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卷
高 中 导 学 案
新课程·新教材·新思维·新高考
练
基
础
练
重
点
练
好
每一道
题
练
规
范
练
速
度
实
现
全
面
通
关
让课堂更高效 让学习更轻松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语 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综合检测卷
高 中 导 学 案
新课程·新教材·新思维·新高考
练
基
础
练
重
点
练
好
每一道
题
练
规
范
练
速
度
实
现
全
面
通
关
让课堂更高效 让学习更轻松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语 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书
·164·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檪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殏
殏 殏
殏
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检测卷
(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小题。
①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
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
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
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②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
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
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
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
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国
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礼却不需要这
种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用事事
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
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③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获取资源的土地也很
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
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依照着做就有福,
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
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
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
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
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
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
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
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
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
付生活的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个前提。
⑤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
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
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尽管从某种角度说它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
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野蛮的,但只要合
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和法律、道德不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
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D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
束被动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出发,引出文章的观点,指向“乡土社会
是‘礼治社会’”的议论。
B第②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说明了传统在乡土社会
中的重要性。
C第③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
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
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163·
·166·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礼的残酷与否与合理与否没有关联。这表明作者试图维护传统社
会中不合理的礼仪秩序。
B乡土社会,礼的运行并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它依靠的是长期沿袭
下来的传统。
C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只有按照传统去做,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反之
就可能受挫。
D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作
用是因为乡土社会缺乏变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2021年河南春晚上,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遍网络,受到众多网友赞
誉。据了解,几个月前《唐宫夜宴》就曾在中国古典舞的高级奖项“荷花奖”颁奖典礼
上亮相,而后经过反复修改和创新,登上了 2021年河南春晚的舞台,火爆“出圈”。
“我们这次受到观众认可,说明大家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只是需要用不一样
的手法增强代入感。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应仅陈列在博物馆里,如何用多元的艺术手
法加工提炼并传扬下去是留给文艺工作者的思考。”郑州歌舞剧院编导陈琳说。
(摘编自《唐朝胖妞出“炉”记——— <唐宫夜宴 >是这样“炼”成的》)
材料二:2021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2月 16日单个视频片段在社交平台就累
计观看千万次。“河南春晚出圈”“河南春晚真中”等留言活跃在各大网站。
《唐宫夜宴》从舞蹈的编排到场景的展示,从演员的妆容到身上的服饰都充满了
文化气息。它以黄河文化、中原精神、民族文化为根基,以一组黄色、绿色为主色
调的唐三彩乐为原点,对唐代服饰、色彩、形态以及文化之美进行了高度还原,充
分彰显了令人震撼的黄河文化之美,将观众带入大美华夏独有的美学空间,彰显出
华夏文明天然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唐宫夜宴》由 2020年郑州歌舞院在第十二届中
国舞荷花奖中的参赛作品《唐俑》改编而来。河南卫视春晚总导演陈雷介绍,改编后
的《唐宫夜宴》让虚拟场景和舞台结合,打造出更为唯美、多元、多度的视觉效果。
不少人点赞其“不迎合、不媚俗、不煽情”,在坚守传统中大胆创新,让民族艺术、
传统文化彰显出强大的时代活力。
专家认为,《唐宫夜宴》这个节目把传统的文化资源以“现代表达”的形式展现,
成了非常好的艺术表达,给我们利用文化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启示。新时代讲好“黄
河故事”,就是发现、挖掘、讴歌黄河文化之美,展现黄河人文精神的精髓。这也
是对中国故事的拓展与补充。
(摘编自《〈唐宫夜宴〉为什么能火》)
材料三:舞蹈《唐宫夜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成功示
范。一方面,节目高度还原了历史文化现场。长期以来,在人们常见的舞蹈节目、
演出中,演员都是苗条、修长的,这符合今天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定义下的“美”,
却未必符合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据报道,《唐宫夜宴》为还原唐代少女
的“丰腴美”,演员身上穿着塞海绵的服饰,嘴里含着棉花,眼角两道月牙形的妆
容,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妆容“斜红”,演员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不
仅憨态可掬,还尽显盛唐时期的文化风情,不少网友表示,真的像是画里的人活过
来了,同时也对“美”有了更多元、更具文化内涵的新理解。
另一方面,节目实现了唐代文化与现代数字科技的完美结合,整个舞台运用了
先进的增强现实技术,串联起妇好鹗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等国宝
级文物和名画,使得这支舞蹈在舞台上穿越了千年时空,呈现更加立体,而那些唐
宫少女虽然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却像今天的小女孩一样活灵活现、可亲可近。总而
言之,节目在内涵上充盈着古风古韵与大气恢宏,而在审美认同、价值取向方面,
又体现出现代性,无怪乎能引发年轻人的热情追捧与积极传播。
舞蹈《唐宫夜宴》的“火出圈”再次表明,要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主动认识、热
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将之融入生活、情感和行为方式中,就要努力赋予传
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创作出更多当代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
产品。
(摘编自《传统文化“火出圈”还需更多现代创意》)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宫夜宴》在登上 2021年河南春晚舞台之前,曾亮相中国古典舞的高级奖项
“荷花奖”颁奖典礼,后经不断改进,受到观众喜爱。
B郑州歌舞剧院编导陈琳认为:历史文化陈列在博物馆中是不对的,应该思考
对历史文化的创新,通过多元化的发展,从而使其流传。
C《唐宫夜宴》从演员妆容、服饰再到文化之美,对唐代文化元素进行了高度还
原,将观众带入华夏独有的美学空间中,令人震撼。
D《唐宫夜宴》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呈现了令人震撼的黄河文化之美,彰显出
华夏文明天然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165·
·168·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好的中国故事,用适合的方式“讲好”,才能展现真
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B《唐宫夜宴》还原的唐代少女的“丰腴美”,符合历史的“美”,但不太符合现代
流行文化定义下的“美”。
C《唐宫夜宴》用现代技术串联起国宝级文物和名画,从而呈现出穿越时空、更
加立体恢宏的舞台效果。
D《唐宫夜宴》的成功表明,只要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传统文化产品,就
能使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
6如何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代更好地发展?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
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
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
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
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
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
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
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
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
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
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
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
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
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
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
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
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
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
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
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
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
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
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
·167·
·170·
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
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
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
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
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
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
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
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它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
笑貌,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B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
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
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
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8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0~13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
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
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 獉獉
一
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公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
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
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
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
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獉獉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
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
其称曰:“仓廪獉獉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
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
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
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獉獉于周室。
桓公实北伐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
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
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B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
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C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
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
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69·
·172·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国君。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
但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B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被封者享受该地的赋税,可
在封邑内制定一些不违背当朝利益的政策。
C仓廪:谷藏曰仓,米藏曰廪。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粮食的仓库,它是专为
灾荒之年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入贡: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二是乡试合格的贡士入京
参加会试。本文是前一种释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管仲胸有谋略,才能卓著。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
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统一天下。
B管仲正视自我,心存感激。管仲诚恳地叙述与鲍叔牙交往的经历,不回避自
己贪财与胆怯的一面,感念鲍叔牙的知遇之恩。
C管仲注重民生,以民为本。管仲理解百姓的好恶,执政能够顺应民心,百姓
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D管仲权衡利弊,因势利导。桓公欲袭蔡,管仲以楚国不缴纳周室贡品攻打楚
国;桓公想北征山戎,管仲借机让燕国整顿召公之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 5分)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题。(本题共 2小题,9分)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
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
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
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歇”字用得精妙,生动地刻画出自然界花草树木枯萎的情景。
B首联即用秋天的典型景象来照应题目中的“早秋”,一是花草调零,二是大火
星出现了。
C颈联“绕”和“飞”字,采用了比拟的手法,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淋漓尽致地表
达出来。
D这首律诗条理清晰,前两联写太原的早秋之景,后两联则着重于抒发情感。
15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
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
”。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认为解决问题应在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制止,防
患于未然的句子是“ , ”。
·171·
·174·
(3《大学》中的“ ”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
万事万物;而“ ”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
才能获得知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本题共 3小题,9分)
电影《八佰》终于面世, 的观众在点映中可以 。《八佰》撕裂
的整体场景,冲击力强、反差大,仅一桥之隔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差别:一边,租界的
,歌舞繁华;一边,却是战场的断壁残垣,军人浴血奋战。撕裂战争
片的传统技法,《八佰》描述了一场“奇特獉獉”的战斗,( );于庞杂群像
中,从逃兵、小人物的视角去推演故事;最触动人的场景是战士们身绑炸弹与
日军同归于尽,排队跳出窗口时,都高喊出自己的名字和籍贯,以身体当人弹
的壮举、壮烈殉国的慨然,深深地震撼了观众。整部电影靠两条线索交织“缝
合”,一条线索是壮士的英勇抗击,另一条线索是民众的自然觉醒。两条线索
,壮士的勇敢和牺牲,激励着民众的士气和抗争。战斗时,以死相搏,
充分展现“血性”的一面;备战时,留恋人生、思念亲人,温情刻画“人性”的一面。
两相对比、张弛有度,悲情悲壮,更有力量,更打动人心。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刻不容缓 近水楼台 灯红酒绿 并驾齐驱
B迫不及待 先睹为快 灯红酒绿 齐头并进
C迫不及待 近水楼台 灯火阑珊 齐头并进
D刻不容缓 先睹为快 灯火阑珊 并驾齐驱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孤军坚守的壮士们,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是打给国际社会看的
B壮士们孤军坚守,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是打给国际社会看的
C壮士们孤军坚守,军事意义远大于象征意义,是打给国际社会看的
D孤军坚守的壮士们,是打给国际社会看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奇特”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
B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C战斗时,以死相搏,充分展现“血性”的一面。
D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
(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本题共 2小题,11分)
① 。如 EV71疫苗只能预防 EV71病毒这种特殊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不能预防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13价肺炎疫苗无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
肺炎。
绝大多数人接种疫苗可避免发病。但是,由于受种者个体差异、免疫应答功能
等原因, ② ,如有较小部分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乙肝抗体或产生抗体
滴度较低,无法检测出来,从而致使免疫失败。大量研究表明,接种疫苗后即使免
疫失败,如果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表现会轻很多。
此外,与儿童相比,成年人感染各种疾病的风险更大。有的成年人,即使儿童
时期接种过疫苗,抗体水平也可能会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因此, ③ 。不过,
成人疫苗需要自费接种,“花小钱,防大病”,何乐而不为
?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①
②
③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明·林希元
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明
·董其昌
阅读与生活实践,都是我们实现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
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以“阅读与实践”为主题,写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173·
·176·
第二单元检测卷
(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小题。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和”还是
“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
思想内核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
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
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对理论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
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
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
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
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
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
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
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
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
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
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
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
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
“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恰当地为人处世。
对己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
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
可超越的标杆。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
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
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
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不爱家
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
人们的家庭观念。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
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
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
(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仁”“和”或“中庸”的说法均有失片面,其真正内
核应为“责任”。
B儒家看重“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与此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
严肃态度。
C就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作用而言,儒家认为“礼”的教化作用是对刑法等硬性制
度的有效辅助、有益补充。
D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典籍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
“礼”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基于人性具有复杂性这一前提,文章探讨了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B文章指出需从社会性和动物性两个角度理解人,并就二者的价值取向进行
论述。
C文章以“尧舜”“大禹”为例,使用例证法对儒家思想本质的来源进行了揭示。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地阐述了对儒家思想本质的深
刻见解。
·175·
·178·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思想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于它具有其他思想所没有的人性化
特征。
B儒家“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
C文中以一个“家”字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实则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
说明。
D无论对个人修养还是对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都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
导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本题共 3小题,12分)
材料一: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载体。
如山水画中的“山水”两个字便不是简单的风景概念,它包含了中国文化的诸多含义
和象征,比如山是阳、水是阴,象征了阴阳互补;山是刚、水是柔,体现了刚柔相
济;还有山是实、水是虚,又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中虚实相生的概念。山水画描绘的
内容是树石、草木、云水、丘壑、建筑以及阴晴风雨、四季更替等等,表达的是中
国人的审美,阐述的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宇宙永恒和谐的关系。
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根系十分丰厚和庞大。历代山水画家及无数的经
典作品充分诠释了中国儒、道的哲学思想。比如儒家文化是入世的,每个遵循孔孟
之道的人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儒家文化中似乎山水即江
山、家国的概念。宋代王希孟 18岁时在宋徽宗的指导下绘《千里江山图》,全画细
腻精工义不失恢宏壮丽,虽描绘的是起伏的群山、浩渺的江水,实则表现的是宋氏
江山的锦绣与绵长。道家文化以老庄为代表,尤其庄子以避世的态度寻求自然与道
的相应相生,从自然万物中感知生命的意义,庄子的《齐物论》《逍遥游》表达的就是
平等与自由的理念,这也正是不少艺术家倾其生命始终追求的。元代画家黄公望在
仕途受挫之后信奉全真教,晚年隐居富春山一带,潜心山水释放心灵,他花了 7年
时间为朋友无用师绘制的《富春山居图》成为了画史的不朽名篇,此画笔墨萧散,苍
茫简远,全由心性而发。此种笔墨意趣正合乎道家思想的精神所在。
(摘编自邵仄炯《如何欣赏中国画》)
材料二: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形式。空灵之空为
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动,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
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
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
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而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
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摘编自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材料三:众所周知,中国山水画创作如果脱离了对意境的追寻和营造,仅限于
对客观世界的描摹或再次真实再现,便不能从精神层面打动观众,触动观者的内心,
进而也就失去了其璀璨的生命力,陷入照相般的写实;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
“意境”,过分注重“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只有情而无景,则情无所寄托,观者也
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意境”的生成可以说取决于创作者在生活中对于美的发现和表达,每个艺术家
的精神境界、学识的高低,影响他对美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因此,我们应该在各
方而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独具慧眼,能在寻常中发现美,能在被别人重复表现多
次的事物中挖掘到与别人不同的美,进而创造出与别人不同的意境。
(摘编自李霞《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情感》)
4下列对材料里“中国山水画”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山水画包含了中国文化的诸多含义和象征,有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和虚
实相生等文化内涵。
B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千里江山图》展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理想。
C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审美形式体现在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表现为一种空灵、
深远、简淡的意境。
D中国山水画的意境需要客观描绘与情感的统一,写实过多,便如照相;情感
过多,则无亲临之感。
·177·
·180·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人的审美,了解人对自然的态度,了解
人与自然、宇宙永恒和谐的关系。
B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苍茫简远,全由心性而发,成为画史的不朽名篇,
其原因主要是合乎道家思想的精神。
C中国山水画的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在《寒江独钓图》中,灵可以理解为寒江、
孤舟、独坐等,空白处可以理解为空。
D美的发现、表达和“意境”的生成关系密切,创作者若能在寻常中发现美,挖
掘美,就可能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意境。
6如何成为中国山水画大家?请结合材料给出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本题共 3小题,15分)
墨子:向帝国挑战的剑侠
鲍鹏山
终于,在大路的尽头,我们看到了一个独行的身影踟蹰而来。我们欣慰之余又
不禁黯然神伤。再不是孔子那样的车辚辚马萧萧的浪漫之旅了,来者是一个独行客:
他光着头,赤着脚,穿着粗短布的衣衫,面目黧黑,焦虑急切。他腰中的短剑与眼
神中的坚毅,使我们心中一惊:这是一个侠客!
这就是墨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最伟大的剑侠!
《淮南子》记载,墨子最初乃是儒家门徒,学孔子的思想。但越学越不对胃口,
越学越觉得儒学不是那么回事。儒者的礼那么繁琐而不切用,儒者提倡的厚葬浪费
财富而使人民贫穷,长期服丧伤害生命而妨碍正事,所以他背弃儒家了!他当了儒
门的叛徒了!这一叛,非同小可,这不仅仅是叛出师门,而且是政治上的背叛。我
们知道,儒家是热烈礼赞周王朝,维护周王朝的文化的,他既叛儒,当然也就背叛
了周王朝,成了周王朝的叛臣逆子了!
墨子否定周王朝,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周文化的否定上。他的“兼爱”是反对“礼”
的等级尊卑制度,“尚贤”是反对“亲亲”的贵族封建世袭制度。这两点实际上是周王
朝政治运作与社会整合的主要环节。他的“节用”“节葬”“非乐”又是反对周王朝的
文饰,这正是孔子所倾心向往的“郁郁乎文哉”的王朝风范。墨子认定:“俯仰周旋,
威仪之礼,圣王弗为。”显然,制礼作乐的周公在墨子这里绝不是圣王了,以礼乐文
化为特色的周王朝当然也就不是什么圣朝了。
墨子文章中,以“非”这种否定式为题的就有四个:《非儒》《非命》《非乐》《非
攻》。除《非攻》是对一种社会现象进行否定外,其他三种都是对现存文化传统的否
定。我们可以说,墨子是在对前代文化进行清理。他在对一个大帝国以及根深蒂固
的文化传统大声说“不”!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撄虎须,犯众怒,独持偏见,一意孤
行,他的思想观点,既是批判的武器,也是武器的批判。通过对周王朝的文化批判
以及对周王朝的文化进行批判,他建立了他的批判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他不
愧是一个向帝国挑战的大剑侠。
梁启超说:“古今中外哲人中,同情心之厚,义务观念之强,牺牲精神之
富……墨子而已!”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子否定周王朝不仅表现在他对周文化的否定,更表现在他对传统王道观念
的否定。
B“向帝国挑战的剑侠”表达了对墨子成为“周王朝的叛臣逆子”的肯定,暗含赞
美之情。
C“既是批判的武器,也是武器的批判”是说墨子对周王朝穷兵黩武、大肆攻伐
进行了批判。
D文章引用梁启超的话,说明墨子富有同情心,富有牺牲精神,进一步深化了
“剑侠”的内涵。
·179·
·182·
8请简要阐释文章第一段中“我们欣慰之余又不禁黯然神伤”的含意。(6分)
9文章第二段称墨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剑侠”,“最伟大”这一特点表现在哪
些方面?(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共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
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
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
子?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雒不出图,洛不出
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
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
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獉獉》,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
秋》贬之曰“子”: 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
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
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病,
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
獉
山
獉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
后七日卒。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
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
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獉獉,传十馀世,
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獉獉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
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B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
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C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
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D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
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在文中是“六经”之一,语言极为简练,暗含褒贬之意,被称为“春秋
笔法”。
B太山就是泰山,在古代被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是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
神山。
C“布衣”指平民百姓穿的麻葛之类织物做成的衣服,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
读书人。
D“六艺”是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通五经贯六艺”中
的“六艺”。
·181·
·184·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家庭贫困,屡遭困厄。孔子贫穷而且地位低下,曾经做过小吏;后来周
游列国,被一些国家排斥、驱逐,也曾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
B孔子不获任用,满怀苦闷。他在颜回去世时慨叹说:“没有人能了解我了!”
也曾对子贡说:“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了吧!”
C孔子通过著述,匡时救世。他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语言简练,暗含
褒贬之意,这种“春秋笔法”让乱臣奸贼都因心怀恐惧而有所收敛。
D孔子成为宗师,令人敬仰。学者都以孔子为宗师,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
讲习六艺的人,都以孔夫子为标准,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 5分)
(1)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4~15题。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①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鄃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前两句生动地表现出词人纵情豪饮的情状,“复”“仿佛”二词表现力强。
B家童雷鸣似的打鼾声和江流声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烘托了词人的
心绪。
C“夜阑风静鄃纹平”这一景物描写反映了词人心灵的超越,自然地引出后文。
D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婉约而沉郁的艺术风格。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根据全词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了贤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又强调见到不贤之
人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2)《礼记·大学》中写道:“ , 。”也就是说
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志向才能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
(3)《老子》中“ , ”两句,意谓战胜别人只
能有力量,克服自己的缺点才是真正的强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本题共 3小题,共 9分)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
人 。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令人沉醉。
通过阅读,让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
益提高。在这个意义上,阅读需要 的精种,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
一个心灵丰富、智慧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我们手捧书本阅读
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
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阅
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 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
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长久坚持才能 、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
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阐读带来的精种刷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宵衣旰食 持之以恒 领受 循序渐进
B废寝忘食 一如既往 领受 登堂入室
C宵衣旰食 一如既往 领略 循序渐进
D废寝忘食 持之以恒 领略 登堂入室
·183·
·186·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
神日益丰富。
B通过阅读,让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
精神日益丰富。
C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
神日益提高。
D通过阅读,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最终相处,并在这种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
神日益提高。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并不仅仅在提醒自己,也是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B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也是在提醒自己。
C这并不仅仅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也是在讲旁观者的感受。
D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也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0题。(本题共 2小题,共 11分)
中医学属于传统医学。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民族都有传统医学,如蒙医、泰
医、回医、藏医,还有欧美的替代医学,如脊医、顺势疗法等等。许多民族的传统
医学历史悠久,部分仅有其独特的诊疗方法, ① 。在众多的传统医学之中,
中医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经典著作,也有比较全面的诊疗方法,并且在唐代
已经输出到日本和朝鲜半岛,其后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输出到东南亚各国。因而
② 。中医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善于吸纳海外的医疗技术和药物,为我所
用。如岭南地区的“海药”就是来自海外的动植物药,包括许多以香料进入中国的外
来物种,例如肉桂、胡椒、檀香、沉香之类,都被发现其药用价值,丰富了中药宝
库。从清代开始,西方医学进入中国, ③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6分)
①
②
③
21请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中医的三个典型特征,每条不超过 15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以上五句话都出自本学期我们学习的《论语》《孟子》《南华经》《道德经》等先
秦诸子散文。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领会到了先
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认识到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
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也明白了很多立身处世的道理。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
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从上述五句话中任选其一,也可
以从教材中另选一句,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在学
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185·
·188·
第三单元检测卷
(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小题。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
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
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
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
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
资源。
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经典作品始终是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具有无可非议的必
要性和必然性,对经典作品的阅读过程就是研究者日益走近研究目标的过程。正是
阅读使研究者直接面对研究对象,为从文本出发展开研究提供基本保证。经受了历
史检验的文学经典往往拥有一种标尺的意义,代表了较高水平,也为检视其他作品
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和必要的参照。聚焦经典研究还具有“高峰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无论哪一个时代、民族的文学,也无论哪一种文学思潮、流派和倾向,都是以某些
经典作家作品为标志的。这些文学经典构成了各民族、各时代的一座座“高峰”,代
表了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建树、价值和特色。如果疏离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外国
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就只能是一种空谈。
经典作品也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
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
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了规范性语言,这些经
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
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
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
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
《哈姆雷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
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
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不仅在俄罗斯文
学中为各种文学体裁树立了典范,把俄罗斯文学引上了民族化道路,而且创造了崭
新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为确立其规范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
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
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述水
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作出历史的、思
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
B经典作品始终是文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具有无可非议的必要性和
必然性。
C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
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
D经受过历史检验的文学经典代表了较高水平,往往具有标尺的意义,同时也
为其他作品的检视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和必要的参照。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论述脉络清晰,主要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B文章在具体阐述观点时,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第二段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聚焦经典研究的意义。
D文章结尾承上进行总结,强调了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
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
B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因为文学经
典中的语言是典范的文学语言。
C只要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研究者就能不断提高语言表述水平,
学术话语就能变得规范、完善。
D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
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187·
·190·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4~6小题。
在 20世纪 80年代初,上海文坛有一颗闪烁的文化之星———茹志鹃。这篇访问
记是作者 1983年秋季在美国中西部爱荷华大学参加“国际写作计划”期间做的,尘
封三十余年后得以面世,作者说想借此遥祭把一生献给文学事业的可敬可爱的茹
大姐!
彦火:您只念了四年书,怎样从自学走上文学道路的?
茹志鹃:还是从童年时代谈起,七八岁时,生活比较艰苦,开始认识几个字以
后,我便很喜欢看书。在书里面我得到另外一个世界。开始的时候什么书都读,很
多字不认识,就跳过去,我那时大概十岁左右,看《水浒传》《七侠五义》。
彦:您这样早培养读书的兴趣,跟您家庭背景有没有关系?
茹:我的父母老早便逝世了,我当时跟我祖母,生活很艰苦,没有一个固定的
地方住,一方面是接受亲戚对我们的接济帮助,另一方面找些手工做。由于生活很
困苦,我只好在书里找另外一个世界,而忘记我现实世界中的一些忧虑。我自小就
得为家里的柴米油盐发愁。我是这样开始接近文学的。到我稍为长大一点,大概十
二岁的时候,接触到《红楼梦》,我曾经有篇文章讲到我在杭州住的那个地方,题目
是《紫阳山下看红楼》,这个大杂院各式人等都有,都是很底层的一些人,做火柴匣
子的,也有失业的。有个老先生,古文底子很好,字也写得很漂亮。我们这个大杂
院里,就只他的女儿能上小学。别的青年,譬如做鞋底的,就没有机会上学。这个
能上学的女孩子很骄傲,我就感到她很自以为了不起,但是我心里面也很不服气,
上学念书有什么大不了,念书嘛,不就是念,我在家里也可以念,我读《红楼梦》的
时候就把它当作一本教科书来念,把《红楼梦》里的诗词都背熟,背的时候我不一定
理解它,但背了后我在生活中逐渐慢慢地了解。
彦:您什么时候开始创作?
茹:我很早便练习自己写诗、写笔记。我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我只是自己觉
得写出来心里很高兴。到淮海战役前,文工团的分工比较细,除演出之外,成立了
创作组,把我分派在创作组里面。我开始写广场歌舞剧,写快板,什么都写。
彦:《百合花》应是您的成名作吧?听说这部作品的发表经过很多周折。
茹:《百合花》我先寄到《解放军文艺》,被退稿;寄到《长江文艺》,又被退稿;
后来又转送去《延河》,终于发表了。从《百合花》之后,我自己也拼了命,有了
信心。
彦:在创作小说方面,您觉得要具备什么条件?
茹:第一,我所写的东西是人们所接触的生活,共见的生活,但我写出来,终
归要给别人看见更深入一点的生活,没有这一点的话,读者是不会愿意看。因为你
也看见,我也看见,我为什么非看你不可,我一定要给人家比生活更深一点的东西。
第二,我非常注意小说的开头,因为小说开头,是很紧要的关头,读者拿上你的小
说,如不让他扔下来,一个主要关键是决定于作品的开头。读者为什么要看你的东
西。从艺术上,要提出从矛盾设置悬疑,要有所表现。第三,是把故事从繁杂化到
单纯,因为故事越是繁杂,越难写成短篇。我觉得短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长篇
难写,把很复杂的故事揉到很单纯、意义很深刻,也是一部小说成功必备的条件。
彦:您在创作中是否比较重视思想性的东西?
茹:这点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读者喜欢看你的作品而不直接去看生活呢?因为
你的作品有思想的深刻性,除非你写爱情小说、武侠小说。一般严肃的文学家,给
人家一点思索的东西,非要这样不可。我过去读的书———我认为好的书,一是在阅
读当中能对我有所启发,给我一些我没有想到的东西。读者阅读后,对一些东西有
新的认识,这才是好的小说。
(摘编自潘耀明《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把尘封三十余年的一篇访问记拿出刊载,可见其对作家茹志鹃一生献给
文学事业的精神极其认可,并想让更多人感受这种精神的力量。
B茹志鹃在访谈中两次提到在书里找另外一个世界,这有其因家庭生活艰苦而
寻求心灵慰藉的原因,也有喜欢读书的原因。
C茹志鹃在创作中极其看重小说的开头,她认为一篇小说能不能吸引读者继续
读下去,就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让读者放不下的开头。
D好的小说要有思想性,要给读者一点思索的东西,这既是茹志鹃从阅读中得
来的深切的体会,也是其创作小说的原则。
·189·
·192·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彦火在访谈中并没有只关注到茹志鹃成名后的经历,而是从幼年读书少的经
历谈起,有利于凸显茹志鹃文学之路不同的一面。
B从访谈的第一个问题便可看出作者对被访者茹志鹃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成果事
先做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因而才能设计切合的问题开启访谈。
C看到能上学的女孩子骄傲,心里面就不服气,暗自读书;《百合花》的发表历
经周折却不放弃,茹志鹃身上有一种倔强和坚毅。
D人物访谈是具有一定深度的专题报道,本文关于茹志鹃生平经历的展现便符
合这一特点,一个作家的成功与其背后的故事是分不开的。
6茹志鹃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有哪些因素?请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7~9小题。
半张纸
[瑞典]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
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
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
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
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
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
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
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
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
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
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
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
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
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
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
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
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 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
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
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
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
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
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
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
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
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7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开头第一句话,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悲情低沉的情感基调,同时设置了悬念,
还与后文相关情节形成了照应。
B第一段中“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这句话意在表明主人公东
西搬得非常干净,做事十分细心。
C《半张纸》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男主人公的家庭琐事,情节波澜起伏,情感
真实动人。
D小说常常从事件的一点切入,从“生活的横截面”来观看世界人生,《半张纸》
就是如此。
·191·
·194·
8半张纸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是小说的灵魂,请简要分析。(6分)
9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
然热爱生活。”请联系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共 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
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
言王日:“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
何日:“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
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
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日:“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日:“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
日,斋戒獉獉,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
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獉獉计策?”信辞谢,因王问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
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
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
王喑口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
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
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
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
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
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獉獉可传檄
獉而定
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
何/语何奇之
B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
何语/何奇之
C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
何/语何奇之
D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
何语/何奇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三秦,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给秦三个投降的将领,合称“三秦”。
D檄,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便去追赶他,汉王大怒,误以为萧何逃跑了,萧何回来
后向汉王解释了原因,汉王认为萧何纯粹是在骗人,并责罚了萧何。
B萧何认为汉王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留下韩信,并劝说汉王重用韩信,并且说
如果汉王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
逃跑的。
C汉王在萧何的劝说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又为韩信举行了授职的仪式,然后
向韩信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在听了韩信的看法后,汉王十分高兴,认为得
到韩信太晚了。
D韩信认为汉王终将夺取天下,因为汉王在入关以后,没有伤害任何东西,还
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受到了秦地百姓的
欢迎。
·193·
·196·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 5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
江城子
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
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
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②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①新亭:指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②钓鱼坛:指东
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坛。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三句凸显词人的忧国之情,词人醉后天不亮就起来舞剑,并且吟诵《短
歌行》,感叹人生短暂。
B正值国难,西北神州沦陷,令人难过,而“三十六峰”三句陡转,表明词人雄
心不泯、壮志不消。
C下片开头三句发出悲慨,虽然词人自认为是豪侠,但双鬓已斑白,仍未为国
立功,显露无奈之情。
D“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想建功
立业,封侯留名。
15简要赏析结尾处“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将进酒》中让世人看到其高度自信的两句是:“ ,
”。
(2)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老子》中的“ ,
”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
恒的两句诗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小题。(本题共 3小题,9分)
不久前在英国受捧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在中国读者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有人摘出许多字词的译法,认为不忠实金庸原作。但与之相对的,是英语读者一边
倒的好评:“大师般的叙事
”“高品质的梦幻故事”这样的评价 ,就连公认
难译的武功,也被评为“以十分优雅的方式展示出来”。译者郝玉青认为,译文的生
动和流畅感最为重要:“最糟糕的是你把每个字都翻译准确了,但译作读起来却毫
无生趣,这完全丧失了文学翻译的意义。”这个译本的好坏姑且不论。郝玉青所说的
那种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不鲜见。《老人与海》
《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经典名著更是“重灾区”,新译本 却又令人
。网上有人专门开列了名著清单,向翻译界喊话“求放过”。这对于当下的文学翻
译,不可不谓是一种讽刺。正是 这样的情况,许多翻译界专家呼唤文学
翻译“美”的复归。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比比皆是 屡见不鲜 不忍卒读 基于
B比比皆是 层出不穷 难以卒读 基于
C俯拾皆是 层出不穷 不忍卒读 鉴于
D俯拾皆是 屡见不鲜 难以卒读 鉴于
·195·
·198·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郝玉青所说的那种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情况,在当下国内的文学翻译
中却并不鲜见。
B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那种情况,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
中却并不鲜见。
C那种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在当下国内的文学翻译中却并
不常鲜见。
D那种郝玉青所说的译得毫无生趣、毫无美感的情况,当下在国内的文学翻译
中却并不鲜见。
19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许多翻译界专家呼唤文学翻译“美”的复归。
B当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怅悔当年的罪
恶,祈求宽恕时,他“复活”了。
C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D这几年来,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
在外头工人身上。
(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题。(本题共 2小题,11分)
长津湖之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① :一是武器装备和
战场保障远远优于自己的美军,二是朝鲜盖马高原 50年一遇的严寒。美军住的是保
暖帐篷,穿的是鸭绒服,吃的是罐头,喝的是咖啡…… ② ,用以充饥的只
有冻得硬硬的土豆和积雪。
从一盘散沙到同仇敌忾,从苟安退让到雄赳赳、气昂昂出国迎敌,一条鸭绿江
见证了一支不一样的军队。朝鲜战争期间,曾经有多少美国兵无法理解:面对空中
的炸!、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在尖利的军号和哨子声中, 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
攻击的中国军人,为什么能够镇定从容地踏着前面士兵的尸体, 毫无躲闪地迎着死
亡冲去
?其实, ③ ,从宋阿毛烈士留下的那张冻得几乎不能展平的纸条上
就能找到答案: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
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处不超过 12个字。(6分)
①
②
③
21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大卫·科波菲尔在命运遭遇变故被无情地丢进格林比货行那一段生命历程
中,没有被困境打到,却生出一种生命的坚忍和乐观,活出了难得的“一口气”。
桑迪亚哥为守住渔夫的尊严,决然出海,抗击鲨鱼的袭击,战胜内心与外
界双重困境,为“硬汉”争得了内心想要的“那口气”。
我们中国人讲“不争馒头争口气”,这种气在不同时代、不同人身上都是一
种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致胜法宝。
在高中生活、学习这一年多的过程中,班级里出现了一些畏难、泄劲的情
绪。为此,班主任老师准备出一期专题黑板报。请你以“我们需要一口气”为主
题为这期黑板报写一篇稿件。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联系实际,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197·
·200·
第四单元检测卷
(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8题,2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
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
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
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
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对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
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
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
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
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
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
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
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
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去探求和确
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
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
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
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
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
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
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
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
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
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
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
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
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强化逻辑训练。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
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B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
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C从知与行的角度看,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
和艺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性臻于完善。
D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
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一种理论要想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具有结构性力量和活力,需
要确立其自身逻辑的有效性,获得一种逻辑的品行。
B生活中,人们要么认为逻辑神秘、深奥、抽象,敬而远之;要么认为逻辑虚
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轻蔑,对待。
C逻辑能力存在于人的大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某种“自然习
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D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
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199·
·202·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逻辑作为一种理性的精神,能够促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
探求和确立最深刻、最完美的知识内涵。
B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所以很多人的行动常常是在外部刺激的指导
下进行的。这就需要观念的运作而这也正是一种逻辑运作。
C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公理,逻辑规则和定义等,可以表达出人类对臻
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D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
简单的定理作为证明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8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
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
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
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
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
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并不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除了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
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
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城市,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
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
文学中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
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
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
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
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诸如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
微的成都杜甫草堂。
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
能真正“活起来”,只有斑驳的百姓家,只有来去匆匆的燕子,还不够,还必须把
“旧时王谢”的历史记忆带进来,这个画面才完整,才有意义,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
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当
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
座城市的精灵,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
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那些诸多解读关于北京的“不实之
辞”,却可能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
尊重。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有删改)
材料二: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
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
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
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
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
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
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在这个意
义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
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
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
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
说,已经不再可能。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
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
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
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201·
·204·
4下列各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市“北京”因混合了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城市历史,而让人理解并接受。
B文学中的城市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把握城市形态与精神。
C研究者通过记忆与想象,阐释城市的前世今生,延续着其内在的灵魂。
D当代青年作家把自身城市经验融入作品,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杜甫寓居草堂时期创作诗歌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于成都城市的认知。
B城市文学研究受制于内在规则、缺乏对等经验,由此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
C相关文学作品中塑型的城市经验形态,是城市学研究和评论所不能忽略的。
D珠海渔女的爱情故事传说,作为解读珠海城市历史的素材,研究者应珍视。
6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公园的数量和面积来研究深圳城市发展的规律。
B利用长沙黄金周旅游消费数据来研究城市与人的关系。
C综合旧上海历史与《子夜》中的文学叙述进行城市研究。
D研究“边城”时融入沈从文的小说中的相关文学描述与想象。
7材料二中作者对城市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做出了论断,请简析其论证思路。
(4分)
8有人认为城市与文学是彼此割裂独立的,请结合材料提供理由来反驳这一观点。
(6分)
二、逻辑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共 9小题,每小题 3分,27分)
9“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
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鲁迅先生这两句话分别运用了两个三段论推理,对这两
个推理,下面哪个说法是对的?( )(3分)
A第一个是有效三段论推理,第二个不是有效三段论推理。
B第一个不是有效三段论推理,第二个是有效三段论推理。
C两个三段论推理都是有效的。
D两个三段论推理都不是有效的。
10下面文段存在三处逻辑问题,其中判断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冬季流感流行,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这样会
导致病毒快速传播,何况北方使用暖气,室内空气干燥,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呼
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必定被病菌入侵。因此,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
能够有效预防流感。另外,要少熬夜,“夜猫子”是流感病毒最喜欢的对象。养
成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
A“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过于绝对,其实导致流感
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不止不开窗换气这一种。
B“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必定被病菌入侵”太过武断,因为
不是所有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都一定会被病菌入侵。
C“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能够有效预防流感”模棱两可,只要经常开
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一定能够有效预防流感。
D“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条件关系不
当,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不一定就能避免得流感。
11以下违反排中律的一项是( )(3分)
A大山打完篮球回到教室,小张问他:“赢了吗?”大山说:“没有。”小张问:
“那么,输了?”大山说:“也没有。”
B刘刚在回答招聘单位面试的问题时说:“我的专业不是心理学,也不是经
济学。”
·203·
·206·
C李小林、杨大智二人正在对弈,一位观棋者笑着说:“看来你俩是谁也赢不
了谁。”
D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不全面。
12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得到原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
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是( )(3分)
A不矛盾律 B同一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13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根据上述观点,
选出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 )(3分)
A所有的老师一定贤于弟子 B所有的弟子一定超过老师
C有的老师可能不贤于弟子 D有的弟子必然不如老师
14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句是( )(3分)
A因为经常提前预习,又肯及时复习,他的知识掌握得总比别人扎实。
B有人说中国人向来是最有骨气的,然而能说汪精卫有骨气吗?
C会议都开一半了,王老师还没来,一定是班上学生又捣乱了。
D别看咱们的小李又胖又矮,但思考问题却比谁都周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下列推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从前,一个孤岛上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凡是漂流到这个岛上的外乡人都要
作为祭品被杀掉,但允许被杀的人在临死前说一句话,然后由这个岛上的长老
判定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说的是真话,则将这个外乡人在真理之神面
前杀掉;如果说的是假话,则将他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有一天,一位哲学家
漂流到了这个岛上,他说了一句话,使得岛上的人没有办法杀掉他。他说了哪
句话?
A你们不可以随便杀人。
B我一定不会死在这里。
C我将死在真理之神面前。
D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
16所有成功人士都要穿衣吃饭;我不是成功人士;所以,我不必穿衣吃饭。以下
哪个选项所犯逻辑错误与题干最为类似( )(3分)
A小王是大学生;小王不讲卫生;所以,大学生不讲卫生。
B法官是懂法律的;他不是法官;所以,他不是懂法律的。
C武汉的风景名胜不是一天能够游览完的;黄鹤楼是武汉的风景名胜;所以,
黄鹤楼不是一天内能够游览完的。
D英雄是难过美人关的;我是难过美人关的;所以,我是英雄。
17下列各项中的诗句,没有运用间接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3分)
A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B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琴诗》)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马嵬(其二)》节选)
D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二)填空题(本题共 2个题,9分)
18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表达中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逻辑谬误。阅读下面的典型例
句,结合语境,思考其逻辑谬误和违背的逻辑规律,填写在横线上。(每空 1
分,共 6分)
(1)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范进中举》)
逻辑谬误:①
逻辑规律:②
(2)一个胖子问瘦子:“你为什么长得瘦?”瘦子回答:“因为我吃得少。”胖子又
问瘦子:“你为什么吃得少?”瘦子回答:“因为我长得瘦。”
逻辑谬误:③
逻辑规律:④
(3)有的女同学看见几个男同学在打架,就说:“男同学就是爱打架。”有的男同
·205·
·208·
学看见几个女同学在掉眼泪,就说:“女同学就是爱哭。”
逻辑谬误:⑤
逻辑规律:⑥
19判断下列论说文段的推理方法,属于演绎、归纳、类比中的哪一种。(每空
1分,共 3分)
(1)富有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古人的诗句、今人的歌声,
无不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一寸
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到“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诗歌中的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
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
(2)古代奥运会上,人们点燃火种以纪念古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
罗米修斯。现代奥运历史上,1928年首次引入火种,并从 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
始进行火种传递。自此,开幕式上必须有“火”,几乎像定理一样不可改变。(
)
(3)“武汉加油”真的很“土鳖”吗?其实不是。“武汉加油”是口语,或者说
叫俗语;“风月同天”相反,是雅言,或者说雅语。它们两个,地位是平等的。
我们今天的社会,人生而平等,语言也生而平等。雅言和俗语,两个都是工具,
都是武器。就好像一把是紫薇软剑,一把是丈八蛇矛,都是兵器。用剑的一定
比用蛇矛的厉害吗?反正罗贯中肯定认为不是。又好像花衣服和素衣服,不能
说有高下之分。今天该穿什么?看习惯,看场合。( )
三、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 8小题,共 26分)
20“归谬法”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对这
一论点加以引申、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以驳倒对方
论点。请阅读下列“示例”中用“归谬法”反驳相关观点的文段,仿照文段中划
线的两句话,在“仿写”文段中的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反驳相关观点。(每空
1分,共 2分)
【示例】
观点:微波炉有微量的放射性,所以微波炉是不应该存在的。
归谬:如果说“微波炉因为有微量放射性就不应该存在”是对的,①那么太
阳也有微量放射性,所以太阳也不应该存在。②可是,太阳怎么能不存在呢?
所以不能仅因为微波炉有微量的放射性就说微波炉不应该存在。
【仿写】
观点:许多人生病就医后没能治好病,所以生病就医是没用的。
归谬:如果说“许多人生病就医后没能治好病,所以生病就医是没用
的”是对的,① 。② ?
所以不能仅因为许多人生病就医后没能治好病,就说生病就医是没用的。
21请参照①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每空 2分,共 4分)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
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
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①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某天,北京大学课间休息时,众教师闲聊起谭鑫培演出的《秦琼卖
马》。胡适道:“京剧太落伍,甩—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
用真车真马才对!”在场者恭听高论,一时无人应声。黄侃慢慢站起身,说道:②
?胡适一时语塞,众人哈哈大笑。
材料三:有人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事你得听我的。你
可以反驳说:③ ?
22请仔细分析下面两个例句,仿照示例,根据每个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另写两句
话。要求:分别符合例句①、例句②的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每空 1分,共 2分)
【示例】①男性只有年满二十二岁,才能领结婚证;小冯不到二十二岁,所以,
小冯不能领结婚证。
②如果谁粗心大意,那么他就要犯错误;他粗心大意,所以,他会犯错误。
③ ;
④ 。
·207·
·210·
23请仿照下面的三段论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引用名言,语言简明、
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每空 2分,共 4分)
【示例】“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是勤奋的人,所以最终我们将有所收获。
(1)仿写一:
(2)仿写二:
24下面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每空 1分,
共 3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
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
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
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
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③
25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下面文段中
也运用了这种推理,请指出来。(每空 1分,共 3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积
蓄力量,巧施隐身术,躲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德军指挥官下
令侦察敌情。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突然发现了前方阵
地下慢慢地爬出了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晒太阳。于是德军军
官根据波斯猫的出入地判断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官。
大前提:
小前提:
结 论:
26以下是校长的助理在向其汇报会议安排时的原话,缺少逻辑性和条理性,令校
长很不满意,要求助理修改原话,将此次会议安排按照“结论先行”、“逻辑呈
现”和“归纳总结”的逻辑顺序重新向其汇报。假如你是其助理,请根据要求,完
成此次修改。(4分)
校长,刚刚杨副校长电话说系统出现问题,明天下午 5点钟他无法参加会
议了。张主任说他晚一点开会没有关系,明天晚点再开也可以,但最好别在晚
上 7:30之后开。可是会议室明天已经被物理教研组预定了,但是星期三是空
着的。王副校长打电话说,他明天需要很晚才能从外地出差回来。我建议,会
议的时间定在星期三早上 10点比较合适,您看行吗?
27下面是一则大家熟知的材料,试挖掘其中人物对话的隐含前提,看看能不能挖
掘出深层次的立意。(4分)
沙滩上,很多被潮水卷上来的海星在阳光下暴晒着。一个青年沿着海岸,
把一只只海星"向大海。
“海岸那么长,海星这么多,你这么干有什么用呢?”旁观者说。
“对这只有用!”青年说着,就把手里的海星远远"回大海。
四、作文(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和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思想,却一直未被真正接受,曾绝
粮陈蔡,陷于困境。对此,子贡主张变通,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伟大,但为了
便于让天下人接受,应适度降低要求;颜回则主张坚守,他认为即使学说不被
接受,也应坚持正道,这样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学校举行辩题为“面对困境是否应变
通”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面对困境应该变通”,反方观点是“面对困境不应变
通”。假如你是一辩选手,请选择正方或反方写一篇立论陈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