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形态学学科研究之我见_于平

发布时间:2023-3-0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舞蹈形态学学科研究之我见_于平

么刃 年 第 期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山汉月 叩 口曰长泊 儿忽细 万第 页尸姚扣舞路 形 态学 学科研 究之 我见’令 于 平内容提要 艺术学的研究, 往拄是作为 美 学研究的分支而存在的。 舞蹈 学作为 艺术 学的分支, 其研究与 美 学研究关 注的对象相类, 是作用 于感性并依赖 于体悟的。 建立一 门科学的舞蹈 学, 使之不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 不仅是体悟的也是心 智的, 是舞蹈 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关键词 艺术学、 美学、 舞蹈美学、 舞蹈学、 舞蹈形态学、 文化播布、 符号创造一、 走向科学的舞蹈审美研究建立一 门科学 的舞蹈学, 最重要 的是要建立舞蹈审美研究的科学体系。 而就舞蹈学各学科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 加强舞蹈形态学 的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是 当务之急。门罗关于“ 审美形态学” 的研究在世界著名 的美学家之中, 门罗是较早要求美学成为一 门科学 的倡导者。《走 向科学的美学》 中译本见 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料 年版 作为 门罗 最重要 的一部美学论文集, 可 以看 出他反对对美的的本质作纯哲学的探讨, 看 出他坚持走科学实证的路子, 坚持对审美经验作具体细致 ... [收起]
[展开]
舞蹈形态学学科研究之我见_于平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么刃 年 第 期

以】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山汉月 叩 口曰长泊 儿忽细 万

第 页

尸姚扣

舞路 形 态学 学科研 究之 我见

令 于 平

内容提要 艺术学的研究

, 往拄是作为 美 学研究的分支而存在的

。 舞蹈 学作为 艺术 学的

分支

, 其研究与 美 学研究关 注的对象相类

, 是作用 于感性并依赖 于体悟的

。 建立一 门科学的

舞蹈 学

, 使之不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

, 不仅是体悟的也是心 智的

, 是舞蹈 学研究者义不容

辞的使命

关键词 艺术学

、 美学

、 舞蹈美学

、 舞蹈学

、 舞蹈形态学

、 文化播布

、 符号创造

、 走向科学的舞蹈审美研究

建立一 门科学 的舞蹈学

, 最重要 的是要建立舞蹈审美研究的科学体系

。 而就舞蹈学各学

科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

, 加强舞蹈形态学 的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是 当务之急

门罗关于

“ 审美形态学

” 的研究

在世界著名 的美学家之中

, 门罗是较早要求美学成为一 门科学 的倡导者

《走 向科学

的美学》 中译本见 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料 年版 作为 门罗 最重要 的一部美学论文

, 可 以看 出他反对对美的的本质作纯哲学的探讨

, 看 出他坚持走科学实证的路子

, 坚持对

审美经验作具体细致 的描述

。 在致力于使美学成为 一 门科学 的理论 阐述 中

, 门罗 提 出 了

“ 审美形态学

” 的概念

。 他认为 美学最应重视审美形态学

、 审美心 理学 和 审美价值学三个

方面的研究

。 因为

, “ 美学作为一 门经验科学

, 它 的研究领域主要 由下 面两组现象组成 一

组包括艺术品或其他类型 的产 品

、 形式或作品 另一组包括与艺术作品有关的人类活动 … …

第一组现象

, 即艺术作品的形式

, 属于审美形态学研究的范 围 第二组现象则属于审美心理

学的研究范 围……审美形态学是根据艺术作品的形式类型或构成方式来对我们发现的东西分

本文作者系我院常务副院长

、 教授

第2页

一 一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的 年 第 ,期

类 审美心理学则根据人类活动 的类型进行分类 而 旨在研究艺术 的价值或无价值的审美价

值学

, 则趋 向于把注意力集 中在上述两个领域之间

《走 向科学 的美学》 中译本第 页

既然

“ 审美形态学是根据艺术作品的形式类型或构成方式来对我们发现 的东西分类

” , 那 么

门罗事实上 已经暗示 出审美形态学 的核心构成是艺术形态学

。 对于作为一 门

“ 经验美学

的审美形态学

, 当面对艺术作 品形式 的复杂性

、 微妙性和多样性之时

, 需要通过

“ 描述性研

” 把审美客体的有机整体性及其对审美主体的知觉功能性联系起来

, 以期使审美研究达到

“ 知识的

” 和

“ 科学 的

” 目的

。 门罗 的所谓

“ 描述性 研究

” , 是 指

“ 对所评价 的现象 的描

述性研究

, 离不开对下列各项 内容进行科学 的分类

、 艺术产 品—

可 以根据感知特征将

其分为各种风格和形式

、 文化模式—

包括审美价值的种种社会标准

、 个性特征

包括影 响个人趣味的动机和 习惯

、 个人状况 — —

主要指对审美反 映有深刻影 响 的瞬 间心

情和暂时状况冶

、 外界形势—

主要 指体验和观赏某一作 品 时 的条件

、 背景 等外部环 境

《走向科学的美学》 中译本第 ” 页

。 这段话告诉我们

, 没有

“ 描述性研究

” 就没有

“ 审

美形态学

” , 美学也就很难成为严格意义上 的科学

· 卡冈关于

“ 艺术形态学

” 的研究

作为世界著名 的美学家之一

, ·

卡 冈也 十分关注美学 研究 的科学 进程

。 他认为

, 审美

现象和艺术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用任何单一 的方法去研究都不能作 出完全相符 的解释

只有

“ 系统方法

” 方可奏效

。 也就是说

, “ 系统方法

” 有助于推进美学研究的科学进程

。 “ 系

统方法

” 把艺术看作某种 内部组织起来的

、 合乎逻辑的整体 为 了将

“ 系统方法

” 运用于艺

术 内部结构的研究

, ·

卡 冈撰写 了 《艺术形态学》 的专著 中译本见三联书店 年版

他在该书的 《序言》 中写到

“ 美学思想史上 曾经几次尝试把

‘形态学

’这一术语引人艺术

理论中… … 而把这一术语运用 到整个艺术 中的是美 国当代最著名 的美学家 门罗

” 。 “ 形 态

学—

这是关于结构的学说

。 在本书 中

, 它所指 的不是艺术 作 品的结构而 是艺术世界 的结

构 但我们不宜把艺术世界结构的研究归结为对艺术样式系统的分析

, 因为还存在着艺术创

作分类 的其他水准

《艺术形态学》 中译本第 页

。 由于运用 了

“ 系统方法

” , ·

卡 冈认

识到

“ 艺术形态学不可能不是历史的形态学

” , 认识到它不可 能脱离艺术系统形成 的历史进

, 不可能脱离这一 系统 随后发生的众多变化和未来必将发生 的改变

。 鉴于此

, 他提出 了艺

术形态学作为一 门学科的任务

, 即

“ 、 显示艺术创作活动分类的所有重要水准

、 揭示这

些水准之间的坐标联系和隶属联系

, 以便了解艺术世界作为类别

、 门类

、 样式

、 品种

、 种类

和体裁 的系统 的 内部组织 规 律

、 从发生 学 的观 点研究这个系统形成 的过程 历史 研究

研究这个系统不断演变的过程 预测研究—

研究它可能发生 的变易 的前景

《艺术形

态学》 第 页

。 我们注意到

, 门罗提出

“ 审美形态学

” 之时

, 着意强调 的是方法

, 是所

“ 描述性研究

” 的方法 而

·

卡 冈论述

“ 艺术形 态 学

” 之时

, 特别 明确 了学 科 的任务

这个任务 的核心是系统地研究

“ 艺术形态

” 不断演变 的过程和可能发生 的变易 的前景

。 当历

史 的观点和逻辑 的观点在学科研究中得到统一时

, ·

我们就不仅可 以理解 以往艺术发展全过程

的结构规律

, 而且可 以正确阐述它 向我们时代运动的可能途径

资华药关于

“ 舞蹈生态学

” 的研究

资华绮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舞蹈学者

, 当她从一名舞蹈表演艺术家转向舞蹈学学科研究之

, 十分敏感地认识到我们需要一种使

“ 舞蹈学

” 成为一 门科学 的方法论

。 为此

, 她与她的

合作者开始了

“ 舞蹈生态学

” 的研究

。 作为首批研究成果 的 《舞蹈 生 态学导论》 文 化艺术

第3页

于 平 舞蹈形态学学科研究之我见 一

出版社 年版

, 鲜明地提出了

“ 舞蹈生态学是一 门研究 自然和社会环境与舞蹈 的关系 的

科学

” , 指出这一学科

“ 把舞蹈置于相互联 系

、 相互作用 的系统 中进行宏观 的

、 多维 的综合

考察

, 确定 自然 的或社会的诸多 因素中哪些影 响和制约 了舞蹈

, 以及它们 以何种方式

、 何种

程度影响和制约着舞蹈 的发生

、 发展及表现形式

, 以期通过这些探讨

, 对纷繁复杂的舞蹈现

象进行解释

, 揭示舞蹈 自身 的规律

《舞蹈生态学导论》 第 页一第 页

。 在这段关于

“ 学科定位

” 的表述中

, 可 以看到学科建设的科学追求

。 其实

, 舞蹈 生态学 的研究十分注重

对舞蹈形态 的科学分析

。 “ 舞蹈生态学

” 认为舞蹈形态分析应成为本 门学科 的先导部分

, 作

为其学科组成部分的舞蹈形态分析

,一是要注重环境对舞蹈形态选择作用 的焦点之所在

,二

是要对舞蹈形态进行定值

、 定型 的分析

。 基于这一认识

, 舞蹈生态学确认 了舞蹈形态 的三大

特征 一是 内在的韵律感与外部 的节奏性 二是动态与稳态 的交替并以稳态作为每一动作的

起点与终点 三是人体各部位运动配合的谐和性

。 对具有如上特征 的舞蹈形态进行分析

, 资

华绮认为应 以 因子分解

、 特征提取为主攻 目标

。 她说

“ 根据实践经验

, 我们 比较顺利地 确

定了舞蹈形态分析 的三个层次 舞动

、 舞 目

、 同形舞 目类群 确认出舞蹈 的 自然切分基本单

位—

舞动 并且找 出 了进行定值

、 定型分析 的因子项—

节奏型

、 呼吸型

、 步伐

、 显要动

作部位及其运动流程等 资华摘 《舞艺

·

舞理》 第 页

, 春风文艺 出版社 年版

。 资华

摘关于

“ 舞蹈生态 学

” 的研究

, 从舞蹈学 自身学 科建设视角

, 也提及 了

“ 舞蹈形 态

” 的 间

。 这无疑使我们认识到开展

“ 舞蹈形态学

” 的研究对于促使舞蹈学真正成为一 门科学 的重

要性

、 从舞蹈形态分析到舞蹈形态学

关于舞蹈形态学的学科建设

, 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构成 了两个必然性 的助力 一是从审

美形态学

、 艺术形态学 到舞蹈形态学 的

“ 自审美而舞蹈

” 的线性推进 二是从舞蹈 生 态学

似还应有

“ 舞蹈心态学

” 或 日

“ 舞蹈心理学

” 到舞蹈形态学 的

“ 自生态而形态

” 的环状托

举—

舞蹈形态学 的学科建设虽非

“ 水到渠成

” 却也

“ 呼之欲出

” 了

舞蹈形态分析的方法论透析

还是要 回到资华绮和她 的

“ 舞蹈生态学

” 研究 中去

。 既然

“ 舞蹈生态学

” 以

“ 舞蹈形态

分析

” 为先导

, 既然

“ 舞蹈形态分析

” 以 因子分解

、 特征提取为主攻 目标

, 我们就应 当了解

“ 舞蹈形态特征提取

” 的若干原则

。 这些原则主要有

、 鉴于舞蹈作为视觉艺术的直观性特

, 舞蹈形态分析和特征提取必须考虑舞蹈形体运动 中动感与视觉

、 人体生理机理与直观印

象以及技术实现与艺术感受之间的差异并寻求其相对统一 的客观标准

。 、 鉴于人体形体运

动可以直接观察和客观测 度

, 从方法论角度考虑

, 舞蹈形态分析与特征提取必须在具体实践

中对于工作概念给予操作式定义

。 、 舞蹈形态特征提取的任务 不是精确 地描述某种 舞蹈 的

原形

。 它既不是概括舞蹈总体印象 的宏观分析

, 也不是对舞蹈 的各个局部进行

“ 解剖

” 的微

观分析

, 而是 旨在确认舞蹈形态 特征 的 中观分析

。 、 舞蹈形态 的 中观分析分为 三 个层 次

即舞动 舞畴

、 舞 目

、 同形舞 目类群

。 作为 中观分析 的舞蹈形态

, 舞动 舞畴 是

“ 特征

提取

” 的基础单位

。 作为舞蹈 自然切分最小形态单位—

“ 舞动

” 的 因子分解

, 每 一

“ 舞

” 均 由节奏型

、 呼吸型

、 步伐

、 显要动作部位及其动作等 因子构成

。 所谓

“ 节 奏型

” , 是

指舞蹈形体动作 中身体各部位之间动静格局交替 出现而形成 的同一性规律

。 所谓

“ 呼吸型

” ,

“ 节奏型

” 紧密相关

, 可 以轻重

、 缓 急

、 深浅

、 提沉

、 闭气或延伸等交替出现 的规律性来

第4页

一 一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年 第 期

确认其特征

。 所谓

“ 步伐

” , 应从时域

、 空域两个方面来确认

, 即步伐的运动流程 和运动 幅

。 所谓

“ 显要动作部位及其动作

” , 是指人体运动 中相对运 动幅度最大 的部位

, 也 即人体

所能达到的最大运动 幅度与运动部位实际达到的幅度最大 比例 参见 《舞蹈生态 学 导论》

应 当说

, 上迷关于

“ 舞蹈形态分析

” 的方法论主张和具体操作步骤

, 对于舞蹈形态学的学科

建设是大有裨益 的

决定舞蹈形态的自然生态与杜会生态

作为舞蹈学 的一 门学科建设

, “ 舞蹈生态学并非生态 学 的分支而是确立舞蹈生 态观念

《舞蹈生态学导论》

。 也就是说

, 舞蹈生态学研究的不是作为生态学对象 的舞蹈 而是作为舞

蹈学对象的生 态

。 舞蹈 生 态学 看重 的是 生 态学研究 的基本对象—

核 心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 舞蹈

” 作为舞蹈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物

, 用一种历史 的观点来看

, 它首先是一种 生命 的存在

方式而后才是生命存在 的意识方式

。 站在舞蹈形态学 的视角—

也 即站在

“ 舞蹈

” 这一核心

物的视角来看环境

, 我认为与舞蹈作为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生命存在 的意识方式相对应

, 舞蹈

形态 的制约环境有侧重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别

, 我称之为决定

“ 舞蹈形态

” 的 自然生态与

社会生态

。 我对中国舞蹈 的原始发生做过一些研究

, 以为那时 的舞蹈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

而非对生命存在 的意识方式

。 我们注意到

, 成为

“ 舞蹈

” 的人体动态

, 既有 人 的 自然 动态

也有人 的非 自然或反 自然动态

。 非 自然的人体动态是对人体 自然动态 的规范化和典型化

, 其

间包含着人对 自我身体动态 的意识修正 反 自然 的人体动态则更是人的有意识的行为

, 是经

过 自觉操练的人体超常动态

。 分析舞蹈 的原生形态

, 可 以看到大多是 由 自然生态促成的人 的

动态

, 是少有 意识渗透但却沉淀着人类有意识行为的人的 自然动态

。 决定人的 自然动态 的 自

然生态

,一是人 的生理机能

, 这 由种族差异

、 性别差异

、 分工差异等所决定

。 二是人的生存

环境

, 包括劳作环境

、 居住环境和交通环境

。 三是人的生产方式

, 它受制于生存环境却能动

于生理机能

。 四是人的生活 习俗

, 无论是物质生活 习俗还是精神生活 习俗都会促成某些

“习

惯成 自然

” 的人体动态

。 与 自然生 态对舞蹈 原生形态 的影 响有 别

, 作为 人类 自觉活 动 的舞

, 其形态更多地受社会生态 的影响

。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 社会生态主要体现为作为社会人

的心态

。 社会心态与舞蹈形态 的影响

, 不象 自然生态那样会留下直接 的烙 印

, 它更多地体现

“ 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

” 的间接选择

。 对舞蹈社会生态 的分析

, 至少应关注两大方面 一

是舞蹈社会生态 中的文化样态

, 这主要 通过社会文 化心 理 社会心 态 对舞蹈 的选 择来体

现 二是舞蹈社会生态 中的文化 流 态

, 这 主要 通过舞者对文化交流 中不 同文化 的选择来实

。 事实上

, 自然生态在舞蹈形态发生学 的研究中被较多关注

, 而社会生态更多地在舞蹈形

态构成学 的研究 中被关注

舞蹈形态的历史演进与文化播布

舞蹈形态学学科视野 中的舞蹈形态研究

, 在时间上要有历史演进线索的考察

, 在空 间上

要有文化播布 区域 的考察

。 如果说

, 门罗 对

“ 审美形 态 学

” 的 贡献在 于强 调 了

“ 描述性

研究

” 的科学方法 那么

, 资华绮对

“ 舞蹈生态学

” 的贡献则在于提 出了定值

、 定型 的

“ 舞

蹈形态分析

” 。 当然

, 我们还 需要特别关注

·

卡冈在艺术形态系统研究 中所强 调 的

“ 历史观

点与逻辑观点的统一

” 。 这其实意味着

, 舞蹈形态学 的学科建设

, 关注微观

、 具体 的

“ 舞蹈

形态分析

” 只是一个方面 它还应 以全面 的而不是片面 的

、 以联系 的而不是孤立 的

、 以发展

的而不是静止 的观点来揭示舞蹈形态 的历史演进规律和文化播布格局

。 无论是揭示历史演进

规律还是描述文化播布格局

, 对于舞蹈形态学 的研究而言都是宏观 的

、 需要从具体加 以抽象

第5页

于 平 舞蹈形态学学科研究之我见

的课题

。 对历史演进 中的舞蹈形态加以抽象

, 我认为应关注每一时代中的主流舞蹈形态

, 这

是指与那一 时代整体文化氛 围

、 审美风 尚相一致 的舞蹈形态

。 对舞蹈形态历史演进线索 的考

, 除舞蹈形态与一定的时代风 尚相关联外

, 还有两点认识特别值得关注 其一

, 某一舞蹈

形态在其原始发生 时形成 的形 态特征

, 往往成为制约这一 舞蹈形态 演进 的深层机制

。 比如

“ 象人两袖舞形

” 的

“ 巫舞

” 就制约着 中国传统舞蹈

“ 重舞具

、 轻舞体

” 的形态特征

。 其二

某一舞蹈形态在其历史演进过程 中各个时期 的主导形态特征

, 往往会沉淀下来

, 构成这一舞

蹈形态在一定时期的全部丰富性

。 比如古典芭蕾先后呈现 的主要形态特征如舞径

、 哑剧

、 外

开趾立

、 双人舞及其变奏等构成 了今 日古典芭蕾的丰富形态

。 那么

, 如何对文化播布 中的舞

蹈形态进行抽象呢 这需要对种族文化和 地域文化加 以综合考察

。 考察舞蹈 形态 的文 化播

, 关键是要建立起舞蹈文化播布格局 的模型

。 在这样一个 目标下 的舞蹈形态抽象

, 确实要

关注典型地域环境 中的典型种族舞蹈

。 为此

, 我们需要有一个界分舞蹈播布格局 的坐标

。 有

人认为

, 这一坐标的确立 需综合考虑 主题 内容

、 艺术法则

、 地理位置

、 宗教信仰

、 民族分

、 人种类属

、 传统文化

、 语言体 系 等要 素 参 见 于 海 燕 《世界 文化 圈 纵横谈》

, 载 广东

《舞蹈研究》 年第 期 但在我 看来

, 就其大略而 言

, 地 理位 置 和语言体 系是最 重要

的两个要素—

相对于

“ 舞蹈

” 这一核心物而言

, 前者属 于 自然 环境

, 后 者属 于社会环境

对于 中国舞蹈文化播布格局 的界分

, 罗雄岩以前者 为坐标

, 我本人则以后者为坐标

。 当然

二者在舞蹈播布格局之模型 的建立 中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可 以互为补充的

、 自然生态与舞蹈形态的文化播布研究

以地理位置为主要要素 的 自然环境是决定舞蹈形态 的 自然生态

, 而语言体系作为社会环

境的一个要素

, 在某 种 意义上 已是

“ 习惯成 自然

” 了

。 在对舞蹈形态进行文化播布研究之

, 我把

“ 语言体系

” 也视为一种 自然生态

, 是有别于 自然地理 的

“ 种族的 自然

” 。

舞蹈形态的世界文化播布研究

论及舞蹈形态 的世界文化播布

, 不能不首先提及库尔特

·

萨克斯 的 《世界舞蹈史》 中译

本见上海音乐 出版社 年版 和于海燕 的 《世界舞蹈文 化圈 纵横谈》

。 在 《世界舞蹈史》

, 库尔特

·

萨克斯对世界舞蹈文化播布 的观察 明显带有

“ 西方 中心 主义

” 的色彩—

他 把

非洲

、 澳洲

、 拉美 的土著舞蹈归纳 为

“ 石器时代 的种族学意 义上 的舞蹈

” , 把亚洲许 多具有

悠久历史文 明的民族舞蹈概括为

“ 东方文 明时代 中的观 赏性舞蹈

” 。 之后

, 他把世界舞蹈文

化播布的共时态研究变成历时态 的描述

, 重点关注着 中世纪

“ 狂热舞蹈

” 之后 的加尔亚德舞

时代

、 小步舞时代

、 华尔兹时代和探戈 时代

。 他的 《世界舞蹈史》 事实上成 了以亚

、 非

、 拉

舞蹈为铺垫 的欧洲舞蹈形态 的风格演变史

。 正是运用

“ 世界性

” 的眼光

, 于海燕在其研究 中

才鲜明地提 出 要研究世界舞蹈必先研究东方 指亚

、 非

、 拉 舞蹈 要研究东方舞蹈必先

研究亚洲舞蹈 要研究亚洲舞蹈必先研究 中国舞蹈 这最后一句是她作为一名 中国舞者不可

避免的局限性

。 为此

, 她将世界舞蹈文件播布界分为

“ 八大舞蹈 文化 圈

即 中国舞蹈

文化圈

、 印度舞蹈文化 圈

、 印度

· 马来舞蹈文化 圈

、 波里 尼 西 亚舞蹈文化 圈

、 阿拉伯 舞蹈 文

化圈

、 拉丁美洲混合舞蹈文化圈

、 黑非洲舞蹈文化 圈和欧洲舞蹈文化 圈

。 在她 的工作 的基础

, 我想做些微调

。 在我看来

, 对世界舞蹈文化播布 的研究

, 应首先将

“ 东方

” 和

“ 西方

界分开来 其次

, 东方舞蹈 的文化播布可 侧重

“ 古代

” 而西方舞蹈 的文化播布 应 关注

“ 近

世,’ 第三

, 每一舞蹈文化播布格局应确定其代表性 的 国家甚 至代表性 的舞蹈 黑非 洲舞蹈

第6页

一 一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的 年 第 期

是一个例外

。 为此

, 同样是

“ 八大舞蹈文化圈

” , 东方舞蹈 的文化播布有 中国 包括东亚和

部分东南亚

、 印度 包括南亚和部分东南亚

、 埃及 包括西亚

、 北非等阿拉伯地 区

、 西

班牙 包括南欧及环球航行后的拉美 和黑非洲 撒 哈拉大沙漠 以南的非洲 而西方舞蹈

的文化播布有英 国 包括西欧及殖民后 的澳大利亚

、 俄 国 包括东 欧各 国 和美 国 包括

北美各 国

。 这种世界舞蹈文化播布 的考察

, 既考虑到 了某种文化 的发生

, 也考虑到 了这一

文化的播迁 既考虑到了某种文化传承性的积淀

, 也考虑到了这一文化变异性 的游移 既考

虑到 了传统文化 的当代进程

, 也考虑到 了现代文化的问祖寻根 … …

中国舞蹈形态的文化播布研究

这里所指 的

“ 中国

” , 是 国家意义上 的而非文化意义上 的

。 作为一个疆域辽 阔

、 历史悠

久的国家

, 对

“ 中国舞蹈形态

” 的考察不仅有共时态 的文化播布研究而且有历时态 的历史演

进研究

。 事实上

, 中国舞蹈形态 的历史演进

, 本身就包含着其疆域 中多种文化播布 的碰撞和

交融

。 中国传世 的文献典籍告诉我们

, 殷商之 际 的舞蹈形态是 与农耕文 明 尤 其是稻作文

明 相维 系的

“ 巫乐

” 舞蹈

, 其最初 的形态是

“ 以手持穗

” 的

“ 象人两袖舞形

” , 舞蹈 的功

能主要是

“ 能事无形

” 、 “ 以舞降神

” 东汉

·

许慎 《说文解字》

。 姬周灭商而分封

, 使与游牧

文 明相关联的舞蹈—

“天

” 为典型形态 的舞蹈融合进来

, 学者认为这是

“ 象人戴冠曲胫

而舞

” 的舞蹈形态 高亨 《周易古经今注》

, 在典籍 中被称为

“ 葛舞

” , 其功 能不 同于

“ 巫

” 的祈丰而是求嗣

。 “ 巫乐

” 与

“ 离舞

” 在姬周整合为

“ 礼乐

” , 分为

“ 文舞

” 与

“ 武舞

两大形态系统

, 其形态与各 自的原生形态有所变异

, 是所谓

“ 文执羽施

, 武执干戚

” 其功

能也相应变为

“ 文 以昭德

, 武 以象功

” 。 包含着

“ 礼乐

” 舞蹈在 内的周文 明属黄河文 明

, 其

间虽有齐

、 鲁

、 秦

、 晋 之分

, 但主要是 以早作为 主 的农耕文 明

。 至 汉

“ 亡秦 律

” 而

“ 承楚

” , 实际上融人了 以稻 作文 明为 特征 的长 江文 明

。 在这一 融 合 中

, 亦夷亦夏

、 襟

“ 巴 蜀

而带

“ 昊越

” 的楚文 明在舞蹈形态 的历史演进 中产生 了 巨 大 的影 响

。 从汉 之

“ 翘袖 折腰之

” 到晋之

“ 白 纷舞

” , 可 以看 到舞者 的

“ 显要动作部位

” 由

“ 巫乐

” 的手舞

、 “ 寓舞

” 的

足蹈转 向

“ 折腰

” 当然

, “ 手持舞具

” 的传统形态在变异 中得 到保存—

“ 佳人翘袖

” 与

“ 吉士舞剑

” 显见是长江文 明的产物

。 汉

、 唐王 朝拓疆辟域

, 西 域乐舞加盟 中原

, 中华舞风

为之一变

, “ 胡腾

” 、 “ 胡旋

” 之类使舞蹈形态 的动感与幅度都极大地加强

, “ 纤纤手

” 、 “ 款款

” 变成 了

“ 四座安能分背面

” 。 其功能也 由

“ 礼乐

” 的规范行为举止

、 “ 女乐

’ ,

的及时行乐

人生转向

“ 宴乐

” 的威加海 内友邦

。 宋代以来

, 受长城以北蒙元与满清文化的影 响

, 主流 的

舞蹈形态成为

“ 演故事

” 的丫种 手段而被综合 到戏 曲艺 术之 中

, “ 手 眼 身法 步

” 的整 合与

“ 唱念做打

” 的同步使舞蹈形态带有 明显 的戏剧 内涵

。 戏 曲舞蹈虽 然作为 明清之 际 的主 流 舞

蹈形态

, 但缺乏正统 的地位 和一 统 的威严

, 中华 大家庭各 民族

、 各地 区 的 民 间舞蹈 生 机篷

、 绚丽缤纷

。 这使得 中国舞蹈形态 的文化播布研究成为舞蹈形态学 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如研究舞蹈形态 的世界文化播布一样

, 中 国舞蹈形态 的文化播布研究也需要 一 个坐

。 罗雄岩著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 中国戏剧 出版社 年版

, 提出

“ 中国 民间

舞蹈文化类型 的划分

, 可 以从生产劳动的角度划分为农耕

、 畜牧

、 狞猎

、 渔猎等文化型 可

以从地理环境划分为平原

、 草原

、 山地

、 河谷

、 海洋等文化 型

。 但这种从单一角度 的划 分

很难反 映出舞蹈那具有综合性

、 多元素的文化特征 … …笔者宏观地研究了 中华各 民族仍在流

传的 民间舞蹈

, 按照舞蹈文化 的特殊性

, 从动态形象人手

, 在对各种文化 因素进行 比较研究

, 把 中国 民间舞蹈分为农耕文化型

、 草原文化型

、 海洋文化型

、 农牧文化型

、 绿洲文化型

第7页

于 平 舞蹈形态学学科研究之我见 一

这五种类型

” 第 页一第 页

。 我们研究 中国舞蹈形态 的文化播布

, 主要是研究 中国各

民族的民间舞蹈形态

。 我认为

, 中国舞蹈形态 的历史演进 中会包含多种文化播布的碰撞和交

, 那么在其文化播布 中也不会没有历史演进过程 中的纠葛与关联

。 换言之

, 在 中国舞蹈形

态文化播布的共时态研究中

, 应 当考虑历时态进程 中的影 响

。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 的历史进程

, 由于长距离 的迁徙和大规模的碰撞

, 由于各边疆 民族与汉 民族这一华夏主体 民族的逐渐

同化和其 自身的不断分化

, 在考虑舞蹈形态文化播布 的

“ 枝蔓

” 之时也需追究一下

“ 根本

” 。

为此

, 我提出 以语言体系为坐标来界分中国舞蹈文化播布格局 的构想

。 中华 民族的语言

, 按

语言谱系分类法

, 分别属 于汉藏语系

、 阿尔泰语系

、 南亚语系

、 南 岛语系 和 印欧语系

。 稍加

分析

, 可 以看到后三个语系只涉及低

、 崩龙

、 布朗

、 高 山

、 俄罗斯

、 塔吉克等六个民族 而

汉藏语系各语族的构成又 十分丰复

、 复杂

。 在 中华 民族特有 的语言体系坐标下

, 我把 中国舞

蹈文化播布格局分为四块 一是汉藏语系中的汉语格局

,二是汉藏语系 中的藏缅语族格局

三是汉藏语系 中的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格局

, 四是作为整体的阿尔泰语系格局

。 四大格局 中

的舞蹈形态分别 以秧歌

、 锅庄

、 跳月 和跳神 跳萨满 为代表

, 其功能分别是析丰

、 跳丧

求偶和逐疫

、 西方主流舞蹈形态的文化 比较

关于东

、 西方主流舞蹈形态

, 主要是经古代流传

、 又被今人奉为经典的

“ 古典舞蹈

” 形

。 在西方

, 古典舞蹈主要是指文艺复兴时期发源意大利

, 经法国

、 俄 国而盛行于欧美各 国

的古典芭蕾艺术

。 在东方

, “ 古典舞蹈

” 主要是 中

、 印

、 日

。 印度 以

“ 婆罗 多舞

” 、 “ 卡塔 卡

利舞

” 、 “ 卡塔克舞

” 和

“ 曼尼普利舞

” 为代表 日本 以

“ 能乐

” 和

“ 歌舞伎

” 为代表 中国

则以昆 曲

、 京剧等戏 曲舞蹈为代表

。 在对各 自舞蹈形态 的认识 中

, 印度学者夏尔玛强调

“ 印

度舞蹈 以对称

、 和谐

、 平衡和节奏的原则为前提,’ 日本学者郡司正胜强 调

“ 邦舞 即 日本

舞蹈 注意姿势 以稳为基础

, 注意

‘ 静

’ 的表演

” 。 在东

、 西方主流舞蹈形态 的文化 比较这

一课题前

, 中国学者的思 考 以 叶 宁

、 于海燕 和 高核较为 突 出

。 叶 宁不 仅宏观 地 比较 了东

西方 的舞蹈美学思想

, 而且将古典戏曲与古典芭蕾做了具体的文化形态 比较

, 特别是 比较了

二者的舞台艺术特征

。 叶宁指出

“ 古典艺术无不带有程式性

, 戏 曲与芭蓄都有严格 的程式

… … 戏 曲的表演程式是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 的一种技术格式

。 唱

、 做

、 念

、 舞以及角色行

、 音乐伴奏都具有程式

, 这是戏 曲表演 的主要 特点… … 芭曹的表演程式 主要运用 舞蹈 手

, 包括独舞

、 双人舞

、 群舞

、 哑技塑造人物形象

, 展现剧情 … … 对于程式 和创造 的原则

戏曲和芭蕾是一致 的 但构成程式 的物质材料

, 如戏 曲的舞蹈身段

, 芭曹的人体姿态

, 不仅

技术格式不 同

, 风格化不 同

, 表情达意 的方式也迥 然不 同

” 叶宁 《舞论集》 第 页

, 中

国戏剧 出版社 年版

。 于海燕以亚洲各国的古典舞蹈作为

“ 东方舞蹈

” 的代表来与西方

芭蕾比较

, 指 出了 个方面 的形态差异

“ 、 东方舞上 身

、 上肢动作多 于下 身

、 下胶动作

东方舞面部表情丰富多样

, 西方芭蕾身体及 四肢表情多些

。 、 东方舞 的戏剧 性语言多于技

术性语言

。 、 东方传统舞蹈 中程式化语言多 于示意性语言

, 西方舞蹈则反之

。 、 东方舞蹈

多以收势为主

, 或 曰

‘主静

’西方芭蓄多 以放势为 主

, 或 日

‘主动

’ 。 、 东方舞蹈亲 近大

, 或日

‘ 立地

’西方芭蕾喜欢趋 向天空

, 或 曰

‘ 向天

’ 。 、 东方舞蹈讲究 曲线美

、 对称

美 西方舞蹈讲究直线美和不对称美

” 参见 《世界舞蹈 文化 圈纵横谈》

。 高楼著有 专 著

《中西舞蹈 比较研究》 台湾裕台公司 中华印刷厂 年版

, 其中以 中西舞蹈动作原理 的 比

较作为全书 的核心

, 指出

“ 、 芭蓄动作是离心 的

、 星射的 中华舞蹈却刚好相反

, 动作 的

第8页

一 一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以】 年 第 ,期

特质是向心

、 是集 中性的

。 、 西方的古典舞蹈基本上 以示形为主

, 所有 的舞蹈 动作与姿势

基本上不含任何意义 中华舞蹈 动作虽 也示形

, 但 以示 意为主

, 舞蹈 动作均有 其表现 的意

。 、 西方古典技巧 的姿势要求以弧线为主

, 身体的线条均表现在 圆弧上

, 而姿势的移动

四肢的移动均 以角度与直线进升

, 又表现在方正上 中华舞蹈则与上述情形完全相反

, 在姿

势 的表现上是直线与角 的方正

, 在姿势 的移动与双臂 的动作上又 多依弧线

。 、 古典芭蕾 的

重心提高

, 使动作感觉 自由灵巧并表现动作的特质 中华舞蹈动作重心 降低

, 有表现平稳 的

特质

。 、 芭蓄的动作是一元 的

, 不分男女

、 不论表现任何故事

, 都是一组基本动作 中华

舞蹈则完全不 同

, 男女各有 不 同的动作 系列

, 文 舞武 舞各有 不 同的基本动作 … …

” 以 下

。 舞蹈形态 的文化 比较

, 是舞蹈形态学研究 中一个十分重要也 十分有趣 的课题

。 现在需

要 的是使用系统方法

, 分清比较的层次

, 理顺 比较的关系

、 社会心态与舞蹈形态的符号创造研究

如果说

, 自然生态与舞蹈形态 的文化播布研究是指 向过去 的历史研究 那么社会心 态与

舞蹈形态 的符号创造研究则是指向未来 的预测 研究

。 作为情感表意符号创造 的舞蹈形态

, 是

受制于社会心态 同时也作用于社会心态 的

体态语作为传递信息及观念的显意符号 系统

关于舞蹈形态 的符号创造研究

, 实 际指 的是舞蹈语言创造 的问题

“ 语言

”一词 的含义

传统 的理解是指 口 语表达的符号系统

, 而文字媒介则属于附带的对应存在

, 所 以又合称

“ 语

言文字

” 。 在 当代社会 中

, 对

“ 语言

”一词 的理解更为宽容 了

, 即视其为

“ 能够传递信息及

观念 的显 意符号 系统

” 。 舞蹈语言 的媒介是人体动 态

, 所 以 又称为

“ 体态 语

” 或

“ 体 态 符

” 。一般认为

, 体态符号可 分为表情

、 动作

、 姿势 和体态这 四个层 面

。 自然 的体 态 符号

是人 的本能情意 的直接反应

, 其

“ 形—

” 对应关系 自古至今保持着很强 的稳定性

, 这种

体态符号是具有

“ 保真性

” 的

。 同时

, 这种体态符号之意符的独立性质较强

, 虽长于表现微

妙的意念流动

, 但线性 的解释意味淡薄

, 这使它又成为

“ 意会性

” 的—

“ 只可 意会

, 不

可言传

” 。 舞蹈语言作为体态符号

, 是带有理性设计意 味 的 对这 种体态符号 的研究

, 不 能

不考虑作为接受背景的社会心态

, 不能不考虑

“ 体态 语作为 传递信息及观 念 的显 意符号系

” 在社会接受机制 中的存在

。 社会心态

, 是一个民族或地 区历史沉积 的文化心态

。 在这一

背景 中研究体态符号

, 首先要考虑个体本能动作及其心态对应

。 这是 因为

, 个体本能动作是

最 自然的体态符号

, 而体态符号作为

“ 本能

” 往往在个性 中寓有共性

, 使个体的

“ 言语

” 与

社会的

“ 语言

” 有 总体上 的一致性

。一般认为

, 个体的本能动作就其表意倾向而言可分为进

攻本能和 防御本能两大方面

, 前者的体态外展而后者 的体态 内敛 这令我们想到古典芭蕾与

东方古典舞 的体态对应

。 在进攻本能与防御本能 的基础 上

, 个体 的本 能动作演化 出无数变

体 与进攻本能相联系 的有 自信

、 高傲

、 炫耀

、 诱惑

、 信任等 而与防御本能相联系 的有 自

、 谦恭

、 撒娇

、 恐俱

、 拒绝

、 怀疑等

。 就个体本能 动作作为 体态符号 的

“ 保真性

”而 言

一般是离脸部越远的动作越真实

, 越不 自觉的动作越真实

, 意义越不 明确 的动作越真实

。 其

, 研究社会心态背景 中的体态符号

, 还要研究社会交往中的人体动态语言

。 与个体本能动

作相 比

, 这是 比较 自觉 的体态符号

, 它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和肢体动态

。 有学者认为

, 人在社

会交往 中获得 的信息 总效果 等 于 的

“ 文字

” 加 的

“ 声音

” 再加 的

“ 面部表情

” 。 作为体态符号 的重要组成部分

, 面部表情是视觉 暗示语素 中最 富有表现力 的语

第9页

于 平 舞蹈形态学学科研究之我见 一

, 它可 以表达至少 种基本含义

, 如愉快

、 惊奇

、 恐俱

、 愤怒

、 悲伤

、 厌 恶

、 轻蔑

、 感

兴趣

、 迷惑不解和 刚毅果断

。 肢体动态作为社会交往 中传递信息及观念的体态符号

, 通 常称

“ 姿势

” 。 英 国学者莫里斯所著 《观人术—

通过姿势来 了解人类心灵》 一书

, 将

“ 姿势

分为 类 即

、 无意型姿势

、 表现型 姿势

、 模仿型姿势 又可 分为社交模仿

、 戏剧

模仿

、 部分模仿

、 真空 模仿 类

、 概要 型 姿势

、 象征型 姿势

、 技术 型 姿势

密码型姿势

。 把握作为传统信息及观念的显意符号系统的体态语

, 应注意这样一个问题

, 即

体态符号虽 然包含着语言信息

, 但对其 内涵加 以识别却不容易 一 是 因为人体动态 可 控性

, 易于作伪 二是人体动态有其独特构成

, 作为一种暗示较难看 出其与 自身

、 与环境的联

系 三是人体动态受个性影响

, 姿势的表意有 时缺乏统一标准 四是人体动态受不 同文化 习

俗的影 响

, 相 同动作往往有不 同内涵

包括动作

、 舞句

、 舞段三个层级的舞蹈语盲

舞蹈形态 的符号创造

, 指 的就是舞蹈语言的创造

。 舞蹈语言 的研究

, 尚无成熟 的学科建

, 舞蹈学者傅兆先

、 胡尔岩有一些深刻而独到 的见解

。 傅兆先著 《舞蹈语言学纲要》 载

《舞蹈艺术》 第

、 、 期

, 指 出

“ 舞蹈语言是通过舞蹈动作 的有 机结合组成 的完整舞

, 是 以独立 的舞蹈形象传达 出所要表现 的情意或美感的舞蹈动作组合

” 。 傅兆先认为

“一

般说有三种类型 的舞蹈动作组合能成为舞蹈语言 一是传情表意 的舞蹈动作组合 二是具有

某种情绪和抽象美感 的舞蹈动作组合 三是表现某种舞蹈技巧 的舞蹈动作组合 这是舞蹈语

言的特殊形式

。 总 的来说

, 能表达舞蹈的情

、 意

、 美

、 技 的舞蹈动作组 合大都具有一定 的

舞蹈语言 的意义

” 。 既然

“ 舞蹈语言

” 是某种

“ 舞蹈动作组合

” , 我们就不能不关注其

“ 组合

方法

” 。 傅兆先认为舞蹈语言组合的基本方法有 种

“ 、 重复

。 这是组合舞蹈语言最原始

最简便的方法

, 可加深印象和力度… …有单一重复 如动作

、 姿态

、 步法

、 技巧及构图画面

的重复

、 组合重复

、 舞句重复

、 舞段重复 又可分为连续重复与间隔重复

。 、 对 比

。 这是

舞蹈语言组合 中运用最广泛最有效 的方法

, 主要有关系对 比和各种类别 的对 比… …关系对 比

有强化

、 弱 化

、 同类 比和不 同类对 比等 类别对 比有美感对 比

、 力度对 比

、 速度对 比

、 幅度

对比

、 方向对比

、 线形对 比

、 密度对 比

、 光色对 比等

。 、 平衡

。 总 的分为对称平衡和 自然

平衡两大类

, 后者又包括序 比平衡

、 运 动平衡等

。 、 变换

。 指变 化与转换

。 变 化是在原有

基础上 的发展

, 可 以体现在节奏

、 速度

、 幅度

、 方 向

、 构 图诸方面 有 附加

、 增 补

、 省减

倒序

、 变向

、 移位

、 变态

、 变形

、 延伸

、 收缩

、 放射

、 聚集等方法

。 转换是新与 旧 的连接

是更大的变化 … …其方法有连接转换

、 间隔转换

、 轮流转换

、 穿插转换等

。 、 复合

。 指 多

种动作

、 动作组合

、 构 图或多种组 合方法复合起来

, 是舞蹈组 合 向高度

、 复杂

、 细 密

、 立

、 交响的发展 主要 方法有 关列

、 分列

、 重 叠

、 接续

、 递 增

、 轮作

、 对立

、 交错

、 穿 插

。 、 比拟

。 分为摹拟 以人体动作摹拟其他事物形象并加以舞蹈化

、 虚拟 无实物 的虚

比象征

、 比喻

、 象征等

” 。 胡尔岩著 《舞蹈创作心 理学》 中国戏剧 出版社 年版

, 认

“ 舞蹈语言

” 是一个大概念

, 它包括动作

、 舞句

、 舞段三个层级

。 “ 动作

” 层级是舞蹈语

言的基础层次

, 它 由动态

、 动速

、 动律和动力 个基本元素构成

, 分别指动作的姿态

、 动作

的节奏和速度

、 动作 空 间走 向及 时 间流动疾 缓 的 内在 规范

、 动作 的力 度

。 作为第 二层 级 的

“ 舞句

” , 应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形式相对完整与独立 二是有较强 的射意性 三是射出的含

义能唤起观众 的视觉 回应及心理联想

。 “ 舞段

” 作为舞蹈语言 的最高层 级

, 在作 品整 体效果

中发挥着不 同的功能

, 主要有描写性功 能

、 戏剧 性 功能

、 抒情性功 能 和模糊性 功能

。 当然

第10页

一 一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刀 年 第 期

在动作

、 舞句

、 舞段的层级性之间没有刻板 的界线

, 是一种浑然一体的模糊关系

从舞蹈语盲组合到舞蹈作品建构

关于舞蹈形态 的符号创造研究

, 不能停留在

“ 舞蹈语言组合

” 阶段

, 应 当深人到

“ 舞蹈

作品建构

” 上来

。 实际上

, 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舞蹈语言的结构 间题

。 郭明达在 《现代舞

的基训和创作》 一文 中提到了舞蹈创作结构 的 要素

, 即

“ 、 动机—

构造 的基础 和发展

的根据

。 、 重复—

否则使人容易忘却动机

。 、 变化和对 比

。 、 高潮—

否 则 内容不显

著不 突 出

。 、 比例和平衡—

否则作 品的动机显得太强或太弱

。 、 过渡动作—

否 则各个

片断显得孤立

。 、 逻辑发展—

否 则舞蹈 主题从这 一 动机到另 一动机含糊 不 清

。 、 统 一

包括风格

、 动作色彩

、 明暗度

、 在空 间的线条和形式

、 动作类 型等

” 。 舞蹈语言 的结构

问题与舞蹈作品的建构相关

, 而其 中又不能不关注从动作形象出发 的动作发展变化

。 章 民新

从最单纯的舞蹈作 品—

独舞 或 日 舞蹈独 白 出发

, 论及动作发展变化的基本方法是

“ 保

持一部分

, 改变一部分

” 。 其实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两个问题 一

、 保持哪一部分

, 改变 哪

一部分 二

、 保持的部分多还是改变的部分多

。 章民新通过分析独舞 《天鹅之死》 来谈从动

作形象出发的动作发展变化

, 指 出主要有

、 原动作改变方 向 不 动作 幅度加大

、 改变

下半身动作而保持上半身动作

、 保持基本体态 的 同时改变 四肢动作 久 改 变 动作 的节

、 将原动作进行

“ 舞姿分割

” 的停顿

、 将原动作的各局 部 动态逐 渐减少等

。 作 为

“ 舞蹈对话

” 的双人舞

, 其作品建构 比

“ 舞蹈独 白

” 要复杂一些

。 舒巧论及双人舞编创 的技

, 强调

、 双人舞要 以

“ 对话

”双方各 自的独舞为蓝本

。 、 双人舞要为

“ 对话

” 找 到一

个共同的核心意念

。 、 双人舞要在

“ 对话

” 的规定情景 中进行

。 、 双人舞的

“ 动机发展

要确立一种新观念

, 即可 以将某一方

“ 独 白

” 的动机分解到

“ 对话

” 的双方身上来做

。 舞蹈

作品建构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

, 舞蹈语言作为传递信息及观念的显意符号系统

, 最终不能脱

离舞蹈艺术形象的塑造而存在

、 作为舞蹈形态学学科 内质的舞蹈分类研究

·

卡冈建立

“ 艺术形态学

” 之时

, 曾把

“ 艺术创作活 动的分类

作为该学科首 要 的任

。 舞蹈形态学 的建立

, 也应把

“ 舞蹈分类研究

” 作为学科建设的 内质

。 我们所说的

“ 舞蹈

分类

” , 主要关注点不是历史舞蹈 的语言风格分类而是舞蹈作 品 的结构形态分类

, 关注 的不

是历史舞蹈 的种类而是舞蹈作 品的体裁

舞蹈作品体裁分类的思路清理

笼而统之地来谈

“ 舞蹈分类

” , 首要面临着

“ 功能

” 还是

“ 结构

” 的选 择

。 虽 然一定结

构 的舞蹈对应着一定 的功能

, 但

“ 异形 同功

” 或

“ 同形异功

” 的状况并不少见

。 从

“ 功 能

着眼

, 我们可 以将舞蹈分为 自娱舞蹈

、 表演舞蹈

、 康复舞蹈

、 健美舞蹈

、 社交舞蹈

、 竞技舞

、 消遣舞蹈

、 节庆舞蹈等若干类别

。 不过这里显而易见 的是

, 除表演舞蹈

、 节庆舞蹈 可能

包含某种体裁的舞蹈作品外

, 其余类别 的舞蹈 与

“ 舞蹈作品体裁分类

”几乎 没有任何关联

看来应放弃 以

“ 功能

” 为坐标而选择

“ 结构

” 。 “ 结构

” 作为舞蹈分类的坐标

, 是指舞蹈形态

的总体风貌和系统构成

。 舞蹈形态 的总体风貌

, 往往是某一 民族

、 某一地域历史 地形成 的

对于历史形成的舞蹈形态

, 我们往往将某一 民族历史演进过程 中由职业舞者参与 的主流舞蹈

形态称为

“ 古典舞蹈

” 与之相对应 的

“ 民间舞蹈

” 是 非主流 的大众化 的舞蹈

。 “ 民族

” 和

“ 地域

” 在历史舞蹈形 态 的分类 中交 相叠 合并互 为 种属

, 于是有 了西 方古典舞蹈 古典芭

第11页

于 平 舞蹈形态学学科研究之我见 一

、 东方古典舞蹈 中国古典舞

、 印度古典舞及 日本古典舞等

。 作为

“ 地域

” 坐 标下 的

“ 中国舞蹈

” 含有汉

、 藏

、 蒙

、 维

、 朝

、 傣

、 苗

、 彝等各 民族舞蹈 而作为

“ 民族

” 坐标下

“ 汉族舞蹈

” 又有东北 秧歌

、 山东秧歌

、 安徽 花鼓灯

、 云南花灯等地域之分

。 我们注 意

, 这种分类虽然也以

“ 结构

” 而不是

“ 功能

” 为坐标

, 但着眼点是以某种历史舞蹈 的风格

形态作为舞蹈作 品的动作语言

。 这一类别 中的舞蹈 当然不乏严格意义上 的作 品

, 但往往是某

一历史舞蹈原生形态 的舞台升华

, 其风格形态 自身的呈现远重于某种情感信息 的传递或某种

艺术形象的塑造

。 因此

, 真正意义上 的舞蹈作品体裁分类不仅要从

“ 结构

” 着 眼

, 而且要关

注舞蹈形态 中情感传递

、 形象塑造 的系统构成

。 以此为坐标

, 又有两种主要 的分类 一是形

象塑造 中舞者 的多寡

, 分为独舞

、 双人舞

、 三人舞和群舞 二是情感传递中表述 的方式

, 分

为情绪舞

、 情节舞

、 小舞剧 和舞剧

。 在我看来

, 舞者的多寡对表述 的方式不会没有影响

, 但

却不是决定舞蹈作 品的情感传递

、 形象塑造 的根本因素

。 情感传递 中表述方式 的不 同不仅决

定着艺术形象 的呈 现方式

, 而且制导着作为舞蹈作品的舞蹈形态 的系统构成

情绪舞的诗意化与情节舞的戏剧性

许多舞蹈学者在论及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之时

, 都会提到

“ 长 于抒情

, 拙于叙事

” 的舞

蹈表现观

。 这种表现观与由体态符号来表现 的舞蹈语言观是分不开 的

。 因此

, 余秋雨在 《关

于舞蹈美学 的思 考》 载 《舞蹈艺术》 第 期 中指 出

“ 舞蹈 是用 身体有 节奏 的运 动来表

达感情和生命意识 的诗画艺术

, 这也是美学意义上 的舞蹈美的基本属性

。 对这句话我需要做

两个 比较重要 的美学意义上 的补充 一个是它 的基本呈现方式是时空并展

,一个是它的基本

美学趋 向是情感和情绪… … 舞蹈有三种情感方式 一种是情节性情感

, 就是借故事 的框架来

抒情

, 来施展 自己 的才华

。 这是对生活过程作情感延伸

。 第二种叫情景性情感

。 它往往是来

品味人和 自然 的关系 中所造成 的某些诗画 的意境

, 为这种诗画意境提供动态造型

。 第三种 叫

哲理性情感

。 在艺术 中没有单纯 的哲理

, 哲理是情感化 的哲理或哲理化的情感

, 这二者是紧

紧地绕在一起的

。 总体情感既不依附于情节

, 也和情景不太一样

, 它在更宏观的意义上来思

考人 的生态

、 心态

” 。 把情感和情绪视为舞蹈 艺术的基本美学趋 向

, 实际上是强 调 舞蹈 艺术

在其本体上 的诗意化特征

。 因为在余秋雨强调

“ 情感和情绪

” 之时

, 并没有过分强 调它 的纯

粹性和排它性

, 而是将其与情节

、 情景

、 情理相伴而行

。 可 以认为

, 对舞蹈作品之舞蹈形态

系统构成 的研究

, 主要看其所具有 的诗意化或戏剧性倾向

。 由此

, 情绪舞与情节舞不是舞蹈

作品形态 的

“二元对立

” , 而是两极相遇 的一个过渡地带—

从单纯表情 的情绪舞

、 借景抒

情的情绪舞

、 寓理于情 的情绪舞到情节舞

, 包括行动描述 的情节舞

、 性格冲突 的情节舞和叙

事完备的情节舞

。 那种叙事相对 比较完备的情节舞便开始过渡到小舞剧甚至舞剧

。 值得注意

的是

, 凡情节舞应关注动作的戏剧性 要认识到戏剧行动是戏剧性 的现实起点

、 戏剧 冲突决

定着动作 的 内容和方向

、 戏剧情节 由不 同人物的关系和动作线构成

、 戏剧场面作为人物活动

构成的特定生活 画面 参见谭票生 《论戏剧性》

关于舞剧 的结构本体和结构层次

任何艺术作 品 的创作

, 都会涉及到语言与结构的问题

。 舞剧

, 作为一种戏剧样式

, 以其

语言区别于话剧

、 歌剧乃至默剧

、 音乐剧

。 而作为一种舞蹈体裁

, 舞剧又 以其结构的复杂性

和巨大性 区别于情绪舞和情节舞

。 把握舞剧结构 的特殊性

, 是对

“ 舞剧

” 尤其是大型舞剧

这一舞蹈体裁认识 的关键点

。 从舞蹈形态分析的视角来看

, 特别需要关注 的是舞剧 的结构本

体和结构层次 问题

。 就舞剧 的结构本体而 言

, 舞剧 创作完成 了对其结构本体体认 的历史 转

第12页

一 一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印 年 第 期

。 这个

“ 转换

” 的实质是从

“ 戏剧本体

” 转向了

“ 音乐本体

” 。 在戏剧本体关照 下 的舞剧

结构

, 强调对舞剧故事构成的起

、 承

、 转

、 合 强调

“ 起

” 要抓住观众 的兴趣

, “ 承

” 要增

加其兴趣

, “ 转

” 要提高其兴趣

, “ 合

” 要满足其兴趣

。 在音乐本体关照下 的舞剧结构

, 强调

舞剧故事 的结构要体现在音乐 的结构之 中

, 强调通过主题的贯穿

、 展开

、 变形

、 交叉

、 对 比

等手法揭示故事内在矛盾 冲突的发展

。 舞剧结构从戏剧结构本体转 向音乐结构本体

, 使 目前

的舞剧结构本体着意强调 了三个方面 一是强 调结构本体的

“ 音乐化

” , 即建立

“ 音乐舞蹈

的戏剧结构

” 。 二是强调结构本体 的

“ 多元化

” , 即多 角度 开掘

“ 非 语义性

” 艺术 的结构形

。 三是强调结构本体的

“ 语言化

” , 即舞剧结构不是外在于

“ 舞蹈语言

” 的框架而是舞蹈

语言 内在逻辑的 自然显现

。 这三个方面 的强 调使舞剧结构真正走 向

“ 舞蹈

” 的

“ 本体

” 。 舞

剧结构作为

“ 音乐舞蹈 的戏剧结构

” , 其实是有层次之分的

。 舞剧 结构 的层次划分

, 是对舞

剧进行形态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 我将舞剧结构分为 个层次

、 宏 观层 次—

情节发展

的时空分割

。 这一层次是把舞剧故事分割成有相对起始与终结的若干场次

, 这些场次共同结

构起舞剧 的戏剧性

。 、 中观层次—

场面转换 的舞段设计

。 这里 指 的是具体场次或舞块 中

导致场面转换 的不 同舞段 的组接

, 舞段组接 中也不 排斥 哑剧 性 场面 的运 用

。 、 微观层 次

语境营造的舞台调度

。 由于舞蹈 的动作语汇大多没有一一对应 的明晰确切 的语义

, 舞台

调度作为舞段的

“ 结构骨架

” 往往成为显示动作语义 的

“语境

” , 它 与舞蹈 动作语汇 的不可

剥离性使之也被视为

“ 舞蹈语言

” 本身

。 、 显微层次—

语言表达 的句法处理

。 这里指 的

是舞剧语言表达 的结构

, 这种结构 的功能主要是把空 间

、 时间及力度变化 的舞蹈动作组合成

“ 舞句

” 。 如果说

, 前两个层次的

“ 结构

” 与舞剧

“ 语言

” 还有相对的可分性 的话 那么

, 后

两个层次的

“ 结构

” 与

“ 语言

” 有时是不可分的

。 用舒巧 的话来说

, 叫做

“ 结构是宏观的语

, 语言是微观 的结构

” 。

、 结语

这篇 《舞蹈形态学学科研究之我见》

, 可 以视为 《舞蹈形态学》 学科建设 的基本 纲 要

这一学科建设的主要 目标

, 是使

“ 舞蹈审美

” 真正走 向科学

。 这当然也就体现 了作为

“ 人文

科学

” 的艺术审美对本源 意义上 的

“ 科学

” 的借助和对

“ 科学性

” 的追求

。 事实上

, “ 人文

的历史进程不可能没有

“ 科学

” 促进

, 而

“ 科学

” 的时代进步也需要对

“ 人文

” 产生影 响从

而使 自身具有

“ 人文性

” 。 “ 舞蹈形态学

” 愿在

“ 舞蹈人文

” 的建设 中汲取

“ 科学

” 的力量并

赋予

“ 科学

” 以

“ 舞蹈人文

” 的内涵

资任编辑 平 心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籍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