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画册

发布时间:2022-12-0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宣传画册

{{`发布时间:2022-12-07`}} | 云展网企业画册制作 宣传册 其他 宣传画册
4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带。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京师,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兆,民国废顺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 [收起]
[展开]
宣传画册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第3页

目录

CONTENT

风景名胜

故宫

天坛

颐和园

历史文化

京剧文化

四合院

胡同

基本介绍

名称由来

建置沿革

第4页

4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

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以后,

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

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

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

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

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

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

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

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忽

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

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取得皇位后,将他做

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

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今已有600余年

的历史。

京师,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

清代。

京兆,民国废顺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

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

方,改北京为北平。

基本介绍

名称由来

第5页

5

建置沿革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

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

黄帝之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

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

汉高祖五年,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

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

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

广阳郡驻所。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十六

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返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

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而不变。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燕郡。大业三年(607年),隋

朝改幽州为涿郡。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627年),

幽州划归河北道。后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安史之乱

期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

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

被后唐消灭。

北宋初年,赵光义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区)与辽战斗,

北宋大败,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辽于会同元年(938

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

年改号析津府。

金国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正式建都于燕京,称为中都,

在今北京市西南。

铁木真麾下大将木华黎于嘉定八年(1215 年)攻下北京,

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 年),改称

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1272 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

名为大都路(突厥语: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

八里、甘巴力克),也就是元大都。元大都成为全中国的

交通中心,北到岭北行省,东到奴儿干都司(治所黑龙江

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从这一

时期起,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

第6页

6

铁木真麾下大将木华黎于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

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称

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

名为大都路(突厥语: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

八里、甘巴力克),也就是元大都。元大都成为全中国的

交通中心,北到岭北行省,东到奴儿干都司(治所黑龙江

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从这一

时期起,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

年(1368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

归山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

司驻地。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

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

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如今的北京也从此

得名。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

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

京。明仁宗、明英宗的部分时期,北京还曾一度降为行

在,京师复为南京应天府。

明清时设置顺天府管辖首都地区,地位与北京市类似,

但管辖面积不同。

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也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

隶省。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并签订《北京条

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打进北

京,大量文物被侵略军和坏民劫掠。1901年在京与十一

个国家签署了《辛丑条约》。

第7页

7

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

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

依清制,称顺天府。

民国三年(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范围规格与

顺天府大致相同,直辖于中央政府北洋政府。这一时

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

机构,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

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

民国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战争后,首都迁返南

京,撤销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后改为

北平市,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

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

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

发。北平被日本占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

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晋察冀

抗日根据地,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军队

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

为北平。北平市所辖范围较之前顺天府、京兆地方及北

京市为小,大致包括今西城区、东城区全境,朝阳区大

部、海淀区南半部、石景山区南部和丰台区北半部。

SUMMER PALACE

第8页

8

1949年1月,在原国民党时期20个区的基础上临时划定32

个区,4月将32个区合并为26个区,6月接管任务完成后

调整为20个区。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议,率

领25万国民党军队投向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

平市,北京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

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北

1952年,北京市由华北行政委员会领导。7月,将河北省

宛平县全部及房山、良乡2县部分地区划归北京市。

1956年3月9日,撤销昌平县,将昌平县所属行政区域(高

丽营镇除外)划归北京市,并命名为昌平区。将河北省通

县所属的金盏、长店、北皋、孙河、崔各庄、上新堡、

前苇沟等7个乡归北京市。

1958年3月,河北省通县专区所属通县、顺义、大兴、

良乡、房山等5县及通州市划入北京市。其后撤销西单

区、西四区两区,合并设立西城区;撤销东单区、东四

区二区,合并设立东城区;撤销前门区,并入崇文区、

宣武区二区;东郊区改名为朝阳区;撤销石景山区,分

别划归丰台区、海淀区和门头沟区;京西矿区改名为门

头沟区;撤销通县和通州市,合并设立通州区;撤销良

乡区、房山区二区,合并设立周口店区;撤销大兴县,

改为大兴区;撤销南苑区,划归朝阳区、丰台区和大

兴区;撤销顺义县,改为顺义区。10月,河北省所属怀

柔、密云、平谷、延庆4县划入北京市。

第9页

9

1960年1月7日,撤销昌平区,恢复昌平县;撤销顺义

区,恢复顺义县;撤销通州区,恢复通县;撤销大兴

区,恢复大兴县;撤销周口店区,恢复房山县。至1960

年底,北京市下辖东城、西城、宣武、崇文、海淀、朝

阳、丰台、门头沟等8区和昌平、延庆、怀柔、密云、顺

义、平谷、通县、大兴、房山等9县。

1967年8月7日,撤销石景山办事处,设立石景山区。

1980年10月20日,设立燕山区。

1986年11月11日,撤销房山县、燕山区,设立房山区。

以原房山县和燕山区的行政区域为房山区的行政区域。 京

1997年4月29日,经国务院(国函[1997]30号)批准,同意

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以原通县的行政区域为通州区

的行政区。

1998年3月3日,经国务院(国函[1998]17号)批准撤销顺

义县,设立北京市顺义区,以原顺义县的行政区域为顺

义区的行政区域。

1999年9月16日,北京市撤销昌平县,设立昌平区。

2001年3月2日,北京市撤销大兴县,设立大兴区。

2002年2月7日,北京市撤销怀柔、平谷两县,设立北京

市怀柔区、平谷区。

2010年7月1日,北京市撤销原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

的北京市东城区;撤销北京市原西城区、宣武区,设立

新的北京市西城区 。

2015年11月17日,北京市撤销密云、延庆两县,设立北

京市密云区、延庆区。至此,北京告别县治时代。

第10页

10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

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

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

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

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

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

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

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

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

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

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

结构的复杂。 北京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

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

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

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

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

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

部分建筑。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

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

为世界文化遗产。

风景名胜

故宫又称紫禁城。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

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

皇权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

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后

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

为之”。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

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

禁”。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统称“皇城”,大约明朝中晚

期,与外禁垣区分开来,即宫城叫“紫禁城”,外禁垣为“皇

城”。

故宫

THE FORBIDDEN CITY

第11页

11

北京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为蒯祥(1397-1481

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

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

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

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

8707间(注: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而是指四根房柱

所形成的空间)。

第12页

12

建造过程

北京原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

(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

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

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

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京;被

强令迁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

等。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

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

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

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

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

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开采修

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

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书记载了运送它时的情景:数万

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

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的时间,才

送到了宫里。此外,还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

砖——金砖,山东临清也要向北京运送贡砖。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以北京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

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

不是南京,证明明成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

京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

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

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

京城建成。北京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

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

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

为南京,改北京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

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第13页

13

明代朱邦绘《北京宫城图》轴

明朝时期

紫禁城建成后,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

祭祀等。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正统五

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天顺三年(1459年),营建西苑。经历永乐、洪熙、

宣德、正统四代,整20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

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嘉靖时期,故宫三大殿名

称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天启七年(1627

年)方完工。在明朝,乾清宫是皇帝的主要寝宫,也是主要政治活动场所。自永乐皇帝朱棣

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

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

进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

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但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

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

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

之处。

第14页

14

在此居住。一直到宣统帝被赶出紫禁城。

咸丰帝在位时期,也曾把长春宫与前面的启祥宫(即现在

的太极殿)打通,连为一体,咸丰去世后,慈禧也曾在这

里居住,一人独享两宫。西六宫到了晚清的时候,慈禧开

始改造某些宫殿。因此,西六宫中有四个宫都留下了慈禧

的足迹。咸丰帝死后,慈安和慈禧早期垂帘听政时,都曾

居住在长春宫,同治十年(1871年),慈安从长春宫搬回钟

粹宫居住,长春宫便成为慈禧太后一人独享的宫院。太极

殿原来也只是二进院落,咸丰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

殿辟为穿堂殿,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

院。

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

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基本完工。 清朝入关之

后,依照明朝的旧例,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将乾清宫作为居

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雍正帝即位之后,开始移居养

心殿。养心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

朝嘉靖年间。起初,它并不是皇帝的寝宫。清康熙时期,

内务府在此设置专为皇室造办宫廷活计的诸多作坊,称

“养心殿造办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

后,即位的雍正皇帝并没有搬到乃父的寝宫乾清宫去住,

而是将西侧遵义门内暂时用作为父守孝之“苫次”的养心殿

辟为皇帝寝宫。从此,养心殿开始成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

政的主要处理地点,此后军机处设立之后办公地点也在养

心殿附近。乾隆帝即位之后,对养心殿殿区进行了大规模

的扩建和改建,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制。从雍正帝之后,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位皇帝都

清朝时期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

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军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

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

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紫禁城被清

军接管。同年十月,清世祖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顺治帝在

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此后历时14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是清代画院中唐岱、丁观鹏等人合作

的作品。此画属于清朝宫廷绘画的题材。

第15页

15

坤宁宫

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明代

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

要场所。

乾清宫

“江山”“社稷”小金殿|||故宫乾清宫前两侧分别有两个小金亭,

东边江山亭,西边社稷亭。

江山指江河山川,社稷指谷神和土地神,泛指国家象征;

江山社稷亭象征古代帝王祈福“久持天下”

西华门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

诸园,多有此门而出。

第16页

16 天坛

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

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

(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

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

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

地也。”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

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

(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

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

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

建。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

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 OF HEAVEN THE TEMPLE

第17页

17

天坛公园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

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天坛公园在明、清两代是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

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

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

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

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

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

门等。

史 沿革

第18页

18

天坛公园,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

地方。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

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

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

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通道——

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外坛古柏苍郁,环绕

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坛内还有巧

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

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天坛公园,是

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THE TEMPLE OF HEAVEN

第19页

19

|此《Temple of Heaven》(天坛)是美国摄影师 John D. ZUMBRUN(约翰·詹布鲁恩)

的北京相关影像影画册的第三部。全冊含照片二十七幅,影像记录:天坛入口、

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建筑景观十九帧及袁世凯 1914 年冬至祭天场景八帧。

此本约出版于 1914 年。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均为北圆南方。当初,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现在墙上,以象征“天圆地方”之说。外坛

墙的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只西面临永定门内大街有门两座:北门是明代旧有的,称“祈谷坛门”;南门是乾隆十七年

(1752年)增建的,称“圜丘坛门”。两门均为三间拱券式,绿琉璃简瓦歇山式顶。时下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1975年

以后增建的。内坛中间还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它算作圜丘坛的北墙。这段隔墙在两轴线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绕过

皇穹宇外墙而与东西内坛墙相连接,将祈谷、圜丘两坛隔成两个区域。

第20页

20

内坛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轴线上,中间由长360米、宽30米的神道(丹陛桥)连成一个整体。圜丘坛内天

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

坛,内坛四面设门。连接两坛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

叫“丹陛桥”。它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

祭坛。圜丘坛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坛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主体建筑即祈年殿,坛中还有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

燔柴炉、瘗坎、砖门等建筑,附属建筑有72连房、神厨、宰牲亭等。圜丘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多在其东,这种布局

使天坛西部坛域开阔。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把前“斋戒”期间居住的

宫室。

圜丘坛

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圜丘坛是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

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

第21页

21

祭天作为人类祈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文化行为,曾经

是中国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从传说

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至清末,一直举行祭天典礼,绵延

约五千余年,可谓源远流长。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

(1403—1420年),是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建立的国家

祭坛。自明永乐十九年起始,共有22位皇帝亲御天坛,

向皇天上帝顶礼膜拜,虔诚祭祀。辛亥革命爆发后,中

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祭天祀典,并与1918年改天坛为公

园。祭天典礼延续了约五千年。祭天礼仪即从历史角度

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的祭天礼仪,展示中国的祭天历史即

中国古代的祭天文化。

第22页

22

THE SUMMER PALACE

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

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

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

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第23页

23

颐和园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

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主要由

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

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颐和园

第24页

24

昆明湖,位于颐和园内,北依万寿山,南向平野。昆明

湖以西堤及支堤相隔分为东湖、西北湖和西南湖

昆明湖,历史上有过多种称谓。有“七里泺”、“瓮山

泊”、“大泊湖”、“西湖”、“西海”、“金海”等。“瓮山泊”

的名字由来于昆明湖位于瓮山(即万寿山)脚下。据《清高

宗实录》载,乾隆十五年(1750)三月十三日,乾隆赐命昆

明湖,

翁山、西湖(金海)改名,内容为“谕,瓮山著称万

寿山,金海著称昆明湖,应通行晓谕中外。”根据万寿山

前佛香阁东侧的高宗弘历亲自撰写的碑刻《万寿山昆明湖

记》,弘历将西湖更名昆明湖,其主旨是修成一座利中利

民的水利设施,又因景仰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

水军的事迹,才更名昆明湖。目的是利用其进行习武。

后来也确实成立了昆明湖水操学堂模仿天津水师学堂、

武备学堂的建学模式开展了一阵训练,只不过仅为慈禧观

赏之用。

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

有3000亩之阔。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

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民

国以后,成为公园。

昆明湖是元代京城漕运航道通惠河、元明清帝王赴西山

浏览的水道。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直到1956年永定

河引水渠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

表水源。1966年建成的京密引水渠也把昆明湖作为主要

的调蓄水库,堪称为北京城的生命线。

昆明湖

第25页

25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

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

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

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

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

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

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

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

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

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万寿山

第26页

26 京

BEIJING

OPERA

字正腔圆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

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

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

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等多

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

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

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

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

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

京剧。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

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

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

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

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

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

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

不再立专行。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

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

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

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

第27页

27

BEIJING

OPERA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以梅

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

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是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

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第28页

28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

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

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

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

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

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

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

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

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

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

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升平署脸谱》 清末

第29页

29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

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

人物为,梅兰芳、余叔岩。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

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

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

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

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

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

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

上以旦为主的格局。

京剧四大名旦

第30页

30

梅兰芳(1894 年 10 月 22 日- 1961 年 8 月 8 日),名澜,

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 ,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

国京剧演员,景星学社社员。

1919—1935 年梅兰芳的海外京剧演出消除了当时西方对

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

播,增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京剧这一东方艺术瑰宝

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

第31页

31

清代红缎彩绣凤穿花纹宫衣

这件清代红缎彩绣凤穿花纹宫衣,是京剧人物中的一种服饰。

京 剧 服 装 大 致 可 分 为 五 大 类: 蟒、 靠、 帔、 褶、 衣。

而这件属于衣的范畴,衣又可分为长衣、短衣、专用衣及配件。

一般情况是身份高者穿长衣,身份低者穿短衣。除兵卒的衣外,

刽子手、龙套均有特定的衣。渔家、堂倌、书童穿对襟粗布衣裤。

还有僧人、道人穿的八卦衣、道姑衣、法衣等。包括各路神

仙也有属于各自的服饰。

《升平署脸谱》 清末

第32页

32 Quadrangle Dwellings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高档合院式建筑,

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

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之所以叫“四合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

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

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

院。

北京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

第33页

33

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在

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

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

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

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

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

“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

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

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

走廊连接,起居十分方便,在院

中赏心悦目,十分适合活动。

有名之处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

字形的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内部装修都

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

基本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

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 3 正 2 耳

5 间,东、西房各 3 间,南屋不算大门 4 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 17 间。如以每间

11 - 12 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 200 平方米。

北京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

敞,庭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

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

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

室外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

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

为人们所钟情。四合院是封闭式

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

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

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

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

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

片美好天地。

第34页

34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

房架子檩、柱、梁(柁)、槛、

椽以及门窗、隔扇等等均为

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

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

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

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

缤纷。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

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

烂砖头垒墙墙不倒”。屋瓦大

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

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

灰抹顶,称“灰棚”。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占一间房的面积,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

称就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扇)、门框、腰枋、塞余板、走马板、

门枕、连槛、门槛、门簪、大边、抹头、穿带、门心板、门钹、插

关、兽面、门钉、门联等等,四合院的大门就由这些零部件组成。

大门一般是油黑大门,可加红油黑字的对联。进了大门还有垂花

门、月亮门等等。垂花门是四合院内最华丽的装饰门,称“垂花”是

因此门外檐用牌楼作法,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门外是客厅、门房、

车房马号等“外宅”,门内是主要起居的卧室“内宅”。没有垂花门则

可用月亮门分隔内外宅。垂花门油漆得十分漂亮,檐口椽头椽子油

成蓝绿色,望木油成红色,圆椽头油成蓝白黑相套如晕圈之宝珠图

案,方椽头则是蓝底子金万字绞或菱花图案。前檐正面中心锦纹、

花卉、博古等等,两边倒垂的垂莲柱头根据所雕花纹更是油漆得五

彩缤纷。

四合院的雕饰图案以各种吉

祥图案为主,如以蝙蝠、寿

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

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

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

“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等,

展示了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第35页

35

TRADIT I O N

AND

MODERNITY

第36页

36

《析津志》载称“巷通本方言”,

是 1267 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

的,已有 700 多年历史。所以,

北京胡同是久远历史的产物,

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是有

丰富内容的。

胡同

第37页

37

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

成棋盘式格局。胡同的形成

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

历史变迁的痕迹,并反映出社

会风情。

每条胡同一形成,人们自然会

给它起个名,这个名称一旦被

大多数人所接受,叫开了,就

确确实实地代表了这条胡同在

整个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

交往、通信等活动中不可缺少

的标志。这是胡同名称的实用

由于胡同名称从元朝开始形成

指代作用。

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们口

头相传,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

上挂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国后

才有的。

IN

HUTONG TOUR

BEIJING

第38页

38

在胡同中居住的老百姓日常生活是离不开必需的商品的,因

而就有了不少以商品来命名的胡同。而买卖商品自然又离不

开市场,所以又有了以市场来命名的胡同。尽管随着时代的

变迁,有些早年间的市场商品早已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或

不复存在了。可其旧名称依然如故地沿用了下来,而且这样

的胡同名称仍存在着不少,它们所映出北京居民时代生活的

横断面。

北京的胡同名称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直接以人名、姓氏、

命名的胡同就有百十来条。既有以人们所敬仰的民族英雄的

名字来命名的,也有几个朝代的历史名人、达官贵人的名字

来命名的,然而数量最多的还是以平民百姓、小商小贩、小

手工业者的姓名来命名的,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与胡同里

居住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为接近。这类胡同名称充分体现

出人文倾向。

北京的胡同虽然看起包罗万象,既有江河湖海

(大江胡同、河泊厂胡同、团结湖、海滨胡同)、

山川日月(图样山胡同、川店胡同、回升胡同、

月光胡同)、人物姓氏(张自忠路、贾家胡同)、

市场商品(菜市口胡同、银碗胡同)、工厂作坊

(打磨厂、油漆作胡同)、花草鱼虫(花枝胡同、

草园胡同、金鱼胡同、养蜂夹道)、云雨星空(云

居胡同、雨儿胡同、大星胡同、空厂)、鸡鸭鱼

肉(鸡爪胡同、鸭子店、鲜鱼口、肉市街)等等,

名目繁多,令人看着眼花缘乱,但如果认真分析,

还是有其自个儿内在的规律的。

多以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

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

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其中许多沿用。

第39页

39

北京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也与胡同里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

相关。而且这些建筑物又都非常显见,离着大老远的就能看

得到,便于寻找,所以许多胡同就以这些建筑物来命名了。

建筑物所包涵的面非常广泛,不仅包括高大的城门、古老的

寺庙、漂亮的花园、幽深的府邸、各地的会馆,也含有各种

官家机构、工厂、作坊、仓库、还有一些特殊场所等等。这

些建筑绝不仅仅只是宏伟庄严或美丽幽静的物,它们之所以

能成为流传几百年的胡同名称,更重要的则是历史文化。

HUTONG TOUR

IN BEIJING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pc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