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_大兴公略考

发布时间:2023-1-1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13_大兴公略考

2目 录前言 „„„„„„„„„„„„„„„„„„„„„„„„„„„„„„„4蓝昌棣 关于十修《大埔县蓝氏族谱》一书的质疑与建议(节选)„„„„„61 大埔蓝氏族谱及存疑概述 „„„„„„„„„„„„„„„„„„„„„102 大兴公是宋朝人的依据 „„„„„„„„„„„„„„„„„„„„„„132.1 据大埔谱进行推测大兴公生年是宋朝人„„„„„„„„„„„„„„„142.1.1 大埔谱本谱代差分析 „„„„„„„„„„„„„„„„„„„„„142.1.2 兴国蓝氏族谱记载贵山公是大兴公后的第五代„„„„„„„„„„„162.2 吉利公的后裔有一位宋朝庆寿公与勉斋公是兄弟„„„„„„„„„„„183 关于大兴公是明朝人的史料分析 „„„„„„„„„„„„„„„„„„203.1 《隆教蓝氏新厝三房志谱》资料分析 „„„„„„„„„„„„„„„213.2 漳浦县及漳州市蓝氏族谱资料分析„„„„„„„„„„„„„„„„243.2.1 漳州蓝氏族谱简述 „„„„„„„„„„„„„„„„„„„„„„243.2.2 漳州蓝氏族谱的有关记载„„„„„„„„„„„„„„„„„„„„263.2.3 漳州... [收起]
[展开]
13_大兴公略考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蓝大兴公略考

——蓝大兴公的有关资料及初步分析

(征求意见稿)

广东大埔湖寮蓝氏二十九世孙巨申 撰

二〇二二年

第2页

2

目 录

前言 „„„„„„„„„„„„„„„„„„„„„„„„„„„„„„„4

蓝昌棣 关于十修《大埔县蓝氏族谱》一书的质疑与建议(节选)„„„„„6

1 大埔蓝氏族谱及存疑概述 „„„„„„„„„„„„„„„„„„„„„10

2 大兴公是宋朝人的依据 „„„„„„„„„„„„„„„„„„„„„„13

2.1 据大埔谱进行推测大兴公生年是宋朝人„„„„„„„„„„„„„„„14

2.1.1 大埔谱本谱代差分析 „„„„„„„„„„„„„„„„„„„„„14

2.1.2 兴国蓝氏族谱记载贵山公是大兴公后的第五代„„„„„„„„„„„16

2.2 吉利公的后裔有一位宋朝庆寿公与勉斋公是兄弟„„„„„„„„„„„18

3 关于大兴公是明朝人的史料分析 „„„„„„„„„„„„„„„„„„20

3.1 《隆教蓝氏新厝三房志谱》资料分析 „„„„„„„„„„„„„„„21

3.2 漳浦县及漳州市蓝氏族谱资料分析„„„„„„„„„„„„„„„„24

3.2.1 漳州蓝氏族谱简述 „„„„„„„„„„„„„„„„„„„„„„24

3.2.2 漳州蓝氏族谱的有关记载„„„„„„„„„„„„„„„„„„„„26

3.2.3 漳州蓝氏谱和大埔谱头的分析„„„„„„„„„„„„„„„„„„27

3.3 武平《蓝氏族谱》资料分析 „„„„„„„„„„„„„„„„„„„30

3.4 关于宁化蓝氏族谱„„„„„„„„„„„„„„„„„„„„„„„„31

4 相关族谱关于迁居大埔的蓝氏先祖的其他记载 „„„„„„„„„„„„33

4.1 关于黽斋公迁大浦清远都和琦公长子隐恩公入迁湖寮„„„„„„„„„33

4.1.1 江西宜春《袁郡蓝氏三修族谱》和《万载蓝氏五修族谱》的记载分析„33

4.1.2 湖南平江《蓝氏族谱》的记载„„„„„„„„„„„„„„„„„„37

4.1.3 龙岩上杭《蓝氏六修族谱》的相关记载分析„„„„„„„„„„„„37

第3页

3

4.4 关于念七郎公后裔迁入湖寮„„„„„„„„„„„„„„„„„„„„42

4.4.1 关于念七郎公后裔满荣公或其子孙迁湖寮、广西之一„„„„„„„„43

4.4.2 关于念七郎公后裔满荣公或其子孙迁湖寮、广西之二„„„„„„„„45

4.4.3 关于重庆《蓝氏族谱》的大兴公即景华公迁埔„„„„„„„„„„„48

4.4.3.1 和清公四子景华公迁大埔的记载 „„„„„„„„„„„„„„„„48

4.4.3.2 和清公长子大兴公迁湖寮的记载 „„„„„„„„„„„„„„„„51

4.4.3.2 三本清朝老谱及其他相关谱牒的记载 „„„„„„„„„„„„„„52

4.5 关于念一郎公后裔十五郎公迁大埔湖寮„„„„„„„„„„„„„„„54

5 宋朝的大兴公在哪里? „„„„„„„„„„„„„„„„„„„„„„55

5.1 与大兴公有关的一些问题„„„„„„„„„„„„„„„„„„„„„55

5.2 一个推测的世系和可能的大兴公„„„„„„„„„„„„„„„„„„58

5.2.1 两个说明„„„„„„„„„„„„„„„„„„„„„„„„„„„58

5.2.2 推测的世系和可能的大兴公 „„„„„„„„„„„„„„„„„„61

5.3 一个可能的廷瑞公世系„„„„„„„„„„„„„„„„„„„„„„62

5.3.1 关于大埔谱头闽南世系先祖的生年疑问„„„„„„„„„„„„„„62

5.3.2 可能的闽南世系年代推测„„„„„„„„„„„„„„„„„„„„65

6 结语„„„„„„„„„„„„„„„„„„„„„„„„„„„„„„68

附录

附录一 参考文献„„„„„„„„„„„„„„„„„„„„„„„„„„69

附录二 碧宁(必宁)公撰写的《闽汀原序》„„„„„„„„„„„„„„72

附录三 《袁郡蓝氏三修族谱》简介„„„„„„„„„„„„„„„„„„73

附录四 湖南《平江蓝氏族谱》简介„„„„„„„„„„„„„„„„„„76

附录五 江西高安蓝坊《蓝氏族谱》简介„„„„„„„„„„„„„„„„80

附录六 武平六修《蓝氏族谱》„„„„„„„„„„„„„„„„„„„„82

第4页

4

前 言

在《大埔县蓝氏族谱》十修族谱期间,由于已迈耄耋之年的家父

担任十修委员会的四位顾问之一,在他的影响下,我更多地关注了我

族家谱的有关问题。修谱期间四弟巨案陪同几位梓叔去福建,就与蓝

氏大埔湖寮的肇基始祖大兴公有关的源头地区进行溯源调查。后来家

父就族谱谱头的闽南世系先祖生卒年月等问题,又撰写了《关于十修<

大埔县蓝氏族谱>一书的质疑与建议》一文,使我加深了对十修族谱即

历代先祖对族谱有关存疑的认知。遂有了“寻根问祖”,对此做更深

入的了解的想法,更多地收集、查阅了有关的资料。也感觉作为大兴

公的子孙,也应为解决这些存疑做些工作。于是,就有了这篇《略考》。

其实,其初是想些《大兴公考》,但是,深入后才发现,这不是可以

一蹴而就的事。

寻根问祖,即追本溯源,是华民族悠久的人文传统。寻根问祖是

自然人的一种本性,一个情结,一份真情。用现代民族学的用语来说,

就是寻求本姓宗族起源和发展变迁的历史,以及对宗族优秀文化的追

寻、认同和传承。它本质上也属于民族历史学的范畴,这是史学,就

不同于文学,不能只靠主观想象,而要采取科学历史学的方法以求得

姓氏宗族的真实历史,即信史。这就要将谱牒研究、祖居地实地考查、

文物考证、地方传说故事分析等田野调查结合起来。这,应是一项大

工程,需要大家的努力。

第5页

5

由于笔者学识有限,所闻所见亦如管窥,自知无法担此重任。眼

下,我也就是收集了一些资料而已,充其量是做了一些初略的分析。

之所以把它拿出来,就是想“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同宗族人的关

注,或得到相关知情人士的补充、帮助,或得到热心谱牒学的研究者

的指正,从而进一步扩大线索,深入探讨,以求解惑释疑。

历来,修谱之人,都是诚惶诚恐地、谨慎地对待先祖留下的谱牒

信息,惟恐造成对先祖之不敬,或以错纠正则罪莫大焉。诚然,如闽

汀蓝氏先祖碧宁公在族谱《闽汀原序》中说:“传曰,无徵则不信。

又曰,宁传信弗传疑,盖言慎也。仲尼曰,吾犹及史之阙文。”最终

的结论也必须要有可信的证据,尽管很难,吾辈尽当努力。

蓝巨申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

欢迎批评指正,敬请赐教。

邮箱:ljsh43@126.com

第6页

6

关于十修《大埔县蓝氏族谱》一书的质疑与建议

(节选)

大埔蓝氏十修族谱编委会顾问 昌棣

在十修族谱出版并运回家乡之际,首先感谢十修族谱委员会、编

委、资料员、铧缨会长,和国内外敬祖爱宗梓叔,由于大家的通力合

作和铧缨会长的大力资助,完成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可谓劳苦功高,

值得表彰庆贺也。然凡事总难十全十美,《大埔县蓝氏族谱》(以下简

称《族谱》)一书出版亦然,难免存在某些欠妥之处。鉴于姓氏族谱乃

国家史和民族史之重要史料,修谱事关宗族文化之传承,既是当代之

责,也是流传给子孙万代的史料务必力求准确可靠,故对书中的一些

原则性的失误,恕我斗胆提出浅见,供族众评论指正。

一 、关于对直系表的增补

十修《族谱》的直系表资料系绍溪公族贤传自江西,九修族谱已

有,但此前族谱对明德公(108 世)后彩和公至 128 世均无记生卒,

实属难查实也。此间凡二十代人处于乱世之年占多,东迁西移,仅有

史可考,有江苏迁濠州石室山、句容。入闽必经的江西浙江两省无考。

至闽迁福清、建宁、宁化石壁、漳州、坪山水口、莆田、镇海均可考。

值此离乱年间,不算赣浙,仅苏闽两省,二十代人迁居十处,平均二

代人迁一次,算上赣浙则更频繁。其处境之艰辛,生活之不安,可想

而知。此二十代祖先之生卒,各处谱牒记载不尽相同,实乃乱世纷争,

难顾详记生卒,正史难求实可谅解。然而十修《族谱》对此二十代先

祖的生卒却记载分明,自然要问依据是否充足,生卒年代是否查实。

第7页

7

如:十修《族谱》直系表中记载 126 世和二郎公生公元 1292 年。

但阳春谱记载和二郎公生宋代大定三年(公元 1163 年)。两者相差 127

年,谁是正史,唯有演算,求得真实。

查江南开基始祖明德公,系扬州节度使,其子彩和公,进士出身。

明德公生卒,各处记载皆相同,实可信赖为依据也。又查大埔老谱,

一至六世无记生卒,亦属时值乱世不安定,不详之事不敢乱记载。而

至七世祖贵山公世道甫安定,史料可靠,始载明其生元至治癸亥 1323

年,足证大埔谱之真实也。现以此为据进行推算。

108 世明德公生唐朝,公元 647 年;136 世贵山公生 1323 年。期

间相传 28 代,间隔 676 年,平均每代 24 岁,此即平均开代年龄,较

为合理。(参见附注)

再查阳春谱,明德公生 647 年,和二郎公生宋代隆兴癸未,公元

1163 年,期间相传 18 代,间隔 516 年,平均开代年龄 28.7 岁,相对

合理。

按十修《族谱》直系表,明德公生 647 年,和二郎公生 1292 年,

相传 18 代,间隔 645 年,平均开代年龄 36 岁,显然偏高难断其准确。

上述三个计算结果,显然前两者较为可信。此两谱和二郎公生年

均系宋代。126 世和二郎公生于宋代,则 130 世大兴公在南宋末年迁

粤之说亦属可信。而十修《族谱》未经公认,却凭空记载 126 世至 128

世生于元代,大兴公自然也是生于元代以后,必然造成矛盾百出。中

国传统重视添丁进口,娶妻生子,男子 16 岁女子 14 岁即可谈婚论嫁,

战乱年代尤其重视繁衍后代,虽有困难,也不至于平均推迟到 36 岁。

所以十修《族谱》直系表之记载十分谬误。而且此书出版前作此修改,

我为十修族谱委员会顾问毫不知情,自感十分愧疚!

二、关于大兴公迁粤前的居住地

第8页

8

130 世大埔始祖大兴公,廷瑞公三子也。十修族谱编委会在编撰

时,为查明大兴公的祖父是念一郎公还是念六郎个的悬疑问题,遂组

织人员前往福建溯源考察。遂发现九修族谱关于大兴公‚从福建宁化

石壁迁粤‛的记载有误。经一再查实,大兴公是由闽龙海县龙教乡新

厝村迁粤大埔湖寮定居。那里有廷瑞公祠,和庆福、庆禄、庆寿公庙,

可谓铁证如山。经十修族谱编委会一致公认,在十修族谱付印稿中据

实予以更正。并一再叮嘱在主编编辑过程中不得擅改。然而令人不解

的是,主编在《族谱》书中居然又以错改正,仍然沿用‚始祖大兴公

在南宋末年来自闽汀宁化石壁乡‛一说,明知故错,以讹传讹,十分

遗憾!

二、 关于修谱之礼仪规例(略)

三、 建议(略)

(2004 年 12 月 21 日)

附注:以 108 世明德公生年唐朝 647 年(以公元纪年,下同)为起始计算传

代间隔,大埔太兴公以下代序数以太兴公为 130 世延续计算:

1、七(136)世贵山公,生元 1323 年,间隔 676 年,传 28 代,平均

24 岁开代。

2、 十二(141)世英庄公,生明 1453 年,间隔 806 年,传 33 代,

平均 24.4 岁开代。

3、 二十(149)世南洲公,生清 1728 年,间隔 1081 年,传 41 代,

平均 26.3 岁开代。

4、 二十一(150)世循龙公,生清 1726 年,间隔 1079 年,传 42 代,

平均 25.7 岁开代。

5、 二十二(151)世畅西公,生清 1700 年,间隔 1053 年,传 43 代,

平均 24.5 岁开代。

6、 二十五(154)世晋臣公,生清 1866 年,间隔 1219 年,传 46 代,

平均 26.3 岁开代。

7、 二十八(157)世仁昌公,生民国 1922 年,间隔 1275 年,传 49

代,平均 26 岁开代。

第9页

9

以此反推 126 世和二郎公生年:

108 世明德公至 126 世和二郎公,传 18 代,间隔为 24×18=432 年,和

二郎公生年为 647+432=1079 年。查宋末为 1276 年,和二郎公至宋末共 191

年,查大埔老谱记载至 132 世生宋代,从 126 世至 133 世,共 7 代,平均 27.3

岁开代。亦属合理。

第10页

10

蓝大兴公略考

——蓝大兴公的有关资料及初步分析

广东大埔湖寮蓝氏二十九世孙巨申 撰

说明:1、为简明清晰,文内有些叙述略去尊称“公”;

2、世系排列时,以名字前的数字代表第几世或兄弟排行,

如 14 为十四世,1 为长子等;姓名后或括号内的四位数字代表

公元生年。

1 大埔蓝氏族谱及存疑概述

大兴公是广东省大埔县蓝氏肇基始祖。

我们把谱牒从肇基始祖开始至当代的部分称为“本谱”,肇基始祖

前溯至肇姓始祖的部分称为“谱头”。

1998 年十修《大埔县蓝氏族谱》1(简称“大埔谱”,下同)的本

谱记载:

“第一世

始祖讳周号大兴,妣何氏,南宋末避乱携妇子来自闽汀州宁化之

1 《大埔县蓝氏族谱》(十修)2003 年 3 月 1 日初版,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第11页

11

石壁乡,抵昔潮州府辖下之海阳县(即今大埔县)莒村社,结庐而住,

辟土而耕,为大埔蓝氏肇基之祖。其生、故、谥、其行失考。葬莒村

甲溪龙上,土名箭竹凹,伏地虎形,巽山乾向。……子三:畴、统制、

勉斋。”

这里大兴公,讳周。

大埔谱创修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年,是 1493 年出生的

大宗四派第十三世云畴公等三人创修的,当时叫《古万川汝南蓝氏族

谱》,即老谱。二修是 1616 年,三修是 1646 年,四修是 1664 年,五

修是 1672 年,六修是 1757 年,七修是 1842 年,八修是 1900 年,九

修是 1932 年,十修是 1998 年。

上述大兴公的详传沿用了老谱的记述。大埔谱创修主编廉斋先生

肯定大兴公入埔时间为宋末元初,并在一至五世祖“世系表”上头,

特地写着“宋世系图”,分明有强调之意。且大埔的始祖墓地的墓碑上,

也是刻“宋始世祖”。二修族谱时, 廖復一先生在《续修蓝氏族谱序》

中写道:

“及稽姓氏,所自蓝姓者,其初不可知,传云春秋楚大夫蓝尹斖

后也。湖寮之蓝,宋末有。兴公者避乱来自闽汀宁化之石壁乡,抵今

大埔之莒村社止焉。历元而明,凡四世,移居湖寮古城里。兴公廼湖

寮蓝氏肇基之鼻祖也,迄今十有八九世矣。顾上世颛蒙无谱牒,故世

次、履历与讳、谥、年寿及生故、嫁娶、坟茔,多有所遗忘,虽或记

之簿书,传之故老,亦莫得其详。”

可见,修谱之初,对先祖除了有个名字和原籍,其余包括宗族来

源都茫然无知。

九修族谱时“续修将竣,披查绍溪公钞自江西传来旧谱,始知前

第12页

12

乎大兴公者,尚有一百二十九世,历历可考。急宜补入,俾现时后代

因流溯源,共悉蓝氏赐姓开族,肇自(炎)帝次子昌奇公也。”2于是,

从九修族谱开始,入埔肇基始祖也有了第二个记述,也就是说庆寿公

是大兴公。

大埔谱从九修开始承接了肇姓始祖昌奇公以下 129 世的谱头,将

蓝氏肇姓始祖昌奇公至庆寿公的谱头加了进来:

‚129 世 廷瑞(1364-?)念六郎公之子,又名百三郎,号小七

郎。生於元顺帝至正甲辰(1364),卒未详。公迁入福建漳浦县张坑村

前亭岭,即高砱下尾村。社内有蓝家井石界。后移居海澄县辖镇海隆

教社。娶姜氏俱葬於漳浦县前亭岭下尾村社以北,附近田洋土墩上。

生子三:庆福、庆禄、庆寿。……庆寿公裔孙居龙海市新厝村。都有

规模较大的祠堂,都称‚种玉堂‛。‛

‚130 世 大兴公(?-?)《古万川汝南蓝氏族谱》记:‚讳周,

妣何氏,南宋末避乱携妇子来自闽汀州宁化之石壁乡,抵昔潮州府辖

下之海阳地方,即今大埔莒村社,结庐而住,辟土而耕,为大埔蓝氏

肇基之祖。‛福建及江西谱记为一百二十九世廷瑞公第三子‘庆寿公’

(仍待考证。)‛

这里明确廷瑞公生于元 1364 年,而 1368 年即明朝洪武元年,所

以,庆寿公为明朝人。十修族谱时派族人亲自到漳浦新厝村实地考查,

该地确有此说。大兴公是从龙海市隆教乡新厝村迁大埔湖寮的庆寿公。

关于这两种说法,万川谱说得很肯定,但宋朝的大兴公明显与明

2 见《大埔县蓝氏族谱》(十修)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3 年 3 月 1 日初

版,第一册第 14 页蓝海文撰写《总序》。

第13页

13

朝的庆寿公无法连接。而廷瑞公的祖居地漳浦的蓝氏族谱记载也与从

江西传来的大埔谱谱头的记载不同(详见本文 3.2),

此外,万川谱大兴公及其后共六代(2 世勉斋公、3 世恭公、4 世

三五公、5 世四十公、6 世五十公)先祖的生卒年不详,直至第七代贵

山、秀山公生于明朝。

而漳浦谱的庆寿公前后的几代也都生卒不详。漳浦石椅谱记载,

18 世熙三郎公生于宋度宗五年(1269),19 世和二郎公生于元始祖(应

为世祖)十三年(1276),此后共五代(20 世大一郎公、21 世念七郎

公、22 世邦献(琛)公、23 世廷瑞公、24 世庆寿公)的生卒年均不

详。

这就是说,大兴公或庆寿公的前后共十多代的情况是模糊的。

以下,将从谱牒对比分析、代差分析、谱牒与史籍史实对比分析

等方面,对大兴公肇基大埔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2 大兴公是宋朝人的依据

大兴公究竟是宋朝人还是明朝人?为了解开这个疑团,以下将依

据族谱的有关资料,采用“期间平均代差法”“插值法”对大兴公的生

年进行推测,再对不同谱牒进行横向比较,以寻求合理的答案。

“期间平均代差法”是在族谱中选择前、后世代生年确定的世祖

的生年,作为期间的始与终,以期间的年数,除以期间的世代数,得

出代差,以判断其是否合理。

“插值法”指选择一个合理的代差年数,逐一依次递增或递减求

得未知世代先祖的生年。

第14页

14

2.1 据大埔谱进行推测大兴公生年是宋朝人

按照大埔谱,大兴公是明朝末年为避乱而离开汀州宁化,入粤迁

大埔。

据白寿彝编著《中国通史》,南宋末年蒙古军加速侵宋。宋咸淳七

年(1271 年)蒙古忽改蒙古国号为元,宋咸淳九年樊城失陷。1275 年

元军顺淮河东下,江东及淮西失手,浙东、闽、广大部分失守,7 月

元兵三道侵闽,11 月元军直奔南宋首都临安(杭州),占领建宁(今

福建瓯),后又占领福州。右丞相文天祥转战于福建、江西、广东等地。

1277 年景炎二年正月,元兵破福建汀关。3

大兴公如若在南宋末年迁大埔,应大致在 1258 年窝阔台的侄儿蒙

哥分兵三路,进攻南宋开始,至 1279 年南宋灭亡为止。离开汀州的正

确年份应该是元军破汀关的 1277 年前后。假设当时“携妇儿”的大兴

公在 40 至 60 岁之间,则大兴公生年在 1217—1237 年之间。

在宽泛一些,假设大兴公 50 岁在 1260 年迁大埔,则应该 1210 年

左右出生。最晚,也应该在 1240 年左右出生,也就是 1275-1279 年 30

多岁时迁大埔。

也就是说,大兴公如果在南宋末年迁大埔,其生年应该在 1210—

1240 年之间才是符合史实的。

2.1.1 大埔谱本谱代差分析

3 见《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4 年 4 月。《第七卷 五代

辽宋夏金时期(上)》乙媥综述 第十一章 南宋的灭亡。

第15页

15

根据九修大埔族谱记载,大兴公 1 至 6 世生卒不详,坟茔也不完

整。大兴公葬甲溪龙上。大兴祖婆则葬在其孙居住地饶平。

先从已知的年份数据求取几个数据:

数据 1:

大兴公的一支秀山公派下:大兴-3 勉斋-1 恭公-三五-四十-五十

-2 秀山(1326 年)-3 均信(1354 年)-德玉(1385 年),括弧中为确

定的生年。

秀山公后期间代差为 28 年、31 年。

数据 2:大兴公的贵山公派下:大兴-3 勉斋-1 恭公-三五-四十五十-2 贵山 1323-3 均季-德咸-世安-胜达 1433-孟坚 1453-云畴 1493。

贵山公至云畴公间隔 6 代 170 年,代差 28.3 年年;查第二十五世

江发 1869 年出生,距贵山公间隔 18 代,代差 30 年。

由此可见,30 年代差是比较合理的。

首先用代差法回算大兴公生年。

如果从贵山公回算,以 30 年作为代差,反推 6 代至大兴公,大约

生于公元 1143 年。则大兴公壮年迁大埔时大约在 1180 年,

如果从贵山公回算,以 25 年作为代差,间隔 6 代,反推大兴公大

约生于公元 1173 年,在壮年迁大埔时间约在 1210 年左右,南宋中期,

离南宋灭亡(1279 年)还有 100 多年。

这里推算出来的大兴公生年 1143—1173 年,相应的壮年迁大埔时

间大约在 1180—1210 年是南宋中期而不是南宋末年。

其次,如果大兴公生于 1210 年,贵山公生于 1323 年,期间 6 代,

代差为 18.8 年。显然,在兵荒马乱的南宋末年每代 19 年是不大可能

的。那么,如果确认贵山公的生年和大兴公生于 1210 年,则他们之间

就不能有 6 代间隔,应少于 6 代,只有 4 代是比较合理的(现在谱中

第16页

16

可能有一、二代是重叠的或没有的)。

所以,大兴公大约应生于 1200 至 1240 年左右,才可能是南宋末

年迁大埔。这样,大兴公与贵山公之间就没有 6 代。从谱牒这里看,

这种可能是存在的。江西省赣州市兴国清雍正八年(1730)创修的《蓝

氏五届联修族谱》即提供了大兴公至贵山公之间只有 5 代。(见 2.1.2)

在这种情况下,大兴公应该是宋朝人。

2.1.2 兴国蓝氏族谱记载贵山公是大兴公后的第五代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蓝氏五届联修族谱》4 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

大兴公后的贵(桂)山公、秀山公是第五世,而不是第七世。也就是

说,大埔谱的三五公、四十郎公、五十郎公应该是同代人

兴国《蓝氏五届联修族谱》在清雍正八年(1730)创修,由诰授

朝议大夫、广州府知府、潮州府知、普宁惠来棉阳诸县事陞选知、浙

江省杭州府事,时为敕授文林郎的漳浦蓝氏鼎元公作序。在清道光十

三年(1833)续修,同治十一年(1872 年)三修。五届有十三县的蓝

氏联修于抗战时期。

谱载一篇《蓝氏历代族谱序》,写于创修后、续修前的乾隆五十五

年庚戍(1790)年,作为对创修谱蓝姓肇姓始祖的补充,文中前半段

罗列了从昌奇公受姓至吉甫公入闽的列代先祖,吉甫公之后至大一郎

生七子,都和大埔谱相同。而后又详述了广东开基过程,该文记述:

“今广东一派实念六郎公之苗裔也。念六郎讳琦,大一郎公之子,

吉甫公之六代孙也。同妻杨氏迁居武平林坊。生二子:长丁瑞,次廷

瑞。廷瑞公生庆福、庆禄、庆寿。庆寿公即大兴公同妻何氏迁於广东

4 见族谱网载兴国《蓝氏五届联修通谱》影印件。

第17页

17

潮州凤城海阳县。由海阳而复迁大浦清远都定基於湖寮,是广东之始

祖者。”

再后就与大埔谱本谱就有出很大入了:“庆寿公生恭公,恭公生繩

斋公,繩斋公生三君公、四君公、五君公、六君公。三君公妣俞氏,

生秀山、桂山、荆山、奎山。秀山、桂山仍住大浦湖寮大兴祠里。奎

山移饶平。荆山公讳琦……祖妣杨婆太同迁程乡金盘堡,即今之嘉应

州丙村大坑,是嘉应州之始祖,即荆山公,今奉为第一世祖者此也。

生二子,长万一郎讳隐恩,次万二郎讳隐慈。隐慈公与母杨婆太移居

平远小柘乡。……至十一世祖玉辉公由粤迁江西兴国之东龛居焉。”

上述记载写于清 1790 年,大埔谱创修在前,是明 1542 年,但加

入昌奇公和明德公的江南世系谱头是在九修 1933 年,兴国的这篇序明

显是独立于大埔谱的。

上述兴国谱的记述和大埔谱本谱的区别见下表:

说明:其中的‚繩斋‛应是‚黽斋‛之误,黽、勉同音。姑且按照从众原则,

多数谱的顺序是黽(勉)斋-恭,判断此处兴国谱为误记。

世次 兴国谱 大埔谱

第一世 庆寿(讳大兴) 大兴(讳周)

第二世 恭 勉斋

第三世 繩斋(黽斋) 恭

第四世 三君(弟:四君、五君、六君) 三五

第五世 秀山、桂山、荆山、奎山 四十郎

第六世 五十郎

第七世 贵山、秀山、中山、荆山、奎山

第18页

18

这里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大兴公后的贵(桂)山公、秀山公是

第五世,而不是第七世。也就是说,大埔谱的三五公、四十郎公、五

十郎公应该是同代人。

此外,兴国《蓝氏五届联修族谱》虽明确庆寿公就是大兴公,世

系为:大一郎- 念六郎- 廷瑞- 庆寿(大兴)。

但是,兴国谱中念六郎的三个儿子和大埔谱也不同。该谱所藏谱

共 59 册,其中第 47 册《庐陵东固东黄彩念六郎世系》记载:“念六

郎公名丙生,元至元二年丙子吉月吉时生。由长汀移居武平林坊。殁

失考。葬炼州都园舖,卧龙形坐北向南。炼州都即今嘉应州,其初本

属潮州地,今之蓝姓居粤东徙居各郡省者,皆之裔也。妣杨氏,生殁

葬失考。子三:丁瑞、廷瑞、兴瑞。”这册谱牒后续记载的为丁瑞公

后裔,其余均无记载。

这里除念六郎公生年之外,其余和大埔谱是有差别的。大埔谱记

载:念六郎公原配钟氏失考。继配余氏葬武平中堡林坊村屋背,生五

子。又娶马氏生三子:百一郎(号廷珠)、百二郎、百三郎(号廷瑞)。

2.2 吉甫公兄弟吉利公的后裔有一位庆寿公与勉斋公是兄弟,宋朝人

查岳阳县张谷英镇的蓝九大宗亲存有的 1943 年《湖南岳阳蓝氏

族谱》,大兴公和勉斋公是兄弟。

蓝九大宗亲是每晓公的一位后人。蓝氏每晓公原籍江西宜春,号

通甫,字敏五,宋开宝年间进士,淳化年间授补湖广武陵知县,后调

任湘阴知县(湖南省岳阳市下辖县),遂开基于岳阳湘阴县长乐乡东北

七步礓察的上岭屋。至 1948 年,已传 40 代,族人十余万。

闽南族谱都记载吉甫公入闽迁徙途中弟弟失散。但 1943 年的《岳

第19页

19

阳蓝氏族谱》,记载了万福公的另一个儿子,吉甫公弟弟吉利公后裔:

万福(宋徽宗年)-吉利 1136 年-挺芳 1155 年-作科 1189 年柏元 1226 年-庆寿,勉斋。

这里庆寿和勉斋是兄弟,是吉利公的后人,时间上和南宋的大埔

先祖大兴公符合。

这一族谱收藏者蓝九大宗亲是 1969 年出生的,每晓公作为第一世,

他是第 36 代。他家 2014 年修的族谱还记载念二是 1107 年生人,其先

祖世系如下:

1 每晓(933)-3 允忠(953)-1 仲山(981)-2 季三(1005)-2 再

七(1038)-1 努(1057)-2 添佑(1083)-2 念二(1107)- 1 万七(1133)

-2 庆仁(1156)-1 十二(1193)-1 益新(1216)-8 福公(1244)-2 茂

贵(1293)-1 宗五(1319)-3 朝贞(1349)-3 万选(1373)-1 文禄(1396)

-1 时盛(1438)-1 春远(1471)-3 伯坚(1494)

此段上述内容引自一位网络作者(姓名不详)发表在《2 家谱》

网(www.2jiapu.com )的“源流”一栏的“五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人

类的奇迹,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密”一文(以下注释简称为网文《解密》),

作者收集了蓝氏族谱 100 多种,这是该文引用的一种。可惜此网站及

网文已撤,所以后来拟进一步查找时,已没有线索。在其它的资料渠

道我也没有查到此信息。

关于吉利公的线索,还可以在广东南雄市珠玑巷《蓝氏源流》5找

到。该谱的《编者的话》载:121 始祖万福公,“配张氏生二子,吉亨

殇,吉利遇金人之乱,后迁岭南珠玑巷。其后裔四世祖于宋咸淳年间

5 见《中华蓝氏总谱》中华蓝氏总谱编修委员会编 2010 年版,卷二第 630 页《南

雄珠玑巷<蓝氏源流>》。

第20页

20

(公元 1265—1274 年间)迁居香山(今为中山市)、小榄、东风镇及

南海、江门、广州、花都、清远、肇庆等地。”

从这里可以看到吉利公后裔第四世是生活在南宋末年,并迁到了

珠三角地区的多地,但是却没有吉利公后裔第四世庆寿、黽斋公的资

料,也没有迁大埔湖寮的记述。而且《中华蓝氏总谱》收集的《蓝氏

源流》也没有提及此线索的来源。

另外,在《蓝氏六届联修族谱》6江西抚州市乐安县吓通村念六郎

后裔所修,刻本,年代不详。吓通村是乐安县金竹畲族乡流舍畲族村

下辖自然村。以明德公为“江南开基始祖”。该谱的谱头基本同大埔谱,

但万福公的三个儿子吉利、吉甫、吉庆均有详传:

“万福公次子 吉利 遇金人之乱弁楚,兄弟途中相失。是为入

楚至始祖,至今亦成巨族。”

万福公三子吉甫公的详传,除了和大埔谱相同的入闽记述外,还

记述了吉甫公自述迁徙艰辛的诗一首,并在叙述完吉甫公生殁葬后写

道:“公生殁不照旧谱原谱所载,非敢擅为更改,因参考他谱较更详明

确父

山 故从之。”这就是说吉甫公的生殁年月在乐安的老谱上是与大埔谱

头不同的。

3 关于大兴公是明朝人的史料分析

大埔蓝氏 1998 年十修族谱时,经到隆教考查,初步认定大兴公是

从隆教迁入湖寮的庆寿公,明朝人。隆教乡 1984 年改为隆教畲族乡。

隆教乡属福建省漳州市下属龙海区。其南与漳浦县相邻,西面与平和

6 见族谱网收藏的刻本影印件。

第21页

21

县相邻,都属于漳州市所辖。

3.1《隆教蓝氏新厝三房志谱》资料分析

首先,查看隆教的蓝氏族谱是怎样记载大兴公想相关事项的。隆

教乡蓝氏为廷瑞公的次子庆福公(二房)和三子庆寿公(三房)的后

裔,主要居住在乡中心区的红星村和新厝村,蓝氏常住人口约 8000 多

人,乡里有廷瑞公祠堂(种玉堂)。

与红星村毗邻的新厝村 2005 年新修的《隆教蓝氏新厝三房志谱》

7是采用大埔谱的谱头。该谱一篇序文明确隆教开基始祖为廷瑞公:

“隆教开基始祖廷瑞公,讳兆,字元晦,元顺帝至正二十四

年(1364)甲辰生,于元末明初(待考)有闽武平中堡林坊村迁

居漳州府属漳浦县前亭高砱下尾社(今漳浦县前亭镇庄厝村下尾

社),后移居落籍海澄县隆教社(即今红星村下尾社,后建祖祠于

下社)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廷瑞公,妣姜氏,生三子:长房庆福,由隆教分居苌谿(又

称长卿,俗称张坑,今漳浦县赤霞岭畲族乡);次房庆禄,守居

祖地镇海隆教社(今隆教畲族乡政府所在地顶、下社);三房庆

寿,移居广东大埔河廖(今称湖寮,为广东省大埔县所在地)。‛

8

首先,作为隆教的当地谱牒,此处廷瑞公是从武平中堡迁来。但

是该谱在此处又做了注释:“另据漳浦县石椅《蓝氏族谱》记载,廷瑞

7 《隆教蓝氏新厝三房志谱》2005 年 10 月修,见“漳台族谱对接网”

www.ZTZUPU.com。漳州市政协主办。

8 见《隆教蓝氏新厝三房志谱》第 199 页《畲族民族成份的确认》一文。

第22页

22

公系从江西迁居漳浦县前亭霞美,后移居海澄县镇海隆教。”

事实上,隆教新厝谱与大埔湖寮的大兴公除了有“移居广东大浦

和廖”这一说法之外,其他都不同。

一是大埔谱大兴公讳周,宋朝人。隆教谱迁大埔的叫庆寿公,是

明朝人。

二是正如隆教新厝谱的注释所写:“本文记述的新厝三房的来源与

广东大埔县《蓝氏族谱》记载的史料又有不同。”新厝三房是指廷瑞公

三子庆寿公的支系后裔。

隆教新厝谱是这样记述的:

三房庆寿公移居广东大埔后,“移居广东大埔县的庆寿‘妈’

(祖妣)携其(指新厝的三房祖)从大埔返回隆教镇海下隆教,

后在墩子后厝社建成祖祠二进(即本三房蓝氏家庙),并以此结庐

而居、辟土而耕,后传下本三房的肇基祖。这也是历史以来族人

所传的‘妈牵孙’和‘三房三’的来历和含义。”

9这里的“三房

三”是指三房庆寿公和新厝肇基祖传下的三房后裔。

大埔谱是这样记述的:

大兴公的孙子,即大兴公三子勉斋公的次子为宽公,“讳谥。

生卒、葬、妻子俱不详。迎祖母何氏太,迁居饶平县。大兴婆何

氏太祖坟,葬饶平境内,与大埔县境交界处。一九八〇年代,宽

公裔孙球、西園等多次备牲仪,到大兴公莹墓拜祭。”

新厝和大埔的这两个大兴祖婆显然不是一个人。那么,隆教谱的

庆寿公和大埔谱的大兴公也应该不是同一个人。

隆教新厝谱也是没有“根”的,谱中对新厝三房的族谱做了一下

9 见《隆教蓝氏新厝三房志谱》第 199 页《畲族民族成份的确认》一文。

第23页

23

说明:

“许久以来,族人均传说新厝三房、甚至隆教蓝姓曾修过族

谱,但至今未见旧谱踪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特别是土改和

‘文革’浩劫,祖厝宗祠被占用,神位牌匾被焚毁,祖墓石碑被

砸毁,使宗族谱传旧记资料荡然无存,这是历史留下的永远遗憾。

目前,本三房家谱记载较为完整的是原油车前鳌头(塘头)馨德

堂支系,他从廷瑞公之后六世(本三房三世)记起至今,其余的

最早只追记至廷瑞公之后的十七世。”

谱中还指出,他们所采用的大埔谱头,廷瑞公即念六郎之子百三

郎。出生在武平,后迁漳浦、隆教。这和漳浦蓝氏族谱是不同的:漳

浦的廷瑞公是念七郎之子琛公的长子,念七郎的长孙,从江西迁来。

下一节做专门分析。

所以,和大埔大兴公关联密切的《隆教蓝氏新厝三房志谱》,许多

内容是大埔谱派生的,无法提供确切的证据。即除了传说“妈牵孙”

外无法提供有力的证据,而且,这个传说和大埔谱的大兴公后裔本谱

的宽公和何祖婆迁饶平也不吻合。此外,即使漳州谱的庆寿公到湖寮

开基是否真的开枝散叶了?后移居镇海是否如隆教新厝说的“妈牵孙”?

还是全家回去了?是在大埔再无庆寿公后裔,或者少量的后裔和宋朝

迁来的大兴公后裔混在一起了?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

另外,大埔谱还记载,大兴公的长子迁居漳州,次子统制移居漳

浦县东门。漳州地区的蓝氏族谱的老谱已散失,所以,这两位先祖在

现存的漳浦、漳州的蓝氏族谱里也没有找到关联的记载。

在大埔谱大宗一派第八世的均伯公后有一世系:

7 贵山(1323)- 8 均伯- 9 德立- 10 世祿- 11 五七郎- 12 百三郎13 千二郎- 14 满六郎- 15 大一郎- 16 念一郎- 17 万一郎- 18 公一郎

第24页

24

- 19 拾郎- 20 仙满郎- 21 仲一郎(至仲五郎)-22 松唔- 23 茂满郎24 佩仁-----32 梓香

从均伯公至 32 世都是生卒不详,11 世至 21 世明显的有闽南系的

畲族命名习俗的痕迹,即命名以“大、念、小、百、千、万、”来排辈,

当然,这里只是痕迹,并没有完全遵照。32 世梓香的三弟梓霭生于 1904

年,其同代人生于 1890-1970 年代。

11 世五七郎的同代人生于明永乐丁酉(1417)年,13 世千三郎与

创修大埔谱的云畴公(生于 1493)同代。

这一支与迁漳浦有关。大埔谱记:21 世仲一郎至仲五郎五兄弟中,

仲二郎和仲三郎迁漳浦。但他俩大约应是清康熙年间人,这和“妈牵

孙”回隆教的时间(明代)、地点(镇海隆教)又不吻合。而且仲二郎

和仲三郎迁漳浦尚无在漳浦蓝氏族谱中找到相关的记载。

所以,大埔谱中与福建有关联的这一支也仍然是个迷。

3.2 漳浦县及漳州市蓝氏族谱资料分析

庆寿公之父廷瑞公是大埔谱谱头说的从武平迁隆教,还是漳浦谱

说的从江西迁隆教的?进一步查找分析与之相关的漳浦及漳州相关蓝

氏族谱,可知江西一说的关键是漳浦谱的世系多了一代“琛公”。

3.2.1 漳州蓝氏族谱简述

漳州市所属漳浦县辖 21 个乡镇,包括赤岭村(1985 年改为赤岭

畲族乡)、前亭镇、霞美镇等,赤岭乡包括赤岭、石椅、前园等村。赤

第25页

25

岭又称张坑,古称长卿、苌谿。赤岭蓝氏“由镇海而分支”10,庆福公

从镇海(现龙海县隆教乡)迁来。

据《族谱网》资料,《燕山蓝家原派族谱》即福建省漳州市漳浦

县的蓝氏族谱,为手抄本。谱载漳浦蓝氏始迁祖名兆,字元晦,号廷

瑞,元代人。族谱记事至清同治间。未找到原谱。

《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11于 1991 年新修,序称“奈因谱牒

年久失修,时移世易,坠绪茫茫。”搜集的旧谱均为残本,所以既是新

修,也是重修。

扩大查找范围到漳浦县隶属的漳州市。在漳州市政协主办的《漳

台族谱对接网》上,查漳州市现有保存的蓝氏旧谱,包括以下五种:

1892 年重修的《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一册,为赤岭石椅村清代

的手写族谱(简称“石椅手写谱”);

《蓝氏族谱》为龙海市隆教畲族乡红星村蓝氏族谱手抄本影印件,

开基祖廷瑞公,元末从江西抚州临川县迁漳浦前亭下尾社,后定居镇

海隆教社(下尾社,油车前)。《漳台族谱对接网》只有介绍,无正文;

《隆教蓝氏新厝三房志谱》,即上一节所述;

漳浦县赤岭镇前园村《蓝氏族谱》清朝手写旧谱影印件一册,为

庆福公后裔,元末由前亭下尾迁来长卿;

清代(乾隆已丑 1769 年以后,年代不详)手抄谱《福建漳州蓝氏

族谱》。

上述这些漳浦蓝氏族谱简称“漳州蓝氏谱”。这些旧谱除个别文字

订正外,关于念七郎公系列的内容基本相同。

10 见赤岭石椅“种玉堂”的对联。

11 《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1990 年仲冬重修,自行刊印,内部版本。

第26页

26

3.2.2 漳州蓝氏族谱的有关记载

漳州蓝氏谱的吉甫公以后的世系如下:

15 吉甫(宋 1207)- 16 常新公(?)- 17 万二郎(宋 1245)- 18

熙三郎(宋 1269)- 19 和二郎(字长乐)(元 1276)- 20 大一郎(?)

- 21 念七郎(讳炯字文明)(?)- 22 邦献(讳琛)(?)- 23 廷瑞

(讳兆字元晦)- 庆寿(1309?)。

漳浦蓝氏奉念七郎公为太祖。

念七郎公讳炯,字文明,其子邦献公(讳琛),在江西抚州府临川

县任职时生三子,由此才有其后裔由江西迁福建的说法:

长子讳兆,字元晦,号廷瑞,后由江西迁福建漳浦县

次子讳光,字仲晦,号石泉,后由江西迁福建侯官县

三子讳宽,字季晦,号清甫,后有江西迁福建兴化府12

念七郎“讳炯”及子“琛公”这两点在大一郎公后裔念七郎公系

的许多谱中是没有的。廷瑞公这里是念七郎长孙,大埔谱是念六郎妻

马氏的三子。

漳州的几部清代手抄蓝氏族谱都记载:

“张坑燕山蓝家一脉相承相继一体,旁支不及

蓝氏太祖之初讳炯,(字)文明,以文学名世,原籍河南省光州府

固始县,仕元提举江西学校官生。子讳琛字邦献公,仕元江南省抚州

府临州县令。配妻陈氏生三子:

‚长讳兆字元晦号廷瑞,公入福建漳州府开支,昔人云居漳浦县

12 见《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1990 年仲冬重修,自行刊印,内部版本第 105-106

页。

第27页

27

辖,渐居前亭岭即高岭下尾社内有蓝家井石界并有坟墓,俱葬于前亭

社,后移居海澄县辖隆教社。‛ 妻姜氏生三子,长庆福、次庆禄、三

庆寿。”

“三房庆寿公开基广东潮州大埔县,后来镇海墩仔尾社,有置祖

祠二进,号曰三房祖。墓在平和县。前在河料(开基),明季移居镇海。

生于武宗二年(1309)正月十八,卒于洪武已卯年九月二十四日忌神。

配何太君传派下在彼。墓在镇海北门外赤尾山,无竖碑,名曰毛

蟹穴。”

3.2.3 漳州蓝氏谱和大埔谱头的分析

关于廷瑞公之父

大埔谱头记载,廷瑞公和庆寿公是念六郎公的后裔,即念六-百三

(廷瑞)-庆寿系列,念六郎公续配马氏生三子:百一(廷珠)、百二、

百三(廷瑞)。廷瑞公最小。廷瑞公之父为念六郎公。

漳州蓝氏谱记载,廷瑞公和庆寿公不是念六郎公的后裔,而是念

七-琛-廷瑞-庆寿系列,是念七郎公的后裔。漳州谱在念七郎和廷瑞公

之间多了一代:邦献(讳琛),琛公生三子为:廷瑞(元晦)、石泉(仲

晦)、清甫(季晦)。廷瑞公是长子。廷瑞公之父是念七郎的儿子琛(邦

献)公。

关于世系

大埔谱头是常新- 万一- 熙三郎- 和二郎- 大一系列

漳州谱则是常新- 万二- 熙三郎- 和二郎- 大一系列

这里常新公都是生五子,熙三郎父亲大埔谱头是万一郎即常新公

第28页

28

长子,漳州谱是万二郎即常新公的次子。但是,两者的生日相同;字

都叫钜夫;都是宋理宗淳祐五年四月初八巳时。不同的是居住地:大

埔谱万一郎是迁汀州宁化石壁开基;漳浦谱万二郎是“迁居福州侯官

县”,以及从江西入闽“弃官隐居元涉寺”。然而,漳浦谱又记载廷瑞

公的弟弟 “石泉公开基福建省侯官县”,且有没有万二郎公离开侯官

县的记载,所以,也是语焉不详,或者万二郎公的信息有错。并且熙

三郎、和二郎、大一郎的居住地都不详。

另查武平《蓝氏族谱》等也是万一郎公系列,所以可以基本认定

漳州谱包括漳浦谱的万二郎公系列是误记。

关于庆寿公生年

大埔谱谱头廷瑞公生于元末 1364 年,庆寿公生年没有记载,但

按其父亲的生年,大致可推算庆寿公应生于明 1384 至 1400 年左右。

基本上是明洪武年间。

漳州的几种清代手抄谱有庆寿公生年的记载:生于武宗二年,卒

于洪武己卯年。明洪武年从 1368 年至 1398 年,洪武年间没有己卯年,

只有乙卯年(1375 年)。所以这里大概是把“乙卯”误抄成“已卯”。

武宗二年是哪一年?史上有两个武宗,明武宗朱厚照和元武宗(仁惠

宣孝皇帝)孛儿只斤·海山。如果庆寿公生年是明武宗二年即正德二

年 1507 年,生年在卒年之后显然是错误的。只能是元武宗二年,即庆

寿公生于元至大二年 1309 年。卒于明朝初年的洪武八年乙卯。这样,

庆寿公享年 66 岁。

由庆寿公生年反推廷瑞公的生年,从 1309 年前上溯如 20 年即

1289 年,以此为廷瑞公生年,至元朝灭亡的 1368 年,期间有 79 年。

即漳州谱庆寿公生年要比大埔谱谱头推算的早了七、八十年。

第29页

29

而且,漳州谱还有庆寿的公叔叔,即廷瑞公的弟弟,琛公的次子

石泉公(讳光字仲晦)在明朝任官员记述。假设是从明朝开年即洪武

元年 1368 年就任官员,七世石泉公 30 岁,则石泉公应生于 1338 年,

即元至元四年。而石泉公比廷瑞公小 49 岁,这似乎不合古代常理。

其次,按照漳州谱世系,和二郎公生于元 1276 年,庆寿如果是

公生于 1309 年,期间间隔 5 代,代差为 6.6 年。即使去掉“琛公”一

代,代差也只是 8.25 年。这显然都是不可能的

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如果漳州手抄谱庆寿公生年不是元武宗二年,

而是明武宗二年 1507 年,那么卒于洪武已卯显然是错误的。明朝的已

卯年有建文元年已卯 1399 年、天顺三年已卯 1459 年、正德十四年已

卯 1519 年、万历七年已卯 1579 年、崇祯十二年已卯 1639 年。这里只

有庆寿公卒于万历七年已卯 1579 年才是合理的。

这样,和二郎后至庆寿公的代差为 38.5 年,这是合理的。

因此,按照漳州谱,庆寿公应生于明武宗二年 1507 年,卒于明

万历已卯 1579 年,享年 72 岁。

但是,这和大埔谱谱头的推算的庆寿公生年 1384—1400 年晚了

100 多年。而且,1507 年庆寿公出生时,在大埔湖寮的云畴公已 14 岁

了,如果庆寿公成年迁来大埔湖寮,此时云畴公正在创修族谱,却没

有任何记载,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漳浦庆寿公此生年成立,庆寿

公迁大埔的这一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如果漳浦谱的庆寿公是南宋末年或元初迁大埔,那么现存谱牒关

于吉甫公入闽以后的一系列先祖又如何与庆寿公衔接?所以也是不成

立的。

第30页

30

关于何氏太

大埔谱的大兴公妣何氏。随其孙宽公迁广东饶平,葬饶平。

漳州谱庆寿公配何太君。墓在福建镇海北门外赤尾山,无竖碑,

名曰毛蟹穴。

虽说两谱都是何氏,墓葬地一广东一福建,相差甚远。漳州谱除

了隆教新厝记载了“妈牵孙”典故外,漳州其余地方第六世族谱都没

有记述。

3.3 武平《蓝氏族谱》资料分析

隆教和漳浦的蓝氏族谱没有大兴公的准确信息,再上溯至大一郎

公居住地武平县大禾。大一郎公出生於宁化石壁,后迁长汀水口,再

到武平大禾居住。长汀、武平、上杭均属现龙岩市所辖。

武平《蓝氏族谱》13由大一郎公的玄孙必宁公(号康斋,又被写作

碧宁)创修,1475 年刊印,董越作序。明正德壬申(公元 1512 年)

续修、万历甲寅(公元 1614 年)三修、清嘉庆庚午(公元 1810 年)

四修、咸丰壬子(公元 1852 年)五修。2006 年六修。

武平《蓝氏族谱》记载,南宋理宗宝庆元年乙酉(1225)122 吉

甫公迁福清,南宋淳祐六年丙午(1246)123 常新公迁建宁崇善坊,

南宋度宗元年乙丑(1265)124 万一郎公迁汀州石壁,元英宗至治二

年壬戍(1322)126 和二郎公携大一郎公迁长汀平岭水口,元英宗至

13 武平《蓝氏族谱》来自:“族谱网”www.ZUPU.com,由蓝玉峰提供,为 2006

年六修。蓝玉峰时任武平县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另见《中华蓝氏总谱》B 卷第

750-802 页。

第31页

31

治三年 127 大一郎公迁武平大禾。

128 念六郎迁武平中堡林坊,念七郎迁上杭扶阳。

武平大禾蓝氏为念五郎公后裔,直至五修,只记载“五房千七公

世系,没有合姓同修,至大部星罗棋布迁徙于江南诸省者,未能入谱,

本县亦然。从一百二十八世念字辈起,均各自离谱,编修年代很不统

一。”14

谱载《蓝氏家族迁徙源流志》,没有撰写者,没有成文时间,从文

中可知写于 1999 年之后。该文记述:“念六郎,名丙生,……再配马

氏,生三子:庆福、庆禄、庆寿。……庆寿公裔孙,原居龙海市隆教

乡新厝村、广东省大埔县胡寮镇古城中村(二处均有庆寿公祠堂)。”

(参见附录五)此条信息似现代编修时加入的。

另查 1994 年八修蓝天华编修的武平《蓝氏族谱》15,该谱承大禾

蓝氏,记载的也是念五郎公一支。谱中清光绪癸己年嗣孙世平撰写的

《蓝氏历代一二七辈祖名诗》以昌奇公为一世,常新公后是万一-熙三

-和二-大一-念五系列,与漳浦谱不同,与大埔谱相同。但此谱没有详

传。

3.4 关于宁化蓝氏族谱

大埔谱记载大兴公是从宁化石壁迁来,现在的宁化有没有相关的

记载呢?

14 见武平六修《蓝氏族谱》 载蓝玉峰 2006 年撰《武平蓝氏续修族谱序》

15 见族谱网载蓝天华编修《蓝氏族谱》,1994 年 9 月版。

第32页

32

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官网(mzzjt.fujian.gov.cn)的“福建

省少数民族古籍”专栏,发布了宁化《合族同编蓝氏族谱》,是清乾隆

四十六年(1781)刻本。此谱实为太一郎公(应为大一郎之误)之子

念七郎公在庐丰的后裔所修,谱载《庐丰肇基世系源流图》以念七郎

公为第一世谱载为第五世子荣公后裔详传,庐丰属龙岩上杭,不属宁

化石壁。

石壁是宁化县禾口乡的一个村。宁化在闽西,毗邻赣东南据查,

是闽江、赣江、韩江的源头,水路交通便利。这片区域在南宋之前无

战乱,社会安定,开发较早。唐末黄巢起义军自北而南,自江西、浙

江进入福建、广东,而又北上江西,转了一大圈,并未进入宁化,宁

化便成为世外桃源。

石壁在武夷山东麓,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开阔盆地,大约有 200 平

方公里。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山坑河叉

遍布其中。从高处望去,那一片森林像一堵绿色的屏障,恰似一块翠

绿的碧玉,因此,石壁在唐代又被称为“玉屏”。客家先人在筚路蓝缕、

颠沛流离的长途跋涉之后,他们就像在这里找到了一个\"避风港\",总

算可以安下心来,在这里垦荒拓殖,生息繁衍了。

据石壁当地的资料,当年来到宁化或石壁落居的客家人,是从分

散在 8 省 50 多个州县的地方陆续迁入的,以后又陆续从这里迁往各地。

所以,这里就成为客家人南迁的中转站。

据 1993 年统计,石壁有 390 户,约 2100 人。多年曾经居住过的

80 多个姓氏的客家人,如今仅存 5 个姓氏,且张姓占 97%。宁化县现

有蓝氏居民 600 余人,居住在城区、城南、济村、湖村、安乐、曹坊、

治平、中沙、河龙、水茜、安远、泉上、石壁。所以石壁已成为一个

历史,现居住的蓝氏后裔已不多,也没有查到宁化的蓝氏族谱。

第33页

33

4 相关族谱关于迁居大埔的蓝氏先祖的其他记载

关于大兴公或庆寿公或其他先祖入粤迁埔的记载除了漳州市各地

的谱牒外,还有不少其他谱牒也有不同于漳州谱的记载,主要有两类:

一是庆寿公的后裔黽斋公至隐恩公迁湖寮的记载,持这一观点的

多属承接福建谱系的江西、湖南的蓝氏后裔;

二是念七郎公后裔满荣公迁大埔湖寮的记载,持这一观点的多属

湖广填四川后的四川蓝氏后裔。

4.1 关于黽斋公迁大浦清远都和琦公长子隐恩公入迁湖寮

4.1.1 江西宜春万载《袁郡蓝氏三修族谱》16和《万载蓝氏五修族谱》

的记载分析

大 埔 谱 在 大 兴 公 后 的 几 代 生 卒 不 详 。 但 是 , 族 谱 网

(www.lan2.zupu.cn)的江西宜春万载《袁郡蓝氏三修族谱》却有详细

且不同记载。而且该谱明确庆寿公讳大兴,不仅庆寿公迁海阳县炼州

都,其后裔黽斋公还迁湖寮。

万载《袁郡蓝氏三修族谱》共 9 本 18 卷,清道光年间 1849 年三

修。此谱创修时承蓝尹亹为肇姓始祖:

“甞攷姓氏诸书皆谓蓝氏系楚大夫蓝尹斖后。明洪武三年庚戍

(1370)崇安宗前辈讳智字明之号涧,任广西僉事叙其世谱有云,吾

16 袁郡,今江西省宜春市,古宜春郡,唐改为袁州,后州改郡。公元 921 年置万

载县,属袁州,后概述筠州。万载即古万邑。

第34页

34

宗蓝氏则由春秋楚大夫亹者仕为蓝田尹而蓝姓之所自出也。至战国时,

亹之后曰诸者仕为中山大夫,生五子曰雍曰奋曰宏曰交曰简。汉改古

蔡之地为汝南郡,蓝迁汝南遂以汝南迁焉。……乃阅旧谱则云受姓始

自昌奇公,乃炎帝神农氏七世孙地榆罔之子。道光二年壬午重修谱牒,

增入昌奇公至明德公一百八世,而列亹公於六十九世,信如斯系。”

该谱在 1822 年(道光二年)重修时加入的昌奇公 108 世谱头与大

埔谱同,明德公至吉甫公至庆寿公均与大埔谱同。该谱的蓝氏江南谱

系和闽南谱系是承接闽南先祖的谱牒而来。(参见附录二)

另一部《万载蓝氏五修族谱》17是和上述《袁郡蓝氏三修族谱》同

源的谱牒,于乾隆庚戌(1790)年创修,光绪庚子(1900)年五修。

谱载碧宁公和董越先生的原序。

三修和五修这两谱廷瑞公相关的记述基本相同。只是三修谱念六

郎公传三子:百一、百二、百三;五修谱多了一个儿子:十八。

上述袁郡谱载廷瑞公的生年与大埔谱同:念六公三子百三讳廷瑞,

“於元顺帝二十四年甲辰(1364)生。於明洪武十六年癸亥(1383)

移住漳州府漳浦县张坑乡。葬长丰里狮形,坐东向西。配许氏殁葬中

塅丙山壬向,子三:庆福、庆禄、庆寿。‛ 配偶和墓葬均异于大埔谱

和新厝谱。隆教新厝谱载,廷瑞公考妣(姜氏)合葬墓 ‚建于元代,

重修於清乾隆六年,位于漳浦县前亭大社旗杆路虾古垅。‛(实地照片)。

谱载廷瑞三子庆寿“讳大兴於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移住

广东潮州府海阳县。葬金盘堡狮子现口形,坐西向东。配何氏,葬青

龙嘴,坐北向南。子一黽斋。”

这里明确了庆寿公讳大兴,漳浦的蓝氏族谱无此记述。黽斋和勉

斋音同字不同。

17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中心收藏,族谱网 www.zupu.cn 复印件,共 21 册。

第35页

35

袁郡谱从大一公至庆寿公与大埔谱代次、人名、生年基本相同。

此后就有区别了。

袁郡谱庆寿公后世系为:

0 廷瑞(元末 1364)- 1 庆寿(明)- 2 黽斋(明 1395)- 3 恭4 琦讳荆山(明 1435)- 5 隐恩

袁郡谱庆寿(大兴)公生一子:黽斋。

大埔谱的大兴公生三子:畴、统制、勉斋。勉斋公子二:恭、宽。

而且后来大兴公的两个儿子畴公和统制公又分别迁漳州和漳浦,明万

历庚子(1600 年)春还有往来。(如果大兴公是南宋末年迁湖寮,则

迁漳一事应在元初)但是手头查到的几种漳浦蓝氏族谱中却没有此记

载。漳浦蓝氏念六郎公后裔只有新厝的“妈牵孙”也不是“妈牵子”。

勉斋公次子宽公与大兴婆则移居饶平,后裔亦有回访往来。

袁郡五修谱 1790 年《原序》明确记载:‚瑞公三子庆寿公始移住

广东潮州府海阳县炼州都。历黽斋公、恭公、琦公三代又移住大浦县

湖寮乡。琦公早逝,次子隐慈公奉母杨氏自大浦移住程乡县,复移今

平远县小柘田坑口居住,及今四百余载。”

谱中各世次详传里记述了迁湖寮的过程:

明 1383 年 廷瑞公移住漳州府漳浦县张坑乡

明 1398 年 庆寿公移住广东潮州府海阳县炼州都

明 1415 年 黽斋公迁移大浦清远都湖口乡居住(应指湖寮)

恭公居住地不详

恭公四子璆、琳、琦、璋住海阳府炼州都

第36页

36

琦公生于明 1435 年,琦公早逝,妻杨氏携二子隐恩、隐慈自炼

州都移至大浦县湖寮乡住,“数年见湖寮山多田少,虑后日人多难容,

乃命长子隐恩居其间,又携次子及长孙移住程乡县金盘堡大坑,居数

年又虑金盘堡亦窄狭,惟留长孙住其地,复携次子隐慈移至平远县义

化都小柘堡田坑口,置产竖宅,以为次子子孙长久之计。故曰祖妣身

历三移而至小柘也。”这一“祖妣三移至小柘”的典故,很多蓝氏族谱

都有记载。

这里和大埔谱不同的地方:黽斋公明确在於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出生,明永乐年间迁大浦湖口乡,葬本村;黽斋公之子恭公,

恭公之子叫琦公(相对于大埔谱三五公)明确生于明宣宗十年(1435),

配杨氏,不是大埔谱的张氏;袁郡古谱原序记载,琦公早年曾到大浦

县湖寮乡居住,并将长子隐恩留在湖寮繁衍至今。杨氏携子迁湖寮大

约在明 1465 年前后。时间在大埔蓝氏十二世、十三世的期间,几十年

后的 1542 年云畴公创修《古万川汝南蓝氏族谱》。此期间,湖寮蓝氏

已盛,但是大埔谱却中没有丝毫记载或痕迹。而且,总体说,上述对

大埔湖寮的记载也都不清晰。

注:这里解释一下海阳县。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粤东的梅州、潮汕和闽南的漳州、平

和这一带,设立了南海郡揭阳戍。西汉此地为南越国所属。并分

置揭阳县和海阳县。东晋撤销揭阳县,设立海阳县。东晋义熙九

年古海阳县北部析置义招县,即今大埔县。南朝析义招县置程乡

县(今梅县)。宋代析出揭阳县,明代海阳县置饶平县、大埔县、

澄海县。明清时期,县治行政序列为县——乡——都,如大埔县

光德乡清远都、揭阳县崇义乡蓝田都。

第37页

37

4.1.2 湖南平江《蓝氏族谱》的记载

蓝添益藏的湖南平江《蓝氏族谱》18是光绪六年庚辰(1880 年)

合修出版的。该谱有著名的碧宁公及董越先生的两篇《闽汀原序》,历

代谱序众多。所以此谱虽是湖南平江谱,但与福建谱一脉相承。

此谱大一郎公至廷瑞公世系与大埔谱相同。此后世系即庆寿公后

迁入大埔湖寮的记事都和 4.1.1 的万载袁郡蓝氏族谱相同。

0 廷瑞(元末 1364)- 1 庆寿(明)- 2 黽斋(明 1395)- 3 恭4 琦讳荆山(明 1435)- 5 隐恩- 发前

(参见附录三)

4.1.3 龙岩上杭《蓝氏六修族谱》的相关记载分析

上述之一、之二都是清朝江西、湖南的蓝氏族谱,是由闽迁入的

念公系列后裔编撰的。

在闽南龙岩上杭的蓝氏族谱也有相应记载。上杭县西邻武平县中

堡和长汀县坪岭。上杭庐丰等地是念七郎公后裔居住之地。

1938 年(民国二十七年)上杭县《蓝氏六修族谱》19共十八卷,

从肇姓始祖昌奇公开始,有念一至念七后裔的详细世系图和详传。

谱中卷二《世次总编 始祖大一公下十五代世次》记载的念六郎

及其后裔的详传比上述江西、湖南两谱和大埔谱及其他谱牒要详细:

18 族谱网(https://www.zupu.cn/zhpk/113081/view#page/51)查阅湖南《平江蓝氏

族谱》。该谱存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中心,山西省太原市鼓楼街 44 号。

19 龙岩市上杭县《蓝氏六修族谱》共十八卷,1938 年(民国二十七年)六修,影

印件存上海图书馆《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

https://jiapu.library.sh.cn/#/genealogyFullSearch

第38页

38

“第二世 念六郎 讳丙生号官卿,按合修宦卿。元顺帝至元二年

(1336)丙子正月十一日寅时生。……移武平中堡林坊立业为始居之

地。◇徙上杭庐丰及广东平远小柘等处。……殁未详,葬於杭邑南地

名蓝家渡石门上将军脱甲形,立碑为记。渡名蓝家者,因公捐舟◇◇

◇◇◇◇◇◇寻址◇以施於僧矣。

‚原配余氏大娘,元顺帝至元元年乙亥七月十三日申时生,年二

十九岁,元顺帝二十九年癸卯殁,葬坪岭水口◇坑。

‚继配钟氏,生殁未详。葬林坊大◇◇。

‚再配林氏, 生殁未详。葬海阳县炼州都东园舖◇葉◇◇形。

‚终配杨氏,生殁◇考,葬广东平远小◇早禾坑◇◇边堰形。

‚子十一:十郎未详。十一郎。十二郎、十三郎俱未详。十八郎。

四一郎、四二郎、小七郎俱未详。百一、百二、百三。”

此处,念六郎的生年与大埔谱头相同。念六郎四个妻子:余氏、

钟氏、林氏、杨氏。大埔谱头是钟氏、余氏、马氏。而且,念六郎有

十一个儿子,也是在有关念六郎的其他谱牒中常能看到的。

“第三世 百三 讳廷瑞。元顺帝二十四年(1356)丙申20生,明

洪武十六年癸亥(1383)移住漳州府漳浦县张坑乡。葬长丰里狮形,

坐东向西。配许氏,生殁未详,葬中塅丙山壬向,子三:庆福、庆禄

俱未详,庆寿。”

此处有个有意思的问题。元顺帝是在 1333 年元统元年癸酉即位

的,其历元统、至元、至正三个年号。上杭谱廷瑞公的生年是元顺帝

二十四年丙申即是元至正十六年丙申,公元 1356 年。大埔谱的廷瑞公

20 即元至正十六年丙申。

第39页

39

是元顺帝至正甲辰生,即至正二十四年,就是 1364 年。这两个二十四

年那个对呢?

“第四世 庆寿 百三之子,讳大兴。元至正十二年

21庚寅

(1350/1352 年)十二月初二日酉时生。於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

移住广东潮州府海阳县。寿八十二岁,於明宣德八年癸丑(1433)六

月初二日申时殁。葬金盘堡狮子现口形,坐西向东,按合修◇谱◇葬

◇◇牛形。配何氏,元至正十七年丁酉四月十五日辰时生。明宣德七

年壬子十二月初四日巳时殁。葬青龙寨坐北向南。合修◇谱◇葬◇里

虎形巽山庚向。子一:黽斋。按合修谱第三世百三公下註,三子庆寿

而第四世明载百二四子庆受,并无百三三子庆寿,此等前后◇◇承接

两不相符,谱讹可舛◇◇四五◇◇◇正。”(去除生年和合修谱的部分,

与袁郡谱同,袁郡谱没有生年记载。)

此处明确庆寿公即大兴公,时间是 1938 年民国时六修。是根据

老谱还是新添的无法确定。此谱庆寿公是移住潮州府海阳县,不是大

埔县湖寮,而且以后连续 5 代有详传,所以大概率是依据老谱,不是

知道了大埔湖寮的大兴公后添加的。

但是这里有合修谱的一条注,即廷瑞公没有三子庆寿,而是廷瑞

公的哥哥百二公的四子为庆受。这条线索该谱也认为是讹舛,且尚未

找到辅证。

“第五世 黽斋 庆寿之子。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乙亥生。

明永乐十三年乙未(1415)迁移大浦清远都湖口乡居住。葬本村牛形

21 这里原谱写的是至正十二年庚寅,应是至正十年庚寅 1350,或至正十二年壬

辰 1352,天干地支才能对应。

第40页

40

甲山庚向。配俞氏,葬古田人形,辛山乙向。子一:恭。”(同袁郡谱)

“第六世 恭 黽斋之子。葬仙人井白鹤形,癸山丁向。配赖氏,

葬大水塅乌鸦形,坐东向西。子四:璆、琳二人仍在炼州都其后未详,

琦、璋仍居炼州都后未详。 (同袁郡谱)

按合修谱载黽斋之子名琦,五修谱则载黽斋之子名恭,恭公三子

名琦。此恭公成一问题。查合修谱,黽斋公於明洪武九年丙辰(1376)

二月十三日酉时生,寿七十四岁,於明正统十四年乙巳正月初一亥时

殁,葬下黄地凤形,巳山亥向。配喻氏,於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六月二

十五日巳时生。寿六十一岁,於明正统五年庚申八月初二日子时殒,

与夫合葬。其子琦公於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1396)九月十九日亥时

生寿七十二岁,於明成化三年丁亥十二月初六日丑时殁,葬黄沙坨燕

子◇◇形,甲山庚向。配杨氏,於明建文元年己卯三月二十四日戍时

生,年五十六岁,於明景泰五年甲戌十月二十四日戍时殁,葬◇◇◇

◇◇◇◇◇◇,黽斋公琦公两代生殁配葬,合修◇註均比五修所註◇

详,惟合谱第四五世第六房原註错处颇多。今取合修谱与五修谱两两

参合,五修谱註黽斋公生於明洪武二十八年,合修谱註琦公生於明洪

武二十九年,若以五修黽斋公生年为是,则合修琦公生年即不合理矣。

况恭公为黽斋之子。四五联考之,審灸恭公◇◇与配氏即其配氏之葬

所,四五修註之弊,恭其子四名住址均详,又◇敢妄断◇此祖先而◇

除恭公一代乎,故本谱◇於黽斋、恭公、琦公三代悉依四五修◇註之

也。”

此谱是六修,对之前的合修和五修注释详加审灸,不敢妄断,终

究不做更改,原样照述,极是慎重。但是仍否定了合修(四修)的“黽

斋、琦、恭”的代次顺序,采取了五修的“黽斋、恭、琦”的代次顺

序。

第41页

41

“第六世 琦 恭公三子,讳荆山行玉三。明宣德十年乙卯(1435)

生。殁葬大浦县岸村太阳金星体金钟形。配杨氏,葬平远县小柘早禾

坑尾雄鸡打翼形,坤山兼申。当年初葬是值秋时,本日坟未成,天降

大雨至次早,视之竟自成其墓。故又名秋雨过排形。人多目为神葬地。

子二:隐恩、隐慈。

考故谱原序云,祖妣杨身历三移而至小柘。盖琦公早逝妣携二子

自炼州都移至大浦县湖寮乡住,数年见湖寮山多田少,虑后日人多难

容,乃命长子隐恩居其间,又携次子及长孙移住程乡县金盘堡大坑,

居数年又虑金盘堡亦窄狭,惟留长孙住其地,复携次子隐慈移至平远

县义化都小柘堡田坑口,置产竖宅,以为次子子孙长久之计。故曰祖

妣身历三移而至小柘也。”

“第七世 隐恩 琦公长子。五修谱载:行公一。奉母命同弟移居

大浦县湖寮乡后裔至今亦盛。合修谱载:明宣德六年辛亥(1431)十

月十五日卯时生,寿八十岁。明正德五年庚午正月初十日寅时殁。葬

下黄地平塘上星蛇形。配林氏,明宣德七年壬子六月十九日午时生,

寿六十五岁。明弘治九年丙辰十月初九日酉时殁。夫妇合葬。子一:

法全。”此“法全”应是湖南平江谱的“发前”,应是同音或谐音之误

差。

从上可得上杭谱与大埔蓝氏有关的念六郎世系:

大一- 念六(1336)- 廷瑞(1356)- 庆寿(1352?)- 黽斋(1376)

- 恭- 琦(1435)- 隐恩(1431?)(、隐慈)-法全(即发前)

0 廷瑞(元末 1364)- 1 庆寿(明)- 2 黽斋(明 1395)- 3 恭-

第42页

42

4 琦讳荆山(明 1435)- 5 隐恩- 发前

这一谱系从念六郎公至隐恩公的平均代差为 15.8 年,隐恩公生

年明显有误。从念六郎公至琦公的平均代差为 24.75 年,这个基本可

成立。但是,念六郎公十一个儿子,廷瑞公最小,廷瑞公出生时念六

郎公 20 岁显然是不对的,而且其他各代先祖生年记载混乱,所以这个

谱系的年代相比于万载袁郡谱的年代记载可信度大打折扣。

上述上杭世系与 2.1.2 江西兴国蓝氏族谱也不同,见下表:

世次 兴国谱 上杭谱 大埔谱

第一世 庆寿(大兴) 庆寿(大兴) 大兴(周)

第二世 恭 黽斋 勉斋

第三世 繩斋(黽斋) 恭 恭

第四世

三君(弟:四君、

五君、六君)

(璆、琳、)琦(、

璋)(琦公讳荆山)

三五

第五世

秀山、桂山、荆山、

奎山

(隐慈、)隐恩 四十郎

第六世 法全 五十郎

第七世

贵山、秀山、中山、

荆山、奎山

4.4 关于念七郎公后裔迁入湖寮

关于念七郎个后裔迁湖寮,众多蓝氏谱牒中大致有两种情况:满

荣公或其后裔迁湖寮、和清公之子景华公讳大兴公迁湖寮。

第43页

43

4.4.1 关于念七郎公的后裔满荣公迁湖寮、广西之一

关于满荣公后裔迁入湖寮的记载,多在四川、广西的蓝氏族谱中,

满荣公是念七郎公的后裔。

广西博陆钦廉《蓝氏族谱》22是广西省博白县、陆川县、钦州市的

蓝氏后裔编撰的,钦州又称廉州,这一带地区是广西客家人的主要聚

居地,主要是 “湖广填四川”的前期从广东各地迁入广西省的。

谱载一篇 2004 年《粤桂两省蓝氏迁徙概况》记述:

“度念七郎,字戊生,生于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 年)戊寅岁。

公初居福建省长汀水口白露树下,娶妻李十二娘,生一子:伯三郎。

至而立之年迁入上杭扶阳,定居之所被叫畲里。……三代单丁传至伯

十郎配丘氏伯三娘生五子:子荣、德荣、贵荣、满荣、棠荣。”

“满荣,配邱氏,继配赵氏。公迁广东大埔湖寮等地,生四子千

九讳福达,千十郎、千十一郎,福旺字太建迁广西北部。”

“福达,行仲元,配吴氏、赵氏。吴氏生:和元、和甫、和盛、

和清,赵氏生:仲清、茂清、永清。公迁往广东罗定县路活等地,一

部迁英德。”

“福旺,字太建,从福建上杭来广西宜山任职,子孙在桂北各地

居住。”

“和清,134 世,字覆钟,生于 1738 年明洪武十一年原居上杭。

1406 年前后迁入广东兴宁为兴宁开基始祖。”

这里在念七郎公后裔满荣条下很明确地记述了满荣公迁湖寮,满

荣公之子福旺迁广西。但是在福旺条下有明确写着是从福建上杭迁广

22 见《中华蓝氏总谱》B 卷第 1007 页

第44页

44

西,就否定了从广东大埔湖寮迁广西。另外,满荣之孙、福达之子和

清公也明确原居上杭,而不是大埔湖寮。所以,从这两点看满荣公迁

湖寮后迁湖寮又返回上杭?这也没相关记载,可能性也不大,那就只

能是满荣公迁湖寮一事可信度不大。

满荣公之孙和清公生于 1738 年,则其爷爷满荣公大约生于 1680

年左右,是清朝康熙年间,大埔蓝氏是十七、八世裔孙正盛,但大埔

谱没有满荣公的有关记载。

另外,《中华蓝氏总谱》B 卷 P485-486 载蓝多民提供的蓝怀昌任

顾问编撰的广西《蓝氏传略》,此文历经数年,收集了全国各地一千多

万字的族谱资料,然后整理所得。其中《概况》一文有如下记述(无

关的地方略):

第一、这是按昌奇谱头排列的世系,如 122 世 吉甫公、127 世大

一郎公、128 世念六郎公等,但闽南世系的具体传略有所不同。而且

把大埔、湖潦看成两地,湖潦写作湖寮,应是笔误,但说明当时的作

者并不了解实际情况。

第二、文载:‚128 世 念六郎 字丙生,从祖地迁武平林场居住,

后迁广东程乡里(梅县),其子孙移大埔、湖潦。法秀公迁广西博白,

有子孙居新加坡。‛这里提到念六郎子孙移大埔湖寮,却没有把 130 世

是三兄弟:庆福、庆禄、庆寿,列出;又把法秀公迁广西博白放在念

六郎的条目下,把法秀公看成念六郎公后裔。但是博白当地蓝氏族谱

博陆钦廉《蓝氏族谱》明确法秀公是念一郎公后裔。

第三、132 世是兄弟“四荣”:子荣、德荣、贵荣、满荣。‚满荣

公 其子孙居广东大埔、湖潦,有迁广西诸地。‛‚133 世太建公 满

荣公的满子……从福建率兵入桂……定居东江拉惠‛。但没有明确“四

第45页

45

荣”是念七郎公后裔。而且,说的是满荣公后裔迁湖寮,不是满荣公

迁湖寮。而太建公即满荣公的四子福旺是从福建率兵入桂,这和上述

博陆钦廉《蓝氏族谱》说的也有差别。

所以,笔者认为这一线索的可信度不高。

4.4.2 关于念七郎公后裔满荣公或其子孙迁湖寮、广西之二

广东省阳春市的蓝氏族裔,是满荣公后裔迁兴宁后再迁到阳春的。

2001 年阳春《蓝氏族谱》23修谱时,“奇芬公以上历代,旧谱无详考,

口头无细传,本谱依据广西《蓝姓传略》即参考三甲《蓝氏族谱万四

公》编写”

24。该谱明确“五荣”为念七郎裔孙。谱中的“念七郎宗支

(128 世-142 世)”世系为:

122 吉甫公—— 128 念七郎- 129 伯三郎- 130 伯一郎- 131 伯

十郎- 132 满荣- 133 福达- 134 和清公 移兴宁——143 奇芬公 由

南雄迁罗定,再迁云浮(阳春)。

详传记载:

一三一世 伯十郎公 生五子:子荣、德荣、贵荣、满荣、堂荣。

除子荣后裔外,其余四公之部分裔孙称曰:子德、子贵、子满、子堂。

一三二世 满荣 迁广东大埔、湖寮等地。子四:福通(千九郎)、

福达(千十郎)、福兴(千十一郎)、福旺(字太建)。

这里明确满荣公迁大埔湖寮,但是其子 133 世福达公,在广东兴

宁《蓝氏族谱》里称七科公25。而且兴宁蓝氏族谱里却没有满荣公迁湖

23 见《中华蓝氏总谱》中华蓝氏总谱编修委员会编 2010 年版,B 卷第 513 页。

24 《中华蓝氏总谱》中华蓝氏总谱编修委员会编 2010 年版,B 卷第 515 页

25 《中华蓝氏总谱》中华蓝氏总谱编修委员会编 2010 年版,B 卷第 426 页。

第46页

46

寮的记载。该谱《谱序》记述:“七科公生四子,排行第三的和清公(江

南二十七世)从上杭县庐丰徙迁来兴宁县开基立业,为兴宁一世祖。”

即和清公不是从湖寮迁兴宁,是从庐丰迁去的,那么满荣公如果是迁

湖寮,是不是也是从上杭庐丰迁去的呢?

再查《闽杭庐丰蓝氏族谱》,谱中没有满荣公迁大埔的记载,而

是记载了:念七郎公“传至五世子荣兄弟始迁庐丰”;四房满荣生四男:

茂清、仲清、和清、永清。兄弟四人携母由庐丰入粤程乡(今梅州市)

大平寺暂住,后移居叶田。其后裔陆续迁丰顺、兴宁、留隍、惠州即

江西福建等地。就是说满荣公迁庐丰,和清公四兄弟和其母迁程乡,

此后也没有迁大埔的记载。26

其他蓝氏族谱很多都有满荣公的记载,但是对于满荣公后裔迁湖

寮一事或者没有记载,或者语焉不详。简述於后:

●南雄市珠玑巷《蓝氏源流》27中《念七郎公宗支源流》记载念七

郎- 佰三郎- 佰一郎- 佰十郎,伯十郎“娶妻三娘,生五子:子荣、子

德、子贵、子满、子堂。子满配邱氏、继赵氏,生三子,即:福达(千

九郎)、福兴(千十郎)、福旺(千十一郎)。‛其后分别迁广西玉林、

粤北南雄、广东兴宁、程乡(梅县)、杭州府仁和县等地。但没有满荣

公后裔迁大埔的线索。

珠玑巷的谱中伯十郎五子是按子 X 命名,相当于 X 荣。

●在万载谱卷一《袁郡始祖大一公生下十五戴氏次总编》载:

26 参见《中华蓝氏源流》蓝柏林编著,内部发行,第 161 页。

27 见《中华蓝氏总谱》中华蓝氏总谱编修委员会编 2010 年版,B 卷第 630 页

第47页

47

大一- 念七- 伯三- 伯一- 伯十- 子荣、德荣、贵荣、满荣

详传中除载念七郎公元至元四年戊寅生,其后至四荣各代都无生

卒。也没有满荣迁徙的记载。

●如上所述上杭《蓝氏六修族谱》和万载《袁郡蓝氏三修族谱》

都记载了念六郎公后裔庆寿公迁海阳县,后裔迁湖寮。同是该谱还记

载了念七郎公的后裔满荣,其子孙迁湖寮。其世系为:

大一- 念七- 伯三- 伯一- 伯十- 满荣- 千九郎- 和清- 景华

谱记:“满荣 伯十公四子 元配邱氏,续配◇氏,三配黄氏。祖

居闽杭◇◇◇庐丰村柳树下老屋,子孙◇迁广东惠州龙川、潮州大埔

湖寮、◇◇◇◇下堡埔◇◇。夫妇生殁未详。……子六:福通,福达、

福承俱未详,千九郎,千十郎,千十一郎未详。”

这里记述了满荣公子孙迁大埔湖寮,但是,后续却没见到有关记

述。谱记,满荣四子千九郎,千九郎次子和清,和清之子:道荫(幼

亡)、景春、景荣、景华、景茂、景彩,满荣子孙除了迁兴宁的记载,

没有迁大埔的记载。

●江西遂川《蓝氏族谱》28奉念七郎公后裔和清公为始祖。谱载一

篇由第六房林坊同宗(即念六郎派下)弟监贡生讳捷中号滋正在清雍

正十二年岁次甲寅撰写的《武平南山乡族谱序》,该文记述:“吾辈从

吉甫公入闽而算之则为二十一世焉,从满荣公由大埔而算之则为十一

世焉。从万德公在南山乡开基而算之则又为第七世焉矣。若从汀祠熙

三郎公为始而算之则实为一十八世耳。”即作者为满荣公的十一世孙。

捷中公在文中很明确满荣公居大埔。南山即现龙岩市长汀县南山乡,

28 见上海图书馆收藏江西遂川《蓝氏族谱》,木活字版本。

第48页

48

毗邻武平县。

但是,由此排出世系显然是有问题的,即满足了七、十一、十八

这三个世系差的要求,就满足不了吉甫公起二十一世的要求:

1 吉甫- 2 常新- 3 时用- 4 章- 5 万福- 6 子安(熙三郎)- 7 长

乐(和二郎)- 8 钜夫(万一郎)- 9 君厚(大一郎)- 10 念七-11 -12

-13 满荣-14 -15 -16-17 万德-18 -19-20-21-22-23 捷中

因此,这一信息的可信度也会打折扣了。特别是该谱还有一篇《和

清公引》,由五世孙甫记、九世孙续记、十世孙续记、十四世孙序编,

文内提到:“前代有修之者,但觉井井分明。自七郎公以下似觉濛混不

详,与其全焉不修,不若草为葺修,犹有余绪可得。而跟寻者于目击

此弊不禁忧心慇慇。”可见念七郎后几代的记述是濛混的。

所以,关于念七郎公后裔迁大埔湖寮一说,有说满荣公在明朝迁

大埔湖寮,有说是满荣公后裔迁大埔湖寮,这一记载,这一线索的可

信度也不高。

尽管满荣公后裔迁湖寮的线索可信度不高,但是,俗话说无风不

起浪,旧谱关于满荣公后裔迁湖寮的这一说法是源于什么呢?这是个

迷。

4.4.3 关于重庆《蓝氏族谱》的大兴公即景华公迁埔

4.4.3.1 和清公四子景华公迁大埔的记载

四川重庆《蓝氏族谱》由大一郎公的四川后裔所创,公元 2007

年由入川始祖玉璋公后裔麟东、麟万增修。此谱承武平大禾蓝氏,载

有明成化乙未 1475 年董越的《族谱原序》,及明代 1522 年和 1618 年

第49页

49

的旧序。奉大一郎公为开基一世祖,五世为念五郎公后裔必宁公。29

该谱 1990 年《续修家谱说明》(玉璋公第七代世孙麟宗撰写):“吾

入川始祖玉璋公夫妇及子云明公三人于清雍正(老谱称康熙五年丁未

年有误)五年丁末年(1727 年)从广东河源县徙迁四川重庆府荣昌县磁

窑里(今许溪乡境内双庙子) ”玉璋公为念七郎公曾孙和清公之子景泰

(大兴)公之后。

2007 年增修谱中《各宗支班辈序列》清理了清初入川各县的蓝氏

各系,里面共有四支与和清公有关:景泰(大兴)传玉璋、景彩(秀

兴)传子敏、景彩(秀兴)传连旺、景春传乔锦。其中玉璋公一支即

大兴(景泰)公后裔:

“第一百三十二世祖和清(1398 年)- 大兴(景泰)- 兆甫- 念六

郎- 永慈- 宗明- 仲端公- 玉球- 稀- 万盛- 茂- 宗圣- 必荣- 正方

- 玉璋公- 云明 (1721 年)

玉璋公于雍正五年丁未(1727 年)自广东河源县康和里迁四川重

庆府荣昌县磁窑里(今许溪乡)双庙子。”

此处没有明确大兴公是否迁大埔湖寮。

但是,此谱的其他篇章还有关于满荣公迁大埔和大兴公迁大埔的

两种记载。

首先是景华公子孙居住大埔县湖寮的记载。在谱载《蓝氏族移广

东始祖相传世祖》的详传里记述了和清公有六个儿子,其中长子叫大

兴,又名景泰,此大兴公并没有迁大埔湖寮,就可能和大埔的大兴公

不是同一个人。迁大埔县湖蓼村的是和清公四子景华公:

29 重庆《蓝氏族谱》见《中华蓝氏总谱》中华蓝氏总谱编修委员会编 2010 年版,

B 卷第 915 页。另有本人收藏的电子版。

第50页

50

“132 世祖 和清,字覆钟,号千三郎。于明洪武年间从福建省

上杭县移居广东兴宁县。妣朱氏,黄氏生六子。长子大兴,又名景泰;

次子景春……三子景荣……四子景华,妻肖氏。华公子孙本欲回福建

原籍祖家,因路径大埔县湖蓼村相土攸宜,遂于此安居立业;五子景

茂……六子景彩”。

关于四子景华的子孙迁大埔湖蓼。该谱的《闽粤世系》的详传正

文记载:

“一百三十二世祖和清公生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戊寅三月

二十二辰时。殁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 年)已亥正月初十辰时,寿八十

二。

公字覆钟,号千三郎。葬兴宁县南厢游船渡肖家背后,坐西向东

戊山兼辛向。

妣朱氏……生五子:长道荫妻张氏未生子而亡。二景春……三景

荣……四景华妻肖氏,公子孙本欲回原籍祖家福建,路经大埔县湖蓼

村相土攸宜,遂于此安居立业。……五景茂妻刘氏随朱妣回外祖家程

乡地方居住……茂公字有庆……

妣黄氏生子景彩,字秀兴”

在这里长子景泰(大兴)公没有了,而是换成了无后的道荫公。

而是确认四子景华的子孙迁大埔湖蓼。

这里确定了和清公的六个儿子没有景泰公。迁到大埔湖寮的应是

四子景华,而不是大兴公。时间也不是南宋末年,而是大约明朝景泰

年间前后。也与漳浦谱的庆寿公迁大埔的时间不同。此时大埔蓝氏应

是十二世左右,大埔谱也没有与此相关的记载。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精美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