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政工程质量标准化控制要点(试行)

发布时间:2023-12-3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青岛市市政工程质量标准化控制要点(试行)

前言为指导我市市政工程实体质量控制实现标准化,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及实体质量,依据目前现行有效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青岛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组织邀请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专家组成编制组,对2018 年9 月编制的《青岛市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指引(实体质量控制篇)(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本控制要点。本《控制要点》适用于青岛市市政道路、桥梁等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共分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总则明确了适应范围;第二章基本规定对各方主体责任应用、推广等方面进行简述;第三章将道路桥梁工程测量内容统一汇总单列,从“一般规定”“道路测量”“桥梁测量”三个方面阐述,形成测量标准化专篇;第四章道路工程、第五章桥梁工程分为一般规定、工艺流程、施工要点、质量检查和验收等四个方面。本控制要点完善了道路桥梁工程部分工序,对道路桥梁工程的验收标准进行进一步明确。增加桥梁支架要求,对普通混凝土、清水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等进行整合。增加承台接地验收,桥梁支座安装垫石验收等要求。全文对应道路桥梁施工验收相关规范,同时参考借鉴了相关行业标准,涵盖现行较先进的施工工艺。由于编者知识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如在... [收起]
[展开]
青岛市市政工程质量标准化控制要点(试行)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青岛市市政工程质量标准化控制要点(试行)青岛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第2页

前言为指导我市市政工程实体质量控制实现标准化,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及实体质量,依据目前现行有效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青岛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组织邀请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专家组成编制组,对2018 年9 月编制的《青岛市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指引(实体质量控制篇)(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本控制要点。

本《控制要点》适用于青岛市市政道路、桥梁等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共分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总则明确了适应范围;第二章基本规定对各方主体责任应用、推广等方面进行简述;第三章将道路桥梁工程测量内容统一汇总单列,从“一般规定”“道路测量”“桥梁测量”三个方面阐述,形成测量标准化专篇;第四章道路工程、第五章桥梁工程分为一般规定、工艺流程、施工要点、质量检查和验收等四个方面。本控制要点完善了道路桥梁工程部分工序,对道路桥梁工程的验收标准进行进一步明确。增加桥梁支架要求,对普通混凝土、清水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等进行整合。增加承台接地验收,桥梁支座安装垫石验收等要求。全文对应道路桥梁施工验收相关规范,同时参考借鉴了相关行业标准,涵盖现行较先进的施工工艺。

由于编者知识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如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当之处,请各使用单位及时提出意见,可以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反馈至青岛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南九水路2 号甲,邮政编码:266022,szgyjdzszek@qd.shandong.cn),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青岛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2023 年12 月29 日

第3页

主编单位:

青岛市市政公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参编单位:

青岛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青岛海德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青岛市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青岛东方监理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员:

张德升 由兆升 李 扬 贾坤川 胡 鑫马源仝西亚王文瑞郑德斋肖 云 张为玉 范小磊 赵子硕 赵雅琴周京涛主要审查人员:

张海波 苟国强 葛安祥 邵腾龙

第4页

目录1 总则------------------------------------------------------------------------------------------------------------------------12 基本规定-----------------------------------------------------------------------------------------------------------------23 测量-----------------------------------------------------------------------------------------------------------------------33.1 一般规定 ----------------------------------------------------------------33.2 道路测量 ---------------------------------------------------------------43.3 桥梁测量 ---------------------------------------------------------------74 道路工程---------------------------------------------------------------------------------------------------------------134.1 路基 -------------------------------------------------------------------134.1.1 填方路基--------------------------------------------------------------------------------------134.1.2 强夯路基---------------------------------------------------------------------------------------184.1.3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路基--------------------------------------------------------------------224.2 基层 ------------------------------------------------------------------244.3 面层 ------------------------------------------------------------------304.3.1 沥青混合料面层-----------------------------------------------------------------------------304.4 人行道 ----------------------------------------------------------------394.4.1 干铺法人行道--------------------------------------------------------------------------------394.4.2 湿铺法人行道--------------------------------------------------------------------------------434.5 附属构筑物 ------------------------------------------------------------464.5.1 路沿石-----------------------------------------------------------------------------------------464.5.2 雨水口------------------------------------------------------------------------------------------514.5.3 检查井-----------------------------------------------------------------------------------------525 桥梁工程---------------------------------------------------------------------------------------------------------------555.1 模板、支架和拱架 ------------------------------------------------------555.2 钢筋 ------------------------------------------------------------------605.3 混凝土 ----------------------------------------------------------------655.3.1 普通混凝土-----------------------------------------------------------------------------------655.3.2 清水混凝土-----------------------------------------------------------------------------------665.3.3 大体积混凝土--------------------------------------------------------------------------------675.4 预应力 ----------------------------------------------------------------705.4.1 先张法-----------------------------------------------------------------------------------------705.4.2 后张法-----------------------------------------------------------------------------------------72

第5页

5.5 基础工程 --------------------------------------------------------------755.5.1 扩大基础--------------------------------------------------------------------------------------755.5.2 桩基础-----------------------------------------------------------------------------------------775.5.3 沉井--------------------------------------------------------------------------------------------805.5.4 承台--------------------------------------------------------------------------------------------815.6 下部结构 --------------------------------------------------------------825.6.1 现浇混凝土墩台、柱、盖梁--------------------------------------------------------------825.6.2 砌体--------------------------------------------------------------------------------------------865.6.3 支座--------------------------------------------------------------------------------------------875.7 上部结构 --------------------------------------------------------------895.7.1 混凝土梁(板)-----------------------------------------------------------------------------895.7.2 钢梁--------------------------------------------------------------------------------------------935.7.3 组合梁---------------------------------------------------------------------------------------1015.8 预制装配式 -----------------------------------------------------------1035.8.1 下部结构------------------------------------------------------------------------------------1035.8.2 上部结构------------------------------------------------------------------------------------1085.8.3 预制构配件---------------------------------------------------------------------------------1105.9 桥面系 ---------------------------------------------------------------1125.9.1 桥面混凝土铺装---------------------------------------------------------------------------1125.9.2 桥面防水------------------------------------------------------------------------------------1145.9.3 桥面沥青混凝土---------------------------------------------------------------------------1185.9.4 伸缩缝---------------------------------------------------------------------------------------1205.9.5 防撞体及中央隔离带---------------------------------------------------------------------1225.10 附属结构 ------------------------------------------------------------1245.10.1 台背回填-----------------------------------------------------------------------------------1245.10.2 桥头搭板-----------------------------------------------------------------------------------1265.10.3 桥梁排水------------------------------------------------------------------------------------1275.10.4 管线预埋-----------------------------------------------------------------------------------1285.10.5 声屏障--------------------------------------------------------------------------------------130

第6页

1

1 总则

1.0.1 为适应青岛市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行为,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强化过程质量控制,保证工程实体质量,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结合近年来的使用情况,在原有发布的《青岛市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指引(实体质量控制篇)(试行)》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订。

1.0.2 本控制要点适用于青岛市行政区域内城镇道路、桥梁等新、改、扩建工程,其它工程项目的建设可参照本控制要点执行。1.0.3 本控制要点坚持因地制宜、绿色环保、标准示范的原则,结合青岛地域特色,实现工程建设质量的标准化、样板化管理。1.0.4 按照“施工质量样板化、技术交底可视化、操作过程规范化”的要求,本控制要点从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等进场质量控制、施工工序控制及质量验收的过程,对影响结构质量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分部、分项工程和关键工序做法以及管理要求等做出相应规定。1.0.5 本控制要点配合相关国家验收规范标准及技术规程实施,分项工程质量验收的主控项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一般项目及观感验收等应满足本控制要点要求。

第7页

2

2 基本规定

2.1 工程各参建主体应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以施工现场为中心,重点做好质量行为和实体质量管理标准化,不断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2.2 工程各参建主体质量行为标准化建设应按照“体系健全、制度完备、责任明确”的要求,健全参建单位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运转效率,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水平。

2.3 工程各参建主体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结合项目特点进行工程质量风险源分析,编制质量通病预控方案,在设计交底、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过程控制和验收等阶段,实施针对性管控。2.4 工程各参建主体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建设应围绕实体质量形成过程,遵循“施工按工艺、操作按规程、验收按标准”的原则,从人、机、料、法、环、测等角度,对各分部分项工程中关键工序、标准要点和质量要求作出统一规定。

2.5 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等各方应按有关规定,根据各自职责对工程质量实施全过程控制。

2.6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技术和质量交底制度,提高技术交底的深度和针对性,及时签署交底文件并留档,鼓励推行可视化交底。采用图册、图板、视频、虚拟技术等提升交底成效。2.7 实施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样板示范制度,加强对工程施工重要工序、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消除工程质量通病,提高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2.8 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中的作用,大力推行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

第8页

3

用。

2.9 推广建筑业新技术、建筑工业化技术的应用,提倡绿色施工理念,注重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2.10 实施工程质量关键工序、隐蔽工程影像资料留存管理制度,涉及结构安全的分部分项施工质量过程控制和验收情况,形成影像记录电子文档,与施工技术资料一并归档。

3 测量

3.1 一般规定

3.1.1 施工测量开始前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1)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勘测单位向施工单位办理桩点交接手续,并形成文件。

2)施工单位应进行现场踏勘、复核。根据工程需要编制施工测量方案。

3)严禁使用未经计量检定、校准及超过检定有效期或检定不合格的仪器、设备、工具。使用的软件应通过测试,并定期升级维护。4)施工单位应对施工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其复测成果应经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并应定期校核。5)施工测量控制桩应进行保护并定期校测。6)施工单位应保留工程测量原始观测数据的现场记录及测量成果交付记录。

第9页

4

7)测量记录应字迹清楚,严禁涂改,并不得转抄,按编号顺序保存。8)施工中应建立施工测量的技术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测量复核制度。从事施工测量的作业人员应经相关机构培训。9)测量控制网应做好与相邻相交道路、桥梁控制网的联测。3.2 道路测量

1 平面控制测量

1)平面测量应按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实施。当采用城市统一坐标系统确有困难时,小测区所采用的相对坐标系统应经上级建设行政主管、规划部门批准。

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制宜、确保精度,满足施工实际需要,且方便应用。

3)首级控制点应为 2 个以上,间距不宜大于700m。控制点宜为控制道路施工图的相交道路交点、中线上点、折点及附近点、控制施工点等。4)施工测量应作好起点、终点、转折点、道路相交点及其他重要设施的位置、方向的控制及校核。

2 高程控制测量

1)高程控制应在城市建立的高程系统下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直接水准测量。城镇道路工程应按二、三等级水准测量方法建立首级工程控制。

2)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具体测量方法可按

第10页

5

国家现行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 8 的有关规定进行。3)对高程控制网应进行平差计算,高程控制点的高程应以平差后的结果为准。

3 施工放线测量

1)施工中应根据施工方案布设施工中线与高程控制桩,并根据工序要求布设测桩。

2)测量作业前、后均应采用不同数据采集人核对的方法,分别核对从图纸上所采集的数据、实测数据的计算过程与计算结果,并应据以判定测量成果的有效性。

3)施工布桩、放线测量前应建立平面、高程控制网,依实地情况埋设牢固、通视良好。道路施工放线采用的经纬仪等级不应低于DJ6级。4)路基施工前应根据图纸、资料和现场情况,测标出路基施工中可能暴露、触及、损坏的地下管线等构筑物的位置。5)施工准备阶段核对占地、拆迁范围时,应在现场测设道路施工范围边线。

6)当工程规模较大,测量桩在施工中可能被损坏时,应设辅助平面测量基线与高程控制桩。

7)施工中应及时完成中线桩的恢复与校测。8)城镇道路高程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程测量视线长宜控制在 50〜80m。

第11页

6

(2)水准测量应采用 DS3 及以上等级的水准仪施测。(3)水准测量闭合差为±12√L mm (L 为相邻控制点间距,单位为 km)。

9)城镇道路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控制导线闭合差应符合本控制要点第3.2.1.6条的有关规定。(2)釆用 DJ2 级仪器时,角度应至少测一测回;采用DJ6 级仪器时,角度应至少测两测回。

(3)距离应采用普通钢尺往返测一测回,用电磁波测距仪可单程测定。

(4)采用全站仪测设坐标定点,应使用不同方法进行坐标计算并进行已知点的复核,并均应有工作、复核记录,且经监理签认。(5)放样测量直线丈量测距的偏差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6)施工放样点允许误差 M,相对于相邻控制点,按极坐标法放样,应符合表 3.2.3-1 的规定。

表 3.2.3-1 施工放样点的点位允许误差M(cm)

横向偏位要求 ≤1 ≤1.5 ≤2 ≤3 其他点位放样允许误差 0. 7 1 1.3 2 5

人行地道

中线

筑砌片石、

块石 挡土

路面、

基层中线路床中线一般桩位(7)道路中心桩间距宜为 10〜20m。10)平曲线和竖曲线桩应在道路中线桩、边桩的测设中完成,并标出

第12页

7

设计高程。当曲线长度小于等于 40m 时,桩间距宜小于等于5m;当曲线长度大于 40m 时,桩间距宜小于等于 10m。11)交叉路口路面高程作业测量应按设计规定的高程方格网、等分圆网等,分层测定高程。

12)与路面有关的附属构筑物的外观控制测量应在控制方向按平面、高程控制需要设控制桩。

13)城镇道路工程完工后应进行竣工测量。竣工测量包括:中心线位置、高程、横断面图式、附属结构和地下管线的实际位置和高程。测量成果应在竣工图中标明。

14)施工测量的记录及成果均应在正式记录本上填写,并按规定整理测量资料。

15)工程验收的测量依据点应按程序报经建设单位验收、确认。3.3 桥梁测量

1 一般规定

1)根据桥梁的形式、跨径及设计要求的施工精度、施工力案,编制工程测量方案,确定在利用原设计网基础上加密或重新布设控制网。补充施工需要的水准点、桥涵轴线、墩台控制桩。2)桥梁施工项目应建立桥梁施工专用控制网。对桥跨较小的桥梁,也可利用勘测阶段所布设的等级控制点,但应经过复测,并应满足桥梁控制网的等级和精度要求。

第13页

8

3)桥梁施工放样前,应根据桥梁施工设计图和施工的特点确定放样方法。平面位置放样宜采用极坐标法、多点交会法等,高程放样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2 平面、水准控制测量及质量要求

1)桥梁施工控制网等级的选择应根据桥梁的结构和设计要求确定,桥梁首级施工控制网等级的选择,应符合表3.3.2-1 的规定。表 3.3.2-1 桥梁首级施工控制网等级的选择(m)桥长 L 跨越的宽度 l 平面控制网的等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L>5000 l>1000 二等或三等 二等2000<L≤5000 500<l≤1000 三等或四等 三等500<L≤2000 200<l≤500 四等或一级 四等L≤500 l≤200 一级 四等或五等注:1 L 为桥的总长( m ) ;

2 l 为跨越的宽度指桥梁所跨越的江(河、峡谷)的宽度。2)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1)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网宜布设成自由网,并应根据线路测量控制点定位;

(2)控制网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三角形网或导线网等形式,可采用一次布网,也可采用分级布网;

(3)控制网的边长宜为主桥轴线长度的50 %~150 %;

(4)当控制网跨越江河峡谷时,每岸控制点不应少于3 点。3)采用平面控制网三角测量,三角网的基线不得少于2 条,根据条

第14页

9

件可设于河流的一岸或两岸。基线一端应与桥轴线连接,并宜垂直。当桥轴线较长时,宜在两岸均设基线,其长度不宜小于桥轴线长度的0.7倍,三角网所有角度宜布设在 30°~120°,当条件不能满足时可放宽,但不得小于 25°。

4)桥梁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1)两岸的水准测量路线应组成一个统一的水准网。(2)每岸水准点不应少于 3 点。

(3)跨越河道时,根据需要可进行跨河水准测量。5)桥梁控制网在使用过程中应检测,检测周期宜为1 年,检测精度应与首次测量精度相同。

6)高程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准测量等级应根据桥梁的规模确定。长3000m以上的桥梁宜为二等,长 1000~3000m 的桥梁宜为三等,长1000m以下的桥梁宜为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3.2-6 的规定。表 3.3.2-6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

每公里高差

中数中误差

(mm) 水准

仪的

型号

水准

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偶然

中误

差 M

Δ

全中

误差

MW

与已知点联

附合或环线二等 ±1 ±2 DS1 铟瓦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4L

第15页

10

三等 ±3 ±6

DS1 铟瓦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12LDS3 双面 往返各一次四等 ±5 ±10 DS3 双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20L五等 ±8 ±16 DS3 单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30L注:L 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中线长度(km)。3 测量作业

1)测量作业必须由两人以上进行,且应进行相互检查校对并作出测量和检查核对记录,经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生效。2)桥梁放样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直接丈量法进行墩台施工定位时,应对尺长、温度、拉力、垂度和倾斜度进行修正计算。

(2)大、中桥的水中墩、台和基础的位置,宜采用校验过的全站仪测距仪测量。桥墩中心线在桥轴线方向上的位置误差不得大于±15mm。(3)曲线上的桥梁施工测量,应按照设计文件及曲线测定方法处理。3)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桥梁控制网应根据需要及时复测。(2)施工过程中,应测定并经常检查桥梁结构浇砌和安装部分的位置和标高,并作出测量记录和结论。如超过允许偏差时,应分析原因,并予以补救和改正。

(3)桥轴线长度超过1000m的特大桥梁和结构复杂的桥梁施工过程,应进行主要墩、台的沉降变形监测。

第16页

11

4)桥梁基础施工测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2.2-1 的规定。表 3.2.2-1 桥梁基础施工测量的允许偏差( mm )

类别 测量内容 允许偏差灌注桩

群桩 40

单排桩 20

沉桩

群桩

中间桩d/5,且≤100外缘桩d/10

单排桩

顺桥纵轴线方向16

垂直桥纵轴线方向20

沉井

顶面中心、底面中

一般h/125

浮式h/125+100垫层

轴线位置 20

顶面高程 0~-8

注:1 d 为桩径( mm);

2 h 为沉井高度( mm);

3 允许偏差是指相对千邻近控制点的偏差。

5)桥梁下部构造施工测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2.2-2 的规定。表 3.2.2-2 桥梁下部构造施工测量的允许偏差(mm)

类别 测量内容 允许偏差备注承台

轴线位置 6

相对控制点顶面高程 ±8

墩台身

轴线位置 4

顶面高程 ±4

墩、台帽或盖

轴线位置 4

支座位置 2 相对轴线点支座处

顶面高程

简支梁 ±4 相对控制点连续梁 ±2

6)桥梁上部构造施工测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2.2-3 的规定。

第17页

12

表 3.2.2-3 桥梁上部构造施工测量的允许偏差( mm )

类别 测量内容 允许偏差备注梁、板安装

支座中心位

梁 2 相对轴线点板 4

梁板顶面纵向高程 ±2 相对控制点悬臂施工梁

轴线位置

跨距≤100m 4 相对轴线点跨距>100m L/25000

顶面高程

跨距≤100m ±8 相对控制点跨距>100m ±L/12500

相邻节段高差 4 —主拱圈安装

轴线横向位

跨距≤60m 4 相对轴线跨距>60m L/15000

拱圈高程

跨距≤60m ±8 相对控制点跨距>60m ±L/7500

腹拱安装

轴线横向位置 4 相对轴线起拱线高程 ±8 相对控制点相邻块件高差 2 —钢筋混凝土

索塔

塔柱底水平位置 4 相对控制点倾斜度

H/7500,且≤12 —系梁高程 ±4 相对控制点钢梁安装

钢梁中线位置 4 相对轴线墩台处梁底高程 ±4 相对控制点固定支座顺桥向位置 8 相对控制点注:1 L 为跨径( mm) ;

2 H 为索塔高度( mm)。

7)施工测量的记录及成果均应在正式记录本上填写,并按规定整理测量资料。

8)工程验收的测量依据点应按程序报经建设单位验收、确认。

第18页

13

4 道路工程

4.1 路基

4.1.1 填方路基

1 一般规定

1)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现场及其毗邻区域内各种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的现况详实资料和地勘资料,并会同相关设施管理单位向施工、监理单位书面交底。

2)调查勘探确定施工区域及其毗邻区域内管线、建(构)筑物的具体情况,对接权属单位,形成拆移、保护、加固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实施。

3)埋深较浅的既有地下管线,作业中可能受损时,应向建设、设计以及管线产权单位提出加固或挪移措施方案,并办理手续后实施。4)道路路基样板段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工程师报审样板段施工方案,经批准后实施。路基样板段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向建设、监理单位申请样板段验收,签署验收意见。通过样板段确定施工方案,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2 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材料试验→测量放线→基底处理→样板段施工→分层填筑→摊铺整平→碾压→试验

3 施工要点

第19页

14

1)施工准备

(1)根据工程规模、环境条件,确定临时施工道路的修筑。(2)根据工程地质、水文、气象资料、施工工期和现场环境编制排水与降水方案。在施工期间排水设施应及时维修、清理,保证排水通畅。(3)路基范围内同步实施管线工程的,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填方施工。

2)材料试验

对路基土进行天然含水量、液限、塑限、标准击实等进行试验检测,必要时应做颗粒分析,有机质含量、易溶盐含量、冻胀和膨胀量等试验。3)测量放线

(1)施工前应对道路中线、边线及高程控制桩等进行复核,设置分层回填标尺杆,确认无误后方可施工。图 4.1.1.3-1 分层回填标尺杆4)基底处理

填方前应将原地面积水排干,淤泥、杂物等挖除,并将原地面大致整

第20页

15

平,进行填前碾压,使基底达到规定的压实度标准。5)试验段施工

路基施工宜做试验段,长度选取 100-200m 为宜,以便取得路基施工相关的技术参数。

(1)合理选用机具组合。

(2)按压实度要求,确定压实遍数。(3)确定路基宽度内每层虚铺厚度和松铺系数。(4)根据回填材料的类型、设备及场地条件,选择施工工艺。(5)根据试验段取得的机具组合、压实遍数、虚铺厚度、松铺系数以及施工工艺等技术参数,对试验段施工进行总结,得出路基试验段总结报告。

图 4.1.1.3-2 路基试验段6)分层填筑及碾压

(1)填方路基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层路基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同一种材料填筑压实后的连续厚度应不小

第21页

16

于 50cm。

(2)半填半挖路基,必须按设计要求开挖台阶。当挖方区路床以下土质较差、含水量较大时,需根据现场情况试验确定回填碾压方案。当挖方区为坚硬岩石时,应设置级配碎石垫层。(3)当填方路堤划分多个作业段,且不同作业段交界处填筑时间不同时,先填段应按 1:1 坡度分层填筑,每层碾压都必须到边缘,逐层收坡,待后填段填筑到位时将交界面挖成 2m 宽的台阶,分层填筑碾压;当两段同时施工时,应交替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2m。(4)路堤填土宽度每侧应宽于填层设计宽度50cm,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

(5)路基填方高度应按设计标高增加预沉量值。预沉量应根据工程性质、填方高度、填料种类、压实系数和地质情况确定。(6)路基施工接近完成时,应对道路中线、路基边线、桩号进行复测。

4 质量检查与验收

1)路基碾压修整完成后对允许偏差项目进行测量。采用细粒土用环刀法、粗粒土用灌砂法或灌水法检测压实度,压实度大小应根据道路类别符合下表 4.1.1.4-1 和设计要求。

2)石方路基采用试验段工艺和沉降观测法进行试验检验。3)采用贝克曼梁法或落锤弯沉仪法检测弯沉值,不应大于设计要求,

第22页

17

不合格处应进行换填、补压后再做检测,直到合格为止。表 4.1.1.4-1 路基压实度标准填挖类型

路床顶面

以下深度(cm)

道路类别

压实度(%)(重型击实)挖方 0~30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95

次干路 93

支路及其它小路 90

填方

0~80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95

次干路 93

支路及其它小路 90

>80~150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93

次干路 90

支路及其它小路 90

>150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 90

次干路 90

支路及其它小路 87

4)水准仪测量路床纵断高程,允许偏差-20mm、+10mm;全站仪量取路床中线偏位最大值,允许偏差≤30mm;3m 直尺和塞尺测量平整度,各压实层允许偏差≤20mm,路床允许偏差≤15mm;钢尺测量道路宽度且不应小于设计道路宽度;水准仪测量路床横坡,允许偏差±0.3%且不反坡。

5)路基表面应平整、坚实,边线直顺,曲线圆滑,无显著轮迹、翻浆、波浪、起皮等现象,路堤边坡应密实、稳定、平顺。

第23页

18

6)路基边坡坡面应平顺,稳定,不得亏坡,曲线圆滑。4.1.2 强夯路基

1 一般规定

1)强夯施工前应清除地表水,并应挖去含水量较大的土方。强夯过程中发现橡皮土现象,应停止对该区域的施工,挖去该部分土方并填以含水量符合要求的土方重新施工。

2)雨天禁止强夯施工,雨后夯坑尽量裸露晾晒,加快土层水份蒸发降低含水量。严禁夯坑内带水作业。

3)对于夯区附近的道路、房屋要采取保护措施,应设立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施。

4)试验段施工

路基施工应做试验段,应选择有代表性并不小于500 ㎡的路段进行试夯。

(1)合理选用机具,确定夯锤重量、尺寸、落距。(2)确定夯锤落距、夯击遍数及顺序、夯点间距、夯击范围、前后两遍间歇时间等。

(3)根据试验段取得的夯实效果、试验数据等技术参数,对试验段施工进行总结,形成施工方案。

2 工艺流程

清理平整场地→测量放线→工艺设计及试夯→确定强夯参数→第一

第24页

19

遍点夯→第二遍点夯→平夯→推平碾压→测量场地标高3 施工要点

1)清理平整场地

推土机平整夯击场地表面,用压路机或推土机自身行走压实现场表面。2)测量放线

强夯施工前,应将施工测量控制点引至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固地。设立现场坐标控制点及高程控制点。施放强夯区域线或单体夯区边线。测放第一遍夯点位置,标出中心点及圆圈线并测量夯前场地高程。第一遍夯完整平后施放第二遍夯点位置。

3)工艺设计及试夯

(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夯点位置与间距应按照设计参数执行。

(2)夯击遍数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 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

(3)夯击间歇时间

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小于3~4 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第25页

20

(4)强夯处理范围不宜小于路基坡脚外3m。4)确定强夯参数

待试夯结束一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5)第一遍点夯

(1)强夯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吊起夯锤时应保持夯机稳定,夯锤对准夯点位置,同时应检查夯锤重心是否处于形心,强夯水平偏差应小于 200mm。

(2)夯前应测量锤顶高程,填写强夯施工记录,计算每一击的夯沉量。

(3)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进行夯击。吊车吊起夯锤自由落下,为一次夯击。(4)测量锤顶高程

测量每次夯击后锤顶标高时,塔尺放置的位置应与夯前测量时一致。(5)重复夯击达到规定的单点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后,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随即用推土机将场地推平。6)第二遍点夯

(1)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 5)步骤完成下一遍点夯。(2)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7)平夯

第26页

21

用推土机将场地推平,然后进行低能量满夯夯击,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

8)推平碾压

用装载机或推土机碾压平整场地。

9)测量场地标高

测量场地标高时应同夯前测量时的方法和位置一致,以便计算强夯之后地面下沉的平均值,评价强夯加固的效果。4 质量检查与验收

1)施工结束后,检查被夯地基强度、承载力,消除湿陷程度及液化程度。

2)强夯完工后,要防雨水浸泡,做好排水工作。3)强夯地基主控项目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4.1.2.4-1 的规定。表 4.1.2.4-1 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项目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单位 数值主

1 地基强度 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2 地基承载力 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一

1 夯锤落距 mm ±300 钢索设标志2 锤重 kg ±100 称重3 夯击遍数及顺序 设计要求计数法4 夯点间距 mm ±500 用钢尺量5 夯击范围(超出基础

范围距离)

设计要求用钢尺量6 前后两遍间歇时间 设计要求

第27页

22

4.1.3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路基

1 一般规定

1)施工前路基表面整平。测定路基中桩、高程,计算出真空预压宽度,放出真空预压边线。

2)砂砾、塑料排水板、土工布、密封膜、PVC 管等材料经试验检验合格。

2 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铺设一层砂砾垫层→打设塑料排水板→铺设二层砂砾垫层→埋设主滤管→铺细砂垫层、铺土工布和密封膜→安装抽气管道和射流泵→进一步检验土工膜密封情况→土工布上铺设细砂及粘土层→抽真空、真空度达到设计值→堆载填筑

图 4.1.3.1-1 真空堆在预压排水法示意图3 工艺要点

1)密封膜应采用抗老化性能好、韧性好、抗穿刺能力强的不透气材

第28页

23

料。

2)密封膜连接宜采用热合黏结缝平搭接,搭接宽度应不小于15mm。3)滤管应不透砂。滤管距泥面、砂垫层顶面的距离均应大于50mm。滤管周围应采用砂填实,不得架空、漏填。4)密封膜的周边应埋入密封沟内。密封沟的宽度宜为0.6~0.8m,深度宜为 1.2~1.5m。

5)真空表测头应埋设于砂垫层中间,每块加固区应不少于2个真空度测点。

6)真空预压施工应按排水系统施工、抽真空系统施工、密封系统施工及抽气的顺序进行。

7)采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时,应先抽真空,当真空压力达到设计要求并稳定后,再进行堆载,并继续抽气。堆载时应在膜上铺设土工布等保护材料。

4 质量检查与验收

1)预压过程中,应进行膜下真空度、孔隙水压力表面沉降深层沉降及水平位移等预压参数的监测。膜下真空度每隔4h 测一次,表面沉降每2d 测一次。

2)当连续五昼夜实测地面沉降小于 0.5mm/d,地基固结度已达到设计要求的 80%时,经验收,即可终止抽真空。3)停泵卸荷后 24h,应测量地表回弹值。

第29页

24

4.2 基层

4.2.1 半刚性基层

1 一般规定

1)二灰稳定类基层,宜在进入冬期前30~45d 停止施工。水泥稳定类基层,宜在进入冬期前 15~30d 停止施工。2)水泥稳定类半刚性基层自搅拌至摊铺碾压结束宜在2h 之内完成。3)基层施工中严禁用贴薄层方法整平修补表面。基层施工应连续作业,无特殊情况中途不得停工,尽量减少施工接缝,桥头施工应与正常路段一次成型。

4)样板段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工程师报审样板段施工方案,经批准后实施。样板段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向建设、监理单位申请样板段验收,验收记录施工、监理单位留底备查。应通过样板段确定基层施工的压实系数、压实遍数、机械组合等过程控制参数作为正式施工工艺。图 4.2.1.1-1 基层施工5)基层施工前,应对路基或下承层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第30页

25

6)采用多层连铺方式时,应进行专项方案论证。7)水泥稳定粒料、二灰稳定粒料宜避开主汛期施工;充分利用地形与既有排水设施,做好防雨和排水等防范工作;摊铺作业段不宜过长,并应当日摊铺、当日碾压成活。

8)建议基层摊铺采用混凝土侧模施工工法。2 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混合料拌和、运输及验收→混合料摊铺→混合料压实→接缝处置→养生

3 施工要点

1)施工准备

(1)下承层在铺筑基层前,应将下承层表面清扫干净,且按照规范要求验收合格。

(2)除特殊部位外,机动车道路沿石、非机动车道界石下设置可当作结构层侧模的混凝土基础,如图 4.2.1.3-1 所示。图 4.2.1.3-1 混凝土侧模

第31页

26

采用混凝土侧模时,侧模须浇筑完成并达到一定强度(一般养护7天),侧模顶平整顺直,可作为结构层摊铺基准线(图4.2.1.3-2)。图 4.2.1.3-2 摊铺基准线(3)道路宽度≥8m、基层建议使用双机连铺,≥15m时,建议多机联铺;双机或多机联铺时,摊铺机型号及磨损程度宜相同,摊铺功率大致一致。

(4)制定材料供应计划,确定运输路线、运输时间、运输车数量等,确保能够连续摊铺,施工段内尽量减少施工缝。(5)路基两侧设高程指示桩,按样板段施工确定的松铺高度,采取相应措施作为摊铺机行走基准线。

(6)特殊部位放样,道路交叉口、单位出入口或需要人工配合机械摊铺的部位,控制桩需再加密至 1-2m,或者设置方格网,可用结构层材料制作“灰饼”加密高程控制点。须注意雨水口位置,确保在该区域低点部位。

2)混合料拌和及运输

第32页

27

(1)应根据各种材料的天然含水量并考虑运输过程中含水量的损失,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2)材料厂家应提供产品合格证及石灰活性氧化物/水泥含量、粒料级配、混合料配合比、R7 强度标准值等资料。3)混合料的摊铺

(1)采用多机联铺时,摊铺搭接宽度适中,保证接缝平整。(2)摊铺机的螺旋布料器应根据摊铺速度保持稳定速度均衡转动,并在螺旋布料器挡板下方加设挡板,以减少在摊铺过程中的离析。图 4.2.1.3-3 布料器加设挡板(3)在摊铺机后面要有专人消除粗集料离析、花白料、大颗料、黏土块、杂物等,用新拌和混合料填补,严重部位按照“方补原则”进行换填,换填深度压实后不得小于 10cm。

(4)摊铺机不能摊铺或困难的部位,需人工配合机械摊铺,做好摊铺厚度标识。

第33页

28

图 4.2.1.3-4 厚度标识 图 4.2.1.3-5 混合料铲除(5)用摊铺机摊铺水稳混合料时,中断超过2h,应设置横向接缝。施工接缝要与路中心线垂直,用 3m 直尺检测混合料端部的平整度,确定切割的范围。在新铺段铺筑前,应将前施工段未压实部分全部挖除,以虚铺厚度为准进行新混合料的摊铺。上下层的横缝应错开至少1m。接缝应采用毛茬立缝,不得采用企口缝。

4)混合料的压实

(1)混合料碾压应遵循样板段确定的施工工艺。(2)碾压应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则,并控制好各碾压阶段压路机行进速度,直线段由两侧路肩向中心碾压;平曲线段,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碾压。

(3)碾压时,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和急刹车。压实后的基层表面应平整、无轮迹、无隆起。(4)边角部位应重点加强压实,采用大型压路机结合小型压路机进

第34页

29

行横向加强碾压,小型振动夯实设备处理细部,保证碾压密实。图 4.2.1.3-6 混合料边角压实(5)摊铺范围内的检查井位置做出标识,便于后期检查井起垫施工精确定位;雨水斗应铺设钢板,便于压实周边部位。图 4.2.1.3-7 压实完成 图 4.2.1.3-8 标识检查井图4.2.1.3-9 雨水斗压实(6)在压实过程中出现“弹簧现象”时,应即停止碾压,将混合料翻松晾干或加集料或加石灰,重新翻拌均匀,再行压实。碾压时若出现松散堆移现象,应适量洒水,再翻拌、整平、压实。5)养生

第35页

30

养生期应不少于 7 d,养生期宜延长至上层结构开始施工的前2d。养生期间封闭交通,严禁车辆通行。

图 4.2.1.3-10 覆盖养生 图 4.2.1.3-11 养生区域封闭4 质量检查与验收

1)基层表面应平整、坚实、无明显粗细骨料集中现象,无推移、裂缝、贴皮、松散、浮料等现象。

2)基层验收可进行取芯检验(芯样完整性、厚度);宜用灌沙法或灌水法检测每层压实度,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基层不小于97%;底基层不小于 95%,其他等级道路基层不小于 95%;底基层不小于93%;中线偏位、纵断高程、平整度、宽度、横坡等应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4.3 面层

4.3.1 沥青混合料面层

1 一般规定

1)材料要求

(1)施工前经试验验证确定材料配合比,并对原材料、成品、半成

第36页

31

品进行见证封样留存。

(2)材料生产过程中,施工单位应驻厂监督,严格控制出厂温度。(3)原材料须按照要求进行复试,施工配合比须进行验证。2)SMA 混合料不宜采用轮胎式压路机碾压。SMA混合料的碾压遵循“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3)样板段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工程师报审样板段施工方案,经批准后实施。样板段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向建设、监理单位申请样板段验收,验收记录施工、监理单位留底备查。样板段确定透层油的喷洒方式,摊铺压实工艺,确定松铺系数,检验机械的类型、数量及组合,确定压实度的标准检测方法等。试验结果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制定施工方案。4)温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按照设计要求执行,严格控制温拌添加剂含量。应对每批次的温拌添加剂性能指标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温拌沥青混合料的生产。

5)透层、封层、粘层及沥青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对路沿石、人行道等成品做好保护。

6)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自然降温至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

7)面层施工前,应对基层或下承层进行隐蔽工程验收。8)面层施工前应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喷洒透层、封层、粘层油,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第37页

32

4.3.1.1-1 沥青封层、透层、粘层2 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测量放线→混合料生产运输→混合料摊铺碾压→接缝处理→开放交通

3 施工要点

1)施工准备

(1)复查已完上道工序和附属构筑物的质量,确认符合设计要求;需要预留保护的坑、洞、设施措施已完善;检查井、雨水斗安装、调整完成,混凝土养护期已满并验收。

图 4.3.1.3-1 检查井调整(2)施工作业面干净、干燥、整洁,无松散物料、油污、杂物等。(3)新旧道路衔接处、施工横缝等接头部位已按要求(毛茬立缝或

第38页

33

切割铣刨整齐)处理完毕。

(4)面层摊铺施工前,路沿石或界石须安装、调整完成。(5)无特殊情况,面层须全幅连续摊铺施工,避免留置纵缝。双机或多机联铺时摊铺机型号及磨损程度宜相同;道路宽度≥8m时,建议使用双机连铺,≥15m 时,建议多机联铺。(6)压实机械需保持状况良好,可备用1-2 台,压实作业前,每台压实机械需装备一定剂量的隔离剂。

(7)制定施工计划,确定运输路线、运输时间、运输车数量等,确保能够按照计划连续摊铺,避免施工段内出现过多施工缝。(8)监理和施工单位应共同驻厂,制定驻场方案,实现驻厂和施工现场的联动。

2)定位控制

(1)施工前针对变坡点、过渡段、雨水井等重点部位提出控制措施。(2)摊铺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检查定位桩、钢丝绳,如有移位、变形、倾斜或其他异常情况,及时修正。(3)推广信息化手段,集成高精度定位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为一体,实现全过程实时化、数字化管控。3)混合料运输

(1)根据气温条件,混合料应采用棉被、苫布或篷布等方式满覆盖,以起到保温、防雨、防污染的效果。

第39页

34

(2)拌合站的生产能力及运料车的运输量应大于摊铺需求量,以保证摊铺连续。

(3)确定运输车辆现场进出方案,指定尾料卸点,避免对下承层的破坏及周边环境污染。

(4)沥青混合料在卸料前应对搅拌质量和温度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4)混合料的摊铺

(1)摊铺过程中,随时检测松铺厚度是否符合规定。(2)摊铺速度均匀,不得随意变换摊铺速度和中途停顿。(3)混合料出厂和进场应严格按照现行有关标准要求的温度进行检测。

(4)冬季施工期间运输车辆进行保温,压路机和摊铺机周边穿围裙,减少温度散失。

图 4.3.1.3-2 摊铺机、压路机保温措施

第40页

35

5)混合料的压实

(1)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机械组合、速度、遍数、温度严格按试验段方案执行。细部处理宜采用小型双钢轮压路机和小型平板夯组合的方式,见图 4.3.1.3-3。

图 4.3.1.3-3 沥青混合料路面细部压实(2)初压

初压应采用双钢轮压路机在沥青混合料摊铺后较高温度下进行,以能稳定混合料,且不产生推移、发裂为度。压路机从外侧向中心碾压,相邻碾压带应重叠 1/3~1/2 轮宽。

(3)复压

复压应紧接初压连续进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宜优先采用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

(4)终压

终压应紧接复压后进行。采用双钢轮压路机进行静压,碾压至无明显轮迹为止。

第41页

36

图 4.3.1.3-4 压实段落标志(5)发现粘轮、坑窝、“睁眼”、离析、花白料等情况时应及时铲除,使用新料找补。

(6)接缝施工

(1)面层的纵向热接缝应错开 15cm 或冷接缝应错开30cm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开 1m 以上(图4.3.1.3-5)。无特殊情况,上面层应全幅摊铺。

图 4.3.1.3-5 冷接缝切割(2)横接缝前采用 3m 平整度尺进行平整度检测,冷接茬施作前应将茬面清理干净后涂刷沥青结合油。

第42页

37

(3)横缝宜自成型路面向新铺路面横向碾压,每次10-15cm直至轮宽,然后再纵向碾压。沥青厚度较大或推移严重的,可先横向再斜向最后纵向的方式碾压。

(4)缝宜垂直于行车方向,纵缝宜留置在道路标线位置。4 质量检查与验收

1)粘层、透层与封层宽度、厚度、用量不应小于设计规定值。2)封层油层与粒料洒布应均匀,不得有露白、透水、泛油、堆积等现象。沥青洒布量和封层石子撒布量不小于设计要求。3)透层油完全渗透基层后方可摊铺沥青层。基层上设置下封层时,透层油不得省略。透层油渗透入基层的深度不小于5mm,并能与基层连成一体。

4)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在基层碾压成型表面稍干,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油,撒布均匀。

5)粘层油宜在摊铺面层当天撒布,不得堆积漏油,不足应补油,多余要剔除。

6)沥青混合料面层压实度,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不得小于96%,对次干路及以下道路不得小于 95%;厚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允许偏差为+10~-5 mm;弯沉值不得大于设计要求。

第43页

38

图 4.3.1.4-1 弯沉检测 图 4.3.1.4-2 厚度压实度检测7)水准仪测量路床纵断高程,允许偏差±15mm;全站仪测量路床中线偏位,允许偏差≤20mm;用测平仪测量平整度,快速路、主干路标准差σ值≤1.5,次干路和支路标准差σ值≤2.4,次干路和支路也可采用3m直尺和塞尺测量平整度,最大间隙≤5mm;钢尺测量道路宽度且不应小于设计道路宽度;井框与路面高差用直尺、塞尺量取最大值,且最大值≤5mm。图 4.3.1.4-3 平整度检测8)表面应平整、坚实,接缝紧密,无枯焦;不得有明显轮迹、推挤裂缝、脱落、烂边、油斑、掉渣等现象,不得污染其它构筑物。面层与路缘石、平石及其它构筑物应顺接。

9)表面裂缝、松散、推挤、碾压轮迹、油丁、泛油、离析的累计长

第44页

39

度不得超过 5m。

10)路面应无坑洼积水。

4.4 人行道

4.4.1 干铺法人行道

1 一般规定

1)样板段面积不宜小于 10m2,应包含图纸设计各铺装节点。应尽可能久的保留制作的铺装样板。

2)明确面砖挂线铺装方案、缝宽控制方案,转弯处、无障碍坡道、挡车柱、检查井周边等细节部位需出具方案,非整砖宽度不宜小于整砖的1/3。

2 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基底高程测量→土基整平压实→基层摊铺→整平层铺设→面砖铺装→细砂嵌缝→成品保护

3 施工要点

1)施工准备

(1)设备材料准备:原材料进场前按照要求进行送检检测并做好原材料的进场检验,指标、技术参数满足设计要求。铺装前进行现场筛选,控制材料的色差。

(2)各工序施工质量控制:

①界石安装完成应稳定牢固,作为控制人行道高程和坡度的基准线。

第45页

40

②控制好砂垫层整平层虚铺厚度。

③透水砖运输轻拿轻放,防止磕碰掉边角和损坏表面。④采用挂多道横纵线法控制人行道平整度。⑤优先铺装盲道砖,确定好铺设顺序。⑥灌缝砂材料颗粒应较细,利于流入透水砖之间的缝隙中。2)测量放样

(1)使用水准仪测量人行道基底高程,每隔2m设定控制点,做好高程标记。

(2)根据人行道设计高程和设计宽度精确放样,放出两侧边线和盲道定位线。弯道处桩适当加密,线形圆顺。人行道弯道处、坡道口处需加密高程控制线,确保铺装面平顺。

图 4.4.1.3-1 挂线定位法(3)多工作面同时铺装时,按照设计版样优先贴边铺装一段距离,准确控制间隔距离,确保铺装面衔接完好,避免出现切砖接缝现象。(4)测量人员应当及时检测人行道砖铺装完成面高程和平整度。

第46页

41

3)土基整平压实

按照设计高程,整平碾压密实。表面无松散物料、杂物、积水。如有埋设管线,应使用细石混凝土进行沟槽填充,沟槽顶标高应与土基顶标高一致。

4)基层摊铺

摊铺厚度符合设计要求。碾压机具宜选用钢轮压路机,吨位满足要求,控制碾压遍数,直至达到密实稳定,无明显轮迹为止。图 4.4.1.3-2 基层施工5)面砖铺装

(1)普通面砖铺装时砖要轻放,并用胶锤轻击砖的中心,不得向砖底塞灰或硬料。应随时用塞尺检验缝宽,用3m 卡尺或3m铝制杆检验平整度,出现问题及时修整。

(2)盲道砖具体依照设计要求,且施工时应避开路灯、树木、挡墙、检查井等障碍物,路口处盲道砖应铺设为无障碍形式。(3)在已完成的人行道表面撒一层细砂,用扫帚等工具扫入接缝中,

第47页

42

灌缝砂可分多次完成,灌注一次后静置 1d,再次灌注,以灌注饱满为宜,灌缝结束后将表面多余砂清扫干净。

(4)人行道铺装遇障碍物或异型路缘石处,准确测量障碍物外边缘线,根据障碍物外边缘线加工异型砖,使铺装材料与障碍物良好衔接。图 4.4.1.3-3 遇障碍物周边处理(5)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沿界石或建筑物一侧设置,依据图纸设计要求铺设,若无具体要求,可距界石或建筑物25-30cm,距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障碍物、树池等物体距离不得小于25cm。图 4.4.1.3-4 盲道砖位置设定(6)人行道各种路口均应设置无障碍坡道。下沉式无障碍坡道按设

第48页

43

计要求设置。

图 4.4.1.3-5 无障碍坡道设置6)成品/半成品保护

人行道铺好灌缝完成后方可开放行人通行。4 质量检查与验收

1)用 3m 直尺和塞尺测量平整度,允许偏差≤3mm;纵、横缝直顺用线和钢尺测量,允许偏差≤10mm。

2)铺装应稳固、无翘边,表面平整、缝线顺直、缝宽均匀、灌砂饱满,无翘边、翘角、反坡、积水现象。

4.4.2 湿铺法人行道

1 一般规定

除应符合本控制要点 4.4.1-1 的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以下要求:结合层应使用预拌砂浆。

2 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基底高程测量→基层整平压实→基层混凝土浇筑→混凝

第49页

44

土养护、施工缝设置→水泥砂浆结合层→表面高程放样→道板铺装→成品保护

3 施工要点

1)施工准备

除应符合本控制要点 4.4.1-3 的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以下要求:混凝土或水稳碎石基层施工作业面应平整,表面无松散物料、杂物、积水,保持整洁。

2)混凝土基层养护、施工缝设置

基层混凝土施工缝应留置在胀缝位置。缩缝、胀缝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设置。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养护。3)水泥砂浆结合层

结合层施工时应按设计标高进行网状挂线,水泥砂浆应均匀铺设在基层表面,确保道板与砂浆结合紧密,水泥砂浆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及现行国家标准要求。

4)道板铺装

普通石材板缝宽应采用(2mm)等厚垫片进行控制

第50页

45

图 4.4.2.3-1 样板试铺图 4.4.2.3-2 半块对角开模图 4.4.2.3-3 对缝铺装5)成品、半成品保护

人行道结合层砂浆达到强度前应设立隔离线,禁止行人通行及放置重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