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刊 |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3-4-1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电子刊 |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年第4期

Supervisor: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Sponsor:China-Arab States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Publisher:Editorial Office of China-Arab Sta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Zip code:750002Tel/fax:0951-8735169;8735170Website:https://zakjlt.casttc.orgE-mail:zakjlt@casttc.orgISSN:2096-7268CN:64-1073/NPublication date: April 10,2023Price:25.00(CNY) 10(USD)主管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主办单位: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出版单位:《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编辑部邮编:750002电话:0951-8735169;8735170网址:https://zakjlt.cast... [收起]
[展开]
电子刊 |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年第4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主管、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外科技交流中心(中国一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办,秉承“探讨技术转移与科技合作重大问题、助推中阿全面务实交流合作”办刊宗旨,旨在为中阿双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搭建传播学术信息、发表学术成果、联接研究主体的重要平台。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择优刊发以下研究成果:中阿技术转移关键技术、技术转移与交流模式创新、科技与教育融合、科技与金融结合、技术经理人培训、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等。
文本内容
第1页

Supervisor: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Sponsor:China-Arab States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Publisher:Editorial Office of China-Arab Sta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

Zip code:750002

Tel/fax:0951-8735169;8735170

Website:https://zakjlt.casttc.org

E-mail:zakjlt@casttc.org

ISSN:2096-7268

CN:64-1073/N

Publication date: April 10,2023

Price:25.00(CNY) 10(USD)

主管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出版单位:《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编辑部

邮编:750002

电话:0951-8735169;8735170

网址:https://zakjlt.casttc.org

邮箱:zakjlt @casttc.org

国际刊号:ISSN 2096-7268

国内刊号:CN 64-1073/N

出版日期:2023年4月10日

定价:25RMB / 10$

中阿科技论坛 (中英文)

官 网

中阿技术转移中心

公众号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超星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全文收录期刊

年第

期总第

期2023

4

50 2023 4

总第 期 050

“一带一路”倡议 区域创新合作 科技与产业 成果转移转化 科技与教育

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宁夏葡萄酒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科技赋能湘江上游潇水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问题

基于模糊分数阶PID控制的轮式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研究

ISSN 2096-7268

CN 64-1073/N

第2页

2023年 第4期

2023年 4 月 10 日

Ha Yun Pan Jiaofeng

Xu Long

https://zakjlt.casttc.org

https://zakjlt.casttc.org

主管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 中国 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

Ma Wenxing Ma Jianfu Niu Guoyuan Feng Xuehong Liu Jin

Li Wan Li Shaoxian Yang Guang Yang Kai Xiao Hong

Wu Chengyi Miao Fusheng Jin Feng Jin Zhongjie Zhao Jun

Guo Yawen Guo Jianfeng Huang Ying Wen Wen

Mohamed Ali (Sudan) Turki S.Alkhuraiji (Saudi Arabia)

Shaimaa Helal (Egypt) Nashwa EL-Bendary (Egypt)

Nabil Haider (United Arab Emirates) Riad Saifi (Jordan)

马文兴 马建福 牛国元 冯雪红 刘 进

李 万 李绍先 杨 光 杨 凯 肖 宏

吴成义 苗福生 金 峰 金忠杰 赵 军

郭亚文 郭剑锋 黄 莹 温 文

穆罕默德·阿里(苏丹) 图尔基·胡莱基(沙特)

谢玛·哈拉勒(埃及) 纳什瓦·班德瑞(埃及)

纳比勒·海达尔(阿联酋) 利亚德·赛菲(约旦)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执行主编 牛国元

行政统筹 韩效州

Wang Wen Zhao Yi Yang Yanpei Guo Yanhua Wang Na 王 雯 赵 一 杨艳佩 郭雁华 王 娜

编委会主任

徐 龙

编委会副主任

翻 译

(86)0951-8735169;8735170

美术编辑 银川融合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闻(银川)律师事务所

银川融合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编 辑

30日内未

稿件自发表之日起,本刊拥有其专有出版权、汇编权、网络传播权及转授知网等第三方使用权等相关权利。凡在本刊发表的作品,

视为投稿方已经授权本刊数字出版权和发表权。

投稿方需保证稿件中(含图片、照片)无侵犯他人著作权或其他权利的内容,并将对此承担责任。

投稿稿件须未在正式刊物(含互联网)中出版或发表过。

稿件自发出之日起,如30日内未收到本刊录用通知,投稿方可自行处理。本刊一律不退原稿,切勿一稿多投。

(86)0951-8735169;8735170

176

第3页

目 录

特 稿

科技赋能湘江上游潇水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问题 刘 进 彭立威/001

“一带一路”倡议

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与中印尼海洋战略对接 肖 丁 王鹏程/006

“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 姚爱萍 盛宜诺/011

“一带一路”背景下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 徐 瑗 郭 磊/018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探索 林珊仟/023

区域创新合作

宁夏葡萄酒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李怀宇 贺 茜/028

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马 昊/033

“双碳”目标下南阳市能源消费状况及发展策略 赵 禹 苗宽宽 王新征/038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茶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朱恒霄 刘 洋/043

以湖北省油菜籽为例的我国农作物收入保险定价研究 曹梦亚/048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钟少兰/053

科技与产业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转型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张小勇 马海涯 陈 锦 等/058

第4页

基于RPA 技术和ChatGPT 的银企对账流程重构 王怡丹/063

基于ARIMA-BiLSTM 模型的沪深300 指数预测 黄杏丹/068

数字化时代助力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的对策 柯晶琳 陈明洋 佘子龙 等/073

中证1000 股指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研究 杨嘉薇/078

我国电子政务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张建颖/083

数据资产定价问题探讨 刘芸溪/088

成果转移转化

基于模糊分数阶PID 控制的轮式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研究 向 莹/093

低速旋转GNSS 卫星导航双天线加权kalman 定位测速方法 戴 泽 吴 鹏 曹马健 等/098

一种改进的A-GPS 快速定位方法设计 潘小海 吴 鹏 李中林 等/102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烟叶复烤生产质量统计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 崔娅娟 贺荣骄 范猛士 等/106

具身认知视角下虚拟现实交互设计影响因素研究 吕家姗/111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高速公路综合巡护平台应用研究 刘会会 张程程 刘奥祥 等/116

基于Cesium 的多源异构三维数据地理配准研究 郑之光/121

科技与教育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 万 吉 乔振经/126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 布 穷/131

“一带一路”国家预科外国留学生新HSK4 题型成绩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张一航 葛李勤 张如平/136

科技与法律

人工智能产品的侵权责任界定问题 邓 腾/141

网络隐私权及其行政法保护分析 黄 云/146

基于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国内“双碳”法律制度可视化分析 祝晓璐/151

基于经济法视角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路径 文天浩/156

我国地方环境立法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影响的实证分析

——以30个省份地方环境立法为例 纪泽昊/162

论政府信息公开中信息保护与利用的二元平衡 尹祉琦/168

第5页

Contents

Featur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mpowerment for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Upper Xiao River

Basin of Xiangjiang River Liu Jin, Peng Liwei/001

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

Study on the Synergy of “Global Maritime Fulcrum” and China-Indonesia Maritime Strategy

Xiao Ding, Wang Pengcheng/006

Study on the Impact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Yao Aiping, Sheng Yinuo/011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New Inter-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Belt and Road”

——Take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Xu Yuan, Guo Lei/018

Study on the Practice of Deep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under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Lin Shanqian/023

Region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Study on the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Ningxia Wine and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Li Huaiyu, He Xi/028

Study on the Link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Gansu Province Ma Hao/033

Study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Nanyang City under the “Dual Carbon” Goal

Zhao Yu, Miao Kuankuan, Wang Xinzheng/038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ea-Tourism Integ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Enshi Prefecture in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u Hengxiao, Liu Yang/043

Study on the Pricing of Crop Income Insurance in ChinaTaking Rapeseed in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ao Mengya/048

Research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rt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Zhong Shaolan/053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tudy on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Digital Village and Rur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Zhang Xiaoyong, Ma Haiya, Chen Jin, etc./058

第6页

Study 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Bank-Enterprise Reconciliation Based on RPA and ChatGPT Wang Yidan/063

Research on the Forecasting of CSI 300 Index Based on ARIMABiLSTM Model Huang Xingdan/068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to Help the Elderly Bridge Digital Divide in the Digital Era

Ke Jinglin, Chen Mingyang, She Zilong, etc./073

Study on the Price Discovery Function of CSI 1000 Stock Index Futures Yang Jiawei/078

Study on the Hot-Spots and Trends of E-government Research in Chin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Zhang Jianying/083

Study on the Issue of Data Asset Pricing Liu Yunxi/088

Achievement Transfer and Transform

Research on Trajectory Tracking for Wheeled Mobile Robots Based on Fuzzy Fractional-order PID Control

Xiang Ying/093

Study on the Weighted Kalman Positioning and Speed Measurement of Dual Antenna of Low-speed Rotating

GNSS Satellite Navigation Dai Ze, Wu Peng, Cao Majian, etc./098

Study on the Design of an Improved A-GPS Fast Positioning Method Pan Xiaohai, Wu Peng, Li Zhonglin, etc./102

Study on the Design of a Statistical Analysis Platform for Tobacco Re-drying Quality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IoT) Cui Yajuan, He Rongjiao, Fan Mengshi, etc./106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irtual Reality Interaction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on

Lv Jiashan/111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Highway Comprehensive Patrol Platform Based on UAV Remote Sensing

Liu Huihui, Zhang Chengcheng, Liu Aoxiang, etc./116

Study on Cesium-based Geographic Alignment of 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3D Data Zheng Zhiguang/121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sit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win-City Economic Circle in

Chengdu-Chongqing Wan Ji, Qiao Zhenjing/126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Bu Qiong/131

Research on the Analysis of New HSK4 Questions and Scor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Taki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Yihang, Ge Liqin, Zhang Ruping/136

Technology and Law

Research on the Definition of Tort Liabili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Products Deng Teng/141

Research on Internet Privacy and Its Protection by Administrative Law Huang Yun/146

Study on the Visual Analysis of the Legal System of “Dual Carbon”Based on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Zhu Xiaolu/151

Study on the Path of Strengthen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Fulfillmen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Law Wen Tianhao/156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Local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on Total Investment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in China

——Taking Local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in 30 Provinces as an Example Ji Zehao/162

Study on the Balance of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i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Yin Zhiqi/168

第7页

特 稿

001

收稿日期:2023-02-05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湘江上游潇水流域水资源治理与保护机制研究”(2020JJ4328)。

作者简介:刘进(1987— ),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精准治污、科

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

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

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流域水

资源综合治理是当前环境治理的重要窗口,是一项持

久且艰难的“硬骨头”工作。做好流域水资源综合治

理工作,就必须创新,创新离不开科技支撑、离不开

大数据支撑。国家大力支持流域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陆续出台《“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数字孪

生黄河建设规划(2022—2025)》《“十四五”数字孪

生流域建设总体方案》《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

战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以黄河、长江

为核心的全流域数字化进程。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国英提出,要“加快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大力提升

流域治理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赋能

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引领力和强劲驱动

力”[1]。显然,科技赋能流域治理已成为新时代水环境

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永州处于湘江上游,是潇水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

的桥头堡。作为湘江的源头和上游,永州各级河长办

系统切实增强“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担当,强化

市、县、乡三级河长办工作联动,督促各级河长履职

尽责,抓实抓细抓小水资源治理的各项工作,全力打

造生态河湖、智慧河湖、幸福河湖。同时,积极把握

科技发展前沿,努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速推进

新一代科学技术与水资源治理的协同发展,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赋能水资源治理,从而大力提升流域水资

源治理信息化水平,以系统思维来推进流域经济高质

量发展。

1 潇水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现状

潇水流域主要集中在永州市内,水资源综合治理

研究主要从地市级管理角度出发,研究区域也以永州

市为中心。永州位于湖南省南部,五岭山地北麓,境

内群山叠嶂,沟壑纵横,水系发达,水能资源丰富。

1.1 湘江上游潇水流域生态总体概况

永州市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

均降水量约1 500 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75 m3

,高

出全国平均水平,属水资源比较丰沛的地区,用水均

以地表水为主。水能理论蕴藏量240万kW,实际可供

开发利用的约164万kW,其中有29条河流的水能理论

蕴藏量在1万kW以上。已开发量113.87万kW·h。水

能理论蕴藏量仅次于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

州,居全省第三位[2]。潇水流域共有大小河流733条,

总长10 515 km,其中300 km以上河流33条,境内湘江流

域面积为21 464 km2

,占全市总面积近96%。永州市全

境属湘江中上游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是全省5个

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之一,湘江流域内的水土流

失面积达4 213.63 km2

,占全省重点治理面积的39.5%,

土壤侵蚀总量18 496.5万t/年。区域内有大型水库2座、

科技赋能湘江上游潇水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问题

刘 进 1

彭立威 1,2

(1.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2.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摘要:流域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当前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先进驱动力。本文梳理了湘江

上游水资源综合治理情况现状,分析了流域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科技赋能角度出发,提出了若干潇水流域水

资源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湘江流域数字化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关键词:水资源;科技赋能;综合治理;湘江上游

中图分类号:F127;X22 文献标识码:A

第8页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002

中型水库26座、小(一)型水库159座、小(二)型水

库1 042座,其中各类病险水库1 176座,占全市水库总

量的95.7%。

1.2 湘江上游潇水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的具体举措

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潇水流域实际,

永州市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的审查、批复,

严格工程或用水户取水许可证的发放,从源头上加强

水资源管理。一是持续靶向发力,积极出台各类政策

法规,从法治层面积极推进水资源综合治理工作。如

《永州市河道采砂管理暂行办法》《永州市饮用水水

源地保护规定》《永州市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实

施方案》等。二是抓好规划建设,扎实推进规划编制

设计。永州市遵循“以水源定规模、以规模定方案、

以方案定设计”的原则,委托有经验的设计单位编制

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因地施策,分类分片实施

规划。先后完成《永州市水功能区划》《宁远河“一

河一策”实施方案》《九嶷河“一河一策”实施方案》

等编制工作,积极推进《湘江西源“一河一策”实施

方案(2021—2025)》的项目编制工作。三是地方各

级职能部门奋发作为,积极协同推进水资源综合治理

工作。地方政府积极争取项目,取得一定成效。涔天

河水库扩建工程灌区项目被国务院确定为172项节水供

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涉及各方倒排工期,全力推进

工程扫尾。毛俊水库立项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其工

程建设正在加速推进。计划统筹推进水库发电、灌溉、

供水、生态旅游等工作,延伸产业链条。目前,潇水

流域利用水资源优势,打生态牌,在生态文化旅游方

面取得了较好收益,初步实现了水资源治理和生态经

济发展的有机协同,具体如表1所示。四是强化深化河

长制,探索构建智能平台。永州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

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狠抓源头整治,

强化综合施治,突出联合管治,奋力推进河长制提档

升级。永州市河长办将“智慧河长”平台纳入全市绩

效考核和河长制工作考核范畴,市县区财政投入2 000

多万元同步推进“智慧河长”平台建设,构建河湖智

能视频监控系统,前端监控点位已建设运营200余个,

对19条市管河流和50 km2

流域面积主要河流进行24小

时实时监控,市县两级已有监控指挥中心12个投入使

用,基本形成了“实时智控—预警反馈—及时处理”

的全流程监管体系,极大提升了全市河流信息化监管

水平。同时,市、县两级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智

能化手段持续加强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监管。

表1 潇水流域水系及周边景观

流经县市区 涉及水系 涉及等级景区 其他景观 备注

蓝山县 深水、大桥河 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 蓝山板塘水库 潇水上游

江华县 冯河、东河、沱江 爱情小镇 涔天河水库 潇水上游

江永县 永明河 上甘棠景区 源口水库 潇水中游

宁远县 泠水、九嶷河、仁水 九嶷山舜帝陵景区 下灌村古建筑群 潇水中游

道县 宁远河 濂溪故里 晏家田坝上夜景 潇水中游

双牌县 浮江、泷河 花千谷景区 双牌水库 潇水下游

零陵区 贤水河 柳宗元文化旅游区、东山景区 萍洲书院、朝阳岩、回龙塔 潇水下游

冷水滩区 湘水 李达故居 滨江风光带 潇湘合流后属湘江

祁阳市 祁水河、白水河 浯溪碑林景区 陶家岭生态区、杨梅湖生态景区 潇湘合流后属湘江

2 湘江上游潇水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存在的主要

问题

2.1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季节性缺水较突出

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全市工业化、城镇化

的推进,枯水期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将会更加突出,

每年都会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和农业灌溉、工业用水

不足的情况,水事纠纷不断,农业灌溉效率较低。

境内年内丰水、枯水季节明显,降水季节分布不均,

每年的3月至8月为丰水期,9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的60%集中在春夏季,这个时间

段雨量多且大,往往多以暴雨形式持续多日。现有

工程蓄水能力有限,导致永州境内降雨直接流入江

河,造成丰水年降水过多,产生洪涝,枯水年降水

过少,干旱缺水。

2.2 水资源保护主体单一,专门管理机构不健全

水的问题涉及各个领域,农业、工业、生活、生

态环境建设都需要用水[3]。河流不仅具有流动属性,还

具有公共属性。水资源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是主要治

理主体。现有制度框架内,水资源保护与治理的主体

是生态保护局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等[4]。潇水流域水资源

保护与治理成效有进展,还有很大优化空间。目前水

资源综合治理主要依靠永州市水利局及县区水利局。

市一级水利局内设水资源科、下设河道管理站专门负

责水资源和河道管理。县区一级水利系统一般设有水

政水资源股,很少设立水资源和河道管理的专门机构

或中心。各地水资源综合治理的机构性质不一,有行

政单位、全额拨款单位,也有差额拨款单位。县区一

级人员少,事务性工作多,不仅要承担水资源管理、

第9页

特 稿

003

河道管理等工作,还要承担综合执法和水事纠纷等事

务。加之县区一级管理机制松散,部门协同能力较弱,

缺乏执法装备,难以满足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离专

业化、精准化管理还有一定的差距。潇水流域水资源

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亟待完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

任重道远。

2.3 专项经费保障不足,流域数字化监测设施不

完备

河流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流动性决定了其水资

源治理需要多方共同合作。跨区域跨部门合作的难处

主要是经费不足抑或专项经费无法共享,很难调度多

个系统人员开展水资源治理工作。潇水流域内虽已设

立30余个河流水质监测点,建立市、县级监控指挥中

心12个。不过部分支流重要节点水质检测点很少,县

界河流断面水质监测以及流量监测设施也严重不足。

从现有水利监控能力看,潇水流域距离最严格的水资

源保护和管理存有不少差距。

2.4 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缓慢,居民生态保护意识

较弱

永州河流众多,市内仅流域面积大于1 000km2

的河

流就有湘江、潇水、紫溪水、芦洪江、祁水、白水、

永明河、宁远河、新田河9条。近年来,生态补偿受到

了中央、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具体政策措施上也有

所体现,财政部印发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

付办法》,但由于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资金缺口较

大。目前,永州市生态补偿还没有走上制度化和规范

化轨道。例如,冷水滩区为了保护饮用水源地的生态

环境,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

金陵水源保护建设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

物力,中央财政的生态补偿杯水车薪,资金缺口仅靠

县级财力难以解决,不利于水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的建设。生态补偿没有及时跟上,流域居民的经济收

益就无法及时兑现。另外,还要加强宣传工作,逐步

增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2.5 统筹水资源综合治理不足,高科技专业技术人

才欠缺

潇水流域综合治理主要体现在防洪安全、水资源

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

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方面。湘江上游部分河道存

在防洪标准未达标的情况。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既存在工程性缺水情况,也存在水质性缺水情况,难

以充分发挥原有功能。河道划界不清晰或未划界。各

河段都存在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现象,也存在河道

垃圾入河现象,长期堆积导致水环境污染。流域内坡

耕地存在水土流失的风险。此外,永州市水利系统内

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县区(乡镇)水利专

业技术人才缺乏系统培训,亟须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培

养与储备问题。

3 科技赋能潇水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潇水流域水资源是永州市的重要资源之一,在全

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永州市

在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开发、利用等各方面做了大量

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为了适应新时代水利发展

需要,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防止水污染和

水资源短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加强水资源开

发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3.1 科学规划流域治理,构建水资源数字化场景

流域治理,规划先行。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是一

项综合性强、复杂度高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统筹协

调。地方政府制定明确的流域规划能很好地统筹各方

力量投入水资源治理。例如,编制和组织实施潇水流

域“一河一策”实施方案,一方面加强流域河湖管理

保护,另一方面解决了潇水流域复杂水问题,维护河

流健康,从而保证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

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实施。新时代,

潇水流域要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需要最严格的水资源公共政策,也需要最先进的水资

源治理水平。流域水资源管理方式亟待变革,尤为重

要的是构建流域水资源数字化场景,这是科学管理的

基础性工作。就实践而言,建议以潇水各干支流水系

为基础,结合流域内各水利工程,有效采集流域各底

板数据,以构建一体化数字水利感知网,从而实现物

理潇水与数字流域之间的信息交叉互动,为水资源综

合治理提供基础信息[1]。

3.2 组建水资源综合治理机构,加大水生态科普

力度

应成立水利、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的

综合协调机构,专门负责水资源综合治理。考虑到永

州市处于湘江上游,承担着水资源治理的头部工作,

可以成立永州市水资源研究和利用合作中心。该中心

主要承担湘江上游潇水流域水资源研究和利用合作,

就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综合管理、水资源科技发展的

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等向省政府及省直相关部门提供

政策建议及技术咨询,组织实施有关水资源科技合作

计划,开展水资源领域的技术转移、示范和推广,开

展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开展水资源科技领域国

第10页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004

际培训、社会科普和学术论坛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

执行,水资源具体保护制度需彻底落实,才能体现其

价值和作用。依托永州市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借

助世界水日及相关水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日,加大宣

传力度,逐步增强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例如,开展

节水知识进校园、新建或改建水生态科普园等。总之,

水资源治理要坚持政府本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

用,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形成多中心治理体系。

3.3 加大水利科技项目投入,提高流域设施数字化

水平

潇水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点是水质、水量的管理,

永州市财政应增加水质监测预算经费,在湖南省政府

批准的水质监测断面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一些水质

监测断面、监测点以及监控设施。实现实时掌握水质

变化情况,需要提高流域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

议地方政府合理配置水质监测投入预算,尽快实现潇

水流域水资源水量水质监控系统全覆盖,以提高远程

监测精度,确保每一个水功能区的水质均达到目标值。

潇水流域河道管理方面,祁阳市水利系统善用科学技

术手段,搭建了“智慧河湖系统”,实现了河道监管

工作的移动管理,取得很好成效。此外,流域治理还

可以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即利用无人机对流域

测量,辅以GPS、GIS等技术,进而提高测量工作效率

和效度,从而确保小流域信息收集的准确和高效[5]。

3.4 加强行业数字技术培训,打造高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和人才是湘江上游潇水流域水资源治理现代

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转型,

水资源综合治理需要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整体来看,

永州水利系统人才存量有一定规模,需要做的是加快

数字技术培训,推进水资源管理的科技化转型。培训

方向聚焦在无人机航测、流域数字孪生及伴生等前沿

领域。培训方面,既可以“引进来”,如UTC无人机基

础应用及多测合一技术规定培训,促进无人机航测应

用新技术在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中的广泛应用,提

升“多测合一”工作水平;又可以“走出去”,如鼓

励水利系统职工访学深造、参与国内外水利科技会议

等。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一支真正有本领、能干事、

会干事的水利科技人才队伍。

3.5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水命运共同体

建议修订《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建立下游地

区补偿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制度,确定下游地区每年

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对上游地区进行补偿,其补偿

标准可采取市场调节,并与新修订《湖南省湘江保护

条例》同步实施,对上游地区为水生态保护而牺牲的

社会和经济利益予以弥补。在税收政策上应给予倾斜,

提高地方税收分成比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

利于逐步缩小上下游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尽快实

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水资源治理不是就水而水,要统

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充分体现水生态保护,

对有助于水生态保护的项目应向上游地区实行项目重

点倾斜。尤其是要加大水利风景区的投入和建设,将

永州全面纳入全省湘江流域旅游总体规划,如九嶷山、

阳明山、舜皇山以及东安、零陵、冷水滩、祁阳等湘江

干流沿河风光带建设等,打造多元化流域景观,形成特

色鲜明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

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集体会见出席中国海军

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时,首次提出

“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

水是海洋之魂,“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是“水命

运共同体”,这给我们治理潇水流域的水资源提供了

指导思想[6-7]。各保护主体应具备全局意识、大局意识,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考量,加大科技力量投入,齐心协

力、共同致力于提高水资源综合治理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国英.加快建设数字孪生流域 提升国家水安全

保障能力[N].光明日报,2022-08-10(4).

[2]永州市统计局.永州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探讨

[EB/OL].(2014-01-13)[2022-02-25].http://www.yzcity.

gov.cn/tjj/031003/201401/1ed3fda05efd4399a40505f134f

2a042.shtml.

[3]李印峰.西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思路定位和

科技支持策略[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2(2):33-38.

[4]李玲环,陈敬胜.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郴州水资源治

理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22,43(4):7-10.

[5]康开霞,李银娟.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小流域综

合治理中的应用[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2(5):150-

153.

[6]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

讲话(2018年4月26日)[J].社会主义论坛,2019(10):5-9.

[7]车宏亮,庄北宁,郑世波,等.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

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N].光明日报,2019-04-24(2).

第11页

特 稿

00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mpowerment for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Upper Xiao River Basin of Xiangjiang

River

Liu, Jin1

Peng, Liwei1, 2

(1.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425199; 2.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Abstract: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watershed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grip on current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is an advanced driver of high-quality water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upper Xiangjiang River, analyzes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watershed governance, and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Xiaoshui watersh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mpowerment, aiming to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digital governance of the Xiangjiang River

basin.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mpowerment;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Upper reaches of

Xiangjiang River

(校对:郭雁华 杨艳佩)

第12页

006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

佐科·维多多(Joko Widodo)于2022年7月25日至26日

访华。佐科总统是北京冬奥会举办以来首位应邀访华

的外国国家元首,中国也是他此次东亚之行的首站。

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同佐科总统举行会谈,达成一

系列重要共识,并续签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

议与“全球海洋支点”构想有关合作的谅解备忘录[1]。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

国”。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

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必

须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

海洋科学技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2017年10月,党的

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

强国。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

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至

此,海洋强国战略及其体系成型,并成为我国社会主

义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自2014

年佐科就任印尼总统以来,将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逐

步由陆地转向海洋,并提出了“全球海洋支点”战略

构想。“全球海洋支点”战略构想是印尼这一转变过程

的纲领和蓝图,印尼由此进入重新重视海洋的时代,

其重要性和影响力值得关注[2]。2013年,中印尼两国建

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印尼海洋合作迎来了快速发

展的时机[3]。

1 印尼“全球海洋支点”的战略演变

“全球海洋支点”战略从发展到完善,既源于印

尼的发展需要,亦离不开佐科政府对海洋强国建设做

出的努力。理解印尼的海洋强国战略既需要深入了解

印尼海洋思想的历史演变,同时还需要深刻理解佐科

政府对于“全球海洋支点”的制度设计[4]。佐科的海

洋强国愿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印尼前总理朱安

达·卡塔维查亚在1957年12月13日发布的《朱安达宣

言》中宣示岛屿之间的海洋是印尼领海的一部分并将

印尼定位为群岛国家。1998年,哈比比总统宣布了《布

纳肯宣言》,该宣言的实质是确定海洋在印尼未来发

展中的重要性,同时认为海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现

任总统佐科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继承了《布纳肯

宣言》的内涵。在佐科的愿景和使命中,有五条重要

的线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其海洋政策。

2014年5月,印尼总统佐科在其竞选宣言中就强调

要强化印尼的海洋力量建设,加强印尼在印太地区的

安全存在。第一,印尼将更加专注于海洋安全体系建

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与中印尼海洋战略对接

肖 丁 王鹏程

(海军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033)

摘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作为区域性海洋大国,历来对海洋都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

建设海洋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至此,

海洋强国战略及其体系成型,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1月,佐科在东亚峰会上首

次阐明“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并通过2017年第16号总统令确立了印尼海洋政策。以此为背景,中印尼两国在海

洋战略发展上一拍即合,并在互联互通、渔业合作和安全合作等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重点就中国与印

尼海洋合作对接的可行性及其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海洋强国

中图分类号:F125; D8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3-10

作者简介:肖丁(1981—),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战略分析;王鹏程(1994年—),男,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

第13页

007

“一带一路”倡议

设;第二,印尼将扩大在印太地区的外交合作;第三,

印尼将扩大印尼海军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存在[5]。佐科正

式就任印尼总统后随即提出了“全球海洋支点”这一

重大发展战略,并在其2014年10月的就任演说中呼吁:

“我们必须兢兢业业,重塑印尼作为海洋大国的辉煌。

大洋大海、海峡海湾是印尼文明的未来”。佐科政府

对于印尼海洋强国战略的构想不仅包括将印尼发展成

为连接印度和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战略枢纽,同时对印

尼是传统海洋大国的身份进行巩固,提出大力发展海

洋经济,造福印尼国民。

2014年11月,佐科在第九届东亚峰会上发表了

《海洋宣言》,更为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全球海洋

支点”的五大发展支柱,以指导印尼海洋强国建设[6]。

第一,重塑印尼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印尼珍贵的历

史资源,作为群岛国家的印尼,其发展和繁荣离不开

海洋,如何依靠海洋、管理海洋是重塑海洋文化的关

键。第二,发掘和维护印尼的海洋资源。海洋资源是

印尼海洋经济赖以维持和发展的前提,凭借有利的资

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拓展海洋相

关产业发展,是印尼海洋强国建设行远制胜的关键。

第三,大力发展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海洋基础设施和

海洋互联互通项目,是改善印尼海洋运输水平的重要

措施,通过兴建现代化港口,提高船舶运输能力,提高

远洋运输水平和物流水平,是印尼海洋强国发展的有力

保障。第四,发展海洋外交。为缓解印尼周边海上安全

困境,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海洋外交,开展海洋安全

领域合作,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消除海上冲突。第五,强

化海洋防卫力量建设。强大的防卫实力是印尼开展周边

海洋外交,发展海洋经济的根本,因而印尼必须重视海

上军事力量的建设[7]。以此为蓝图,印尼“全球海洋支

点”的战略构想基本成型,相较于佐科在2014年竞选

时所提出的概念雏形,更为明确地提出了印尼的海洋

战略构想,也完成了从战略层面到战术层面的设计。

2 中国与印尼海洋合作对接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

略对接首先面临的便是可行性问题。无论是中国的海

洋强国战略还是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想要发展

壮大都离不开周边国家的支持。因此,相互借力谋求

共同发展是开展海洋合作的关键。

2.1“海上丝绸之路”和“全球海洋支点”的战略

互补性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

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两国都支持发展“蓝色经济”,在考虑资源和环境承

载能力的基础上统筹整合陆地和海洋的发展,即“陆

海统筹、协调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全

球海洋支点”战略构想具有相似的思想基础。“海上

丝绸之路”倡议也得到了印尼佐科政府的关注与支持,

并主张两国在海洋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在海洋开发经

验、海上基础设施建设、海洋技术创新等方面,印尼

存在诸多短板,需要来自中国的投资和经验分享。印

尼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技术与经验、金融资源和生产

能力。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而言,印

尼在资源、市场、劳动力和地理位置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政府已经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建立全方位、多

层次、宽领域的蓝色伙伴关系”,推动海洋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与周边国家共建“海上丝绸之路”。2014

年,印尼海洋法中也将“蓝色经济”制定为海洋管理

的原则。因此,以海洋保护为基础,可持续性地开发

海洋,造福于广大人民的“蓝色经济”是中国和印尼

两国海洋开发和海洋合作的共同目标。

2.2 中印尼贸易投资关系上的相互吸引性

经贸合作关系是中印尼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基

础。印尼的海洋强国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而印

尼本国的财政难以实现自给自足,中国恰好可以为其

提供有效的建设资金。印尼和中国的海洋战略对接的

重要性不言而喻[8]。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两国政府

都将海洋强国建设置于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地位。当

前,海洋合作已经成为中印尼关系的重要桥梁。印尼

对中国有吸引力的潜在投资地区包括北苏门答腊、北

加里曼丹、北苏拉威西。北苏门答腊的项目有瓜拉丹

绒港口项目、从棉兰到实武牙的道路项目、能源基础

设施项目和发电厂项目,北苏拉威西的项目有比通-万

鸦老-哥伦打洛基础设施升级项目,涉及铁路、港口和

机场建设[9]。此外,印尼政府正在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吸

引中国投资者在印尼投资,采取放松管制、削减许可

程序、发布优惠政策和提供财政激励等措施。例如,

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从此前的104个许可减少到6个

许可;在矿产和煤炭开采领域,从117个许可减少到6

个许可;在电力领域,只有5个许可;在可再生能源领

域,只有10个许可。为了吸引来自中国的投资,印尼

投资局成立了专门的中国投资窗口,以解决中国企业

在印尼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缓解印尼基础设施

滞后现状,佐科邀请中国建设雅万(雅加达-万隆)高

第14页

008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铁,进一步加强中印尼发展计划对接。雅万高铁建设

项目意义重大,这不仅是东南亚地区建设的首条高速

铁路,也是中国高铁外交走出国门的旗舰项目,是中

国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高速

铁路项目,该项目于2018年6月正式开工,预计2023年6

月建成通车,“中国智造”以崭新的面貌走出国门。

2.3 印尼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特殊地位

印尼作为东盟的“领头羊”,又是“21世纪海上

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对“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

的扩展意义重大。中国重视同印尼发展双边关系、密

切海洋合作,主要存在双边和地区两个层面的意义。

从双边层面看,“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经济为背书,

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有利于资源在两国双向流通,为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印尼基础设施合作提供

必要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印度

尼西亚扼守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龙

目海峡四大海峡要塞,是“一带一路”的海上要道和

必经之路[10]。另一方面,中国与印尼的外交交往需要

在地区和周边的视角中考察。从“一带一路”倡议在

东南亚的推广来看,“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在区域内

形成示范效应,让更多的国家看到“一带一路”倡议

的利好,从而主动参与到合作中来,印尼作为东盟实

际上的“领头羊”,有作为“一带一路”支点的合理

性和必然性[11]。总而言之,印尼具备“一带一路”支

点建设的条件,双方也具有着强烈的合作意愿和利益

契合。

2.4 中印尼良好稳定的战略合作基础

中国、印尼两国关系稳定良好是战略对接的基

础与前提。从2005年中印尼宣布达成战略伙伴关系,

到2013年两国签署《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未来规

划》,将“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

系”,中印尼的政治关系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也为

两国海洋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在佐科任期内,

双方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包括《关于加强全

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5年3月)、《联合

新闻公报》(2015年4月)、《政府联合声明》(2018年

5月)、《关于建立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的谅解备忘录》

(2021年6月)、《两国元首会晤联合新闻声明》(2022

年7月)、《中印尼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

(2022—2026)》(2022年11月)等。其中,《关于加

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加强战略交

流和政策沟通,推动海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产

业投资、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合作,推进海洋经济、

海洋文化、海洋旅游等领域务实合作,携手打造‘海

洋发展伙伴’”。

3 中国与印尼海洋战略对接的实现路径

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作为区域性海洋大国,都有着

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理想,如何更好地实现海洋战略

对接,考验着中印尼两国长期稳定合作的发展智慧。

2022年7月9日,中印尼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第二次会

议期间,两国签署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印度尼西

亚共和国海洋与投资统筹部关于海洋科技领域的合作

意向书》,为两国海洋发展和海洋科技合作指明了方

向,其内容涵盖中印尼两国共同开展“印尼国家海洋

人工智能平台”建设,推动两国在海洋数字产业领域

的全面合作,为新时期中印尼海洋战略深化提供了可

能[12]。中印尼海洋战略对接想要取得务实性的突破,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以互联互通为核心,强化海洋基础设施对接

海上互联互通是中印尼海上基础设施合作的重要

内容。一直以来,印尼的海上基础设施滞后是限制其

外商投资发展,制约印尼海洋经济的重要原因,由此

引发的连锁效应对印尼国内经济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为缓解印尼海上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佐科总统就任

后推出了“海上高速公路”的发展战略,着力改善包

括水电、港口、航运和公共卫生在内的涉海基础设施

项目,希望通过大力引进外资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有

利的基础设施环境[13]。2014年12月,佐科正式发布了印

尼的经济发展规划,其中明确了要将基础设施建设置

于规划纲要的重要位置,并提出了“兴建49座大型水

坝、24个现代化港口、15个机场、1000千米高速公路”

等项目规划目标。

由于这一规划所涉及的工程量巨大、范围和领

域广、财政资金需求高,也给中国的基础建设市场带

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第一,中国有望成为印尼基础

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的项目资金提供方。作为亚洲基

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国,中国一直以积极的姿

态向区域内的伙伴国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通

过让民间资金“出海”的方式,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力,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第二,印尼基础设施项

目的巨大业务空间,为国内基建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印尼互联互通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缺口大,尤其是涉

及机场、电站、港口的建设业务工程巨大,这对于中

资企业而言,有望争取到更多海外订单,密切两国官

第15页

009

“一带一路”倡议

方和民间经济交往。第三,印尼的互联互通建设能够

为中国的产品带来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有助于提升

中印尼贸易总额,带动双边经济的稳步增长[14]。总而

言之,互联互通合作是中印尼深化经贸往来的重要媒

介,双方可以相互借力,并从中受益。

3.2 以渔业合作为突破,强化海洋经济对接

保护渔业资源是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的

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印尼海洋面积广大,但海洋基础

设施落后,周边海域安全形势不佳等客观原因,渔业

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盗捕现象时有发生,印尼也

曾与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渔船发生过冲突。渔业合作

切口小,操作便利,涉及利益重大,也是渔业经济发

展的重要方向。为此,中国和印尼可以在打击非法捕

捞、渔业技术合作等领域密切合作,为两国海洋经济

对接提供可能。据悉,2018年至2022年印尼对中国渔

业产品贸易保持顺差。2022年上半年,印尼水产品出

口4.85亿美元,进口5 600万美元。2021年6月5日,中印

尼签署了《中国印尼两国关于加强海上合作的谅解备

忘录》,其内容涵盖经济、贸易、政治、安全和国防

合作等,具体包括打击非法捕捞、渔业水产养殖合作、

渔业产品加工、冷藏和营销以及技术和知识产权转让

等方面。2022年7月26日,印尼海事和渔业部长萨克

蒂·瓦赫尤·特伦戈诺(Sakti Wahyu Trenggono)同中

国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以线上方式签署了双边海上

合作协议,此前的相关协议已于2016年到期。具体合

作内容包括海洋领域的联合技术合作、海岸带综合管

理、海岸带和小岛屿减缓适应、蓝色经济发展及人力

资源能力建设等,合作形式主要将通过高等及职业教

育、联合座谈会、研讨会、讲习班、培训和专家交流

等方式共享海事部门的信息知识。

3.3 以安全合作为抓手,深化海洋防务合作对接

安全合作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也是双边战略

对接的难点所在。尽管印尼建设“全球海洋支点”已

有时日,但其所面临的海上安全威胁并没有得到根本

解决,印尼的海上安全形势依旧严峻[15]。

东南亚地区的海盗问题是长期困扰东南亚诸国的

不安全因素,印尼也不例外。尽管该地区的海盗活动

相较于其他一些地区而言并不算猖獗,但近年来东南

亚地区海盗活动朝着低暴力的方向发展,其可能诱发

的连锁反应也不容轻视。印尼面临的海洋安全问题也

绝非印尼一家之事,印尼是中国能源航线的重要沿线

国家,能源安全事关国家的重大安全利益,因此与印

尼开展海洋安全合作的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中印

尼可以在打击海盗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海上恐怖

主义带来的安全挑战,保障“一带一路”海上能源要

道的战略安全;另一方面,中国可以借印尼致力于把

自身建设成“令人尊敬的海上力量”的契机加强双边

军贸往来。

4 结语

中印尼两国在海洋战略发展上一拍即合,并在互

联互通、渔业合作和安全合作等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

契机。其中,互联互通是中印尼海洋战略对接的主流

形式,以强化海洋基础设施对接;渔业合作是突破口,

以强化海洋经济对接;安全合作则是重要抓手,以深

化海洋防务合作对接[16]。

参考文献:

[1]姜安印,毛幸.“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能源合

作问题综述[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2(10):1-5.

[2]佚名.中国科协与印尼海洋与投资统筹部签署合

作意向书[J].科技传播,2022,14(15):10.

[3]邢 驰 鸿,张 笛.中 国 部 分 地 区 与RCEP成 员 国

合 作 发 展 现 状 与 趋 势 研 究[J].中 阿 科 技 论 坛(中 英

文),2022(5):29-33.

[4]薛松.印度尼西亚海洋安全思维与合作逻辑[J].国

际安全研究,2021,39(3):78-101+158-159.

[5]宋凌宇.佐科政府时期印度尼西亚海洋安全战略

调整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6]李次园.印度—印度尼西亚海洋安全合作:新特

征、逻辑动因与未来动向[J].太平洋学报,2020,28(8):68-

80.

[7]何永朋.中国“一带一路”与印尼“全球海洋支

点”战略的对接分析[J].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2):114-

130.

[8]吴崇伯.印尼海洋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海洋经济

合作政策思考[J].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2):165-180.

[9]宋秀琚,王鹏程.“中等强国”务实外交:佐科对印

尼“全方位外交”的新发展[J].南洋问题研究,2018(3):97-

108.

[10]薛松,许利平.印尼“海洋强国战略”与对华海

洋合作[J].国际问题研究,2016(3):64-84.

[11]张洁.“一带一路”与“全球海洋支点”:中国

与印尼的战略对接及其挑战[J].当代世界,2015(8):37-41.

[12]陈榕猇.从“群岛观”到“全球海洋支点”构想:

印尼海洋政策的形成及演变[J].东南亚研究,2021(2):76-

90+156.

第16页

010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13]杨宏云.中国与印尼海洋文化交流和合作对策

研究: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背景[J].合肥工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5):48-55.

[14]应霄燕,谢静岩.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的实施

与展望:基于国家战略适应性的分析[J].印度洋经济体研

究,2019(6):132-149+154.

[15]骆永昆.“全球海洋支点”战略背景下印尼在

南海的利益探析:兼议中印尼合作的机遇与挑战[J].亚太

安全与海洋研究,2019(3):82-93+4.

[16]李清立.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对接“一

带一路”研究[J].中国产经,2018(6):60-63.

Study on the Synergy of “Global Maritime Fulcrum” and ChinaIndonesia Maritime Strategy

Xiao Ding, Wang Pengcheng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430033)

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ocean”. China and Indonesia, as regional maritime powers, have

always attached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ocean. In 2012, the report of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put forward the “Maritime Power

Strategy”for the first time; In 2017, the report of the 19th Party Congress clearly pointed out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land and

marine development in a coordinated way, accelerating the building of a maritime power”. In 2022, the report of the 20th Party

Congress proposed to “develop the maritime economy, protect the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ccelerate the building

of a maritime power”. At this point, maritime power strategy and its system were established and became an integral and vital

part of the socialist cause. In November 2014, Joko first articulated the concept of “Global Maritime Fulcrum” at the East Asia

Summit and established Indonesia’s maritime policy through Presidential Decree No.16 of 2017. Against this backdrop, China and

Indonesia have been in immediate agreement on maritime strategies and have embraced fresh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connectivity, fisheries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 To this e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ounding the feasibility of

forging synergy of China-Indonesia maritime cooperation and its path.

Key words: Indonesia; “Global Maritime Fulcrum”; Maritime power

(校对:王雯 赵一)

第17页

011

“一带一路”倡议

货币国际化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与综

合实力,我国将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战

略,充分体现了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进步

的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

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产物,

是我国应对世纪变局、把握发展主动权、彰显大国担

当的战略选择。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标志性成

果,但与主流国际货币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现阶段,

美元、欧元等国际市场上的主流货币借助低利率甚至

负水平利率,对其在世界上的流动性供给垄断地位进

行不断巩固,人民币受到美元、欧元等主流货币的挤

压,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因此,“一

带一路”倡议下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人民

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文献综述进行梳理,从贸易渠道、

投资渠道和金融市场三个方面分析“一带一路”倡议

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三个假设,通

过计算得到人民币与样本国家货币国际化指数,对比

人民币与样本国家货币国际化水平以及2013年前后人

民币国际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利用系统GMM模型对影

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得出如何在“一带一路”倡

议下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结论和启示。

1 文献综述

有关货币国际化的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

热点问题。Bain和Cohen(1972)最先基于货币职能的

视角,对货币国际化的含义进行研究与分析,认为不

管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一国货币的职能是相

同的,只是其流通使用的范围发生了变化,由货币发

行国扩展到了世界[1]。一种货币在国外市场流通并发挥

其基本职能,是该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标志。随后,

Hartmann(1998)也从同样的角度进行了分类,相较于

Cohen对货币国际化的定义更为详细,他认为国际货币在

不同的用途中体现其不同的职能,比如,当某种货币被

用作媒介货币进行货币兑换,或者在国际贸易中被用

于结算时,该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就得到了体现[2]。

在货币国际化的条件方面,赵海宽(2003)认为,

强大的经济实力、较高的国际信用水平以及现代化的

银行系统,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之一所必须具备的

条件[3]。高海红等(2010)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

是货币可兑换程度,应与货币国际化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二是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自由的市场利率决

定机制更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三是汇率的弹性,

她认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是十分重要的[4]。陈建奇(2012)

提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实际经济增长不小于通

“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

姚爱萍 1,2 盛宜诺 1

(1.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2.西南大学智能金融与数字经济研究院,重庆 400715)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人民币国际化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基于2006—2020年的数据,利用系统

GMM模型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民币国际化有

显著的推动作用,经济实力、贸易和投资规模、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等对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应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维持经济中高速发展、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以及在

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等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国际化;系统GMM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产业转移的微观机制研究”

(17BJL112)。

作者简介:姚爱萍(1980— ),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盛宜诺(1999— ),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

第18页

012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胀率与国际储备货币收益之和,是当今国际货币体系

下主权信用货币能够稳定地充当国际储备的条件[5]。

在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方面,黄梅波(2001)

以欧元为研究对象,提出一国的经济规模、传统国际

货币对本币的影响以及本国货币政策当局对货币国际

化的态度等,是该国货币能否国际化的决定性因素[6]。

姜波克等(2005)认为货币国际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稳定的政治环境、强大的经济实力、良好的对外贸易

等都是影响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因素[7]。王华庆(2010)

提出,若想让人民币和美元等传统国际货币看齐,须

具备专业的中央银行、有效的财政政策体系、开放的

外交政策和完善的政治制度[8]。彭红枫等(2017)利用

主成分分析法对八种主要国际货币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当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金融体系和开放金融市场[9]。此外,白晓燕等

(2016)将货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前、中、后期,

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10]。

“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一直被

学者们密切关注。任志宏(2016)认为,“一带一路”

倡议能够与人民币国际化有机结合,既给人民币国际

化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比如文

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冲突,同时,对人民币的接受

程度较低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

的问题,因此我国应正确制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策

略并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增强金

融创新力度[11]。严佳佳等(2017)对“一带一路”倡

议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借鉴

“马歇尔计划”在美元国际化进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2]。周天芸(2017)利用计量模型

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路径,

发现经济实力、币值的稳定性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程度

与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呈正向关系,币值的不稳定性和

贸易顺差则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13]。

由以上文献可知,已有较多学者通过借鉴国际货

币的发展经验,对“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

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相关政策

建议。虽然已有相关的实证研究,但定量研究依然较

少。相比以往的研究,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

本文通过对比2013年前后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变化的趋

势,及其与样本国家货币国际化水平的比较,分析人

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发现人民币国际化进

程中的问题。第二,本文运用GMM模型,选取2006—

2020年中国与28个样本国家的数据,实证分析“一带

一路”倡议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在选择样本

国家时,不仅选择国际市场上的主流货币,还增加具

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货币,试图在时间上和空间上

扩大研究样本的数量,从而更加准确地得出人民币国

际化的影响因素,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三,

本文在模型中引入“一带一路”倡议虚拟变量,检验

“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效应,

明确“一带一路”倡议能否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

有助于更加理性地看待“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2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可以从贸易渠道、投资渠道和金融市场三个方面进行

说明。

2.1 贸易渠道

在国际贸易往来中,交易双方会更习惯使用出口

国的货币来进行计价与结算,这种现象被称为Grassman

法则[14]。从贸易渠道看,在与沿线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的过程中提倡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能够扩大人民币

在对外贸易中的使用范围,从而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

平,使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进一步发挥支付手段和记

账单位的职能。此外,根据Grassman法则,进口更可能

采用对方国家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因此,进口规模可

能会与货币国际化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我国可以利用

作为国际大宗商品主要进口方的优势,把握在贸易往

来中选择货币的主动权,提倡在交易中使用人民币,

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破解进口给人民币国际化带

来负向效应的难题[15]。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规

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到2020年,我国货物进出

口总额达321 557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了25%,其中与

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达93 696亿元,占据我国货

物进出口总额近30%的比重;人民币跨境使用也展现

出较强劲的动力,2020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过

28万亿元,同比增长44%。同时,我国积极推进“丝路

电商”的发展,已经与二十多个国家建立双边电子商

务合作机制,电商交易量增长迅速。2020年,我国新

增46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69万亿

元,同比增长31%,“丝路电商”正逐步成为“一带一

路”贸易的重要途径。我国致力于打造国际合作的新

平台,在“丝路电商”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扩大与

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大力提倡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

结算,有助于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发挥计价结算的职

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19页

013

“一带一路”倡议

2.2 投资渠道

企业部门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以人民币

计价的产品与服务,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意味

着对外贸易的规模和人民币的使用范围扩大,给人民

币带来了“走出去”的机会,让人民币被更多的国家

熟悉了解,增强使用和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促进人民

币国际化。中国银行发布的2020年度《人民币国际化

白皮书》显示,2020年“走出去”企业在对外直接投

资中使用人民币的比例提升。基于对境内外3200多家

工商企业的调研,《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指出,2020

年反馈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人民币使用比例不低于20%

的境内工商企业占比为51%,较2019年提升了13个百分

点;反馈人民币使用比例不足20%的工商企业比例为

27%,下降11个百分点;反馈未使用人民币的比例为

22%,下降2个百分点。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国际货

币职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交通运输和基础

设施方面的建设较为薄弱,缺乏相关技术和资金的支

持,中国通过帮助沿线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刺激人民

币的海外需求,助力人民币走向国际市场,扩大人民

币计价支付结算范围,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20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1537.1亿美元,同比增长

12.3%。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直接投资

225.4亿美元,增长20.6%,占同期流量的14.7%。此外,

资本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为21.61万亿元,

同比增长58.7%;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

为1.05万亿元,同比增长39.1%;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

跨境收付金额2.76万亿元,同比增长36.3%。

2.3 金融市场

开放和健全的金融市场是货币进行流通、交易

和兑换的基础,一国的金融市场越发达,则持有该国

货币的风险会越小,从而吸引更多的风险厌恶者。同

时,开放的金融市场能够在国际上为投资者提供具有

良好流动性的股票市场,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

成本,使参与者高效获得准确的信息,提升交易的效

率,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融资者。因此,完善和开放的

金融市场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向国际

货币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

展,是中国金融市场进步的重要平台与窗口。自“一

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规

模不断扩大,对贸易、投资以及金融服务的需求持续

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此

外,“一带一路”倡议也推动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能够使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规

模扩大,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效率,降低

境外使用人民币交易的风险。自“一带一路”倡议提

出以来,人民币离岸市场不断扩展,从亚洲走向世界。

目前,我国已在新加坡、加拿大、英国等多个国家和

地区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与三十多个国家签署了双

边本币互换协议。这些经济与金融方面的合作,体现

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认可,为人

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上述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三个假说:

H1:“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扩大对外贸易,促进

人民币国际化。

H2:“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扩大对外投资,扩大

人民币海外流通,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H3:“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金融市场开放,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3 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及特点

3.1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的测算

货币国际化指数并没有统一的计算标准,本文参

考林乐芬等(2016)的处理方法[16],如表1所示,根

据国际货币的三大职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计算:

一是交易职能,用离岸市场货币交易量占比来表示,

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数据库,该数据每三年统计一

次,空缺数据使用相邻年份的平均值进行填补;二是

计价职能,用国际债券未偿付额占比代替,数据来源

于国际清算银行数据库;三是储藏职能,用货币储备

量占比表示,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

据库。三大指标的权重都为1/3,计算结果如表 2、表 3

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统计

了目前国际市场上主流货币的储备份额,其他国家的

货币没有被纳入统计范围,因此,实际的人民币国际

化水平应比计算所得结果更高。

表1 被解释变量的构成

指标 权重

被解释变量

离岸市场货币交易量占比 1/3

国际债券未偿付额占比 1/3

货币储备量占比 1/3

注: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库和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IMF)数据库。

3.2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特点

基于上述计算结果可知,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发

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与主流国际货币差距较

大,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图1为人民币与英镑、日

元国际化指数的比较,结合表2可知,目前国际货币市

第20页

014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场上,美元的国际化水平最高,处于主导地位,但其

整体上呈下滑的趋势,由此可以猜想,由美元主导的

单极货币体系受到冲击,人民币逐渐登上国际市场,

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此外,英镑、日元等货币国际

化水平有轻微波动,整体变化趋势较为平稳。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

家中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图2是人民币与几个具有代

表性沿线国家货币国际化指数的比较,“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货币的国际化水平普遍较低,但大多数呈上

升的趋势,中国的货币国际化程度在沿线国家中处于

较为领先的地位,可见“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了

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沿线国

家货币的国际化进程给予了支持。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人民币国际

化指数较之前的上升速度变快、上升幅度变大。图

3是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的变化趋势图,人民币国际化

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0.04升至2020年的

2.37,且在2013年后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显著

的促进作用。

4 研究设计

4.1 变量设定

4.1.1 被解释变量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仍处于初级阶段,若进行时

表2 人民币与主流国际货币国际化指数的比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中国 0.04 0.03 0.20 0.20 0.37 0.54 0.55 0.73 1.09 1.13 1.87 1.98 2.24 2.27 2.37

美国 56.11 54.72 54.17 53.37 53.03 53.09 52.41 52.56 54.04 54.60 54.76 53.78 53.21 52.78 52.06

英国 12.08 12.27 11.94 12.08 11.42 11.02 10.93 10.41 10.38 10.61 10.36 10.29 10.17 10.19 10.06

日本 7.84 7.02 7.46 7.24 7.84 8.48 8.64 9.23 9.02 9.14 9.10 8.65 8.81 8.25 9.14

瑞士 2.25 2.42 2.24 2.23 2.07 1.89 1.94 1.80 1.81 1.84 1.81 1.83 1.83 1.84 1.87

加拿大 2.14 2.09 2.28 2.32 2.61 2.68 3.22 3.37 3.40 3.48 3.58 3.60 3.55 3.57 3.63

澳大利亚 3.05 3.20 3.33 3.27 3.53 3.70 4.21 4.52 4.12 4.18 3.84 3.82 3.74 3.72 3.68

表 3 人民币与沿线国家货币国际化指数的比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中国 0.04 0.03 0.20 0.20 0.37 0.54 0.55 0.73 1.09 1.13 1.87 1.98 2.24 2.27 2.37

俄罗斯 0.44 0.44 0.44 0.44 0.44 0.61 0.64 0.85 0.69 0.69 0.52 0.51 0.49 0.48 0.47

新加坡 0.44 0.44 0.43 0.41 0.42 0.43 0.45 0.48 0.67 0.68 0.85 0.87 0.89 0.91 0.90

韩国 0.54 0.53 0.68 0.69 0.87 0.72 0.74 0.58 0.77 0.78 0.93 0.93 0.93 0.95 0.95

巴西 0.19 0.16 0.31 0.31 0.51 0.53 0.56 0.56 0.57 0.56 0.54 0.52 0.50 0.49 0.48

印度 0.20 0.38 0.38 0.38 0.38 0.38 0.37 0.37 0.37 0.38 0.38 0.56 0.56 0.74 0.59

泰国 0.03 0.02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2 0.01 0.02 0.02 0.02 0.02 0.03

印度尼西亚 0.02 0.02 0.02 0.03 0.04 0.04 0.06 0.07 0.08 0.11 0.13 0.14 0.16 0.17 0.19

菲律宾 0.08 0.06 0.06 0.06 0.06 0.06 0.07 0.07 0.07 0.07 0.07 0.07 0.07 0.07 0.08

沙特阿拉伯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2 0.05 0.07 0.10 0.12

波兰 0.25 0.41 0.41 0.41 0.42 0.43 0.44 0.44 0.44 0.43 0.43 0.44 0.44 0.43 0.42

匈牙利 0.06 0.06 0.07 0.06 0.06 0.06 0.06 0.06 0.06 0.05 0.05 0.04 0.04 0.03 0.03

保加利亚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1 0.01 0.02 0.02 0.01 0.01 0.01

罗马尼亚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2 0.03 0.03 0.03 0.03 0.03 0.04 0.05

马来西亚 0.06 0.05 0.04 0.04 0.04 0.04 0.05 0.05 0.06 0.07 0.07 0.07 0.07 0.07 0.07

巴林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2 0.02 0.02 0.03 0.03 0.04 0.04

爱沙尼亚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1

希腊 0.15 0.16 0.15 0.17 0.23 0.31 0.25 0.21 0.19 0.18 0.11 0.07 0.08 0.07 0.08

以色列 0.03 0.03 0.02 0.03 0.03 0.03 0.04 0.04 0.04 0.05 0.05 0.05 0.05 0.05 0.07

立陶宛 0.01 0.01 0.01 0.01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拉脱维亚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2 0.02

斯洛文尼亚 0.00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2 0.03 0.03 0.02 0.02 0.02 0.01 0.01

斯洛伐克 0.01 0.01 0.01 0.01 0.01 0.02 0.02 0.03 0.03 0.02 0.02 0.02 0.02 0.02 0.01

图1 人民币与国际主流货币的国际化指数比较

第21页

015

“一带一路”倡议

间序列分析,时间跨度较短且样本数据较少,因此,

本文首先选出美国、英国、日本、瑞士、加拿大、澳

大利亚、俄罗斯、新加坡、韩国、巴西、印度、泰国、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沙特阿拉伯、波兰、匈牙利、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马来西亚、巴林、爱沙尼亚、

希腊、以色列、立陶宛、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和斯

洛伐克28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国家货币,分别计算人

民币国际化指数和28个样本国家的货币国际化指数,

并将两者作差,作为被解释变量。

4.1.2 解释变量

“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贸易渠道、投资渠

道和金融市场开放渠道来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

因此,用总贸易额世界占比来表示影响人民币国际化

的贸易因素,用对外直接投资世界占比来表示投资因

素,经济自由度表示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此外,货币

国际化水平也会受到国家经济实力与币值稳定性的影

响,选用GDP世界占比来表示经济水平,通货膨胀率

和汇率波动率来表示币值稳定性因素。由于存在货币

替代成本,货币持有者可能会更愿意继续持有他们现

有的货币,因此用被解释变量的1阶滞后项表示货币惯

性。最后,在模型中加入虚拟变量,来检验“一带一

路”倡议对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本文选取2006—2020年28个沿线国家的GDP世界

占比、总贸易世界占比、对外直接投资世界占比、通

货膨胀率、汇率波动率以及经济自由度指数与中国的

数据作差,作为解释变量,形成15×28的面板数据,并

设立虚拟变量,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取值为

1,否则取值为0,且在2013年及之前所有国家都应取

0,扩大了样本量,也考虑了动态的影响。数据均来自

世界银行数据库。

4.2 模型构建

由于可能存在滞后效应,在模型中加入被解释变

量的1阶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之一,形成动态面板数

据。由于模型中包含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因此可能

会出现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的问题,即内生性

问题,且可能会存在固定效应。本文选取系统GMM模

型进行实证研究,模型的基本公式如下:

式(1)中,Index代表被解释变量,是样本国家货

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之差,gdp、trade等为解

释变量,i代表国家,t代表年份,t-1代表滞后1期,a、

b、c等为系数,α代表常数项,μ代表随机扰动项。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结果

本文采用系统GMM两步法方式进行实证检验,结

果如表4所示。整体来看,模型的P值等于0,说明能够

通过显著性检验。此外,对模型进行Arellano-Bond检验

和sargan检验,P值大于0.1,可以认为工具变量的选择

是有效的,并且随机扰动项没有自相关问题。总的来

说,运用系统GM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是合理的。

图2 人民币与主要沿线国家货币的国际化指数比较

图3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变化趋势

表4 实证结果

影响因素 变量 系数 标准误 z P值

经济实力 GDP世界占比 14.309 6.726 2.13 0.033

贸易因素 总贸易世界占比 -32.457 10.166 -3.19 0.001

投资因素 对外直接投资世界占比 1.610 0.317 5.09 0

币值稳定 通货膨胀率 0.030 0.008 3.53 0

汇率波动率 -0.001 0.001 -1.82 0.068

金融环境 经济自由度 -0.021 0.019 -1.09 0.276

虚拟变量 2013年之后的沿线国家取1,否则为0 -0.155 0.069 -2.24 0.025

货币惯性 滞后1期国际化水平 0.826 0.134 6.15 0

var

Index a Index b gdp c trade d ofdi

e cpi f exc g ecofree h

, , , , , , , , ,

, , , , ,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a 1

n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var

Index a Index b gdp c trade d ofdi

e cpi f exc g ecofree h

, , , , , , , , ,

, , , , ,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a 1

n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var

Index a Index b gdp c trade d ofdi

e cpi f exc g ecofree h

, , , , , , , , ,

, , , , ,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a 1

n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var

Index a Index b gdp c trade d ofdi

e cpi f exc g ecofree h

, , , , , , , , ,

, , , , ,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i t

a 1

n

= + + + +

+ + + + +

/ / - / /

/ / / /

D e m o

(1)

第22页

016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5.2 分析

(1)GDP的影响系数约为14,说明一国的经济实

力对其货币国际化的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影响系数为

正,说明货币国际化指数与GDP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且

P值小于0.05,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该解释变量

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若

我国GDP世界占比相对于某个国家提高了1个百分点,

则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与该国货币国际化水平差距会缩

小14个单位。因此,一国的经济实力对其货币国际化

水平有着重要的正向影响。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

度虽较之前有所放缓,但在世界仍位列前茅,“一带一

路”倡议的提出,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而

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总贸易额的系数为-32,对外贸易作为影响

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影响路径,主要包括进出口两个方

面,但二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方向相反,此处系

数为负,说明进口带来的负向效应要大于出口所带来

的正向效应,且其P值为0.001,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

平下,总贸易额作为解释变量具有计量意义。因此,

在对外贸易活动中,我国可以着重发展出口贸易,扩

大出口规模,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3)对外直接投资的系数约为2,其P值为0,说

明对外直接投资与货币国际化水平有正向相关关系,

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有效的。若其他因素保持不

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比相对其他国家每增加一个

单位,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会相对提高2个单位。因此,

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是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有效

路径之一。目前,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对外投资

占GDP比重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投资规模与经济

实力不匹配的问题。

(4)通货膨胀率的系数约为0.03,汇率波动率的

系数为-0.001,且P值都小于0.1,说明较温和的通货膨

胀、稳定的汇率是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且在

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有效的。货币具有稳定的购买力

可以增强人们对该货币的信心,会更倾向于持有人民币

及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5)经济自由度指数的系数约为-0.021,但从P值

来看该变量并不显著。从理论上讲,金融市场自由程

度越高,管制越少,越有利于货币国际化,但在实证

检验中,经济自由度的系数为负,说明与人民币国际

化指数有反向相关关系。若在国内市场机制发展还不

完善的背景下盲目地追求自由与开放,并不能对人民

币国际化产生有利的影响;相反,有可能会使本国的

经济受到冲击,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因此,适

当的政府主导与政策干预是必要的。

(6)虚拟变量的系数为-0.155,P值为0.025,系

数为负,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带一路”

倡议能够使他国货币与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之差显著降

低,即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相对提高,由此可证明“一

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7)货币惯性的系数约为0.826,P值等于0,说明

货币惯性的形成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且其对人民币

国际化的影响十分显著。林乐芬等(2016)认为,货

币惯性的存在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

战,由于货币惯性的存在,目前世界主流货币的地位

不易被替代,这给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

挑战,但我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把人民币

的使用推广到沿线国家,而一旦人民币被沿线国家接

受,就极有可能会被持续使用,从而提高人民币国际

化水平,缩减人民币与主流货币之间的差距。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正向影响,经

济的稳定增长能够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出口贸

易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

口的正向效应,能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

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

小。国内经济与货币实际购买力的稳定性对人民币国

际化有正向影响,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人民币国际

化的发展,但总体来看,稳定的币值能够促进人民币

国际化。现阶段,仍需适当的政府引导,盲目追求开

放可能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

本身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推动作用,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在2013年后的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在“一带一路”沿

线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与主流国际货币仍存在较

大的差距。货币惯性的形成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对

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6.2 建议

第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

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应积极抓住“一带一

路”倡议带来的机遇,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

领新常态,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币

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3页

017

“一带一路”倡议

第二,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活动,扩大对外贸易规

模。在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中提倡使用人民币进行

计价结算,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度与认可

度,让更多的国家熟悉并接受人民币,培养货币惯性。

第三,扩大对外投资规模,积极拓展可投资国家。

部分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可以通过帮助沿

线国家修建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将我国的过剩产

能转化为对外投资,在该过程中积极提倡使用人民

币,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第四,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维持币值的稳定。我

国应控制货币供应量,进一步深化改革,准确把握经

济形势,审慎灵活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

第五,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逐步进行开放。在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可盲目追求自由的金融

市场,应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发展。

参考文献:

[1]BAIN A D, COHEN B J. The Future of Sterling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72,

82(326):748.

[2]HARTMANN P.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World Trade after European Monetary Union[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998,12(4):424-454.

[3]赵海宽.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之一[J].经

济研究, 2003(3):54-60+91.

[4]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

际经济评论,2010 (1):46-64.

[5]陈建奇.破解“特里芬难题”主权信用货币充当

国际储备的稳定性[J].经济研究,2012,47(4):113-123.

[6]黄梅波.货币国际化及其决定因素:欧元与美元的

比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2):44-50.

[7]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

综述[J].新金融, 2005(8):6-9.

[8]王华庆.国际货币、国际货币体系和人民币国际

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6-23.

[9]彭红枫,谭小玉.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程度测算与

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 2017,52(2):125-139.

[10]白晓燕,邓明明.不同阶段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

素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16(9):86-96.

[11]任志宏.“一带一路”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的

机遇、障碍及路径[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28-34+191.

[12]严佳佳,辛文婷.“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民币国

际化的影响研究[J].经济学家, 2017(12):83-90.

[13]周天芸.“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

影响机制研究[J].求索, 2017(11):33-43.

[14]GRASSMAN S. Currency Distribution and

Forward Cover in Foreign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6, 6(2):215-221.

[15]程贵,张小霞.“一带一路”倡议是否促进了人

民币国际化?——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检验[J].现

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0,40(10):80-95.

[16]林乐芬,王少楠.“一带一路”进程中人民币国际

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6(2):75-83.

Study on the Impact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Yao Aiping1,2, Sheng Yinuo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2.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Finance and

Digital Econom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Drawing on the data from 2006 to 2020,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using a systematic GMM model.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on the whole, “Belt and

Road” accelerates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to a great extent, and economic strength, trade and investment scale, and financial

market openness exert a significant impact among other factors.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propose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Belt and Road”, maintain medium- to high r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and the

scale of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and gradually open the financial marke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Systematic GMM model

(校对:郭雁华 赵一)

第24页

018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1 中国-东盟对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1.1 中国-东盟国家互联互通需要复合型人才

2019年第52届东盟外长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就

“一带一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

达成一致,从建设进展和诸多规划中逐步实现互联互

通[1]。202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

会联合声明中指出[2],根据《中国-东盟关于“一带一

路”倡议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

联合声明》,深化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截至2020

年底,中资企业在东盟国家承包工程合同总金额5 128

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 366.3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

人员5万多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惠及超20亿人

口,从成立初GDP总额近6万亿美元升至2020年约17.72

万亿美元[3]。中国与东盟达成共识,推动签署《区域全

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4]。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互联

互通项目颇具潜力,迫切需要具备汉语水平和专业技

术能力,熟知当地法律法规,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复

合型人才,以践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5]促进互联互通项目顺利实施。

1.2 “走出去”企业立足于东盟国家需要复合型人才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东盟国家因优越的

地理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宽阔的市场,以及政府

间的关税和非关税的减让政策、跨境物流等便利条件,

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落脚点[6]。2021年,

中国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197.3亿美元,同比增

长22.8%,年末存量为1 402.8亿美元。2021年末,中国

共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6 200家,投资的第一

目标行业为制造业8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占比

43.7%。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在东盟国家建立25个境

外合作经贸区[3]。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文化和宗教信仰

冲突、对东道主国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全面、行业限制

政策,以及经营不善等困难。复合型人才具有国际化

视野,通晓当地政策和历史文化等,能妥善处理企业

在当地经营中遇到的文化冲突等问题;汉语优势和专

业技术能力强的人才不仅能高效解决项目运行中的问

题,也能传达中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建立与东道主

国员工的友好关系;同时加强与当地华人企业交流合

作,有效整合并优化资源,从技术革新、品牌创新、

服务升级等多方面增强企业的硬实力和国际化经营能

力,从而促进企业稳扎于东盟国家。

1.3 东盟国家产业升级和持续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2016年9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东盟国家领导

人在老挝万象发表《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7],

指出产能合作为优先发展方向,依托产业集聚和互联

“一带一路”背景下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

徐 瑗 郭 磊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61)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此背景下,培养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本文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分析了中国高校目前面临跨境教育国际化程度亟待提高,校企合作不够密切,培养模

式单一和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中国高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深化政、校、企合作;

转变留学生培养模式;搭建跨境教育合作联盟,打造跨境教育人才培养示范项目。以期打造适应“一带一路”建

设需要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跨境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3-22

基金项目: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22YZ09260022)。

作者简介:徐瑗(1996— ),女,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通讯作者:郭磊(1980— ),

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分子材料加工。

第25页

019

“一带一路”倡议

互通的平台,以企业为主导,开展贸易、投资、经贸合

作区等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区域产业产能。

中国积极支持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为实

现《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及后2025愿景所做努力,推

进双方在科技、经贸、人文等各方面的合作[8]。东盟国

家中,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都是天然橡

胶生产大国,中国是橡胶消费第一大国,中国橡胶工

业迅猛发展,具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和教育资源。《东盟

关于向工业4.0转型的宣言》提出[9],要加强人力资源开

发和能力建设,利用先进技术发展东盟产业,加强成

员国之间的人文合作,促进东盟面向工业4.0的产业转

型。东盟国家在橡胶工业本土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积

极与东盟高校开展跨境教育人才培养项目。一方面,

东盟国家橡胶产业从农业向工业转型升级需要具备汉

语语言能力、化工橡胶行业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

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东盟国家橡胶企业

的长足发展和技术创新也需要复合型人才。

1.4 东盟国家与中国民心相通需要复合型人才

除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合作以外,促进沿线国家

间宽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人才交流合作也十分重

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民

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中国高校积

极践行“一带一路”精神,开展跨境教育,目的是培

养对象国未来精英群体,是高层次人文交流的主体,

也是民心相通中的重要一环,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自发

支持“一带一路”倡议[10]。民心相通的“通”至少有

三个“境界”,相互了解、信任和友谊以及命运共同

体[11]。中国高校扩大对外开放交流,拓展合作院校,在

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加深信任和友谊,推动跨境教育事

业持续稳定发展。2018年沿线64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共

计26.06万人[12],青年作为承前启后的社会力量,是促

进国家之间开放合作、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目前,

《东盟一体化倡议工作计划》已进入第四期(2021—

2025)[13],划定教育、中小微企业等战略领域,各领域

下有4 ~ 5项具体行动,以教育为支点,让留学生传承

中国的丝路精神,是为“一带一路”倡议奠定民意基

础的必要途径。

2 跨境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1 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青岛科技大学泰中国际橡胶学院由青岛科技大学、

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和橡胶谷集团共建,是山东省高校

在境外设立的首个中外合作的办学机构,是中国高校

在国外设立的首个工科类、具有橡胶专业特色的学院。

目前已有14所合作院校,但仅限于泰国、越南。主要

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国际化教育经费相对少,资

金来源单一[14],合作院校来源少。第二,国际化培养模

式单一,泰中国际橡胶学院主要采用“引进来”模式,

吸纳留学生来华学习,“走出去”模式正在筹备中,尚

未达成中外合作办学双向发展模式。第三,由于经费、

人员配备不足,教师及管理者出国进修次数少、时间

短,外籍人才引进力度不够大,教学资源不够充足。

第四,由于不同国家院校间国际化办学理念和具体规

划不同,加之学校高层领导互访少,交流机会少 [15],未

达成统一的跨境教育项目合作方案,导致实施力度和

参与度低。

2.2 校企合作亟待深化

青岛科技大学被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泰中国际橡胶学院以“一带一路,橡胶为媒,教育先

行”为宗旨,发挥橡胶工业教育教学特色,创新来华

留学生培养模式,打造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首先,

学院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但校企合作程度

浅,无校企合作统一协调机制,无组织牵头搭建产学

研平台,缺乏政府支持和机制保障制度,仅靠学校与

企业管理层进行沟通较为困难。其次,与学院正式签

约的企业数量较少。仅两家企业提供奖学金资助和“订

单式”培养名额,与学院在泰国罗勇工业园区成立实

习基地和就业基地,无法满足“走出去”的企业对复

合型人才的需求。最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数量较少。

因企业对学院的支撑力度欠缺,宣传力度小,加之受

新冠疫情的影响,留学生数量较少。

2.3 培养模式有待优化

泰中国际橡胶学院发挥橡胶专业学科特色,东盟

国家橡胶产业本土化过程中,提供学科建设、人才培

养、科研创新等支持,致力于培养精通汉语和专业技

术,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一是因学院成立初

期、学生数量有限等原因,具体实施项目类别少,仅

采用1+1.5、3+1的项目交换,加之一些学生因经济问题

受到留学限制,缺乏短期交流、夏令营等模式鼓励学

生来中国学习。二是师资力量较薄弱,课程体系单一。

无学科带头人组建专业师资团队,目前师资水平参差

不齐,无企业高级工程师进行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上

以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缺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

研究型课程,缺乏对学生关于企业文化冲突的系统讲

解。三是教学环境单一,学校配套设施相对陈旧,学

校实训基地位于另一校区,理论教学与实践难以同步

进行,学校与合作企业的距离较远,实习周期短。

第26页

020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2.4 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泰中国际橡胶学院的成立,得到了中泰两国政府

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但未整合校友会、华人商会等社

会组织的资源,鼓励在泰的非政府组织深度参与跨境

教育推广,学校在东盟国家的知名度尚小,未形成品

牌效应,招生力度不足,招生质量较差;学校尚未借

助已有合作平台进行宣传推介,未充分发挥中国-东盟

教育交流周和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论坛等媒介的作用以

加深校际合作,形成稳定的跨境教育合作项目;未发

起或参与跨境教育高校联盟组织,对于同地域相同优

势学科的学校资源整合力度不足,跨境教育高校联盟

有待搭建。因此,院校间在跨境教育未来规划发展上

难以达成共识,具体合作方案实施上困难重重,目前

尚未打造出示范性项目作为标杆,中国与东盟国家跨

境教育交流与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教育复合型人才培

养探索

3.1 推进跨境教育发展,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提到[16],中

国不断加大对外援助力度,重视在学历教育、专业技

术培训等人文交流方面的援助。在国家外交方针和“一

带一路”的指引下,高校紧密关注教育部、商务部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推行的教育援外计划、奖学

金项目等优惠政策;依托国家教育援外的红利,统筹

学校师资、特色学科建设、实验基地等资源,进行友

好使者培养计划项目,深入学习“一带一路”倡议的

精神,契合“一带一路”发展要求,弘扬中华传统文

化,讲好中国故事;贯彻“广开渠道、促进交流、突

出重点、务实求效”的工作方针[17],推出学历学位教育、

人员交流等项目,为沿线国家输送优质人才,中方教

师应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发展动态,谋求和沿线国

家的教育交流与项目合作;通过互访交流和定期视频

会议等方式,积极对接沿线高等院校,秉承高度重视

跨境教育的理念,发挥各自院校学科优势,商讨制定

五年短期规划和具体合作方案,联合“走出去”企业

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专业培训班计划等,培

养学生“一带一路”的前瞻性视野,夯实理论知识基

础,提升专业实训技能,解决企业在当地面临的经营

问题。中国高校承担起“一带一路”的育人使命,加

强与东盟国家院校人文交流,致力于跨境教育人才培

养,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3.2 深化政、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政府、企业和高校是人才联合培养的共同主体,

政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政府牵头,利用“一带

一路”的相关政策,建立校企合作统一协调机构[18],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以组织机构为

桥梁,打通校企合作渠道,争取更多企业参与联合培

养,密切对接,解决办学中的实际困难;企业作为协

同育人的主体和受益方,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

养,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企业资金和人

力资源等作用,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扶持力度,组

建高校教授-企业高工的师资团队,以企业的人才需求

为基准,协商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实习实训基地[19],推

动校企共同“走出去”;高校建立“吸引-培养-聘用”

的人才培养体制[20],在政府大力推崇“一带一路”倡

议和企业深度参与下,发挥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扩大

招生宣传、严格筛选生源,对标企业的人才需求,开

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产学研融合,力求培养

出理论知识牢固,实践能力强,汉语水平高,跨文化

素养好的复合型人才。政府联合校企,精准对接市场

需求,明确各方职责,确保有效供给。

3.3 着力新工科建设,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2017年,教育部先后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和《教育部办公

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21],提出要

改革传统工科专业,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首先,

面对“走出去”企业的人才需求,高校应着力于创新

培养模式,采用多元化、多形式的培养模式,举行夏

令营、游学等活动,利用社交媒介提升高校的知名度,

以奖学金、减免住宿费用等吸引留学生来华长期交换

或攻读学位。其次,建立“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课程

体系[22],留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技能和语言,还需

在通识课中加入企业冲突、人文素养培养等课程,拓

宽国际化视野,实践课程中增加研究型课题,激发学

生的创新和提升学生研究能力。最后,教师团队对标

专业,编写专业汉语、实用汉语等教材,教学中将部

分理论课程嵌入实训基地中教学,促进理论实践零距

离,在企业实习中,企业高工进行渗透式教学,为以

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对企业“走出去”的新

形势,高校借鉴先进办学经验,加强与企业合作,提

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3.4 搭建跨境教育高校联盟

2019年2月18日,教育部与辽宁省、山东省、重庆

市、宁波市在京签署《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

动国际合作备忘录》,以推动相关省市积极对接“一

带一路”倡议,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着力提高教育对

第27页

021

“一带一路”倡议

外开放水平,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全面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23]。中国政府鼓励在跨境教育

方面表现突出的高校牵头,以地区优势或学科特色为

纽带,调动其他高校的积极性,共同搭建跨境教育高

校联盟,各成员间密切交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西安交通大学于2015年首倡组

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得到全球多所知名院校的

积极响应。目前已有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0所高

校加入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24]。借助上海合作组

织、东亚峰会、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现有双边多边

合作机制作用,调动校友会、华人商会组织等社会力

量,促使具备合作基础、专业领域相似、相同地域的学

校与企业组建校企合作下的跨境教育联盟,延展教育合

作平台,与“走出去”企业互惠互利;政府加强顶层设

计,以高校学科特色与优势为基础,在校企合作的背景

下,以跨境教育联盟为平台,打造跨境教育人才培养示

范项目,满足“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需求。

4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盟在人文交流、

经贸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共同规划和

制定面向2030年的教育发展合作愿景。中国高校应抓

紧时代的机遇,不断扩大与东盟国家高校间的合作,

不断拉近与“走出去”企业的距离,共同开展“一带

一路”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提

升教育互联互通水平,密切双方人文教育、经贸和科

技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东盟国家第一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刘梦.中国与东盟就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迈

出新的重要步伐[EB/OL].(2019-08-03)[2022-08-01].

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98965.htm.

[2]朱英.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

联合声明——面向和平、安全、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EB/OL].(2021-11-23)[2022-01-03].

http://www.gov.cn/xinwen/2021-11/23/content_5652616.

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

管理局.202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EB/OL].

(2022-11-17)[2023-02-01]. http://images.mofcom.gov.

cn/fec/202211/20221118091910924.pdf.

[4]刘锴,闫洁.走亲戚 增互信 促合作:中国与东盟

构建更紧密命运共同体[EB/OL].(2021-04-03)[2022-

03-19].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1-04/03/

c_1127291487.htm.

[5]新华社.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

赢的丝路精神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

文 明 之 路[EB/OL].(2017-05-15)[2019-12-30]. https://

www.zyjjw.cn/news/china/2017-05-15/430539.html.

[6]高乔.中国东盟经贸合作走深走实[EB/OL].(2019-

09-21)[2021-03-17].http://www.gov.cn/xinwen/2019-09/

21/content_5431845.htm.

[7]方圆震.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EB/OL].

(2016-09-08)[2020-06-14]. http://www.gov.cn/xinwen/

2016-09/08/content_5106301.htm.

[8]新华社.关于加强中国-东盟共同的可持续发展联

合声明[EB/OL].(2022-11-12)[2022-12-07].http://www.gov.

cn/xinwen/2022-11/12/content_5726314.htm.

[9]王国安.东盟发布向工业4.0转型宣言[EB/OL].

(2019-11-04)[2022-01-19]. http://cacs.mofcom.gov.cn/

article/gnwjmdt/db/dbqt/201911/161058.html.

[10]王丽娜.发挥高校大学生在“一带一路”对外

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北京大学“一带一路”友好使者

项目为例[J].对外传播,2017(10):61-63.

[11]李自国.“一带一路”愿景下民心相通的交融点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3):67-

74.

[12]史竞男,胡浩.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

学生去年来华留学.[EB/OL].(2019-06-03)[2022-08-2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5325313455794808&wf

r=spider&for=pc.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东盟使团.东盟发布《东盟

一体化倡议第四期工作计划(2021-2025)》[EB/OL].

(2020-12-01)[2022-05-16]. https://www.thepaper.cn/

newsDetail_forward_10221257.

[14]甄静.“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市民办高校

国际化水平提升路径选择[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10):170-174.

[15]伍廉松,郑新蓉,高文绮.困境与突破:“一带一路”

倡议下巴基斯坦国际中文教育回顾与展望[J].中阿科技

论坛(中英文), 2023(1):11-15.

[1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

白皮书[EB/OL].(2014-07-10)[2022-01-22]. http://www.

scio.gov.cn/zfbps/ndhf/2014/document/1375013/1375013.

htm.

[17]任宪龙.“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

际化发展路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3):57-60.

[18]李爽.校企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基

于“一带一路”倡议视角[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20,18(1):9-11.

第28页

022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19]陈小尘.“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高职院校

国际化办学问题[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1):14-

17.

[20]张春胜,温敏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

学生教育探讨:兼论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才本土化实

现路径[J].党政干部学刊,2018(9):52-60.

[2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

开 展 新 工 科 研 究 与 实 践 的 通 知[EB/OL].(2017-02-

20)[2019-09-27]. http://www.moe.gov.cn/s78/A08/

tongzhi/201702/t20170223_297158.html.

[22]林新奇,苏伟琳.“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

人才流动与培养机制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9(7):84-

86.

[23]教育部.教育部: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

育行动[EB/OL].(2019-02-20)[2022-01-23]. http://www.

gov.cn/xinwen/2019-02/20/content_5367017.htm.

[24]徐瑞雪.“一带一路”工程技术人才国际化能

力模型建构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20.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New Inter-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Belt and Road”

——Take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Xu Yuan, Guo Lei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vides abundant opportunitie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go global, and in

this context, it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the society to vigorously cultivate new inter-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talents. Tak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address issues such as low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ross-border

education, lack of schools-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unitary cultivation mode and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boos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ross-border education, deep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innovate cultivation mod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stablish a cooperation alliance and initiate a pilot

project for cultivating cross-border talents.

Key words: “Belt and Road”; Cross-border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cultivation

(校对:郭雁华 赵一)

第29页

023

“一带一路”倡议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成为中国参与全球

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

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同时,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消费需求和社会就业也有一

定积极作用[1]。事实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

宏大系统工程,“一带一路”建设对推进我国高等职

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规模大、

类型新的特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覆盖产业链全

领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技能型社会建

设,而产教融合能够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具有服务“一带一路”的独特优势。因此,高职院校

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与当地企业开展

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进而促进区域

经济高质量发展[2]。

1“一带一路”倡议与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在

关联

1.1“一带一路”倡议的宏观作用

从客观上讲,“十二五”以来中国经济迎来新常

态,经济新常态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快构建开放型经

济新体制,而“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开放型经济新体

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国内转方式、调结构、

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一带一路”倡议

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重要动力来源之

一。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对实现产业升级,调整产

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沿线

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国家的制造业以劳动密

集型产业为主。“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调整沿线各

国的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不仅帮助沿线

国家提升经济实力,也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和全球经济格局的稳定。最后,“一带一路”打破了

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横向看,贯穿中国

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

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

版图,更多强调国内各省份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

接与转移,有利于我国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

区域协同发展。事实证明,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近十年来,中国企业加速海外业务拓展,职场社交平

台领英(LinkedIn)发布的《“一带一路”人才白皮书》

调查显示,84%的受访国有企业已经在海外有业务布

局,58%的受访国有企业把“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外

拓展作为首要重点,业务版图比例前三名分别是东南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探索

林珊仟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12)

摘要: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区和重要节点城市的校企合作为研究对象,在进一步厘清“一带一路”倡议与高

职校企深度合作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实现政校企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多方

共赢目标,针对影响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因素,提出了若干提升校企合作质效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3-25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高职校企深度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FJJKCGZ18-852)

作者简介:林珊仟(1982— ),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航运管理、高职教育管理。

第30页

024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亚、非洲和中亚。72%的受访国有企业表示,海外机构

员工主要从中国外派,另外28%依靠海外招聘。68%的

受访企业表示,招聘决策权归于中国总部。在拥有海

外业务的中国企业中,42%的中国企业的海外业务在

公司总业务中占比高于3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

国内市场得到明显拓展,“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

城市进出口贸易额也得到大幅增长,产业升级问题有

所改善,社会劳动力分配更加合理。

1.2 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在契合

高职校企深度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

通过资源、制度、文化等多种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形

成一个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新组织。该项目组织依附

于学校与企业的协议关系,行使职权,并承担相应责

任,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在于,

学校在确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

实施教学及开展考核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均有企

业的共同参与。在我国社会产业转型发展,高等教育

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办学实力、人才

培养效果等各方面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而高职院校

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更是共同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3]。

在传统产学研结合的视角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

合作应当秉持“双赢”的模式。对于企业来说,与高

职院校深度合作,一方面,能够为其生产经营、科技

研发等诸多环节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创新动能;

另一方面,企业获得引入高职院校优秀的技术技能人

才的先机,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职院

校而言,深度校企合作既能推动实习工作效果的提

升,又能使高职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

需求。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大量走出国

门的企业需要一批有一定语言基础、了解沿线国家

经济社会文化、熟悉一线操作技术的技能人才。企

业把握人才的需求,拥有现场的实操环境,但缺乏培

养人才的经验和资源,而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创新改

革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师资、

设备以及教育教学经验,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引进

优秀人才。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积极

推动高职院校与跨国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培

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是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

问题的有效途径。

1.3“一带一路”倡议与高职校企深度合作内在逻辑

从地缘环境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区和

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正在不断凸显,资源倾斜优

势正在不断累积,“一带一路”经济通道为企业、高

职院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沿

线地区的高职院校也面临“引进来”与“走出去”的

新挑战。“引进来”是指高职教育即将面临“一带一路”

沿线各国可能会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需求产生深远

的影响;而“走出去”则是指高职院校的影响力“走

出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走出去”,高职

院校能够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中

起到更大的作用[4]。

从实践层面看,“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校企深

度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职业院校有强烈的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的意愿,但跨国企业在“走出去”

过程中主动寻找职业院校合作的热情不高,呈现“剃

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引

导下以及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红利指引下,“一带一路”

倡议需要产业实体、人力资源的支撑,企业需要科技

研发、人才智库的支持,高职院校需要促进人才就业、

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场所及师资力量,三者形成了相互

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

2“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现实路

径选择

2.1 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管理机制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大部分高职院校

已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校企合作运作机制的具

体要求有清晰的认识。部分高职院校将教学和科研两

个部门合并组成“校企联合办公室”,负责对学校的

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和设计。校企之间通过开展联合招

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双方支持政策,

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经过长足的探索,部分高校得

以与集团型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就深化合作、人

才培养、产业赋能等目标达成共识,形成校企深度合

作的长效管理体制机制,以全覆盖、高深度的校企合

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

供支持。

2.2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部分高职院校依据“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需求、文化特点以及国际视野

需求,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

第31页

025

“一带一路”倡议

中最为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对企业的生产模式、经营

规模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以高契合度的课程设计响

应企业的实际需求[5]。通过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

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

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

终身学习对接,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一带一路”跨

国企业人才需求相契合。以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例,企业的实际需求是引入具有从业资质的优秀人

才,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积极沟通,将从业资质鉴定

的资质证书纳入毕业要求,同时也会提高企业对校内

生活的参与度,以“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教育教学、

人才输出、企业招聘的“一条龙”模式。

2.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学校与企业紧密

联系的关键一环,可以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倡议作

出贡献。沿线地区高职院校通常会采用“多校联合”

的形式,将教学骨干、科研精英投入企业生产一线,

实现校内科研与校外实践的无缝连接。企业也会将具

有丰富从业经验的管理人员派驻到高职院校中从事教

育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为校内科研、专业理论建设

提供助力,为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与产业视

野的拓展奠定基础[6]。

2.4 实现校内实习与顶岗实践的融合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不少省份的

高职院校都选择与省内企业开展合作,以企业内部顶

岗实习的方式取代原有的实践课程,这种做法无疑能

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坚

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

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

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

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这些参与“一带

一路”建设的企业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语言、技术、

沿线国家文化背景以及法律制度的培训,并且,依法

保障学生的劳动权益,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工资。

因此,校内外互融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出符合企业

需求的“一带一路”人才。

2.5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当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因此,

高职院校的教学、研究等一系列活动应当以企业现

状为依据,这就对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人才流动有

所要求,高职院校要组织师生进入企业的生产管理一

线,在实践环境中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高职院校的

研究工作也应当“急企业之所急”,将帮助行业企业

攻克技术难题作为主要任务。另外,企业也应积极为

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场地、资金支持,

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进入“一带一路”

建设需要的人力资源。

3“一带一路”倡议下影响高职校企深度合作关键

因素分析

3.1 地区政府政策和经济环境因素

高职院校所处的环境能够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深

度与广度,而在双方沟通、互动的过程中,政府的合

理引导便能够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一带一路”倡

议沿线地区和重要节点城市,依托国家政策支持与资

源优势,通过“校企结合”等方式,积极探索“校企

结合”的新模式,以各种方式进行专业建设与开发,

推动人才培养,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实现价值提升的唯

一选择。但是,地区经济活力与资源富集程度也会对

生源质量等构成教育结果的直接要素产生影响,同时

还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7]。以福建沿海地区

为例,地缘优势相较于其他非沿线地区和城市更有优

势,因此,诸多考生都会选择福建沿海地区的学校就

读,大量的外地生源就能够为当地校企合作注入强大

的活力。除了生源流动等普遍性因素的影响以外,当

地的政策也会影响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企业的态度,

这些对校企深度合作产生重要影响。

3.2 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实力因素

在企业选择合作、投资、建设以及寻求共同发展

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状况、科研能力、学

生职业素养以及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多种特质也尤为关

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沿线高职院校的

办学质量普遍都得到了提升,办学特色和学校定位也

逐渐清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已经得到了适宜的

基础条件。在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教

师队伍水平不断提升,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成为企业重

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与科研基地,企业可以利用高职院

校的科研能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育能力,寻

求新的突破,再反向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3.3 顶层制度运行制约因素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双向的,两者是互

利共生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两个主体的决策与

行动都是在当地环境下开展的,政府态度与政策支持

第32页

026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一定会对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产生影响。在“一带

一路”倡议背景下,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

存在着“表面化”“功利化”的问题,阻碍着校企合作

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这些问题均是由顶层设计

不健全所导致的,顶层设计的疏漏导致运行机制存在

一定的缺陷,而企业或是高职院校又会囿于视角的限

制,无法及时察觉机制的问题,就容易误入歧途。面

对这个问题,政府应以全局的视角协调两者的关系,

助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使校企合作为促进地方经

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4“一带一路”倡议下提升高职校企深度合作质效

的对策研究

4.1 提升地区政府政策的引领力

高等职业院校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重要智

力支持主体,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影响了校企参与

“一带一路”的步伐。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沿线

地区和重要节点城市政府部门应该逐步健全和优化与

企业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三方会谈与论证明确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主体、

学生个人的责任,从政治、经济、文化、产业、科技、

制度等方面,为校企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具体而言,

地方政府应当建立专门的资金支持体系,对高职院校

予以更多的资金支持,对积极投入校企合作的企业给

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基础平

台,最大限度地摒弃消极影响因素,才能够使校企合

作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更多的

人才支持。

总体而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校企共同培

育国际型人才是实现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学生核

心诉求的重要途径,需要当地政府、企业、高职院校

及学生四方主体的密切合作,进而为“一带一路”建

设提供更多的支持。

4.2 提高高职院校的发展实力

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科研能力、学生素养都会

对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

对每一处缺陷进行补足,实现办学质量与人才专业能

力共同提升的目标,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满

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利用国

家、地方政策资源,在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科研投入、

专业拓展、教学管理等多个层面上取得突破,从而争

取企业的认可与支持[8]。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

高职院校更需要通过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培养出满

足“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4.3 增强高职与企业合作的融合度

高职院校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根据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完备的人才培养计划,再进一

步设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促进校企互惠互利的发展

策略。作为高职院校的直接利益主体,企业也应该着

眼于未来,在人才开发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主动融

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增强高职院校与企

业深度合作融合度。

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建设需求,对企

业文化、沿线国家文化、制度等进行研究,将优秀的

“一带一路”校企共育案例,吸收到本专业文化以及

课堂教学中,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内文化、国际视野与

专业技能的有机融合。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加强

学生专业素养、综合能力的培养,围绕“一带一路”

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制定培养模式与目标、构建课程

资源与教学内容、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评估培养质

量等多个环节“多下功夫”。在校企进行深度合作的

同时,高职院校在产学研过程中所提出的前沿理念和

研究成果,还能够对企业的技术发展起到极强的促进

作用。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

和工艺也能够对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加以拓展,最终

达成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成果共享、互利共赢的局面。

5 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沿线地区高职

院校校企合作在运行机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等多个领域已经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囿于宏观外部环境、高职院校自

身发展以及各主体关系等因素的限制,校企合作的深

度不足。为了消除相关因素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

地方政府、当地产业、学生个体四方主体应当勠力同

心,构建“四位一体”的协作机制,在产学研合作机

制的基础上开创新的合作格局,为“一带一路”倡议

的实施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张虹,王媛媛.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职教育

校政企合作研究:以连云港市高职教育为例[J].中小企业

管理与科技,2020(30):99-101.

[2]王晓乐.连云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服务“一带一

第33页

027

“一带一路”倡议

路”建设发展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34):56-57.

[3]肖敦交,陈光荣.“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高职院

校国际化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

究,2022(5):72-76.

[4]黎明虹,王燕玲.“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校企命

运共同体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1):218+220.

[5]吴宝明.“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国际化探

究[J].教育与职业,2020(22):56-60.

[6]余 侠.云 南 高 职 教 育 服 务“一 带 一 路” 国 际

合作项目探索:以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丝

路,2022(9):1-3.

[7]刘兴凤,林红梅.“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国

际化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与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21,20(3):74-78.

[8]施秦.“一带一路”战略下创新高职国际贸

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助推企业“走出去”[J].经贸实

践,2018(22):295+297.

Study on the Practice of Deep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under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Lin Shanqian

(Xiamen Ocean Vocational College, Xiamen 361012)

Abstract: Deepe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essential means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n inherent need for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o this end,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practi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region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and some important node cities, so as to further examine the link between the two and to bring

into full play of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government,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According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in terms of 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its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Key words:“Belt and Road”;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actice

(校对:拜亚丽 赵一)

第34页

028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发

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20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来到葡萄种植园,同

正在作业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交流,了解葡萄种植技术、

产品销路和收入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人民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习近平总

书记对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提出了“假以时日,10年、

20年,当惊世界殊”的要求。宁夏推动“葡萄酒+旅游”

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

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当惊世

界殊”愿景目标的战略抓手。

葡萄酒旅游是一种集一产(种植业)、二产(酿

造业)、三产(文化旅游业)于一体的特色专项旅游,

是多产业融合的复合产业[1]。葡萄酒旅游在以法国、西

班牙为代表的“旧世界”产区和以澳大利亚、美国为

代表的“新世界”产区已非常成熟,但在我国仍处于

初级探索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内葡萄产区的发展,

国内学者对国际葡萄酒旅游发展经验、国内葡萄酒旅

游资源评价、市场营销、发展策略等研究已初成气候,

但对葡萄酒与旅游融合路径等研究相对较少,且多为

理论研究,实际操作性不强。本文以产业融合理论为

视角,探究宁夏葡萄酒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路径。

1 宁夏葡萄酒旅游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宁夏贺兰山东麓凭借独特的自然条件,成为我国

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2],年接待葡萄酒旅游人

数达120万人次以上,拥有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

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

博览会两个国字号平台。2021年9月,宁夏被全球葡萄

酒旅游组织(GWTO)授予“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

称号。目前,宁夏葡萄酒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

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1.1 政策引导式融合

宁夏从1996年制定《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

基地规划方案》,到2008年制定《宁夏农业特色优

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都是对葡萄

种植及葡萄酒生产加工进行规划支持。2011年是宁

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中国(宁夏)贺兰

山东麓葡萄产业及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2011—

2020年)》施行,宁夏葡萄酒产业异军突起。11年

来,宁夏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葡萄酒旅游的政策文

件。2021年5月,国务院批准宁夏建设国家葡萄及葡

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是我国首个特色产

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3],让贺兰山东麓产区的“葡

萄酒+文旅”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农村部、

工信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联合印发《宁夏国家

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

案》,标志着葡萄酒发展政策从省级支持层面上升到

国家级战略。

宁夏葡萄酒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李怀宇 1

贺 茜 2

(1.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宁夏 银川 750004;2.宁夏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宁夏葡萄酒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是必然趋势。目前,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已有一定基础,初步形成政策引导式、包抓推进式、酒庄自发式、活动营销式四种融合方式,但仍处于初级探索

阶段,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立足中国自有的葡萄酒文化,拥抱元宇宙旅游等最新技术潮流,以科学完

善的产业融合机制为引领,走出宁夏特色的葡萄酒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为世界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建设

提供宁夏实践样板。

关键词: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2-20

作者简介:李怀宇(1989— ),男,二级主任科员,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文化旅游研究。

贺茜(1993— ),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环境经济研究。

第35页

029

区域创新合作

1.2 包抓推进式融合

2020年,自治区党委建立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包抓工作机制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抓工作机制,

共同推进葡萄酒旅游发展,葡萄酒旅游的组织领导得

到空前加强,资源协调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包抓机制

建立后,宁夏全力建设综合试验区,成功申办中国(宁

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并举办中法葡萄酒文

化论坛等10余项子活动,以国家级节会展示葡萄酒文化

魅力、旅游活力、产业实力。葡萄酒、文旅产业包抓机

制共同实施了贺兰山漫葡小镇提升改造、青铜峡鸽子山

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小镇建设等重大项目,加快酒庄旅

游产品创新,宁夏葡萄酒旅游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1.3 酒庄自发式融合

宁夏部分葡萄酒庄充分发挥葡萄酒产业在生态观

光游、休闲度假游、高端体验游中的独特优势,推出

多条酒庄旅游线路,开发了葡萄田园风光游、酒堡酒

窖参观游、葡萄酒品鉴游、“葡萄地认植计划”等特

色酒庄旅游项目,深度开发葡萄酒观光体验工厂、葡

萄酒庄精品民宿酒店、葡萄酒庄婚庆基地、葡萄酒文

创体验基地等,以提升酒庄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目前,

宁夏贺兰山东麓共有酒庄210余家,其中,张裕摩塞尔

十五世酒庄、志辉源石酒庄、巴格斯酒庄、贺东庄园、

米擒酒庄、玉泉国际酒庄、森淼酒庄等13家酒庄被评

为国家A级景区,志辉源石酒庄等4家酒庄被评为4A级

景区,志辉原石酒庄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4 活动营销式融合

宁夏将葡萄酒作为文化旅游营销推介过程中最独

特的IP和核心吸引物,邀请志辉源石、西鸽等酒庄参

与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及华东、华南、川渝等10余场

旅游推介活动,拍摄制作300部以“葡萄酒之都”等IP

为主题的微视频、短视频在线上平台传播推广。借助

电视剧《山海情》热播,推出“山海情”互动体验葡

萄酒主题游产品。将葡萄酒元素融入宁夏非遗旅游品

牌打造,对接“葡多多”等文创旅游品牌产销供应链,

丰富葡萄酒周边产品。宁夏文旅部门支持葡萄酒进景

区、酒店、民宿,在贺兰山漫葡小镇、志辉源石酒庄

举办星空朗读活动“走进宁夏”等节会,举办红酒马

拉松、烽火夜跑、贺兰山“野奢”等特色文旅活动,

开展了贺兰山红酒音乐节、贺兰山红酒嘉年华、“贺

兰之旅美酒之约”百团千人酒庄行等活动,带动了贺

兰山东麓葡萄酒长廊旅游、餐饮、酒店等业态的发展,

进一步带动并刺激了葡萄酒消费。在沙坡头景区布设

最佳观星点,配备葡萄酒,营造看星空、品红酒的观

星体验。宁夏文旅厅举办了“宁夏导游葡萄酒鉴赏能

力培训班”,81名导游获得初级品酒师资格证。

2 宁夏葡萄酒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矛盾

总的来看,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产业融合

发展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产业融合度低且不成熟,

主要存在以下矛盾和问题。

2.1 葡萄酒西方舶来文化和东方在地文化的矛盾

文化是葡萄酒旅游的灵魂。葡萄酒之于西方,就

如同茶之于中国,是西方文化象征之一,葡萄树曾被

西方称为“生命之树”,葡萄酒在西方社会、文化、

宗教、艺术和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葡萄酒虽已

有两千多年历史,但纵观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酿酒

史,葡萄酒被称为“胡酒”,近代以来葡萄酒被认为

是西方舶来品,我国葡萄酒历史底蕴和文化渊源的挖

掘不够深入,具有中国印记的葡萄酒文化表达不足,

且未得到足够重视。

2.2 葡萄酒旅游主题性与酒庄旅游同质化的矛盾

葡萄酒是葡萄酒旅游的核心主题。酒庄作为葡萄

酒旅游重要的宣传场景、资源载体,所开发的旅游产

品大多为“酒窖参观—葡萄园观光采摘—葡萄酒品鉴”

的浅层次观光游览,基于游客体验的旅游产品项目很

少,商、养、学等业态缺失,旅游项目过于单一、同

质化严重,复游率低。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大

部分葡萄酒酒庄是由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企业

转化而来,旅游是后期扩展的产品,有的甚至不是

核心和主流产品,最初没有按照发展旅游或产业融

合的思路来打造旅游基础设施[4],导致“食住行游购

娱”方面的葡萄酒旅游基础设施整体还比较薄弱。

面对游客对泛空间、多类型产品的综合性消费需求

的日益提高,单一旅游酒庄无法独自提供旅游目的

地的综合性服务,葡萄酒旅游亟须由点线旅游向板

块旅游转型。

3 产业融合视域下宁夏葡萄酒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路径

葡萄酒旅游在世界著名葡萄酒产区已非常成熟。

相较于以法国、西班牙为代表的葡萄酒“旧世界”国

家和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的“新世界”国家,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为代表的中国葡萄酒产区起步虽

晚,但发展快、关注度高,既不属于“旧世界”,也不

属于“新世界”。必须抓住建设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

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历史机遇[5],立足中国自有的

千年葡萄酒文化,拥抱元宇宙旅游等最新技术潮流前

沿,以科学完善的产业融合路径和体系作为规范标准

第36页

030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和指导,走出一条与“旧世界”产区与“新世界”产

区和而不同的葡萄酒旅游发展道路,实现由换道追跑

到并跑再到领跑,打造国内知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助力实现“当惊

世界殊”,为世界级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宁夏

实践样板。

3.1 以文化特色为核心,坚定中国自信,促进文化

和合

葡萄酒旅游文化包含深厚的自然生态文化、历史文

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等,是葡萄酒旅游的灵魂和精

髓,对其融合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必须坚持中国葡

萄酒文化自信,以东方风格、中国特质为核心,保持

宁夏在地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特色性,坚持故事先

行,设计开发能够传递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的特

色地脉、人脉和文化记忆载体,形成旅游吸引力和文

化活态化。

3.1.1 诠释葡萄酒中国化表达方式

树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厘清中国原生

葡萄及葡萄酒悠久历史脉络,深度发掘葡萄酒中国文

化底蕴,汲取千年茶酒精华,赓续千年文脉,根植中

国风土,致力打造具有中国文化、中国风味、中国气

质的葡萄酒,走出和而不同的发展之路。构建中国葡

萄酒旅游文化表达话语体系,引入诗词歌赋、经史子

集、古建筑、文物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创新融

合中国现当代文化,将葡萄酒旅游文化从西方语境转

换为中式表达。

3.1.2 讲好贺兰山东麓地域文化故事

深入挖掘贺兰山东麓历史文化、农耕文化、黄河

文化、移民文化等内涵,加强葡萄酒文化与贺兰山地

域文化的融合,推进贺兰山岩画、长城遗址等文物保

护与文物旅游有机结合,讲好蒙恬屯垦戍边、唐太宗

灵州会盟、郭守敬修渠治水等历史故事,讲好宁夏引

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天下黄

河富宁夏”的黄河故事,讲好“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奋斗故事。创新展示韩美林艺术馆等现当代文化,重

点打造《山海情》影视基地、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

镇等,拍摄葡萄酒题材影视剧,创排代表贺兰山地域

特色的文艺作品,提升地域文化厚重感和感召力。

3.1.3 打造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文化品牌

当前,宁夏葡萄酒旅游已进入大产业、大规划、

大形象、大合作时代。实施“贺兰山东麓”知名品牌

培育行动,以“1+2”为重点发展方向,集中资源打造

“贺兰山东麓”1个核心IP,“葡萄酒紫色名片”和“葡

萄酒旅游目的地”2个子IP,共享一个品牌、共推一个

IP、共树一个形象。设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目的

形象标识,构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大宣传格局,

鼓励国际旅游组织及葡萄酒旅游组织的高端论坛落地

贺兰山东麓,形成高端文化引领。

3.2 以规划设计为导向,统筹规划布局,促进资源

整合

葡萄酒产地和旅游区所在区域为葡萄酒与文旅融

合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与资源载体。必须拓展

国际化视野,对标世界级标准,立足中国化实践,做

到高起点布局、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推动宁夏葡

萄酒“走出去”、广大游客“走进来”,打造国内外游

客向往的葡萄酒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集聚区和宁夏本

地群众乐享生活的“后花园”,实现主客共建共享。

3.2.1 引入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理念

借鉴国际经验,以葡萄酒旅游目的地为整体设计

打造理念,引进世界一流设计理念,引入国内外顶级

团队,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进行精准定位、整体

规划、总体运营。立足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资源禀赋、

形象特点、区域优势,促进沿线各市、县(区)特色化、

差异化、个性化、集聚化发展葡萄酒旅游。坚持塑点、

串线、扩面,整合提升贺兰山东麓国道110线两侧葡萄

酒庄、葡萄酒小镇、旅游景区、文化遗迹、生态景观

等特色资源,打造中国最具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旅游产

业带。集中优势资源,支持银川市建设贺兰山东麓葡

萄酒旅游核心区。

3.2.2 构建葡萄酒旅游规划体系

自治区党委、政府编制《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

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葡萄酒旅游涉及市、县(区)

政府编制本地区葡萄酒旅游发展控制性详规;各旅游

酒庄编制葡萄酒旅游专项规划,如有关食住行游购娱

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应与酒庄自身的建筑风格、特色

文化、接待容量相匹配。将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

游目的地纳入宁夏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

规划,加强与生态文明、自然保护地体系、林业草原、

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

3.2.3 制定中国葡萄酒旅游标准

实施葡萄酒旅游目的地标准化管理,以标准体系

规范自身发展、增强外界话语权。制定符合国际通

行范例、彰显中国风格和宁夏特色的葡萄酒旅游标

准体系。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及其他国内外标

准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制定《葡萄酒旅游产品标

准》《葡萄酒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管理规范》《葡萄

第37页

031

区域创新合作

酒旅游服务质量规范》等,量化建设指标、明确评价

体系,建立游客满意度调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鼓励

涉葡萄酒旅游企业开展管理体系和服务认证,对通

过认证的企业予以适当奖励。

3.3 以产品体系为支撑,重塑产业形态,促进业态

聚合

将葡萄酒元素贯穿吃、住、行、游、购、娱等各

个环节,把旅游活动融入葡萄种植、采摘、加工和葡

萄酒品鉴、文化推广各环节,延伸产业链,促进价值

重构,加速葡萄酒旅游全要素融合步伐,以产业融合

形成各相关产业集聚,构建葡萄酒产业区、旅游区空

间融通、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3.3.1 推进葡萄酒旅游与“六新六特六优”产业

融合

主动对接宁夏“六新六特六优”重点产业优势,

推动葡萄酒旅游与农业融合,借助枸杞、牛奶、肉牛、

滩羊、冷凉蔬菜等农特产品优势,将“碎片化”的农

产品资源打造成为附加值高的品牌旅游商品。推动

葡萄酒旅游与工业融合,以葡萄酒和枸杞质量检验

检测中心、实验室、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等为平台,打

造葡萄酒旅游“第一站”。推动葡萄酒旅游与服务业融

合,借力会展博览,举办葡萄酒文化旅游各类节会,整

合区内追溯体系,加快构建更加完备的葡萄酒旅游产业

体系,打造多业态融合、高综合产值的复合产业。

3.3.2 推动葡萄酒与旅游要素深度融合

做精特色美食,推出与葡萄酒相适配的“佳酿

配佳肴”精品菜系。做优住宿服务,创意开发“贺兰

山”“葡萄酒”“星空”等文化元素主题酒店、品牌民宿,

建设葡萄酒文旅小镇,提升西夏区漫葡小镇住宿接待

能力,形成美食汇集、演艺荟萃、游客会聚,打造葡

萄酒旅游主客共享新空间。强化立体交通,打通贺兰

山东麓葡萄酒旅游交通大通道,对部分区域内部道路

不畅、存有断头路等问题进行优化提升,合理增设以

葡萄及葡萄酒为主题的旅游风景道、旅游步道、骑行

专线等慢行系统,实现“快旅慢游”。突出特色旅游,

推动酒庄与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捆绑式开发,如酒庄资

源和镇北堡影视城、沙湖等景区融合,开展影视美酒

体验游、自然风光观光游等,构筑新的旅游吸引物,

吸引大众市场。突出特色购物,创意研发与改良包装

葡萄酒特色旅游商品,形成系列化、时尚化、规模化、

品牌化产品体系,打造成为旅行必购“宁夏礼品”品

牌。做特娱乐服务,提升《贺兰山盛典》等旅游演艺,

丰富贺兰山东麓旅游娱乐内容。

3.3.3 推进葡萄酒与旅游关联行业融合

推进葡萄酒旅游与体育融合,提升健身休闲、户

外运动、赛事观摩、探险探秘等旅游业态,开发贺兰

山徒步露营、极限运动、葡萄酒马拉松等动感体验

产品,为葡萄酒旅游增添现代气息。推进葡萄酒旅游

与康养融合,支持在葡萄园集聚区建设葡萄酒康养项

目,配套温泉理疗、保健康体、美容等产品。推进葡

萄酒旅游与教育融合,编制彰显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

化推广课程,建立中小学生葡萄酒研学实践基地,开

发研学、亲子等专项旅游产品。推进葡萄酒旅游与新

型城镇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紧密结合,促进葡萄

酒旅游同美丽乡村、美丽酒庄、美丽田园融为一体,

布局打造葡萄酒旅游街区。

3.4 以科学技术为引领,拥抱前沿技术,促进技术

融合

以“科技创新、数字赋能”理念,深化科技智能

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中的应用,加强资源、设施、

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推动葡萄酒旅游“上云、

用数、赋智”。

3.4.1 建设数字化智慧化服务平台

全面梳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资源,精准

采集产区数据,在全国率先建立葡萄酒文化旅游数据

库。鼓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

所运用数字化技术,创作葡萄酒旅游特色数字文化体

验产品。推进宁夏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

促进葡萄酒旅游板块“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体

验、智慧营销”。推进产区风土、园区原料、酿造加工、

葡萄酒成品、灌装、储存等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综合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游客出行引导和旅游资

源优化配置,及时提供旅游景区、线路、交通、气象、

住宿、医疗等服务。

3.4.2 丰富数字化场景

发展沉浸式业态,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5G+4K/8K超高清、无人机等新技术在葡萄酒文化旅游

场景的广泛应用,向沉浸内容移植转化,丰富虚拟体

验内容。围绕历史文化风貌区、酒庄等地标性建筑和

景点,运用“数字人”讲解、增强现实导览等技术,

拓展全景旅游等新模式。引导全息投影、体感交互等

技术与赛事、演唱会、音乐会等结合,打造葡萄酒旅

游沉浸式“云现场”,升级传统演艺赛事体验。

3.4.3 培育“元宇宙”新赛道

与西方提出的“构建去中心化虚拟世界”的元

宇宙路径显著不同,以“虚实交互、以虚强实”为葡

第38页

032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萄酒旅游元宇宙建设核心,加强前沿技术突破、前瞻

领域布局。结合西部数谷建设,强化葡萄酒旅游“元

宇宙”新赛道布局,支持在宁夏打造全球首个“元宇

宙”酒庄,建设首个“元宇宙”红酒(科技)博物馆,

鼓励葡萄酒“元宇宙”应用产品在贺兰山东麓汇聚展

示、融合迭代,打造以信息化为标签的葡萄酒旅游目

的地,跳出西方路径、走出中国道路,让贺兰山东麓

葡萄酒旅游出彩破圈。

3.5 以政策协同为保障,强化机制创新

“葡萄酒+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和

支持。加快产业发展从葡萄酒要素配置向葡萄酒旅游服

务体系构建转变,围绕葡萄酒旅游做好服务系统构建。

3.5.1 建立全域统筹的领导管理体制

统筹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抓工作

机制力量,成立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葡

萄酒文化旅游领导小组,加强政府引导,积极推动葡

萄酒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跳出传统依靠政府投资、

配置资源、管理经营的思维模式,通过市场与资源共

享,打破产区行政区划限制,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

联性和地理空间的邻近性,强化部门联动和区域联合。

3.5.2 建立高效的政策供给体系

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协同推动产业投资、环境保

护、就业服务、区域合作等政策落实,新增支持世界

级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人才、土地、财政、金融、

保险、税收等政策,实施葡萄酒旅游重大项目审批“绿

色通道”。加强财政金融支持,设立葡萄酒旅游专项

资金,搭建社会化融资平台。保障葡萄酒旅游项目用

地,支持利用农业、产业配套设施用地建设葡萄酒旅

游道路、葡萄酒旅游驿站。

3.5.3 加强人才智力支持

立足葡萄酒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协同服务地方

的高校圈、企业圈,开展葡萄酒旅游技能型人才教育

培训,培养国际导游等专业人才。探索推动导游、星

空讲解师、品酒师、侍酒师等业务互通,培育培养熟

悉中华传统文化、深耕宁夏地方文化、通晓葡萄酒文

化知识的“一专多能”导游、侍酒师队伍。建立葡萄

酒旅游专家智库和专业人才信息库,为葡萄酒旅游提

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红梅,魏娅丽,陶雨芳,等.文旅融合视域下贺

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酿

造,2021,40(3):216-220.

[2]孔繁嵩,孟喜龙.中国葡萄酒旅游产业现状及提升

策略[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21(5):77-81.

[3]穆 维 松,吴 晓 倩,齐 建 芳,等.中 国 葡 萄 酒 产 业

发展形势及市场需求特征分析[J].中外葡萄与葡萄

酒,2022(4):81-89.

[4]曾春水,王磊,王灵恩.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酒旅

游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北方园艺,2019(3):167-175.

[5]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自治区人民

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

“十 四 五” 规 划 的 通 知[EB/OL].(2021-10-09)[2022-

08-26].https://www.nx.gov.cn/zwgk/qzfwj/202110/

t20211009_3076385.html.

Study on the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Ningxia Wine and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Li Huaiyu1

, He Xi2

(1. Resource Development Division,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Yinchuan

750004;2.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Ningx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Yinchuan 750021)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trend, at present, the integration of wine and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eastern foothills of Helan

Mountains in Ningxia has been based on a certain foundation, and four types of integration have been formed initially, namely,

policy-guided, contracted by government, winery-initiated and marketing, but i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due to multiple constraint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Ningxia should take hold in China’s wine culture, embrace the frontier of the lates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such as meta-verse tourism,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perfect integration mechanism, leading a unique route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with Ningxia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ide a mode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wine tourism destination.

Key words: Win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path

(校对:郭雁华 赵一)

第39页

033

区域创新合作

经济发展是以自然资源消费量增长为基础的。只

有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

展。甘肃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正在全

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紧抓“一带一路”建

设的机遇,构建甘肃开放经济新体系,推动甘肃经济

社会高质量发展。然而,甘肃省目前存在能源利用效

率较低、能源结构不甚合理、能源依存度较高,以及

环境污染较严重等问题,制约着甘肃省经济高质量发

展。本文通过对甘肃省能源消费进行研究,定量分析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甘肃省进行能源产业

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并进一步基于改善能源结构为甘

肃省经济增长提出建议。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能源消费和

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并且大部分学者认为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的关系。

李鹏(2013)[1]在对1995—2008年我国电力消费水

平和增长的实证分析检验中发现,这种变化是由单向

格兰杰原因引起的,而且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

此,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

具有相互依赖的关系。汪旭辉等(2007)[2]借助协整检

验与Granger因果检验,对1978—2005年中国电力消费

量和GDP的变化情况开展了深入研究,认为电力消费

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持续平衡的关联,即电力消

费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互相依存的关联。韩

智勇等(2004)[3]进一步探讨了这一问题,通过研究发

现,1978—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

间存有双边关系,但并不具备长久协整性。吴巧生等

(2008)[4]经过对1986—2005年我国各地能源消费与经

济增长的数据进行解析,发现这种关系在较长时间内

是双向的。然而,在不同地区,能源消费与GDP之间的

关系存在差异。Yu等(1985)[5]经过实证研究发现随

着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能源消费也会相应地提

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经济数据,分

析甘肃省能源及经济现状。此外,借助协整分析方法,

定量研究甘肃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本

文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甘肃发展年

鉴》等,并利用Eviews、Excel等软件进行相应的计算。

3 甘肃省能源消费及经济发展状况

1990—2018年,甘肃省GDP总量呈现出稳步增长

的趋势,从1990年的242.8亿元增至2018年的8 246.07亿

元。1990—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最大,

增长了约56倍;增幅排名第二的是第二产业增加值,

2018年达2 794.67亿元,较1990年增长约28倍;2018年

甘肃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21.3亿元,较1990年增长

了约14倍。甘肃省能源消费总量在1990—2018年上升

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马 昊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并且受到越

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甘肃省1990—2018年能源消费总量和地区生产总值时间序列资料的分析,构建了计算

经济回归模式,并使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分析了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分析表

明:甘肃省能源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长期发展的均衡关系,即经济增长能够有效推动能源消费水平

提升,而能源消费水平提升也能够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2-12

作者简介:马昊(1996—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与社会统计。

第40页

034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趋势明显,2018年甘肃省能源消费总量较1990年增

加了5 647.98万吨标准煤,这一变化表明甘肃省正在

努力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02—2014

年,甘肃省能源消费速率逐年加快,年平均增长率达

11.4%。甘肃省1990-2018年能源消费总量和GDP的变

动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1990—2018年甘肃省GDP和能源消费增长情况

4 计量模型与数据

4.1 计量模型的设定及变量说明

本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探究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经

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具体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lnEC=α+βlnGDP+ε

lnEC是一个被解释变量,它反映了能源消费水

平,代表能源消费总量取对数。lnGDP则是一个解释变

量,代表甘肃GDP取对数。β是回归模型系数,α是

常数项,ε是误差项。本文通过使用能源消费总量(EC)

和地区生产总值(GDP)的自然对数来减小时间序列

中的异方差[6]。通过对变量实行对数变换,可以保持原

数列的协整性。

4.2 数据的来源

本文搜集了1990—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甘

肃发展年鉴》中的数据,主要使用甘肃省的能源消费

总量以及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其中,甘肃省能源消

费总量的单位是万吨标准煤,而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

的单位是亿元。

5 计量结果和实证分析

5.1 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时间序列是否具有单

元根的方法,它可以用来确定非平稳序列是否具有单

元根。ADF检测是最常见的单位根检验方式,它可以

用来检测变量lnEC和lnGDP的平稳性,从而更好地了解

序列的稳定性[7]。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和lnEC

的时间序列不是稳定的,但通过一阶差分后,它们变

得稳定,均为一阶单整,应该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

它们之间的关系。

5.2 协整检验

协整理论认为,当多个单位根序列具有“一致的

随机趋势”时,普遍采用的消除随机趋势的方法是线

性组合。由于回归模型中只存在lnGDP和lnEC两个变

量,它们之间只能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因此无法实现

完全的协整。本文采用EG-ADF两步法对lnEC和lnGDP

的回归方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8-10]。

第41页

035

区域创新合作

lnEC=5.384 140+0.395 321×lnGDP,(R2

=0.962 487,

F=718.412 4)

经过单位根检验,表2显示了残差序列的结果。

根据表2的结果,残差序列的P值为0.000 8,而ADF

值低于5%的显著性水平临界值,这表明lnGDP与lnEC

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这二者的线性组合是平稳

的,也就是甘肃省能源消费总量与甘肃省地区生产总

值之间的均衡关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

5.3 Granger因果检验

根据协整检验结果,甘肃省能源消费总量与地区

生产总值之间具有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然而,仍需要

进一步探究提高能源消费水平是否会推动经济增长,

或者它们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

可以确定lnEC和lnGDP相互之间的关系。根据VAR定阶

准则,本文确定2作为滞后阶数,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结 果 显 示,在5%的 显 著 性 水 平 下,lnEC和

lnGDP互为格兰杰原因。这说明,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

与能源消费总量在二阶滞后条件下相互之间具有格兰

杰因果关系,即甘肃省能源消费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反之甘肃省经济增长也能促进能源消费水平的提高。

表1 平稳序列检验

变量 ADF检验值 P值 结论

lnGDP -1.868 065 0.644 0 不平稳

lnEC -1.956 835 0.598 6 不平稳

DlnGDP -4.252 0.003 平稳

DlnEC -2.062 0.025 9 平稳

注:滞后阶数的确定是基于SIC准则。

表2 残差序列单位根检验

残差序列 ADF检验值 5%临界值 P值 结论

εi -3.572 -1.711 0.000 8 平稳

表 3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原假设 滞后阶数 观察值 F 值 P 值

lnEC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 2 27 10.707 0.005

lnGDP不是lnEC的格兰杰原因 2 27 12.05 0.002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第一,本文经过协整分析后发现,1990—2018年

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相互之间具有均

衡关系并长期存在。当GDP增加1%时,能源消费总量

也会增加0.40%,这说明甘肃省经济增长对该省的能源

消费有正向推动作用。

第二,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甘肃省能源消

费水平的增长与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之间存在

着密切联系,即能源消费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推动经济

发展,而经济发展也会对能源消费水平产生积极的影

响。甘肃省作为能源大省,其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密

切相关,即使在后工业化时代,甘肃省的经济增长仍

然是能源消费的重要推动力。

6.2 建议

第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

构。甘肃省应引导产业科学布局、推动产业升级,逐

渐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产

业群、低碳产业带。同时,甘肃省也可积极推进能源

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重点着眼于现代能源系统,制定长期发展

计划。建立有效的节能机制,规划风能、太阳能和其

他可再生能源,以适应未来的能源需求。加强风能、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建立大型光伏能源生产基地。提

高多种能源统筹调控能力,统筹考虑煤电节能降耗改

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制造,实现“三改”联动。

提高工业、建筑和运输等关键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形成规范有序、管理高效的能源市场新体系。基

于前文的实证研究,甘肃省的能源消费对其经济增长

有很大贡献。因此,调整能源供应结构,提高能源效

率,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健全甘肃省绿

色发展的协调联动机制。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设

立绿色发展专项资金,拓宽经济发展融资渠道。其次,

第42页

036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建立健全甘肃省内各市州绿色发展的协调联动机制,

协同推动区域间的绿色发展。最后,充分发挥各参与

主体的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多元互动的绿色

发展推动力。

第四,加快构建能源互联网,实现能源资源优化

配置。构建能源互联网,对于统筹能源开发、配置和

利用,保障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供应,促进经济社

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

源互联网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根本

上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尤其是对可再生能源的

消纳、分布式电源的接入、需求侧管理效率提升产生

积极影响。例如,与传统的化石燃料发电厂相比,风

能和太阳能发电更加难以预测,因而其管理系统也更

加复杂。随着社会发展,企业和家庭也需要通过新的

方式来管理用电。因此,甘肃省可建设一种拥有更高

层次测量、通信、控制和保护功能的智能电网。基于此,

通信网络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以此确保甘肃省新能源

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第五,开源节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甘肃

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指出:“实行

能源消费总量弹性管理和能耗强度年度弹性管理,严

格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因地制宜完善

节能减排工作机制,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

动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

减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了从

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甘肃省可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

集聚,推动工业园区能源系统整体优化和污染综合整

治,鼓励工业企业、园区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

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同时,促进钢铁、有色金属、建

筑材料、石化、化工等关键行业的绿色发展。通过制

定“一企一策”的精准计划,确定相应步骤、行动节

点和预期目标。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进供

热、供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

共享,对进水浓度异常的污水处理厂开展片区管网系

统化整治,加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和

处置,发挥协同效应,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

物排放。此外,还可以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

料互供、资源共享,鼓励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

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以省级及以上工业园

区、企业集群为重点,建成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园区。

参考文献:

[1]李鹏.能源消费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于动态面板

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3,35(1):1-10.

[2]汪旭晖,刘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协

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J].资源科学,2007(5):57-62.

[3]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

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22(12):

17-21.

[4]吴巧生,陈亮,张炎涛,等.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关

系的再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

技术经济研究,2008(6):27-40.

[5]YU E S H,CHOI J Y.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Energy Finance & Development,1985,10(2):249-272.

[6]彭新育,贺慧慧.广东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

的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2):69-72.

[7]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

社,2001:121-142.

[8]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天

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84-192.

[9]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0:55-60.

[10]马薇.协整理论与应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

社,2004:107-125.

第43页

037

区域创新合作

Study on the Link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Gansu Province

Ma Hao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730020)

Abstrac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s inextricably link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has been

a research hot-spot among scholars, and has been attached increasing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Gansu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18, a computational economic regress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the link between the two is examined by co-integration test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n equilibrium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e., economic growth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vice versa. Based on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for the rational tapping and utilization of new energy are proposed.

Key words: Energy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Co-integration test; Granger causality test; Gansu Province

(校对:郭雁华 赵一)

第44页

038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随着全球经济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以二氧化碳

为主的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早已成为全球最受关

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而全球碳排放总量依然呈现持续

增长状态。因此,有效减少碳排放从而遏制全球温室

效应是影响各国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大课题。2020年

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力争二

氧化碳的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

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

出,为推进“双碳”目标,应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

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

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

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1]。

由此可见,碳排放与能源消费息息相关,碳排放问题

本质上是能源问题[2]。

2021年10月,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

“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这是南阳市加速发展

的重要机遇[3],同时也是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强劲活跃

增长极的重大挑战[4]。南阳市作为人口、经济、农业大

市及能源消费大市,如何以“双碳”目标为契机,在

能源发展领域走出创新、高效、节能、低碳的新路子,

是当地政府和学者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1 南阳市能源消费现状及存在问题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引擎[5],尤其南阳市作为新晋副中心城市,

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经济体,在现有发展

水平下仍要依靠能源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

力。因此,研究该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并指出能源消费

主要矛盾是制定减碳策略的重要前提。

1.1 南阳市能源消费总量发展特征

能源消费总量是区域经济一定时期内各种能源消费

的总和,是观察能源消费水平的直观数据,同时也是侧

面衡量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碳排放水平的直观指标。

笔者对南阳市“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进行

统计,并对同比增长率和定基增长率进行计算,如图1

所示。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南阳市2020年能源消费

总量折合标准煤1 382.2万吨,约占河南省的6.07%,较

河南省各省辖市及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同期能源消费

平均值高出0.51%。从定基增长率来看,相对于基准年

2015年,南阳市2020年度能源消费总量共增长9.72%,

年均增长1.95%,总体呈现加速增长趋势。从同比增长

率来看,“十三五”期间,南阳市年度能源消费增长率

虽有波动,但均处于逐年增长状态。其中,2020年较

2019年同期增长3.84%,为近5年最大增幅。目前,南

阳市正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其年度

能源消费总量在短时间内还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1.2 南阳市单位GDP能耗发展特征

单位GDP能耗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

直接体现能源利用效率,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消

“双碳”目标下南阳市能源消费状况及发展策略

赵 禹 苗宽宽 王新征

(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 479061)

摘要: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在“双碳”目标下,为加快推进南

阳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本文从能源消费总量、单位GDP能耗、产业能源消费特征和能源消费结构四个方面

分析研究了南阳市“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发展状况及问题,并从政策层面、能源层面和产业层面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双碳”目标;能源转型;能源消费;南阳市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2-20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南阳分院、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研究院、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2022年开放课题(党

的二十大专项)(YJY202216)。

作者简介:赵禹(1991— ),男,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管理;苗宽宽(1991— ),女,助教,

硕士,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管理;王新征(1979— ),男,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

第45页

039

区域创新合作

费之间的强度关系,并可间接反映年度节能减排政策

取得的效果。

对“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及南阳市单位GDP能耗

的同比下降率和定基下降率进行计算,如图2、图3所

示。由图2可知,2016—2019年南阳市单位GDP能耗整

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十三五”初期的两年内南

阳市节能降耗力度明显,但2020年单位GDP能耗反增

1.6%。由图3可知,相对于2015年,2020年南阳市单位

GDP能耗减少了19.08%,已超额完成河南省下降15%

的目标任务。

在“十三五”期间,南阳市节能降耗政策的实施

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发展趋势与河南省综合情况相同。

但对比发展情况,南阳市历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

均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在节能降耗方面仍有一定发

展空间。

1.3 南阳市产业能源消费特征

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有着紧密协调联系,两者相

互促进,相互制约,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经济增长存在

显著影响[6]。

产 业 结 构 发 展 方 面,2020年 南 阳 市 三 次 产 业

结构为16.6 ∶ 32.1 ∶ 51.3,与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

9.7 ∶ 41.6 ∶ 48.7相比,南阳市第一、三产业比重较大,

第二产业则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其具体体现为第二

产业水平不高,工业发展实力偏弱,过早出现了“去

工业化”倾向。为了持续发展南阳市副中心城市经济

体的区域带动和辐射能力,南阳市必须提升制造业核

心竞争水平、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7]。

产业能源消费方面,南阳市2020年第一产业、第

二产业、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四个能源消费部门及其

详细分类能源消费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第二产业占南阳市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的59.00%,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占比

48.70%。通过现有资料进行归纳、计算和对比,目前

南阳市四大高耗能行业分别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

业,黑色金属冶炼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和化学原料

制品业,其行业能源消费量、行业能源消费占比(行

业能源消费占比=行业能源消费量 / 除以南阳市能源消

费总量)、同比增长率如表2所示。南阳市四大高耗能

产业相对2019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特别是电

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作为第一大耗能行业,同比增

长率高达21.84%。南阳市第二产业(尤其是高耗能产

业)应当作为节能减碳的主要优化对象。

由此可见,南阳市目前正面临增强工业与减低能

耗的两重困境,同时也面临着在短期内推动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

1.4 南阳市能源消费结构特征

能源消费结构可直接体现各种能源的消费状况,

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区域污染物排放情况。

以2020年南阳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情况作为研究

对象,参考《南阳统计年鉴2021》对规上工业分行业

分品种的主要能源消费量进行测算。该年度规上工业

能源消费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次电力及热力

等其他能源的消费总量分别占规上工业的69.14%、

11.42%、6.47%、9.15%和3.82%,其中非化石能源

图1 南阳市“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及发展趋势

注:图中数据来自《南阳统计年鉴2021》。

注:图中数据来自《河南统计年鉴2021》及《南阳统计年鉴

2021》。

图2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与南阳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率

注:图中数据来自《河南统计年鉴2021》及《南阳统计年鉴2021》。

图3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与南阳市单位GDP能耗

定基(2015)下降率

第46页

040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占比达12.97%,相对于2015年消费比重提升约6%。

规上工业煤炭消费中,以原煤消费比重最大,焦炭次

之,其中原煤消费总量为766.4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

10.99%,占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55.67%;焦炭消

费总量127.0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8.42%,占规上工

业能源消费总量的11.00%。

由此可见,南阳市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较大,能源

消费品种较为单一,依旧体现为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

源结构,减排减碳压力依然较大。

2 “双碳”目标下南阳市能源发展策略

“十四五”时期是南阳市全面建成新兴区域经济

中心、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更是以“双

碳”目标为契机构建南阳市现代化能源体系的重要阶

段。依据南阳市能源发展现状,可从政策制度层面、

能源发展层面和产业调整层面进行论述。

2.1 扎实推进政策层面制度落实

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

合作,但更多是由政府进行主导[8],因此强化顶层设

计,以政府总体部署安排为主体是低碳能源转型最直

接的方式之一[9]。

第一,规划落实能耗总量及强度双控政策。能源

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分别是能源领域的预期性指

标和约束性指标,政府要以这两个指标作为调控手段

统筹调配能源消耗,建立明确科学统一的能源消费控

制指标标准。南阳市政府要综合评定考虑各县、区的

经济发展状况、能耗强度水平,并结合该地区重大建

设项目和五年发展规划等进行能源消耗总量弹性管

理,兼顾“公平性”原则。对于已完成市定的能耗强

度降低目标的县、区,可不再进行能源消费总量考核,

保证该区域符合政策发展战略导向存在一定的自由度

和连续性,兼顾“效率性”原则。

第二,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在能源管理体系

建设方面,南阳市政府应建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的制度框架,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标准、市场和监

管体系,构建以能耗“双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

为引领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机制,鼓励行业协会、

企业等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同

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能源消费主体在规划、建设、

生产、运营、消费等各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完善实

施监督和评估调整机制。在能源发展扶持引导方面,

南阳市政府可优化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管理机制,简化

优质项目上马流程。除此之外,可利用财政补贴、税

收优惠、鼓励投资等经济手段加大对新能源领域、能

源生产领域、能源安全领域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2.2 积极推进能源层面绿色发展

南阳市能源结构偏煤、能效不高,在满足经济持

续发展的基础上,南阳市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

立后破”的原则,积极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

和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

第一,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从目前的发展来看,

化石能源短期内无法被其他能源完全替代,因此可发

挥传统能源的托底作用,着力提升煤油气等化石能源

的清洁低碳开发水平。从技术上可大力发展技术已

较为成熟的清洁化“煤基能源”,配合发展“油基能

表1 2020年南阳市各部门行业能源消费占比

能源消费部门 能源消费占比 能源消费行业 能源消费占比

第一产业 1.80% 农林牧渔 1.80%

第二产业 59.00% 规模以上工业 48.70%

规模以下工业 9.60%

建筑业 0.70%

第三产业 17.30% 交通、仓储、邮政等 8.1%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 5.3%

其他服务业 3.9%

居民生活 21.9% 城镇 8.9%

乡村 13.00%

表2 2020年南阳市四大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情况

行业门类 年度能源消费量

(万吨标准煤)

行业能源消费占

市总能源消费比重

年度能源消费

同比增长率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64.97 19.17% 21.84%

黑色金属冶炼业 146.12 10.57% 9.08%

非金属矿物制造业 99.11 7.17% 5.56%

化学原料制品业 88.15 6.38% 1.14%

注:表中数据来自《南阳统计年鉴2021》。

注:表中数据来自《南阳统计年鉴2021》。

第47页

041

区域创新合作

源”,并快速提升已较为清洁的“气基能源”的消费

比重[10]。依据南阳市能源消费现状,针对高耗能的电

力、热力生产供应行业可加快火电结构优化升级,淘

汰落后煤电机组,加强工业生产余热的回收和利用。

依据南阳油田资源禀赋,可加大勘探力度,充分挖掘

油气生产潜能,既可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又可提升天

然气消费比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第二,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2021年作为“十四

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的关键一年,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由重大战略决策

向科学系统部署迈出了关键步伐[11]。南阳市可根据自

身资源优势,以发展光电、风电项目为主要方向。南

阳市风、光资源丰富,例如,方城县、南召县、社旗

县等属于太阳能辐射量高值区域,方城县、南召县

等在风能发电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潜能。“十三五”

期间,南阳市已在相应区域建设了初具规模的风力发

电、光伏发电基地。除风、光电项目之外,南阳市可

依据自身优势,辅以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抽水

蓄能等作为补充能源。例如,南阳市已推进建设河南

天池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多个生物质能热电联产项目

等。总之,当地政府应因地制宜推动非化石能源多元

协调发展,实现主体能源的更替、开发利用方式的根

本改变,全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3 着力推进产业层面节能增效

持续的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不仅是促进南阳市区

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能源结构合

理化的重要抓手。

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有效减少能源

消费并抑制碳排放[12]。南阳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总

体围绕“稳一、强二、进三”的基本思路,应在充分

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基础上,持续做强第二产业,继续

增进第三产业,尤其需要关注南阳市第二产业发展薄

弱的突出问题。在“双碳”目标下坚持新型工业化是

南阳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更加强调依靠技

术革新,是一种从传统能源投入型转变为以绿色能源

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要

以传统产业为基础进行绿色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

以高新产业为主导进行创新发展。

第一,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需要企业主体

坚持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实现新技术渗透及产业

融合互补提升的发展模式。依据自身传统优势产业,倒

逼抵消落后产能加速退出,有序推动能源资源集中优化

配置。在此基础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逐步促进

传统工业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发展集约型转变[13]。

第二,在高新产业创新发展方面,需要政府及企

业主体明确高新产业具有高投入性、高技术人才密集

性、高创新性和高成长性等特征[14],依据自身优势打

造绿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突出以绿色发展为主题、

以市场效益为导向、以高新科技发展为载体。南阳市

可充分利用当地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积极开展产学

研融合。政府及企业主体应持续优化并完善创新平台,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研发机构与企业研发中心作为

加强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促进区域、企业之间的资

源互动、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逐步突破技术发展壁

垒,优化高新产业格局。

3 结语

实施能源领域发展转型将是南阳市实现“双碳”

目标的重要现实路径。经研究发现,南阳市正处于增

强工业与降低能耗的关键发展阶段,能源消费总量仍

然快速增加,能源消费结构仍旧以煤炭为主,能源使

用效率尚有提升空间。结合现实情况,本文提出当地

政府应扎实推进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以促进能源绿

色发展为直接措施,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要手段,切

实推进南阳市绿色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隆平.张永生:二十大对实现“双碳”做了最

新战略部署[EB/OL].(2022-10-17)[2023-01-25].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746847380190121718&wfr=spide

r&for=pc.

[2]王新平,苏畅,文虎,等.双碳战略下中国能源工业

转型路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2,43(2):141-150.

[3]张占仓,卢志文.南阳市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

战略机遇与推进举措[J].南都学坛,2022,42(3):85-95.

[4]范恒山.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定位与战略

[J].经济研究参考,2022(5):14-19.

[5]逯进,郭梦璇.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与中国碳排放

模式的差异[J/OL].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

12-01:1-15[2023-02-22].http://kns.cnki.net/kcms/

detail/50.1205.T.20221130.1001.001.html.

[6]郑新立,范恒山,董雪兵,等.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进

区域协调发展:南北差距研讨会发言摘编[J].河北经贸大

学学报(综合版),2021,21(4):26-36.

[7]李晓华.工业经济为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J].财经

界,2022(22):18.

[8]张璐,龚乾厅.“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

战略推进的路径选择[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第48页

042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版),2022,21(2):12-23+111.

[9]葛舒阳.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法律制度完善研

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11):73-76.

[10]殷伊琳.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的现状及展

望[J].天津化工,2016,30(2):1-3.

[11]赵勇强,钟财富,李海.2021年非化石能源发展形

势分析与2022年展望 非化石能源发展:新动能、新突破

和新挑战[J].中国能源,2022,44(3):60-66.

[12]孙 攀,吴 玉 鸣,鲍 曙 明.产 业 结 构 变 迁 对 碳 减

排 的 影 响 研 究:空 间 计 量 经 济 模 型 实 证[J].经 济 经

纬,2018,35(2):93-98.

[13]梁慧超,刘淑真.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新型工业

化发展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12):106-

110.

[14]钟栋标.新形势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征及

其发展对策[J].商讯,2020(32):178-179.

Study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Nanyang City under the “Dual Carbon” Goal

Zhao Yu, Miao Kuankuan, Wang Xinzhe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479061)

Abstract: Energy is a key material basi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carbon

emissions. Under the goal of “dual carbon”,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the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ssues of Nanyang City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in terms of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GDP, trends and mix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accordingly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t the policy, energy and industry levels.

Key words: “Dual carbon” goal; Energy transform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Nanyang city

(校对:郭雁华 刘卿)

第49页

043

区域创新合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

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据统计,截至

2022年年底,恩施茶叶种植面积180万亩,茶叶基地总

面积占全省茶园面积的三成以上,年综合产值超过200

亿元,带动83万茶农增收。茶业作为恩施的特色产业,

已经形成以茶业为基础产业进行产业融合以及延伸产

业链的态势。茶旅融合就是利用茶产业的优势,与当

地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推动茶旅一体化,形成一种生

态环境、文化以及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同时

其也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本文

在产业融合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恩施茶旅融合发展

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助力乡村旅游

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茶产地茶旅产业的良性

发展。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相关研究

产业整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通过

相互渗透、交叉重组而整合为一个产业,逐渐形成新

产业的动态过程。农村产业融合是指农村一二三产业

的融合发展,其理论研究大多基于产业融合理论,许

多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动因、经济效

应、融合发展模式和路径等进行了研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提升

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要“构建农村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因此,构建农村一二三产

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同

时,也体现出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1]。

1.1.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农村产业融合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而科学合理的产业融合模式是其重要保障。我

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当前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进行了

研究。郭军等(2019)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模式主要包括产业整合型、产业延伸型、产业交叉型、

技术渗透型四种模式[2]。苏毅清等(2016)主要从两个

维度来划分,一是融合方向,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二

是融合结果,可分为吸收型融合和拓展型融合[3]。周振

华(2003)依据产业融合的内在结构来分类,分为产

品融合、业务融合以及市场融合[4]。梁立华(2016)把

农村地区三次产业融合的主要模式分为交叉性融合模

式和重构性融合模式两种[5]。熊爱华等(2019)以农业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茶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朱恒霄 刘 洋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5)

摘要:茶旅融合是以茶业为资源,并把旅游作为该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将两者一体化,形成新的产业链,同

时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州的茶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积极发展茶

文化产业无疑是振兴恩施州乡村经济的一条重要出路。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推动茶文化与旅游行业的融合,形成

新业态,也有利于恩施州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以恩施州茶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为切入点,对比国内

外在研究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方面的不同,以更好地促进恩施州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目的,通过SWOT分

析法对恩施州茶旅融合进行分析,提出了恩施州茶旅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茶旅融合;发展路径;恩施州

中图分类号:F842.6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3-03-13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JJ40191);湖南省教育厅项目(20K069)。

作者简介:朱恒霄(2002— ),男,研究方向为农林经济管理;刘洋(1989— ),男,讲师,博士,研究方

向为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

第50页

044

中阿科技论坛 2023年第4期

经营主体为研究切入点,将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划分为

农业经营主体沿产业链向前后延伸,农业经营主体拓

展农业新功能,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应用先

进技术三种类型[6]。根据已有的研究,学者们从多个维

度、不同视角来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进行分析。邬

燕等(2018)研究指出,产业融合模式的选择是产业

融合成功的关键,融合行为选择的首要标准是实现利

益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7]。

1.1.2 乡村振兴战略下茶旅融合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茶旅融合发展具有必要性。很多

学者在研究中提到,我国具备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业的

良好条件,因此茶旅融合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余昕

(2017)在研究中提出采取资源整合、营销组合等方式,

将茶产业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具有非常强的可行性和

可操作性,是帮助茶产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8]。

黄春等(2021)以江西资溪县的“资溪白茶”为

例,主要从生态优势和茶旅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

提出了茶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方法[9]。林曼瑜等(2022)

以广东省开平市大沙镇为例,从融合发展优势和基础

以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来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10]。此外

还有刘新永等(2022)对福建宁化县茶产业进行SWOT

分析及其发展策略研究时,提出打造5条“森林康养+

红色+客家”茶文旅融合路线,为茶旅融合发展拓宽了

渠道[11]。

1.2 国外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外针对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融合的研

究也越来越多,很多学者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

展提供了较好的路径。

1.2.1 农业旅游相关研究

Hollas等(2021)通过对美国向游客开放的1 834个

农场和牧场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经营者的经营年限、

农场规模(耕地面积和农业总收入)、提供农产品销售、

提供活动和娱乐等因素与农业旅游盈利能力的提高存

在正相关关系,非农产品销售和女性经营者与农业

旅游盈利能力负相关[12]。Yu等(2021)对夏威夷从

事农场旅游的农民进行定性田野研究,发现农民参

与农业生产的动机包括追求更高的利润、有效利用

农业资源、更好地教育人们了解其食物来源以及延续

农村文化传统[13]。

1.2.2 文化遗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Garrod等(2000)提出遗产旅游通常被认为是游客

在展示历史文物的空间中进行的活动[14]。文化遗产旅

游是任何一种与历史建筑、艺术作品、美丽风景以及

其他类似方面有关的旅游[15]。文物古迹是指有助于了

解过去、丰富现在并对子孙后代有价值的地方。对于

具有考古和建筑价值的地方来说,是人和活动形成了

文化遗产[16]。Sharma(2017)在研究中分析了遗产旅游

推广成功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作用[17]。当游客计划旅

行时,他们从不同来源寻找关于该地点的可用信息,

包括服务和设施、旅游经营者、可看可做的事情、安全、

安保、住宿和交通以及其他必要的信息。除了在网上

搜索,人们还咨询旅行社、旅游经营者和其他组织,

以获得可靠的信息。所有用于旅游目的地宣传的工具

都被称为“旅游营销”。游客对当地社会文化和传统

的兴趣增加也有助于推动其对历史和文化目的地的需

求,当地旅游机构需要加强对可能濒危的古代遗址、

纪念碑和文物的保护和养护。营销是遗产旅游的关键

要素。当前遗产旅游竞争非常激烈,世界各地的许多

遗产景点都非常重视吸引和保持可行的市场份额。在

旅游业中,还可以发现遗产旅游吸引着高消费的游客。

1.3 现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

融合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农

村产业融合模式研究已有很多视角,并且对乡村茶旅

融合的发展路径有相当程度的研究,但由于各地的差

异,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自己的方法,而

且目前缺乏对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多维度、多层次

的研究,需要学术界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2 恩施州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茶旅融合归根到底还是以“茶”为主题,截至

2021年年底,恩施州茶园总面积达到12万公顷,年产

干茶约13万吨,综合产值近200亿元。其茶叶种植规模、

产量和产值均居湖北省第一位,是湖北省当之无愧的

茶叶第一大州。而旅游业的一系列活动是建立在茶资

源的基础之上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以旅游活动为载体

来传播茶文化,并且使得茶业能够走出行业的局限,

找到新的突破点。茶旅融合通过把茶叶与旅游之间的

联系建立起来,以延长产业链,带动乡村的发展,不

仅能够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本文应

用SWOT分析法对恩施州的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进行分

析,明确恩施州茶旅融合的优势与劣势,同时抓住机

遇,避免威胁,促进恩施州的茶旅产业融合发展。

2.1 优势分析

2.1.1 悠久的历史

在恩施众多历史名茶中,恩施玉露为优秀代表。

自唐时即有“施南方茶”的记载。恩施玉露曾称“玉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