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TOUR 43<br>主管单位<br>深圳出版集团<br>主办单位<br>深圳出版社<br>出版单位<br>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br>《书都·走读深圳》编辑部<br>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6-0840<br>国内统一刊号 CN 44-1720\/G2<br>邮发代号 46-549 2023 年 8 月刊 总第 43 期
TO TOUR 43<br>主管单位<br>深圳出版集团<br>主办单位<br>深圳出版社<br>出版单位<br>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br>《书都·走读深圳》编辑部<br>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6-0840<br>国内统一刊号 CN 44-1720\/G2<br>邮发代号 46-549 2023 年 8 月刊 总第 43 期
TO TOUR 432023 年 8 月刊<br>总第 43 期<br>43<br>李敬泽 :和时间争夺意义<br>阅读,深圳与巴黎的交叉点<br>“让乡村的读书声盖过麻将声!”<br>一个老外眼中“2050 年的未来城市”<br>因城而变 :深圳大学 40 年创业史<br>文化名村行 :洪桥头印象<br>笔架山下《云水童诗》的约定<br>南山中国红舞动巴黎伦敦<br>百姓书房,守望深南大道的精神“灯塔”<br>惊艳中国美术馆,海底大鹏亮了!<br>捕捉深圳的民间视角<br>定价 _30 元人民币<br>Capturing Shenzhen from<br>the Folks' <br>Perspectives<br>2023年8月刊总第43期
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 之湾区书城<br>
过期不过时 <br>往期也精彩
一座城市的文化说明书<br>A Cultural Manual<br>to the City
主管单位 _ 深圳出版集团<br>主办单位 _ 深圳出版社<br>出版单位 _ 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br> 《书都·走读深圳》编辑部<br>国际标准刊号 _ISSN 2096-0840<br>国内统一刊号 _CN 44-1720\/G2<br>邮发代号 _46-549<br>出品人 _ 唐汉隆<br>社长 _ 聂雄前<br>总编辑 _ 魏甫华<br>总策划 _ 李晓锋<br>视觉总监 _ 韩湛宁<br>摄影总监 _ 吴忠平<br>编辑部主任 _ 李奇蔚<br>文字编辑 _ 曾岚 黄美霖<br>特约编辑 _ 何滢 吕诗琪<br>图片统筹 _ 黄伟钊<br>英文编辑 _ Kyra Sophia<br>校对编辑 _ 叶果 熊星 <br>平面设计 _ 亚洲铜设计<br>编辑部地址 _(518033)深圳市彩田南路<br>海天综合大厦 711 室<br>编辑部电话 _0755-83460090<br>印刷 _ 深圳市国际彩印有限公司<br>发行范围 _ 国内外公开发行<br>发行 _ 深圳出版社市场营销部<br>发行电话 _0755-83464033 \/ 83460239<br>定价 _30 元人民币<br>版权声明 _<br>本刊版权所有,如欲转载,必须征得深圳市书都<br>出版有限公司的许可<br>2023 年 8 月刊<br>总第 43 期<br>43<br>Contents<br>编者的话 Editor's Note<br>传递的力量t<br>阅读 · 湾区书讯 Book News<br>回声 Echoes<br>“让乡村的读书声盖过麻将声 !”<br>首发在深圳 Debuting in Shenzhen<br>机遇总在奔跑的路上<br>面孔 Face<br>李敬泽 :和时间争夺意义<br>外眼 Outer Eye<br>阅读,深圳与巴黎的交叉点<br>深圳客 Visiting Shenzhen<br>童话爸爸 :一个人的巴塞尔<br>一个老外眼中“2050 年的未来城市”<br>封面 Cover <br>捕捉深圳的民间视角<br>特稿 Feature<br>因城而变 :深圳大学 40 年创业史<br>004<br>目录<br>006<br>008<br>016<br>012<br>020<br>024<br>032<br>060<br>
072 目的地 Destination<br>一本书翻开的“古村秘事”<br>洪桥头印象<br>赵川 :我与古村的几段缘<br>茅洲河巨变<br>未来 The Future<br>笔架山下《云水童诗》的约定<br>南山中国红舞动巴黎伦敦<br>5 亿流量关注的深圳少年 11 秒“宣言”<br>街角 \/ 打卡 Street Corner \/ Paying Visits<br>百姓书房,守望深南大道的精神“灯塔”<br>More is More !谁说繁复不是美?<br>朋友圈里的深圳 Shenzhen in WeChat Moments<br>惊艳中国美术馆,海底大鹏亮了!<br>阅读 · 湾区书评 Book Reviews<br>《异境 :三十九城》:“横向”绵延与全球网络<br>《观 · 物》:展现文化秩序与美学融合<br>专栏 Column<br>南兆旭 :为什么,深圳应该是最好的<br>远人 :一个一线社工的写作激情<br>王国华 :围肚<br>郭建勋 :梦行纸上t<br>088<br>102<br>110<br>112<br>116
编者的话<br>书都 004<br>The Power of <br>Transmission<br>传递的力量<br>2023 年 8 月 6 日晚,位于宝安的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余音绕梁,2023 深圳音<br>乐与艺术周(法国圆号)慈善音乐会,在这里由亚历山大(中国)圆号比赛的获<br>奖者和深圳交响乐团共同呈现。这是深圳全球传播使者计划的首场活动。<br>看到这个新闻,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个词 :传递。用音乐搭起一座城市与世界<br>交流的桥梁,何尝不是一种传递——文化的传递,力量的传递。<br>深圳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深圳人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借助文化的力量<br>传递我们的形象,这是每一个身在其中的深圳人共同的努力。<br>于是,在这一期杂志当中,我们听到了全球传播使者怎么介绍“一个来自<br>2050 年的未来城市”,看到了一个城市画家怎么开启“一个人的巴塞尔”,兴奋于<br>南山中国红如何舞动巴黎伦敦,也惊艳于海底大鹏如何点亮中国美术馆。<br>传递的力量,是看得见的。<br>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深圳老村,因为一本书翻开的“古村秘事”而被传递到<br>中国文学“殿堂级”的研讨会,也让我们这一期的文化名村行有了新的目的地。<br>一个深圳人知识再下乡的文化义举,因为我们的传递,引来了著名出版家、<br>全民阅读推广人、韬奋基金会聂震宁理事长的高度关注,也让我们在这一期有了<br>一次“跨越千里的阅读之约”。<br>
TO TOUR<br>Editor's Note<br>005 Book Capital<br>一群小学生把他们的童言童语编写成诗,向大人们传递他们眼中的爱与世界。<br>1 年印刷 8 次、印数冲击 10 万的传递力量,让我们在笔架山下的公园展览馆听到<br>了“大孩子”的感慨 :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而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br>当然,传递也是相互的。<br>鲁迅文学奖得主鲍尔吉 · 原野带着他的最新力作来到深圳,用成人眼中的<br>童话故事跟孩子们讲“机遇总在奔跑的路上”;法国《图书周刊》副主编法布里<br>斯 · 皮沃也从他的视角和我们交流——阅读,是深圳与巴黎的交叉点 ;中国作协<br>副主席李敬泽用一个作家的使命,和我们开聊“和时间争夺意义”。<br>一座城的传递,需要居住在这座城里的人共同参与。我们很庆幸,迎面看到<br>了一群人“捕捉这座城市”的关切目光。他们用书籍、用诗章、用歌声、用脚步、<br>用镜头、用画笔……去传递我们共同生活的这座城,传递它的点点星光。<br>因城而变!这是我们为深圳大学 40 岁生日写下的文字。其实,反过来思考,<br>城,不也因我们而变!捕捉“变”、感知“变”、享受“变”,也许,这也是我们传<br>递的方向。
书都 006 阅读·湾区书讯 A.“香港四季色 :身边的植物学”丛书<br>作者 \/ 刘大伟,王天行,吴欣娘 (编) 出版社 \/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br>出版时间 \/2023.07<br>此书以四季为分册,将香港市区和郊野中常见的 100 种植物收录其中。书中基<br>于植物学分类研究,以植物最显著的颜色(花、果和叶)作为索引,方便读者<br>找到所需信息。内含超 1600 张不同角度和焦距的实物照片,以及 3D 植物模型<br>和 360 度 VR 环境纪录,带领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和数字互动媒体认识身边的植<br>物,发现香港不为人知的一面与城市四季变化。<br>B.《香港志 :自然 ‧ 建置与地区概况人口》<br>作者 \/ 香港地方志中心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香港 ) 有限公司 <br>出版时间 \/2023.07<br>本书中的“自然”介绍香港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周边地区之异同,呈现地理对香<br>港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建置与地区概况”介绍香港境域演变、行政区划及基层<br>区划变迁,以及 18 区概况,了解“香港”一词历来所指及各区由来。“人口”<br>主要记述香港人口规模、流动、构成、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轨迹,呈现香港作<br>为移民城市的特征,以及不同历史事件如何促成香港人口在各方面的蜕变。<br>C.《香港制片——港式电影制作回忆录》<br>作者 \/ 林明杰,乔奕思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香港 ) 有限公司 <br>出版时间 \/2022.12<br>电影制作中的制片,其英文直译为项目经理,主要负责拍摄前、中、后期的各项<br>事宜,确保整个制作进程的顺利推进。本书采访了 10 位久经沙场的制片,他们在<br>香港电影制作制度不健全的八九十年代中拍摄外景的经历,比幕前的故事更加精<br>彩,也是香港电影史的一部分。这些制片的不同经验和背景,讲述了香港电影制<br>作的经验,也是香港电影近代史的有趣侧写。<br>D.《潮汕历史文化简本》(上、下册)<br>作者 \/ 胡冬(主编)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2<br>本书是一部全面简洁的潮汕历史文化知识读物,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历史演<br>进”按照潮汕行政建制的演变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为顺序,结合相关文化交错<br>阐述潮汕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和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下册“文化掠影”介<br>绍了潮汕地区的风景名胜、音韵戏曲、工艺美术、民俗风尚、革命旧址、美食文<br>化和名人故事等风物习尚,全面展示了潮汕地区的丰富内涵。这本书透彻而深入<br>浅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潮汕历史文化读物。<br>
007 Book Capital<br>Book News<br>E.《大国创新 :从专精特新到隐形冠军的深圳经验》<br>作者 \/ 李序蒙,姚泽鑫,汪小娟 出版社 \/ 深圳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7<br>本书聚焦深圳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其成长为行业隐形冠军<br>的成功之路。本书列举了多个在先进制造业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标杆企业,它们<br>在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品牌质量和经营效益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通过对其深<br>入研究,揭示了深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行业隐形冠军的成功关键。本书内<br>附案例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全面解析企业转型升级密码,为其他企业<br>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借鉴和启示。<br>F.《深圳口述史 · 法治篇》<br>作者 \/ 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编) 出版社 \/ 深圳出版社 <br>出版时间 \/2023.04<br>《深圳口述史 · 法治篇》是一本以口述史料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深圳法治建设<br>历程的重要著作。本书聚焦深圳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改革和宝贵<br>成果,以亲历者的视角,呈现了深圳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和特区建设的日新月<br>异。书中邀请 39 位口述者,讲述他们在深圳这片土地上成长成才、追梦圆梦的<br>故事,为读者展示深圳的法治建设在推进深圳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r>G.《深圳口述史 · 科技篇》(上、下册)<br>作者 \/ 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编) 出版社 \/ 深圳出版社 <br>出版时间 \/2023.04<br>《深圳口述史 · 科技篇》是一本以口述史料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深圳科技发展历<br>程的重要著作。本书聚焦深圳科技领域的发展,讲述了 60 位来深建设者追梦、圆<br>梦的故事。书中以人物简介、内容提要、口述内容展开,涵盖医学、教育、农业、<br>材料、光学、计算机等领域,是深圳科技发展道路与成就的生动缩影。<br>H.《倾覆》<br>作者 \/ 洛拉 · 拉丰 (著),王小水(译) 出版社 \/ 深圳出版社<br>出版时间 \/2023.09<br>《倾覆》是一部献给不完美受害者的震撼之作。1984 年,13 岁的克莱奥,一个普<br>通的舞蹈梦想家,被恋童癖基金会操控成他们的“帮凶”,寻找其他 13 至 15 岁<br>的女孩作为“猎物”。2019 年,网络调查揭露了基金会的黑幕。克莱奥如今事业<br>有成,家庭幸福,她是否愿意以受害者和加害者身份说出真相?本书以文字疗伤,<br>给追梦女孩创造了与自己和解的机会,也让读者重新思考权力滥用和性侵问题,<br>给不完美的受害者带来希望,激励他们追求梦想。
008 回声 书都 “让乡村的读书声<br>盖过麻将声!”<br>文 _ 李晓锋 图 _ 吴忠平<br>\"Let the Sound of Reading <br>exceed the Sound of Mahjong <br>in the Countryside!\"<br>回声
009<br>Echoes<br>Book Capital<br>“让乡村的读书声盖过麻将声!”简单却又坚定的一句话,是承诺,<br>在深圳与湖南衡山之间架起一条知识再下乡的阅读之路 ;也是牵引,在深<br>圳、衡山与北京之间开启了一次特别的阅读之约。<br>正是这一句话,让“谢颂泉现象”经由《书都 · 走读深圳》登上学习<br>强国,人民网、《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晶报》等媒体平台聚焦关<br>注,《南方都市报》更是以整版进行报道。广泛的社会反响,让我们强烈地<br>感受到——阅读的力量。<br>“深圳作为全民阅读的首倡之城,总是给人惊喜。从深圳走进湖南衡山的泉蓉<br>书苑,是全民阅读的内涵深化,是深圳这座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精神外溢。”7<br>月 3 日,在深圳出版集团与湖南省新华书店共同举办的“全民阅读走进泉蓉书苑”<br>座谈会上,著名出版家、全民阅读推广人、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给出这样的<br>评价。<br>由深圳人谢颂泉捐资打造的泉蓉书苑,在长达 10 年的时间里用知识反哺乡<br>村。深圳出版集团旗下的《书都 · 走读深圳》经过深入挖掘,于第 38 期刊发了<br>《泉蓉书苑 :一个深圳人的知识再下乡行动》,报道引起了聂震宁理事长的高度关<br>注,在实地调研和座谈之后指出,泉蓉书苑把全民阅读和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结<br>合起来,是全民阅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值得总结经验向全国<br>推广。<br>跨越千里的阅读之约<br>“我要到衡山去看一看,到泉蓉书苑跟谢先生聊一聊。”远在北京的聂震宁理<br>事长通过《书都 · 走读深圳》的报道看到泉蓉书苑的事迹后,按捺不住心中的震<br>动与激动。<br>早在 2007 年的全国两会上,聂震宁理事长就作为第一提案人,与 30 位全国<br>政协委员联署提出了“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提案。“阅读可以改变一个<br>人,也可以改变一个社会。”聂震宁理事长深知,一个深圳人在长达 10 年的时间<br>里,坚持用自己的力量并带动一座城市的关注,通过阅读的桥梁搭建一条“知识<br>再下乡”之路,具有深远的意义。<br>冒着炎炎酷暑,年过七旬的聂震宁理事长实地走访了谢颂泉在贯塘中学、白<br>果中学和自家祖屋建起来的三座公益书苑,看到报道中描述的乡村公益书苑在眼<br>前变成现实,他忍不住吐露心声——<br>“谢先生一句‘让乡村的读书声盖过麻将声’让人感动 ;10 年里来回奔波的<br>几百张火车票让人震撼 ;放弃换房而捐资阅读的义举更是让人敬佩。”<br>
010 书都 回声<br>\"Let the Sound of Reading exceed <br>the Sound of Mahjong in the <br>Countryside!\"<br>长达十年的反哺长跑<br>从 2014 年到 2023 年,谢颂泉带着他的泉蓉书苑,在深圳与湖<br>南衡山之间,开启了一场长达 10 年的知识反哺长跑。从最初服务自<br>己老家所在村组的孩子,到现在覆盖周边 6 个乡镇,泉蓉书苑筹集了<br>超过 5 万本藏书,帮助 2000 多名家境困难的适龄学童沉浸在书的海<br>洋。<br>谢颂泉的书苑是从对乡村“缺三亲(缺亲人、缺亲情、缺亲伴)”<br>孩子的关注开始的。他坚信,一个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对一个乡村困境<br>学童而言,就是为他开辟、搭建一个梦想进取的阶梯,一个学习进步<br>的通道和一个奔向世界的窗口。<br>为了这一场跨越城市与乡村的知识长跑,谢颂泉在家人的支持下<br>实现了三个 80% :80% 的个人收入用在了书苑建设上,80% 的休息<br>日和节假日时间用在了建设书苑的两地奔波上,80% 的被帮助孩子他<br>都亲自上门家访。<br>让谢颂泉欣慰的是,在他的长跑路上,不断地涌现出同样愿意用<br>知识反哺乡村的陪跑人。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慈善会、<br>深圳市惟益慈善基金会、深圳市点亮梦想基金会……从一个人到一座<br>城,越来越多的机构与志愿者和谢颂泉一起,奔波在这一条与众不同<br>的知识再下乡道路上。<br>了解到泉蓉书苑背后故事的聂震宁理事长感慨地说,“从知识帮<br>扶到心灵陪伴,谢颂泉和他的同行者闯出了一条带着知识走出去的深<br>圳之路。”<br>谢颂泉往返助学之旅的火车票<br>
011<br>Echoes<br>Book Capital<br>值得期待的公益样板<br>“我在这里做个承诺,我一定会把谢先生的故事写进我的书里,<br>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投入到乡村知识反哺的事业中来。”在座谈会现场,<br>聂震宁理事长当场表达了他对泉蓉书苑的高度认可。<br>“中国乡村气派、深圳理念打造、阅读悦读空间、少儿成长摇<br>篮”,从书苑建设之初,谢颂泉就制定了这样的规划思路并一直为之<br>践行。他说,“要让乡村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敬!”<br>在谢颂泉看来,阅读只是一种方法,他更希望带给孩子们的是<br>“励志扶智”。他对孩子们说,一个人要有“四气”,男孩子要有志气、<br>帅气、朝气和锐气 ;女孩子要有智气、秀气、大气和灵气。<br>10 年的付出终有收获,原来读到初中就基本止步的乡村孩子越<br>来越多地走进了更高层次的课堂。从书苑走出去的单亲家庭学子李学<br>峰,如今已是福州大学的研究生,每到寒暑假他都会回到家乡,回到<br>泉蓉书苑,帮助谢颂泉叔叔给有需要的学弟学妹们带来书中的知识和<br>精彩的世界。<br>谢颂泉说,他现在的梦想是尽自己的能力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书<br>苑,打造“百孤百日成长营”,从而让泉蓉书苑成为深圳乡村教育公<br>益飞地的样板。<br>7 月 9 日,泉蓉书苑又迎来了一批来自深圳大学的大学生志愿<br>者,150 名“缺三亲”学童开始了在新一年泉蓉书苑公益夏令营的阅<br>读时光。谢颂泉离自己的梦想,又迈出了踏实的一步。<br>聂震宁理事长(右)与谢颂泉在泉蓉书苑<br>聂震宁理事长调研泉蓉书苑
机遇总在奔跑的路上<br>文 _ 吕诗琪 图 _ 由全国新书首发中心提供<br>Opportunities are on <br>the Way of Chasing<br>012 首发在深圳 书都
我情愿变成一个小孩<br>鲍尔吉 · 原野出生于内蒙古,那里山峦辽阔、草原广袤,人和马都在奔跑,不<br>受束缚,没有边界,跑到哪里算哪里,人随心动。在写作这条路上也如此,字跟着<br>脚步走 :最早写诗歌和短篇小说,接着写散文,出版了 100 多部散文集,算是登上<br>了散文的顶峰,而后另辟蹊径——儿童文学成为新的叙事场。<br>不拘文体,在接近晚年的时候重写童年,写到哪里算哪里。外人眼里少有人走<br>的路,实则是作家本人的心之所向 :在复杂的世界里寻找指望,也在童话里寻找慰<br>藉。 <br>2019 年,鲍尔吉 · 原野的父亲离世,思念亲人的悲伤让鲍尔吉 · 原野执拗地<br>想变成孩子,他的想法天真 :“我情愿变成一个小孩,可以让我的父亲回到年轻时<br>代。”于是他开始写儿童文学,成全自己的梦,也为孩子造梦。<br>“我的语言好,我的心灵也不是很坏。”《动物园地震》的首发现场,作者鲍尔<br>吉 · 原野态度诚恳,不狂妄,不说“非分之想”,只说事实和真心 :“我认为这是给<br>孩子的非常好的礼物。”<br>他从草原走向土地,来到南方。一本《动物园地震》,允许大人回归孩子,也<br>给孩子讲述成人世界的真相,相信孩子作为一个思考者的潜能。 <br>向着自由奔跑<br>“我出生在内蒙古一个小地方。第一次到动物园的时候,我看到狼和狐狸在笼<br>子里转来转去,感到特别悲伤。动物热爱自由,它们的家在大地上……怎么能让它<br>们出去?” 朴素的问题更容易通向答案。<br>“我想了好多年,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动物园地震。” 于是有了后面的故事 :<br>动物园地震了,从笼子里逃出来的一只松鼠和两只北美浣熊在树上一拍即合,<br>决定一起去流浪。<br>“什么叫流浪生涯?”<br>“谁也不管你,自己管自己。”<br>人类的情感复杂,顾虑重重,动物没有大智慧,不明白流浪是怎么一回事儿,<br>自然也不明白自由之真义,仅仅凭借朴素的愿景上路。“最大的好处是自由。尽管<br>鲍尔吉 · 原野<br>与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并称<br>为 中 国 文 艺 界 的“ 草 原 三 剑<br>客”。1981 年开始文学创作,相<br>继出版了《掌心化雪》等散文<br>集、《最深的水是泪水》等报<br>告文学集、《哈萨尔银碗》等<br>短篇小说集。作品广泛收入大<br>学、高中、初中和小学语文课<br>本,曾获中国少数民族骏马奖、<br>百花文学奖、蒲松龄短篇小说<br>奖等。2018 年,作品《流水似<br>的走马》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br>2023 年,出版长篇童话《动物<br>园地震》。<br>“机遇总在奔跑的路上。”2023 年 7 月 9 日,鲁迅文学奖<br>得主鲍尔吉 · 原野给深圳的孩子们带来这样的人生感悟。这<br>一天,他携最新力作《动物园地震》在全国新书首发中心重<br>磅首发。年轻的读者齐聚一堂,在南方的湿润土地上,眺望<br>生命的辽阔远方……<br>013 Book Capital<br>Debuting in Shenzhen<br>
自由会挨饿、挨冻,被其他动物吓得狼狈逃窜,但是我们仍然是自由的。可以在没<br>有笼子的地方晒肚子,可以躲进真正的树丛,而不是在动物园那种伪装的树丛里看<br>星星。”(出自《动物园地震》)<br>他们没有计划,在奔向远方的路上,所遇皆巧合。既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br>苦痛,比如台风、洪水和贩卖动物的人 ;也看到了自然之壮丽、人性之纯良,比如<br>大海、河流和叫莲花的女孩。借动物之眼反观人类,一场关于自由、关于奔跑的故<br>事,容纳了诗性、哲学和神性,写出了无尽的美感与质感。<br>奔跑不止,故事未完<br>“如果你是一只动物园里的动物,现在动物园地震了,你是愿意跑出去,还是<br>继续留在动物园里面等着有人给你吃的、喝的呢?” <br>“动物本来就是大自然的孩子,它们想回到自己的家园。”<br>“如果出去以后找不到吃的、喝的,狮子老虎来吃你怎么办?”<br>“动物有自己的野心,可能会找到自己的避难处。”<br>…………<br>《动物园地震》的首发现场,主持人向现场的读者提问,孩子还不懂趋利避害,<br>充斥着天真烂漫,逻辑和书里的动物相似——动物园以外的土地才是家园。 <br>他们的忧虑从来都不是生存的艰难,仅仅关注动物的安危。“我想请教原野爷<br>爷一个问题,动物园地震了,动物园里的动物还安全吗?”深圳的小朋友有所记<br>挂。<br>“铁笼子倒塌对动物没有伤害,假山在地震的时候,石头脱落有可能伤到动物,<br>但假山里住的是猴子,猴子行动很敏<br>捷……我要向你报告,在动物园地震的<br>过程中,动物没有伤亡。”鲍尔吉 · 原<br>野认真思考,给出的答案远离冰冷和荒<br>芜,拥抱温暖和善良。作者带着童稚的<br>眼光看世界,孩子用看世界的眼光看童<br>话,他们的精神形成共振。<br>故事的最后,逃亡小分队逐渐壮<br>大,流浪的动物们聚集在森林里看初升<br>的太阳。<br>奔跑不止,故事未完。<br>014 首发在深圳 Opportunities are on the Way of Chasing<br>《动物园地震》首发现场<br>书都
不要停,机遇在前方<br>深圳,年轻的城市,当下即历史,儿童即未来。“为了新的孩子们,是一定要<br>给他新作品,使他向着变化不停的新世界,不断的发荣滋长的。”(出自鲁迅《表》)<br>把最好的文字、最精彩的世界,最坦荡的未来留给孩子,是作家创作的自觉。<br>近 10 年来,深圳儿童文学作家相继涌现,陈诗哥、袁博、袁晓峰、周其星、<br>杜梅、郝周、郑枫、苏曼华、张黎明等人的作品在全国儿童文学大刊频频露面,屡<br>屡斩获儿童文学大奖 ;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童书”“我最喜爱的图书”阅读推广<br>活动等儿童阅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深圳儿童文学生态渐成气候。本地儿童文<br>学声势浩大,吸引了更多创作者的目光 :一本《动物园地震》落地深圳,刮起一阵<br>新风。<br>客人带着故事来,好客的深圳回了礼 :来自深圳的书迷朋友代表向鲍尔吉 · 原<br>野赠送了一匹小红马玩偶。鲍尔吉 · 原野感动地说道 :“我的散文集《流水似的走<br>马》获得鲁迅文学奖时,当时也受赠了一匹蒙古马,真的很感动,这是一个富有诗<br>意的礼物。”<br>对蒙古族人来说,马除了是马,还通灵,是自己的心灵朋友,如果草原上没有<br>马,他们会觉得心里空空荡荡。<br>“在大自然里,没一只动物会坐着等待机遇,所有的机遇都是在奔跑的路上,<br>你懂吗?”没有说教,没有叮咛,鲍尔吉 · 原野借书里的话告诉正在奔跑着的孩子<br>们 :不要停,机遇在前方。<br>鲍尔吉 · 原野为小书迷签名<br>书迷朋友代表向鲍尔吉 · 原野赠送小红马<br>015 Book Capital<br>Debuting in Shenzhen<br>
016 面孔 李敬泽 :<br>和时间争夺意义<br>文 _ 韩湛宁 图 _ 吴忠平<br>Li Jingze: <br>Competing with Time for <br>Meaning<br>书都
“一座有魅力的城市,也应该是有精神厚度的城市。”2023<br>年 7 月,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连续出现在深圳的论坛。他<br>表示,深圳聚集着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这样一种独特<br>的都市体验,能够催生出更多对时代经验做出不同的、重要<br>的、深入的表达的作品。<br>趁着这样的机会,我们走近李敬泽,听他聊文学,聊<br>“和时间争夺意义”的作家使命。<br>“我看也未必”,这个在他的语言和书写中,时常出现的<br>句子,或许就是窥见李敬泽的一个最好的视角。他认为自己<br>是狐狸型的知识分子,对于这只狐狸,他认为代表着对已知<br>答案乃至已知世界的怀疑。<br>我是做事情的人<br>编辑、评论家、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以及众多重要文学奖项的评委,除<br>了以上身份,李敬泽还是有着诸多雅好的文人,当人们问他如何在多重身份里分<br>配自己的精力,他回答道 :“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行有余力,就做想做的事,<br>如此而已。”<br>李敬泽说 :“对自己而言,第一位的身份是一个做事情的人。”他会从做事的<br>角度去考虑问题,对事负责,对事中人负责。1984 年,20 岁的他从北京大学毕业<br>被分配到当时重要的文学刊物《小说选刊》做编辑,当时单位分了宿舍他也不去<br>住,就住在办公室,除了工作就是看书。<br>当时杂志会在有些作品后面加编后语,这些编后语大都由他来写,大才子倪<br>匡曾在香港《明报》的专栏里热烈地表扬他的编后语写得如何好。1990 年,他开<br>始担任《人民文学》的编辑。1994 年起,30 岁的他就以编辑部主任的身份开始统<br>筹杂志的所有内容。2008 年,44 岁的李敬泽成为《人民文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br>主编。他说 :“我当《人民文学》主编的时候,每期稿子一定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br>后一个字,改得满篇花。我倒不觉得累,精确、完美,乐在其中。”<br>“我是典型的摩羯座。”他说自己是一个认真的人,甚至认真到偏执,一件事<br>在手上,一定要从头盯到脚,最恨失控,最恨粗枝大叶、大而化之,最看不上的<br>是不认真、凑合。比如他说自己虽然不是球迷,但每次举办世界杯他都坚决支持<br>德国队,甚至到处打听在哪能买到德国队的 T 恤衫—深蓝色的那种。那是对认真<br>的态度和尊重。<br>017<br>Face<br>Book Capital<br>
站在作家的一边<br>李敬泽长期担任《小说选刊》和《人民文学》的编辑, 20 世纪 90 年代写<br>作和成名的作家,很少有人是他没有打过交道的,当年莫言的《红高粱》、梁鸿<br>的《中国在梁庄》等都是被他挖掘出来的,因此他被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br>学编辑之一。许多媒体也说可以把他视为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的折射中,看<br>到一个李敬泽版本的文学史。<br>他到《人民文学》之后,更是主动站到文学的前沿地带,去发现新的声音。<br>当时大量外地的青年作家都去拜访他,据说他们到北京要做三件事 :“登长城、<br>吃烤鸭、见李敬泽”,因此,他被称为 “文学教父”,但是他非常不喜欢这个头<br>衔。无论作为编辑还是作为批评家,他都对发现真正有才华的作者感到兴奋和<br>庆幸,尽管很多时候他都不认识作者。李敬泽还说 :“我做了 27 年编辑,做批<br>评也很多年了,我一直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永远不要把那些作家的成长归功<br>于自己。”<br>对于自己的批评思维和批评模式,他说“我倒觉得我可能更近乎作家批<br>评——也就是我和作家是站在一边的”,他认为自己倒不是帮着作家去说好话,<br>而是,有点近似于脂砚斋,更多地贴着作家创作的角度去想问题。<br>“批评的重要功能是判断。”在李敬泽看来,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么多批评家,<br>莎士比亚和曹雪芹现在很可能默默无闻,批评家不仅是赋予他们外在的名声,更<br>重要的是,使他们的作品穿越时间而一直生长、一直保持活力。<br>物质遗存是唯一的船<br>布谢的银树、沉水香,龙涎与玫瑰、飞鸟的谱系……这些考古学和博物学<br>式的智力趣味出自李敬泽的《青鸟故事集》。他在书中对大量历史文本、稗官野<br>史进行了丰富的考据,考据的事物贯穿自然历史与人文历史,并穿插了上千条<br>引用、想象和思考,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在真实和虚拟中间制造出了一个设谜和<br>解谜的局。<br>“时间是海,人类的物质遗存是唯一的船”,他说物比人走得远,有着博物兴<br>趣的他说自己也是阅读上的杂食动物 ;他说早年对《左传》《史记》下过功夫,甚<br>至还将《史记》《汉书》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对鲁迅、杜甫、布罗代尔、福柯等<br>人的作品是常读常新 ;他说还特别喜欢看闲书,如唐人的笔记、清人的笔记、今<br>人的科幻小说、各种鸟类与飞行器图鉴、昆虫和动物的书等等 ;他说自己是知识<br>兴趣上的游手好闲者,依着兴趣读书而且兴趣多变。<br>“我写《青鸟故事集》是在看了布罗代尔、福柯的作品之后,那是个特别清晰<br>的影响。”布罗代尔影响他的是如何从更长的时段看待人类生活,如何关注那些日<br>常经验层面的东西。而福柯的书他几乎都买了,“福柯的视野和方法对我有一点醍<br>醐灌顶,感觉性情相近”。福柯教他去关注那些在幽暗处的,没有被人看到的,或<br>者我们有意不去看到的人和事。<br>018 面孔 书都
和时间争夺意义<br>在深圳的“美谈”演讲中,李敬泽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现代小说,曹雪芹<br>有着极为可贵的现代思维,教会了读者以一种相对性的视野去看待人和世界。曹<br>雪芹的小说里同时包容着各种相互冲突的矛盾要素,但是又被艺术充分包容着。<br>例如贾政和贾宝玉这对父子,曹雪芹既写出了贾宝玉的思想理念,也阐明了贾政<br>的行为准则,二者都算不上错误。在《红楼梦》中没有绝对的恶人,人物的矛盾<br>和纠葛不是简单的善恶分明,都是由不同性格、不同思想所带来的碰撞,进而引<br>发悲剧。红楼终成一梦,繁华过眼云烟。<br>李敬泽还着重谈到大观园的乌托邦设定,不想长大的贾宝玉隐居在大观园,<br>用这一乌托邦对抗世俗和时间。曹雪芹这个桃花源式的设定是反时间的,企图逃<br>出时间及历史的囚禁。但是时间毕竟不可抗拒,在时间中一切都在凋零,最终白<br>茫茫大地真干净。他说,政治家从《红楼梦》中看见了历史,但曹雪芹的乌托邦<br>其实是在“与历史和时间争夺意义”。<br>李敬泽提及米兰 · 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里写到“在小说的相对性世界<br>里,没有恨的位置”,如果小说家写小说为的是清算他的账,那他就注定会在美学<br>上沉船。“我为什么说曹雪芹是一个伟大的现代作家。昆德拉拿来当作真理的事,<br>曹雪芹在十九世纪完全做到了,在《红楼梦》里没恨过谁,他顶多是说看这些人<br>可怜。曹雪芹这样的态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革命性的,是现代性的新视野。”<br>同样,李敬泽觉得在文学上不应该有恨的位置。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胸怀、<br>能力就在于他能够包容世间那么多不同的人,并且,应该“和时间争夺意义”。<br>019<br>Face<br>Book Capital<br>李敬泽<br>山西芮城人,生于天津。北京<br>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人民<br>文学》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br>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br>长。 评 论 家、 散 文 家, 著 有<br>《青鸟故事集》《咏而归》《会饮<br>记》《跑步集》等书。曾获鲁迅<br>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华语<br>传媒文学奖年度评论家和年度<br>散文家奖。<br>
020 外眼 书都 如果要在深圳与巴黎之间找到一个交叉点,不同领域的人会有各自<br>不同的选择。而随着法国《图书周刊》主编法布里斯 · 皮沃的到来,《书<br>都 · 走读深圳》找到了自己的视角,那就是——阅读。<br>2023 年 7 月 6 日,法布里斯 · 皮沃在知名翻译家胡小跃的陪同下走<br>访深圳出版社,就图书与阅读和《书都 · 走读深圳》编辑部进行了一次深<br>度的国际交流。<br>Reading, the Crossing Point <br>between Shenzhen and Paris<br>外眼<br>书都 020<br>S
021<br>Outer Eye<br>Book Capital<br>阅读无边界<br>皮沃先生上一次来深圳,还是 10 年前。“现在的深圳和那时比起来,变化实<br>在太大,我都认不出它了!”他像描述一位许久不见,已然认不出样貌的挚友般<br>感叹。<br>《图书周刊》是法国最主要、最权威的出版业期刊,皮沃先生的目光很自然地<br>落在了出版和阅读这个属于他的领域。在深圳,他看到了与巴黎相似的读书氛围,<br>看到了阅读无边界、文化无边界的未来。<br>翻阅《书都 · 走读深圳》,他看到了“号召一座城市书写一座城市”的深圳全<br>民阅读 ;看到了“寻找 8 小时以外净土”的“阅读在民间”;看到了讲述“深圳是<br>一本大书”的文化大家……<br>通过与皮沃先生的交流,我们发现,深圳与巴黎虽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与文<br>化背景,但阅读是两座城市的交叉点。<br>在许多电影中,例如《天使爱美丽》《爱在日落黄昏时》等,巴黎街头那些唯<br>美的读书镜头让人心生羡慕。而在深圳,不论在福田中心的繁华 CBD、艺术气息<br>浓厚的华侨城文化创意园、梧桐山脚下优美宁静的咖啡馆,还是在人头攒动的地<br>铁上,你总会看到人们阅读的身影。<br>巴黎是著名的文学发源地,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 (Shakespeare & Company)<br>曾是海明威等众多著名作家讨论文学的聚集地。深圳在 2013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br>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每个城区的深圳书城都是人潮涌动的文<br>化目的地。<br>根据《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 2022》发布的数据,深圳居民人均年度阅读量<br>约为 21 本(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这一数字,与法国居民人均年度约 20 本(纸<br>阅读,<br>深圳与巴黎的交叉点<br>文 _ 黄美霖 图 _ 吴忠平<br> henzhen & Paris
书都 022 外眼<br>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阅读量不相上下。<br>纸质阅读也好,电子阅读也罢,阅读从古至今都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br>要工具。当深圳遇见巴黎,浓郁的书香气息弥漫在两座城市,阅读成了城市文化<br>的血脉,生生不息。<br>阅读有挑战<br>“作为一个巴黎人,我觉得在咖啡店或者地铁上,看书的人其实也在不断变<br>少。虽然仍然有很多人在看书,但是在法国,阅读也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皮沃<br>先生说道。<br>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阅读模式的多样性,让阅读变得更触手可及,<br>但同时,碎片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深阅读的探索。<br>对于这样的挑战,两座城市有着同样的回答。为了积极鼓励市民参与传统阅<br>读并享受阅读,深圳与巴黎都举办了很多与图书、阅读相关的活动,其中有主题<br>书展(包括儿童读物展、文学作品展、当地特色书展等)、读书月、阅读之夜等。<br>每年 11 月是深圳的读书月,政府会举办数百项读书文化活动,包括温馨阅读<br>夜,并向市民发放免费购书券。在温馨阅读夜的活动上,深圳书城中心城会为市<br>民奉上集阅读、电影、音乐、创意设计等为一体的文化盛宴。<br>而在巴黎,每年 1 月份举办相似的法国“阅读之夜”活动,书店会延长营业<br>时间,孩子们也会得到政府发放的文化通行证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一个“书<br>店里的年轻人”计划也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书店。<br>有挑战,就一定有应对。皮沃先生相信,“正是因为深圳这座城市给予图书与<br>阅读的巨大推力,使这座城市的高速发展得以支撑。”深圳人在安静地阅读,深圳<br>的创新携着阅读基因在不断向前迈步。<br>阅读在未来<br>“虽然我没有办法完全看懂其中的内容,但杂志的外观设计十分吸引我。通<br>过标题能感觉到,这本杂志不仅仅专注于图书主题,而且拓展到了深圳的在地文<br>Reading, the Crossing Point <br>between Shenzhen and Paris<br>Shenzhen & Pari
023<br>Outer Eye<br>Book Capital<br>化!”皮沃先生对《书都 · 走读深圳》给出了专业点评。<br>他表示,这本杂志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深圳这座城市。在皮沃先生看来,<br>《书都 · 走读深圳》内容跨领域却又相互关联,有与文化界、政界、经济界等领域<br>的资深人物的对话,有对城市文化、城市创作的市民记录,有对阅读与出版的剖<br>析和引领,有对城市精神的挖掘,有对文化未来的展望……而在法国,目前还没<br>有一本类似于《书都 · 走读深圳》这样专注于一座城市在地文化的杂志。相对而<br>言,法国的文化与出版类杂志聚焦方向较为单一,这是《书都 · 走读深圳》与众<br>不同的地方。<br>皮沃先生表示,法国更没有一座像深圳这样每个角落都充满活力、充满梦想、<br>包容开放的城市 :“巴黎有片区域很新、很有活力,也拥有很多新兴企业,但和深<br>圳是无法做比较的。深圳不是一个区域,而是一座城哪!我相信在法国是找不到<br>可与其相对比的城市的!”<br>交流最后,皮沃先生在杂志扉页写下了对《书都 · 走读深圳》的寄语 :“希望<br>书都杂志办得越来越成功,在未来可以给更多读者带来多元的在地文化讯息!”<br>明年,是中法建交的 60 周年,皮沃先生十分期待自己的刊物能与《书都 · 走<br>读深圳》杂志在未来进行互动合作,将深圳敢闯敢试、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介绍<br>到法国,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深圳精神值得每一座城市学习!它勇敢创新 , 勇<br>于探索,且脚踏实地。” 他说道。<br>皮沃先生为《书都 · 走读深圳》写下寄语<br>s
024 深圳客 书都 童话爸爸 :<br>一个人的巴塞尔<br>文 _ 曾岚 图_王翟 周艺文<br>7 月 15 日,“一个人的巴塞尔”深圳展闭幕,在三个月<br>的展期中,该展凭自身实力成为深圳热门打卡点。点开某票<br>务平台,不论是热度还是评分,该展都高居第一。《书都 · 走<br>读深圳》编辑部借此机会采访周艺文先生,聊聊何为“一个<br>人的巴塞尔”。<br>Fairy Tale Dad: A Man's <br>Basel<br>深圳客<br>“一个人的巴塞尔”艺术展现场奔马雕塑作品
025<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一个人的巴塞尔<br>曾有学者认为,中国画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就没有作品,此说法可能有<br>些极端,但艺术断层是不争的事实。虽然 20 世纪 80 年代也涌现了“85 美术新<br>潮”,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断层的问题。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让传统艺术<br>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中国艺术家面临的重要问题。<br>“一个人的巴塞尔”,是周艺文交出的答卷。“巴塞尔”是一座城市,更是当代<br>艺术的象征。周艺文以“一个人的巴塞尔”之名发出呐喊——只有实现传统艺术<br>的当代性,才能走得更远。但,当代性意味着创新,创新意味着孤独和可能失败。<br>对此,周艺文丝毫不惧,“我在做这场展之前,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创新可能不<br>易被接受,但不要紧,我依旧要这么做。如果总因循守旧,那是不会进步的,我<br>们的艺术也不可能被更多人看见。”<br>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是指既要有西方艺术的视觉呈现,又要保留中国画的<br>气韵意境,在二者之间,创造新的艺术表达,让作品成为一种通用的语言,架起<br>中西方艺术沟通的桥梁。“一个人的巴塞尔”,就是在寻找这样的语言,让世界看<br>懂中国文化。这是一场孤独的实验,也是一次与“明知难可为”的较量。<br>但我想,“一个人的巴塞尔”是成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斯 · 道维勒博士<br>给出高度评价 :“通过这个展览,我看到了周老师对艺术、社会、中国艺术和西方<br>艺术融合的追求——这是很少看到的。”<br>唤醒更多父亲的角色意识<br>除了画家身份,周艺文还是广为人知的“童话爸爸”。他创作的《冒险小王<br>子》《巴啦啦小魔仙》《摩尔庄园》《英雄赛尔号》《铠甲勇士》《火力少年王》等作<br>品陪伴了“95 后” “00 后”的成长。周艺文创作童话故事与幻想文学,是父亲这<br>个角色延伸的使命。“我们那个年代有很多英雄人物,但是到了现在这一代却开始<br>盲目追星,明星竟成了偶像。我希望能够塑造一个阳刚英勇、敢于战胜困难的人<br>物形象,让孩子们知道人生的追求远不止如此。”周艺文做到了,他笔下的“包小<br>龙”“艾子铭”“魔仙小蓝”等角色深受大众喜爱,他的童话作品畅销 15 年,总发<br>行达 3000 多万册。他以天马行空的故事启蒙孩子的想象力,陪伴近两亿孩子快乐<br>成长。<br>可当提起儿子周子艺,周艺文却皱了眉 :“我不是合格的父亲。”在周艺文看<br>来,合格的父亲要做到两个字——陪伴。父亲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影响孩子的人<br>生观和格局。父亲的陪伴就好比铠甲,让孩子在面对世界的纷繁复杂时依然能保<br>持乐观。周艺文深知“父亲”一词代表的分量,可是创作和工作占用了他大部分<br>时间,在成为大家的“童话爸爸”的过程中,他在自己的小家庭缺位了。<br>似乎为了弥补儿子,也似乎是为了更大的责任,周艺文发现社会中普遍存在<br>周艺文<br>中国当代著名画家、诗人、童<br>话 作 家、 艺 术 教 育 家。 中 国<br>“新童话主义当代艺术”的发起<br>人与代表画家。中国作家协会<br>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br>委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br>湖南省艺术收藏家协会名誉主<br>席、深圳市福田区文化顾问、<br>福田区引进的文化名人、深圳<br>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约研究<br>员。童话与幻想文学的代表作<br>有《冒险小王子》《巴啦啦小魔<br>仙》《摩尔庄园》《英雄赛尔号》<br>《元界山海》,美术代表作有“樱<br>桃·爱” “羽·造境” “时间·化<br>境”“绿马·宇宙”等系列。<br>
026 书都 深圳客<br>父亲缺位的现象后,他果断做了一个决定——成立公司,取名为“童话爸爸”。他<br>希望以“童话爸爸”之名,提醒自己,也唤醒更多父亲的角色意识——教育重在<br>陪伴。他以个人之力对抗社会现象,虽似蚍蜉撼树但不惧调侃。<br>在没有父亲陪伴的夜晚,幼年周子艺是否愤懑父亲的忙碌,我们不得而知,但<br>有一点可以肯定,父亲创作的童话故事,滋养众多人童年的同时,也滋养了周子艺。<br>他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绘画技能,却拿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主办的国际<br>艺术联创展金奖、金紫荆杯全港儿童绘画大赛一等奖 ;他从童话故事中吸收养分,<br>播撒古体诗的种子,正准备出版第一本个人古体诗集。写童话故事的爸爸和写古体<br>诗的儿子,二者之间看似两极反差,其实是父子间的传承<br>与爱。<br>童年的羽毛成为精神符号<br>欣赏周艺文的作品,你会有种被治愈的感觉。就如<br>《故乡印象》,整体以红色为主调,两只鸟儿在形似一座<br>山的樱桃上交流,白色羽毛飘落其中,扑面而来的浪漫,<br>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周艺文的艺术之路,大概可以用<br>一句话来表达 :在家乡汲取营养,在第二故乡觉醒放大。<br>周艺文童年在洞庭湖边度过 :在草地里放牛,在蓝<br>天下看书 ;盛夏时节,白鹭在稻田繁衍嬉戏,成群的幼<br>鸟破壳而出 ;待到草木枯黄时,撩人心扉的芦花空中飞<br>Fairy Tale Dad: A Man's Basel<br>周艺文作品《故乡印象》<br>周艺文给孩子们上课
027<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舞……“我当时就一个念头,我要画下来”,周艺文从此踏上艺术之路,“但是突<br>然有一天,打猎的人来了,用鸟铳打死上千只鸟,鸟的羽毛在空中飞落,那个画<br>面一直在我脑海里。”于是,羽毛成为周艺文作品的精神符号——它代表着对自然<br>的敬畏,也希望传递人间的温暖。<br>2019 年,周艺文作为深圳福田区引进的第 18 位文化名人定居深圳。“要离开<br>生活了半辈子的湖南,我很犹豫。但是后面发生了一件事,我感觉来对了。”原<br>来,在福田区艺文儿童文学院建立之前,所在位置有很多商家在竞争,他们想利<br>用香蜜公园的中心地段开发商业项目,但福田区政府果断把这个地方作为儿童阅<br>读美育教育基地,为市民打造亲子阅读场所。“我明显地感觉到,深圳对文化的渴<br>望度很高,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支持是实打实的,我真庆幸我来了。”<br>来到深圳后,周艺文的艺术造诣再创新高,“我在湖南创作,和我在深圳创<br>作,有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传统艺术当代性的突然觉醒,是在深圳<br>发生的。”高速发展的深圳为周艺文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要和世界接轨。就<br>如他的展,一个人的巴塞尔,后面还有一句话“世界从深圳出发”。据他介绍,这<br>个展览将全球巡展,第一站设在深圳,是有深意的——他认为深圳的城市文明已<br>经达到一个高度,未来的世界要向深圳看齐。<br>从深圳出发,和世界接轨,这是深圳文化学者的高远志向。周艺文迈出了坚<br>实的第一步,第三站,他将受邀参加土耳其双年展,第四站,他将到法国巴黎市<br>政厅办展。“未来,我希望有一帮人,和我一起做这件事——带着中国艺术走向世<br>界。” <br>周艺文在创作中 周艺文在“一个人的巴塞尔”艺术展现场<br>《冒险小王子》 <br>周艺文 著 <br>海天出版社 <br>2021 年 8 月出版
028 深圳客 书都 一个老外眼中<br>“2050 年的未来城市”<br>文 _ 黄美霖 图 _ 由受访者提供<br>“这是一座来自 2050 年的未来城市!”2023 年 6 月 10 日,<br>在“深圳全球传播使者”计划启动现场,来自委内瑞拉的自媒体<br>博主拉斐尔 · 萨维德拉,作为深圳全球传播使者代表向外界讲述<br>自己与深圳的故事。2022 年,他获得“深圳好网民”荣誉称号,<br>是唯一获评的外籍人士。<br>回想起 2015 年 3 月份第一次落地深圳时的情景,拉斐尔觉得<br>自己很幸运。不知不觉间,与深圳这座奇迹之城结缘已有 8 年。<br>深圳客
029<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这就是生活!<br>“起初,我只是想感受完全不同的文化色彩,因为我的专业是酒店管理,很适<br>合到各地体验学习,便向亚洲的三个国家发出了求职申请。深圳的公司第一个录<br>取了我,所以我果断选择了深圳。” <br>这一决定略显仓促,但他从未后悔过,反而认为自己当时做的选择堪称完美。<br>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手机会在路上<br>被偷 ;生活的便利让他一时之间多出了许多空闲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深<br>圳的 8 年里,他每一天都在享受自己通过生活与记录的方式见证深圳日新月异变<br>化的过程。<br>在深圳,拉斐尔的每一天都可以“一条线”式地度过。工作日的早上,他会<br>很早从家出发送儿子上学,接着去附近的香蜜公园跑步,再到超市采购一番,然<br>后开始下午的工作。<br>他会到深圳各个新鲜、有趣的地方进行拍摄,有的坐落于高楼大厦中,有的<br>在自然景区里。最后,接上儿子放学回家,晚上 10 点前入睡……在这座城市里,<br>他体验到了未曾有过的秩序感和舒适感。穿梭于自然与人群中,一边是鸟语花香<br>的公园,一边是熙熙攘攘的地铁站,“这就是生活!”他说道。<br>因为工作性质和对旅游的热爱,拉斐尔经常出门在外。深圳四通八达的交通<br>网络和多样的交通方式让他觉得自己与未来的距离越来越近。他说 :“这是一座属<br>于未来的城市。因为这里连接着全世界,我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前往所有我想去的<br>地方。” <br>喜欢看到这样的我<br>属于未来的城市,是与时间赛跑、不断缩近距离的城市。<br>拉斐尔做了一次有意思的挑战——12 个小时内从深圳前往 4 座大湾区城市<br>(惠州、东莞、广州、佛山)。12 个小时内,他不光能抵达 4 座不同的城市,还能<br>停留片刻去感受 4 种城市文化。他说,“中国的变化不仅存在于表面上的建筑设<br>施,而且是真的在为人的生活和工作着想。”<br>在深圳工作的每一天,他都能感受到向往未来的年轻活力和超前的创新速度 :<br>拉斐尔 · 萨维德拉<br>Rafael Saavedra<br>一位在深圳生活的短视频创<br>作 者, 在 海 外 社 交 媒 体 上 开<br>设 了 自 己 的 频 道“Rafa Goes <br>Around !”,向外国友人介绍并<br>展示真实的中国样貌。他的第<br>一条短视频“在深圳生活是什<br>么样的?”收获了近千条好评<br>和点赞。<br>\"The City of the Future in 2050\" <br>Through the Eyes of a Foreigner<br>
030 深圳客 书都 “前段时间,我去龙岗万达广场拍摄视频。一走进商场,我<br>真的惊呆了!它有深圳最长的电梯,感觉像是进入 UFO,<br>穿越太空。”创新与科技早已是深圳这座城市的代名词。拉<br>斐尔认为正是因为深圳高质量且高速的发展,给予了他大量<br>的拍摄素材。在未来,他还打算制作深圳系列视频,例如深<br>圳十大摩天大楼、深圳最有创意的建筑等。<br>因为深圳,他成为“深圳全球传播使者”代表之一。<br>因此荣誉,他得到了与各地媒体人交流合作的机会。视频也<br>触达更多的观众,拥有更广的影响力。<br>深圳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给予了拉斐尔创作的自由和灵<br>感,造就了他数百条火爆视频。虽身处他乡,但拉斐尔一点<br>也不觉得孤单。他在这里通过工作、生活,结识到了许多如<br>家人般的挚友,他们一起爬山、玩耍,一起头脑风暴、创<br>作。深圳早已成为他第二个家。<br>能被大量先进技术包围,能作为互联网、科技产业的<br>一员参与其中,能置身于这一巨大的历史转变并见证它,拉<br>斐尔说是他的运气。“我喜欢看到这样的我。”他说。<br>\"The City of the Future in 2050\" <br>Through the Eyes of a Foreigner<br>拉斐尔接受采访 拉斐尔在深圳甘坑古镇<br>
031<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我不是标题党<br>“我要告诉世界真正的中国是这样的。” 他很肯定地说。拉斐尔从 3 年前开始<br>创作视频,每隔几天就能看到他的新视频上线,这也代表着巨大的工作量。但所<br>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我只是分享了几段视频和一些图片,但外国人真的会对这<br>里发生的事情感到十分震惊。比如电动汽车、高铁交通等一切的一切。” <br>在评论区里,有人表示 :“深圳过去 10 年的发展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其他城<br>市可以达到的。”一位来自美国佛罗里达的读者评论 :“如果没有看拉斐尔的视<br>频,自己完全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发达的科技。” 还有人说 :“我在 20 年前曾去过深<br>圳。但深圳这些年的变化使我最近迫切地想再去感受这些不可思议的转变。”还有<br>外国友人留言,希望拉斐尔可以出一期讲述深圳如何从小镇转变为现在模样的视<br>频……<br>“开始拍摄视频是因为单纯的热爱,也是因为自己想做自己的老板,为自己打<br>工,而能一直坚持拍摄是因为我真的很享受参与并记录深圳巨变的过程。仿佛自<br>己也在一同去往未来的路上!”<br>与拉斐尔 · 萨维德拉交谈前,我曾以为他是个视频标题党。频道中充满“老<br>外震惊!这就是中国速度吗?”“老外对中国地铁站感到惊讶!说可以一天都待在<br>这里”等标题。后来,我发现这些都是他的真心话。他对中国、对深圳的热爱是<br>那么的真挚和热烈。<br>采访过后的第二天一早,我打开了他的频道。果不其然,更新了!标题是<br>“中国太卷了吧!连商场里都有世界之最?外国小哥说一个中国商场顶 86 个欧洲<br>城市!”<br>拉斐尔挑战“从深圳出发 12 小时打卡湾区 4 大城”
封面 书都 032 捕捉深圳的民间视角<br>文 _ 本刊编辑部<br>书都 “夺眶而出的眼泪 \/ 如果是美丽的话 \/ 也是因为人在无穷无尽的旅途中 \/ 拼尽<br>时光在努力 \/ 今天稍稍 \/ 绕了点远路 \/ 不曾见过的风景 \/ 让人心旷神怡 \/ 角落里的<br>旧衣店 \/ 突然想去看看 \/ 从往常不一样的 \/ 角度看看镜子 \/ 希望一定能发现 \/ 在那<br>里边 \/ 有什么新的东西 \/ 捕捉闪耀的瞬间 \/ 在梦中都要继续……”<br>这是歌曲《捕捉闪耀的瞬间》唱出的声音。捕捉,在这里显得格外生动。这<br>首歌提醒我们,这个世界的美好,需要我们用心捕捉。不然的话,一个不经意的<br>习以为常,会让生活中闪耀的瞬间跟我们擦肩而过。<br>就好像同样是凌晨 4 点的灯火辉煌,有人看到的只有劳碌奔忙,有人看到的<br>却是希望和未来的方向。从这一点来说,深圳是幸运的,因为在我们的身旁,有<br>着无数双眼睛在捕捉这座城市的点点星光。<br>这个 8 月,我们也试着去捕捉,捕捉那些执着“捕捉这座城市”的民间眼光。<br>于是,我们看到——<br>有人,用镜头寻找这座城的进取 ;<br>有人,用歌声歌唱这座城的青春 ;<br>有人,用脚步书写这座城的街巷 ;<br>有人,用人生对话这座城的折腾 ;<br>Capturing Shenzhen <br>from the Folks' <br>Perspectives<br>封面
Cover<br>033 Book Capital<br>Book Capital<br>有人,用诗章展开这座城的画卷 ;<br>有人,用速写描绘这座城的当下 ;<br>…………<br>每一个来到深圳的人都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份雄心,也许是一份<br>不甘,也许是为了一种独立和创造。多少次,我们在这里遍体鳞伤 ;又多少次,<br>我们在这里义无反顾地坚强。<br>通过这些捕捉的镜头和捕捉的眼睛,我们去触摸这座城的力量与温暖。纪录<br>片导演燕南锦说,他的捕捉,是一次真正意义的“中国意愿,深圳表达”;作家王<br>国华说,他的捕捉,是在街巷记录这座城的传说,那种具化为你我的传说 ;诗人<br>谢湘南说,他的捕捉,是从工人到诗人、从个体到城市、从工厂到大厦的时代印<br>记 ;歌手潇峰说,他的捕捉,是敲击每个深圳人内心的共鸣和声 ;速写者王海康<br>说,他的捕捉,是“快深圳”里的“慢节奏”……<br>我们的城,就是我们的平台,你如果不在,你一定毫无感知。就像《我在》<br>创始人颜石泉说的那样 :<br>一座城市再喧闹,没有你,便是空城。<br>那么,我们不要浪费时光,一起去捕捉——捕捉这座城和城里人的进取与日<br>常。<br>Cover
封面 书都 034 Ambition of a City I Am: Searching for the <br>“寻找一座城市的进取心!”这是我写在《我在》最显耀<br>位置的一句话。<br>灵感来自《我在》的第一位员工,他从东莞来深圳,入<br>职报到的第一天,就在公司附近大冲的高楼里租了房。我很<br>是吃惊 :华润万象天地旁边的高楼住宅,租金一定是极其昂<br>贵的。他告诉我 :那套复式房子一共住了 25 人,自己只是每<br>月 1000 元租了其中一个床位。我问他怎么想的?他说 :我是<br>来工作的,我必须得在城市的中心去感受这座城市,我至少<br>我在 :寻找一座城市的进取心<br>文\/图_ 颜石泉<br>封面<br>
Cover<br>035 Book Capital 前两年都没时间有“家”,工作要紧。<br>年轻人的话让我意识到,一座城市的进取心,无处不在。<br>5 个 年 头 过 去 了,《 我 在 》 寻 找、 策 划 和 拍 摄 了 超 过<br>2000 个原创视频。我自己是 1995 年到的深圳,在深圳的报<br>社里工作了 10 年,可有好多地方不只没有去过,连听都没<br>有听说过。但,《我在》都去了,我很庆幸公司名叫“我在”,<br>对一座城市来说,“我在”,是极其重要的。<br>通过下面 5 个镜头,我试着带大家认识《我在》。<br>门不闭户的金龟村<br>普通人是这座城市的基因,在这些基因里不仅有移民,也有原住民。2018 年<br>4 月,我们发现了金龟村。<br>金龟村有一家咖啡馆,找不到老板,没有店员,想喝咖啡就自己动手做,自<br>觉扫二维码付款,24 小时营业,从不锁门。你可以独自一人在这里看书写字听歌<br>喝咖啡发呆,也可以和一群人在这里谈天说地尽情狂欢。人均消费 30 元左右,咖<br>啡馆提供纯正的自磨咖啡和挂耳咖啡。<br>深圳是全国唯一没有农村的城市,金龟村距离深圳市区五六十公里,算是村<br>镇的样子,交通顺畅,村里干净清爽。<br>金龟村的民风如此淳朴,我们很是意外,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好多村民从不<br>锁门 ;小卖部也是,若店员不在,你可以自己拿了商品自己付钱,自觉即可。<br>这间自助咖啡馆边住着我曾经在报社的一位同事,这是偶然发现的。金龟村<br>路口不远处一栋瓦房小院,住着蒋先生和蒋太太,蒋先生就是我曾经的同事。有<br>段时间他们家的猫多达十几只,于是有朋友叫他们猫叔、猫婶,久而久之便这样<br>叫开了,以至于后来很多人不知道他们本名姓甚名谁。<br>猫叔之前跟朋友出来游玩时到过金龟村,发现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居民<br>不多,又十分安静,十分喜欢,两人迅速决定在这里租一处房子。猫叔业余时间<br>做手工烟斗,原本是打算把这里作为工作室,后来索性把家搬过来,远离尘嚣又<br>亲近自然。<br>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猫婶说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即使猫叔每天百公<br>里,猫婶每天 50 公里的车程,他们也很愉快地生活着。<br>我从 2003 年离开深圳,历经南昌、上海、北京的游历再回到深圳,切实感觉<br>金龟村就是一个都市里的村庄,自由朴实而进取,正是《我在》寻找的城市生活<br>的另一面。<br>颜石泉<br>资 深 媒 体 人,1995 年 来 深 圳<br>从事媒体工作,历经南昌、上<br>海、北京等媒体历练,2018 年<br>回归深圳创办短视频自媒体<br>《我在》,带领一帮 95 后年轻人<br>“寻找一座城市的进取心”。
封面 书都 036 逃离孤独回归的子萱<br>海归之城,深圳的这个标签年轻、独立、<br>前卫并且世界级。2019 年 1 月,我们通过公众<br>号的后台约见了一位从东京来求职的年轻人。<br>王子萱,湖南人,学的是设计专业,却做<br>了 8 年自由摄影师。长沙长大,上海读大学,<br>新加坡进修,北京工作……最后到了日本。可<br>是,2019 年她离开待了 3 年的东京,来深圳了。<br>子萱说,去东京之前她并不知道自己想要<br>什么,来深圳之后她知道了,那就是自我。子<br>萱又说,可能很多人向往自由职业者。吃得好、<br>住得好、玩得好,收入相对也不会很低,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自由空间 ;但是,<br>人们不知道自由职业者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孤独。所以,她得改<br>变这种状态,她需要去到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回归到一个团队里面。“来到深圳之<br>后,我觉得我来对了,尽管也还有孤独。”子萱这样告诉《我在》。<br>深圳是真真切切的海归之城,准确地说是海归“候鸟”之城。“候鸟”们根据<br>“气候”来来回回自由切换,所以,深圳又像是一座海归之城的候鸟平台,承接海<br>归们学习后的工作和工作后的学习。<br>写这篇稿件时,《我在》正联系采访从普林斯顿大学来到深圳的颜宁教授,她<br>应该是当下最著名的海归了。<br>传承芳华的播种人<br>一代人的芳华落幕,定是另一代人芳华的开场,这也是一种传承。2021 年 7<br>月,我们拍摄了一部老中央芭蕾舞演员带新中央芭蕾舞演员的故事。<br>我们在华夏艺术中心四楼的舞蹈房里见到了闻名遐迩的芭蕾舞蹈艺术家薛菁<br>华,她正在给深圳的孩子们上课。透过门隙看她的芭蕾课堂,虽然薛老师已年过<br>花甲,但举手投足之间仍旧那么高雅,女孩们也都全神贯注地在学。<br>薛菁华,我国顶尖艺术家,10 岁考入中国舞蹈最高学府北京舞蹈学院主修芭<br>蕾 ;1963 年以全优生成绩加入中央芭蕾舞团并任主要演员,以饰演芭蕾舞剧电影<br>《红色娘子军》主角吴清华闻名于世,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指导下,国家重点<br>培养的芭蕾舞演员。<br>自 1992 年起,迁居香港的薛菁华老师开始在深圳华夏艺术中心教授芭蕾,30<br>I Am: Searching for the <br>Ambition of a City<br>《我在》镜头下的回归“候鸟”
Cover<br>037 Book Capital<br>多年历程,培养了多名专业芭蕾学子,优秀学生王雨菲 2021 年 3 月毕业于上海戏<br>剧学院舞蹈学校并加入中央芭蕾舞团,在短期内饰演主要角色,使得薛菁华的教<br>学成果得以展现及传承,在芭蕾舞界谱写了一段佳话。<br>那天下午,薛老师和雨菲在练功房跳了两个小时,我们也拍了两个小时,因<br>为不想错失每一个瞬间。我一直觉得,舞者在练功房的画面远比在舞台聚光灯下<br>的画面更美。<br>有一种关于深圳的说法是 :没文化。可是,来深圳的人们无一不是带着文化<br>来的,他们是勇敢的充满实干精神的移民,他们是有抱负、有理想的移民,他们<br>把特别的文化播种在这片肥沃的土壤里,而这些种子正在生长并产生新的一代。<br>薛菁华正是这样一位资深的播种人,这是《我在》的发现。<br>突破和坚守的城市边界<br>城市文明的边界,需要时间来验证。2022 年 10 月,我们采访了我国著名的<br>规划大师朱荣远先生,他告诉了我们两个关于深圳发展的重要突破和坚守。<br>深圳机场选址原先是在白石洲,这在今天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它<br>发生在 1980 年代。<br>朱荣远先生说,我们从过去到今天,再从今天到未来,其实是在不断地克服<br>自己的边界。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深圳机场建在白石洲,那么我们将完全看不到<br>今天深圳的模样,不仅没有深圳湾,没有后海中心,没有超级总部基地,甚至没<br>有福田中心区,没有春笋没有平安大厦,也会因为飞机产生的噪声而失去现在这<br>条充满生态气息的海岸线。<br>《我在》镜头下的两代中芭舞者
封面 书都 038 规划的价值在于他们实现了这个对于深圳来讲无比重要的突破,这也是一次<br>规划师们关于城市定义和城市进取心的突破。<br>在朱荣远先生看来,深圳对自然生态观念的变化,才是这座城市现代化文明<br>的真正觉醒,而这当中的曲折故事大都发生在深圳湾这片小小的海湾里。<br>第一次来到深圳湾时,他发现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边缘”。他给深圳湾公<br>园的规划设定了一个主题——“连接”。生态、人文、科技在这条海湾畔共生共长 ,<br>也成功地将当年深圳人心中的“城市边缘”转化成了“城市中心”。<br>《我在》采访朱荣远大师基于正在筹拍的大型纪录片《风从哪里来 · 超级海<br>岸》,关于深圳西部海岸线将有更多世界级的思想、世界级的规划和世界级的愿<br>景,而每一个世界级都代表了深圳这座城市的进取心,和《我在》的进取心。<br>成为加班工具的咖啡<br>咖啡成为都市的标签,当深圳超越上海和台北成为中国咖啡第一城时,关于<br>咖啡的定义却完全不同。上海人、台北人把咖啡当作休闲饮品,而咖啡却是深圳<br>人的加班工具。2023 年 6 月,台湾咖啡人马修与我们进行了一次“咖啡对话”,<br>这次对话对深圳这座城市的画像非常有帮助。<br>深圳成为咖啡之城这一消息,在措手不及间被推上热搜话题。如马修所言,<br>深圳的咖啡和上海的咖啡是不同的。<br>上海咖啡的特色不在于新奇的特调,那些拥有古朴气息的老房子营造出的场<br>景氛围,将咖啡提升到了与城市文化融合的高度。在上海,人们享受咖啡的空间<br>和忙碌工作的空间得以相互独立。<br>深圳是一座快速创新的城市,这一点不仅体现在金融与科技发展方面,也同<br>I Am: Searching for the <br>Ambition of a City<br>《我在》记录的猫叔猫婶<br>
Cover<br>039 Book Capital<br>样体现在层出不穷的特调咖啡上。深圳年轻人太多,想要吸引年轻人的眼光,只有靠不断创新。深<br>圳的咖啡,在目前的城市发展阶段当中,只能向新潮的方向去走。<br>尽管上海咖啡和台北咖啡的味道、品质有所不同,但两座城市的咖啡有一个共同特点 :为休闲而<br>喝,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深圳人喝咖啡的根本不同在于 :咖啡是他们的加油站,是一种工作方式。<br>加班咖啡,这是关于深圳这座城市由《我在》定义的新画像,这座城市可能因此而前途无量。<br>我为什么在深圳<br>记录这座与众不同的城市,是有价值的。<br>深圳是由普通人构成的,即使那些后来成为名人的人,也是从普通人起步的,比如华为的任<br>正非、腾讯的马化腾、大疆的汪滔、比亚迪的王传福等等,深圳这块土地为奋斗者准备了肥沃的土<br>壤。传奇在于,最终这些普通人都成了这座城市或者这个国家的英雄,这个,不仅与众不同,而且<br>非常了不起。<br>《我在》知道,每一个来到深圳的人都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份雄心,也许是一份不<br>甘,也许是为了一种独立和创造。《我在》曾一度策划每年挑选 10 个深圳人出一套名为《我为什么<br>在深圳》的年度丛书,记录这座城市的普通人。我们相信,他们的历史就是这座城市的历史。<br>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们刚在香港拍完新商业模型 K11 和香港书展。K11 把艺术与商业融合的<br>想法救活了艺术,也激活了商业 ;而香港书展的盛况,也让香港这座商业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充满文<br>化气息。<br>深圳这座城市也有这个非比寻常的特点 :跨出自己的边界形成新的融合。好比艺术与商业的融<br>合,它创造出了新的主流领域。这好像是一个众多细胞开始重新组合的年代,充满了新的可能性,<br>也代表了一种新的进取心。<br>而你如果不在这个平台上,你一定毫无感知。<br>一座城市再喧闹,没有你,便是空城。我在,寻找一座城市的进取心。<br>《我在》创作团队
封面 书都 040 王国华 :用脚步书写街巷<br>文 _ 王国华 图 _ 由作者提供<br>Writing the Alleys with Steps Wang Guohua: <br>多年前,一位朋友聊天时跟我说,深圳有街巷吗?深圳<br>不都是高楼大厦吗?想来,这可能就是一种巨大的误解。深<br>圳除了高楼大厦,还有很多城中村和工业园区。城中村里的<br>烟火,在我眼里,便成为这个城市的湿地。正是因为有了这<br>一块块湿地输送的营养,才有了深南大道边耸立的高楼大厦<br>以及高楼大厦里的人和事。<br>在深圳的这些年,每到周末我都穿行于深圳的大街小巷,<br>边走边打量边书写。在我的认知里,深圳有人间烟火,这些<br>烟火需要去寻找和表达。<br>封面
Cover<br>王国华<br>资深媒体人,2011 年南迁深圳,<br>其作品先后获得第八届冰心散<br>文奖单篇奖、广东省有为文学<br>奖、深圳青年文学奖等。2018<br>年至今,出版深圳“街巷志”<br>系列作品 4 部 :《街巷志 :行走<br>与书写》《街巷志 :深圳已然<br>是故乡》《街巷志 :深圳体温》<br>《街巷志 :一朵云来》。<br>041 Book Capital<br>城中村里的祠堂和年轻人<br>几乎在每个城中村,我都可以看到祠堂。祠堂大多遭到过损毁,改革开放后,<br>生活条件好了,仓廪实而知礼节,开始回望历史,守护自己的文化传统,经过修<br>缮后的祠堂有了现代意义。<br>逢年过节,本地人会在这些祠堂里举办各种活动,一起吃盆菜、祭祖等等。<br>在祠堂周边,或者在河边,常常可看到一棵大榕树上面挂着红布条,树下放着观<br>音像、土地爷、财神爷、关公……<br>这种朴素的信仰非常坚硬。在南方科技大学的校园里面,也有两棵大榕树。<br>当年建校时,征用了村子的土地,但是村民舍不得砍掉村口那两棵神树,经过协<br>商,保留了下来。逢年过节,村民还会到校园里的大榕树下来祭拜。<br>经过这几年的打量,我发现本地人很有意思,孔子、老子、如来佛、孙悟<br>空……只要是比自己能耐大的,都尊奉。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心理因素,对他们<br>的生活能带来什么影响,不得而知。<br>跟很多其他城市不一样,走进深圳的城中村你会发现,这里不是繁华都市的<br>配角,而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小世界,里面什么都有 :沙县小吃、隆江猪脚饭、广<br>西螺蛳粉、东北饺子馆、湘赣木桶饭、广东凉茶店……至于什么银行、邮局、药<br>店、顺丰快递点什么的,也是一应俱全,生活在其中,也是一种满足。<br>深圳城中村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年轻人。在上沙、下沙、皇岗村、白石洲这<br>些地方,基本上住的都是白领,从事金融和 IT 业的比较多,还有在政府机关上班<br>的年轻人。在宝安、龙岗、光明的城中村里,住的出租车司机、产业工人、快递<br>小哥、清洁工比较多。行走期间,我逐渐有了一个强烈的感受 :什么是人才?<br>不是只有学历高、有职称的人才能被称作人才,只要是生活在这个城市里,<br>用合法手段养活自己的人,都是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都是人才。在这个<br>问题上,人们已经有了共识,人口,就是城市的财富。<br>对话街巷的温度<br>我在深圳走街串巷,并非要描摹深圳的历史。历史只是一个背景,我更多是<br>在书写当下。深圳的现代历史很短,我在当下的书写,记录当下的事物,若干年<br>后,它们也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那时的人们要了解 2020 年代的深圳,能从我的<br>文字里找到蛛丝马迹。<br>因此,我所描述的街巷,并非一街一路一社区,而是包罗万象的生活。我所<br>走过的每一步,见到的一花一木,一猫一犬,只要是有人,有温度的地方,都是<br>街巷。<br>有一段时间,我到处寻花。感觉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要和它们<br>聊天,我要蹲下来甚至趴下来才能看清它们。那天刚刚下完雨,我两手撑在地上,<br>掌心沾满了泥,凑近一株黄鹌菜,感觉到它善意地向我侧过身子来。旁边跑步的<br>人不知我在做什么,也不问。这样挺好,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找到<br>Cover
封面 书都 042 更多未知的花朵,我会带一个背包,一整天在山林里晃荡。后来我写了 200 多种<br>花,凑成了一本书。不知在其他城市是否能遇到这么多种类的花。<br>后来我又去追寻深圳的水。水的形态有哪些?河、湖、海、小溪、瀑布,还<br>有井。我曾一个人骑着共享单车沿茅洲河狂奔,大雨哗哗地浇下来,无处躲藏,<br>浑身湿透。我开车拉着妻子去看马峦山瀑布,走错了路,在一条狭窄的单行道上<br>前行,两边的树枝直扫车窗,差点找不到掉头的地方。妻子事后告诉我,她吓得<br>掌心都是汗。<br>我对每一个陌生的地方都充满好奇。我用手去触碰它,用鼻子去闻它,用脸<br>去蹭它,和它长久地坐在一起,感受它的气息从地面生发出来,悄悄渗透到我的<br>身体里,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当我一一叫出它们的名字,对它们越来越了解,<br>我就进入了它们,进入了深圳的内里,我和这个城市贴在了一起。<br>“城愁”与“传说”<br>在打量和写作的过程中,我心中渐渐产生了一些愁绪。这是安定下来以后的<br>闲愁,是淡淡的,没有来由的忧伤。于是从这里开始,我就经常使用一个词 :城<br>愁,这个“城愁”,是对应“乡愁”的。“乡愁”大家都知道,那么城愁是什么<br>呢?<br>城市里人多,职业多,建筑多,甚至植物种类也比乡村多,因此,故事就多,<br>可能性也多。如同不可测的深井,汲取的水也多。内容更庞杂,指向更多维,因<br>此带来的城愁有着更多的内涵。<br>这里有很多对未来的不确定,不知道明天公司的发展,不知道明天朋友的去<br>向。但这里也会产生更多期待。若不是如此,为什么大家还大老远从老家跑到这<br>里来?脚是诚实的,嘴里骂着街,还是用脚投了票。<br>王国华记录的街巷人物
Cover<br>043 Book Capital<br>城愁不是愁苦,大概就是一种闲愁。在不确定中,在期待中,在失落中,在<br>各种莫名的复杂感受中。站在街头,每个擦肩而过的人,他的眼神里都流露着城<br>愁。<br>“城愁”两个字非我首创,却是我倡导和推广的。在这里,有必要提到两个<br>词,一个是忧伤,一个是传说。<br>听汪峰的歌曲《北京,北京》,前奏响起,就有一种感觉 :同为一线城市,北<br>京有忧伤的气质,而深圳没有。一个几十年的城市,似乎还不懂得忧伤。在火热<br>的深圳,成千上万的人时时刻刻都在演绎自己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泪,他们的血,<br>他们的爱恨离愁,就是没有忧伤做背景,瞬间都被抹掉了。<br>当下深圳的传说是什么?是任正非,是马化腾,是平安大厦,还是大疆无人<br>机?这些都是,但还有一种,就是具化为你我的那种传说。<br>用文字塑造情绪<br>所以我就想,能不能用自己的文字塑造一种缓慢的情绪,赋予这个城市一些<br>传说。这种赋予,不是对既有的否定,相反,是在首先认可这个城市的世俗“成<br>功”之后,有意识进行的文化塑造。<br>“塑造”,这个词说来还是挺大,深圳已经在这里,需要我塑造吗?深圳可能<br>需要华为,需要腾讯,你是干什么的?但我要说,一个文化的深圳,当然需要文<br>化人塑造。尤其是文学,这是艺术之根。<br>我的一个一个遇到,一个一个想到和一个一个记录,便是我塑造的深圳。深<br>圳需要传说。我赋予这个城市忧伤和传说。<br>我潜意识里的使命感越来越强。那些即将消逝的旧屋、榕树、老市场,要永<br>远存活在我的文字里。只要打开我的书,它们就生动地跳起舞来。<br>Cover<br>王国华街巷作品研讨会 王国华记录的街巷故地
封面 封面<br>A Conversation with City <br>and People Through 38 Life <br>Segments<br>《城与人》主角 :柔宇、Jan Kedzierski、骆文冠、邵伟伟、王艺涵
Cover<br>燕南锦<br>深圳市福田区影视艺术家协会<br>秘书长,策划人、城市文化传<br>播者。2017—2020 年,担任《城<br>与人——成就深圳移民城市的<br>移民故事》策划和总制片,通<br>过 38 个深圳移民故事透视城市<br>成长,全网点击量超亿。<br>045 Book Capital<br>用 38 段生命对话《城与人》<br>文 _ 李奇蔚 图 _ 由受访者提供<br>罗里 · 麦克林说 :“城与人在历史中彼此形塑、影响、交融。”深圳,<br>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深圳人,又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从 2017 年<br>到 2020 年,燕南锦将镜头对准深圳移民,用 38 段生命对话《城与人》。<br>“我最大的感受是,深圳这座‘梦之都’,承载起了所有‘创梦’者的<br>希望与抱负,这里没有出身的考量、没有背景的计较,凭本事打拼,犹如<br>八仙过海,更有一种近乎集体共有的特质 :韧性、坚持。”燕南锦说,这<br>是一次真正意义的“中国意愿,深圳表达”,他希望带给世界的是“点开<br>一部纪录片,许你一座城”。<br>我感觉自己多活了 38 回<br>“读城,本质是读城里的人。”回望自己镜头下的 38 个主人公,燕南锦的感慨<br>由衷而发,“我感觉自己多活了 38 回。”<br>从最初无人赏识,到作品被联合国总部收藏的青年画家唐海国 ;放弃大学教<br>师身份带领一帮中学生夺得世界合唱大赛冠军的音乐老师胡漫雪 ;用百米国画长<br>卷——《东江百里图》连接老家与深圳两个故乡的艺术家骆文冠 ;带领深圳第一家<br>创客民间组织——柴火创客空间走上《新闻联播》的创客潘昊 ;卖出中国第一张<br>寿险保单的业务员黄艾艾 ;因为拍摄纪录片才在海边有机会穿上裙子的女科学家<br>杜玉涛 ;投身治污攻坚一线,“5+2”“白 + 黑”的工程师刘任远 ;20 多年坚持在<br>街巷进行社区实验的美国学者马立安……<br>燕南锦的眼里,深圳固然有很多的轰轰烈烈,但也有触手可及的人文温度。<br>在他看来,如果说深圳 40 年发展史绘就了一幅现代城市发展史的地图,那么每一<br>个深圳普通人的人生,都是其中的一小块拼图。<br>“名人逸事、巨头神话之类的故事并不稀奇,但与大众始终存在较强的距离<br>感,因而《城与人》关注的正是那些‘普通’人。”燕南锦说,他们当然不是一般<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