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筑》2024年第11期

发布时间:2024-12-0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福建建筑》2024年第11期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本期 圆园24 年 11 月 1 日出版穴月刊雪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谢益人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戴益华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主 编院 张建勋副主编院 蔡雪峰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
[展开]
《福建建筑》2024年第11期
文本内容
第8页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

本期 圆园24 年 11 月 1 日出版

穴月刊雪

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

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

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

谢益人

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

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

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

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

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

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

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

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

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

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

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

戴益华

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

主 编院 张建勋

副主编院 蔡雪峰

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

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

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

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

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

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

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

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

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员员圆园 辕 栽哉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院 陨杂杂晕员园园源-远员猿缘

国外总发行院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渊北京 苑愿圆 信箱冤

广告经营许可证院

猿缘园园园园源园园源猿园

本期定价院 10援园园 元

泉州清源山山体及近山控制区空间管控研究 陈 玲(1)

泉州市野海绵城市冶建设策略研究 洪亮亮(7)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厦门马銮湾新城提升规划研究

张立峰(11)

福州市滨海新城一期水系项目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与生态实践

高 屹(17)

中共湖里区委党校集约化设计策略探究 王连辉(21)

触媒视角下的福州会展西综合体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李彧辉(26)

夏热冬暖地区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研究 李俊峰(31)

考虑锈蚀影响的型钢混凝土中长柱的数值模拟研究

孔娟萍(38)

某异地迁建传统木结构检测与承载能力研究 刘开祥(44)

界面处理方式对CFRP-ECC复合加固混凝土梁受弯性能影响研究

叶华勇(49)

圆园24窑11

总第 317 期

中 国 期 刊 网 窑 中 国 学 术 期 刊 光 盘 版

中 国 叶 中 文 科 技 期 刊 数 据 库 曳 入 编 刊 物

福 建 省 第 一尧 二 届 优 秀 科 技 期 刊

首 届 全 国 建 设 行 业 优 秀 期 刊 一 等 奖

福建省科协连续七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

一尧城乡规划与园林规划

二尧 建筑设计与结构工程

第9页

地铁施工对路面沉降及既有建筑物的影响研究 陈永武(55)

淤泥质土层基坑开挖对桩基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梁晓劼(61)

基于围护结构与基础一体化的深基坑变形控制分析

涂闽杰(65)

基于多种原位测试方法的福州地铁基床系数研究

张永荣(70)

大悬臂双边箱钢混组合梁桥结构设计分析 陈贤俊(74)

高压喷射注浆挤压效应分析及应用研究 钟贵荣(79)

盾构隧道侧穿云巴高架桥影响分析 叶培锋(85)

湖滨南路水泥搅拌桩施工管理探究 吴熙腾(90)

基于水平约束预应力锚索在山地承台中的应用与实践

余新姬(94)

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平均回弹值的影响因素研究

施巍强(98)

碱渣石灰土试样应加水量公式误差分析与修正

李 清 赵婧如 王小丫 吴竺玲 朱智凌 李嘉瀚(102)

高延性PVA纤维增强水泥砂浆配制及其工程应用

林 锵(106)

野杜苏芮冶台风暴雨内涝复盘分析及排水防涝提升策略研究

要要以福州城区为例 胡 铭(110)

市政道路地下病害检测探析 谢小静(115)

厦门地区商业综合体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研究 庄秋鹏(119)

后疫情时代平疫结合传染病楼空调通风设计 郑嘉耀(124)

新加坡水环境综合管理优势探析 郑琇俤 (129)

新型建筑工业化背景下福州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林力勇(133)

装配式建筑进度影响因素可拓识别与评价

徐 芊 薛筱蕾 陈月香 方欣欣(141)

EPC项目工程造价管控研究 吴丽敏(148)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目 次 圆园24 年 11 月 1 日 圆园24窑11

四尧公路桥隧

七尧工程管理

五尧建筑施工与建筑材料

三尧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六尧市政与暖通工程

第10页

圆园24郾11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Spatial Control Research of Mount Qingyuan and its Adjacent Hillside Conservation Zone in Quanzhou CHEN Ling(1)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Quanzhou City蒺s \"Sponge City\" HONG Liangliang(7)

Study on a Series of Promotion Planning for New Town in Bay Area Oriented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ZHANG Lifeng(11)

Landscape Design and Ecological Practice of Waterfront Space in the Phase I Water System Project of Binhai New City,Fuzhou City

GAO Yi(17)

Exploration into the Intensive Design Strateg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uli District Party School WANG Lianhui(21)

Research on the Public Space Creation Strategy of Fuzhou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West Complex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alyst

LI Yuhui(26)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ultra-low energy consumption buildings in hot summer and warm winter areas LI Junfeng(31)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middle-length columns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corrosion KONG Juanping(38)

Research on Inspection and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Traditional Wooden Structures in an Off-site Relocation Building

LIU Kaixiang(44)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Interface Treatment Methods on the Bending Performance of CFRP-ECC Composit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YE Huayong(49)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Subway Construction on Road SurfaceSettlement and Existing Buildings CHEN Yongwu(55)

Study on the Impac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in Muddy Soil Layer on Pile Foundations LIANG Xiaojie(61)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control of deep excavations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retaining structure and foundation TU Minjie(65)

Research on Foundation Coefficient of Fuzhou Metro Based on Multiple In-situ Testing Methods ZHANG Yongrong(70)

第11页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large cantilever bilateral box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bridge CHEN Xianjun(74)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the squeezing effect of high-pressure jet grouting ZHONG Guirong(79)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Shield Tunnel Side Crossing Yunba Viaduct YE Peifeng(85)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Cement Mixing Pile in Hubin South Road WU Xiteng(90)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prestressed cable anchored platform foundation based on horizontal constraint in mountain engineering project

YU Xinji(94)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average rebound value of concrete SHI Weiqiang(98)

Analysis and correction of the error of the formula of the amount of water to be added to the soda residue lime soil

LI Qing ZHAO Jingru WANG Xiaoya WU Zuling ZHU Zhiling LI Jiahan(102)

Preparation of high-ductility PVA fiber reinforced cement mortar and i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LIN Qiang(106)

Review and Analysis of \"Doksuri\" Typhoon Rainstorm Flooding and Study on Drainage and Flood Prevention Enhancement Strategies

要要Taking Fuzhou Urban Area as an Example HU Ming(110)

Analysis on Underground Diseases Detection of Municipal Roads XIE Xiaojing(115)

Research on Energy-Saving Design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in Commercial Complexes in Xiamen ZHUANG Qiupeng(119)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design for combination of peace and epidemic war in infectious disease buildings during the post -

pandemic era ZHENG Jiayao(124)

Analysis of Singapore蒺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ZHENG Xiudi(129)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in Fuzhou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LIN Liyong(133)

Extension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Schedule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XU Qian XUE Xiaolei CHEN Yuexiang FANG Xinxin(141)

Research on the engineering cost control in EPC projects WU Limin(148)

第12页

2024 年第 11 期

总第 31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1·2024

Vol·317

泉州清源山山体及近山控制区空间管控研究

陈 玲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城镇空间的扩张,城市建设对城内外山体空间的侵蚀日益凸显,山体保护与近山控制

区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突出。 为此,以泉州清源山及近山控制区为案例,进行深入研究,运用 GIS 数据分析、多因子

叠加及底线控制等研究方法,提炼出清源山分级保护利用及近山管控区的管控要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亲山、近山、显

山的三大管控策略;制定山体、近山控制区、视觉廊道及生态廊道的具体管控要求,构建山体及近山控制区空间管控体

系。 旨在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扩张之间的矛盾,实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类似城市的山体及近山控制区空间管控

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多因子叠加法;底线控制;泉州清源山;山体保护;山体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1 - 0001 - 06

Spatial Control Research of Mount Qingyuan and its Adjacent Hillside Conservation Zone in Quanzhou

CHEN Ling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he expansion of urban space, urban construction has increasingly eroded the

mountain spac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ity,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ountain conser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arby mountain

control area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study focuses on Mount Qingyuan and its adjacent control zone in Quanzhou. By us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GIS data analysis,multi - factor superposition,and bottom line control is able to extract controlling elements for

graded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Qingyuan mountain and the nearby mountain control areas. Additionally,the research proposes three major control strategies:embrace the mountain,near the mountain,and make the mountain visible; formulates specific management 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for mountains,near - mountain control areas,sight corridors,and ecological corridors; and build a spatial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for mountain and near - mountain control areas. This study aims to to coordin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urban expansion,achieve overa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spatial control of mountains and near

mountain control areas in similar cities.

Keywords:Multi - factor superposition approach; Bottom line control; Mount Qingyuan in Quanzhou; Protection of mountainous areas; Utilization of mountainous areas

作者简介:陈玲(1979. 12— ),女,高级工程师。

E-mail:995862426@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1 - 14

0 引言

山体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景观资源,日益

受到城市扩张的侵蚀。 山体资源的保护利用及山体与

城市建设之间的过渡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受到

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他们有的根据景观特色、

景观敏感度和生态定位等因素,将山体景观资源进行

分级管控[1]

;有的通过对山系、绿系、水系的系统性整

理,将各自然系统纳入到总体规划管控范围,以保护生

态资源[2]

;或是通过视觉影响和多因子评价叠加,提出

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要求,识别出高层建筑的适建

区[3]

。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山体本体保护以及核心区

建筑高度管控方面,针对山体利用及近山区域管控研

究较少。

本研究以泉州清源山及近山控制区为研究对象,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运用多因子叠加、底线

控制等理念与方法,针对解决山体保护利用和近山控

制区面临的实际管控问题,从山体本体保护利用、近山

控制区的可持续发展、重要视觉廊道以及生态廊道等

关键点出发,探讨山体及近山控制区与城市建设之间

的最优互动格局。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1. 1 研究区域概况

清源山属闽中戴云山余脉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一

直是泉州古城的背景山脉。 根据《泉州府志》 记载,

第13页

· 2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清源山的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中兴于唐代,在

宋元时期达到了最为繁荣的状态。 随着泉州城市的

持续发展和扩张,泉州古城逐渐壮大为如今的泉州

城,清源山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 5A 级旅游景

区。 清源山见证了泉州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泉州城相

互融合、共同发展,形成了名城与名山一体发展的特

色。 历史上的泉州古城与清源山之间存在一片田园

地带,山体能一览无余,形成完整的田园山水风貌。

登临山顶可俯瞰鲤城轮廓,城市与清源山之间保持着

较好视域景观。

清源山作为区域生态基质空间,由于项目开发、

基础设施建设、不规范的取土采石等活动而受到破

坏。 (1)城区的建成空间不断向清源山蔓延,展现清

源山山体主立面的地段已为数不多。 (2) 原本绿树

掩映、红瓦错落、稻田如毯的城郊民居田园景观,已被

瓷砖饰面的楼房和蓝顶大厂房所取代。 (3) 风景区

东部的华侨大学已与周边村庄建设连成一片,扩展至

山麓地带,而山麓的村庄中甚至出现了成片的工业厂

房。 (4)风景区内的村庄存在无序建设现象,甚至出

现了高层建筑。 部分地区建设项目侵占山脚线,破坏

清源山整体景观风貌,行人视角感知山体已经越来

越难。

目前,泉州开放了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个

传统景区,游人、本市居民在节假日游览和晨练人流

主要集中在清源山景区,导致游览高峰期的游客已超

过承载能力。 与此同时,景区外围大量的山林和田园

景观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设施和景点建设等基本

空白,未能发挥资源优势和城市边缘型风景区的功

能。 因此,建立必要的管控体系,对于平衡区域土地

利用价值和生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亟需清晰的管

控体系、系统的管控导则、合理的行动路径,以引导山

城有序发展。

本次研究的范围基于自然山水和行政边界划定,

西侧以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保护区接壤的晋

江为界,东侧以洛阳江,北侧以仙公山风景名胜区及

泉州中心城区行政边界,研究面积 243 km

2

。 区内大

山环抱,小山棋布,山中有城,城中有山。 此次重点研

究对象聚焦清源山及海拔高程在 50 m 及以上的山

体,包括清源山、九日山、葵山、大小阳山、大坪山、桃

花山、过溪山等山体,山脉自西向东延伸,并逐步下

降,构成清源山 - 太坪山 - 桃花山生态走廊。

1. 2 管控方法确定

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思路,通过以下 3 种方式进

行管控:(1)管控要素调查分析:运用遥感影像解析、

地面调查、专家访谈、GIS 分析与多因子分析相结合

的方法,对清源山影响区域进行管控要素调查,并结

合赖晓学[3] 和陈丹阳[4] 等人的城市山体保护规划控

制体系技术路线,形成清源山及近山控制区的管控要

素体系(图 1),将其纳入管控形成导则;(2)城市建设

现状分析与规划梳理:结合对山体保护利用、廊道和

城市风貌等城市建设现状的分析,以及清源山风景名

胜区总体规划、生态连绵带规划、泉州市山体保护规

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梳理山体分级保护和利用管

控指引及近山控制区的主体功能;(3)通过多视点评

估和 GIS 生成的综合高度模型数据,辅助遴选出“山

- 山”“山 - 城”的观景点及景观视廊备选区,在此基

础上结合公园绿地、广场、垂直于山体道路及交叉口

等开放空间进一步遴选[5]

。 最终确定眺望景观视廊

位置,识别出对山体影响显著的重点建筑高度控制区

以及近山控制区,针对这些控制区的建筑及廊道,制

定详细的管控指引。

图 1 管控方法

2 基于山体保护的区域管控

2. 1 管控边界划定

在管控边界的划定上,初步梳理山体本体线、近

山控制线、城市重要节点及重要廊道等管控要素;再

通过现状建设三维模拟、卫星图像比较、现场考察等

手段,对管控要素进行修正。 以城市风貌愿景作为指

导,融合历史文脉、生态文明、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等

多领域统筹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最终确定管控线位,

主要分为三大区域:山体本体、近山控制区以及外围

协调区。

山体本体线的划定,主要根据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保护规划、泉州中心城区绿线管控规划、泉州山体保

护规划、泉州生态连绵带规划、现行已批规划进行综

合评估、统筹考虑现状地形等;近山控制线界定为以

山体绿线为基准,以等高线、山脚线或山体绿地边界

线为参考,向外扩展 300 m ~ 800 m

[6]

,并结合山脚实

际情况外延至山体周边环山路、河流;其余为外围协

调区,如图 2 所示。

第14页

2024 年 11 期 总第 317 期 陈 玲·泉州清源山山体及近山控制区空间管控研究 · 3 ·

图 2 管控边界划定方法

2. 2 管控体系建立

审视山 - 城空间关系,构建山 - 城空间管控体系

(图 3)。 在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亲山、

近山、显山”多层次、多维度的管控策略。 “亲山”强调

人与山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引导公众主动接触和深

入山峦,积极投身于山体本体保护之中;“近山”聚焦于

人与山之间的空间接近性,通过地块统筹发展和提升

公园的可达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显山”强调

山的可见性和显露程度,凸显清源山魅力,进而彰显泉

州城市独特风貌。 “亲山” “近山”与“显山”三者相互

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人与山的关系体系。

图 3 清源山山体保护管控体系

(1)严格本体保护,分级开发利用,落实亲山管控

亲山管控重点,是明确山体本体保护办法及山体

资源利用方式。 其明确底线保护的基本要求,落实生

态分级保育范围,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在山体资源利

用层面,注重景观品质的提升,打造慢行线路。 以生

态优先为原则,根据山体在历史文化、景观风貌、生态

敏感度、城市空间格局、绿地系统等方面中不同的重

要程度,将山体进行三级管控(图 4)。 根据分级情

况,提出三种开发利用模式: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

城市公园,以实现山体的差异化发展。

图 4 清源山山体分级保护分区示意图

一级保护山体为构成城市空间格局的主要组成

部分,是最重要生态系统构建区。 其在调节规划区生

态平衡和生态稳定性上起到核心作用,如清源山、九

日山、葵山、大小阳山,按照《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

规划(2018 - 2025 年)》相关规定控制,按照“重保护、

强修复、善利用、严管控”的原则,保护山体和现有生

态群落、景观眺望体系,强化城市冷源效应和生态作

用。 风景区绿化种植突出风景林的特点,其林相改造

建议种植色叶植物,增加观赏效果。 加强对清源山地

质灾害点、裸露边坡、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禁止对山

体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建设活动。 鼓励保留现有生态

群落的,采用友好型旅游资源开发,并加强景区生态

保育、环境提升、优化游览路线及历史文化景观保护

建设的引导,打造绿色游憩空间,提升环境品质,严格

控制风景区内的村庄数量和建设规模。

二级保护山体是对生态稳定起重要作用的山体,

是构成区域性城市景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

市绿地系统中的城市绿色核心、生态绿楔,具有较重

要的自然生态服务和社会生态服务功能,如大坪山、

桃花山、过溪山等。 二级保护山体参照《福建省森林

公园管理办法》管理,结合生态基底与自然特征进行

合理开发,打造生态型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 按照

“巧保护、善利用、点修复” 的原则,严格执行山体周

第15页

· 4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边的建筑高度及退让,现状村镇按照“零增量或减量

发展”的原则,禁止新增农村居民点建设,严格控制现

有村庄数量和规模,不再增加除森林公园建设以外的

开发项目。 同时,山体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补植

套种、低效林改造等风景林和经济林相结合的措施,

实现森林面积持续增长,固碳能力增强。 增加林相的

季相、层次,提高绿量,形成丰实的林冠线、林缘线,为

整个森林公园提供饱满的背景森林景观。 结合城市

绿化工程对裸露山体进行生态修复。 合理开发利用

现有森林景观资源,发展森林旅游。 重点建设大坪山

- 观音山的山线绿道、出入口、林相提升及虎炉尾

山—牛大寨的森林康养工程。

三级保护山体是具有一般性景观价值,能起到城

市绿地作用,具备生态服务功能的山体。 其生态环境

稳定性较好,能承受一定的人类干扰,可根据不同的

资源特点与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城市公园建设,成为居

民日常休闲健身场所,宜对其采取控制性保护,如:观

音山、石角山等。 三级保护山体按照公园绿地进行建

设,注重保护山体植被、历史文化元素和山形的完整

性。 除了公园建设,不再增加其他建设项目。 服务设

施建筑分散布局,错落有致,高度不超过 2 层,檐口不

超过 7 m。 山体应加强原有的植被的保护,尊重生态系

统的平衡,并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对裸露山体进行治

理。 公园入口和景观节点采用适宜当地气候、土壤的

观赏性本地植物,打造生态自然的景观环境。一重山

区域增添具有季节性变化的色叶植物,以提供游客更

丰富和多样的观赏体验,满足公众对于公园的审美、体

验和使用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建立山体慢行系统,充分挖掘清源山周边的自然

山体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将景点通过路网串联,并

与城市慢行道相衔接(图 5)。 通过构建多层级多维

度的游览系统,满足市民多种需求,实现从山体被动

防御型保护向主动型保护和利用的转变。

图 5 清源山山体慢行道示意图

(2)分类细化管控,引导近山控制区建设,落实

近山管控

近山管控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重点

针对近山控制区块、山体入口衔接处及临山界面等进

行建设引导。

一是合理处理出入口衔接。 综合考虑山体的生

态环境、交通便利性、游客人流方向、观景视角及已报

批项目规划等因素,设置山体出入口位置,明确入口

衔接处的空间管控。

二是细分区块进行管控。 根据具体区域所属用

地性质、现状周边开发建设以及上位相关规划政策的

指引,将清源山近山控制区分为 12 个区块进行控制

(图 2),并根据地块的主导功能,对地块内建筑风貌、

建设模式、开发强度及景区、廊道关系进行分区控制

引导,如表 1 所示。 严格控制近山地区建筑高度,守

住生态底线。

表 1 近山控制区 11、12 地块管控指引

控制区

名称

类别 内容

观音山控

制区、后

渚莲垵控

制区

现状

概况

主要控

制要素

东侧地块连接陈古山,自后渚大桥互通起,延

伸至桃花山区域,并与其紧密相邻,现状该地

块主要为村庄用地,其建设密度较高。 西侧地

块位于观音山山脚下,紧邻大学校区,该地块

规划为教育用地。

主体功能 公共服务 + 文化休闲

风貌定位 新闽南建筑风貌

建设控制

建筑应依山势而建,且其密度不宜

过高,确保在限制的高度范围内形

成错落有致的布局。 视线廊道内

的建设高度应受到严格限制,以维

护景观的通透性和视觉的舒适度。

在廊道周边区域,原则上不应出现

高层建筑,确保整体规划与山体的

和谐共生。

廊道控制

控制洛阳江 - 陈古山 - 观音山不

小于 80 m 的视线通廊。

三是临山细化管控。 在清源山、大坪山、桃花山

山边区域设置临山界面管控,包括山体周边重要公共

空间与山体之间,山体周边主要观山道路、临山道路

与山体之间,山体周边重要节点与山体之间。

四是界面分类管控。 根据山体所处界面的生态

本底以及相应区域的建设情况,分为自然界面和人工

界面。 自然界面以密林为主,形成绿廊空间以及与自

然水体相衔接的山体界面。 应严格保护其生态完整

性,进行低影响开发,结合上山入口区,打造郊野休闲

场所。 自然水系隔断区域重点突出“显山露水”的特

色,充分保护现有水体水质,严禁污染物直排,不宜大

规模采用人工水体,近山临水区域设置绿化隔离带。

对山麓区域的建筑严格管控建筑高度、体量及风格。

建筑应避让重要视线廊道,保障城市重要景观视线通

廊。 以市政道路隔断及人工高边坡挡墙处理的人工

第16页

2024 年 11 期 总第 317 期 陈 玲·泉州清源山山体及近山控制区空间管控研究 · 5 ·

界面,应设置绿化缓冲带和垂直绿化等生态措施,进

一步软化美化近山界面。 有条件的区域,可利用特色

本土植物有序种植,打造景观风景道。

(3)建立视廊体系,加强生态廊道,落实显山管控

显山管控以“彰显地域文化” 的原则,重点在清

源山外围协调区建立廊道体系,明确廊道位置、宽度、

建筑高度等相应的建设要求。

研究利用 GIS 技术获取目标山体的地形信息及

建筑基础数据等关键地理信息数据。 利用这些数据

创建高程模型和三维建筑模型,形成地理信息系统

(GIS)中的矢量模型数据。 将已批控规及城市设计

的建筑高度信息转化为三维空间,与矢量模型数据叠

加,以构建规划区的山体地理信息及建筑高度模型数

据。 鉴于当前建筑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为解决此问

题,采用卫星图及人视角度的校正,以提高模型的精

度,形成更为精细的综合高度模型数据。 利用 GIS 技

术模拟不同高度下的视线廊道效果,为视廊内建筑高

度控制提供可视化的分析支持,如图 6 所示。

图 6 GIS 综合高度模型数据

(4)梳理两类视线廊道,强化山城视线通廊

根据泉州的资源特点与分布情况,基于眺望控制

原理与人体视觉的基本规律,最佳视距控制在 6 km

左右,眺望点的水平视角选取一般为 60°,最大不超过

120°

[3]

。 同时,结合街道环境山体景观可视指数,确

定视廊宽度,再根据不同的视廊类型进行分类高度控

制(图 7)。 本次研究将视线廊道分为“山 - 山”视线

廊道和“山 - 城”视线廊道两种类型。 “山 - 山”眺望

廊道为双向眺望景观,采用锥形视廊的方法[7]

( 图

8),以两山的山体眺望点为基点,向另一座山体山脊

线以下 30% 山体高度处做空间视觉连线,作为视觉

互动视廊。 视廊主要控制两山之间的建筑高度、建筑

风貌、建筑体量及屋顶形式。 “山 - 城” 眺望廊道可

分为两种城市景观视觉互馈模式,即“山望城”和“城

望山”

[8]

。 “山望城”是对周边山体近、中景眺望点可视

区域的叠加分析,确定出优质的地块,为中心城区和地标

建筑的高度形态塑造提供空间识别依据,融入多因子分

析模型,制定分区地块的指引。 “城望山”在主次干道、

公共空间、文化场所等选取视点,以视点为中心形成眺望

扇面,视点到一级山体高度的 30% 和二级山体高度的

50%形成核心“视廊控制面”

[9]

,区内建筑物高度不得超

过视面的高度。 优化视线廊道内,高层建筑簇群的建筑

形态和风格,强化视觉引导。

图 7 城市建筑高度研究框架

识别三级生态廊道(图 9),保障山城生态联系,

实现绿脉通海(图 10)。 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用地用海

分类,提取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土地利用类型,

精准识别现状生态空间,并基于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总

体规划、生态连绵带规划等相关规划,根据清源山及

其周边地区高密度建设情况,合理调整生态廊道分级

体系,实现绿显城隐的效果。 三级生态廊道空间共分

为:一级区域廊道、二级组团廊道、三级集建区绿廊。

第17页

· 6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8 山望山建筑高度重点控制区示意图

图 9 清源山生态廊道分布图

一级区域廊道侧重郊野保育与休闲,如清源山 - 桃花

山生态廊道、晋江生态廊道、洛阳江生态廊道。 除国

家重大项目,仅允许 8 类有限人为活动与必要的公共

设施建设,保障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及最小宽度,建成

区一般为 200 m ~ 600 m,最窄不少于 100 m。 二级组

团廊道侧重生态与休闲价值、景观与生态服务效益,

以提升生态服务综合价值,如晋江 - 西湖 - 清源山 -

洛阳江生态廊道等。 允许教育、科研、休闲、游憩等人

为活动,挖掘人文特色和文化内涵,强调城绿交融的

景观风貌。 铁路及高速、快速路沿线绿化带,建成区

一般为 30 m 控制,最窄不低于 12 m。 三级集建区绿

廊道侧重休闲,如北渠河生态廊道、内层环湾快速路

绿廊等,河流单侧不少于 6 m,道路干线单侧非建成

区单侧不小于 12 m,建成区最窄不小于 3 m(数据来

自泉州市生态连绵带统筹实施规划)。

图 10 清源山周边廊道位置图

3 结论

本文聚焦于山体及近山控制区的管控,创新性地

提出“亲山 - 近山 - 显山” 的管控思路,通过规划解

读与修正,并结合城市风貌愿景,构建系统的管控要

素体系。 通过山体分级保护和开发利用,近山控制区

块地细化管控和分类引导,外围协调区视廊体系的建

立,生态廊道与绿道网络的完善等管控措施,促进泉

州清源山山体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效解决山体侵蚀与

城市特色丧失问题,为城市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覃事妮. 柳州市山体景观保护研究[ J]. 规划师,2009

(6):36 - 40.

[2]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

[Z]. 2016.

[3] 赖晓雪. 城市山体保护规划控制体系研究———以乌鲁木

齐市山体保护规划为例[ J]. 上海城市规划,2017(3):

69 - 76.

[4] 许乙青,陈丹阳,栗梦悦. 基于“容量测算—形态修正”

的张家界城市建筑高度定量控制研究[J]. 规划师,2020

(1):38 - 46.

[5] 殷铭,周俊汝,薛杰,等,总体城市设计中山体景观眺望

体系构建研究———以武夷山市为例[J]. 风景园林,2017

(12):101 - 106.

[6] 隋鑫毅,吴晓雷,肖健. 山体周边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研

究———以青岛市中心城区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年

会. 2018.

[7] 赵威. 历史性城市视线保护方法研究———以北京为例

[C].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8.

[8] 杨洁,乔杰. “山—城”视觉互馈下山地小城市高度形态

管控方法研究[J]. 风景园林,2021(9):82 - 89.

[9] 杨葳,王文奎,林大地,等. 福州市山体保护规划研究

[J]. 规划师,2008(8):28 - 31.

第18页

2024 年第 11 期

总第 31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1·2024

Vol·317

泉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洪亮亮

(泉州市环境卫生中心 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海绵城市”作为国家住建部大力推广城市建设技术,历经十年的创新探索和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

丰富的成果。 泉州市作为民营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在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未能充分考虑地方的发展特

征,虽然投入巨大,在台风暴雨内涝灾害中,依然不尽如人意,且未能发展出鲜明的地方特征和典型示范作用。 基于

此,提出防范充分利用泉州“四山两江”的地貌特点、建材产业发达的经济特征以及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化特色,通

过三策并举,将泉州市的城市建设引向水平更高、环境更优、产业更兴的新型城市化。

关键词: 海绵城市;实践;泉州;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1 - 0007 - 0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Quanzhou City?s \"Sponge City\"

HONG Liangliang

(Quanzhou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Administration,Quanzhou 362000)

Abstract: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 - 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 sponge city\" since 2014. After ten years of innovative exploration,it has achieved rich results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As a

southeast coastal city with developed private economy,Quanzhou failed to fully consider the loc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 sponge city\" . Although it invested heavily in urban construction,its performance in the typhoon rainstorm waterlogging disaster is still unsatisfactory, and it has never developed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ical demonstration

rol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is and proposes that Quanzhou city should fully utilize the landform characteristics of Quanzhou?s \" four

mountains and two rivers\"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ed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and the rich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three effective strategies,Quanzhou?s urban construction will be guided towards a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with higher levels,better environment,and more prosperous industries.

Keywords:Sponge city; Practice; Quanzhou; Urban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洪亮亮(1982—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birdmancom@ 126. com

收稿日期:2023 - 11 - 09

0 引言

近年来,伴随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增多,各

种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日益加剧。 城市是人们生

活和工作的重要承载地,如何在自然灾害风险情境

下,增强城市韧性以应对各种不利冲击变化、保障公

共安全、保持城市发展活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已

成为当前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1]

2014 年起,国家住建部联合多部委,通过财政补

助、政策支持、行业指导等方式,鼓励推动国内海绵城

市的建设实践。 2016 年以来,泉州市稳步推动中心

市区“海绵城市”建设,但未能在 2015 ~ 2016 年被纳

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也未能在 2021 ~

2023 年被评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

城市”,其工作成果、成效在国内众多“海绵城市” 建

设的对比中,显得较为普通,缺乏地方特征和典型价

值。 根据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

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2]

(下文简称“指南”),海

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

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

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

以利用。

1 海绵城市生态优势与建设问题

1. 1 海绵城市生态优势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

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

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

第19页

· 8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相关理

论研究认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能使得城市获得

以下优势[3 - 4]

:一是实现水资源的综合调蓄与利用。

利用河流、湖泊、湿地、公园池塘等水系,通过合理规

划城市绿地、铺设透水砖、建设地下雨水调蓄池等措

施,将城市雨水收集起来,进行有益的再次利用。 二

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通过系统化策略,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的建设和发展,

提高城市宜居和舒适性。 三是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

转型。 引导城市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化解由于资源消

耗问题导致环境恶化,调整产业结构。 四是增强城市

应对极端天气的承受能力。 可减少极端天气对城市

灾害的影响,避免城市设施的损失以及城市居民的生

命和财产的伤害和损失。

2014 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及财政部、住建部等

相关部委在技术、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对国内“海绵城

市”建设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引导。 出台多项政策,包

括政策鼓励、技术指导、专项资金补助、融资政策等方

面给予支持和鼓励,其中 2014 年财政部给予海绵城

市建设试点补助直辖市、省会城市、其他城市每年 6

亿元、5 亿元、4 亿元(连续 3 年),2021 年对全域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入选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每个

城市补助9 亿元 ~ 11 亿元,入选的县级市每个城市补

助 7 亿元 ~ 9 亿元。 巨大的财政支持力度,反映了国

家部委对发展“海绵城市”的重视和决心。

1. 2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

虽然“海绵城市”技术能为所在城市带来生态环

境改善、内涝治理提升等诸多优势,但在各地的实践

中,特别是面临台风暴雨袭击下的“海绵城市”实践,

并不理想。 2016 年,据《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不完全

统计:第一批试点的 16 个海绵城市中,有 10 个发生

内涝;第二批试点的 14 个海绵城市中,有 9 个发生内

涝。 总体计算,纳入试点的 30 个城市中,共有 19 个

城市发生内涝,占比 63% 。 这其中包括北京、天津、

重庆等直辖市,还包括福州、武汉、济南、南宁等多个

省会城市[5]

。 特别是 2021 年,郑州发生了震惊全国

的“7·20 特大暴雨”,其中地铁 5 号线遭遇涝水灌

入、失电迫停,事故导致 14 人死亡。 2018 年《郑州市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 ~ 2030 年)》 提出,到 2020

年,郑州市“海绵城市” 项目的总投资高达 534. 8 亿

元[6]

。 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在特大暴

雨灾情下,仍发生严重内涝。

泉州市的“海绵城市” 建设实践的结果,与国内

其他城市相差不大。 2016 年以来,泉州市坚持城市

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积极将“海绵城市” 技

术融入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中,以期增强城市韧性,实

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同时,不断推进“海绵城市” 工

程的建设,先后实施拆违复绿、雨水蓄积及再利用,建

设泉州植物园及新建一批市区口袋公园,完成锦美渠

清淤工程、火车站周边排水系统等水务类项目,完工

66 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推进棚户区改造、展开

生态连绵带建设、实施排水防涝改善提升 3 年行动、

对主城区 92 处易涝积水点进行了整治,“海绵城市”

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2023 年泉州市

连续遭到“杜苏芮” “海葵” 等台风暴雨袭击。 其中

“海葵”台风袭击泉州市时,晋江及其支流发生多处

超警戒线水位,9 月 5 日 17 时 ~ 18 时,泉州中心市区

出现严重内涝,鲤城、丰泽市区有 29 条市区道路积

水。 此时正值下班高峰期,车辆、人员受困 1 ~ 2 h,部

分居民断水断电,影响正常生活。

“海绵城市” 技术实践在台风暴雨面前频繁失

灵,原因在于“海绵城市”技术的主旨,并非治理城市

内涝,而是提升城市生态韧性。 “海绵城市” 所关注

解决的城市灾害领域是,“逢雨必涝、雨停即旱、旱涝

急转”的城市病。 也就是降雨时,城市内硬化道路和

排水管道等“灰色” 设施形成了降雨快速外排,雨停

后又立即引起城市缺水干旱。 住建部在“指南”附录

的全部 7 个推荐案例,所推荐的“生物滞留带” “多功

能调蓄公园” “雨水渗透塘” 等技术,都是对降雨(小

雨)的积蓄、收储、利用的技术,而不是针对暴雨、大雨

的快速外排和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技术案例。

实际上, 硬化路面虽然不能渗水吸水 ( 不 “ 海

绵”),但是它可以通过道路路面向两侧的雨水管道、

沟渠排水,实现对降雨的快速外排。 反之,城市绿地

(“城市海绵体”)虽然理论上能通过降雨渗入土壤,

实现对排涝能力的改善,但如果降雨雨量超过绿地土

壤表层孔隙的瞬间渗透吸收能力,则降雨无法快速通

过绿地下渗,其雨水外排能力反倒不如硬化路面。

2 泉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泉州市坚持城市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积

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016 年,编制《泉州市海绵城

市建设技术指南》,加强“海绵城市”技术的引进和运

用;2017 年编制完成《泉州市海绵城市总体(专项)规

划》,强化泉州城市的规划引领统筹;2018 年印发实

施《泉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 年版)》,将

海绵城市的要求纳入规划管理;2019 年印发实施《泉

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实施海绵城市审批制度

第20页

2024 年 11 期 总第 317 期 洪亮亮·泉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 9 ·

(试行)的通知》,将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要求纳入

规划审批要点;2023 年发布《泉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

理办法》。 从构建多方协同共治格局、明晰海绵城市

建设策略、加强顶层设计引领作用、设置运行维护专

章、强化保障监督措施,常态化、规范化地推进泉州市

海绵城市建设。

虽然泉州市“海绵城市” 建设在稳步推进,但缺

乏特色亮点和典型案例,且总体实施效果仍待提升,

特别是在 2023 年台风暴雨袭击下,内涝积水问题依

然严重。 今后,泉州市如何总结经验得失,结合泉州

城市自身的特点,充分融合运用“海绵城市”技术,开

拓创新一条符合泉州特色的“海绵城市” 建设道路,

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主要发展策略思考如下。

2. 1 运用泉州四山两江特点,构建泉州“海绵城市”

综合体系

泉州市在气候及地理上属于滨海型亚热带海洋

城市,降水相对集中在夏季。 因此时受上游来水、下

游海潮顶托的双重影响,城市低洼区域容易发生内

涝[7]

。 泉州城区在地形地貌上环抱“四山两江” (清

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 4 座山以及晋江、洛阳

江 2 条江) 是构成泉州山水城市特色的自然环境基

础,使泉州市“以绿为底、以水为魂” 的海绵城市建

设,有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将四周的山林、草地,

夹绕城市的晋江、洛阳江两江流域范围内的河湖湿地

结合,充分利用周边的山水生态优势,协调统筹好海

绵城市的专项规划,构筑富有泉州特色的地方“大海

绵”体系。 参考国内的案例[8] 和泉州城市的实际需

求,构建“外涵、内敛、韧性”的立体生态防涝系统。

一是强化城市的水“外涵”,做好城市外围的水

安全。 充分利用北部清源山及外延晋江上游、戴云山

脉的空间体量,通过规划严格保护上游山体、增强高

位区域的雨水涵养功能,加强上游蓄水设施建设,增

强上游山体谷地蓄水、保水、滞洪能力,做到“高处留

雨”,缓解滞留雨水对下游的冲击。 强化城市“大海

绵”,有效缓解城市洪涝灾害,保障下游泉州城区的水

安全。

二是顺势而为,做好水“内敛”,构筑城区内水生

态体系。 在城市内部,因势利导,促进雨水的自然滞

渗,加强对雨水的积存和利用。 充分利用山地城市内

部高低起伏的地形地势,北侧清源山,西侧紫帽山,城

区中心大坪山、桃花山,主城区两侧的晋江、洛阳江,

形成山水相夹的地势地貌。 在技术上强化绿地绿道、

开敞空间,充分利用主城区内大坪山、桃花山略高地

势,通过“水往低处流”,将水引导向晋江、洛阳江,辅

以西北洋滞洪区、西华洋滞洪区、乌石山滞洪区、仙塘

滞洪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等一批生态

水体,构建江、河、湖水系、湿地、涂滩等拥有滞水、渗

水、保水功能的立体、韧性“城市海绵” 水系,削减雨

水峰值流量的同时,涵养水源,保障城市排涝安全。

三是打造生态“韧性”水链条,改善城市水环境。

落实低冲击开发理念,结合生态景观规划,明确绿色

屋顶、透水铺装比例。 以小区、建筑、道路与广场等为

载体,结合绿地和水体等海绵要素,建设雨水花园、下

沉式绿地、生态树池、植草沟、湿地、湿塘等雨水调蓄

和生态修复的“韧性海绵”设施,强化城市绿道建设,

用绿色生态设施构筑城市生态“韧性” 之链,运用城

市生态“韧性”之链束缚、引导水在城区内的流转,建

立良好的城市弹性水生态。

2. 2 运用泉州市的产业特征,引导泉州“海绵城市”

低碳转型

建材产业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产业,也

是典型的资源能源消耗高、土地大气污染严重的行业

之一。 传统水泥、石材、制砖等建材工业,基本上是高

竞争性行业。 且随着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矛

盾不断积累,建材企业面临产品结构升级,企业可持

续竞争力提升等难题[9 - 10]

。 “海绵城市” 建设,不仅

是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投资进行城市建设,还是城市低

碳发展理念的贯彻和实践,也是对新技术、新标准的

运用和探索。 参与“海绵城市” 的建设,对于建材企

业升级产品产业、促进技术进步、提升竞争力,有着突

出价值和意义。

泉州素有“中国建材之乡” 的美称,建材家居产

业 2014 年跨入泉州市九大千亿产业集群行列。 全行

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 1300 家,2022 年完成规模以

上工业产值约 4300 亿元,形成了产业链较为完整的

建筑陶瓷、饰面石材、水暖厨卫三个主导优势产业,已

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建材产业基地,产业集聚度

高、竞争力强[11]

泉州市发达的民营建材企业,使得泉州具备开

展“海绵城市” 建设独有的产业优势。 泉州市政府

可借力当地发达的建材企业,通过 PPP、BOT 等政府

与企业合作的模式,鼓励民间企业、资本参与推动

“海绵城市”建设。 建材企业则通过充分参与“海绵

城市” 建设,开展建材绿色新型技术研讨、标准制

定,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实现企业绿色转型升

级。 通过政府和民营企业的互动,实现泉州市城市

建设和工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打造海绵泉州、低

碳泉州。

第21页

·1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2. 3 运用泉州市的文旅特色,助力泉州“海绵城市”

绿色发展

泉州市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

丝绸之路”的起点,境内特色旅游景点不胜枚举。 其

中,泉州古城区倚山、面海、临江的地形地貌,使城区

建设水、街相依,颇具特色[12]

,有泉州独特的文旅

空间。

泉州古城因形状貌似鲤鱼,获得了“鲤城” 的称

谓。 在从唐朝末年至元代,内外先后建子城、罗城、翼

城,构成了泉州古城的形体。 城内河道纵横交错,如

护城河、八卦沟等水系,以及百源川池、东湖等池塘,

构筑了泉州古城水环城,城穿水的特色。

泉州古城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历史景点遍布其

中。 著名的如蒲海云的“棋盘园”、詹汝钦的“笋江水

榭”、黄祖念的“梅石山房” 等,都是著名的历史人文

经典。 此外,靖海侯施琅的“春、夏、秋、冬四季园”,

取自宋代汪洙的《神童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

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因重视教育,泉州文

风兴盛,小山丛竹书院、泉山书院、石井书院、欧阳书

院被并称为“四大书院”等。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 之称,多元文化包

容,城内外拥有的宗教建筑数量庞杂。 其既有佛教文

化的寺庙园林经典的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也有伊

斯兰教文化的清净寺,还有摩尼教文化的草庵,还有

道教文化的元妙观、老君岩,以及儒家文化的文庙。

因海运发达,民间海神信仰的昭惠庙、城南崇奉妈祖

而建的天后宫,以及民间崇拜关帝的通淮关岳庙。

随着近年来泉州市大规模的城市化,林地、湿地、

农田等生态用地迅速减小,原本城市外环抱山水建设

发展格局逐步碎片化,传统山水格局与城市结构的关

联性减弱[12]

。 山水格局是塑造城市形态的骨架,也

维护着城市区域生态安全。 随着 2021 年泉州市申遗

成功,“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

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市区文旅产业井喷发展。

在已经逐步硬化、碎片化的古城风貌中,积极引入“海

绵城市”的生态理念,做好古城文章,建设系统性、生

态性、协调性的古城绿道,运用古城绿道,串联起泉州

山水人文[13]

,既有利于泉州市改善生态环境,还可同

时做大做强泉州的旅游文化产业,促进泉州实现经济

社会发展,实现环境事业提升的良性互动。

3 结语

“海绵城市” 的生态建设理念,同我国古代顺应

山川自然形势,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路不谋而合。

2016 年以来,泉州市坚持城市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相统一,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但发展

至今,总体给人的感觉是亦步亦趋,缺乏特色亮点和

典型价值。

泉州市拥有独特的地理、人文、气候、产业特征,

宜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探索泉州市“海绵城市” 的特

色发展之路。 泉州属于滨海型亚热带海洋城市,又有

环抱“四山两江” 的地貌特点,要充分发挥大山大江

的生态作用,构筑城市外围的容纳积蓄暴雨降水的生

态大海绵。 要顺应城区及周边山水地貌,引导水流水

向,构筑内敛的城市水环境中海绵。 要积极强化海绵

城市技术在城市建筑、公园、市政设施等方面的运用,

不断构筑积聚城市小海绵,最终打造一个具备高质量

水生态的宜居城市。 泉州要充分利用自身建材企业

发达的特点,利用政企互动,促进当地建材行业的绿

色升级与城市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泉州应积极发

掘自身文化底蕴特色,积极引入海绵城市技术,促成

泉州市城市生态环境升级和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循

环。 通过三策并举,将泉州市的城市建设引向水平更

高、环境更优、产业更兴的新型城市化。

参 考 文 献

[1] 潘莉媛,项松林. 韧性城市建设: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

究[J]. 上海城市管理,2023,32(5):68 - 7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 2014.

[3] 王凯博.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J]. 价

值工程,2022,41(17):11 - 13.

[4] 王培.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J]. 城市

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2(33):25 - 27.

[5] 王红茹. 全国 30 个海绵城市试点,19 城今年出现内涝

[J]. 中国经济周刊,2016(35):48 - 50.

[6] 杨弃非. 郑州内涝之思:不用“神化”海绵城市[N]. 每日

经济新闻,2021 - 08 - 02.

[7] 米瑞鹏. 不同城市需求下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D].

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20.

[8] 刘亚丽,曹春霞,龚浩. “韧性城市”与“海绵城市”耦合

的山地城市防涝规划研究[J]. 规划师,2022,38(11):97

- 103.

[9] 徐潇潇. 生态建材产业成长机理研究[D]. 武汉:武汉理

工大学,2017.

[10] 黄蕙萍. 提升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产业环境规制研究———

以中国建材产业为例[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11] 黄文珍,许杰阳. “泉州建材中国行”专场推介会走进银

川[N]. 泉州晚报,2023 - 10 - 19.

[12] 张阁. 古代泉州城市景观体系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

大学,2018.

[13] 洪亮亮. 用古城绿道串联泉州山水人文的思考[ J]. 中国

住宅设施,2023(3):193 - 195.

第22页

2024 年第 11 期

总第 31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1·2024

Vol·317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厦门马銮湾新城提升规划研究

张立峰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12)

摘 要:湾区新城作为海湾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战略在新时代纵深推进的重要区域。 高质量发展思

想,为湾区新城提升规划提供了有效指引。 文章首先分析湾区新城的几大特征;其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思想对湾区新城

规划的指引;进而以厦门马銮湾新城为例,从生态保护、产城发展、历史文化保护、立体城市构建等方面,探讨面向高质

量发展的湾区新城提升规划的编制思路、内容及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工作机制、技术路径以及规划内容和方法的协

同创新,是实现湾区新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湾区新城;提升规划;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1 - 0011 - 06

Study on a Series of Promotion Planning for New Town in Bay Area Oriented

to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ZHANG Lifeng

(Xiame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Xiamen 361012)

Abstract:As important parts of the bay - type city,the new towns in bay area are important areas for the in - depth promotion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The concept of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provides effective guidance for the promotion planning of new

town in bay area. Several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towns in bay area are analyzed,and the guidance of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thought to the planning of new town in bay area is put forward. Taking Maluanwan new town in Xiamen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deas,contents and methods of promotion planning of new town in bay area oriented to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city - industry development,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three - dimensional city 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work mechanisms,technical paths,and planning content and method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achieving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owns in bay area.

Keywords:New town in bay area; Promotion planning;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张立峰(1972. 4—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778090087@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1 - 24

0 引言

高质量发展体现“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新理念,是“ 中国式现代化” 的重要目标之一,

其将是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作为重要

的判断标准[1 - 2]

。 具体体现在:加快社会资源高效

率配置,补齐人民生活的突出短板,推动社会各方

面的绿色、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成果由人

民共享等[1]

湾区是城市滨水区的一种,海湾型城市以岸线

为载 体, 在 空 间 形 态 上 呈 现 出 “ 拥 湾 发 展” 等 态

势[3]

。 目前,学术界对于湾区新城建设的研究,多

从生 态 环 境 保 护、 交 通 发 展 等 展 开。 如 于 海 霞

等[3] 对厦门市马銮湾区域的生态建设及战略区位

进行研究;杜勇[4] 研究泉州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

特征;徐泽州等[5] 从适宜空间结构的交通方式出

发,对青岛交通需求及交通方式选择进行研究。

现有研究成果中,从新城提升规划的角度研究湾

区城市,却鲜有涉及。

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下,推动城市生态格

局构建、产城空间融合、历史文化保护、创新理念

实践等方面高效发展,成为湾区新城提升规划的

重要目标。 本文探索在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下湾

区新城提升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期为相关规划

研究提供经验借鉴和案例参考。

第23页

·1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1 湾区新城的特征

湾区新城是城市生态格局的重要构成区,属于

陆域与水域之间的过渡空间,兼具自然与人文要素,

也是海域生态系统与陆域生态系统交汇的重要区

域,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6]

。 湾区既是产业发展的

重要区,也是理想的宜居处。 为此,要吸引新产业和

人才,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土地价值提升和

产业结构的调整[7]

。 湾区是历史遗存丰富的乡愁

空间,在历史上往往是生产、生活的重要区域,有着

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文化村落、历史建筑、传

统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要素,是承载乡愁的

重要历史空间[8 - 10]

。 湾区是创新理念的践行区,依

托各类居住配套、金融商务、旅游文化、科研教育等

产业,成为具有区域性的经济活力中心和创新发展

走廊,是 城 乡 规 划 理 念 培 育、 萌 发、 扎 根、 成 长 的

沃土[11 - 13]

2 高质量发展理念对湾区新城规划指引

2. 1 坚守山水格局的生态空间

基于湾区大山水格局和生态环境分析,识别生态

要素、构建生态网络,对蓝绿空间提出控制要求。 要

构建基础生态框架,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将其与城市

土地利用共同作为城市空间格局发展的基础[3]

2. 2 融合高品质生产生活空间

结合湾区新城发展基础和地理优势,对产业构成

深入研判,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契合新城的新兴产业,

提升湾区土地价值。 应注重高品质居住环境塑造,完

善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游憩、休闲、娱乐、购物、

文化等配套,满足高质量生产和生活需求,实现人、

城、产融合发展。

2. 3 保护承载乡愁的历史空间

历史保护与文化再生,是实现文脉延续的重要手

段[14]

。 梳理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区域,最大化保护

地域历史人文的原真性。 要依托滨海区域的文化内

涵,打造承载历史的场景,将乡愁元素植入空间场所,

将文脉延续在居民的生活场景。

2. 4 构建高质量发展创新空间

促进信息化技术与空间要素相结合,强化城市空

间智慧化、立体化发展[15]

。 要推动地上地下一体化

建设,尤其是公共设施的立体综合化,如建设立体步

行系统、地下空间体系、空中绿地等。

3 厦门马銮湾新城提升规划实践

3. 1 项目背景

2002 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厦

门提出了“提升本岛、跨岛发展” 的发展战略。 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会议上,对厦门提出建设“高

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厦门本岛应与湾区

新城协同,形成“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 的态势。

马銮湾新城肩负着实现跨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规划理念创新、发展定位提升、建设品质优化等方

面,面临新的挑战。

3. 2 总体思路

高质量发展思想,为湾区新城提供了有效指引。

马銮湾新城提升规划在既有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上

开展,从保护生态、保障民生、提振产业、集约空间、完

善设施和打造智慧城市等多维度提出优化方案。

3. 2. 1 坚守生态优先的空间格局

马銮湾新城虽然汇集山、海、湾、湿地等丰富自然

要素,然而随着新城空间拓展,生态空间连通性降低,

内湾水动力不足、湾区水质变差。 因此,应梳理山水

格局和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对蓝绿空间提

出可操作的控制要求。

3. 2. 2 构建适应需求的产城空间

马銮湾新城重点发展生命健康、现代物流、商贸

旅游等产业。 原规划产业空间受到村庄、水渠、交通

等因素限制,产业与生活配套在规模、交通等方面衔

接不够合理,难以适应产业发展多样化要求。 应进一

步研究产业空间的布局及规模,打造高适应性的产城

空间。

3. 2. 3 留住承载乡愁的历史空间

马銮湾是近现代出洋通番的侨乡故居,其闽南古

厝、宗祠庙宇、古树古井等历史空间,承载着乡愁的记

忆。 应梳理历史文化脉络,系统保护零散的文化遗

存,在生活场景中注入活力,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3. 2. 4 充分利用湾区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是重要的资源,对拓展空间容量、完善

城市功能、疏解交通有着重要作用。 为此,应落实

TOD 发展理念,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地上地下一体化

综合开发,充分利用新城地下空间。

3. 3 规划内容的关键要素

3. 3. 1 优化生态空间

(1)连山通海的区域生态格局

分析大尺度山水关系,在区域层面形成“一海、两

第24页

2024 年 11 期 总第 317 期 张立峰·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厦门马銮湾新城提升规划研究 ·13·

山、三地、四廊道”的生态格局(图 1)。 南北视线景观

通廊连接天竺山、马銮湾、蔡尖尾山;东西城市天际线

高低错落,显山露水;保护过芸溪、深青溪、瑶山溪等多

条生态廊道,与北侧天竺山景区生态背景融为一体。

图 1 连山通海生态格局图

(2)联蓝通绿的新城生态网络

统筹“山、水、海、厝、林、岛、桥” 等景观要素,形

成联蓝通绿的生态网络(图 2)。 构建多层次、多功

能、多尺度、多景观、多效益的复合系统,提高生物多

样性和景观品质。 规划中,蓝绿空间占总用地 40% ,

绿化覆盖率大于 50% ,人均绿地指标达到 18 m

2

。 同

时,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监测的数字化平台,实现全

要素全生命周期智慧生态监管(图 3)。

图 2 联蓝通绿生态网络图

图 3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监管体系图

(3)水清岸绿的生态海湾

通过“山水林田湖草” 的系统治理,实现水清岸

绿的海湾(图 4)。 强化沿湾绿环,增加绿地总量,塑

造 3 条南北山水绿廊, 主轴宽度提升至 200 m ~

250 m,环湾生态廊道提升至 80 m ~ 100 m,同时增加

新月公园、西湾公园等面状湿地。

图 4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图

3. 3. 2 融合生产生活空间

(1)集中集聚的产业空间

总体结构形成三大圈层(图 5)。 第一圈层为马

銮湾核心城市配套产业;第二圈层带动杏滨工业、电

商谷、东孚休闲健康城、海西生物医药港、新阳工业园

等园区升级;第三圈层带动灌口机械工业集中区、天

竺山森林公园、角美生物医药港、海沧南部信息消费

产业园、船厂与鳌冠湾片区等外围区域产业转型。

产业定位方面,重点发展智慧科技、生命健康、商

务文旅、现代物流四大类产业。 要盘活梳理闲置用

地、低效工业等存量用地,使产业用地由 451 hm

2 增

加至 863 hm

2

,整合 8 个成片开发组团,为产业招商提

供空间载体,如图 6 所示。

第25页

·1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5 区域产业发展格局示意图

图 6 马銮湾产业组团布局图

(2)显山露水的城市空间

落实“大密大疏、集约高效”的规划设计理念,强

化新城中心和 TOD 节点,突出中心建筑组群和集中

绿地相结合的形象,形成“一心、双廊、两湾、四岛、一

门户、多节点”的城市空间结构(图 7),彰显“城在海

上,海在城中”的空间特色。

图 7 城市空间结构图

(3)品质宜居的生活空间

优化环湾公建布局,市级公建设施优先布局于外

湾(图 8),规划马銮湾文体中心(含体育场馆、科技

馆、图书馆、文化宫)、闽南文化博物馆。 滨水重要节

点规划留白,为大型公建项目落地预留空间,策划剧

院、美术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

图 8 活力公建环布局图

高标准配置文、教、体、卫、养等民生设施,按照服

务 50 万人口,划分 5 个街道,49 个社区,构建 15 分钟

生活圈。 在步行尺度范围内,采用设施复合利用的方

式,形成社群融合的居住单元、高效质优的公共服务、

舒适均好的开放空间、便捷安全的交通网络、配套完

善的现代化产城融合示范区,如图 9 所示。

图 9 产城融合示范区效果图

3. 3. 3 保护历史空间

以“应保尽保,宜留则留、活化利用,因地制宜”

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建筑风貌。 应开展

历史文化要素调查,梳理不可移动文物 208 处、文保

单位 11 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197 处、历史风貌建

筑 19 处、古树名木 25 棵。 将文物古迹、遗址古建、乡

愁元素等予以统筹保护,结合村落、水系、公园等开放

第26页

2024 年 11 期 总第 317 期 张立峰·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厦门马銮湾新城提升规划研究 ·15·

空间系统,形成“三片两区、两带多点”历史风貌总体

保护格局(图 10),活化新垵、霞阳、西滨 3 个风貌建

筑集中区。

图 10 历史风貌保护格局图

对具有历史风貌价值的村庄,采取集中成片保

护、带状点状保护、移动迁建保护三种方式。 将建

筑质量良好且分布集中连片,风貌协调统一的新

垵、霞阳、西滨整体成片保留,集中保护( 图 11 ) ;

建筑质量较好,造型、结构、材料、装修装饰等具有

典型地域性特色,工艺美学价值高的历史建筑、文

保单位,原地保留、保护修缮;建筑质量及风貌较

好的传统建筑,考虑就近腾挪迁并至历史风貌建

筑集中连片的村庄,或结合规划方案,迁入公园绿

地内进行保护。

图 11 西滨传统风貌集中区示意图

3. 3. 4 构建立体城市

依托轨道交通线网,打造“站城一体、功能复合”

的立体城市。 马銮湾中心岛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系统

布局,将轨道交通换乘、地下道路、地下停车、市政管

廊、地下商业及配套等设施分层开发,并与地上慢行

系统、空中连廊等形成多层次联系,实现地上地下一

体化设计、复合开发(图 12)。 以轨道站为“点”进行

地下综合体开发,打造立体商业动线,形成地下空间

节点;以轨道为“线”,强化地下空间与站点通道的衔

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地下公共空间发展轴

线;以城市功能分区为“面”,协调各片区地上地下功

能,统筹布局地下空间的业态;以地下设施系统为“网

络”,整合市政、交通、防灾、公共服务等设施,形成集

约的地下空间网络。

图 12 地上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示意图

3. 4 协同创新

3. 4. 1 工作机制创新

马銮湾新城提升规划采用多专业协同的工作模

式,由规划专业形成总设计师团队全过程统筹,自上

而下的规划传导和由下而上的设计反馈相结合(图

13),协调生态、水利、建筑、交通、市政等十余个专业

团队,保障规划落实和持续优化,实现高质量规划

编制。

图 13 工作机制示意图

第27页

·1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3. 4. 2 技术路径创新

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分析、水动力模型分析和生境

质量情景分析等方法,识别生态廊道、划分生态功能

区,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对象与栖息地区域,

提出生态修复的管控要求。 应搭建智慧监管平台,构

建网络化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监管体系,实现生态保护

闭环。

3. 4. 3 保护方法创新

开展 50 年以上历史建筑普查甄别与城乡温情因

子普查挖掘。 通过数字化创新技术,实现数字化采

集、普查信息批量自动生成,生成马銮湾新城历史记

忆与温情脉落一张图,实现保护对象从类型、数量到

内涵的拓展。

3. 4. 4 地下空间设计创新

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对地下公共空间、公共设施、

交通体系、市政设施一体化设计,建立“总体控制 + 图

则指引”的规划传导路径,兼顾 “公益性和经营性”

“连通性和独立性”,设置刚弹结合的管控要素,保障

地下空间的实施。

4 结语

湾区新城作为海湾型城市的重要组成,是城市发

展战略在新时代纵深推进的重要区域,其面临着发展

定位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建设思路优化的新挑战。

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湾区新城提供了有效指引。 马銮

湾新城提升规划在既有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上,以问

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精准研究。 从生态到民生,

从产业到空间,从承载力到立体城市进行多维提升,

以期实现产业、功能、空间、文化等各方面高质量发

展,提高城市竞争力,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实现发展

成果全民共享。

参 考 文 献

[1] 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

战略路径[J]. 管理世界,2019,35(7):1 - 7.

[2] 赵剑波,史丹,邓洲.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 J]. 经济与

管理研究,2019,40(11):15 - 31.

[3] 于海霞,徐礼强,陈晓宏,等. 海湾型城市滨水空间的战

略区位及生态格局———以厦门市马銮湾新城为例[ J].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7):1130 - 1138.

[4] 杜勇. 海湾型城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模拟[D]. 福州:福

州大学,2018.

[5] 徐泽洲,赵一新,马清,等. 青岛市大尺度海湾型空间结

构的交通方式选择[J]. 城市交通,2012,10(6):22 - 27.

[6] 郭红雨.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J]. 华中建筑,1998

(3):85 - 87.

[7] Fageir M,Porter N,Borsi K . Contested grounds; the regeneration of Liverpool waterfront [ J]. Planning Perspectives,

2020(3):1 - 23.

[8] Jiang F,Zheng Y N . Based on the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Image of the Waterfront Place Design [ J]. 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2014,496 - 500:2435 - 2438.

[9] Iqbal T,Rani W,Wahab M H . Regenerating the Identity in

Historic Waterfront:A Case Study of Central Market Waterfront,Kuala Lumpur[ J].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020,409:012001.

[10] 郭红雨,蔡云楠.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再开发[ J]. 热带

地理,2010,30(2):121 - 126,134.

[11] Bassett K,Griffiths R,Smith I . Testing Governance:Partnerships,Planning and Conflict in Waterfront Regeneration

[J]. Urban Studies,2002,39(10):1757 - 1775.

[12] 李晓宇,朱京海,张晓云,等. 从“滨河” 生态建设到“拥

河”综合提升———沈阳市“一河两岸” 可持续发展策略

研究[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 持续发

展 理性规划———2017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 规

划实施与管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726 - 737.

[13] 苏婷,刘玮辰,吴巍,等. 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的研究进展

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23,42(2):392 - 405.

[14] Montgomery,John. 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Part 1:Conceptualising Cultural Quarters [ J].

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2003,18(4):293 -306.

[15] 刘泉,史懿亭,赖亚妮. 智慧城市场景的概念解读与特征

认知[J/ OL]. 国际城市规划:1 - 13[2023 - 05 - 11]. https: / / doi. org / 10. 19830 / j. upi. 2022. 389.

第28页

2024 年第 11 期

总第 31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1·2024

Vol·317

福州市滨海新城一期水系项目滨水空间

景观设计与生态实践

高 屹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探讨福州市滨海新城一期水系项目的景观设计策略与实施过程,分析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实

现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恢复与美学提升。 文章从滨水空间的战略地位出发,深入分析了福州的地理特征及其对设计的

影响,提出了基于生态与文化融合的规划设计构想。 项目实施策略和成功的经验,为未来滨水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滨水空间;生态水系;城市规划;滨海新城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1 - 0017 - 04

Landscape Design and Ecological Practice of Waterfront Space in the Phase I Water

System Project of Binhai New City,Fuzhou City

GAO Yi

(FuzhouPlannina&DesianResearchInstitute Group Co. ,Ltd. ,Fuzhou 350108)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ie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first phase of the water system project in

Binhai New City,Fuzhou,analyzing how innovative design concepts and technical means can achiev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aesthetic enhancement of urban waterfront spaces. Starting from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waterfront spaces,the paper deeply analyzes Fuzhou?s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mpact on design,proposing a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y and culture. The

summary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provides guidance for future waterfront space design.

Keywords:Waterfront spaces; Ecological water system; Urban planning; Binhai new city

作者简介:高屹(1983. 11—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38069019@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1 - 02

0 引言

水作为生命之源,自远古以来便与智慧和美德有着

密切的联系。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智者乐水”,而老子

亦在《道德经》中强调“上善若水”。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

彰显了水的深远内涵,也为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理

念提供了哲学基础。 古今中外,许多城市依水而建,水与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现代城市滨水

空间是城市绿地开发中的重要资源,滨水空间给人们提

供了轻松愉快的观水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

富地域风貌、展示城市文化特色。 因此,滨水地区往往是

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城市景观特色最明显的地段[1]

滨水地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愈发受到

社会各界的关注。 福州市滨海新城一期水系项目作为城

市发展的关键项目,其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对于推动城

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项目建设背景

为了构建福州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真正把福州建设成滨海滨江的现代化大都市,东扩至

马尾、南进至长乐成为了重要的战略选择。 沿着习近

平总书记为福州擘画的宏伟蓝图,坚持 “3820”战略

工程思想精髓和贯彻落实“东进南下,沿江向海” 的

城市发展战略,福州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

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域融入新区新城建

设,持续掀起高质量发展热潮,如图 1 所示。

图 1 滨海新城破土而出,展示出蓬勃生机

2 项目建设概况

福州滨海新城的建设,是实现福州战略转型的关

键一步。 新城位于沿江和向海两条轴线的交汇处,拥

有 188 km

2 的规划面积。 其不仅实现了“东进南下”

的发展战略构想,而且标志着福州市从“三山两塔一

条江”的滨江城市向“七山两江一面海”的滨江、滨海

城市的重大跨越。 东南大数据产业园作为推动滨海新

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起点,一期水系景观工程,是大数

据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滨海新产业园一期水系项

目位于滨海新城核心区内,涵盖湖东河、万沙河、漳江

第29页

·1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河一期及漳江支河 4 条城市内河,被列为福建省重点

项目。 该项目总计绿化面积达 53. 3 万 m

2

,河道总长

9. 6 km。 工程以东湖为核心,通过 4 条生态水系相连,

串联起新城内的多个重要景观节点,成为滨海新城极

具代表性的滨水活力绿廊。

当前建设场地内的水系布局及防洪治涝标准,已

无法满足滨海新城的发展需求。 场地周边主要为农

田和水塘,河道上存在多个阻水建筑物,如桥梁、拦水

堰以及过路涵洞,这些结构严重影响了河道的行洪能

力,阻碍了洪水排放,加剧了区域洪涝灾害。 在非汛

期,河道水流减少、流速降低,导致河床淤积。 现状河

道不仅承载雨水径流,也承载着各类污水排放,尤其

乡镇污水直排,使得河道水质恶化,水生植物如水葫

芦过度生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进一步阻塞河道,致

使汛期行洪不畅。 此外,现状河道经过居民区段的驳

岸主要以挡土墙构成,功能相对单一,加之长期维护

不善,已无法满足整个片区的防洪排涝需求。

3 规划设计构想

蓝绿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涉及城市中的水体和绿地系统。 蓝绿交织有助于提升

城市的生态质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福州

市滨海新城一期水系项目的规划设计中,核心构想是

打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滨水环境。 通过此项

目的实施,不仅期望显著提升该片区的防洪排涝能力,

同时能为城市注入更多的生态活力,提升城市的整体

品质,使其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之地,如图 2 所示 。

图 2 蓝绿交织,提升滨海新城整体品质

本项目秉承“共享缤纷水岸,慢活蓝绿空间”的核

心理念,致力于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 设计

策略着重于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精心规划的水系和绿地,创造出一个生态且充满

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 通过引绿汇湾、流水兴城、水城

共生、人水共融的设计理念,将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

景观融为一体。 以水为主线,充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让水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统筹规划,将各

种生态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绿色生态渗入城市的

每一个角落。 此项目集生态修复、自然水系、滨水活

力、慢行系统、文化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为滨海新城

成为绿色、生态、现代化的城市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4 项目实施策略

4. 1 滨水生态空间的塑造

在实施策略中,优先考虑滨水空间的生态重塑。

这一策略强调水域与绿地的有机融合,旨在构建一个

连续的生态网络,从而提升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增

强生物多样性,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场地设计过程中,着重保护现有水域和绿地,积极

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确保水域和绿地之间的连通

性,形成滨水生态廊道。 水系设计依托《福州滨海新

城防潮防洪排涝总体规划》,以现状水系、生态环境为

基础,汇水织网,塑造层级分明的水湾网络。 规划 20

年一遇的规划排涝水位 3. 37 m ~ 3. 41 m,河底高程

- 1. 5 m,为生态水系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设计坚持

生态文明建设,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打造可持续发展

的绿色生态的自然滨水公园。

4. 1. 1 近自然水系营造

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是塑造生态水系形态多样性

的重 点, 设 计 以 现 有 的 河 塘 和 农 田 为 基 础, 采 用

MIKE11 河网模型进行计算,优化水面形态,打破规划

中笔直对称的岸线,因地制宜地打造出自然弯曲的生

态岸线,营造出接近自然状态的水环境。 同时,结合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形成接近自然的生态水系,去

除淤泥,固本培元,恢复河流的生态环境。 蜿蜒的河

道,形成了细沟、浅滩、深潭、弯道等不同宽度和深度

的多样形态,如图 3 所示。 河流形态的多样性促进了

河流的自然发育过程和生态过程,形成了多种动植物

栖息地,有利于生物多样性[2]

。 通过人工湿地、生态

岛等技术手段,恢复和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营造自

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让流域重现生机。

图 3 蜿蜒的水系,重塑近自然河流

4. 1. 2 生态驳岸建设

采用生态工程方法建设的滨水岸线,旨在为生物

提供栖息地,使其具备防洪、净化水质等功能。 在本

次滨水空间的驳岸设计中,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和功

第30页

2024 年 11 期 总第 317 期 高 屹·福州市滨海新城一期水系项目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与生态实践 ·19·

能需求,选择适宜的生态驳岸类型。 依据水文地质条

件和景观需求等因素,驳岸被分为自然型、人工型和

混合型等不同类型。 本次河道驳岸设计中,常水位以

下采用了格宾石笼挡墙,每个石笼由 1 m × 1 m ×

0. 5 m的钢筋笼装填石块组成,并以钢筋绑扎或焊接

方式连接。 墙身迎水面按 1∶ 1 坡比堆砌,挡墙基础厚

0. 5 m,迎水面墙脚设抛块石护脚,上部绿化放坡与下

部挡墙之间设宽 1. 4 m 的河滩地。 墙背回填砂性土,

墙顶回填 0. 8 m 厚粘土,在据驳岸线 4 m 外采用原土

回填。 挡墙基础下采用 0. 5 m 厚的级配碎石换填后,

再铺设 0. 1 m 厚素砼垫层。 常水位以上至洪水位部分

采用 1∶ 3 以上的自然放坡,并铺设水土保护毯,以防止

水土流失和水流对土壤表面的冲刷,促进植物生长。

水中的石笼还可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以及吸附藻类

和抑制浮游生物,有效提高水体透明度,如图 4 所示。

图 4 打造“会呼吸”的生态驳岸

4. 1. 3 海绵城市设计

在河岸两侧绿地的设计中,合理利用竖向,采用海

绵城市技术,通过设置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等,结合滤水

材料,从源头上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净化,实现地面雨水径

流量的75% ~ 80% 控制。 雨水花园中的植物和土壤层

能有效过滤污染物,增加地下水补给。 此外,公园的主

路、支路及广场铺装,均采用透水混凝土和陶瓷透水砖作

为主要透水铺装材料,以促进雨水渗透,减少地表径流,

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同时在滨水区域构建部分人工湿地

和自然生态岛,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功能,吸收

水中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质。

4. 2 慢行系统全线贯通

滨海新城慢行系统遵循《福州滨海新城慢行系统

(自行车专用路)建设研究》的指导思想,重点突出“临

海、环湖、滨河、环城”的生态与城市特色,在滨海一期

水系项目内实现全线贯通。 河道两侧 33 km 的园路,

不仅串联了河道两侧多处串珠公园,还将青少年图书

馆、滨海体育公园、VR 小镇等重要城市公共空间连接

起来,促进了城市功能的整合和人文交流,形成了连续

的自行车道和林荫步道,确保行人和骑车人能够无障

碍地穿行于整个新城区域,从而极大提升了滨海新城

的生活体验品质。 主路宽度为 6 m,道路横坡小于

2% ,纵坡坡度宜小于 1. 5% ,最大不超过 5% 。 面层采

用透水性强、防滑经济的材料进行铺设,通过色彩将人

行道与车行道加以区分,实现慢行空间的融合和渗透,

提升滨水活力与品质,构筑了一个全面的体验新城品

质生活的网络。

4. 3 多元热点荟聚活力

本项目的滨水绿地采用“园林 + ”的发展理念,整合

了多种功能和元素,旨在打造一个生态、活力、智慧并存

的城市绿洲。 设计依据上位规划,为满足周边居住地块

的功能要求,在漳江河设置了一处约 5. 4 hm

2 的综合体

育公园。 设计结合了滨水绿地的自然特征,提供了多样

化的体育设施,如篮球场、网球场、11 人制足球场等适合

年轻人活动的标准球场。 同时,为了满足老人和孩子需

求,公园内考量了多功能健身场、儿童活动空间、轮滑训

练场等非标准场地,并利用1000 m

2的绿地设置了生态露

营地,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全龄化的活动空间。 本次设计,

还结合《滨海新城水上旅游规划》相关指导意见,在水系

沿线的重要城市节点设置了游船码头,全面展现城市的

特色与魅力,促进城市旅游的发展。 结合码头点位,利用

滨水的景观资源,设置了观景平台、休闲广场和 15 座滨

水服务建筑,为滨海新城内河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如图5 所示。

图 5 营造多元荟萃的滨水活力空间

此外,绿地建设将依托大数据产业园引入智慧园

林,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升园林的管理

效率和游客体验。 如公园智能灌溉系统可根据土壤

湿度自动调节灌溉量;智能导览系统可为游客提供个

性化的游览路线和信息;智慧体育公园则可以利用数

据分析优化运动计划,并通过智能设备如智能跑道、

互动屏幕等,增加运动的趣味性。

4. 4 滨水植物景观与生境多样共存

4. 4. 1 盐碱土壤的改良

由于滨海新城片区风力较大,土壤盐碱化严重,

空气氯离子成分较高,盐碱地绿化的首要问题是改良

土壤,以达到植被种植的土壤酸碱度要求,保证苗木

的成活率。 首先,根据土壤原有性质,理化指标的不

同,选择以不同的比例,添加粉煤灰、作物秸秆和其他

第31页

·2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有机物料,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打破毛细管作用,

增加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持水力,提高土壤有机质

含量,调节 PH 值(表 1)。 待种植土回填后,对土壤做

深翻处理,提高土壤通透性,同时施用有机肥,以提高

土壤肥力。 有机肥还可以通过鳌合作用,固定土壤中

溶解的盐离子,降低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含量。 最后,

将种植土深翻平整后,经过 2 ~ 3 次的雨水或淡水淋

洗,使土壤达到种植要求[3]

表 1 土壤改良细则表

土壤改良应符合下列规定 土壤改良配比 防盐碱措施

①对 pH 值 < 6. 55 或 > 7. 5 的土壤,应采用石灰、

草木灰或酸性介质进行土壤改良,使土壤栽植层

内达到 pH 值 6. 5 ~ 7. 5。

②总孔隙度不符合要求的土壤,必须采用有机质

或疏松介质加以改良,如粘重土和粉末结构土应

加入 30 ~ 40% 的粗砂。

③对有机质低于 2% 的土壤,应施腐熟的有机肥

或含 丰 富 有 机 质 的 介 质, 调 整 到 有 机 质 含 量

≥2% 。

④土壤改良的深度参考:草本花卉 30 cm:草坪地

被 30 cm,小灌木 45 cm,大灌木 60 cm,浅根乔木

90 cm,深根乔木 150 cm。

不同土壤配土改良的参考配方体积比为:

①滨海风沙土的改良:滨海风沙土:赤红壤:

腐植土 = 3∶ 5∶ 2

②黄赤土的改良:黄赤土∶ 腐植土 = 8∶ 2

③赤红壤的改良:赤红壤∶ 腐植土 = 9∶ 1

④粗骨性红壤改良:粗骨性红壤∶ 腐植土 =7∶ 3

在盐碱地区绿化,建防盐碱隔离层是非常重

要的技术措施,铺设隔离层对切断毛管上升

水,抑制土壤返盐有良好的作用。

具体做法:先在地表挖深度为120 cm 的土坑,

坑的周围用塑料薄膜进行封闭,然后在底部

铺 20 cm 厚的碎石块(大粒砂、炉灰渣),此层

上面再依次铺 15 cm 厚的秸秆(麦糠、锯末、

树皮);20 cm 厚的基肥(与土混合),65 cm 的

优质客土无条件时,简单的做法在底部铺

20 cm厚的隔离材料后,然后分别加基肥和园

土或优质客土。 若开挖深度浅时,也要保证

隔离层与苗木根系之间有 30 cm 厚土层。

4. 4. 2 结合耐盐碱植物塑造自然式滨水空间景观

滨水绿地,是城市区域与江河湖海等水域相接范

围内的绿地,处于水陆交错带,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

性。 在种植设计上采用低维护、低养管的配置模式,

优先选择主根发达、深根系、木质密实和抗风能力强

的耐盐碱乔木,并辅以灌木、草地及多样化的水生植

物,塑造丰富多样性的河道绿化。 在绿化设计过程

中,由于场地风力较大,土壤较贫瘠,周边遮挡物较

少,可供种植的苗木种类有限。 因此,固短期确保成

活、成荫。 风口处及风较大的区域,通过局部密集的

树木种植,如花叶高山榕( Ficus altissima Blume)、小

叶榕( Ficus concinna ( Miq. ))、大叶榕( Ficus virens

Aiton)、秋枫(Bischofia javanica Blume) 等常绿乔木,

将其形成茂密的林冠,创造出浓郁的森林景观,有效

防止风蚀和减少噪音。 近期以绿为主,分区块考虑不

同的绿化种植模式,丰富绿化景观。 在立地条件较好

的区域,设计宫粉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L. )、刺桐

(Erythrina variegata L)、黄槿(Talipariti tiliaceum(L. )

Fryxell)、乌桕(Sapium sebiferum)等开花色叶乔木,注

重竖向层次丰富度与色彩的打造,以吸引鸟类停留。

部分腹地较大的区域,十分适合营造疏林草地的滨水

景观,通过保留现状湿地浅滩等生物净化区域,可为

动植物提供生态栖息地。 现状长势较好的乔木就地

保留,设置草坪空间,结合草本开花植物组合,可有效

提高生物多样性。 水岸沿线种植美人蕉(Canna indica L. )、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 versicolor)、香蒲

(Typha orientalis C. Presl)、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等耐盐碱水生植物,并结合孤岛种植东方杉( x

Taxodiomera peizhongii),形成群落式景观。 岸线在植

物的分割下似断非断,虚实搭配,形成丰富多样的滨

水空间,既满足了人们的感官需要又符合对生态功能

的需求[4]

,如图 6 所示。

图 6 植物景观与生境多样共存

5 结语

有史以来,滨水地带在人类日常生活中都扮演重

要的角色。 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娱乐活动,人类都对

滨水地带情有独钟[5]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滨水

地带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地景观

营造,对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具有重

要意义。 自 2017 年启动建设以来,福州滨海新城在

“东进南下”战略指引下,通过多年的规划建设,路网、

水网 、绿网已初具规模,构建了河湖连通、水系循环、两

岸绿树、处处亲水的城市水系,成为滨海新城展现绿水

青山的张靓丽名片之一。 通过总结滨海治水经验,打

造更加生态、美观、智能和富有活力的滨水空间,让城

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空间。

参 考 文 献

[1] 曾军.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分析[ J]. 中国科技博览,

2014(23):271.

[2] 雷泽鑫,杨冬冬,曹 磊,等,城市河道“近自然化”修复案

例研究与启示[J]. 景观设计,2019(6):20 - 27.

[3] 郑树洪. 滨海盐碱地原土改良绿化施工技术[J]. 科学中

国人,2016(10):11 - 14.

[4] 孟卓,郝培尧,董 丽. 浅谈滨水空间植物景观[ J]. 景观

设计,2012(6):96 - 99.

[5] 郑潇. 滨水景观:连接、创新与促进[ J]. 景观设计,2018

(1):2 - 11.

第32页

2024 年第 11 期

总第 31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1·2024

Vol·317

中共湖里区委党校集约化设计策略探究

王连辉

(厦门东翔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摘 要:在城市密集化发展背景下,建筑用地呈现越来越紧张的趋势,建筑空间集约化设计理念的发展与设计,成为实

现校园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此,主要阐述设计团队在中共湖里区委党校的设计中,在用地局促的条件下,

运用集约化设计策略,采用多元、立体、复合、内外渗透等手段,使党校建筑的整体空间更加丰富、开放、灵活,满足创新

教育所要求的多维空间,从而展现集约设计对整个建筑品质的提升及空间的高效利用,为现代党校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集约化;多维空间;设计策略;党校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1 - 0021 - 05

Exploration into the Intensive Design Strateg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uli District Party School

WANG Lianhui

(Xiamen Dongxiang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Xiamen 361000)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urban densification,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of tightness in building land.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compact architectural space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ampus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primarily elucidates how the design team,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limited land availability at the Lakeside District Committee Party School in

Zhongguan,employed compact design strategies. They utilized diverse,three - dimensional,composite,and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permeable methods to enrich the overall spatial quality of the Party School building,making it more open and flexible. These measures meet the

multi - dimensional spatial requirements for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demonstrate how compact design enhances overall building quality

while efficiently utilizing space. This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or reference and emulation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in modern Party School architecture.

Keywords:Intensification; Multidimensional space; Design strategy; Party school building

作者简介:王连辉(1978. 02—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19366472@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2 - 06

0 引言

有关“集约” 的研究,最早出现于古典经济学中

李嘉图关于“农业地租”

[1] 的理论。 之后,在李嘉图

理论的基础上,著名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提

出报酬递减规律,阐述了土地的合理集约度的问

题[2]

。 目前,集约化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 - 2020 年)调整方案》中,被指定为我国土地利

用的指导原则之一,即由过去向外扩张转变为对内涵

的挖掘、由粗放低效转变为集约高效利用[3]

。 本文探

讨的集约化设计,不仅指土地的高效利用,更侧重建

筑功能、建筑空间的集约优化设计。

建筑的集约化设计策略,是通过立体化的土地利

用,将建筑往垂直的方向发展;广义上的立体化,是指

城市空间利用和形态发展的普遍特征;而狭义的立体

化,是指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组织的立体化。 在

集约用地的同时,也促进建筑功能空间逐渐集中。 立

体化功能房间、活动场地和各类流线的组织设计,使

得各功能区形成彼此集约关联的系统。 在这种系统

视野下,传统教育建筑的行列式、分散式平面发展模

式,在建设时会显现校园土地利用率低,有悖于城市

节约土地资源的发展方向。 而且分散的布局压缩校

园其他空间,存在校园绿化和可供学生课间活动的公

共空间严重不足等问题。 因此,这种集约化模式开始

逐渐被引入到校园空间的设计之中,成为人们解决现

代校园空间问题和探寻未来校园发展的新方向。

1 项目概况及背景

中共湖里区委党校位于厦门市湖里区五缘湾片

区,东临仙湖路,南靠穆厝南路,北为 9 m 宽的规划路,

交通便利,自然环境良好。 其用地面积 10 768. 431 m

2

,

总 建 筑 面 积 44 236. 52 m

2

, 其 中 计 容 建 筑 面 积

第33页

·2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30 130. 04 m

2

,地下建筑面积 14 106. 48 m

2

。 项目是

以党校教学为主,集教学、会议、住宿为一体的现代化

党校。 建筑功能上设有教室、办公室、报告厅(含 700 多

人大报告厅)、图书阅览室、餐厅、宿舍楼等,除了教学设

施外,还设置了党群活动中心、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地等

配套设施。 项目用地紧张,建筑功能复杂,使用空间高度

融合的需求,充分体现集约化设计的必然趋势。

2 党校设计的特殊性

党校不同于普通的校园,是一个培养高素质领导

干部队伍的课堂,也是培养情操、追求真理、交流思想

的场所。 因此,建筑和环境的设计应注重立意、着力

体现党校的精神内涵。 党校区别于普通大学的特点

包括:①党校学员包含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党员,具

有年龄层次大,工作领域涵盖面广的特点;②党校教

育实行短期培训和全日制教育并行,具有短时性和规

模不确定性的特点;③党校以思想教育为目标,校园

文化工作在党校中占有重要地位[4]

《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校)工作条例》 要求:

加强县级党校(行政学校) 和基层党校建设,有条件

的乡镇(街道)党(工) 委,可以设立党校[5]

。 区级党

校是全国党校系统最基层的一级党校,在区党委直接

领导下,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短期轮训,是基层党

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主阵地,担负着教育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体责任。

鉴于党校的特殊性和最为基层的党员轮训,在总

体设计理念上,既要把握现代化校园空间环境和党建

性质的特点,又要考虑用地紧张的集约化布局。 在对

校园空间进行集约化设计时,不仅要追求对空间本身

的高效利用,同时也需要注重对空间文化性与创新性

的突出呈现,这样才能使师生们的校园生活与整体环

境有效结合,进而形成蕴含无限可能的文化生态。

3 总体布局的集约化

3. 1 从城市维度开拓多元空间

在项目用地紧张,建筑功能复杂的背景下,探索建

筑群体组合与城市空间营造,需要了解城市土地利用

模式和城市形态发展的集约化机制[6]

,最终采用集约

化设计思维。 建筑总体布局从城市维度进行整体设

计,采用高低错落和退让的策略,形成多维的活动空

间。 首先,形体上将建筑高度分为 3 层、10 层和 23 层

三个层级,形成主楼与副楼、副楼与裙房之间叠层退

台,高低错落的屋顶叠落。 北侧为现有的一层配电工

程,高层建筑退用地红线约 20 m,减少建筑对周围道路

压迫感,同时形成有层次、有节奏的城市公共界面;其

次,建筑与东侧道路退让形成宽阔的入口庭院,裙楼之

间用连廊围合成开敞的庭院,底层的局部架空等,不仅

为学员营造出多层次的活动空间,解决了因用地局促

使室外活动空间受限的问题,同时建筑与周围环境达

到自然融合,和谐统一的效果,如图 1 ~ 图 2 所示。

图 1 规划总平面图

图 2 实景鸟瞰图

3. 2 从使用角度整合群体空间

党校是以教学为主,集教学、会议、生活为一体的

综合性校园。 由于项目用地紧张,功能复杂,只能将

多种功能融合在一栋建筑里,将各功能体块切分整合

形成灵活多变的建筑群体。 尤其是大体量的体块位

于北侧。 本设计采用大尺度退让、高低体块的切分、底

层跨两层的架空等处理手法,使整体建筑对四周道路

形成友好界面,在有限的空间里重组各功能区域,充分

运用集约化设计理念,做好各功能区域的立体、叠加布

置和各出入口的设置,使各功能空间紧凑有序,如图 3

所示。

第34页

2024 年 11 期 总第 317 期 王连辉·中共湖里区委党校集约化设计策略探究 ·23·

图 3 体块分析图

(1)功能分区的有序组织

在集约设计策略理念的引领下,将学校功能分三

大块,分别为教学区、宿舍区、会议区,校园分区明确。

西北侧主楼为宿舍区,西南侧裙房为会议区,东北侧

副楼为教学区。 教学楼与宿舍楼错位穿插,裙房立体

叠加布置大小报告厅,均表现出空间构成的多元性。

不同的尺度和形式,标示着其功能上的差异和空间的

节奏性与自由性。 建筑从传统封闭的单一主体,逐步

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综合体,特别是将更大范

围的入口广场引入整体设计之中。

各区之间努力做到动静明确有序,架构完善,流

线清晰,整体功能布局合理,以期在有限的用地上实

现多功能空间组合,创造出丰富的建筑空间层次,使

用空间灵活便捷。

(2)各功能出入口的设置

校园通过南侧和东侧的广场分流组织人员。 主

要人行出入口设于基地南侧的穆厝南路和东侧的仙

湖路上,在基地的南侧和北侧各设置一个车行出入

口,实现人车有效分流,各功能区的人行入口相对独

立,互不干扰,而又有机联系。

东侧人行主入口退让红线较大距离,留出开阔的

用地,作为校园集散、景观广场。 裙房和主楼之间设

置南北贯通的架空通道,东西相通的中庭空间区分各

功能群体,整体功能布局紧凑,空间丰富有序,交通便

捷,风雨无阻。

4 单体设计的集约化

4. 1 多元复合的空间营造

在平面布置上,力求体现功能上先进性、灵活性、

适应性,紧凑有序的空间布置,在保证各功能空间合

理的同时,达到节约用地的效果。

底层报告厅四周柱廊和入口的大台阶,均彰显了

建筑的庄严与肃穆,体现党校的精神特征;主楼的底

层局部架空,又使得局促的用地变得丰富和生动。 入

口柱廊贯通至建筑底层的架空部分与食堂、教学楼、

宿舍等门厅相连,形成流线的连贯性;裙房其它各层

与主楼用连廊将各个功能空间串联起来,使得校园的

空间结构脉络清晰,如图 4 所示。

图 4 一层平面图

裙房设有大小 3 个报告厅和一个羽毛球馆,一层

大报告厅设有池座和楼座,共设 700 多个座位,中、小

报告厅分别为 280 座和 120 座。 报告厅是党的思想

理论学习与学术交流研讨的重要场所,党校设置的大

小现代化学术报告厅,配备智能化的多媒体系统搭配

可折叠多功能座椅,为各类学术研讨交流提供了高

效、灵活的学习场所。 裙房中、小报告厅和羽毛球馆

叠加设置在大报告厅的上部。 这种集约化设计,不仅

土地利用充分,也使得各功能区域既独立又联系,交

通便捷、使用高效,如图 5 所示。

图 5 三层平面图

教学楼和宿舍楼把食堂、宿舍、办公、教学等功能

叠加设置,也是对各功能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 宿舍

楼一层为门厅和各辅助房间,二层为健身房,三、四层

为食堂,五 ~ 八层为办公和辅助教学用房,九层以上

为宿舍。 这种功能用房的叠加设置,实现了功能的高

第35页

·2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效整合。 教学楼的教室设置也适应新时代党校的需

求,打破传统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之间的界限,以通

用教室、讨论室、休息厅、休息廊的形式,对区域规划

重新构建。 通过功能区域资源整合的方式,在确定大

致基本功能体块的基础上,将功能相似的空间集中在

同一片区域,并以挑出空间或过渡空间将它们彼此相

连,在实现高效整合的同时,形成富有趣味性和探索

性的多层次学习场域,如图 6 所示。

图 6 剖面图

教学楼和宿舍楼主要朝南北方向布置,南面为校

园广场和大屋顶平台,没有视线遮挡,减少噪音干扰,

通风良好。

4. 2 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

室内公共空间开敞明亮,舒适灵活。 阳光透过柱

廊与门厅落地的玻璃采光窗,在廊道洒下层层光影,

宽大的玻璃将景观和开敞的视野引入室内。 底层架

空和连廊连接不同的内外庭院空间,把内外空间整合

贯通,相互流动渗透,使空间灵活多变,适应各种需

求,是学员很好的学习和交流场所。

透过大面积通透的落地窗,打通室内外的视野、

光线,让室内也成为亲近自然的空间。 入口门厅采用

挑空设计,宽敞大气。 大楼梯与上空回廊相结合,使

空间更加精彩,满足审美及精神文化需求。

4. 3 新技术的支撑

项目的裙房底层设有约 850 m

2 的报告厅,报告

厅为设有楼座的大空间结构,三层在报告厅上设计两

个小报告厅,报告厅结构最大梁跨 24. 0 m。 在如此

大跨及上部超荷重的情况下,考虑到变形裂缝要求、

层高限制及综合经济指数,结构采用大跨度预应力

梁,大跨度混凝土框架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钢筋和

非预应力钢筋混合配筋,做到了经济与技术的完美

结合。 大跨度的混凝土结构屋面为屋顶花园的建造

提供了可能。 屋顶花园建设,也是实现集约化设计

的重要策略之一,如图 7 所示。

图 7 报告厅室内实景图

5 室外空间的集约化

5. 1 多层次交流空间营造校园文化气息

党校以思想教育为目标,校园文化在党校中占有

主导地位。 学员间的互动交流也成为校园文化组成

的重要部分。 因此,在交往空间设置中,以学员参与

活动为中心,打破单一的功能模式,创造出多元化、复

合化的交流模式,努力使建筑与环境成为学员环境教

育的学习素材。 将校园绿化环境和人文景观统一规

划设计,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

裙房四周的石材柱廊,既是威严的也是亲切的,

既有庄严肃穆之感,也为学员的驻留和交往提供了精

神场所;庭院的景观设计,与直上三层的大楼梯不仅

丰富了庭院空间,也更增添了校园的文化气息,同时

也成为学员交流的场所。 利用平台、庭院、交通空间

等共享空间的设计,打造非正式学习空间,吸引学员

“停”下来,为师生提供了多样化交流场所。

5. 2 多元立体的室外活动空间和生态景观

项目把握现代化校园空间环境和建设特点,为

会议、教 学、生 活 创 造 便 捷、优 美、高 雅 的 校 园 氛

围。 在外部空间设计上,通过不同层级的空间表

达,寻求空间体验的多样性。 设计充分利用了东

侧入口广场、建筑底层廊道,以及用连廊营造自然

的生态庭院空间,体量错动形成的退台、报告厅宽

大屋顶露台等手法,力争在局限的场地内创造出

丰富立体,联系紧密,内外交融的室外活动空间,

给使用者带来很好的空间体验,也能成为容纳各

类活动的灵活场所。

第36页

2024 年 11 期 总第 317 期 王连辉·中共湖里区委党校集约化设计策略探究 ·25·

合理的绿化布置,丰富了的空间层次感,并构成

多元活动和交流的场所。 南北架空通道,东西相通中

庭使得空间更加丰富。 不同品质与使用的绿化手法,

分层次展开,共同构成层次丰富,清晰的绿化系统。

绿庭与南北向的渗透轴交织成网,与周边环境形成同

呼吸、共吐纳的有机系统。

大空间的混凝土屋面提供了超大的顶层花园,构

建一个开放、多元、高自由度的生态实践平台,为学校

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下环境基础,如图 8 所示。

图 8 屋顶花园图

6 党校时代风貌探索

党校一方面通过教学活动,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

功能;另一方面也必须营造一个有特色的党校文化环

境,从而彰显其思想教育的特色价值。 新时期的党校

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形象上应

充分显现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精神,如图 9 所示。

图 9 东南透视图

党校建筑应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并以此成为人们

对它识别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建筑的造型设计上,

注重表现建筑的文化气息,运用极具党校文化特色的

建筑立面语言,营造出党校的“方正大气”,既突出党

性的严谨,又不失灵动多变的特性。

建筑造型整体风格大方现代,报告厅方正的形体,

四周高大石材柱廊与实体墙面对称设置,体现党的高

大、正气和严谨,突出现代化的党校特质。 主体建筑以

横竖线条错动、穿插、咬合等方式,达到动态平衡。 有

规律的线条变化,使建筑灵动多变、丰富有序,虚实交

相呼应,体现了党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辩证氛围。

设计在突出党校建筑大气恢宏的同时,更表达了在活

力和创新方面的追求。 主体建筑采用大面宽、小进深

的板式布局,其空间的通透和横竖向遮阳构件设置,不

仅利于自然通风,又充分体现被动式节能的设计追求。

7 结语

集约空间的设计本质,是指在有限地块上做到最

大化的场地应用。 本项目尝试了对固定空间场地“高

密度、有限性” 制约的突破,将地形劣势转变为更高

效、更丰富的设计探讨。 中共湖里区委党校设计能够

把握现代化校园空间环境和党建性质的特点,在集约

化策略的引领下,将高效性、在地性、复合性、顺应性

等设计手法进行整体化集合,逐渐完成挑战和突破,

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同时在功能上力求做到先进

性、灵活性、适应性。 项目的建成,不仅为党校师生的

正常教学、生活等活动提供了物质环境,更是为学员

提供一个很好的精神涵养之地。 其建筑达到预期的

功能布局合理,使用空间灵活便捷,外部环境优美。

项目运行多年来,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 整

体上,无论是使用功能还是其标志性的造型,都获得

业主及外界的广泛赞誉。 集约、高效的设计,减少了

后期的运营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

益,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环境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陶志红.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J]. 中

国土地科学,2000,14(5):1 - 5.

[2]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157.

[3] 晨曦.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调

整方案》印发实施[J]. 农业工程,2016,6(4):127.

[4] 王贝. 浅析基层党校学员特点与教学质量提升[ J]. 科教

文汇,2013(27):37 - 38.

[5] 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Z]. 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9.

[6] 孙玉. 集约化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模式[M]. 上

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第37页

2024 年第 11 期

总第 31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1·2024

Vol·317

触媒视角下的福州会展西综合体公共空间

营造策略研究

李彧辉

(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9)

摘 要:当下,福州会展岛面临着人流的暂时性以及区域功能单一、空间缺乏共享性与体验感等问题,难以为片区提供

持续性的活力。 通过引入城市触媒的理论,分析了会展岛引入触媒的必要性和城市综合体作为触媒的可行性,同时探

讨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作为触媒点的特性以及如何形成触媒的路径,将设计策略聚焦于复合功能的串接、建筑边界的

开放、共享空间的聚合以及活力场景的营造四个方面,以期通过公共空间的营造,促进城市综合体发挥触媒效应。

关键词: 城市触媒;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场所营造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1 - 0026 - 05

Research on the Public Space Creation Strategy of Fuzhou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West Complex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alyst

LI Yuhui

(Fuzhou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Fuzhou 350109)

Abstract:At present,Fuzhou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sland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temporary flow of people,single regional function,lack of sharing and experience of space,etc. ,which is difficult to provide sustainable vitality for the area. By 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urban catalys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ntroducing catalyst in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sland and the feasibility of urban complex as catalyst,At the same time,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 of public space of urban complex as catalyst point,and focuses the

design strategy on four aspects:the series connection of composite functions,the opening of architectural boundaries,the aggregation of

shared spa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ynamic scenes. In the hope of triggering catalyst effec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ace.

Keywords:Urban catalyst; Urban complex; Public space; Place building

作者简介:李彧辉(1980. 08— ),男 ,高级工程师。

E-mail:42935324@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2 - 12

0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

时代”,城市发展模式发生了转变,城市形象和城市活

力追求高质量的现代化。 会展岛是福州极具代表性

的城市空间,也是城市活力激发的重要对象。 当下,

福州会展岛的发展面临着活力不足的问题。 其问题

背后的本质,是仅靠展会事件无法带来持续的人流,

各地块建筑功能单一、缺乏联动,非展会期间,对于市

民的吸引力较低。 2022 年,位于会展岛西侧的商业

商务公园绿地混合用地出让,规划建设会展西综合体

项目,该项目将通过何种方式解决现有问题,又以何

种姿态和面貌为会展岛画下浓墨重彩的最后一笔,引

起了无数福州市民的关注。

1 项目概况

福州会展岛全岛面积 118 万 m

2

,位于福州东部新

城,东临闽江,西靠廉江。 其北、西、南各有道路跨廉江

与主城区衔接;岛上建有总面积达 44 万 m

2 的福州海

峡国际会展中心(以下简称会展中心),以及大型城市

展馆———省科技馆新馆、福州规划馆、办公建筑群闽商

大厦、冠城大通广场和 2 个酒店,如图 1 所示。

图 1 会展岛鸟瞰图

第38页

2024 年 11 期 总第 317 期 李彧辉·触媒视角下的福州会展西综合体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27·

本文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从城市综合体的触媒特

性作为研究起点,研究公共空间作为触媒点时所需的

条件。 最后,以福州会展西综合体项目为例,期望通

过空间营造,使项目具备触媒性,为会展岛及周边配

套赋能。

2 城市综合体的触媒效应

2. 1 城市触媒的概念

“城市触媒” 的概念由美国建筑师韦恩·奥图

和唐·洛干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

一书中提出。 作者借鉴了化学中催化反应现象,将

激发与推动城市正向发展的因素定义为“ 触媒”

( catalyst) 。 触媒可以是“一间旅馆、一座购物区或

一个交通中心” ;也可能是博物馆、影剧院或设计过

的开放空间 ;或者是小规模的特色场景一座柱廊甚

或是“一份报告或一套设计导则”

[1]

。 相对于常规

的“激活片区”概念,城市触媒更加关注激活的模式

和效果。一个触媒点能够带动周边的触媒点,从而

发生某种链式反应,设计者可以设计规划变化的方

向,但是最终的结果无法被预测。

2. 2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

快速城市化的前行进程,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综

合体的迅猛发展,进而使其成为城市化深度推进及

城市经济发展步入全新阶段的一种体现。 在近些年

来,城市综合体于国内的发展迅速,构建具有活力且

高效节能型城市的一个有效手段,便是打造城市综

合体。 与孤立的开发项目相比,城市综合体对城市

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它有能力成为推动

城市发展的关键触媒,催化和领航城市特定区域的

建设步伐。

2. 3 以会展西综合体构建触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会展西综合体项目(以下简称会展西项目) 是

福州会展岛出让的最后一个地块,其作为“ 收官之

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肩负着持续性激活会展

岛城市空间活力的重任。 面对会展岛现有问题,开

发和设计团队将会展西项目锁定为激活会展岛的触

媒点。 相较单一开发项目而言,会展西作为城市综

合体,具备多元融合、复合高效的特点,也同时具备

了影响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因而能够成为推动城

市发展的重要触媒,促动并引领城市特定区域地块

的建设进程。 通过项目的规划和设计,致力于打造

一个融入城市环境的区域中转站,一个协同会展经

济的城市综合体,一个为会展岛持续引流的活力新

引擎。

3 触媒特性的激发和促进

3. 1 城市综合体作为触媒的特性

触媒的作用原理,在于触媒点与城市之间的作

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方面,物质形式的触媒运用属

于空间层面的介质触媒,会引发诸多变化以及空间

的渐变过程,借助催化媒介来实现自下而上推动经

济、社会、环境以及空间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城市

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触媒点在物质空间与精神文

化的全方位更新。 与城市相互作用的过程,决定了

触媒的性能可以用活性、修改性来衡量[2]

。 所谓活

性,指的是城市综合体所展现出的持久生命力与持

续活跃的特性,而修改性则是指其对周边环境的塑

造与影响能力。 通过合理利用城市综合体触媒的特

性,来提升城市活力。

综合体的公共空间不仅是综合体的核心区域,

同时也融入了城市公共空间网络。 作为综合体和城

市空间联系的纽带,其具备触媒特性的激发和促进

的先天条件。

3. 2 活性的激发

3. 2. 1 公共空间对人群的吸引

提升公共空间对人群的吸引力,是激发城市活力

的主要手段之一,可利用场地的资源优势,吸引人们

自发地聚集、交流与互动。 会展西综合体所在地拥有

闽江西江滨的一线江景、鼓山群峰的云蒸雾绕、花海

公园的群芳绽放、省科技馆和市规划馆的文化属性加

持、地铁 4 号线带来的交通便利,但每个优异资源缺

乏一个多样复合的场所进行链接。 会展西项目充分

具备了以下潜质:临近 4 号线的出入口,主城区北侧

进岛的门户项目,面积达到 9. 9 万 m

2 规模的商业、酒

店、办公综合体。 若能将城市接口、公共空间结构、空

间品质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能增加片区对人群的吸

引,对周边地块活力的增加将会更加明显。 宏观城市

区域层面,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系统紧密融合,从

而引入更多人流;中观空间结构层面,城市综合体采

用开放网络形结构,能够有效提高空间可达性,促进

人流分布更加均匀;微观公共空间层面,通过容纳和

激发城市公共活动,提升城市综合体的场所效应和活

力,延长人群的逗留时间,并吸引人们再次来访[3]

3. 2. 2 公共空间的事件孵化

第39页

·2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人群的的公共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由空间

环境诱发的行为活动,比如驻足停留、休憩等;一种则

是有组织的活动,例如演出、展览等,即事件。 事件的

发生积极推动了城市空间文化活力的塑造,营造了场

所精神。 如何催生事件的孵化,需要引入几个必要的

条件:尺度适宜的空间场所、推动事件孵化的群体、形

成圈层氛围。 以杭州天目里为例,设计师将大部分建

筑体量放置在场地周边,以创造一个大型的受保护的

内部绿色空间:一个绿洲般的“城市客厅” 和艺术生

活的发生器。 丰富的活动和事件都将在这里发生,人

的交流活动也会影响空间,成为天目里生命力的核

心。 并且,业态上,引入书店、文创店、剧场、艺术中心

等,作为各种活动的空间载体,同时吸引了文化创意

人群到访和文创企业的入驻,形成文创氛围,进一步

催生了事件的发生。

3. 3 修改性的促进

人群的吸引和事件的孵化,不仅为项目本身带来

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对周边地块的影响。 利用会展

西作为触媒所具有的修改性,将公共空间以及周边地

块所缺乏的商业服务功能,通过城市慢行系统,与省

科技馆、市规划馆以及花海公园联通,形成功能互补。

从城市活力的塑造角度来看,会展西的功能角色作为

一个节点而非终点,担当公共服务和叠加引流的重

任。 在展览或者演出等事件的孵化过程中,与会展中

心两者起到一个互补的角色关系。 会展西作为事件

的孵化容器,利用场所提前引爆;而会展中心作为专

业而正式的展览场所,容纳更具规模和内容的城市活

动,从而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4 公共空间的营造策略

针对选取的会展西触媒以及对触媒特性的分析,

设计的目标应集中在如何吸引人群,以及如何孵化事

件。 设计从规划出发,从公共空间的界面、功能、空

间、场景四个角度制定设计策略。

4. 1 建筑边界的开放

强化城市综合体的“城市属性”,和城市公共生

活发生关系,是发挥其协同效应和提升其自身活力的

重要渠道,也是优化城市公共空间,促进城市立体化

发展,提升城市整体活力的有效途径[4]

。 目前,越来

越多的国内综合体建筑,以弱化边界、强调开放和渗

透为设计理念。 开放边界,改善了内部公共空间和外

部城市生活的割裂关系。

会展西建筑设计围绕 “开放性”的设计需求,结

合地块条件,塑造了一个中心放射的综合体。 面向主

城区及闽江方向的端部,建筑体量拔高,形成饱满积

极的形体。 临近地铁出入口和会展中心的区域,体量

压低,形成良好的近人尺度 。 同时,结合沿江首排省

科技馆和闽商大厦建筑体量形成的豁口,进一步塑造

城市视线通廊,形成开合有致的城市界面,如图 2

所示。

图 2 开放的边界形式

4. 2 复合功能的串接

综合体公共空间的触媒效应难以自行实现最优

状态,需要对其加以塑造与优化,才可不断激发其活

力。 其中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按照触媒元素引入城市

功能,使公共空间可以长久地维持活力,这类功能通

常具有多元化和复合化的特征。 在把城市功能置入

到公共空间后,功能相互关联组合所产生的活力,要

比单一功能提升更多。 与此同时,活力的提升,会引

来更多的人流量以及新的城市职能的置入,凭借如此

循环,来增进综合体的总体活力,乃至能够对周边环

境与城市产生辐射作用。

会展西综合体总建筑面积9. 9 万 m

2

,其中办公面积

4. 3 万 m

2

,酒店面积 3. 0 万 m

2

,商业面积 0. 4 万 m

2

。 这

些功能空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建筑的形体设

计以及空间的合理排布,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

达到复合功能串联的目的。 场地西北角布置两栋

50 m 高双子塔,形成面对福州主城区方向的门户形

象,如图 3 所示。 酒店塔楼位于场地东南侧,靠近会

展中心,最大化利用闽江景观资源。 各栋花瓣形塔

楼中心区域的“花蕊”位置设婚礼堂,服务于酒店婚

庆中心。 4 栋五层的花园式办公楼向心展开布置在

第40页

2024 年 11 期 总第 317 期 李彧辉·触媒视角下的福州会展西综合体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29·

西南侧,并以多层平台连接,创造丰富的多层次空

间。 同时,在多层办公区域的底层布置咖啡轻餐及

精品小店等商业服务设施,为园区办公人群及访客

提供舒适惬意的商业服务,丰富了整个园区的业态

环境,如图 4 所示。

图 3 项目西北城市视角

图 4 会展西综合体鸟瞰图

4. 3 共享空间的聚合

“聚合”一方面指体量、空间布局、交通路径的向

心性,有助于塑造高能级的集中公共空间;另一方面

指风格和象征含义的聚合,建筑与公共空间形态具有

序列性、连续性与可识别性[5]

。 向心聚合的空间表达

了强烈的内聚性,可识别的建筑形象凸显了场所的标

识性,二者合力,为创造一个活动的发生器提供了

可能。

会展西项目设计从地方文化入手,通过对福州

在地元素的挖掘,选取福州市花———茉莉花,作为建

筑形态的取意来源。 花朵的中心部分市民公园作为

场地的核心,强调了向心、放射的趋势,并突出聚拢、

层叠、绽放的整体姿态,如图 5 所示。 设计团队将项

目定调为:一座智慧复合型的城区,通过吸引会展经

济人群及创意产业人群,进一步打造产业链。 因此,

项目客群兼具商务和创意办公人群属性。 设计利用

内聚庭院的塑造,形成三个层次的开放性聚合空间,

吸引客群的入驻。 第一层次是由建筑群围合形成的

共享公园,结合商业,面向市民、办公人员和酒店客

群。 第二层次是连通各个建筑的二层环状平台,可

游可停,吸纳中庭和城市山水绝佳景观。 第三层次

是每栋办公楼层的空中花园平台,可与中心景观发

生视觉互动。 通过为办公创意人员提供大面积可开

放共享的休闲交流空间,为企业和人才的创造活动

提供交往载体。 体系化的聚合空间,使人的交往活

动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了不同人群相互之间的沟通

交流与火花碰撞。

图 5 办公区域景观平面设计

4. 4 活力场景的营造

4. 4. 1 景观叙事的空间增值

景观设计的成功不仅仅指生态或美学上的成功

或者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承载相应功能的成功,

其还应实现作为一个有吸引力、受欢迎、能够不断聚

集人群并生发活动、释放活力的场所的成功[6]

。 景

观叙事的手段,通过将空间、文化和生态元素融入引

人入胜的故事中,增强了景观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

鸣,提升了空间的体验性和教育价值,让场所产生吸

引力。

会展西项目通过丰富多元的使用场景打造场

地的多重体验性,激发使用人群和场地元素的积极

互动。 在办公入口空间、商业外摆空间、中心花园空

间、酒店到达空间、屋顶花园空间等不同的场所,结

第41页

·3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合到达、游玩、冥想、休憩、眺望等各样的行为,植入

多元化的地域性 IP。 以会展西商业界面为例,该

空间以闽江水脉为主题,将福州花海、渡口、榕树、

温泉的主题串联起来,塑造了符合福州气候特征的林

下休闲空间。 商业走道边界在点缀小水景、增加气氛

的同时,在福州炎热的夏季,也能起到降温的作用,如

图 6 所示。

图 6 商业外摆空间

4. 4. 2 装置艺术的交互体验

装置艺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和感官元素,不

仅增强了空间的识别性和美感,还通过其独特的形

态、材质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和情感

反映。 装置艺术能够强化景观的主题和故事性,同时

具备实用性和生态性,成为连接人与环境、艺术与自

然的重要桥梁,为景观空间带来生命力和创造力。 以

侨福芳草地为例,设计深度融合“红色” 与“雕塑” 等

多样元素,构建出多层次、多高度、多形态的公共空间

网络。 在这一案例中,中庭空间成为亮点,引入了长

达 236 m 的亚洲最长步行桥,以及观光电梯、直升梯

和 18 座 6 m 长的自动扶梯。 这些立体交通设施将各

个空间紧密相连,使顾客能够在任一公共空间轻松俯

瞰各层商户与公共区域。

会展西项目根据空间属性的不同,设置特色艺术

装置。 热烈花镜花园为商业外延增加绿色氛围,起伏

灵动的“马鞍墙” 形态坐凳,为花镜增添丰富的停留

场所,更以其独特的设计感,增添了几分文化韵味。

同时,还有象征“渡口”的林下坐阶、引入“茉莉花瓣”

的特色共享廊架(图 7) 等等。 整个项目的核心装置

位于中心水景,以福州纸伞为理念的室外礼堂构架

(图 8),以婚庆实践带动婚庆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入

驻,为项目招引创意艺术客群助力。

图 7 “茉莉花瓣” 特色共享廊架

图 8 纸伞理念转译的礼堂构架

5 结语

福州会展西综合体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聚焦于

建筑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更进一步探索了其在推

动城市进步中所扮演的触媒角色。 通过精心规划和

设计,使得整个项目有望成为激活福州会展岛区域活

力的关键因素,进而推动福州会展业的整体发展。 设

计团队采取的策略,建筑边界的开放、共享空间的聚

合以及局部场景的营造,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希

望通过本项目的实践成果和基于触媒视角下设计策

略的分享,能够引发广大设计师对综合体公共空间设

计的思考与讨论,共同探索更加创新,可持续的公共

空间设计,实现高品质又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图 片 来 源

图片均由作者设计团队自绘。

参 考 文 献

[1] 韦恩·奥图,唐·洛干. 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

[M]. 王劭方,译. 台北:创兴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2] 陈旸,金广君,徐忠. 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综合体的触媒效

应特征探析[J]. 国际城市规划,2011,26(3):97 - 104.

[3] 王桢栋,崔婧,潘逸瀚,等. 公共与自治———我国城市综

合体发展趋势刍议[J]. 建筑技艺,2017(7):18 - 22.

[4] 王桢栋,阚雯. 城市建筑综合体文化艺术功能的价值研

究[J]. 城市建筑,2015(22):14 - 18.

[5] 李蕾. 开放下的聚合———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布局设计解

析[J]. 城市规划学刊,2009(6):84 - 92.

[6] 张晓多. 基于景观触媒理论的山地新城城市设计研究

[D]. 重庆:重庆大学,2020.

第42页

2024 年第 11 期

总第 31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1·2024

Vol·317

夏热冬暖地区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研究

李俊峰

(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9)

摘 要:以福州建工(集团)总公司“建筑生产基地”项目为研究对象,围绕夏热冬暖地区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思路,采用

融入气候适应性策略、规划围护结构、优化机电系统配置、应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建筑综合节能率达 50. 21% ,依据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 T51350—2019)中,已成功取得超低能耗建筑标识。 通过项目实践成果,依托基于的

BIM 数字孪生技术,探讨夏热冬暖地区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与运维策略,强调从设计到运营的全方位综合考量对实现超

低能耗建筑目标的关键作用,为夏热冬暖地区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提供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 夏热冬暖地区;BIM 数字孪生技术;运行能耗;新建办公建筑;超低能耗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0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1 - 0031 - 08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ultra - low energy consumption buildings

in hot summer and warm winter areas

LI Junfeng

(Fuzhou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uzhou 350109)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building production base’ project of Fuzho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rpor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ocusing on the design ideas of ultra - low energy consumption building in hot summer and warm winter areas. By taking the integration of climate adaptation strategies, planning envelope structure, optimis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ystems, the applic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other measures, the comprehensive energy saving rate of the building reaches 50. 21% .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Standard for Near - Zero Energy Consumption Buildings’ GB/ T51350—2019,the project has successfully obtained the logo of

ultra - low energy consumption buildings. Through the practical results of the project, relying on the BIM - based digital twin technology,

the desig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trategies of ultra - low energy consumption buildings in hot summer and warm winter areas were

discussed. It illustrates the key role of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from design to operation in achieving the goal of ultra - low energy consumption buildings. Meanwhile, i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ultra - low energy consumption buildings in hot summer and warm winter areas.

Keywords:Hot summer and warm winter areas; BIM Digital twin technology; Operating energy consumption; New office buildings; Ultra

- low energy consumption buildings

作者简介:李俊峰(1974— ),男,高级建筑师。

E-mail:195263952@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1 - 22

0 引言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 T51350—2019)

[1]

(以下简称“标准”)界定了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

筑及零能耗建筑,并详细阐述了相应的技术准则[2]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超低能耗建筑实践主要集中

在北方寒冷及严寒地区[3]

。 而针对夏热冬暖地区特

定气候条件的探索尚显不足。 鉴于夏热冬暖地区独

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夏季湿热、太阳辐射强烈、

降雨充沛,以及冬季相对温和的气候特点[4]

;构建一

套既适应区域环境又富有地方特色、操作性强的超低

能耗建筑技术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达到节能降耗的目

标”成为本项目的重要课题。 通过前期调研,从形体

布局出发,实现全专业节能技术的运用,推动夏热冬

暖地区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构建。

1 项目概况

福州建工(集团)总公司“建筑生产基地” 项目,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高新区乌龙江南大道,属于夏热冬

暖 A 区,为综合办公建筑;整体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地上 11 层,地下1 层,总建筑面积为31 572. 55 m

2

,地上

建筑面积24 129. 71 m

2

,地下建筑面积 7442. 84 m

2

,供暖

空调面积达17 929. 72 m

2

。 建筑分为南楼和北楼,中间

通过连廊连接,主要功能房间有开放式办公区、办公

室、会议室、餐厅、健身房等。 项目于 2021 年 9 月投

入使用。

1. 1 项目设计目标

项目设计之初以绿色建筑三星级、超低能耗建筑

作为设计目标,而被动式建筑技术为超低能耗建筑设

计的核心理念,本项目旨在通过优化建筑结构设计,采

第43页

·3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用常规的技术,而非通过高成本的新技术,最终达到设

计目标。 同时参与《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 2020

年第一批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中的标准编制课题“2020

- B -11《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编制”,结合实践成

果编制适合本地区域的标准导则作为实践目标[5]

1. 2 关键技术参数设计指标

根据“标准”

[1] 对室内环境参数要求,为实现能

耗目标,项目设计关键技术指标如表 1 所示。

表 1 关键技术指标

室内环境

设计参数 设计值 指标要求

室内温度要求(℃ )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20 ≤26 ≥20 ≤26

室内相对湿度要求(% )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 30 < 60 ≥30 ≤60

主要房间的室内新风量(m

3

/ h·p) 30 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建筑主要房间室内噪声级(dB)

昼间≤45

夜间≤40

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

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空气晶质参数

PM2. 5(μg / m

3

) ≤50 ≤50

二氧化碳浓度 (ppm) ≤900 ≤900

能效指标

(公共建筑)

建筑综合节能率(% ) 50. 21 ≥50

建筑本体节能率(% ) 50. 21 ≥20

建筑气密性 — —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 4. 17 —

围护结构

屋面传热系数(W/ m

2K) 0. 37 0. 30 - 0. 60

外墙传热系数(W/ m

2K) 0. 86 ≤1. 50

外挑楼板传热系数(W/ m

2K) 1. 00 ≤1. 50

外窗气密性能 6 级 6 级

外窗传热系数(W/ m

2K)

南 2. 09

北 2. 07

东 2. 13

西 2. 07

≤2. 8

外窗太阳得热系数 SHGC

0. 10(南/ 北)

0. 11(东/ 西)

≤1. 50

冬 — —

能源设备

和系统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 IPLV(C) ≥8. 0 6. 0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源效率等级指标(APF) ≥4. 7 4. 5

新风热回收装置热性能

全热型全热交换

效率≥75%

显热型显热交换效率≥75%

全热型全热交换效率≥70%

新风单位风量消耗率

W/ (m

3·h)

公共建筑 ≤0. 16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的相关规定

新风热回收系统空气净化装置对大于等于 0. 5μm

细微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

> 80%

宜 > 80%

应 > 60%

2 技术措施

2. 1 总体布局

建筑形体设计方面,采用“回”字型规划布局(图

1),在体块中间营造了一块贯通的中庭空间,利用南

北楼间形体间自遮挡。 因用地朝向为南偏东 30°,故

设计将外窗造型进行两个方向推拉,形成折线形外

墙,使得外窗朝向正南面,避免西晒。 增大立面开窗

获得自然采光及通透的景观效果,改善室内光环境,

降低眩光污染。

图 1 建筑体块分析

第44页

2024 年 11 期 总第 317 期 李俊峰·夏热冬暖地区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研究 ·33·

建筑平面设计方面,将人员停留频率低、空调使

用时间短的功能用房布置于东西山墙侧,减少山墙围

护结构传热对主要功能房间的影响,如图 2 所示,东

西两侧房间包括空调机房、楼梯间、茶歇间等非主要

功能房间,而主要功能房间办公区处于楼层中心区

域,南北通透,提升自然通风效果。

图 2 建筑平面

建筑形体系数设计为 0. 2,在优先保证自然采光

通风、降低照明新风能耗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避免西

晒带来的空调能耗增加,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

2. 2 围护结构

屋面构造形式为平屋顶,采用 30 mm 厚喷涂聚氨

酯硬泡体保温材料,局部设置屋顶绿化,采用 300 mm

厚无机种植土,构建建筑的第五立面,具体构造如图

3 所示。

由于场地朝向南偏东 30°,设计将外窗造型进行

偏移推拉,从而形成折线形外墙。

外墙为全装配外挂墙板,采用新型上承式点支承

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转动型连接节点,外墙无热桥梁

板柱,构造如图 4 所示。 东西山墙局部利用设备平台

设置遮阳及空气层阻隔,优化外墙性能。 经测算外墙

整体综合传热系数可达 0. 86W/ (m

2·K),建筑外墙

构造示意图如图 5 所示。

图 3 屋面构造示意

图 4 热桥构造示意

图 5 建筑折线形外墙构造示意

以构造为测算对象,分别对三个部位的外墙构造

和热桥柱、热桥板(表 3 ~ 表 4)面积进行统计,得到相

应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如表 2 所示。

表 2 外墙平均热工性能

构造名称 构件类型 面积(m

2

) 面积所占比例

传热系数 K

W/ (m

2K)

热惰性指标 D

外墙构造一 主墙体 7191. 04 0. 777 1. 00 0. 78

外墙构造二 主墙体 660. 25 0. 071 0. 72 0. 90

外墙构造三 主墙体 813. 98 0. 088 0. 20 0. 59

热桥柱构造一 热桥柱 591. 39 0. 064 0. 26 2. 72

热桥板构造一 热桥板 1. 04 0. 000 3. 82 1. 68

合计 9257. 69 1. 000 0. 86 0. 90

第45页

·3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表 3 外墙构造一

材料名称(由外到内)

厚度 δ 导热系数 λ 蓄热系数 S 修正系数 热阻 R 热惰性指标

(mm) W/ (m·K) W/ ( m

2·K) α ( m

2K) / W D = R × S

页岩陶粒混凝土 150 2. 750 10. 220 1. 00 0. 055 0. 557

聚氨酯喷涂硬泡材料 20 0. 024 0. 270 1. 05 0. 794 0. 225

各层之和∑ 170 - - - 0. 848 0. 782

传热系数 K = 1 / (0. 15 + ∑R) 1. 00

表 4 热桥柱构造

材料名称(由外到内)

厚度 δ 导热系数 λ 蓄热系数 S 修正系数 热阻 R 热惰性指标

(mm) W/ (m·K) W/ ( m

2·K) α ( m

2K) / W D = R × S

垂直空气间层 200 0. 056 0. 070 1. 00 3. 571 0. 250

水泥砂浆 20 0. 930 11. 370 1. 00 0. 022 0. 245

钢筋混凝土 200 1. 740 17. 200 1. 00 0. 115 1. 977

水泥砂浆 20 0. 930 11. 370 1. 00 0. 022 0. 245

各层之和∑ 440 - - - 3. 729 2. 716

传热系数 K = 1 / (0. 15 + ∑R) 0. 26

外窗主体采用断热铝型材,外围部分外窗玻璃采

用 6 中透光三银 Low - E + 12 空气 + 6 透明玻璃,中

庭侧玻璃幕墙部分玻璃采用 6 中透光双银 Low - E +

12 空气 + 6 透明玻璃。 节能外窗系统结合自主研发

的特殊气密性设计连接技术,达到高保温隔热的目

标。 经测算热工性能较国标提升约 25% ,具体系数

如表 5 所示,构造做法如图 6 所示。

表 5 外窗热工系数

构造名称 传热系数 自遮阳系数 可见光透射比

断热铝合金窗———6 中透光双银 Low - E + 12 空气 + 6 透明玻璃 2. 22 0. 22 0. 510

断桥铝合金———6 中透光三银 Low - E + 12 空气 + 6 透明玻璃 1. 68 0. 22 0. 420

断热铝合金窗———6 中透光双银 Low - E + 12 空气 + 6 透明玻璃 2. 22 0. 22 0. 510

图 6 铝合金门窗节点构造

建筑本体利用南北两楼“回”字型格局及折线型

立面形成形体自遮阳,利用上部形体造型出挑,为首

层玻璃幕墙构成平板遮阳,且在东西两侧建筑周边种

植竹子等植被,形成垂直遮阳。 建筑外窗均于室内设

置升降高反射卷帘窗帘,采光需求较低时,采用窗帘

遮阳。

2. 3 暖通系统

大楼采用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式空调系统满足空

调冷热需求,空调系统可依使用要求独立运行、分区

灵活控制与调节。 办公用房、会议室等主要功能房间

根据吊顶分布情况采用可变制冷剂流量风营天井式

或四面出风嵌入式空调室内机,顶送顶回。

本项目机组能源效率等级指标( APF) 最低为

4. 7,远超过《多联式空调(热泵) 机组能效限定值及

能源效率等级》(GB21454—2021)标准里的一级能效

标准。 楼层配置触摸屏空调集中控制器,实现空调系

统智能群控管理。

在选型过程中综合考虑新风系统热回收效率和

环境空气质量,分为以下 3 点:

(1)新风热回收:大会议室、大空间办公区等采

用带独立冷热源的热泵全热交换新风机,综合热回收

效率≥75% 。

(2)二氧化碳监测联动:大会议室等人员密集区

域设置空气质量浓度检测装置。 检测区域的 PM10、

PM2. 5、CO2 、甲醛、TVOC 等浓度超过设定值时,由气

体实时检测控制器联动打开该区域的排风机。

(3)“空气”过滤:新风空调机组均设初效(过滤

第46页

2024 年 11 期 总第 317 期 李俊峰·夏热冬暖地区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研究 ·35·

效率 G4)、中效(静电消毒过滤模块,过滤效率 F7,终

阻力 < 15Pa)两级过滤器。

2. 4 电气系统

采用高能效的机电设备和电气节能方案,降低和

控制建筑能耗,具体措施如下:

(1)建筑照明方面采用高光效 LED 灯具,室内灯

具采用分区、人体感、光控等控制措施,室外路灯采用

时控和隔盏控制方式,降低照明能耗。 同时,合理利

用自然采光进一步降低照明能耗,折线外墙优化外窗

朝向及窗墙比,改善室内光环境,地下车库采用光导

管,提高地下室自然采光。

(2)垂直交通方面采用电梯群控技术,改进机械

传动和电力拖曳系统,轿厢采用 LED 节能照明系统、

电梯电能回馈装置。 在电梯重载下行或者是轻载上

行时,把电梯运动产生的机械能量转化为高纯度的电

能,回流到电网中,供给临近的同电网下其他电梯或

用电设备使用。 与传统的拖动方式相比,能源损耗可

减少 28% 以上。

(3)采用高效变压器,且设置在负荷中心,减少

线路损耗。 针对空调、空气源热泵等季节性用电设备

分项供电,应用能耗管理系统对照明、空调、水泵、电

梯等采用分项计量,及时发现,减少浪费。

(4)生活水泵采用变频控制。

2. 5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方面,本项目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

器,使用干管循环系统,通过循环管道将热水从热源

输送到各个用水点,减少热水在管道中的滞留时间,

提高热水供应的效率和温度稳定性。 同时采用模块

化承压技术,闭式承压水箱,便于安装、维护和扩展,

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cop 值为 4. 5。 该套系统水温恒定,压力平衡,比传统

的敞开式系统综合能耗降低 20% ~ 30% ,空气源热泵

供热水流程如图 7 所示。

图 7 空气源热泵供热水流程图

3 能耗模拟

3. 1 建筑模型分析

项目基于现有全套施工图纸建立计算模型,建模

范围自地面以上至屋面,通过软件模拟计算和数据分

析能直观地体现现有设计下建筑各个部分的能源使用

情况,其中能耗模拟的计算不包括地下室部分所有能

耗、地面建筑插座和炊事能耗。 建筑模型如图 8 所示。

图 8 设计建筑模型示意图

建筑能耗模拟采用绿建斯维尔超低能耗 PHES

软件。 充分结合工程实际需求,从冷热源、输配水泵

到末端风机,进行了常见暖通设备的能耗计算;并提

供了采暖供冷期、系统划分、运行策略设置等数据,分

析结果数据,为后期投入运行作对比和参考。

3. 2 多方案衍生比较

为对比不同被动式技术对于建筑节能设计的影

响效果,以设计建筑模型为基础,建立 3 个衍生基准

建筑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使各基准建筑的围护结

构具有相同热工性能参数,仅通过改变建筑方案的立

面造型,分别进行建筑能耗模拟对比,3 类模型情况

如图 9 所示。

基准建筑①,采用超低能耗分析基准建筑模型,

建筑外围护结构采用平直形立面设计,即建筑各立面

均为平面,开窗面积与设计建筑一致。

基准建筑②,建筑形体与基准建筑①完全相同,

缩小开窗面积,使得窗墙比与设计建筑相等。

基准建筑③,建筑模型与设计建筑完全一致,即

建筑外围护结构采用折线形立面设计。

(a)等开窗面积

平直立面

(b)等窗墙比

平直立面

(c)设计建筑

折线立面

图 9 基准建筑模型示意图

通过表 6、表 7 各建筑能耗和热工性能对比结果

可知,3 种基准建筑被动式技术对比中,基准建筑①

能耗最大,采用折线立面的基准建筑③较另外两种基

准建筑,建筑能耗最低,仅通过优化外围护结构立面

形状,建筑能耗下降达 20. 84% 。

第47页

·3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表 6 各建筑(模拟)能耗对比表

对比项目 设计建筑

基准建筑

平直立面

等开窗面积基准建筑①

等窗墙比

基准建筑②

折线立面

基准建筑③

建筑本体能耗(kWh / m

2

)

(不含电梯及热水)

20. 34 41. 84 39. 42 35. 44

其中

采暖空调电耗(kWh / m

2

) 9. 11 20. 37 17. 95 14. 20

照明电耗(kWh / m

2

) 11. 23 21. 47 21. 47 21. 24

节能率(% ) 51. 39 / 5. 78 15. 30

其中

生活热水(kWh / m

2

) 1. 05

0. 54(天然气,单位:m

3

/ m

2

)

2. 05(等效电耗)

1. 05 1. 02

电梯(kWh / m

2

) 2. 36 3. 81 2. 92 2. 87

节能率(% ) 41. 81 / 32. 25 33. 62

建筑本体能耗(kWh / m

2

) 23. 75 47. 70 43. 39 39. 33

建筑本体节能率(% ) 50. 21 / 9. 04 17. 55

建筑综合能耗(kWh / m

2

) 23. 75 47. 70 43. 39 39. 33

建筑综合节能率(% ) 50. 21 / 9. 04 17. 55

建筑

负荷

耗冷热合计(kWh / m

2

) 39. 20 70. 45 69. 41 55. 77

节能率(% ) 65. 51 / 2. 18 30. 78

表 7 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对比表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设计建筑 基准建筑① 基准建筑② 基准建筑③

体形系数 0. 20 0. 19 0. 20

屋顶传热系数[W/ m

2K] 0. 37 0. 60

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传热系数[W/ m

2K] 0. 86 0. 80

外挑楼板传热系数[W/ m

2K] 1. 00 1. 50

非供暖楼梯间与供暖房间之间的隔墙 [W/ m

2K] 0. 75 0. 74 0. 75

周边地面热阻[(m

2·K) / W] 0. 09 0. 09

外窗

南向

北向

东向

西向

窗墙比 0. 53 0. 58 0. 53

传热系数 2. 09 2. 50

太阳得热系数 0. 10 0. 26

窗墙比 0. 52 0. 56 0. 52

传热系数 2. 07 2. 50

太阳得热系数 0. 10 0. 35

窗墙比 0. 36 0. 40 0. 36

传热系数 2. 13 3. 00

太阳得热系数 0. 11 0. 35

窗墙比 0. 35 0. 40 0. 36

传热系数 2. 07 3. 00 3. 00

太阳得热系数 0. 11 0. 35 0. 35

3. 3 对比分析结论

(1)减少窗墙比对建筑节能具有正向作用,对比

基准建筑①、②的能耗数据,立面设计采用较小的窗

墙比可有效缩减采暖空调能耗。

(2)通过折线立面调整建筑朝向对建筑节能具

有正向作用,对比基准建筑②、③的能耗数据,立面设

计采用折线型,不仅可增大建筑使用面积,提高采光

效率,并且通过建筑形体的自遮挡作用,能有效降低

建筑能耗。

4 建筑运行阶段概况

4. 1 建筑运行实际能耗

以 2023 年为基准年分析,分析电梯、热水、暖通、

照明四部分的能耗量,2023 年大楼逐月分项电耗情

况见图 10, 2023 年 大 楼 总 分 项 能 耗 情 况 如 图 11

所示。

图 10 2023 年逐月分项电耗情况

第48页

2024 年 11 期 总第 317 期 李俊峰·夏热冬暖地区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研究 ·37·

图 11 2023 年总分项电耗情况

根据图 10 与图 11 可知,大楼实际建筑综合能耗

约为 16. 63 kW·h / (m

2·a),大楼逐月能耗与天气呈

正相关,能耗结构与常规办公楼一致。

4. 2 能效指标综合分析

本建筑能耗计算对比见表 8 ,本 项 目 暂 未 采

用可 再 生 能 源 发 电, 设 计 建 筑 综 合 节 能 率 为

50. 21 % ,以 2023 年数据为准,实际建筑综 合 节

能率为 65 . 14 % 。

表 8 建筑能耗计算对比表

对比项目 基准建筑① 基准建筑② 基准建筑③ 设计建筑 实际运维

采暖空调电耗(kWh / m

2

) 20. 37 17. 95 14. 20 9. 11 10. 69

照明电耗(kWh / m

2

) 21. 47 21. 47 21. 24 11. 23 3. 48

生活热水(kWh / m

2

)

(基准建筑天然气量转换为电耗)

2. 05 1. 05 1. 02 1. 05 1. 02

电梯电耗(kWh / m

2

) 3. 81 2. 92 2. 87 2. 36 1. 44

建筑本体能耗(kWh / m

2

) 47. 70 43. 39 39. 33 23. 75 16. 63

建筑综合能耗(kWh / m

2

) 47. 70 43. 39 39. 33 23. 75 16. 63

建筑本体节能率(% ) 0 9. 04 17. 55 50. 21 65. 14

建筑综合节能率(% ) 0 9. 04 17. 55 50. 21 65. 14

图 12 各类建筑分项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对

根据图 12 分析可知,实际运维建筑除采暖空调

能耗较设计建筑有增加外,其他分项能耗均有不同程

度下降,降低占比最大的是照明电耗,约 69% ,实际

建筑运行总能耗较设计建筑总能耗降低约 30% ,实

际运维中,照明系统节能量得益于多种照明节能控制

措施以及人员行为节能。

运维人员对比实际建筑与设计建筑采暖空调能

耗,并根据本建筑日常使用情况及分层空调能耗数

据,排查出大楼空调外机出风遮挡存在热堆积现象,

由于大楼空调外机均设置于东侧,夏季散热效果降

低,增设导流罩后,2024 年空调能耗同比下降。

5 结语

项目通过近 3 年运行调试,以 2023 年运行能耗

数据为例,建筑综合节能率达 65. 14% ,实际运行中的

建筑能耗较设计预期进一步降低。 项目按照 “ 标

准”

[1]申报并成功获得了超低能耗运行标识认证,进

一步验证了其节能效果的卓越性。

超低能耗建筑的实现意味着大幅度减少了建筑运

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从而显著降低建筑碳排放,按最

新的福建碳排放因子 0. 4711 kgCO2

/ kWh,2023 年节碳

量为 322. 26tCO2 ,节省用电量约 684 053. 78 kWh,电价

按 0. 5 元/ kWh 计算,节约电费 34. 2 万元。

同时,福州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还通过主

编《福建省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已于 2023 年发

布[6]

,为同区域类似公共建筑提供了设计和运行的标

准依据。

通过福州建工(集团)总公司“建筑生产基地”项

目的设计和运行实践,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亮点:综

合设计策略,被动“性能化” 设计手段与主动调节策

略相结合的方法;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建筑运行的效

率和响应速度;精细化运行,通过人员节能策略、空调

系统节能策略、照明系统节能策略以及其他系统节能

(下转第 105 页)

第49页

2024 年第 11 期

总第 317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11·2024

Vol·317

考虑锈蚀影响的型钢混凝土中长柱的数值模拟研究

孔娟萍

(厦门思明城建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摘 要:氯盐腐蚀导致型钢混凝土中长柱腐蚀的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 ABAQUS 有限元软件建立考虑腐蚀影响的型钢

混凝土中长柱数值分析模型,并与试验结果相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建立了锈蚀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本

构关系,讨论了长细比与锈蚀率对轴心受压下型钢混凝土中长柱粘结应力的影响,对比了 Spring2 弹簧单元与罚摩擦

两种粘结滑移模拟方法。

关键词: 氯盐腐蚀;型钢混凝土中长柱;有限元模拟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11 - 0038 - 06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middle - length columns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corrosion

KONG Juanping

(Xiamen Siming Urba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Xiamen 361000)

Abstract:The problem of corrosion of middle - length columns in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aused by chloride salt eros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is study established a numerical analysis model for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middle - length column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corrosion using ABAQU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d verified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by comparing i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bond slip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roded steel bars and concrete was established. The influence of aspect ratio and

corrosion rate on the bond stress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middle - length column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was discussed, and two bond

slip simulation methods, Spring2 spring element and penalty friction, were compared.

Keywords:Chloride corrosion;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middle - length columns;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作者简介:孔娟萍(1988. 07— ),女,工程师。

E-mail:798564642@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2 - 12

0 引言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指的是由型钢与普通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组合而成的结构,其腐蚀方面的问题日

益突出,滨海环境高盐高湿,型钢混凝土中长柱在恶

劣环境作用下容易受到各种侵蚀性气体[1 - 4] 与离

子[5 - 8]的腐蚀。 腐蚀不仅会导致型钢混凝土中长柱

内钢材的横截面积减小,同时还将产生较大体积的腐

蚀产物[9]

。 腐蚀产物的增加将会产生引起结构破坏

的应力,进而造成混凝土保护层的开裂甚至剥落[10]

这样导致型钢混凝土中长柱性能的进一步下降,不仅

影响构件的轴压承载力及稳定性,同时构件的寿命也

将显著缩短[11]

,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与经济损失。

除了上述影响之外,腐蚀同样也会导致钢材与混凝土

之间的粘结性能降低[12]

1 混凝土本构关系

对于无约束区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及受拉应力 -

应变关系曲线,各参数的选取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GB 50010—2010)

[13]中的要求选用。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中参数输入如表 1 所示,其

中 f

b0

/ f

c0的 ABAQUS 建议[14] 取值为 1. 16,具体表示

为双轴抗压屈服应力与初始单轴抗压屈服应力的比

值,由于 Mander 混凝土本构中已经考虑了约束混凝

土的提高作用,因此为了避免重复考虑约束影响,本

文中取其值为 1。

表 1 CDP 模型参数输入

膨胀角 偏心率 f

b0

/ f

c0 K 粘性参数

30 0. 1 1 0. 6666667 0. 001

2 考虑腐蚀影响的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

(1)约束区混凝土应力 - 应变公式

Mander 等[15]提出了关于约束混凝土应力 - 应变

第50页

2024 年 11 期 总第 317 期 孔娟萍·考虑锈蚀影响的型钢混凝土中长柱的数值模拟研究 ·39·

关系的计算方法,其中约束区混凝土的纵向压缩应力

由下式给出。

(2)约束区混凝土强度提高系数 k

Mander 提出了约束混凝土强度提高系数 k 来表

示约束区混凝土强度提高的程度,当约束区混凝土受

到水平两个方向的侧向约束力与(f

l1

< f

l2

′≤0. 3f

c0

)

时,强度提高系数可以由图 1 确定。

图 1 约束混凝土强度提高系数 k

El - Tawil 在基于 Mander 的研究基础上给出了

约束混凝土强度提高系数的函数表达式:

k = k1 + kh- k1

( )

f

12

f

c0

-

f

11

f

c0

( ′ )

0. 3 -

f

11

f

c0

( ′ )

(1)

f

11

= f

12

′ 时,强度提高系数下限解 k1 可由式(2)

确定:

k1 = - 1. 254 + 2. 254 1 +

7. 94f

11

f

co

- 2

f

11

f

co

(2)

当 f

11

′≤f

12

′时,强度提高系数上限解 kh可由式(3)

确定:

kh = 1. 3 + 5. 55

f

11

f

co

- 7. 5

f

11

f

co

( ′ )

2

(3)

3 腐蚀 SRC 中长柱轴压承载力模型

型钢混凝土柱截面区域划分及混凝土保护层等

效截面如图 2 所示,极限承载力表达式在《组合结构

设计规范》(JGJ 138—2016)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如式

(4)所示:

Nu,m = φ(f

co

+ f

cc1

Acc1

+ f

cc2

+ f

s. cAs,c + f

ssv. cAa. c) (4)

(a)H 型钢混凝土柱截面区域划分

(b)混凝土保护层等效截面

图 2 考虑锈蚀影响的型钢混凝土柱的保护层开裂

承载力模型计算过程中重要的参数选取见表 2,

腐蚀 SRC 中长柱承载力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见表 3。 从对比结果可以看出修正后的锈蚀 SRC 柱

承载力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值在 1. 011 ~ 1. 034

之间,拟合程度较好,也进一步说明,对于锈蚀 SRC

柱承载力模拟,并不能只考虑锈蚀本身对型钢有效截

面积的削弱,更多的是要考虑锈胀裂缝对混凝土保护

层有效面积削弱的影响。

表 2 承载力模型参数

试件编号

η

[% ]

n k1

k2

f

y. c

[MPa]

f

s. c

[MPa]

f

ssy. c

[MPa]

C

[MPa]

D0 - CL0 - EC0 - L0. 6 0 0 1. 058 1. 134 353. 00 439. 00 261. 00 42

D9 - CL2. 0 - EC5. 0 - L0. 6 14. 21 2 1. 041 1. 104 326. 99 407. 81 233. 18 42

D9 - CL3. 5 - EC5. 0 - L0. 6 15. 34 2 1. 040 1. 102 325. 00 405. 33 230. 88 42

D9 - CL5. 0 - EC5. 0 - L0. 6 15. 84 2 1. 041 1. 103 324. 12 404. 23 229. 86 42

D6 - CL3. 5 - EC5. 0 - L1. 0 7. 50 2 1. 048 1. 117 338. 80 422. 54 246. 87 42

D9 - CL3. 5 - EC5. 0 - L1. 0 10. 00 2 1. 047 1. 114 334. 40 417. 05 241. 77 42

D12 - CL3. 5 - EC5. 0 - L1. 0 12. 50 2 1. 043 1. 108 330. 00 411. 56 236. 67 42

D9 - CL3. 5 - EC2. 0 - L1. 4 3. 75 2 1. 054 1. 127 345. 40 430. 77 254. 51 42

D9 - CL3. 5 - EC5. 0 - L1. 4 7. 50 2 1. 049 1. 118 338. 80 422. 54 246. 87 42

D9 - CL3. 5 - EC8. 0 - L1. 4 8. 75 2 1. 048 1. 116 336. 60 419. 79 244. 32 42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的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