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 天水晚报·麦积山文化周刊(2024.5期)

发布时间:2024-2-0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读报 | 天水晚报·麦积山文化周刊(2024.5期)

责任编辑:胡晓宜编辑:刘蕾2024年2月1日星期四5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读城不等记者回忆,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天水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4年甘肃省“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暨天水市非遗年货节系列活动便已拉开序幕:激情飞扬的陇原民间舞蹈秦州夹板舞、铿锵有力的西北地方特色舞蹈秦安羊皮扇鼓舞、高亢悠扬委婉动听的张家川花儿、源远流长的武山武术、一人分饰两角的清水木人摔跤等十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轮番展演,非遗传承人纷纷走上舞台,用精彩的表演展示了天水非遗的魅力,也让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更加热闹,迎春氛围更加浓厚。持续近一小时美轮美奂的非遗文化展演,让台下的嘉宾和市民大饱眼福,更引得观众连连称赞。“太精彩了,这几年我因为身体的原因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如此美妙的非遗表演了,希望类似活动今后在天水能多举办些。”特地赶来观看非遗表演的李巧玲老人兴奋地说道。这还不算完,主舞台附近的非遗集市更是人声鼎沸。循声望去,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摆在步道两侧的非遗展位,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一个挨着一个聚在一起,铆足劲儿... [收起]
[展开]
读报 | 天水晚报·麦积山文化周刊(2024.5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责任编辑:胡晓宜编辑:刘蕾2024年2月1日星期四5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读城不等记者回忆,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天水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4年甘肃省“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暨天水市非遗年货节系列活动便已拉开序幕:激情飞扬的陇原民间舞蹈秦州夹板舞、铿锵有力的西北地方特色舞蹈秦安羊皮扇鼓舞、高亢悠扬委婉动听的张家川花儿、源远流长的武山武术、一人分饰两角的清水木人摔跤等十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轮番展演,非遗传承人纷纷走上舞台,用精彩的表演展示了天水非遗的魅力,也让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更加热闹,迎春氛围更加浓厚。持续近一小时美轮美奂的非遗文化展演,让台下的嘉宾和市民大饱眼福,更引得观众连连称赞。“太精彩了,这几年我因为身体的原因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如此美妙的非遗表演了,希望类似活动今后在天水能多举办些。”特地赶来观看非遗表演的李巧玲老人兴奋地说道。这还不算完,主舞台附近的非遗集市更是人声鼎沸。循声望去,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摆在步道两侧的非遗展位,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一个挨着一个聚在一起,铆足劲儿要留住人的脚步。市民与游客的兴致则不减分毫,他们有的细细观摩非遗展演,有的精挑细选非遗产品,称心年货在手,更见喜气洋洋。这股人气跟过年的兴奋劲儿一样火热。可以说,从走进非遗集市开始,年味便融在非遗里,成为市民心头的风景、囊中的收获。武山夜光杯雕、甘谷雅路人麻鞋、兰州剪纸、平凉彩灯制作技艺、张掖民间刺绣等非遗产品,组成一道文化风景,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市民,带着孩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沉醉流连。记忆里的那些浓浓的年味儿,在非遗技艺中鲜活起来。整个非遗集市上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一位低头作画的老人,初见时记者并不以为然,认为只是普通形式的作画,类似白描。但俯身仔细一看却大有乾坤,原来老人手中握着的并不是毛笔,而是半截扁平的木条。只见老人用扁平的木条蘸着墨汁,在轮廓线内以墨填色、皴擦点染,不多时,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花便在他的描画下落墨成形。采访中记者得知,这位作画的老人,便是至今已有百年传承历史的省级非遗项目白银李氏树皮笔画代表性传承人李尚义,已是古稀之年的他手中所拿“木条”,实为榆树皮。对于参加此活动的李尚义老人来说,他感到非常开心。他告诉记者,作为省级非遗李氏树皮笔画传承人,他在现场作画,就是想展示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李氏树皮笔画,了解非遗。也希望此次有缘能在天水收徒,借此让李氏树皮笔画这一家族非遗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虽还是腊月,我已感受到了天水浓浓的年味儿,也希望李氏树皮笔画的加入,能给全省非遗过大年活动增添了一抹亮色。”“葫芦雕刻艺术是民间工艺‘河州三绝’之一,融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以中国画线描为基础,构图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它将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刻入画面,供人欣赏。”距李氏树皮笔画不远处,被游客、市民围得水泄不通的一个展位前,有人正耐心向大家介绍着,此人正是临夏刻葫芦省级非遗传承人啦玉祥。啦玉祥的身旁,他的徒弟正耐心雕刻着葫芦,其心无旁骛,以葫芦为纸,以刻刀为笔,让刀尖一笔笔游走在葫芦上。啦玉祥告诉记者,这是他和徒弟第一次来天水,此次来天水他一是想推介临夏刻葫芦,二是想和天水的非遗传承人交流学习。“看着这么多的天水市民喜欢我们的非遗作品,我心里特别高兴。这种展演才真正让非遗文化走上了集市、走进了千家万户,真心祝愿咱们甘肃的非遗作品越来越牛。”不仅其他市州的非遗展位前人潮涌动,天水非遗同样令人瞩目。关峡竹编、秦州区植物染、秦安陶艺、武山木雕等摊位前也是人气满满,交流声、问询声、还价声不绝于耳。麦积山石窟、小沙弥刺绣桌屏摆件,茧形壶、鲵鱼纹彩陶瓶刺绣挂件等出自武山刺绣县级非遗传承人王云霞之手的刺绣作品,深受市民喜爱。她将自己获得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的精美刺绣作品也带到非遗展区,向游客进行展销。“我主要是想通过咱们西北的陇绣,把天水当地的特色文化推广、宣传出去,另外也是想借着这些非遗文创作品,给咱们的市民送上一份祝福,希望大家能过一个喜庆年、文化年。”王云霞说。由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革悟工作室带来的一件件极具天水地域文化和龙文化元素的非遗文创产品,亦是吸引了众人驻足购买。一位带着嘉宾证的消费者对该工作室设计的一款麻制托特包爱不释手,在问过价格后便爽快付款。经过询问,记者才知道这位顾客是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左红,他告诉记者,革悟工作室设计的包很好地将非遗融合进了当代生活,价格也很亲民,且产品在配色雅致,与龙年结合得非常紧密,不管是自己背还是送人,都很喜庆。非遗添年味,民俗迎新春。为让市民、游客过一个年味十足的春节,我市积极创新文旅服务形式,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大力推进非遗项目挖掘、保护传承、推广传播、活化利用,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求突破,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让市民、游客在天水畅享“天景天味”。此次甘肃省“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活动,主要是进一步提高春节期间甘肃省非遗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营造浓郁、喜庆、祥和的节日文化氛围。这边非遗集市上的热闹依旧,那边主舞台又在上演“陇原儿女心向党·龙腾鼓舞贺新春”四季村晚优秀精品节目,这也是此次“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之一,此后甘肃省“非遗过大年·年货大集”、2024年天水非遗年货节、“非遗过大年·春联送福”等多项非遗活动也将相继开展。非遗“活”了,年味浓了。在如此鲜活的活动助推下,“非遗”走向大众之路必定会越走越宽,人民群众也将会过上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年……非遗大年春节临近,天水西关古城文化街区广场人潮涌动,刚靠近西关古城启汉楼广场,便听到锣鼓声声,远远看到舞狮队伍,就将记者的记忆一下拉回到小时候。但相比心底的节日记忆,如今似乎更为热闹。过□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徐媛清水剪纸我们的节日·春节

第3页

责任编辑:胡晓宜编辑:刘蕾2024年2月1日星期四6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文学藏诗楼◇◇◇节日的温暖□卜庆萍小时候年的味道是快乐浓浓穿新衣,放鞭炮攥着压岁钱,眉开眼笑长大后年的味道是团圆融融度除夕,守岁火举杯喜团聚,畅谈美好后来啊年的味道是忙碌匆匆,办年货,闹元宵辞旧贺迎新,喜庆萦绕而现在年的味道是盼望重重通视频,诉挂念惬意乐归程,天涯不老腊月扫房迎大年□马健腊月扫房的习俗,由来已久。每逢年根岁末,村上的家家户户都要扫房,把室内的所有灰尘一扫干净,以整洁的环境和愉悦的心情,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不过一般也不一定是腊月二十四才扫房,通常选晴朗的日子,着手开始。扫房首先要做的就是收拾东西,屋子里大到桌子、椅子、家具、电器,小到坛坛罐罐、缸缸盆盆乃至墙上的中堂画张,一股脑儿全部搬到院里,只剩下空空如也的房屋。扫房最为烦琐的是清洁屋内。早已换上旧外套的父亲戴上一顶帽子和一只口罩,然后,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屋顶、墙面上的尘土。扫帚是不用扎的,父亲因陋就简,把扫地笤帚拿来,用麻绳在上面绑上一根长长的木棍,顷刻间变成家里扫房的主要工具。我家房屋的屋顶很高,即使绑上木棍的笤帚也很难够上顶棚。登梯子扫房又不方便,于是,在扫房时,人就只好站在大板凳上。父亲很仔细,他用扫帚从房顶到墙壁彻底横扫一遍,就像鸟儿在古洞里扑腾了几下,呛得人喘不过气,睁不开眼,很快,屋内也开始向外喷起了灰尘。等到父亲从屋里出来时,已经是满身满脸罩着一层灰了。母亲也不会闲着,她拿着一只大大的铝盆,把白灰用水泡上,再拿一根木棍儿搅拌成一盆白浆,最后还在里面加一点蓝色钢笔水,据说它会让墙显得更白。和白灰也并非易事,稀了会往下流,浓了又粘不上墙,母亲总是先少放点水,等白灰泡开后再一点点加水,直到白灰糅合得合适为止。待屋内灰尘落定,父母开始准备滚刷和排笔。父亲把一大盆灰浆搬到屋里,再把滚刷浸在浆盆里,让它吸饱浆水,轻轻在墙上一滚,就会滚出一条宽宽的长长的白带子。这时,我们总是好奇地跑到门口张望,而母亲的斥责也会跟在身后:离那远点,看弄一身。用不了多久小小的屋子就变得亮堂起来,而父亲也已是一身的白点儿了。接下来就要看排笔的本事了。那些刷子滚不到的小地方要用排笔来完成了,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处,错落有致。屋内的白灰是要等一会儿才干的,这个时候我们一家人在外面拿鸡毛掸子把那些搬出来的家什清扫一遍,待屋内洁净再重新搬进去,用毛巾擦得光亮如新,再摆在原来的位置。环顾整个屋内,就如同一个经过梳洗打扮的人显出干净整洁的模样,一切旧的东西似乎已经都走出门去了,一切新的都将到来。腊月扫房迎大年,这个在农村老家并不起眼的民俗,却能使节日的氛围渐浓起来,使劳作一年的辛苦轻松起来,使百姓平平常常的日子红火起来,使孩子们对过年的期盼亮丽起来……随笔年的味道□崔军峰临近春节,身处异乡的思念和家乡的想念开始了绵延般的生长仿佛一冬的坚冰被“过年”二字打开这一江的春水呀越滚越大枝头的柿子,把远方望了又望远方的思念呀把返程的车票看了又看挂在村口柿子树上的柿子呀是母亲留下的美食是游子的航灯,是年的红灯笼当团聚的那天,村口的树下仿佛盼望了一冬的雪花被一场大雪覆盖来时的脚印,清晰可见阳光一头扎进河里如一把柴火,寒冬腊月要把冰融化妻子对丈夫说你回来了,我的阳光就出来了腊月□冯旭文美文小时候,每逢春节母亲都要动手给我做一身新衣服。先是纳鞋底,做一双暖脚的新鞋,那密密麻麻的走针,要耗费大部分做工,母亲常常在昏黄的灯光下,一直忙到深夜。做好了新鞋,是不急于让我穿的,只让我试试脚,然后母亲开始做衣裤。我依偎在母亲身边,拿一条裁剪下来的长布条,饶有兴致地玩耍,跑到院子里又蹦又跳。等全套的服装都做齐了,母亲把我叫过来,一件件套在我身上。瞅瞅衣袖,拽一下衣领,把量了再把量,接下来便是母亲满意的微笑。我只管伸出手脚,顺势把衣服穿上,享受贴心的温暖,是我唯一要做的事。当然,心灵手巧的母亲总是把活计做得无可挑剔,从纳鞋底那天起,我心里就乐开了花,在新年的期待中,一种甜蜜和幸福,水一样漫上来浸润着我,虽然那只是一身简朴的手工粗布衣。尽管烦琐,春节前母亲为我们做麦芽糖,仍是不厌其烦。母亲先将小麦浸泡,待发芽三四厘米长,把麦芽切碎,然后将糯米洗净倒进锅里焖熟,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发酵几个小时,直至冒出汁液,再将汁液滤出,用大火煎熬成糊状,冷却后即成糖块,麦芽糖便做好了。乍一说,好像简单,真正操作起来要复杂得多,况且不是谁都能做得好吃。做好了麦芽糖,母亲指定要送一些给邻家的孩子一起分享的。我忍不住嘴里直流口水,母亲就切出一块,将其加热,再用木棒搅出,如拉面般将融化的糖块拉至银白色,鲜亮亮的。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来,一点点含进嘴里。我咀嚼出了节日的味道,感觉年味是那样浓稠绵香。正月十五,母亲照例会给我做一盏萝卜灯。小朋友聚在一块,各自挑着自制的萝卜灯,快乐就从抖动的点点星火里洋溢开来。这简易的萝卜灯,做起来实在简单。取一个白萝卜,切出下面的一截,在两边找出两个对应的点系上绳子,拴上一根柴棒。在切出的萝卜中间再挖一个洞,往里面倒上适量豆油,放上一根棉花绳作捻,萝卜灯就做成了。但母亲总是想方设法做得精致一些,在外皮上用小刀刻出两个对称的福字来,萝卜灯自然也就注入了节日的气氛。看到母亲采来苇叶,摊开一片晾晒在院子里,我就闻到了端午节的味道。期待着端午节那天,母亲包好粽子,我一边咀嚼,一边听母亲讲屈原的故事。依稀的时光里,母亲总是用那双灵巧的手,细致入微地把每一件事做得生动真切。记忆中的母亲,为我们做每一件节日新衣,每一种节日吃食、习俗什物,都不厌其烦,投入无限的真诚和爱心。那时生活虽简朴,却暖意融融,日子虽清淡,却充满温馨。我们的节日·春节

第4页

责任编辑:胡晓宜编辑:刘蕾2024年2月1日星期四7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在这样一个雨雪天气,咂摸着迟子建笔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下子被其大气磅礴又略带忧伤的语言吸引了。书中大自然的神奇,鄂温克萨满的神秘,鄂温克人的神韵,鄂温克驯鹿的神采无一不使人惊叹。书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那样一种和谐共生的温暖让人感动。而那些生离死别,包括在自然进程中的破坏又让人觉得被忧伤包围着,这忧伤不浓烈,淡淡的,但却始终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书中的我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我叫什么名字?我为什么要把名字告诉你们呢?就像后来电视台的记者想要采访我:“你能讲讲你所经历的故事吗?”“我转身离开了。我为什么要把故事讲给他们听呢?”只有心有温暖且有大爱的人,才会这么风淡云清,才会淡漠浮名浮利,也才会在意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青涩年华的我,在一次逃避黑熊的过程中,迷路和饥饿让我遇到了第一任丈夫———拉吉达。我和拉吉达很恩爱,可惜,恩爱的人总是不能长久。拉吉达在一次被日本人拉去受训回来后,为了紧急寻找驯鹿,太疲累,在马背上睡着了以致活活被冻死。我的天地一下昏暗起来,心被血淋淋地撕裂着,肚中孕育中的女婴因此早产随拉吉达而去,眼眶中泪水止不住流下,心中的热血更是一滴滴流下。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坚韧地站起来,用身心俱疲的身子温柔地抚育着两个儿子,我不想让孩子们为我担忧,也不想让孩子们看到我的忧伤。这样的女性怎能不让读者为之忧伤而心酸,为之坚强而感动,为之丰富的心灵而震颤?因此,在战火中,瓦罗加被我吸引也是理所当然的了。瓦罗加———我的第二任丈夫,他是一个氏族的酋长。他以他博大深邃的爱紧紧地温暖着、包裹着我孤独寂凉的心。当我在为伊万的离去伤感而独自去河边岩石画画时,当我在月亮升起后回到营地时,瓦罗加什么也没有问,他只是为我递上一碗煮好的鹿奶茶。“一个好男人,是不会追问女人的去处的。”当刘乡长找到瓦罗加,说猎民有意推举他为激流乡的新乡长,可瓦罗加却指着我对来人说:“别看我剪掉长发了,可我还是她的酋长啊,她不下山,我这个酋长得陪着她啊!”我自始至终守护着山林,不愿下山居住。瓦罗加自始至终守护着我,守护着我的守护!人世间的大爱不正是由这一份份的小爱组成的吗?这一份份家庭中的小爱凝聚成灿烂的星河,永远熠熠生辉,永远在被爱者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那是夜晚的星星透过希楞柱,洒下的希望;那是爱人间相濡以沫的永恒誓言。可惜,聚散终有时,我依然好好地活着,我爱的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在深深的爱之中,在山上的一草一木中,我的忧伤也变得浅浅的了,因为每一个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都不想看到我忧伤;因为花草树木驯鹿抚平了我的忧伤。(《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深深的爱浅浅的忧———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林春霞阅读◇◇◇新书推荐本报讯【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徐媛】近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资助,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叶淑媛教授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论丛》(第一辑)由读者出版社出版发行。“论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公约精神和中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重点刊发研究甘肃非遗,兼及研究国内外非遗代表性项目和非遗保护理论的学术论文,文章坚持学术性,兼顾资料性、知识性,旨在加强业界人士的交流与争鸣,努力成为甘肃非遗保护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的前沿阵地。“论丛”设置的栏目有“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民俗文化”“传统音乐”“非遗保护与传承”“传承人口述史”等,刊发了国内知名学者麻国钧、刘文峰、濮文起、尚丽新、王萍、鲍震培、叶淑媛、张润平等人的30篇非遗研究论文,内容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各个方面。近年来,甘肃非遗保护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兰州文理学院也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论丛》的推出,搭建了甘肃非遗研究专业平台,对甘肃非遗和文旅融合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集刊的推出,必将对甘肃非遗的保护、发展、价值挖掘和综合开发等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通过非遗的学理性研究,推动非遗专业和学科建设。夜读手记书香陇原全民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论丛》(第一辑)出版书里书外前几天,女儿开了一份书单给我,让我帮她买,高兴地答应下来。她在书单上列了不多的几本书,有建筑和电影类的,也有小说和诗,书单上的书有些杂,这些大概是她在寒假里想要读的书吧。我没有说什么,又浏览了一下书单,辛波斯卡的诗集和伍尔芙的小说等几本书家里已经有了,大概她平时没有注意到。这几年,女儿忙于学业,家里的书没有时间读,也就不熟悉了。记得女儿小的时候,她读的书都是我帮着选的,她也不用操心,现在她有了自己的阅读喜好,更加不便干涉了,只要她能坚持阅读就好。于是,赶在新年之前,在网上买了那些书,顺便也为自己买了几种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补齐了家中所缺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也可以对照着再读一读,还买了其他一些书。在网上订购的书,要过几天才能收到,在等书来的那几天,心里是有些期待的,希望早点收到书,早点打开,早点读到那些自己想要读到的内容,好在等待的时间总不会太长。每年的新年之前,我都要为自己囤一些新书,就像是为自己囤点需要的年货一样。这样的情形,多少有点迂腐,看起来像是书虫的贪婪。现在回头再想想,也算是一种正常的想法吧。我的新年,很多时候是从打开一本新书开始的。最近两年的新年,打开的第一本书都是小说。我不知道是胡安·鲁尔福、加西亚·马尔克斯,还是伊塔洛·卡尔维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詹姆斯·乔伊斯、残雪的哪本书,但我清楚,他们的小说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新的一年,从这些书本出发,会发现很多寻常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也会发现蕴藏于文字之间的种种美好,和人性有关,和情感有关,也和每一个读者有关。我不知道自己的目光会停留在哪些文字、情节、人物的经历,或是其他的方面,但我确信自己曾经被这些东西所深深吸引,或有所感所思所悟,也会有所伤所叹所喜。新年打开的第一本书,给了我这么丰富的阅读体验,为什么我的新年不从打开一本书开始呢?在新年的第一天,我会打开一本书,重读先贤的经典,在他们的书中遇见未知,萌生新的希望。用一本书,铺开新年的路。新年第一本书□章铜胜

第5页

责任编辑:胡晓宜编辑:刘蕾2024年2月1日星期四8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聚焦柳家山村距石佛镇大约五公里,西邻卦台山,南临渭水,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山水之间,小麦、糜子、荏子等传统农作物生长茂盛。人杰地灵之地,盛产天宝之物,一直以来,村民们就是靠着这些优质的农作物生活生存,并在闲暇之余,制作着属于他们自己独有气息的饴糖———灶糖。灶糖,全国都有,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形,就被叫“关东糖”,而拉制成扁圆形,就被叫“糖瓜”。它既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名点,也是春节年节食品和祭祀用品。而石佛灶糖,有的一截一截,像块似条,有的一坨一坨,恍若元宝。不管哪种,都是天水人最爱吃的美食。相传,石佛灶糖的制作工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当时,随着人口的大迁徙,一些会做灶糖的手艺人家从山西大槐树下来到渭河北岸的山上定居下来。因为这家人姓柳,当地人就以柳家山来称呼。之后,石佛镇有姓田的人家也迁来这里定居。于是,这门做灶糖的手艺便被柳家和田家人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石佛灶糖的制作一般是在冬季,寒冷的天气,更能营造出宜于制糖的氛围和条件。与传统技艺相比,石佛灶糖的制作工艺精巧而繁杂,主要有发麦芽、蒸黄米、淋糖、熬糖、拔糖、做糖等多道工序。因为每道工序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所以一般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发麦芽是做灶糖的第一道工序。麦芽用地产的优质小麦浸泡而成,一般十五天后可生发出寸许之长。麦芽即将生成时,就可用水淘泡黄米。黄米,是用糜子舂成,灿黄瓷实。泡好的黄米要放到特别制作的蒸锅里往熟里蒸。一般人家,一次下料50斤左右。柳家山人把蒸黄米用的锅灶叫接口。所谓接口,有联通、畅达之意。接口里,不光要蒸米,还要熬糖。黄米至少要蒸四遍,每透一次气,就翻搅晾冷一次。前两遍二三十分钟即可,后两遍则需四五个小时。分寸的掌握,全凭对温度的感知。黄米蒸好后,就要与捣碎的麦芽一起拌匀,然后放入缸内来淋糖。缸有一米高,与接口一样,都是特制的。相传淋糖技艺,始于元代,《天工开物》记载,淋糖意为“吸附脱色”,可使“洁白如雪”。一般分为四遍,从一淋到四淋,一遍用时三五个小时不等。淋好的糖水,被倒入接口中来熬,叫熬糖。熬糖时,先用大火,再用小火,用时约一个多小时。熬糖,既费体力,又需技艺。四五个人要轮换着搅动糖稀,以防烧煳。当糖稀逐渐变稠时,就要用木锨来铲动,以防变硬。熬好后的糖稀出锅后,要稍微放一会儿。这时,人们又在接口中倒入需要的黄米来蒸。待热腾腾的蒸气出来后,就可以拔糖了。拔糖是做糖最有观感的一道工序。所谓拔,就是拉出,颇为有趣。高手拔糖,气定神闲,越拔越有劲,越拔花样越多,且层出不穷。热糖的温度达到100°以上,没有多年的历练,免不了就会被烫伤。而拔糖时间的长短,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经验。拔糖、取糖,堪称绝活,这是柳家山村手艺人秘而不宣的技艺。因为从他们手里取下来的热糖是空心的。空心,能使糖脆而不硬,更为好吃。而其圆鼓鼓的形状,更是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圆通、圆润的艺术境界。因着生活的变迁,石佛灶糖的品种花样发展到十多种。除了祭灶用的灶糖外,还有龙须糖、荏板糖、豆瓣糖、核桃糖、芝麻糖、灯笼糖、生肖糖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色香味俱佳。其中有的品种堪比雕刻,极具观赏价值。从实用性到艺术品,这或许正是“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的灶爷对石佛人的一种甜蜜回报吧。和一般的灶糖不同,石佛灶糖里的荏板糖是在热糖中加入一些优质的荏子制作而成的。荏子是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一种油料作物,南朝医药大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述,“荏状如苏,其子研之,杂米作糜,甚肥美,下气,补益。”荏子香而不腻的味道,是北方人最喜爱的绿色食品。随着温度的提升,热锅中的荏子被慢慢烘干,散发出温糯的香味。当荏子和熬好的热糖奇妙地糅合后,就要被粗布包裹起来。一滚,再滚,像面团一样滚成方块,再经过擀、切,成为条状,这就是荏板糖。龙须糖的做法也很精妙。和其他地方的不同,石佛龙须糖在制作时要加入炒熟的豆子面。所用的热糖是从糖锅中直接舀出的稠糖稀,翻转、调和后,就能拔丝。有了豆面的参与,拉出的糖丝长若龙须,细密酥软,所以民间又叫酥酥糖。灶糖,本为祭祀灶神而制作的一种糖品。祭祀灶神,是中国民间传统里最普通的一种俗世化的方式。《礼记·祭法》记载,“王为群姓立七祀”,七祀之中有一祀就是祀灶,而寻常百姓只能祭其一。《本草纲目》记载,由黄米而成的灶糖,可润肺生津,养心安神。也许灶糖诞生之初,人们只是为了一种神秘的祭祀,但随着时间的流变,灶糖的概念已超脱了小年祭灶的范畴,演变为一种最具烟火气的饴糖甜品,并延展出一个个美轮美奂的大世界。欢乐的时光里,在绝技里的原香久久存留。寒腊里的灶糖,在街口里、在大街小巷里一次次悄然发生着质变。那些古朴的香味,那些迷离的甜腻,那些悠长的叫卖声,都能够让我们回味过去,重返童年。也正是有了这些小小的灶糖,我们朴素的俗世生活充满了更多喜乐的况味。本 报 地 址 :麦 积 区 成 纪 大 道 中 路 成纪新城D 座邮政编码:7 4 1 0 2 0 新闻采集中心( 报料) :8 8 8 9 0 2 6 子报编辑部:8 2 2 0 7 5 7 文化文艺中心:8 2 1 3 2 8 9 通联部:8889030群众工作部:8889006经营部:8212867印务发行部:8217168印 刷 投 递 质 量 监 督 投 诉 电 话 :8 2 1 7 9 0 7 零售价:1 . 0 0 元全年订价:2 2 8 . 0 0 元订阅处:全国各地邮政局、所均可订阅排版:本报采用华光七型彩色系统照排印刷:天水新华印刷厂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9号原香久留︱︱石佛灶糖“祭完灶神吃灶糖,来年平安又吉祥。”原香久留,回味无穷。腊冬里的绝味———石佛灶糖。寒冬腊月的静谧之中,坐落在天水市麦积区石佛镇北面的柳家山村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甜蜜的时光。村民们要拿出手里的绝活,赶在小年之夜,制作出祖传的美食———灶糖。□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何喜田我们的节日·春节

第6页

走到集上我也成为其中的一个元素。三十年前赶集和三十年后赶集有什么不同呢?先抒发一下故地重游的感觉,写词一首,表达一下心情。故地重游览,变化万千,不由驻足忆当年,往事仿佛在昨天,情景再现。弹指一挥间,三十五年,同窗相遇笑开颜,感慨嗟叹泪双悬,沧海桑田。———《浪淘沙·藉口镇》探家之际,重温当年去藉口镇赶集的感觉和感受。小时候对赶集充满期盼,因为大人可以从集市带来最好吃的东西。最诱人的还是冰棍,记得母亲把冰棍装在电壶胆里带回来,我们兄妹几个早早在村口———爷庙梁翘首企盼,对远远走过来的每一位赶集人都要猜一下,对走近者还要问一下,有些大人故意说没见到你妈,有的说没看到她给你们买什么东西啊!我们几个孩子的心啊,拔凉拔凉的。终于,母亲瘦小的身影出现在人群中,我们兄妹一路飞奔,径直奔向母亲。母亲从电壶胆里倒出冰棍给我们吃,有时候都融化了,干脆回家找一个碗,倒在里面喝,太棒了,甜甜的、凉凉的,简直是人间美味,那味道至今不能忘怀。冬天,父母赶集就给我们带来街上好吃的火烧、油饼、麻花,有时候还带水果、柿子、糖果之类的。总之,藉口镇逢集充满诱惑,太令人向往了。当初我想,长大后一定要亲自前往,一饱眼福。藉口镇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部,南北藉河交会处,高速公路、国道从辖区穿越而过,东靠太京镇,南连牡丹镇、秦岭镇,西接关子镇,北邻麦积区新阳镇凤凰山,地势东低西高,平均海拔1545米。藉口镇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商贾往来,经济发达,集市繁荣昌盛。庄稼人就喜欢逢集到街上溜达溜达转几圈,有些人没事干吃一碗凉粉,喝一瓶汽水也喜欢去浪。有些人赶集纯粹是走亲戚,会会老朋友,聊聊天,老朋友见面,有拉不完的家常说不完的话。能有几个藉口镇上的亲戚也是很荣幸的。在藉口镇上赶集,往往街上人群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被来来回回的人挤着碰着,早都习以为常,腊月人多的时候,街上人挤人、人挨着人的现象很普遍。后退是不可能的,背后早有人将你推进人流之中,在形形色色的小摊中间穿来穿去。跟着人群逛上一段,集上的商品虽然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却不乱分寸。卖花盆罐子的决不会往衣料摊子里凑,卖衣帽的也决不会钻到风味小吃里面吆喝。分门别类,划行归市这个现代化的市场要素,却在这么一个古老亦现代的交易平台上被体现着。终于,我找到一处卖干果的小摊站住。透亮的大松子、大颗粒麻子、深黄色的杏干、浅红色的红枣、金黄的沙枣、板栗、黑瓜子、白瓜子堆起了几座小山。摊主是一个上了年纪、见证藉口历史的老太太,我接过她递过来的一把松子,放一粒入口,轻轻一咬,舌尖一卷,籽仁跳将出来,轻轻一嚼,满口溢香。“多少钱一斤?”我指着松子问。老太太撮箕往松子堆里一插,伸出两只手十指一交叉:“十块。”一个开朗的笑容从她一颗金色的门牙上跳了出来,照花人的眼睛。兜着买好的松子和麻子,边逛边吃,瞧瞧铁炉坡人打制的劳动工具,摸摸吴家崖大妈手工拉制的鞋垫,看看缑家庄老同学杂货店,此时我也成为集市上的一个元素。有一种冲动,脖子上挂好相机,也大声吆喝一回:“来来来,照相了,照一张五块钱了!”集市是一座淘不尽的金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没钱花了去集市,没衣服穿了还要去集市。除了农田,集市便是藉口人的第二生命。藉口人的集市意识无人教授,而是来自亲身的感受。据说,西部农村人赶集故事是:婴儿出生没有几天,只要产妇能下床,就一定要去集市赶一个集逛逛。至于一两岁或几岁大的孩子被大人带到集上,更是寻常之事,藉口人更是不例外。从小置身集市,吸吮着集市的气息,有意无意之中,又培养出一批“逢集赶集接班人”。因此只要去赶集,就能赚几个钱;只要去集上,心底就踏实;只要去跟集,一切都不愁了。藉口的集市上,一排手工艺品中间,一位农村妇女的小摊吸引了我。摊上整齐码放着编好的丝网花和十字绣,还有北山南灵村人做的老布鞋。好友康石告诉我,现在农村生活的变化也十分的大。冬天,农民也不像以前那样窝冬了,打工回来后在城里买些丝网花线和十字绣的材料,邻里之间,或五人或十人组成一个生产小组,一边“生产”,一边聊聊市场的行情、国家的政策,等到开春,再把产品拿去市场上卖,一束丝网花、一双花鞋垫、一双老布鞋好的也能挣上几十元钱呢。除此之外,造型独特的盆景也跃然藉口街面,近年来许多藉口老乡热衷盆景,有不远几十公里翻山涉水寻找心仪的盆景作品造型,纯粹不是卖好价钱,也是一个爱好,摆到集市,找到一种存在感。安集村我的姑父就是一位盆景爱好者,他老人家的作品造型各异、琳琅满目、栩栩如生。集市上还有陶土花盆、木箱、镰刀、铁锨、果树修剪刀……都是农民一个冬天的生产,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商品,无声无息充实着藉口人的钱包,改善着他们的生活。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耀眼的春联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预示着春节即将到来。还有土烧的花盆、采挖的盆景、时令水果、蔬菜、诱人的火烧一一摄入镜头,不知不觉已是正午时分,我和老朋友康石都已饥肠辘辘。六元钱一碗的麻辣粉让我再也挪不动脚步,我对康石说:“怪不得,咱农村人赶集都喜欢吃这个,味道确实很棒啊!就这了,再来上一碗。”人们的口味变了,观念不变怎么行呢。藉口镇文化底蕴深厚,著名的名胜古迹有史前黑土岭遗址、千年古驿站、飞来峰、杨家湾等齐家古文化遗址。无不见证着藉口镇千百年来奇特的历史文化特征,曾经辉煌和如今的繁华。责任编辑:胡晓宜编辑:刘蕾2024年2月2日星期五5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人文天水年俗藉口镇赶集□严鹏举“只要去秦州区藉口镇赶集,心底就踏实;只要是去藉口镇赶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腊月初九日,和煦的阳光下依然有些寒意,三轮车下来的新尧村老裴扛着大包小包,走近和他聊天絮叨絮叨,他就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座让他们感到惬意和充实的藉口集市,不仅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而且是物质保障。我们的节日·春节况味图片来自网络

第7页

2024年2月2日星期五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品鉴责任编辑:胡晓宜编辑:刘蕾6这尊紫铜材质的铜造像,是弥勒佛的法身像,佛陀面庞丰润,容貌端庄,细致微抿的嘴唇微微含笑,这婴孩般的笑容来自1500年前的北魏。有人说,谁读懂了这尊佛的笑容,谁就领悟了佛的真谛。北魏铜造像,国家一级文物,这尊佛像为高21厘米,宽12厘米。佛像长方形的脸庞,显得雍容大气,佛陀双手置于腹前,掌心朝上作禅定印,底座刻有铭文。这尊规格不大的铜佛像,几乎集合了北魏佛造像的所有特征。佛造像保存非常完整,铭文清楚规整。专家称,这尊铜佛像是北魏佛造像的一个标准件。这尊佛造像与北魏前期秀骨清像的风格有所不同,袒露右臂的袈裟紧贴身体,使其肌肤轮廓充分显现,流畅的衣纹随着人物的身段起伏,形体线条极为优美。北魏铜造像背面刻有两位菩萨像,她们立于莲台之上,身姿曼妙,上身半裸,下身着裙,帔帛搭在双臂上,树梢倒垂至两肩,神情安详,姿态自然。公元439年,来自黑龙江的鲜卑族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由于北魏皇帝崇尚佛教,全国范围大兴寺庙。北魏是一个分裂与战乱并存的年代,在这个大动荡的年代,佛教显露出前所未有的力量,狂热的造像风潮同样也席卷到了陇右地区。今天,在天水绵延百里的石窟走廊上,大多数石窟开凿于北魏。麦积山石窟北魏时期的洞窟有70多个,占到了洞窟总数的40%。可以想见,北魏时期的清水人和饱受战乱的中原人一样,他们捐资建庙,供养佛像,祈求在乱世中得到佛祖的护佑。北魏铜造像的身世极为传奇,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清水县文化局文物组组长的程天恩来到县农机公司的废品收购站,在堆积如山的废铁里,他一眼便发现了散落在角落里的这尊铜佛像。北魏铜造像的底座右侧刻有清晰的铭文:“太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清信仕张陵保造。”太和八年是公元484年,正是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此时,陇右上邽正在大兴土木、修建寺庙。佛像底座后面的铭文是:“铜像一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上生天上值遇弥勒下生人间侯王长者。”从铭文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这尊铜佛造像是由发愿人张陵保为天下众生,为自己的父母请愿而铸造的一尊弥勒佛。“七世父母”这一说法来自佛教,七世不是指祖宗七代,而是“一切众生”的代名词。这位名叫张陵保的供养人,尽管我们无法得知他的身份,但他希望佛祖保佑自己的父母及天下苍生能够到达佛教传说中的天国,这是一个只有欢乐没有烦恼的地方。北魏铜造像雕刻手法细腻写实又富有神韵,沉静的面部表情和端庄的体态完美协调。佛像圆润的面颊、微闭的眼眸、修长的鼻梁,处处显示着慈悲与善良,散发着母性的光辉。看到这尊佛像的人都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最能够慰藉人灵魂的形象。北魏晚期,佛教造像呈现出女性化的趋势,佛像由庄严凝重变得世俗化,这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北魏佛像大多面带微笑,千姿百态的微笑造像,让天水的百里石窟走廊充满了人间温情。和北魏铜造像同样的微笑,在麦积山石窟得到了更为完美的体现。麦积山133窟的“小沙弥”是最具亲和力的一尊佛像,今天的网民称他为“小鲜肉佛”,他的微笑被称为“东方微笑”。他满脸稚气,正在听佛师讲经,有一刻,他仿佛领悟到了佛的奥妙,于是会心一笑。麦积山121窟菩萨与弟子的组像是北魏造像的经典之作,左侧的弟子微闭的双眼和抿起的嘴唇,露出了专心倾听的表情。旁边的菩萨像,褒衣博带,身材修长。弟子与菩萨头靠头,肩并肩,仿佛在窃窃私语,互吐心曲,细眯的双眼,动人的微笑已绽放了千年。北魏铜造像是一尊弥勒佛像,说起弥勒佛,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其实,弥勒佛在晋代以后有多种法身像,交脚弥勒、布袋弥勒是最常见的形象。弥勒信仰崇尚佛国净土思想,这正好契合了当时饱受战争苦难的百姓心理,弥勒佛慈悲宽广的胸怀照亮了苦难岁月中芸芸众生的心。今天,当我们仔细凝视这尊铜佛像时,似乎还能够听到那个时代世俗人生的话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脉搏,宗教与艺术就这样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这种渗透在雕刻中的非凡想象力和一丝不苟的雕刻技艺,无不凝结着造像者的智慧。这些无名的工匠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足以照亮后世的艺术成就。一笑千年︱︱赏清水县博物馆﹃北魏铜造像﹄□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王鹏天水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到北魏时抵达巅峰,千姿百态的微笑是北魏佛像的一个重要特征,清水县博物馆馆藏有一尊“北魏铜造像”,佛像尽管只有手掌般大小,但却是该馆的镇馆之宝。天水宝藏·品鉴清水县博物馆馆藏北魏铜造像麦积山石窟菩萨造像麦积山石窟菩萨与弟子造像

第8页

走在古朴的街巷,蜡梅的香气伴随着寒风袭来,如同一首悠扬的古曲,引人入胜。我驻足在一株蜡梅之前,在大多数花卉凋零的时节,只见它枝繁叶茂,花朵似雪,洁白无瑕,与周围的景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宛如一幅精致的水墨画。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小巧玲珑的花朵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在冰雪中傲然挺立。回想起古人对蜡梅的赞美,不禁念念有词:“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这蜡梅,正是在岁暮天寒之际,不畏霜雪,率先绽放,预示着新年的到来,带来了一份温暖和希望。蜡梅并不张扬,它的枝干干练而坚韧,仿佛是一位经历了世事沧桑的老者。它的叶子早已凋零,只留下孤独的枝丫,但正是这种孤独,衬托出了蜡梅花的精致和高洁。花朵小巧玲珑,色泽纯净,像是冬天里最后的一抹温暖。蜡梅花的香气淡雅而迷人,它不似夏日花卉那般浓烈,也不似秋日菊花那般漫山遍野,而是一种含蓄而持久的香味,在风中轻轻摇曳。走在小城的街头巷尾,偶尔能闻到那股淡淡的花香,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治愈人心。在很多家庭的窗外,常常可以看到一株株蜡梅。窗内是温暖的家庭氛围,窗外则是蜡梅坚强的身姿。每当夜深人静,透过窗户看到的蜡梅,总能给人一种安宁和坚定。它们像是守护者,无声地陪伴着每一个温馨的夜晚。蜡梅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像是岁月的见证者。它们在每个冬天静静开放,见证着时间的流逝。蜡梅的生长,不需要太多的雨水和阳光,它们似乎总能从岁月中汲取养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诉说着生命的故事。细细观赏这蜡梅,它的每一片花瓣都显得那么精致而坚韧,仿佛是大自然经过无数次雕琢后的杰作。蜡梅的花语是“坚贞不屈”,它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份坚持,无声地告诉世人: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不是真仙亦真仙,自笑林间第一枝”的信念,绽放山花烂漫的生命之光。我沿着古道继续前行,蜡梅的花香渐渐在身后淡去,却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咏梅的名句:“安得倚天抽宝剑,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在这个冬日的夜晚,我多想倚天长剑,斩断岁月的羁绊,与蜡梅共饮一杯东风酒,畅谈过往,展望未来。随着春节的临近,蜡梅花也成为节日庆典的重要部分。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蜡梅花的盆栽,在窗台、门前、阁楼、客厅角落等地摆放一束束淡黄的蜡梅花,以此来迎接春节的到来。春节前夕,市场上也开始热闹起来。蜡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人们相信,在新的一年里,蜡梅花会带来好运和希望。小贩们早早就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蜡梅花,这些蜡梅被精心培育,花朵繁盛,有的已经盛开,有的还是含苞待放,黄澄澄的颜色吸引着每一位路人流连忘返。人们在花市中穿梭,挑选着自己喜欢的蜡梅,希望能将这份冬天的礼物带回家,为新年增添一份喜庆和温暖。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生活的细节仿佛都被蜡梅的到来而温柔地点缀。城市的喧嚣渐渐远去,只剩下这份宁静与和谐。邻里之间互相赠送蜡梅花枝,寓意着彼此的关心和祝福。人们在蜡梅树下聚集,围炉煮茶、谈笑风生,分享过去一年的故事和新年的愿望,让微醺的梅香吹散一年的不快。街道两旁的小店,已经换上了节日的装饰,红彤彤的灯笼和各式各样的剪纸贴在窗户上,映衬着蜡梅的素雅,让人感受到一丝温馨的喜庆。邻家的孩子们在蜡梅树下嬉戏打雪仗,欢声笑语中充满了纯真与活力。他们的脸颊被冻得红扑扑的,小手冰凉,却依然挥舞着雪球,享受着冬日的乐趣。偶尔,有几个顽皮的雪球飞向了蜡梅树,轻轻地拂过花瓣,却似乎给蜡梅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欢愉。不远处的茶馆里,几位老者围坐在火炉旁,双手环抱着热腾腾的茶杯,品茶谈古论今。他们谈论的话题从蜡梅的花期,到古诗词中对蜡梅的描写,再到即将来临的新年愿望,无不透露出浓浓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这个静谧的时刻,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墨香和纸张的味道。书店的老板正在橱窗前仔细地摆放新年的书籍,每一本书都被他认真地抚摸过,仿佛在传递着知识的温度。店内的书架上,关于蜡梅的诗集被特意摆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吸引着路过的文人墨客驻足阅读。新年的钟声渐渐临近,蜡梅的花朵在夜色中更显得晶莹剔透。家家户户的窗户都点亮了温暖的灯火,映照着蜡梅的身影,仿佛是在为这即将过去的一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新的一年描绘出一个充满希望的开端。我在蜡梅树下静立良久,心中充满了对新年的期许。这蜡梅,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承载。它传递着古人的智慧,诉说着时光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新的一年中,无论遇到何种挑战,都要像蜡梅一样,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当冬天的寒风逐渐远去,蜡梅的花瓣也悄然落下。但它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季的花香和美丽,更是对生命坚韧不拔态度的启示。蜡梅的故事,就像是一首永不褪色的诗篇,讲述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循环。它们虽然在短暂的冬日绽放,却在我们心中种下了永恒的种子,让我们在每个寒冷的冬季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暖意和希望。责任编辑:胡晓宜编辑:刘蕾2024年2月2日星期五7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1161102062@qq.com博物□马英闵寒风凛冽,冬意浓重,而岁末的钟声已然在耳边缓缓回响,宣告着一年的圆满与另一年的开启。朦胧的晨雾中,霜花轻轻点缀在枝头,像是大自然最精致的手工。冬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柔和而淡雅。此时,蜡梅以其独有的姿态,傲然挺立在岁月的边际,成为新年的使者,以它的芬芳和坚韧迎接着即将到来的春光。蜡梅迎年开我们的节日·春节草木谱

第9页

责任编辑:胡晓宜编辑:洪波2024年2月2日星期五8版网址:www.tsrb.com.cn 邮箱:2528883264@qq.com美术本 报 地 址 :麦 积 区 成 纪 大 道 中 路 成纪新城D 座邮政编码:7 4 1 0 2 0 新闻采集中心( 报料) :8 8 8 9 0 2 6 子报编辑部:8 2 2 0 7 5 7 文化文艺中心:8 2 1 3 2 8 9 通联部:8889030群众工作部:8889006经营部:8212867印务发行部:8217168印 刷 投 递 质 量 监 督 投 诉 电 话 :8 2 1 7 9 0 7 零售价:1 . 0 0 元全年订价:2 2 8 . 0 0 元订阅处:全国各地邮政局、所均可订阅排版:本报采用华光七型彩色系统照排印刷:天水新华印刷厂地址:天水市秦州区赤峪路109号本报讯【新天水·天水晚报记者刘蕾】以笔墨承载祝福,用春联展望新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近日,麦积区文化馆、麦积区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们走进甘泉镇甘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写春联送祝福”活动。活动现场,书法家们饱蘸浓墨、提笔挥毫,随着笔锋或抑或扬,一副副寓意吉祥的春联新鲜出炉。参加活动的村干部和志愿者则帮忙把写好的春联摆好晾干,忙得不亦乐乎。此次活动共计送出春联、福字200余副(个),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麦积区文化馆每年开展写春联、送春联活动,不仅是文化惠民的真实体现,更是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麦积区文化馆志愿者走进甘泉镇甘泉村开展送春联活动《岁朝村庆图》的欢喜民俗明代画家李士达的《岁朝村庆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纸本设色,纵132.9厘米,横64厘米。该图描绘的是山村中的人们欢欢喜喜过大年的热闹景象。远处山岭起伏、碧水涟漪,近处溪流淙淙、板桥飞架。溪水左岸苍松翠柏挺拔参天,枝条下垂,红叶藤枝攀援而上,预示着紫气东来。图中所画人物尽管众多,但是身姿各异、神态生动,每个人物形象皆具动感,全无刻板之姿。此画表现了多项过年民俗:开门爆仗。小溪左岸的柴门前一童子从竹笼中放飞一只鸡,雄鸡展翅欲飞,昂首高唱,人们便开始了迎接新年的礼仪活动。小溪两岸均有孩童点燃鞭炮的画面,另有胆小孩童捂耳躲避观看。《清嘉录》载:“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疠,谓之开门爆仗。”相互拜年。小溪左岸的大门前一童子正在敲门,两士人在交谈等待,欲入户拜年,一老者站在院内似在等候门外的拜年人。两座板桥上都有行人来往,像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食用春盘。小溪左岸的小酒馆内,有两人临窗而坐,饮酒叙谈,旁边有童子伺候。桌上放置一方形格盘,其中有彩色点染,像是享用的春盘(后演变成春卷)。院外正在行走的两个童子,一位胸前悬挂着箩筐,内有春卷,正沿街吆喝出售。吃春卷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文化活动。一群孩童正在敲锣打鼓,准备出去搞杂耍诸戏表演,以烘托节日热烈气氛。廊内一文人雅士正在挥毫书画,一人扯纸,一人研墨,一人欣赏。欢喜团。水亭之上一士人独坐,一童子正在拨弄炭炉,这就是画家老家一带流行的自春节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有欢喜过年之意。画上有乾隆御制诗一首:“东郭远西墅,山家接水村。春朝庆老幼,丰岁足鸡豚。三代遗风在,一时深意存。治民无别术,饥饱俾寒温。丙申岁朝明窗御题。”御墨龙笺书福字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慈禧太后的《“福禄寿”三字》轴,纸本,纵128.3厘米,横62厘米。慈禧题写的这个福字其实是由三个字以象形的手法组成,它们互借偏旁,互相依托,形成一体,中间空白处画成一个寿星拄着拐杖,整幅字犹如一件绘画作品,可谓构思巧妙,布局新奇。右上款为慈禧自题“光绪戊子新正御笔”,即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正月初一,这一年慈禧太后54岁。钤印三方,中间最上方为“慈禧皇太后之宝”;左上款为曾任翰林学士、户部左侍郎的吴树梅题七绝诗一首:“一曲山香白雪高,玉清新赐绛绡袍。金堂玉宝如仙篆,定拜金盘五色桃。”晚清国学大师夏仁虎曾在《清宫词》中描述了清宫御笔书福之俗:“年年腊朔御重华,赐福苍生笔有花。御墨龙笺书福字,近臣分载福还家。”大清刚立国时,并无此俗,其始兴起于康熙皇帝。康熙帝八岁登基,九岁丧母,由祖母孝庄皇太后一手抚养长大,祖孙二人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在祖母的帮助下,康熙帝擒鳌拜、平三藩,开创出了一番盛世景象。然而,就在他英姿勃发、大显身手的时候,孝庄皇太后却重病缠身,太医们也束手无策。康熙帝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遂决定为祖母请福。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康熙帝化孝心于笔锋,挥毫而就著名的“福寿”连体字,并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孝庄皇太后自得到了这福字后,身体竟慢慢康复了,于是命人将其刻在石碑上,以祈求多福。孝庄皇太后最终以75岁的高龄离世,民间称这是康熙“请福续寿”带来的福缘。所以,康熙书写的福字非同凡响。此后,为了奖励那些任劳任怨的臣子,每年除夕,康熙皇帝都会在乾清宫西暖阁挥毫泼墨,御书福字。康熙御笔亲题的福字,多以丝绢为纸笺,以丹砂为底色,上绘金云龙纹。除夕当天,康熙写出的第一个福字,要挂在乾清宫的正殿,其余的分别送往宫苑各处。康熙还要书写一些福字,赏赐后妃、王公和在皇宫里值班的内廷近臣们,以示对值班官员的慰问,也是对大臣们一年来的辛勤努力给予奖赏。所以有时候康熙专门挑选有功之臣在皇宫里值班,以便赏赐福字。那些得到福字的大臣们都倍感荣耀,所以大臣们都争先恐后去值班,想得到一纸福字。据史料记载,第一个得此殊荣的是时任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从此,皇帝御笔书福字成为宫廷里的年俗流传下来。古字画中的年俗□郑学富藏品赏读李士达《岁朝村庆图》慈禧太后《“福禄寿”三字》轴我们的节日·春节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几千年来,传承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画中可窥一斑。清代皇帝御书福字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报纸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