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经济参考》2022.03

发布时间:2022-4-2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石油经济参考》2022.03

01 PAGE 导读石油天然气仍将是全球未来二十年的主体能源中国石油发布的2021版《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报告认为,石油天然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主体能源地位,2040年前占一次能源比重将保持在50%以上。较长时期内,中国油气行业的核心关键词仍将是“油稳气增”。未来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将更加突出老油田挖潜及提高采收率,更加突出深层、超深层资源,更加突出非常规资源。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将延续偏强走势近期以原油价格大幅波动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进入高位调整,主要原因是市场情绪和流动性因素造成了大宗商品市场过度抛售,长期看,基本面对价格仍存在较强支撑,短期看,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将维持偏强走势,且有望与美元走势保持正相关。围绕公司治理体系现代化完善石油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国家围绕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央企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文章总结了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现状及发展趋势,归纳了石油企业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的基本特征,即注重科技管理工作的规律性、完整性、合规性;激发创新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企业项目成功的五个支柱一个项目是否成功,最主要的准则是能否满足项目相关方的... [收起]
[展开]
《石油经济参考》2022.03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01 PAGE 导读

石油天然气仍将是全球未来二十年的

主体能源

中国石油发布的2021版《世界与中国

能源展望》报告认为,石油天然气在未来一

段时间内仍将维持主体能源地位,2040年

前占一次能源比重将保持在50%以上。较长

时期内,中国油气行业的核心关键词仍将是

“油稳气增”。未来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将更

加突出老油田挖潜及提高采收率,更加突出

深层、超深层资源,更加突出非常规资源。

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

将延续偏强走势

近期以原油价格大幅波动为代表的大宗商

品价格进入高位调整,主要原因是市场情绪和

流动性因素造成了大宗商品市场过度抛售,长

期看,基本面对价格仍存在较强支撑,短期

看,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将维持偏强走势,且

有望与美元走势保持正相关。

围绕公司治理体系现代化

完善石油科技创新制度建设

国家围绕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出台系列

政策,鼓励央企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文章总结了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现状及

发展趋势,归纳了石油企业完善科技创新

制度体系的基本特征,即注重科技管理工

作的规律性、完整性、合规性;激发创新

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促进科技成果

转化为生产力。

企业项目成功的五个支柱

一个项目是否成功,最主要的准则是能

否满足项目相关方的诉求,企业要在整个项目

建设过程中,了解各方诉求,并不断动态理解

和满足这种诉求。国有企业欲打破体制机制束

缚,取得项目制成功,需要在五个方面发力:

区分项目成功和项目管理成功、项目经理对项

目章程的理解要到位、慎重选取项目开发模

式、切实体现项目管理部的价值、发挥党建在

大型项目中的关键作用。

第4页

PAGE 02

石油天然气仍将是

全球未来二十年的主体能源

P27

目 录 CONTENTS

重点关注

14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2022年能源产业发展

新机遇

18 关于建设能源强国的若干思考

本刊特稿

04 我国化石能源勘探开发潜能与未来

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

将延续偏强走势

智库声音

27 石油天然气仍将是全球未来二十年的主体能源

思想库

31 以创新思维应对项目复杂性

P22

21 能源大国有多大?能源强国要多强? 探索实践

35 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实践与前景展望

第5页

03 PAGE

封二 三大石油公司入选国家“双百企业”

及“科改示范企业”最新名单

封三 2022年1-2月国内原油和天然气生产数据

编委会主任:王振华

副主任:臧国富

编委会成员:

卫永刚 陈晓军 王俊杰 郑德鹏

唐志冬 辛 洁 赵 琦 夏周君

策 划:王振华 臧国富

主 持:臧国富 唐志冬

执 行:赵 琦 夏周君 

校 对:夏周君

联系电话

(0546)8718577

E-mail

xiazhoujun.slyt@sinopec.com

主 页

http://www.slof.com/sites/jjkfyjy

主办单位

胜利油田经济开发研究院

地址

山东东营西四路如意街4号

印刷日期

2022年3月25日

印刷单位

胜利报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45 围绕公司治理体系现代化

完善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制度建设

观察借鉴

北美后页岩革命时代

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高端访谈

59 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能力

  —对话世界项目管理大师哈罗德·科兹纳和阿尔·泽顿

前瞻洞察

64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管理新语

企业项目成功的五个支柱

73 柔性组织,变态方能求存

政策信息

78 国家“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解读

82 《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数字石油

88 “IPv6+”智慧能源产业生态价值和发展模式研究

新能源 新技术 新经济

94 我国综合能源服务“碳业务”面面观

P67

P51

第6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04

我国化石能源勘探开发潜能与未来

引言

我国是一个拥有 14 亿人口的大国 ,

地域广阔 , 但物并不博 , 目前我国已成

为世界能源消费的第一大国 , 对外依

存度不断攀升。2021 年 , 石油对外依

存度已达 72%, 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达

44%,到 2030 年将上升到何种程度令

人担忧。如何将能源安全保障主动权

掌控在自己手中 , 是国家战略需求之必

须。因为 , 它是科技进步、经济腾飞与

社会发展以及由一个科技大国向科技

强国前进的动力。

我国在油气勘探开发的征程上经

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理解与实施的过

程。这也是世界对油气勘探进程逐步

深化认识与发展的轨迹。约在 20 世纪

30 年代 , 油气勘探开发是以构造圈闭

油气为导向 , 即是在寻找背、向斜及潜

山等圈闭地质体的框架下进行的。20 世纪 50 年代前

后 , 我国提出了陆相生、储油气理论 , 在新中国建设

与发展初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0 世纪六七十

年代 , 则以有机质生烃与油气理论为主体 , 即岩相

油气藏。进入 21 世纪后至今 , 则处在第二深度空间

(5000~10000 米)和“连续型”油气密集型与非常

规油气的发展时代 , 而且驱动着以前认为不可能开发

的深层和致密油气藏 , 甚至低渗透率的岩层均可能形

成一定规模化的油气藏。这便为大力扩展油气能源勘

探开发和利用开辟了新的领域。

油气勘探开发已有 300 年的历史 , 据其勘探领域

可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和非常规连续

型油气藏 , 也是三大发展阶段。在每一段历史发展中 ,

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基本上都是跟随着世界上

有关石油地质理论的步伐前进。应当看到陆相生油气

理论对我国油气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首先是

大庆油田的发现为解放后新中国初期建设提供了能源

新径。近半个世纪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实践 , 打破了欧

美一致认为中国贫油和无油气的信条 , 相继在我国陆

文 滕吉文 司 芗 王玉辰

第7页

本刊特稿

05 PAGE

2022.03

相、海相沉积建造中发现了一批批中

型、大型油气田。

显然 , 在上述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油

气勘探、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 对油气

的生成、聚集、分布等认识均有重大

进步 , 促进了油气在我国建设事业中的

作用发挥 , 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

求。在全球的油气发展进程中 , 特别是

非常规油气存储为世界能源的供给提

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园地。在我国能

源的勘探开发进程中 , 人们必须清晰地

认识到我国少油、缺气而富煤。尽管

我国煤炭需求暂时疲软、限产 , 然而至

今煤炭作为一种永继的能源 , 在我国能

源结构中至今仍占 65% 左右的份额 ,

如果将我国能源资源保有经济可供储

量折合 2150 亿吨油当量 , 则煤炭占比

超过 90%, 油、天然气占比却很小 , 这

表明我国的能源配置与欧美等国以油

气为主导的能源结构不同。对于一个

科技大国 , 并向科技强国挺进的中国来

讲 , 不仅这样的结构很不均衡 , 而更为

重要的是能源安全保证问题。随着高

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 煤炭的清洁、高

效利用一定会提上日程 , 特别是煤炭燃

烧过程中 CO2 的捕获、煤制油、制气

和煤化工的发展以及煤炭储地深层燃

烧及发电等的转化效应,必会给煤炭

带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我国的煤

炭资源量高达 6 万亿吨,通过一系列

技术改进、转化 , 必为我国“永不衰竭

的主体能源”。

基于我国过去、现在能源的潜能与需求 , 预计在

未来的整体能源结构中 , 若以 10 年为一个阶段 , 则

2010 年、2020 年、2030 年和 2040 年这 4 个阶段的

石油需求量分别为 69 亿吨、123 亿吨、189 亿吨、

252 亿吨油当量 , 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 10100 亿立方

米、30500 亿 立方 米、68500 亿 立方 米、117000 亿

立方米,原煤需求量分别为 536 亿吨、921 亿吨、

1362 亿吨、1789 亿吨,天然铀需求量分别为 2 万吨、

10 万吨、34 万吨、70 万吨 , 所有这些均为我国快速

工业化、经济腾飞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保障供

给的核心能源。为此 , 在当今世界纷争的格局和科

技发展大潮中 , 在多元化利用世界能源的同时 , 必须

立足于本土 , 构筑综合能源有机匹配体系 , 建设起安

全的、稳定的 , 且可保障长期供给的各类能源的战

略后备基地。

面对当今世界油、气、煤等潜在能源的分布和我

国快速发展的需求 , 必须针对我国领土、领海地下各

类能源存储的潜力 , 在发展中加深理解勘探和开发理

我国在油气勘探开发的

征程上经历了一个逐步

深化、理解与实施的过

程。这也是世界对油气

勘探进程逐步深化认识

与发展的轨迹。

第8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06

念、方法和技术水平 , 在理解与践

行及示范中创新。因此,如何从

实际出发 , 从目标出发 , 从可能出

发 , 厘定我国能源匹配与组合的路

线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

发展和能源合理结构的关键所在。

为此 , 概括起来本文将讨论以下三

个方面的问题 : ①第二深度空间

(5000~10000 米)油气化石能源

是本世纪中叶前后勘探、开发和

供给的重要领域 ; ②在我国非常规

油气中 , 页岩油气藏在示范研发与

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的同时,加强

理论、技术研究是发展的必然路

线 ; ③煤炭的高效利用和能型转化 ,

如煤制气、煤制油、地下燃烧煤

产气发电和煤化工并举是我国能

源之本。

1 第二深度空间油气

化石能源是本世纪勘探

与开发的主体领域

随着第一深度空间(<5000 米)

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消耗 , 油气的

潜在资源量在逐减 , 已远不能满足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

尽管在不同地区尚可发现新油气

藏 , 但其量毕竟很有限 , 而当今油

气供需的对外依存度逐增 , 能源安

全形势日趋严重。可是 , 当今常规

石油能源的采收率依然尚低(约

为 70%),如何提高采收率是研究重点之一。同时 ,

地壳内部陆相、海相沉积建造中,中新生代一直到古

生代地层中都存在着丰富的潜在油气藏,故向第二深

度空间要油、要气是我国乃至世界能源勘探开发和消

耗的必然走向。显然,至少在本世纪中叶乃至下叶以

后 , 常规化石能源必是主控能源。

1.1 世界各地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勘探发展概况

早期油气勘探与开发深度一般不超过 3000 米,

称为第一深度空间的油气。世界上第二深度空间的

油气勘探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 , 当时称为深部或超深

部。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 1000 个油气田的含油气

储层深度位于 4500 ~ 8103 米,其石油储量占全球的

7%,天然气储量占全球的 25%。美国 1956 年在西内

盆地阿纳达科凹陷发现了深层气藏 , 埋深达 4663 米,

为当时之最深;1977 年在阿纳达科凹陷发现更深的

气藏,达 7663 ~ 8083 米。前苏联 24 个深层含油气

盆地中,储层埋深大于 6000 米的盆地占比为 75%,

其中 4 个探明储量达到工业级油气藏。当前油气勘探

第9页

本刊特稿

07 PAGE

2022.03

由陆上向海上进军 , 由浅层向第二深度

空间(埋深大于 7500 米)发展,这也

离不开深层钻井和完井等技术的促进。

表 1 给出了全球七大深层油气产区的

油气探明和控制(2P)可采储量分布,

可见,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勘探潜力

巨大。

1.2 国外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藏分

布特征

国外深钻井主要分布于北美洲、

中东及前苏联 : 北美洲如 Gulf Coast、

Anadarko、Permiao、California、

Alasla、Rocky Mountain 等 盆 地 , 中 南

美 洲 如 Santa Cvus Tarij、Maracaiho、

Sureste 等 盆 地 , 前 苏 联 如 Vilguy、

Dineper-Donets、Suvith Caspian、

North Csapian、Middle Caspian、AmnDarya、Fergna Valley、Akuban 等盆地 ,

欧 洲 如 Aqartaino、P Vally 等 盆 地 , 中

东如 Omen 盆地等 , 非洲如 Sirte 盆地等。

美国已有深钻井 20715 口 , 其中 ,

深度大于 4500 米的占比为 54.7%, 产层

深度大于 6000 米的产井占比为 4.7%,

52 口钻探深达 7500 米。俄罗斯古老

克拉通地区气藏及凝析气藏产层主要

分布在 4000 ~ 6000 米深度范围。墨

西哥湾盆地外带的含油气相带位于约

6000 米深处。

1.3 我国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藏分

布特征

我国油气勘探目标已逐步转向盆

地更深层的沉积建造 , 即第二深度空间 , 主要分布于

西部、东部、中部几个典型盆地。

塔里木盆地目前油气储层钻井测试已完成 156

口 , 储层底界超过 5000 米深度的占比为 33.3%。中

石油完成了 7 口大于 7000 米的深井 , 已完钻的深度

在 5000 ~ 7000 米的深钻井超过 450 口。塔深 1 井

深度达到 8404 米,深部奥陶系到三叠系厚度为 600

米左右的白云岩中发现液态烃 , 产微量气。康东坳陷

的博孜 1 井为塔里木盆地最深的气流井 ,7014 ~ 7084

米深井段属典型的碎屑岩凝析气藏。托普 39 井钻井

深度已达 8800 米 , 是塔里木盆地最深的工业油流井 ,

主要产油井段深度为 6950 ~ 7110 米 , 为孔洞型储层 ,

能形成有效的深部储集体。准噶尔盆地开展了 7000

米以下的深部钻探工作 , 已初步见效。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为最大的富生烃凹陷 , 面

积达 8660 平方千米,其中沙河街组烃源岩最大埋藏

深度达 9000 米 , 有机质类型好 ; 东三段平均埋深达

当今我国油气处在关键时刻,必须清晰

地认识到,随着勘探技术的提高,至少

在21世纪中下叶时期,乃至更长时期,

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米)的常

规油气勘探、开发、利用确实仍占有极

为重要的地位,且已成为我国能源供给

的必然途径。强化第二深度空间油气勘

探与开发已刻不容缓。

第10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08

6000 米 , 处于成熟 - 高成熟阶段。冀

中坳陷 1992 年以前已有 176 口测井深

度大于 4000 米、获得工业油气产出的

深测井 , 占比为 20%。黄骅坳陷主要

包括 5 个生烃凹陷 , 属持续埋深型生

烃凹陷。南堡凹陷主要沉积中心如北

堡、高柳 , 沉积厚度为 3800 ~ 4400 米 ,

储集层深度超过 6000 米 , 富含烃源岩

有机质。考虑到我国目前实际钻探技

术水平 , 将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的深

层勘探深度界定在 6000 米以下是比较

科学的。

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 , 下志留统

龙马溪组底界古埋深大于 6500 米 , 下

寒武统牛蹄塘组底界古埋深大于 9000

米。龙马溪组底界古埋深向盆地东南

缘和北缘明显加深 , 最大埋深处位于川

西 - 川北前陆盆地 , 深达 11000 米 , 最

小古埋深处在川中 - 川西南宜宾 - 自

贡 - 遂宁一带 , 也接近 8000 米。普光

气田、元坝气田位居我国前三位的大

型海相气田 , 前者形成经过了 3 个油气

运移期 , 在 3625 米深度为进油期 , 在

5292 米深度进行第 2 次运移 , 在 6958

米深度进行第 3 次运移 ; 后者测井钻深

大于 7300 米时发现高产气流。显然 , 我国四川盆地

第二深度空间的页岩气有很大的潜力。不过 , 必须清

晰地认识到我国的页岩气与美国页岩气在质与量上

均存在明显差异。

总之 , 当今我国油气处在关键时刻 , 必须清晰地

认识到 , 随着勘探技术的提高 , 至少在 21 世纪中下

叶时期 , 乃至更长时期 , 第二深度空间(5000 ~ 10000

米)的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利用确实仍占有极为

重要的地位 , 且已成为我国能源供给的必然途径。强

化第二深度空间油气勘探与开发已刻不容缓。

2 页岩油气藏是化石能源发展的必

然轨迹

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能源发展的进程中 , 特别是

1995 年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的 SCHMAKER 和

GANTISR 等提出“连续型”油气聚集的概念 , 开启

了非常规油气的新认识、新纪元。2002 年 LAW 提出

了非常规油气的构思 ; 对 Barnett 页岩储集层有机质

微空观孔喉舌特征的研究 , 特别是微纳米孔喉结构模

型的提出 , 突破了页岩、致密砂岩无储层空间的约束 ,

揭示了非常规油气“连续型”聚集的规律性认知 , 现

已成为油气开发的前沿。这为 21 世纪油气勘探开发

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战略性领域。

第11页

本刊特稿

09 PAGE

2022.03

据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和美国能源部

统计 , 目前全球非常规石油资源规模达

4495 亿吨 , 与常规石油资源基本相当 ,

全球非常规石油产量快速上升,2008

年 较 2001 年 增 长 近 一 倍 , 已 经 超 过

6000 万吨;全球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规

模达 3922 万亿立方米,是常规天然气

资源的 8 倍 , 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快速上

升 , 已经超过 5600 亿立方米。因此需

要加强在理论、技术方面的突破 , 强化

勘探与开发的深度 , 并在查明存储及潜

力的前提下逐渐形成规模与产能。在

非常规油气中 , 尽管包括诸多的内涵 ,

如致密油气、煤层气、页岩油气等 , 并

逐渐为石油界所瞩目 , 而当今应当重视

的实属页岩油气。因为过去认为不能

作为储层的致密岩系或几乎无渗透性

的封隔层系当今均可成为具有可开发

价值的储集层 , 且分布广泛。

2.1 世界上页岩气分布与潜能

据推测,世界页岩气资源量达 456

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北美、南美、

前苏联、中国、中亚、中东和北非等

地区(表 2)。

2.1.1 美国页岩气的发展

1976 年 美 国 能 源 部、 能 源 研 究

和开发署(ER-DA)、国家地质调查

局、州级地质调查局等多家机构联合

发起 , 实施了针对页岩气研究与开发的

东部页岩气工程计划(EGSP),这显

著扩大了页岩气勘探开发范围,促进

了页岩气产量大幅度增加,催生了一批科研成果,

为美国页岩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8—2007 年美

国非常规天然气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 产量增加 65%。

2015 年年产量达 4250 亿立方米 , 占全球页岩气产量

的 90.56%。

美国页岩气主要产于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 ,

工业开发页岩气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的古生界、中

生界及新生界海相页岩层系中 , 包括阿巴拉契亚、密

西根、伊利诺斯等盆地 , 如威利斯顿 Bakken、圣胡

安丹佛、Barnett、Woodford、Marcellus 和 Haynesville

页岩等 , 产量可达 930 亿立方米。

2.1.2 美国之外的几个主要国家页岩气的发展

加拿大是继美国之后成功开发页岩气的第二个

国家 , 目前其页岩气供应量已占据北美市场的半壁江

山 , 其页岩气资源主要分布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阿

尔伯塔省、萨斯喀彻温省、南安大略地区、魁北克低

地以及滨海诸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的霍恩

河盆地将成为北美第三大页岩产气区 , 仅次于美国的

Marcellus 和 Haynesville 页岩气藏。

欧洲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波兰、奥

地利、瑞典、德国和英国等 , 其非常规天然气产量据

预测 2030 年高达 600 亿立方米 / 年 , 其中波兰产量最

高。2009 年在德国国家地学研究中心(GFZ)启动了“欧

洲页岩气研究计划(GASH)”, 旨在通过收集欧洲

各地区的页岩样品、测井试井和地震资料 , 建立欧洲

页岩数据库 , 并与美国含气页岩进行对比研究。

澳大利亚页岩气可开采资源量约为 11 万亿立方

米,主要分布在 Cooper,Perth,Amadeus,Georgina

和 Canning 等盆地。依据 20% 采收率的保守估计,

Perth 盆地可采页岩气为 1.67 万亿立方米。澳大利亚

地层的钻井、完井以及压裂成本高于美国的大多数页

岩气田 , 挑战性大 , 商业生产需要在长水平井完井作

第12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10

业后进行大规模水力压裂。

2.2 中国页岩气能源的可能潜力概

况与分布

据估计 , 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可

达 26 万亿立方米,与美国大致相当 ,

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四川、松辽、渤

海湾、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江汉等

含油气盆地。页岩地层既有有机质含量

高的古生界海相页岩、海陆交互相页

岩 , 也有有机质较丰富的中、新生界陆

相页岩。主要远景区位于川南、川东、

渝东南、黔北、鄂西等上扬子地区。

目前我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总井数

达到 63 口 , 在泌阳凹陷、东濮凹陷、

辽河坳陷及济阳坳陷等中新生界陆相

泥页岩层系获得了工业油流。但是我国

的页岩气勘探开发面临着以下几个问

题 : ①与美国页岩、加拿大油页岩和致

密砂岩等世界页岩气强国相比 , 在页岩

类型、含气丰度和采掘条件等方面均

存在较大差异 ; ②多处发现页岩气显示 ,

但不一定有工业价值 ; ③气含量是核心

问题 ; ④裂缝、水平钻井技术、用水量

与产能是关键 ; ⑤液体返回地面的污染

程度与防范 ; ⑥经济投入与效益。

3 煤炭与煤层气及其转

化是能源持续供给之本

20 世纪 40 年代 , 德国学者认识到

煤层中存在大量天然气 , 且可成为工业

气田,这大为促进了煤气工业的发展 , 并发现了一系

列大型煤层气田。当今 , 煤层气在煤储层中主要有三

种形式的存在相态 , 即吸附相、游离相和溶解相 , 这

三种相态的甲烷气体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中。当煤层

中的流体压力降低时 , 以物理吸附的形式吸附在煤基

质空隙内表面的煤层气发生解吸作用变为游离态煤层

气 , 而后这游离态的煤层气经过煤基质扩散渗流进入

天然裂隙 , 这时天然裂隙中呈游离态的煤层气通过渗

流抵井筒而产出。煤层气是非常规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的重要领域 , 从机理上向斜构造对煤层气富集十分有

益。煤系天然气中有非常规“连续型”和常规圈闭型

两种主要类型 , 它们在聚集形态、机理、分布、勘探

和开发方式诸多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

3.1 国外煤层气与分布概况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 , 估测俄罗斯、加

拿大、美国、中国、澳大利亚、英国、哈萨克斯坦等

国家是全球煤层气资源量较大的国家 , 其资源量可达

256.1 万亿立方米。在这些国家中俄罗斯的煤成气资

源量居世界第一位。

在全球范围内的天然气储量中 , 煤成气占有重要

地位 , 截至 2017 年底世界上发现煤成超大气田 13 个 ,

总原始储量 49.99528 万亿立方米,为该年世界总剩

余可采储量 193.5 万亿立方米的 25.8%。2017 年世界

有产气大国 15 个 , 共产气 28567 亿立方米 , 其中 6 个

以产煤成气为主的国家共产气 11369 亿立方米,占产

气大国总产量的 39.8%。

世界主要产煤国都十分重视开发煤层气专项勘探

和测试 , 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煤层气的开

发利用起步较早。2001 年美国天然气研究所公布美

国煤层气资源为 21.19 万亿立方米。20 世纪 70 年代

至 80 年代初,美国开始进行地面煤层气开采并获得

第13页

本刊特稿

11 PAGE

2022.03

成功,从 1983 年到 1995 年,美国煤层

气年产量从 1.7 亿立方米猛增到 250 亿

立方米 , 迅速形成了产业化规模。2005

年产量已超过 500 亿立方米 , 占美国

天然气总产量的 8% ~ 10%, 成为美国

重要的能源资源。加拿大从 1978 年开

始进行煤层气开采试验,2002 年煤层

气年产量约 1 亿立方米,2004 年增加

到 15.5 亿立方米,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310 亿立方米。

3.2 我国煤层气资源量与分布概况

我 国 煤 层 气 开 发 起 步 较 晚, 自

1994 年开始煤层气专项勘探以来,已

在沁水盆地实现了煤层气工业产量,

目前我国正步入煤层气开发突破阶段,

2010 年我国煤层气生产能力达到 25 亿

立方米 , 将实现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快速

发展。下面分别讨论发展概况、深度影

响和分布。

3.2.1 我国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发展

迅速

1978 年,我国天然气地质储量为

2284 亿立方米(其中煤成气 203 亿立

方米),年产气 137 亿立方米(其中煤

成气 3.43 亿立方米);至 2016 年底,

我国天然气地质总储量为 118951.2 亿

立方米(其中煤成气为 82889.32 亿立

方米 , 占全国的 69.7%),年产气 1384

亿立方米(其中煤成气 742.91 亿立方

米,占全国的 53.7%)。天然气储量、

煤成气储量、天然气产量和煤成气产

量分别是 1978 年的 52 倍、408 倍、10 倍和 216.6 倍 ,

使中国从贫气国迈入世界第六产气大国。

3.2.2 我国煤层气储藏盆地的技术可开采储量

塔里木盆地库车凹陷至今已发现煤成气田和凝

析气田 12 个 , 煤成油田 2 个 ( 依奇克里克 , 大宛齐 )。

泌水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

煤层气的可开采储量均大于 10000 亿立方米,总计

可采储量为 85825.9 亿立方米,占总量的 61.8%, 其

他盆地为 53150.8 亿立方米,占总量的 38.2%。

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技术可开采资源量最大,为

42346.78 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技术可开采资源量

的 30.42%;泌水盆地煤层气资源量为 15939.6 亿立

方米 , 占全国可开采资源量的 11.47%;吐哈盆地排

第三位,为 14275.56 亿立方米,占全国可开采资源

量的 10.27%;准噶尔盆地煤层气资源量为 13263.96

亿立方米;松辽盆地煤层气资源量仅为 12.6 亿立方

米。

3.2.3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煤成超大型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的气田至 2017 年底共产气 3783 亿

立方米,其中煤成气占 90% 以上 , 其中苏里格气田

占鄂尔多斯盆地历年总产气量的 41.3%, 占全国年产

气量的 14.2%。苏里格超大型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对中

国成为世界第六产气大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伊陕斜

坡西南部油区深部具有有利的成藏条件 , 今后应加强

煤成气的勘探开发。

3.2.4 煤层气优势地域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已成为我国能源中不

可轻视的工作。应当说 , 我国煤田区确实存在相应的

煤层气。为此 , 在煤成气田的分析中首先要服从于煤

炭存储的分布 , 我国的华北、华南当属首位 , 这两个

区域可占比 81.74%, 更为重要的是在 2000 米乃至深

层范围内尚有待勘探开发和发现的大型、超大型煤田 ,

第14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12

且更具潜力。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 , 四川已

在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 米)发

现了龙岗和元坝两个煤层气大气田,

除新深 1 井和元坝 222 井产油型气,

其他均产煤层气。为此,无论在四川

盆地,还是在我国西部、东部等地区,

对页岩气特别是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

必须十分重视第二深度空间。

3.3 我国煤炭资源是主体化石

能源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 , 煤炭比重

远高于其他国家。据统计 ,1990 年、

2002 年、2005 年、2011 年和 2013 年 ,

我国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

比 例 分 别 为 76.2%,68.0%,70.8%,

77.8% 和 66.0%,至今仍占到整个能

源结构配置中的 65% 左右。我国以煤

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 , 现

有能源资源的分布决定了我国目前以

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相关结构。

3.4 我国煤炭高质高效的利用

煤炭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工业

化进程提供了能源保障 , 但给生态环

境带来了问题。必须制定出适应我国

国情的煤炭工业发展战略 , 实现煤炭

资源的多元化高效利用 , 达到在经济

发展中煤炭工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我们必须发展洁净生产技术、洁净加

工技术、高效洁净转化技术、高效洁

净燃烧与发电技术、燃煤污染排放治

理技术等洁净煤技术。另外 , 在深部煤炭燃烧气化输

气方面 , 德国、加拿大、波兰、俄罗斯、美国、英国

等已进行了场地试验 , 取得了一定成效 , 有了一定的

技术积累 , 值得借鉴 , 我国应加大研究。

4 讨论与结语

当今世界人口增长、经济腾飞 , 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升 , 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剧增。我国目前面临

着油气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严峻挑战,一次

性化石能源的消耗占比稳定增长,第二深度空间

(5000~10000 米)的潜在油气勘探开发和利用必须

强化。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快速发展的今天 , 对我国来

讲重点应放在煤层气、页岩油和页岩气上 , 特别是前

者。基于我国缺油、少气、富煤的总体格局 , 在高效、

清洁、低碳、安全利用的进程中煤炭的转化潜能必

将是能源战略长远思考的必然选择 , 潜能是巨大的。

为此 , 在本世纪中叶前后 , 常规和非常规的能源同步

发展路线图是适宜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切莫一时

脑热 , 也不能只是跟随世界大潮 , 而是要遵循国情和

理念 , 基于不同种类能源发展的边界条件和目标“函

数”去创造我国能源的未来。

为此 , 我国能源在战略上必须是以我国实际家底

为基石 , 对引进理念、技术的真正理解和消耗 , 并在

多元利用世界能源的同时 , 强化立足本土并创建中国

能源的合理科学配置与发展走向 , 依据当今的技术水

平及能力 , 存储条件及开发利用的分维,建立起安全

的、稳定的且可保障长期供给的能源战略后备基地。

1) 强化第二深度空间(5000 ~ 10000 米)常规

和非常规油气能源勘探开发和利用的并行路线图 , 主

要指 : ①我国陆相、海相 , 即双相沉积建造潜力巨大 ,

是本世纪中叶前后常规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重要能

第15页

本刊特稿

13 PAGE

2022.03

源 ; ②非常规油气中的页岩气是能源勘探

与开发的重要导向 , 应量化研究 , 科学计算

客观资源量 ( 包括数量和质量 ), 并加强示

范研究 , 且在将污染和投入均减少到最低

限度情况下践行和大力开发。

2)强化第二深度空间煤炭(500 ~ 2000

米) 和 煤 层 气(5000 ~ 10000 米) 的 勘

探开发和利用。①我国 2000 米以浅煤炭

资源潜力巨大 , 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 ,

是我国能源安全长期保障的基石。②煤炭

生产过程与其所形成的大量天然气、煤层

气是我国能源的未来。我国煤层气资源量

居世界前四位 , 但勘探程度、技术水平和

工艺水平均尚低 , 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必

须加强高新技术投入和创新 , 以实现大力

勘探开发和提高产能。③煤炭高效利用与

转化乃必然轨迹 , 煤制油、煤制气、地下

燃烧发电、向地面输电、输气和煤化工多

样化等技术及工艺过程已基本可行 , 应实施与发展。

3)扎实加强油、气、煤勘探开发和高效利用的

理论、技术、产能提升的基础研究 , 并从我国的理念、

技术、产能提升的基础上探求新路,从我国实际出发

创新我国能源未来。①大力引入和应用国内外相关学

科的高新技术成果 , 以达最大限度地减轻能源开采过

程中的各种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并强化示范研究 ,

为人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生存空间。②我国未来

能源结构、能源开发利用和潜力要从建设世界能源科

技强国出发 , 奋力创新。因为 , 理念、方法、技术乃

至他人经验的引进不等于引进了创新思维 , 更不等于

引进了创新能力。在多元化共享世界能源的同时必须

立足本土 , 建立起安全的、稳定的且可保障长期供给

的能源战略后备基地及人才。

4)我国能源匹配的基本模式应为“第二深度空

间常规油气”+“煤层气与煤能型转换”+“非常规页

岩油气”。□ (摘自《石油物探》)

第16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14

从政府工作报告

看 2022 年能源产业发展新机遇

3 月 5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

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

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包含范围

非常广,对于能源产业今后的布局

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有序推进“双碳”目标将改写

各能源命运

政府工作报告中最重要的一点

是关于有序推进双碳目标的计划。

根据内容显示:“有序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

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

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

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

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

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

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

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推进

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

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

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

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

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

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第17页

广。我国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二氧

化碳排放量的 15%,占全球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的

60% 以上。利用氢能炼钢几乎可以实现零碳排放,

对于全国钢铁行业来说,相应的技改工作将迅速提

上日程。氢能在有色金属开发、石化、化工方面的

应用也对于相应的行业实现碳减排有积极利好的

作用。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生态环境

综合治理。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

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

和污水垃圾处理”等要求,对于我国生物质能产业

发展将非常有利。生物质能发电,将获得更多更广

的原料,对于相应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极为有利。

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利好新能源各产业

与以往不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能

耗强度考核的要求,提出:“在‘十四五’规划期

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

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有利于形成能源消费

总量倒逼机制。新的经济形势下,要由能源保障供

给转变到科学调控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发挥能源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反作用关系,通过合理控制能

源消费总量,形成倒逼机制,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

方式变革,产生好的经济效益、节能和减排效益,

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能耗过高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减低

能源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主要是控制化石

对于煤炭和煤电产业来说,煤炭

要加强清洁化利用,煤电厂要进一步

进行节能改造和灵活性改造,煤电更

侧重于调峰和供热,先立后破,意味

着煤炭和煤电在没有实现被其他能源

形式替换之前依然要保留。

风电、光伏大基地建设已成定局,

国家要在今年重点推进,并且相应的

电网也会为了容纳更多的新能源发电

进行升级改造,新能源发电整体的装

机量将会取得突破性增长。

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

夏、陕西等省份,面积广阔,风能太

阳能资源富集,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

比 重 60% 以 上。2021 年 10 月 中

下旬,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 4

省区集中组织开工了一批以沙漠、戈

壁、荒漠地区为主的大型风电光伏基

地项目,总规模近 3000 万千瓦,拉

开第一批装机容量约 1 亿千瓦项目开

工序幕。

今年再提风光大基地建设,根据

测算,2022 ~ 2025 年风电和光伏

每年大约需要建设 127.5 吉瓦,其

中风电新增规模约 76.5 吉瓦,光伏

新增规模约 51 吉瓦。从分布式能源

发展比例看,今年的大基地项目规模

至少要在 100 吉瓦。

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

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有利于氢能推

重点关注

15 PAGE

2022.03

第18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16

能源消费,这有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

构,推动能源开发利用方式变革。

对于光伏产业来说,可谓重大政

策利好。据了解,生产 1 公斤高纯晶

硅需要耗电 50 千瓦时左右,硅料拉

棒、切片环节需要 20 ~ 30 千瓦时,

制造电池、光伏玻璃、生产铝合金主

辅材等环节共计耗能20千瓦时左右。

整体上看,生产 1 公斤高纯晶硅并将

其制成光伏系统大约耗电在 100 千

瓦时。

虽然比起之前 300 千瓦时一公斤

的高能耗已经降低了三分之一,但总

体看来,能耗问题依然不能忽视。由

于能源总量控制要求各个省份控制甚

至减少能源消费数量,各个行业都想

多抢一些能源消费量的份额,竞争非

常激烈。而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免除了新增可再生能

源和原料用能的总量控制,可以刺激各地积极开展

相应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增大可再生能源原料生产

力度,对于光伏上游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将起到

抑制作用。让光伏制造业的原料成本有进一步降低

的可能性,因此对于像光伏、风电、储能、氢能设

备制造业来说是重大利好消息。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清理转供电环

节不合理加价,支持地方对特殊困难行业用电实行

阶段性优惠政策。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

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

税问题。”

针对制造业来说,电价和税费降低也进一步有

利于新能源制造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能源投资迎来新机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

数据来源 :华安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 :华鑫证券

第19页

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

“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

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

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

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

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

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

设。”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

资, 意 味 着 加 氢 站、 充 电 站、

换电站等新能源汽车行业基础设

施建设有更多的机会获得项目投

资。

因为国家有计划拿出 6400

亿资金倾向民生领域投资,对于

老百姓来说,无论是锂电汽车还

是氢燃料电池汽车配套的基础设

施不足的问题,都将得到缓解。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目

前车桩比大约是 7:1,新能源汽

车充电桩数量依然不足,新投资

将有一部分投入到充电桩领域,

可以降低车桩比,为百姓出行提

供便利。

另外在换电领域,仅有蔚来、

北汽、吉利等少数车企在运作,

对于企业来说,换电站的建设成

本高企,仅靠一两家企业难以形

成规模,而国家加大这部分投资

力度,对于整个换电行业来说意味着可以吸

引更多企业进入,最终让整个换电产业形成

规模优势。

对比充电站和换电站,我国加氢站的数

量远远达不到匹配氢能源汽车大规模发展的

要求,而加氢站建设成本更高,资金需求更

大,所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 6400 亿资金

可能有一部分投入到氢能基础设施领域,天

然气管道输氢或者加氢站建设都将有一定规

模的增量。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继续支

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

业依然会获得政策上的支持,虽然说新能源

汽车补贴政策已经持续多年,但从政府工作

报告的内容看,至少今年对于新能源汽车补

贴的政策不会取消。

综上所述,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对于能源产业产生影响的布局利好新能源相

关产业,有利于行业获得更多投资,对于新

能源汽车、燃料电池车的推广和应用也有积

极促进作用,对于我国一直以来发展相对滞

后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同样有降本增效的刺激

作用。而对于油气和煤炭的化石能源产业来

说,政府工作报告并没有不留余地,相反,

为了保证能源安全,国家还要积极开发新的

油气资源,虽然煤炭和煤电要实现减量替代,

但在相应的替代产品没有确立起来的情况

下,煤电和煤炭不会被“一刀切”。□

(来源:国际能源网)

重点关注

17 PAGE

2022.03

第20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18

关于建设能源强国的若干思考

能源是人类进化的初始动力。最早

的原始人,不仅生吃植物果实,也生吃

狩猎来的野兽。燧人氏发明了人工钻木

取火,人类开始利用能源并开始了熟食

生活。这大大促进了人类肌体和智慧的

快速进化,使人类从动物中彻底分离出

来。火的进一步应用,使人类焚林而猎,

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食品,从而使人类

肌体的有机结构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大

脑体积扩大、结构变得复杂,聪明才智

得到发挥,食物来源更广、更为丰盛,

人类文明进步进入良性循环。从利用薪

柴到利用泥炭,从利用煤炭到利用石油、

天然气,从利用一次能源到利用二次能

源,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与

能源利用方式变革紧密相联。所以我们

说,能源是人类进化的初始动力,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

的基础动力,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从强盛国家发展逻辑看,首先是能源发展起来成为

能源强国,然后是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工业强国,之后是

经济发展起来成为经济强国,最后是军事发展起来成为

军事强国。所以我们说,能源是强盛国家的重要基础支撑。

从历史上看,1560 年开始,荷兰利用泥炭(距地表很浅

尚未形成煤炭的能源),很快发展成为强盛国家,进而

发展航海事业,并在北美、南美、非洲、亚洲等地建立

了众多殖民据点。1780 年开始,英国依靠煤炭的开采以

及蒸汽机的利用,发展成为“日不落”帝国,鼎盛时在

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国殖民地。1900 年开始,

美国依靠石油开采和内燃机的利用,带动了工业及经济

社会发展,成功替代英国成为世界最强盛国家。21 世纪,

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在这个能源又一次变

革时代,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走在世界前列,为强盛国

二、能源是建设强盛国家

的基础支撑

一、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动力源泉

文 吴 吟

第21页

分挖掘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步伐。

据有关资料,按照 20% 的屋顶面积和 2% 的戈壁、荒漠

地区面积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估算,太阳能可利用量约

为 22 亿千瓦。除太阳能外,我国还有丰富的风能、生物

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们经常讲,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是富煤、缺油、少气。

进入低碳发展新时代,进入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应该重新表述为富煤、缺油、少气、

足能,即可再生能源资源足够多,关键要看可再生能源

开发利用水平。进入本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

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 10 亿千瓦,

全球太阳能、风能制造头部企业大部分是中国的。我国

可再生能源发展走在世界前列,我们完全有底气把能源

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当今时代,有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低碳化,一个

是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力争 2030 年前实现

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

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低碳化发展的目标和

深远意义,低碳化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在数字化方面,

总书记在 2022 年第 2 期《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不

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文章,其中有两

个重要观点: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将其上升

为国家战略;二是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建设能源强

国必须走在时代前列,一方面要加快能源低碳化发展、

加快能源转型;另一方面要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融入到能源转

型发展中去。唯有低碳化、数字化走在世界前列,才能

家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应乘势而

上,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能源

强国,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能源强国必须以能源独立为基础。

2022 年 1 月 7 日,《人民日报》整版刊登

了任平《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的手里》

的文章。“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的手

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 10 月

21 日视察胜利油田时强调的一句话。2020

年 1 月 19 日,《中国能源报》整版刊登了

我和其他同志共同撰写的《炉子必须稳稳

生在自己家中》的文章。写这篇文章时考虑,

现代社会能源一刻不能断供,百年变局加

上油气高度依赖进口,必须按照中央精神,

坚持底线思维,树立能源独立远大目标并

为之奋斗。俗话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

盐酱醋茶,能源排在第一位。炉子是用来

做饭、供暖的,炉子指的就是能源。“炉

子必须稳稳生在自己家中”与“饭碗必须

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是对应的,一个强调

能源自给重要性,一个强调粮食自给重要

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

端在自己手里”,更为通俗易懂,就是要

求我们坚持底线思维,牢牢把握能源供给

主动权,支撑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支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我国有底气实现能源独立,但必须充

三、能源强国必须追求

能源独立

四、能源强国必须挖掘

资源潜力

五、能源强国必须走在

时代前列

重点关注

19 PAGE

2022.03

第22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20

把能源强国建设好。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现

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国际能源署(IEA)评估认为,到 2070 年有 35% 的碳

减排量目前仍处于原型或示范阶段,有 40% 的技术尚

未被开发出来,商业汽车运输、海洋和航空运输、冶金、

水泥生产和其他能源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突破性减排技

术目前均不成熟。科技创新在能源革命中起决定性作用,

也必须摆在能源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科技创新,

加快能源革命进程,加快能源低碳发展进程,加快由化

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进程。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

科技塑造未来的能源,能源强国必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另外,能源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公共性、引领性、

带动性。强化能源科技创新,将促进基础科学、材料科

学等研发,其成果也将应用到能源及其他领域,有利于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强国。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建设能源强国关键所在。2014

年 6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

会议上强调,推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消费革命、

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需假以时日,但能源体制

革命属理念变则立竿见影、思想通则一通百通。当前,

能源发展改革头绪千万条,改变能源管理职能分散局面、

强化政府能源管理机构建设、压实能源管理部门责任是

第一条。能源转型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

微电网等,需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

型电力系统和以电力为中心的综合智慧能

源系统。这就要求我们按照中央的精神,

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安全

可靠、协同高效、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又好

又快发展、价格市场化有效传导的电力生

态新机制。

2014 年 6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

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在

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时强调,启动能源

领域法律法规立改废工作。2014 年 11 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

题,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目前,能源

领域法律法规建设跟不上形势要求:能源

法立法工作启动于 2005 年,到现在已有

18 个年头了,还处于部门工作阶段;石

油法、天然气法、原子能法缺失;能源监

管还没有法律法规可循;《电力法》《煤

炭法》实施于 1996 年,至今已有 27 个年

头,期间除随其他法律出台作个别条款修

订外,没有进行过整体实质性修订。尽管

有关部门持续不断推进《电力法》《煤炭

法》修订工作,但受种种因素制约,进展

不够顺畅。建设能源强国,必须按照中央

精神,加快能源法律法规立改废工作,还

应该在执法能力建设和执法水平提高方面

下功夫。□

六、能源强国必须强化

科技引领

七、能源强国必须深化

体制改革

八、能源强国必须加快

法治建设

第23页

能源大国有多大?能源强国要多强?

通过一组数据展示来显示能源大国有

多大。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展示,分别是

能源消费量、能源开发情况、能源进出口

情况(以 2021 年数据为例)。

1. 我国大宗能源产品消费量

虽然清洁能源利用被大面积地推广,

但目前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产品主要仍为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从能源消费总量上看,2021 年,我

国能源消费量为 52.4 亿吨标准煤,这一

消费量约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 26%,

是美国能源消费量的近 1.7 倍。

而在电力领域,我国 2021 年电力消

费总量约 8.3 万亿千瓦时,同期全球消费

量为 28.3 万亿千瓦时,我国占比 29%,

是美国电力消费总量的 2.1 倍。

具体到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领域,

中国占全球比例,煤炭消费占比最高,占

全球消费量的 56%,超过一半;石油消

费占全球消费的 14%;天然气相对最少,

为 8.8%。但具体按排名估计,我国仍为

全球第一大煤炭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

国,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一次能源消费

总量巨大。

2. 我国主要能源产量(开发情况)

2021 年,我国煤炭产量为 40.7 亿吨,

占全球煤炭产量比例超过 50%;原油产

量 1.99 亿吨,占全球产量 4.5%;天然

气产量 2053 亿立方米,约占全球总产量

5%。这其中,不同能源产量比例仍在继

续增加。

3. 我国主要能源进口情况

虽然我国自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储藏,其数量不足以抵消其巨量使用情

况,因此大量能源仍依赖于进口。2021 年,

我国主要进口煤炭 3.2 亿吨,占全球煤炭

贸易量的 24%;进口原油 5.13 亿吨,预

测占全球原油贸易总量的 26.4%;进口天

然气 1675 亿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气贸易

总量的 13%。按排名来说,我国上述三

种能源进口量均为全球最大。□

重点关注

21 PAGE

2022.03

第24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22

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将延续偏强走势

近期以原油价格大幅波动为

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进入高位调

整,这是市场情绪和流动性因素

造成大宗商品市场过度抛售,其

基本面对价格仍存在较强支撑,

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将维持

偏强走势,且有望与美元走势保

持正相关。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巨幅波

动与飙升,既有国际供应链尚未

修复的自身因素,也有全球流动

性宽松的外部刺激,还有地缘政

治风险的推动。国际供应链尚未

修复,包括全球疫情暴发以来的

大宗商品增产有限、全球多国和

地区疫情反复所导致的全球供应

链修复缓慢等两方面因素。目前

短期的波动主要由于俄乌冲突刺

激与俄罗斯及乌克兰相关的国际

大宗商品飙涨,尤其是与俄罗斯、

乌克兰密切相关的石油、天然气、

煤炭、铝、钯、镍、铜等能源与

有色金属价格,以及小麦、玉米、

葵油等农产品价格。同时,地缘

政治冲突推高了市场避险情绪,

大宗商品作为主要避险投资品种

再度受到资金青睐。目前伦敦金

属交易所(LME)的主要金属合约

的现货价格已经远高于远期交割

的价格。

1. 油气能源价格走势基本情

况。近期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

从冲突爆发前不到 100 美元上涨

到 130 多美元的高位。除了石油,

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存度非

常高。近期,持续的冲突再次导

致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供应中断,

然而此时欧洲冬季还未完全过去,

民众因取暖等原因对天然气的需

求依然旺盛,这导致天然气价格

从 每 吨 1000 多 欧 元 一 路 上 涨 到

3000 多欧元。

2. 金属产品价格走势基本情

况。除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

一些金属产品也呈现上涨态势。

俄罗斯镍矿石生产量常年位列世

界首位,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加

速扩张,动力电池等关联产业繁

荣,对于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

近期,镍的价格上涨逾 1 万美元,

达到每吨 4 万多美元的高点。近

年来,俄罗斯新开采的钯产量约

占全球总量的 40%。自 2018 年中

到 2021 年中,钯价格一直呈上涨

01 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走

势基本情况

文 胜利油田经济开发研究院

第25页

之势,俄乌冲突则进一步推动钯

的价格涨幅达到 76%。和镍、钯

不同,黄金的总体涨幅不大。

3. 粮食供应价格走势基本情

况。以玉米为例,在俄乌冲突之

前,玉米的价格已经出现了比较

明显的上涨,俄乌冲突之后,更

进一步加剧了上涨趋势。此外,

芝加哥交易所的小麦近一段时间

上涨幅度也较大。粮食跟中国的

关联度比较大。2021 年中国进口

了 2000 万吨左右玉米,其中从乌

克兰进口的玉米占 20%~25%。如

果乌克兰进口来源中断,中国在

短期内很难找到一个能完全替代

的来源。此外,全球玉米的价格

上涨之后,中国进口玉米也要付

出更多成本。

1.CRB 指数进入高位调整阶

段。CRB 指数是反映大宗商品价

格走势的加权平均指数,影响该

指数波动的主要是权重较高的能

源、有色金属及农产品。随着市

场避险情绪降温,反映恐慌情绪

的 VIX 指数已从 35 点回落至 25

点附近。反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

的 CRB 指数出现高位调整,国

际原油价格显著回落,相对于前

期高点累计跌幅接近 20%。这次

下,价格向下跌破中期上升通道,

都可以视为空头陷阱。

“原油价格在 3 月中旬回落

主要由于前期因地缘局势带来

的恐慌情绪有所修复,近日原油

价格开始企稳反弹,主要在于

原油供应的缺口尚无法完全弥

补。”曾德谦表示,OPEC 三月

月报显示,2022 年全球石油需

求预期增长 420 万桶 / 天,全年

平均需求将达到 1.009 亿桶 / 天,

而 2 月 OPEC 原 油 产 量 平 均 为

2847 万 桶 / 天, 非 OPEC 国 家

石油产量平均为 6659 万桶 / 天,

无法满足石油需求。因此,在恐

慌情绪逐渐减退后,供需缺口

仍然对原油价格构成支撑,国际

油价中期或仍将维持在每桶 100

美元左右。

历史上,能源与大宗商品价

格与美元指数通常呈现负相关走

势,不过近期 CRB 指数与美元

指数走势出现同步上行。对于其

背后原因,原油价格上行缘于对

供需失衡的担忧;美元指数的上

行则缘于对资本安全的担忧。二

者均由地缘冲突引起。只要地缘

冲突没有实质性解决,那么原油

价格与美元指数走势就会保持同

步性。展望后市,大宗商品价格

走势的不确定性仍来自于供应端

的演变,相对确定的是需求端受

到的负面影响正在增大。

CRB 指数高位调整,主要由权

重最高的原油带动。原油价格前

期大涨主要缘于地缘因素引发市

场对供需失衡的担忧。近期市场

紧张情绪平复,原油价格回落。

宏源期货研究所分析师曾德

谦分析指出,“近期 CRB 指数

高位调整受多重因素影响,主要

由于地缘局势对大宗商品价格的

冲击减弱,商品市场恐慌情绪逐

渐 消 退。 另 外,LME 宣 布 恢 复

交 易 后,LME 镍 价 快 速 回 落,

海外有色金属价格在 3 月中旬纷

纷回调。而在市场恐慌情绪快速

回落后,近日 CRB 指数再度反

弹。”

2. 供需缺口将支撑较高油价,

美元指数依旧表现强势。伴随大

宗商品价格回落,高盛团队称,

市场情绪和流动性因素造成了商

品市场近期出现过度抛售。从

CFTC 持仓结构观察,在本轮原

油价格波动中,基金与商业持仓

变动不大,反而散户在原油价格

上涨过程中仓位增长较多,而在

价格回落过程中,散户仓位也快

速下降。因此,不是过度抛售而

是过度投机。从近期和远期原油

价格曲线结构观察,即便近期原

油价格快速回落,但原油曲线的

“Back 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

改变,且斜率更加陡峭。在供需

格局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的情况

02 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

走势分析

重点关注

23 PAGE

2022.03

第26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24

完善煤、电价格传导机制。一个

守好,则是坚决守好民生用能底

线。国家发改委将通过有更大裕

度、更加安全可靠的保供预案,

实现在各种情形下的能源安全保

供,坚决做到非极端情形不限电、

不限气,极端情形限电不拉闸、

限气不关阀。

1. 化石能源将长期存在并占

据主要地位。能源发展的速度可

以加快但发展阶段难以逾越,难

以一蹴而就。这个过程是曲折的,

特别是在其初期许多国家同时承

担着两个任务,既要增加化石能

源供应总量又要碳减排。按照“双

碳”目标的要求,国内外所做的

各种预测都表明,到 21 世纪中

期化石能源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存

在。如国际能源署在最近的预测

中提到,油气在 2050 年仍然要

提供 20% 的能源。但若干仅从

减碳目标出发倒推分配化石能源

应存量的预测思路 ( 这在尚无实

践经验无大量数据时所做的预测

中是难以避免的 ) 却对能源转型

初期化石能源的削减提出了过高

要求。从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

则出发应对目前处于不同经济发

针对能源保供工作,国家发

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各方

对今年的能源保供形势仍有担

心,我们非常理解。尽管面临的

挑战日趋严峻,我国有条件、有

能力、有信心、有办法保障能源

安全可靠供应。”具体从四个方

面做到能源安全保供,就是“三

个着力”“一个守好”,着力增

加产能。大力推进以沙漠、戈壁、

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

基地建设,大幅增加抽水蓄能等

调峰电源,统筹增加各类发电有

效出力;大幅增加油气勘探开发

投入,推动油气增储上产;有序

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保持煤炭产

量在合理水平。着力加强储备。

加快推进 2 亿吨以上政府可调度

煤炭储备能力建设,新增 50 亿

立方米以上储气设施,推动全国

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达到 3 亿千

瓦以上,引导重点能源生产企业

和能源大用户加强社会责任储

备。着力保供稳价。充分发挥能

源中长期合同的作用,对涉及民

生和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用煤用

电用气,实现中长期合同全覆盖。

引导煤炭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

03 应对能源及大宗商品

价格上涨采取的主要措施

04 对本轮能源及大宗商

品价格震荡的几点认识

展水平、不同能源构成时期的

国家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不

考虑化石能源在经济和生活中

的巨大作用而进行理想化的过

激转折,就可能有使全球面临

能源市场供应短缺价格飙升进

而激发社会动荡的风险。即使

对少数已处于天然气时期 ( 天然

气居能源构成首位 ) 的国家能源

转型也不能操之过急,需要保

有相当的化石能源份额以获得

应对复杂情况时的主动权,并

在不能完全预测的供应风险中

起保供兜底作用。而对大多数

仍处于石油时期甚至煤炭时期

的国家来说则更要允许其完成

从煤炭时期经石油时期到天然

气时期,进而到非化石能源的

历史进程。

2. 谨慎降低化石能源比例,

先立后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

最好的清醒剂。”经济发展中

的许多事例警告我们,即使沿

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要选择合

适的路线和速度,否则欲速则

不达。过于激进 ( 因而有片面性 )

的方案往往会造成“运动式”

的行动、一刀切的要求。这次

能源价格暴涨和引发的经济动

荡再一次提醒我们必须实事求

是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深

入认识能源转型与经济 - 社会

第27页

变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先立后

破就是要求统筹全局,要求将传

统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

全可靠的基础上。绝不是对化石

能源一个“减”字、对非化石能

源一个“加”字所能概括的。中

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占比

偏高、单位 GDP 能耗高,对高

排放高能耗产业发展的遏制节奏

控制不当将导致供需失衡。

非化石能源的主体是风光发

电,“靠天吃饭”的特点使其很

难做到稳字当头。当它处于谷值

区时需要别的能源 ( 在相当长的

时间内主要指化石能源 ) 填谷补

缺并要为其“额外的”付出而承

担经济补助,而在峰值区又需要

有相应的储存能力。它们不仅要

额外的经济投入也要相当程度的

相互嵌合。目前规模储电是相当

困难的,不仅经济损耗巨大,许

多储电手段也缺乏安全性。显然,

我们绝不能仅看到其目前所达到

的装机容量数字而忽略其实际运

营时的困难。所幸,这一切都在

本次能源困境中的欧洲有较充分

的暴露。它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

了转型时稳中求进、先立后破、

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的必

要性。

违背先立后破原则的表现之

一是过早地持续削减对油气的投

资。强调仅发展“绿色金融”的

欧洲投资银行行长表示,欧洲需

要确保将不再使用化石燃料。这

类论调不但使其难以应对这次并

不大的能源供应短缺,而且将影

响直到本世纪中期的油气供应

安全。全球近年投资幅度降低

较大,2020 年油气上游投资仅

3410 亿美元,比 2019 年前又下

降了 25% 左右,创 15 年来新低。

连续的投资降低使 2021 年油气

发现数量为 75 年来最低。而中

期内油气上游投资必须增长到

5420 亿美元才能满足油气持续

性的需求。某些经济界人士过分

强调对不合乎其片面理解的“绿”

者一律不给支持。这种一刀切的

削减投资恰是此次能源 - 经济大

波动发生的基础背景。

3. 石油企业转型发展必须立

足国情。这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

里”的国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

在视察胜利油田时指出:“石油

能源建设对我国意义重大,能源

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在

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和完成民

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的

新征途中,我们应把握能源发展

的主动权,要“料敌从严”,准

备应对人为的、自然的多种负面

因素叠加而出现的严峻局面,要

稳步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

的话语权、影响力。这是中国的

能源结构现状和资源基础的现

实情况决定的。首先必须明确

中国目前仍然处在化石能源时

代的煤炭时期。2020 年在一次

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比仍

高达 56.6%,而非化石能源仅

占 15.7%( 其中负有很高期望值

的风电、光电仅占 5.4%)。这意

味着我国能源转型的任务特别

艰巨。而中国的资源基础却是

( 相对 ) 富煤贫油少气。这就要

求我们尽量避短扬长。对尚需

大量进口的油气应尽量减少用

于燃料而加快油气化工的发展,

天然气优先满足民用而不能主

要使用于气电。而在满足能源

刚性增长的需求和为所占比例

不断提高的非化石能源填谷补

缺时,必然要使用价格低廉的

清洁煤电。总之,中国的能源

结构现状和资源基础是我们考

虑能源转型路径的立足点和出

发点。这与西欧北美有很大的

不同,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

这是节能减排能源转型必须与

经济增长进程相适应的发展需

要。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

义大国必须以较快的速度高质

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就要求同时完成经济持续发

展和实现能源转型两项艰巨的

任务。这也意味着实现“双碳”

目标的转型路线是否正确要以

重点关注

25 PAGE

2022.03

第28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26

能否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促进经

济的持续发展为检验标准,以保

障能源安全为前提。在接受这次

能源价格大涨带来的经验教训基

础上,我们可以更正确地掌握两

项艰巨任务的统一,实现因地因

时制宜、先立后破、稳中求进的

能源转型和经济发展,并为以后

纠正可能不断出现的转型路线跑

偏做好精神准备。

从对我国近年来《全国油气

矿产储量通报》的详细研究中可

以看出这样的几个现实。近年来

新增加的探明经济可采储量都小

于当年的实际产量,入不敷出的

局面使已经明显下降的产量缺

乏持续发展能力。更令人关注的

是,剩余探明经济可采储量 ( 这

正是国际上所指的“储量”) 中

存在多年未能投入开发部分,而

这部分实际上在现今技术和经济

条件下仍难有经济效益。在挤掉

这部分“水分”后,比较真实的

现存经济可采储量理论上只够开

采 10 年左右。我国大规模开发

天然气比石油晚一个“相位”。

石油已进入稳产阶段后期、剩余

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和产量出现降

势,而天然气现今仍处于稳产阶

段前期,产量呈升势。而如果不

进行战略性开拓,一段时间之后

也会出现与现今石油类似的情

况,难以承担天然气在由化石

能源为主向非化石能源为主转

换中的过渡性能源作用。正是

基于以上情况,在中央的多次

相关文件和三大油公司报告中

都一再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石

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在国家的统一组织安排下实施

新一轮 ( 第三次 ) 油气勘探开发

的战略接替,实现油气在新区

新领域的开拓,赋予我国油气

以新的生命力,迎接油气储、

产量的再一次大提高,补上国

产油气不足这项能源供应的短

板。□

第29页

智库声音

27 PAGE

2022.03

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

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石油公司都

提出了碳减排和碳中和的愿景目

标。在“双碳”背景下,全球一次

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不可避免,而我

国资源禀赋决定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化石能源为主。

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占比

57%、20%、8%,可再生能源占比

13%,化石能源总体占比达85%。

“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油气在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将保持增长

趋势,油气中长期仍是我国一次能源

消费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年底,中国石油发布了

2021版《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报告,首次以2060

年为着眼点,从世界和中国两个维度,系统探讨了能

源低碳转型。

油气真的能被迅速取代吗?

答案是否定的。报告数据认为,油气在未来一段

时间内仍将保持全球“能源一哥”的位置。

在2040年前,油气将维持全球主体能源地位,

占一次能源比重保持在50%左右。其中,石油占比

处于18%-30%区间,天然气占比处于25%-28%

区间。

对于2040年后的变化,报告认为,如果全球各

国能够加大沟通协调,实施有力的合作减排,那么

在这一情景下,2040年后油气占比将走向下降,到

石油天然气仍将是

全球未来二十年的主体能源

第30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28

2060年降至23%(油气各占10%和

13%)。

此外,报告还指出了另一种情

况:如果未来世界各国不能有效共享

新能源技术,不能就低碳转型展开积

极合作,那么,化石能源保持主体地

位时间将更长。到2060年,化石能源

占比仍将高达47.2%,能源相关碳排

放仍高达185亿吨。这警示了人们全

球合作开展能源转型工作的重要性。

世界油气格局将发生

什么变化?

●达峰后,油气生产的集中度

可能进一步提升

低碳转型下,以开采现有油田和

已发现资源中的低成本资源为主满足

全球需求,中东地区(资源优势)、

美洲地区(资源和技术进步优势)石

油产量占比上升。

亚太将是未来最重要的石油净进

口地区,承接中东油品出口。亚太地

区天然气进口将保持2000亿-3500亿

立方米的规模。

●需求方面,世界石油需求格

局从交通转向化工,消费东移

各国实施合作减排的情景下,世

界石油需求将于2025年达峰,之后缓

慢下降,2060年降至16.2亿吨。

化工用油将于2030年前后达峰,

之后规模保持相对稳定,2060年占石

合作减排情景能源结构,%

分行业石油需求,亿吨

分品种交通用能,亿吨标油

第31页

智库声音

29 PAGE

2022.03

油需求的比重升至63.6%。

●交通领域走向燃料多元化、

汽车电动化

交通部门将依赖电力、氢能、生

物质液体燃料实现脱碳。

2060年,交通部门电气化率

43.9%,比2015年提高42.6个

百分点;氢等占比从2.5%上升到

25.3%;而石油从91.9%下降到

22.1%。

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22个

国家和地区出台禁售燃油车计划。

报告预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

有量占比,将在2040—2045年间突

破50%。

中国的转型时间线

如何划定?

总体来看,在中国大力推进低

碳转型的背景下,能源结构将持续

优化。

中国石油此次发布的报告,把

中国的能源系统零排放目标分成了

三个阶段:2030年前为碳达峰攻坚

期,2030-2050年为碳减排加速期,

2050-2060年为碳中和决胜期。

●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

化石能源消费将渐次达峰

煤炭消费基本已进入峰值平台

期,未来转向兜底保障;

石油消费将于2030年前达峰,未

中国原油产量,亿吨

中国天然气产量,亿立方米

一次能源消费,亿吨标油

第32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30

来凸显原料属性;

清洁低碳的天然气,是支撑可再生

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稳定器”,消

费将在2040年达峰。

●非化石能源将逐步成为能源

供应主体

从各类能源的占比来看,非化石能

源2030年占一次能源比重增至26%左

右,2060年增至80%;

煤炭2030年降至43%,2060年降

至5%;

石油2030年前占比稳定在

18%,2060年降至6%;

天然气2030年占比增至12%,

2060年降至9%。

中国的油气产业

会如何发展?

中国国内的油气行业,核心关键词是:油稳

气增。

能源转型需要依赖油气行业提供巨大的支撑,2021

年席卷全球多个国家的能源危机,再一次警示人们转型

过程风险重重,必须统筹好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

报告指出,油气行业将长期发挥压舱石作用。

未来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更加突出老油田挖潜及提高

采收率,更加突出深层、超深层资源,更加突出非

常规资源。

2035年前中国原油产量约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

量较快增长,预计2030年突破2500亿立方米,2060

年近3500亿立方米。□

第33页

以创新思维应对项目复杂性

物理学家霍金曾经说过,21 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随着信息技术

的发展、交流便捷程度的增加,世界的变化会更加快速,复杂项目将会

越来越多。在实践过程中,复杂性应对也许很艰难,但复杂性也可能促

使项目管理团队去进行创造性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复杂性的探究

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文 丁荣贵

实施主体的复杂性、参建主体的复杂性、目标的复杂

性、过程管控的复杂性、环境的复杂性等。谈到复杂性,

不能回避的一个词是“不确定性”。从确定性的观点

来看,世界是可知的、可预测的和可控制的,但在实

施过程中,很多项目会遇到大量不可知的、不可预测

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有时会使我们有束手无策的感

觉。在复杂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突破

认知局限带来的复杂性。

复杂当然也可以叫繁杂,但是繁杂不见得是复杂。

对于繁杂的事情,我们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还是可以

把它们理清的。繁杂再加上不确定性,可能就构成了

复杂性,也是使我们难以管理它的重要原因。对于繁

杂系统而言,它的输入和输出是有直接因果关系的。

例如,机械手表里面的零部件是很精细的,但有经验

应对复杂性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思

维和方法。很多时候,项目复杂性和

复杂项目管理是非线性的。在非线性

系统中,细小的变化可能会扩大成不

可预知的甚至不可控的结果。在针对

复杂性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中,我

们应该保持对整体的掌握而不能简单

地进行部分累加。

项目复杂性包括本体的复杂性、

一、复杂性给项目管理

带来挑战

思想库

31 PAGE

2022.03

第34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32

坚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在实施过程中克服了大量项

目复杂性带来的问题。可以说,学术界和实务界正在

应对项目复杂性给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带来的诸多挑

战。

复杂性意味着,简单系统的累加甚至相乘并不能

变成复杂系统。复杂性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量的变

化,而是化学变化和质的变化。我们在应对项目复杂

性的时候,不能靠增加工作量,也不能靠“治大国如

烹小鲜”这种放大方式,而是需要采用新的化学变化

或质的变化。应对复杂性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思维和方

法。很多时候,项目复杂性和复杂项目管理是非线性

的。在非线性系统中,细小的变化可能会扩大成不可

预知的甚至不可控的结果。在针对复杂性的理论研究

和管理实践中,我们应该保持对整体的掌握而不能简

单地进行部分累加。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很重要的基础

是范围管理,范围管理的基础在于工作分解。但对复

杂项目来说,一分解可能就会出错,因为一分解往往

就不能表达原来系统的本质了。

以(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PMBOK Ⓡ

指南》(第六版)及以前的版本为例,该知识体系的

核心是基于过程和基于知识领域的输入和输出模型,

适用于项目范围相对确定、项目实施过程变化可控的

情境。在大量的项目管理实践中,该知识体系被广泛

应用。《PMBOK Ⓡ指南》(第七版)提出各行各业

的项目管理者在项目实践中应遵循一些普遍适用的项

目管理原则,这些原则有助于在复杂环境下实现项目

的成功交付和项目价值。

事实上,项目概念本身也颠覆了。在原来的概念

二、应对复杂性需要采用新的

思维和方法

的钟表师傅能够将其中成百上千个零

部件拆下来,保养以后再组装回去。

其实拆分以后,繁杂系统的每部分是

可以孤立地去理解的,或者整体是由

各个部分组成的系统。对于复杂系统

而言,其要素之间就会有非常多的可

变的关联,它们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涌

现出很多新问题。复杂项目的范围常

常不是很明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

断地迭代和循环。需要指出的是,在

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复杂项目会越

来越多。繁杂和复杂的区分对管理而

言很有价值。我们经常将一些大型系

统笼统地称为复杂项目,实际上它们

是可以分解的,只是分解的部件很多

而已,但这些部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

可以明确的。

不确定性也好,模糊性或易变性

也罢,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动态的复

杂性。很多复杂项目的跨时很长,都

会遇到这种动态的复杂性。港珠澳大

桥的建造可以说明如何处理这种动态

的复杂性。从传统项目管理来说,港

珠澳大桥有项目“铁三角”的目标规

划和控制,但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在

项目初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叫

项目愿景。港珠澳大桥的项目愿景包

括建设世界级跨海大桥、给用户提供

最好的服务、创建地标和国家名片。

需要强调的是,项目愿景是确定的,

不会轻易发生变化,但实现项目愿景

的过程是动态的,需要应对大量的不

确定性和复杂性。正是对项目愿景的

第35页

中,项目是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它有明

确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范围,但是

在复杂性视角下,项目概念的基础变了。

所以,《PMBOK Ⓡ指南》(第七版)

试图用原则来代替具体的流程和方案,

在原则的框架内留了很多空白,让项

目管理者自己去填补。项目概念的变

化带来另外的挑战,就是要区分“项

目成功”和“项目管理成功”,以及

如何定义和实现项目价值。这也是最

近几年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变幻莫测

的环境下,传统的项目管理成功不能

保证项目成功,有时候项目管理失败

了,项目可能是成功的,这可以用项

目成功或者失败、项目管理成功或失

败这两个维度划分的四个象限来表示。

德国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是一个城市

更新项目。社会资本最初报给政府的

预算是 9200 万欧元,议会也通过了,

但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

的问题。推进一年后,社会资本提出

9200 万欧元不够,需要增加至 1.5 亿

欧元。政府和社会资本出现矛盾,政

府接手继续实施项目。实际上,政府

通过马拉松式的项目实施,最后交付

项目时,造价比最初的预算增加了近

10 倍,项目周期也延后了五六年。但

该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成为汉堡城

市新名片、文化新地标和教育新中心。

所以,对项目管理成功和项目成功的

再理解及相互关系的探究是一个非常

有意思的话题。

这种区分也会引起项目管理一些相

关领域的方法论和学科体系的变化。比如,造价管理

可能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传统的造价基础是基

于项目分解,但现在不确定性的东西多了、创新的东

西多了、模糊的东西多了,造价的预判基础也就需要

据此做出改变。在基本建设程序里,政府投资项目是

以批复的概算作为投资控制的目标值的,但在很多复

杂项目中,整个造价的数据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目前,

基本建设程序并没有发生很多变化,但在项目实践中,

这个问题很突出。比如,一开始设定的目标值本身合

理不合理就难以准确判断,最后项目完成后,出来一

个实际值。能不能根据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对比,就说

项目超支了多少钱、项目的投资控制就失效了?我们

不能简单地这样认为,因为管理的复杂性、灵活性、

柔性更多了,我们很难预先给出很确定的解决方案,

所以就需要拓展到一个更广、更高的层次上。在项目

治理层面,解决方案可以有相对的可靠性和可控性。

项目治理最终还是要靠人和组织去应对复杂性。

就像港珠澳大桥这样的世界级工程,从项目前期策划

到后期实施,项目治理就非常重要。在港珠澳大桥项

目实施过程中,构建了“专责小组—联合工作委员会—

港珠澳大桥前期协调小组和管理局”的组织架构。其

中,专责小组代表中央政府,主要履行中央政府层面

的相关职责,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中央事权和影

响建设的相关重大问题;联合工作委员会由广东省政

府作为召集人,粤港澳三地政府各派代表参加,代表

三地政府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涉及的重

要问题;港珠澳大桥前期协调小组和管理局由广东省

牵头、粤港澳三方共同组建,负责前期相关筹备,以

及工程具体实施和设施运营管理。可以说,这个组织

架构就属于复杂性应对在项目治理层面的体现。

近年来,聚焦价值交付也是一个热点话题。这个

价值在不同的项目里定义是不一样的。对于港珠澳大

桥这样的项目,或者我国的高铁项目及很多城市的基

思想库

33 PAGE

2022.03

第36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34

础设施项目,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盈利

来作为其价值衡量的唯一标准。再如,

拿文旅项目来说,如果仅以直接盈利

与否来看文旅项目,失败的远远多于

成功的。其实文旅项目是一个城市的

名片,能够帮助城市吸引大批游客,

也为城市带来很多增值服务,但这些

贡献中有相当一部分不算到文旅项目

上。因此,一个复杂项目成功不成功,

理论而言,要等到项目生命周期结束

以后才能进行准确评估。

在变幻莫测的时代,为了应对项

目复杂性,PMI、IPMA、英国皇家特

许测量师学会、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

会都有项目经理的能力模型或胜任力

模型。但是对于管理复杂项目的项目

经理来说,我们更应该把他们看作项

目领导者。胜任的项目领导者需要具

备以下能力。

(1)对未来趋势的预判能力。这

与首席执行官(CEO)或企业家是一

样的。项目领导者对未来趋势的预判有

时不是定量研究能做出来的,而是靠其

长期工作经历形成的感觉甚至直觉。

(2)处理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

在很多复杂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

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项目

领导者要能够带领团队成功处理这些

意外事件,这一点很重要。

三、项目经理应该成为

项目领导者

(3)信息不充分时的判断力。在复杂项目中,

项目领导者拥有的决策信息通常是不充分的,这就要

求其具有判断力,甚至前面我说的直觉。

(4)敢于拍板的决策能力。复杂项目在实施过

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项目领导

者要敢于拍板,具备这种勇气和能力。

(5)鼓舞团队士气的能力。复杂项目有处于顺

境的时候,但更有处于逆境甚至感觉跨不过去的时候。

此时,项目领导者要具备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强烈的职

业荣誉感,善于鼓舞士气,带领项目团队走出低谷或

困境。

(6)拥抱创新的能力。在复杂项目中,大量遇

到的问题来自已有认知的局限性。即使经验丰富的项

目领导者都会在负责的复杂项目上遇到很多新问题。

所以,项目领导者一定要具有创新的持续热情。

实际上,对一个复杂项目来说,更多的是依靠团

队协作。项目高管团队的灵魂人物需要具备个人魅力,

包括 CEO 气质、企业家气质,甚至领袖气质。对项

目成功而言,这个灵魂人物的重要性更大了。

一般项目的团队相对来讲是比较稳定的,复杂项

目的团队往往是跨知识领域的、跨组织的、动态的,

甚至是虚拟团队和现实团队不断交错互动工作的。即

使在建筑业这样一个相对比较传统的行业中也是如

此。近几年,一些大型建筑央企几十亿元、上百亿元

甚至几百亿元的复杂项目来说,跨组织的动态团队特

征就更加明显了。在一个大型、超大型的复杂项目中,

它的管理团队和建设团队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它是强调前后台的,总体而言,前方经常处理不确定

性,后方处理确定性,实施过程中往往是动态矩阵的

组织方式。这些复杂项目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对上对

下、对左对右、对前对后的沟通协调能力,可见,应

对复杂性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摘自《项目管理评论》)

第37页

类型,其又可划分为基质型、互层型、裂缝型等类

型。在近10年的攻关研究和勘探实践过程中,济阳

坳陷在东营、沾化等凹陷取得了多个层系、多种类

型页岩油的突破,展示了济阳坳陷页岩油良好的勘

探前景。

与国内外其他地区页岩油相比,济阳坳陷页岩油

在形成环境、页岩特征、演化程度、页岩油性质等方

面均有很大不同,是一类独具特色的页岩油。北美页

岩油沉积时代早,热演化程度高,为海相沉积环境,

石英或碳酸盐等脆性矿物含量高,物性好,可压裂性

好。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为陆相淡水湖盆沉积环境,

热演化程度高,碳酸盐矿物含量低,属于轻质油,原

油密度低,裂缝发育程度低(表1)。济阳坳陷页岩

油是在陆相断陷咸化湖盆沉积的半深湖—深湖相富有

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实践与前景展望

页岩油作为一种新兴的石油资

源,目前已成为全球勘探开发的热

点。国家标准中将页岩油定义为赋存

于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的石油,页岩

层系中粉砂岩、细砂岩、碳酸盐岩单

层厚度不大于5米, 无自然产能或低

于工业石油产量下限,需采用特殊工

艺措施才能获得工业石油产量。济阳

坳陷为中国东部新生代典型富油陆相

断陷盆地,页岩油资源丰富、分布广

泛,东营、沾化、车镇、惠民等凹陷

均有分布,页岩油主要分布在古近系

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沙三下亚段及

沙一段3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其

中以东营凹陷、沾化凹陷为主。济阳

坳陷页岩油是陆相断陷湖盆复杂沉积

环境下形成的不同于海相盆地和国内

其他陆相盆地页岩油的一种页岩油

文 刘惠民

1 济阳坳陷页岩油特征

探索实践

35 PAGE

2022.03

第38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机质、富碳酸盐页岩中富集的中-低与

中-高热演化程度并存的页岩油,具有

以下特点:页岩分布广,沙四上亚段、

沙三下亚段及沙一段3套富有机质页岩

厚度大于50米区域的面积均超过6800平

方千米;有效厚度大,多数洼陷3套富

有机质页岩厚度可达300~500米以上,

页岩油资源潜力大、丰度高;页岩层理

发育,以高碳酸盐含量为显著特点,

平均含量在50%以上,具有较好可压裂

性;富碳酸盐页岩纹层发育,叠加断陷

盆地天然裂缝系统,渗流能力强;富有

机质页岩以中、低热演化程度为主,储

集空间主要为无机孔隙,产油为主,原

油密度较高;页岩层系地层压力高,

压力系数一般为1.2~2.0,自然能量充

足,页岩油日产量高。

2010年以来,依托重大科技攻关项

目,针对济阳陆相断陷咸化湖盆页岩沉

积、成岩、有机质热演化、页岩油赋存

与富集特殊性等基础地质问题开展攻关

研究,提出了济阳坳陷页岩岩相划分方

案,取得了富有机质页岩储集性、含油

性、可动性、可压裂性创新性认识,有

效指导了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实践。

2.1 页岩岩相平面呈环带状分布

页岩岩相是连接微观研究与宏观预

测的桥梁,是页岩储集性、含油性、可

动性、可压裂性的物质基础和载体。因

此,有必要确定济阳坳陷页岩岩相类型,明确其分布

规律。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页岩岩相进行了划分,

划分方案由仅考虑页岩矿物成分、颜色向页岩岩石组

分、颜色、沉积构造、有机碳含量及成因等综合因素

方向发展。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X射线衍射全

岩矿物分析资料,基于岩石组分、沉积构造、有机质

丰度,可将济阳坳陷古近系页岩划分为纹层状、层状

和块状3类16种岩相,其中主要发育富有机质纹层状

泥质灰岩相、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泥岩相、富有机质

层状泥质灰岩相、富有机质层状灰质泥岩相、含有机

质层状灰质泥岩相、含有机质块状灰质泥岩相等6种

岩相(图1)。

从岩相类型分布来看(图2),济阳陆相断陷湖

盆页岩岩相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从缓坡带→洼陷带

→陡坡带,岩相类型由砂岩相→含有机质块状泥岩相

→含有机质层状灰质泥岩相→富有机质层状灰质泥岩

相→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泥岩相→富有机质纹层状泥

质灰岩相→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泥岩相→含有机质层

状灰质泥岩相→富有机质层状泥质灰岩相→含有机质

块状泥岩相→砂岩相。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泥岩/泥质

表 1  济阳坳陷页岩油与国内外页岩油差异性对比

2 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创新认识

PAGE 36

第39页

灰岩相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的斜坡部

位,石灰岩相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的

局部台地上。平面上,岩相分布受古物

源、古地形控制明显,围绕水下台地呈

环带状分布。

2.2 富含碳酸盐的纹层(层)状

岩相是济阳坳陷页岩油有利的储集岩

相不同

页岩岩相矿物成分不同、孔缝系统

差异较大,造成了储集性能不同,因此

有必要研究不同岩相的孔隙特征和储集

性能。通过大量探索和实践,建立了页

岩储集性能表征方法:利用薄片、电镜

观测及氩离子抛光 - 场发射电镜联合

分析等方法观测页岩样品孔隙特征及分

布,利用核磁法定量分析孔隙结构和储

油有效性。应用该方法,明确了济阳坳

陷页岩储集空间包括矿物晶间孔、片间

孔、粒间孔、溶蚀孔、干酪根网状孔和

裂缝等(图 3)。受控于盆地热演化程度,

页岩储集空间以无机孔隙为主,孔径跨

度大,由纳米级到超微米级(>10 微米)

均有分布。矿物重结晶与有机质热演化

实验表明,Ro>0.7% 页岩粗介孔开始增

多,Ro>0.7%(中成岩 B 期后)是济阳

坳陷页岩次生孔隙主要发育阶段 , 无机

孔隙占比达 95%。

不同岩相孔缝组合特征差异较大,

可将页岩储集空间组合划分为三大类:

(1)网状缝-基质孔隙型孔缝组合模

式, 由大量晶间孔、溶蚀孔、有机质孔

组成,平均孔隙度为8.72%,该模式主

要见于纹层状岩相;(2)穿层缝-顺

图 1 济阳坳陷页岩岩相特征(NY1 井)

图 2  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纯上次亚段 2 层组岩相分布图

图 3 济阳坳陷富有机质灰质页岩孔缝网络分布图

探索实践

37 PAGE

2022.03

第40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层缝-基质孔隙型孔缝组合模式,由部

分晶间孔、溶蚀孔、有机质孔组成,

平均孔隙度为5.23%,层状岩相发育此

种模式;(3)不规则缝-基质孔隙型

孔缝组合模式,由少量黏土晶间孔-有

机质孔组成,孔隙度为2.28%,块状岩

相发育此种模式。富有机质纹层状岩相

孔隙发育,且多尺度的孔隙处于连续分

布状态,储集空间具有较好的空间连通

性;层状岩相孔隙呈不连续分布,孔隙

连通率较低;块状岩相孔隙呈不连续

分布,孔隙连通性差。前人研究成果

表明,孔径大于30纳米的储集空间有利

于游离油富集,不同岩相中孔径大于30

纳米的孔隙占比为:纹层状>层状>块

状。因此,从储集空间连通情况及有效

孔隙占比情况看,富含碳酸盐的纹层

(层)状岩相是济阳坳陷页岩油有利的

储集岩相。

2.3 中 - 低与中 - 高热演化程度

页岩油并存,以中 - 低热演化程度的

页岩油为主

页岩的含油性是评价页岩品质好坏

的一项重要指标,济阳坳陷富有机质页

岩具有较好的含油性。岩心观察表明,

页岩层间、层面残留沥青质,页理缝内

有明显油味,层间有油质充填;薄片

观察表明,微裂缝中有油充填,页理缝

内普遍发荧光,少量矿物颗粒间见荧光

现象,方解石晶体间有油充填;扫描

电镜表明,页岩油呈薄膜状、浸染状

黏附于矿物颗粒表面, 并在裂缝周围富

集。页岩油赋存状态以游离态和吸附态

为主,而现实技术条件可动用的仅为游离态油。游

离态页岩油在泥页岩较大孔隙和裂缝中呈薄膜状,

而吸附态页岩油在较小孔隙中呈浸染状(图4)。从

页岩游离油与深度关系来看,沙三下亚段半咸化环

境页岩游离油主要发育在3000米以深,3000米以浅

为吸附油递增阶段,3000~3700米为游离油递增阶

图 4 页岩油赋存状态

图 5 济阳坳陷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富有机质页

岩游离油与深度关系

PAGE 38

第41页

段,3700~4000米为游离油递减阶段。

沙四上亚段咸化环境页岩游离油主要发

育在2500米以深,2500米以浅为吸附油

递增阶段,2500~3600米为游离油递增

阶段,3600~4200米为游离油递减阶段

(图5)。

济阳坳陷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

页岩滞留油总量为237亿吨,游离油总

量为41亿吨,其中Ro=0.5%~0.7% 的

游离油为14亿吨,Ro=0.7%~0.9%的游

离油为20亿吨,Ro大于0.9%的游离油

为7亿吨,中-低热演化程度游离油占

游离油总量的82.9%。

2.4 超压环境下不同类型富碳酸

盐页岩油具有较好可动性

可动性和流动性是页岩油能否产出

的先决条件。济阳坳陷已测试探井并获

得油气流的页岩油原油密度较大,多为

中质油—重质油。创新突破阶段测试成

功的兼探井、水平专探井页岩油密度均

小于0.89克/立方厘米,YYP1井页岩油

密度为0.875克/立方厘米,FYP1井页岩

油密度为0.84克/立方厘米,BYP5井页

岩油密度为0.83克/立方厘米,NX55井

页岩油密度为0.89克/立方厘米,主要为

富碳酸盐基质型页岩油。NY1-1HF井

页岩油密度为0.85克/立方厘米,主要

以裂缝型页岩油为主。北美鹰滩海相已

动用页岩油多为轻质油,原油密度小于

0.84克/立方厘米。

页岩油的流动性受控于有机质热演

化程度、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及地层流体

压力等地质因素。受控于济阳坳陷页

岩的特殊性,生油母质类型与热演化程度造成济阳坳

陷页岩油密度偏高、流动性较差,但仍然可以获得较

高产能。一方面,济阳坳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中深

层富有机质页岩地层压力高(绝对地层压力为50~90

兆帕),压力系数介于1.2~2.0之间,异常高压自成

封闭系统,地层自然能量充足;另一方面,济阳坳陷

富碳酸盐纹层状页岩粗介孔发育程度与碳酸盐含量成

正比,与泥质含量成反比,富碳酸盐纹层具有大孔优

势,而黏土纹层以小孔为主;济阳坳陷富碳酸盐页岩

纹层发育,叠加陆相断陷盆地天然裂缝系统,形成独

特的无机孔-缝网络系统,渗流能力强。

页岩油可动性物理-数值模拟实验表明,当

K 渗透层 / K 黏土层 =10,渗透层产出原油可占总产油

60%以上;当K渗透层/K黏土层=100,几乎所有的原油均

通过渗透层产出。济阳坳陷富碳酸盐纹层状页岩水平

渗透率高于垂向渗透率1~2个数量级,页岩油易于顺

层流动。因此,相对高渗带富碳酸盐纹层有利于页岩

油产出,济阳坳陷富碳酸盐纹层发育使热演化程度较

低、原油密度较高的页岩油具备较好的可动性。

2.5 碳酸盐、长英质等脆性矿物含量高的济阳

坳陷页岩具有较好可压裂性

可压裂性是页岩在水力压裂中能够被有效压裂的

基本性质,是页岩油气开发中最关键的评价参数之

一。北美主要产油页岩一般具有较高的脆性,有利于

实施压裂措施。济阳坳陷页岩的脆性矿物与北美页岩

既具有可比性,也存在差异。同样是高碳酸盐含量的

泥页岩,Eagle Ford页岩碳酸盐矿物是生物成因,而济

阳坳陷页岩以化学成因为主,这造成了两者可压裂性

的差异。

可压裂性评价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富有机质页岩

碳酸盐等脆性矿物含量较高,主要介于50%~80%之

间,脆性指数为0.42~0.59,可压裂指数为0.52~0.64;

济阳坳陷富有机质页岩层系最大与最小地应力差值

探索实践

39 PAGE

2022.03

第42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岩油赋存的主要场所,二者孔隙度大小决定着页岩油

的富集程度,同时评价页岩油资源量大小还需考虑页

岩厚度和分布面积等参数;可动性的评价目的是明确

有多少理论可动用页岩油,主要采用原油密度、气油

比、压力系数、夹层发育程度、裂缝发育程度等参

数,从原油自身的流动能力、运移的动力大小及产出

通道的畅通程度3个方面综合评价;可压裂性的评价

目的是明确有多少技术可动用页岩油,主要采用脆性

指数、脆性矿物含量、地应力、可压裂指数、埋藏深

度等参数,着重评价页岩的工艺改造难度大小。

3.2 地球物理技术

岩相和裂缝的地震精确预测是制约页岩油勘探开

发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之一,近年来,通过攻关形成

了具有针对性的岩相与裂缝地震预测技术。

3.2.1 地质背景约束下地震多属性融合的岩相预测

技术

以地质背景为约束,以页岩岩相地震响应为依

据,开展敏感属性分析,采用地震多属性融合的方法

进行岩相预测,提高了预测准确性。通过古地形恢复

和沉积相带综合分析,明确构造底形对岩相的影响,

从宏观上确保岩相发育规律与古地貌起伏一致,为后

续地震岩相预测提供地质背景约束。针对页岩岩相的

差异性进行正演模拟,明确地震响应特征。进而将大

较小,普遍小于8兆帕,应力比值为

1.01~1.16,有利于体积压裂形成复杂缝

网。济阳坳陷主力页岩层综合评价为中

等可压裂性,基本能够满足当前压裂工

艺技术的需求。

3.1 “四性”20 项参数地质评价

体系

基于中等热演化程度页岩油地质

认识,结合济阳坳陷页岩发育层段富

集高产及工艺改造难度的受控因素分

析,建立了页岩油综合评价“四性”

参数体系,形成了济阳坳陷页岩油地

质、工程双甜点“四性”分级评价体

系。济阳坳陷页岩油综合评价“四

性”参数体系主要包括含油性、储集

性、可动性、可压裂性4个方面20项参

数(图6)。含油性的评价目的是明确

有没有页岩油,主要采用有机质热演

化程度(Ro)、游离烃含量(S1)、

有机碳含量(TOC)及含油指数(S1/

TOC)等参数,综合考虑有机质成熟

度高低、丰度大小及生烃潜力确定页

岩油富集区和富集层段;储集性的评

价目的是明确能储多少页岩油,主要

采用页岩岩相类型、基质孔隙度、夹

层孔隙度及页岩厚度、面积等参数,

其中页岩岩相是页岩油赋存的载体,

岩相类型的差异决定了页岩油富集程

度的差异,基质与夹层中的孔隙是页

3 页岩油配套勘探技术

图 6 济阳坳陷页岩油地质综合评价参数体系

PAGE 40

第43页

量钻井岩相数据与地震属性数据相结

合,利用机器学习样本数据,优选具有

代表性地震属性进行聚类融合,从而将

多种地震属性转化为地震相再转成地质

认识上的岩相,最终得出平面岩相预测

图。如图7所示,FYP1井区受古地形及

古物源的影响,东北部区域古地形较

高,陆源碎屑物源缺乏,碳酸盐含量较

高,主要发育富有机质纹层状—层状泥

质灰岩相,西南部靠近洼陷区水体较

深,有局部陆源碎屑物源注入,发育富

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泥岩夹砂岩相,东南

斜坡带主要发育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泥

岩相。

3.2.2 叠前叠后裂缝地震预测技术

裂缝是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关键要

素,裂缝识别主要利用叠后和叠前属

性,叠后属性方法主要根据地震反射轴

的不连续性,通过构造导向滤波后的高

精度相干和最大似然技术表征尺度较大

的微断裂,而裂缝在微断裂附近广泛发

育,可以间接预测裂缝发育带;另外通

过三维体曲率属性可以反映地层的拱张

变形程度,能够刻画内部构造张裂缝的

发育程度。本质上叠后属性方法是从几

何学属性差异出发定性地预测裂缝发育

区。为了精细刻画裂缝的发育程度,充

分利用叠前属性,在宽方位地震资料基

础上形成了OVT域叠前五维裂缝预测技

术,可以用来进行裂缝方向、密度的预

测。利用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分析地震波

旅行时、速度、振幅、频率差异性属性

与裂缝密度、方向的关系,实现裂缝密

度和方向的地震预测。相对于叠后属性而言,叠前属

性方法充分利用叠前宽方位的信息,相对定量地刻画

出裂缝密度和方向,能较好地指导水平井轨迹设计,

辅助优化压裂设计。如图8所示,通过OVT域叠前五维

裂缝预测,渤南洼陷YYP1井区沙三下亚段13x层组裂

缝方向主要为近东西向,其次为近南北向,裂缝密度

预测显示YYP1井B靶区域各向异性较强,裂缝密度值

较高,推测裂缝发育,实际井证实A靶点到B靶点之间

发现多处由于微裂缝发育导致的井漏,测井上表现为

图 7 FYP1 井区地震多属性融合岩相预测图

图 8 YYP1 井区沙三下亚段

13x 层组裂缝密度与方向分布图

探索实践

41 PAGE

2022.03

第44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斯通利波幅度均有不同程度衰减;利用

横波各向异性法确定YYP1井沙三下亚

段13x层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55°

左右,与叠前预测裂缝密度主方向基本

一致,进一步检验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3.3 优快钻井工程技术

针对济阳坳陷页岩易水化分散的

黏土矿物含量高、成岩程度低、地层

压力高、微(裂缝)发育、稳定性

差、钻井液长期浸泡,易发生井壁剥

落掉块导致井壁失稳问题,研发合成

基钻井液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7个特

征:(1)闪点高(125℃),降低火

灾风险,更安全;(2)不含芳香烃

类物质(<0.1%),对人身健康无影

响;(3)凝点低,实验显示温度降

到-40℃时合成基钻井液仍具有流动

性;(4)流动性好,运动黏度为23

平方毫米/秒;(5)抗高温,提高合

成基钻井液抗温性至230℃;(6)封

堵能力强,研制了多级配固体封堵剂和

纳米封堵剂,提高合成基钻井液的封堵

率(83.1%);(7)具有降黏性。应

用该钻井液体系现场施工10口井,电测

显示三开井径平滑、规则,平均井径

扩大率为9%,井壁稳定性好,保障了

水平井长时间完井。页岩地层矿物成分复杂,多组分

固溶水泥胶结性质区别大,影响胶结的因素较多,研

制了“胶乳防窜水泥浆+高效前置液体系+套管居中工

具”技术系列,固井质量明显提高。

3.4 组合缝网压裂技术

针对中等可压裂、强水敏页岩储层特点,构建波

及范围更大、渗流能力更强的复杂人工裂缝网络,形

成了“酸蚀裂缝+微裂缝+分支缝+ 高导流主缝”的组

合缝网压裂技术,实现了储层有效缝控和快速排液。

组合缝网压裂形成复杂缝网的机理主要基于人工裂缝

内净压力大于水平应力差或在页岩基元体抗剪面上,

压裂液诱发净压力达到抗剪切强度时即可形成复杂缝

网。在构建人造分支缝的过程中优选液体和固体暂

堵剂,强制末端缝网转向。在增大裂缝波及体积的同

时,采用高导流通道压裂技术构建较高导流能力的主

裂缝,以有效排出高蜡、乳化原油和膨胀、剥落的泥

岩碎屑。明确了脉冲纤维加砂支撑剂成团规律,形成

了低前置液脉冲加砂优化设计技术,建立了选层原

则,形成一套主裂缝高导流通道压裂技术,裂缝导流

能力是常规压裂的5~7倍。研发低成本高性能一体化

压裂液体系,携砂能力强,合成了双季铵盐低分子防

膨剂,性能领先。三口页岩油风险探井应用该压裂技

术,水平段压裂真正实现了万立方米液、千立方米砂

压裂规模,改造体积在(711~1180)万立方米(表

2),根据示踪剂结果,所有段均对产油有贡献,段

产能贡献率在1.05%~6.84%之间,三口井峰值日产油

表 2 风险探井压裂参数统计表

PAGE 42

第45页

步。构建了济阳坳陷页岩油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地

质工程一体化运行机制(图9)。

4.1 资源潜力

根据济阳坳陷的实际资料,选用体积法作为济阳

坳陷页岩油资源评价的方法。在页岩油资源评价中,

评价单元的面积和泥页岩的厚度主要根据暗色泥岩厚

度等值线图获取,泥页岩密度则根据实测密度建立

泥页岩密度演化剖面,页岩的含油量为游离油量,

即用游离油的定量评价方法求取;气油比则是根据

泥页岩油藏和常规油藏试油的气油比及动力学模拟

综合求取。经测算,济阳坳陷沙四上亚段、沙三下

亚段页岩油资源量为41亿吨。济阳坳陷不同类型页岩

油资源量分布具有不同的规律。按照不同热演化程

度划分,高热演化程度(Ro>0.9%)页岩油资源量为

均在百立方米以上,表明取得了良好的

压裂效果。

3.5 “一体化”管理创新模式

3.5.1 树立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

以地质目的为导向的工艺技术攻

关,以工程能力为前提的目标优选,以

降本增效为目标的工程工艺方案优选,

树立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具体表现

在:钻井工程、压裂工艺技术攻关充分

考虑济阳坳陷页岩油地质特点,聚焦古

近系地层新、页岩段埋藏深、富含碳酸

盐、构造裂缝复杂、地层压力系数大、

地层温度高等特点,开展针对性攻关研

究;目标优选充分考虑工程工艺技术能

力,聚焦页岩油富集、埋藏深度适中、

构造相对简单、页岩油流动性好、页岩

可压裂性好等关键地质要素,优化井位

方案;工程工艺方案优化以降本增效为

目标,聚焦钻井提质提速、段簇优化设

计、压裂材料选择、压裂实施规模等要

素,逐步降低工程成本。

3.5.2 搭建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

组建多专业协同作战的综合团队、

实现页岩油勘探开发、地质工程业务

链条全过程一体化。地质、物探、钻

井、压裂、油藏等多单位协同,多专

业融合,理论技术齐发展,认识实践

共突破。方案部署同步化,勘探开发页

岩油团队同步编制增储建产方案,同步

确定资料录取方案,同步优化试油试采

方案;井位研究统筹化,风险探井、预

探井、评价井、开发井功能互补,新增

储量、新建产能共担,推动增储建产同

4 页岩油资源潜力与勘探方向

图 9 济阳坳陷页岩油地质工程一体化机制

探索实践

43 PAGE

2022.03

第46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7亿吨,占比为17%;中等热演化程度

(Ro=0.7%~0.9%)页岩油资源量为

20亿吨,占比为49%;低热演化程度

(Ro=0.5%~0.7%)页岩油资源量为14

亿吨,占比为34%。按照压力体系、沉

积类型划分,高压富碳酸盐型页岩油

资源量为32亿吨,占比为78%;高压富

长英质页岩油资源量为5亿吨,占比为

12%;弱超压富碳酸盐型页岩油资源量

为4亿吨,占比为10%(图10)。

4.2 勘探方向与远景规划

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开发按照中国

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体要求,坚持

“地质工程、勘探开发、技术经济、

探明建产”4个一体化,按照“单井突

破、井组评价、规模探明和效益建产”

三步走实现效益开发。目前,济阳坳陷

页岩油通过YYP1井、FYP1井、BYP5井

风险勘探,已突破超压、中等热演化、

富碳酸盐纹层状基质型与超压、高热

演化、富碳酸盐层状基质型页岩油,具备展开勘探开

发的条件。按照“先易后难,分类评价,商业突破”

的勘探思路,展开评价博兴洼陷、牛庄洼陷、渤南洼

陷,攻关突破利津洼陷、民丰洼陷、临南洼陷,研究

准备济阳沙一段,实现规模效益增储。勘探部署上,

继续遵循“直斜井试油侦察,风险勘探引领突破,水

平井专探求产”的指导思想,突破不同压力体系、不

同演化程度、不同岩相类型页岩油。下一步将继续加

大风险勘探力度——在类型上,持续探索沙三下亚

段、沙四上亚段富长英质互层型、低碳酸盐含量基质

型、弱超压基质型页岩油;在层系上持续探索济阳坳

陷沙一段页岩油气,进一步拓展济阳坳陷页岩油资源

规模。深入推进勘探与开发、地质与工程一体化,加

快济阳坳陷页岩油试验区、示范区预探与评价部署,

实现济阳坳陷页岩油资源有序控制与产能有序接替。

“十四五”期间,济阳坳陷页岩油实施规划探明石

油地质储量1亿吨以上,落实页岩油资源量10亿吨以

上,建成试验区3~5 个、示范区2~3 个,新建产能

100万吨以上。(本文有删减)□

(摘自《中国石油勘探》)

图 10 济阳坳陷页岩油不同热演化程度(左)、不同类型(右)资源量分布图

20×108

t,

49%

14×108

t,

34%

7×108

t,

17%

32×108

t,

78%

5×108

t,

12%

4×108

t,

10%

PAGE 44

第47页

围绕公司治理体系现代化

完善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制度建设

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

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

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

时期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2020

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

称中国石油)党组明确了推进公司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紧迫性,提出了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科技治

理是公司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制度建设则是加强公司科技治理体

系建设、提升科技治理能力的重要内

容之一。通过制度建设推动科技战略、

规划、计划落地,通过制度执行推进

改革创新,从而有效激发创新主体的

动力和活力。

1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

政策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

以来,党和国家为营造良好的科技创

新环境、提升科技成果供给数量和质

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密集出台了一

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涵盖产业创新、

区域创新、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金融、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覆

盖了从科技研发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整

个创新链,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逐

步建立完善。

中央企业(简称央企)作为我

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科技创

新能力是驱动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国家政策层面,一是出台相关指导

意见,从战略层面指导央企开展科技

创新工作,明确科技创新工作方向、

原则、目标和重点 ; 二是要求相关科

技创新政策在央企落地,用好央企资

源,为实现国家(区域、产业)发展

战略、构建创新生态、增强央企科技

文 匡立春 陈 雷 张程光

探索实践

45 PAGE

2022.03

第48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创新能力提供具体政策支持。

1.1.1 从战略层面指导央企科技

创新工作

十八大以来,国资委等相关部委

相继出台了《中央企业“十三五”发

展规划纲要》( 国资发规划 [ 2016 ] 106

号 )、《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

新工作举措》( 国资综合 [ 2017 ] 2 号 )

及《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

展的意见》( 国科发资 [ 2018 ] 19 号 )

等文件,提出了央企科技创新工作的

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着力解

决的重点问题、产业发展重点等。

1.1.2 鼓励央企建立完善科技创

新体系

在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与管理方

面,国家依托央企建设了一批国家重

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等

科技创新平台和中试基地,支持央企

提升关键技术攻关的能力,带动产学

研合作,给予进口科技开发用品或科

教用品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并出台

相关政策,完善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

分类支持方式,以及绩效考评和共享

机制。

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支持央企

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相关

技术领域发展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制,

将央企需求纳入国家科技计划;鼓励

央企牵头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

项、重点研发计划,尤其是市场导向

明确的项目等。

在科研投入方面,引导和鼓励

央企建立科研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完

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

度,将科研投入视作营业利润,并纳

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 , 加强对

不同行业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分类考

核,明确研发投入的税费优惠政策适

用于央企等。

在科研人员管理方面,鼓励央企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创

新活力。具体包括 , 利用国家重大人

才工程、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

及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实验室、

外国专家项目等平台,引进国内外高

层次科技人才 ; 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加

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 指导和推动科

技型企业股权分红激励政策在央企落

地和实施,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

励力度等。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引导和

支持央企推动科技成果内外部转化。

具体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将

技术创新及其绩效作为央企经营业绩

考核的重要指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激励政策在央企落地;加强产学研联

PAGE 46

第49页

合机构设立、项目合作、硬件平台建

设等;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

金,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

化;首台(套 ) 技术装备招标与采购、

使用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央企开放

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鼓励央企设

立双创平台、举办或参与双创活动(大

赛 )、交流经验等。

在营造创新氛围方面,一是努

力建设良好科技创新生态,加强科技

监督管理,完善惩戒措施和手段;二

是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弘扬科学家

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三是

改进科技评价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

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破除科技评价

中“唯论文”“唯学历”的不良导向。

1.2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政策发展

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治理体系概

念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提

出,用“公共治理”的理念和方法管

理科技创新体系各项事务的观念,得

到社会各界日益广泛的讨论与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

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

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这

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

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

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明确指出,“到 2035 年,各

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

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届五中

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深

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

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

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

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

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按照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ECD)的定

义,科技治理 ( STI Governance)是指

与创新相关的一套公共制度安排 ( 如

激励结构与规则等 ),这些制度安排

往往会改变公共和私人行动者互动

的方式。科技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为

实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及参与各

方长期共赢,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政府、

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个人、社会

探索实践

47 PAGE

2022.03

第50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团体等多个利益主体和行动者之间的

协同、合作、交流与互动,使我国科

技创新相关制度体系和治理过程逐步

实现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和文明

化的过程。

按照科技部、国资委《关于进

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

精神,今后国家关于央企科技创新工

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充

分发挥央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

科技强国中的支撑作用。具体包括 :

鼓励和支持央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

目 ; 支持央企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指

导和推动央企深入开展双创工作,共

同开展双创投资基金合作 ; 支持央企

参与北京和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支持央企开展以“一带一路”为重点

的国际科技合作等。另一方面,通过

政策引导、机制创新等方式,加强央

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培育具有全球

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中央企业。

具体包括支持央企发挥创新主体作

用,鼓励央企增加研发投入,共同推

动央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

2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

制度体系日益完善

中国石油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

总体部署,近年来相继印发了《集团

公司深化科技改革完善创新体系方

案》《关于进一步完善集团公司科技

奖励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组织

研究制修订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知

识产权管理等办法,把改革措施与合

规管理要求融入制度与办法中,建立

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系列管

理制度,重点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

碍和制度藩篱,公司科技体制机制改

革向纵深推进,管理创新效能持续提

升。总体而言,“十三五”以来,中

国石油科技创新制度的制修订工作呈

现以下三方面特点。

2.1注重科技管理工作的规律性、

完整性与合规性

2.1.1 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

第一,健全科技决策体系。组建

集团公司科技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

院士等高级专家的建言献策、咨询论

证作用,以及在各业务领域科研计划

中的统筹作用,把握科研方向,明确

重点任务,优化资源配置,为公司科

技委员会决策提供技术把关和支撑。

第二,进一步明确两级科研机构

定位。公司直属院所加强应用基础、

超前、共性技术研发,提升公司的科

技引领能力 ; 企业院所从事特色技术

研发、新技术应用推广、靠前生产技

术支持,提高公司的科技支撑能力 ;

依托优势企业科研院所,加强专业和

特色技术中心建设。

第三,完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研究制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管理办

法》,修订《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

管理办法》,持续完善平台布局,积

极申报国家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

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加强已有平台建

设 ; 建立开放、流动、共享、联合的

运行机制,研究制定《科研仪器设备

和实验数据开放共享指导意见》,开

展平台运行评估 , 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2.1.2 规范公司科技管理制度

第一,坚持规划计划引领。修

订《科技发展规划计划管理办法》,

明确要求组织开展中长期战略研究 ,

初步形成从战略研究到规划编制的方

法,细化科技规划内容、流程和审批

要求。强化对科技五年规划、年度

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执行情况的后评

估。

第二,优化项目管理制度。修

订完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管

理办法》,按照经费投入主体,对中

国石油科技项目类型进行细分 , 进一

步明确科技项目相关方的职责,完善

项目流程管理,要求通过统一的科技

管理平台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

第三,完善科技经费制度。完

善总部、专业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

三级科技经费预算制度,确保研发投

入预算强度不低于 1% ﹔简化项目预

算编制科目明细和审查程序,完善科

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允许部分

科目调整,下放审批权限 ; 健全科研

项目的资金使用、评估、审计等制度 ;

建立科技经费第三方审核机制,实现

PAGE 48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3d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