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INSTITUTE OF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SINGHUA UNIVERSITY
年报
清华大学
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2022
INSTITUTE OF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SINGHUA UNIVERSITY
年报
清华大学
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DIRECTOR'S MESSAGE
所长寄语 04
INTRODUCTION
研究所简介 05
MISSION
使命目标 06
MILESTONES
大事记 07
14 DECISION SUPPORT
决策支撑
15 PUBLICATIONS
论文著作
09 EDUCATION
人才培养
RESEARCH
科研概况 12
C
T E N T S
O N
INSTITUTE OF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SINGHUA UNIVERSITY
1
MEDIA
媒体 3E 37
TEAM
团队成员 43
APPENDIX
附录 48
COOPERATION
交流合作 21
TEAM BUILDING
党群建设 28
HONORS
荣誉奖励 29
ANNUAL FEATURE
年度专题 30
2
INSTITUTE OF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SINGHUA UNIVERSITY
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深刻影响着人
类未来发展。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工作,习近平总
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
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
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当前,积极投身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助力实现
“双碳”目标,并为迈向《巴黎协定》期望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将是我们这一代能源工作者奋斗方向和重要使命。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
所(3E)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四十年春华秋实,风雨兼程 ;四十年开拓进取,砥砺沧桑。回顾发展历程,
3E 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 ;孜孜以求,薪火相传。无论面对何等艰巨任务和
复杂环境,3E 人都始终凭借智慧、勇气和信念,迎接挑战,化危为机,在风
雨中不断锤炼和壮大自己。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3E 从未像现在这样
更加接近自己的梦想!
饮水思源,在清华核研院建院六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向 3E 创建者们致以崇高
的敬意,他们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3E 人,永远是 3E
取之不竭的原动力!最后,让我们全体 3E 人携手并肩、与时俱进,共同开创
3E 更加美好的未来!
清华大学
能源环境经济
研究所所长
DIRECTOR'S
MESSAGE
所长寄语
4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 3E 研究所)始
创于 1980 年,是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和清
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建的校级
研究机构,是中国高校中最早开展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研
究的团队,是全国高校中最早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所属学科管
理科学与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
3E 研究所先后牵头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应对气候变化项
目,长期支持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等部门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是
具有国际影响的全球气候治理智库。
INTRODUCTION
研究所简介
5
3E 研 究 所 在 Science、Nature Energy、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One Earth、《管理世界》等国内外顶
尖期刊上发表多项研究成果。40 多年来,研究所培养了
400 多名学术型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2022 年,3E 研究所共有全职研究人员 27 人,博士研究
生 26 人,硕士 19 人。研究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
奖 1 项、二等奖 2 项,高等学校优秀研究成果奖(人文社
会科学)一等奖 1 项。
目标 / Goals
在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致力于
跨学科、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努力成
为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团队,成为中
国和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政策智库之
一,成为培养精英和未来领导者的
摇篮。
使命 / Mission
创造、发展和传播建立可持续能源体
系及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先进知识、
理念和方法学,为中国和世界向可持
续能源系统过渡、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和实现低碳发展提供综合解答。
6
MILESTONES
大事记
3E 研究所助力北京冬奥会
实现碳中和
3E 研究所团队全程深入参与北京冬
奥组委低碳管理研究工作,用智慧助
力北京冬奥会提前实现碳中和。3E
研究所何建坤教授和周剑副研究员受
邀参加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
议委员会,分别任委员会主任及碳管
理工作组组长。周剑、顾阿伦和周玲
玲等老师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北京冬
奥会低碳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自科基金绿色低碳转型重大项目顺利结题验收
3E 研究所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绿色低碳发
展转型中的关键管理科学问题与政策研究”重大项目,经
专家组评审,超额完成各项预期指标,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自立项以来,该重大项目重点围绕经济转型模式、能源变
革规律、绿色低碳行为、气候治理机制和政策综合评估五
个核心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质
量研究成果。
3E 研究所老师参与 IPCC AR6
第三工作组报告撰写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三
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 2022 :减缓
气候变化》。3E 研究所 3 位老师参与
了相关编写工作——滕飞和欧训民为
主要作者,陈文颖为评审编辑。
2022
01 03 04
7
陈文颖老师当选第十八届
“良师益友”
12 月 28 日,清华大学第十八届
“良师益友”评选结果揭晓,3E
研究所陈文颖老师获此荣誉。清
华大学“良师益友”评选是研究
生会于 1998 年发起的活动,由
广大研究生同学投票选出心目中
“立德为首,学高为师,教益为友,
育人为本”的优秀教师代表。
段茂盛研究员当选《巴黎协定》
第 6.4 条机制监督委员会候补委员
《巴黎协定》第六条下设两个市场机制,分
别为第 6.2 条的合作方法和第 6.4 条机制,
以促进各缔约方进一步提高减排力度和以更
低的成本实现全球总体减排目标。6 月中旬,
第 6.4 条机制监督委员会所有 12 名委员和
12 名候补委员均正式选举产生,委员会正
式成立。3E 研究所研究员段茂盛代表亚太
区域当选为该委员会候补委员。
成员参与《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
报告》编写
9 月,《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
告》正式出版,3E 研究所成员深度
参与了编写工作,其中陈文颖教授牵
头减缓卷的编写,张希良教授、段茂
盛研究员、滕飞教授分别领衔了内部
版、碳市场、气候风险三卷特别报告
的编写。该报告的重要结论和成果,
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应对气
候变化的重要决策提供依据,并为推
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
3E 研究所代表团应邀赴埃及参加 COP27
11 月 6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
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开幕。3E
研究所代表团一行六人应邀前往埃及沙姆沙伊赫参
会,其中段茂盛研究员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会。
研究所共主办两场边会,成员还应邀在生态环境部、
科技部、国际能源署等单位主办的边会上做专题报告。
06 09 11 12
INSTITUTE OF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SINGHUA UNIVERSITY
8
是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全国学科评估第一)
的核心支撑团队,也是我国能源经济管理和气候治理
学科方向主要创建单位,40 余年来,共培养了 420
多名学术型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EDUCATION
人才培养
奖学金 / Scholarship
张 枢 -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任 磊/余润心
清华大学综合优秀一等奖学金
陈泽宇/彭汉唐
清华大学综合优秀二等奖学金
唐昊天/田君豪
何能广 - 李玉莲 - 何宗机奖学金
3E 研究所
在读硕士研究生
19人
博士研究生
26人
在站博士后
5人
毕业生
7人
优质就业率 100 就业率 稳步提升
%
核心课程 /Core Courses
决策与对策模型方法
能源经济学与政策
能源规划与系统分析
碳市场与气候金融
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前沿专题
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
9
毕业生概况 / Graduate
博士学位
黄晓丹/工信部赛迪研究院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李丹阳/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李东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张鸿宇/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硕士学位
宫 宁/阿里巴巴集团天猫技术有限公司
鲁玉成/中国华能集团总部
王彦哲/福建闽投碳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2022 全球暑期学校 / GSS 2022
在清华大学 2022 年全球暑期学校中,3E 研究所为全球青年学子
提供了精彩纷呈的课程。
所长张希良教授应邀主讲大师讲座
本次讲座以中国“双碳”战略为重点,探讨了碳中和背景下全球能
源转型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全球和中国的能源系统将如何变革 ;
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核能、氢能、电气化、CCUS 技术等在不
同的时期发挥什么作用 ;能源系统转型面临哪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障
碍,以及需要什么新政策等。
研究所主办“低碳冬奥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暑校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 3E 研究所助理所长周剑主持,近 300 位相关领域专
家和青年学生参会。与会嘉宾就数字设计如何赋能可持续的冬奥
场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编制及应用、氢能助力冬奥交通、
北京冬奥会碳中和故事,以及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及其遗产等议
题进行了分享。
10
42 周年所庆 / Anniversary
4 月 24 日,3E 研究所举办研讨会,老师、同学和校友百
余人共同庆祝研究所成立 42 周年。研讨会采取线上 + 线
下的形式,由 3E 研究所副所长段茂盛研究员主持。名誉
所长何建坤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研究所发展历史 ;所长张
希良教授介绍了研究所近几年发展情况 ;副所长滕飞博士
介绍了研究所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校友代表翟永平博
士、王鑫博士,以及学生代表黄晓丹,分别做了题为《碳
中和与数字化技术应用——腾讯的视角》《重卡换电助力
实现交通领域“双碳”目标》和《碳中和转型路径的经济
分析》的报告。
良师益友 / Mentorship
3E 研究所陈文颖教授当选清华大学第十八届“良师益
友”。第十八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为期 4 个月,历经
了预提名、正式提名、复评投票、结果核查等环节,最
终 39 个院系的 47 位教师当选“良师益友”。去年,3E
研究所张希良教授当选第十七届“良师益友”。
清华大学“良师益友”评选是研究生会于 1998 年发起
的活动,由广大研究生同学投票选出心目中“立德为首,
学高为师,教益为友,育人为本”的优秀教师代表。
11
RESEARCH
科研概况
研究领域 / Research Fields
能源与气候模型
针对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决策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和
开发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模型,模
拟经济系统—能源系统—气候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机制,
对不同的能源技术路线和气候变化应对战略进行多维度、
多层次的综合评估,为科学制定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战略
和政策提供量化的分析工具。
能源战略与规划
开展能源资源评估、能源技术评价、能源需求预测、能源
供需平衡分析、能源系统结构优化、能源情景分析、能源
规划目标识别、能源政策评价等研究,为中央和地方政府
有关部门制定能源战略和规划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低碳发展理论与机制
开展气候变化经济学、低碳发展理论、低碳发展指标体系、
低碳发展路径、低碳发展机制等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
制定低碳发展战略与政策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开展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路径、国际
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安排、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机制等研究,
为制定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开展洁净煤、核能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和推广动力机
制研究,洁净煤、核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效益研究,洁
净煤、核能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政策研究,洁净煤、核能
与可再生能源融资机制研究等,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可
再生能源政策和企业进行可再生能源投资提供科学的技
术支撑。
能效与节能
开展能效技术创新和推广动力机制、节能协同效益、节
能规划、节能产业政策、能效市场规制、节能融资等研究,
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节能政策和企业进行节能投资提供
科学的技术支撑。
车用能源
开展汽车需求预测、汽车动力技术创新和推广动力机制、
车用替代能源创新和推广动力机制、车用能源全生命周
期分析、车用能源政策与制度安排等研究,为政府有关
部门制定车用能源政策和汽车企业投资提供科学的技术
支撑。
12
研究所承担了中外机构委托的
百余项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生态环境部
科技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
中国气象局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家高端智库
北京市政府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
秦山核电公司
世界银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挪威政府
英国政府
美国环保协会
美国能源基金会
Inditex 基金会
......
项目涉及领域
碳市场
碳金融
碳达峰碳中和
全球气候治理
碳定价机制
碳边境调节机制
能源与气候模型
能源战略与规划
低碳发展理论与机制
能效与节能
氢能
电力系统转型
......
年度重点项目 /Annual key project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
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的关键管理科学问题与政策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评估与完善研究 ;
提升话语权与制度性权力,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专项项目
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与对策综合研究
生态环境部重大项目
全国碳市场设计与实施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国家碳减排自主贡献盘点方案设计及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
我国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及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环境协同治理路径模拟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
中爱及全球可持续转型多模型集成模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
考虑延迟排放效应的非 CO2 温室气体排放模型开发及其
应用研究 ;
基于模式、技术和管理系统分析的中国交通能源消费与碳
排放研究方法与建模 ;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 2035 年国家自主贡献(NDC)更新方
案和政策研究 ;
我国中长期风能与太阳能发电协同发展的布局优化和激励
机制研究 ……
企业委托重要项目
“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关键技术和政策路径研判(中广
核集团委托)
“林业碳汇开发”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计划项目(中林集
团委托)
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绿色中国:低碳能源更清洁更可持续发展(世界银行委托)
13
2022 年度,3E 研究所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
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在支撑国家“双碳”战略、“十四五”碳强度目标、
全国碳市场总体建设和 COP27 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等方面贡献突出。
本年度,3E 团队在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甲烷减排、可持续发展、工业过程排放、
核能研究、全国单位 GDP 碳排放、区域碳减排、能源央企服务国家碳达峰碳
中和行动指南、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碳移除技术、
国际碳市场机制、碳边境调节机制、美国气候政策、德国能源转型、英国净零
排放目标、新型储能技术、交通部门深度脱碳、电力保供和结构转型等方面报
送政策咨询报告近 30 份。
为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第一和第二履约期《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方案建议》、
气候投融资相关试点方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十四五”碳强度
目标与地区分解方案》;科技部《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科技支撑碳达峰碳
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 年)》;国家能源局绿电、可再生能源消纳、碳排放
权交易等相关专题研究 ;发改委可再生能源绿证交易机制,以及相关消费纳入
全国碳市场等方面研究 ;工信部《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的编制提供了
技术支撑。
成员深度参与《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工作 ;段茂盛研究员作为
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
相关谈判 ;团队成员继续支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温室气体排放
因子数据库编委会工作,持续更新国际数据库贡献排放因子指标 ;深度参与国
际原子能机构低碳能源系统核电技术工作组工作等。
DECISION
SUPPORT
决策支撑
14
PUBLICATIONS
论文著作
2022 年,3E 研究所科研人员作为主要
作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Climate Change、The Lancet Planet
Health、One Earth、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Science
Bulletin、Climate Policy、Engineering、
Energy Economics、Applied
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Energy、《管理世界》、《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近
80 篇学术文章 ;主导或参与出版著作近
10 本。
在国内外期刊
发表学术文章
80篇
主导或参与出版
著作及教材近
10本
15
按发表时间排序
详细论文列表请见附录
《管理世界》
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政策研究
1 月,3E 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等人在《管理世界》发表题为《碳中和目标
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的文章。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全球可计算
一般均衡能源经济模型——中国—全球能源模型(C-GEM)进行情景模拟分析,
并利用 3 个自下而上的技术模型分别对电力、交通和建筑三大重点排放部门
的能源消费、成本和技术选择情况进行校核验证。
研究表明,为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 2℃并尽可能实现 1.5℃的目标,我国能源
相关碳排放应在“十五五”中期达峰,峰值约为 105 亿吨 CO2,2050 年排放
应相比峰值下降约 75%,并于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将与我国经
济高质量发展并行不悖,2030 年和 2050 年我国人均 GDP 将分别超过 2 万美
元和 3 万美元。
研究人员表示,我国应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
能源系统转型,并大力推进电气化和电力系统深度脱碳。CCUS 技术和碳移除
技术的发展对于降低我国碳中和最后阶段的成本至关重要。在实现碳中和的全
过程中,碳定价机制也将发挥关键作用,为低碳和零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
级提供有效激励。
DOI :10.19744/j.cnki.11-1235/f.2022.0005
相关文章信息
NATURE COMMUNICATION
用概率框架评估中国面向碳中和的能源转型
1 月,3E 研究所副所长陈文颖教授及合作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 发表
论文,用概率框架评估了中国面向碳中和的能源转型。这项研究将蒙特卡洛分
析与中国能源系统模型 China-TIMES 相结合,构建了全栈式的能源系统不确
定性分析框架,用以分析大量不确定性下中国的二氧化碳减排路径、能源系统
转型、低碳技术发展、转型成本和协同效应。
研究表明,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各部门尽快开始行动。研究发现,能源
系统实现碳中和迫切需要技术突破、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变以及政策的落实。
2020~2050 年期间,每年平均需部署超过 1.6 亿千瓦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氢能
和配备 CCS 的生物质能发电(BECCS)等零碳和负碳技术在 2040 年后将大规
模部署。到 2050 年,终端部门电气化率将达到 45%~62%,其中,私人汽车、
空间采暖和钢铁生产方面电气化进展迅速。结合投资和福利损失的结果,研究
发现,较早碳达峰有助于实现更彻底的能源转型,尽早获得协同效益,并减轻
后期转型负担,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气候变化治理带来双赢。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7671-0
相关文章信息
亮点文章 / Highlights
16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实现 2℃目标将使中国和全
球累积气候损失分别减少
93% 和 87%
APPLIED ENERGY
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
需有效定价煤电机组深度调
峰服务
《新华文摘》
加速能源转型的经济社会
效益评估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10813003
相关文章信息
DOI :10.1016/j.accre.2022.04.005
相关文章信息
5 月,3E 研究所教授滕飞和博士后
王 天 鹏, 在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刊登题为 A
multi-model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damage in China and the
world 的 论 文。 研 究 人 员 采 用 了 国
际上应用广泛的 3 个综合评估模型
(FUND 模 型、PAGE 模 型 和 RICE 模
型),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对共享社会
经济路径(SSPs)与典型浓度路径
(RCPs)的组合情景下全球和中国的
气候损失进行了量化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在 RCP8.5 情景下,
到 21 世纪末全球和中国因气候变化
导致的经济损失率将分别占到 GDP
的 6.26% 和 7.53%。在当前的变暖
水平下,全球平均温度每上升 1℃,
因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损失将导致中
国 GDP 减 少 1.1% ;而 当 全 球 温 升
达到 3℃时,全球温升每上升 1℃将
导致中国约 2% 的 GDP 损失率。值
得注意的是,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可以
显著减少气候变化的经济损失。与
RCP8.5 情景相比,实现 2℃目标将
使中国和全球的累积气候损失分别减
少 93% 和 87%。
https://doi.org/10.1016/j.apenergy.2022.119391
相关文章信息
6 月,3E 研究所段茂盛研究员及同事
在 Applied Energy 发文,提出了基
于价值分配进行结算的煤电机组深度
调峰定价方案。该文章结合我国现有
电力系统存量煤电机组的技术特性,
分析了如何建立合适的深度调峰服务
定价机制,以协调可再生能源的快速
增长与煤电机组的深度调峰服务。
研究人员表示,量化煤电机组提供深
度调峰服务为整个系统带来的价值,
并据此对深度调峰服务定价,能够激
励煤电机组真实报价,从而促进电力
系统灵活性的提升。随着可再生能源
规模的增加,煤电机组的深度调峰将
越来越多地服务于可再生能源消纳,
因此可再生能源需更多承担深度调峰
带来的额外成本。深度调峰服务的合
理价格在每兆瓦时数十元至数百元人
民币之间。可再生能源并网电量、煤
炭价格和碳价的变动都会影响深度调
峰服务的合理价格。
3 月,《新华文摘》第四期转载了 3E
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团队文章《加
速能源转型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估》。
该团队利用综合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模
型框架,比较了当前能源系统转型力
度下和未来能源系统加速转型下的经
济社会成本和收益。研究结果表明,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深度转型
是实现 2060 年碳中和目标和美丽中
国的空气质量要求的必要条件。而且,
风光发电的大规模发展将促进自身成
本和我国用能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带
动我国光伏和风电设备出口及其他出
口行业的发展,驱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此外,加速能源转型还将带动就业岗
位的净增长和环境健康效益,避免大
量因碳排放造成的社会成本。
本文全文刊登于《中国科学院院刊》
第 36 卷第 9 期,张希良教授为通讯
作者,作者还包括 3E 研究所博士生
张鸿宇(一作)、黄晓丹,副教授张达。
17
ONE EARTH
气候建模差异严重影响全球碳社会成本评估结果
3E 研究所副所长滕飞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不同综合评估模型中的气候
建模差异是造成碳社会成本不一致估计的主要原因,消除差异后,各综合评估
模型得出的碳社会成本约为 36 美元每吨二氧化碳。该研究解释了造成不同碳
社会成本估计差异的模型机理,不仅有助于改进综合评估模型这一重要的气候
变化研究工具,还为更稳健的气候政策成本效益分析提供了可能。7 月 15 日,
相关论文刊登于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 One Earth。
课题组在开源平台上对评估碳社会成本的三个主要综合评估模型(DICE 模
型、FUND 模型和 PAGE 模型)进行了重新建模。研究表明,各综合评估模
型中的气候建模差异是造成碳社会成本不一致估计的主要原因,其可以解释
60%~95% 的碳社会成本差异,远大于综合评估模型中其他模块的影响。
研究组进一步利用更先进的简化气候模型 Hector 统一了不同综合评估模型
的气候模块,并对全球和区域的碳社会成本进行了重新估计。研究发现,各
综合评估模型的碳社会成本估计趋于一致,约为 36 美元(约合人民币 240.9
元)每吨二氧化碳。除了全球碳社会成本之外,重新估计的区域碳社会成本
也趋于一致。
https://doi.org/10.1016/j.oneear.2022.06.005
相关文章信息
ENERGY ECONOMICS
多主体模型揭示碳市场初期委托拍卖配额分配效果最佳
8 月,3E 研究所研究员段茂盛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委托拍卖兼具免
费分配和拍卖的大部分优点,特别适用于碳市场建立初期。相关论文以《基
于多主体模型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委托拍卖研究》为题发表于 Energy
Economics。
该文章建立了考虑碳市场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商品市场以及企业学习行为
的基于多主体模型的碳市场仿真模型,从委托拍卖机制出发,运用中国的实际
数据定量分析其对碳市场效果的影响。
研究显示,与免费分配相比,委托拍卖可以在不显著增加企业成本的前提下,
实现碳市场更高且稳定的碳价,提高碳市场流动性,并通过碳成本激励企业技
术进步 ;与拍卖相比,委托拍卖减小了碳市场实施给商品市场带来的波动,维
护了商品市场的平稳运行,完成了碳市场中配额拍卖政策从无到有的平稳实施。
研究结果也表明,委托拍卖特别适用于碳市场建立初期,但拍卖对长期技术进
步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也是碳市场成熟后分配方式的最佳选择。
https://doi.org/10.1016/j.eneco.2022.106187
相关文章信息
18
SCIENCE BULLETIN
支撑巴黎气候目标的中国能源系统脱碳路径
相关文章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2-01459-6
《巴黎协定》的灵活性能否保证各国实现各自承诺这一问
题在学界一直没有共识,美国学者 David Victor 及其同
事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气
候变化》期刊上。3E 研究所副所长滕飞受《自然—气候
变化》期刊邀请,撰写了观点文章,并于 9 月 1 日同期
发表。
文章指出,可信度是国际气候承诺的基石,雄心是实现
温升目标的关键。研究表明,《巴黎协定》的灵活性既鼓
励了各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雄心,又保证了其可信度。
Victor 团队的发现对于实现《巴黎协定》中的温升目标至
关重要。各国应更加关注国内机构、政治和治理。在强大
的国内治理能力的支持下,《巴黎协定》可以发挥作用 ;
雄心和可信度可以相互促进,《巴黎协定》可以为迫切需
要雄心和可信度的国际合作的其他领域提供一个新模式。
NATURE CLIMATE CHANGE
最雄心勃勃的气候承诺最可信
相关文章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2.05.020
9 月,3E 研究所何建坤、陈文颖、王海林、杨雷等与合作者,
在 Science Bulletin 发表题为《支撑巴黎气候目标的中国
能源系统脱碳路径》的论文。
研究团队从碳减排路径、分部门减排、能源需求、能源转
换、能源供给、碳捕捉与封存六个方面对中国能源脱碳路
径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显示,若在 2060 年实现全部二
氧化碳净零排放,从时间点来看将满足 2° C 要求,若实
现全部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则满足 1.5° C 要求。充分利用
生产侧减排是中国能源系统脱碳的关键第一步。电力和工
业(含转换)部门要早于全国总体在 2025 年左右碳达峰,
2℃情景 2050~2070 年实现净零碳排放,1.5℃情景 2050
年左右,之后进一步实现负碳排放 ;建筑部门 2030 年左
右碳达峰,2℃ /1.5℃情景 2080/2070 年后实现近零碳排
放 ;交通部门 2℃情景未来二三十年排放可延续增长,但
1.5℃情景要在 2030~2040 年碳达峰,到 2100 年实现近
零碳排放。
该研究可为中国立足国情制定能源碳中和转型路径、目标
和政策提供参考,也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研究巴黎气候目
标下的能源系统脱碳提供借鉴。
INSTITUTE OF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SINGHUA UNIVERSITY
19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从劳动生产率角度揭示碳中和成本效益比
的区域分异特征
主要著作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
评估报告
科学出版社
陈文颖、张希良
段茂盛、滕飞等
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的
关键管理科学问题与政策
研究
科学出版社
张希良、陈文颖等
中国碳中和愿景下
交通部门能源碳排放
研究—方法、模型和应用
经济管理出版社
欧训民等
相关文章信息 https://doi.org/10.1016/S2542-5196(22)00245-5
3E 研究所张希良教授、张达副教授团队与合作者,联合
多国学者,研究量化评估了全球 17 个主要国家和区域实
现碳中和目标所带来的减排成本,以及降低高温相关的劳
动生产率损失带来的减排效益,并识别了其相对关系与
时空分布情况。研究以《碳减排的劳动生产率及经济影
响 :建模研究与成本效益分析》为题于 12 月 8 日在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发表。
研究考虑了 RCP6.0 和 RCP2.6 两种典型二氧化碳浓度和
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的路径。研究发现,如果不采取积极的
减排措施,因高温导致的劳动生产率下降将造成巨大的经
济损失。而成本效益分析表明,2050~2100 年间,碳减
排带来的劳动力效益将逐渐增加。2050 年,全球劳动力
效益可抵消约 5% 的减排成本,2100 年可进一步抵消约
50% 的减排成本。
研究人员表示,数据显示,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带来显著的
劳动效益,2020 年至 2100 年将累计抵消约 20% 的碳减
排成本。即使不考虑其他收益,仅通过降低高温相关劳动
生产率损失,便可获得显著的健康和经济收益。各国 / 地
区的效益—成本比差别较大,在国家 / 区域层面的研究结
果可为相应国家 / 区域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政策措施提供重
要的科学依据。
20
合作交流
COOPERATION
3E 研究所始终致力于加强国内外交流合
作,搭建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科学技
术合作与交流平台,携手中外学者共同
应对气候领域全球性挑战,支撑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
21
“企业碳中和战略圆桌会”第一期活动“绿电交易的政策解读和未来展望”研
讨会由 3E 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碳中和信息管理技术
研究所和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承办,采取线上 + 线下方式召开,来自清
华大学以及 20 余家企业的 50 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3E 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
授致辞,会议特邀清华大学电机系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
院长陈启鑫介绍了“我国绿色电力交易的创新实践”。
中日碳定价研讨会由 3E 研究所和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联合
在线举办。会议聚焦中日碳中和政策、碳市场建设、碳定价影响,以及《巴黎协定》
第六条下的市场机制等议题。中方主要参会专家包括 3E 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
授、副所长段茂盛研究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总
经济师张昕教授,复旦大学吴力波教授,以及武汉大学齐绍洲教授等 ;日方主
要参会专家包括名古屋大学薛进军教授、爱知学院大学藤川清史教授、早稻田
大学有村俊秀教授和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河内智等。
国际能源署、中国生态环境部、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碳市场研讨会。会议聚焦了
电力部门碳市场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协调,探讨了中国全国碳市场相关议
题。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孙桢副司长、气候司履约处刘峰副处长,国际能源
署署长高级顾问安丰全、能源环境部主任 Tom Howes、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门
主任 Sara Moarif、中国合作部副主任 Rebecca McKimm、环境与气候变化部
门项目协调员 David Fischer、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门政策分析师陈秀杉和 Insa
Handschuch,3E 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张达副教授等人出席了会议。
2022 学术会议 / Academic Conference
1.20
绿电交易的政策解读和
未来展望研讨会
1.22
中日碳定价研讨会
2.18
碳市场研讨会
中日碳定价研讨会专家合影
22
本次研讨会由 3E 研究所联合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大
自然保护协会、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绿色交易所、国务院发展研
究中心、中国三峡集团、中国林业集团等单位的 30 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
议。与会嘉宾围绕林业碳汇项目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项目开发方法学、国家标准、
碳汇交易市场现状及前景等内容进行了交流。
在生态环境部等单位的指导下,3E 研究所承担的“粤港澳大湾区及中部省份
的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研究”项目召开项目启动会。本次会议介绍了该项目的基
本情况,各课题组就具体课题设置进行了汇报,专家组对相关汇报进行了点评。
来自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
究所、清华大学、清华东莞创新中心、武汉大学、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广东省
生态环境厅、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东莞市科技局、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腾讯等
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和学者参会。会议由 3E 研究所副所长刘滨主持。
“企业碳中和战略圆桌会”第⼆期活动——“能耗‘双控’和节能评估政策解读
和未来展望”研讨会由 3E 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碳中
和信息管理技术研究所承办,来自学界和企业界的 50 余位嘉宾参会。3E 研究
所所长张希良教授致辞。研讨会邀请国家发展和改⾰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效
率中⼼主任、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成员白泉研究员作了题为“能耗
和节能政策体系解读和发展前景”的报告。
3E 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埃米特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以及加
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中国气候研究院在线召开中美碳市场研讨会,并联合
发布中国碳市场及美国加州碳市场研究报告。200 多位来自中国和美国气候变
化相关领域的学者参会。本次研讨会介绍了中国全国碳市场及美国加州碳市场
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了两个碳市场的优势和劣势,分享了碳市场建设的经验
教训。3E 研究所张希良教授、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齐绍洲
教授,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埃米特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 Alex Wang 教
授对新发布的两份报告进行了解读。
3.30
林业碳汇自愿交易市场
发展研讨会
4.1
“粤港澳大湾区及中部省份
的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研究”
项目启动会
4.6
能耗“双控”和节能
评估政策解读和未来
展望研讨会
5.10
中美碳市场研讨会
23
5.25
国际能源署—
清华大学联合报告
发布会
6.30
综合智慧能源研讨会
3E 研究所与清华三峡气候与
低碳中心在线举办综合智慧能
源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中
国三峡集团、中国电力科学研
究院、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发
改委能源研究所、西门子(中
国)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共聚一堂,破题智慧能源、助
力低碳发展。本次研讨会由清
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副主任
黄俊灵主持。
7.21
“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与对策综合研究”
开题会
“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与对策综合研究”开题会由 3E 研究所主办,以线上 + 线下方式进行,
来自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
者参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与对策综合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和管
理科学部联合启动的“面向国家碳中和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与对策”专项项目 28 个研究方
向之一。围绕我国碳中和路径优化与对策选择这一重大管理科学问题,该项目将综合运用
管理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研究成果,支撑国家形成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综合战略和对策。
3E 研究所与国际能源署(IEA)在线召开联合报
告发布会,发布题为 《加强中国碳市场助力实现
碳中和 :聚焦电力部门》的联合报告。来自中国
生态环境部、清华大学、IEA、中国电力企业联
合会、美国环保协会、路孚特等机构的百余位专
家学者参会,数千观众在线观看中英文直播。
24
9.22
能源央企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研讨会
3E 研究所联合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举办
了能源央企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研讨会,
助力能源央企践行低碳转型。来自清华大学、
三峡集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
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能源合
作网和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联盟等单位的
60 余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会。针对能源央企
在制定和实施“双碳”目标相关行动方案过
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本次研讨会旨在搭
建学术研究者、政策研究者和企业实践者之
间沟通的桥梁,帮助提高能源央企“双碳”
行动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并对政府部门相关
政策的研究制定提出具体建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碳减排自主贡献盘点方案设计及关键科学问题研
究”的课题验收会,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京举行。该项目由 3E 研究所牵头,
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和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承担。验收专家组组长、浙江大学教
授石敏俊主持了验收会。经审议,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课题完成了课题目
标和各项指标要求,项目的四个课题均通过了验收。
9.27
“国家碳减排自主贡献盘点方案设计
及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课题验收会
25
在由澳门特区政府主办,以“汇力绿色发展 迈进双碳目标”为主题的 2022 年澳门国际
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上,3E 研究所作为低碳绿色酒店发展联盟的指导单位,与该
联盟共同主办“澳门低碳绿色酒店助力国家‘双碳’愿景”分论坛。该论坛创新性地举
办在澳门国际环保展展厅内,来自政府部门、酒店联盟成员单位、研究机构和媒体等代
表和专家约 100 人参会,共同探讨了在国家“双碳”发展目标下,酒店行业企业绿色、
可持续的低碳发展路径。
12.8
第七届中日韩碳定价机制研讨会
本次国际研讨会由 3E 研究所牵
头,联合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
机关、韩国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
心共同主办,指导单位为中国生
态环境部、日本环境省及韩国环
境部。会议以线上方式举行,分
为信息分享、未来国际碳市场、
私营部门积极应对碳定价问题的
气候行动三个部分。中日韩碳市
场主管部门官员及领域内专家学
者 50 余人参会。会议由 3E 研
究所副所长刘滨主持。
12.10
澳门低碳绿色酒店
助力国家
“双碳”愿景分论坛
26
《气候变化 2022 :
减缓气候变化》
联合报告/ Report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气
候变化 2022 :减缓气候变化》。3E 研究所 3 位老师参与了相关编写工作——滕飞
和欧训民为主要作者,陈文颖为评审编辑。该报告较为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第五次
评估报告发布以来国际科学界在减缓气候变化领域取得的新进展,阐述了全球温室
气体排放状况、将全球变暖限制在不同水平下的减排路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
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同等内容。在 IPCC 之前的评估报告编写中,3E 研究所
张希良、陈文颖、段茂盛、滕飞等人均曾担任第四次评估报告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的
主要作者。
该报告由 3E 研究所张希良教授团队联合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齐
绍洲教授团队共同完成。报告主要介绍了中国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背景、设计原则和
关键特征,简述了全国碳市场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报告以湖北试
点碳市场为案例,进一步介绍了中国省级试点碳市场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湖北碳市
场的基本特征、有效性评估,以及建设经验。该报告是中国—加州碳市场联合研究
项目的重要产出之一。
该报告由 3E 研究所与国际能源署(IEA)联合发布。该报告旨在响应中国政府向
IEA 在碳排放交易体系与能源、气候政策协同方面的合作邀请,探索了中国全国碳市
场与可再生能源政策,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在电力行业的相互作用与政策效果,
研究了如何加强这一政策组合的协同作用,并探索通过增强碳市场作用来推动电力
部门的碳排放轨迹更符合中国碳中和目标需要的可能途径。
3E 研究所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能源与组织实验室联合发布《提高标准 :管理和
提升清洁能源采购方案》报告。该报告以中国为研究重点,综述了目前用于评估企
业及其供应商减排行动的各项标准 ;梳理了中国现有的清洁能源采购方案,并分析
了每种采购方案与相关标准的关系和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对清洁能源采购长期发展
的影响 ;最后,提出了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可能方式。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理论与实践—全国碳市场
的关键设计与湖北试点
碳市场的案例分析》
《加强中国碳市场助力实现
碳中和 :聚焦电力部门》
《提高标准 :管理和提升
清洁能源采购方案》
27
围绕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和回顾新十年发展,巩固
和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激发基层组
织活力和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本年度,901 室党支部承担了“清华大学教职工
党支部调研课题”,与三峡工程和教育基地联合进行了调研和支部共建活动。
由于疫情影响,相关特色支部活动主要采取在线方式进行,在线举办了“走进大
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研讨会,邀请三峡集团党校培训部的蔡玮副主任就三峡
建设成就、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二十大有关精神等主题,进行了专题讲座。
这次支部调研活动帮助支部党员深入了解我国水电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三峡
工程作为大国重器的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特别是建设者们科学求实和自主创
新的开拓精神,扩展非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创举,激励 901 室全体同志在科
研工作中踔厉奋发和勇毅前行,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双碳”目标而
探索创新和勇担重任。
TEAM
BUILDING
党群建设
28
HONORS
荣誉奖励
感谢函 / Thanks Letter
研究所收到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
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
局、国务院参事室、北京冬奥组委等
单位发来的感谢函或成果应用证明,
对研究所长期以来为国家应对气候变
化、推进“双碳”战略实施等方面提
供的支持表示感谢和肯定。
901 室
获得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
院先进集体称号
段茂盛
获得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暨港澳
台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当选《巴黎协定》第 6.4 条机制监督
委员会候补委员
陈文颖
当选清华大学第十八届“良师益友”
郭偲悦
获得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
院先进个人称号
入选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
工程
王 宇
获得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
院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王海林
获得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
院工会先进个人称号
获奖证书
29
ANNUAL
FEATURE
年度专题
INSTITUTE OF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SINGHUA UNIVERSITY
30
从“一朵雪花”到“折柳相送”,从
区域发展到科技创新,2022 年冬天,
中国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
精彩的奥运盛会。无疑,在众多关
键词中,绿色低碳为北京冬奥载入
史册、“双奥之城”焕发容光添上了
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北京冬奥低
碳管理相关课题承担者,3E 研究所
团队全程深入参与北京冬奥组委低
碳管理研究工作,用智慧助力北京
冬奥会成为一届提前实现碳中和的
奥运会。
2018 年底,3E 研究所何建坤教授和
周剑副研究员受邀参加北京冬奥会可
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分别任委
员会主任及碳管理工作组组长。多年
来,研究所周剑、顾阿伦和周玲玲等
老师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北京冬奥会
低碳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团队为北京冬奥会建立了覆盖碳基
准线 / 实际排放量核算、减排量核算
及抵消全流程的碳中和方法学,实
现了方法学普适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
为北京冬奥组委开展低碳冬奥管理
工作提出了总体方案,有效推动北
京冬奥会全流程的低碳管理 ;积极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讲好低碳冬
奥故事。
助力北京冬奥
Beijing 2022 Olympic
Winter Games
31
1 月 28 日,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同步发布《北京冬奥会低碳
管理报告(赛前)(2016~2021.6)》(简称“赛前碳报告”)中英文版。3E 研
究所承担报告相关研究工作。
该报告主要针对 2016~2021 年北京冬奥会筹备过程,重点介绍了北京冬奥会
碳中和方法学、温室气体排放基准线、实际筹备阶段过程排放量及低碳管理工
作措施成效,并提出北京冬奥会将可以全部实现碳中和。
3E 研究所受北京冬奥组委委托,于 4 月 15 日在线举办低碳冬奥助力国家实现“双
碳”愿景研讨会。与会嘉宾将就大型体育活动如何开展低碳管理、为全球应对气
候变化进程作出贡献,低碳冬奥的遗产能为国家实现碳中和愿景提供哪些借鉴,
如何评价碳抵消产品的质量,新建林业如何助力大型活动碳中和等问题进行交流。
《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报告(赛前)(2016-2021.6)》入选“清华人 奥运情”
专题展览。
作为北京冬奥实现碳中和背后的“碳设计师”3E 研究所助理所长周剑副研究
员接受了《南方周末》《中国环境报》《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等多家媒体采访,
揭秘北京冬奥如何开创冬奥会低碳管理新高度实现碳中和。相关报道也被新华
网、澎湃、湖北日报网、人民资讯、国际在线、新浪、腾讯等诸多网站转载,
反响热烈。
32
3 月 21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的关键管理
科学问题与政策研究”重大项目(以
下简称重大项目)结题审查会在线召
开。经专家组评审,重大项目超额完
成各项预期指标,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2016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设立“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的关键管
理科学问题与政策研究”重大项目。
3E 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是重大项
目总负责人。重大项目包括“经济发
展新常态下的绿色低碳转型特征与模
式”、“企业和居民的绿色低碳行为研
究”、“能源体系变革的规律与驱动机
制研究”、“国际气候治理与合作机制
研究”和“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与政策
的综合研究”五大课题。上海交通大
自科基金重大项目结题
China’s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学耿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田立新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英教授、3E 研
究所陈文颖教授和张希良教授分别为各课题负责人。
自立项以来,重大项目重点围绕经济转型模式、能源变革规律、绿色低碳行为、
气候治理机制和政策综合评估五个核心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
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项目成员在 Science、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有影响的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发
展了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转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建立起了包含 C-GEM、
GTIMES 在内的 20 余个模型及数据库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政策综合评估模型
(IPAM)平台 ;形成了一系列有关绿色低碳发展转型路径和政策的建议,为国
家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十四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全国碳市
场建设等重大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支持了第六
次《IPCC 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第四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编写 ;
获高等学校优秀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项 ;
培养出一批拔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
部分
获奖证书
33
参加 COP27
Attend COP27
11 月 6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
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开幕。3E 研究所
代表团一行六人应邀前往埃及沙姆沙
伊赫参会,其中段茂盛研究员作为中
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会。研究所共主
办两场边会,代表团成员应邀在生态
环境部、科技部、国际能源署等单位
主办的边会上做专题报告。
低碳经济转型主题边会
埃及沙姆沙伊赫时间 11 月 8 日上午,
由国务院参事室研究中心与 3E 研究
所共同主办的“低碳经济转型——
创新与行动”主题边会在《联合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
约方大会(COP27)“中国角”举行。
本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研究
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等机构的
代表和专家,探讨了“双碳”目标
下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创新与行动,
宣传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
施,分享了中国减碳经验,并进一
步推动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会议由张希良教授主持。国务院参事
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彦通致辞。国
务院参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院院长朱彤,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
究员、应急管理部原党委委员郑国光,
美国塔夫茨大学气候政策实验室主任
凯利 · 西姆斯 · 加拉格尔,张希良教
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
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阿里巴巴可
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主席、阿里巴巴
战略规划总裁陈龙,北京八中学生代
表李卓然和张婧菲分别进行了演讲。
国际能源署(IEA)能源供应部负责
人克里斯多夫 · 麦克格莱德、中国科
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
毅、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院院长李政、英国联合国气候变
化框架公约气候倡导者西蒙 · 夏普、
陈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首席青
年官何超欣参加圆桌讨论。
34
参加中国碳市场发展
与展望边会
埃及沙姆沙伊赫时间 11 月 15 日上
午,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主
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
国际合作中心、美国环保协会承办
的“中国碳市场发展与展望”边会在
COP27 中国角举行。3E 研究所所长
张希良教授、副所长段茂盛研究员应
邀参会,并进行主题演讲。
本次边会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
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主持,
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
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欧盟委员会
气候行动总司代理司长 Clara de la
Torre 分别致开幕词,生态环境部应
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世界银行气
候变化局全球局长 Jennifer J. Sara、
亚洲开发银行 Noelle O'Brien 进行
了主旨发言。
在主题演讲环节,张希良教授以“中
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设计与展
望”为题进行了演讲。段茂盛研究员
就“《巴黎协定》第六条市场机制对
中国全国碳市场的影响”进行了演讲。
清洁能源
发展研讨会
“清洁能源发展研讨会——如何加快实现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主题边会于埃及沙姆沙伊赫时间 11
月 8 日下午,由 3E 研究所与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CIKD)在 COP27 中国角联合举办。本次会
议采取线上 + 线下的形式,与会嘉宾围绕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企业绿色低碳实践,以
及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发展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开幕式环节由 CIKD 副主任蒋希蘅主持,生态环境部气候司一级巡视员、副司长孙桢和 CIKD 主任赵
昌文分别致辞。边会主题一“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机遇与挑战”由 3E 研究所所长张希良主持。国
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前主席 Lord
Adair Turner,世界资源研究所 ( 美国 ) 非洲与全球伙伴董事总经理 Wanjira Mathai,英国牛津大
学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全球经济治理项目博士后研究员 Kennedy Mbeva,就相关研究进行了发言。
圆桌对话环节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和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副总裁王艳分别主
持,来自世界资源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石油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伊利集团、中远海运科技、
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博世等机构的嘉宾,就企业低碳转型实践、如何将雄心转化为行动、碳
中和技术创新等内容进行了交流。
35
应邀在《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边会演讲
开设特色展台
埃及沙姆沙伊赫时间 11 月 16 日,《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
评估报告》主题边会在 COP27 中国角举行。此次边会由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主办。3E 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
副所长段茂盛研究员应邀参会并进行主旨演讲。
在开幕环节,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傅小锋和生态
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等分别致辞,科技部社会
发展科技司副处长陈小鸥主持。在主旨演讲环节,张希良
教授介绍了《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减缓卷的部
分内容,段茂盛研究员就碳市场特别评估报告的部分内容
作了介绍。张希良教授还主持了圆桌讨论环节。
3E 研究所成员深度参与了《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
告》编写工作,其中陈文颖教授牵头减缓卷的编写,张希
良教授、段茂盛研究员、滕飞副教授分别领衔了内部版、
碳市场、气候风险三卷特别报告的编写。
36
MEDIA
媒体 3E
37
2022 年,3E 研究所成员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中新社、《自
然》等多家中外媒体采访,或公开发表署名文章,积极投身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
3E 研究所所长、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张希良教授
接受新华社 CNC、央视新闻直播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等媒体采访,
介绍了全国碳市场的成就,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预期。
38
3
Nature 出版 Spotlight 特刊聚焦中国碳中
和目标。3E 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和欧
训民副研究员接受 Nature 采访,探讨了
中国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
挑战,并给出相关建议。
1.12
3E 研究所欧训民副研究员接受
《中国纪检监察报》专访,解
读了氢能在多元化能源结构中
的角色,以及氢能产业发展面
临的困难与挑战。
3.15
《 中 国 日 报 》 刊 发 3E 研
究所副教授张达、中国长
江三峡集团国际清洁能源
研究室主任黄俊灵博士题
为 Decarbonizing, the
Chinese way(《中国脱碳
之路》)的署名文章。
1.26
《人民日报》刊登 3E 研究所欧
训民副研究员署名文章 :《“存
储”绿色新能源》。
2022.
39
3.29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与 Cell
Press 细胞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净零未来:脱碳之路”高级峰会。
3E 研究所副教授张达应邀参会,并做主题报告。(澎湃新闻)
4.15
3E 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接受界面新闻采访,介绍了中国碳市场在设计之初存在过
的讨论,以及表达了对碳市场建设发展问题的看法,包括数据质量、碳配额分配、
与电力市场的协同改革、欧盟碳关税、地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的协同发展等,并
分享了全国碳市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4.16
3E 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应邀参
加央视《对话》栏目。
5.30
3E 研究所副所长段茂盛研究员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解读自愿减
排市场。
40
7.12
《人民日报》刊登张希良教授署名文章《积
极发挥碳市场的重要作用》。
7.14
《中国日报》刊发 3E 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和黄俊
灵博士题为 Emissions trading milestone(《全国碳
市场周年回顾》) 的署名文章。
7.18
3E 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接受
《中国环境报》专访,解析全国碳
市场“周年考”答卷。
41
8.4
3E 研究所常世彦副研究员
与重庆工商大学代春艳教
授在《重庆日报》发表理
论文章《加快重庆能源绿
色低碳转型的路径》。
8.22
3E 研究所副所长、长聘副教授滕飞应
邀参加界面新闻直播对话,算了一笔气
候变化经济账。
其他报道
42
何建坤/名誉所长、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系统工程和
应对气候变化。
TEAM
团队成员
张希良/所长、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碳能源转型、
气候变化经济学、气候变化政策
与机制设计等。
43
顾阿伦/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系统优化、温
室气体减排技术评价、气候变化政
策与机制设计等。
郭偲悦/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部门应对气候
变化与低碳转型路径。
刘 滨/副所长、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低碳发展与技术合作、地方低
碳试点政策和国家氢能发展战略研
究等。
专职教师 / Faculty
陈文颖/副所长、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环境经济系统
模型、气候变化减缓技术评价与对
策研究等。
段茂盛/副所长、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温室气体减排政策
与战略,尤其是国际和国内碳市场、
碳税政策等。
常世彦/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路径与政策。近期研究兴趣为负排放
技术评估以及地区碳中和路径研究。
按姓氏拼音排序
44
王海林/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系统分析与应
对气候变化对策研究。
佟 庆/高级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温室气体清单编制、
碳排放控制决策支持、碳排放配额
分配理论与方法等。
滕 飞/副所长、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评估模型、能
源系统分析、全球及国内气候政策
与治理等。
鲁传一/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和碳减排政策
的经济影响分析、产业结构和能源结
构转型及节能减排技术升级的经济
政策及其效果分析等。
欧训民/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管理和气候政
策、低碳技术战略、全生命周期分析
和交通能源战略。
李明威/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空气污染与气候变
化协同治理。
王天鹏/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评估模型、气
候变化经济学、能源与气候政策分
析等。
王 宇/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碳能源转型、可
再生能源政策、气候变化政策评估
与设计等。
翁玉艳/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环境经济分析、
气候变化政策机制等。
45
周 剑/助理所长、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经济学、
碳市场、低碳发展。
张 达/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与环境经济学
与政策、针对能源转型问题的系统
建模研究等。
赵秀生/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双碳”目标战略、
能源系统分析、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3E 系统动力学模型等。
周 丽/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和能源领
域的关键技术和国家政策。近期研
究重点是国家碳市场总体设计、石
化化工行业配额分配、地区碳强度
下降指标分解、地区碳达峰路径等。
周 胜/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模型与能源政
策、核能和氢能政策、全球气候变
化和碳市场。
INSTITUTE OF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SINGHUA UNIVERSITY
46
芦 红/清华三峡气候与低
碳中心执行副主任,高级研
究专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低碳转型
唐 凤/清华大学能源环境
经济研究所信息传播及联络
专员、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
心研究专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传播
李新航/清华三峡气候与低
碳中心研究专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碳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专员 / Research Staffs
行政团队 / Administration
尹秀梅 焦丽艳 张文婷 何源圆 刘懿璨
INSTITUTE OF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SINGHUA UNIVERSITY
47
APPENDIX
附录
Zhang S., Chen W., Assessing the energy transition in China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 with a probabilistic framework.
Nature Communication,2022. 13(1) (SCI/SSCI).
Teng, Fei. Ambitious and Credible Pledges. Nature
Climate Change 12, no. 9 (September 2022): 779–80.
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2-01459-6.
Wang, Tianpeng, Fei Teng, Xu Deng, and Jun Xie. Climate
Module Disparities Explain Inconsistent Estimates of
the Social Cost of Carbon in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One Earth 5, no. 7 (July 2022): 767–78. https://doi.
org/10.1016/j.oneear.2022.06.005.
Mengzhen Zhao, Xiaodan Huang, Tord Kjellstrom, Jason Kai
Wei Lee, Matthias Otto, Xiliang Zhang, Marina Romanello,
Da Zhang, Wenjia Cai.Labour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carbon mitigation: a modelling study and benefit–
cost analysis. Lancet Planet Health 2022;6: e941–48.
Pan, Xun-Zhang, Fei Teng, Yann Robiou du Pont,
and Hai-Lin Wang.Understanding Equity–Efficiency
Interac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Global Carbon
Budgets.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August
2022, S1674927822000843. https://doi.org/10.1016/
j.accre.2022.08.002.
Wang, Tian-Peng, and Fei Teng. A Multi-Model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Damage in China and the World.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13, no. 3 (June 2022):
385–96. https://doi.org/10.1016/j.accre.2022.04.005.
WANG Hailing, WENG Yuyan, PAN Xunzhang.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mitigation ambitions of Parties’ updat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22. https://doi.org/10.1016/
j.accre.2022.10.001.
Pan X., Wang L., Chen W., et al. Decarbonizing China’s
energy system to support the Paris climate goals, Science
Bulletin, 2022, 67 (SCI/SSCI).
Guangzhi Yin, Maosheng Duan.Pricing the deep
peak regulation service of coal-fired power plants
to promote renewable energy integration.Applied
Energy,321 (2022) 119391.
Baixue Wang, Maosheng Duan.Consignment auctions of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s: An agent-based approach based
on China’s practice. Energy Economics, 112 (2022) 106187.
Su, Xin, Frédéric Ghersi, Fei Teng, Gaëlle Le Treut,
and Meicong Lia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a
Deep Decarbonisation Pathway for China: A Hybrid
Model Analysis through Bottom-up and Top-down
Linking.”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7, no. 1 (January 2022): 11. https://doi.
org/10.1007/s11027-021-09979-w.
Meng, Xiangyu, Chen, Mingyun, Gu, Alun., Wu, Xinguo,
Liu, Bin, Zhou, Jian, Mao, Zongqiang.China's hydrog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carbon
targets.Natural Gas Industry(ISSN :1000-0976),2022,
论文纵览 / Article
48
Volume42,no.4 :156-179.
Haoran Li, Shuyuan Zhang, Jian Zhou, Zhiyin Wang,
Xuebing Zhao, Tong Qiu. Toward carbon-neutral
ethylene production: assessment of the application
potential of bio-ethylene production pathways in China.
Biofuels, Bioproducts and Biorefining,Volume16, Issue6,
November/December 2022,Pages 1568-1582.
Sun, Li; Zhou, Xiaoyu; Gu, Alun.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Hydropower Generation in China Based on a
WEAP Model.SUSTAINABILITY,2022,Volume14,no.9,
WOS:000795243700001.
Alun Gu, Sheng Zhou, Shuangqing Xu, Qing Tong. Energy
Industry Methane Emissions Trajectory Analysis in China
until 2050. Atmosphere,2022, 13, 1989. https://doi.
org/10.3390/atmos13121989.
Ilias Laroussi; Liu Huan; Zhao Xiusheng ; How will the
internet of energy (IoE) revolutionize the electricity
sector? A techno-economic review, Materials Today:
Proceedings, 2022.
Zhang S., Chen W. China's Energy Transition Pathway in a
Carbon Neutral Vision. Engineering, 14:64-76 (SCI/SSCI).
Sun L., Chen W. Impact of carbon tax on CCUS sourcesink matching: Finding from the improved China CCS
DS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2, 33 10.1016/
j.jclepro.2021.130027.
Pan X., Wang H., Lu X., Zheng X., Wang L., Chen W.
Implications of the consumption-based accounting for
future national emissions budgets, Climate Policy. 2022.
22,1306-1318 (SCI/SSCI).
Li, Chenxing, Yang Yu, Andrew Chi-Chih Yao, Da Zhang,
Xiliang Zhang.An authenticated and secure accounting
system for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Climate
Policy (2022),22,9-10,1333-1342.
Sheng Zhou, Alun Gu, Qing Tong, Yuefeng Guo, XinyangWei.
Multi‐scenario simulation on reducing CO2 emissions
from China's major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argeting
2060.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21, 2(1) :0-1-12 (SCI).
Lei Ren, Sheng Zhou, Tianduo Peng, Xunmin Ou.
Greenhouse gas life cycle analysis of China's fuel cell
medium- and heavy-duty trucks under segmented usage
scenarios and vehicle types. Energy, 249 (2022) 123628(SCI).
Lei Ren, Sheng Zhou, Xunmin Ou, The carbon reduction
potential of hydrogen in the low carbon transition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The case of China.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171(2023),113026(SCI).
Guangzhi Yin, Baixue Wang, Maosheng Duan, Yi Kuang.
Integrating more renewable electricity into the power
system may increase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Assessments,49 (2022) 101796.
Goerild Heggelund, Iselin Stensdal, and Maosheng Duan.
China’s Carbon Market: Potential for Success? Politics
and Governance (ISSN: 2183–2463) 2022, Volume 10,
Issue 1, Pages 265–274.
Guan X., Guo S., Xiong J., Jia G., Fan J.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hina: A provincial analysis based on end-use activities.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3, 64, 105686.
Yang J., Zhang D., Guo S., Chen Y.Development of
bottom-up model to estimate dynamic carbon emission
for city-scale buildings. 2023, 331, 120410.
Qin, Shize, Sheng Nie, Yusheng Guan, Da Zhang,
Cheng Wang, Xiliang Zhang.Forest emissions reduction
assessment using airborne LiDAR for biomass
estimation.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2022),
181, 106224.
Xinhao Wang, Lulin Xu, Qin Zhang, Da Zhang, Xiliang
Zhang.Evaluating the data quality of continuous
emissions monitoring systems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2), 314, 115081.
He, Jiankun; Li, Zheng; Zhang, Xiliang; Wang, Hailin;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