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清华大学教育学考博经验
一、招生信息
教育研究院
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导师 考核内容
教育学
01 教育学原理 罗燕
石中英
1、材料初审
2、笔试:《教育理论综合》、
《专业英语》
3、面试
02 高等教育学
叶富贵
李曼丽
钟周
文雯
COATES HAMISH
BENNETT
郭菲
魏军
03教育经济与管理
李锋亮
阎琨
张羽
王传毅
04 教育技术学 韩锡斌
05 工程教育 唐潇风
余继
招生方式:申请考核制
学习方式:全日制
申请经验
(1)申请材料:现在大部分院校都实行“申请-考核”制,有些内部信息官方一般
不会公布,比如材料审核标准,复试面试评分标准,论文要求,教育背景等。博
士备考中,申请资料准备(学术简历+研究计划)很重要,一般而言研究计划的
分量最重,占到 30-40%,如何写好研究计划非常关键,而选题是写好研究计划
的前提。
(2)院校选择:选择 3-5 个不同档次的学校比较合适,育明会根据考生情况和
内部信息给学生推荐最适合的院校。
(3)联系导师:大部分导师每年只有 1 个招生名额,所以提前和导师取得联系
很关键。附上学术简历和研究计划导师回复的几率比较大。每年报考前导师基本
已经预定好了人选,联系导师比较晚的需要排队等,再等 1 年、2 年甚至 3 年。
有志读博的一定要早做规划。
(4)备考重点:专业课笔试以及面试主要考察 3 部分:一是前沿理论;二是时
政热点;三是研究方法。博资考试更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论视野、运用理论分析热
点的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和潜力等,要学会博士备考的方法,不能单纯的只看教材、
看导师论文,还需要通过论文阅读和政策解读,了解学科的热点并学会解读。
(5)论文发表:不管是考试制还是申请考核制,论文都是硬实力。所以有读博
意向的硕士期间一定要不遗余力发论文,多出科研成果。有报考领域的核心期刊
论文通过初审的几率较高,没有的话也不要有太大压力。据统计部分 985 名校上
岸的考生也没有核心,只有个别的学生有发表,没有的同学备考关键是写好研究
计划。
(6)备考时间:提前一到两年准备,这个时间可以写出一篇优秀论文,能够发
表最好,再联系导师“套瓷”。
二、参考书目
1、H.A.奥兹门(Howard A.Ozmon),《教育的哲学基础》,石中英 邓敏娜等译,轻
工业出版社
2、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韩锡斌,葛连升,程建钢,《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导论》(第 2 版),清华
大学出版社
4、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考博真题
名词解释 5 分一个
1.元评价
2.学科中心课程
简述题 15 分一个
1.简述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后习俗阶段水平及这一阶段道德推理特征
2.简述现代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必然性,分析通过何种途径使其多样化
论述题 30 分一个
1.论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结合实际论述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实施策略
四、备考内容
1、复试形式:笔试+面试
2、复试内容:
(1)笔试:开卷考试。考前,通过邮箱发送笔试题,手写答题,将答案扫描或
拍照后通过邮件提交。
科目一:《教育理论综合》,考试时间为 2 小时,满分 100 分,占笔试总分 60%。
考核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
科目二:《专业英语》,考试时间为 1 小时,满分 100 分,占笔试总分 40%。
(2)面试:每位考生约 30 分钟。重点考查申请人在本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的基本
素养、学术能力、学术志趣等。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取平均分。
3、成绩计算
总成绩=笔试成绩 30%+面试成绩 70%
五、考博复习
一对一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 申请环节:
1. 申请环节——基本情况介绍&专业方向&导师选择疑问沟通;
2. 申请环节——博士申请资料整理&撰写&完善;
· 本科&研究生学习情况&现有研究成果梳理&可能的问题;
· 博士研究计划撰写包含内容&具体规范&注意事项;
· 博士研究计划示例讲解;
第二部分 笔试环节:
1. 笔试考核环节——专业笔试——专业基础;
核心学习内容:
(1) 理论基础学习;
(2) 导师组主要研究方向核心知识点汇总;
2. 笔试考核环节——专业笔试——学术前沿、热点分析;
第三部分 面试环节:
1. 面试考核环节——专业问题问答;
· 高频专业问题汇总&解答;
2. 面试考核环节——专业英语问答;
· 高频英文问题汇总&解答;
3. 面试考核环节——其他问题(个人介绍/研究方向/兴趣、未来职业选择等);
· 高频专业问题汇总&解答。
辅助资料
【1】考试信息更新、考试趋势分析
【2】赠送讲义、笔记、真题、导师期刊文章及论文集等资料
综合阅读(部分)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是绝对不会令人讨厌的,因其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并乐于学习,
同时愿意与他人分享知识,并有一些工作之外的生活乐趣。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创造力,而
创造力可能源于与问题无关的想法与概念,而这些想法与概念最后皆能运用于解决问题。假
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具有创造力,而这些创造力又是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时,那么有效的公
共管理者就绝对不会令人讨厌和厌烦。
三.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
公共管理者不应是唐斯)所谓的“狂热家型的官僚”,因为这种人在积极推动某项运动
时,只支持他们自己的狭隘政策而阻止其他任何的发展,常常会引起冲突和仇恨。而公共管
理者应为“政治家型官僚”,因为他们具有清晰的个人与政策价值,并将其运用于公共管理
上,使其拥有远大的目光和高瞻远瞩、开阔的胸怀;在制定策略时,亦能够超越自我利益,
甚至于组织利益,以整个社会或国家的利益为着眼点。
四.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
耐心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至为重要。因为公共组织不像私部门,其变革速度往往较为
缓慢。由于公共部门策略的执行往往旷日费时,甚至于要耗费大笔的经费,这就需要公共管
理者必须具有耐心并坚持到底。
五.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
策略性的公共管理的推动必须由对机关业务有全盘了解的管理人员掌理。因此,有效的
公共管理者最好具有在不同部门,甚至不同机关的工作经验,这样,就可以使其在管理中能
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在决策中能够全盘考虑,通盘打算。
六.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不仅要能与民众和睦相处,还要能了解不同民众的各种需求,并作出
适当的反应,这样才可称得上是一位开放的、具有民主参与意识的管理者。
七.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善于分析与思考
分析并不等于量化,公共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具有分析的技巧和能力,这就是说.公共管
理者并不是只须具有作业研究、推论统计、线性规划等技能,而是必须有逻辑运用与结构性
思考的能力。因为,现代公共管理强调分析,尤其是价值、判断、直觉、经验间的分析思考
与分析工具的整合。
第五节 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力的公共管理者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的复杂性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技术、社会
和信息革命的相结合,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为动荡,这一环境和态势对传统的基本的管理假
定发起挑战。未来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对不确定和动荡时代)的管理。著名的公共管理大师莫
根在其《驾驭变革的浪潮》一书中,为变革时代的公共管理者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提出了
许多深刻而又具启迪的见解。
一、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发展他们解读和预测环境趋势的能力,他们需要一种“触角”,
能够帮助他们感悟组织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发现机会。
二、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备前瞻性管理的态度和技能,特别是“前瞻思考”、“由
内而外的管理”能力。前瞻性是指向前看;确认问题和机会;寻找重构问题的途径,促使负
面向正面转化,开创新的管理道路;掌握、形成、寻找机会,以便不失时机。有内而外的管
理是指保持与组织环境的关系,强化面对挑战和掌握机会的能力。
三、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开发自己的领导技能。特别是他们应将领导视为一种“形塑”
和“架桥”的过程,调动大家的能量和聚合大家的努力,因应环境的挑战和要求。这样一个
过程要求领导能够创造并发明愿景,达成理解、获取共识。
四、在信息社会中,组织的人力资源最为重要,公共管理者必须设法开发和调动组织中
每一个人的知识、智慧和创造性潜能。
五、未来的社会要求组织和成员加强学习、创新和创造性。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建构
促进创造过程的关系;必须具有培养鼓励开放性、自我设计、前瞻性企业精神的价值和文化;
公共管理者必须通过头脑风暴、创造性思考、试验以及发展奖酬结构以鼓励创新。
六、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要求管理和控制的新路径。随着层级控制的削弱,公共管理者将
通过发展共有的价值,相互理解进行协调并在分权和控制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管理者需要
开发“远程管理”的技巧。管理者必须促进分权化,拥熟地设计和管理自组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