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文史资料

发布时间:2023-2-0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海西文史资料

慕生忠将军访问格炼厂 李玉真 1993 年 8 月 20 日,83 岁的慕生忠将军携夫人来到格尔木 炼油厂。正在格炼厂宣传部工作的我采访了他,并与他和夫人 合影留念。 将军说,这是他第三次回到格尔木。第一次是 1985 年,他 与骆驼队的勇士们欢聚一堂。将军说起这事“嘿嘿”地笑,脸 颊上抖动的皱纹都像欢乐的浪波。可以想象,那是在举杯豪饮 中热烈的回忆与情感的碰撞。 他说,1951 年,部队进藏后他担任工委委员。部队不能动 用地方的一粒粮食,可是路途遥远,牲口运输能力远远不够, 军人经常处在饥饿中。1953 年成立了运输总队,他兼任总队政 治委员。从春季开始,从陕、甘、宁、青及内蒙古等地征购 2.8 万峰骆驼,雇佣牵骆驼的驮工 1000 多人,集合在运输总队的大 本营香日德。那时运粮到西藏走过不少沼泽地,骆驼和人的生 命损失都不小。为了寻找适合骆驼运输的路线,他找到马步芳 ... [收起]
[展开]
海西文史资料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海西文史资料 第二十四辑 海西州政协教科文卫和学习文史委员会  编 二○二二年十月

第3页

目  录 慕生忠将军访问格炼厂 ������������李玉真(1) 纪念陈庆英老师 ���������������李若虹(4) 我在杭州挂职 ��������������� 李科加(20) 不忘初心  为国为民创大业 ��������� 后志民(28) 难忘的知青岁月寺 ������������ 德青旺茂(35) 关于“马海”地名的由来及其相关传说 ���� 斯琴夫(50) 梦回小柴旦 ���������������� 靳育德(55) 瀚海戈壁一粒沙 �������������� 邹  晟(72) 海西蒙古族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 群克加(79) 我记忆中的海西民师 ������������ 哇  热(95) 《海西文史资料》的创刊过程 �������� 麦日根(103)

第4页

海西州撤销茫崖、冷湖行委设立茫崖市工作纪实 �������������������� 董园园(108) 解放初期青海柴达木地区剿匪肃特记略 ��� 程起骏(137) 19 世纪西方探险家眼中的柴达木唐古特人 �� 更  前(156)

第5页

慕生忠将军访问格炼厂 李玉真 1993 年 8 月 20 日,83 岁的慕生忠将军携夫人来到格尔木 炼油厂。正在格炼厂宣传部工作的我采访了他,并与他和夫人 合影留念。 将军说,这是他第三次回到格尔木。第一次是 1985 年,他 与骆驼队的勇士们欢聚一堂。将军说起这事“嘿嘿”地笑,脸 颊上抖动的皱纹都像欢乐的浪波。可以想象,那是在举杯豪饮 中热烈的回忆与情感的碰撞。 他说,1951 年,部队进藏后他担任工委委员。部队不能动 用地方的一粒粮食,可是路途遥远,牲口运输能力远远不够, 军人经常处在饥饿中。1953 年成立了运输总队,他兼任总队政 治委员。从春季开始,从陕、甘、宁、青及内蒙古等地征购 2.8 万峰骆驼,雇佣牵骆驼的驮工 1000 多人,集合在运输总队的大 本营香日德。那时运粮到西藏走过不少沼泽地,骆驼和人的生 命损失都不小。为了寻找适合骆驼运输的路线,他找到马步芳 -1-

第6页

曾用过的地图,发现一个叫噶尔穆的地方。他认为从噶尔穆通 往西藏是比较好的途径。他安排一个小分队骑着几峰骆驼去寻 找噶尔穆。接着他带领更多的人,骑着骆驼赶了去。将军说, 荒凉着呢,我们就扎下了 6 顶帐篷,把噶尔穆叫做格尔木。再 后来,我们运输总队浩浩荡荡的送粮队伍,就是从香日德到格 尔木,再翻过唐古拉山送到西藏的。那条路,1930 年有本《西 藏始末纪要》里说 :“世上无任何人,到此未有不胆颤股栗者。” 我们不怕,后来我带队伍开路,7 个多月,从格尔木通往西藏的 公路建成了。一路艰险接着艰险,也有我们的驮工们啦。我就 是回格尔木看望那时并肩战斗的战友啊。 将军说 :“第二次是 1989 年,他是同新来格尔木的开拓者 交谈,把昔日的开路故事讲给他们听,把神圣的责任感传递给 他们。今天来到格尔木,看见的是一个十多万人的城市了,你 们石油人还建了炼油厂,格尔木越来越好啊。” 那天,慕生忠夫妻参观了炼油厂。那时的建厂工作正在最 后的冲刺阶段,陪同的格炼厂张指挥给他介绍 :“青藏两省区每 年需要从外地调入油品 35 万吨左右,燃料依然供不应求,听说 牛粪都卖到 8 元一斤。” 慕生忠说:“是啊。现在西藏民间有个小调:‘不愁吃,不愁穿, 只愁烟囱不冒烟’。煮饭、熬奶茶,都靠烧牛粪,哪里够啊,就砍树, 拔荆棘。破坏了生态,沙地就多了。” 张指挥说 :“为青藏人民供应燃油,得到国家的重视。1986 年 11 月国家纪委批准青海油田建设三项工程。就是开发尕斯库 -2-

第7页

勒油田 120 万吨产能,铺设从花土沟到格尔木 435 公里输油管 线和建设格尔木炼油厂。建厂是 1991 年起步。中国石油天然气 总公司要求三年建成投产,我们加快步伐,提前一年,就是今 年 9 月建成投产。” 慕生忠说 :“好得很,好得很。投产了,西藏民用燃油和工 业用油都解决了,这是石油人造福西藏人民啊!”他对西藏有 特殊的感情。他接着说 :“在戈壁滩上建炼油厂太不容易了,当 初我们讲开路精神,现在你们讲格炼精神,都是优秀的民族精神, 今后一定要发扬光大。” 慕生忠临别时说 :“下个月你们开厂我见不着,遗憾啊。提 前祝贺,向建设者们致敬!” 后来我写了一篇散文《将军不老》,抒发了我对慕生忠将军 耄耋之年精神矍铄和开路精神不会衰竭的感慨,连同与将军夫 妻的合影,登载在《青海日报》上,以作纪念。 李玉真,曾任《瀚海魂》文学期刊编辑部主任,青海油田 文协常务副主席 -3-

第8页

纪念陈庆英老师 李若虹 动荡、慌乱的四月。短住 纽约,半隔离中等待核酸结果, 等候机票,急着回国看望病中 的父亲。惊闻陈庆英老师离世 的噩耗,无比痛心。和陈老师 的女儿小华联系,得知老师走 得安详、宁静,才稍得安慰。 第一次听说陈庆英老师是 在二十六年前。1996 年初,我 陈庆英先生 在川藏、青海和内蒙古转了近 一年后返回哈佛,继续我的学业。那时范德康教授(Leonard van der Kuijp)已被聘为藏学教授,我们这批博士生终于有了领路人。 那学期,范教授给我们开藏文典籍精读课,就在位于哈佛广场教 堂街 52 号的梵文和印度研究系二楼,选读的是《汉藏史集》。除 -4-

第9页

了跟范教授学习欧洲的汉学传统扣字、读典籍的本事之外,印 象最深的就是他跟我们介绍陈庆英老师 :“研究元史、蒙藏关系 尤为出色的学者,来自青海,太太是青海蒙古族。”我在藏学领 域刚刚起步,于是迫不及待地去查找陈老师的著作,开始细读 陈老师和王辅仁先生合著的《蒙藏民族关系史略》。这部书出版 于 1985 年,第一次把 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 中 叶, 元 明 清 时 代 的 蒙藏历史讲得一清二 楚, 生 动 地 叙 述 了 多 民族互动的进程和蒙 藏民族错综复杂的漫 长历史,我深受其益, 2012 年北京会议期间,陈庆英和李若虹 以后反复参阅、引用。 而我第一次见到陈老师是在来年的夏天。范教授带我们几位博士 生一同参加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陈庆英老师和我都在历 史组,他发表了以《西藏首次遣使清朝史实再探讨》为题的论文, 对 1639 年清朝入关之前的满藏接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而我 利用《多仁班智达家族传》中讲述的驻藏大臣策巴克受贿案,讨 论乾隆年间清朝官员和西藏地方权贵的关系。会后,与会学者一 起参观中华民族园时,我才有机会和陈老师交谈,他提到,我做 博士论文还可以到第一历史档案馆,参阅有关的汉文和满文资料。 我们一见如故。 -5-

第10页

后来范教授曾和 我提起过他和陈老师 相识的缘分。当年范教 授还在西雅图的华盛 顿大学任教时,看到陈 老 师 藏 译 汉 的《 汉 藏 史集》《萨迦派世系史》 和一系列有关萨迦派 帝师和元朝蒙藏关系 1999 年,陈庆英(右一)和邓锐龄(中)、 富有开创性的论文,特 沈卫荣(左一)在哈佛大学校园 意让他在青海任教的 一位学生去西宁登门拜访。后来在 1991 年的首届北京国际藏学 会上,他们第一次见面,果然发现彼此有那么多共同的研究兴趣。 1999 年春,范教授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下,邀请陈老师 来哈佛合作。陈老师和师母永红来到波士顿,入住萨默维尔镇默 多克街。陈老师和我时常互相走访,记忆中的那个夏天,我刚做 了妈妈,有陈老师来访学,和同学们一起特别热闹。我们还一起 聚餐、包饺子,师母的牛肉胡萝卜馅饺子鲜而润,咬一口,油渍 渍的馅儿里喷出那个鲜香味儿,以后再也没尝到如此美味的饺子 了。我常跟陈老师说,他来了真好,有那么多问题可以当面向他 请教。我们坐下来慢慢聊开,我真觉得从他这里得到的全是藏学 的珍宝,而且我们一旦谈开来,并不是书呆子般一味聊学问,而 更多是在聊家常中讲各自研究兴趣的来由。师母不时从旁补充, -6-

第11页

给陈老师慢悠悠的叙述添加了不少饶有情趣的独特经历。 陈庆英老师祖籍广东台山。他父亲在南京中央政治大学上 学时,正逢抗战,又因祖父去世,前往越南扶柩回籍,战乱间无 法返回南京复学。后几经波折,他父亲从云南大学毕了业,而后 前往四川工作,在南充安了家。陈老师是在南充出生、长大的(陈 老师带有一口四川口音),1958 年上高一时,举家迁往青海。他 回忆说,当时一家六口仅靠父 亲的收入,家境拮据,而青海 当时倒有不少工作机会,高三 时他曾一度想从西宁高中退学 进工厂,但是在沧石校长的帮 助下,他坚持到了毕业,并顺 利考入青海民族学院新创办的 物理系,第一次有了和青海蒙 藏民族接触的机会。尽管 1960 年初的青海民院数理化系科条 件 差, 起 步 维 艰, 但 从 外 地 陈庆英与夫人在美国华盛顿 高校来的和下放的“右派”老师们却能按照大学课程正常授课。 1961 年下半年,青海的一些大学下马了,但他所在的民院保留 了下来,不过规定只为藏族牧区培养中学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半 的课时来修藏文——先学字母、拼音和基本文法和口语会话,然 后深入牧区学藏语,第一次体验藏族牧民的生活。陈老师和中国 藏学研究中心的央珍女士做的访谈中详细介绍了大学时和藏族牧 -7-

第12页

民一起吃穿住行的生活经历——他去了青海湖边上的共和县倒淌 河乡,日月山下的麦乃亥公社,住在牧民的家里,几乎没有说汉 语的机会。在牧区生活的半年里,牧民干的活儿,他都干,放羊、 剪羊毛、拔牛毛、砍烧柴,擀毡子,装卸驮子,学用窝尔多甩石子, 用火皮袋鼓风烧火煮茶,还搬过两次帐房,从冬春草场到夏草场, 从夏草场到秋草场,还参加牧民的婚礼、生产队的会议。除了学 藏语,最大的收获可能是过惯了牧民的生活 :夏天在高山牧场皮 袄不离身,难得洗衣服而长有虱子,满是酥油味道。吃的方面, 适应吃糌粑、羊肉、喝奶茶;住的方面,尽管主人尽力照顾大家, 让住帐房里最好的地方,但是也是在草地上铺块油布或者垫子, 下雨时帐篷还漏雨 ;行的方面,要学会骑马,还要学会对付路上 遇到的牧犬。陈老师后来回忆青海湖边的场景时说 :“在湖东的 秋草场,我们的帐房正对着青海湖,在风和日丽的傍晚,在帐房 里喝着奶茶,面对倒淌河入口的河畔草原和大海一样的蔚蓝的湖 面,看到夕阳慢慢落入湖中,的确是难得见到的美景。我真正体 验了高原牧民生活的艰辛和他们的善良、乐观。我们离开的时候, 牧民依依不舍,有的还骑马送行一段,好像是送自己的亲人远行。” 陈老师对这段生活的感受和记忆,不仅闻之深切,而且实实在在 融入了他日后对蒙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研究及其著作之中。 从牧区实习回来,青海民院物理系被并到了青海师范学院。 之后两年里,陈老师不仅学习藏文版的物理教材,还开始阅读藏 族古典文学。那时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在播放藏文《格萨尔王传》, 青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格萨尔王传·霍 -8-

第13页

岭大战》的藏汉文本,陈老师开始从中理解和享受藏文古典文学 之美,但是那时他并没有机会接触藏传佛教和历史方面的典籍。 1967 年,陈老师开始任教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红卫中学(即 现在的德令哈第一中学)和民族师范学校。陈师母永红是格尔木 的蒙古族,于是陈老师也结交了不少蒙古族的亲戚、朋友,学了 蒙古族语的日常用语,住过蒙古包和藏区的帐房。他还带学生参 加秋收,在察尔汗盐湖挖过钾肥矿。他日后回忆,那里最可怕的 数盐碱滩上的大蚊子。在海西的生活经历构成了陈老师日后难得 的研究背景,正如他跟央珍说的,“以后读到这方面的书籍,许 多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对书中的记述也能够按照生活的实际去理 解。”(这一段介绍陈老师求学经历,大部分参考并引用央珍和陈 老师的访谈内容。《中国藏学》,2016 年第 S1 期。陈老师的女儿 -9-

第14页

陈立华又帮助添加了一些细节,在此一同致谢。)1978 年“文革” 后第一次招收研究生时,几乎出于偶然,陈老师报考了中央民族 学院的古藏文专业,被顺利录取。陈老师离开了青海,离开德令 哈,来到了北京,半路出家步入藏学。那一年,他 37 岁。 陈老师从哈佛访学回国后,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2001 年 我完成博士论文后,陈老师曾向我提议,如果国外没有合适的机 会,可以考虑回国,到中央民族大学、高级佛学院或藏研中心等 教研机构工作。后来我在哈佛燕京学社落了脚,未能回国任职, 但和陈老师一直有着非常愉快的合作。他先鼓励我把博士论文译 成汉文,还自己写了序言和书评,在藏学中心内部出版。2000- 2002 年间,陈老师和我合作申请到了日本丰田基金会的资助, 以洛克在甘青藏区的经历来研究 1920 年代的甘青民族关系。陈 老师特意为我寄来的整套《西北行记丛萃》系列,多年来成了我 的案头书。在我翻译洛克传记时,陈老师为他的三位学生提供了 学研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帮着翻译洛克和哈佛阿诺德树种园主任 萨金特教授之间的全部通信,还为我的译作做了序。后来,我们 就有关六世班禅的各方史料不断通信,并多次见面交流。一方面, 这是我博士论文的延伸 ;另一方面,陈老师多年来也一直关注对 班禅世系的研究,尤其是涉及到六世班禅进京及其和东印度公司 的交往。他还特别注意到,《六世班禅传》中写六世班禅染上天 花而圆寂之前,曾把两位印度瑜伽师召至跟前。这一细节确实打 开了研究六世班禅和周边地区交往的一个新的取向。 2001 岁末我到北京查阅资料,陈老师带我一起去第一历史 -10-

第15页

档案馆看有关策巴克 - 多仁家族贿赂事件的汉文档案,并查找满 文档案目录。从档案馆出来,陈老师熟门熟路,带我穿过西华门 内的一条幽密小径,左拐右弯就进了故宫。当附近的门卫发现我 们来路不正时,在身后吆喝起来,我们加快步子,消隐于宫中。 陈老师和我深有默契,意外的冒险给我们查看档案之行倍添乐趣。 正值农历新年前夕,藏研中心年前团拜聚餐,陈老师和师母带我 一起参加。觥筹交错间,师母从旁轻轻地捅一捅陈老师 :“老陈, 你也过去给人家领导和同事敬杯酒,说几句新年祝酒词去。”陈 老师笑眯眯看着师母,不紧不慢地说:“这个场合端着酒杯说的话, 1991 年 9 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同事在承德考察 -11-

第16页

大家离开酒桌就忘了。”此后每当应酬难当之际,我总想起陈老 师的这番话,于是嘈杂间依然能静静坐着,心里还有说不出来的 踏实。 往后多年,一到北京出差,得空就去看望陈老师。我坐上 地铁,从惠新西街北口站出来,穿过川流不息的北四环东路, 就到了藏学研究中心大院。他在藏研中心的办公室和后院的寓 所成了我在京歇脚、学术充电 的最好去处。 我总是先给陈 老师打电话,他就会从中心大 楼后边的宿舍楼下来,接我到 家中或是去办公室小坐。常常 是先喝茶聊天、叙旧,然后就 带我穿过亚运村小区,蹓达到 他特意选的江浙风味的富春江 聂塘寺白度母唐卡 餐馆,我们边吃饭边聊一些近 来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和彼此近 来关注的学术课题。2010 年我们一家离开北京回波士顿时,行 前陈老师特意送了一幅来自聂塘卓玛拉康寺的白度母唐卡,让 我们带上。这幅唐卡一直放在我家中楼梯道上的最高的面墙 上,每天上下楼,白度母端庄、慈和的面目,温静、怡然的浅 笑,还有观十方无量佛土和六道众生的七目,带给我深深的宁 静。2016 年夏,我到北京出差时又和陈老师在藏研中心的办公 室见面,然后他还是带我去富春江餐馆。记得那天比较热,一 -12-

第17页

坐下,陈老师就要了酸梅汤,说夏日里忙来忙去的,消消暑很 重要。陈老师跟我分享最近刚刚完工的《西藏通史》项目,我 深知他作为这一项目的总主编肯定付出了不少心血。我还记得 他跟我聊起,以后回国可以找个县城,安安静静地住下,读读书, 写点东西,生活既经济又便利,还不闹腾,挺好的。怎能想到, 那是我和陈老师见面的最后一次! 陈老师近些年从北京迁到了四川。他告诉我 :“我在四川成 都的邛崃,史记中就有司马相如、卓文君的故事。离成都市区 七十公里,现在有高铁可通,半小时到市区。”他还提到,范德 康教授在川大讲学时,还去过他那里。这两年,我一直想着下次 回国就去邛崃看他,感受 一下他享受着的小县城的 安 宁 日 子。2019 年 夏 天, 故宫博物院的罗文华研究 员请陈老师为《扎什伦布 寺图录》撰稿,也让我写 一篇有关班禅喇嘛研究状 况的综述。陈老师让女儿 2019 年 6 月 6 日,陈庆英与范德康在四川邛崃家中 小华发来了他的一篇《受封和朝觐 - 清前半期的班禅额尔德尼和 扎什伦布寺》时,我才得知他病了,住院治疗后刚回家休养。他 知道我也为《图录》作文来介绍有关班禅喇嘛的研究,陈老师来 电邮说 :“关于六世班禅到九世班禅,确实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 问题,以后再慢慢做。我把我的文章做了一些注释,主要是藏文 -13-

第18页

资料的出处,请查看。”这确 实是汉藏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 时期,如能以班禅喇嘛的角度 出发,还有许多领域可以开拓。 得知最后选编时拙文没被纳 入,陈老师鼓励我投给四川大 学的《藏学学刊》。在张长虹 教授和期刊的编辑同事的帮助 下,拙文得以在第 24 辑刊出。 陈老师得知后非常高兴,称赞 这些年“《藏学学刊》在学界 陈庆英在四川邛崃 的影响增大了不少”,并分享了他早年和黄布凡合作的《阔端召 请萨迦班智达书信译解兼其历史背景》一文和他与女儿小华合作 的《1414 年大慈法王奉命进京朝见及永乐皇帝的安排》。陈老师 最后一次和我分享的这两篇论文发表的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但 是陈老师利用一手史料,以藏史中往往被人们忽略的议题和事 件为切入点,行文和史料一如既往地扎实,学术价值依旧。2021 年秋,曾和陈老师在藏研中心共事的四川大学藏研所熊文彬教授, 来哈佛燕京学社访学时,特意带来了陈老师的问候。不久,我又 收到了陈老师发来 2022 年新年的祝福。我期待着不久就可去四 川看望陈老师,听他讲最近的研究和著书。可疫情之下,只有遥 遥无期的等待,而见文如晤,只有时而翻阅书架上陈老师的论文 集和专著。 -14-

第19页

陈老师离开德令哈,进中央民族学院攻读硕士时,师从王 尧先生研读敦煌吐蕃文书中的古藏文资料而写成的《斯坦因、伯 希和敦煌汉文写卷中夹存的藏文写卷情况调查》《一份吐蕃驿递 文书》和《土地面积丈量——试析吐蕃时期的土地制度》等文章, 迄今仍有待学界突破。毕业后,他对《萨迦世系史》《汉藏史集》 和《朗斯家族史》等重要的藏文史料做了翻译和研究,对元朝西 藏地方制度有了开拓性的阐述和分析,著有《元朝帝师八思巴传》 《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驿站》《夏鲁的元朝帝师法旨》《卫藏地 区的萨迦派和元朝的关系》《元朝帝师制度及其历任帝师》《关于 元代西藏的户籍清查》《元代朵思麻宣慰司的设置年代和名称》 等论文和专著,均为研究元朝藏史的开拓之作。之后陈老师在青 1990 年 4 月,陈庆英(左二)随王尧(左四)一行学者访问日本大正大学 -15-

第20页

海社科院工作的十年间,和王辅仁先生合著的《蒙藏民族关系史 略》,主编的《中国藏族部落》《藏族部落研究》都是研究安多藏 族部落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其间他还在塔尔寺藏文文献研究 所全力以赴研究塔尔寺的历史文物和当地的碑文,编撰并出版了 《塔尔寺藏文藏书目录》和《塔尔寺志略》等重要史料。 1993 年, 陈 老 师 回 到 北 京进入中国藏学研究所工作 后,他的研究转向元明清西藏 地方与中央朝廷的关系。他写 的有关满蒙藏交往史的《三世 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生平事迹 探》《西藏首次遣使清朝史实 探讨》和对章嘉·若必多吉和 乾隆皇帝的关系等系列论文构 《达赖喇嘛转世及历史定制》意大利语版 成了这一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 取向,而他早些年整理的《五世达赖喇嘛年谱》开启了对历代 达赖喇嘛的系列研究,其重要性经久不衰。他还承担了《西藏 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资料选编)》《元以来西藏 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历辈达赖喇嘛生平历史研 究》和《西藏通史》等大型课题项目的总主编任务。其间,陈 老师多年积累而著成的《达赖喇嘛转世及历史定制》成为研究 活佛转世这一看似熟悉但是仍缺精深、系统研究的议题必读之 作,曾被译为英文和意大利文出版。近年里,陈老师和王晓晶 -16-

第21页

合著了《瑜伽师蒲南吉尔事迹考——从〈六世班禅传〉解读》《六 世班禅灵柩回藏考》《六世班禅东行随从种痘考》等有关六世班 禅的论文。 此外,陈老师还把一系列重要的藏文史籍,如《红史》《汉 藏史集》《萨迦世系史》《王统世系明鉴》《第三、第四和第五辈 达赖喇嘛传》《章嘉·若必多杰传》等等译成了汉文。他的学术 意识,对藏文史料孜孜不倦的研读和融会贯通的理解,使他得 以在藏学很多领域得以开风气之先。在自己研究成果不断的同 时,他还时时提醒学界,藏学领域确有许多尚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比如西夏王朝和元朝藏史之密切关系就是论题之一。他很早就 向学界提出,西藏的吐蕃王朝和后弘期都有很多汉、藏文的记载, 唯独分裂割据时期没有可靠资料可言,因而造成了藏史研究的 一大空缺。为了填补这一空缺,他认为,除了了解唃厮啰王朝 和古格王朝之外,仍需要深入研究西夏王朝,因为西夏是汉藏 和蒙古、女真等北方民族夹杂的一个地区,可谓藏族和周边民 族相互交往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桥梁,不仅延续和融入了吐蕃王 朝的文化、制度,也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宗教文化。元朝的帝 师制度就是从西夏延循而来的,而且了解西夏,会大大地有助 于我们了解宋代的藏族史。(《西夏王朝与元代藏族历史——访 著名藏学家陈庆英先生》,扎西龙主,《西藏大学学报》,2007 年, 第 22 卷第 4 期,第 1-4 页。) 陈老师并不停留于过去已经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且时时关 注藏学领域内的新走向。他在中国藏研中心创办 30 周年之际和 -17-

第22页

央珍做的访谈中曾提到,自 2000 年以来,自己原有的学术自信“无 形中慢慢消失了,感觉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太多了,写文章、做讲 座反倒觉得不那么有把握了,不那么敢下笔,不那么敢发挥了。” 这实为陈老师谦诚之辞,其实,他的论著,不管是 1980 年代有 关敦煌吐蕃古藏文文献,还是研究元朝萨迦派帝师和蒙藏关系的 译著和专著,或是他细心辑成的塔尔寺珍藏的藏文典籍目录,或 是最近二十年里编撰而成的大型项目和数十年里完成的重要的藏 文史籍译著,其深远的学术价值和影响迄今不减,都是国际学界 研究无法绕开的。陈老师言及近些年来的下笔之难,其实道出了 西藏史研究进入的一个新阶段——如何结合其他领域来拓展研究 取向和视角,如何把区域史和世界史结合起来研究藏史,已成为 现今业内学者致力所向。 陈庆英老师在 1978 年 离 开 青 海 德 令 哈 后, 从 事 藏 学 教 研 四 十 余 年, 他 一 向 严 谨 治 学, 谦 和 提 携 后 辈, 学 界 有 口 皆 碑。 陈 老 师安详离世而得安息长眠, 这 是 他 的 大 福 报。 可 惜 陈 老师带走了现今学界实为 2017 年冬,陈庆英先生在青海陀乐寺 难 得 的 一 片 宁 静, 也 带 走 了那么多有趣的话题和愉快合作的机会。我深深地怀念着他,怀 念和老师结识、合作和一次次见面畅谈的愉快时光。往后到北京, -18-

第23页

何处落脚?去了成都,何以安放再访老师的期盼?老师赠送的白 度母唐卡会一直伴着我,护佑我跨过一道道坎。他留存身后的有 等身著作,更有谦卑为文,诚善待人的品德 ;他的著作和品德定 会继续引领着藏学研究,且将激励业内的后学走得又稳又远。 2022 年 6 月 29 日 原稿最初发表于澎湃新闻网 李若虹,系哈佛大学中亚学博士,现任哈佛燕京学社副社长 -19-

第24页

我在杭州挂职 李科加 2010 年,中央召开东西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确定了新一 轮对口援建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国家繁荣发展和长 治久安作出的政治部署。2011 年 10 月我到任海西州政府副州长, 为细化落实党中央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重要精神,按 照统一要求,2012 年年初州委安排由我率队,带领两市三县一 行委相关负责同志赴浙江挂职学习。 3 月 27 日,省委组织部在西宁召开全省赴省外挂职锻炼干 部动员大会,这是自 2010 年中央出台建立东西部结对帮扶政策 以来第二批实施干部对口交流、挂职。 4 月 5 日,海西一行 7 人挂职干部飞往杭州,4 月 6 日杭州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仲灿同志会见来自青海、新疆至杭州挂职 全体干部,4 月 7 日来自海西的 7 名同志,我留杭州、其他 6 位 奔赴嘉兴市六个区县接受任务。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 4 月 6 日傍晚时分,兼职负责我这口工 -20-

第25页

作的杭州市委办公厅包建伟秘书通知我,次日上班市委书记黄坤 明同志要见我,我当时一方面感到欣喜,同时又感到惊讶!我一 个挂职学习干部,怎会得市委书记待见!黄坤明同志时任浙江省 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至半夜我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也无 法入睡,试着做了一些必要“功课”。第二天清晨,司机陈小刚 早早接我到办公室,便去时任杭州市委常委、秘书长许勤华同志 处报到。没过多久许秘书长带我去见书记,临走秘书长提醒我书 记公务繁忙、日理万机,力争俭约时间。九时许我们到了书记办 公室,坤明书记身材魁梧、精神矍铄、个性爽朗,一双炯炯有神 的眼睛使人顿感坚毅与亲切,书记见我一下伸手和我握手打招呼, 那一瞬间情景至今清晰的记忆在我脑海里!接下来的时间,书记 与我交谈三十多分钟,一开始书记谈笑风生地问我“每年到杭州 市挂职锻炼的干部很多,一般我单独没见过,你知道我为什么今 天专门要见你呢?”当时自己确实有点茫然,不知从何答复,书 记接着又自问自答式地说“三个理由,一是海西州是浙江省对口 援建地区之一,对口支援又是党中央交给大家的政治任务,务必 要高度重视;二是你来自艰苦地区、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 我们更要关心你 ;三是我让办公室了解,你是第一个到杭州市委 挂职的藏族兄弟、藏族干部 !” 听完书记这番出乎所料、语重心长的话,我心中霎时激情 澎湃,难以抑制,有股暖流涌动周身。书记还请我品享杭州独有 西湖龙井茶,过了一会儿,一开始那种诚惶诚恐和忐忑感觉慢慢 消去,心情完全平静下来,与书记自然交流起来。书记提到涉藏 -21-

第26页

地区经济发展、维稳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工作,也谈到了文化自信 以及宗教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中国化方向等话题。尤其书记围 绕汉传、藏传佛教历史由来,文明交融、实践引领等方面的一席 讲话、指引让我瞠目结舌,备受启发。虽说自己学习藏学、学习 宗教方面知识多年,直至获得硕士学位,听了领导的教诲,方知 何谓学以致用、学思践行!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过半个钟头,我完全“违背”了秘书长 俭约时间的提醒!临别书记大致讲了工作要求,尤其期望我带头 发挥杭州、海西两地交流、交往纽带作用,这对我后期积累挂职 锻炼业绩也有直接关系。书记还提到,接下来学习历练的同时还 对杭州市各方面工作要提出宝贵意见!这句话似一字千钧,既是 鼓励、动力,更感到学习之迫切! 这是我与坤明书记的第一次见面,印象极其深刻,他的博 学睿智、和蔼可亲令人永远难以忘怀!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我 主要是协助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同志工作,主要以学 习考察居多,同时兼顾、参与市委办日常一些工作,常常也能见 到书记,更多地在各种会议上。 2012 年那段时间,浙江省正当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浙 江工作期间擘画的浙江省域治理总纲领和总方略的“八八战略” 及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决策部署关键时期,各方面发展 风生水起,很多经验属全国典范。杭州作为副省级省会城市,正 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诸多 首创在全国同等城市遥遥领先。记得当年,杭州市国民生产总 -22-

第27页

值 7011.8 亿元,同比增长 10.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 GDP 达 12447 美元 ;财政总收入 1488.92 亿元,同比增长 19.6%,其中 地方财政收入 785.15 亿元,且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八 大保障体系”建设 ;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065 元,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5245 元,分别增长 13.4% 和 15.6% ;三次产 业结构为 3.3 比 47.4 比 49.3,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主旨,全区团结奋 进,携手共进,已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当时,杭州市以城乡一体化、城市国际化为主抓手,着力 建设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生态型城市,全力打造安居乐业 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人文法治示范区,全面推进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活品质之城”建设提 高到新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新征 程,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为攻坚期任务。 如记得当时杭州正在打造“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发展“夜 市经济”,加快建设“大湖滨商圈”精品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居 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我们挂职干部一行多次为此开展调研, 并对接州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州府所在地德令哈等地开办“美食 一条街”积累经验,先学先试,取得成效。 当年挂职印象最深刻的还有,杭州全市突出发展“十大产 业”,年底十大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4.5% ;还 有实施文创人才建设、园区示范、大企业培育、精品创作和品牌 建设“五大工程”,重塑八大文创行业 ;拓展移动商务应用,加 -23-

第28页

快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推进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和国家 物联网创新服务试点建设 ;推动“三网融合”与宽带网络升级, 建设“智慧杭州”;筹建太阳能光伏研究院与新能源技术创新联 盟等等,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海西也是受益地之一,如德令哈 50MW 中控光热发电窥见一斑。所有类似前沿创新理念、目标设 想、精细举措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另外,记得杭州从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着手,破七难、 办实事,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改 善民生,杭州社会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获中国 民生成就典范城市最高荣誉奖,连续 8 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 城市,开创了科学发展新局面。完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按照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 4% 的要求,确保达到 省核定的市区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 16.4%。 创新型城市建设蓬勃开展,强化创新驱动,出台“科技创新 30 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 2.88%,规模以上工业新产 品产值率达 24.6%,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工业 比重达 27.2%。成功创建省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和金融 结合示范城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 权示范城市。 之外,感受深刻的还有杭州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方 方面面都在着力推进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健全充满 活力的创业创新体制、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体制、科学高效的行 政运行机制等等。如,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十大平台”,加强产 -24-

第29页

业技术联盟和研发中心建设,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产业投资与 创业投资结合。又如,深入实施“115”“131”“815”“356”“521” 等人才计划和企业家培训工程,着力引进培养高端创新型人才、 科技型企业家、行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掌握核心技术的 创新团队,加强人才工作,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还有建设中小 金融机构总部和财富管理投资机构集聚区、金融中后台服务基地。 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凡此种种,扩 大开放、深刻变革的举措和各行各业只争朝夕、欣欣向荣的景象 至今难以忘怀。 其他如科技创新“十大平台”、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招 商引资“十大计划”“一核两带三圈三园”金融集聚区,“两家两 中心”即市民之家和网上市民之家、行政服务新中心和网上行政 服务中心等等,以及政府加强自身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 革,力推行政效能提升,设立“12345”市长公开电话等前沿设想、 创新举措、高维布局,令人眼花缭乱,浮想联翩,学不够、想不尽! 记得当年,杭州成功举办第十四届西博会、第八届中国国 际动漫节、第六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2012 年国际友 城市长峰会等喜庆盛会,挂职组一行干部亲身经历,印象深刻! 同年,还建成开通杭州地铁 1 号线、2 号线东南段完成 13 座车 站主体结构 ;还普及、提升“免费单车”服务管理水平 ;打造 利用地下、地面与立体空间,新增停车位 50000 个,其中公共泊 位 8000 个等等,本人也有幸跟随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出席、 参与很多活动和仪式,许多场面至今历历在目,令人激动不已! -25-

第30页

经两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倾心勠力,挂职干部 用心对接和通过援青指挥部开展各层面包括教育卫生、文化旅 游、工商企业等交流学习、招商引资互动 40 余次,建立各种机 制和平台,如打造两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协作平台、设立 浙师大附属中学(金华二中)天峻县异地民族高中班,持续办至 2019 年,共 7 期等等。总之,本次挂职锻炼为建立东西部对口 帮扶协作以来第一批赴浙江挂职干部,大家全身心促进相互学习、 增进交流友谊,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为日后两地互动协作打下 了坚实基础。 2013 年 1 月起本轮挂职接近尾声,组织上进入考核考评、 交接工作阶段,各项收尾工作有序推进。真到了学习、工作、历 练、生活一年,即将离开这美丽、富饶、发达的江南沿海城市, 心中五味杂陈,更多挂念不舍占据心房。1 月 13 日,又是一个 不平凡之日,大清早接秘书包建伟通知,说上午 11 时坤明书记 要见我!心中充满喜悦和激情,再次整理手头总结材料。11 时 准时到书记办公室,书记正在批阅文件,见我便放下文件夹,向 会客厅走来。书记精神抖擞、兴致勃勃,问我挂职的感受、收获, 也收下了我们海西籍 7 人挂职干部一年来学习、工作总结。谈笑 间,书记已安排秘书将饭菜送到办公室,中午一起用餐,说就当 是为我饯行,我感动得不知所措,这么大的领导,工作日理万机, 还时刻惦记着我挂职结束这点小事!这种细心、精心、爱心,无 法用常理去理会或难以言表,此刻千言万语都是苍白!书记一再 告诫,对口支援是一项政治任务。体现中央的高瞻远瞩,更饱含 -26-

第31页

共同富裕制度优势的价值。书记的每一句话,字字千金,深深印 刻在我的脑海!书记还讲到对口支援是个长期使命,是涉及全方 位的工作,要我一定要注意加强两地之间方方面面的联系和协作, 还有友情的不断加深……等等,句句肺腑之言、句句直击心灵。 临别时,书记特意为我题字一副“慈悲为怀、百姓为本”, 副标“李科加同志杭州挂职圆满”字样,迄今视若至宝,藏于家 中书橱,每每细品,感慨万千。时感字里行间昭示的不仅是如何 做事,更是如何做人的哲理,这也一直激励着我要一生与人为善, 群众至上,凡事求真,刚正不阿。 临别前,挂职期间多次给予帮助指导的时任市委常委、常 务副市长杨戌标,市委常委、秘书长许勤华,市委常委、宣传部 长翁卫军,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仲灿,以及市委办公厅的领导 专程抽出时间安排交流,回想起来,记忆犹新,备受鼓舞。 2013 年 1 月 17 日,我和挂友丁国荣、希红星、旦正措等搭 乘国航 CA8509 次航班,作别西子湖,挥手杭州城,离开近一年 时间朝夕相处的领导、同事、朋友,返程海西,胸中满是沉甸甸 的收获和接续奋斗的兴致…… 2022 年 7 月 23 日,于德令哈 李科加,又名汪什代海·索南达杰,海西州政协十三届、 十四届党组书记、主席 -27-

第32页

不忘初心  为国为民创大业 ——忆中国石棉工业的先驱者茫崖石棉矿的 老书记兼老矿长  赵瑶台 后志民 不忘初心,对我们茫崖石棉矿人来说,极重要的就是不忘 茫崖的创业史,不忘那些不畏艰难困苦,为国为民创大业的创业 者,不忘他们的创业情怀和创业精神。下面我想着重忆忆令我没 齿难忘的、我们茫棉石棉矿的一位老书记老矿长,他可以说是中 国石棉工业的先躯者,他为茫崖石棉矿乃至中国石棉工业作出了 开拓性的不朽贡献。他用光辉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 :一个真正的 共产党人,当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第一次创业 他,1952 年,时任中国人民觧放军 62 军 185 师及雅安军分 -28-

第33页

区后勤处处长。他却放弃了刚任命的 185 师及雅安军分区参谋长 的职位,根据周总理的指示,西南局的命令,带领三个团,一个 军械所,一个卫生所,共 2800 余名官兵,集体转业到西康省一 农场开采石棉。因那时石棉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还是出口换汇物 资。他硬是率领大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原始手工操作到机 械化操作,让石棉矿的职工人数占到了西康省职工人数的三分之 一,产值占到西康省工业产值的二分之一,建起了中国唯一一个 用矿产品命名的县——石棉县。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土石棉专 家”。1959 年随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时,苏联政府想留他,许以高官, 可他却断然拒绝,回答道 :“我的才智只能贡献给我的祖国。” 第二次创业 可就是这样一位为国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土专家,这样一 位信仰坚定的爱国者,却被打成了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直 到 1962 年平反。1962 年,由于在茫崖发现了大型的露天开采的 石棉矿源,国家决定将青海的小型石棉矿收归国有,成立建工部 直属的茫崖石棉矿,调他去建矿。由于他刚平反不久,他爱人不 同意调动,坚持哪跌倒从哪爬起。可他却认为,个人必须服从国 家的需要。就这样带领全家,从青山绿水的四川,来到了寸草不 长、数百里不见人烟的茫茫戈壁。 他初到茫崖时,工人已三个月没发工资了。他来后才三个月, 就硬是应兑了承诺,补发了 6 个月的工资。第二年就为国家实现 -29-

第34页

了利税近 500 万。随后又打出了深水井,找到了水质不错的地下 水源,建起了供水系统。仅短短两三年,就让茫棉矿由一个手工 开采的矿变成了机械化开采的大矿。1965 年便成了中国首个年 产万吨石棉的石棉矿。 再次被打倒 1965 年“四清”运动,由于他公平地处理了职工中的各种 问题,被广大职工称为“赵青天”。可他却在连续三天三夜不停 地书写“四清”运动总结报告后病倒了,被立即送到北京。经协 和等医院诊断为肝癌晚期,不予治疗。建材部对北京协和医院说, 他是建材行业“焦裕禄”式的干部,一定要动手术抢救。副部长 亲自代他爱人在家属栏上签了字。手术后,哪知是误诊,实为总 胆管结石。不过,也因这场大病,他躲过了随之而来的轰轰烈烈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初始阶段的冲击。 但就是这样一位“焦裕禄”式的干部,在“文革”中终究 没躲过厄运,被戴上了“四大”(“大兵痞”“大地主”“大官僚”“大 叛徒”)“两假”(“假党员”“ 假三八式”)“一资”(“走资本主义 道路的当权派”)的帽子。他的罪名是“利润挂帅”“奖金挂帅”“重 用知识分子”。岂不知这三条不正是现代工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他最终还是在 1968 年被揪回了茫崖,关入牛棚,挨打受批,十 几公斤重的铁牌子用细铁丝挂到脖子上,戴着高帽子游行,直到 1970 年被解放。 -30-

第35页

第三次创业 这时他得知,国家在青海祁连山脉又发现了大型石棉矿藏, 于是他打报告,要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建第三座大型石棉矿。虽 他爱人还是坚持哪摔倒哪爬起来,但最后还是听从了他,以国家 利益为重,举家跟随年近 60 岁的他,去了一个陌生地,拄着拐杖, 爬上地处海拔 3900 米的高山之巅的新矿区。在祁连山脚,住帐篷, 吃糌粑和带血的牛羊肉,冒着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开始了 第三次创业。直到 1976 年离休。 清廉的往事 他这一生真有不少感人的故事,这里再简介两则清廉的 往事。 一是级别待遇。他是 1938 年参加革命的,1952 年转业时, 被定为享受地师级待遇的行政 12 级。可到 1976 年离休时,仍 然是行政 12 级。不是没有提级的机会,而是几次都被他让掉 了。对自己如此,对家人也是如此。爱人是 1948 年参加革命的, 1952 年转业时定为 22 级,到 1978 年去世时,还是 22 级。他大 女儿 1946 年随军,1950 年参加工作,1958 年中专毕业,到“文 革”后第一次调资时,还是行政最低级 25 级。就是因为他爱人 和大女儿同在一个单位,每次提级,他都是一句话 :我的家人不 作考虑,毫无商量余地就将她们从提级名单中删除了。虽然他为 -31-

第36页

国为民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由此足可见他对自己及家人的要求 何其严格。 二是一张写字台。他数次搬家,随身携带的唯一一件公家 的物品,就是一张特大号的三件套写字台。这是他转业时因工作 需要公家为他特制的。他从四川运到茫崖,从茫崖用到祁连,可 见喜爱的程度,感情之深。离休时,儿子让他留作一个纪念。他 说 :这是公家的东西,我现在不工作了,就应该把它交回去。他 就是这样,从不占公家的便宜。离休后,没汽车,没电话,没公 房,但无怨无悔。因为他已收获了此生最大的欣慰。那就是,他 已率领广大职工为国家建成了两个半大型石棉矿! 2018 年 11 月为茫崖石棉矿建矿 60 周年而作 注 :材料主要参考了《茫崖石棉矿矿史》赵瑶台及儿子赵 政康所写的博文《中国石棉工业的先驱者——一个行业不可缺少 的名字》。 后志民,男,1970 年 4 月正式到茫棉矿子弟学校报到任教, 1984 年 10 月调到江苏南通市委党校任教,2004 年退休,副教授 -32-

第37页

《中国建材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赵瑶台同志的逝世 -33-

第38页

1986 年 72 岁高龄的赵瑶台老矿长重回石棉矿视察 四川石棉矿领导欢送老书记矿长赵瑶台(1961 年国庆) 前排左起 :许兴仁、李振华、赵瑶台、赵福盛、吴敬塘 后排左起 :张永义、孟吉庆、赵祖廷、张克勤、张世信、张庆周 -34-

第39页

难忘的知青岁月寺 德青旺茂 1968 年 12 月,我们青海省民族中学(青海民院预科前身) 的初中和高中“老三届”毕业班的同学,响应毛泽东主席 :“知 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精 神,在省革委会的统一组织下,纷纷报名参加了知识青年“上山 下乡”活动。 一、开启知青生活 我们这批知青共近 90 人,藏、汉、回、土、蒙等五个民族 构成,女生 11 人,分别来自西宁、湟中、大通、湟源、平安、 乐都、互助、民和、化隆、玉树和果洛等全省各地,我是 67 届 高中毕业生,是年 19 岁。我们高中毕业生中部分同学是在“文 革”动乱中,因父母或亲属成分问题被批斗受牵连的子女,我就 是其中一个。出发前学校给我们每一位知青统一配发了山羊皮的 军绿色大衣,军绿色棉帽子和大头皮鞋,这就是我们的装备。记 得 12 月 21 日,在西宁西门口举行了示威游行,高呼“坚决拥护 -35-

第40页

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等口号,并在西宁 湟光召开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广大群众敲锣打鼓,高呼口号,气 氛庄重而热烈,我们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带着激情,带着梦 想,登上满载着知青的车辆缓缓驶出西宁城。 我们被分配到海西州天峻县,时任天峻县革委会主任的索 才同志到西宁接我们,学校两位老师送我们,我们一行乘坐的是 较陈旧的两辆班车,所有行李都装在学校的嘎斯 69 车上与我们 同行。西行的路,漫长却又欢快,虽然沿途的树木越来越少了, 路途越来越荒凉,但同学们欢歌笑语,情绪高昂。晚上 10 点左 右到达青海湖边的黑马河公社住了一宿,同学们冷得瑟瑟发抖。 第二天同学们继续高唱革命歌曲,义无反顾地前行,风沙越来越 大,道路坑坑洼洼,经过长途颠簸,下午终于到达目的地天峻县 城,县城虽小,却一派热闹气象,全县干部职工和群众集聚在道 路两旁,高呼口号,张贴标语,夹道欢迎我们,同学们激动万分, 欢迎仪式后县上安排我们入住县招待所休息。 经过县上和学校老师商量后,给我们宣布了分配名单。全 部知青分别分配到天峻县木里、舟群、生格、关角和快尔玛等 5 个公社。宣布名单后,各公社的同志按分配的名单前来接同学们, 同学们都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各自要去的公社。天峻县是纯牧区, 牧民们过的都是游牧生活。我和 5 名同学被分配到了快尔玛公社。 公社的同志用拉煤的卡车把我们接到公社,公社革委会主任宣布 分到各生产队的名单后,我们大队书记看到知青们穿的单薄,每 人买了一条棉裤。各生产队牧户牵着马、赶着驮牛把我们按名单 -36-

第41页

接到各自的家里。我将要去的牧户是金泉大队队长兰克加家,老 乡们都称他为阿盖,当时大约 40 来岁,人和蔼,群众中威信高, 能力强,稳重。女主人大约三十八九岁,善良、贤惠。他们两口 子有三个孩子,大儿子约 15 岁,小儿子约 12 岁,还有个小女儿。 我到他家时,他们在冬窝子住牧。山沟里只有他们一家人,离他 们住的稍近的一家是阿盖的妹妹家,除此再看不到一户人家。阿 盖家有一群牛、一群羊、几十只山羊和马,帐篷比较大,东西也 比较多,门口就拴着一只凶猛的藏狗。我们快到家门口时,女主 人和孩子们都出门迎接,热情地请我进家。让我在男宾客一边入 座(藏区帐篷一般是男左、女右,家里的男士在左边,女主人和 其他女士在右面),端茶端饭,虽然天寒地冻,心里却暖洋洋的。 但是看到这里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人烟稀少,气候寒冷,帐篷 四面透风,人生地不熟,又感到很不适应。 晚上在帐篷里打地铺睡,学校里带来的被褥很难挡住严寒, 双脚冰冷冰冷的。头上风嗖嗖地吹,我就把山羊皮大衣盖在头上, 蜷缩在被窝里熬过一夜又一夜。晚上出去特别害怕,看见的只是 满天的星星和月亮,听见的是狗叫和狼嚎声,没有厕所,受条件 限制,我们女生们更是困难重重。但是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坚持 下去,我时常想,我跟那些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同 学们比起来,有什么理由叫苦呢?他们更是难上加难…… 住户家的女主人,我称她为阿乃(姨),时常把我当成家里 的孩子对待,早晨她让我学着挤山羊奶,手把手地教我。虽然我 祖籍果洛牧区,但从我记事起便在舅舅和父母工作的机关大院里 -37-

第42页

生活,后来送我到青海民院语文部上学,这使我对牧区生产生活 一窍不通。牧区挤牛奶是家庭主妇的事,挤牛奶也是一项很繁杂、 很苦的一件差事。每天早晨我帮阿乃挤牛奶。她在挤奶前,先让 我把拴在牛圈里的小牛犊放一个吃上一会儿奶,再拉回来拴上, 她就开始挤奶,然后,再放一个牛犊吃上一会儿奶,又拉回去拴 上(没挤奶前的头奶都要让牛犊先吃一会儿,这是千百年来牧区 的挤奶习俗),以此类推。如果在冬季,等所有奶牛挤完后,把 所有拴在圈里的牦牛和牛犊一起放出。冬春秋季每天挤一次奶, 如果是在夏季,要挤两次牛奶,我还要把牛犊单独去放。拴牛犊 说起来简单,其实也是一次力量的较量,牛犊活蹦乱跳,它想使 劲脱开你的手去吃奶,我每天要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每个牛犊拉 回来,有时牛蹄子踩到脚上,疼的半天缓不过来。如果遇上下雪 天和雨天,我的身上、脚上都是湿湿的,冷得发抖,冬天手上、 脚上都是冻疮,晚上睡觉时痒得难受,由于没有药,加上长时间 在室外劳作,很难愈合。 阿乃把所有奶牛挤完后,阿盖和大儿子去放羊群和牛群。 我的任务是把牛圈里外的所有牛粪用手抹到草皮上,等晒干了, 把它铲起来,集中在一块垒成牛粪堆。它是用于熬茶、煮饭和取 暖的唯一燃料。这是一年四季每天都必须要干的活。牛粪有一股 腥膻味,湿漉漉的,我硬着头皮抓起牛粪,把牛圈内外的所有牛 粪抹到草皮上去。那时条件艰苦,没有洗手液之类的洗涤用品, 随便用清水洗洗,手上总有一股牛粪味,时间长了就慢慢习惯了。 我把抹牛粪的活干完后,阿乃基本上把挤好的牛奶煮好了, -38-

第43页

除了留点熬奶茶和做酸奶外,其余的牛奶全部要打成酥油。家里 奶牛多,挤的牛奶也多。阿乃教我打酥油,打酥油要站着打,费 力又费时间,全身都是汗,双腿双手都疼,每天坚持着干,手上 磨出了泡。 家里人口较多,糌粑是每天的主食,所以磨糌粑是常事。 阿乃把青稞炒熟后,我就开始跪坐在地上双手轮换着在石磨上磨 糌粑,双手都起水泡,腰酸背疼,慢慢地双手都长老茧了,手上 的皮肤又黑又粗,手关节也慢慢有所变形。 那个年代生活必需品匮乏,主、副食品短缺,但是牧民家 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他们从来没有亏待过我们。牧民家一般 常吃的是手抓羊肉、酥油糌巴、酸奶、面食和奶茶,菜是吃不到 的。只是我们这些城里来的知青们馋了就到公社买点辣子放到糌 粑里吃,以此来解馋。 在冬窝子饮用水很困难,阿盖和他大儿子还有我和阿乃拉 着牛到河滩上,把冰一块块敲开后驮到牛背上,人也顺便背一些 冰回来,冰背在身上,冰冷冰冷的让人直哆嗦,再加上风大,举 步维艰。回来后,阿乃和我把冰化成水熬茶和做饭用。洗脸、刷 牙都节约着用。更谈不上洗澡,洗衣服。在这种条件下,我的从 头上到全身都是虱子,哪里痒哪里就可以随便抓一个虱子,到了 夏天我就约同学到布哈河边带上布满虱子和虱子卵的内衣、内裤 搓洗,但是洗不掉。特别是虱子卵白白的一片,后来老乡们教我 们在内衣、内裤里洒上农药“六六粉”,然后捂上几天,再去洗, 用这个办法很实用,但过上一段时间由于卫生条件有限,虱子便 -39-

第44页

又传来了,从没断过根,头上身上痒得特别难受。那个年代物资 匮乏,缺衣少穿,我们也没有更多的换洗衣服,穿补丁衣服也是 常事。 渐渐的阿盖让我试着去放羊,我高兴之余有些担忧,因为 之前我从没放过羊,而且连公羊、母羊都分不清。阿盖两口子说 羊群不能和其他羊群合群,如果合群了就不好分辩自己的羊,会 有丢失的可能。早上吃过早饭,我带了一本书,高高兴兴地把羊 群赶到阿盖家的草山上,看到领头羊跑到哪儿,我就跑过去赶回 来,一整天把羊群赶过去,赶过来的,别说看书,把自己累得的 够呛,羊也没吃好草,晚上把羊群赶回家后,阿盖他们不但没有 责怪我,还耐心地教我怎么放羊,怎么放牛,慢慢地我也积累了 一些放牧的经验。 每年夏天剪羊毛的季节,生产队会安排我们知青到缺少劳 力的家里帮忙。有时到牧户家里去帮忙剪羊毛时,在羊群里抓羊, 抓羊的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费力的,羊在羊群里奔跑,追 来追去的特别累。然后把羊摁倒在地上,再交给剪羊毛的老乡。 有时到牧户家放羊,牧民们很放心地把自己的羊群交给我们这些 没有任何放牧经验的知青们,还给我们传授放牧经验,我去放过 羊的有些家本身生活条件比较差,但还是尽量给我改善一点生活, 牧民们虽然没说什么,但他们用实际行动关心和爱护着我们。 到后来,经过多次实践锻炼,我已经可以独自放一群羊和 一群牛了。记得阿盖家在夏窝子时,我赶着阿盖家的一群羊和一 群牛,带着一本书和鞭子,一大早到天峻山上放牧,海拔大概 -40-

第45页

4000 多米,听牧民们说天峻山上有瞎熊出没,还有蛇,我心里 倒是挺害怕的。但我想,如果见到瞎熊了,我大声一喊它就不是 跑掉了么,就这样给自己壮胆。我把牛羊群赶到水草最丰美的山 上,山上云雾缭绕,一会下雨一会儿晴,草上都是露水,牛羊安 静地吃草,天晴时也可以看一会儿书。那时我们没有雨衣、雨伞 和雨鞋,更没有什么防晒霜,由于紫外线强,脸上、手上和脖子 上被晒得黑黑的,牙齿显得特别的白,同学们见了开玩笑说 :我 们是“黑种人”。虽然雨水湿透了我的全身,露水湿透了我的鞋, 但当傍晚把所有牛、羊群赶回家里时,心里特别愉悦,晚上吃得 特别香。春天和秋天我们在草滩上放牧,经常能听到牧羊人动听 的歌声,有时远远地向我们招手问好。放羊时近处如果有河流, 在河边洗洗脚,觉得也是一次放松心情的机会。 在我们知青插队的日子里,最难熬的是漫长的冬季,寒风 刺骨,冬季气温一般在零下十几度,我们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其中,我最难忘的是在风雪交加的一天,我穿着学校给我们发的 山羊皮大衣,顶着狂风暴雪,去寻找家里走失的几头牛。当时雪 下得很厚,在雪窝里我艰难地挪动着步子,一个狂风退回好几步, 雪花打在脸上刺痛刺痛的,路也看不清,我摸索着前行,走到一 个山坡上脚下一滑,滑到山沟里了,心里害怕极了,喊天天不应, 喊地地不灵,我想如果遇到狼或其他野兽岂不是要被它们吃掉了 吗?我强忍着全身的疼痛,咬紧牙关,双手扒开雪,抓住草皮, 用尽全身的力气,爬上去又掉下来,就这样反反复复终于爬上来 了。我找到牛的心情特别迫切,继续上路,终于在另一个山沟里 -41-

第46页

找到牛了,我兴奋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我一瘸一拐地把牛赶 回了家,家里人既焦急又高兴,一直夸我。回来后发现手脚都冻 伤了,长时间在雪地里走,眼睛患上雪盲症,一直流泪,特别遗 憾的是我整齐的前门牙裂了一个缝,无法弥补,为此我难过了好 几天。 那时候缺医少药,乡上只有一个简陋的卫生所,牧区里牧 民们的帐篷普遍离公社较远,交通不便,没有大病牧民们是不去 公社看病的。记得下乡插队的第二年春天,我拉痢疾,家里也没 有任何药物,到公社看病又远又不方便,而且每天不是放牧,就 是干家务活,一直断断续续拉了二十多天,家里人说吃曲拉(奶 酪)好,效果不佳,结果成了慢性肠胃炎,后来万不得已到公社 看病才好转。那时候感冒发烧之类的病,能抗就抗过去,特别是 牧区的妇女们劳动强度大,大多数妇女在月子里也得不到很好的 休息,我发现她们的病更多。 大约 1970 年,生产队决定,让我到公社参加“赤脚医生”培训, 我既高兴又好奇,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经过公社医生的短 期培训后,给我们每个“赤脚医生”免费配发了药箱,发放了日 常药物、肌肉注射用品、干针、消毒品和纱布等包扎用品。队里 很支持这项工作,专门配了一匹小青马,从此我就开始了“半牧 半医”的生活,如果队里有病人,我就出诊治疗,没有病人,去 完成生产队分配的任务或帮住户家放牧及其他活。我见到过一些 遭受疾病困扰的老乡,自己也承受过缺医少药的痛苦,对这个工 作兴趣有加,如果队里有病人,我坚持风雨无阻,走帐串户,给 -42-

第47页

牧民看一些头痛脑热,腹泻和腰酸背痛等一些简单的病,能打肌 肉注射、扎干针、按摩和处理简单的伤口等,在当时缺医少药的 年代,解决了群众的一些燃眉之急。“赤脚医生”虽然没有洁白 的工作服,一身粗布衣裳,常常两脚泥巴,没有工资,但是牧民 群众十分敬重“赤脚医生”,在他们眼里,我们是为群众服务的 天使。 给我配的小青马虽然老实,但见到一些小动物就容易受惊, 没有骑马经验的我几次从马背上摔下来,虽然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的,但能够为牧民群众服务我仍然感到很幸福。 那时候生产队会捎口信通知牧民开会。山沟沟里的牧户会 派代表按时参加,每次轮流在一户牧民家开。白天老百姓要务牧, 还要参加生产劳动,会议多数定在晚上开,由生产队长主持会议, 主要学习毛泽东著作,读毛主席语录,生产队会计通报生产情况, 讨论队里的生产情况,评定劳动工分等,每次会议都会让我参与 其中,并征求我的一些看法和意见,评定工分时他们会给我评最 高工分。虽然插队的日子很苦,但牧民群众却给了我莫大的信任 和鼓舞。 知青的艰辛生活,和牧民们一样早出晚归,风吹日晒,在 劳作中也有乐趣,听叔叔阿姨们讲笑话,看看肥壮的牛羊,丰 收的喜悦写在脸上,晚上和牧民们聊聊家常,偶尔有下乡干部 来帐房里传递着外界的信息,有空和同学们见一次面,聊聊各 自的见闻,更是莫大的快乐,给劳动的苦累乏味的日子注入了 一些乐趣。 -43-

第48页

二、感受和收获 (一)四个年头的知青岁月,虽然饱含酸甜苦辣,但让我收 获了很多。我目睹了牧民们的勤劳、善良、淳朴和智慧,从他们 身上悟出了很多人生的哲理,他们淳朴憨厚的品行,吃苦耐劳的 精神,始终鼓舞着我。广大牧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领袖的热爱, 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支持,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与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里,拉 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让我享用一生,受 用无穷。 (二)虽然知青岁月风风雨雨,但是我们这些“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的书生,在广大牧区这个社会大课堂里,学到了在讲 堂上听不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我体会到社会生活是 最丰富、最鲜活的资源,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会了合作,提高 了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了克服困难,生存 和抗挫能力。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勤劳的牧民群众真是我们社会 实践最好的老师,是他们帮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是 他们教会了我很多生产、生活上的技能,是他们抚慰我孤寂的心 灵,使我自觉地融入到他们的队伍之中,与他们同命运,共呼吸, 齐奋斗。艰苦的知青岁月,让我对那曾经的一草一木,挥洒过青 春汗水的天峻草原充满了感情,并视作我的第二故乡。 (三)那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不仅是皮肉之苦,流血流汗, 脱胎换骨的磨炼过程,还有着思想改造,心灵升华的抗争经历。 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在广阔天地里锤炼,在艰苦环境下磨砺,到 -44-

第49页

群众中去接受教育,才能磨炼意志,提升境界,洗涤思想,培养 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一切,让 我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积极克服,从不怨天 尤人,也不向困难低头。我想,这是当年知青岁月的经历给我的 宝贵精神财富。 (四)艰苦的知青岁月,让我们这一代人更加懂得珍惜现在 的幸福生活。我们所处的那个年代国家经济实力落后,物资紧 缺,粮食、肉品、布料、燃油等必须凭粮票、布票等票据定量供 应,买粮还得带上购粮本,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穿的衣服讲究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且颜色单一,样式简单。 其他东西和需求更是谈不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改 革开放 40 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产力大幅提升,物资供 应充足,种类丰富多样,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的衣、食、住、行 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蝶变”,人们讲究高品质的生活。有幸生 活在这样的时代,我感到无比幸福,对现在拥有的一切感到知足, 也更加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 代,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在平凡的人生当中,堂堂正正做人, 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为党和人民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五)还有我第二故乡天峻草原淳朴的民风最令我神往和起 敬,山里人家,帐房门不闭户,路不拾遗。无论走到哪个陌生人家, 主人都出来看狗,热情地迎你进去,总有热气腾腾的奶茶扑面而 来,总是好客的牧民会给我们知青端上最好的手抓羊肉吃,令人 总有一种“家”的感觉。 -45-

第50页

三、分配到县城工作 1970 年 2 月份,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给我们到天峻县各公 社插队的那批知青都陆续分配了工作,分布在外贸公司、税务 局、砖瓦厂、皮毛厂、基建队、机电厂等单位。同年 3 月我接到 分配工作的通知,心情格外激动和兴奋,很不舍地与住户家和乡 亲们告别后,我赶到县上生产指挥部报到,因为我当过“赤脚医 生”,他们起先把我分到县医院了,但当时的医院领导说是没有 编制,于是又把我重新分配到县电厂工作。厂长是国民党原“重 庆号”军舰上的起义教官,见多识广,工人师傅们来自“五湖四海”, 技术过硬,可敬可亲。师傅们教我们学徒们怎么发电,怎么记录 和查看配电盘上电力运行情况和修理发电机、柴油机、电器设备 和排除故障等。 由于县上财力困难,全县只有四台旧柴油机发电,白天发 电用于生产,晚上发电用于照明,经常在隆隆的机器声和嘈杂的 环境中劳作,机房里都是机器里渗出来的黑油,我们的手上和工 作服上都沾满了黑油。机器经常坏、经常修,为了抢修机器,师 傅们废寝忘食地干活,师傅们和我们学徒们的身上、手上都经常 是黑乎乎的机油,饿了就地简单用汽油洗洗手,啃一块干馍馍继 续干活直到修好为止。 师傅们带着男学徒经常冒着寒风,架电线,排除全县和每 家每户的电力故障,维修电器设备等,在劳作中摸爬滚打,用辛 勤的汗水点亮万家灯火!工人师傅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作风 鼓舞着我们,使我受到了一次次的教育。 -46-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简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