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旧色

发布时间:2024-4-2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岛城旧色

宗教建筑包含着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在任何地区都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同时带有不同时期的历史结晶,是全人类最宝贵的文化财富。翻开我国的国家级文物保护清单,一半以上属于宗教建筑,足以看出宗教建筑留存时间之长,数量之多,意义之大。随着互联网、交通等客观因素越来越发达,宗教建筑逐渐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相关数据表明,丰富的宗教文化在吸引专家学者的同时也带来了庞大的旅游浪潮。众所周知,旅游不仅仅是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作为人类几千年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对于人类思想、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深远。在蓬勃发展的旅游行业中,宗教建筑无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掘更多宗教建筑的内在价值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建设中最常考虑的一环。作为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和最大的教堂,“青岛必打卡地点”中圣弥厄尔大教堂赫然在列。圣弥厄尔,意谓:“谁如天主”,他在圣经中是一位总领天神,他曾战胜魔鬼,保护了以色列子民,由此教会尊他为新约子民的守护天使。按照天主教的传统 , 每建立一处教堂就要确定一名教会历史上的圣人作为主保 , 并以此人的名字为教堂命名,圣... [收起]
[展开]
岛城旧色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岛城

旧色

Memories of

Qingdao

| 封面 |

大鲍岛

追赶潮流的商业“摇篮”

青岛火车站:海浪声中建造的火车站

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老城罗盘

上街里·银鱼巷:年轻的老巷子

重庆三峡学院 2024 届毕业设计

学院:传媒学院

专业:网络与新媒体

学号:202002144215

姓名:徐雨菲

指导教师:杜裕琳

第3页

CONTENTS

02 德式建筑打卡指南

04 圣弥厄尔大教堂

信仰之下的百年浪漫

08 青岛火车站

海浪声中建造的火车站

10 水兵俱乐部

中国第一家商业电影院

12 德国警察署旧址

凛然与亲和并存

14 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

老城罗盘

16 我在青岛 city walk

18 上街里·银鱼巷

最年轻的老巷子

20 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

追赶潮流的商业“摇篮”

目录

1

第4页

青岛德式建筑

人手一份的打卡指南

透过一栋栋鹅黄与砖红相间的小楼,仿佛翻阅了一本打开的历史书,见证了小渔村发展为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蜕变,了解青岛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感受中德文

化的交融与碰撞。

青岛站

1

线

青岛火车站

青岛火车站作为青岛人流量最大,最靠近市中心的火车站,很适合作为德式建筑打卡的第一站。除

此之外这里保留着青岛仅存不多的地下通道商业街,满是回忆的小商铺带人们回到千禧年代。

地址:泰安路 2 号

交通:地铁 1 号线、3 号线青岛站直达

德国警察署旧址 ( 不对外开放)

地址:湖北路 29 号

交通:地铁 1 号线、3 号线青岛站 C 口步行 250 米

水兵俱乐部

一楼二楼为宴会厅与普通餐厅,三楼为中国电影博物馆,电

影氛围十分浓厚,影片爱好者可以前往参观打卡。

地址:湖北路 17 号

交通:地铁 1 号线、3 号线青岛站 C 口步行 530 米

门票:10 元

TIPS

水兵俱乐部门口的红宝石是青岛著名的老式

糕点店,其中最受欢迎的栗子蛋糕非常值得

一试!

2

第5页

中山路

圣弥厄尔大教堂

自建成起建筑的基本功能从未改变,每到周末都会有基督教徒来此弥撒。特别一提,教堂出口右边

就是知名的大鲍岛文化街区,距离很近哦!

地址:浙江路 15 号

交通:地铁 1 号线中山路站 D 口步行 700 米

门票:10 元

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 ( 不对外开放)

尽管总督府主体建筑并不对外开放,游客们仍然可以前往信号山的总督楼博物馆一探究竟。

地址:沂水路 11 号

交通:地铁 3 号线人民会堂站 A 口步行 900 米

门票:13 元

青岛德式建筑

的故事

从这里开始……

距离栈桥 800 米

栈桥是青岛最受欢迎的开放式景点,面朝大海,背靠德式建筑群,

无论在哪个位置都是最佳出片点,除此之外,冬天成群结队的海鸥

也是它的一大亮点,吸引了大批游客不远万里来喂一次海鸥。尽管

栈桥本身并不属于杂志主题的一种,但还是强烈推荐大家顺路前往:

“去码头整点薯条!”

3

第6页

4 圣弥厄尔大教堂

信仰之下的百年浪漫

第7页

宗教建筑包含着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建筑文

化遗产的重要方面,在任何地区都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

色,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同时带有不同时期的历史

结晶,是全人类最宝贵的文化财富。翻开我国的国家级

文物保护清单,一半以上属于宗教建筑,足以看出宗教

建筑留存时间之长,数量之多,意义之大。随着互联网、

交通等客观因素越来越发达,宗教建筑逐渐成为了当地

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相关数据表明,丰富的宗教文化在吸引专家学者的

同时也带来了庞大的旅游浪潮。众所周知,旅游不仅仅

是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作为人类几千年传统

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对于人类思想、生

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深远。在蓬勃发展的旅游行业

中,宗教建筑无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掘更多宗教建

筑的内在价值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建设中最常考虑的一环。

作为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和最大的教堂,“青

岛必打卡地点”中圣弥厄尔大教堂赫然在列。圣弥厄尔,

意谓:“谁如天主”,他在圣经中是一位总领天神,他

曾战胜魔鬼,保护了以色列子民,由此教会尊他为新约

子民的守护天使。按照天主教的传统 , 每建立一处教堂就

要确定一名教会历史上的圣人作为主保 , 并以此人的名字

为教堂命名,圣弥厄尔大教堂便由此得名。

比起“圣弥厄尔大教堂”,“天主教堂”这个接地

气的名字更让当地人熟知。起初,它确实是一个无名的

天主教堂,19 世纪末,受到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传教拥有了种种特权,天主教也随之

发展,加之 1897 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由侵占胶澳地

区后,天主教徒来势汹汹,第二年其传教士便在太平路

天后宫后建起了第一处传教场所,开展宗教活动。起初,

天主教堂仅仅是一个为当地人提供礼拜祈祷的小教堂,

它位于曲阜路 1 号,1900 年由德籍神父白明德购地修建,

这也是青岛第一座天主教堂,后来随着信徒越来越多,

1932 年,首任德籍主教维昌禄便筹划兴建了新的教堂,

名字也是由他选定。

5

第8页

1934 年 10 月,圣弥厄尔大教堂完工,这座近百年的天主教堂极具哥德式

与罗马式建筑风格,据说在建造时受到二战影响,使得资金大大缩减,不得不

建成现在的规模。在原设计图中,教堂高度更加宏伟,教堂中部顶端建一瞭望台,

市内与海上风景一览无余,除教堂外还要另建一座百米高的圆塔以及相配的附

属建筑,即正门对面空地上建一座 4 层新主教府,两幢建筑由过街天桥相连便

于民众往返。实际上“缩水”后的教堂规模仍不容小觑,总占地面积约 11480

平方米,平面总体呈“十”字形,主体两侧建有钟塔,塔高 56 米,顶端各竖有 4.5

米高、1 吨多重的十字架,西塔悬有 1 口大钟,东塔悬有 3 口小钟,每逢星期

天与教会节假日将会启用大钟,到那时方圆百里都能听到悦耳钟声。

教堂外表设计沿袭了德国审美一贯的简练优美,采用了石材和混凝土的复

合结构并在表面雕饰花纹。走进大厅,入眼就是堂内大小窗户都是由以《圣经》

故事为背景绘画的带有人物图案的彩色玻璃。四周墙柱色调以黄白为主,走廊

中摆设圣人雕塑,屋顶装有数盏铜吊灯,每逢宗教仪式,灯光齐明,光耀夺目、

美不胜收。大厅后方设有一亭式大祭台,其后便是直达穹顶的巨大圣像壁画,

画面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更显教堂肃穆。在大祭台两侧设有一对耳房,便于神

职人员日常生活与工作使用,同时也存放诸多生物、祭品等。

圣弥厄尔大教堂作为人们心中神圣庄重的代表,自建成以来举办过的大典

不计其数,直到现在也有八方世人为它停留。风雨不动安如山,经过年岁的洗

礼,教堂本身已经拥有了安抚人心的能力,每当人们路过此处,郁结都会慢慢

消散。

6

第9页

7

第10页

火车,作为目前人们最主要的长途旅行工具,

加之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且运输能力及

单车装载量大种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火车在

运输领域越来越重要,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综合交

通运输体系的骨干。而火车站作为交通枢纽,最

常被关注的大概是头顶的站名,实际上,早期的

铁路车站外观可以说是“争奇斗艳”,尤其欧美

国家现存的车站大多建于 19 世纪,规模宏伟、

风格独特,在当时是铁路公司及城市炫耀财富的

手段,后来其他国家在建设铁路车站时,仍然热

衷于模仿 19 世纪建筑风格,从巴洛克式到现代

主义应有尽有,直到 20 世纪后期铁路车站才变

得冷酷起来。

青岛火车站作为一座集运输,商贸,旅游为

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据

海岸线仅 300 米,还未走过闸机便能闻到空气中海

水的咸腥,这是青岛对外出游子与来青旅客的第一

声欢迎。

深入挖掘青岛火车站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迁,

不难发现,青岛火车站是历史与现代青岛的缩影。

作为欧洲风情建筑的代表,青岛火车站集中体现了

青岛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痕迹。该建筑由德国人魏尔

勒和格德尔茨设计,高耸的德式钟楼是火车站的标

志之一。在最初的城市规划中,火车站本应建设在

栈桥一带,由于弧形的海岸对于轨道铺设技术要求

过高不得不向西移动到现在的地方。尽管如此,后

来建设的青岛火车起点站与终点站也十分接近陆地

边缘,对于当时来说,这个车站算是离海最近的车

站之一,火车站全程在海浪的陪伴下完成施工,这

也使得火车设计师在现在仍被后人铭记。

8

第11页

实际上,由锡乐巴主笔的青岛火车站方案并不是

唯一的设计稿,格德尔茨作为山东企业联合集团代表

也参与到铁路设计中来。然而,由于他过度奢侈的习惯,

使得设计方案并不符合德国议会的反对派和山东铁路

公司董事会大多务实投资人的意图,这其实也受到了

总统府耗资过多的影响,德国议会对于在青岛进行大

规模投资早有不满之声,因此格德尔茨在方案角逐中

出局其实并不意外。

在青岛火车站伫立的近百年中,经历过特大台风

引发的海啸,在倒塌的树木与电线杆中,车站安然无

恙;也面对过数次暴雨导致的长时间断电与铁路停运,

在风雨飘摇中,车站屹立依旧。1991 年,青岛火车站

改造重建,德建痕迹基本拆除,在原火车站北侧重新

修建了两层的候车大楼,另外在南侧按原建筑风格修

建了南楼,并将新钟楼增高了 3 米,使其与新建的候

车大楼比例协调。21 世纪初期,为了使火车站外观与

青岛城市形象相吻合,同时迎接奥运扩大铁路运输力,

青岛火车站再次迎来改造。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车站就

是 2008 年建设完成后的新面貌:总建筑面积 5.43 万

平方米,全车站可同时容纳 5000 名旅客,车站由地上

三层和地下两层共五层楼组成,站房沿站场东、西、

南呈“U”形布局,东西站房之间通过 15 米宽、4 米

多高的景观走廊连接,设有旅客出站地道相接,车站

内部建有面积 5.83 万平方米的大型无站台风雨棚,是

一座设施完善的地面铁路车站。新站站房均保持着红

瓦黄墙的欧式风格,实现了现代与古典的完美融合。

青岛火车站不仅仅是一座车站,更是一座青岛历

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它承受过暴风骤雨也体会过

硝烟弥漫。对于青岛来说,它是联系着内外的桥梁,

承载着人们的离别与重逢,见证着城市的繁华与变迁。

声中建造的 海浪火车站

9

第12页

中国第一家商业电影院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娱乐生活,

也肩负着人类的情感、价值观和历史的文化表达重任。

电影自诞生以来从未停过前进的脚步,如今已经逐步发

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相较于世界电影而言,中国电影发展可以用蹒跚学

步来形容。国内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于 1905 年,

实际上中国本土电影业在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就已经

于上海生根发芽,得益于后续社会的资本环境,更多投

资者将目光放在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而此时人才技术

储备趋近成熟,中国电影得以迅猛发展。

鲜为人知的是,电影第一次进行商业播放却是在黄

海之滨青岛。1907 年 9 月 4 日,德国人在青岛创办的德

语日报《青岛新报》第二版中首次刊登了关于青岛水兵

俱乐部放映电影的消息,报道称 :“从今天开始,每晚

七点半有一部关于军队介绍的电影在青岛水兵俱乐部放

映。”此后的《青岛新报》多次出现了水兵俱乐部放映

电影的广告消息,1914 年结束放映时,在水兵俱乐部放

映的电影多达数百部。尽管在水兵俱乐部放映电影看起

来是家常便饭,然而据有关报道记载,当时的电影门票

最高卖到 1 鹰洋一张,折合 60 斤大米,在那个年代完全

是高级娱乐活动,只有德国海军士兵及家属、家底殷实

的贵族与官员舍得为此一掷千金。

追溯水兵俱乐部的历史还要回到 1897 年 11 月,德

国远东舰队派兵强占胶州湾并威胁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

约,将青岛租借给德国。而青岛作为德国“精挑细选”

的殖民地,德国皇帝对于青岛的规划十分重视,次年便

派亲王来华视察。当时的青岛还是个未开发的小渔村,

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德国驻兵深感苦闷纷纷向长官提议

10

第13页

改善业余生活,结合《胶澳发展备忘录》

中记载的德国人建设水兵俱乐部目的“为

海员提供一个休闲场所,以免他们受到无

目的的街头游荡、不良小酒店和酗酒等道

德败坏的生活影响。此外,还可被用作驻

守在东亚的海军或陆军部队的初愈病人的

疗养所。”就能轻松地得出德国水兵俱乐

部成立的初衷。

1989 年 10 月,青岛水兵俱乐部正式

立项,该工程于 1901 年动工,历经一年

时间在湖北路和中山路交叉路口建成了俱

乐部大楼,并于当年 5 月正式开放营业。

水兵俱乐部带有明显德国新文艺复兴式风

格,外廓采用木质结构,配以淡黄色墙体

与大窑沟烧制的牛舌红瓦屋顶,同时建造

了德式建筑必不可少的内弧线造型塔楼。

俱乐部建筑面积达 4500 平方米,分为地上

三层及半地下室,一楼建有能容纳六七百

人的中央大厅,可以作为剧场演出、音乐

会、电影放映和会场等使用,除此之外还

有 40余个大小不一的房间,分别为台球室、

演奏室、桥牌室等,二楼采用采用回廊式

设置,设有三面坐席,提高了大厅人数上

限。

水兵俱乐部作为青岛历史上最早集文

化、娱乐、饮食于一体的建筑,在建成时

名为 Seemannshaus 即水兵之家,到 1945

年美国海军占领此地后才改名为水兵俱乐

部并延续至今,后由于中文译名在传播过

程中走样,最终成为了耳熟能详的“水师

饭店”。2016 年,这座青岛与电影的结

缘之地在政府组织的保护修复下重启,以

1907 光影俱乐部的形象与人们再次见面。

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电影的诞生

和发展给世界带来了精彩。人类通过电影

这种基于现实,而又超于生活的文明讲述

着不同的故事。青岛以电影之都的名义,

主动接过水兵俱乐部的羽毛笔,续写中国

电影的未来。

11

第14页

每当走过湖北路与蒙沂路路口,

一座高达 30 米的钟楼总能强势地夺

走路人的注意力,塔顶红色牛舌状瓦

鲜艳醒目,楼身四面均悬挂着时钟,

这座塔楼的主人就是青岛德国警察署

旧址,它坐落在湖北路 29 号,位于

观海山的西侧,面向青岛湾。

德国警察署旧址是少有并未经过

大面积改造的德式建筑之一,它始建

于 1904 年,历时一年施工完成,建

筑外观采用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建筑风

格与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米黄

色墙面中镶嵌红砖并用山花墙修饰,

周围铺设浅褐色蘑菇石台,钟楼顶部

四面均悬挂时钟。每每进入萋萋芳草

的盛夏,红黄的小楼与翠绿的草木相

辉映,鲜艳夺目,使得青岛德国警察

署旧址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9 世纪末,德国海军以“巨野

教案”为借口强行登陆并侵占青岛,

开始了为期近二十年的统治,随之而

来的是全新的警察制度。据《胶州发

展备忘录》相关记载,警察局期初设

立在临时的清军兵营,而在办公地点

的海滩地带曾修建了一个专门关押华

人的临时监狱,让犯人承担清扫等劳

动,同时在海滩棚屋中设立了救助站,

12

第15页

由教会医生负责日常救护。这个临时警察局直到 1904 年才结束了它的“工作”,新警察署大楼选址

坐落在一片八边形土地上,位于德占时期市区西部的中心,距离火车站很近,地产西侧和北侧是华

人监狱以及供欧洲警察和华人警察居住的住宅楼。

德国胶澳警察署由胶澳建设管理局设计,与集德国威廉时代典型建筑格调和青年风格派手法于

一身的胶澳总督府不同,警察署采取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艺复兴式复古风格和德国乡村教堂的

形式。在青岛德国警察署旧址院内,现存德国建筑 2 栋,现分别被命名为 6 号楼及 4 号楼,4 号楼为

警察公寓,高 18 米,含有“拜占庭”式建筑风格,6 号楼则为总办公大楼。主体为二层,高 16.5 米,

带有阁楼和地下室,塔楼高约 30 米,采用了高低不对称的设计手法,坡式屋顶互相交错组合,使钟

楼成为建筑主立面的中心组成部分。建筑主体为红瓦折线式屋顶,用花岗石与红砖砌出“半木构”

装饰图案,砌体高出山墙,呈方尖塔状,每个坡面都有大小不同的舌状老虎窗、通气孔和烟囱,使

建筑本身更加生动。

德国人阿尔丰斯·派克韦特在 1913 年法兰克福出版的一份刊物中这样写道:“(青岛)警察公

署大楼属新纽伦堡派风格,其塔楼与山墙气势宏伟,楼内设青岛地方法庭……警察公署和一所监狱,

它与东洋停车场所构成的画面,使人联想起家乡的市政厅。”德国胶澳警察署与压抑的权威相对立,

采用更加平易近人的外观,使建筑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使其在建立的百余年后仍不改原貌,体

现了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

德国警察署旧址

凛然与亲和并存

13

第16页

“没有人能够真正知道这里积攒下的电闪雷鸣,究

竟孕育了多少能量,也没有人知道发生在这里的哪一个

一刹那,最终改变了城市的方向。”在青岛城市人文思

想史研究者李明先生眼中,德国胶澳总督府是沂水路这

条街始终一贯的罗盘,是青岛老城的“本初子午线”。

作为德国殖民时期的总督官署办公室,后来的新中

国的青岛市人民政府以及 90 年代后的青岛市人大和政

协办公楼,这栋方方正正的矮楼经历了政权更替仍屹立

不改,足以看出德国胶澳总督府在青岛德式建筑中非同

小可的地位。

每一个来旅游的人在逛完青岛都会感慨一句:怎么

都是德国的建筑!实际上,对于青岛人来说,当年德国

人留下的殖民地建筑在岁月的打磨下早已变成了城市的

风景线。而胶澳总督府作为德式老建筑群的代表,自建

成起便使无数人惊叹。1910 年,帕默和克里格在《青

岛及其近郊指南》中提到:“总督大楼以朴实无华的现

代建筑风格和宏伟的规模以及适当的位置,显示出了它

的威严和辉煌”。

14

第17页

在青岛早期的城市建设中,德国人制定

的具体规划与限制十分严格且带有浓重的殖

民色彩,现如今青岛人口中的老城区在德占

时期属于欧人区,明令禁止华人居住,并且

在地基申请与建筑样式上也有着严格到苛刻

的审查手续。欧人区在规划发展时把当时胶

澳总督府的中间线延伸到海作为中轴线,向

两边辐射建造,加上不允许出现相同风格及

样式的建筑这一规定,使得青岛老城区“风

韵犹存”。

1898 年,随着《青岛湾畔的新城市规划》

的颁布,青岛彻底成为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

地和港口贸易城市。1906 年,在德国建筑

师弗里德里希·马尔克的设计指导下,胶澳

总督府历时两年宣布竣工,建筑沿袭了欧式

文艺复兴风格特色,立面采用横三纵五对称

处理,中轴线突出,建筑平面呈“凹”字型,

屋顶为孟莎式,挂红筒瓦。总督府是在一片

荒芜宽旷的空地上建成的,不仅如此,德国

建筑商还对参与施工的中国工人提出了高标

准高要求,在种种不平等待遇下,匠人们逆

流而上,建造出德国建筑师生平未见的两层

式大厅和券廊内的凸出圆拱顶,让所有人大

吃一惊、肃然起敬。

如今,总统府依旧气势宏大,底层用

蘑菇石砌筑底座,大门外宽大的花岗石台

阶拾级而上,直通二层拱形门廊,建筑为 4

层楼房设半地下室,主体高 20 米,建筑面

积 7500 平方米,高达两层的花岗石矩形壁

柱和变形的爱奥尼克柱头构成大楼的主体结

构,柱间做石砌拱檐,拱上部为石砌墙面,

墙上开小窄窗。南主立面的三层柱间作拱形

明柱廊,屋顶开启有弧状屋面窗,顶侧装有

铁栏杆,既用于装饰,又做避雷针,十分精

巧。楼房建造时的巧思除铁栏杆之外,也体

现在其它方面:府内门窗皆用柚木制成,耐

变形;屋顶红色筒瓦皆有大窑沟的窑场烧制,

保证不受风雨剥蚀;在外墙转角处向外斜出

石砌勒脚,加强建筑稳定性等等。

走过大楼外拱圈大门就是进入总督府

了,2-3 层为主办公楼,均在朝阳一侧,由

中部楼梯联通,办公室门窗较大,配有长廊

式阳台,敞亮且朴实,其余层楼均为辅助性

房间,仅能由两侧楼梯与各层联系,其中门

厅与会议室设计得十分高大,为总统府更添

一分庄重。1906 年,总督府将西翼地下室

的一部分分给了拥有超过 9000 册图书的政

府图书馆,结合该建筑的政治地位,足以看

出德国官员对于本国价值观及文化输出的重

视。

胶澳总督府背山面海,最初其正面向海

的基岩海岸上有一座德国人自建的纪念碑,

却在一战结束后被损毁,后来人们在这里再

建了红底黄字的毛主席语录牌,现在也变成

了一个茂密的小花园。在总督府的几十年生

命里,接待过各国各界的政府官员,也成为

过无数影视作品的取景地。2017 年,随着

一块德国钟表厂商原样复制的数字钟表“回”

到楼顶上,老楼接上了时代的轨道,跟随着

城市走向全新的未来。

老城罗盘

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 15

第18页

我在青岛

city walk

“citywalk”,意为“城市漫游”,是一种源于英国的城市旅游形式。主要

客群是期待新旅行方式的外地游客、对城市人文历史感兴趣的本地居民和一些小

众城市传统文化及街头文化爱好者。这种沉浸式、慢节拍的人文旅游化新生活方式,

正在中国年轻群体中变成一种潮流。工业遗存、古时街巷、文创街区等具有时代

感的老地标都成为了 citywalk 的热门之选。

DAY1 上街里·银鱼巷

如果你是一个 city walk 爱好者,那么让我们从银鱼巷开启新一天的城市探索吧!首先,假如你是刚刚到达青岛

站的游客,先别急着回酒店,向北走 400 米就能看到极具时尚感的银鱼巷标牌,这是大部分人打卡的第一站,轻松拍

出时尚杂志大片,再往前走从南巷口进入,右手边是微型博物馆,记录了银鱼巷的背景与改造过程。继续向前便正式

进入银鱼巷,两侧墙上都带有艺术涂鸦,随处可见的潮流装饰物,多种类型的小商铺都可以作为拍照点,为了方便游

客打卡,官方小红书置顶提供了三种游玩路线(如下图所示),可以根据喜好选择适合你的那一条哦!

16

第19页

还没逛够?翻开下一页了解他们的前世今生吧!

DAY2 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

小怪手作

里院书房

小岛日记

洛可蕾

如是书店

亖季咖啡

集章路线 大 光 曝

city walk 时除了拍照打卡,逛逛小店也是消磨时间的最佳选择。大鲍岛由于距今改造时间短,因此在设计时考

虑了多方因素,综合已建成街区的优劣,不仅引进新潮商铺,还预留了部分空地提供给临时摊主与大型活动举办,上

到文学书店,下到淀粉肠应有尽有,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需求。本次杂志提供了集章爱好者的旅游路线,乘坐地铁 1

号线到中山路站 D 口出发,从青岛人公认的最美地铁口开启美好一天吧!

17

第20页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

源。”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

的建设开发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于濒临

消逝的地步。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建筑相关专业技术并没

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导致大部分过度改造或者缺少

适当的维护修缮,最终使得建筑内外都出现的严重的破

坏。

里院作为青岛住宅建设中最具匠心的特色形式,始

建于二十世纪初期,以围合式院落为主,是西式与中式

建筑的结合体。其主要表现为墙体利用砖石与木质架构,

大多二层或三层,后期加建至四层甚至五层,房顶采用

单坡或双坡架构支撑。里院临街面多为与道路平行的檐

口的屋顶,局部有外横墙,大多为三段式,墙面采用山

花、线脚等作为修饰,并贴以片状石材拼贴而成的装饰

画,整个建筑美观与实用性皆具。里院门窗设计分为平

梁和拱形两种,拱形是在前期建设过程中,根据西方建

筑特色改良而成,这对后续的里院建造具有极大的参考

意义。

如今,里院文化街区在履行居民日常生活义务的同

时,也承担起了旅客参观游览的责任。作为全国最早按

照近现代城市标准统一规划的城市之一,青岛拥有的历

史文化街区更是不计其数,其中的银鱼巷深得人心、最

负盛名。

银鱼巷最早称为“银鱼街”,位于中山路南部的宁

阳路街区,是德国殖民统治时期最早开发的街区之一,

因为紧邻火车站与港口,这里便建起了诸多旅馆,是前

清贵族到达青岛后的第一站。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国

家早已财殚力痡,高官贵人却仍然保持着奢靡的生活习

惯,所以银鱼巷早期是老百姓严重的“赃官巷”,这一

外号在民国时期的《胶澳志》中也有所记载。这个历史

街区的名字是由德占时期的“Silberfisch Straße”(银

鱼街)直译而来,后来又引用青岛旧时童谣“一二一、

最年轻的

老巷子

18

第21页

上街里”,二者结合成为了人们最熟悉的“上街里·银

鱼巷”。

2019 年,由市政府组织发起的保护性修缮工作正

式启动,上街里·银鱼巷摇身一变,成为了青岛最具青

春时尚气息的古老街巷。该街区由肥城路 - 泰安路 - 湖

北路 -泗水路 4条街道围合形成,占地面积约 3.32公顷,

其中里院建筑面积达到了近万平方米。作为重点修缮与

未来发展对象,里院在工作正式启动前便接受了从内到

外的分析评级,结果是里院现状完全契合对历史文化街

区的“刻板印象”——古老、破旧却仍然驰魂夺魄。因

此,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里院传统魅力,打造功能齐全,

旅游模式多样并且具有历史传承的历史文化街区,工作

组坚持了“更少干预 + 功能提升”的保护性修缮原则,

在保持原始骨架的同时注入新鲜血脉。

目前,银鱼巷在追求轻松商业和休闲的“公园化”

趋势下,已经重新定义了其城市功能,融入了咖啡店、

民宿和古着店等现代元素,使里院本身获得主动新生,

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除此之外,银鱼巷始终站

在新潮前线,每到万圣节、跨年等特殊节日时,街区与

商户们便极尽所能装点街区,建筑立面设计独具匠心,

都添上了合适的装饰,角落的细节也全部趋于完美,在

此时走进银鱼巷的人们都纷纷感慨穿越到了另一个次

元。这些热情洋溢的装修不仅使街区平添节日气息,还

能带给游客愉悦的感受,超高的出片率更是引来青年游

客打卡,使银鱼巷这一老旧街区再次出圈,充分发挥着

“网红”应有的作用。

上街里

银鱼巷

19

第22页

2023 年 11 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旅

游休闲街区名单,大鲍岛文化旅游休闲街区赫然在列,

作为不到 2 岁的“新生”街区,如何在青岛这座旅游城

市的一众网红景点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不少人心底的问

号。

在青岛提起大鲍岛,老一辈会满怀回忆地告诉你那

是遍地批发城的老街道,年轻人却兴奋地回答是个很适

合拍照打卡的新街区,乍一听毫不相干,实际上都指向

同一个地点——大鲍岛。鲍岛原是胶州湾的一个小岛,

人们将鲍岛对岸的渔村取名为鲍岛村,随着人口增加,

不少村民主动搬到鲍岛东山以东居住,后来逐渐聚集成

了新的村落,取名为小鲍岛村,而原鲍岛村也就自然而

然变为了大鲍岛村。自聚落形成以来,此地村民们一直

靠捕鱼为生,这也使得该村渔业十分发达,渔具制造、

船只维修等随之兴起,全产业链日趋完善。

平淡的生活一直延续至清代初期,前朝卫所被大量

裁撤,原有军户蜂拥渔村,为大鲍岛村迅速发展的造好

了助推器。到了清末年间,大鲍岛村早已利用其得天独

厚的自然优势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砖瓦窑工厂,再加上坚

实有力的渔业基础,大鲍岛村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第二

大村。农历逢五、逢十各家各户都要来这儿赶集,同时

由于村子数一数二的海产捕捞及工业作坊,这里逐渐成

为了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市镇,人们在集市上建成

了劈柴市,也就是如今以餐饮见长的“劈柴院”。

1897 年,德帝国主义出兵强占青岛,并在次年与

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包括大鲍岛在内的胶

州湾大片土地划给了德国进行殖民统治。德制青岛规划

诞生于在德国占领胶州湾十个月后,这是青岛第一次市

区规划,此次新城规划了有过两个版本,1899 年所修

订的第二版规划成为了青岛后续建设的蓝图。该规划方

案将租借地市区以今德县路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以南

为青岛区,以北是以大鲍岛村命名的“鲍岛区”。实际

上在德占初期,德国已经将前海栈桥据为己有用,同时

在胶州湾内建港,将鲍岛炸平并填海,使其成为了堤岸

式码头,因此作为岛屿的“鲍岛”早已不复存在,而市

区的“鲍岛”却建造起具有商住两用功能的首批青岛里

院群落,随着城市发展散发生机。

1910 年,德国重新对青岛进行区划,将现有市区

分为青岛区、大鲍岛区、台东镇和台西镇四部分。将青

岛区与大鲍岛区组团作为市区主体重点发展,本刊所提

到的公共建筑均在此行政区划内,又因为青岛的殖民地

属性,这一组团也按照社会阶层划出了三六九等,青岛

区作为欧人区并不允许华人在此处居住,只保留了进出

了权利。

大鲍岛区街区范围主要是德县路以北、李村路以南、

济宁路以西、胶济铁路以东的区域,周边街道大多以山

东省内城市名命名,是青岛市第一个近代地名文化街区。

“大鲍岛商人们触发了当时传统沙船贸易的衰落,

并导致延续千百年的山东商路重新洗牌。”1980 年,

第一批小商贩来到了即墨路摆摊,尽管小商品市场在明

末清初就已初具雏形,但是一直以来都以本地产品为

主,摊位也只有 50 余个,后来市场扩大到周边几条街,

相邻城市的商贩也纷纷前往,摊位增加到上千个,即墨

路小商品市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北方地区的

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

追赶潮流的商业“摇篮”

20

第23页

21

第24页

小百货集散地,在鼎盛时期还被誉为

“小商品王国”。2008 年,即墨路

小商品市场经过迁移修整,成为了连

接市北区小港与辽宁路商圈的新商业

网点。

然而,再繁华的街区也会落后于

时代发展的脚步,为了拯救正在消失

的记忆,2022 年,青岛开启城市更

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市北区

率先响应,踏上了唤醒大鲍岛文化休

闲街区的新征程。大鲍岛拥有青岛最

大的单院落里院建筑广兴里,“有钱

不用出里院”正是在其繁荣时期出现

的,因此在改造过程中,政府始终将

目光锁定在保护历史、尊重民生、重

振商业三个方面,打造以市井民俗为

特色,融商业、餐饮、娱乐、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历史文化特色旅游休

闲商业街区。“里院修缮保护时,每一块砖我们都非常珍视,破损的砖

一块块抠出来,换成同样的老砖,完全做到了修旧如初。”历史城区项

目设计副经理张琨介绍,“我们参考了一些历史影像资料,使用的是细

面抹灰的原有工艺,为的是复刻老青岛情怀。”

现在,大鲍岛已经在日夜交替中成为了极具感召力的城市品牌。如

何实现长青?大鲍岛有自己的见解:开办特色餐饮、老字号饭馆,满足

消费者社交休闲、用餐打卡需求;引入博物展览、摄影艺术、小众文化

体验等新业态,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需求;留存老城更新记忆,打造文

创产品,满足消费者纪念欲望,扩大青岛知名度。在人气回流的同时,

大鲍岛积极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增添体育场所与主题公园,在外部建设

停车场,推出“市北智慧街区”小程序,提供了完美的便民服务。

搜索青岛旅游攻略,大鲍岛文化旅游休闲街区从不缺席,从民俗文

化节到海鲜啤酒节,每一场节庆活动组成了它质变的阶梯,然而变者,

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大鲍岛正是在无数次变中化茧成蝶,迎接下一

个春天。

22

第26页

岛城旧色

Memories of Qingdao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书刊杂志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