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本土攻略 初中同步》物理八上RJ 教案(电子样书)

发布时间:2023-5-22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3秋《本土攻略 初中同步》物理八上RJ 教案(电子样书)

书!\"#$%&$'! \"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 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1课时 1 长度的测量 !!!!!!!!!! 1课时 2 时间的测量 误差 !!!!!!! 3第 2节 运动的描述 !!!!!!!!!!!! 5第 3节 运动的快慢 !!!!!!!!!!!! 7课时 1 速度的理解与计算 !!!!!!! 7课时 2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 9第 4节 测量平均速度 !!!!!!!!!! 11第二章 声现象第 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13第 2节 声音的特性 !!!!!!!!!!! 15第 3节 声的利用 !!!!!!!!!!!! 17第 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19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 1节 温度 !!!!!!!!!!!!!! 21第 2节 熔化和凝固 !!!!!!!!!!! 23第 3节 汽化和液化 !!!!!!!!!!! 26课时 1 汽化!!!!!!!!!!!!! 26课时 2 液化!!!!!!!!!!!!! 29第 4节 升华和凝华 !!!!!!!!!!! 3... [收起]
[展开]
2023秋《本土攻略 初中同步》物理八上RJ 教案(电子样书)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

! \"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 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1

课时 1 长度的测量 !!!!!!!!!! 1

课时 2 时间的测量 误差 !!!!!!! 3

第 2节 运动的描述 !!!!!!!!!!!! 5

第 3节 运动的快慢 !!!!!!!!!!!! 7

课时 1 速度的理解与计算 !!!!!!! 7

课时 2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 9

第 4节 测量平均速度 !!!!!!!!!! 11

第二章 声现象

第 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13

第 2节 声音的特性 !!!!!!!!!!! 15

第 3节 声的利用 !!!!!!!!!!!! 17

第 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19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 1节 温度 !!!!!!!!!!!!!! 21

第 2节 熔化和凝固 !!!!!!!!!!! 23

第 3节 汽化和液化 !!!!!!!!!!! 26

课时 1 汽化!!!!!!!!!!!!! 26

课时 2 液化!!!!!!!!!!!!! 29

第 4节 升华和凝华 !!!!!!!!!!! 30

第四章 光现象

第 1节 光的直线传播 !!!!!!!!!! 32

第 2节 光的反射 !!!!!!!!!!!! 34

第 3节 平面镜成像 !!!!!!!!!!! 37

课时 1 平面镜成像特点!!!!!!!! 37

课时 2 平面镜和曲面镜的应用!!!!! 39

第 4节 光的折射 !!!!!!!!!!!! 40

第 5节 光的色散 !!!!!!!!!!!! 42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 1节 透镜 !!!!!!!!!!!!!! 44

第 2节 生活中的透镜 !!!!!!!!!! 46

第 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48

第 4节 眼睛和眼镜 !!!!!!!!!!! 50

第 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 53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 1节 质量 !!!!!!!!!!!!!! 55

第 2节 密度 !!!!!!!!!!!!!! 58

课时 1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58

课时 2 密度的计算!!!!!!!!!! 60

第 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 62

第 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65

 !!!!!!!!!

第3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第四章 光现象

第 1节 光的直线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

(2)理解光能在真空中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科学思维

(1)能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光源的种类。

(2)能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光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3.科学探究

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4.科学态度和责任

(1)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

(2)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

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光的传播速度。

2.难点:运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打开窗帘,就可以看到明媚的阳光照进了教室,老师看到了大家一张

张的笑脸。试想,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还能看见东西吗?

(二)新课教学

1.光源

教学情境:生产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发光呢?

如:太阳、萤火虫、通电的电灯,及燃烧的蜡烛等都能发光。

知识归纳:物理中把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说明:月亮本身不能发光,所以它不是光源。

拓展: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情境:[演示 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

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32·

第4页

第四章 光现象 教案

[演示 2]在盛水的玻璃水槽中,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

牛乳或红墨水),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 3]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

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雾,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演示 4]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

知识归纳: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3.光线

教学情境:为了描述光,故引入光线的概念。

知识归纳:在物理学中,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说明: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光线实际不存在,光线是理

想化的物理模型。

4.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与应用

教学情境: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与应用?

总结:

(1)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手影戏、日食、月食等。

(2)小孔成像:倒立的实像。

(3)应用:日晷,激光器的准直等。

5.光速

教学情境:近代科学的先驱伽利略在 1638年做了第一个测量光速的实验。

伽利略和他的助手站在两个相隔较远的山头上,每个人手里有一盏灯。伽

利略首先遮住灯,当助手看到伽利略遮住灯之后立刻遮住自己的灯。伽利略测

量从自己遮住灯到看到助手遮住灯相差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光刚好在两人之间

传播了一个来回,这样就可以测出光速了。

显然,因为光速之快,以至于这个实验根本不可能测量出光速。因为如果不

计两人的反应时间和遮住灯的时间,光传播这段距离的时间只需要几微秒,在当

时的设备条件下根本测不出来。

提问:光的传播速度到底有多大呢?

知识归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3×108

m/s。

说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略小,但也近似认为是 3×108

m/s;

光在水中、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小,关系是 v水 = 3

4c;v玻璃 = 2

3c。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

·33·

第5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第 2节 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知道光的反射定律。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科学思维

通过经历现象观察、分析讨论、方案设计、数据收集、进而得出结论等环节,

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

3.科学探究

通过光的反射实验,学会光的反射作图,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4.科学态度和责任

通过对简单反射现象的解释,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现象判断、光的反射作图、镜面反射和

漫反射的判别。

2.难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

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

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对于

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情境:

教师向同学如图所示的图片,并用镜面反射平行光,引导学生分析和观察此

时所发生的光现象与图片中的光现象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让同学试着总结出光

的反射的定义。

知识归纳: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

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34·

第6页

第四章 光现象 教案

2.光的反射现象中的概念

教学情境:讲解光的反射中相关的几个概念。如图所示是光反射的光路图。

知识归纳:

(1)AO叫做入射光线,OB叫做反射光线,O点叫做入射点。

(2)ON叫做法线,它的特点是经过入射点、与物体表面垂直。

(3)α叫做入射角,它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4)β叫做反射角,它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说明:

(1)光发生反射的条件: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或是两种物质的界面。

(2)法线实际并不存在,它是为了方便作图而引入的,常用虚线表示。

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情境:若让一束光线斜射到镜面,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

向射出呢?

向同学们展示实验器材:平面镜、白色硬纸板、激光笔。

按照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装配好实验器材。按以下步骤操作:

(1)让入射光线投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

(2)分别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并比较其大小关系。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

次实验。

(3)将有反射光线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观察该半个光屏上是否

还有反射光?

(4)若让光线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观察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知识归纳: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5·

第7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说明:

(1)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光线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与反射角都是零度,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

线合为一线。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情境:

演示实验: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其

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

拿一块面积、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提问那个同学,

此时有何感觉?

知识归纳:

(1)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照射到镜面(光滑平面)上后,会被平行地反射,

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2)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后,会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

射叫做漫反射。

说明: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5.光的反射作图

例: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 AO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总结:作图步骤:

(1)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作出法线(虚线)。

(2)在入射光线上找一点,并作出其关于法线的对称点。

(3)连接入射点与对称点,并用箭头在连线上标出方向,再根据题意标出角

度大小。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

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











·36·

第8页

第四章 光现象 教案

第 3节 平面镜成像

课时 1 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2.科学思维

(1)通过经历现象观察、分析讨论、方案设计、数据收集、进而得出结论等环

节,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科学探究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探究过程中信息的收集。

(2)通过师生共同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

4.科学态度和责任

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

生活的影响,促使学生养成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虚像的概念建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舞蹈演员在练功房中利用平面镜来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公园里的湖

面,可以看到石拱桥的倒影。早晨起来站在镜子前整理着装。这些都是我们生

活中能见到的平面镜成像现象。提出问题: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

特点?

(二)新课教学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探究问题与实验设计

探究问题: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像到镜面的距离

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实验设计: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来研究物与像的大小关系。为了测量物与像

·37·

第9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到平面镜的距离,需要用到刻度尺。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平面镜,是利用玻璃

板的透光性,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从而确定像的位置。其他器材:打火

机、铅笔。

(2)实验步骤

①将一张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玻璃

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

重合,这时后一支蜡烛所在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观察像能否用

白纸(或光屏)接收前一支蜡烛的像;

④改变玻璃板前面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②、③步骤,每次都在白纸上记下

两支蜡烛的位置。注意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⑤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

中两支蜡烛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

们的大小关系;

⑥把测量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次数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知识归纳: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平面镜成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

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左右相反。

说明:

①本实验探究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②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玻璃

板前面的蜡烛的像重合,其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③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④平面镜成像作图方法:作垂线;取等距离;画虚像。

拓展: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把它叫做实像;

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叫做虚像。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





·38·

第10页

第四章 光现象 教案

课时 2 平面镜和曲面镜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2)了解曲面镜的概念和应用。

2.科学思维

(1)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根据光的反射特点,知道曲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曲面镜对光线的作用,知道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

线有发散作用。

4.科学态度和责任

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及曲面镜的应用,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

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促使学生养成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面镜的应用。

2.难点:平面镜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常用的除了平面镜之外,我们在道路边经常会看到如图所示的曲面

镜。平面镜和曲面镜都有哪些作用?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知识。

(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教学情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哪些应用?

知识归纳:

(1)平面镜的作用:①改变光路;②成像。

(2)平面镜的应用:①医生用来检查牙齿的口镜;②潜望镜;③照镜子等。

2.凸面镜和凹面镜

教学情境:阅读教材第 79页的“科学世界”,了解弯曲的镜子包括凸面镜、

凹面镜和“哈哈镜”,弯曲的镜子也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成像的,要求学生课后

查资料了解“球面镜成像”。

知识归纳:

(1)球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做球面镜。

(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凹面镜。

b.用球面的外侧作反射面的球面镜叫做凸面镜。

说明:凹面镜使平行光会聚在焦点。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

拓展:

凹面镜和凸面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①凹面镜会聚光,可以制成太阳灶、车

灯反光装置等;②凸面镜发散光,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观后镜、公路转弯镜等。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39·

第11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第 4节 光的折射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科学思维

(1)通过对常见有关折射现象的观察,知道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时不再沿

直线传播。

(2)通过体会对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全过程,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3.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逐渐养成设计实验方法、交流讨论及总结归纳的

能力。

4.科学态度和责任

(1)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和探索激情。

(2)使学生能积极与本小组及其他小组同学交流,能客观分析和评价他人

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与人交流、合作互助的良好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作图。

2.难点:光的折射现象中成像位置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斜插在水中的铅笔好像折断了;站在水池中的姑娘看起来变矮了;天空中的

星星好像在眨眼睛。你知道这些奇异的现象是怎么回事吗?学习完本节内容

后,谜底自然揭晓。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情境:同学们看这个鱼缸,我现在用激光笔照亮空鱼缸底部的 A点,然

后我往鱼缸里倒水,观察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

演示实验:用激光笔先垂直照亮空鱼缸底部的 A点,然后慢慢往鱼缸里倒水

(已经滴入几滴墨水的水),激光笔仍能照亮鱼缸底部的 A点。(且光线没有发

生偏折)

重复上述操作,当光线斜射入水中时,发现倒入水后激光笔不能照亮鱼缸底

部的 A点。

·40·

第12页

第四章 光现象 教案

知识归纳: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

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说明: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也能发生折射。

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情境: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

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

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

(1)光的折射中的基本概念

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步骤:

①将量角板平放在桌子上,玻璃砖的一条边和量角器的底边重合,让光线从

量角器的顶点入射,然后分别读出入射角大小和折射角大;

②当向后翻折量角板时,观察不到折射光线,所以三线共面;

③多次改变入射角,重复上述操作,记录数据以便总结规律;

④先让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砖中,用铅笔描出光的传播路径,然后让光沿

着玻璃砖中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比较光路和刚才铅笔描绘的光路是否

相同。

实验次数 入射角 折射角

第 1次

第 2次

第 3次

第 4次

知识归纳:

①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和入射

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③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

减小;④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说明:

①从空气中看水中的物体时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像位于物体的上方;

②特殊情况下,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③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筷子放到装水的碗里筷子变弯、海市蜃楼、水池变

浅、渔民叉鱼的时候需要往鱼的下方叉等。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

·41·

第13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第 5节 光的色散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2)通过实验体验色光的三基色及色光的混合,能够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

世界。

(3)了解紫外线和红外线的特点及应用。

2.科学思维

通过光的色散实验,知道白光不是单色光;知道除了可见光之外还有紫外线

和红外线,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科学探究

经历白光分解为彩色光以及色光混合的实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细致观

察、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责任

(1)通过观察、实验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

态度。

(2)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

彩,感受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经历用所学知识解诀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

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红外线与紫外线的特点、物体的颜色。

2.难点:光的色散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雨后放晴,天空中经常会出现彩虹。除了自然界中出现的彩虹,也可以人工

产生。

“人工彩虹”:选择有喷雾头的容器(浇花的喷壶、美发用喷雾器或直接将一

塑料喷雾头安装在大可乐瓶上),容器中装满清水,在迎着明亮的阳光不停地

“喷雾”,一段时间后“水雾”中显示出绚丽缤纷的彩虹。彩虹是怎么形成的?这

节课我们来研究光的色散现象。

(二)新课教学

1.光的色散

教学情境: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

解,那么白光是不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演示 1:让一束太阳光穿过狭缝射在三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光屏上能看到

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演示 2: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

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光屏上又能看到什么现象?

·42·

第14页

第四章 光现象 教案

知识归纳: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色散。

(2)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种色光,从上至下依次为红、橙、黄、绿、

蓝、靛、紫。

说明: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拓展:七种颜色的光汇合后变成一条白色光带,叫做色光的复合。

2.色光的混合

教学情境:我们的大自然因为有了太阳光而美丽纷呈,而我们平时看到的彩

色电视机、用的智能手机也能为我们呈现多彩的画面,可它们的屏幕真的有这么

多颜色吗?要是让你组织一场晚会,为了达到色彩缤纷的效果,你会用到几种颜

色的灯光?

知识归纳: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说明: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红 +绿 =黄 红 +蓝 =品红 绿 +蓝 =青 红 +绿 +蓝 =白

拓展: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3.红外线与紫外线

(1)红外线及其利用

教学情境:同学们自学教材第 86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①在红光之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什么?

②红外线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知识归纳:

①在红光之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

②应用:用红外胶片拍摄“热谱图”;电视机、空调的遥控器;监控器的摄像

头;红外线夜视仪等;

③一个物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增强;

④红外线有比较强的热效应。

(2)紫外线及其利用

教学情境:阅读教材第 87页的内容,并思考问题:在光谱中的紫光之外,也

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什么?它有没有危害?

知识归纳:

①在光谱中的紫光之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

②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 D,促进钙的吸收;

③紫外线能使钞票、商标里的荧光物质发光,进行防伪;

④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在医院里用紫外线灯进行灭菌消毒;

⑤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轻者使皮肤粗糙,重者致癌。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

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

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





·43·

第15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 1节 透镜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科学思维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

析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责任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

自然界的好奇。

(2)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初步建立物理源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难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

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都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那么透镜又分为哪几

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新课教学

1.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学情境: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

学们认真观察,可以用擦镜纸包着摸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

特征。

知识归纳: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教学情境:将凸透镜对着太阳光,在凸透镜后面放一张白纸,调整凸透镜与

白纸之间的距离,直到在白纸上得到小且亮的光斑。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

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再做一次,看两次的结果是否相同。

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没有看到小且亮的光斑。

知识归纳: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4·

第16页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教案

3.主光轴和光心

教学情境: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讲解主光轴和光心。

知识归纳:

(1)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简称光轴。

(2)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

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说明:(1)凡是通过光心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

(2)出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偏离主光轴,则透镜为凹透镜;靠近主光轴,

则为凸透镜。

4.焦点与焦距

教学情境: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上,移动光源和光屏,直到

光屏上出现很小很亮的点时,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知识归纳:

(1)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

焦点。

(2)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说明:(1)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2)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拓展:

①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

②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5.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情境:通过回顾光心、焦点的概念及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教师引导总

结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知识归纳:

(1)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过焦点;

②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③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通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

②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③射向凹透镜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45·

第17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第 2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照相机的结构和成像特点。

(2)知道投影仪(幻灯机)的结构和成像特点。

(3)知道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4)了解实像与虚像

2.科学思维

通过观看投影仪、放大镜,了解投影仪、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

3.科学探究

(1)通过自制照相机模型,了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4.科学态度和责任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实像与虚像。

2.难点:实像与虚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节日里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拍出美丽的风光,动

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照

相机的成像原理和特点吗?今天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教学

1.照相机

教学情境:先出示真实的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的镜头。

问题:镜头的作用相当于哪种透镜?

知识归纳: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线经照相机镜头

后会聚在胶卷上,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想想做做:制作模型照相机

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 15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

能够套入另一个圆纸筒内。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

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把较小的圆纸筒有屏幕的那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

纸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组织讨论照相机成的像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像相对于物体的大小、正

倒方面来思考)

简述其光路(如图所示)。

·46·

第18页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教案

2.投影仪

教学情境: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正放到载物台上。

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平面镜安上,就能把图

案放映到屏幕上(如图所示)。

讨论:投影仪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知识归纳: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镜

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并改变放大镜到字之间的距离,

观察字体被放大的情况。

讨论:放大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在放大镜后面放一张白纸,白纸上会出现

你看到的像吗?

知识归纳: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4.实像与虚像

教学情境: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能比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有

什么异同点吗?

讲述:实像与虚像的成因与区别。

知识归纳:

(1)实像:来自物体的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光屏能承接到的像。

(2)虚像: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光屏不能承接到的像。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47·

第19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第 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学会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

(2)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利用该规律解释实际的生活

现象。

3.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活动,初步掌握设计实验、观察现象的方法,以及从物理现象中归

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4.科学态度和责任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

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能把小

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所成的像是正立、放

大的。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教学

1.物距与像距

教学情境:教师讲解物距与像距的定义。

知识归纳:

(1)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用字母 u表示。

(2)像距: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用字母 v表示。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提出问题

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或倒立的像?

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或缩小的像?

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或虚像?

(2)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带刻度的光具座、光屏。

光屏:用来承接烛焰通过凸透镜成的像。

光具座:滑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

们之间的距离关系。

(3)实验步骤

·48·

第20页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教案

①将凸透镜放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到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

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高度;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

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

之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光屏上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

还是倒立,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⑤当蜡烛移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到烛

焰的像,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

离,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

次数

物距

u/cm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物距

v/cm

知识归纳: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①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 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 2倍焦距和 1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

实像;

③物体在 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说明:

①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远

处向凸透镜靠近时(物距大于 1倍焦距)像逐渐变大,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也逐渐

变大;

②凸透镜成像光路图

利用两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通过光心的

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

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







·49·

第21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第 4节 眼睛和眼镜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3)了解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2.科学思维

通过科学探究实验,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特点及矫正方法。

3.科学探究

通过讨论法、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责任

培养学生的眼保健意识,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眼睛的构造、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2.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看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自传体小说,海伦·凯勒原来是位健

康活泼的小女孩,在 19个月大时,因一场急病导致失明、失聪和失语,从此小小

的海伦凯勒变得暴躁、任性和孤独。直到七岁,她在充满爱心与耐心、曾经接近

失明的莎莉文老师精心的引导下,走出了黑暗与孤寂,感受到了语言的神秘,领

悟出了知识的神奇。

关于眼睛,同学们知道多少呢?

(二)新课教学

1.眼睛

(1)眼球的结构

教学情境:让学生观看眼球的构造图和模型并对比照相机和眼球的功能。

·50·

第22页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教案

知识归纳:

①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

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②眼球好似一架照相机。

(2)睫状体的调节作用

教学情境:教师指导学生先近距离看自己的手指指纹,然后马上眺望远方,

亲自感受眼睛是怎样调节的。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

知识归纳: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

①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

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②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

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说明:看远处与近处景物时通过晶状体形状的变化,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

网膜上就能看清物体了。

2.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的特点及成因

教学情境: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位视力正常的同学,一位眼睛近视的同学,请

眼睛近视的同学摘掉眼镜。教师出示印有三字经的卡片,从两位同学眼前,每念

一个卡片上的字老师就拿着卡片后退一步,逐步后退。会出现什么现象?

知识归纳:

①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②近视眼成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

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

说明: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

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

(2)实验探究:近视眼的矫正

猜想:引导学生设想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

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可以用

自己的眼镜进行矫正,试试效果如何。

实验设计:组装好器材,使烛焰的像落在光屏前方,此时光屏上的像是模糊

的。把凹透镜放在凸透镜前继续实验。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近视眼镜。

·51·

第23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现象: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

结论: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及其矫正

教学情境:请学生猜想一下远视眼的特点、成因以及矫正方法。

根据刚才对近视眼如何矫正的推测,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

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

线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知识归纳:

(1)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2)远视眼成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

此来自近处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了视网膜,使像成在视网膜后。

(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4.眼镜的度数

教学情境:这里有几个老花镜,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 101页的科学世界“眼

镜的度数”,然后分组进行讨论,设计测量老花眼镜度数的实验方案。

知识归纳:

(1)透镜的焦度:透镜焦距的倒数,用字母 Φ表示。

①公式:Φ=1/f(f为透镜焦距);

②单位:Φ:m-1

,f:m。

(2)眼镜度数 =透镜焦度 ×100。

(3)凸透镜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的度数是负数。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

櫅櫅

櫅櫅

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

櫅櫅

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



·52·

第24页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教案

第 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2)了解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3)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2.科学思维

尝试运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尝试使用实验器材,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

4.科学态度和责任

(1)初步认识科技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提高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成像原理。

2.难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微小而精致的雪花,简单而有趣的细胞,遥不可及且神秘的星系。这些都是

我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要想看清它们,人类借助了一双神奇的“眼睛”———显

微镜和望远镜。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看到这些景象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

习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显微镜

教学情境:教师展示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学生阅读教材第 103页的内容,

并思考以下问题:

(1)显微镜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什么是目镜?目镜的作用是什么?

(3)什么是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什么?

(4)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知识归纳:

(1)结构:显微镜是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和反光镜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

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53·

第25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2)原理: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

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凹面镜作为反光镜,起会聚光线的作用。

(3)作用:看清楚微小的物体。

拓展:人眼只能看清大小为 0.1~0.2mm左右的细节,光学显微镜可以放大

2000倍,使人眼能够看清 0.2μm的结构。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为 80万倍。隧

道扫描显微镜更进一步能看到单个原子。

2.望远镜

教学情境:教师展示望远镜结构示意图,学生阅读教材第 103至 104页的内

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望远镜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什么是目镜?目镜的作用是什么?

(3)什么是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什么?

(4)用望远镜观察到的物体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知识归纳:

(1)结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

(2)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成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

成放大的虚像。

3.视角

教学情境: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

律可知,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放

大了?

知识归纳: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

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

距离有关。

说明: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

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注意:望远镜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但视角被放大。

天文望远镜多用反射式望远镜,因为容易得到更大的口径。

4.探索宇宙

教学情境: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人们在宗教的影响下,长期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心说”的宇宙观:

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为探索宇宙奠定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

1849年,科学家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天王星外还存在一颗

行星,并计算出了这颗行星的运行轨道。不久,在预测的轨道上就发现了这颗后

来被命名为海王星的行星。

知识归纳:太阳系由八大行星构成。

说明:1609年,世界上第一个把望远镜指向太空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用自制

的望远镜第一个观察到了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和月球上的环形山。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

·54·

第26页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教案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 1节 质量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

(2)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3)会正确使用天平。

2.科学思维

(1)通过教学活动,了解质量的物理性质。

(2)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

物理量。

3.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科学态度和责任

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质量的概念及单位之间的换算、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天平的正

确使用。

2.难点: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和天平的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钢尺、钢钉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哪个物体含这种材料多?书和练习本都

是由纸组成的,它们所含纸的多少一样吗?可见,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如

何表示这种区别?是否能精确测量出物质的多少?本节课就来学习另一个新的

物理量———质量。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教学情境:一把铁锤和一颗铁钉都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的

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颗铁钉所含的铁多;一道木门和一把教学用的木制米尺

都是由木材这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的多少不同,一道木门比一把教学

用的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55·

第27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提问:这些物体都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体有大有小,那我们如何去衡

量构成一个物体的物质的多少呢?

知识归纳: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2)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用字母 m表示。

说明:物体指有一定形状、体积、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实物;物质指组成这种

物体的材料。

2.质量的单位

教学情境:质量表示物质的多少,要测量物质的多少,就要知道质量的单位,

你知道哪些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知识归纳:

(1)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是 kg。

(2)质量的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关系:1t=103

kg,1kg=103

g,1g=103

mg。

说明:食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含量”,表示的是食品的质量。

拓展:生活中常用的单位有:公斤、斤、两,1千克 =1公斤 =2斤 =20两。

3.测量质量的工具

(1)天平的构造

教学情境: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如常见的杆称、地磅、电子秤和天

平等。教师给出天平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认识并总结出天平的主要

构造。

知识归纳:托盘天平由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构成。

说明:

①由于标尺上零刻度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时,游码的左边

与“0”刻度线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

②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称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质量加

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③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2)天平的正确使用

教学情境: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109页的内容,然后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托盘

天平。

知识归纳:

天平的使用:

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②使用前,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

使指针尖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56·

第28页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教案

③称量时,天平的左盘放置需称量的物品,右盘放置砝码;添加砝码和移动

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此时砝码质量与标尺上的示数值之和,

即为所称量物品的质量;

④从砝码盒中取砝码时,必须用镊子夹取,不要用手提取。

说明:①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左偏(右偏),平衡螺母应向右调(左调),

即左偏右调,右偏左调。②在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

天平的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拓展:称量物体质量时,如果放成“左码右物”,则物体的质量 =砝码的质量

-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4.质量的基本属性

教学情境:

实验探究 1:把冰块放在玻璃杯中,用玻璃片把杯子封住。冰块熔化成水

后,前后的质量改变了吗?

实验探究 2:将圆形的泥团捏成小动物,泥团的质量改变吗?

实验探究 3:航天员离开地球来到了太空,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

航天员的质量改变吗?

冰块熔化成水,物体的

状态发生了变化,但其

质量没有变化。

橡皮泥捏成小动物,物体

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其

质量没有变化。

航天员离开地球来到太空,

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发生了

变化,但其质量没有改变。

知识归纳: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与物体的状态、形状和所处空间

位置的变化无关。

说明:“属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不随外部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一种性质。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

櫅櫅

櫅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

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57·

第29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第 2节 密度

课时 1 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掌握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与方法。

(2)理解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3)通过教学活动,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及性质。

2.科学思维

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

方法。

3.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4.科学态度和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特性。

2.难点: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战斗异常惨烈,最后,五壮士弹药全无,他们就

从山头上扔下“巨石”,砸死很多敌人。你知道在拍摄这个镜头时,道具“巨石”

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学完本节内容后,谜底自然揭晓。

(二)新课教学

1.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猜想

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是否

相同?

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

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并算出每种物质的质量与

体积的比值。

(2)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①教师演示实验: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用天平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用

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m/g V/cm3

铝块 1 27 10

铝块 2 54 20

铝块 3 81 30

铝块 4 108 40

…… …… ……

·58·

第30页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教案

②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图中,把这些点连起来,作出铝块的质量与体积

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得出结论;

③再取体积分别为 10cm3

、20cm3

、40cm3

的三个铁块,用天平分别测出它们

的质量,并求出每个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填入下表中。

铁块 m/g V/cm3 m

V(g·cm-3

1 78 10 7.8

2 156 20 7.8

3 312 40 7.8

通过所作的质量—体积图象,分析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正

比例关系。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2.密度的概念

教学情境:通过实验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质量

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个特性,为此引入一个新的物理

量来描述它。

知识归纳: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

密度。

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而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3.密度的计算公式、单位

(1)密度的计算公式

教学情境:根据密度的定义,密度的计算公式应该是什么?质量用字母 m

表示,体积用字母 V表示,密度用字母 ρ表示。

知识归纳:

密度的计算公式:ρ=m

V。

说明:利用公式 ρ=m

V变形可得到 m=ρV和 V=m

ρ。

(2)密度的单位

教学情境: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

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

),故密度的单位为kg/m3

读作千克每立方米。若质量的单位是克(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厘米(cm3

),则

密度的单位为 g/cm3

,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知识归纳:

①密度的国际单位:kg/m3

,常用单位:g/cm3

②换算关系:1kg/m3=10-3

g/cm3

4.一些物质的密度值(常温常压下)

教学情境:学生查看教材第 114页至 115页的密度表,并对某些常见物质的

密度有一定了解。总结关于密度的重要知识点。

知识归纳:

①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也不相同

(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不同);

②物质的密度与温度、压强有关;

③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和植物油,它们的密度都是

0.9×103

kg/m3

;还有煤油和酒精的密度都是 0.8×103

kg/m3

④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⑤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

,表示的物理意义:体积为 1m3

的水,质量是

1.0×103

kg。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59·

第31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课时 2 密度的计算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学会用密度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2.科学思维

通过教学活动,学会用与密度有关的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3.科学态度和责任

建立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会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2.难点:密度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绵延在厦门环岛路上的“永不止步”群雕,将马拉松比赛的场景永远定格在

这条美丽的赛道上。雕像的大小跟真人差不多,你能估算出每一尊雕像的质量

大约为多少吗?要想知道雕像的质量,我们还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呢?通过今

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如何去估测一个物体的质量了。

(二)新课教学

1.密度的计算

教学情境: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密度的相关知识,那么如何计算物体的密

度呢?

说明:计算物体的密度,要知道物体的质量 m和体积 V,再根据公式 ρ=m

V,

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情境:密度的计算公式除了用来计算物体的密度之外。还有哪些应

用呢?

·60·

第32页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教案

分析:(1)计算密度鉴别物质,根据公式 ρ= m

V测算出物体的密度,查找密

度表,便可知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2)计算不便测量的物体质量。

(3)计算不便测量的物体体积。

(4)解决合金类问题。

3.例题讲解

例 1 现有一辆生活中常见的油罐车,车内装了 30m3

的石油,小明想了解石

油的密度,他从车内取出 30mL的石油,测得它的质量为 24.6g。通过计算,车内

石油的密度为多少?这辆油罐车所装的石油的质量为多少?

解:石油的密度:

ρ=m

V =24.6g

30cm3 =0.82g/cm3

油罐车所装的石油的质量:

m =ρV=0.82×103

kg/m3 ×30m3 =2.46×104

kg

例 2 小明在学校运动会上获得一块奖牌,他想知道这块奖牌是否由纯铜制

成,于是他用天平和量杯分别测出该奖牌的质量为 14g,体积为 2cm3

,并算出它的

密度为 g/cm3

。小明通过查密度表知道,铜的密度为 8.9×103

kg/m3

,由

此他判断该奖牌 (选填“是”或“不是”)由纯铜制成的。

【答案】7 不是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

櫅櫅

櫅櫅

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

櫅櫅

櫅櫅

櫅櫅

櫅櫅

櫅櫅

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

·61·

第33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第 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

体的密度。

2.科学思维

能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科学探究

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

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4.科学态度和责任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2.难点: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记录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处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地质勘探、科学考察需要对采集的各种矿石样品进行密度的测量,工农业生

产中经常也需要对产品、种子等进行密度的测量。应该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

密度的测量有哪些常见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测密度的原理

教学情境:怎样测密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用什么工具测量?

分析:要求出物体的密度,就必须测量出物体的质量 m和体积 V,再利用公

式 ρ=m

V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就必须用到相应的

工具。

(1)实验原理:ρ=m

V。

(2)测量工具:天平和量筒。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量物体的

体积。

2.量筒的使用方法

(1)认识量筒

教学情境:教师展示量筒实物,教学生认识量筒的单位、量程和分度值。并

让学生思考量筒的读数方法。

·62·

第34页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教案

知识归纳:读数前,先认清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垂

直,与液面相平。如果量筒中液面是凹形的,与凹液面底相平,如果液面是凸形

的,与凸液面顶相平。

(2)用“溢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教学情境:教师演示用“溢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将物体浸没在盛

满水的溢水杯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从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

的体积。

提问:如果物体比较小,能够放入量筒中,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分析:先测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为 V1,再测出量筒内水和浸没于水中的

固体的总体积为 V2,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 V=V2-V1。

3.测量固体的密度

教学情境:现场让一位学生设计测量石块的密度的方案,其余的同学根据该

同学设计的方案,分析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思考是先测石块的质量,还是先测

石块的体积?

总结:

(1)用天平先测出石块的质量 m。

(2)再用量筒测量出石块的体积 V。

(3)最后利用公式 ρ=m

V计算出石块的密度。

说明:必须先测质量,再测体积,因为如果先测体积,石块上会附着水,测量

的质量偏大,导致密度的测量值大于实际值。

4.测量液体的密度

教学情境:怎样测量盐水的密度,下面是三位同学设计的方案,请大家评估

谁的方案好?

·63·

第35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①首先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 m1,然后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m2,再

将全部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V,则盐水的密度 ρ=m2 -m1

V 。

②首先在量筒中装入一定盐水,读出体积 V;然后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

m1;将量筒中的盐水全部倒在烧杯中,再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m2,则

盐水的密度 ρ=m2 -m1

V 。

③首先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m1;再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

出盐水的体积 V;最后再用天平测出烧杯中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m2,则盐水的

密度 ρ=m1 -m2

V 。

提问:哪一种方案最好?针对该方案自己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

的密度时所测的实验数据及所得的结果。(实物投影学生数据)

烧杯与盐水的

质量 m1/g

量筒中盐水的体

积 V/cm3

烧杯中剩余盐水

的质量 m2/g

量筒中盐水的

质量 m/g

盐水的密度

ρ/(g/cm3

总结:第③方案最好,测量结果最准确。

5.“悬垂法”和“针压法”测体积

教学情境:如何测量不规则的塑料的密度?例如测量泡沫塑料(其密度比

水小)的密度。

教师简单介绍“悬垂法”和“针压法”测体积。

知识归纳:

“悬垂法”:先测出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时液体对应的体积;然后将待测

物体与重物系在一起浸没在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总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待测物

体的体积。

“针压法”:先读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再用针将待测物体压没于水中,读

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待测物体的体积。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

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



















·64·

第36页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教案

第 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知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

(3)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2.科学思维

学会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气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尤其明显以及水的“反膨胀”

现象。

4.科学态度和责任

(1)通过运用密度知识解诀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

(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

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变化有关、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2.难点:密度与温度的变化有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什么是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

性,不同的物质密度通常不同;同种物质(状态相同时)密度相同。

(二)新课教学

1.密度与温度

(1)气体的密度与温度

教学情境:物质的密度是否可以改变呢?

①两个相同的气球分别放在冷藏室和炉火附近,会发现气球收缩或膨胀;

②风车下面放点燃的酒精灯,风车会转动。(学生阅读教材第 120页的内容,

解释风的形成)

在这些现象中,物质的密度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会变化?

分析:温度发生变化时,一定质量的物体的体积也会变化,根据 ρ=m

V可知,

物质的密度也变化了。虽然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但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固定

不变的,密度可以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问题:温度如何影响物质的密度?

知识归纳:

①通常,气体的体积随温度变化较大,密度随温度变化明显;固体、液体的热

胀冷缩随温度变化不大,密度变化不明显;

②一定质量的物质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遇冷体积缩小,密度变大。

(2)水的反常膨胀

教学情境:北方冬天自来水管为何会被冻裂?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质量为 1kg的水结成冰,体积有何变化?

·65·

第37页

教案 本土攻略·物理 八年级上册(RJ) 

由 ρ=m

V知,V水 = m

ρ水

= 1kg

1×103

kg/m3 =10-3

m3

V冰 = m

ρ冰

= 1kg

0.9×103

kg/m3 =1.1×10-3

m3

分析:水结成冰时(由液态变成固态)体积变大,可见“水”并不简单地遵循

热胀冷缩规律。

知识归纳:水在 4℃时的密度最大,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密度越来越小;温

度低于 4℃时,水的密度随温度的降低也越来越小。这种现象叫水的反常膨胀。

说明:水管冻裂正是由于水的反常膨胀现象造成的。

注意:水的反常膨胀是有条件的,水在高于 4℃时属于正常膨胀,在底于 4℃

时是反常膨胀。

2.密度与物质鉴别

例 1 一个铅球的质量是 4kg,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是 0.57dm3

。这个铅球

是用铅制成的吗?已知:m=4kg V=0.57dm3 =0.57×10-3

m3 ρ铅 =11.3×

103

kg/m3

解:方法一:

该铅球的密度:ρ=m

V = 4kg

0.57×10-3

m3 =7.1×103

kg/m3

因为 7.1×103

kg/m3

小于 11.3×103

kg/m3

所以此铅球不是用铅做的。

方法二:

若质量是 4kg的纯铅物质,设体积应该是 V′。

V′=m

ρ = 4kg

11.3×103kg/m3 =0.35×10-3

m3

因为 0.35×10-3

m3

小于 0.57×10-3

m3

所以此铅球不是用铅做的。

方法三:

若是纯铅的,当体积是 0.57dm3

时质量设为 m′。

m′=ρV=11.3×103

kg/m3×0.57×10-3

m3=6.44kg

因为 6.44kg大于 4kg

所以此铅球不是用铅做的。

总结:利用密度可以鉴别物质,但要准确地鉴别物质,常常要用多种方法并

用。比如结合物质的颜色、透明度、能否燃烧、硬度等物理性质。

3.判断空心与实心

例 2 有一个铁球的质量是 316g,体积是 60cm3

,通过计算说明铁球是实心

还是空心?如果是空心的,那么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大?(铁的密度为 ρ铁 =7.9×

103

kg/m3

【答案】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是 20cm3

4.运用密度进行综合计算

例 3 有一个瓶子装满煤油后的总质量为 1100g,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

1260g,则该瓶子的质量与容积各是多少?(ρ煤油 =0.8×103

kg/m3

【答案】460g 800cm3

例 4 甲、乙两个物体质量之比是 3∶2,体积之比是 1∶3,则甲、乙两个物体的

密度之比是多少?

【答案】9∶2

四、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殯 殯

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





·66·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在线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