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23-2
2 2023-2
目录 行业资讯 1 专栏 2023 年怎么看怎么干:严守资源安全底线.............................1 2 泰伯智库发布《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2023)》........................5 3 划定+建设,专家建议这样守护耕地红线.....................................10 4 国家乡村振兴局重磅发文:2023,乡村振兴这么干!..........................14 5 [2023 年中央 1 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 化的意见.....................................................................17 6 重磅!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了,看《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做 好不动产统一登记与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工作有序衔接的通知》.......................27 7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报批稿............30 8 全国首个跨省域智慧大脑正式上线运行!...................................31 9 权威访谈·“强信心·抓落实”丨激发要素活力,释放发展潜力——访自然资源部部 长王广华.....................................................................37 10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出炉 关于智慧城市透露了这些重点.......................40 11 深圳将基于 CIM 平台,完成“一网统管”城市管理专题的开发及上线!........44 12 31 省市数字化转型规划(2023)..........................................46 13 最新!2023 年卫片执法工作,问责标准计算方法有调整.......................56 14 王广华部长:今年工作怎么干?..........................................60 技术动态 15 以不动产登记档案管理为圆心,打开自然资源行业档案管理新局面.............62 16 “襄十随神”城市群不动产登记“跨城通办”解民忧........................70 17 苍穹数码助力安丘农安中心创新探索数字化社会共治新路径,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 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协作机制.....................................................74 18 下好全市一盘棋 铸造不动产登记市县一体化...............................82 19 从“小时办结”到“智能秒办”,推动登记服务再升级......................87 20 以登记流程为核心,谋划不动产登记“大统一”...............................92 21 细说不动产数据“采建审管”全业务闭环管理..............................99 22 苍穹不动产登记产品体系首次大公开.....................................104 23 苍穹视频孪生,助力智慧交通驶向下一站.................................110 24 构筑数字空间底座,助力数字政府建设...................................113 25 锚定地方确权登记工作要点,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122 26 “视频孪生+AI”推进智慧水利建设........................................127 27 不动产登记数据质量提升,助推高效便民服务再上新台阶...................131 28 聚力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引领全空间用途管制..............................137 29 用“码”管好自然资源全过程............................................143 30 激光点云与倾斜摄影多源数据深度融合快速构建城市级实景三维城市技术流程及应 用..........................................................................148 1
1.专栏 | 2023 年怎么看怎么干:严守资源安全底线 严守资源安全底线 ——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自然资源工作定位(一) 2023 年怎么看怎么干 开栏的话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1 月 11 日召开的 2023 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及 2023 年自然资源工作重点任务,强调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自然资源工作“严守资源 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定位, 坚定信心、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埋头苦干,奋力推进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 为推动 2023 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精神落地落细落实,《中国自然资 源报》即日起开设“2023 年怎么看怎么干”专栏,深刻论述自然资源工作新定 位,系统阐释 2023 年八项重点工作,以期全系统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凝聚共 识,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再出发,在新征程“赶考”中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 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要求,深刻把握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 务,强调严守资源安全底线,这是自然资源系统居安思危的深长考量和深远谋划。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当前,我们比历史上 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同时又面 临极其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党 的二十大报告用专章部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强调要以新安全格局 保障新发展格局,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 性互动。自然资源工作涉及粮食、能源资源、经济、深海极地、国土等重大安全, 肩负重要使命。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完善自然资源领域国家 安全体系的重任牢牢扛在肩上,以高水平资源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 当前自然资源领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粮食安全方面,满足 14 多亿人口需求, 我国每年进口的农产品折算成耕地高达 9 亿亩;国内每年的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 需 23 亿多亩,按复种指数倒推,18 亿亩耕地红线是维护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 本自给的底线,不能有任何闪失。能源矿产安全方面,我国石油、铁、锰、铜、 铝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企,未来锂、钴、镍等新能源和新材料矿产需 求还将快速增长,国际矿业形势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地理信息安全方面,传 统的测绘管理方式和手段难以适应高精度卫星定位、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和人工智 2
能、大数据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等的发展,地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面临挑战。防灾 减灾方面,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防灾已从季节性工作转变为全年性工作, 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一刻也不能放松。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必须把严守资源安全底线 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前提,切实增强维护资源安全的能力,不断强化安全保障 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下 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我们要牢牢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全面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坚持良田粮用,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 将 18.65 亿亩耕地保护任务带位置分解下达,实行严格考核、重大问题一票否决、 终身追责;巩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全面落实“两平衡一冻结”制度, 确保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不再减少。 我们要提高矿产资源国内供给储备保障能力,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全面启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国内找矿行动,加强重要能源矿 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配合做好煤炭、钾盐、铁矿保供;研究不同情 景下矿产资源安全国内供给的底线,完善资源安全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实施矿产 地战略储备工程;理顺税费金关系,调动社会资金投入勘查找矿的积极性。 我们要强化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为数字中国建设保驾护航。推进测绘地理信 息数据产权、授权和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创新建设,推广安全可信的地理信息技 术和设备。制定智能网联汽车时空数据安全处理和传感系统安全检测方面的强制 性国家标准;加强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安全管理。健全基础测绘和重大测绘项目 的数据安全保障措施。 我们要加强地质、海洋灾害防治,全力筑牢人民安全防线。建立健全地灾综合防 治体系,推行“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加强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持续推 进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工程,构建海洋环境预报自主业务体系;实施海岸带保护 修复工程,提升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加强应急测绘力量和能力建设。 严守资源安全底线,夯实资源安全基础,是自然资源工作的头等大事、永恒课题, 容不得承平日久、消极懈怠的心态。自然资源系统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 识,准确把握新时代资源安全态势,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把握防范化 解自然资源领域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 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把工作做得更细一些,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坚持系统观念,全局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 体性推进,统筹解决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和实现高水平资源 3
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国之大者,安全为要。让我们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 责任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打好化险为 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不断开创新时代资源安全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大局 稳定筑牢坚实基础,让中国号巍巍巨轮乘风破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的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4
2.泰伯智库发布《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2023)》 2023 年 2 月 23 日下午,国内知名科技咨询机构泰伯智库正式发布了最新研究成 果《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2023)》。报告从产业概括、产业驱动、产业 链分析、典型企业分析、产业趋势分析等五个部分对当前国内商业航天产业状况 进行了研究和梳理。 报告从参与主体、分配方式以及经营目的三个角度来区分传统航天与商业航天的 区别,指出商业航天是以市场机制运行,以盈利为目的,按照市场规则配置技术、 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的航天产业。 从商业航天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内商业航天发展显著提速,在总体航天经济中逐 渐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泰伯智库首次发布的“中国商业航天技术成熟度曲线”, 报告认为目前中国商业航天整体上仍然处于发展早期,并将在这个阶段保持 5-10 年的时间,未来仍然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和投资价值。 从产业驱动因素来看,国家政策、技术、资本以及地方布局都为国内商业航天产 业发展带来了持续推力。尤其在资本方面,据泰伯智库统计,卫星制造及火箭发 射成为了资本关注的热点领域。泰伯智库预测,2023 年或将迎来中国商业航天 大年,随着部分企业 IPO 开启融资规模有望创新高。 从产业链各细分领域来看,商业航天产业中下游市场规模远超上游,融资金额总 和占比更是达到了 80%以上。其中,中游火箭发射领域即将由“期望膨胀期”进 入“泡沫破灭低谷期”,未来几年市场格局有望被重塑。下游卫星遥感应用有望 进入收获期,市场潜力预计进一步得到释放。 针对未来发展趋势,报告认为,未来五年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中国 航天企业迎来新的市场机会。在整体规模上,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在 2025 年 预计达到 2.8 万亿。此外,随着通导遥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凸显,加之行业应用需 求的不断增加,通信、导航及遥感的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拓展。 5
6
7
8
9
3.划定+建设,专家建议这样守护耕地红线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 专家观点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重点是保数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为了提升耕地质量和产 能。 ◆统筹用好用足管控型、建设型和激励型三种类型政策工具。 专家观点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重点是保数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为了提升耕地质量和产 能。 ◆统筹用好用足管控型、建设型和激励型三种类型政策工具。 专家观点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重点是保数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为了提升耕地质量和产 能。 ◆统筹用好用足管控型、建设型和激励型三种类型政策工具。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重点是保数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为了提升耕地质量和产 能。 ◆统筹用好用足管控型、建设型和激励型三种类型政策工具。 ◆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重点是保数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为了提升耕地质量和产 10
能。 ◆ 统筹用好用足管控型、建设型和激励型三种类型政策工具。 作者:卢曦 单位: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 ——卢曦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 我国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定为基本国策,建立了最严 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有效保护耕地的 两项硬措施。 “划”与“建”两种措施形成的背景 1994 年,国务院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将耕地分为一级和二级基本农田, 按照生产条件、产量等因素,明确其能否被建设占用。同时,要求将粮、棉、油 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划为基本农田,但当时没有明确划定比例。1998 年,全面修订《土地管理法》时,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依据规划把五种范围内的耕地按照一定比例要求,依法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由此,划定“基本农田”正式入法。此后的 20 多年里,基本农田的划定条件、 范围和占比等一直没有变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永久基本农田”概念。2019 年,再次修改《土 地管理法》时除了把“永久”二字加在基本农田前面外,还把“糖”加到了“粮、 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中,同时也对“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 百分之八十以上”修改为“一般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这是新法对“永久基本农田”的最新要求。 “高标准基本农田”首次使用是在 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当时,原国土资源 部审批建设用地时收缴耕地开垦费,专门用于补充开垦耕地之用。因此,在工作 推进中逐渐把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土地整治等新增加的耕地,一并纳入补充耕 地范围之内,由此产生了建设高标准农田补充耕地产能的做法。2011 年原国土 11
资源部印发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2012 年全国国土资源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但概念中都用了“基本” 二字。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 全保障能力的意见》下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推进,为耕地保护开辟出了新天 地。 “划定”和“建设”共同守护红线 从实践来看,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乱 占耕地和城市无序扩张,这两项工作都为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作出了贡献。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属于事前保护的做法,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这种做法 提高了非农建设用地审批门槛,从源头上限制了占用耕地的行为,对耕地快速减 少起到了遏制作用。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直接投资土地整治,提升耕地质量及抗 御自然灾害能力等,使耕地的基础设施更加健全,也让耕种者自觉珍惜耕地、爱 护耕地。 最为关键的是,这两项举措统筹了保护耕地数量与提升耕地质量,使许多优质良 田因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和建成高标准农田而得到特殊保护,有效防止建设随意占 用耕地和城镇无序扩张。 对“划”与“建”的理解及建议 “划”和“建”作为保护耕地的有效方法,两者既有互补性又有独特性。划定永 久基本农田重点是保数量,属于管控型措施。而建设高标准农田重点是通过提升 耕地质量使相同数量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粮食。两者并用,不仅可以弥补我国耕地 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拓宽了耕地保护途径,共同筑牢耕地保护红线和 粮食安全底线。 一方面,要推动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管理一体化,统筹管控型、建设型和 12
激励型三种类型政策工具。把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全部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把 永久基本农田中不是高标准农田的,有计划地分步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时, 应把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费用单独列支并要求补齐,这样既可以增加使用者、占用 者的成本,减少占用和使用的冲动,还能防止过于单一地追求数量而轻视质量, 导致“划”的比例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研究制定可操作的考核机制,并建立有效的奖惩 机制。探索出台耕地保护补偿基金,让保地、养地、用地成为一体,丰富拓展激 励型政策工具内涵。对无法完成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的地方要从严追责,对耕地增 加的区域要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各地自觉保护耕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进一步修改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使之与最新《土地管理法》及其 实施条例有效衔接。其中,要体现对损毁耕地质量等行为的处罚要求,对掠夺性 耕种的约束,以及对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和明显破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行为的 约束。 13
4.国家乡村振兴局重磅发文:2023,乡村振兴这么干! 乡村振兴,国家才能兴旺。中国是农业大国,二十大报告将农业强国提高到了前 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将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未来,这不仅对乡村振 兴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也是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近日,国家乡村 振兴局发文,提出了 2023 年乡村振兴的工作要点,那么,未来乡村工作如何做? 品牌又要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力? 01 2023 年的乡村振兴三大战略要点 2023 年 1 月,国家乡村振兴局网站发布文章表示,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的重要任务。2023 年国家乡村振兴局将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 标,主要从三方面发力稳步推进乡村建设。 图源:国家乡村振兴局网站 一是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要让基层干部 和农民参与,坚持县域统筹,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特色和不同 类型村庄特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村庄改造。 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考虑财力可 持续和农民可接受,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 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 14
三是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在巩固成效基础上, 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持续推进五年行动方案落实。农村厕所革命要聚焦“整改完 善、稳进提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聚焦“协同治理、分类推进”;农村生活 垃圾治理要聚焦“补齐短板、提升水平”;村容村貌提升要聚焦“突出重点、全 面推进”,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健全长效保洁机制。 02 产业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振兴,品牌先行。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除了人文生态 环境提升、农村基建提升等,产业振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说农村环境整 体改善是乡村振兴的“硬件”提升,那么建设品牌带动产业振兴则是乡村振兴工 作当中的”软件“部分。如果把乡村比作一个人,乡村有了好的面貌,相当于有 了一副好的躯体,好的躯体必须有健全的造血系统,才能让躯体不断活跃,持续 运动。而产业振兴则是带动地方经济”造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农村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人文习俗差异很大,搞乡村建设很 难用一个模式、一套方案去包打天下,要在总体推进的同时,鼓励地方探索实践、 分类施策、创新品牌模式,积累典型经验,通过”品牌振兴——产业振兴——乡 村振兴“的相互带动模式,共同助力地方乡村经济的飞速发展。那么,如何选择 适合自己地方经济提升的品牌创建模式,通过正确的路径带动产业发展? 一是在生态建设方面打造品牌。推动各地坚持节约资源绿色建设原则,树立绿色 低碳理念,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使用,推动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 在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上形成特色模式,用品牌带动地方绿色 循环产业发展。 二是在文化建设方面打造品牌。推动各地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 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在打 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上形成特色品牌,以此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 经济提升。 三是在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方面打造品牌。在提升乡村基建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乡 村的资源体系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品牌,比如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等,建设健 全当地的生产体系,流程化作业模式,让其成为品牌独有的 IP 表达模式,让消 费者放心购买。 03 政府部门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正确发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品牌,品牌离不开政府。那么,在未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政府 对于品牌的建设以及运营如何发力?以下三点建议值得政府部门参考: 15
一是进一步加强区域公共品牌的建设与管理。政府部门需要成立专门的品牌农业 发展战略领导小组,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增强协同能力,解决品牌农业各环节管 理中可能出现的多头管理、监管缺位、重复管理现象。在品牌的建设、生产、销 售环节起到领头羊作用,让品牌不再出现假冒伪劣产品,以真正的品质保障带动 消费者购买力,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和农业收入。 二是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品牌资源进行扩张和延伸,建立产 业园区和原料基地,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品牌为纽带进行整 合,进行产品研发,满足消费需求;建立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以农业产业化 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培育集生产、加 工和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通过促进要素集聚、扩大规模经营, 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农产品品牌。这样可以增 加当地就业保障,提升农村人口回归,增加地方产业热门程度,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贯穿全产业链条。好的产品最终要走到市场当中去,才能为地方经济增收起 到真正的作用。未来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打通农产品品牌的上下 游产业链条,让品牌 IP 植入进去,在消费者脑海中形成固定记忆,通过产业链 植入的方式,让品牌实现全国传播。 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关注更多农文旅康养落地盈利项目知识) 16
5.[2023 年中央 1 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 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 了方向。 “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年 产量连续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 2010 年翻一番多。新时代脱 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 贫史上的奇迹。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 谐稳定,农村即将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 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 石”作用。实践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战略决 策完全正确,党的“三农”政策得到亿万农民衷心拥护。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 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 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 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 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 党中央认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 抓实。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 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 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 01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 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 17
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 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 并推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 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 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 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 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 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2021 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播种面 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 1.3 万亿斤以上,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 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启动实施,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 接、平稳过渡,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改革重点 任务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到 2025 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 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 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 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 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 距持续缩小。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 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 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 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02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设立衔接过渡期。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 日起设立 5 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 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 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 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 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大中型集中 18
安置区为重点,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 继续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社 区治理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五)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 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 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在农业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 业。在脱贫地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大对脱贫县 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 支持。支持各地自主选择部分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东西 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 行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提 高内生发展能力,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对脱贫人口中丧失 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 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 救助、临时救助。 03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七)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 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 安全。“十四五”时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 水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 业带。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 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 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稳 定大豆生产,多措并举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 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支持有 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深入推进优 质粮食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 序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推进水产绿色健 康养殖。推进渔港建设和管理改革。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优化农产品 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保持 打击重点农产品走私高压态势。加强口岸检疫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开展粮食节 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 19
(八)打好种业翻身仗。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 开发利用,加快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国家作物、 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 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 种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尊重科学、严 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种业 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 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九)坚决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 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 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 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 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 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 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 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 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和 质量,健全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粮食主产区高 标准农田建设投入,2021 年建设 1 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在高 标准农田建设中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所得收益 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 实认定和监管。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 督,开展“十三五”时期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 (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 化改造。到 2025 年全部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 地平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 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国家热带农 业科学中心。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 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强化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 防治体系建设,提升防控能力。 (十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 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现代农业 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 跑者”。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 络建设。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 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 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 指标体系,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创建,到 2025 年创建 500 个左右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创建现代林业产业 20
示范区。组织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稳步推进反映全产业链价值的农业及相 关产业统计核算。 (十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 式。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 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 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建设 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支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强农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试 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强水生生物 资源养护,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渔政执法能力建设,确保十年禁渔令有效落实, 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推进荒漠化、石漠化、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实 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强化河湖长制。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完善 政策、有序推进。实行林长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草原生态保 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进草原禁牧轮牧休牧,加强草原鼠害防治,稳步恢复草 原生态环境。 (十三)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 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农业规 模经营户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对运行规范 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 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 合服务中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 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 生活综合平台。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 农民的技能大赛。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 业建设。 04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十四)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2021 年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明 确村庄布局分类。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 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对暂时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 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理要求进行建设。编制村庄规 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各项 建设,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健全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3 年内完成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建设标准和规范,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 量。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加强村庄风貌 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 21
迹保护力度。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刮风搞运动。 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 实。 (十五)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 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有序实施较大人 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 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继续通过中央车购税补助地 方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等渠道,按规定支持农村道路 发展。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面实施路长制。开展城乡交通一体 化示范创建工作。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养主体责任。强化农 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 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有条件的地 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 2025 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88%。完善农村水价 水费形成机制和工程长效运营机制。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 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 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 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 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及偏远地 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发展智慧农 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加强乡村公共服务、 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级客运 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 (十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加快研发干旱、寒冷地区卫生厕所适用技术和产品,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户用厕 所改造。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 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建设一批 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有条件的地区 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开展美丽宜居 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 (十七)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 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提高农村 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 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县城和中心镇新建改扩建一批 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完善农村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 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 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开展耕读教育。加快发展面向乡 村的网络教育。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全面推 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推动乡村医生向执 业(助理)医师转变,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乡镇 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选建一批中心卫生院。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持续提升县级 22
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实行医保总额预算管理。加强妇幼、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健全 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深入实施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理 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标准,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城 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逐 步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 童的关爱服务。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 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进农村 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 工程。 (十八)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 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 与消费有效对接。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 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 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政策,发展线上线 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推动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 级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 (十九)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 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 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 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 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壮大县域经济,承接适宜产业转移, 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小城镇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 市、服务乡村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小 城市标准建设县城。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开展乡村全域土 地综合整治试点。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 需求的住房供给。鼓励地方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 (二十)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 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制定落实提高土地出 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考核办法,确保按规定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各地 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 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制定出台操作指引,做好高 质量项目储备工作。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 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坚持为农服务宗旨, 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实施最优惠 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 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 构。明确地方政府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稳妥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 试点。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好 23
监督管理、风险化解、深化改革工作。完善涉农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 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 用 3 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发展农村数字普惠 金融。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 业务。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 首贷、信用贷。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强对农业 信贷担保放大倍数的量化考核,提高农业信贷担保规模。将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 保险以奖代补做法逐步扩大到全国。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期货” 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十一)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 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试点, 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 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 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 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加强宅基地管理,稳慎 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 现形式。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日常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 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2021 年基本完成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保障进城落户 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的具体办法。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供综合性交易 服务。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深 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五、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十二)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 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要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 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 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 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省、市、县级党 委要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建 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省、市、县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都要确定联系点。开 展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将乡村 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 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 部队伍,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 阔舞台,对在艰苦地区、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 (二十三)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委 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 24
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进行备案。各地要围绕“五大振兴”目标任务,设 立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专项小组或工作专班,建立落实台账,压实工作 责任。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 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每年分解“三农”工作重点任务,落实到各责任部门, 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二十四)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 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 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村 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与 换届同步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加强与村务监督委员 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坚决惩治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坚持和完善向重 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加大在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 助解决实际困难。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开展乡村治 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加强乡 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建 立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加强县乡村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建 设,做好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 应急处置。 (二十五)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 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强用好 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深入 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 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 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 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 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办好中 国农民丰收节。 (二十六)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 府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 和领导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 内容,加强考核结果应用,注重提拔使用乡村振兴实绩突出的市县党政领导干部。 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市县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建立常态 化约谈机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强化乡村振兴督查, 创新完善督查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政策举措落实落地。持续 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减轻村级组织不合理负担纳入中央基层减负督查重 点内容。坚持实事求是、依法行政,把握好农村各项工作的时度效。加强乡村振 兴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真抓实干, 2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为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26
6.重磅!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了, 看《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不动产统一登记 与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工作有序衔接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不动产统一登记与土地承包合同 管理工作有序衔接的通知 自然资发〔2022〕157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要求,根据《民 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以及《中 央编办关于修订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文件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9〕218 号) 等文件要求,现就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并做好与土地承包 合同管理工作有序衔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履行部门职责 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 变,维护广大农民财产权益的重大举措。各级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机 构编制管理部门明确的职责分工,推进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自然资源部门负责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农村土地(含耕地、水域、 滩涂)承包经营及承包合同管理工作。两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强化业务协同, 共同做好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登记颁证等工作,确保不动产登记簿和证书记载内 容与承包合同内容一致,切实维护好群众土地承包权益。 二、实现信息互通共享 各级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登记信息与承包合同信 息互通共享,保障不动产登记与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有序衔接。 各地要结合本地基础条件,根据资料介质形式、存储管理方式等实际,启动土地 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和承包合同信息数据共享工作。已建立专线联通的,在符合信 息安全要求的条件下,优先通过在线方式批量推送电子数据;在线共享条件不具 备的,可暂时采取数据拷贝方式进行;尚未数字化的,可采取纸质资料复制方式。 电子数据与纸质资料一致的,无需另行复制纸质资料。 27
地方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后,要及时将合同信息共享给同级自然 资源部门。自然资源部门依据合同记载的相关信息,将发包方、承包方代表和家 庭成员及承包土地的面积、承包期限、用途等登簿。登簿完成后,自然资源部门 要及时将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给农业农村部门。两部门要加强土地征收、承包地 流转、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补划等导致承包地自然状况和权属状况等变化情况的信 息互通共享。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根据工作需要,逐步探索扩大信息共享范 围和内容。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档案已由当地档案管理部门保管的,自然资源部门和农 业农村部门应会同档案管理部门,建立资料共享使用工作机制,满足日常工作需 要。要规范做好信息共享工作,严格落实信息安全及保密要求,防止出现资料损 毁、丢失、泄密等问题。 三、稳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试点地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中 央关于延包试点工作节奏和要求,共同部署、一体推进有关工作,共同做好延包 合同签订和不动产登记工作。各地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 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已依法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在新 的承包期继续有效且不变不换。对于延包中因土地承包合同期限变化直接顺延 的,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签订延包合同后,自然资源部门依据延包合同在登记簿上 做相应变更,在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标注记载,加盖不动产登记专用章。 涉及互换、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其他情形,颁发《不动产权证书》(封皮不动 产权证书字样下括号标注“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的记载内容应与 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内容衔接一致。证书样式由自然资源部另行发布。 农业农村部门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系统(平台)功能,并依托系统(平 台)在线办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变更等业务。自然资源部门要完善不动产 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功能,通过不动产登记系统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 四、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方便群众 各地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要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密 切协作配合,加强条件能力建设,统筹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健全完 善承包合同取得权利、登记记载权利、证书证明权利的中国特色土地承包经营权 确权登记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试点地区要积极探索工作衔 接、信息共享、证书颁发的路径方法。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在充分做好相关基础 工作后,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成果信息共享,确保工作连续稳定。 各地要以为群众“办好一件事”为标准,优化业务流程,采取进驻政务服务大厅、 联合办公、延伸服务等举措,切实方便群众。能够通过部门信息共享获取的材料, 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交,不得增加群众负担。 28
2022 年 12 月底前,各省级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要将工作进展情况,报自然 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重要工作情况要及时报告。 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 2022 年 9 月 13 日 29
7.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 基本规定》报批稿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等 21 项行业标准报批稿公示 按照自然资源行业标准制定程序要求和计划安排,自然资源部组织有关单位 制定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等 21 项行业标准。现已 通过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拟公示后报部审定发 布实施,现予公示,公示时间为 5 个工作日。 联系电话:010-66558423 传 真:010-66557578 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 2023 年 2 月 10 日 以下为《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报批稿)附件 : 1. 1-1《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报批稿).pdf 2. 1-2《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报批稿)编制说明.pdf …… 30
8.全国首个跨省域智慧大脑正式上线运行! 1 月 29 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会同沪苏浙两省一市大数 据管理部门、青吴嘉两区一县政府共同举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智 慧大脑(一期)上线运行仪式。这意味着全国首个跨省域智慧大脑初步建成,支 撑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数据底座初步形成,跨省域公共数据无差别共享机制 构建形成。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基建的重点项目,示范区智慧大脑聚焦跨省域数字空 间的互联互通,打通了示范区数字空间“断头路”,将使企业、市民百姓办事更 便捷、政府跨域协同治理更有效,也将有力支撑示范区数字化转型发展。 示范区智慧大脑有哪些特色? 01.构建形成了一体化数据中枢。依托长三角区域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通了两 省一市三级八方 18 条数据链路,汇聚了 242 项数据资源,形成了涵盖基础库、 主题库、专题库的示范区数据资源池,通过数据服务总线有力支撑一体化应用场 景,社保、医保、公积金数据接口及法人库库表数据已反哺两区一县,并应用到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推进的“信易医”等应用场景中。 02 实现了示范区制度创新跨域一体化业务应用。按照一体化制度创新数字底座 的总体定位,围绕规划管理、项目管理、生态环境、一网通办、公共信用、产业 经济等六大重点领域,搭建了一体化应用场景,依托业务应用可以对示范区情况 做到眼明心亮、跨域协同治理得心应手。 03 构建形成了一体化云网基础设施。以一体化应用场景为牵引,执委会、三级 八方大数据管理机构及 51 家业务部门通力协作,结合两省一市实际,构建差异 化的跨域网络策略,打通了跨域网络断头路,实现沪苏浙三地政务网的联通、以 及政务网与互联网的联通。同时,综合运用安全技术服务和密码应用支撑服务等 技术,有效保障跨域云网基础设施安全。 31
示范区智慧大脑这一新基建项目的开发建设,也同步催生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这是示范区“制度+项目”双轮驱动的又一典型案例。 01 探索形成“老路不断、新路链接”的跨省域智慧大脑建设新路径。示范区智慧大 脑建设紧扣“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改革要求,将示范区智慧大脑和两 区一县现有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谋划,在不破坏、不替代两区一县现有系统功 能的基础上,通过一体化数字中枢,强化跨域链接,推动新系统与老系统的有机 融合,一体共生。 02 构建形成跨省域数据“无差别”共享新机制。执委会与两省一市大数据管理机构 签订了《公共数据“无差别”共享合作协议》,明确了跨域共享协同创新、多元 融汇主动赋能、数据安全可靠可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共享原则,明确了共建 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共推跨域一体化应用、共编跨域数据标准等工作任务。执委 会会同两省一市三级八方大数据管理机构共同研究制定《示范区数据“无差别” 共享操作办法》,进一步深化了跨省域数据共享机制和共享流程,为跨省域数据 “无差别”共享提供了制度保障。 03 建立健全了跨省域数据标准体系。结合示范区智慧大脑建设,执委会会同两省一 市相关部门按照“应用牵引、急用先行”的原则,先后出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 体化发展示范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标准规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 范区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标准(试行)》,编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 区水乡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标准》,率先试点应用《长三角地区法人数据共 32
享规范》,推动“普通话”和“方言”的无损转换,为公共数据要素的跨域流动 提供标准支撑。 示范区智慧大脑(一期)正式上线运行前,已进行了半年多的试运行,六大跨域 一体化应用场景已有力支撑了示范区业务工作开展。 在规划管理领域,已有效支撑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控规编制和报批工作,已有 46 个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审批通过线上办理。两区一县借助详细规划共编联审、 坐标无损自动转换、智慧规划决策辅助三大模块,“计划共拟、条件共商、规划 共编、成果共批”,实现了跨省域国土空间的高效协同治理,有效解决了跨省域 毗邻地区规划管理中存在的坐标系和数据标准不统一、协同效率不高、垂直传导 机制不明的问题,有力支撑了规划跨域协同治理和穿透式传导,保障了“一张蓝 图干到底”。比如,在水乡客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针对省级毗邻区域坐标 系不统一的问题,依托规划管理平台中的坐标无损自动转换模块,将原来需要 10 天左右的线下流程转变为线上实时转换。 在生态环保领域,开发了生态环保监测分析和联保共治两大模块。目前,已接入 两区一县监测网络,汇集三级八方 62 个水质自动站、37 个重点水质监测断面、 4 个饮用水源地,8 个省级以上大气监测站及生态监测调查等六大类数据,以及 两区一县联合巡河、联合保洁、联合执法等相关信息,解决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分隔、数据跨省域共享难、联保共治协同效率不高等问题,支撑了生态环境标准、 监测、执法“三统一”工作。 33
在项目管理领域,开发项目监测系统,连接两区一县管理平台,将示范区重点项 目建设计划及重点项目全部纳入系统,实现挂图作战、动态监管,并借助无人机 及遥感影像等自动化监测手段,实时监控项目进展,解决了传统项目监管手段中 效率不高、信息及时性差等问题,支撑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在公共信用领域,实现跨省域的涉企公共信用数据融合共享及统一的公共信用报 告查询调用,以底层基础的多模块支撑,进一步赋能“信用+金融”“信用+医 疗”“信用+审批”等一系列跨区域特色应用场景。目前,示范区公共信用综合 管理平台已归集两区一县 43 项共 3247.6 万条数据。E 企融•示范区信易贷服务 平台已入驻金融机构 27 家,上线金融产品 129 款,平台注册企业 1288 家,累计 授信 715 笔,授信金额 26.53 亿元,为示范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跨 域难”探索解决路径。 34
在政务服务领域,聚焦示范区一网通办事项拓展和服务提升,围绕“就近办、网 上办、自助办”积极探索,并进一步在一体化、标准化、创新度等方面持续发力。 目前,示范区通过国家政务网和上海政务网打通两区一县政务服务接件平台,积 极探索托底办理和系统推件并行的跨省通办新模式。两区一县相互授予权限,并 各入驻 1000 多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事项的“去清单化”兜底办理,上线“一 键填表”6 个业务场景,出台示范区一网通办专窗服务规范,并积极探索通过政 务服务事项的横向比较和优化,进一步提升示范区营商环境。 在产业经济领域,汇聚呈现示范区各类企业、创新资源、重点行业及重点园区, 实现产业经济动态监测,优化空间布局,为重点行业强链补链提供决策参考。 在示范区智慧大脑正式上线运行的同时,执委会会同两省一市大数据管理部门、 两区一县政府组织召开了示范区智慧大脑跨省域数据共享工作推进会,就进一步 拓展智慧大脑数据来源、加强数据共享、推动跨域一体化场景应用及迭代更新、 保障跨域数据安全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讨论。 下一步,示范区执委会将会同两省一市三级八方,积极谋划推进智慧大脑 2.0 建 设。一是共建新场景,拓展利企为民服务类应用场景,提升民众的获得感,深化 现有应用场景,突出跨域监测,突出趋势预测,突出制度评估,以底层数据碰撞, 推动各应用场景间的协同,助力业务创新。二是共推新制度,围绕跨域数据共享 效率提升、质量提高、范围拓展等目标,发挥示范区制度创新试验田的作用,进 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支撑公共数据跨省安全高效流动。三是共聚新生态,谋 35
划智慧大脑创新生态联盟,集思广益,丰富应用场景,促进智慧大脑不断迭代, 谋划数据开放实验室,有序推进数据开放,培植数字经济繁育土壤,赋能示范区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36
9.权威访谈·“强信心·抓落实”丨激发要素活力, 释放发展潜力——访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发展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就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激发资源要素活力、释放绿色发展潜力,自然资源部部 长王广华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守牢耕地红线 夯实发展根基 问:在经济发展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 答: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印发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 年)》 明确,全国耕地保护任务目标为 18.65 亿亩,保持到 2035 年不变。我们要按党 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多措并举确保这一目 标。 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耕地保 护党政同责,实行严格考核、重大问题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稳定耕地总量。全面实施“两平衡一冻结”: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要占补平衡,耕 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要进出平衡,对违法建设占用耕地的,冻 结同等数量补充耕地指标。 优化耕地布局。以乡镇为单元试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破解耕地和建设用地 碎片化问题,使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各类 农业生产各得其所。 加快耕地保护立法。2022 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启动了耕地保护立法, 2023 年将加快立法进程并推动尽快出台。 每年开展一次耕地保护督察。以党中央关于耕地保护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为监督 重点,组织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开展督察,督促地方履责整改,坚决遏制耕地 “非农化”,有效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 进一步优化要素保障政策 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回升 问:资源要素如何稳经济、促发展? 答:2022 年,我们完成全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 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印发首部“多规合一”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省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有力推动建设项目落地。 37
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对纳入重点项目用地,直接配置计划指标;对其他项 目用地,挂钩地方消化存量建设用地情况,倒逼盘活利用存量土地。 两次采取超常规举措,组合使用先行用地、承诺制、容缺受理等保障政策。在守 住耕地和生态红线前提下,多途径保障用地需求,配合财政金融调控政策,促进 重要项目落地。 采取用地用海审批清零月行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用地用海随到随审。 支持实体经济及有关工业产业降成本,将出让为主的工业用地供应政策,调整为 租赁、出让并重,并推进国有企业盘活利用存量土地。 据我们掌握的情况,2022 年没有一个合法立项后的调控项目因用地用海影响落 地开工。今年我们将不断优化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协同发力,促进经济运行总 体回升,具体包括:适当增加今年土地计划指标,支持“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 城市群和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盘活存量,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用 海;推进用地审批权“放管服”改革,使省级政府拥有更大自主权。 能源资源增储上产 提升战略储备保障能力 问:矿产资源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如何增储上产? 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 我国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国际形势一旦出现变化,必然影响经济安 全甚至是国家安全。对此,一方面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用好“两种资源、两 个市场”;另一方面要未雨绸缪,做好特殊情况下的国内资源安全保障。 我们将突出紧缺和大宗战略性矿产,全面启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国内找矿行动。 组织实施矿产地战略储备工程,增强战略性矿产资源长远保障能力。对生态保护 红线内的矿产资源潜力区,国家投资进行重点勘探,用于战略储备。 完善社会资本投入勘查找矿的激励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支持政策,充分 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优先保障战略性矿产探矿权转采矿权用地需求。 发展新型能源体系是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 选择。我们将研究出台政策,引导大型光伏发电项目使用戈壁、荒漠、荒滩等未 利用地建设,推动海上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引导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布局。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建设美丽中国 问:作为生态保护修复主责部门,如何推动绿色发展? 38
答: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指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我们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促进绿色转型发展。 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布局。依据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加快推动地方各级国土空 间规划批复实施,使三条控制线真正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 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完善市场配置机制。 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扩大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用好村庄范围内各类非 建设用地。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 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落实国家公园布局方案,逐步新建一批国家公园。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降碳增汇并举。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产业结构调整等的指导约束作用。强化用途 管制,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健全体现碳 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推进碳汇交易。 激活地理信息数据 服务数字经济 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地理信息数据如何服务创新发展? 答:地理信息数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行性作用。面对数字经济发 展新形势新需求,我们将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变,发挥 时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价值。 丰富数据供给。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实景三维中国、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 台建设,为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提供统一的时空数据基础 底板,更好助跑现代物流、共享经济、智慧出行等新业态。 加强数据产权保护。稳妥推进测绘数据产权制度及分级分类确权授权、众源数据 利用管理等机制建设,探索建立测绘数据流通准入规则和质量标准化体系。推进 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促进地理信息数据依法有序流通。 促进数据安全应用。加快实现涉密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数据保管、提供、使用环 节的可信分发、可控使用和过程溯源。建立以“清单”和“信用”为中心的安全 监管体系。 39
10.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出炉 关于智慧城市透露了这些 重点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 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智慧城市作为新一轮信 息技术变革与城市化发展碰撞的产物,有助于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近日,随着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出炉,31 省市及自治区 2023 年重点任务清单公布, 那么,关于智慧城市,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都透露了哪些重点呢?下面小编整理了 部分省市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部署内容,与大家分享 北京 2023 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新增 5G 基 站 1 万个以上,推进 6G 技术研发,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扩区建设,加强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积极布局互联网 3.0 等新赛道。 关于智慧城市建设,北京市 2023 年将全面实施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深入推进“一 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慧治”,统筹各类公众服务、政务服务和决策服务; 关于韧性城市建设,北京市 2023 年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和积水点治理,开展燃 气、供热、供排水管道老化更新三年行动,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 上海 根据 2023 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市 2023 年将着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在深化经济数字化转型方面,上海市 2023 年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加快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国际数据港和一批数据中心、算力平台等新型基础 设施。 广东 40
2023 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网络强省、数字广东建设,推进全国一 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推动 5G 网络 实现城乡主要区域基本覆盖。在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广东省 2023 年将推进国家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发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 山东 2023 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城市更新行 动,抓好烟台、潍坊等国家试点,实施一批老旧街区改造、综合管廊、排水防涝 等项目。实施新型智慧城市提标提效工程,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进青 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 福建 根据 2023 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福建省 2023 年将深入推进宜居、韧性、智慧 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水平,精细化整治背 街小巷环境,新增公共停车泊位 2 万个,新建一批郊野公园、福道、城市公园, 让环境更友好、生活更美好。 山西 2023 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高城市规划、 建设、治理水平,做好城市体检评估,开展城市更新试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改造市政路网 830 公里,完成 660 公里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开工改造老旧小 区 1855 个,完善城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新建公共充电桩 3 万台。推进海绵城 市、绿色低碳县城、完整居住社区试点。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河南 2023 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建设韧性城市方面, 河南省 2023 年将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中心等 106 个应急能力提升项目,新建改造 雨水管渠 1000 公里,改造燃气管道 2000 公里、供排水管网 1600 公里、供热管 网 160 公里;构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城 市。 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河南省 2023 年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新建改建道路 1000 41
公里以上,新增公共停车泊位 10 万个以上;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38 万户、棚改 安置房 27 万套,创建完整社区、美丽街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空 间。此外,在建设绿色家园方面,2023 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推动绿 色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 湖南 2023 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打造区域功能凸显、城市面貌更新、县 域活力迸发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方面,湖南省 2023 年将提升城市管理,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打造智能化城市治理典 型场景,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湖北 2023 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快数字赋能 城市,推进襄阳、宜昌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试点,加快智能市政、智 慧社区、智慧城管建设,打造善感知、会呼吸、有温度的智慧城市。 四川 2023 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释放新型城镇化投资潜力。抓实县城补短板 强弱项 17 项重点任务,有序开展国家和省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示范。深 化成都市国家城市更新试点,推进一批省级试点。实施第二批省级海绵城市建设 示范。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会治理,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智慧社区。 重庆 根据 2023 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重庆市 2023 年将奋力抓好城市更新提升,打 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规划、建设、 治理水平。在推动城市治理改革创新方面,重庆市 2023 年将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持续开展城市体检,加快城市燃气管网更新改造,强化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 理和供水质量管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促进城市智慧运 行,建设市和区县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新增数字化城管覆盖面积 60 平方公里,推进智慧社区和数字家庭建设。 云南 42
2023 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市更新。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打 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公园城市和绿美城镇,新增城市绿地面积 1500 公顷以上。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1500 个以上,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 6 万套, 新建和改造燃气、供排水等管道 6000 公里以上,消除 60%的城市黑臭水体。开 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 陕西 2023 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 中小城市活力,支持宝鸡副中心城市建设,支持汉中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城市生态修复功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加强 “口袋公园”和停车场建设,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快排水防涝、燃气管道 等设施改造,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青海 2023 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 市更新行动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加快老旧小区和燃气、污水等地下管网改造,统 筹城市内涝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建设一批公共设施补短板项目,打造宜居、韧 性、智慧城市。 43
11.深圳将基于 CIM 平台,完成“一网统管”城市管 理专题的开发及上线! 2 月 2 日,从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获悉,2023 年全市城市管理重点工作 推进会和安全生产会议已召开。会上发布了 2023 年城市管理“十大行动计划”, 从打造特色步道、公园群建设、公园服务品质、城市林荫道抚育、文明洁净城市、 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十大方向推进工作。 打造 40 条特色步道 计划提出,构建“鹏城万里”多层次步道体系,全年建设提升绿道 330 公里,其 中远足径郊野径 260 公里;整体建设绿色休闲步道总里程达 3300 公里;着力打 造特色步道,深入挖掘步道沿线的自然、历史、人文、产业等资源,规划梳理出 100 条特色步道线路,打造特色步道 40 条,让更多市民畅享“山海城”交融的 美好生活。 在城市林荫道抚育方面,城市树木保护需加强管理。计划提出坚持因地制宜、适 地适绿,全年抚育林荫道 300 条,打造 10 条以上春有花景、夏有绿荫的特色花 景林荫道。城市绿量多渠道增加,全年新种植树木 10 万株以上,新增立体绿化 20 万平方米以上,打造 100 个花园路口、街心花园,依托城市山体、水体等营 建(扩建)12 处花带花海,让深圳成为绿美满目的城市花园。 全年新改建 30 个公园 在城市公园建设方面,计划要求大力推进公园融城,加快中心公园-笔架山公园- 莲花山公园-梅林山公园-银湖山公园“五园连通”工程落地实施,推进 8 个滨海 公园群和 11 个城市公园群建设,不断提升公园布局均衡性、可达性。全年新建、 改造公园 30 个,建设社区共建花园 120 个。 全市打造 10 个“宠物公园”,新建、改造 40 片以上户外运动场地,完成公园公 厕改造提升 30 座,新增 AED 急救设备 50 台、轻餐饮 10 处、公园书吧 6 个。公 园停车场上线预约停车服务的完善,实现全市公园停车一键预约,全面提升公园 服务功能和品质。 新建改造短板公厕 200 座 环卫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计划指出要创新引入“城市管家”, 整合搭建城市管理综合工作平台,培育“美丽街区发展促进会”,全面提升城市 洁净水平。同时,在推进“厕所革命”方面,全市将新建改造和功能完善各类短 板公厕 200 座;推广环卫作业机械化、清洁化、智能化,更新纯电动环卫车 200 辆、LNG 和氢燃料垃圾转运车 152 辆以上。 44
提升全市垃圾处理能力 龙华、光明能源生态园和深汕垃圾焚烧项目将在 2023 年加快建设,平湖能源生 态园一期全面开工提升改造。卫生处理厂升级改造,建成盐田、光明餐厨处理设 施,新增处理能力 1200 吨/日,全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 7000 吨以上。 生活垃圾处理、分类、回收利用重点在于持续强化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督导及提升 前端投放监管水平和市民分类参与率、准确率。计划提出要推进“两网融合”, 积极构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强化社区基层垃圾分类工作,加大垃圾分类执法普 法力度,实现 2023 年全市厨余垃圾分类率达 25%,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 48%。 有序恢复城市灯光表演 计划提出,2023 年城市灯光表演将逐步恢复,提升城市魅力;因地制宜完成 5 处建筑立面、橱窗广告、灯光夜景等一体化提升建设,营造不同主题的灯光夜景 氛围和夜间消费场景,并持续推进大鹏星空公园建设,举办 2023 光影艺术季, 繁荣夜间经济。此外,户外广告、早餐车等城市家具加强管理,完成所有早餐车 的合法登记、设置工作,打造不少于 20 条户外广告、门楣招牌示范街。 2023 年计划提出推动城市管理产业健康蓬勃发展,谋划开展“中国(国际)城 市环境与景观产业展览会”,举办 2023 全国环卫年会展会、办好粤港澳大湾区 花展、公园花展、公园文化活动等系列城市管理公共文化活动,充分融入产业发 展场景,服务好全市经济发展大局。 此外,基于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简称 CIM 平台),深圳将构建城管领域统一 的“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完成“一网统管”城市管理专题开发及上线, 编制深圳城管领域统一数据库标准规范,打造一批 BIM/CIM 典型示范应用场景。 45
12.31 省市数字化转型规划(2023) 先进制造业·导读 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 预测,全球对数字转型的投资将以每年 17.1%的复合速度增 长,2023 年,这类投资预计将达到惊人的 2.3 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数字化转型的 时代已经到来。 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和优化,2023 年成为经济全面复苏和发展的重要一年。连 日来,上海、福建、云南等多个省市相继出台 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数 字化转型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成为 2023 年各地方政府工作的 重要部署内容。 那么,为了抢抓 2023 年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各省市明确了哪些新目标呢? 北京市 BEIJING 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系统推进新一代数字集群专网、边缘计算体系 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据中心优化提升和算力中心统筹布局,新增 5G 基 站 1 万个以上,推进 6G 技术研发,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推进高级别自动驾 驶示范区扩区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提升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能级,积 极布局互联网 3.0 等新赛道,打造更具优势的数字产业集群。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实施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一网 统管”“一网慧治”,统筹各类公众服务、政务服务和决策服务。完善大数据平 台,推动感知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拓展医疗、教育、文旅、税务等领 域智慧应用,深化数字化社区建设试点,推动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让市民享受 到更多便利。 天津市 TIANJIN 大力发展以产业互联网为主导的平台经济,建成全国一流 5G 城市。加快发展绿 色制造,开辟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的新通道。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实施 智能制造赋能工程,创建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大力发展以产业互联网为 主导的平台经济,建成全国一流 5G 城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中国信创谷,加强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应用生 态建设,推动国家超算天津中心更深入、更紧密、更市场化服务全市智能制造、 信创产业、生物医药发展,增加“AI+制造”、“AI+信创”、“AI+交通” 46
等应用场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产品技术等场景规模化应用。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赋能、绿色制造等工程,打造行业级和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引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平台企业,新培育 100 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 强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累计建成 5G 基站 6 万个,推进全域示范应用,让网络、 数字、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城市增辉、为生活添彩。 上海市 SHANGHAI 着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牢牢把握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步伐,持续驱动生产方式、生 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深化经济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工业软件攻关突 破,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行动,培育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推进数字商 圈、数字商店建设,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效能,努力打造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系统化构建城市数字底座,推动空间信息数据应用,推 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加快建设国 家级数据交易所、国际数据港和一批数据中心、算力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 深化生活数字化转型。推动构建精准、普惠的数字生活服务体系,新增生活类重 点场景 10 个,提升社区便民服务数字化水平。建设一批数字化赋能示范校,优 化升级“便捷就医服务”应用场景,推广“养老院+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打 造博物馆、美术馆数字文化体验空间,完善出行即服务体系。着力消除“数字鸿 沟”,推进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 深化治理数字化转型。推进“一网通办”,推动“随申办”为民为企服务迭代升 级,深化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入推行免申即享、“好差评”和帮办制度, 打造线上线下“泛在可及”全方位服务体系。推进“一网统管”,强化数据动态 更新和相互赋能,推出一批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的应用场 景。 重庆市 CHONGQING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制造诊断评估“回头看”专项 行动,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化 绿色化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壮大数字产业规模,构建“五十百千 万”数字产业发展体系,协同发展大数据、先进计算、数字内容、区块链等数字 产业,建设数字软件产业园,优化升级礼嘉智慧园,提升“芯屏端核网”全产业 链竞争力,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 10%以上。夯实数字底座,推动 5G 和千兆网协同发展,扩容提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 析国家顶级节点、域名 F 根镜像节点、国家“星火·链网”区块链超级节点,深 化拓展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应用,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提升中科曙光、华 为等计算中心支撑能力,高标准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推进数字化变革。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构建多跨协同工作机制,完善高速泛 在网络和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数字重庆云算力平台、数字重庆算法平台,迭 47
代升级“城市大脑”,构建协同高效的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坚持行业部门线条 主抓和重大场景块状突破相结合,打造一批精品应用场景,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 生活新图景。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促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商业数据开 发利用,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 动数字化改革向财税金融等领域延伸,加快形成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 河北省 HEBEI 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加快产业数字化,开展工业互联网“百城千园行”活动,支 持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产业化,深入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 业三年“倍增”计划,抓好雄安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建设。加快数字 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枢纽节点,培育张家口数据中心 集群。办好 2023 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 山西省 SHANXI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抓好数字经济对标发展,健全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监测 考核体系。大力培育电子信息制造、信创、大数据、软件等数字产业,做强智能 终端、信创整机、碳化硅等优势产品。打造一批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建设一批数 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创建、运维和改造。加快推进各行业领域 数字化改造,建设冶金、装备、化工等领域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工业互 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加快二级节点应用推广。支持晋城市抓好制造业数字化 改造先行区建设。推动数实融合、数智赋能,拓展数字融合应用新场景,发展数 据登记、标注、评估等服务业态。支持阳泉市抓好数智新城建设。启动“灯塔工 厂”创建行动。 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 等千亿产业,做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和大健康、合成生物、现代煤化 工等百亿产业,加快量子产业、人工智能、绿色低碳、高速飞车等前沿技术研发 和应用推广。 辽宁省 LIAONING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领军企 业,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装备、软件、工业互联网等一批数字产业集群。办好全球 工业互联网大会,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 80 个以上,扩大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和“星火·链网”应用规模,打造“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成智 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60 个,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 10 个,推动中小企业数字 化转型。 48
吉林省 JILIN 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 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激发数字经济活力,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数字 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围绕“芯、光、星、车、网”五大领域,持续增强产 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龙头企业,强化 数字产业对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作用。 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能力,前瞻性布局元宇宙产业。依托光电领域技术优势,推 进原创性成果转化。发挥“吉林一号”卫星系统优势,加速布局以卫星遥感、通 信、导航应用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链,打造全球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系统。 建设长智光谷、光电信息产业园。推进功率半导体全产业链建设。支持 CMOS 高端图像传感器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四平天地空遥感监测服务体系项目建设。 加快建设智慧农业,升级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完善黑土地保护“一张图”、高 标准农田管理“一张图”。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加快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 务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推进汽车、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材料、能源、 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全面加 快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和生产性服务深度融合, 提供高品质和多样化的数字生活服务。 发展数字物流新模式,提升全域旅游数字服务能力,创新发展数字金融。建设长 春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长春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新型算力中心等 建设,打造人工智能算力和产业创新高地。 黑龙江省 HEILONGJIANG 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哈尔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中国移动大 数据中心扩建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 动,加力推进 5G、千兆城市、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数字化车 间和智能工厂 50 个以上。促进中小企业梯度成长,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江苏省 JIANGSU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计划,做强做优“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 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 5.5 万亿元。 全面开展中小企业免费数字化诊断,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 全链条改造,培育更多国家级智能工厂、数字领航企业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 目。 推动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无锡国家车联网先导区、苏州国家新一 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设,办好 2023 年世界智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