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1.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8 min后停止读数,数据记录如
下表: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
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98
(1)第3 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T4-1乙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
是__________℃。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
96
98
(3)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
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能正确反映探究水沸腾过
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是______
B (填字母)。
(4)归纳总结水沸腾时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
2. 在学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
像特点做了进一步探究。
(1)为了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调节光屏位置直
到在屏上得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图T4-4甲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焦
距f=__________cm。
(2)在探究成像实验时、应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__________的主光轴上。
(3)如图T4-4乙所示,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为在光屏上再
次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
(4)在第(3)题中,如果光屏移动的距离为s′,则移动距离s′__________
(填“等于”“大于”或“小于”)s。
10.0
凸透镜
左
大于
3. 小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 5 cm
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4 cm,小乐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她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如图T4-5所示。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从A这一侧看蜡烛B好像被点燃了,其烛焰的高是______cm。
(3)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__(填“较亮”或“较暗”)
的环境中进行。
(4)小乐把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的大小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小乐用厚玻璃板做实验时,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两个像,其中一个呈清晰
明亮的像,这个像是由于___________(填“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形成的。
4
较暗
不变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光的反射
4. 小明用天平、烧杯、油性笔及足量的水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横梁
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
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
往_______(填“左”或“右”)调。
(2)用调好的天平分别测出鹅卵石的质量是31.8g和空烧杯的质量是90g。
(3)如图T4-6甲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杯倒入适量的水,用油性笔
在烧杯壁记下此时水面位置为M,然后放在天平左盘,如图T4-6丙所示,杯、水和
鹅卵石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g。
(4)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M,如图T4-
6乙所示,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此时杯中水的体积为_____cm3
。
(5)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_______g/cm3
。
左
161.6
52
2.6
5.有一个空玻璃瓶质量为0.1kg,当瓶装满水后,瓶和水的总质量为0.4kg,若先
在瓶内装一些金属颗粒,使瓶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为0.8kg,然后在瓶内再装水至
瓶满,瓶、金属颗粒和水的总质量为0.9kg。求:
(1)玻璃瓶的容积。(2)金属颗粒的质量。(3)金属颗粒的密度。
解:(1)水的质量 m1=m 瓶和水-m 瓶=0.4kg-0.1kg=0.3kg,玻璃瓶的容积
等于水的体积 V 瓶=V1 水=
m1
ρ
=
0.3kg
1000kg/m3=3×1 0-4m3。
(2)金属颗粒的质量 m 金=m 瓶和金-m 瓶=0.8kg-0.1kg=0.7kg。
(3)装金属颗粒时,瓶子内水的质量 m 水=m 总-m 瓶和水=0.9kg-0.8kg=
0.1kg,水的体积 V2 水=
m水
ρ
=
0.1kg
1000kg/m3=1×10-4m
3,金属颗粒的体积 V 金
=V 瓶-V2 水=3×10-4m
3-1×10-4m
3=2×10-4m
3,金属颗粒的密度 ρ 金=
m金
V金
=
0.7kg
2×10-4m
3=3.5×103
k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