3项。

会议手册

简 介

内容提要

12

第16页

专业学位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作

为地方高校,构建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专硕教育体系,有效落实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成为

地方高校专硕培养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报告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专硕、如何培养、如何保障质量”的问题,

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集成创新,立足四个教学问题进行汇报和交流:(1)地方高校专硕创新培养不足,

学生创新意识欠缺,创新能力不强。(2)培养要求学术化,忽视工程应用,无法支撑创新能力目标达成。(3)培

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研究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较弱。(4)培养中资源匮乏,机制不健全,工程实践流

于形式难以真正落地。

张登攀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 面向技术集成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张登攀,教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

指导教师,校元培名师,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访问学者。现任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副院长,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河南

省产业发展研究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主要从事智能制造、精

密测量与控制、齿轮测量等方面科研工作。主持在研或完成河南省研究生教研教改与质量工程项目4项,获

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获河南省特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4项。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简 介

内容提要

13

第17页

为全面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工程硕博士培养质量,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

院进行了系列改革和探索。以服务制造强国、区域发展和国防现代化为使命引领,布局学位点建设和专业学

位人才培养改革项目。跨域建设,优化面向以应对新科技、新产业、新军事变革为主体的培养方向布局。多主

体协同,构建校企深度融合长效协同培养机制;科研先行,对接企业“真需求”、凝练工程实践“真问题“,设立

学生培养”真课题”,全面推动“项目制”培养改革,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工程硕博士

培养模式。深化内部机制体制改革,提升育人供给侧协同改革力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实施“2+1+X”证书

制,贯通专业培养与职业发展通道。

赵玉新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助理兼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报告题目 使命引领,多主体协同,培养电子信息领域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赵玉新,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助理兼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导航仪器教育部工

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创新团队带头人,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级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国家

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教育教学奖。长期

从事船舶导航技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一等奖5项。兼任中国航海学会理事、中国惯

性技术学会理事、IET Fellow。

会议手册

简 介

内容提要

14

第18页

针对国家重大战略行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仪器专业人才需求,简要介绍清华大学仪器专业学位培

养的目标以及在校企合作融合培养,需求牵引协同育人等方面专业学位培养方面的举措。

柳 强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主任

报告题目 清华大学仪器专业学位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初探

柳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长聘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主任,

光子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先进激光技术团队负责人。十四五科技部重点专项“新型显

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激光技术、光场调控技术以及激光探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

作。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Optics Letters

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担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激光》、《光子学报》等期

刊编委。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简 介

内容提要

15

第19页

为提高工程硕博士创新实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多维度开展创新实践课程建设。通过与企业开展

校企深度合作,结合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和企业真实实用案例,建设多种校企共建课程模式,如由课程组提供

知识点,企业挖掘相关知识点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建设以企业真实需求为设计目标的课程案例等。形成一

系列典型教学案例,打造一批创新实践课程。报告将结合学院在仪器学科实践课程建设情况,介绍相关校企

共建实践课程相关情况。

陈 凯

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 产教融合,创新驱动,打造工程硕博士实践课程

陈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测试仪器、装备

综合测试、精密测控系统等。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2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出

版校级规划教材3部。主持包括自然基金联合基金重点、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

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会议手册

简 介

内容提要

16

第20页

本项目是我校“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2014年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之初,

确定了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宗旨,以“应用型拔尖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提

出了“四轮驱动推进三链融合”的建设框架。即:科研和教学为前两轮,并驾齐驱;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和人才

培养体系为后两轮,合力推动;四轮驱动科教、产教和国际化三链协同发展。瞄准国际前沿热门领域,解决了

“卡脖子”工程技术问题,提升师资队伍务实的工程技术水平;贯穿“显性科教协同”与“隐性课程思政”相融

合的教学理念;构建“应用型”拔尖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和“三网交织”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五位一体”

的学科建设管理制;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培养过程不清晰、内外质量保障体制不完善三个

问题。

刘 斌

沈阳工业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院长

报告题目 四轮驱动推进三链融合,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刘斌,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翔源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辽宁省科技奖励

评审专家,辽宁省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辽宁省百千万工程“百层次”人才,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

尖”人才,辽宁省首批“优青”获得者,辽宁省创新人才,《数字信号处理》辽宁省一流课程负责人。近5年,承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重点课题、企业横向课题 37 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

辽宁省教学成果(本科)一等奖1项;获辽宁省教学成果(研究生)一等奖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83 篇、著

作 4 部、国家和国际发明专利 63 项,国际首次成功解决长输油气管道、城镇燃气管网、钢轨等国家重要基础

设施的应力在线检测系列科学问题,成果转化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400万元、 运营经济效益超过16亿元

人民币。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简 介

内容提要

17

第21页

以西安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仪器仪表方向)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探讨工程类专业学位研

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探索贯穿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课题研究全过程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体系。依托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挥国家级工训中心、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的实践教学

资源,构建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平台,倡导学生开展创新性的研究与实践。

高 飞

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 地方高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飞,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副院长。2005年在西安理工大学获工

学学士,2008年在西安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12年在斯洛文尼亚新戈里察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

主要讲授《光电检测技术》、《专业英语(光信)》和《光电测试技术》等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主要从事激光雷达

大气遥感探测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

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在Optics

Letters、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and Radiative Transfer、Remote Sensing、Biogeosicences、Applied Optics、光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2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2项,被评为2014年度陕西省

青年科技新星。

会议手册

简 介

内容提要

18

第22页

为振兴国家高端精密仪器产业,面向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对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

产业的迫切需求,上海理工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重点布局光学核心元件及精密仪器、波谱影像仪器、生

物医学仪器、智能检测仪器等学科方向。通过加强师生共同体建设、打造校企联培机制、规范培养环节,构建

具有仪器学科特色的产教融合、多方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建

设高层次的卓越工程师队伍,为推进仪器科学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和提质增效提供人才支撑。

张大伟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

报告题目 大师引领,“全流程、双促进、三体联动”仪器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张大伟,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万人

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上海青年科技英才。现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及

常务理事,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光学仪器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环境生物

安全仪器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超精密光学制造军民融合基地主任。主要从事光学检测仪

器、生物医疗诊断仪器、生物检测仪器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等国

家级课题6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0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等高水平期刊论文。国家专利授权5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5项。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简 介

内容提要

19

第23页

大连交通大学以轨道交通为特色,始终围绕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应

用研究。学校坚持“立足辽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铁路市场,积极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围绕“东北老工业

基地振兴”“中国制造2025”“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仪器仪

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核、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位论文评审、导师聘任等环节积极

开展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人才培养各环节对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实现

了供给侧和轨道交通行业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创新能力。

王丽颖

大连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

报告题目 轨道交通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王丽颖,大连交通大学机车车辆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故障诊断与

状态监测。曾获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需求牵引 ,校企协同,轨道交通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

与实践》、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全生命周期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22年

11月27日,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论文《突出特色 提高专业硕士应用创新能力》。

会议手册

简 介

内容提要

20

第24页

针对产教深度融合需求,以解决工程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培育国家急需高层次仪器类工程人才为根本

目标,介绍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情况、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邾继贵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报告题目 聚焦重大工程需求,培养卓越工程师

邾继贵,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精密测

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从事计量测试技术及仪器专业的科研教

学工作,创新研究了基于激光技术、计算机视觉和精密测量理论的新型测量原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获得

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首批杰出人才、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等荣誉称号。第1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天

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简 介

内容提要

21

第25页

主持人简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吉林

省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获“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和“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主

要学术兼职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仪

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器

仪表学会实验室仪器分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徐熙平

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简 介

会议手册

22

刘 俭

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刘俭,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QI专项总体组专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及显微仪器分会

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及计量测试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全

国几何量长度计量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J Microscopy等5个国际期刊编委,ISO/TC213委员会中国委员,

主持国际及国家标准制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计

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等。

简 介

第26页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动车检测与网络控制工程实验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评审专家、中

国仪器仪表学会实验室仪器分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仪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虚仿一流课程负责人。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车辆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

宁省冷热技术创新中心,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动力工程系统和流场分布测试方面研究工作,在智能传感、深

度学习、图像处理、流场分布测试技术研究中成果显著,获得全军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主持国家级项目6

项、省部级项目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索引40余篇。任大连交通

大学机车车辆工程学院(中车学院)院长。

费继友

辽宁省动车检测与网络控制工程实验主任

简 介

侯培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燕山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教育部仪器类专业教学

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 主要从事仪器、控制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智

能仪器与智能控制、智能交通、虚拟现实应用研究等。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

完成省级教改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参编著作3部,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0余件,发表学

术论文近百篇。

侯培国

燕山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简 介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23

第27页

华灯鑫,男, 1964年11月出生,浙江杭州人,归国华侨,国立日本福井大学工学博士,现任西安理工大学

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三秦学者,教育部数控机床及机械制造装备集成重点实验

室主任,“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博士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教育部认定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及陕西省首批“三秦学者”创新团队的负责人。

兼国际著名期刊JQSRT客座编辑,SPIE亚太遥感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红外与激光工程》杂志第十

七届编委,《激光与光电子进展》第九届编委,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

任委员,陕西省测试计量学会副理事长,省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科学

技术委员会委员。

先后荣获省优秀留学归国人员,中国侨联的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奖,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

党员等称号,2015年9月3日受中共中央组织部邀请赴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70周年大会,并在天安门广场观看阅兵仪式。

华灯鑫教授长期在国内外从事激光雷达探测技术,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150余篇,其中SCI与EI收录100余篇,获国际与国内授权发明专利8项。主持国家基金的重大、重点及面上项

目6项、973计划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重点及国防预研等20余项,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

奖2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科技奖及发明奖各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2项。

华灯鑫

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简 介

会议手册

24

第28页

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

选(2017)、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家仪器类专业教指委委员,精密测试技

术与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全国光电

标准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国

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科技部国家重

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1项、\"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长

期从事3D宏观尺度坐标测试技术、微纳传感技术、超快光学精密测试技术研究,在Lab Chip,Opt. Express,

Sci. Rep., Meas. Sci. Technol., IEEE Trans. Instrum. Meas., Appl. Phys. Lett., RSC Adv., Opt. Lasers Eng.,

J. Mech. Robot.等著名期刊发表SCI收录以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共计10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80余

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授权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R1),二等奖1项(R1)。

于连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简 介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25

第29页

会议手册

第30页

第十三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院长论坛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企业画册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