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选修部分

发布时间:2023-10-3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选修部分

{{`发布时间:2023-10-30`}} | 云展网画册制作 产品说明书 其他 2.选修部分
备考笔记考点 002 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和影响因素  考频:★★★★★1.活动——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fflfflffi ffiffl fflfflfflfifi fl   flffififfifi fi-fiffl0 @  ffiffi    flfiffi fi   500 m- 3fi  flfl2 cmfi ffl2ffi2ffifi  fi  fi   20^25   fi 3 fl   fi ffflfi  1^2flfi  fi  f... [收起]
[展开]
2.选修部分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备考笔记

考点 002 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和影响因素  考频:★★★★★

1.活动——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

ffl



ffl

ffi



ffiffl







ffl

ffl







ffl

fi



fi fl  

 flffi

fi



ffifi







fi

-fiffl0

 @





  ffi



ffi 



  



 flfi

ffi fi   







500 m- 3fi  flfl2 cm

fi 



ffl2ffi

2ffi

fi  fi

 fi



   20^25 



 

 fi 3

 fl 

 fi 

ffflfi  1^2fl

fi

 fi 

fffl

ffflfi

flfi  



 



ffi fi

O ffi/

 fl



 flffi

 ffi

fi

flfi

fl

ffi

 fl fifi



fi

fi flffi

/

fl



2.比较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方式:

曲线形状

数学模型

“J”形

ffi O





fl

“S”形

 





ffl

O

K2

K 



fl

项目 指数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

名师点拨 果蝇种群增长情况记录表:

时间

第 1 天

第 2 天

第 3 天

第 4 天

……

第 21 天

瓶 1 瓶 2 瓶 3 平均值

易错提醒 关于“探究果蝇种群的增

长”活动的三点提醒:

(1)实验中遵循平行重复原则,可排

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减小实验误差。

(2)实验中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排除

了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每天计数结束后应再将全部果蝇

放回各广口瓶中继续培养。

名师点拨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现实系统

或其性质的一个抽象简化的数学结

构。建立数学模型是解释生物种群

数量动态变化的重要方法。常见的

模型形式除了数学模型以外,还包括

物理模型、概念模型等。

(1)酶活性受温度或 pH 影响曲线图、

 知识宝典 生物学

备考笔记

考点 001 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考频:★★★★★

1.种群:

概念

组成

意义

特点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通常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

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也是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①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种群特征,是一个能够

自我调节、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

②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1)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种群密度:

概念

意义

某个物种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是反映种群大小的最常用

指标

种群密度的变化是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种群密度的大小可作为人类判断

生物有益或有害、保护或防治的依据,也可作为评价保护和防治效果的指标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

长率

定义

特点

定义

影响因素

含义

计算公式

一般用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或千

分比表示

不同种类动物由于性成熟的时间,每次产仔(卵)数和每年生

殖次数不同,出生率会存在差异,通常高等动物的出生率要低

于低等动物

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或千分比

①内在因素:生物个体的生理寿命

②外在因素:疾病、饥饿、寒冷、干旱、被捕食和意外死亡等

表示种群数量变化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

意义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或千分比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④年龄结构:

概念

种群的

年龄组

指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可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

生态学家通常把种群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三个年龄组。生

殖前期指尚无生殖能力的年龄阶段,生殖期指具有繁殖能力的年龄阶段,

生殖后期指丧失了生殖能力的年龄阶段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专题六 种群

名师点拨 种群年龄结构的常见图示:

(1)年龄金字塔模式图:

J

* ffi

* ffi

* ffi

♂ ♀

/

♂ ♀

=E

♂ ♀

(2)统计图:

/



♀ ♂

0

T

J



0

♀ ♂

T

(3)曲线图:







T

J

O T

/

O







T

=E

O







(4)柱形图:

T

J

O

!



T

/

O

!



T

=E

O

!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

体的比例:

①增长型中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多、

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少。

②稳定型中处于各年龄段的个体比

例适中。

③衰退型中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少、

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多。

备考笔记

易错提醒 个体死亡对该种群来说未

必不利:

只有衰老的个体不断死去,新的

个体不断产生,才能保持物种的延续

和遗传的多样性,使种群不断适应变

化着的环境。

易错提醒 种群的边界:

种群的边界可以是自然的,也可

以是由人为划定的。

40

备考笔记

专题二 神经调节 

考点 00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形式  考频:★★★★★

1.人体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3 

ffi













ffl

fi

fi

fifi







fifi











 fi

ffi fi

flfi

 fi 

fi  

2.神经元是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1)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支持细胞(胶质细胞)构成。

(2)神经元:







ffl

fflffl











6fi

ffl/fi 

fi 



fi

D/fi ffifi 

fi



>.3fifi

fi 



fi 



ffl

K.3fi 6 6Ofi



D.3fifi



ffl



  36fi.3 !D/



3.动作电位传播的过程:

(1)兴奋:是指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受到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

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传导形式: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一个动

作电位的传播。

(3)动作电位:刺激神经纤维会产生一个沿着神经传导的负电位,这就

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就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一个动作

电位的传播。

(4)蛙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分析:

1

2

b c

a b c

放置在静息的神经纤维上的两个电极是等电位的(静息

电位)

在 a 点刺激神经产生冲动

序号 现象 分析

专题二 神经调节

名师点拨 人体神经系统组成:

ffi.

324

6

6O

.324

名师点拨

(1)脑≠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

脊髓组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

大脑、小脑和脑干。

(2)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的区别:

①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它接受全身各处传入的信息,经

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运动的指

令信息,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

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基础。

②神经中枢是指在脑和脊髓中,

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

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

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水平衡

神经中枢、血糖平衡神经中枢等。

(3)躯 体 运 动 神 经 与 植 物 性 神 经 的

比较:

CD.3 ff'.3

C

OO5

F

A

6

=06

@

F

fl K



 @

F

名师点拨 胶质细胞: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由几百亿到

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和数目

更多的胶质细胞构成的。胶质细胞

虽不直接参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信

息的传递,但它们对神经元功能的实

现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对神经元

具有支持、保护、修复和分配营养等

多种功能,胶质细胞参与构成髓鞘。

备考笔记

5

思维导图

编写说明

BIANXIE SHUOMING

绘 知识

以教材为主线,用分点梳理、表格对比等多种形式,全面

盘点核心概念和重要知识,多角度讲解教材知识点,内

容逻辑清晰,助学生夯基固本。

学 透彻

归纳总结考试易错、易混知识,帮助学生远离误区。深

度挖掘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

斩 重点

深入分析近五年浙江省生物学选考真题考情,合理划分

考频星级,有助于学生抓重点,破难点。

构 导图

打破章节的界限,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示选修部分全部重

要考点,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逻

辑关联。

第3页

01 第一单元

DIYIDANYUAN

 稳态与调节

专题一 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001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生理过程 1

考点002 内环境的稳态 3

考点003 活动——探究血浆对 pH 变化的调节作

用 4

专题二 神经调节

考点00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形式 5

考点002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6

考点003 神经冲动的传递 8

考点004 神经调节中电位变化、指针偏转问题分

析 10

考点005 人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1

专题三 体液调节

考点001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14

考点002 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控制内分泌系统

17

考点003 血糖调节和“应急”“应激”反应 19

考点004 体温调节 21

考点005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 22

专题四 免疫调节

考点001 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24

考点002 非特异性免疫 25

考点003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6

考点004 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的疾病 29

专题五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点001 生长素的发现、作用和两重性 31

考点002 生长素的两重性 34

考点003 其他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应

用 36

考点004 植物对多种环境信号做出反应 38

02 第二单元

DIERDANYUAN

 生物与环境

专题六 种群

考点001 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40

考点002 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和影响因素 43

专题七 群落

考点001 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48

考点002 群落的类型和演替 51

目录 ontents

知识(选修)篇

第4页

专题八 生态系统

考点00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53

考点00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递减流动 56

考点00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应用 58

考点004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应用 60

考点005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 61

专题九 人类与环境

考点001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63

考点00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 64

考点003 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 65

03 第三单元

DISANDANYUAN

 生物技术与工程

专题十 发酵工程

考点001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66

考点002 微生物的计数和选择培养 69

考点003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71

考点004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73

专题十一 植物细胞工程

考点001 植物组织培养 75

考点002 活动——菊花的组织培养及幼苗的移栽

77

考点003 通过体细胞杂交可获得新的植物体

77

专题十二 动物细胞工程

考点001 动物细胞的培养技术 79

考点002 动物细胞核移植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80

考点003 胚胎形成经过了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等

过程 82

考点004 胚胎工程 82

专题十三 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安全与伦理

考点001 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84

考点002 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 85

考点003 基因工程的应用和蛋白质工程 89

考点00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91

第5页

备考笔记

专题二 神经调节 

考点 00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形式  考频:★★★★★

1.人体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3 

ffi













ffl

fi

fi

fifi







fifi











 fi

ffi fi

flfi

 fi 

fi  

2.神经元是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1)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支持细胞(胶质细胞)构成。

(2)神经元:







ffl

fflffl











6fi

ffl/fi 

fi 



fi

D/fi ffifi 

fi



>.3fifi

fi 



fi 



ffl

K.3fi 6 6Ofi



D.3fifi



ffl



  36fi.3 !D/



3.动作电位传播的过程:

(1)兴奋:是指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受到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

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传导形式: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一个动

作电位的传播。

(3)动作电位:刺激神经纤维会产生一个沿着神经传导的负电位,这就

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就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一个动作

电位的传播。

(4)蛙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分析:

1

2

b c

a b c

放置在静息的神经纤维上的两个电极是等电位的(静息

电位)

在 a 点刺激神经产生冲动

序号 现象 分析

专题二 神经调节

名师点拨 人体神经系统组成:

ffi.

324

6

6O

.324

名师点拨

(1)脑≠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

脊髓组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

大脑、小脑和脑干。

(2)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的区别:

①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它接受全身各处传入的信息,经

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运动的指

令信息,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

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基础。

②神经中枢是指在脑和脊髓中,

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

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

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水平衡

神经中枢、血糖平衡神经中枢等。

(3)躯 体 运 动 神 经 与 植 物 性 神 经 的

比较:

CD.3 ff'.3

C

OO5

F

A

6

=06

@

F

fl K



 @

F

名师点拨 胶质细胞: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由几百亿到

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和数目

更多的胶质细胞构成的。胶质细胞

虽不直接参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信

息的传递,但它们对神经元功能的实

现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对神经元

具有支持、保护、修复和分配营养等

多种功能,胶质细胞参与构成髓鞘。

备考笔记

5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6页

 知识宝典 生物学

备考笔记

3

4

5

6

b c

b c

b c

b c d

冲动传播到 b 点,b 的电位变为负,b、c 之间出现电位差,电

位计指针偏向 b

冲动离开 b 点,b、c 又恢复到等电位

当冲动传播到 c 点,c 点的电位变为负,b、c 之间再次出现电

位差,电位计指针偏向 c

冲动离开 c 点,b、c 又恢复到等电位

(续表)

序号 现象 分析

5.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

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6.反射弧的结构:

图示 兴奋传导方向 结构特点

感觉神经元末梢的特殊结构

感觉神经元

调节某一生理功能的神经元胞

体集中分布区域

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末梢和它所支配的

肌肉或腺体等

破坏后的影响

既无感觉又无反应

只有感觉无反应

感受器

传入神经元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元

效应器

7.反射条件:

(1)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2)反射活动中,感受器需接受适当强度的刺激,产生兴奋。

8.膝跳反射的过程:

产生膝盖被叩击的感觉

大脑

脊髓

(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元兴奋

刺激感受器

(肌梭)

传出神经

元 1 兴奋

伸肌

收缩

抑制性中间

神经元兴奋

释放抑制性

神经递质

传出神经元 2 不

产生动作电位

屈肌

舒张

膝跳

反射

考点 002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考频:★★★★★

1.动作电位形成期间膜的极性变化:

极化状态

(静息膜电位)

ffi

























 

0

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外正内负)

膜状态 图示 膜电位

名师点拨 神经元的三种类型:

>.3



K.3

D.3

名师点拨 神经纤维≠神经≠神经元: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一般包含胞

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2)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呈纤维

状,其外周通常都套有一层髓鞘,

构成神经纤维。

(3)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

面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膜,构成一

条神经。

名师点拨 判断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元

和传出神经元的方法:

.3ffi .37

/? .3

.3





(1)根据是否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

节的是传入神经元。

(2)根 据 突 触 结 构 判 断 :图 示 中 与

“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与

“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

(3)根据脊髓灰质的结构判断:反射

弧的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在

脊髓灰质中是“窄进宽出”,即与

前角(粗大端)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元,与后角(狭长端)相连的为传

入神经元。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

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效

应器无应答,而刺激向中段(靠近

神经中枢的位置),效应器产生反

应,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

则为传出神经元。

名师点拨 膝跳反射示意图:

. .3

3

.3

ffi

5

5

5ffl





K.

3

6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7页

备考笔记

专题二 神经调节 

反极化

复极化





























0

ffi

























 

0

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外负内正)

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外正内负)

(续表)

膜状态 图示 膜电位

注: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膜外负电位的形成和

恢复的过程。

2.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

(1)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静息膜电位)的形成:

①离子基础: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不同,即膜外钠

离子浓度大,膜内钾离子浓度大,而神经细胞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各

不相同。

②“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形成原因:

a.细胞内的有机负离子如蛋白质为大分子,不能透过细胞膜到细胞外。

b.细胞膜上存在 Na+-K+泵,每消耗 1 个 ATP 分子,逆浓度梯度,从细胞

内泵出 3 个钠离子,但只从膜外泵入 2 个钾离子。

c.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膜内的钾离子顺浓度梯度

扩散到细胞外,但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膜外的钠离子不能扩散进来。

(2)“外负内正”的反极化状态(动作电位)的产生:

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钠通道开放,于是膜外钠离子在短时

间内顺浓度梯度大量涌入膜内,使膜内电势升高造成了外负内正的反

极化状态,这种极化状态被破坏变成反极化状态的过程称之为去极

化。但在很短的时间内钠通道重新关闭,钾通道随即开放,钾离子又

很快涌出膜外,使膜电位又恢复到外正内负的状态,即复极化状态。

(3)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差变化曲线分析:

时间/ms

极化状态 极化状态

mV

/

O C

A

B F

D

去极化过程

复极化过程

动作电位,

Na+通道开

放,Na+内流

(易化扩散)

反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的峰值,

其大小与膜外 Na+

浓度呈正相关

K+通道开放,K+

外流(易化扩散)

Na+-K+泵,Na+外

流且 K+内流(主动

转运,消耗 ATP)

静息电位,K+

通道开放,K+

外流(易化扩散)

静息电位,其绝对值大小

与膜外 K+浓度呈负相关

超极化状态

E

名师点拨

$



















 0

$

flKms O



 mV

6

*



(1)刺激神经纤维上一点(如甲图所

示),电流表指针偏转在坐标图中

显示如乙图所示。

(2)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的传导方向

是树突→细胞体→轴突。

名师点拨 静息膜电位的产生:

6

366

6

;+B

, EE \"51 /B EE

/B ,

\"

,

,

, ,

, ,

,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 ,

,

,

,

,

,

,

名师点拨

(1)Na+、K+与膜电位变化:

静息

电位

刺激 动作

电位

Na+内流,

由外正内

负变为内

正外负

刺激 静息

电位

K+ 外 流 ,

逐渐恢复

外正内负

K+外流,

外正内负

(2)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相关离子的

运输方式:

① 当神经受到刺激时,钠通道开

放,Na+涌入膜内,此时 Na+的跨膜

运输方式是易化扩散,该运输方式

顺浓度梯度进行,需要载体蛋白的

协助,不消耗 ATP;复极化过程中,

钾通道开放,K+涌出膜外,其跨膜

运输方式也是易化扩散。

②通过 Na+-K+ 泵,K+ 入膜 、Na+

出膜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转运,该

运输方式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

蛋白的协助,需要消耗 ATP。

名师点拨 细胞外液中 Na+ 、K+ 浓度

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

项目

Na+浓度升高

Na+浓度降低

K+浓度升高

K+浓度降低

静息电位

绝对值

不变

不变

变大

变小

动作电

位峰值

变大

变小

不变

不变

7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8页

 知识宝典 生物学

备考笔记

3.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fl

 fl fl



 

(1)过程:当刺激部位处于内正外负的反

极化状态时,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仍处于

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两者之间会形成局

部电流。这个局部电流又会刺激没有去

极化的细胞膜,使之去极化,也形成动作

电位。这样,不断地以局部电流(电信号)向前传导将动作电位传播出

去,一直传到神经末梢。

(2)兴奋传导的特点:

①不衰减性: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

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②绝缘性:一条神经中包含很多根神经纤维,一根神经纤维传导神经

冲动时不影响其他神经纤维,也就是说,各神经纤维之间具有绝缘性。

4.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曲线比较:

ffi/ms

0

90

70

50

30

10

10

0

30

1 2 3 4



 





 





/

mV

甲(同一位点不同时间)



ffi





a b

80

40 

 





40

0





/

mV

乙(同一时间不同位点)

(1)分析图甲(动作电位发生过程示意图,表示同一位点不同时间的膜

电位变化):

②→③:去极化过程,此时 Na+内流。

③→④:反极化过程,此时 Na+内流。

④→⑥:复极化过程,此时 K+外流。

⑥→⑦:超极化状态,此时 K+内流。

③和⑤:零电位,膜内外无电位差。

(2)分析图乙(动作电位传导过程示意图,表示同一时间不同位点的膜

电位变化):

⑤→④:去极化过程,此时 Na+内流。

④→③:反极化过程,此时 Na+内流。

③→①:复极化过程,此时 K+外流。

考点 003 神经冲动的传递  考频:★★★★★

1.突触的概念: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细小分支处膨大,与下一个

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两个神经元相接触部分的细胞膜以及

它们之间微小的缝隙,共同形成了突触。

 



fl 









名师点拨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ffi $fl

L*

 $

*



UF*\"U

L

*

 U6>K ffiEE

K \"

*=(UB

 U6Na EE



Na \"

*=(U B

6UffiFF

6UFffiF

 UK \"0

8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9页

备考笔记

专题二 神经调节 

2.突触的结构:













  









ffiffi



3.突触的类型:









 

(1)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甲:轴突-胞体型,表示为 。

乙:轴突-树突型,表示为 。

(2)神经末梢和肌肉接触处称为神经肌肉接点,也称之为突触。

4.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

(1)神经递质:轴突末梢内部有许多突触小泡,小泡中含有的化学物质

称为神经递质。不同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释放兴奋性或者抑制

性的神经递质。

①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等,引起兴奋的机理为该类递

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 Na+ 的通透性,使 Na+ 内流,

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即引起下一神经元产生兴奋。

②抑制性神经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抑

制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 Cl- 的通

透性,使 Cl- 进入细胞内,强化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从而使神经元难

以产生兴奋。

(2)传递过程:



A







ffiffl



B 



fl fl









B 

fl

fl

A



名师点拨 判断突触前膜的方法:

(1)看形状:突触结构中膨大的一端

是突触前膜。

(2)看突触小泡所在的位置:含有突

触小泡的一端是突触前膜。

(3)看细胞器(线粒体、高尔基体)的

含量:由于突触前膜需要进行神

经递质的合成、释放等过程,所以

含有更多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名师点拨 有关神经递质的六点总结:

(1)供体:神经末梢内的突触小泡。

(2)传递途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受体: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具有

特异性。

(4)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打

开 突 触 后 膜 上 的 相 应 的 离 子 通

道,发生离子流动,引起突触后膜

电位变化。

(5)类型: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

神经递质。

(6)去向:神经递质发挥效应后,会很

快被相应的酶降解,或被突触前

膜回收,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名师点拨 神经肌肉接点:

OL

/?\"

/?6

/?KK

/? 6

536+36B 536+36ffl

536+366

D/

D/

名师点拨 比较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

上的传导和在突触处的传递:

传递方式

结构基础

信号形式

(或变化)

速度

方向

神经冲动在

神经纤维上

的传导

神经纤维

电信号

可以双向

神经冲动

在突触处

的传递

突触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单向传递

9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10页

 知识宝典 生物学

备考笔记

(3)传递特点:

①单向传递:突触的结构使得神经冲动的跨膜传递只能沿着一个方向

进行,即从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神经冲动也可以传递到肌肉,使之兴奋而收缩。

②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这是

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元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

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考点 004 神经调节中电位变化、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考频:★★★★★

1.膜电位测量及变化曲线分析:

测量装置



0

测静息电位: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

膜两侧的相同位置,指针偏转 1次



0

a

b

两电极分别位于细胞膜两侧不同

位置(a、b 两点)



0

测动作电位:两电极均置于神经

纤维膜的外侧或内侧,指针偏转

方向相反的 2 次



0

电位变化曲线



ffi/ms

O





/

mV



ffi/ms

O

d





/

mV

若减小 a、b 两点间的距离,则 d 也随之减小,当

ab=0 时,两个波峰重叠,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



ffi/ms

O





/

mV



ffi/ms

O





/

mV

2.电位计指针偏转的问题:

(1)在神经纤维上:

a b d

c

fibcfflcdfi

①刺激 a 点,b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位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

偏转。

②刺激 c 点,b 点和 d 点同时兴奋,电位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名师点拨 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

突触上兴奋传递的可能原因和结果:

(1)可能原因:

①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

失活。

④占据突触后膜上受体的位置,

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

结合。

⑤破坏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

(2)结果: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

抑制。

名师点拨 毒品成瘾的原因:

转运

蛋白 多巴胺

受体蛋白

甲 在正常的

突 触 中 ,多 巴

胺被重吸收

丙 受体数目

减少

可卡因

乙 可卡因阻断多巴

胺被重吸收,引起对突

触后膜过多的刺激

丁 除去可卡因后,突

触变得不敏感

10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11页

备考笔记

专题二 神经调节 

(2)在神经元之间:

C

a B

b c d

fiabfflbdfi

①刺激 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位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 c 点,兴奋不能传至 a 点,a 点不兴奋,d 点可兴奋,电位计指针只

发生一次偏转。

3. 探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与传递的方向:在探究兴奋在反射弧中传

导特点时,常根据如下图示来设计实验方案。

A

C

B D

E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



\"  fi 

\"  fi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



   

fi

fi

ffl

fl 







考点 005 人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考频:★★★★★

1.脊髓(分为两个区域):

(1)灰质:

①形状:H 形。

②组成:是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胞体集中的部位。

③功能:有很多神经中枢,可以完成某些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基本反

射活动,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反射等。

(2)白质:

①组成: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主要为上下纵行的神经纤维。

②功能:上行与下行的神经束能够传导感觉和运动的冲动,将躯体各

部分组织器官与脑的活动联系起来。

2.脑的组成及功能:

(1)脑干:调节呼吸、循环等活动的基本生命中枢。

名师点拨 脊髓的灰质和白质:

6.3

6O

+B

%B

11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12页

 知识宝典 生物学

备考笔记

(2)小脑:调节躯体运动,控制躯体的协调与平衡。

(3)大脑皮层的主要区域和功能:

名称

躯体运动

中枢

躯体感觉

中枢

视觉中枢

听觉中枢

位置

主要位于中央前回

主要位于中央后回

主要集中在枕叶后部

主要集中在颞叶上部

功能

刺激该区顶部,引起对侧下肢运动;刺激该区

底部,引起面部运动

刺激该区顶部,引起对侧下肢感觉;刺激该区

底部,引起唇、舌、咽感觉

管理视觉

管理听觉

3. 脊髓和脑的关系: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

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

4.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项目

形成

神经中枢

特点

意义

联系

举例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反射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

先天性;终身性;数量有限

动物生存必不可少,使机体初

步适应环境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生活过程中建立的,条件反

射应不断应用非条件反射刺激的强化才能维持下去,否则将不断减弱

甚至消失

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

射、婴儿的吮吸反射、进食过

程中的吞咽反射等

条件反射

在后天生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反射

经过大脑皮层

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

不断增加

提高了人或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学习、“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画饼

充饥”以及实验中狗听到铃声就分泌唾

液等

5.语言活动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名称

布 罗 卡 区(表 达

性失语症区)

韦尼克区

位置

大脑左半球额叶后部

大 脑 左 半 球 颞 叶 的 后

部 与 顶 叶 和 枕 叶 相 连

接处

功能

如 果 该 区 域 受 伤 ,则 患 者 可 以 理 解 语

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

如果该区域受伤,则患者可以说话,但

不能理解语言,即可以听到声音,却不

能理解它的意义

6.植物性神经调节内脏的活动:

(1)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项目

躯体

反射

内脏

反射

效应器

接 受 意 识 支 配 的 骨

骼肌

不 被 意 识 支 配 的 消

化道的平滑肌、心脏

的心肌等

作用

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使动物体

对 外 部 环 境 的 变 化 产 生 迅 速

的反应

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对维持

内环境的稳态发挥重要作用

举例

膝跳反射、缩手反射

消 化 道 的 平 滑 肌 活

动、心脏的心肌活动

(2)控制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也称自主神经。

名师点拨 人脑与大脑的结构:

(1)人脑的结构:

6

6ffl

O

6

6

6

(2)人大脑的两个半球:

①左半球内侧面:

 ! 

66

ffiM!

ffiffi

6

O

6ffl 6  >

)

6

②右半球外侧面:

 !

M

ffiM!

ffi

M

!

M



名师点拨“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

非条件反射:一看 形成 遗传获得,先天性 非条件反射

后天生活中训练形成 条件反射

二看 中枢 大脑皮层不参与 非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参与 条件反射

三看 存在 终生存在,不消退 非条件反射

可消退、可建立 条件反射

名师点拨 人大脑左半球外侧面的功

能定位:

>

U U

DU U

B

6

L

M

!

ffi

>+

M + M

!

4



M

12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13页

备考笔记

专题二 神经调节 

(3)植物性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ffl









fl

ff















 

 



 





 



















项目

状态

皮肤

呼吸器官

循环器官

消化器官

代谢

二者联系

交感神经

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活动占据优势

瞳孔扩张

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加

支气管扩张

心跳加速;内脏、皮肤等血管收缩

抑制胃肠蠕动及消化腺的分泌活动

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促进

糖原分解

身体的绝大多数内脏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也接受副交感神经

的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两种神经的作用往往是拮抗的,这种交互

作用使得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更灵敏、更有效、更准确

副交感神经

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活动占

据优势

瞳孔收缩;促进泪腺分泌泪液

——

支气管收缩

心跳减慢

促进胃肠蠕动及消化液的分泌

促进胰岛素分泌

名师点拨

(1)躯体反射与内脏反射的比较:

C 6

CO

O5

6=0

6



@F

 @

F

FA

fl K

(2)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

的分级调节:

①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示意图:

大脑皮层

小脑和脑干

脊髓

肌肉收缩等运动

②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示意图:

大脑

脊髓

内脏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13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14页

 知识宝典 生物学

备考笔记

考点 001 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考频:★★★★★

1.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1)抗原:

概念

化学本质

性质

所有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排除的“非己”物质称为抗原。可以是病毒、细

菌表面的蛋白质,也可以是细菌分泌出的毒素

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10000 的蛋白质,有时也可能是多糖或脂类

①异物性:抗原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但自身的一些细胞也可

以成为抗原,如癌细胞等

②大分子性:抗原的相对分子质量通常大于 10000,当其水解为小分子

物质时,即丧失抗原性

③特异性:一种抗原通常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细胞毒性 T 细胞发生特

异性结合

(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分子):

存在位置

化学本质

产生时期

性质

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

细胞膜糖蛋白

在胚胎发育中产生

特异性,即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人有不同的 MHC 分子,没有两

个人有相同的 MHC 分子

(3)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防卫: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②监控并清除机体内部衰老、破损的细胞或癌变细胞。

2.免疫系统的组成:









 fl

fflfflfi fi

+36 

fi5\"36





 

   fi  fi 

 

fl









fifi 









 

T 

fifffi

fflfflfifiB 



 

3.人体对抗病原体的三道防线:

ffi



+5S6

!6fi#8F

5F

ffi8'Bfiflfi

36fi 

fi





ffi

ffi





ffifi

ffi

ffi

ffi

ffi

名师点拨 骨 髓 造 血 干 细 胞 分 化 出

多种血细胞:

OOE=36

Offl36 \"ffl36

\" 36

7&ffi

36

336 ffl36 136

 36 1

36

F

136

-

136

+36

#\"

36

5\"

36

=ffi

名师点拨

(1)所 有 的 淋 巴 细 胞 都 属 于 免 疫 细

胞,但免疫细胞除了淋巴细胞之

外,还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

胞等。

(2)免疫活性物质并非只能由免疫细

胞分泌,如泪腺和唾液腺细胞可

分泌溶菌酶。

(3)所有的免疫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

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发育而来,但

并非都在骨髓或胸腺里发育成熟。

专题四 免疫调节

备考笔记

24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15页

备考笔记

专题四 免疫调节 

考点 002 非特异性免疫  考频:★★★★★

1.非特异性免疫:

概念

来源

对象

特点

基础

意义

又称先天性免疫,指机体先天具有的正常的生理防御功能,对各种不同的

病原体和异物的入侵都能作出相应的免疫应答

遗传而来

对所有病原体都起作用

无特异性,针对多种病原体发挥防御作用,对入侵抗原物质的清除没有特

异的选择性。反应快,大多数病原体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就能被机体察觉

并清除。时间短、作用弱、作用范围广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是动物生存的重要保障

2.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1)物理屏障:

组成

功能

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

①皮肤的阻挡作用。皮肤的表面有一层死细胞(角质细胞),病原体不能在

这种环境中生存

②黏膜的阻挡作用和附属物(如纤毛)的清除作用。存在于空气中的微生

物会被呼吸道黏膜所分泌的黏液捕获,并通过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摆动,

将黏液推向咽部,使潜在的入侵者离开肺部进入消化道

③当感染源偶尔进入呼吸道和消化道时,身体会运用一些防御体系,像咳

嗽、打喷嚏和呕吐等方式来抵御病原体

(2)化学防御:

组成

功能

皮肤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唾液中的溶菌酶和胃液中的胃酸等

皮肤中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使皮肤表面 pH 为 3~5,足可抑制许多微生物的

生长。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消化细菌的细胞壁。在泪液、胃液和肠液中也含有

溶菌酶和其他的酶可以破坏细菌,保护身体。胃液中的胃酸会杀死大部分微

生物。尿液以它的低 pH 和冲洗作用可使大多数病原体无法在尿道中生存

3.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1)炎症反应:



fi







*+fi fl

fifi 

fi fi

3fi fl

 fi



55fi

fflfifi

fl





 









&fi 

 fifl +

362fi

1fifi

fifflfi ffl

 

(2)脓液:在对抗感染的过程中,一些白细胞死亡。这些白细胞及一些

坏死组织、坏死细胞、死细菌和活的白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黄色

黏稠的液体,称为脓液。脓液出现,表示身体正在克服感染。

名师点拨 吞噬细胞的作用:

易错提醒 关于非特异性免疫的三点

提醒:

(1)溶 菌 酶 杀 菌 一 定 是 非 特 异 性 免

疫,唾液中的溶菌酶为第一道防线,

血浆中的溶菌酶为第二道防线。

(2)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

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

道防线),也参与特异性免疫(第

三道防线)。

(3)体表屏障的化学防御还包括黏膜

的分泌物,如呼吸道黏膜分泌的

溶菌酶,胃黏膜分泌的胃酸,还有

唾液、泪液、胃液等,虽然不属于

体液,但都具有杀菌作用,属于保

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名师点拨 皮肤的保护作用:

名师点拨 呼 吸 道 黏 膜 上 纤 毛 的 清

扫作用:

25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16页

 知识宝典 生物学

备考笔记

(3)干扰素:

种类

α 干扰素

β 干扰素

γ 干扰素

化学本质

蛋白质

来源

由 被 病 毒 感 染

的体细胞产生

由白细胞产生

作用

并不直接杀死病毒,而是作为信号刺激周

围细胞产生另一种能抑制病毒复制的蛋

白质,从而抵抗感染

对抗感染并抗击肿瘤

考点 003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考频:★★★★★

1.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

ì

í

î

ï

ï

ïï

ï

ï

ïï

分类ì

í

î

T淋巴细胞诱导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诱导体液免疫

特点ì

í

î

针对特定的病原体发挥作用

有免疫记忆

2.B 淋巴细胞和 T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

(1)识别过程:

B ffi

 

MHC T ffi



  ffi 











(2)淋巴细胞具有特异性:每一种淋巴细胞的受体对应一种特殊结构

的抗原分子。

2.细胞免疫:

(1)作用对象:被病毒侵染的体细胞、自身癌变细胞和异体细胞。

(2)参与的 T 淋巴细胞:辅助性 T 细胞(Th)和细胞毒性 T 细胞(Tc)。

(3)过程:







T





T





 DNAffi 

flfl

 

   

fl











 





T





T 







 

2 

T



MHC







3.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及其功能:

细胞

吞噬细胞

细胞毒性 T 细胞

记忆 T 细胞

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

辅助性 T 细胞

功能

吞噬、处理病原体、呈递抗原

受抗原信号的刺激增殖分化

形成免疫记忆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靶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

分泌白细胞介素-2 等细胞因子,在免疫中发挥信号作用

名师点拨

(1)B 淋巴细胞表面受体识别抗原分

子的空间结构:

38!+ 2

B\"36=L 

B\"36=L 

38=L

(2)T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

MHC 

3D\")+

5

MHC 

)D+5

36

T\"36

T\"36 

名师点拨 吞 噬 细 胞 在 非 特 异 性 免

疫和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

(1)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吞

噬消灭病原体。

(2)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吞噬

处理病原体,呈递抗原-MHC 复

合体给 T 淋巴细胞。

名师点拨

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在细胞因

子的促进作用下,增殖分化。

$



3

6



ffi

>*UAffi

26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17页

备考笔记

专题四 免疫调节 

4.体液免疫:

(1)抗体(免疫球蛋白)

ì

í

î

ï

ï

ï

ï

ï

ï

ï

ï

化学本质:蛋白质

结构:“Y”字形,有两个相同的抗原结合位点

特点:高度的特异性

作用:结合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

(2)过程:





B 

B

 

ffi 

 

   











 







T



  B 

MHC



 

5.抗原和抗体的比较:

项目

概念

来源

成分

分布

特性

应用

抗原

所有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排除的“非

己”物质

细菌、病毒、花粉等外来物或体内衰

老、癌变的细胞

并非都是蛋白质

细胞外的抗原引起体液免疫,细胞

内的抗原引起细胞免疫

一般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体内,使人在

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和记忆细

胞,获得免疫

抗体

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

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人体受到抗原刺激产生的,也可以通

过免疫治疗输入

都是蛋白质(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

和外分泌液中

特异性

给人注射含有抗体的血清,使人快速

获得相应的免疫

6.白细胞介素-1 和白细胞介素-2 的比较:

种类

白细胞

介素-1

白细胞

介素-2

来源

由活化的巨

噬细胞合成

和分泌

由活化的辅

助性 T 细胞

合成和分泌

化学本质

蛋白质

蛋白质

作用

能刺激下丘脑内的神经元,使体温升高,引起

发热

能刺激细胞毒性 T 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开始增

殖并形成一个细胞克隆,接着分化为效应细胞

毒性 T 细胞群和记忆细胞毒性 T 细胞群;也能

对 B 细胞的生长及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7.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参与的

细胞

吞噬细胞、B 淋巴细胞、辅助性 T 细胞、

效应 B 细胞、记忆 B 细胞

吞噬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

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 T细胞、记忆

细胞毒性T细胞等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名师点拨 体 液 免 疫 依 靠 抗 体 发 挥

作用:

(1)抗体可随体液循环流动并与细胞

外特定的抗原体或病毒结合。

(2)抗原抗体结合后可防止病原体对

体细胞的黏附和侵染,使毒素被

中和而失效;抗原抗体结合形成

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

噬消化。

(3)当再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 B 细

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

量的抗体。在一次免疫应答中产

生的抗体不会全部用完。

名师点拨 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

36

38 2





36



38

易错提醒

(1)效应 B 细胞在初次免疫应答时来

自 B 淋巴细胞,在二次免疫应答

时来自 B 淋巴细胞和记忆 B 细胞。

(2)效应 B 细胞可以大量合成和分泌

特异性抗体,但其表面没有相应

抗原的受体,不能识别抗原。

(3)免疫活性物质不是只在特异性免

疫中发挥作用,抗体和部分细胞

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而溶菌酶和一些细胞因子在非特

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27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18页

 知识宝典 生物学

备考笔记

免疫活

性物质

作用

对象

作用

方式

联系

抗体、细胞因子等

侵入内环境的抗原,如细胞外的病原体

和毒素

效应 B 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

特异性结合

①对进入细胞内的抗原,细胞免疫先发挥作用,将抗原从靶细胞中释放出来,

再由体液免疫将其彻底清除

②若机体无胸腺或 T 细胞,则细胞免疫不存在,大部分体液免疫也将丧失

白细胞介素-2 等细胞因子

被抗原侵入的体细胞、自身癌变

细胞和异体细胞

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与靶细胞结

合并释放穿孔素等杀伤性物质

(续表)

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8.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项目

区别

联系

来源

对象

特点

基础

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

免疫

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

第一道防线(体表的物理屏障和

化学防御);第二道防线(多种非

特异性的细胞和化学物质)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

负着机体的免疫

特异性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

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有免疫记忆、有特异性、作用强且时间长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淋巴细胞)

9.二次免疫及其特点:











ffi

b b

a

 

O

注:①曲线 a 表示抗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②曲线 b 表示患病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1)初次免疫:机体在第一次接触某种抗原时所产生的免疫反应。由

于体内没有识别该抗原的记忆细胞,故抗体产生速度较慢,导致免疫

过程较慢。

(2)二次免疫: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 B 细胞很快地作出反应,即

快速分裂产生新的效应 B 细胞和记忆 B 细胞,效应 B 细胞产生抗体消

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3)二次免疫的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个体尚未患

病之前将其消灭,或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10.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

(1)免疫接种(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

染性疾病的方法。

名师点拨 记忆细胞的特点:

(1)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

住”入侵的抗原。

(2)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

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

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

名师点拨 体 液 免 疫 与 细 胞 免 疫 的

判断方法:

(1)一看免疫细胞参与路线:

36 T36 B36

36 36

T36

T36

ffiB36

U

\"*

flB36

U3

6*

(2)二看参战成分及免疫结果:

U.'

B3 U!\"36K U

\"*

36U36 T3

6BL36=?flL

K:+U36*

(3)三看攻击目标(抗原):

 (

fi36fi+

U; U+fl\"*

367C

36+fl36*

28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19页

备考笔记

专题四 免疫调节 

(2)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比较:

项目

概念

作用方式

特点

主动免疫

通过接种灭活或减毒的疫苗而获得免疫力。

现有的疫苗有三种类型:①灭活的微生物;②

减毒的微生物;③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

三类疫苗通过注射或口服进入体内,使体内

产生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种则引发二次免

疫应答

产生抗体较慢,所以要提前注射疫苗,但维持

时间较长

被动免疫

通过接种针对某病原体

的抗体(抗血清,即含抗

体血清)而获得免疫力

——

效应快,一经输入即可获

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

11.ABO 血型鉴定:

A



fi B fi

A

B

AB

O

A

A

A

A

B

B

B

B

B



fi A fi

甲 ABO 血型鉴定示意图

ffi



ffi

ffi ffi

AB

A

Afi Bfi Bfi Afi

B

乙 ABO 血型鉴定真实照片

考点 004 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的疾病  考频:★★★★★

1.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发过敏和自身免疫疾病:

(1)过敏反应:

概念

种类

致敏原

特点

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

功能紊乱。是针对非致病性抗原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速发型过敏反应和迟发型过敏反应

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包括花粉、某些食物、某些药物、螨虫、蘑菇孢子、

昆虫的毒液、灰尘、化妆品等

①人体第一次接触致敏原一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②如果抗体吸附在皮肤上,则过敏反应出现的症状是皮肤出现红肿、荨

麻疹、血管性水肿等,这时局部区域的组织液会增加

(2)自身免疫病:

概念

器官特异性

自身免疫病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的抗体和 T淋巴细胞攻击自身的组织,

对组织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

自身的抗体只攻击某一器官,如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

波及全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名师点拨“外毒素”“类毒素”“抗毒

素”“凝集素”的概念辨析:

(1)外毒素:指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

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对机体有

害的毒性物质,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毒性强,可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

(2)类毒素:指一些经变性或化学修

饰而失去原有毒性,但仍可刺激

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毒素,也叫

无毒抗原。在医疗实践中,可用

类毒素进行免疫预防接种(主动

免疫),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以预防相应的疾病。

(3)抗毒素:指某种抗体或含有某种抗

体的免疫血清,能“中和”相应毒

素。在医疗实践中,可通过注射抗

毒素进行免疫治疗(被动免疫)。

(4)凝集素:在免疫学中是一种抗体,

它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

易错提醒

(1)抗原≠致敏原:致敏原对于过敏

者来说是一种抗原,对于不过敏

者来说则不是抗原,即致敏原具

有个体差异性,而抗原不具有个

体差异性。

(2)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29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20页

 知识宝典 生物学

备考笔记

(3)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比较:

比较项目

激发因素

反应时机

抗体分布

反应结果

体液免疫

抗原

第一次或以后每次接触抗原

血浆、组织液、外分泌液

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

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

致敏原

机体再次接触致敏原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使细胞释放组胺等,从而引发过

敏反应

2.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引起免疫缺乏病:

(1)免疫缺乏病的概念和种类:

概念

先天性的免疫

缺乏病

后天获得的免

疫缺乏病

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引起的疾病

先天缺乏 B 淋巴细胞或 T 淋巴细胞,对“非己”成分缺乏免

疫应答能力,很容易因感染病原体而致病,甚至死亡

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于感染人

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的严重的免疫缺乏病

(2)艾滋病:

传播途径

致病机理

危害

预防措施

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3/\"



 HIV 

T 

T

DNA

ffiDNA



T fl

 HIV 

 mRNA

RNA

 







免疫功能逐渐衰退;易被感染且无法控制;往往身体消瘦,也可能出现

痴呆;从症状出现时起,预期寿命只有 1~3 年

洁身自爱;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远离毒品;对已感染 HIV 的孕

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宫产,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

(3)HIV 侵入与机体免疫应答:

0 1 2 3 4 5 6 7 8 9 10

ffi



T



HIV

HIV







T







*

6F



DT364

4U*2

4=- Uffi

ffi(

HIV\"

UD

536E#U

K*'(U\"

35

HIVffi

flU+*2

4  

*

①在第 1 年内,HIV 刚侵入人体时,机体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

②在第 1 年到第 9 年内,HIV 的浓度逐渐升高,原因是辅助性 T 淋巴细

胞减少,严重削弱免疫功能。该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

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③辅助性 T 细胞的多少和 HIV 浓度之间呈负相关。

名师点拨 HIV 结构示意图:

HIV@

K36

ffi+2;+

;+B

ffi736+

6BU *

+;+

ffi*

RNA

ED

F

易错提醒 关于 HIV 的两点提醒:

(1)HIV 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

空气途径(如打喷嚏、咳嗽)传播。

HIV 不能经昆虫传播,也不会通过

食物、握手传播。

(2)HIV 主要感染人体内辅助性 T 细

胞,还可以感染体内其他类型的

细胞,如脑细胞、巨噬细胞。

名师点拨 HIV在辅助性T细胞中增殖:

HIV

K

<

 6

ED



ffl2

5@

36ffl D

3=

* RNA * ;+B

36DNA * DNA

* RNA

EDF

JDNA

N3NA

HIV

F



36

;+

B6+

*

30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21页

 知识宝典 生物学

备考笔记

考点 001 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考频:★★★★★

1.种群:

概念

组成

意义

特点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通常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

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也是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①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种群特征,是一个能够

自我调节、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

②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1)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种群密度:

概念

意义

某个物种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是反映种群大小的最常用

指标

种群密度的变化是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种群密度的大小可作为人类判断

生物有益或有害、保护或防治的依据,也可作为评价保护和防治效果的指标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

长率

定义

特点

定义

影响因素

含义

计算公式

一般用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或千

分比表示

不同种类动物由于性成熟的时间,每次产仔(卵)数和每年生

殖次数不同,出生率会存在差异,通常高等动物的出生率要低

于低等动物

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或千分比

①内在因素:生物个体的生理寿命

②外在因素:疾病、饥饿、寒冷、干旱、被捕食和意外死亡等

表示种群数量变化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

意义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或千分比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④年龄结构:

概念

种群的

年龄组

指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可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

生态学家通常把种群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三个年龄组。生

殖前期指尚无生殖能力的年龄阶段,生殖期指具有繁殖能力的年龄阶段,

生殖后期指丧失了生殖能力的年龄阶段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专题六 种群

名师点拨 种群年龄结构的常见图示:

(1)年龄金字塔模式图:

J

* ffi

* ffi

* ffi

♂ ♀

/

♂ ♀

=E

♂ ♀

(2)统计图:

/



♀ ♂

0

T

J



0

♀ ♂

T

(3)曲线图:







T

J

O T

/

O







T

=E

O







(4)柱形图:

T

J

O

!



T

/

O

!



T

=E

O

!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

体的比例:

①增长型中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多、

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少。

②稳定型中处于各年龄段的个体比

例适中。

③衰退型中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少、

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多。

备考笔记

易错提醒 个体死亡对该种群来说未

必不利:

只有衰老的个体不断死去,新的

个体不断产生,才能保持物种的延续

和遗传的多样性,使种群不断适应变

化着的环境。

易错提醒 种群的边界:

种群的边界可以是自然的,也可

以是由人为划定的。

40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22页

备考笔记

专题六 种群 

年龄金

字塔

意义

图例







种群特征

未来的出生

率与死亡率

通过分析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增长型

有大量处于生殖前

期的个体,处于生殖

后期的个体数较少

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型

处于生殖前期的个

体与生殖后期的个

体数大致相等

出生率≈死亡率

衰退型

处于生殖前期的

个体数少,而生殖

后期的个体数多

出生率<死亡率

(续表)

⑤性别比例:

概念

比例关系

意义

实践应用

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大多数高等动物的种群(如人类),其性别比例基本保持 1∶1

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采用干扰和破坏害虫自然性别比例的方法来

降低害虫的数量

(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ff

ffl

.4F

U.4U









 

ffi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

量,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

迁出率。

③年龄结构¾¾®影响

出生率和死亡率¾¾®决定

种群密度¾¾®预测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④性别比例 ¾¾®影响

出生率 ¾¾®决定

种群密度。

⑤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采用干扰和破坏害虫性别比例的方法来降低

害虫数量。

3.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

(1)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小型哺乳类、鸟类、鱼

类等动物。

②计算公式:N=M·n/m(N 表示动物总个体数,M 表示总数中被标志的

个体数,n 表示重捕个体数,m 表示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③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

原理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

志后在原捕获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并根据公式 N=M·n/m,

估算该种群的总数量

名师点拨 我国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

儿性别鉴定。

8fiOKfi

易错提醒 特殊的年龄结构:

有些昆虫(如蜉蝣和蝉等),生殖

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

等于零。

易错提醒 关于标志重捕法操作过程

中的五点提醒:

(1)操作过程中要确保标志物和标志

方法对被调查动物的寿命和行为

不会产生影响。

(2)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且在调查

期间不易脱落消失。

(3)调查期间,被调查动物没有大量

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个体。

(4)操作过程中要确保被标志个体与

未被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概

率相同。

(5)操作过程中要确保两次捕获的间

隔时间不能太长。

易错提醒 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点

提醒: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

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

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

率高造成的。

(3)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

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4)将性外激素释放到田里,干扰雌、

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41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23页

 知识宝典 生物学

备考笔记 目的要求

步骤

①初步学会标志重捕法

②体验运用该方法调查种群数量的过程

   50ff20ff

 

20fffi  fi ff

  ffi 1ff fi30

  

fffiff

fl

(续表)

④标志重捕法中误差的分析方法:

标志重捕法中的误差分析,关键是分析公式 N=M·n/m 中的 m 值

变化。应首先从 m 值开始分析,思考此值在实际操作中是偏大还是偏

小,然后代入公式计算判断。标志重捕法中,凡是能导致被标志个体数

量减少的因素都会使调查数值比实际值偏大,反之亦然。

(2)样方法:

取样

对象

取样

原则

调查

程序

取样

方法

计数

原则

计算

公式

①适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②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

子叶草本植物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即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

样方面积可取 100 m2

、灌木可取 16 m2

、草本植物可取 1 m2

);样方数量依总

面积而定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

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①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

②甲图中边界线上的个体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点上的;乙图中边界

线上的个体只计数虚线一侧压线个体。甲、乙两图中实心圆表示需统计的

个体(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之和/样方数=(N1+N2+…+Nn)/n

(注意:这里的 N1、N2等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

常适用于方形地块

常适用于狭长地块

易错提醒 关于标志重捕法模拟实验

中的三点提醒:

(1)“标志模拟”步骤中,标记黄豆后

放回纸袋并摇动均匀的目的是模

拟动物的随机运动。

(2)估算结束后,应将纸袋中剩余的

黄豆倒出,并计数;在模拟活动结

束后,应将黄豆回收。

(3)第 3 步“次捕模拟”中再次抓取黄

豆时要做到随机抓取。

名师点拨 标志重捕法中产生误差的

原因:

(1)使 种 群 密 度 估 算 值 偏 大(m 值偏

小)的情况:

①标志物易脱落。

②被标志个体再次被捕获的概率

降低。

③标志物导致被标志个体容易被

天敌捕食。

④被标志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

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

被标志个体稀少处捕获。

(2)使 种 群 密 度 估 算 值 偏 小(m 值偏

大)的情况:

①被标志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

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

被标志个体密集处捕获。

② 标 志 物 妨 碍 被 标 志 个 体 的 活

动,使其被重新捕获的概率增大。

易错提醒 关于样方法操作过程中的

两点提醒:

(1)取样面积大小一般为 1 m2

(2)样方的数量一般为 5 个,统计样方

个数越多,调查结果就越接近真

实情况。

42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24页

备考笔记

专题六 种群 

考点 002 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和影响因素  考频:★★★★★

1.活动——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

ffl



ffl

ffi



ffiffl







ffl

ffl







ffl

fi



fi fl  

 flffi

fi



ffifi







fi

-fiffl0

 @





  ffi



ffi 



  



 flfi

ffi fi   







500 m- 3fi  flfl2 cm

fi 



ffl2ffi

2ffi

fi  fi

 fi



   20^25 



 

 fi 3

 fl 

 fi 

ffflfi  1^2fl

fi

 fi 

fffl

ffflfi

flfi  



 



ffi fi

O ffi/

 fl



 flffi

 ffi

fi

flfi

fl

ffi

 fl fifi



fi

fi flffi

/

fl



2.比较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方式:

曲线形状

数学模型

前提条件

种群增长

率的变化

种群增长速

率的变化

“J”形

ffi O





fl

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

生物制约(理想状态)

ffi O







ffi



ffi O







ffi





“S”形

ffi 







ffl

O

K2

K 



fl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

生物制约(现实状态)

O t1 t2

ffi







ffi



ffi

Ot0 t1 t2

K2 

K 







ffi





项目 指数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

名师点拨 果蝇种群增长情况记录表:

时间

第 1 天

第 2 天

第 3 天

第 4 天

……

第 21 天

瓶 1 瓶 2 瓶 3 平均值

易错提醒 关于“探究果蝇种群的增

长”活动的三点提醒:

(1)实验中遵循平行重复原则,可排

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减小实验误差。

(2)实验中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排除

了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每天计数结束后应再将全部果蝇

放回各广口瓶中继续培养。

名师点拨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现实系统

或其性质的一个抽象简化的数学结

构。建立数学模型是解释生物种群

数量动态变化的重要方法。常见的

模型形式除了数学模型以外,还包括

物理模型、概念模型等。

(1)酶活性受温度或 pH 影响曲线图、

细胞周期中核 DNA 含量、染色体

数量变化曲线等都属于数学模型。

(2)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细胞膜的

流动镶嵌模型等都属于物理模型。

(3)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

化的解释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

说的解释模型等都属于概念模型。

43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25页

 知识宝典 生物学

备考笔记

适用范围

联系

实例

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

初一段时间

ffifi  fi

  fi

Kfiflfi

S 

J



O ffi





fl



fl

fl

ffi

O a b c

K2

K1





fl

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增长情况,种群增长大大超过了环境容纳量,致使

环境中某些资源要素受到破坏,继而造成环境容纳量的下降。例如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不能复原。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

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自然种群

(续表)

项目 指数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

3.种群数量“S”形增长曲线的变式:

项目

变式

图示

分析

“S”形曲线 K/2 和 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ffi

t0 t1 t2

K

K/2

O







ffi





①t1之前,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 K/2 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②t2时,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 0

ffi

t0 t1 t2

K 

K/2



 





O













4.K 值的综合分析:

(1)对“S”形增长曲线的解读:

EffifiDfiU.4

BDK/2 U.

4

JE# 

N ffifiEfiU.4

DDKflU

.444

J

K\"

DffifiCfiU.4

DK/2flU

.4

Jffi

ffifiAfiU.4

U.4



J4

EffifiBfiUK,

+

U.4



JE#

A B

C

D

E

ffi

K

K/2

O





fl

(2)环境容纳量: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用字母 K

表示。由于种群数量高于 K 时可能下降,低于 K 时可能上升,所以 K 值

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

易错提醒 关于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

率的三点提醒:

(1)种群增长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

数量/初始数量×100%。

(2)种群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

的数量/时间。

(3)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

为 K

2 。 当 种 群 数 量 为 K 时 ,种 群

增长速率为 0,此时该种群的年龄

结构为稳定型。

名师点拨

(1)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数量

呈指数增长。

)ffi

:'

(2)现实条件:如受到气候、食物、天

敌、传染病等条件的限制,种群数

量呈逻辑斯谛增长。

(ffi

44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26页

备考笔记

专题六 种群 

(3)K 值的特点:K 值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在环境未遭受破

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K 值)附近上下波动,故 K 值并非任

一时刻种群的最大值。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

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O ffi

A C

K

D B 



fl

(4)K 值的影响因素:气候、食物、天敌等环境条件。

(5)K 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

阻力,增大 K 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

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 K 值。

(6)K/2 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

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 K/2 处黄金开发点,将被开发

资源的种群数量维持在 K/2 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

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必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使其数量远低于K/2。

5.种群数量的波动:

(1)含义: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着时间而变化

的,这就是种群的数量波动。

(2)原因:任何一个特定环境中种群的生存资源总是有限的,周围的环

境条件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而引起种群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

出率的改变,使其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发生变化。

(3)类型:

①周期性波动:

概念

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

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基本相等就可称之为

周期性波动

食物等发生周期性短缺

季节性波动

年间波动

主要由环境的周期性季节变化所决定,种群数量随季节

变化而改变,年年如此

指种群数量的变动是以多年为一个周期的重复波动,这

种波动的周期常常是几年,甚至更长。种群数量的周期

性年间波动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简单的高纬度环境中,

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名师点拨 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O A′ A

flK

.

4

J

E

(

O B

flK

*(

(



*

(





(

O C′ C

flK

*E(

E(



*

E

(





E

(

O D′ D

flK

.

4



F

图中 A、B、C、D 点对应的种群数

量为 K 值,A′、C′、D′点所对应的种群

数量为 K/2。

45

核心要点 名师精编

第27页

思维导图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上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