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北京大学政治学(中国政治)考博经验
一、招生信息
政府管理学院
专业 招生导师 考核内容 招生人数 备注
政治学(中国
政治)
罗祎楠
马啸
俞可平
张长东
1、材料初审
2、面试 拟招 4 人
申博时间:
1、第一批次:8 月份。
2、第二批次:次年 2 月份。
每位考生每个招生年度
只能申请一次。
招生方式:申请考核制
学习方式:全日制
申请经验
(1)申请材料:现在大部分院校都实行“申请-考核”制,有些内部信息官方一般
不会公布,比如材料审核标准,复试面试评分标准,论文要求,教育背景等。博
士备考中,申请资料准备(学术简历+研究计划)很重要,一般而言研究计划的
分量最重,占到 30-40%,如何写好研究计划非常关键,而选题是写好研究计划
的前提。
(2)院校选择:选择 3-5 个不同档次的学校比较合适,育明会根据考生情况和
内部信息给学生推荐最适合的院校。
(3)联系导师:大部分导师每年只有 1 个招生名额,所以提前和导师取得联系
很关键。附上学术简历和研究计划导师回复的几率比较大。每年报考前导师基本
已经预定好了人选,联系导师比较晚的需要排队等,再等 1 年、2 年甚至 3 年。
有志读博的一定要早做规划。
(4)备考重点:专业课笔试以及面试主要考察 3 部分:一是前沿理论;二是时
政热点;三是研究方法。博资考试更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论视野、运用理论分析热
点的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和潜力等,要学会博士备考的方法,不能单纯的只看教材、
看导师论文,还需要通过论文阅读和政策解读,了解学科的热点并学会解读。
(5)论文发表:不管是考试制还是申请考核制,论文都是硬实力。所以有读博
意向的硕士期间一定要不遗余力发论文,多出科研成果。有报考领域的核心期刊
论文通过初审的几率较高,没有的话也不要有太大压力。据统计部分 985 名校上
岸的考生也没有核心,只有个别的学生有发表,没有的同学备考关键是写好研究
计划。
(6)备考时间:提前一到两年准备,这个时间可以写出一篇优秀论文,能够发
表最好,再联系导师“套瓷”。
二、参考书目
1、俞可平,《权力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
3、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4、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亚当·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北京
大学出版社
三、备考内容
1、复试形式:面试
2、复试内容:
包括:个人陈述、抽题作答、英语能力考查、自由问答等。每位考生的面试
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30 分钟。
3、成绩计算
总成绩=面试成绩
四、考博复习
一对一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 申请环节:
1. 申请环节——基本情况介绍&专业方向&导师选择疑问沟通;
2. 申请环节——博士申请资料整理&撰写&完善;
· 本科&研究生学习情况&现有研究成果梳理&可能的问题;
· 博士研究计划撰写包含内容&具体规范&注意事项;
· 博士研究计划示例讲解;
第二部分 专业课抽题环节:
1. 专业基础;
核心学习内容:
(1) 理论基础学习;
(2) 导师组主要研究方向核心知识点汇总;
2. 学术前沿、热点分析;
第三部分 自由问答环节:
1. 面试考核环节——专业问题问答;
· 高频专业问题汇总&解答;
2. 面试考核环节——专业英语问答;
· 高频英文问题汇总&解答;
3. 面试考核环节——其他问题(个人介绍/研究方向/兴趣、未来职业选择等);
· 高频专业问题汇总&解答。
辅助资料
【1】考试信息更新、考试趋势分析
【2】赠送讲义、笔记、真题、导师期刊文章及论文集等资料
综合阅读(部分)
公务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特性
一、人力资源的特性
人力资源:从广义来看,一国的人力资源泛指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
口,它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即一个国家和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未来的人力资源
(那些未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从狭义来看,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组
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人力资源既有量的属性,也有质的属性。人力资源的数量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
地区和组织的实力。人力资源的质量是一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的劳动健康状况、知识与技能
水平、价值与态度、行为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反映。它具有以下特色:
1.人力资源为能动资源。人力资源最显著的特性在于它的能动性,这是其区别于一
切资源最根本的特质。人力资源这能动性,核心表现为人力资源在管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与其它资源相比,在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是惟一起创造作用的资源。
2.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在投入使用以后都可能引起
损耗,但人力资源却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补偿、更新、和发展。因此,人力资源是
一种高增值的资源。
3.人力资源无法储存。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可以闲置,资金和财政资源可以存于金融
机构,但人力资源往往无法储存,如果现在不及时应用人力资源,就不能得到人力资源的价
值,同时也不能保留人力资源以待日后使用。
4.人力资源必须不断的投资、维持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和增值。人力资源的损耗
表现为人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以及态度与行为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其结果表现为
这种资源的价值或所能创造的价值的减损。为了维持人力资源的价值,一个组织只有依据社
会和环境发展的要求、组织与个人的要求,持续不断地投资于人力资源,强化其知识、技能
与态度,才能适应变革的压力,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
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
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兴起的主要原因或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
内所有人力资源的获取、使用、和维护等一切管理的过程和活动,或者是组织管理中涉及到
人力资源的政策和实践。)
1.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理念的确认和广泛共识。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由于科学技术
的进步,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在 80 年代以
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被人们广泛认同和接纳。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的观点代表
了人们的普遍看法:“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因素;
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动力。”
2.国际化与国际竞争的加剧。在国际竞争日趋激励的当代社会,一个组织要在国际竞争
上占一席之地,就需要积极寻找如何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增强其竞争
能力。
3.人力资源成本在所有经济生产体系的成本结构中所占比例增大。由于人力资源的重要
性增强,人力资源投资的成本不断扩大。研究表明,很多组织中 55%的运营成本直接或间接
地与人力资源费用有关。这就要求人们探索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4.组织整体经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整体性经营是任何一个组织成功的不变的原
则和秘诀。一个组织除了良好的计划和技术、健全的销售网络、有效的财务系统外,先进的
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整体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管理方式的变化---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社会政治变革
与进步,发展民主、人道的管理系统已成为当代管理的一个中心议题,其核心内容在于:怎
样才能通过使个人能够享有更多的参与、创造性和尊严,通过发掘人的聪明才智而不仅仅是
技术职能方面来引导,从而既能提高组织的生产能力,同时又能帮助人得到充分的发展。
6.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化。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专门理论和知识作为支撑,需要专门的
技能,需要职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和职业管理者,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得
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功能和系统
一.管理的职能
为理解人力资源管理,首先理解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
通过使人有效地工作,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大多数管理专家都认为所有的管理者都从事或
履行五种基本的职能:
1.计划;
2.组织;
3.人事;
4.领导;
5.控制。
二、人力资源的管理事实上包括四大基本功能
1.人力资源的获取。人力资源的获取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第一步,它涉及人力资源的规
划、录用和选拨。
2.人力资源的发展。它是整合培训与发展、职业发展、管理发展与组织发展,以增进
个人和组织效能的过程,它经过训练、教育、发展与领导行为,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有计划
地改进绩效和员工生产力。
3.人力资源的激励。主要议题包括:联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满足
感、绩效评估等多方面。主要的任务在于确认和运用恰当的激励技术。
4.人力资源的维持。其目标就是如何留住人才,主要的议题包括:人际关系和沟通问题,
员工的福利问题,工作环境和职业安全问题,它更加关注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