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1年10月刊

发布时间:2021-11-2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1年10月刊

目录 CONTENTS 要闻内参 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办最新要求来了 1 如何扎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 8 问答详解 5 校园规划 9 职业教育·空间·时间 12 ——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校园空间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 以碳之名 向绿而生 ——第四届全国绿色学校节能环保研讨会召开 IFIE 2021 IFIE 2021 丨往届精彩回溯:育先机,开新局 16 IFIE 2021 丨在线看!论坛系列活动“四个一”线上巡展开启  19 新系列!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时代新人培育新格局 20 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应势 之举 22 担负北部湾区新使命 开启产教融合新步伐 25 职教 @ 新时代 28 职业本科:为什么办?谁来办?怎么办...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1年10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第3页

目录 CONTENTS 要闻内参 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办最新要求来了 1 如何扎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 8 问答详解 5 校园规划 9 职业教育·空间·时间 12 ——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校园空间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 以碳之名 向绿而生 ——第四届全国绿色学校节能环保研讨会召开 IFIE 2021 IFIE 2021 丨往届精彩回溯:育先机,开新局 16 IFIE 2021 丨在线看!论坛系列活动“四个一”线上巡展开启  19 新系列!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时代新人培育新格局 20 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应势 之举 22 担负北部湾区新使命 开启产教融合新步伐 25 职教 @ 新时代 28 职业本科:为什么办?谁来办?怎么办? 31 发展职业本科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第4页

目录 CONTENTS 职教本科,高质量发展要迈过几道坎 33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6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融通 体系 38 农林院校如何赋能新型职业农民 40 教育新声 42 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46 教育发展为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48 首批“双高计划”校迎来期中大考 51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 55 破“五唯”后,评价标准怎么立 58 大学教师如何做“活”线上课堂 他山之石 60 三明学院:科技特派员 把论文写在苏区老区大地上 62 西安培华学院: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高质量发展 中心平台 65 封三 67 第 8 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IFIE)即将开幕

第5页

要闻内参 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办最新要求来了 将高校毕业生个人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 20 万元;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可按规定缴纳“五险一金”……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提升大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等提出具体要求。 《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 作用,深入实施创业就业“校企行”专项行动。完 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要以 善成果转化机制,做好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知识产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 确权、保护等工作,加快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 向的分配政策。加大对创业失败大学生的扶持力度,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救助机 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提升人力资源 制。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及时收集国家、 素质,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区域、行业需求,为大学生精准推送行业和市场动 向等信息。加强宣传引导,总结推广各地区、各高 《意见》提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校的好经验好做法。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 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高校教师创 《意见》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财 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改革教学方法和 税扶持和金融政策支持。加大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考核方式。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打造一批高 专项资金支持力度。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做好纳 校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品牌。完善中国国际“互联网 税服务,强化精准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各学 商业可持续原则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解 段学生积极参赛。坚持政府引导、公益支持,支持 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题。引导创新创业平台投资基金 行业企业深化赛事合作。 和社会资本参与大学生创业项目早期投资与投智。 《意见》明确,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 《意见》要求,教育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协 台建设,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校内各类创新 调指导,督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项政策的落实。 创业实践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免费开放。鼓励各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研究制定 孵化器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开放一定比例的免 和落实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及时帮助 费孵化空间。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 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 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创新活力,进一步支 各直属机构: 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 一、总体要求 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但 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 也面临融资难、经验少、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为提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 1

第6页

要闻内参 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 毕业生。有条件的地方可对高校毕业生到孵化器创 业带动就业,支持在校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业给予租金补贴。(科技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 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促 局等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 就业。 (五)便利化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完善科技 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强化对大学生的技术创新 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服务。各地区、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以及科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研仪器、设施等科技创新资源可以面向大学生开放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 共享,提供低价、优质的专业服务,支持大学生创 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 新创业。支持行业企业面向大学生发布企业需求清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单,引导大学生精准创新创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 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 业面向高校和大学生发布技术创新需求,开展“揭 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校、校企、校地、校 榜挂帅”。(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资 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批创新创 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教育部牵头,人力资源社 会保障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政策。落实大 (二)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强化 学生创业帮扶政策,加大对创业失败大学生的扶持 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改革 力度,按规定提供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和社会救助。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 加强政府支持引导,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鼓励有 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完善 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救助机制,可 高校双创指导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保障激励 采取创业风险补贴、商业险保费补助等方式予以支 政策。实施高校双创校外导师专项人才计划,探索 持,积极研究更加精准、有效的帮扶措施,及时总 实施驻校企业家制度,吸引更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 结经验、适时推广。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可按规定 担任双创导师。支持建设一批双创导师培训基地, 缴纳“五险一金”,减少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 定期开展培训。(教育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民政部、 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医保局等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打造一批高 校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品牌,创新培训模式,面向大 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学生开展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训,提升 (七)建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充分发挥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双创导师深入校园举办 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客空间等校 创业大讲堂,进行创业政策解读、经验分享、实践 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作用,面向在校大学生免费开 指导等。支持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生创业者给 放,开展专业化孵化服务。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 予倾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按职责 优势,联合有关行业企业建设一批校外大学生双创 分工负责) 实践教学基地,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三、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 (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按职责 (四)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门槛。持续提升企 分工负责) 业开办服务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登 (八)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 记服务。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 用。加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创业就业“校 全链条发展,鼓励各类孵化器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 企行”专项行动,推动企业示范基地和高校示范基 团队开放一定比例的免费孵化空间,并将开放情况 地结对共建、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指导高校示范基 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考核评价,降低大学生 地所在城市主动规划和布局高校周边产业,积极承 创新创业团队入驻条件。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器等 接大学生创新成果和人才等要素,打造“城校共生” 创业载体应安排 30% 左右的场地,免费提供给高校 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中央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 公共服务机构利用自身技术、人才、场地、资本等 优势,为大学生建设集研发、孵化、投资等于一体 2

第7页

要闻内参 的创业创新培育中心、互联网双创平台、孵化器和 投资与投智,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健康成长。 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 加快发展天使投资,培育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 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资机构。发挥财政政策作用,落实税收政策,支持 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发展,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发 五、推动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财税扶持政策 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等按职责分 (九)继续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 工负责) 度。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教育部中央彩票公益金大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资金支持力度。加大中央高 七、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将创新创业教 (十三)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研究设立大学生 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作为资金分配重要因素。 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建立相关成果与行业 (财政部、教育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产业对接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在有 (十)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高校毕业生在 关行业企业推广应用。做好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知识 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符合规定条件的,在 3 产权确权、保护等工作,强化激励导向,加快落实 年内按一定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 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落实成果转化 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奖励和收益分配办法。加强面向大学生的科技成果 和个人所得税;对月销售额 15 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 转化培训课程建设。(科技部、教育部、知识产权 税人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规定 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减免所得税。对创业投资企业、天使投资人投资于 (十四)强化成果转化服务。推动地方、企业 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种子期、初创期科 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加强合作对接,拓宽成果转 技型企业的投资额,按规定抵扣所得税应纳税所得 化渠道,为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项目落地提供帮助。 额。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利用孵化器、 以及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按规定免征增值税、房产税、 产业园等平台,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校 城镇土地使用税。做好纳税服务,建立对接机制, 科技成果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发展。汇集政 强化精准支持。(财政部、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 府、企业、高校及社会资源,加强对中国国际“互 负责) 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涌现的优秀创新创 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支持 业项目的后续跟踪支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税 (十一)落实普惠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按 收优惠政策,推动一批大赛优秀项目落地,支持获 照市场化、商业可持续原则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 奖项目成果转化,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效应。 金融服务,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题。落实创业担 (教育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资委、 保贷款政策及贴息政策,将高校毕业生个人最高贷 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款额度提高至 20 万元,对 10 万元以下贷款、获得 八、办好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 设区的市级以上荣誉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免除反担 业大赛 保要求;对高校毕业生设立的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 (十五)完善大赛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省级 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 300 万元;降低贷款利率,简 人民政府积极承办大赛,压实主办职责,进一步加 化贷款申报审核流程,提高贷款便利性,支持符合 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落实配套支持政策和条件 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 保障。坚持政府引导、公益支持,支持行业企业深 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 化赛事合作,拓宽办赛资金筹措渠道,适当增加大 目提供金融服务。(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赛冠名赞助经费额度。充分利用市场化方式,研究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中央企业、社会资本发起成立中国国际“互联 (十二)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专项发展基金。(教 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以市场化机制促进社会资 育部、国资委、证监会、建设银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源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更好对接,引导创新创业 (十六)打造创新创业大赛品牌。强化大赛创 平台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大学生创业项目早期 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作用,鼓励各学段学生积极参 3

第8页

要闻内参 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丰富竞 性。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区、各高校的好经验好做法, 赛形式和内容。建立健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 选树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丰富宣传形式,培 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联动机 育创客文化,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环境,形 制,推进大赛国际化进程,搭建全球性创新创业竞 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做好政策宣传 赛平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教育 宣讲,推动大学生用足用好税费减免、企业登记等 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支持政策。(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牵头,地方各级 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 (十七)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 汇集创新创业帮扶政策、产业激励政策和全国创新创 国务院决策部署,抓好本意见的贯彻落实。教育部 业教育优质资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做好国家和地 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协调指导,督促支持大学生创 方的政策发布、解读等工作。及时收集国家、区域、 新创业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强经验交流和推广。地 行业需求,为大学生精准推送行业和市场动向等信 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深入了解情况, 息。加强对创新创业大学生和项目的跟踪、服务,畅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积极研究制定和落实支持大学 通供需对接渠道,支持各地积极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 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 项目需求与投融资对接会。(教育部、发展改革委、 问题。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加强高校创 国务院办公厅 新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性、重要 2021 年 9 月 22 日 来源:中国政府网 █ 4

第9页

要闻内参 如何扎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 8 问答详解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请介绍一下《意见》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今年 4 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 《意见》是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 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 配套文件。《意见》起草过程中,开展了扎实的文 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 献研究、专题研究、深度访谈、实地调研,听取了 巧匠、大国工匠。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孙春兰副总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院校负责人、师生和专家 理出席并发表讲话。大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 意见建议,形成《意见》初稿后,征求了有关部门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必将 意见。2021 年 4 月,提交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讨论。 有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会后,结合大会精神和会议分组讨论反馈意见建议, 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二、请介绍一下《意见》的基本定位和考虑。 《意见》主要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二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聚焦高质量发展, 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定位于破除职业教 树立系统观念,强化职业中等教育的基础地位,高 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职业教育 质量发展职业高等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高质量发展。 三是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通过加快建设 一是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 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技 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意见》把类型定位作 能型社会,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 为谋划职业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予以巩固和优化。 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三、请介绍一下《意见》的研制思路。 《意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 见》通过系统总结“职教 20 条”以来的改革经验, 类型、同等重要”,在研究教育规律、产业规律和 分析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探究应该完善和发展什 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着力使职业教育真 么,既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更向改革创 正成为一种需求广泛、功能特定的教育类型。《意 新要动力,使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展示 5

第10页

要闻内参 出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和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同 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统筹顶层设计和分 时,对接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层对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着力固根基、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聚焦产教关系、校企 补短板、提质量,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 关系、师生关系、中外关系,切实增强政策举措的 服务能力。 四、请问《意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意见》全文共 7 个部分 22 条。 企合作基本办学模式,通过不断丰富职业学校办学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形态、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内容、优化政策环境,创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坚持立德树人、德 新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 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 第五部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强化双 因材施教等工作要求以及主要目标。 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改进教 第二部分“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通过推 学内容与教材、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新型师生 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 关系,强化德技并修、工学结合。 横向融通,健全职普并行、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 培养体系,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第六部分“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 第三部分“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围绕加 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通过提升中外合作办 强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对接,以市场需求为导 学水平、拓展中外合作交流平台、推动职业教育 向,动态调整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健 走出去,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贡献 全多元办学格局,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中国智慧。 第四部分“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坚持校 第七部分“组织实施”。要求发挥各级党委总 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制度和经 费保障、营造良好氛围,确保工作实效。 五、如何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特色决定生命力。《意见》提出,从巩固职业 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教育类型定位、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 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 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三个方面强化职业教育 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类型特色。 衔接。 一是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 三是要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 育协调发展,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 通,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推动中等职 化素质 + 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加强省级统筹, 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大学课 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加快构建 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二是要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推进 6

第11页

要闻内参 六、请问如何深化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对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扩 二是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 大就业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 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健全国有资 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和 产评估、产权流转、权益分配、干部人事管理等 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新需求,完善产教融合、协 制度,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鼓 同育人机制。《意见》从三个方面提出完善产教融 励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 合办学体制的举措。 施、实训基地。 一是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推动形成紧密对 三是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各级政府要将产 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推进部省共建职业 教融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产教融合 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 试点城市,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 启动实施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地方试点。 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七、请问如何推进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 《意见》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 二是把握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有序合理扩大 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职业本科教育正处 职业本科教育规模,对于职业教育优化体系结构、 在起步的关键阶段,必须坚持稳步发展,把握好 补齐发展短板至关重要。但与此同时,要避免低水 发展节奏。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高起点、高标准、 平重复建设,摆脱传统的靠规模上效益的思维定式 高质量”的总要求,逐步完善学校和专业设置标准、 和路径依赖。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优先在高端产业 专业目录、学位授予及评价机制等,引导学校坚 亟需领域、新技术革命领域布局,优化学校人才供 持职业属性,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办学,重点把握 给和产业人才需求匹配度。 好三对关系。 三是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就是 一是把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一方面要强化 要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 顶层设计,将职业本科教育纳入教育事业整体规划, “创新”就是要率先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 明确定位、清晰路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落实职 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 业本科学校和专业设置标准,严格依规依标、把好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 学校设置的第一关,推进试点,提升现有职业本科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育人模式不动摇,并不断强化 学校办学质量,打造示范,遴选优质高职学校举办 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才培养质 职业本科教育,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量为核心,带动专业、课程、师资、条件和文化建设, 切实做到稳中求质。 推动形成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7

第12页

要闻内参 八、怎样落实《意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确保《意见》落实落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 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参加招聘、职称评审、 高质量发展—— 晋升等方面的通道,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 遇。加大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力度,提高技术技能人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 才社会地位。 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工作部门 来源:“微言教育”█ 联席会议要充分发挥作用。国家将职业教育工作纳 入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各省将职业教 扫描二维码 育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 查看《意见》全文 二是要强化制度保障。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 地方结合实际制定修订有关地方性法规。新增教育 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严禁以学费、社会服务收入 冲抵生均拨款。 三是要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正面宣传,弘扬劳 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打通职 8

第13页

校园规划 职业教育·空间·时间 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校园空间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绿色 智慧学校工作委员会、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物资学院承办。 10 月 19 日,以“职业教育 • 空间 • 时间”为 副部长鲁昕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教育部学校规划 主题的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校园空间发展研讨会在京 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绿色 召开。本次研讨会着力探讨职业院校校园空间创新 智慧学校工作委员会主任邬国强主持会议。会议采 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为培养更多高 用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来自全国教育行 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办学 政相关部门、普通本科院校、职业院校 2000 余名参 空间支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 会代表参加了线上会议。 新理念引领绿色智慧校园规划建设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 新版专业支撑数字绿色智慧、绿色智慧校园建设的 鲁昕作题为《新版职教专业:绿色智慧校园建设的 新内涵四个方面展开。鲁昕表示,随着数字经济、 重要内涵》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立足“两个大局”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碳达峰碳 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方位,从认真学习总 中和等新技术的深入推进,为绿色智慧校园建设提 书记有关论述、“十四五”强国建设目标与举措、 供了新理念、新标准、新场景。鲁昕强调,绿色智 慧校园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技术和绿色发 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对标“十四五”强国建设目标, 紧跟科技进步,加快新版专业目录落地,构建物理 空间、信息空间和数字空间,重构校园规划建设的 标准、内涵、体系、生态,建设适应数字经济时代 发展的绿色、智慧、包容、低耗、多能型的职业院 校校园及建筑,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知识技术技能人 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有力支持。 9

第14页

校园规划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职 展提供高品质办学空间支撑,对新时代职业院校校 业技术教育学会绿色智慧学校工作委员会主任邬国 园规划建设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聚焦学校绿色、智慧 强表示,站在两个百年的时间点,为教育高质量发 发展,以提升校园规划建设水平为目标,总结积累实 践中的宝贵经验,进行开放创新的思考,对于未来新 型校园规划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新时期新型校园规 划建设应以新载体承担新使命、新空间展示新内涵、 新设计呈现新理念、新场景实现新理想,以学校发展 为根本遵循、以开放融合为核心策略、以绿色健康 为建设理念、以可增长性为重要原则、以文化建设 为核心抓手、以教育新基建为创新引领,围绕绿色、 智慧要求,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型校园空间范式。 新技术支撑绿色智慧校园规划建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以“推进教育新 基建 - 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为题做主题报告。 他从信息时代教育特点、教育新基建的内涵特征、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等方面表述了教育新基建面 临的机遇与挑战,列举了国内教育新基建的探索与 实践案例。他表示,展望未来,教育新基建应以学 生为中心,构建虚实结合、沉浸式、数据驱动的、 更加精准的、多方协同的、以智能技术推动的高质 量教育支撑体系。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 会主任王有为以“双碳工作的内涵与实施路径”为 题做主题报告。他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威胁 必须全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同舟共济、共同行动, 并介绍了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数字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单位 GDP 能耗快速 下降,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双碳”工作实施 路径。 10

第15页

校园规划 新案例践行绿色智慧校园规划建设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学会绿色智慧学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傅兵以 “推进绿色智慧校园建设,培养乡村振兴新农人” 为题做主题报告。他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介绍了多校区建设如何从绿色发展的角度结合信息 化的建设,打造绿色智慧校园。学校从优化智慧农 业人才培养专业体系、组建智慧农业师资团队、打 造长三角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创新基地三个方面,实 现专业全面升级,培养适应“绿色化、智能化、信 息化”发展的乡村振兴人才。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校园空间是师生校园生活的承载体 , 良好的空间环境 有利于学生的求知历程和教师授业获得双赢的效果。同时,学校发展要有前瞻性,校园规划建设要有整体性, 在确保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立足学校发展需要 , 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做好战略留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 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塑造健康宜学宜居的校园环境,实现“教育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目标。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 11

第16页

校园规划 以碳之名 向绿而生 ——第四届全国绿色学校节能环保研讨会召开 为持续推动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新型校园规划建设,完善和巩固绿色学校后勤智慧建设生态体系,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全国绿色学校节能环保研讨会”。 近日,第四届全国绿色学校节能环保研讨会以线上形式如期召开。 本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落实国家“30·60”双碳政策的要求,推动《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落地实施, 邀请来自全国各省教育行政部门,部属高校、省属高校,职业院校以及业内龙头企业,共同分享、探讨校园 节能前沿技术方向,探索校园“碳发展”能源规划路径,促进技术产品应用和项目落地转化,搭建学校与企 业之间绿色学校后勤智慧建设项目的对接交流平台。 专家致辞 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黎岳南指出: 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国家 3060 战略的布局和落实之年。“十四五”期间,海南省 教育厅将积极推动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开展学校低碳发展工作,制定教育领域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吸取 “十三五”期间工作经验,加强海南省教育厅与其他省份的互动交流,落实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工作方案的工 作部署,推动校园碳达峰之日早日到来。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何家振强调: 学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提高 人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生态环 保知识技能,培养生态环保人才的重要任务。教育 系统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意义重大。 国家节能中心宣传培训处处长陈仲伟指出: 国家节能中心始终紧扣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工 作重心,积极开展节能政策规划和研究、节能技术 推广、节能服务理念等工作,下一步将与教育部学 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加强协同,共同推进绿色学校 创建行动。 12

第17页

校园规划 国家电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樊功成指出: 国家电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集团高度 重视校园节能领域,结合自身优势,始终按照教育部、 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开展的清洁供暖进校园工作部署, 积极推进教育系统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今后也将继 续保持协同合作,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实施。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总监徐少山强调: 绿色、节能和双碳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连续 四年举办全国绿色学校节能环保研讨会,目的就是搭建广泛参与的协作平台,充分发挥中教能源研究院的团 队优势,推动教育系统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主旨发言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新型校园规划建设,中心副 主任邬国强以“提升高校节能减排体系化建设与管理水平”为题为大会作主旨发言。 邬国强副主任介绍了学校绿色发展与国家“双碳”战略以及学校节能减排发展的趋势,自绿色学校创建 以来,结合获批 2018 年住建部绿色校园示范工程的天津大学北洋校区、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以及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学院路校区等实际案例,对新建校园节能工作及既有校园改造进行了深度剖析。 校园节能减排体系化建设工作要做好以下七点: ▋ 一是要科学做好绿色校园规划; ▋ 二是要建设校园高品质绿色建筑; ▋ 三是要提高校园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 ▋ 四是要推动校园后勤智慧化建设; ▋ 五是要通过创新机制体制挖掘校园节能潜力; ▋ 六是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 七是要加强与发改、机关事务、住建等部门的协同。 高校应积极响应双碳战略,优化存量、谋划增量、减碳量化,通过整体规划、统筹实施、稳步推进,推 动校园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创建绿色学校! 13

第18页

校园规划 专题报告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 会主任委员、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有为 就中共中央文件中指出的“全国统筹,节约优先、 双轮驱动、绿色畅通,防范风险”一一作了详细解析, 就气候变化跟双碳工作的影响作了客观论述,并站 在全国的角度介绍了节能减排推进的举措。 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上海市教育后勤管理中心主任、上海市学校后勤协会常务副会 长张旭分享了上海市绿色学校创建成果,介绍了上海市的大中小学开展以开展绿色文化、绿色环境、绿色行为、 绿色管理为主题的绿色学校创建行动,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新风尚新时尚。 国家电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姚卓介绍了开展能源物业服务的工作计划。指出新型的能源物业服 务是基于能源市场的需求,从托管行业独立出来的能源消费托管服务,融合综合物业服务形成的新型综合服 务模式。 大会的顺利召开,完善并巩固了绿色学校节能环保工作生态体系,奠定了 2022 年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及 践行校园双碳目标的良好基础,各方代表将同心协力,共谋未来绿色学校新发展、新规划!█ 14

第19页

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即将盛大开幕 15

第20页

IFIE 2021 IFIE 2021 丨往届精彩回溯:育先机,开新局 近日,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将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办。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 征程中,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 高质量发展,必将继续书写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新篇章。 时代脉搏,引领变革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诞生,源于人才 新型伙伴关系网络,已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推 供需结构性矛盾时代之问,源于应用型高校转型改 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高水平、品牌性国际论坛。 革的实践创新。论坛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为推动产教 七年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始终扎根 融合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于 2014 年春季创设 中国大地,发改革先声,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 的专题性、公益性论坛。论坛已连续举办七届,共 立足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2000 多家国内外单位参会,参会代表及嘉宾达 3000 的契合点,为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持续释放产教融 余人,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产教融合 合的能量。论坛始终秉承开放、融合、创新的主旋律, 汇众智,聚势能。 第一届 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 首届论坛发布了“驻马店共识”这一标志性 成果。“共识”指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共识, 积极主动参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强化设计,加 快管理制度的改革,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 环境,以更大的勇气、信心唱响改革主旋律,打 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共同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体系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体系。 第二届 拥抱变革 创造价值——应用技术大学的使命与挑战 本届论坛巩固了“驻马店共识”广泛认同, 形成了一批围绕产教融合、转型发展重大理论和 实践的学术研究专著。达成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共 建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重要协议。 16

第21页

IFIE 2021 第三届 向互联网 + 与智能制造进军 本 届 论 坛 聚 焦“ 互 联 网 +”“ 中 国 制 造 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实现了 对转型发展方向的战略性引领,成功发布 5 大 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开启了转型发展国际化协 作实践。 第四届 跨界·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与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本届论坛以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应用型高校建 设的新趋势与经验、“十三五”新兴战略性产业 崛起与应用型高校建设为主要内容,对“十三五” 高校转型发展、“十三五”战略新兴产业与产教 融合发展新机制进行了探索。 第五届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新时代产教融合新作为 本届论坛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战 略、新型城镇化与人力资源供给等核心议题,探 讨新时代中国高校根植人民需求,服务国家战略 的特色发展新方略。首次启动国内第一个企业家 学院和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开启智慧学习工 场新航程。 第六届 劳动·实践·创造——开启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本届论坛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 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作为主线, 体现“四个突出”,即突出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德智体美劳全 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突出紧密对接国家重大 发展战略,全面展示产教融合和地方高校转型发 展的最新探索和实践成果。 17

第22页

IFIE 2021 第七届 新征程——面向未来三十年 本届论坛开启了面向未来 30 年的教育规划时 代新篇。论坛设 1 个主论坛、4 个分论坛、1 个课 程与实训基地优秀案例展示。与会领导和专家代 表将探索新时代类型教育的历史方位与未来方向, 探索“十四五”规划与数智治理体系建设,探索 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机制,探索国际应 用技术教育合作格局。 七年来,在论坛的推动下,上海、湖北、河 七年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始终在 南、浙江、重庆、山东等 20 多个省市启动了地 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探索中铺路、探路、拓路, 方 本 科 高 校 转 型 发 展 工 作 ,出 台 相 关 政 策 措 施 , 在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支持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一大批地方本科高 机制创新、平台载体建设、转型评价等方面进 校主动顺应时代大势,勇担责任使命,探新路、 行深入探索,积极打造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 树标杆,全力聚焦转型提升。 的中国方案。 强国建设,开启新程 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以“新阶段 校创新发展” 新征程——以新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主 ◆三是“学习革命:数智化推动教育质量变革” 题,旨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 ◆四是“乡村振兴: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新作为” 新发展格局,迎接数智时代,探讨应用型高校的形 ◆五是“赋能双循环: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 态重构与体系创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 届时,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政府机构、研 理新优势,以数智化推动教育质量变革,推进应用 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新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究部门、地方本科高校和行业企业代表将出席论坛 数字新基座,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服 并进行主旨报告。详情关注教育之弦公众号。█ 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扫描二维码 论坛将深入分析数字化对人才培养变革的影 进入报名系统 响,加快高等教育融合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教育体 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助 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共包括 5 个核心议题: ◆一是“数智治理:赋能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 ◆二是“融合创新:数字新基建融通应用型高 18

第23页

IFIE 2021 IFIE 2021 丨在线看! 论坛系列活动“四个一”线上巡展开启 立足新阶段教育改革大势,服务新征程应用型高校创新发展,以新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第八届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系列活动之“四个一”线上巡展近日正式开播! 一讲、一课、一案、一展“四个一”线上巡展,旨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助力教育“十四五”发展, 全方位展现我国应用型高校在转型发展方面的优秀成果,宣传推介各高校、各企业在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 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通过论坛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双方广泛深刻对接,合作成果将在论坛上 进行集中展示。 一讲 一课 论战略,话未来 真场景,强链接 高等院校高质量发展系列报告 应用型课程建设成果系列展示 报告平台:智课堂 报告平台:智课堂 开播时间:11 月 5 日 19:00 开播时间:11 月 6 日 10:00 一展 一案 促转型,提质量 树典型,立标杆 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成果系列展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秀方案发布与合作意向对接 报告平台:智课堂 报告平台:智课堂 开播时间:待定 开播时间:11 月 5 日 19:00 扫描二维码查看 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四个一”系列线上巡展活动 19

第24页

IFIE 2021 新系列!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时代新人培育新格局 “十四五”开局之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进一步聚焦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服务构建时代新人培育新格局,于近期推出“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时代新 人培育新格局”系列文章,以飧广大读者。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直接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关乎国家安全命脉的重大问题。数字化智能化时 代的到来对劳动者知识能力素质和知识能力复合程度提出了新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需要根据社会发 展、产业升级以及人才成长需求来设计,包括课程、学制、场景都应该满足和适应这样的需求变化。 专业集群:应用型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序 马陆亭 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是一个大命题,也可以说 在应用型高校,究竟是围绕专业集群还是围绕 代表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点, 学科集群为重点开展工作,其实也还存在着一定的 我在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的制订过程中 争论。但无论如何,学科、专业都是知识分类的产物, 即已深深地感受到,从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 也都是一种制度安排,并都受科学技术、社会需求 到来、中美贸易冲突、疫情爆发对高等教育功能的 和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学科、专业可以一致也可 反思等也都能得到印证。高等教育的“高等”和“创新” 以完全不一样。说到不同,学科的概念体现着一个 绝不意味着虚无缥缈,而是要脚踏实地真正地解决 研究领域,而专业则明显是一个育人的概念范畴, 面前的一个个现实问题,通过解决经济、产业和社 即学科指向科研而专业指向教学。从这一意义上说, 会难题而不断地推动社会进步。从世界高等教育发 应用型高校重视人才培养,重视专业、专业集群建 展史来看,先是有了社会服务职能,然后有了多样化, 设更有其道理,再加上与区域、产业的紧密结合就 之后才有了一流大学。即是说一流大学是高等教育 更没有什么问题了。 发展多样化的产物,很大程度上根植于其社会服务 职能的履行。所以,我们不能低看应用型高校转型 顾永安教授长期致力于我国应用型院校领域的 发展工作,他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研究,特别是近年来,持续关注应用型院校专业集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一定是高等学校科学发展 群研究,其所著《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 的必由之路。进一步来看,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可谓适逢其时、恰逢所需,既顺应了应用型院校高 的专业集群建设就非常重要了,是应用型高校主动 度契合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深度推进转型发展和产 适应经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是高等 教融合的迫切需要,也顺应了建设一流应用型专业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应成为应用型高校推 和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促进高质量发展与建设高 进产教融合、厚植办学特色、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迫切需要,还顺应了应用型院校 建设一流专业的基本内涵。如果将“创新”比喻为 推进专业集群建设亟需系统的专业理论指导和优秀 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的话,那么“应用” 的实践案例借鉴,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正确决策与 就是维持其良性运行的血液。 科学管理、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协同高校转型发展、 产教融合亟需专业集群理论指导的迫切需要。 20

第25页

IFIE 2021 《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该研究是应用型高等教育领域中具有创新 建设一线的第一手调研、考察、评估、指导活动。 性与开拓性的研究。从文献检索来看,无论是国外 因此,该专著是以院校研究法为研究范式的、扎根 还是国内,关于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的比较全面、 于我国应用型院校的非常接地气的院校研究与应用 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专著都很少见。因此,除了专著 研究。 中所述的诸多研究创新点之外,该研究本身就是一 项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的工作,《应用型院校专业 三是该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等教育 集群研究论纲》作为我国第一本专门研究应用型院 理论研究。作者秉持理论来源于实践,从实践上升 校专业集群建设的专著,一定程度上具有开疆辟土 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如,应用型院校专业 的价值与填补空白的意义。 集群的概念体系、逻辑机理、顶层设计、内涵建设、 机制创新与评价体系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阐析,就 二是该研究是扎根我国应用型高校的院校研究 源于作者对全国 100 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十三五” 与应用研究。顾永安教授始终坚持“工作、学习与 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申报材料中关于专 研究相结合”。十多年来,作者调研、考察、评估、 业集群材料的研读与部分本科院校专业集群的专题 指导的足迹遍及全国 20 多个省市区的 300 多所应 调研。作者对于专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又通过作者 用型院校,该专著鲜活丰富的案例及理论观点的创 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专家身份指导了高 新都源于作者深入应用型院校实际场景及专业集群 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该专著在理论上有诸多创新,我认为值得充分肯定的主要创新之处有: 第一,研究并界定了专业集群的概念内涵及其 规律角度,阐述专业结构与专业集群的关联,关注 特征。提出“专业集群是对应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 专业结构如何影响专业集群布局架构、建设发展。 创新链的岗位(群)需求,按照群落状建设的原则, 再从教育的外部规律角度,从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 以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核心专业为龙头,充分融 的关系入手,探究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之间的相互 合若干个学科基础、工程对象与技术领域相同或相 关联、耦合发展、融合发展;使专业集群具有内连 近的、具有内在关联的若干专业的有机集合”,强 专业结构、外接产业集群的特点。 调指出“地方本科高校在专业集群布局与建设时, 不能忽视学科基础、学科属性与要求,要基于学科 第三,构建了专业集群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系。 基础等相关因素但又不局限于学科思维、学科逻辑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从顶层设计、内涵建 体系考虑专业集群布局”。这一概念和观点充分体 设、机制创新三个维度整体架构了专业集群建设的 现了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的学科性与亲产业性等鲜 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又从“顶层设计、内涵建设、 明的特征。 机制创新、成果产出”四个维度构建了专业集群建 设效度的评价体系框架。在结语部分,从“认识高 第二,提出了专业集群建设的理论基础。本研 度、思维广度、创新维度、特色培育力度、价值向度、 究尝试从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的理论视 质量保障度”的“六个度”,构建了专业集群深度 野来观照专业集群建设。立足于“专业集群”与“专 推进的实践方略体系。这样该专著也就形成了十分 业结构”和“产业集群”的关联关系,从教育的内 清晰的专业集群研究的“理论 - 评价 - 实践”的逻 外部规律角度来研究专业集群。首先从教育的内部 辑结构体系。 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两个重要概念。专业集群构建和建设是一项 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研究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未解 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应用型院校去实践探索,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者去思考研究。衷心地期待顾永安教授及其 应用型院校研究团队继续推进专业集群及应用型院校建设与发展领域的研究,争取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注:本文摘自顾永安著《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序,题目为编者所加。█ 21

第26页

IFIE 2021 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应势之举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对于劳动者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 才的培养需要立足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以及人才需求来设计,培养机制、学习场景、课程内容等都应该适应 和满足这样的需求变化。 “十四五”开局之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 创新型人才刻不容缓。 展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 2015 年 10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 发展格局,进一步聚焦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服务 构建时代新人培育新格局,于近期设计推出“高质 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 量发展:服务构建时代新人培育新格局”系列文章。 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以培养产 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 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 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 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 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 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 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 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 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 实施,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 教育特色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顺势而为 成果丰硕 为 深 入 贯 彻 落 实《 关 于 引 导 部 分 地 方 普 通 本 保了课题研究组织有力、开展有序、研究深入。 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 经过五年发展与实践,五校基地聚焦地方应用 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教育 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顺势而为、迅速行动,自 型本科院校关键性问题,以全新教育理念为指引,坚 2016 年起设计并实施“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 持实践成果导向,打造行动研究范式,围绕产教融合 (以下简称“实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加快转 和转型发展主题,实施专项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研究 型发展步伐,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内容涵盖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编成结构改革、人才培 的模式和机制改革,提高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 养体制机制模式流程、应用型人才质量评估和控制、 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激励机制、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 遴选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营口理工学院、北部湾大学、 建设、产教融合机制与创新创业教育、关键专业集群 兰州文理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五所高校为实验 建设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建设研究等内容。 首批试点高校(简称“五校基地”),并结合各校 改革创新和发展重点确立实施课题。 围绕专项课题,五所基地院校已发表论文三十 余篇,组建多支教学创新团队,拓展完成多项应用 课题采取“中心 - 专家 - 学校”三位一体研究 型课程范式研究,形成一批课程模块及创新案例出 模式,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统一组织并 版物。五年来,各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邀请多批专家进校指导,五校院校校领导牵头、骨 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更精准、 干教师参与并建立了线上、线下课题研究机制,确 更匹配,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对标行业先进水平, 各院校服务地方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 22

第27页

IFIE 2021 四个坚持 因校施策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 实践中,注重将学习者当成探究者,总结凝练 8 种 改革创新要解决问题,研究是为了阐明问题, 范式。下一步,学校将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 制平台,与企业联合开展课程开发并成立应用型课 五校基地聚焦围绕具体问题来开展研究与实验,在 程开发联盟,扩大成果覆盖面。 解决实践问题中阐明理论问题,提升理论认识。 营口理工学院已将创新创业嵌入教学模块,融 二是坚持平台化思维 入人才培养。后续,学校将深化创新、创业、创意 建立研究指导实践,实践支撑研究的模式, 相互融合,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注重创新创业实践, 与企业合建平台、建立有效机制,共建共享超级大 从而形成行动研究的自我循环,在实践中不断深 平台。 化改进。 北部湾大学坚持走海洋型、应用型、国际化发 三是坚持范式创新 展道路,下一步,学校将促进产教融合大平台向更 树立平台化思维,做好五校基地协同创新大文 高水平深化衍化,打通政校企纵深融通,有效发挥 平台载体的集成作用、育人作用、服务作用、引领 章,在研究机制、研究模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形成 示范作用,融入地方发展规划,服务国家海洋强国 突破,突出课题研究范式的创新性。 战略实施。 四是坚持横向协同 兰州文理学院坚持问题导向研究,以教师为主 五校基地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建立校内协同、 体,完善学校双师教师管理制度,培育“四有好老 师”。学校将在师资队伍转型方面进一步加强,特 五校基地间协同工作机制,横向相互启发和借鉴, 别是人才引进、年轻教师培育、使用、考评、绩效 总结凝练共性研究方法和理论,突出平台化模式中 兑现、职称评聘、奖优评先等方面建立一体化举措, 共享、协同特质。 在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高水平课题成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开展应用型课程体系研究与 行动研究 与时俱进 近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织课题评审专家组对五校承担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集体评审,专 家一致认为研究成果具备突破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体现了课题研究价值和使命任务。同时,围 绕如何进一步以研究推进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好服务构建发展新格局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专家说 重庆市教委原副主任牟延林: 课题研究顶层设计好、研究走向好、阶段成果好,同时在进一步深化时还要做好四个“再”,一是概 念上再确认,课题研究既要守住初心也要与时俱进;二是理论上再提高,在实践行动研究基础上总结理论 方法;三是应用上再精准,用产教融合创新思维,深化研究工作;四是研究上再聚焦,既要面向学校自身, 也要服务相关产业、行业、区域。 23

第28页

IFIE 2021 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孟庆国: 一是坚持行动研究教育实验范例,以实践为导向深化理论研究,面向行业产业组建学科专业集群产学 研平台;二是创新应用型高校制度建设模式,以政策机制激励教师向“双师”转型;三是要坚持实践成果 转化的目标导向,与地方政府转型发展需求形成交集。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 围绕高校教师队伍转型为突破口,开展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核心问题,创新教师职称评审、 评价机制体制模式创新,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结构、特色的创新点。同时,放眼全国地方 应用型高校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收集整理后扩充课题数据库,可进一步增强课题成果的应用性。 徐州工程学院原校长韩宝平: 课题立足实践案例开展研究,形成引领示范作用,树立了品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尝试探索产业学 院等产教融合创新机制,提升学生使命担当责任意识,弘扬了拼搏进取、重视劳动的优良传统。 黑龙江工程学院副校长叶树江: 课题研究要持续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课题研究重点和方向,梳理出问题、总结出方法、凝练出目标, 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将课题研究工作牢牢踩在产教融合思维沃土上,深化工程教育专业建设,注重学生能 力培养对行业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何聚厚: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基本思路,并与教师发展需求、教学定位需求、教发中心建 设相配合。在信息化教学创新时,要用智能技术去解决教学里面的问题,实现技术和教学融合点的智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易丽: 发挥问题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指引作用,突出课题研究中的亮点和特色,精准把握受众群体和目 标驱动,提炼课题研究的创新性,发挥区位、产业等优势。 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院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顾永安: 建立应用型课程的五年规划和实施方案,正确处理好课程开发和建设关系,创新课程评价和效果反馈 方面研究,使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继续推动“高 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再深入、再提质、再抓实,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坚持需求导向、示范 引领、协同推进,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好服务构建发展新格局。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 24

第29页

IFIE 2021 担负北部湾区新使命 开启产教融合新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 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 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和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设计,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 发展中心近期组织专家赴北部湾大学开展第九次专家进校活动,聚焦推动北部湾大学机械船舶、陶瓷设计领 域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邀请河南大学原校长娄源功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袁俊平教授、大连海 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院长林叶锦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海洋与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桂洪斌教授、景 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康修机教授及陶瓷美术学院副院长詹伟教授共同参与。 服务国家战略 争做时代新人 现代产业学院是指为了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 于企业——“产业园中办大学”,应产业设专业(群), 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 或贴合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升级优化专业 人才,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在特色鲜明、与产业 (群),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二是产业 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 学院建于学校——“大学园中办产业”,输出导向 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产业学院。 (OBE)对接产业设专业(群),或按产业发展、产 业转型升级需要升级优化专业(群),定制式培养 河南大学原校长娄源功教授以“产业学院若干 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三是产业学院企业分部 思考”为主题作报告,围绕新时代高校在人才培养 (产业园),产业学院校区分部(大学园)——“产 使命和任务,系统讲解产业学院发展规划与功能定 业园中办大学 大学园中办产业”——内外“双元”, 位。 真正意义上的深度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技 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新时代我国应用型高校正逐步探索建设现代产 业学院,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特色优势,培育高质 量 应 用 型 人 才, 这 将 有 力 支 撑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扩宽行业企业升级区间, 培 育 新 增 长 动 能。 现 代 产业学院是以育人为本, 坚 持 产 教 融 合, 紧 密 对 接 产 业 端 需 求, 创 新 建 立“ 内 外 双 元” 的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新 模 式、 新 思 路。 一 是 产 业 学 院 建 25

第30页

IFIE 2021 厚植家国情怀 培育蓝海人才 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院长林叶锦教授作 学期”等灵活学分学时教学设置,面向产业需求分 题为“船舶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类培养高素质轮机工程类人才,因材施教,培育学 报告,对比分析国内外船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 术科研、工程技术、经营管理、海事服务、工匠技 式,提炼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共性问题,分享大连 能等应用型人才,从而形成 “以学为中心”、“产 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育人实践成果。 出导向”的教育理念,校企在技术合作和联合培养 过程中开创“产 - 学 - 研 - 用 - 赛”五位一体的创 结合德国双元制、美国和加拿大社区大学、英 新人才培养模式。 国“2-1-1”模式等国外高校经验,正在从轮机工程 人才培养课程及教师队伍建 设 等 多 方 面 入 手, 系 统 构 建 高 质 量 育 人 体 系, 但 仍 面 临 课 程 体 系 与 岗 位 要 求 脱 节、 教 学 内 容 与 实 践 要 求 不 符、 毕业生海上就业意愿不强等 现 实 问 题。 对 此, 建 议 通 过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 深 化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改 革, 优 化 轮 机 相 关 专 业 必 修 课 程, 融入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要 素选修课程,创新采用 “小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海洋与船舶工程学院 工程学科”,在外部生态建立“国内行业龙头企业 副院长桂洪斌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分享船舶海洋类 + 业内海外名校”育人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人才培养思考和认识。 致力于培养船海领域具有国际化视野、扎实专业知 识与全面综合能力的具有可持续竞争能力的高水平 首先要充分调动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哈尔滨工 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 业大学(威海)结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山东 省“海洋强省”行动宏观背景, 深化学生对海洋高端装备制 造、 海 洋 新 能 源、 海 洋 牧 场 等 新 兴 产 业 认 知, 融 入 课 程 思 政, 培 育 家 国 情 怀, 重 点 是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 展、 国 家 发 展 结 合 起 来。 在 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威 海) 新 工科“8 ∏”育人模型构架下, 探索开展多学科支撑下的“大 海 洋 工 程 ” 学 科 建 设, 即 在 内部生态搭建“1+3+N 大海洋 26

第31页

IFIE 2021 传承传统文化 培育陶艺大师 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康修机 计、陶瓷非遗、陶瓷艺术、陶瓷材料、热能工程、 教授以“陶瓷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探讨”为题进 陶瓷企业管理、陶瓷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建立协同 行分享。 创新机制,打通学校和企业沟通壁垒,例如聚焦陶 瓷智能装备、陶瓷材料与工程、陶瓷艺术与设计, 聚焦陶瓷产业行业人才需求,校企需要联合制 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培养方案定制、课程体系搭建、 定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 教学实施及人才评价,形成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 重构课程体系、开发新型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创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 新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 合的“融合、共赢、发展”的陶瓷现代产业学院。 评价培养质量。同时,围绕区域陶瓷历史与文化、 陶 瓷 产 业 与 经 济, 校 内( 产 业学院)可搭建产业协同育 人 平 台。 以 景 德 镇 陶 瓷 大 学 为 例,“ 整 个 景 德 镇, 都 是 陶 瓷 大 学 的 实 验 室”, 已 搭 建 全 国 陶 瓷 文 献 中 心、 佛 山 华 夏 陶 瓷 工 程 研 究 中 心、 中 国建筑卫生陶瓷工程技术中 心、 陶 瓷 文 化 传 承 创 新 协 同 中 心、 陶 瓷 设 计 创 新 协 同 中 心 等 育 人 平 台, 形 成 陶 瓷 设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副院长詹伟教授 等授课方式,形成“1333”型“三创三融”艺术设 结合景德镇陶瓷大学实践经验展开介绍。 计人才培养模式。 传承“脑手并用,科艺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推进北部湾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观和以 大学探索建立机械船舶、陶瓷设计领域现代产业学 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秉承植根行业的传统,以基 院建设模式,进校专家组成员还分别走访机械与船 础扎实、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舶海洋工程学院、陶瓷设计学院,召开专项座谈会 的艺术设计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突破多学科交叉 对产业学院建设重点和未来发展规划谏言献策。█ 融 合 中 的 屏 障; 充 分 发 挥 基 地 办 学 的 优 势, 建 设 创 业 平 台, 设 立 创 新 项 目 体 系, 立 体 化 打 造 创 意 生 态, 将 创 意 创 新 创 业 贯 穿 第 一、 第 二、 第 三 课 堂;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项 目、 问 题 和 案 例 为 引 导, 建立健全工作坊、工作室制、 联 合 授 课 制( 项 目 组、 设 计 大师 + 教师、行业精英 + 教师) 27

第32页

职教 @ 新时代 职业本科:为什么办?谁来办?怎么办? “10%”,这一数据出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 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2025 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 教育招生规模的 10%”的目标任务。 10%,这个数据标志着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经过多 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范本。 年的探索实践后终于“落地”,并已经到了具体实 如何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近日,在职业本 施阶段。 科教育办学质量提升研讨会上,教育部职成司副司 据 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长林宇指出,当前职业本科教育正处在起步的关键 2020 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 524.34 万人,如果 阶段,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本科的分类指导。 每年保持这个招生规模,意味着到 2025 年后,职业 坚持稳步发展,要避免“大而全”,对照设置标准、 本科学校每年会招生 50 余万人。 围绕学校特色,成熟一个设置一个。坚持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发展高质量的职业 未来已来。截至目前,教育部已批准了 34 所学 本科教育,为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校开展职业本科试点,为探索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发 为什么办? “职业本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 等教育结构调整、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坦言, 也是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职业本科教育既缺少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资借鉴, 曾天山给为什么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作了总结。 又面临着诸多挑战。 而在我国第一所由公办高职转设为职业本科学 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 校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看来, 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 当前及未来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 教育”;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 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革实施方案》再次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 点”;本次《意见》中又明确提出,2025 年,“职 据 2017 年 2 月教育部等 3 部门发布的《制造业 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 2025 年,制造业十大 的 10%”的目标任务。 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 3000 万人 左右;有关调查也显示,73.8% 的企业反映“技术 “从国际看,我国语境下的职业本科教育在多 人才缺乏”,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匮乏已成为推进产 个西方国家都有对应的办学主体,并且成了多数发 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短板和掣肘因素。 达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形态”。曾天山介绍, 目前,德、美等国均发展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本科教育, “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本质上是深化职业教育 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办学经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必然,将进一步优化高等 教育层次结构,契合了产业转型升级、一线人才质 “发展职教本科既是应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 量需求层次上移的实际需求,通过加快建设知识型、 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实现 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 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愿望的客观需求;既是加快高 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吴学敏说。 28

第33页

职教 @ 新时代 谁来办? 自 2012 年以来,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省 在鼓与呼。 就支持高职院校与本科学校在某些专业点上开展以 目前,在教育部已批准的 34 所开展职业本科教 “依托高职优质资源、联合本科举办、发放本科文凭、 高职院校办学”为特点的“4+0”培养(四年全部在 育的学校中,来源有 4 条路径:第一条是 22 所由民 高职院校培养)职业教育本科试点,以及采取“3+2” 办高职直接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第二条是由 9 所 培养(三年高职 + 两年本科)试点。 公办高职“借壳”独立学院,合并后转为职业本科 学校;第三条是由 3 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申办职业本 吴学敏认为,对于“4+0”模式,高职院校作 科专业;第四条是由公办高职直接升格为职业本科 为主体办学方,面临着“学校没有冠名权、教师没 学校,目前此条路径只有 1 所,是南京工业职业技 有主导权、学生没有归属感”的现实困境,办学主 术大学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升格而成。 动性逐步减弱;本科院校作为合作方,面临着各类 评估、认证以及申报硕士点等考核,对生源及培养 “应该加大公办高职直接升格办职业本科教育 要求逐步收紧,合作办学的积极性逐步降低。而对 的力度”。侯长林呼吁,在继续积极引导普通本科 于“3+2”模式,高职院校和与其对接的本科学校 举办职业本科专业或转型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同 拥有不同的培养定位、评价体系、师资结构,学生 时,需要继续打开公办高职专科院校升“本”的“天 一旦“升入”本科,将不再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 花板”,建立“动态升本”和补充“双高计划”的 合的培养模式接续培养,并不利于学生技术技能水 机制。 平的持续提升。 2019 年 12 月 10 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中 曾经一段时间,教育部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 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高校及建设(“双 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 高计划”)专业名单,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名单 职业教育。2015 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 共计 197 所,其中高水平学校建设高校 56 所,高水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 平专业群建设高校 141 所。 见》,遴选了部分试点本科高校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 开辟了实现本科职业教育的新路径。但是,因为办 侯长林解释说,所谓“动态升本”和补充“双 学惯性和师资队伍等因素,实际上本科转型各地实 高计划”的机制,是指每年或几年从“中国特色高 施进展不一,部分学校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外部驱动 水平高职学校”中遴选一批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 力不足,籍由此来扩大职业本科教育,任重道远。 同时,相应又从“高水平专业建设学校”择优递补 进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行列。同理,因 虽然,此次《意见》中也提到:鼓励应用型本 递补产生的“高水平专业建设学校”空缺,又从非“双 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有专家认为,这是“鼓 高计划”学校中择优遴选。“这种滚动的发展链条 励”而不是“要求”或是“必须”,因此由应用型 一旦形成,不但为做强后续职业本科教育增量提供 本科学校来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其主动性和“鼓励” 了制度和机制保证,也给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注入 的政策力度还有待观望。 了活力”。侯长林说。 “而公办高职对办职业本科,有很大的积极性 当然,侯长林认为,不管由谁来办,一定要把 和吸引力,并且责无旁贷”。一直关注职业本科教 好进入职业本科教育阵营的入口关,即新增的一定 育的铜仁学院校长侯长林,之前在铜仁职业技术学 要有较强的办学实力,要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和专 院任校长,对公办高职探索试办职业本科教育一直 业。达不到要求的,决不能“放水”,否则,会给 职业本科教育造成很大的伤害。 29

第34页

职教 @ 新时代 怎么办? “职业本科学校既要传承职业教育的‘基因’、 对试点任务定位不清,办学理念有待凝练,人才培 保持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多年发展形成的内涵特征, 养方案粗糙,其中有所学校申报的电子商务专业实 又要借鉴应用本科转型的成效经验、改革创新蹚出 践教学学时中所谓“课外自主实践”达 50%;部分 一条‘新路’”。在国家督学、陕西省职业技术教 学校已试点专业建设尚有待加强,同时又盲目申报 育学会会长崔岩看来,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面临创 新专业,其中有所学校今年首次申报专业数竟达 48 建具有自身优势办学特色的严峻挑战,与高职专科 个专业,涉及 12 个专业大类;个别地方与学校工作 的探索发展过程极其相似。 不严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崔岩看来,什么是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 “升本不忘‘本’,升格不变‘质’,职业教 教育与普通本科、应用本科有什么区别?与高等职 育办学方向不动摇”。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 业专科教育又有什么区别?究竟由哪些类别学校来 书记吴学敏介绍,学校的专业 100% 对接江苏先进制 办职业本科教育?怎样办职业本科教育?这是目前 造业和现代服务业,68% 的专业对接江苏“十四五”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亟待探索厘清 战略新兴产业。学校从高职升格而来,首先要确保 的问题。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都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 人才培养定位和基本培养路径。学校办学能否获得 为了办好职业本科教育,2021 年年初,教育部 家长、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关键在于: 先后颁布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 其培养的学生能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需要、 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等两 其师生能否解决行业企业一线遇到的技术难题、其 个规范职业本科学校办学的文件,成为职业本科学 能否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 校办学、专业设置的基本遵循;3 月,教育部职成 司按照这两个文件,制定了《本科职业教育学校办 目前,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学情况评议要点》《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评议要点》, 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金字塔”。曾天山认为, 对 27 所学校的办学情况和专业进行评议;5 月,又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首先要廓清其人才培养定位, 组织了 5 个专家组对已招生的 22 所学校进行了现场 回答职业本科教育到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 调研。 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如 何落实“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保持职业教育属 专家组评议认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 性和特色,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 总体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了职业教育 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厘清办学定位,少走“转型 的类型定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产教融 升级”的弯路。 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也存在突出问题: 侯长林认为,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有一个 部分学校申报专业缺乏依托,办学条件明显不 社会承认的过程。职业本科教育也是如此。因此, 足,其中有所学校依托应用英语专业申办婴幼儿发 在当前乃至于今后一段时间内,有人不理解甚至不 展与健康管理专业;部分学校申报专业与区域发展 承认都是正常的。但就职业本科教育自身而言,要 需求和办学定位明显不匹配,其中有所学校申报护 想发展壮大,就需要走稳每一步。 理专业,所列仪器设备多为办公家具,依托的高职 专科专业刚举办两年,尚无毕业生;部分试点学校 来源:《中国青年报》 █ 30

第35页

职教 @ 新时代 发展职业本科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社会各领域发展的主题。为了更好实现这一国家愿景, 职业教育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新使命,以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为突破口,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技 术人才培养与技能型社会建设为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 职业本科对接高质量发展战略 以高水平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在“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稳步发展职业 主要是职业教育办学定位还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 本科教育,能够极大程度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缺乏技术研发和转换的能动性。为此,需要诉诸国 增强职业院校承接新型技术的转化和使用能力,促 际上的典型经验,如学习德国奔驰、西门子等与大 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服务我国各领域的高质 学联合开展“双元制”课程,引导我国研发型企业 量发展。 深度参与职业本科学校办学,如试点合资办学、开 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成立技术研发所等, 第一,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优化区域经济与 促进新型技术转化。鼓励企业、职业本科学校、科 社会发展布局。一方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 研机构围绕核心产业开展协同创新,可以增强校企 角广泛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引领区域内产业布 合作的有效性。 局,与已有职业院校形成差异互补的发展态势,并 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 第三,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中小城市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为中小微企业 职业本科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后发优势,能够针 的发展助力,提升中小城市的产业活力和经济承载 对高职专科学校和普通本科学校专业设置的不足, 能力。 针对当前我国市场紧缺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端制造业等开设相关专业,通过“专业链—人才 第二,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可以推进校企深度合 链—职业链—创新链—产业链”的五链统整,服务 作。当前,我国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普遍存在职业 现代产业体系的加快建成。 院校热情高涨,企业却不温不火的现象,究其原因 职业本科教育彰显教育理性 以体系建设服务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建成,但是 普职融通、职成转化,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社 在实践层面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职业本科学校的 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数量占职业高等学校数量比重仅为 1.8%,招生人数 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学校比重仅为 0.5%。只有极少数 首先,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维护法律权威、严 的学生能够完整地接受连贯的学历职业教育。 格落实依法办学的有力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 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明确表示高等职业学校教 为此,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建立具有中国 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科、本科层次 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中高衔接、 的职业高等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为此,稳步 31

第36页

职教 @ 新时代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落实依法办学,完善高等教育 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方针,确保职业教育人才供 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应链条的畅通。 其次,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推进建立职教高 再其次,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推动不同教育 考制度,纠正教育评价唯分数的功利化倾向。一方面, 类型的交流合作,助力学习成果的互认转换。职业 深入贯彻“文化素质 + 职业技能”的职业本科学校 本科教育在层次上与普通本科教育和成人本科教育 考试招生办法,继续探索多元化的分类考试制度, 是对等的,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为探索三种不同教 保障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另一方面,逐年降低职业 育类型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提供了可能, 本科学校在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招生向中等职业 也为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建设学习 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倾斜,倒逼高中阶段落实好“普 型社会,提供了技术性支持和实践依托。 职业本科教育践行社会责任 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长期以来,在“重学历轻技术”观念的影响下, 在中间层次的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长期存在缺 大量不适合学术型教育的学生涌入普通高等教育, 口。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畅通“初级—中级— 不断加剧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困境。在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路径,提升技术技能人 “体制偏好”的强化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高 才整体素质,推进技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第一, 度聚集在办公室内,而制造业领域受过高等教育的 能够将技术技能“长入”经济,通过扩大高端技术 人员仅为 12.07%,一定程度引发了我国“大学生就 型人才规模,为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制造业、 业难”“学历贬值”和技术岗位“职工荒”并存的 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提供人才支撑。 就业难题。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 9 亿劳动人口中, 第二,能够将技术技能“渗入”人心,变革我国“重 技能人才占比仅为 26%,未来 5 年内 38 个新职业人 智轻技”的人才观,纠正学术型人才过剩与技能型 才缺口将超过 9000 万。同样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企 人才紧缺的结构比例,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与创新, 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占比,日本为 40%,德国为 60%, 缓解人才就业供需失衡的困境。第三,能够将技术 而我国则仅为 5%,这一现状与我国要大力建设的“国 技能“汇入”生活、“融入”文化,职业本科学校 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 的设立可以更加广泛地承担起在职员工、退役军人、 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的发展愿景相差甚远。 城乡待业人员、残疾人等群体的高质量职业技能培 训工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 技能型社会劳动力需要根据技能层级进行分 与大国工匠。 类,可以分为技能型人才(初级)、技术型人才(中级) 和工程型人才(高级 )。目前,我国工程型人才主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朱德全系西南 要由“双一流”大学培育,从事工程研究与技术研 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杨磊系西南大学教育学 发,供小于求;高职专科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 部博士研究生 █ 32

第37页

职教 @ 新时代 职教本科,高质量发展要迈过几道坎 随着高校陆续开学,读“职教本科”不再是“没考好”的次选。但是,不少职教本科学生也坦言,家长 们依然不能“自豪地说出孩子的学校”。职教本科,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又因其 就业前景明朗,成为不少学生和家长的选择。 然而,职教本科的建设与发展,却也是家长担忧的地方。高职学生家长王利华告诉记者,“现在,孩子 有机会上本科了,我们感觉,至少路会更宽。不过,职教本科也是‘职教’,像不像正常大学,我们家长心 里没底”。 职教本科,如何打消家长的顾虑,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能确保职教生未来之路,越走越顺? 试点扎实推进 由局部走向全面实践 事实上,近年来,围绕职教本科的各项举措一 关公办高职学校合并转设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举办 直在扎实推进。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湖南、江西、浙江等一些学校 也在推进相关工作。 2019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 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 “可以说,发展职教本科对完善现代职业教育 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从制 体系意义重大,补齐了职业教育的本科学历层次, 度体系、国家标准、“双元”育人、办学格局、人 打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有 才保障政策、督导评价、组织实施等不同方面勾勒 利于构建纵向贯通、协调一致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出了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改革的“四梁八柱”,《方 体系,推动学生技术技能持续积累、能力水平不断 案》也明确提出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提升,使学生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 通道更加顺畅,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道路更加 2019 年 5 月,我国诞生首批 15 所职业本科试 宽广”。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强调。 点院校,旨在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推动职业 教育高质量发展。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潘海生也认为,职业 本科院校的试点,有利于尽快摸索出职业教育本科 2021 年 1 月,教育部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教 的定位和特色,助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对本科层次职业教 “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既要避免对普通本科的简单 育专业设置条件、要求、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这 模仿,也要避免对于现有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依 项政策也标志着经过多年探索,局部实践的职业本 赖’。如何避免职业本科成为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 科教育即将走向科学规范的全面实践。 机械相加的产物,实现内涵与特色发展,是当前职 业本科院校需要重视的问题”。 截至目前,教育部已批复 33 所本科层次职业学 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14 所独立学院与相 33

第38页

职教 @ 新时代 试点阶段要注意 需有完备制度体系来支撑 “然而,当前我国本科职业教育发展尚处试点 对于“3+2”模式,高职院校和与其对接的本科学校 阶段,院校设置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师资标准、 拥有不同的培养定位、评价体系、师资结构,学生 学位授予标准等关键制度元素都处于缺乏的状态”。 一旦“升入”本科,将不再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 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亚南提醒 合的培养模式接续培养,并不利于学生技术技能水 道:“如若没有完备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势必将 平的持续提升。 造成本科职业教育发展停留于试点层面,而无法最 终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 “另一种是应用型本科转型方式。2014 年,国 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在吴学敏看来,职教本科实践探索地方积极推 明确,‘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 进,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瓶颈。他分析说,实践 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 年, 层次对本科职教的探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 合作办学方式。自 2012 年以来,江苏、浙江、安徽、 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遴选了部分试点 山东等省份就支持高职院校与本科学校在某些专业 本科高校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开辟了实现本科职 点上开展以“依托高职优质资源、联合本科举办、 教的新路径。但是,因为办学惯性和师资队伍等因素, 发放本科文凭、高职院校办学”为特点的“4+0”培 实际上本科转型各地实施进展不一,部分学校转型 养(四年全部在高职院校培养)职业教育本科试点, 的内生动力和外部驱动力不足,借由此来扩大本科 以及采取“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3+2”培养(三 职教规模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吴学敏说。 年高职 + 两年本科)试点。对于“4+0”模式,高职 院校作为主体办学方,面临着“学校没有冠名权、 “值得注意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的学 教师没有主导权、学生没有归属感”的现实困境, 制、生源和要求等均发生了变化,需要按照新的需 办学主动性逐步减弱;本科院校作为合作方,面临 求明确培养定位、构建课程体系、组建教师团队、 着各类评估、认证以及申报硕士点等考核,对生源 完善管理机制,并且需要重新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 及培养要求逐步收紧,合作办学的积极性逐步降低。 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 准等”。王亚南说。 高质量发展 “关键在转变” 职教本科高质量发展的密钥何在? “与此同时,单纯的‘双师型’已不能满足创 “关键在转变”。吴学敏说,职教本科的培养 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应该同步向专家型 定位要向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变提升。“当然, 双师转变提升”。吴学敏指出,这既是关键问题、 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牵引整个人 也是难点问题,需要综合施策,全方位推进。 才培养体系的重构。首先,要将这一定位落实到各 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之中,把培养定 “首先,依托合作企业和校企深度融合平台, 位转化为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标准、 实行企业实践、项目实践和全员轮训制度,通过 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同时,按照能力导向、课程 参加一线项目工作提升实践能力、塑造工匠精神 结构模块化和‘专创融合’思路,重构培养方案和 和锤炼工程素养;聚焦行业企业一线应用,推动 课程体系,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活动等进 立地科研,提升技术技能创新和服务能力。其次, 行一体化设计”。 突出实践导向,创新考核方式,严把入口标准, 招聘既具备深厚理论素养、又具备优秀工程实践 34

第39页

职教 @ 新时代 能力的人才担任专任教师;鼓励教师学历进修, 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例如《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 持续提升理论水平和技术素养。最后,要制定专 《都柏林协议》等工程教育国际认证体系。同时, 家型双师和专家型团队标准,收入向专家型教师 也应积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师资队 和团队倾斜,聘请大国工匠、技能大师到校任职 伍,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变革。对专业群体而 兼职和树立专家型教师典型引领示范,导引教师 言,应积极搭建各类平台,促进本专科专业的有效 个人和团队向专家型升级”。 对接和差异化发展,促进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发 挥专业群的协同集成效应,精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 “更需要的是,职业本科院校的标签,不能仅 结构与支柱产业。同时也要做好规模与质量、热点 成为相关院校招生宣传的噱头和资本”。天津大学 与特色之间的抉择,合理配置各类资源,‘重点专 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宋亚峰认为,职教本科要精练内 业重点投入,一般专业一般投入,特色专业特色投 功,积极培育健康的专业生态系统,增强专业的可 入,淘汰专业停止投入’,重点打造各自的品牌专 持续发展能力。“对单个专业而言,首先应科学设 业与特色专业,维护专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定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 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还应积极借鉴国际应 来源:《光明日报》█ 35

第40页

职教 @ 新时代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 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当前,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需 求与日俱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 大国工匠,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我 们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 技能支撑。 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 要加快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优化院校结构 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 与布局,构建与普通教育学校体系并行的职业教育 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与普通教育相比, 学校体系,丰富职业教育院校类型,不断发展助力 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育人方式等方面有着自己的 产业布局的国家重点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地 特点,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需要遵循技术技能人 方示范职业院校和着力促进就业的民办职业院校。 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规律,以岗位需求为 重视教师培养的先导作用,明确教师资格认定和选 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促进教学过程与生 拔标准,采取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 产过程对接,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生质量标准两个 双向流动等举措,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的“双师型” 关口,努力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业态对技术技能人 教师队伍;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前、入岗和职后 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差异化需求。 培训制度,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师资的专业化水平。 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既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与职业教育办学工作,发挥企业在技术应用、生产 又能增强职业教育活力。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实践、设备设施及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完善产 要求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规划,推动构建适应产 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通过 业集群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将产业发展 税收抵免、金融优惠、信用公示等方式,不断调动 目标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 业在办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要引导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资源共享型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发挥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营造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构建 的辐射引领作用,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努 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有效机制,努力推动企业 力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鼓励企业深度参 与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发展。 36

第41页

职教 @ 新时代 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制度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 教育培训经验,不断完善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 体系,需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适应、教学内 证书的开发、考核与认证,大力推进“学历证书 + 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协调的要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形 求,完善职业院校设置标准,持续推进课程标准、 成完整的学历框架与职业技能资历框架。 教学标准、实习标准和实训条件的标准化建设,不 断提高职业院校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能力。 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和国家“学分 银行”,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 以技术技能水平、职业道德、就业质量和产教 学分转化,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的认定精 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质量评 度、积累深度和转换灵活度,拓宽职业技术技能人 价与督导评估制度。 才持续成长的通道,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 证书的同时,结合所学专业及自身职业规划,努力 职业教育证书制度改革要立足培养复合型技术 取得更高等级、更多类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技能人才和终身教育两大支点,积极借鉴国际职业 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 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为职业教育毕业生未来发展 116 万人,与此同时,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 提供更多选择性与可能性,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 育招生人数也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进一步提升职业 引力。 教育社会认可度,要朝着问题去、找准着力点,下 真功、见实效。 再次,将薪酬待遇与技术技能水平挂钩,逐步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一线技术工人收入水平, 首先,积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推动 鼓励地方政府将高级技术人才纳入本地人才引进计 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 划,让他们在落户、住房、职称评审、职级晋升、 件的普通高校开设应用技术类专业或课程,深化专 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与高等学历人才享受同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等待遇,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回报率与社会 认可度。 其次,锚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习结果认定 的参照点,推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历互认与人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卫志民、刘仕宇, 才流动,打破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 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37

第42页

职教 @ 新时代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融通体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 见》),为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对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 指明了方向。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优化人口结 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本、人 构,深度开发人力资源,拓展人口质量红利,夯实 才资源。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 人力资源基础的必由之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从 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高度深刻认识 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 判断现代职业教育是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 格局的重要依托”“各行各业需要大批科技人才, 是对新发展格局的适应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 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意见》提出了到 2035 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 年建成技能型社会的目标,这就要求切实把现代职 构、人才培养结构”。新发展格局对现代职业教育 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 提出了多层次多类型的人力资源需求:一方面,教 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作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 育发展进入全面普及阶段,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 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基础环节,作为全面 质量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区域协 与经济社会的联系越发紧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 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教模式 从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 重要支撑,是解决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中“卡脖子”问 链优化升级,到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题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 现代职业教育都是内生变量。适应产业变革、培养 量仅为 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 28%。 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衡量现代职业教育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现代职业教育体 体系适应性的核心指标。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系要纵向贯通,搭建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阶梯,夯实 的多层次多类型,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应该只有一种 基础,伴随生涯,源源不断为我国先进制造关键领域 办学形式。《意见》指出,要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 以及国家紧缺领域输送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支撑中 育纵向贯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要突出 国制造,为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输送高 类型特色,形成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模式, 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意见》指出,要大力提升中 深度融合经济社会,衔接畅通人才成长渠道,构建 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反应敏捷、开放灵活、面向人人、终身伴随的现代 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 职业教育体系。 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 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 38

第43页

职教 @ 新时代 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 龄人口的学历教育走向面向人人兼顾多种教育需求 我国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2025 年平均受 的终身教育。《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支持行业 教育年限要达到 11.3 年。为就业、升职、转岗、转业、 企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 创业或丰富生活,人们接受职业教育和学习的需求呈 培训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制定国家资历框架, 现多样化多类型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融入系 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统、服务全局、需求导向、创新供给,从主要针对学 促进融通增强职教适应性 《意见》提出,到 2035 年,“职业教育供给与 岗课赛证间的融通是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以课程为核 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 心,将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 系要深化融通,不断提升适应性。 书以及技能大赛标准与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 程教学内容,引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促使院校将 坚持德技并修,融合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 产业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及时转变为教学标准,将岗 技能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工匠精神刻 位需求融入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模块化课程 在学生心上,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 加强品德与职业道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夯实技 养质量。 术技能基础、增强综合素质,培养有自信、有担当、 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间 的沟通衔接。职业教育在建立国家资历框架的制度 促进职普融通,推进教育公平。职普融通既是 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家资历框架的构建有利于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和实现途径,也是 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 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要开展职业 作,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要确立职业教育在终身 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将职业指导纳入普教课程, 教育资历框架中的定位,保证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 推动职普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以专项技能 的衔接与沟通,服务学业提升、职业晋升、社会上升。 培养为主探索发展特色综合高中,完善“文化素质 建立国家资历框架要从理论研究转到工作推动,成 +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建立“职教高考”制度, 立跨部门国家资历框架制定组织,建立强有力的领 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 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开展职业教育领域试点,推动 多的选择机会和更适合的教育。 教育内部沟通衔接,将国家资历框架纳入相关法律。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校企命运共 联通世界,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探索中国 同体。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优化类型特色、激发办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积极参与 学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 全球职业教育治理,加强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 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完善产业规划和人才 构和组织合作,开展学术研究、标准研制、人员交 需求发布制度,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紧密 流。完善“鲁班工坊”职教品牌项目建设,助力国 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引导学校紧贴市 际产能合作,围绕“走出去”中资企业的发展需求, 场和就业形势,根据产业需求,将技术技能人才成 培养规模化、当地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探索“中 长多阶段、多样性需求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 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提升职业教育 程。实现职业教育规划与产业规划对接、院校发展 国际交流水平,增强职教品牌国际影响力,助力国 与区域发展融合、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联 家间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动、人才培育与企业人才需求联通,满足知识型、 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王扬南系教育 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 █ 强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9

第44页

职教 @ 新时代 农林院校如何赋能新型职业农民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 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高等农林院校要勇担历史重任,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人才振 兴、科技创新、组织振兴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同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伟 大征程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聚焦新型职业农民转型适应力,健全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技能,着力培养农林卓越人才;围绕产业链改革教 的客观要求,从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农民是新型职 学链,通过科技小院等形式,“靶向”培养一批新 业农民的首要要求。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型职业农民;在校内外打造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强 义的发展,需要新型职业农民继承优良传统,把农 化耕读教育,切实推进农事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训, 民职业作为一种事业,对农村热爱,对农业认同, 创设“行走课堂”,让学生真正具备爱农业、懂技 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思想、更加现代 术、善经营的综合素质。第二,通过继续教育培训 的意识,做到“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 传统农民。构建培训支撑体系,开展针对农民的成 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提升培训。设立服务全市 高等农林院校要充分发挥育人优势,不断健全 域、全县域、全镇域的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打造一 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第一,在学历教育中突出知农 支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师队伍,针对不同类 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 型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提供多类型系统化的培训 用得好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 课程体系。以农业农村政策解读和干部专业化能力 育中厚植“三农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学农爱农 提升为重点,做强涉农干部培训,结合地方经济社 意识,愿意到乡村基层、农业生产一线去干事创 会发展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培训,促 业;优化涉农专业建设,增设乡村振兴人工智能等 进其思想观念更新,组织管理水平提升。构建“农 急需专业,改造传统涉农专业,推进农工交叉、理 业高校 + 涉农企业 + 农民”的培训模式,在企业打 工融合、文理渗透,将农业新理念新技术融入专业 造培训现场教学和实训基地,通过企业生产基地、 课程教学;开设“农事训练”“大国三农”等特色 示范项目、农业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为农民提供更 选修通识课程,构建“价值—情怀—知识—能力” 好的现场教学条件,在实践中帮其转变思想观念、 四链联动的“三农”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育人提 提升实践技能。 档升级,提升农科大学生专业素养和农业科技创新 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市场竞争力,助力构建产业振兴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 新型职业农民心无旁骛、敬业专注、诚信守法、追 济的发展而成长,从自给自足到面向市场是其职业 求卓越,要注重品牌培育、产品质量和市场营销, 转变的重要特点。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 要有市场活动衍生出来的高度弥散性、高度不确定 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形态,遵循竞争性、 性、复合叠加性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效益性、等价交换性等原则。较于传统社会,要求 高等农林院校要积极补强乡村产业振兴链条, 40

第45页

职教 @ 新时代 助力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一,助力选 畜禽养殖、绿色发展、智慧农业等领域攻克关键技术, 准方向。紧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立足点, 协助农民打造一批质量上乘、科技含量高、满足人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指导农民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 民需求的拳头产品。第三,助力提升农业商品化水平。 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第二, 加大对农产品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加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农林高校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 工技术的研发;加大对新型流通业态的培育,加强 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集聚、协调、统 对品牌的支持力度,增强乡村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 筹校内外力量,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科学问题、 黏性,推动农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实现小众 关键领域和工程技术难题,在生物育种、耕地保护、 产品大众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聚焦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应用力,不断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成长于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的科技推广队伍。在教师系列中特别设置科技应 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发展与科 用推广型专业技术职称,在教育教学业绩和技术 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应用力 推广、社会服务等评价内容的权重上设置区别于 是其观念更新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市场竞争力 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的职称评审条件。第二, 的重要影响因素。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应用力既 构建“点—线—面”紧密交织的社会服务网络体 体现在对现代科技的认知,也反映在对现代科技 系。按照“建站布网、产教融合、示范引领、辐 知识的掌握,更体现在对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 射带动”原则,构建“科技专家—区域农技推广 站—企业或基层技术推广员”的农技推广网络体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农林院校的重要 系,形成“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 职能。高等农林院校要健全全方位的农技研发推 农技推广服务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技 广体系,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应用力的不断提 推广服务模式。 升。第一,健全“学科—团队—人才”紧密衔接 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先进示范力,加强党建组织引领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其他村民逐步转型。发挥 要心怀“国之大者”,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高度 组织优势,组建以党员专家教授为主体的科技特派 的社会责任感。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员队伍,深入服务网络站点开展工作,并借助农村 根本原则,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 专业合作社等平台渠道,为片区农业企业和农户提 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新型职业农 供面对面的科技服务与智力支持,发挥平台的辐射 民要将自身的优势贯穿在农业生产、分配、流通、 带动作用,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区域共同 消费各环节,贯穿于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各 富裕。第二,推动党组织开展校地结对共建。鼓励 个领域,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推进城乡融合进 支持教职工党支部与村党支部、农业企业党支部结 而实现共同富裕。 对共建,采取“走下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 促进乡村党支部和农业企业党支部真正成为引领发 高校是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重 展的战斗堡垒。把结对共建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要阵地,要不断创新组织帮扶形式,通过推动乡村 的重要平台,促进农林高校科技智力资源更好地与 组织振兴,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 农业发展、乡村建设需求相契合,帮助农民提升文 能力。第一,将党建贯穿“点—线—面”紧密交织 化素养和科技应用、经营管理能力,加快向新型职 的社会服务网络体系。发挥党建引领发展的经验优 业农民转变。 势,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推进乡村“两委” 班子理论学习、农业技能学习、基层组织建设常态化,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王斌伟系华南农 依托学校资源,重点帮扶村“两委”班子成员率先 业大学党委书记 █ 41

第46页

教育新声 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7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 重要讲话,回顾了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指出了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深 涵丰富、催人奋进,通篇充满了历史的纵深感,处 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基本经验,描绘了中国 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是我们总结党百 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根基,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发 年奋斗辉煌历程的经典政治文献,是引领实现中华 展壮大的精神密码。全党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 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政治纲领,显示出强大的道路 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 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光大。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初心使命是共产党人的永恒主题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坚持真理、 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100 年来,也正是这个理想, 坚守理想,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 让中国共产党越过一个个激流险滩、高山险峰,取 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得了不朽功勋。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 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 初心使命是共产党人的永恒主题。中国共产党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表现在 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 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奋斗精神的根本要求,也是担负时代和历史重任的 设时期,表现在为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现实需要。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 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表现为“敢教日月换新天”, 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 勇敢闯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胆识和魄力;在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在这三大历史 新时代,表现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性事件和三大里程碑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 征程而努力奋斗。人无信不立,没有理想信念,理 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 100 年历史的主 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 题主线,就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 骨病”。政党也是如此,有了统一且坚定的理想信 富强、人民幸福。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 念,组织才有组织力和号召力,才能确保组织里的 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美好的生活, 同志志不改、道不变,也才能确保组织的路线正确、 都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0 年来,正是 目标达成。100 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 因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践初心、以生命赴 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 使命,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风 险挑战,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42

第47页

教育新声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人民至上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坚持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斗争年代, 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两万五千里长征,越高山峻岭,跨激流险滩,翻雪 克服难关、战胜挑战,化解风险、摧毁敌人的关键, 山过草地;曾经的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日本 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畏任何强 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都是全方位领先我们的敌 大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对力量、强大敌人,他们不可一世,武装到牙齿, 但最终也被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打败。新 人民至上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坚持。中国共产党 中国成立后,山河百废待兴,建设一个新中国,任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党的根基在人 务是极端艰巨的。我们党迎难而上,团结带领人民 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至上是共产党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 人不变的坚持。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树 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 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江山就 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艰苦奋 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选择,秉持“我将 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摆脱贫困、追赶时代的强 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大精神力量。结束长期封闭状态后,我们很快意识 的发展理念,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 到和世界的差距很大。中国如何摆脱落后的状态, 持。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作为党的 赶上时代,是当时的共产党人思考的最大问题。中 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落实人民主体地 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 位,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权力,实现人民 和理论担当,提出并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利益;把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成 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党的工作成 功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党的十八 败得失的价值标准;与人民同甘共苦、命运与共, 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 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是共产党人生存之本,是共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 产党人优良的传统作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前,我们的发展内外部 因人民而兴,人民的真心拥护、人民的坚决支持, 环境纷繁复杂,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前所未有,但中 是党的事业成功的关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创造历 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脱贫攻 史伟业,实现中国社会巨大进步,使中华民族命运 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 根本改变,本身就是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斗的结果。 略成果, 2020 年经济正增长,顺利实现第一个百 人民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无坚不摧的力量;人民是 年奋斗目标。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 党不断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 底气。 从四个方面落实和践行好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共 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 产党人的精神原乡。当前,我国踏入全面建设社会 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作为高等学校,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会伟大建党 要从四个方面落实和践行好伟大建党精神。 精神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坚定不移把伟大建党 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以伟大建党精神指导工作, 一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狠着力。中国 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以永不懈 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 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走好第二个百 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学校所有工作的基本 遵循,立德树人是学校的立身之本。要坚守政治定力, 43

第48页

教育新声 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 围,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四个意识”、 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更多学生成为又红又专、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要在强化党的领导上下功夫。坚持党的领导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要从讲政治的 三是在艰苦奋斗、无畏担当中锤炼斗争本领。 高度,突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 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敌对势力从未 校的领导权,坚决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停止对我们进行渗透,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斗争形势 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使学校党委 仍然十分严峻,要注意各种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带 切实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充分发 来的政治风险,西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带来的经 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 济风险,各种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 落实的作用。要在强化“四个自信”上下功夫。道 恐怖势力加紧活动带来的安全风险。 路自信源于历史必然,理论自信源于理论科学,制 度自信源于制度优势,文化自信源于传统光荣。要 要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没有一流的党建, 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 就没有一流的大学。高校党员数量庞大,基层党组 大师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形成与学校 织集中,知识分子思想活跃,党建工作体量大、类 精神相契合的优良风尚。要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传 型多、对象特殊。要站在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 承创新功能,充分挖掘学校的精神,把坚持“四个 准确把握高校党建工作的特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 自信”落实到传承和弘扬学校光荣传统中,落实到 设,切实解决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弱化问题,提高党 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中,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等 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 方方面面,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弄清楚中国共产党 治党。要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 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解决师德师风问题。以优良的 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 党风带动校风教风学风,营造高校风清气正的政治 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 生态,打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要旗帜鲜明强化 大实践中建功立业。要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斗争精神。要树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鲜明导向, 制,把旗帜高高举起来,把责任层层压下去,牢牢 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保持铮铮铁骨, 掌握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保持共产党人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组织部 门要把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 二是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彰显初心使命。 容,作为考核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方面,作为选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方能致远。中国共 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作为管理干部的重要约束, 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作为树立标杆典型的重要条件。要慎之又慎增强风 的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为党 险意识。要保持政治定力,坚定必胜信念,增强风 育人、为国育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度 险意识、底线思维,不断提高防范风险、抵御风险 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 的能力,做好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夯 的重要基石。教育有鲜明政治属性,这一点,古 实永远奋斗的信仰基石,把不懈奋斗、永远奋斗的 今中外,概莫能外。 政治品格发扬光大。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 四是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征程中立新功。教育 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 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 高等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把 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全员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速实施,对加快提升 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努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 劳动者素质和受教育水平提出新要求,人民群众对 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培养 优质高等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 44

第49页

教育新声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 界性问题和我国改革发展现实问题的有效中国方案; 路,走适合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这是办好人民满 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意的教育的内在要求。要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 力争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坚 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顶层设计和基层探 索相结合、综合改革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改革创新 本文为 2019 年度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和于法有据相结合,四梁八柱的改革框架搭建起来, 色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研 究 中 心 重 大 项 目( 项 目 编 号: 推动改革红利不断显现。要切实提升服务经济社会 19LLZD08)的阶段性成果。 发展能力,聚焦重大现实问题,致力于提出解决世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作者:何秀超系中 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 45

第50页

教育新声 教育发展为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指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 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已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中国的教育,畅通了向上流动的通道,改变了 充分等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的 无数人的命运,实现了无数人的梦想,让人们拥有 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 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育,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促进教育改革 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独特的目 标内涵,其目标内涵取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 标要求。从改革开放初期“小康”理想的提出到“总 同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 体”小康的实现,再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务在中西部边远农村地区,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 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从“全面建设” 补齐短板的最根本的路径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到“全面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经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小康”讲的是 实现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对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 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展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脱 可持续性。基于这一重要论述,中央明确提出“全 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迫切要求。 面小康”目标的“三个全面”,成为指导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实践的准则,也成为教育服务于全面建成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党历来重视 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 发展教育,注重发挥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 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教育领域综合改 的全面小康。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方面 革不断深化,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不断加强,教育各 建设协调推进,才能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项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 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经济社会的全面 求、提高全体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协调发展,靠的是人才这一战略性资源的支撑和推 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显 动,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发展教育事业, 著成就,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仅是“五位一体”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 提供了重要保障,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要内容,更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各级各类 人才、实现“五位一体”全面小康的根本保障。 一是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 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逐步缩小,从“有学上” 民的小康。全面小康是全民共享的小康,不仅要从 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贫困人口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 都进入小康。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促进 有质量的教育正在变为现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实现社会公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54.4%,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水平跃升至世界中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衡量社会公平的关 国家水平。特殊教育从无到有、加快发展,残疾人 键指标,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实现全民 平等受教育权得到更可靠的保障。教育体系规模的 共享的小康,必须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 扩大和质量的提升,使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 46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