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报考指南

发布时间:2024-6-26 | 杂志分类:校园教育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4年报考指南

学院概况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建的体育专修科,这是中国近代最早建立的体育科系之一。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卫生系整体调入筹建中的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这批学生成为1953年我校建校后的第一批体育专业学生。1955年设体育系,1990年体育系更名为体育教育系,并根据国家教委高校专业目录的统一规定,设体育教育专业。2002年体育教育系更名为教育学院。2017年,北京体育大学深化综合改革启动,教育学院划为体育与健康学部的下属学院。同年,教育学院成功申报获批教育学本科专业以及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教育学院新设体育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教育学院已形成本科阶段教育学与体育教育两个专业并举,研究生阶段体育学与教育学两个学科并重的综合化、贯通化的专业发展格局。2019年为进一步强化优秀体育师资培养,在教育学院基础上成立体育师范学院。学院设有4个教研室和2个研究中心,分别是:体育教育教研室、体育史教研室、幼儿体育教研室和教育学教研室;中国残疾人体育研究中心和中外体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 ■ ...
[展开]
2024年报考指南
粉丝: 0
文本内容
第32页

学院概况

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体育师范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可以追

溯到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建的体育专修科,这是中

国近代最早建立的体育科系之一。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体

育卫生系整体调入筹建中的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

学),这批学生成为1953年我校建校后的第一批体育专业

学生。1955年设体育系,1990年体育系更名为体育教育

系,并根据国家教委高校专业目录的统一规定,设体育教

育专业。2002年体育教育系更名为教育学院。2017年,北

京体育大学深化综合改革启动,教育学院划为体育与健康

学部的下属学院。同年,教育学院成功申报获批教育学本

科专业以及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教

育学院新设体育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教育学院已

形成本科阶段教育学与体育教育两个专业并举,研究生阶

段体育学与教育学两个学科并重的综合化、贯通化的专业

发展格局。2019年为进一步强化优秀体育师资培养,在教

育学院基础上成立体育师范学院。学院设有4个教研室和2

个研究中心,分别是:体育教育教研室、体育史教研室、

幼儿体育教研室和教育学教研室;中国残疾人体育研究中

心和中外体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

■ 师资力量和课程建设

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和重点课程建设。专任教师24人,

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团

队2个。近年来,我院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北

京市教学成果奖3项,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4人。课程建

设及学术研究方面硕果累累,目前有国家级一流课程(精

品课程)2门,北京市级优秀本科课程精品课程5门,校级

精品课程5门,北京市精品教材3本,并先后获得国家社科

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

■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秉承“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教育实践,凸显

体育特色,服务社会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强调把学科

建设和人才培养放在首位。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学院下设

的体育教育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和

“国家级特色专业”,并在多年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名

中始终占据着同专业第一的位置;2019年体育教育专业被

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教育学专业被评

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60余年来,学院已为国家培养

了两万多名优秀体育人才,他们遍布全国各级各类学校,

fi

学生专项技能展示 fffflffiflfflffl fflfifflff

http://pe.bsu.edu.cn 010-62984715

第33页

北京体育大学2024年招生简章·报考指南

学生在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大赛中获佳绩

fifffflffifl

在国家重点建设的 “双一流”大学(学科)中,多数体育部

门骨干为我院毕业生,此外,还有众多的我院毕业生活跃在

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和教育、体育相关部门,成为我国

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 国际化成果

近年来,学院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为在

校研究生创设更多出国交流学习机会,与国际知名院校积

极合作,并与多所国际知名院校展开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从2018年9月起,学院陆续向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美

国春田学院等国外知名大学派出80余名教师和学生;举办

了“中爱学校体育思想专题研讨会”、“中欧教育与体育

理论国际研讨会”和“中日教育与体育理论国际交流研讨

会”,与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日本顺天堂大学、日本体

育大学的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中国残疾人研

究中心组织了“融合体育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开发”、“融

合性探险及合作类项目的组织原则和策略”、“发展性协

调障碍、多动症、自闭症”等专题活动,邀请了多位适应

体育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来校授课。

第34页

fi

■ 名师介绍

王华倬,学院院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高等

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学校体育史、体育教师教育、学校

体育管理等,近五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招标重大项目1项,其他科研项目2项,发表CSSCI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要

承担本科学校体育学、研究生专业课等教学任务。

刘 昕,学院副院长,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决策咨询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优秀

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主要进行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体育课程基

本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与利用研究等相关研究,近五年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学

规划重点项目1项,其他项目2项,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承担教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基础

理论等教学任务。

姚 蕾,幼儿体育教研室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常委,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讲教师,北京市课程思

政教学名师,全国儿童青少年体能运动技能研究院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通讯评审评委。《体育学研究》《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等期刊评审专家。姚蕾教授长期致力于体育课程与教学、幼儿体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研究,近5年主持或参与国

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承担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科研方法、学校体

育学等教学任务。

张 凯,体育教育教研室主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负责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

队教学名师,张凯教授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青少年体育学习心理等领域的研究,近5年主持北京市教育科

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3项,其他项目1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承担体育教学原理、体育科

研方法概论、教育学等教学任务。

■ 优秀毕业生

陈建勤,体育教育专业1991届毕业生,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第十七中学体育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

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学校体育学会理事、教育部“国培计划”主讲教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体育教师培训专

家、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评委。多篇论文获全国、北京市一、二等奖,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20

余部体育著作(教材)。

孙卫华,体育教育专业1995届毕业生,正高级教师,北京市和平街一中体育教师,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获

“全国十佳中学体育教师”提名、“北京师德榜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教育创新标兵”等称号。与教育部、

央视合作策划的大型公益节目《我是体育教师》在央视播出超100期。教学成果多次获北京市级、区级政府教育成果

奖”,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教学用书40余册。被中国教研网评为“教研之星”。

彭建敏,体育教育专业2001届毕业生,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清华大学体育部教师。中国大体协两操分会公益健康

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大体协健美协会理事,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田径裁判,被评为残奥会优秀技术官员,

曾任国家男子花剑队体能教练。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这是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开办以

来第一位参赛并获得一等奖的体育教师。

李采丰,体育教育专业2002届毕业生,教授,国际级田径裁判,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管理学院副书记、副

院长,重庆市田径协会秘书长、法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项,在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中国教育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

宋虹磊,体育教育专业2017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西藏工作,就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希望小学,

成为该校唯一的一名体育教师,同时担任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负责党建专干工作,先后获得了墨竹工卡县“优秀少先队

辅导员”、“优秀党建干事”、“西藏自治区优秀裁判”称号。

http://pe.bsu.edu.cn 010-62984715

fi

第35页

学生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学生参加水上项目课程

专业介绍

体育教育专业

(四年制,教育学学士)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具

有高尚师德、先进教育理念和深厚教育情怀;具备突出

的专项运动技能和综合的运动技术、扎实的教学训练技

能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底蕴、实践能

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体育教学与锻

炼、课余训练与竞赛、学校体育管理与科学研究等工作

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教师。

主干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体育

心理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

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专项教

学训练实践与理论、副项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

就业方向:体育与教育相关部门及单位

教育学专业

((四年制,教育学学士)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教

育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教育研究、教育管

理等教育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和体育机

构中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发展心理学、教育哲学、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

学、德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教师基本技能训练。

就业方向:教育与体育相关部门及单位

ffifflffifi

北京体育大学2024年招生简章·报考指南

第36页

心理学院

心理学院起源于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

于1958年设《运动心理学》本科课程,于2003年正式成北

京体育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运动心理)本科。2008年,

运动心理学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0年,获批心理学一

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获批应用心理专业型硕

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

设,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适应体育、教育事业改革

发展需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正式成立心理学院。

心理学院共有6个实验室,可开展不同类型的教学和研究活

动,分别为基础心理实验室、心理测评室、技能学习实验

室、运动认知实验室和心理训练实验室,及运动应激实验

室(共享)。基础心理实验室配有32台双显计算机,配有

各种心理学实验、测评及数据分析软件,可开展60人的实

验教学。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研究设备和仪器,有眼动设

备、脑电设备、近红外脑成像系统、虚拟现实心理评测系

统(VR)、生物反馈仪、以及心理沙盘系统,实验室能够

满足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心理以及认知心理各方向的研究

需要,为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在校本科生300人,硕士生139人,博士生31人。

现年度本科专业招生60人,为全国体育院校学生最多的应

用心理学专业。

■ 师资队伍

学院建有三个教研室:运动心理学教研室、认知与生

物心理学教研室,以及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研室。全院教

职员工35人,其中专业教师30人(教授11人、副教授6

人、讲师13人)。全院教师均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

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知名学府

(985院校或“双一流”大学),或来自香港、美国、加

拿大的国际知名大学。近半数教师均有赴海外学习、交流

一年以上的学术经历。2020年,我校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

教授林崇德先生为心理学科名誉教授;2021年,我校聘加

拿大劳伦申大学教授,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主席和应用运动

心理学会主席ROBERT JOEL SCHINKE为我院客座教授。

心理学院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运动心理学教研室曾

(2010)获“国家级运动心理学系列课程优秀教学团

队”。张力为教授带领团队建设的《运动心理学》(线

上)(2020)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张力为

(2021)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王英春(2015)

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毛志雄(2018)、迟立忠

(2019)、郭璐(2021)分别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

项目,康冠兰(2019)主持了1项国自然项目,其他老师

主持了教育部及体育总局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张力为、王

英春、王莉、葛杨等长期在国家队从事心理服务保障工

作,为奥运争光贡献力量。

学院概况

张力为教授为国家艺术体操队心理科技保障服务

fi

http://psy.bsu.edu.cn/ 010-62982748

fflffl fflfifflffl



第37页

ffiffifflffi

心理学院承办2019年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王英春教授为国家射击队心理科技保障服务

■ 科研方向

体育与运动心理学方向,探索影响竞技运动表现的

心理因素,如运动员的自我控制、心理疲劳、重大比

赛的心理调控等;近五年,张力为教授带领的奥运科

技攻关服务团队为中国代表团所获的120枚奥运及残奥

奖牌(46金)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多次受到国家体育

总局表彰。

健康心理学方向,探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及机制,同时探索身体活动的心理机制及促进手段,

为提升国民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认知心理学方向,该方向探讨竞技情境中信息加工

过程的特点,为理解应激情境的认知过程及应激训练

提供依据,此方向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

助,多篇论文被SCI及SSCI收录。

■ 人才培养

学院1982年开始招收运动心理学方向的硕士研究

生,1984年首次培养心理学本科生,1992年开始招收

运动心理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3年建立了应用心

理学专业(运动心理)本科专业。2008年,运动心理

学学科获批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010年经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

予权,2022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全国共72个),获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硕士点授予

权。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兼具生物性和社会性,决定了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心

理学专业具有文理融合的特点。因此,我院希望招收

文理科特长均衡,外语基础较好,热爱体育并具有科

研精神和学术情怀的优秀学生。

■ 学术活动

心理学院是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

会的挂靠单位,已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世界运动心

理学大会”(2013),“第十一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

术会议”(2018),四届“中国奥运会—残奥会心理

训练工作论坛”(2008、2012、2016和2021),以

及三届“心理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2018、2019、

2020)等重要学术活动,为推进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理

论发展,及其与竞技体育,大众健身实践的紧密结

合,扩大本校及中国运动心理学的学术影响力发挥了

重要作用。

■ 国际化成果

为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促进海内外优秀

心理学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和深度合作,自2018年

起,每年10月举办“心理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论

坛旨在为海内外心理学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通过学术研讨和人才洽谈等形式,探讨心理学前沿热

点问题,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为优秀心理学

青年学者的引进创造条件。截止目前,学院已圆满承

办三届“心理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学院加强人才培养国际化,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

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和美国

春田学院等国际知名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关系,每

年选派优秀学生,由学校资助,赴海外访学一年。

北京体育大学2024年招生简章·报考指南

第38页

fi

张力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运动心理学

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运

动心理学系列课程)负责人。曾任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

动心理学会主席,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现任中国体育科学学

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体育科技》副主编,

《心理学报》《体育科学》等刊编委。已发表学术期刊论

文247篇,学术会议论文258篇,著作23部,著作章节39

章。获省部级学术奖励29项以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

任中国帆船帆板队、中国蹦床队、中国艺术体操队、中国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备战奥运会心理训练负责人。

研究领域:自我观念(包括自我控制)和心理疲劳

课程教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运动心理学(本科生);

行为科学多元统计(硕士研究生),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博士研究生),体育科学研究方法II(博士研究生)。

毛志雄,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体育

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

心理学分会副会长。已发表学术论文128篇,著作3部,著

作章节23章。获省部级学术奖励5项。2011年至2016年担

任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官方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中文网络版主编。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项目课题负责人。

研究领域: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锻炼行为促进

课程教学:心理学导论(双语)、运动心理学、运动

与锻炼心理学(双语)、心理学论文写作(硕士研究

生)、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博士研究生)。

迟立忠,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或参与20余项国家

级、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课题,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科技冬奥”课题《冬季运动项目心理调控关键技术的研

究》。曾获第28届、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贡

献奖一等奖、二等奖。发表学术期刊论文40余篇,主编教

材3部,参与撰写教材、专著10余部。现任中国心理学会

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体育科学

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委员。

研究领域:运动预判与决策、运动认知专长、运动中

的情绪与认知

课程教学:认知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本科生);运动

与锻炼心理学研究专题、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研究生)。

■ 名师介绍

■ 优秀毕业生

国内原“985工程院校”或

“双一流”大学

双一流学科院校

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复旦大学、

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

美国

国内升学

海外深造 英国

哈佛大学、丹佛大学、霍夫斯特拉大学、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纽约大学、乔治城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埃克塞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巴斯大学、兰卡斯特大学、伦敦大学学院、

南安普顿大学、诺丁汉大学、约克大学、谢菲尔德大学

澳大利亚 昆士兰大学、悉尼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

其他 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韩国延世大学、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澳门大学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

今年毕业生深造情况一览

http://psy.bsu.edu.cn/ 010-62982748

第39页

ffifflffi

应用心理学专业

(四年制,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及技能,

具备心理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体育

学基础知识及理论,深入了解一至两项运动项目;能够

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管理部门、运动

队等领域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或者为从

事心理科学专业的研究及应用奠定扎实的基础。

专业特色:心理科学与体育科学并重,学生知识掌握

与能力提高并重,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并重,围绕竞技

运动及大众健身心理领域,打造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

就业及深造模式。

毕业生能力特点:具有心理科学及体育科学的基本理

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实证研

究方法,具备心理实验设计、心理测量及数据分析的能

力;具有独立开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将心理学知

识及技能应用于广阔领域的实践能力,如问卷设计与调

查、心理测评与诊断、心理咨询与训练等能力;熟悉国

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同时了解心理学

的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就业方向: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管

理部门、运动队、大众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心理咨

询,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等心理学

相关工作。

专业介绍

心理学

心理学导论(双语)、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生物心

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史、运动与锻炼心理学(双语)

实验心理学实验、认知科学研究技术、运动心理学0研究实践、

毕业论文、专业实习、社会适应实践、创新创业实践

部分精品课程一览

主干学科

核心课程

主要实验及实践创新

眼动扫描仪

合作认知的近红外超扫描实验

北京体育大学2024年招生简章·报考指南

第40页

fflffl fflfifflffiff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http://ssc.bsu.edu.cn/ 010-62989444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体育理论

系”,是学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2002年改为现名。现拥

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与运动表现、运

动生物化学与营养、体质与健康五个专业方向。2002年,经

教育部批准,运动人体科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当

时我国体育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专

业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教育部批复为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2021年获批中国科协“学风

传承示范基地”,2022年获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

系”、首批全国“虚拟教研室”培育点。在我国运动人体科

学领域,学院最早开设了本科专业,最早获得了硕士、博士

学位授予权,培养了国内第一个运动人体科学的硕士、博

士。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学科为基、教研

相长”的办院理念,实现人才培养的“高端化、贯通化、国

际化和协同化”。

fi

学院概况

学生为运动员做测试 学生进行生物化学实验

◆学院院训

第41页

■ 师资力量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办学中,落实立德树人,铸

魂育人的任务,遵循“追求卓越”的校训和“致知笃

行,明德崇体”的院训,将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国际化

新理念深度融合,培育出年龄、学缘、学历结构合

理,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优质师资队伍,包括20名

教授、15名副教授。其中有18名博士生导师,36名硕

士生导师,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高校优

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教育部首批100个“双带头人”

教研室支部,7名北京市教学名师,4名教育部“新世

纪优秀人才”,6名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

术人才”。95%以上的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60%

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近一半的教师毕业于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和海

外名校的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通过运动科学教研

会、运动科学科研会、跨学科融合论坛、专业协作会

等平台,教师跨专业方向交流,跨研究领域融合,教

研相长。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师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运动

人体科学多方向,如骨骼肌的运动原理、形态机能、

力量训练及损伤机制;运动与心脑血管功能调控;运

动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技术动作结构的诊断与优化;

运动训练监控、运动营养与高原训练;运动员科学选

材;兴奋剂的检测技术与方法;运动技术、运动损伤

与运动装备的生物力学;体质与健康评价、健康促

进、运动风险评估与健身指导;体育仪器设备、应用

软件研发等。学院教师为十多个夏季、冬季运动项目

国家队提供科技攻关与科研服务,主持和参与新的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

具有全国影响力标准的修订,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支撑

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然基金项目等

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 国际化成果

国际化培养是学院的特色之一,学院与美国春田学

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英国

伍斯特大学、拉夫堡大学、利兹大学、新西兰奥克兰

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院校保持密切的院际交流与合

作,每年都选送优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

生赴国外进行半年至二年的学习交流,并有

“1+2+1”“2+2”“3+1”“1.5+2+0.5”本科双学

位、“1+1+1”硕士双学位等多种模式、全方位、全

覆盖的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ffifflffi

学院老中青三代教师合影

北京体育大学2024年招生简章·报考指南

第42页

fi ■ 师资力量

刘 晔,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家级一流本

科课程(金课)负责人,运动解剖学教研室主任。

1993年7月于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生物科学系毕业后留

校任教,200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体 育大学运动人体

科学专业。现为北京市和安徽省体育局特聘教练员培

训指导专家、首都体育学院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主授课程为运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和

功能解剖学。研究方向为骨骼肌运动原理与功能评

价、运动技术优化和力量训练理论。主持或参与30余

项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课题,是国家科技支撑

计划项目“体质测量与评价关键技术与方法的研究”

(2008-2011年)和“我国竞技体育潜优势项目取得

突破的关键技术研究”(2008-2012年)的主要成

员,是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我军代表队备战第七届

世界军人运动会科研攻关与服务”项目(2019-2020

年)主持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

论文70余篇。

邱俊强,教授,博士生导师。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

北京市高校运动营养工程中心主任。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

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200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

体 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主授程:运动生物化学、运动

营养学。研究方向为运动营养、运动促进健康的生化机制与

应用,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

与科技服务课题及横向课题多项,曾先后担任国家竞走队、

国家速滑队、国家蹦床队科研团队负责人或营养团队负责

人,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人体运动促进健康个

性化精准指导方案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研制不同人群的个

性化精准运动处方解决运动促进健康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已发

表论文80余篇,多篇被SCI收录。社会兼职包括中华预防医学

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常委,北京健康管理协会体医融合

分会常委,中国营养学会运动营养分会常委,北京营养师协

会理事等。

李翰君,教授,硕士生导师,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主任。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体育

http://ssc.bsu.edu.cn/ 010-62989444

学院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双学位项目

第43页

ffifffflfl

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芬兰于韦

斯屈莱大学访问学者。主授课程《运动生物力学》、《运

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研究方向神经肌肉骨骼模型、动作

技术分析诊断、损伤生物力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在

2008-2020奥运会连续四届奥运备战周期内,参加了链

球、垒球、曲棍球、轮椅篮球、残疾人举重等项目的科技

服务,进行\"运动技术分析与评价\"研究,帮助运动员提高

成绩。在预防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中,主要进行前交

叉韧带损伤、股后肌群拉伤的损伤机制与危险因素的生物

力学研究。与体育用品公司合作,对运动鞋、紧身衣等运

动装备对损伤风险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讲课程《运动生物

力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质本

科课程、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曾获北京高校数学

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特等奖,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

计竞赛一等奖,第30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

献二等奖。担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委

员。

徐 刚,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

师。现任北京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多年来一直

从事青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儿童青少年骨骼发育评定、

运动选材、国民体质与运动健身和运动解剖学等方面的研

究与 教学工作。1981~1993年儿童少年生长发育12年追

踪研究,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体育大

学科研成果特等奖。编著的《运动员科学选材学》入选国

家体委科学技术成果专集,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获得

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北京体育大学科技进步奖一

等奖;承担教育部《网络教学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

响》课题。参与“十五”教育部资助重点课题《影响儿童

身心健康新的因素与机制的研究》;参与完成国家科技部

重大课题《国民运动科学健身系统研究与应用》《我国潜

优势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国民健身关键技术的研

究》的研究工作,其中《国民运动科学健身系统研究与应

用》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多次参加全

国青少年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足球、游泳、艺术体操

等项目的骨龄鉴定工作,并承担北京市司法骨龄鉴定工

作。

赵 丽,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运动机能评定与

技术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科学实验伦

理委员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

方向为运动与神经可塑性、特殊环境生理学,研究领域为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运动干预、运动与健康促进及特殊环境

生理。主持并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北京市重

点实验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多项课题,作为主要

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科技

支撑项目、承担科技部科技冬奥课题等课题。相关研究成

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20余篇),主编

教材1部,参编教材多部。申获国内专利3项。

任 弘,教授,博士生导师,体质与健康教研室主

任。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

才”。1991年8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留校任教至

今。2004年获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

位。研究方向:体质测评与健康促进、运动员科学选

材。主持和参与20多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国家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奥运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

《潜优势项目运动员专项选材与青少年基础训练的研

究》《运动促进体质健康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和

《大众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研制与特定人群健身方法的

开发》主要成员。参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

生体质健康标准》标准修订及2005年、2014年国民体

质监测报告的撰写工作。在各种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

文章40余篇。

北京体育大学2024年招生简章·报考指南

第44页

fi ■ 优秀毕业生

毕业生活跃在我国体育科学各个领域的前沿阵地,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中坚力量之一。包括国家体育总局

科研所、运动医学研究所、反兴奋剂中心,北京等全国十多个省市体育科研所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清华大学、北京大

学、北京师范大学的知名体育学教授,康比特公司、赫石体育、冉冉健康科技等知名企业创始人等。体育界长江学者刘宇

教授,北京大学青年长江学者魏坤琳教授等知名学者本科也毕业于本学院。

学院2018届-2022届连续五年本科生的升学率皆超过50%,居学校前列。除保送和考取本校研究生外,升学院校还包

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985”和“双一流”建设

高校,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

http://ssc.bsu.edu.cn/ 010-62989444

2016级本科生参与国庆70周年“青春万岁”群众游行方阵

学生院队(男足)代表学校参赛,2019、2021年

两次夺得首都高校校园足球冠军联赛冠军 学院师生参加2022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

第45页

fflfi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四年制,教育学学士)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系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和

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熟悉运动规

律,了解学科前沿,富有创新精神,为继续深造奠定良好

的基础,并能胜任运动训练、健康管理等相关领域工作的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主要学习体育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和教

育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接受运动人

体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训练,掌握人体机能监控、运动

健身指导、运动营养指导、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

能力。

主要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

运动生物力学、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科学研究方法、运

动处方的理论与应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等。

就业方向:在各级体育科学研究、运动训练、健康教育

与管理等机构从事人体机能监控、运动健身指导、运动营

养指导、技术动作分析等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

专业建设:回应“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国家战

略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学科发展

的国际前沿,突出运动人体科学服务运动实践和全民健身

的优势,围绕运动表现、运动营养、体质健康等方面,依

托学校教育部、体育总局和北京市的教学科研平台,以及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运动医学研究所、反兴奋剂中心、

知名体育公司等教学实践基地,精准培育,采用本博连

读、跨校(院) 合作、国际联合培养等模式,夯实专业基

础,提升科研能力,增强社会实践技能,拓展国际视野,

为研究型拔尖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将

逐步取消单一化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模式,

以“直博生”“硕博连读”“博士申请考核制”等方式,

实现“贯通化”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和专业技能,充分对接社会需求,既能服务运动实践和全

民健身,又能开展体育科学研究,素质优良,发展全面。

专业介绍

北京体育大学2024年招生简章·报考指南

第46页

fflffl fflfifflffiflff fffiffifi

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http://ydkfx.bsu.edu.cn/ 010—62989670

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成立于2008年,原名运动康复

系,2017年更名为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下设运动医学教

研室、运动康复教研室、运动康复医学中心、学院办公室

4个部门,建有“运动康复医学”北京市高精尖学科

(2019年)、“运动康复”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19

年)、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运动康复教

研室支部是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1年),运动康复

科学实验室入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2023年)。

学院现有教职工32人,教师20人,辅导员3人,实验

员6人,行政人员3人。专任教师包括教授8人、研究员1

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

究生导师15人。师资力量雄厚,1名北京高校教学名师、1

名北京市师德先锋、1名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2名北京

高校优质课主讲教师,12名教师获得国际物理治疗联盟专

业师资认证。

学院致力于培养高层次体医融合人才为目标,着力整

合体育学和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及高精尖学科优势,开展本

科及硕士、博士教育,专业设置包括:运动康复、康复物

理治疗2个本科专业,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2个硕

士研究生专业,以及运动康复博士研究生教育,每年招收

150名本科生和100名研究生。

依托学校双一流建设和运动康复医学北京市高精尖学

科建设项目支持,学院下设的运动康复医学中心总面积达

3000余平米,包括:功能诊疗区、主动康复区和科研创新

区,是学院师生的实践教学中心、科研平台基地和开展国

家队服务保障的集成地,目前已建有运动表现力科研平

台、运动促进心肺功能康复研究平台,正在建设运动损伤

预防与康复科研平台、脊柱健康与脑科学科研平台。学院

师生为国家队提供奥运科技服务,为我国奥运健儿在东京

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贡献。

学院致力于精品课程建设和专业教材建设,优质课程

资源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运动医学》、国家级双语示

范课程《运动医学双语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冰

雪运动防护虚拟仿真实验》,以及《肌肉骨骼康复》和

《运动损伤学》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等。

学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

军总医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

康复中心、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康复医院、北体大国家队训

练基地等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供丰

富的实践机会。

学院每年向全国的体育院校、医疗机构、运动队、科

研机构等单位输送高水平体医融合人才,为我国运动医学

和运动康复领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fi

学院概况

第47页

ffiffl

■ 国际化成果

运动康复专业已纳入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2018年10名本科生赴保加利亚国家体育学

院学习、11名研究生赴捷克查理大学学习;2019年8名本科生、4名研究生赴捷克查理大学学习,8名研究生赴

香港理工大学学习。此外,学院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普度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伊萨卡大学、南加州大

学、南丹麦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师生互访和交流活动及每年举办的高水

平运动康复国际论坛,为师生开拓国际化视野提供了重要平台,为学生出国深造拓宽了渠道。

学生在捷克查理大学学习交流 学生在保加利亚体育学院学习交流

学生参加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志愿者活动 学生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

北京体育大学2024年招生简章·报考指南

第48页

fi

■ 名师介绍

高颀教授2015年获评“北京高校教学名师”,钱菁华

教授2016年获“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2017年获评首届

“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高颀、钱菁华入选“国家体

育总局优秀中青年技术人才百人计划”,钱菁华、张恩铭

获“北京高校优质课主讲教师”称号。

■ 优秀毕业生

毕业生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促进就业,学院将专

业实习与就业挂钩,扩大了毕业生首次就业的选择范围,

为各项目国家队、北京市和各地方医院、科研所等事业单

位及公司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院培养的本科毕业生1/3在国内外继续深造,保送或

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

“985”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外院校主要有美国印第

安纳大学、南加州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

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

毕业生发展状况较好,许多毕业生在就业单位快速成

长为业务骨干和部门领导,在运动康复事业的发展中崭露

头角。

■ 校园生活展示

学院通过组织各类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经常组织经验分享会和英语演讲比赛等学习活动。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院的康复小队、急救小分队以及由

学生所创办的社团物理治疗协会,将课堂所学技能充分应

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真正做到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文体活动方面,每年都会进行新年和毕业晚会,学院师

生汇聚一堂,精心准备文艺节目,展现才华;田径运动

会、羽毛球、排球、篮球和足球等体育赛事,充分展现了

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

和集体荣誉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此外,学院学生

会每学期还精心筹备了宿舍文化节活动,在增进感情的同

时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能力。

志愿服务方面,学院定期组织志愿者到家属区与老人谈

心、帮助老人使用手机,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组织班

级骨干定期到图书馆、教学楼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还

与首都医科大学共同搭建了北京地区康复联盟,为学生寻求

更好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抗疫期间,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加入志愿者行列,在疫情

阻击战中挺身而出、勇敢作为,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

担当,用志愿服务行动写下青春誓言,为取得抗击疫情的最

后胜利贡献青春力量。

http://ydkfx.bsu.edu.cn/ 010—62989670

全国专业学生技能比赛

第49页

ffl

专业介绍

运动康复专业

(四年制,理学学士)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康复治疗学和运动科学的知识

体系,掌握运动康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社会责任,能在各级运动队、

科研机构、医院、社区、学校、健身机构等部门从事运动

损伤康复、肌肉骨骼康复、心肺及慢性疾病康复、神经病

损康复治疗和运动防护等方面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创新

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人才。

培养规格:主要学习康复医学和运动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

和基本知识,接受运动伤害防护和康复技术学方面的基本

训练,具备对常见运动挫伤及慢性疾病进行预防和康复的

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临床医学概要、运动康复评定学、运动康复技

术、运动损伤学、肌肉骨骼康复、慢性疾病运动康复、神经

病损康复、理疗学、贴扎术、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等。

就业方向:各级运动队、科研机构、医院、社区、学校、健

身机构等部门从事运动损伤康复、肌肉骨骼康复、心肺及慢

性疾病康复、神经病损康复治疗和运动防护等方面工作。

康复物理治疗

(四年制,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的知识体系,掌握康复物

理治疗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科

学精神、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敬业态度,具备终身学习

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发展潜能,毕业

后能够胜任在各级医疗机构、残联、民政、教育等相关机

构及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物理治疗服务、教育、科研、管理

等工作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康复科学导论、物理治疗学基础、运动控制、

运动治疗技术、手法治疗技术、临床医学综合、物理因子

治疗、肌骨物理治疗、心肺物理治疗、神经物理治疗。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主导型专业课、专业实习、毕

业论文、创新实践、社会实践。

主要专业实验:临床诊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手法治疗技

术、传统康复技术等。

运动会 军训汇报表演

北京体育大学2024年招生简章·报考指南

第50页

南美洲

2个国家

3所合作院校

fflffl fflffiff

 fffflfffflffff

(flffi ff ffff

ffifflff)

体能训练学院(军民融合体能训练学院)

010-62968920

北京体育大学于2004年成立全国首个体能训练方向

班,最早开始培养本科体能专业人才;2008年成立体能教

研室,为人才培养奠定高水平师资基础;2017年率先通过

教育部体能训练本科专业审批。2018年7月,为贯彻落实

国家体育总局党组的要求,加强“两个奥运”服务保障工

作,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学校成立体能训练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成为国内首个招收体能训练专业本科学生的

高校。同年10月,为积极响应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学

校成立军民融合体能训练学院,与体能训练学院合署办

公,同时设立体能训练学院直属党支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的重要论

述精神,以及给我校研究生冠军班的回信精神,经过五年

的跨越式发展,学院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逐步实现高质量

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2019年起每年一届“中国·国际体

能大会”,打造北体大体能训练学术品牌;2020年体能训

练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国内体能训

练领域首个一流专业;2021年“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能训练

人才培养系统建设”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

合作培养项目,同年,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北京体育大

学职业体能教练员培训”,为建立国内体能训练标准和体

系奠定了良好基础;2022年“体能训练关键核心技术系统

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为国内体育领域首个

工程中心,着力实现体能训练领域(仪器设备)关键技术

自主研发;2023年在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国

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开展青少年体

能训练指导培训,加快推进青少年体能训练指导人员队伍

建设。

学院目前招收体能训练专业全日制本科生、体能实验

班、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立足培养

具有体能训练专业素养、扎实理论及技能、良好科学素

养、能够在各行业从事体能训练工作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

才。学院始终秉承“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时代精神、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校训精神和“崇德睿智,

强体促能”的院训精神,借助学院高水平教师团队、高端

化科研训练平台、品牌学术活动,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

化、协同化、贯通化。

■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优异,科研成果丰硕。

学院共有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其中有8名博士研究生

导师(兼硕士生导师)、2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拥有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练员、双奥冠军教

练、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

成员、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

荣获“首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模范个人”称号教师,国际

教练员委员会理事会中国代表等。7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

博士学位,90%以上教师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

■ 硬件设施

目前学院拥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体能训练关键

核心技术系统与器械),2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体

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实验室、运动训练实验室),1个北

京体育大学重点实验室(力量-速度实验室),多个体能训

练大厅。既与北体大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拥有体

能馆、六自由度馆、风洞综合实验室,其中体能馆拥有一

整套体能测试设备:如骨密度测试仪、等速肌力测试仪、

最大摄氧量测试仪、八维度核心稳定性测试仪;此外,还

拥有KEISER气阻训练器、攀爬机、划船机、滑雪机、非稳

定训练平台、雪橇训练器、离心训练器等一系列世界尖端

训练仪器设备)开展深入合作,又在不断推进军民融合体

fi

学院概况

https://sct.bsu.edu.cn/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书效果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