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教育2024-4期电子版

发布时间:2024-10-2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银川教育2024-4期电子版

目录CONTENTS◆务实·管理论坛04 强化教育督导 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 王 宏 任媛媛06 精准靶向帮扶 助推城乡教育教学发展——银川市唐徕中学西校区与盐池一中精准帮扶培训案例 / 张 萍 马 楠◆寻真·教改探航08 把握度量本质 促进量感发展——以“体积”单元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为例 / 胡 明 李 婧 马小萍14 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研究 / 何 静16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1234+X ”模式的实践 / 冯露露19 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 马静云◆智见·教研一线21 基于Geogebra解决高中物理动态平衡问题——以辅助圆法为例 / 陈学建24 对分课堂“同伴讨论”环节分组策略的优化与实施 / 梁小妹 张嫣雨 马建云27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不同课型教学方法分析与思考 / 贾正有31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命题情境选取方法——以“一次函数”命题为例 / 高亚玲3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际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实践探究 / 武君珍 蒋福军36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策略 / 马春美 梁 瑞38 关于《逻辑与思维》中假言判断... [收起]
[展开]
银川教育2024-4期电子版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宁银新出管(兴)字 [2024] 第 312 号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强化教育督导 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把握度量本质 促进量感发展

   ——以“体积”单元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为例

◎基于 Geogebra 解决高中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以辅助圆法为例

◎“三新”背景下本土资源的贯穿式情境教学

   ——以“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为例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路径探析

◎我的这三年

◎基于真实问题的深度校本研修 让教研更具引领力

   ——以贺兰县第一小学数学教研组“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探索为例

第2页

贺兰县第一小学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贺兰一小秉承“以人为本 生

态立校 改革创新 和谐发展”的办

学理念,明确“立足课堂,夯实

基础;围绕中心,深化改革;突

出特色,树立品牌”的发展思路,

不断完善学校治理体系。作为教

育部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围绕

“做好学校课程规划实施、推进

教学改革、改进教育教学评价、

强化教研支撑、推进数字化赋能、

加强科学教育、推进青少年读书

以人为本 生态立校 改革创新 和谐发展

行动”七大任务实践探索,着力解决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先

行先试,示范引领。

第3页

教育 银川2024年第

4

(复总第054

银川市教育学会 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主办 银川市教育局 主管

编委会

主 任

编 委 会 成 员

主 编

副 主 编

执 行 编 辑

栏 目 编 辑

编 辑 发 行

投稿问询邮箱

印 刷 单 位

发 送 对 象

印 刷 数 量

高小军

吴晓玲 李金鹏 袁 辉 李 晶

付星海 张德生

张德生

丁玉军 曹天祥

高东恩 陈桂花

(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 珺 仇千记 王 波 朱 维

胡 明 郭红霞 尉 忠

《银川教育》编辑部

地址:银川市兴庆区北安街189号

邮政编码:750000

电话:0951-6180539

jks_ycjy105@163.com

宁夏青年印务有限公司

银川市教育系统

1000

敬请关注

“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准印证号:宁银新出管(兴)字[2024]第 312 号

第4页

目录CONTENTS

◆务实·管理论坛

04 强化教育督导 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 王 宏 任媛媛

06 精准靶向帮扶 助推城乡教育教学发展

——银川市唐徕中学西校区与盐池一中精准帮扶培训案例 / 张 萍 马 楠

◆寻真·教改探航

08 把握度量本质 促进量感发展

——以“体积”单元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为例 / 胡 明 李 婧 马小萍

14 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研究 / 何 静

16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1234+X ”模式的实践 / 冯露露

19 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 马静云

◆智见·教研一线

21 基于Geogebra解决高中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以辅助圆法为例 / 陈学建

24 对分课堂“同伴讨论”环节分组策略的优化与实施 / 梁小妹 张嫣雨 马建云

27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不同课型教学方法分析与思考 / 贾正有

31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命题情境选取方法

——以“一次函数”命题为例 / 高亚玲

3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际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实践探究 / 武君珍 蒋福军

36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策略 / 马春美 梁 瑞

38 关于《逻辑与思维》中假言判断的内容分析与探究 / 王 丽

第5页

2024 年第 4 期·总第 054 期

◆视窗·特色课堂

40 “三新”背景下本土资源的贯穿式情境教学

——以“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为例 / 李梦露

44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验与探究 / 何 艳

◆明德·德育星空

47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路径探析 / 许玲君

50 青春有光为理想 拒绝焦虑促成长

——高三学生家长焦虑案例分析 / 马西湖

5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策略 / 郭昱含

◆弦歌·叙事随笔

55 我的这三年 / 李 妍

57 教师自醒录

——由一场演讲比赛想到的 / 张 湉

58 心存大爱 让幸福教育落地生花 / 毛新茹

59 请靠右走 让出左道 / 盛会珍

60 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 苏 敬

◆律动·校本教研

62 基于真实问题的深度校本研修 让教研更具引领力

——以贺兰县第一小学数学教研组“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探索为例 / 李 岚 蒋丽娟

◆附录

封2 贺兰县第一小学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封3 贺兰县第一小学 基于真实问题 扎实开展校本研修

封4 贺兰县第一小学 基于深度学习 打造思维课堂

第6页

04

务实·管理论坛 1

本栏目邮箱:ycedu_gllt@163.com

王 宏 任媛媛

阅海五小 银川市教育局

强化教育督导 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领域教育督导所扮演的角色从传统的监督与检查向优化整体教育管理体系转变。笔者

阐述了教育督导工作的背景和意义,督学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方法,以期让教育督导工作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督导;教育;学校;教师

2020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

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

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 2022 年,基本建成全面覆

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

育督导体制机制。这是继2012年《教育督导条例》颁布实

施后,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充分体

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督导工作的高度重视,标志着中国特色

的教育督导制度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必将对加快推进教

育改革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加快推进教育督导工作的重大意义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教育督导所扮演的角色已超越了

传统意义上的监督与检查,成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不可

或缺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优化教育管理体系的核心环

节。教育督导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确保其稳健

前行。

教育督导工作如同高悬的明镜,时刻审视着教育工作

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质量的把控、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都

在其审视的范围内。通过深入细致的督导,及时发现教育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有针对

性的改进建议。

教育督导能够有效促进教育管理体系的优化。在督

导过程中,督学不仅关注具体的教学行为,也关注教育管

理理念的创新与提升。通过分享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引

导学校和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科学、高效的教育管理

模式,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进步与发展。

教育督导作为一种教育监督方式,其实质在于对教

育工作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细致的审查与评估。它要求

督学者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更要有敏锐的洞

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够准确把握教育工作的内在规

律和发展方向。同时,教育督导还需要与教育管理者、教

师、学生等各方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育质量

的提升。

二、落实岗位职责,提升履职能力

(一)洞察教育短板,为改进点亮明灯。通过教育督

04

第7页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管理论坛 GUAN LI LUN TAN

导,深入剖析教育工作的每一寸土地,及时发现潜藏的问

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就像处处暗礁,如果不及时清

除,就会阻碍教育航船的顺利前行。教育督导正是那盏照

亮黑暗的明灯,让我们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为后续改进

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点燃教育激情,激发创新火花。教育督导不仅是

对教育工作的审视和检查,更要激发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在督导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感受到来自外界

的关注和期望,督导过程中的反馈和建议,就像一把钥匙,

打开教育工作者创新思维的大门,让他们能够不断探索新

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营造教育绿洲,提升学校魅力值。教育督导就像

一股清泉,为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督导的推动

下,学校逐渐形成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为师生

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教育督导也能提升学校的整体

形象和声誉,让学校在社会上的魅力值不断攀升,吸引更

多的优秀学子和教育资源。

三、打造督学品牌,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制度根基,打造督学新篇章。在强化教育督

导的征程中,我们首先需筑牢制度的基石。这不仅是为督

学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引,更是确保每一项行动都能够在法

治的轨道上稳健前行。我们要细致梳理督学者的职责与

权利,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每一项决策都科学有

据。还要不断优化制度设计,使其更加符合教育发展的实

际需求,为督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锻造精英铁军,塑造督学新形象。督学队伍是督

学工作的核心力量。我们要精挑细选一批具有丰富教育

经验、高度责任心和卓越领导能力的督学者,为他们量身

定制培训计划,通过系统的学习、实践和交流,提升他们

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成为督学领域的精英。

要注重团队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每一位督

学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提升教育质量贡献智

慧和力量。

(三)搭建沟通平台,汇聚多元智慧树。在教育督导工

作中,沟通与合作至关重要。我们要积极搭建与各方的沟

通平台,包括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

各界的代表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通过定期的座谈会、

研讨会等形式,及时了解各方的需求和意见,形成共识并

推动问题的解决。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在线

交流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经验的快速传播。汇聚

多元智慧,推动教育督导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四)创新方式方法,探索督学新境界。在强化教育

督导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满足于传统的模式和方法。要

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不断尝试新的督学手段和技术。例

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质量进行精

准评估和分析;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将先进的

管理理念和工具引入到督学工作中来。通过这些创新举

措,不断拓展督学工作的边界和内涵,为提升教育质量开

辟新的路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督导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作

风,投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中,为提升我国的教育质量和

管理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杜帮琼,吕强.中小学线上教育督导数据集开放平台的

内容构建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0,(17):55-6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

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部公报,2020,(1):2-6.

(责任编辑:王 波)

05

第8页

管理论坛 GUAN LI LUN TAN

张 萍 马 楠

银川市唐徕中学西校区

精准靶向帮扶 助推城乡教育教学发展

——银川市唐徕中学西校区与盐池一中精准帮扶培训案例

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0所薄弱

学校工作安排,银川市唐徕中学西校区与盐池县第一中学

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2023、2024年对盐池一中开展校对

校精准帮扶培训工作。

我校本着“因校制宜、深度合作、行必有效、共同提高”

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盐池一中在党建工

作、学校管理、班主任队伍建设、教师发展、教学研究等方

面的需求,实现两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深化城乡联

动教研工作,助推两校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提升,为加快我

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唐西力量。

一、帮扶措施

(一)坚持问题导向,做好顶层设计,聚焦精准帮扶

2023 年 6 月 9 日,在盐池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与教

育厅、银川市吴忠市所辖名优学校建立共同体的签约仪

式上,银川市唐徕中学西校区与盐池县一中签约,成为

共同体帮扶学校。2023 年 6 月 21 日,我校到盐池一中进

行调研,了解其办学现状、特色,分析其发展中存在“党

建引领弱化,德育管理虚化,教学教研软化,教师队伍建

设散化”等问题。经过全面统筹、整体规划、逐级细化,

设计了“精心设计——对标任务、双选结对——精准把

脉、问题诊断——纵横联动、资源整合——分层达标、定

制帮扶——定期定点、行政助推——推广应用”的帮扶思

路,以进驻式、置换式、同步式、综合式帮扶形式,依托联

合党建、区域联动教研、名师工作室送培送教、干部教师

跟岗代培等帮扶策略,实现“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的

精准帮扶。

(二)联合党建示范引领,党建+模式实现多领域同频

共振

两校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建工作引领示

范作用,通过“党组织结对子、党员教师结对子、党员师生

结对子”等形式,打造党建+德育、党建+教学教研工作模

式,实现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教育教学、服务师生同部

署、同落实。两校充分挖掘区域内党建资源,不断拓宽联

合党建路径,丰富联合党建形式内容,在“清明节”“五四青

年节”“七一建党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先后开展红色教育、

廉洁警示教育、参观盐池革命纪念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等多次联合党建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帮扶项目中的战

斗力、凝聚力,引导党员同志在帮扶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

作用。

(三)对标量尺、精准把脉,助推德育工作新高度

我校结合盐池一中校情,从“学生、班主任、德育干部”

三个维度,对标量尺,精准把脉,科学诊断盐池一中德育、

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共商对策,破解难题。

我校充分发挥“银川市德育示范校”引领示范作用,

以德育干部结对子、班主任师徒结对子等“一帮一”精准

帮扶形式,让盐池一中德育干部、班主任分批次进驻我校

部门和班级,进行情景式、沉浸式培训跟岗代培,参与我校

德育管理和班级管理工作;与我校德育干部、优秀班主任

深度交流研讨;观摩我校“三礼”“德育教研”“最美唐西

人”“家长工作坊”等品牌德育活动。盐池一中代培德育

干部、班主任返岗后,拓宽德育工作路径、提升德育工作

高度,因校因生制宜,探索适合乡村学校发展的德育管

理、班级管理模式。

06

第9页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管理论坛 GUAN LI LUN TAN

(四)依托梯级教师培养工程,落实强师计划,促进教

师队伍专业发展

盐池一中借鉴我校“以发展学生来发展教研、以发展

教师来发展学生,以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的教研思想,初

步建立符合盐池一中校情的闭环三级梯级教师培养工程,

即新入职教师青蓝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发展工程,骨干教

师示范工程。我校通过“青蓝工程”为盐池一中新入职教

师确定专业和班主任双指导教师,通过听评课、同课异构、

班级管理经验分享等促进新入职教师素养提升;依托跟岗

代培、学科跟岗轮训等提高青年教师专业素养;通过示范

课、主题研修等发挥盐池一中各级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

用,培养专家型教师。

(五)坚持以研促教,更新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我校按照结(双选结对)、诊(精准诊断)、合(联动整

合)、帮(定制帮扶)教研教学帮扶模式,指导盐池一中结合

本校实际,探索形成“14N1”的校本教研思路。“1”即聚焦发

展学生核心素养核心,“4”即开发校本课程、打造高效课

堂、评选创新作业、优化评价体系,闭环、科学处理课程、课

堂、作业、评价四者逻辑关系;“N”即依托多种深度教研形

式;“1”即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助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

展。我校教研组带学科、带课程、带队伍,发挥教研组管

理、研究、指导功能,落实教研教学要求,解决盐池一中教

学中的棘手问题,促进盐池一中教师发展。坚持以研促

教,帮扶盐池一中形成让学习成为需要、让反思成为习惯、

让研究成为常态、让创新成为追求的教研文化。依据《宁

夏中小学优质课堂评价指标》,落实推进课堂变革五项核

心指标,帮扶盐池一中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听课月、主题

研修等活动更新教学理念,打造学生本位、素养导向、教学

评一体化的2.0高效课堂模式。

二、帮扶成效

我校与盐池一中开展国培计划“一对一”“校对校”帮

扶项目以来,两校在学校管理、联合党建、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教研等交流方面通过量的合理增长,实现了质的有

效提升。

(一)学校管理提档升级,共建管理良好生态

盐池一中结合本校校情,借鉴我校整体性和系统性管

理思维,尝试构建“聚焦专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横纵向并

行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降低以往层级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传

递衰减、工作方向不准、工作标准不高、工作质量一般的问

题。盐池一中实现了从治理走向管理的方向性转变,管理

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呈现出管理的良好

生态。

(二)教师队伍素养明显提高,教学教研质量显著提升

我校与盐池一中缔结“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按照教

师队伍建设梯级培养模式,通过跟岗代培、集中研训、青蓝

结对、送教送培等形式,从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两个层面

破瓶颈、强弱项,不断提升盐池一中教师专业素养,推进乡

村教师队伍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明

显提升。

深度精准对接盐池一中乡村教育发展需求,探索形成

独特的三级梯级教师培养工程和原创的“14N1”的校本教

研模式,助推两校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提升,实现1+1>2帮

扶效果,对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两校自建立教研共同体以来,充分发挥教研共同体的

引领示范作用,持续打好组合拳,不断扩容“朋友圈”,力促

周边乡村学校教学教研水平再上新台阶,带动县域更多学

校共同探索“双减”背景下高品质基础教育发展新路,充分

彰显教研共同体的辐射效应。

区域联动、多级联动助推城乡教学研能力提升。依托

“银川-盐池县结对帮扶共同体学校”,充分挖掘利用区域

内各校教育教学优势资源,通过联合教研,校际赛课、校际

研修、跨校培训等多样深度教研形式,提高了各校教育教

学质量,形成了“当地资源”满足“当地需求”的区域教研联

动发展格局。多级联动教研模式,有效推动城乡村学校之

间教学研良好互动,提升了城乡教学研能力。

(责任编辑:王 波)

07

第10页

04

寻真·教改探航 2

本栏目邮箱:ycedu_jyyx@163.com

胡 明 李 婧 马小萍

宁夏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宁夏灵武市第六小学

把握度量本质 促进量感发展

——以“体积”单元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为例

摘要:度量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度量既是学生形成量感的起点,又是检测学生量感水

平的标尺,也是培育学生量感的重要载体。文章结合“体积”单元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从度量的内涵、度量对象属

性的感知、度量单位的统一、度量活动的设计和量感发展的水平分析五个方面对度量进行了深入探讨,进而精准

把握度量的本质,以促进学生的量感发展。

关键词:度量;量感;核心素养

关于量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

下简称《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

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它主要包括三

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

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

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

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

结果。培养学生的量感:一要让学生明白度量对象的属

性,掌握不同量之间的本质区别,对不同的量要建立清晰

的认识;二要确定度量单位,根据度量对象的大小、长短、

多少等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三要明确度量的工具和方

法;四要善于运用常见的参照物进行估计和比较,能精准

表达出度量结果(计量单位的个数)。本文以北师大数学·

四版五下《长方体二》单元教学实践为例,在探讨度量内涵

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体积的属性要素,根据不同的测量

活动选择合适的度量工具测量物体的体积,从而发展学生

的量感水平。

一、度量的内涵

(一)度量的本质

“量感”是《标准(2022 年版)》新增加的数学核心素

养。小学三个学段的目标中都提到了“量感”,可见赋予了

“量感”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长度、面积、重量、时

间、体积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的知识载体。度量是

培养量感的核心本质,在四年级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长

度、面积、质量、时间的度量,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

要性,会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也会在同一度量

08

第11页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教改探航JIAO GAI TAN HANG

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以长度和面积的度量为例,

度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实质上就是若干个单位长度累加的

过程;度量一个图形的面积,实质上就是若干个单位面积

的累加过程,由此可知度量的本质是看“度量的对象里包

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体积的度量与长度、面积的

度量有相通之处 ,度量一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实质上也是若

干个单位体积累加的过程。

(二)度量的一般方法

测量一个物体,首先要确定被测物体的属性,根据被

测量物体的属性,选择一个与该属性对应的单位。如测量

长度要用具有长度属性的单位;测量面积要用具有面积属

性的单位;相应地,测量体积也要用具有体积属性的单

位。因此对于待测量的属性,就是用与该属性对应的测量

单位去填满覆盖或者匹配,概括地说,测量某种物体必须

要经历三步:

1.确定被测量的属性;

2.选择一个具有相同属性的测量单位;

3.通过填充、覆盖、匹配或其他方法,比较测量单位和

待测物体的这一属性。完全匹配时所需测量单位的个数,

就是测量值。

二、度量对象的体积的属性要素

(一)感知体积属性要素

小学阶段,体积的定义是物体所占据的空间大小,是

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描述了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扩

展程度。如对于立体图形长方体,它的三维空间就是长方

体具有长、宽、高,而对于不规则物体土豆,从横向、纵向、

垂直方向观察都是具有一定长度,因此它也是有长、宽、

高。所以我们总结出:物体的体积属性要素就是物体具有

长、宽、高三个要素。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物

体体积属性要素的任务,我们创设了用长方形(平面)和长

方体(立体)填满长方体盒子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什

么长方形不能填满盒子,而长方体则可以填满。通过对比

感知到长方形是平面图形,它只有长和宽;而长方体是立

体图形,它不仅有长和宽,还有高,可以填满盒子的空间,

从而让学生感知占空间的物体需要具有长、宽、高这三个

属性。

图1 图2

(二)定性描述物体体积的大小

对于体积大小的比较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直接比较

物体的体积。规则与不规则物体体积大小比较有两种方

法,一种是根据体积属性要素进行比较,一种是填充的方

法(如图1所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课堂中出示魔方

和橡皮,学生清楚地观察到魔方的长、宽、高都比橡皮长,

所以魔方的体积大;而对于魔方和长方体盒子,除了比较

它们的长宽高,还可以把魔方融于盒子中,发现魔方所占

的空间小,它的体积就小。对于大小比较明显的不规则物

体土豆和红薯,既可以根据体积的属性要素去比较,也可

用手握的方法,红薯可以握住,但是土豆手握不住(如图2

所示),所以土豆占的空间大,它的体积就大。

第二类不能直接比较出体积大小。对于大小不明显

的不规则物体,例如土豆、红薯:学生采用的是做实验的方

法。给学生提供实验工具:体积大小不明显的土豆、红薯,

两个杯子,水,勺子,瓶盖,小杯子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

做实验(如图3所示)比较,有的学生选择相同的杯子,然后

倒 入 的 水 不 一 样

多,或者选择的杯

子不一样,在比较

思考的过程中学生

发现这样的实验方

法比较不出谁占的

空间大,经过反复

讨论比对,最终确

定在同样的杯子中,倒入同样多的水,放入土豆和红薯后,

由于土豆和红薯占据了水的空间导致水位上升,并且上升

的高度也不一样,上升的越高说明物体占的空间越大,即

物体的体积越大。

图3

09

第12页

教改探航JIAO GAI TAN HANG

(三)定量刻画物体体积的大小

史宁中教授指出:“度量是数学的本质,要让学生感悟

度量就是给度量对象指定一个合适的数。”测量活动一般

都要经历“定性地描述”到“精准地刻画”的过程,前者指通

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活动感受量的大小,并用较为笼统的

语言表达;后者则指确定测量单位,通过使用测量工具或

计算、推理等方式用具体数值刻画量的大小。从《美国中

小学数学教师实践手册》一书中,我们也了解到:体积测量

的学习路径包括:用简单的单位去填充容器,能精确地计

数,清楚地在大小和单位数量之间建立联系。用重复的单

位填充容器,数出用的单位有多少,并且需要用到的大单

位数量少于小单位数量。

1.非标准流体体积单位的产生

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单位观念是培养量感的关键。其

中“单位”不一定是国际标准单位,还可以以常见物品作为

单位。对于不规则物体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出谁的体

积大,到底大了多少?多出的水的体积要选用什么样的测

量单位去具体表示?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让学生在

前面实验的基础上

选择瓶盖或小杯子

或者勺子这样非标

准化的测量单位去

测量水的体积,发

现土豆比红薯多了

5 勺水(如图 4 所

示),用“数出度量

单位”的方式表示水的体积,这样也就产生了非标准流体

体积单位,用非标准化的流体单位清楚地表示出了水的体

积。如给予学生比较两个杯子谁装的水多的情境,让学生

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发现1号杯装了10勺水,2号杯装了

9勺水,所以10勺水的体积就是1号杯子的容积,9勺水的

体积就是2号杯的容积,并且1号杯比2号杯多了1勺水的

体积。

三、度量单位的统一

(一)学情前测分析与思考

度量对象的大小往往不等于一个度量单位的大小,因

此,度量就是把度量对象的大小转化为若干个较小的度量

单位的累加。度量时,需要选择最合适较小的度量单位来

测量度量对象的大小,本质上就是变大为小、用小量大。

基于以上思考,为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我们抽

样了五年级48位学生进行了前测,结果如下:

谁占的

空间大

1号

(29人)

2号

(19人)

比较

长方体的

长与宽

14人

4人

比较

面积

8人

7人

比较

长方体的

长宽高

5人

5人

间接比较

排水试验

1人

1人

切割法(用体

积单位测量)

1人

2人

48 位同学中有 43 位学生在比较面积的大小上还停

留在二维属性上;只有3位学生能将学习面积的方法迁移

到体积中来,想到把长方体切割成若干个小的正方体,看

哪个长方体切割的小正方体多,哪个长方体占的空间就

大。前测结果显示:让学生经历体积单位产生过程是非

常有必要的。

(二)非标准固体单位定量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在长度的测量、面积的测量学习中已知必须先找

一个合适的测量单位,因此类比得出体积的测量也要先找

一个合适的测量单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引领学生

追溯知识的本源,通过度量长度和面积的经验联想到测量

体积的方法,逐步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以旧引新,类

比迁移建立起测量物体体积就是体积单位的累加的观念,

从而回归知识本源,形成知识联结。为此,我们为学生提

供了“比一比、切一切”的活动(如图5所示),基于面积单位

产生的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非标准固体体积单位

的产生。

图5

图4

10

第13页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教改探航JIAO GAI TAN HANG

通过多次重叠、切割比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比

正方体的体积大1个小正方体(如图6所示)。以切出的1

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作为一个体积单位定量测量长方体与

正方体的体积,最终得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分别为9

个和8个小正方体的体积的大小(如图7所示)。

图6 图7

(三)度量单位的优化

图8

要准确反映出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测量的工具及工具

大小的选择是优化度量单位的必要因素。因此要让学生

经历“度量单位形的统一”与“度量单位数的统一”的教学

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用小球测正方体体积的活

动,使学生感受到体积单位要密铺,因此“形”选择小正方

体最合适(如图8所示)。小正方体棱长为多大合适呢?学

生已有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都选1的经验,以此可以推理

出体积单位也选1是最合适的。

(四)标准体积单位的认识与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让学生在认一认、捏一捏,量一量

(如图9所示)的活动中初步感知体积单位,亲历做体积单

位的过程,理解体积单位的本质意义,在找体积单位的活

动中,内化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

解体积单位的含义,建立对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认知,帮

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这些体积单位的明确概念。

图9

四、度量活动的优化

(一)借助“切一切”活动,定性感受体积变化

学生对体积的概

念已有初步的了解,

并且知道长方形的面

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那 长 方 体 的 体 积 与

长、宽、高存在什么样

的 关 系 ? 教 学 实 践

中,我们准备了三个相同的长方体模型(如图10所示)。学

生通过沿长切,沿宽切,沿高切,学生体会到“宽,高不变,

长变短,体积变小”,“长,高不变,宽变短,体积变小”,“长,

宽不变,高变短,体积变小”,通过对比,学生感知长方体的

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

(二)借助密铺活动,优化计数策略

想象和操作是培养量感、发展空间观念的“助推器”。

动手操作是学生掌握知识、积累活动经验,形成丰富的直

观表征,促进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只有将操作与思

维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形成思维经验。因此,在教学实践

中,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小正方体,引导学生

借助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测量这个长方体盒子体积。学

生采用密铺的方法摆满了长方体盒子,充分感知到长方体

盒子的体积等于小正方体的个数,即长方体体积=体积单

位的个数,并且通过对比数数的方法,发现:一行一行数比

一个一个数得快,一层一层数又比一行一行数得快,使学

生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沿长、宽、高铺,优化计算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让学生继续借助1立方厘米的小

正方体测量长方体的体积,但这次正方体的数量明显不

够,学生在前面优化的计数方法经验中,选择只铺一部分

来推测长方体的体积。在部分铺中主要呈现两种方法,一

种是铺满一层和高,第二种是沿着长方体的长、宽、高铺,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大脑中形成了密铺的表象,并且能把

这个表象记录下来,即沿长能摆7个小正方体,沿宽能摆4

行,沿高能摆这样的 3 层,一共能摆小正方体的个数是:

7x4×3=84(个)(如图11所示).

图10

11

第14页

教改探航JIAO GAI TAN HANG

图11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经历探究的

全过程,在操作观察中将长方体的长与每行所摆正方体的

块数,宽与所摆的行数,高与所摆的层数之间确立一一对

应的联系,将“数”与“量”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度量的过

程中,体验到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度量构成长方体的小

正方体。一排有几个,一层有几行,有几层,将这些与长方

体的长、宽、高建立必然的联系,明确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方法,这个过程既是体积度量的过程,亦是“量感”体验与

培养的过程。

(四)借助直尺测量,归纳计算方法

如果没有小正方体,怎样测量长方体的体积呢?在教

学实践中,我们设计了测量牛奶盒体积的教学活动。学生

借助直尺,在核心问题的驱动下,依托操作经验,通过动手

实践验证,主动调动“数体积”的经验,经历观察、操作、探

究、表达、交流等过程,测量出牛奶盒的长、宽、高。长是6

厘米,说明1行能摆6个小正方体,宽是4厘米,说明能摆这

样的4行,高是8厘米,能摆这样的8层。在不断质疑、说理

中体会“每行个数与长方体的长的对应关系”“行数与宽的

对应关系”“层数与高的对应关系”“体积单位总个数与体

积的对应关系”(如图12所示)。学生不断进行“数与形”的

穿梭转换,由“形”想到“数”,由“数”回溯“形”,明晰长方体

体积计算公式的道理,对知识进行深层思考,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图12

(五)借助推理,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图13

“棱长1 dm 的正方体盒子中,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立足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借助前面

的密铺经验,学生选择只摆出长、宽、高的方法。推算出1

立方分米的盒子中,能装10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也就是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有的学生应用推理意

识,直接计算(图13)∶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棱长是1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所以一行能摆 10 个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

体,能摆10行,能摆这样的10层,一共能摆10×10×10=1000

个,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小组合作,从体积推算、类比推理等角度深度思考,在说理

表达中理解体积单位换算的本质。“1 m3 等于多少 dm3 ?”

学生自主完成,在已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迁移,再次

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关注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培养推

理学习能力,发展量感。

五、学生量感发展水平的分析

水平

直观感知

程序操作

简单推理

推理与估计

联系与架构

具体表现举例

学生用眼睛去看,凭感觉估计瓶子里有 1200 ml

的水。

学生能够想到直接找一个容积为1200 ml 的杯子,

倒满即为1200 ml ,整体对整体。

学生能够想到找合适的度量单位,也就是学生所表

述的200 ml 的杯子装6次,400 ml 的杯子装三次,

又或者找一个1 L 和一个200 ml 的杯子,两个都装

满即为1200 ml 。

学生能够想到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自主制作

一个长方体容器或正方体容器,再通过1立方厘米

=1 ml 的体积单位换算,最终知道自己至少饮用了

1200 ml 的水。

学生能够在制作长方体容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问

题情境,进行优化,想到制作圆柱体容器,并能通过

底面积×高计算求得圆柱体的体积,再通过体积单

位换算得到最终的1200 ml 的水。

12

第15页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教改探航JIAO GAI TAN HANG

参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弗莱登塔尔关于量的理

论以及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延续课题

“进阶视域下小学生量感表现性评价研究”的阶段性成

果。我们设计如下表现性任务:根据小学生健康饮水标

准,你怎么知道自己每天是否饮用了至少 1200 毫升水。

结合表现性任务,我们对量感各水平的具体表现进行归纳

整理。

结果如图14所示:

图14

1.居于直观感知和程序操作水平的学生为0人

2.达到简单推理水平的学生为18人,占总人数的40%

3.达到推理与估计水平的学生为21人,占总人数的47%

4.达到联系与架构水平的学生为6人,占总人数的13%

由此可见,量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持续的经

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教学后测也反馈出:学生对于一

个物体的估测能力比较弱。学生估测能力不是通过一个

单元或一个课时就可以培养的,学生在长度单位、面积单

位的学习中分别经历长度、面积的估测等。在体积与体积

单位的教学中,教师依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力,同时在后续长方体体积的学习中,要继续丰富学生对

身边常用物品的单位体积大小的感性认识。在后续教学

中,要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多安排丰富的体验活动,帮助

学生建立对“量”的准确感知和把握,让量感在体积单位的

认知中自然生长。

参考文献:

[1] 在体验中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朱向明;中国教师报;

2022-08-17(版次:07版).

[2] 量感的内涵、单元表现标准与教学建议.刘加霞;《小学

教学》;2023-11-16.

[3] 小学六年级学生量感的现状研究. 李娇阳(导师:范文

贵);天津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小学教育);2023.

[4] 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单元的数学本质、进阶与教学建议

(是否引用:否)刘加霞,鲁静华;《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3-12-15.

[5] 关注知识联结 重视活动体验——“体积单位”教材解读

与教学建议. 严虹;《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6-

05-20.

(责任编辑:胡 明)

13

第16页

教改探航JIAO GAI TAN HANG

何 静

银川市实验中学

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研究

摘要:该研究旨在探索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构建一套

分析策略训练框架,包括预测阅读、文本标记和后续写作三阶段。教学反馈表明语篇分析策略有助于学生理解原

文,提升写作自信。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篇分析理论;读后续写

随着新高考对英语读后续写题型的重视,该题型的教

学成为英语老师关注的重点。英语读后续写不仅考察学

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考以

及对文本深层次理解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旨在探索如

何将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以期

提高学生写作的连贯性、逻辑性和结构性,进而提升其英

语学科素养。

一、语篇分析理论与读后续写教学

国内外的学者对于语篇持有不同的观点。Cook认为

语篇是“一连串有意义的、完整的、为一定目的服务的语

言”,黄国文认为“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

成的语言整体”。所以语篇是有意义、有目的、表达完整意

义的语言。语篇分析,也被称为话语分析,是将文章作为

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考虑文章的内容构建和逻辑顺序,进

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语篇分析

注重对文章整体结构布局的分析,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和运用,不是单纯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语篇分析分为宏观语篇分析和微观语篇分析两大

类。宏观语篇分析主要聚焦于对整个文本的理解与把

握。它涵盖对体裁的辨识,即判断文本所属的类型,还深

入分析文本的篇章模式和主题模式。微观语篇分析则通

过分析文本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揭示语言在篇章中

的组织方式,以保证信息的流畅传递和理解的无缝对接。

读后续写写作属于“读写一体”的教学活动,是新高考

改革后的英语写作新题型。题型提供一段 350 词以内的语

言材料,在理解已知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将文章发展为一篇

与给定材料有逻辑联系、情节完整、结构完整的短文(150 词

左右)。读后续写写作是阅读与写作的综合,它从信息的输

入和输出两个角度考察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考

察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读到写,要求学生在故事情

节的构思和写作语言的运用上与原作者的文体保持连贯。

读后续写教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往往侧重于语

言技能的训练。语篇分析理论为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提

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通过系统的语篇分析策略,学

生可以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提升写作技巧,构建连贯的篇

章,这对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深入理解和应用语篇分析理论,对于推动读后续写教

学的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运用语篇分析理论进行读后续写教学路径

(一)预测阅读

读后续写关键在于写作前的阅读。这种写作方式要求

学生首先阅读题目提供的文本,通过细致的分析、模仿和学

习,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互动”。这种互动不限于理解文本

的表面意义,还要求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氛围、人物性格以

及情节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在阅读题目文本时,分为两

大部分:首先是前半部分的原文。这部分内容不仅为读者

交代了故事的基本背景,包括时间(When)、地点(Where)、

主要人物(Who)等要素,而且给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奠定

了基调。对于读者来说,理解并把握这些关键信息是完成

续写的基础。其次要深入体会情感氛围。原文中往往蕴含

14

第17页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教改探航JIAO GAI TAN HANG

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氛围营造。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深入

体会这些情感氛围,并在续写时加以延续或发展。如笔者

主讲的一节以“Surviving the Earthquake”为主题的读后续写

作课中,材料内容讲述了旧金山大地震发生的过程和危害,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内容续写地震灾后重建的相关内容,学

习旧金山人民勇敢面对天灾、互帮互助、坚强勇敢的精神。

阅读前提问“Did you experience an earthquake? Who’d like

to share your experience or feelings?”然后播放旧金山大地震

震后的视频以激活背景信息。教学过程中借助拉波夫叙事

模型迅速找到记叙文六要素,分析文本叙述思路和叙事结

构,把握文本剧情发展走向和情感变化轨迹。

读后续写要特别重视续写部分的首句。续写首句要为

续写内容提供明确的框架,暗示冲突与高潮的节点,预测故

事的发展方向。一般来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设置在倒

数第二段的开头,而最后一段的开头大概率会出现一个转

折点。因此,学生应根据两个段落的开头,由已知信息推测

新信息,以此来确定续写的情节内容、故事走向以及人物心

理状态。在上述课例中,原文分别给出了Several days lat⁃

er,people in the tent city were already talking about rebuild⁃

ing 和 Grandpa had helped to build this shining city on the

coast the first time作为续写段的首句。从前半部分的阅读

和这两句中隐含的信息可以得知,续写内容涉及震后重建

过程中旧金山人民的行动和面对灾难积极乐观的精神。整

堂课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基础,设计思路清晰,教师与学生

共同对课文进行精细研读,从以篇章为基础的信息输入,到

深入篇章的初阶输出,再到最终超越篇章的高阶输出,层层

递进,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循序渐进地达到了不同层

次的教学目的。通过以上步骤的阅读和分析,学生为读后

续写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续写时,他们应该尽量保持与原

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同时展现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文本标记

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中,文本标记是一个关键的步

骤,它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和关键

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续写。以下是一些有用的文本标记

方法:

1.标记重点词组:通读全文,标记重点名词、动词、形

容词、副词。这些词组通常与文章的主题、情节发展和人

物特点有关。标记这些词组便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在续

写时保持一致性。上述课例中,笔者引导学生分别用下划

线和圆圈勾画出动词和表达情绪的形容词,理解地震中人

们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

2.标出重要语句:在阅读过程中标出含有重要信息的

语句。这些句子可能是文章的主题句、转折句、结论句等,

它们对于理解文章结构和情节发展至关重要。

3. 记录人物关系:如果文章涉及多个人物,可以在文

本旁边用图表或树状图记录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

理解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并在续写时保持人物性格和

行为的一致性。

4. 标出情感变化:注意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并用

不同的颜色或符号标出。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

理状态,并在续写时保持情感的一致性。

5.标记时间线和地点:如果文章有明确的时间线和地

点变化,可以在文本旁边用时间线和地点图进行标记。这

样有助于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续写时在时间上、地点上

保持连贯。

6.重视对话和内心独白:文章中经常通过对话和内心

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注意这几个部分,并

在其中标注出重点信息,以便在续写时对人物心理状态有

更好的把握。

通过以上文本标记方法,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

容、结构和关键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读后续写。

(三)后续写作

读后续写评分标准中第五档提到:续写部分要与所给

短文融合度高,与所提供的各段开头语衔接合理;续写部

分有效使用了词语间的连接成分,所续写短文结构紧凑。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这样

才能保证文章的逻辑顺序合理。续写部分要有效地利用

词语之间的联系成分,使文章结构紧凑连贯,有针对性地

进行写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整体布局分析,有

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对

文章结构进行划分,了解故事各部分的写作意图和段落之

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对文章整体结构进行把握。上述课例

15

第18页

教改探航JIAO GAI TAN HANG

冯露露

银川市第三十六中学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1234+X”模式的实践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上发挥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传统作业更多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忽略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培养及学科素养的提升,不利于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1234+X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可为改善当前作业现

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单元整体;作业设计;“1234+X”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传统作业更多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忽略学生多元

化思维的培养及学科素养的提升,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难以落实作业育人功能。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

实践探索总结出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单元整

体作业设计“1234+X ”模式,以期为改善当前作业现状提

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含义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是指在单元

中,笔者引导学生把文本前一部分分成三部分,总结每部

分的大意。从此活动中可以看到故事是以地震发生前、发

生中和发生后的时间顺序展开的。

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教材中的记叙文或者范文进行

写作训练。比如把故事原先的顺序打乱,让学生根据故事

发展的顺序重新进行排序,通过一系列的相关训练,逐步

形成语篇衔接意识和连贯意识,增强思维逻辑性。

写作完成之后,要从语篇的角度对续作进行修改与评

价。修改和完善是写一篇好文章的必要手段。传统的作

文修改更多的是进行词汇和语法错误的修改,没有从语篇

的角度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整体评价,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

文整体上缺少连贯性。从语篇的角度看,读后续写写作多

为记叙文,对语篇的要求更高,续写作文要尽可能和前文

保持衔接与连贯,因此要尽可能从语篇衔接与连贯这一角

度进行评价,学生在修改的时候也应该关注语篇的衔接与

连贯,达到续作与原文的统一。

实践证明,语篇分析理论能增强学生语言技能和思维

能力,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对高中英语读

后续写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

巧,还能促进他们对英语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全

面提高英语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Harris Z. Discourse Analysis [J].Language 1952(28):1-30.

[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 王初明.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

法[J].外语界,2012(5):2-7.

[4] 贺佳欣.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策略探究[J].上海课程

教学研究,2019(2):44-48.

(责任编辑:马 珺)

16

第19页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教改探航JIAO GAI TAN HANG

主题意义的引领下,教师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

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课堂英语学

习活动,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发展规律,以一个主题

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实施和评

价的课时作业集合,既包括单课时课后作业,也包含一个主

题单元学习后的整体单元课后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在单元

主题的引领下,情境上统一并承接,不能碎片式分布于各个

课时,尽量让每个课时、每个题型都具有承接性和递进性。

作业内容具有高结构、强关联和重实践的特征,作业编排遵

循统整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原则,是单元主题意义引领下

具有明确指向性的系列化思维和实践活动的英语作业,鼓

励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并在迁移中创新。

二、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1234+X ”模式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1234+X ”

模式指:立足1个单元主题;关联2个学业目标;建构3个作

业层次;遵循4个评价维度“;X”指与多学科融合。

(一)立足1个单元主题

在实施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时,教师需要认真研读并挖

掘单元文本中的核心板块内容所隐含的深层涵义,并从课

程育人的角度思考单元内容对学生成长导向的价值和意

义,并以此提炼单元主题意义。在单元主题意义的引领

下,从单元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展开作业设

计,兼顾单元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连贯性,力求在作业中实

现单元话题、语言、知识、能力的整合应用。

例如,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主题

是“传说与故事”,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教材分别以

对话讨论、故事概述和剧本展示等多形态语篇为载体,主

要板块的内容如下:语篇1是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女娲补

天》《后羿射日》和《愚公移山》;语篇2是《西游记》电视节目

介绍的主题阅读;语篇3和4西方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糖果屋》等故事文学作品;语篇5整合单元知识内容进行

写作输出训练。教师通过解读五大核心板块内容,理解其

传达的内涵意义,将单元的主题意义确定为帮助学生形成

积极面对、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品格态度。单元主题意

义的确立,为准确制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并依此制定单

元作业目标和课时作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关联2个学业目标

创建学习目标与作业目标的关联。应根据课时教学

内容确定课时学习目标,然后转化成单元作业目标,建立

起作业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关联,以目标明确的作业设计保

证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如果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不一

致,那必然会导致作业内容设计定位模糊,窄化或异化作

业的性质与功能,从而失去作业的意义,无法达成作业的

育人功能。单元作业目标要体现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同

时教学中课堂未能达成的目标往往需要通过课外作业进

行补充。

(三)构建3个作业层次

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在单元主题意义的引领

下,依据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类活动,结合学

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发展规律,设置“分层递进式”作业。

作业设计以单元整体形式呈现,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

践性,包括单课时课后作业,也包含一个主题单元学习后

的整体单元课后作业。

1. 设计基于课堂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性作业。包

含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作业设计侧重于

巩固课堂所学基础知识,更多指向浅层次的理解和记忆活

动。例如,课前预习作业,新授课之后概念的复习巩固、知

识点的习题练习、文本的跟进等,这类作业处于最低练习

界限,学生通过模仿、跟读、背诵、识记、理解、书写等复习

巩固课堂所学新知。

2. 设计基于课堂应用实践类活动的拓展性作业。包

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侧重于应用英

语学科思想与方法。例如听懂、读懂、应答、获取、参与讨

论以及表达观点等应用实践类作业,这类作业是学生对单

个知识点、文本有了理解后跟进的作业,以思维为导向加

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诊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与运用

情况,致力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 设计基于课堂迁移创新类活动的实践性作业。包

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和创造,是要求学生根据

单元主题及其意义进行评价、判断和推理的深层次学习活

动。例如观察、辩论、制作、采访、绘画创编、表达、调查、搜

17

第20页

教改探航JIAO GAI TAN HANG

集以及个性化书写等迁移创新类作业,给予学生自主性和

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侧重于拓展英语学科思维、开阔英语

学科视野。

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采用

自主完成、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并从中

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汲取文化营养,促进多元思

维,塑造良好品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并

在迁移中创新,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作业突出的实践性。

(四)遵循4个评价维度

作业评价能促进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体悟作业

内在的要求以及外在的显现。因此在作业评价环节,教师

应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评

价形式多样化——遵循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方式趣味化——创意评语、达人点赞等丰富的形式相

结合;评价结果高效化——给予学生及时、恰当、有效的引

导与辅助,实现评价结果反哺作业实效。四个维度的评价

既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评价,也能对其在完成作业过

程中体现的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文化意识等核心素养进

行评价,将作业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为本”,通过作业

评价“看得见”学生的隐性素养的发展。

(五)X即与多学科融合

单一学科的作业是以单科知识体系为基础,巩固本学

科的知识与技能,往往倾向于“知识本位”。跨学科融合作

业是以英语学科为载体,以学科之间的交叉为基点,深入剖

析英语作为语言与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单元内容与

生活实际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综合性较强的作业设计。学生

在完成作业时,需要突破单一学科的束缚,从多学科出发,

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通过已有的相关学科知识助力英语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

用。跨学科融合作业有利于帮助学生重新构建多元化、综

合性的知识体系,通过完成跨学科作业强化学生分析整合

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培养其创新思维,锻炼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英语语言知

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将作业由“知识型”转向“素养型”。

四、实践意义

让教学因为“作业”而提质。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可以

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话、实验等

方式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培养积极的学科情感与态度,

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

让教师因为“作业”而发展。通过作业设计,加深教师

对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解,提高对新理论、新方法的探索

能力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因为“作业”而成长。单元整体作业能够促使

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单元整体作业设计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并在迁移中创新,进

一步将课堂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落实作业育人。

参考文献:

[1] 基于主题意义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与实施——以人教

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In a nature park”为例 姚占佳

——《2022 年度”粤派名师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论

文集(五)》-2023-06-23.

[2] 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课时作业设计与实施 陈琴-《中小

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3-4-29.

[3] 课程视域下的初中英语跨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吴丽

红 石丁宇-《教育与理论与实践》-2022-10-20.

本文是银川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

课题《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课题编

号YJKG24-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马 珺)

18

第21页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教改探航JIAO GAI TAN HANG

马静云

阅海小学

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

路径探析

摘要:本文探讨AI技术对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度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当前现状与挑战,创新性地提

出了一系列专业发展路径。旨在通过科技赋能,促进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与教育理念的革新,为体育教

育的现代化、智能化转型贡献力量。

关键词:人工智能;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加速向智能化、

个性化转型。小学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

素质的提升。在 AI 技术的驱动下,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

定位、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因

此,探讨AI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对于推

动体育教育现代化、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

要意义。

一、AI技术对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赋能,教学创新

AI技术的引入为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

新机遇。智能穿戴设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使得

对学生运动数据的实时监测与精准分析成为可能,为个性

化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VR、AR等虚拟现实和增强

现实技术的融入,极大地增强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

性,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些技术创新

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促进了教学理念的革新。

(二)角色重塑,能力提升

AI技术的引入使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变

化。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转变为学习引导

者、技术支持者和评估者。这一角色转变要求教师不断提

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数据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需要掌握

AI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以便更好地将其融入体育

教学中;同时,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以便及

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AI 技术为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

持。首先,AI平台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

的共享。体育教师可以利用AI平台获取国内外先进的教

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学

生也可以通过AI平台接触到更多的优质课程和学习资源,

享受更加公平和均衡的教育。其次,AI技术的应用有助于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通过远程教学和在线辅导等方式,城

市中的优质体育教育资源可以覆盖到乡村地区的学生,帮

助他们提高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这种资源的均衡分配

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多接受高质量体育教育的机会,促进

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现状与挑战: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重维度

(一)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体育教师在专业素养和技术应用方面呈现

出显著的差异。一方面,部分教师积极拥抱新技术,勇于

探索教学创新,通过运用AI技术提升了教学效果;另一方

面,部分教师因技术掌握不足、教学理念滞后等原因,难以

适应AI时代的教学要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

的提升,也制约了小学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此外,尽管

AI技术为体育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如何将其与传统教

19

第22页

教改探航JIAO GAI TAN HANG

学方法有效融合、如何避免技术滥用等问题仍亟待解决。

(二)挑战剖析

小学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

战。首先,技术更新速度快,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

技能以适应时代的变化。由于工作繁忙、学习资源有限等

原因,部分教师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其次,教师培

训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培训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重点学校

和地区,而偏远地区和基层学校的教师则难以获得高质量

的培训机会。这种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加剧了教育不公

平的问题。最后,教学资源分配不均也限制了部分学校的

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依然明显,部

分学校无法提供优质的体育教学条件。

三、路径优化:AI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

新蓝图

(一)强化技术培训,建立终身学习体系

针对技术掌握不足的问题,应建立系统化的技术培训

机制。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为小学体育

教师提供AI技术基础、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同时,鼓

励教师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在线课程等途径不断提

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此外,还可以建立教师学习社群,促

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二)推动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

在AI背景下,推动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

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应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

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尝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

学习等方式提升体育素养和综合能力。

其次,积极探索AI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路径。利用

AI技术的优势,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针

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利用智能穿戴设备收集学生的运动

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体能状况、运动习惯

等进行精准分析,为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运用VR、

AR等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构建逼真的运动场景,让

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不同的运动项目,增强学习的趣味

性和互动性。

此外,还应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和科学性。传统的

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往往侧重于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考核,而

忽视了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体验等方面。在AI背景下,可

以利用智能评估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

反馈,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自

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合作能力。

(三)加强跨学科融合与团队协作

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应局限于体育学科内部,

应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跨学科融合。

通过跨学科交流,教师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借鉴

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为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共同探索AI技术在体育教学

中的应用;与心理健康教师合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

题,提升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

同时,加强团队协作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

径。通过建立教学研究团队、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等

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

的问题和挑战。团队协作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

学能力,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为体育教育的持续

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构建全方位的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建立包括政策引导、资源保障、评估激励在内的专业

发展支持体系。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小

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技

术支持;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成

果进行评估和奖励。这种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有助于激发

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小学体育教育的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AI技术对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重影

响,并提出了一系列专业发展路径的优化策略。这些策略

包括强化技术培训与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推动教学理念与

方法的创新、加强跨学科融合与团队协作以及构建全方位

的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等。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小

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推动体育教育的现代

化、智能化转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小学体育

20

第23页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教师的专业发展将面临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期待

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共同探索更加高效、科学的

专业发展路径和策略。同时,我们也希望政府、学校和社

会各界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为小学体育教师的专

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我们携手共进,为

小学体育教育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亚军,谢伟.数字技术赋能职业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

应用策略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15):151-153.

[2] 黄悦,邓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应

为、难为与可为[J]. 电化教育研究,2024,45(08):97-

104.

[3] 王博,王庆军,康博华,等.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体育

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培育价值及未来取向[J].体育文化

导刊,2024,(06):95-101+110.

[4] 杨屿航,马金晶,曹晓莹,等.智能时代特殊教育数字化

转型——发展机遇、现实挑战与路径举措[J].安顺学院

学报,2024,26(03):78-83.

(责任编辑:马 珺)

04

智见·教研一线 3

本栏目邮箱:ycedu_jyyx@163.com

陈学建

贺兰县第二高级中学

基于Geogebra解决高中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以辅助圆法为例

摘要:高中物理动态平衡问题模型较多,解题方法不一,能够用辅助圆法解决的动态平衡问题具备一定的特

点。利用Geogebra制作的动态交互课件能减轻教师作图的负担,又能很好地弥补学生对动态过程形象思维的缺

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良好的效果。本文从实例出发对比常规解析法和辅助圆法,并详细介绍辅助圆法的Geo⁃

gebra动态课件制作。

关键词:高中物理;动态平衡;Geogebra软件;辅助圆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

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

准(2017年版)》修订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反映时代要

求”,提出要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随着信息技

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融入了学科教学之

中,而且各有特色。比如几何画板、MatLab、VPython、Geo⁃

21

第24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gebra等,本文中以实例阐述利用Geogebra软件辅助高中物

理动态平衡教学。

一、动态平衡问题基本概念

高中物理动态平衡问题指的是:通过控制某些物理

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而在这一过程中物体又

始终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系列问题。从动态平衡问题的概

念可以理解动态平衡的特点一是“缓慢”,二是“平衡”。在

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境及条件又会延伸

出不同的类型,一般情况下根据不同的类型可以采用不同

的解题方法,如解析法、矢量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作

辅助圆法等。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的不断渗入,这些

方法都可以用相关的软件辅助,以帮助学生对动态平衡过

程的理解与应用。

二、动态平衡问题实例解决

(一)问题实例

例题:如图1所示,柔软

轻绳ON的一端O固定,中间

某点 M 拴一重物,用手拉住

绳的另一端N。初始时,OM

竖直且 MN 被拉直,OM 与

MN 之 间 的 夹 角 为 α

( α > π

2 )。现将重物向右上

方缓慢拉起,并保持夹角 α

不变.在OM由竖直被拉到水平的过程中( )

A.MN上的张力逐渐增大

B.MN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

C.OM上的张力逐渐增大

D.OM上的张力先增大后减小

(二)常规解析法求解

可以从物体受力平衡出发,利用正交分解法找到物体

所受重力 G 与两段绳子之间拉力的平衡关系列方程求

解。假设OM被拉开角度为 β ,如图2所示。水平和竖直

方向建立坐标系,正交分解 FOM 和 FMN ,则根据受力平衡和

角度关系可知:

水平方向有:FOM sin β = FMN sin(α−β)

竖直方向有:FOM cos β + FMN cos(α−β)= G

联立以上两式求得:FOM = G sin(α−β)

sin α ;FMN = G sin β

sin α

结合已知 α > π

2 可以

判断 FOM 为先增大后减小,

FMN 一直增大,故 AD 选项

正确。

本题解题过程中学生

容易想到这种方法,但耗时

较长且复杂的数学运算会

使得部分学生不容易得到

正确结论,所以解析法是一种基础但不是最优解法。

(三)辅助圆法求解

通过已知可以知道 FOM 与 FMN 的合力时刻与重力G等

大反向,可记为 G' ,而且 FOM 与 FMN 的夹角 α 始终保持不

变,所以可以分别以 FOM 、FMN 、G'所围成的三角形做一辅

助圆如图3所示。 G' 为固定弦,FOM 和 FMN 为随着 β 角变

化的弦。从图中可以分析出,随着 β 从 0°

增大到 90°

的过

程中,FOM 先逐渐接近圆的直径然后跨过圆心之后再变成

较短的弦,所以 FOM 先增大后减小,而 FMN 则一直为逐渐增

大到直径的弦,所以 FMN 一直增大。

图3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不一定会

迅速想到利用辅助圆来求解这一问题;二是在利用辅助圆

法来解决该问题中,对动态平衡的过程为何用一个辅助圆

来体现表示不解。笔者为了使学生接受并理解辅助圆法,

采用了Geogebra软件模拟动态变化过程解决以上问题。

图2

图1

22

第25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三、Geogebra软件简介

Geogebra 是一款非常实用而且免费的动态数学软

件,综合了代数运算、平面几何绘图、立体几何绘图、统计

分析、交互应用等功能。具有免费开源、操作简单、指令清

晰、交互性强、方便易学等优势,该软件已经在人教版高中

数学课本中存在应用。Geogebra 不仅在数学中发挥巨大

作用,在物理教学中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比如在

运动学、力学、电磁学等方面的应用迅速提升,在物理仿真

模拟实验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以Geogebra5.0经典版为

例,其界面如图4所示:

图4

四、Geogebra软件模拟过程

(一)基本图形制作

在指令栏中英文输入状态下输入“x=0”并按回车键后

得出一条竖线;然后再分别输入“O=point(eq1)”和“A=point

(eq1)”得到竖线上的两点O和A ;输入“β=0°”和“α=120°”

并设置为显示状态便可得到关于β和α的滑动条;输入“M=

rotate(A,β,O)”和“N=rotate(O,-α,M)”得到绕O点旋转β的

点M和绕M点旋转α的点N;输入“segment(O,M)”和“seg⁃

ment(M,N)”得到线段OM和MN,如图5所示。拖动滑动条

调节β的值就可以得到转动绳的模拟情境,如图6所示。

图5

图6

(二)受力分析过程制作

指令栏输入“(M+(0,2))”得到点 B;输入“reflect(B,

M)”得到B点关于点M对称的点B’;利用工具栏中平行线

工具 分别点击点B’和线段OM和MN做出两条平

行线;利用交点工具 依次点击平行线和线段的交

点处,得到两个交点C、D;利用向量工具依次连接相应的

点得到矢量MB、MB'(表示 FMN 与 FOM 的合力)、MC、MD;设

置平行线属性为不显示,线段工具连接CB'和DB'并设置

属性为虚线得到如图7所示效果。

图7

(三)辅助圆制作

由于OM与MN夹角 α 保持不变,则∠B'DM也保持不

变,而G'保持不变,则三角形MB'D的三个顶点始终在同一

圆中,我们可以做出该圆。如果在力所围成的三角形中做

该圆,由于M点在动不便于观察,故我们可以在作图区任

意一点通过平移的方法做出该圆,具体操作如下:

利用描点工具 在作图区任意做出一个点F;指令栏

输入“Translate(a,F)”,将矢量 a 平移到 F 点;输入“Trans⁃

late(w,F)”将矢量w平移到F点;输入“F+b”得到点G;输

入“F+d”得到点H;利用矢量工具连接GH;利用三点定圆

工具 依次点选F、G、H得出辅助圆p;最后再输入“center

(p)”画出辅助圆的圆心。到此辅助圆法的动态课件已基

本完成,如图8所示。剩余的工作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喜好

23

第26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梁小妹 张嫣雨 马建云

银川市第十八中学 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银川市第十八中学

对分课堂“同伴讨论”环节分组策略的

优化与实施

摘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习评价中指出:要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

发展。对分课堂点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参与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本文主要阐述对分课

堂“同伴讨论”环节分组策略的优化与实施。

关键词: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对分课堂;分组策略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基于课堂教学实践和脑

科学的角度,结合四大学习理论与教学原则,提出了“对分

课堂”教学模式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和吸收(Assimi⁃

lation)、讨论(Discussion),简称“PAD Class”,实际操作中分

为四个环节:讲授——独学——同伴讨论——师生对话,一

经推广便受到广泛认可,被誉为当前唯一具有中国原创性

更改各个量的属性将图像美化。笔者美化后的示例课件

如图9所示。

图8

图9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简单

易学的Geogebra软件引入到物理教学中,对教师而言能够

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

能够帮助其理解复杂而抽象的物理过程,较强的交互性能

够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王玉梅.中学物理物体动态平衡问题的常用解法[J].当

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6):12-13.

[3] 沈翔.GeoGebra 基本操作指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6.

[4] 乔永海,张晓爽.软件工具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的

探索[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 5):83-85.

[5] 汪海宁,李红梅.浅析GeoGebra软件在物理教学的应用

[J].科技风,2021(. 7):75-76.

本文是银川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

课题名称:GeoGebra在高中物理力学动态平衡教学中的应

用研究(课题编号:YJKG23-134)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胡 明)

24

第27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质的本土化的新兴课堂教学模式,被列为教育部和上海市

教委教师培训项目。它将慕课和翻转课堂的优点合二为

一,集讲授法和讨论法优势于一身,学生和教师对半分配课

堂时间,一半的时间给教师精讲,另一半的时间留给学生独

学内化和讨论交流。精讲知识重点和框架,学生能够解决

的问题教师留白,留给学生独学内化和讨论交流,对分课堂

“同伴讨论”与“师生对话”环节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对分课堂“同伴讨论”与“师生对话”环节流程图

对分课堂“同伴讨论”环节在整个对分课堂中起到承

上启下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最后一个环节“师生对话”。不

同的学生独学后的效果不一样。有些学生完全掌握了所

有的内容,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掌握或者还有很多的问题。

这就需要在讨论交流环节中解决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学

生,思维在这里交流碰撞,解决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高

阶思维。因此我们要优化“同伴讨论”环节的分组策略,帮

助学生更有效、更简便地掌握所学知识。

一、对分课堂“同伴讨论”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时,“同伴讨论”环节中还存

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同伴学习等于个别学习、同伴

学习等于竞争学习、同伴学习等于形式学习等。

(一)同伴学习等于个别学习

学生之间各自为战,有非常认真投入的,也有游离课堂

之外的,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消极懈怠。

(二)同伴学习等于竞争学习

有些学生不关注自己到底学会了多少知识,只关注最

后的“输赢”,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优等生”身上,自己不会

讨论,同伴提出的问题也不知如何应对,抱着“看热闹”的

心态上完一节课。

(三)同伴学习等于形式学习

同伴讨论沦为形式讨论,发言时只会重复教材上的内

容或观点,不能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讨论不深入,

停留在粗浅的表面层次。

综上所述,“不会、不想、不深入”的讨论使得“同伴讨

论”环节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有效分组的智慧就显得尤

为重要。

二、对分课堂“同伴讨论”环节分组的策略

科学的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

异质帮扶”原则,每个小组由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经验阅

历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笔者分别在所带班级中选择一

个班级作为对照,进行对分课堂实践。下面是笔者在对分

课堂的实践中用到的几个分组的策略。

(一)适当划分小组人数

三至四人一组是比较理想的分组方式。首先,三到四

人的小组规模有利于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太

小的组(例如两人一组)中,如果一方能力较强,可能会主

导整个学习过程,另一方则可能变得相对被动。而在太大

的组(例如五人以上)中,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参与

不那么重要,变得沉默或被边缘化。三到四人的小组刚好

能够保证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言,同时又能够从其他组员

那里获得足够的反馈和支持。

其次,三到四人的小组有利于深入讨论和思考。在物

理学习中,理解复杂的概念和解决问题通常需要深入思考

和讨论。三到四人的小组提供了适当的多样性和视角,同

时又不至于因为人数过多而导致讨论偏离主题。

再者,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也是学习的关键部分。在

对分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教师精讲的物理

知识、梳理知识框架,还要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倾听

和沟通。三到四人的小组规模有助于学生在这些技能上的

实践和提高。比如:一次实验探究合作学习中,需要操作、

记录、总结反馈结论等等,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一起完成。

最后,三到四人的小组更有利于教师的管理和指导。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监督和辅导每个小组,确保学习活动

有效进行。三到四人的小组数量适中,便于教师关注每个

小组的进展,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总之,三到四人一组的小组规模在初中物理的对分课

堂学习中是最佳的选择。这样的分组既能确保每个学生

积极参与,又能促进深入讨论,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发展和

25

第28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教师的指导。可以最大化“同伴讨论”在初中物理对分课

堂教学中的效果。

(二)合理优化组员结构

在结构安排上,每小组的成员要包含不同程度的学

生,每半个学期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每个小组由优

秀生、中等生和待进生共同组成。按照课堂表现和物理学

习成绩分别记作A、B、C、D。 A类为成绩好的学生,B类为

成绩稍弱但做事踏实认真勤奋的学生,C类为成绩弱,但

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D 类为成绩弱动手能力也弱的学

生。设立小组长,组长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设立小组学

习目标,确定组名、组规等。将“学习小组”转变为“学习团

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合理的组员结构安排可以让

每一个组员在讨论交流过程中都能在其他组员的帮助和

修正中改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力争调动每一个

组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和自豪感,在其他组员

的监督和引领下挖掘自己的潜能。

(三)明确分工安排任务

组员一定要有适合自己能力的任务。例如在完成一

次较为复杂的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器材

的选择、方法的确定等可以由B类同学完成,需要能清晰

地表达、说明、指导,让其他的组员理解、认同。实验操作

过程和记录数据让 C 类和 D 类同学完成。C 类和 D 类同

学,在操作过程中和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参与到实验中来,

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读数。最后的实验评

估交流,宜让A类同学大显身手。

三、对分课堂“同伴讨论”环节优化分组的反思

笔者优化分组后,实施了一学期的对分课堂教学,之

后选择八年级的3个“对分课堂”班级162名学生进行问卷

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 162 份,回收 162 份,有效问卷 160

份,无效问卷2份。针对有效问卷分析如下:

图2:你是否愿意参与到“同伴讨论”中?

从图2的数据可以看出,39.37%的学生表示他们非常

愿意参与到“同伴讨论”环节中,51.87%的学生表示愿意参

与,8.13%的学生表示不太愿意参与,0.63%的学生表示不愿

意参与。说明学生基本上都接受并愿意参与到“同伴讨论”

环节。但少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提高。

图3:物理课上,主要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从图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66.25%的学生在对分课堂

中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与同伴讨论,12.50%的学生选择与老

师交流,16.88%的学生会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解决问题,

4.37%的学生选择不解决问题。超过半数的学生在对分课

堂中与同伴建立了相互依赖的关系,能够互相支持、共同

进步。但数据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在遇到问题时,

选择查阅辅导资料的学生比选择与老师交流的学生要多,

并且有少数学生选择不去解决问题,这也提醒老师在课堂

上要适时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

师生互动中给予学生艺术化、激励性的评价。

图4:“同伴讨论”环节是否能让我理解新知识并解决

我课堂中大部分问题?

从图 4 的数据可以看出,63.12%的学生认为“同伴讨

论”环节让他们理解新知识并能帮助他们解决大部分的问

题,13.75%的学生表示基本符合,12.50%的学生表示不太

符合,10.63%的学生认为不符合。说明学生在经过了内化

吸收、认真思考后进行有准备的讨论,学习效果显著。剩

余没有理解的知识和问题可以通过最后一个环节“师生对

话”来解决。

26

第29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五、结语

通过对初中物理对分课堂“同伴讨论”环节分组策略的

优化与实施进行初步研究,该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学科能

力、培养合作精神。优化“同伴讨论”这一环节,可以避免“同

伴讨论”成为个人学习的现象,人人都有事可做,不会出现个

别学生游离课堂之外的现象,学生之间不再各自为战;其次

可以避免“同伴讨论”成为竞争学习的现象,学生不是只关注

最后的“输赢”,而是关注自己到底学会了多少知识、对组内

的贡献有多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最后避免“同伴讨论”成

为形式讨论,发言时不是只重复教材上的表述,而是加入了

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讨论更加深入。就目前来看,初中物理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培养合作能力提

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对分课堂的内

涵和特点,完善分组评价策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初中物理

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培养具有创新

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新一代学生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小亮.高中物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效果评价

研究[D]. 宁夏大学,2021.DOI:10.27257/D.CNKI.GNX⁃

HC.2021.000814.

[2] 刘海涛.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本科有效教

学模式探析[J].教育评论,2023,(09):127-134.

[3] 马陆艳,张学新.对分课堂“同伴讨论”环节操作的问题

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1,(18):93-95.

本文系银川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

课题《初中物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和效果评价

研究》(课题批准号:YJKG22-051)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胡 明)

贾正有

银川市第九中学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不同课型教学方法

分析与思考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新授课、复习课、探究课等多种课型,不同的课型需要不同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师要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充分运用好积极讲授、议题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

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思维水平,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觉悟和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课型;教学方法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在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上发挥关键课程作用,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课

教学需要不同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类型即

思想政治课课型。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上看,国内外对课

型的研究和论述已有不少,有广义狭义之分,有多种类型

表述。在近几十年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线思想政

治教师从教学任务出发,实践并总结形成了新授课、复习

课和探究课三种主要课型。

27

第30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课型之新授课

新授课,是多个学科中最传统的课型,也是高中思想

政治课较为典型的课型。所谓新授课,就是教师给学生

传授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等课堂教学类型。高中思想

政治课的新授课,就是以教师为主导,给学生讲授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传授主导类思想政治观念、基础性知识原

理、传承性道德文明、发展型价值体系等为主的课堂教学

类型。

(一)积极讲授法是上好新授课的关键教学方法

新授课课型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课型。

上好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具体教学方法有多种,但常用

的是积极讲授法。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

校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强调,“办好思

想政治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铸魂育人。”“灌输是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

开必要的灌输。”这里的灌输,就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师

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以积极讲授的方法,把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讲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堂听讲,深刻理解

学习掌握。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

调研时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

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

记的重要讲话,不难明白,不管哪个学段的思想政治课,其

本质都在于“讲道理”。这里的“道理”就是马克思主义为

什么行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道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学生不会自然而

然地明白,需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积极

讲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逐渐理解并掌握。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教参中也明确规定,积极

讲授法,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主要方法之一,思想政

治教师要在教学中恰当使用,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

效果。

高中思想政治课还有体系化的具体学科知识,这些具

体学科知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学、逻辑等方

面。高中阶段的学生,因年龄、阅历等诸多原因,要么从未

涉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要么只知道思想政治学科里

少量概念。为了成长发展和学业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学

生必须很好地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对学生而

言,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离不开老师的课堂讲授。因此,老

师要学好思想政治学科知识,通过课堂积极讲授,指导学

生结合生活实践,学通弄懂,真正理解和掌握“道理”。

(二)议题式教学是上好新授课的重要教学方式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明确规

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

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

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

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这就要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学习和引入“议题式教学”,推动课堂

教学方式多样化变革,提高思想政治综合性、活动型学科

效果。

议题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中,依据

教学内容,围绕关键知识理论或学科现象,设置学生能够

充分参与讨论、师生间能有效探讨的话题,在师生讨论、探

讨中推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范式。议题式教学的关键

是确立议题。议题必须与所讲内容关联度高,与要达成的

教学效果吻合度高,有利于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讨论,能引

起师生高效互动,实现教学的预设效果,有人议、有议的价

值。比如,在开展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

《法律与生活》中“侵权责任与权力界限”教学时,内容中的

“侵权责任”有“过错侵权责任、过错推定侵权责任和无过

错侵权责任”。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提高教学的实

效,讲“过错侵权责任”时,围绕学生体育活动中碰撞侵权

特例设置议题——“同学间篮球对抗赛受伤谁担责”,分析

侵权责任以及承担方式;讲“无过错侵权责任”时,围绕生

活中小区遛狗伤人特例设置议题——“大爷小区散步,被

狗咬伤,狗主人该承担什么责任”,分析无过错侵权责任以

及承担方式。这些案例来自生活实际。围绕这样的案例

设置议题,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议题讨论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治精神。

28

第31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开展“议题式教学”,要重视议题结构的设置。一节常

规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教材内容的理论知识有深度也

有广度,教学过程需要的时政新闻、社会热点、学科知识等

素材多且杂,思想政治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对议题的

设计不能过于单一、简单。议题太单一,难以全面讨论和

解读教材理论知识,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议题讨论的持

续性;议题太简单,容易出现讨论未开始即终止,给学生一

种应付的错觉。思想政治课开展议题式教学,一般都会采

用“总分结构”来设置议题,即围绕教学核心内容设置一个

总议题,在总议题下设置三个左右的分议题。这样设置议

题,既可以保证议题设置结构的科学合理,也可以更好地

服务于课堂教学实效。比如,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必修

二《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体“使社会在资源

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知识容量大,但和学生实际

生活接轨。所以在设置教学议题时,我坚持“总分结构”,

设总议题:从“五一”文旅消费的火爆,看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决定性作用。设置分议题三个:一是文旅消费火爆,

市场发挥了什么作用;二是文旅火爆后的价格飞涨,市场

调节是万能的吗?三是规范文旅消费市场,我们能做什

么?通过这样的议题设置,一方面对教材内容教学实现了

抓住中心、分层递进的讲授,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参与讨

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序有效地推动了教学进程,教学

效果明显改善。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课型之复习课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从来就不存在一蹴而就、立

竿见影的可能。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学习新知识,不忘

温习旧知识,温习旧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学习就

是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动态过程。温习旧知识的过程,其

实就是一个对知识深入思考、深化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

就是“复习”。学习者温习旧知识需要自己的自觉与行动,

也需要老师的统筹与指导。

现代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课堂教学中,学科知

识容量较大,自成体系,老师不可能一次给学生讲完讲透

所有知识,学生也不会一次性学会弄懂。复习课,就是在

课堂教学中“温故知新”、不断提高的重要课型。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高中学段的必修课程,也是新高

考的选择性课程。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模块多、知识

多,思想政治性、理论性强,学习掌握难度大,需要在教与

学的过程不断坚持、反复进行。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有多

种类型,有知识巩固提升型课、有学习方法提高型课、有练

习运用型课等。上好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要根据教学任

务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建立知识理论体系框架,把教材中外化的知识量

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价值,巩固提升所学知识理论,是复习

课课型的必然选择

高中学习阶段,各学科的知识理论要求较高,而且体

系庞杂,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很难一次性完成到位,需

要反复地复习巩固并将知识体系化。知识巩固型复习

课,是达到这一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开展知识理论复

习巩固课,老师要指导学生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教材知识

进行归类整理,使其规范化、系统化,让学生在复习中能

够对每一个必备知识有精准的记忆、理解,构建其所属知

识体系,达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在复习

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内化于心,达到

深化升华的程度。比如,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重点讲授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基本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

治国的有机统一。老师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

绕这一基本特征,搭建知识理论体系。一是抓住“坚持党

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一基本

特征构建;二是对每一个基本特征分开进行具体知识理

论体系构建;三是构建三大基本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这样建立教材模块化的知识理论体系,对全教材有整体

把握和思维构建,对每一部分知识理论有精准的把握和

理解。

(二)提高复习技巧和方法,是复习课课型必须解决

的问题

上学习方法型复习课,老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高中思

想政治课的特点,探索适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特点和

学生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可以是对具

体知识学习、识记、理解、运用的方法,可以是建构知识体

系的方法,可以是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是

29

第32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做题应试的方法,也可以是探索生活奥秘、追求幸福美好

生活的方法。比如,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必修一《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时空跨度大,从人类的诞生发展到今天;

时间事件多,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但主题鲜明,

围绕“社会主义”展开。在指导学习复习该模块内容时,

可运用时间线、事件线、主题线等将全本教材内容有机连

接起来,形成全书知识理论体系框架,在多次的巩固中,

可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思想价值追求。

(三)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复习课课型,要

落实于知识理论的迁移应用

上练习运用型复习课,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让学生所学知识理论在生活实践中得以运用。学习的目

的就是要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现实中学生不可能是

为学习而学习,他们要面对做题、考试、升学等实际问题。

练习运用型复习课,就是要指导学生在习题练习中、在考

试中对知识有科学而合理的运用。做题也是运用,考试更

要实践。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做题、考试中得以落实,这本

身就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做题应试,是当下高中学生必须

面对的现实。不同题型,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应对。比如,

学生在作答客观性试题时,可充分采用“排除法”;在做主

观性试题时,可合理运用“问题分析法”等。

另外,每个学生都是生活实践主体,都面临或将要面

临很多问题、难题,这也需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很好地融

合与解决。思想政治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人

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如运用经济中的“市场调节与政

府宏观调控”等知识,分析“餐饮消费市场价格高”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的建议;运用政治理论知识“坚持党的领导、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知识,分析基层社区应该如何“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运用民法典知识,分析家庭婚姻中存

在的问题,并从法律角度提出解决现实家庭婚姻问题的建

议措施,维护家庭幸福,实现社会和谐。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课型之探究课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现实和理想未来,每个学生

都会自觉与不自觉地思考成长中的人或事,也会不由自主

地憧憬着美好的明天。作为学生,不管有无老师或大人的

参与,他们都会对现实或未来去思考、探索。高中思想政

治课知识理论来自人们的生活实际,学习是为了让人们的

现实生活更好、让未来社会更美。思想政治课老师,不能

只是照本宣科,简单地讲授教材里的知识理论,而要在思

想政治课课堂内外,让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索,指导学生敢

于追求美好的明天。这就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探究课

课型。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课,有知识理论的探究,也有实

践问题的探究。

(一)探究科学知识,提升理论新境界

提升知识理论新境界,是学习者的天然职责。知识理

论的探究,是对既成知识理论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升华。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理论,是既成的,也是经过实践

反复检验了的真理,需要学习和内化,但并不代表不能被

深入思考、升华拓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要学习和思考

这些知识理论,也要结合实际发展的变化,选取其中需要

思考的再思考,可以深化的再深化。如《经济与社会》里的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央有关政策的基

础上,更深一步去思考,加深对知识理论的理解,也可以在

探索中为党和国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言献策。

(二)探索实践问题,破解发展新难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思想政治课是落实

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只是让

学生学习教材里的知识理论,成为做题考试的“书桌学

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在校上学不是

人的一生,生活才是一生。生活中有很多已经发生或正在

发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如

“经济与社会”中的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既是理论知识,也

是现实存在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家庭生活的实

际,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知识理论的

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在深入探索中探寻更适合当下或未来

的亮点,让美好的生活更添美好的希望。在关注“巴以冲

突”“俄乌冲突”的“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的课堂上,学生

在充分了解事态原因现状后,结合所学政治知识,大胆提

出了中国应该有的态度和应对措施,也提出了在当前国际

风云变幻的背景下,中国如何维护本国国家的合理化建

议。学生的具体合理化建议,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讲话

30

第33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中得以验证,充分证明新时代的高中生有忠诚的爱国热情

和报国之志。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课型有学科所属的,也有多学科

共同的,有常态化的教学课型,也有正在出现的新的课

型。但课型只是形式,探索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在多样

化的教学方法指导下,提高学科教学的实效才是最有价值

的选择。“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

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不同课型,要深入对新时代高

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探索。学习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思

想政治理论课更有“底气”,思想政治教师更加“理直气

壮”。思想政治课建设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

讲话》2019年3月18日.

[2] 王学俭 石岩:《新时代思政课程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

用策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2期.

[3] 石书臣:《以问题导向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

体化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5期.

[4] 李辉云:《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策略———基于议题式

试题特点的分析》,江苏教育研究,2021(2).

[5] 黄芹:《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策略初探———以“坚持新

发展理念”的教学为例》,中学政史地,2022(7).

[6] 陆晔:《高中政治课中开展议题式教学的实践探究》,中

学教学参考,2021(16).

[7] 龙跃国:《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研究》,《课堂内

外》2022年第12期.

[8] 倪科嘉: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开展议题式教学,《上海

师资培训》2024年第2期.

(责任编辑:胡 明)

高亚玲

银川阅海中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

命题情境选取方法

——以“一次函数”命题为例

摘要:以“一次函数”命题为例,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命题情境选取方法。通过分析一次函数的特点

和教学目标,结合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阐述恰当命题情境选取的重要性。从具体方法、选取理由、举例说明等方

面详细介绍命题情境选取的途径,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有效的命题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命题情境;一次函数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

养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评价中,命题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当的命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提升学生

数学核心素养。一次函数作为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具有

广泛的实际应用和丰富的数学内涵。因此,以“一次函数”

命题为例,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命题情境选取方

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第34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一、一次函数的教学目标

一次函数是函数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其表达式为

y = kx + b(k,b为常数,k ≠ 0) ,图象是一条直线。一次函数

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行程问题、成本利润问

题等。学习一次函数,学生应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性

质、图象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等数学核

心素养。

二、命题情境选取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命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命题

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

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考查学生综合能力

好的命题情境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的多种数学学科素

养。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命题中,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情境,

要求学生建立函数模型、分析函数性质、进行数学运算等,

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

(三)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在解决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情境问题时,学生需要运

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促进学生数学

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命题情境选取的方法

(一)从实际生活中选取情境

具体方法:实际生活中存在大量与一次函数相关的问

题,如行程问题、销售问题、水电费问题等。可以直接选取

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作为命题的背景,或者对其进行适

当的改编和简化,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考试要求。

选取理由: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共鸣;体现数学的

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的数学

建模能力,学生需要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一

次函数模型。

举例说明:

1. 行程问题: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去学校,速度为每小

时15千米。出发半小时后,小明的爸爸发现小明忘带了作

业本,于是开车去追小明,爸爸开车的速度为每小时45千

米。设爸爸开车 x 小时后追上小明,求小明离家的距离,x

与 y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销售问题:某商店销售一种商品,进价为每件30元,

售价为每件40元。在销售过程中发现,售价每提高1元,

销售量就减少2件。设售价为 x 元,销售量为 y 件,求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二)从数学史中选取情境

具体方法:挖掘与一次函数相关的数学史资料,如数

学家对函数的研究历程、函数概念的发展等。可以将这些

历史故事作为命题的背景,引导学生在了解数学史的同

时,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选取理由: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数

学视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

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让学

生了解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举例说明:

1.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了各种数的比

例关系。在一次函数中,当 k = 2,b = 1时,函数图象上的点

的坐标 (x + y) 满足 y = 2x + 1 ,你能找出满足这种比例关系

的一些点吗?

2.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研究平面直角坐标系

时,发现了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这一发现为一次

函数的研究提供了直观的几何表示,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

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和特点。已知点 A(2,m) 在一次函数

y = 3x - 2 的图象上,求 m 的值.

(三)从跨学科融合中选取情境

具体方法: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如物理、化

学、生物等学科中与一次函数相关的问题。将这些跨学科

的问题转化为数学命题,要求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进

行分析和解决。

选取理由: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举例说明:

1.物理中的浮力问题:将一个重为 5N 的物体放入水

中,物体漂浮在水面上.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物体所受浮力

32

第35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F(N) 与物体浸入水中体积 V(cm3

) 的数据如下表:

V(cm3

)

F(N)

0

5

10

6

20

7

30

8

40

9

请求出 F 与 V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2. 化学中的反应速率问题:在某化学反应中,反应物

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已知初始浓度

为10mol/L,反应进行2小时后浓度变为6mol/L.设时间为

t

小时,浓度为cmol/L,求 c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四)从趣味游戏中选取情境

具体方法:设计一些与一次函数相关的趣味游戏,如

数字游戏、图形游戏等。将游戏规则转化为数学问题,让

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

选取理由: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竞争意识。

举例说明:

1. 数字游戏:给出一组数字,要求学生找出其中满足

一次函数关系的数字,并写出函数关系式。例如,给出数

字 1,3,5,7,9 学 生 可 以 发 现 这 些 数 字 满 足 一 次 函 数

y = 2x - 1的关系。

2. 图形游戏: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时

针每小时转动30度,分针每小时转动360度。在某一整点

时刻,时针和分针的夹角为 a ,求 a 与时间 t(小时)之间的

一次函数关系式 (0<t ≤ 12,t为整数) 。

(五)从几何背景中选取命题

具体方法: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关系,设计与一次

函数相关的问题情境。可以通过给出几何图形的条件,要

求学生用一次函数来表示图形中的某些量之间的关系,或

者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来解决几何图形中的问题。

选取理由:强化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

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

题能力。

举例说明: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正方形 ABCD 顶点 A 的

坐标为(1,1).设点 B 的横坐标为 x ,点 D 的纵坐标为 y ,

求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在菱形 ABCD 中,∠ABC = 60° ,边长为 6.P 为对角

线 BD 上一动点,设 BP 的长度为 x ,三角形 ABP 的面积为

y ,求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在以“一次函数”命题为例的研究中,可以从实际生

活、数学史、跨学科融合、趣味游戏以及几何背景等方面选

取恰当的命题情境,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试题。

考查学生对一次函数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数学建

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形结合能力等数

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马复.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M].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本文是宁夏银川市“第十四五规划”教育科学规划课

题“基于创新素养教育下的初中数学命题情境选取方法的

实践研究”(课题编号YJKG23-0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胡 明)

33

第36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武君珍 蒋福军

银川北塔中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际问题情境创设的

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达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笔者所在的课题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际问题情境创设

的教学实践探究,以期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实际问题情境创设;教学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利于学生真学、真懂、真信,达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

标。如何创设丰富多样、反映学习主题要求、贴近学生真

实生活并服务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兴趣驱

动下,在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

解决问题,我们课题组尝试紧紧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中的五大核心素养“健全人格、道德修养、法治观念、政治

认同、责任意识”,按照新课程所设置的五个学习教育主

题,分别就“生命、道德、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

统、国情”这五个教育主题进行实际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

实践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生命教育主题下以学情分析为依据创设实际问

题情境的教学实践探究

生命教育主题对应的课程核心素养主要为健全人

格。包括学生能否树立强烈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管控好自

己的情绪,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能够坚韧豁达,以理性平和、

积极向上、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国家、社会、他人和自

己,在与人交往及合作竞争中自觉做到友爱互助、换位思

考、自我反省,在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中去延伸生命的长

度、宽度以体现生命的宝贵价值等。七年级课程侧重于生

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核心素养。在教学

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问题点、障

碍点和需求点,确立教学重难点,进行情境创设和问题设

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去思考、分

析、感悟和反思,以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康向上的

生活态度,从而有效培育和发展健全人格。比如,执教七

年级下册“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时,学生对自强的认识和理

解更多地表现为外部压力下的自强,在学生的意识中缺失

自我加压下的自强。因此自强认同感较弱,尤其是不能将

个人自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联系。针对以上学情,教

师立足本班学习生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分别对一名腿部

骨折却克服困难拄着双拐坚持上课并认真学习的同学和

一名体育成绩特别优异却依旧在寒风烈日中坚持锻炼的

同学进行了采访,录制成两段学习生活视频。这样创设真

实情境,设置了“辩”(必需品VS专利品、逆境自强VS顺境

自强)理解外压性自强和自发性自强,“悟”(自发自强的意

义:是个人成功的必备品质,是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

“行”(主动、自发践行自强精神,将自强的个人取向升华到

社会取向)三个环节,启发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主动

建构知识,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有效培育和发展学生的

健全人格,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道德教育主题下通过“问心”资源创设实际问题

情境的教学实践探究

道德修养教育主题对应的核心素养主要为道德修

养。包括学生能否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关心国家和

社会发展,自觉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勇担责任,在社会生

活中尊重他人、欣赏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自觉遵守

34

第37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社会规则,体会劳动的价值,主动做到勤劳节俭,涵养个人

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等。八年级上册教材侧重于道

德教育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核心素养。在教学中,

如果过于强化学生个人中心意识的教育,即道德教育最终

好处是个人的好处,是个人的幸福和福利,就会容易使学

生陷入物质利益的桎梏中难以超越,在具体规范的遵守方

面更难以超越,制约对人性本质的追求与发展。比如,教

学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这一课时,最初教师通过两段视

频的播放,得出结论:“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没有进一步引导诚信的本质意义,

即诚信更主要的是人们内心信念的坚守。诚信的道德不

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则,最重要的在于内心深处的道德品

格和道德情感,即直击心灵的教育。根据这一教学理念,

教师进行了教学资源的更换,另选了一则自己亲身经历的

“100元钱和一个小乞丐”的故事,通过对故事的分析感知,

深层理解了诚信的意义,教师说道:“也许,生活可以庸俗

地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但是那一瞬间,我开始相信,诚信作

为一种古老的品质,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发出天使一样的光

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的人生。”这样的道德教育抵达学

生的心灵深处,达到“问心”的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教学活

动的思维力度与深刻性,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

三、法治教育主题下通过“两难”热点创设实际问题

情境的教学实践探究

法治教育主题对应的核心素养主要为法治观念。包括

学生能否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珍惜并依法行使自己作为

公民的权利,自觉履行自己作为公民的义务,主动学习法律

知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用好法律,避免自己走上违法

犯罪道路,同时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等。八年级下册为

法治教育专册,专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核心素养。教学

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做个有心人,用法眼从家

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捕捉到一些法律“两难”热点,让学生

在剖析中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思维力度与深刻性。提高学

生分析、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辨中真正内化学法尊

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和习惯,真正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逐渐成长为尊崇宪法和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公民。比如,

执教八年级下册“依法行使权利”这一课时,教师选用社会

热点素材“超市搜包”事件,受害人采用诉讼的方式获赔偿

46.3元,教师展示出某同学的观点“:不就几十块钱的事,至

于么?诉讼多麻烦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忍就算了!”教

师设问:你觉得能忍吗?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运用法治知

识展开了“忍”和“不忍”的观点辨析,学生认识到“不忍”不

是在乎46.3元钱,对自己而言是维护了合法权益,为他人也

提供了便利;对社会而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法治

社会;对国家而言可以推进依法治国等。这样增强了学生

的法治意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运

用正确的方式和途径,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让尊法学法

守法用法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

四、国情教育主题下通过实践活动创设实际问题情

境的教学实践探究

国情教育主题对应的核心素养主要为政治认同和责

任意识。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包括学生是否有坚定的政治

方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将爱党爱国爱

社会主义深深熔铸于血脉之中;责任意识包括学生是否具

备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和有序参与的意识。九年级课程

侧重于国情教育主题,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核

心素养。国情教育理论性和时政性强,教学难度大,既要

坚持校内教育,也要坚持校外教育。教师可以带学生进行

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将理论知识

转化为实际体验,在公共参与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学

会思考国家的战略、国策、制度,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比如,教学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这一课时,教师利

用周末时间,带着班级环保小记者来到当地的龙头企业

——宁煤集团水处理中心,就企业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这一理念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学生了解到宁煤

集团在生产的过程中不向黄河排放一滴水进行环境保护,

而且企业通过投资改进设备装置产出合格水和合格盐创

造经济效益,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教

师将采访内容制作成为短视频展开实践活动课的教学。

学生通过视频深度理解本课所涉及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

护的关系,多角度分析走绿色发展道路等核心观点。通过

实践活动课,学生与老师互动、交流、写倡议等,不仅加深

了学生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理解,也增强了

学生实践参与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

发展道路的政治认同及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

35

第38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责任意识。

总之,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者,要依据新课标

的要求,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出发,不断探索通过

实际问题情境创设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

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新课标对施行主题情境探究教学的启示》严卫林;—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1-15.

[2]《初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研究》李巧玉—《三峡大学硕

士论文》-2023-05-01.

本文系银川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课标背

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际问题情境的创设及解决策略

研究”(课题立项编号:YJKG23—12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胡 明)

马春美 梁 瑞

银川滨河新区景城第一小学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策略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要学习方式(主题式学习和项目

式学习),增加了跨学科实践的内容,同时将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纳入“综合与实践”领域。因此需要教师精准

定位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综合与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

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

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以学生发

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研究数

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不但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一线教师要将培养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融于每一节课,特别是容易忽

视的“综合与实践”领域。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

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渠道,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

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

的方式。综合与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及

“三会”数学素养,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培养

学生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有助于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发展实践能力。我们

始终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根据实际学情,设置

符合学生学情的问题,抓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切入点,争取人

人都参与到实践教育中,避免学生成为课堂的“旁观者”。

一、关注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跨学

科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在真实的问题情

境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

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之

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

意识、创新意识,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比如,教学数学《排

列与组合》这节课时,可以设置教学情境“今天,我们班一位

同学生病了,老师想去看望这位同学,他们家的门牌号是

……请你们帮老师推测一下,这位同学家的具体楼牌号”。

二、更新教学方式,加强跨学科实践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各门课程

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核心素养

背景下,教师如何设计“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活动,落实

学生核心素养。

36

第39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旨在培

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

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学《曹冲称象的故事》

时,不能单纯地从“曹冲称象”的故事里,总结出“等量的等

量相等”的结论,然后利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可联系语

文学科“曹冲称象”的故事,理解背后的基本原理,培养量

感和推理意识。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

亲自参与到称象的教学活动中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内化称象原理。

(二)更新方法“,跨”得恰到好处

虽然“综合与实践”设置已近二十年,但是相关资源匮

乏,实施难度大,有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虽然有一定的主题,

但只是诸多学科教学内容的简单机械叠加,缺少跨学科

“跨”的巧妙之处。基于以上教学现状,首先,寻找不同学

科的融合点。比如,以“蝴蝶”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在语

文课中,学生要去读关于蝴蝶的诗和儿歌,如《锦瑟》《江畔

独步寻花》《宿新市徐公店》《醉中天咏大蝴蝶》,同时也可

以跨年级学习“蝴蝶”的古诗,总结发现“蝴蝶”系列古诗的

不同意象美。小学阶段的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抓住学生

这一特点,鼓励讲关于蝴蝶的故事,充分发挥想象,说一说

“你和蝴蝶”的故事。故事《毛毛虫变身记》,既有语文故事

的趣味性,描述了小矮人和毛毛虫之间的感人故事,也有

从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变化过程,这部分属于科学知识;

在科学课中,引导学生去观察蝴蝶的身体构造,了解其生

活习性,做蝴蝶小报;在美术课中,学生要去画蝴蝶画,做

蝴蝶装饰;在数学课中,学生要去计算蝴蝶的数量,学习轴

对称图形(蝴蝶图案是轴对称图形)。这样蝴蝶主题跨学

科教育就会深入到每一位孩子的心里。其次,设计合理的

教学实践活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始于问题,重在

实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综合

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

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

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

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开展综合

与实践活动的起点是问题,即综合与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

驱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

实践、去探索,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建立模型,形成认知。

以综合与实践课《曹冲称象的故事》为例,以问题为导

向,通过实践操作,不断深化思维,从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具有实践性和跨学

科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丽红.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

略[J].小学数学教育,2024,(09):10-12.

[2] 梁秋莲“.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小学

数学教育,2024,(Z1):4-8.

[3] 林萍,雷伏盛.学科综合打底色实践活动育素养——关

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

2023,(22):91-94.

[4] 汪童,郭衎. 综合与实践:数学新课标中的项目式学习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06):29-

33.DOI:10.16826/j.cnki.1009-7228.2023.06.006.

[5] 左家文.基于STEM理念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

设 计 模 式 建 构 研 究 [D].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2021.DOI:

10.27292/d.cnki.gsxfu.2021.001906.

本文是银川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立项

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研究

——以银川滨河新区景城第一小学为例”(课题编号:

YJKG24-121)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胡 明)

37

第40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王 丽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关于《逻辑与思维》中假言判断的内容分析与探究

摘要:假言判断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一册中内容较难理解的一课,需要教师对

内容进行必要分析与探究,通过形象化的讲解,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假言判断;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逻辑与思维》是落实科学精神,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

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教

师如何将知识清晰地传授给学生,以及学生是否能够准确

掌握,并且应用到解题中。

假言判断是《逻辑与思维》模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理

解上比较困难,如学生掌握不好,在实际解题运用中以及

后续学习中势必会困难重重。本文就假言判断的内容进

行分析与探究,以期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参考。

一、明确定义,把握本质

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

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判断。一个假言判断由表

示条件的两个判断组成。其中,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

判断的前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

断的后件。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做联结项。

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

真假就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

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这是假言判断正

确解题的关键,也是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本质所在。

二、情景化讲授,突破难点

假言判断的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存在着

三种条件关系,相应地,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本节课的重

难点在此,学生如果理解不透彻,就很难完成教学目标。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

系的判断。例举如下:

如果你是厨师, 那么会做饭

前件P 后件q

如果p 那么q

是厨师(真) 会做饭(真) 真

是厨师(真) 不会做饭(假) 假

不是厨师(假) 会做饭(真) 真

不是厨师(假) 不会做饭(假) 真

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否成立,

根据上述事例,采用情景化的教学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重

难点,通过生活化的讲解,很容易得出假言判断的真假值,

用图表表示如下:

前件p

后件q

如果p那么q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

系的判断。例举如下:

38

第41页

教研一线JIAO YAN YI XIAN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

前件P 后件q

只有p 才q

年满18周岁(真) 有选举权(真) 真

年满18周岁(真) 没有选举权(假) 真

未满18周岁(假) 有选举权(真) 假

未满18周岁(假) 没有选举权(假) 真

同样,看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否成立,根据上述事例,

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总结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值问题,

并用图表表示如下:

前件p

后件q

只有p才q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

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

的假言判断。例举如下:

当且仅当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则可认定该被

告人有罪。

真 真

假 假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为真只有两种情况:全真全假

皆为真,一真一假皆为假(前真后假、前假后真)。并用图

表表示如下:

前件p

后件q

当且仅当p则q

通过情景化的讲授,将抽象的逻辑思维知识具象化,

提升了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能力,本节课的难点实现

突破。

三、学以致用,辨析谬误

熟悉掌握假言判断的知识性原理后,要求学生熟练掌

握并服务于具体的学习实践中。事例:

1. 某市就地铁客流高峰时段调价举行听证会。有人

认为,如果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就能减轻客流

压力。从逻辑的角度看,假设上述观点成立,以下判断必

定为假的是( )

A.只有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才能减轻客流

压力

B.虽然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但是不能减轻

客流压力

C.即使不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也能减轻客

流压力

D.如果要减轻客流压力,那么要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

提高票价

本题的解题思路为,首先断定该材料为充分条件假言

判断,它的真假问题的断定,通过前面的情景化分析,学生

能够熟练掌握,现将考察具体运用。

“如果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就能减轻客流

压力。”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推理规则是有前必有

后,无后必无前。

A:题干只能表述出地铁客流高峰期时段提高票价是

减轻客流压力的充分条件,不能判断出是不是必要条件,

因此该判断不一定为假,A排除。

B: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有前必有后,则在地铁客流

高峰期提高票价,一定能减轻客流压力,因此不能减轻客

流压力为假,B符合题意。

C:不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前件假,后件不

一定,因此也能减轻客流压力不一定为假,C排除。

D:如果要减轻客流压力,即后件为真,前件不一定为

假,即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不一定为假,D排除。

故本题选B。

通过该题目的训练,学生掌握了答题的关键,完成了

教学目标。

四、遵循思维规则,为假言推理学习打基础

《逻辑与思维》一书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在科学精神的

彰显上,学习假言判断,有利于遵循思维规则,为假言推理

打下基础。根据假言判断的真假值来对假言推理进行解

题。例如可以根据真假值问题,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正

39

第42页

04

视窗·特色课堂 4

本栏目邮箱:ycedu_tskt@163.com

李梦露

北京师范大学银川学校

“三新”背景下本土资源的贯穿式情境教学

——以“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为例

摘要:本文以“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为例,探讨在“三新”背景下如何利用本土资源进行贯穿式情境教

学。通过深入研究本土资源,设置走进马铃薯、探究马铃薯和推广马铃薯3个主题环节,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可

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三新”;本土资源;贯穿式情景教学

确结构概括为“前件真,则后件真”和“后件假,则前件假”,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正好和它相反,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则集合了两者。根据内容情况,事例如下:

小明爸爸承诺,如果小明期末考试考年级第一,就带

他出去玩。发生以下哪些情况,说明小明爸爸说话不算

话?( )

A. 小明期末考试考了年级第一,小明爸爸带他出去

玩了;

B.小明期末考试没有考年级第一,小明爸爸没有带他

出去玩;

C.小明期末考试没有考年级第一,小明爸爸带他出去

玩了;

D.小明期末考试考了年级第一,小明爸爸没有带他出

去玩。

根据假言判断的性质,得出题中的推理为充分条件假

言推理,它的正确的推理结构为“前件真,则后件真”和“后

件假,则前件假”,即肯定前件,必须肯定后件,否定后件,

则否定前件。D选项为肯定前件,但是否定后件,不是正确

的推理结构,因此小明爸爸没有遵守承诺。

在假言判断的学习中,最初教师和学生的畏难情绪较

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抽象的逻辑思维具象化,这是解

决假言判断教学内容的重点,将它具象化后,带领学生寻

找共同的规律,最后在难中求易。

参考文献:

[1]《“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教学设计》陆志龙 2023 年 8 月

《教学设计与研究》.

[2]《正确把握假言判断方能正解假言推理》童逸睿 2023年

6月《教学考试》.

(责任编辑:胡 明)

40

第43页

特色课堂 TE SE KE TANG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三新”指的是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以新高考为

导向,考察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以及必

背的基础知识;以新课程为核心,其基本理念是以核心素

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

促发展;以新教材为工具,新修订的生物必修教材在具体

内容的编写与阐述上充分落实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完

善了探究、实践活动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编写中更能反

映时代精神。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

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前言指出,通过以主题为引领

的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可以使得教学情境更加具体化,

从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

用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概念、

原理和方法,并提高他们对于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在

课堂教学中,贯穿式情境教学能够有效串联教学内容,形

成逻辑递进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

地开展递进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结构,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贯

穿式情境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挖掘教材结构

本教学课例依托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生物

技术与工程》第二章第一节——“植物细胞工程”。本节的

第1课时“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通过利用一个细胞、

组织、器官可以繁殖出新植株的问题,来引入细胞全能性

的学习,从细胞全能性入手,引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而

探究菊花的组织培养,最后介绍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其

中,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奠定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理论基

础,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则是基于此理论进一步发展起

来的。本节内容中涉及的植物有:兰花、菊花、马铃薯和西

红柿,本文以宁夏西吉县马铃薯案例替代教材中的案例,

探讨贯穿式情境下的教学策略。

二、创设本土资源贯穿式情境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素有“中国马铃薯之

乡”之称,是“国家马铃薯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该地区因

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所产马铃薯品质较优,畅销海内

外市场。本节课以西吉县马铃薯为样本,设置了三个主题

环节:了解马铃薯、探究马铃薯和推广马铃薯,选取系列科

研资料并设置关键问题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学生通过了

解马铃薯的主题式学习,深入了解家乡文化。本课例中让

学生扮演各村优秀带头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生物

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在探究马铃薯培育的过程中,

构建概念模型和完善模型,提升科学思维,培养关心家乡

建设、服务家乡经济发展的情感。

(一)乡村振兴——走进西吉县马铃薯

课前,教师组织开展“马铃薯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

活动,发现学生对宁夏西吉县马铃薯、马铃薯的培育等问

题知之甚少。由此,教师组织学生搜集西吉县马铃薯的有

关资料,角色带入,以组为村,切实解决马铃薯培育、马铃

薯脱毒等问题,深入了解家乡的马铃薯文化,促进学生为

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主题活动1 学生观看由农业农村部地方农业品牌公

益宣展的“相约西吉,开辟乡村振兴路”宣传片。视频展示

西吉县是“国家马铃薯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拥有3家脱

毒繁育中心,生产面积1000亩,生产繁育脱毒原种500万

粒。马铃薯实现了从“救命蛋”到“致富蛋”的华丽变身,已

然成为带动西吉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马铃薯的品质优劣受到遗传与生

理特性的重要影响。通常,马铃薯采用无性繁殖,然而这

可能导致后代易感染病毒,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科学家

已经发现,植物顶端的分生组织附近病毒含量较少,甚至

可能完全没有病毒。因此,可以通过选取适宜大小的茎

尖,经过培育,可能得到不含病毒的完整植株,这种再生植

株有望保持较高的品质和生产力。学生提问:如何将马铃

薯茎尖培育成完整植株?

设计意图 开篇以西吉县马铃薯宣传片吸引学生了

解马铃薯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怀和责

任担当,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以植物细胞工程为支撑的马

铃薯繁殖过程和传统的无性繁殖过程,学生将学习何种马

铃薯种植技术帮助村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总结出马铃

薯无性繁殖得到的植株有毒,而植物细胞工程得到的植物

可能无毒。生成关键问题:如何将马铃薯茎尖培育成完整

植株?进一步探究马铃薯培育过程。

41

第44页

特色课堂 TE SE KE TANG

(二)科技致富——探究马铃薯培育过程

主题活动2 教师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植物组织能够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发展成完整的植株。这一现象引发了

一个问题:为何在适宜的条件下,植物细胞或组织能够成

长为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此项问

题。并衍生出以下4个问题:(1)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根本原

因;(2)生物体所有细胞表现出的全能性大小是否一致;

(3)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表现

出全能性的原因;(4)植物细胞表现全能性的条件。学生

分析讨论并得出结果:细胞之所以表现出全能性的原因是

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含有能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全套基因,

细胞全能性表现力按从大到小依次为受精卵、胚胎干细

胞、生殖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由于在特定的

实践和空间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不会表现出全

能性。植物细胞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

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需具备一定的条件:离体、一定的

营养物质、植物激素、无菌环境、适宜的温度和pH等外界

条件。

主题活动3 学生进一步提问:什么是植物组织培养

技术及其过程?教师围绕这一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循

循善诱展开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1)

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定义;(2)植物激素

对细胞发育的影响;(3)决定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

的因素。播放马铃薯组织培养过程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和相关概念,学生根据视频内

容绘制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流程,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成果。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

胞等,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

诱导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

育、细胞分裂、伸长和分化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

用。其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关键的激素,可以启动

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

约为1时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大于1时促进根的分化,小于

1时促进芽的分化,这些激素浓度和比例对植物细胞发育

方向有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观看

视频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各步骤和核心概念。通过小组

合作学习,进一步明确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核心过程和植

物激素配比对植物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提炼

信息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

主题活动4 故事情境串联,学生所在乡镇利用植物

组织培养技术培育马铃薯走上了致富之路,成为了“乡村

振兴示范乡”。邻乡以种植西红柿为主,希望能够利用新

技术种植一种地上长西红柿、地下结马铃薯的“超级作物”

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将学生带入情境,出谋

划策,提出任务,问题驱动教学:(1)利用传统有性杂交方

法是否可实现超级作物,若不能则用哪种方法可打破生殖

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获得“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

(2)两种不同植株的体细胞完成融合的第一屏障如何突

破;(3)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及其原理;(4)如果两个来源

不同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形成了杂种细胞,如何将杂种细

胞培育成杂种植株?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对问题进行剖析

并得出结果:由于马铃薯和西红柿是两个物种,存在着天

然的生殖隔离,不能通过有性杂交技术实现,需要使用植

物细胞工程中的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打破生殖隔离,实现

远缘杂交。由于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而阻碍

着细胞间的杂交,故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

得到两物种的原生质体,由于原生质体的细胞膜具有流动

性,利用物理法(电融合法、离心法等)和化学法(聚乙二醇

融合法、高 Ca2+—高 pH 融合法等)可诱导原生质体的融

合,这是杂交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杂种细胞中挑选具有

两种细胞特性的杂种细胞,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形

成杂种植株。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认同感,树立职业责任感和服务

社会的使命感。“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超级作物可以帮

助学生理解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突破生殖隔离

的屏障,将不能变成可能。通过对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过

程的剖析帮助学生构建概念,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素

养。学生通过将文字信息转换成框架图,锻炼了信息提取

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师课堂进行总结,学生根据PPT上的思维导图总结

42

第45页

特色课堂 TE SE KE TANG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本节所学内容,加深记忆,活及时巩固知识。教师强调马

铃薯茎尖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成完整植株,实现马

铃薯脱毒,两种植物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打破生殖隔

离,提质增产,实现乡村振兴,体现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

感的生物核心素养。

(三)争做乡村代言人——推广马铃薯

课堂结束后,教师收集本地不同品种的马铃薯,交给

学生带入实验室进行马铃薯组织培养实验。马铃薯块茎

形成幼苗后移栽入试验田中进行大田种植,学生坚持观察

并记录马铃薯植株的生长状况,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科学

探究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教师在此期间设计开放性问题,

如“如何烹饪即将收获的马铃薯”“马铃薯与千家万户的关

系”“怎样推行马铃薯”等。学生借题发挥,调查马铃薯的

品种、马铃薯对经济的影响等,并且利用今后所学基因工

程技术培育新品种,联合本地品牌推出以马铃薯为主题的

系列活动等。

三、总结

“三新”背景下,生物教学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新高考

选科模式下,生物学科分层教学与课堂管理;新教材容量

的增加与教学难度的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试题情

境日趋复杂化等等。面对挑战,教师应积极重构学科观

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设多元探究课程,构建生物学

科素养养成的树德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拔尖创

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致力“教学评一体化”建设等多个维

度立体化教学改革,承担起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本课例立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充分

挖掘本土资源,基于教材逻辑结构以马铃薯贯穿式情境

教学,将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和应用形成

整体性知识结构,构建大单元教学。角色扮演更能使学

生身临其境,带入情境,做真正的乡村带头人,体现新课

程所指的情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应当先培养

学生的乡土情怀,认同乡土文化、发扬乡土文化并立志乡

土建设。

“三新”背景下,贯穿式情境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植

物细胞工程基本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意识。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本土资源的挖

掘和利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

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冰.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J].中学生作

文指导,2018(14):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杨主爱,马丽.基于教材逻辑结构的本土资源贯穿式情

境教学——以“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为

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4(03):7.

[4] 吴迪,李晓林. 西吉马铃薯[J]. 中国民族,2012(06):

117-119.

[5] 李秋琛.水肥供应及光照对马铃薯微型薯生长发育的影

响[D].宁夏大学,2019.

[6] 周芳. 植物组织培养相关问题释疑[J]. 教学考试,2022

(24):31-32.

(责任编辑:郭红霞)

43

第46页

特色课堂 TE SE KE TANG

何 艳

阅海四小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验与探究

摘要: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要立足文本,甄选资源;把握主题,利用网络资源;学思并行,培养学生

阅读意识;强化运用,激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践措施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语文教

学主要任务。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提高学

生阅读理解力、拓宽阅读广度、具备批判阅读能力。这就

意味着语文阅读要从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在课内外

阅读同步施教中强化学生阅读能力和自主阅读意识。信

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为教师开展课内外阅读协同

施教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把握网络环境下语文拓展阅读教

学的基本思路,实现网络资源有效利用,可以助推语文阅

读教学质量提升。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基本思路

信息技术发展,形成网络环境。网络环境资源海量生

成,推进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方式变革。合理利用信息技

术,善用网络资源教学可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网络环境

下,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笔者遵循“利用”“巧用”“妙用”基本

思路。

“利用”是指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课内阅读,通

过课外资源补充,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有

效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

能力。

“巧用”是指要找准网络资源与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切

入点。筛选、甄别网络资源,以自然、合适、适宜的方式引

出并利用,丰富阅读教学,给学生创建灵活、开放、深度、有

效阅读空间。

“妙用”是指应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既对课内阅读文本有鉴赏、分析力,

又对关联阅读内容有浓厚阅读兴趣。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实践措施

(一)立足文本,甄选阅读内容

文本是教师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立足文本,甄选网络资源是教师

开展语文拓展阅读的第一步。

1.把握主题,搜集网络资源

拓展阅读是基于教学文本,关联相关素材,构建大文

本观、大情境观,使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亦或是故事

主题等有深刻的理解。网络环境下,教师可基于文本教学

主题,通过网络搜集与主题存在关联的书籍、刊物、新闻等

各种资源,将其融合在课程教学中。

2.基于学生特点,整合网络资源

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根本目的是激发学

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主观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

提高。拓展课内阅读,运用网络资源补充课内资源不足,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自主进行课内、外阅读学习。在教学

中,基于学生对网络高需求,教师要加强多形式网络资源

整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基于搜集

到的鲁迅先生生平简介、鲁迅先生重要事迹、鲁迅先生名

言警句等内容,将其整合成动画视频、微课课件等。通过

直观、生动的讲解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增进学生认同

和感知。

(二)把握主题,利用好网络资源

以网络资源拓宽阅读教学,要以巧妙、合适的方式将

44

第47页

特色课堂 TE SE KE TANG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网络资源融合到课内阅读教学中,实现网络资源有效利

用,课内阅读有效拓展。

1.立足文本,巧妙引出

守住文本,突显学习主题,提高网络资源有效利用。

一方面要利用网络资源突出文本主题。如,《只有一个地

球》一文,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爱护地球、懂得保护自

然环境。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地球”不可再

生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

了解地球,将其作为诱发学生兴趣媒介。在阐述分析地球

资源不可再生,地球环境必须保护时,引入影视《流浪地

球》片段,帮助学生了解如果地球资源枯竭、环境严重破

坏,人类将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

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如此一来,网络资源恰到好处地起到

了引领学生学习以及拓宽学生视野的作用。

2.掌握课堂,合适利用

网络环境下,以教师为本、以讲解为的主教学模式逐

渐降低权威性,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工具、网络平台搜集自

己所学资料、选取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利用网络资

源引出教学主题后,教师需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资

料进行思考。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利用图片让学

生了解“这个蓝色晶体”地球,海洋占比是71%,陆地占比

是29%之后,立即对学生发问:“既然海洋占比远高于陆地

占比,为什么我们反复强调水资源匮乏?”

3.基于教学,适宜运用

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利用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教学,

即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内阅读为主旨。网络资源在教学中

的利用是随时利用,也是限时利用。随时利用是指,以推

进教学任务为前提,保障学生高兴趣参与学习可多次、反

复利用网络资源。限时利用是指,以网络资源吸引学生注

意力、强化学生思考力为目的,在学生形成有意识思考和

自主学习时,及时撤出网络资源,最大化发展独立思考、自

主学习能力。因此,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语文拓展阅读教

学,需要教师在“教”和“学”两个层面,找到利用网络资源

教学的平衡点,兼顾教学任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网

络资源高效利用。

(三)学思并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网络环境下,推进传统教学方式改革,深化现代化教

育方式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成为必然趋势。自主

学习意识,包含能够利用网络工具搜集、整合学习资源,也

包含能利用网络工具解决学习问题。利用网络工具搜集

信息,能够甄别错误信息、片面信息以及虚假信息,从海量

信息中提炼有用信息,并能利用这些信息解决学习问题。

1.创建自主学习空间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为学生创建自主

学习空间尤为重要。创建自主学生空间,基于学生年龄特

点以及兴趣爱好,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创设情境,以

情境包含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自主探索。

统编版语文六上《伯牙鼓琴》一文,文章讲述了“高山

流水遇知音”故事,赞美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

为让学生体会出伯牙与钟子期之间存在的深厚友谊,教

师可设置“寻知音”主题情境。通过布置“知音”名词解

释、“知音”维系方法、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故事几项任

务,引领学生借助网络工具获得名词解释、获得朋友交

往方法,以及了解伯牙与钟子期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

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较好区分和

利用网络资源;另一方面,借助视频、动画、图片等激发

学生阅读兴趣。

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思考

实践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意在推进“大语文”教学理念

落实,旨在给学生提供宽松语文环境,让学生有良好学习

45

第48页

特色课堂 TE SE KE TANG

体验和参与感,推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网络环境下,语

文“大教学观”实践,以资源丰富为起点,以资源利用为着

力,以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为落脚点。在此过程中,以

问题为支架,引导学生从会搜资源,到会用资源,促进学生

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的有效培养。如在教学《少年闰土》

一文时,提出“闰土”是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到课本中、到

网络中、到书籍资料中寻找答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

“闰土”是一个聪明、勇敢、智慧的少年。紧接着追问:“闰

土会一直保持少年的天真、勇敢和无所畏惧吗?为什么?

请联系身边实例谈谈你的看法?”借助此话题,让学生对中

年闰土的变化产生探索兴趣,并借此向学生推荐《故乡》课

外阅读文本。同时,借助课内文本和课外文本进一步引导

学生展开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以此引导学生规划生活、

规划未来,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学习观。由课内文

本过渡到课外文本,拓宽教学广度和深度,完成课堂教学

和育人双向任务。

(四)强化运用,激活自主探索

教学实践表明,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自主探索空间,

给学生展示平台,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

果。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把控以及学生自主

学习意识培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重要

问题。应围绕课堂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借助和利用网络

工具、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展示自我。比如,在教学《竹节

人》一文时,为学生布置课下打卡任务,要求学生逛玩具

店,打卡竹节人,课堂教学时由学生讲述自己打开“竹节

人”过程,借助网络工具展示图片、视频,分享自己感悟,丰

富学生实际体验。“有什么好玩的玩法?”在学生分享时,提

出问题,有的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竹节人,开始跃跃欲试;有

的学生交头接耳,用手比比划划;也有的学生端书静思,在

文本中寻找线索。此次教学由先前的课下任务,到课上的

借助网络工具分享,再到学生的合作探索,充分展现学生

个性和优势。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教师应通过精选网络资源、适时

运用网络资源以及巧妙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创建良好学习

环境,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让学生感知阅读

乐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婷.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扩展阅读策略[J].

中小学电教(教学),2021,(11):77-78.

[2] 魏娜.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拓展阅读策略

分析[J].读写算,2021,(12):27-28.

[3] 陈建宁.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尝

试[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04):23.

[4] 郑萍.浅论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内拓展阅读

[J].名师在线,2021,(07):89-90.

[5] 王茵莹.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探索[J].小

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01):18.

[6] 李生花.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探究[J].青

海教育,2019,(2):54.

[7] 王海珍.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内扩展阅读策

略[J].科普童话,2017,(04):85.

本文是银川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年度立项

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中段拓展性阅读教学策

略研究”(课题编号:YJKG21-082)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郭红霞)

46

第49页

04 银川教育 2024 年第 4 期

明德·德育星空 5

本栏目邮箱:ycedu-dyxk@163.com

许玲君

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路径探析

摘要:大学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握好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阐释好

协同育人的精髓要义、探析好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培养大学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

播者、模范践行者,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

现,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学生对其重要意义和

科学内涵的认知和理解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等维度协同培

育来实现。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三全育人”最为

重要的两支思政工作队伍,需发挥协同育人合力,引导大

学生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何以培育:协同培育的价值意义

协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

的时代意义,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

足“两个大局”的现实形势,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

务,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思政

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的重要途径。

(一)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交互的意义

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岗位,可以将学生日

常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达到思政课内理论教学与

课外实践育人有机统一,一方面可以化解高校思政教育管

理工作中的部门和人员职能条块分割的实际,另一方面思

政课教师还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思政实务课题研究。

在高校,辅导员主要承担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事

务性工作繁杂,辅导员兼任部分思政课教学工作,既可以

使思政理论知识和马克思主义学科专业素养一定程度上

得到提高,指导学生日常思政教育问题的解决,也可以促

使辅导员从工作实践出发进行理论研究,由“事务型”向

“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意义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有利于将“三全育人”

工作落细落实,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两支队伍协同育

人,优势互补,促使“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实

践教学实现融合,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研

究有机结合,提升思政课程育人质量;通过构建协同育人

47

第50页

德育星空 DE YU XING KONG

的工作模式,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何培育:协同融合发展的精髓要义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主要由思

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承担,要想做好协同融合育人,首先要

准确理解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内涵。

(一)共同育人理念指导下的认知融合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长期分属不同的部门,岗位职责

不同,以往需要对接工作和交流较少,两支队伍对彼此的

工作内容了解不深入。因而协同育人作用的发挥较为薄

弱。要探究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基本的前提是

两支队伍相互了解育人的业务能力和素养,做到心理认知

上真正的互相信任。同时,两支队伍在育人理念上也要达

成共识。在育人工作格局中,思政课教师以教学为主,主

要精力放在课堂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讲授上。辅导员既

是管理者,也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这种双重身份要求其

主要精力放在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管理、服务上,同时也要

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职业能力素养上,思政课教师具

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悉党的创新理论,熟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在教学改革创新、教

科研课题申报与研究等方面较为擅长。辅导员的职业能

力素养较为广泛,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生涯规划、就业指

导等理论素养,大学生日常思政工作、事务处理、活动组织

和管理等实践经验较为丰富。整体性来看,两支队伍应在

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客观认识自身不足,实现资源互

补,在工作实践中发挥育人合力,增强融合育人的力度。

(二)根本任务驱动下的职能融合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政工作要紧

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校要承担起培育和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和使命,思政课教师和

辅导员两支队伍要有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培育什么

样的价值观”紧密结合的担当。这两支队伍的整体素质

直接关系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

论述中指出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政课教

师要对标“六个要”作为职业生涯努力方向,辅导员要着

重提升素质能力,两支队伍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是重要前

提,两支队伍蕴含职能优势互补的特点,通过协同融合优

势优化各自队伍,激发内驱动力,实现高校思政育人整体

队伍建设和发展。在此基础上,两支队伍通过职能优势

互补,探究如何把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基于两支队

伍工作着重点不同,注重吸取工作经验,将理论和实践相

统一,课内课外育人并举,实现育人目标。思政课教师教

学过程中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思维,作为“教学”与“管

理”双重身份的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也需要教

学者的思想理论引领。实现两支队伍职能上的融合,能

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三)共同使命引领下的内容融合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力量,肩

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要从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战略高度出发,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根本使命,满

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需要。两支队伍协同教育

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青年责任担当意识。

从两支队伍工作内容看,思政课教师主要依托思政课课堂

主渠道发挥作用,面对的是第一课堂,称为教学渠道;辅导

员依托日常思政教育主阵地发挥作用,面向的是具有实践

内涵的第二课堂。两支队伍要实现融合育人,就是要将思

政课学习到的理论精神与学习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

教学具有实践的空间,日常实践浸润理论的精髓,引导学

生将思政课学习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蕴含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指导学习和生活,在实践中用心体悟党的创新理论

的伟力。辅导员在承担教学任务时,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的基础上增强理论说服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社会

热点和学生困惑,增加课堂实践性和针对性。

三、如何培育:协同培育的实践路径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思政工作主力军有着共同

目标、共同愿景、共同使命,即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积极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协同培养基础上协同创新,探

析育人新路径,形成校内可示范、可推广的工作方法和思

路,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

(一)协同做好课程育人工作

培育学生的理论素养,增加政治认同和理论认同,做

48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本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