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上 评价案 统编版

发布时间:2022-4-1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上 评价案 统编版

2单元检测试卷第一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建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些遗存可实证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2.周人的诸侯分别在各个重要的地方建立国家,但他们必须与当地居民,尤其是原来的领袖们合作.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从侧面表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文化的融合 B.宗法制有利于社会的安定C.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分封制传播了西周的文化3.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 ( )A.当时青铜器品种多样 B.当时手工业制作技术领先世界C.表明地区之间交流已经出现 D.两地农业文明比较发达4.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 [收起]
[展开]
高中历史必修上  评价案  统编版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单元检测试卷

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

建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些遗存可实证 (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

2.周人的诸侯分别在各个重要的地方建立国家,但他们必须与当地居民,尤其是原来的领袖们合作.青铜器

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

从侧面表明 ( )

A.分封制有利于文化的融合 B.宗法制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C.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分封制传播了西周的文化

3.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

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

时期 ( )

A.当时青铜器品种多样 B.当时手工业制作技术领先世界

C.表明地区之间交流已经出现 D.两地农业文明比较发达

4.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说明 ( )

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商王的权力高度集中

C.商王的权力大于神权 D.宗法制主导政治统治

5.周兴兵灭商时多次誓师,并特别强调商王罪在失“德”,推翻商纣是“共行天罚”.这体现了周人 ( )

A.重建道德,再造秩序的决心 B.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观念

C.崇拜神灵,敬畏上天的意识 D.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

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如齐国规定:“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

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材料说明当时 ( )

A.世卿世禄制被废除 B.用人制度适应了现实需要

C.奴隶制度被废除 D.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7.傅乐成«中国通史»中说:“孔子政治理想的第一要务,便是正‘名’.他的意思是,无论贵族或平民都应安守

旧分,以使名实相符,僭越的诸侯、大夫、家臣,甚至不安分的平民,都应受到制裁.”这表明孔子 ( )

A.认为名誉比利益更加重要 B.主张贵族和平民一律平等

C.反对诸侯享受奢华的生活 D.维护“礼制”下的社会秩序

8.从春秋开始古代逐渐形成了以“仁战”为核心的武德文化,主要包括“义战”“人和”的习武原则,“师出以律”

的行武方路,“精忠报国”“唯人是保”的侠客精神.“仁、义、忠、智、勇、严、信、礼”的武德标准等.据此可

知,中国传统武德文化 ( )

A.与春秋争霸密切相关 B.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润

C.主要流行于军营之中 D.得到封建统治者重视

9.«春秋»一书多次记载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战国时期,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富国强

兵争霸之术,但孟子回复: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据此

推断,孟子意在 ( )

A.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B.倡导仁政治国理念

C.重构春秋争霸历史 D.维护分封宗法制度

10.秦在“相”基础上,加一“丞”字,设丞相,含有“承天子之令,助理万机”之意,这与当时各国仅以“相”为“百

官之长”有很大差别.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

A.秦朝创立了丞相制度

B.秦国创新了行政管理体制

C.秦国完善了选官机制

D.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11.秦朝除规定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

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田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

度的实行 ( )

A.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B.强化了三公之间的分权制衡

C.削弱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12.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

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 )

A.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B.体现了皇权上天赐予的神秘性

C.意在突出皇帝与众不同的地位

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13.公元前221年后,秦始皇派人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陆上交通由驰道、直道等各种规格不同的道

路组成,水上修筑人工渠道以沟通自然江河.秦朝此举旨在 ( )

A.集国家大权于皇帝 B.巩固国家统一

C.发展关中地区经济 D.防止匈奴南下

14.史载,秦朝皇帝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

字,这本质上反映了 ( )

A.上供玉玺,臣子谄媚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D.皇权象征,丞相专权

15.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废除秦朝的一些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

抵罪”,并且还让秦的一些地方官留任原职.这些做法 ( )

A.促进了法律体系的完善 B.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C.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16.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盐官令和盐官丞具体负责;在40个郡国设立了50处铁

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这反映了西汉 ( )

A.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 B.盐铁行业发展迅速

C.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 D.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17.公元前91年,汉武帝颁布诏书,宣布分丞相官署为两府,以期待天下远方合适的人选.汉武帝意在

( )

A.选拔有用人才 B.加强中央集权

C.削弱丞相权力 D.打破特权垄断

18.西汉时期人们性格直露,言行激烈,急躁易怒,较少谦让.而东汉时期“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在

生活中人们身体力行,谦让蔚然成风,并且谦让的范围十分广泛.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东汉时期社会普遍崇尚礼乐谦让

B.礼仪受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直接影响

C.两汉时期社会价值观念截然不同

D.儒学发展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嬗变

第2页

19.199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织锦护臂(下图),

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该文物 ( )

A.说明汉代期待国家富强观念盛行 B.反映了古代新疆高超的丝织水平

C.是中央政权管理西域地区的例证 D.反映丝绸之路利于区域文明交流

20.«后汉书?西域传»对大秦有如下记载: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谷食常贱,国用富饶??

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

传者过焉.这一记载可用来佐证 ( )

A.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 B.士大夫欣羡罗马富庶与繁华

C.西汉与大秦的双向交流 D.汉代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交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两道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

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

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

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

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

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

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

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原因何在? (6分)

(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8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汉武帝时期部分施政措施.

公元前135年 以田蚡(喜好儒术)为相,另延文学儒者数百人,为其侍从

公元前127年 颁“推恩令”,削藩国势力

公元前123年 遣卫青统六将击匈奴,斩俘万余人

公元前122年 张骞遣使身毒国,重开西南夷

公元前121年

霍去病出陇西击匈奴,俘浑邪王太子;张骞、李广分道出右北平击匈奴;霍去病越居延,至祁

连山大捷,夺取河西之地

公元前119年 盐铁官营,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以解决连年战争带来的财政问题

公元前118年 罢三铢钱,铸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

公元前117年 遣使循行诸国,查盗铸金钱者,并检举兼并之徒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历史事件本身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关系.结合上表中

史实的先后顺序,说明汉武帝在内政、边防、经济等方面施政措施的内在联系,并简析汉武帝国家治理对

中国历史的意义.(20分)

第3页

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曜、石勒先后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十余万人.随后,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

掠,洛阳化为灰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

A.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 B.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

C.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D.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2.汉朝规范了服饰制度,交领右衽、束发戴冠成为社会服饰规范.在汉代服饰考古资料中极少能见到左衽

服;而魏晋墓壁画中有很多贵族和平民女子穿的是左衽的窄袖衫、宽袖衫.这一变化主要是源于 ( )

A.审美标准的差异 B.绘画风格的影响 C.民族文化的交融 D.佛教文化的传播

3.北魏时期著名叙事诗«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

兰不用尚书郎??”诗中的“天子”“可汗”是同一个人,但又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

称呼.这种现象反映出 ( )

A.诗人用词混乱,指代不清 B.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加强

C.北魏政府有大量汉族官僚 D.北魏已经统一黄河流域

4.依据朝代更替顺序,下表中“?”应填入 ( )

A.春秋战国 B.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辽夏金元

5.图1、图2为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图片,由此可知 ( )

图1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浮雕北魏«皇帝礼佛图» 图2 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军人着袴褶”画像砖

A.北魏汉化改革彻底 B.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

C.胡服更具有实用性 D.民族交融助推服饰变迁

6.“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时代

特征是 ( )

A.强干弱枝与重文轻武 B.中央集权大为加强

C.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7.619年,唐高祖李渊颁布诏书:“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

远人,义在羁縻.”朝廷的这种做法 ( )

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为后世行政区域划分奠定了基础 D.激化了中央与边疆地区之间的矛盾

8.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当时 (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9.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

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大运河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满足了统治者奢侈欲望 B.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C.加强了北方的军事防务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如图,在唐朝,许多妇女们上穿小袖短襦,下系紧身长裙.她们还可以和男人一样穿

靴,穿着男装出游.这反映出唐朝 ( )

A.社会风气的开放 B.妇女地位的提高

C.纺织技术的精湛 D.民族交融的深入

11.唐高宗以后,朝廷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行宰相之职,一些充任

宰相的官员品级不一定很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群体的宰相,协同议

事,分工合作,互相监督.这一做法 ( )

A.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B.不利于群臣积极性的发挥

C.有利于皇帝把控朝政 D.宰相的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12.观察下图,促成南朝至北宋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 B.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C.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 D.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13.以宋朝为故事背景的«赘婿»近期成为热播剧,而事实上宋代择婿,流行“榜下捉婿”,即发榜之日各地富绅

高官们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苏东坡有诗云:“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材料主要反映宋

代时期 ( )

A.女性地位提高 B.商品经济繁荣 C.社会阶层流动 D.理学思想形成

14.下图是唐朝三省位置图.宫城分为三部分:太极宫是皇帝寝居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东宫是太子的居所,掖

庭宫是宫女居所.宫城之南的皇城是一些政府机构的所在地.根据三省的分工特点,尚书省最有可能

位于 (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4页

15.«礼宾图»(如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

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

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

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

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

16.汉武帝在诏书中再次强调识别人才的重要性: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

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

使绝国者.汉武帝旨在 ( )

A.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B.消除贵族势力

C.顺利推行察举制度 D.加强丞相权位

17.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诗广泛流传于唐朝内部及

新罗、日本等国.据此可知,白居易 ( )

A.延续了«诗经»艺术风格 B.适应了唐朝市井生活需要

C.借鉴了«离骚»创作手法 D.擅长描摹风俗和人生世情

18.唐初,无论扬道抑佛或是抑道扬佛,最终都只是以扬为主.三教之外,基督教也在贞观年间传入,还有其

他民间宗教也十分活跃.这说明当时 ( )

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C.三教并行政策确立 D.文化政策开明促进信仰多元

19.下图中的唐草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由忍冬纹发展而来.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

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唐草纹的形成说明 ( )

A.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 B.佛教冲击中国文化

C.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 D.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20.如图是2009年在四川大邑县石虎村唐宋遗址出土的一只白瓷斗笠碗,但是否就

是“大邑烧瓷”,各方意见不一.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判断其是“大邑烧瓷”最有

力证据是 ( )

A.«大邑县志»的记载 B.该遗址的窑址发掘物

C.杜甫诗“大邑烧瓷轻且坚” D.该遗址的墓葬发掘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两道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

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

———摘编自(北魏)魏收«魏书»

材料二 从经济上讲,孝文帝迁都洛阳是看中了洛阳可以通漕运??洛阳能通四方之运,迁都洛阳是关

系到军国大计的问题.

———摘编自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材料三 冯氏害死孝文帝生父献文帝且孝文帝自幼受制于冯氏,这使他的内心极为痛苦,并在情感上有

曲折、隐晦的表现??因此,对于孝文帝来说,无论是他企图建功立业,还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他都必须离

开平城.

———摘编自王永平«略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个人因素»

材料四

注:如图为出土于洛阳北魏冯熙、冯诞父子墓志(冯熙:北魏冯太后兄长).据墓志记载,冯熙死后,孝

文帝为其举办了两场极为隆重的葬礼,表达了孝文帝对冯氏家族,特别是其祖母冯太后的哀思之情.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指出两则材料分析问题的不同视角.(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三、四对研究孝文帝改革的史料价值.(10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李白«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节选)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杜甫«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综合以上信息,对材料所涉及的唐朝历史进行探究.(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分)

第5页

10

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基于这种认识,北宋统

治者 ( )

A.重农抑商 B.“柔道”治国

C.重文轻武 D.强干弱枝

2.«金史?世宗下»赞曰:“当此之时(金代),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

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此其效验也.”材料评价的是 ( )

A.“开元盛世” B.“猛安谋克”

C.“大定之治” D.“庆历新政”

3.2016年中央部署城市未来发展“路线图”,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总体目标: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

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我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宋朝城

市发展的表现有 ( )

A.城市中坊市的界限被打破

B.城市中严格实行市坊分区

C.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D.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

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

朝为行省、路、府、州、县五级.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

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加 B.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C.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D.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5.清朝查慎行的«汴梁杂诗»写道:“??将帅权倾皆易姓,英雄时至适成名.千秋疑杂陈桥驿,一著黄袍遂罢

兵.”为防止出现上述情况,宋朝 ( )

A.设立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B.用文官代替武将担任地方官

C.推行密折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推行行省让中央直接控制地方

6.宋初,宋太祖将枢密使赵普调任宰相,又设参知政事,作为宰相副手,同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之后,参

知政事兼任宰相副职渐成定制.这反映出,宋初 ( )

A.宰相政务异常繁重 B.中枢决策机构完备

C.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D.宰相职位形同虚设

7.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

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地方行政设置 ( )

A.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

B.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

C.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

D.有利于强化大一统的君主专制

8.元朝设置十行省的目的和作用,各有侧重.如“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纷轮杂集”“土赋居天下十

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其治所均设在行省北端的水陆交通要冲,而不置于该行省的中心地带.元

统治者如此设置的主要用意是 ( )

A.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 B.节制地方,搜刮江南财富

C.以北制南,稳固南方秩序 D.强化皇权,防止大权旁落

9.下表为当代学者统计的中国古代状元地域分布表.据表可推知 ( )

地区 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辽 金 元 明 清

北方 40 6 28 0 6 11 8 11 10

南方 18 10 24 37 0 0 2 77 69

共计 58 16 52 37 6 11 10 88 79

A.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尚不完善 B.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形式变化

C.政治形势对科举制影响较小 D.经济重心变化影响文化发展

10.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镇开始更多地承担起商品交易功能,内部逐渐出现固定的商品交易场所,即市.宋

朝人也开始将镇和市习惯性地结合在一起,有了镇市之称谓.在宋代存世方志中,多有“市镇”一条,可见

宋代“镇市”或“市镇”已成为专用名词.这反映出 ( )

A.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B.政府对市场管控减弱

C.市镇的经济职能增强 D.沿海港口城市较繁荣

11.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

A.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形成 B.造纸术传入中亚

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体系 D.西学东渐的高潮

12.宋代,苏辙为针砭时弊,曾上书皇帝指出:“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非为利.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

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违限.”其上书的背景是 ( )

A.不抑兼并的政策出台 B.四川民间发行纸币

C.王安石推行变法改革 D.政府不断增加商税

13.宋史专家邓小南指出,宋代“祖宗之法”的基本原则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稳定至上是宋代政治的核心

目标.宋代政治在实践中最能体现其基本原则的举措是 ( )

A.中央机构进行职能化分工 B.对士人和官员以怀柔为主

C.通过科举大规模选拔官员 D.全面推行“内轻外重”政策

14.宋代朝廷对于地方状况的了解,除基层报至主管部门有据可查的账籍及印历外,不少是自监司、台谏、特

使等各类官员的巡行见闻中得来的,百姓中的传言、谣谚是经常被搜集的对象.宋代这一做法 ( )

A.增强了监察机关的权威性 B.推动了地方权力的相互制衡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15.土司制度是元朝时期开始在西南、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

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土司

制度的实施 ( )

A.提高了地方机构行政效率 B.恢复了先秦的分封制度

C.加强了朝廷对边疆的管理 D.扩大了元朝的统治范围

16.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市场上流通的大宗商品以盐、铁为主,而宋代市场流通的大宗商品构成以粮食、茶

叶、纺织品、食盐等为主.这表明宋代 ( )

A.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B.手工业出现了技术革新

C.放弃主流经济政策 D.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17.宋初,延续了唐代良贱不婚的传统.南宋后期,“婚姻不问阀阅”已经成为不少家庭恪守和遵从的信条.

这一变化 ( )

A.深受理学发展的影响 B.得益于科举制的完善

C.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D.冲击了封建纲常礼教

第6页

12

18.中国谚语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对下表谚语解读正确的是 ( )

选项 谚语 解读

A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体现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

“一夫不 耕,或 受 之 饥;一 女 不 织,或

受之寒”

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苏湖熟,天下足” 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D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长途贩运的特征

19.浦江郑氏家族,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因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

家训«郑氏规范»,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并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郑氏规范»的内容.据此可知

( )

A.宋代以后宗法观念进一步强化 B.儒家思想有助于家国治理

C.援礼入法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D.程朱理学在民间影响巨大

20.宋代儒者通过借用«春秋»中的“尊王攘夷”的微言大义,强调“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树立民族

自信,从而确立上至帝王、下至士庶普遍认同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规范.这反映出宋代文化

( )

A.体现了对传统儒学的反思 B.折射出统治阶级日益腐朽

C.侧重人的心性精神的省察 D.具有激烈高昂的民族意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两道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一些学者往往择深山幽谷,聚徒讲学.佛教寺院的发展,在士子习业山林

的风气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寺院缔造精舍,除“以«诗»«礼»而接儒俗”之外,还为习业士子提供衣食.

在寺院的大力鼎助下,家境清苦的寒士往往聚寺院读书.山林讲学和习业山林的风气直接促成了宋代书

院的形成.宋代学者往往“依山林,即间旷,以讲授”.一旦这种山林讲学活动“延四方之士,肄业者多依

焉”,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就开始发展了.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在儒生士大夫的全力推进下,宋代书院蓬勃发展.有人根据各省通志统计,以为宋代书院共有

397所,也有人说宋代书院有229所??立足于书院,宋代儒者展开活跃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如朱熹

兴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陆九渊在象山书院讲学.他们的讲学各有侧重和特色,或以明心为言,或训

以切己务实??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演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听者无不感动兴起”“至有流涕

者”.理学的一些重要著作如«朱子语类»、陆九渊“书堂讲义”都是在理学大师的讲学活动中孕育出来

的??书院中师生一般都能不慕荣利,专心研究学问,学术研究气氛因而特别浓厚.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角度简析宋代书院发展的意义.(10分)

22.珠算源于中国古代,开始于何时,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关于算盘的部分诗文

作者 作品 内容

刘因

(河北容城县人)

«算盘诗»

不作瓮商舞,休停饼民歌.

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

陶宗仪

(浙江黄岩人)

«井珠»

凡纳婢仆,初来时,曰擂盘珠,言不拨自动.

稍久,日算盘珠,言拨之则动.

材料三 日本最早的算盘是从中国传入的明式算盘.明代虽经几次“海禁”,漳州月港一带仍与吕宋(菲

律宾古国之一)保持密切的联系.明自倭乱后与日本断交,中国和日本的商品贸易往来主要是通过吕宋

转运.算盘传入日本亦可能有其他途径,如通过侵略朝鲜,从朝鲜获得了大量中国古代数学典籍,有学者

认为«算法统宗»就是在丰臣秀吉对朝鲜作战期间传入日本的.此外,珠算甚至还远播美洲、非洲和大洋

洲等地区.

———摘编自陈玲«中国古代与东亚世界的珠算文化研究»

(1)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类型及其反映的历史史实,分析该材料在研究珠算起源问题的历 史 价 值.

(10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算盘传入日本的路径,并结合所学分析珠算传播的意义.(10分)

11

第7页

14

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宰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他的目的是 ( )

A.打击贪官污吏 B.强化君主权威

C.稳定社会秩序 D.提高行政效率

2.在清代,很多人都把内阁称为古之中书省,将入内阁叫作登政府,又比拟大学士如前代宰相.皇帝一旦下

诏开馆修书,大学士依例充当监修总裁官.这说明,清代内阁 ( )

A.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B.直接管理地方行政

C.独立应对国家事务 D.能够行使六部职权

3.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郑和下西洋虽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挂帅’而忽视

经济实利,有‘厚往薄来’之说,从而也使得远航难以为继,但却名垂青史??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

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精湛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4.明初鼓励天下臣民上言四方利弊,并设立建言会议制度,由礼部每年定期召集九卿六科专门讨论民情建

言,“其间可行者,移各该衙门施行”.此举有利于 ( )

A.选拔实用人才 B.变革君主专制体制

C.分割宰相权力 D.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初胡惟庸案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记述 出处

“群臣奏胡惟庸等罪,请诛之.于是,赐惟庸、陈宁死.” «明太祖实录»

因汪广洋案株 连,“出 胡 惟 庸 等 并 六 部 官 擅 自 分 给,皆 处 以 重 罪,翌 年 处 死 胡

惟庸.”

«国初事迹»

“御史中丞??亦以惟庸阴事告.帝大怒,乃诛惟庸、宁并及节.” «明史»

A.胡惟庸因谋反被明太祖所杀

B.胡惟庸被杀的记载不符合史实

C.宰相胡惟庸是被冤枉的

D.胡惟庸被明太祖下令处死

6.下面为«世界大历史»系列丛书第一本的目录,可作为本书第5章标题的是 ( )

第1章 收复失地运动 第7章 活字印刷

第2章 文艺复兴 第8章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第3章 百年战争 第9章 征服新大陆

第4章 黑死病 第10章 新教改革

第5章 ?? 第11章 天主教改革或反新教改革运动

第6章 欧洲扩张时代的开始 第12章 西班牙无敌舰队

A.明朝崛起 B.日不落帝国 C.理性之光 D.明治维新

7.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

A.秦朝的太尉 B.唐朝的中书省

C.宋朝的通判 D.清朝的军机处

8.清朝编修过3部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乾隆续编«大清一统志»增加了新疆地区并加入了经过精确

测绘的青海、西藏、新疆地区地图.而«嘉庆重修一统志»以京师为首,分述直隶、盛京等22统部(省)以及

青海、西藏等地区.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 ( )

A.维护皇帝权威 B.弘扬方志文化 C.确立行省制度 D.巩固国家统一

9.在清代一总督署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

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下列能够印证该对联说法的是 ( )

A.直隶地区军事地位重要 B.东南沿海民族工业发达

C.江南地区成为鱼米之乡 D.湖广地区成为革命中心

10.尽管军机处在1732年正式成立,并且从未中断(除了乾隆元年(1736年)中断1年),但它自始至终都是

“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这种“三无”临时机构便于最高领导人绕开固有的行政流程,

实现其在人事组织上的各种意图.这反映军机处 ( )

A.机构简单,效率低下 B.保密性强,长期稳定

C.位卑权重,方便控制 D.上传下达,效率提高

11.清中叶以后,中央政府在漠南蒙古设置绥远城将军.历任绥远城将军呈递皇帝的奏折内容极其丰富,大

概涉及了绥远城修筑、内政、军务等八个大类.清朝此举意在 ( )

A.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 B.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赋予将军处理政务的职权 D.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12.清朝前期,创建的 使皇帝能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高效决策、严格管控的制度是 ( )

A.内阁制 B.奏折制度 C.厂卫制度 D.军机值勤制

13.如图是清政府颁赐的“金奔巴瓶”,用于确定达赖与班禅的继承人.该文物见证的清朝管辖区域是 ( )

A.新疆 B.西藏 C.黑龙江 D.台湾

14.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军来到台湾,颁布«谕台湾安民告示»,提出“土地既入版图,则人民皆属

赤子,保义抚绥,倍常加意”,又“约束部队,不许扰民”.施琅的功绩在于 ( )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完成了台湾建省

C.抗击了日军的侵扰 D.推动了国家统一

15.明朝初期政治性和教化性读物在江南出版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到了清代,通俗文艺作品、童蒙课本、时

文选本、年画、日历等已成为江南出版物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经世致用思想得到传播 B.江南印刷技术领先全国

C.世俗文学达到新的高度 D.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16.如图为明清时期人口与人均耕地田亩数变化示意图.对该图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

13

第8页

16

A.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17.与传统文学作品中描写对象多为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相比,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

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种变化可说明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学世俗化倾向 B.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带来思想解放

C.市民阶层的兴起带来小说创作的产生 D.封建制度日趋完善带来商品经济繁荣

18.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详细论述了天文气象、农田水利、采矿、制盐、造船、航海、海战和内陆河流

湖泊的水站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有关于战舰,火器及战守之策的论述.这反映了顾炎武 ( )

A.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感和关注 B.学识十分丰富

C.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提倡经世致用

19.黄宗羲试图把“学校”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机构,从而在社会中达成一种共识,即“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

子之所非未必非”.黄宗羲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

A.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告诫统治者要顺应民心

C.限制君权从而保障民权 D.激发国民追求民主权利

20.清代传奇«雷峰塔»塑造因爱下凡的蛇妖白娘子,因许宣动摇而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但因其子孝行感

动天地而释放出塔.该传奇随后改名为戏曲«白蛇传»,广为流传.这表明该文学作品 ( )

A.肯定了人的正常自然欲求 B.迎合了市民阶层心理诉求

C.体现了浓厚封建理学思想 D.提升了中国女性社会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两道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基层治理关乎社会稳定,宋朝以来士绅阶层随着科举改革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在基层治理中愈加发挥重

要的作用.某学校学生就此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同学绘制: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图.

材料二 某同学整理:宋朝以来士绅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表.

社会问题 解决方案

均田制 崩 溃 以 后,国

家不能越过地主阶级

直 接 掌 握 土 地 与 农

民.宋 朝 田 制 不 立,

不抑兼 并,地 方 士 绅

阶层难 以 获 得 政 权,

或将自 己 的 经 济、文

化力量上升为政治力

量控制 乡 村 社 会,出

现了国家与地方社会

脱节的现象.

方案 提出 内容 结果

三舍法

北宋

王安石

将各地选送的太学生分为三等,

层层培训选拔官员,改革单纯通

过考试选拔官僚的制度.

变 法 的 政 治 实 验

失败.

学校取士

北宋

程颢

通过学校选拔官员并要求由儒家

学者主导文化教育并获得向朝廷

推举官员的权力.

没有 得 到 统 治 者 的

采纳.

科举理

学化

南宋

姚勉

通过科举理学化,让皇帝承认信

奉理学的乡村士绅才是国家选官

的恰当对象,承认他们在乡村社

会的文化权力和政治地位.

理学 的 最 高 解 释 权

归皇 帝,将 科 举、理

学与官学体系结合,

秀才 和 举 人 成 为 功

名身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以士绅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的相关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阉宦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有明之为烈也.汉、唐、宋有干与朝政之阉宦,无

奉阉宦之朝政.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天下之财赋,先内

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其他无不皆然.则是宰相六部,为阉宦奉行之员而已.”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阉宦上»

材料二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

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

“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

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

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三 初祗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

府矣.

———«清史稿»表?卷十六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列举明朝前期为加强君权所采取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3)指出材料三所说的政府机构.根据材料说明该机构职能发生的变化,并简析这一机构的出现所产生

的影响.(10分)

15

第9页

18

第五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英国人认为:“(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

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材料提及的“战争”是 ( )

A.甲午中日战争 B.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表描述了清政府对与列强签约中的部分条款的态度,这反映出清政府 ( )

相关条约 清政府的态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荒岛、孤峙海中、贫困、有伤国体、暂行赏借

中英协定关税 每种货物应纳多少关税明白的载于条约,可省除争执

领事裁判权 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A.认识到列强侵华的目的 B.仍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C.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D.展现大国外交的博大胸怀

3.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尽管中英军队在广东对峙,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官和记者居然坐船绕过清军防线,

进入广东山区度假、狩猎,山区里的居民向他们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两广当局举报敌人潜入.材

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

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战争没有触及普通民众

C.清政府已经失去民众支持 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4.下表为中国不同时期白银与铜钱兑换比值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时间 1838年 1842年 1849年

比值 1∶1600 1∶1700 1∶2350

A.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 B.非法贸易进一步发展

C.西方殖民者大肆搜刮 D.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5.清朝晚期,从“一口通商”到“多口通商”的改变,源于 ( )

A.«南京条约»签订 B.«天津条约»签订

C.«北京条约»签订 D.«马关条约»签订

6.下面为1842—1845年英国运到中国的商品价值总量统计图,推动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是 ( )

A.资本输出 B.协定关税

C.开放苏杭 D.割地赔款

7.1880年,电报总局在天津成立,盛宣怀任总办,并在紫竹林、清江浦、镇江、苏州、上海等处设立分局.这可

用来说明 (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B.洋务运动取得了重大突破

C.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近代通信事业诞生于天津

8.晚清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屡起巨变,思想家们的主张也时有变异.如梁启超思想经历了由改良到

激进革命再回归改良的演变过程,孙中山思想经历了改良到革命的演变过程.他们思想的变异意在

( )

A.增强国人的民族意识 B.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C.传播维新变法的思想 D.为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9.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十多年间,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连一向繁华的江南地区都

变得萧条起来.由此可以推知,太平天国运动 ( )

A.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B.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D.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10.«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一书中写道:“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

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材料表明在甲午中日战争后 ( )

A.维新变法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B.社会各阶层向日本学习的热情

C.近代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的深化

D.甲午中日战争增强了中国民族自尊心

11.1895年7月到1898年3月,清政府先后三次向俄、法、英、德大借政治性外债白银3亿两,加上利息,高达

7亿两以上.清政府的做法 ( )

A.旨在镇压蓬勃革命运动 B.推动民族资本经济发展

C.出于偿付战争赔款需要 D.有助于解决国家财政危机

12.有学者指出,«天朝田亩制度»不愧为农民战争史上最光辉的文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明显的进步

意义.这里的“进步”是 ( )

A.满足了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B.成为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

C.提出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D.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13.1896年签订的«中日通商行船条约»规定:“日本在中国之人民及其所有财产物件,当归日本派官吏管辖.

凡日本人控告日本人或被别国人控告,均归日本委派官吏讯断,与中国官员无涉.”日本通过该规定在中

国攫取了 ( )

A.领事裁判权 B.关税协定权

C.开矿设厂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14.晚清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个建省高潮: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

年中法签订«越南条款»,同年台湾建省.这些省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 )

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边疆开发

C.应对边疆危机 D.抵制民主革命

15.某条约签署后,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

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对清政府发号施令.该条约 ( )

A.使中国丧失西北的大片领土

B.使列强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C.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傀儡

16.1900年,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历史学者

戴玄之曾评价过“东南互保”:“庚子拳乱,实近代史上一大奇迹,由于‘东南互保’,始使风雨飘摇的中国,

幸免瓜分之祸.糜烂仅限于大河以北,东南半壁未睹烽烟.”材料说明 ( )

A.清政府对“东南互保”协议的认可

B.“东南互保”协议曾发挥了积极作用

C.晚清政府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D.“东南互保”导致军阀分裂割据

17

第10页

20

17.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单位:%),这反映出 ( )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

1880 24.9 5.5 —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C.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18.“然以数千年前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诏天下

同时断发,与民更始.??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这段资料最有可能出自

( )

A.洋务派大臣请更风俗的奏折

B.康有为等请革服饰以开风气的奏稿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易服法令

D.新文化运动时批判礼教的报刊文章

19.关于康有为密谋捕杀西太后,光绪帝是否知情的问题,有多种记载.袁世凯在他的«戊戌日记»中称光绪

皇帝完全不知情;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记载,9月20日袁世凯“请训”时,光绪帝曾赐以“硃笔密谕”.这

表明 ( )

A.文献史料往往带有主观性 B.阶级属性决定史料价值大小

C.同一事件具有不同的理解 D.日记比二手史料更具真实性

20.以下是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四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 )

第一卷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 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第三卷 早期近代化的尝试(1865—1895)

第四卷 ??(1895—1900)

第五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A.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

B.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C.民族危机与民主共和

D.革命与改革的双重变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两道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申报»作为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报道.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为朝鲜必当与日本力争,断不可稍有退让.”“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

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李新军«甲午战争前夕的‹申报›舆论»

材料二 «申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报道.

战役 报道

黄海

战役

当日击沉倭船四艘,受伤糜烂者三艘;倭船败北后,由我船带回旅顺口赶紧修理.

辽东

战役

«连胜倭奴电音»云 自本月十五至二十三日,九连城、摩天岭、旅顺口诸处水陆各军与倭奴交战,连

获大胜,击毙倭奴无数.

材料三 «申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消息的来源构成.

消息来源 分类

自采 事件当事人讲述、官府线人情报、朝廷谕旨、社会舆论.

公开征求 来自国内与国外,其中国外最多的是日本.

转载(翻译) 转载国内同行报纸和国外报纸,其中香港与日本报纸是转载消息的两大重要来源.

———摘编自曾庆雪«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申报›的失实报道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前夕«申报»对战争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度的历史原因与

现实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中«申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报道,可以确定的史实有什么? 哪些属于失实报道? 依据

材料三分析失实报道出现的原因.(1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2年,高杉晋作(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功臣之一)在中国,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决非

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 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

于外海之道.既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

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要求:请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高杉晋作对近代中国衰败原因的论述,并就他的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表述清晰)(20分)

19

第11页

22

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关于革命依靠什么力量的问题,汪东说:“革命之主动,皆中等社会而无乱民

也”“法之乱也,自下而上,今乃反之,则秩序可保.”这一主张 ( )

A.致使革命阵营内部成分复杂 B.导致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

C.使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D.造成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

2.1912年2月14日,17省代表一致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参议院在致袁的电报中说:“查世

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现.”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

谢»一书中也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这表明袁世凯的上台 ( )

A.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B.是民众选举的产物

C.体现民主革命的成果 D.实现了社会的转型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出现了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领导的华兴会,蔡元

培、陶成章等领导的光复会等团体.这些团体的出现 ( )

A.促进了清末“新政”的开展 B.标志着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C.适应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需要 D.推动了国内留学教育的发展

4.1901年初,清廷发布诏书规定“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

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诏书的发布表明清朝的教育“新政” ( )

A.仍未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B.实现了教育向近代化的转型

C.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选才标准 D.满足新式知识分子参政愿望

5.如图漫画«力主迁都»反映的是民国元年的时事政治.漫画中左下方穿西装的“孙氏”正用一根绳子,拴住

右上方以天安门为表征的“北京”,拼命往南拽.对该漫画主题解读最合理的是 ( )

A.孙中山着力防范旧官僚势力 B.南京临时政府与清王朝对峙

C.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革命党人重在逼迫清帝退位

6.武昌起义后,部分旧官僚选择反正,或独立,或逃亡,部分立宪派开始投向革命,革命派则为建立全国性的

共和政权而努力,外国列强则从观望转而寻找新的代理人.这些现象反映出 (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具有民众基础

C.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 D.资产阶级掌握地方大权

7.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猛增至500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命名;读报者虽限于少数

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一现象说明 ( )

A.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 B.完善的民主制度得以建立

C.近代新闻业的迅速发展 D.国内的社会矛盾已然缓解

8.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意义上的守旧者已经很难发出声音,到甲午后则基本上可以说失语了.清末

出现的革命党人,虽仍以读书人为核心,但他们所言的“革命”,已经是与以前不同的革命了.材料中提到

的“革命党人” ( )

A.已经有较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目标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使中国向西方学习方向发生转变 D.推动中国政治机构向现代的转型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革命派缔造了民国的基石,袁世凯得到了民国的名器,这是当时

中国社会选择的结果.”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

A.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 B.立宪派和旧官僚背叛革命

C.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革命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10.1913年,«时报»时评:“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 盖兵事一起,商人之损失无限.此不独中国之商人然

也,即外国商业亦甚望贸易之国处于平静之地位,安居乐业,勿复惊扰.且商业凋零,则人民均受其影响,

故彼等之反对亦有不得已之苦衷.”这反映了 ( )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深远

C.革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民主革命进程的艰巨性

11.有一种经济,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发展壮大,既孕育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也推动着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这种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

A.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实业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制度 D.欧美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12.1914—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的资本从3.3亿元增加到5亿元,提高了51.5%,新增加的资本额超过辛

亥革命前四五十年投资的总额.这一变化说明 ( )

A.国内外环境对工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C.中国民族工业产品国外市场的扩大

D.技术进步对工业发展起决定作用

13.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下表中年代Ⅰ、Ⅱ再现的经济现象

最有可能是 ( )

中国进口商品数量

(单位:万两)

英国 德国

中国外贸赤字

(单位:亿元)

中国新设工厂数

(单位:家)

年代Ⅰ 9609 2800 1.66 79

年代Ⅱ 4900 0 0.15 132

A.洋务运动时期近代工业的兴建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4.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有八十多项,涉及农业、工业、商

业、矿业、渔业、林业等方面;同时解除了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推广技术和组织参加世界博览会.

这些举措 ( )

A.有利于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改善了民族经济生存环境

C.使民族经济获得独立发展 D.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5.据学者统计,北洋政府主管经济部门的47人中,留学欧美日本的有23人,受过国内新式教育的有6人;

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反映了北

洋政府时期 ( )

A.推崇实业救国思想 B.注重加强近代化建设

C.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D.致力于唤醒民族意识

21

第12页

24

16.据«第一回中国年鉴»记载,1914年8月前中国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约四千万元;而自

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一亿多元,且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出现这一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B.清政府实施奖励实业的政策

C.实业家爱国精神的推动 D.日本减少了对华的资本输出

17.“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数千年相传的官僚专制的个人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有政治觉悟,而

不能寄希望于‘善良政府,贤人政治’.”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谁的著作里 (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陈独秀

18.“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兰花草»是1919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留学归国后写的,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兰花草”比喻的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经世致用

C.德先生与赛先生 D.民主共和

19.1920年同1913年比较,中国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152%和51.3%.促使这种增长的国内因素是

( )

A.孙中山«实业计划»付诸实施

B.清末“新政”成立农工商总局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0.某位同学用古诗词来形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来形容哪一时期的状况最为贴切 ( )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两道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鄂同学在校园文化节中承担“武汉与近代中国”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摘抄出如下

资料: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代表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中国开放汉口、九江等为通商口岸.

1861年3月,英国官员威利斯等人抵达汉口,查看地势,立行通商,并在汉口圈划了租界地皮.次

年,江汉关建立,开始征收关税.

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钢铁工厂———汉阳铁厂,以及

民用企业———湖北织布局.此后,以食品、纺织等轻工业为主的工厂纷纷建立,武汉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

工业中心之一,号称“东方芝加哥”.

1900年,张之洞主张修建的粤汉铁路开始动工,武汉开始成为中国铁路的枢纽.此外,张之洞创办

的自强学堂,成为武汉大学的前身.

20世纪初,清末新政期间,在谘议局代表赴京请愿时,汉口商界1万多人送行.1910年,武汉商民多

次集会,抗议清政府“铁路国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士兵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次日,湖北军政府

成立,宣布脱离清政府.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10月占领武汉三镇,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汉口;次年1月,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和组织下,以湖北总工会为代表的武汉各界人士,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运动,最终收回了汉

口英租界.

1938年6月至10月,为保卫武汉,中国军队在武汉外围的长江两岸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血战.武汉会

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战役.中国的空军、海军及苏联志愿空军也

参加了战斗.

1947年5月,以武汉大学为首的全国各高校学生掀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以学生运动为

主的第二条战线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结束.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

请为小鄂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需提炼主题,选取材料,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可从

武汉与近代中国工业化、民主政治、民主革命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20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以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成为孕育新思潮的温床,每一次思潮的演进又为该时期社会的转型注

入崭新的力量.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孔子集千圣,等百王,参天

地,赞化育??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然后择西学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天演之学,将为言治者不祧之宗,达尔文真伟人哉??经数百万年火烈水深之物竞??彼以理

气互推.此乃善恶参半.其来也既深且远如此,乃今者欲以数百年区区之人治,将有以大易乎其初.

———严复«天演论»

材料三 嗟夫! 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皇汉人种革命独立

万岁! 中华共和国万岁! 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邹容«革命军»

材料四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

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

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写出上述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潮.(4分)

(2)比较材料一与材料四中对待儒家思想态度有何区别并简要说明理由.(8分)

(3)根据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进.(8分)

23

第13页

26

第七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

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这表明 ( )

A.中共成立的条件已经成熟 B.十月革命直接引发五四运动

C.工农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D.知识分子已成为革命主力军

2.孙中山在1924年演讲时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

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据此可知,孙中山 ( )

A.主张采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问题

B.其阶级属性已经发生了改变

C.其主张与中共的最高纲领基本一致

D.对资本主义的弊端有所反思

3.自1919年的第六卷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工人问题的文章开始在«新青年»中占据主流.这表明

( )

A.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中共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C.知识分子开始着眼于社会问题 D.新文化运动主旨发生转变

4.1919年,胡适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则认为不仅要宣传主义,而且要本着主义作实

际的行动,他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生机的社会,“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

都解决了的希望”.这一争论 ( )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反映出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受到了实用主义思想影响 D.否定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5.十月革命后,留日学生中出现了一个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高潮.当时传播者以李大钊、李达、李汉

俊等为主要代表,李大钊主要宣传唯物史观,李汉俊侧重经济学说,李达则以科学社会主义见长.所谓“三

李带回马克思”是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准确、最形象的概括.据此可知 ( )

A.三李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全面中国化

B.日本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水平比中国领先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系统的传播阶段

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6.1927年2月至3月,全国工会会员由北伐前的120万人发展到200万人.许多城市的工会组织建立了工

人武装纠察队,成为打击反动势力的重要力量.该现象 ( )

A.表明工农运动发展迅速

B.有利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源于国共密切的合作

D.发生在反革命政变之后

7.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规定县及县以下各级组织均为自治单位.1932年,鄂豫皖«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

户口条例»出台,晚清以来扩大地方自治参与的潮流随之中断.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中国社会经济基础没有改变 B.国民党缺乏改造地方的经验

C.中共农村革命政权不断发展 D.日本侵华中断中国内政改革

8.在中共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他在发言中说:要规定大中地主的标准,同时也要采

取一定的办法解决小地主问题,根本取消地主所有制,“如此方可以安民”.毛泽东的这一主张 (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继承了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

C.与土地革命路线具有一致性 D.为南昌起义提供了指导思想

9.某学者认为: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实施后,“出现了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贸易顺差,出口超过了进口.国外对

于中国出口货物的需求,增加了农业生产者的购买力,到1937年上半年,进口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40%”.

由此可见,法币政策的实施 ( )

A.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近代化步伐

B.优化了农业生产的结构

C.有效避免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D.调整了国民经济的布局

10.某学校举办关于红军长征的主题展览.其中有一个部分是“伟大转折定航向”,该部分应包含 ( )

A.突破四道封锁线 B.血洒湘江

C.遵义会议 D.会宁会师

11.甘肃会宁,黄土高原之上的“红色坐标”,古城内巍然矗立的纪念塔,传递着永不磨灭的理想信念.该信念

的核心要素是 ( )

A.热爱祖国的五四精神 B.勇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

C.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 D.科学求实的航天精神

12.某文告写道:“民众自动武装起来,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 建立民众自己的苏维埃政权! 创造民众

自己的武装力量! 到红军中去,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这份文告最可能是 ( )

A.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新军的宣传

B.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宣传

C.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D.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13.读1928—1935年中国轮船业发展状况表,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轮船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696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65 675173 208 461812

A.中国局部抗战的爆发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

14.如图为1926年同时刊出的两则广告,两则广告分别打出“庆祝民国万岁、纪念革命伟人”“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的政治语言,并都附有孙中山的图片,两则广告的根本共同点是 ( )

A.以孙中山为产品的代言人

B.利用国民爱国热情为民族工业拓展市场

C.图文并茂地展示商品特性

D.借助政治话语和政治符号宣传商业信息

25

第14页

28

15.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举行第一届运动会,运动会上军民互动,同场竞技.毛泽

东为运动会题词“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还担任乒乓球裁判,朱德与士兵、百姓一起打

排球.举行这届运动会旨在 ( )

A.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 B.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C.传达健康的体育精神 D.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16.1934年10月,瑞士籍传教士薄复礼在贵州被转战西南的红六军团当作“间谍”扣留,并跟着红军部队一

起长征.随军生活了560天后,于1936年4月被释放.其后他口述写成了亲历军长征见闻录———«神灵

之手».这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由西方人撰写,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据此可知该书 ( )

A.是报道中国长征最成功的书籍

B.是“间谍”诋毁长征的书籍,应当废弃

C.可作为研究长征的第一手史料

D.是二手史料,对研究长征没有意义

17.中共中央某次会议决议指出:“工人阶级应时刻的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

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据此可知,当时 ( )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萌发

B.党内“左”倾思想基本消除

C.会议给党指明新的出路

D.工人运动从低谷走向高潮

18.下图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图,图中数据反映的现象 ( )

A.推动了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B.说明革命统一战线已建立

C.表明国民党阶级属性改变 D.促进土地革命的蓬勃发展

19.1921年8月后,中国工会组织迅速增加,至1923年全国主要的铁路、矿山以及城市、工厂都建立了工会组

织,工人运动也由“改良生活的经济斗争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的阶段”.推动当时工人运动发展的

重要因素是 (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B.国民党实行“扶助农工”政策

C.帝国主义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D.工人阶级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0.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中,虽然学生、市民和工人无一兵一卒,但联合起来,竟可以逼迫北洋政府让步,取

得社会运动的胜利.由此可见,五四运动 ( )

A.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罪行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彰显了人民群众联合的力量

D.明确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两道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100年是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100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应运而生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

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

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五四

运动开启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继承与超越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扬弃和超越.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孙中山先生

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

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同时,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

革命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的自身弊端.

———«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材料三 走什么路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

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6分)

(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继承”? (4分)

(3)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分别指的是什么? 各自结果如何? (10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在国民党历史上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在这次大会上,国民党宣布改组.所谓改组,主要是对外联俄容共,对内进行党务革新.以

此为契机,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发动和主导了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这是中国继辛亥

革命之后的又一场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国民党由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

性的执政党;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也充分崭露头角.由一个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小团体迅速成长为中国政

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两党的宣传组织下,上千万工农群众被卷入到这场革命中.这在中国

历史上亦是前所未有的.

———摘编自王奇生著«中国近代通史(答7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4—1927年国共合作局面出现的背景,并概括这次合作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24—1927年国共合作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8分)

27

第15页

30

第八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期间,在沦陷区各级中小学宣扬日本没有霸占中国领土,皇军是帮助中国驱

逐欧洲白种人,以建立王道乐土来的,所以中国人不应当敌视日本人,而应该中日亲善,否则就是恩将仇

报、不仁不义.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便于中日两国友好交流 B.把中国纳入大东亚共荣圈

C.对中国人进行奴化教育 D.消除中国文化中的封建因素

2.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题为«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的谈话中表示:“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

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全国国民最要

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该谈话 ( )

A.说明国民政府拟实施全面抗战路线

B.表明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C.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D.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着许多相关的童谣、民谣、民歌、山歌等,这些朗朗上口、内容丰富的口头

语言,是民众战斗生活与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艺术反映.下列歌谣中能体现这一时期的是 ( )

A.“解放军,真正好.穿军衣,戴军帽.扛起枪来开大炮,打得敌人哇哇叫.”

B.“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C.“滦县办事处,老总没棉裤.下乡拉柴火,碰到土八路.柴火没拉着,吓得直跑肚.”

D.“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公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

4.1938年10月之后,日本成立“华北开发株式会社”和“华中振兴株式会社”两个“国策会社”,在中国沦陷区

各地普遍设立“实业百货店”“物资交换所”及“物资通济处”等机构,从事向大后方走私日货的活动.日本

侵略者的目的是 ( )

A.扰乱国统区社会秩序 B.强化对沦陷区的管制

C.加强与大后方的联系 D.适应长期战争的需要

5.1933年10月10日,旧中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开幕.开幕式上,流亡关内的东北沦陷区运动员组成

东北代表队身穿孝服进入会场,顿时全场沸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还我河山”的口号响彻全

场.这表明在当时 ( )

A.集体活动激励民族情感 B.国民政府确定武装抗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6.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被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这个评价是基于民族工

业内迁 ( )

A.使近代民族工业布局趋向合理 B.改变了西部地区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保存了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D.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7.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提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国

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是要发生分裂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对抗日形势的估计偏离实际 B.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调整政策 D.与国民党争夺抗战领导权

8.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

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场“仗”指的是

( )

A.太原会战 B.百团大战

C.枣宜会战 D.台儿庄战役

9.第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年初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

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

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

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识较为准确的是 ( )

A.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

B.在抗战相持阶段中报纸凸显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的精神

C.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

D.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以牵制日军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10.下图为抗战时期的宣传画«破坏交通»(1940年).该漫画 ( )

A.为军民共同抗敌提供了策略引导 B.宣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C.体现了传统风俗画的风格特点 D.说明交通线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11.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余万人,均占日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日军

投降时在华兵力约128万人,仅这一数字,就超过太平洋东南亚各战场上日军的数量.这反映出 ( )

A.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B.中国坚持持久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

C.日本倾巢出动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D.国民政府一直没有获得国际的支持

12.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决定:陕甘宁边区实行由乡代表和区、县、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乡、区、县、边区各级政

权;其他根据地则以陕甘宁边区为楷模,选举产生各级政权.抗日根据地选举制度的改革 ( )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保障了全国各阶级的民主权利

C.削弱了国民政府在根据地的势力 D.确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新体制

13.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

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斯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

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 )

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14.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

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C.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 D.民众支援前线,淮海战役胜利

15.1947年,邓小平说:“这一刀一定要砍好,一定要把刀尖插穿敌人的心脏.”刘伯承说:“一年来敌我悬殊的

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材料所

述的军事行动 ( )

A.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地区 B.改变了国内战争的局势

C.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与平津战役大致同时进行

29

第16页

32

16.1949年3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的社论.社论指出,只有恢复和发展生

产,“才能够充分而便宜地供给乡村以必要的工业品,而换取其农产品,使乡村和城市,从相互敌对转变为

相互依存.”这一社论 ( )

A.重申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B.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呼吁消除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D.体现了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

17.1945年8月,中共发表宣言,提出承认解放区民选政府和军队、成立联合政府等要求.9月,国民党发布

«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书»,针对性地提出加紧造成地方自治,从速成立民意机关.这说明,当时 ( )

A.国民党正面响应了中共主张 B.国共宣言主张完全一致

C.国共合作抗日关系骤然破裂 D.国内政治局势趋向紧张

18.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 )

A.土地政策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

B.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C.中国土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

D.满足农民土地需求一直是革命重点

19.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解放战争的示意图中,①处应该填入 ( )

A.黄河 B.大别山 C.长江 D.井冈山

20.下列诗句与下图漫画作品«关起门来打死狗»主题一致的是 ( )

A.“领袖运筹决战前,锦州南取锁喉咽”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谋和协议虽城下,不失将军明白身”

D.“车轮十万上前方,战转江淮千里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两道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日记,记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在各种历史文献中有其特殊价值.并且日记系当事人的亲身经历的记述,

较其他史料更为真实,且由于是当日的记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而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日记一、日记

二、日记三是摘选自蒋介石在解放战争前后(战争前、战争中、战争后)的日记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日记一 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没)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

———蒋介石日记

日记二 余(对中共)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

———蒋介石日记

日记三 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

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未始已晚也.

———蒋介石日记

分别提取日记一、日记二、日记三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20分)

22.1949年8月,美国政府发表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下列材料是对其内容的摘编.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 和平来到时,我们制订出一套适当的既可以避免内战,又可保存甚至增强国民政府力量的权宜办

法.自1945年至1949年,我们实行了援助国民政府的政策.至1947年初马歇尔将军离开中国时为止,

国民党人在军事和领土扩张方面都显然达到了成功的顶点.可是其后的一年半表明,他们貌似强大的力

量是虚幻的,他们的胜利是建立在沙土上的.

中华民国政府失败的原因,不是援助不够.在至关重要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并未由于缺乏武器弹

药吃过一次败仗.国民党的抵抗力量之所以遭到极大削弱,实际上乃是战争初期我们派驻重庆的观察员

所见到的那种腐败现象.国民党军队不是被打败的,他们是自行瓦解的.

我们向中国政府出售了大量的军用和民用的战争剩余物资.由于国民党领导人军事上无能,加之,

变节投降,其部队又缺乏战斗意志,我们供应的军用物资很大一部分落入了中国共产党人之手.

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不幸的是,然而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是,中国内战的局面不是美

国政府所能控制得了的.美国在过去所做的不能改变这一种局面,美国尚未做的一切将于事无补.

我国的政策将继续建立在尊重«联合国宪章»、保持与中国的友谊、一贯维护“门户开放”和支持中国

的独立、主权与领土完整这一基础之上.

(1)提取材料中对研究中美关系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信息.(不得摘抄材料原文)(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的政局,推断国共两党对白皮书的反应,并说明理由.(12分)

31

第17页

34

第九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里,向全世界郑

重宣布了新中国的外交意向与原则.七十多年后,很多网站晒出了“新中国第一份国书”,如下图.作为历

史证据,这份国书可以用来研究 ( )

①中苏友好关系史 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③“一边倒”政策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950年6月15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成都)渝(重庆)铁路举行开工典礼.之后,两万

名解放军和十万民工投入建设工地.1952年7月1日,铁路全线通车.该工程 ( )

A.开启了国人建造铁路的时代

B.体现了军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C.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

D.促进了西南地区国民经济的恢复

3.据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

面积的60%,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据此,我国实行了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4.为了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1953 年12月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指

出:“两个大国之??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材料中“这些

原则”是 ( )

A.“一边倒”方针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5.据下图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 ( )

A.全面实现工业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形成全国交通网 D.以东北作为重心

6.如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该画描绘了一位老妇人有生之年

第一回拿到选民证时的激动心情.该作品主要体现了 ( )

A.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贯彻

B.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C.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风貌

D.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7.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宣传画«把余粮卖给国家?支援国家建设».该宣传画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展开 B.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C.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改变 D.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完成

8.新中国面临四大课题,也是四大任务.一是巩固新政权,刷新旧国风;二是按既定目标,让新中国过渡到社

会主义社会;三是促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长期以来“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四是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寻找一条可行有效的道路.四大课题环环相扣,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列

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

A.稳定物价 B.土地改革 C.社会主义改造 D.第一个五年计划

9.右图为1954年发行的一枚邮票«勘察地下宝藏».该邮票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工业化基础已经基本建立

B.大规模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C.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

D.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已完成

10.某学者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的成立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签订停战协定那天,抗

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该学者意在强调抗美援朝 ( )

A.奠定了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基础

B.粉碎了美国对中国的包围和封锁

C.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D.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11.如图是1959年金梅生年画«冬瓜上高楼».该年画折射出 ( )

A.“大跃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B.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況

C.生物技术促使农业实现飞跃

D.我国粮食产量有了显著提高

12.下图是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折线图(1950—1992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过渡时期发展最好的阶段是1950—1952年 B.十年探索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越来越严重

C.“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D.政府干预力度增强使经济发展波动越来越小

13.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14国期间,提出以“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

任何条件”为核心的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随后向巴基斯坦、坦桑尼亚、马里等亚非国家进行了经济

军事援助.这些援助 ( )

A.导致了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 B.体现出国家外交向革命外交的转变

C.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D.是基于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的考量

33

第18页

36

14.1957—1960年,我国经济发展概况数据如下表所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1957年 1960年 减少(百分比)

粮食 3901亿斤 2870亿斤 26.4%

棉花 3280万担 2126万担 35%

生猪年底存栏数 14590万头 8227万头 56%

A.中苏关系破裂 B.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C.自然灾害严重 D.“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15.“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

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 B.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C.中国需要美国支持以对抗苏联 D.中美关系正常化推进台湾问题的解决

16.如图是1961—1963年国家投资项目数据统计图,图中信息变化的原因是 (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落实

C.照搬苏联建设模式 D.过渡时期总路线全面实施

17.新中国的某一时期,我国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涌现出«红岩»«红日»«茶馆»«蔡文姬»等作品;电影和戏

剧创作百花争艳,«五朵金花»«青春之歌»«上甘岭»«英雄儿女»«东方红»等广受欢迎.导致这一局面出现

的原因是 ( )

A.“二为”方向的指引 B.“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五讲四美”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18.从1969年2月至1970年10月,中意两国围绕建交问题进行了长达20多个月的谈判,最终于1970年11

月6日签署联合公报,中意关系正常化.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

A.西方各国调整对华政策 B.中意两国间的矛盾消除

C.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D.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

19.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的不结盟政策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20.1965年至1975年,三 线 地 区 共 完 成 基 本 建 设 投 资 1269.67 亿 元,占 同 期 全 国 基 本 建 设 投 资 总 额 的

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 ( )

A.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布局的起点 B.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

C.国民经济实现恢复的重要成果 D.经济建设受政治运动干预的典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两道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就中国向朝鲜派出志愿军的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

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

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

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收录在198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

材料二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

道,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

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

(1)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

料和口述史料等.请根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简要说明这封电报在研究中国出兵

朝鲜问题上的史料价值.(8分)

(2)阅读材料二,为其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解说全面,逻辑清晰,表

述成文.)(1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代留苏生的选派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小米筛子加细箩”式的层层选拔过程,可以说是

一种“国家行为”下的留学运动.??在专业选择和分配上,80%以上的留苏生选择的都是理工科,征询

专业栏大都写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选派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951—1953年采取“严

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出1105名学生;1954—1956年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的方针,共派

出5189人;1957—1960年则采取“多派研究生,一般不派大学生”的方针,共有1198名留苏生;1961—

1965年则改成“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宁少勿滥”的方针,仅派出202人.

———摘编自白冰等«论1950年代留苏生的派

出———中苏关系的另一面»

(1)根据材料,概括1950年代新中国留苏生选派运动呈现出的特点.(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1956年“严格审查,争取多派”方针产生的积极影响.(10分)

35

第19页

38

第十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1997年7月1日,香港这个失散了多年的孩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促成其回归的根本原因是

( )

A.“一国两制”的方针 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香港人民的愿望 D.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用40多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

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深圳奇迹”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深圳 ( )

A.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坚持推行改革开放

C.拥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D.资源和劳动力充足

3.某同学在学习完某单元知识后,制作了学习大纲(见下表).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

主题:

一、毛泽东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科学发展观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D.中国共产党理论探索

4.2019年6月的法国某报报道,中国人(屈冬玉)当选了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现在中国掌控过要职的部门

有国际民航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以及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的负责人也是中国

人.这一报道可说明中国 ( )

A.在力图引领世界航向 B.侧重于巩固国际影响

C.在构建新型外交理念 D.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5.据1993年3月26日的江苏«连云港报»报道:“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通知精神,我市决定从1993年4月1日

起,全面放开粮食、油料购销价格,不再使用粮食、食油票券.”该报道反映了 ( )

A.粮油价格不再受政府指导

B.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

C.计划经济体制已完全破产

D.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6.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行政机关,以

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以下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

A.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B.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7.1983年4月,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其中第一条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大中

型企业,均根据实现的利润,按百分之五十五的税率交纳所得税.企业交纳所得税后的利润,一部分上交

国家,一部分按照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这说明当时 ( )

A.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

B.国有企业改革正逐步进行

C.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

D.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

8.1990年至2020年,国家建立了141个综合保税区,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69个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经济活力.据此可知,我国 ( )

A.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启 B.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 D.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

9.1958年,毛泽东决定暂缓收复金门,10月13日,国防部发布命令停止炮击金门两星期,强调说:“金门海

域,美国人不得护航.如有护航,立即开炮.”这种做法意在 ( )

A.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B.缓和国共两党矛盾斗争

C.反抗美国直接军事侵略 D.促进海峡两岸经济交流

10.«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文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 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

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

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土地改革运动

11.2019年12月3日,葡萄牙中华总商会会长蔡文显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

20周年座谈会上说:“回归祖国20年来,澳门呈现出经济欣欣向荣、社会繁荣昌盛的局面,人民生活水平

也有了大幅提升.”这说明 ( )

A.世界各国可借鉴“一国两制”方案

B.澳门回归有利于澳门经济的繁荣发展

C.澳门的发展取决于国际环境的改善

D.澳门回归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实践

12.“民工潮”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上世纪 80年代起,每年农历正月前后,浩浩荡荡的民工大

军南下北上,东奔西跑,铁路、公路车流如水,交织成一股逾月不退的“春运潮”,拍打着城市的门户,波及

几乎全国各大城市.“民工潮”的形成本质上表明改革 ( )

A.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弊端 B.形成了新的劳动力市场

C.培育了自由的农村市场 D.激发了农民的生产潜力

13.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7年10月,党的十三

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同时提出“国家调控

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这一变化表明 ( )

A.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在摸索中不断发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D.新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革

14.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

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文件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

该材料表明 (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B.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在全国建立

C.政企不分的管理弊端得到根除

D.自主权的扩大增强了企业活力

15.有学者指出:“我们正处于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之中,这场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会催生新的经济领域、新的

经济运行方式,从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下列科技成果最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 )

A.量子理论的提出 B.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

C.航天事业的发展 D.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37

第20页

40

16.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

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也由1978年的1.8%提高到

2020年的17%左右.这可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

A.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C.外贸总额不断攀升 D.人民提前实现全面小康

17.如图是2011至2018年中美日国内生产总值柱状图,材料表明中国 ( )

A.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提高 B.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C.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D.多边外交得到国际认同

18.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邓小平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

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奋斗目标,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宏伟蓝图,三者的共同点是 ( )

A.实事求是 B.独立自主 C.群众路线 D.与时俱进

19.根据1979—1982年全国自销机构及零售额的统计情况可知 ( )

项目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自销机构(个) 2823 11180 17373 22052

自销人员(人) 19833 79920 142912 181564

自销零售额(亿元) 103.6 165.0 195.4 216.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比 5.8% 7.7% 8.3% 8.4%

A.社会经济中市场的因素增强 B.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C.统购统销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D.多种所有制经济已初步确立

20.2020年12月,智利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智利出口总额总体下降,但对华出口额却逆势增

长12.7%,占智利出口总额的36.6%.目前,中国已成为智利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国、最大出口

目的地国和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对此合理的认知是 ( )

A.智利快速发展改变世界格局 B.经济全球化进程顺利推进

C.“一带一路”倡议成效显著 D.经济区域集团化获得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两道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硕果累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图1~6归入三类主题,简要说明理由.(10分)

(2)上述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指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 (10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作家草明创作的长篇小说«乘风破浪»出版于195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现代史的重

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宋紫峰在东北解放后被派往苏联学习炼钢,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兴隆钢铁厂厂长,他有魄力、有干

劲,贴近群众,深受工人群众信任.他尊重科学,敢于采用外国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方法,按科学规律

管理エ厂.在围绕如何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即增产20万吨钢的激烈争论中,他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提

出自己的看法,顶住压カ,坚持自己的主张,又尽可能地尊重工人的意见,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在日常工

作中,他对那些片面夸大精神作用、一味冒进、违反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的现象尖锐批评、严肃处置,教育

工人一定要科学组织和实施现代化大企业的生产.

———据草明«乘风破浪»等整理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

历史现象.(要求:简要概括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

39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