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乡村

发布时间:2023-12-0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未来乡村

21. 未来乡村的概念(图片来源 : 图虫网)未来乡村是一个全新命题,没有现成模式,也没有成熟经验。对于未来乡村的定义,广义上讲,“未来乡村”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是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环境、美丽经济之上叠加的新形态;而从狭义上分析,“未来乡村” 是指立足乡村资源特色、地域禀赋、产业优势和人文特征等元素,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突出、环境优美、服务便捷、智慧互联、整体智治、共同富裕的,引领乡村发展方向的生态、生产、生活共同体。 狭义的未来乡村是以村、镇、片区(跨镇)为单位载体,在“两带一园”的基础上,推进乡村发展空间布局有机更新,打造主题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功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健全、治理机制科学、区域边界合理、共同富裕坚实的未来乡村。按照区域大小可分为:村域型未来乡村镇域型未来乡村片域型未来乡村乡村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依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和载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国的乡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乡村建设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和历史,维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许和愿景,具有生命、生活、生产、生态、文化和治理等深厚价... [收起]
[展开]
未来乡村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主编简介

谢炳超

新世纪发展集团董事长

工商管理博士 (DBA)

温州市未来城市发展促进会会长

温州市农业产业联合会会长

温州市谢灵运研究会会长

温州市“三老”关爱基金创始人

休闲农旅服务平台 (农旅APP) 创始人,温州大学、

重庆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

诸多院校的大学客座教授或创业导师。担任《中国改

革报告》副主编,发表过《“互惠共享合作共赢”的

发展战略研究》论文,主编《未来城市》《未来社区

解决方案》参与编辑《谢灵运丛书》《谢灵运画册》

出版了《微语集》(1)、(2)、(3)、(4)。

第3页

1

未来乡村建设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

向往为目的,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抓手,以农业农村数

字化改革为手段,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性与协同性、普

适性与先进性、共性与个性、指导性与可操作

性有机结合,对“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

以单个行政村或若干个行政村组合的乡村

片区为对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

谐共富、人与社会和谐共荣为目标,以绿色、

健康、人文为基底,以数智、高效、普惠为特

色,代表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进方向

,开放包容、宜居宜业、富裕富足、彰显乡村

未来乡村

风韵的新型乡村功能单元。

的再深化、再提升。

第4页

2

1. 未来乡村的概念

(图片来源 : 图虫网)

未来乡村是一个全新命题,没有现成模式,也没有成熟经验。对于未来乡村的定义,

广义上讲,“未来乡村”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是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

环境、美丽经济之上叠加的新形态;而从狭义上分析,“未来乡村” 是指立足乡村资源特色、

地域禀赋、产业优势和人文特征等元素,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突出、环境优美、

服务便捷、智慧互联、整体智治、共同富裕的,引领乡村发展方向的生态、生产、生活共

同体。

狭义的未来乡村是以村、镇、片区(跨镇)为单位载体,在“两带一园”的基础上,

推进乡村发展空间布局有机更新,打造主题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功能布局完善、公

共服务健全、治理机制科学、区域边界合理、共同富裕坚实的未来乡村。按照区域大小可

分为:

村域型未来乡村

镇域型未来乡村

片域型未来乡村

乡村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依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和载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国的乡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段。乡村建设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和历史,维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许和愿景,具

有生命、生活、生产、生态、文化和治理等深厚价值内涵,遵循人本化、田园化、生态化、

数智化、共享化、现代化的价值坐标,通过组团式发展、品牌化经营、数字化支撑、渐进

式推进的路径,打造建筑、生态、产业、文化、智能、精神的丰富场景,建设“乡里、乡

味、乡情、乡邻、乡业、乡教、乡健、乡谈”浓郁的美丽乡村。

第5页

3

未来乡村究竟该有些什么,如何建设,如何结合数字经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

2021 年,浙江省在杭州、丽水等地率先开展“未来乡村”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

建设经验,将“未来乡村”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继《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指导意见》、

《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导则(试行)》等文件出台后,又出台了《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

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省开始系统地开展“未来乡村”建设工作。

1)人本化

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着力于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精神面貌。

2)生态化

全面保护和修复乡村生态,促进人、村庄、自然和谐共生。

3)数字化

加快乡村数字赋能、数字变革,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2. 未来乡村的建设内容

第6页

4

1)未来产业场景

3. 未来乡村九大场景

▲ 实施科技强农、 机械强农行动。

▲ 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

▲ 推进永久基本农田连片整治。

▲ 推广强村公司做法,加快三产融合、 产村融合。

▲ 做强村庄品牌、农产品品牌、活动品牌。

2)未来风貌场景

▲ 健全乡村规划建设体系。

▲ 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

▲ 着力打造美丽河湖、美丽水站、美丽山塘、绿色水电站。

▲ 持续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3)未来文化场景

▲ 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全面提升农村文化礼堂。

▲ 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在乡村设立服务点。

▲ 建好乡村文艺传承队伍, 培育好乡村文化产业。

▲ 打响“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村运”等乡村文化品牌。

▲ 推进历史文化 ( 传统 ) 村落和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保护利用。

▲ 高水平建设等级幼儿园、 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

▲ 依托乡镇成人学校 ( 社区学校 ),建设农民学校、老年学校 ( 学堂 )、 家长学校等。

4)未来邻里场景

▲ 建好村民茶余饭后互动交流的“乡村会客厅”。

▲ 加强对优抚对象、困难家庭、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的帮扶。

▲ 完善购物、餐饮、金融、电信等生活配套,打造 15 分钟幸福生活圈。

▲ 依法完善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推广邻里贡献积分等机制,让有德者有所得。

5)未来交通场景

▲ 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

▲ 加密城乡公交班次 , 提升城乡公交一体化水平。重视村内支路建设,科学布设停车场。

▲ 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设立快递综合服务点,收寄快递不出村。

第7页

5

6)未来健康场景

▲ 健全农村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高水平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农民群众健康素养。

▲ 加强政府办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 全面落实乡村一体化管理,打造 20 分钟

医疗圈。

▲ 完善体育健身设施配置 ,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成 15 分钟健身圈。

▲ 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提供紧急呼叫等智能化服务,扩大居家养老服务中

心覆盖面,打造 15 分钟养老圈。

7)未来低碳场景

▲ 推广“一村万树”做法,建设森林村庄。

▲ 全面普及生活垃圾分类 , 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和厕所

革命。

▲ 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 扎实做好农业农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 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化村。

▲ 倡导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低碳理念。

8)未来智慧场景

▲ 加快推进乡村新基建。

▲ 建设“乡村大脑” 等数字化应用。

▲ 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套设施。

▲ 迭代乡村教育、 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住房、供水、灌溉等数字化应用场景。

▲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同质化,基本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

▲ 实现农村应急广 播和“雪亮工程”全覆盖。

9)未来治理场景

▲ 全面实施阳光治理工程。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和省级善治示范村创建。

▲ 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

▲ 农村集体“三资”云监管、 “三务”云公开。

▲ 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有效革除陈规陋习。

▲ 引导乡贤在党组领导下依法依规参与乡村治理。

▲ 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第8页

聚力打造绿色发展的美丽产业,结合农村经济集成改革,加快乡村全产业链、全价值

链建设,打造全程全域覆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为包括小农户在内

的农业生产者提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服务,健全产权利益联结机制,夯

6

实农民共富经济基础,探索出一条农村多元价值拓展的多业态高质量发展新路。

聚焦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谋划乡村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乡村产业与新兴产业、

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突出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加大未来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创新“农

业 +互联网”“农业 +旅游”“农业 +文创”等发展模式,全力培育休闲农业、森林人家、

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等新兴产业。推进共享农房、共享田园、共享农场等乡村共享产业发

展,发展未来乡村共享经济,积极推动乡村夜经济发展。

4. 未来乡村的建设意义

打造“未来乡村”重点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未来邻里、健康、文化、低碳、

产业、风貌、交通、智慧、治理等“三化九场景”,推进“美丽经济、生态宜居、文化风

貌、四治融合、幸福生活”五位一体建设。

未来乡村将提升乡村美丽底色,通过加强村庄风貌引导,落实农房建设“带方案审批”

制度,打造乡土味、瓯派韵、国际范的未来乡村建筑,统筹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

园、美丽河湖、美丽庭院建设,全域打造美丽大花园。

把未来乡村打造成乡里人的美好家园、城里人的向往乐园。数字赋能、文化挖掘、公

共服务等将全方位发力,点亮未来乡村百姓的幸福生活。

实施智慧民生工程,提升水利、公路、电力、防灾减灾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数字化应

用水平,推进远程诊疗向乡村覆盖,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智慧云。实施智慧农业工程,依托

5G农业联合实验室,加大“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示范基地等产业平台的数字技术应用 .

实施整体智治工程,加快城市大脑向乡村延伸,率先试点的未来乡村全面实现整体智

治,高水平打造智慧乡村治理示范村。未来乡村配套建设健康、医疗、求助、消费、娱乐、

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健全未来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20分钟医疗圈”全覆盖。

开展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试点,建设老年人照料中心,改建重建乡村敬老院,打造老年人友

好型乡村。加快城市优质资源向未来乡村延伸,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创新未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集成整合农村文化礼堂、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等,高质量

建设未来乡村文化驿站,建设承载民俗节庆、文艺表演、协商议事等活动的邻里交往空间。

加强未来乡村文化产品供给,完善未来乡村“30分钟文化圈”建设。

2)点亮未来乡村幸福生活

1)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第9页

打造绿色发展的美丽产业,建设美好村居,丰富乡村文化的时代内涵,推进融合四治

7

的乡村治理,完善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展现乡村生活美。

结合农村经济集成改革,加快乡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打造全程全域覆盖的社

会化服务网络,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为包括小农户在内的农业生产者提供生产、供销、

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健全产权利益联结机制,夯实农民共同富裕经济基础,探

索出一条农村多元价值拓展的多业态高质量发展新路。

1)美丽经济

生态宜居结合农村土地集成改革,开展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通

过数字赋能推进乡村规划布局、环境治理、交通出行等迭代升级,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

圈全方位、系统性重塑。健全乡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开展无废乡村运营试点,探索

建立生态系统 GEP 核算制度和应用体系。

2)生态宜居

结合乡村文化集成改革,探索健全乡村文脉传承的路径和方式,提供乡村文化沉浸式

体验服务,拓展未来乡村 IP 文化内涵及外延。挖掘优秀乡土传统文化,提炼农耕文化、

乡村手艺、节气习俗等精髓要义,注重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乡村特色风貌、农业特色景观、

让乡村“乡愁”味更浓。

3)文化风貌

结合乡村数字化改革,开展未来乡村党建联盟建设,加强乡村善治核心,推动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农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

民风。培育乡贤理事会等多元治理组织,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增强乡村智治能力,形成

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4)四治融合

结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集成改革,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探索未来乡村情景

式教育模式,建立健全乡村数字化服务平台。畅通人才下乡返村的创业渠道,在医疗养老、

就业帮扶、工艺服务、邻里互助等方面改善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广大农民获得感、满意感、

幸福感。

5)幸福生活

5. 未来乡村的建设理念

第10页

8

6. 未来乡村的建设原则

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加快党建工作与未来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提升强村富

民水平。

1)党建统领

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共建共享,便民惠民。

2)以人为本

多方协同,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主导产业,提高产业效能。

3)产业兴旺

全面保护和修复乡村生态,引导低碳生产与生活方式,保留乡村特色风貌,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

4)生态优先

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重视文化教育,丰富村民精

神文化生活。

5)文化铸魂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融入智治手段,多元协调,建

设善治乡村。

6)治理有效

完善数字新基建,全面提升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服务等数字化水平,建设数智

乡村。

7)数字赋能

加强城乡融合,促进资源要素相融共生,通过共建、共治、共创、共享,激发乡村活

力,实现共同富裕。

8)共同富裕

第11页

9

7. 未来乡村的建设目标

现代农业、美丽经济、村庄经营成效显著。数字化改革率先推进,“两进两回”全面

深化,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创业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完善。项目村常住居民收入县域领

先,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为县域村均 1.5 倍以上。常住人口实现净增长,青壮年人口占

比有所提高。

1)主导产业兴旺发达

片区化、组团式整体谋划村庄规划,城乡风貌整体优化。深化农村垃圾、污水、厕所

整治“三大革命”,长效管护机制健全。美丽庭院建设比例超过 60% ,违法建设全面杜绝,

总体风貌和谐秀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文明乡风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完善。

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未来乡村发展安全底线。

2)主体风貌美丽宜居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队伍、活动、投入有效保障,文化服务丰富多彩,农民文化素质

明显提高。历史文化遗存有效保护,乡村优秀文化全面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充分展示,乡

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3)主题文化繁荣兴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等精神,坚持“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未来乡村建设作为加快我市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

入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为目的,以打造高品质生活为核心,以推动乡村

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全面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全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

和收入差距,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为全省乃至全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共同富裕

体制机制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聚焦人本化、 生态化、数字化和未来产业、风貌、文化、

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的“三化九场景”,推进美丽经济、生态宜居、文

化风貌、四治融合、幸福生活“五位一体”建设。

第12页

10

8. 未来乡村微脑

未来乡村微脑具备兼容、可靠、安全的基层数据治理能力和应用集成能力,由物联中

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和空间数据资产等部分组成。

为乡村数字基建提供物联技术服务,基于统一标准,提供乡村智能化设备认证、接入、

监控、控制及管理能力,实现乡村内物联感知设备间、设备与业务应用系统间的运行联动。

物联中台通过标准的接口接入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的预集成。采用边缘计算等技术,实

现安全可靠、低延时、低成本、易扩展的本地计算、消息通信、数据缓存等功能,使其具

备安全、存储、计算、人工智能等能力。主要包括人行识别道闸、车辆识别道闸、消防控

制设备、健康体检设备、社区信息大屏、车位管理设备、乡村监控设备、智能空气开关、

智能水电表、资产标签、门禁设备、视频边缘服务器、办公设备、智慧家庭网关、电子价

签、称重收银一体机、智慧交互屏、服务机器人等。

▲ 提供海量设备连接、设备和云端双向消息通信、设备数据发布订阅等功能。

▲ 提供社区感知设备间通信能力。

▲ 提供社区感知设备与业务应用系统通信能力。

▲ 实现将各系统的设备数据打通、联动,统一进行管理。

1)物联数据采集

未来乡村微脑

第13页

实现乡村数据的汇聚、治理和应用。汇聚乡村物联感知数据、应用服务数据及乡村各

主体活动数据,包括空间、人、车、房、物等资产数据和动态记录数据存储及管理功能。

在原有数据资产基础上,充分考虑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批量数据上传云平台进行清洗、

分析和存储,通过标准化数据接口对接城市大脑,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数据赋能实现社

会事业公共服务、园生活服务、居民自组织服务等数据全场景链接。全面对接下沉的政府

治理数据和数字社会公共服务数据,建立数据迭代更新机制,通过高频应用推动数据治理。

数据汇聚方式原则上采用线上汇聚,阶段性成果应参照相应阶段依托 CIM 平台孪生乡村

维护系统予以提交,日常管理过程性数据应依托数字化建设管理子系统实现与 CIM 平台

11

的上传同步。

2)数据汇聚

乡村空间数据采集是乡村建设管理中积累的空间基础数据,基于乡村 CIM 基础平台

的标准化空间服务能力,实现乡村空间全要素数字化、全状态可视化、管理精细化。过程

及阶段性成果数据,主要包括现状既有流程下(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施工图设计等)的

规划及建设工作提交的过程及阶段性成果。例如,图纸需对应提交三维 BIM 模型,纸质

表单需对应提交电子文档及表格,施工过程上报的过程文档报表需对应提交过程上报数据

等内容。

3)乡村空间采集

通过标准 API 接口,实现应用开发、应用管理、运营管理等。

▲ 为上层应用提供标准的 API 接口,提供数据集成、消息集成、应用集成能力,满足跨

部门多业务融合智慧化场景落地需求。

▲ 连通城市大脑、链接服务应用商城,实现标准化应用模块可视化应用组装,包括组件

管理、工作空间管理、项目管理、标签管理、数据管理等内容。

▲ 应用管理和运营管理包括应用发布、上下载管理等内容,快速提供各场景化应用解决

方案,提供统一门户及在线服务等。

4)业务应用支撑

第14页

12

9. 未来乡村智慧服务平台

未来乡村智慧服务平台是未来乡村数字化应用和服务的支撑平台,是未来乡村数字化

建设的核心部分,是保障乡村数字化安全稳定运行的操作系统,应具备“轻量化、按需使

用、开箱即用、低成本”的特点,可快速实施基层数字治理,实现硬件、软件及空间的高

效集成,保障用户隐私安全,实现全场景供给。

未来乡村智慧服务平台基于未来乡村微脑,落地 N 个应用,数字化赋能打造九大场景,

融合治理端、服务端和运营端“三端入口”。N 个应用紧紧围绕政府治理及居民服务两个

维度进行整体谋划,充分利用现有全域数字化成果和资源,以打造高频应用为重点,赋能

九大场景精准落地。

未来乡村智慧服务平台总体结构

第15页

智慧基础设施指社区空间数字基建,包括乡村网络层、终端层以及物联网设备接入层。

通过一体化构建,实现社区人、物全连接,完成社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快速传递,为数字

13

孪生社区的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支持有线、无线、物联以及光网络融合接入,支持定位服务,适配安防、物联、办公、

住宅、智能专网等多种场景,满足未来乡村智慧服务平台对接的性能要求,以及可靠、可

信、可管的安全要求,实现未来乡村智慧服务的优质体验及稳定运行。

1)乡村网络层

由公共安全、建筑设备及其他信息设施等组成。其中公共安全系统包括安全防范综合

管理 ( 平台 ) 和入侵报警、视频安防监控、出入口控制、电子巡查、访客对讲、停车库 ( 场 )

管理系统等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子模块,以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急响应系统等。建筑设

备管理系统一般包括供配电、照明、电梯扶梯、空调通风、给排水、环境监控、供暖通风、

冷热源等建筑设备监控和建筑能效监管系统,以及需纳入管理的其他业务设施系统等。其

他信息设施系统包括信息发布、智慧路灯、公共广播、时钟系统、综合布线、会议系统、

信息接入、有线电视、信息网络以及电话系统等子模块。

2)乡村终端层

未来乡村数字化项目的智能化设备和本地系统,通过标准接口接入物联网平台,实现

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的预集成。采用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安全可靠、低延时、低成本、易

扩展的本地计算、消息通信、数据缓存等功能,使其具备安全、存储、计算、人工智能等

能力。主要包括人行识别道闸、车辆识别道闸、消防控制设备、电梯梯控设备、健康体检

设备、信息大屏、车位管理设备、监控设备、智能空气开关、智能水电表、AED 设备、

密码门锁、资产标签、门禁设备、视频边缘服务器、办公设备、智慧家庭网关、电子价签、

称重收银一体机、智慧交互屏、服务机器人等设备系统。

3)物联网设备接入层

10. 未来乡村的智慧基础设施

第16页

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培育提升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

农场、农创客和农业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更新升级农田灌溉泵站机埠、堰坝水闸,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

中连片整治,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推广强村公司做法。支持

符合条件的项目村建设特色产业园、小微创业园,利用闲置厂房、农房等建设共享办公、

共享创业空间,吸引年轻人回来、城里人进来。加快三产融合、产村融合,做优做强农家

乐民宿,壮大电子商务、养生养老、文化创意、运动健康、乡村旅游等业态。做强村庄品牌、

14

农产品品牌、活动品牌,提倡市场化举办农事节庆、体育赛事和音乐节、美食节等活动。

11. 未来产业场景

▲ 引进或培育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构建产业联合体,发挥经营主体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

▲ 建立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引导有资金、有经验的农民工、乡贤、大中专毕业生、科技

人员和工商企业主等参与未来乡村建设与发展。

▲ 促进常住人口数量逐年增加,青壮年人口占比逐年提高。

1)主体培育

▲ 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坚

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 推进一二三产业和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多元化复合型产业体系。

▲ 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休闲、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研学教育、电子商务、

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培育乡村新产业和新模式。

▲ 培育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智慧农业等。

▲ 培育并做强村庄品牌、农产品品牌、节庆活动品牌,市场化举办农事节庆、民俗节庆、

体育赛事和美食节、音乐节、非遗体验等活动。

2)产业发展

第17页

15

11.1 科技强农

聚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农产品质量与生命健康,实施现代农业

生物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加快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

科研院所、企业来浙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农业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联合体。

支持农业领域省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1)加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挖掘利用,

构建“1(核心库)+10(专业库)+N(特色圃场)”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成种质资源库。

加强精准育种等技术研发,推进“数字化 + 育种”。扩大良种繁育基地面积。

2)加大种子核心技术攻关

严格保护粮食生产功能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建设

设施齐全、土壤肥沃、科技先进、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绿色农田,建设集中连片永久基

本农田。实施土壤健康行动,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行“田长制”。

3)大力实施优地增粮

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力打造“浙字号”农业品牌。

组织开展“一县一品一策”行动,打造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面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

设,开展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培育区域农产品公用

品牌,开展“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企业评选活动。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健

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4)全面促进农业优品提升

大力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深化“肥药两制”改革,

推广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发展,集成

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健全秸秆综合利用、肥药废弃包装物和废旧农

膜回收处置机制。集成应用种养环节碳减排和节能低碳农产品加工技术,促进生态碳汇资

源培育和开发。

5)推进农业绿色化生产

第18页

建设浙江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全面推行“浙农码”。推广“产业大脑 + 产业

地图 + 数字农业工厂(基地)”发展模式,建设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数字农业工厂。

打造国家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数字农业先导区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大工厂化农业攻

160

关。加强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数字化监管。

6)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组建农业农村“三农九方”科技联盟。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每年实施成

果转化,建设业技术团队,建成高品质科技示范基地。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百品万亩”

工程。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允许农技人员在履行好

岗位职责前提下,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7)打通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

实施“户转场、场入社、社提升”行动,新培育家庭农场。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倍增计

划,重点支持培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促进“两进两回”。实

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组建产业农合联。

8)积极培育适应科技创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强农产品产地初级加工、精

深加工、综合利用和质量安全的相关技术攻关,支持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出口园区。健

全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节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每个乡镇至少布局 1

个生鲜冷冻食品零售网点。探索开展农业全产业链评价监测。

9)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创新

第19页

17

11.2 机械强农

以适应丘陵山区、设施大棚和家庭农场的微型化、轻便化、多功能农机装备为重点,

梳理先进小型农机具清单、特色主导产业农机装备需求,编制主要环节农机具需求清单。

建立小型农机具科研导向目录,实行重点需求项目“揭榜挂帅”制度。组建省农机装备创

新研发推广联盟,建立产学研定期对接和会商机制。

1)建立先进适用农机具需求清单

加大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研制推广力度。支持开展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试点,

调整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范围和标准。调整扩大享受购机补贴政策的设施大棚宜建区域

范围。分地域、分品种制定大棚建设标准,推广智能化大棚。将列入省首台套产品推广应

用指导目录并在有效期内的首台套农机装备,优先纳入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2)加快补齐重点领域农机研制使用短板

优化育秧育苗、粮食烘干、稻米加工、机具库棚等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和规划布局。推

进耕作水平控制等全程装备应用,加大保鲜仓储、产后加工的集成配套,建设农机创新试

验基地和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发展智能温室、农业机器人、智能采摘收获等设施装备。

推广畜牧业洗消饲喂、养殖等智能设备,推进海洋捕捞设施及渔获物分拣分级、水产养殖

机械化。

3)分产业推广先进机械装备

强化农机装备质量与标准体系化建设。加强国外先进技术引进,鼓励开展农业传感器、

农业物联网设备、智能控制生产流水线、智能灌溉系统、农业机器人等技术研发和装备制

造。提升动力耕作机械和园林机械等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在联合收割机、茶叶生产加工机

械等优势农机制造领域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机品牌。

4)培育壮大先进适用农机具产业集群

健全农机农艺协作攻关机制,推进播期、行距、行向的标准化,形成与机械化相适应

的农艺方式、作业规范、质量标准。改进品种选育、农作制度、栽培和养殖模式,优配适

应性强、针对性好的农机装备。加强国内外农机农艺融合成功模式的引进、试验和推广。

5)深化农机农艺融合

聚焦农民最急需解决的堵点问题,以提高农作物生产和主导产业机械化水平为重点,

加快推动种养殖农艺与农机装备相融合,不断推进农机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第20页

推进农田、果园、茶园等标准化建设。把耕作田块小变大、陡变平、弯变直,以及电

力输送、机耕路的互联互通作为高标准农田项目验收的重要指标。支持丘陵山区机耕道路、

18

林间作业道路等建设,注重农机下田坡道设计与建设,加快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档升级。

6)加大基础设施宜机化改造

加强县域统筹布局,建设农事服务中心。打造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支持开展

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烘干中心、农事服务中心按农用排灌脱粒电价计算作业电费。培

育发展“全程机械化 +”新型专业服务组织,推广“农机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合作社

购买 + 农民租用”等模式。建设数字化农机服务平台。

7)做大做强农机综合

深化“平安农机”建设,巩固变型拖拉机专项治理成果,完善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机制,

强化源头管理、牌证管理。依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推进危及人身安全的农机免费

实地检验。深入实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政策,加速淘汰老旧高耗能农业机械,有效防控农

机事故发生。深入实施农机综合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避免事故致贫,强化农机抗灾能力,

有效促进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农机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围绕

重点农时、重点区域、重点机具,开展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稳定农机安全形势。

10)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加强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一批农机经营管理、驾驶操作、维修保养以及智慧

农机操作使用的高技能人才,农机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每年基层农民培训任务。加强农业

机械化队伍建设,稳定乡镇农机员队伍,进一步充实人员力量,优化基层农机服务队伍结构。

8)强化人才培育

加快 5G、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种养殖业融合应用。发

挥智慧农机管家平台应用,有效提高管理数字化水平,建设农机数字化技术应用基地。

9)推进数字化机械化有机融合

第21页

19

11.3 主体培育

瞄准数字乡村发展需求,引导高校合理设置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智慧农业等相关专业。

鼓励涉农高校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持续派强用好

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充分发挥其在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优势和派出单

位的资源优势。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就业人员等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推动各地依托区域内高校、农业龙头企业等资源,培养实用型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积极开

展农村创业、科技服务、生产经营、电商服务、劳务品牌等领域人才培训活动。

2)人才引进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按规定统筹利用现有涉农政策与资金渠道,支持数字乡

村重点项目建设。综合利用通信、公路、水利、电力等渠道资金,支持乡村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利用好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支持智慧绿色乡村建设。

通过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等渠道,支持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利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三个课堂”应用等渠道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

设。加强金融服务对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智慧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新业态等领域和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融资支持。

1)政策支持

建立农民合作社、农村产业带头人人才库,分期分批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骨干培

训。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各类爱农业、懂技

术、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以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为切入点,

根植乡村,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乡风文明、农民富

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壮大乡创人才

第22页

20

11.4 智慧认养农业

消费者通过 APP、小程序等网络平台进行土地租用、作物选择、付款、远程管理等,

种植过程由农场专业人员就地实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在农田部署小型气象站、土壤

温湿度传感器、自动灌溉设备、监控摄像装置等多种物联网设备,为消费者提供从农作物

播种、田间管理到作物收获的全流程生长状态及环境的实时可视化监控,待认养作物成熟

时,以约定配送方式送达。

1)田园种植认养

智慧认养农业是一种消费者预付生产费用,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有机食品的乡

村新业态,通过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实现农村对

城市、土地对餐桌的直接对接。认养农业经营主体依据自身实际开展数字化改造,实现农

业耕作、养殖的智能化、数字化和远程控制,将农业对象、环境以及生产全过程进行可视

化表达、数字化展现和信息化管理。消费者可利用 APP、小程序等,实现田园种植、畜禽、

果树、鱼塘的在线认养、实时监控。

消费者通过 APP、小程序等网络平台在线选定所需畜禽的仔畜雏禽、品质等级、养殖

模式等,养殖过程由农场专业人员就地实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为畜禽植入数字化特

征标识,为养殖环境安装控制器、监控摄像装置等多种物联网设备,实现消费者对认养畜

禽的喂养、防疫,以及对生长环境、养殖状态的实时可视化跟踪。认养期满后,农业生产

经营主体将认养畜禽屠宰,并通过冷链物流配送。

2)畜牧养植认养

消费者通过 APP、小程序等网络平台,根据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的水果种类,认养

相应果树,以托管方式交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种植工作。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为种植环

境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无人机、监控摄像装置等多种物联网设

备,实现消费者对果树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待果品成熟,以约定配送方式送达。

3)果树种植认养

消费者通过 APP、小程序等网络平台,选定所需水产种类、出塘规格,由农场专业人

员就地实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为鱼塘养殖环境安装水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溶解

氧传感器等传感设备,以及监控摄像装置等,实现消费者对认养水产的生长环境、生长情

况、饲喂情况的全过程实时监测。在水产达到出塘规格后,以约定配送方式送达。

4)鱼塘养植认养

第23页

21

11.5 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为资源,将农产品和文化、艺

术创意结合,使其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

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农业旅游开发等等。创意农业体现为农业功能转型、农业

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等特点。

农产品的创意,是创意农业的第一层次。其打造目标是,让农产品由实用功能型消费

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实现农产品的多种功能。

①农产品的形态加工

最为常见的创意农业打造手法。对原生自然农产品,通过传统民俗技艺或现代科技艺

术改变农产品的外观,为农产品注入独特外观个性,赋予农产品全新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进而达到吸引消费市场,提升农产品价值的目标。

②农作物的科技改革

表现在科技新颖与生态健康两个层面。通过农业科技的手法,改变农作物的生态、生

物学特征,一方面使农作物的花、果、枝、叶形态产生变化,另一方面,让作物的生长节

令改变,这样可以形成四季性、反季节的新型农作物,极大吸引大众猎奇的心理。

1)创意农产品

景观的创意是创意农业的第二层次,在于营造创意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重点针对农

业田园与民居庭院。农业田园的创意,突出乡村田地的大地艺术化,以营造富有造型的、

具强震撼性的乡野景观为重点。民居庭院的创意,通过挖掘乡土自然材料,以现代生态设

计手法,表现民居庭院的原生态性。

2)创意景观

民俗的创意,是创意与农业深入融合的结果,也是创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创意

民俗的重点,在于以现代创意的理念,融入到对传统民俗的继承之中,赋予民俗新的活力

与生命力,达到改进化、创新化地传承民俗的目标。

3)创意民俗

创意乡村生活是创意农业的最高境界。通过凝练乡村生活的主题理念,发展乡村创意

产业,实现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改进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对乡村的创意改进与创新建设 ,

最终达到现代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创意生活

第24页

22

11.6 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结合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提质增效升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

特色产业集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科技示范园、返乡入乡创业园、国家农

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并打造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示范窗口和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引导各类服务业向这些载体适度集聚集中集群发展,推进这些载体打

造成为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和区域性农村产业融合集核,放大对周边区域农

村产业融合乃至乡村产业发展的引领、辐射、带动功能。

1)培育高质量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空间载体

持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必须做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其质量效益竞争力的

文章。将引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同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

区域统筹规划、引导经营主体培育创新能力、推进错位发展等结合起来,帮助其克服低水

平过度竞争问题。通过将符合要求的乡村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范

围等方式,鼓励公益性服务对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帮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

拓展市场、扩大需求并培育人气,支持其尽早跨越盈亏平衡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实施农村产业融合提质增效计划和市场培育工程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必然

要求,是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

支撑。以农业农村为基础,通过要素、制度和技术创新,让农业不单是局限在种养业生产

环节,还要前后延伸、左右拓展,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有机整合、紧密相连、

协同发展的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其特征是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催生出新的业态和模式 ( 如

设施农业中有工业,加工体验中有服务业,休闲农业中有旅游等 ),重点是构建全产业链

全价值链,关键点是融合之后产生的利润比单纯每个产业之和要大,核心是要让农民分享

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第25页

23

11.7 品牌强农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质量兴农之路,突出农

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品牌建设贯穿农业全产

业链,是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加快推进品牌强农,有利

于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素质,弘扬中华农耕文化,树立我国农产品良好国际形象,提升对外

合作层次与开放水平,增强我国农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

将品质作为品牌发展的第一要义,坚持市场导向、消费者至上,把安全、优质、绿色

作为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统筹农业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等设施项目建

设,建设一批规范标准、生态循环的农产品种养加基地,加快推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

产业化、集约化,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绿色生产体系,将产品安全、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贯穿始终,将绿色生态融入品牌价值。大力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建立

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推进不同标准间衔接配套,

形成完整体系。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与管理,强化农业品牌原产地保护。加快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加强品牌人才培养,以新

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建设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国际视野广的人才队伍,提高品牌经

营管理水平。

1)筑牢品牌发展基础

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组织开展品牌目录标准制定、品牌征集、审核推荐、评价认

定和培育保护等活动,发布品牌权威索引,引导社会消费。目录实行动态管理,对进入目

录的品牌实行定期审核与退出机制。鼓励和引导品牌主体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三

品一标”认证等,规范品牌创建标准。结合“三区一园”建设,创新民间投资机制,推动

资源要素在品牌引领下集聚,形成品牌与园区共建格局。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发改、财

政、商务、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创品牌、管品牌、强品牌的联动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品牌监管机制,加大套牌和滥用品牌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品牌中介机构行

为监管,严格规范品牌评估、评定、评价、发布等活动,禁止通过品牌价值评估、品牌评

比排名等方式变相收费,严肃处理误导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等行为。构建危机处理应急

机制,引导消费行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完善农业品牌诚信体系,构建社会监督体系,

将品牌信誉纳入国家诚信体系。

2)完善品牌发展机制

第26页

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传承等因素,制定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品牌发展

规划。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品牌战略实施机制,构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农业品牌体

系,提升产业素质和品牌溢价能力。建设和管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

责,以县域为重点加强品牌授权管理和产权保护,有条件的地区要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

设紧密结合,一个特优区塑强一个区域公用品牌。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

保护区及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积极培育粮棉油、肉蛋奶等“大而优”的大宗农产

品品牌。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创建地域特色鲜明的“小而美”特色农产品品

牌。农业企业要充分发挥组织化、产业化优势,与原料基地建设相结合,加强自主创新、

24

质量管理、市场营销,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品牌。

3)构建农业品牌体系

中华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品牌的精髓和灵魂。农业品牌建设要不断丰富品牌内涵,树

立品牌自信,培育具有强大包容性和中国特色的农业品牌文化。深入挖掘农业的生产、生

活、生态和文化等功能,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乡风

民俗、美丽乡村建设等深度融合,加强老工艺、老字号、老品种的保护与传承,培育具有

文化底蕴的中国农业品牌,使之成为走向世界的新载体和新符号。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

使农业品牌业态更多元、形态更高级。研究并结合品牌特点,讲好农业品牌故事,大力宣

扬勤劳勇敢的中国品格、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尚农爱农的中国情怀,以故事沉淀品牌精

神,以故事树立品牌形象。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加强国外受

众消费习惯的研究,在国内和国外同步发声,增强中国农业品牌在全世界的知名度、美誉

度和影响力。

4)培育农业品牌文化

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优质优价为目标,推动传统营销和现代营销相融合,创新品牌

营销方式,实施精准营销服务。全面加强品牌农产品包装标识使用管理,提高包装标识识

别度和使用率。充分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产品发布会等营销促销平台,借助大数

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品牌流通渠道。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品牌农

产品营销平台,鼓励专柜、专营店建设,扩大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农业农村

电子商务,加快品牌农产品出村上行。聚焦重点品种,着力加强市场潜力大、具有出口竞

争优势的农业品牌建设。加大海外营销活动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鼓

励参加国际知名农业展会,提升我国农业品牌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支持建设境外中国农业

展示展销中心,搭建国际农产品贸易合作平台。

5)提升品牌营销能力

第27页

25

12. 未来风貌场景

健全“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 农村

特色风貌规划”乡村规划建设体系,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

色,保留村庄原有纹理,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微改造、精提升。加强对新建农房式样、

体量、色彩、高度等的引导,迭代优化农房设计通用图集。着力打造美丽河湖、美丽水站、

美丽山塘、绿色水电站等,持续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抓实美丽庭院、杆线序化等工作。

▲ 保护乡村传统肌理,结合生态修复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对农田景观、农业生产

设施、聚落民居等整体风貌形象引导与管控。

▲ 保护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宜根据村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

俗民风的特点,确定村落整体风貌特征。

▲ 注重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风貌的协调,加强对新建农房式样、体量、色彩、高度等方

面的管控,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 加强建房管控,迭代优化农房设计通用图集的应用,执行村民建房带图审批制度。

▲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抓实美丽庭院、杆线序化等工作,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1)风貌管控

▲ 保护乡村原生风貌,依形就势,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打造立足乡土特色、承载田园

乡愁、体现现代文明、山水林田湖草和农居协调呼应的“三生融合”乡村景观。

▲ 兼顾乡村生产和生活需要,结合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打造展现民风民俗和适宜

开展民间艺术活动的重要场所。

▲ 结合乡村资源特色,建设田园绿道,打造廊道景观带、主干道花带等体现乡村生态特

色的景观。

▲ 探索与乡村风貌融合、满足居住功能、具备建筑美学的特色民居建筑。

▲ 采用本地果树林木、花草品种,兼顾经济效益和景观效果,对村庄周边、公共场所、

庭院等场所进行绿化、美化,适度彩化。

▲ 针对民居、门窗、门头、院落、院墙等空间元素,制定地方特色鲜明、统一协调的建

设规则。

▲ 采用数字技术强化村庄风貌设计,推进乡村无障碍环境建设,融入信息无障碍元素。

2)风貌引导

第28页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村庄作为农民生产、生活、发展的空间载体,随着城镇化的快

速发展,农村人口减少、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形态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并随着农

村人口、经济状况发展的变化,整体走向分类发展。城镇化现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科学

26

合理的乡村规划对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应充分发挥县级党委政府在乡村规划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按照省市两级乡村振兴

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等进行全面

系统的考虑,统筹协调各行业、各类别的专项规划,对县域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措施

作出总体安排,切实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县域乡村规划体系,做到乡村

振兴和乡村建设有规可循。

1)提升乡村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乡村规划和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建立包括当地农民、专家委员会、“联村 - 驻村”规划师、规划编制单位、政府和媒体等

多方协同的规划参与机制。当地农民提出乡村建设的需求和意愿,专家委员会负责技术评

估和智力支撑,“驻村 - 联村”规划师负责沟通协调和规划管控,规划编制单位负责村庄

规划编制和技术咨询,媒体负责舆论宣传和公众监督,政府履行监督管理和服务引导职能。

引导规划、建筑、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方面的设计师、优秀团队下乡,支

持其全方位参与乡村规划编制,提升乡村规划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2)构建多方协同的规划参与机制

除了明确规划的红线,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还要建立乡村规划议事制度,协调规划

的具体落地实施。建议在村委会的基础上成立由村干部、农民大学生和职业农民、大学生

村官、致富带头人、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委员会专家、规划编制单位、工程建设单位、

县镇规划建设管理干部等组成的议事小组,主要负责协调解决村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反馈给政府主管部门。在这一过程中,乡村规划员要全方位参与到

乡村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对镇村建设项目进行全流程的规划管控,真正成为乡村规划的

研究员、规划编制的把关员、规划决策的建议员和规划实施的协调员。

3)建立多方参与的规划议事制度

12.1 健全乡村规划建设体系

第29页

27

12.2 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

农房建设要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精心打造建筑风貌要素。保护并改善村落的历

史环境和生态环境。传统村落中新建农房要与传统建筑、周边环境相协调,提升传统民居

空间品质。鼓励结合发展民宿、旅游等产业,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

▲ 通过空间连片发展,重构村落、自然风景、民族风情要素,植入现代旅游、休闲项目,

让传统村落有自我造血机制。精心策划传统村落发展模式,各村落进行差异化打造,

功能、风貌、产业等重新定位。

1)集中连片重点打造

▲ 多用乡土的手法提高乡镇风貌,鼓励使用乡土材料、传统建筑方式传承和延续村镇地

域特色。不要过分强调民居流派、穿衣戴帽。要就地取材、老料新做、土料洋做、粗

料细作、新旧搭配。

2)集中提供乡土材质突显建筑特色

▲ 把一些山川、河流、古村、民俗风情巧妙的串联起来,大规模成片栽种不同季节不同

类别的果树和花卉,做到每月有不同的水果和花,提升大地景观,打造农林景观带,

同时吸引城市的人来免费采摘和休闲,带来流量和人群,带来大量的餐饮和住宿,再

植入一些微型的田园商业综合体,服务于乡村。

3)全域乡村农林景观打造

▲ 村落格局要延续肌理。注重保护乡村肌理、山形水系。

▲ 整体风貌要与自然和谐。与周边山水田林环境和谐,提出色彩风格要求。

▲ 村庄节点要小巧质朴。分别对村庄入口、公共活动场所、乡村小品等提出建设指导。

▲ 村庄绿化要注重四边。优化路边、水边、边坡、宅边等零散空间的绿化种植,多用果

树、花树和本地树种,以树美房、以花亮村、以果富村。 宅前屋后,融入绿植、铺装、

农具等元素。

4)突显村庄风貌的自然景观

▲ 精准分级保护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遗存和文物古

迹。传承发展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挖掘、抢救传统村落,建立档案,拓宽利用渠道。

重点关注文化传承人、召集人,扶持传承人。

5)传承发扬乡土文化精神

第30页

28

12.3 着重打造美丽河湖、美丽山塘等

以“美丽河湖 + 绿道”的模式,串联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美丽乡镇、未来乡村等节

点,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体农旅精品线。

以标准化管理、河长制管理为基础,推进河湖智慧工程建设,构建涵盖河道、水利工程、

水功能区、取排水口、水质等基础信息的数据库,建成河长信息、河湖档案、堤岸工情 “一

张图”和视频监控、水情监测、水质监测、河长巡查、社会反馈“一平台”,全面提高河

湖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河湖智慧管理。

1)加快推进河湖智慧管理

一是持续推进流域治理。实施全县防洪控制建筑物维修加固。二是强力推进区域治理。

系统推进区域骨干河道整治,提高骨干河道引排能力,改善区域水环境。增强区域引排通

水功能。

2)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一是加强中干河饮用水备用水源地保护,优化水源地布局,完善农村备用水源建设管

理和应急预案。二是保障城镇供水安全。构建“水源达标、制水优质、全面监测、预警应

急”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饮用水安全。三是提高农村居民饮水质量。按照城乡供水

一体化要求,保障流域内村庄的供水要求。

3)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

树立河道水域严格保护意识,科学确定并严格落实河道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划定并公

布河湖水域名录,依法依规划定河道管理范围。进一步加强水域动态监测,加强日常管理

监督检查,确保全县水域面积不减少,水域功能不减弱。加快推进重要河道岸线管理保护

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岸线功能分区管理。

4)强化河道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一是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节水灌溉和生物防治技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建立连

片生态农业园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快建设以节水灌溉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

生态灌区,构建种植业尾水及农田地表径流的生态拦截屏障,实现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三

是强化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实现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收贮、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严控湖泊围网养殖规模,加大退圩退养还湖力度,推进生态健康养殖。

5)加强水污染防治

第31页

29

12.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

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

事关美丽中国建设。

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残垣断壁,通过集约利用村庄内部闲置土地等方

式,扩大村庄公共空间。科学管控农村生产生活用火,加强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

视线“三线”维护梳理工作,有条件的地方推动线路违规搭挂治理。健全村庄应急管理体系,

合理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和防汛、消防等救灾设施设备,畅通安全通道。整治农村户外广告,

规范发布内容和设置行为。关注特殊人群需求,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

1)改善村庄公共环境

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突出保护乡村山体田园、河湖湿地、原生植被、古树名

木等,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地荒滩绿化,加强农田 ( 牧场 ) 防护林建设和修复。引导鼓励

村民通过栽植果蔬、花木等开展庭院绿化,通过农村“四旁”( 水旁、路旁、村旁、宅旁 )

植树推进村庄绿化,充分利用荒地、废弃地、边角地等开展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

条件适宜地区开展森林乡村建设,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

2)推进乡村绿化美化

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和庭院整治,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加强村庄风貌引导,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

特点,不搞千村一面,不搞大拆大建。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

名镇保护,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3)加强乡村风貌引导

统筹县乡村三级设施建设和服务,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和模式,

因地制宜采用小型化、分散化的无害化处理方式,降低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行

成本,构建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监督,不断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协同推进农村

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等资源化处理利用,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

位,建设一批区域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探索就地就近就农处理和资源化利

用的路径。

4)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第32页

30

13. 未来文化场景

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积极参与“浙江有礼”等省域品牌培

育。全面提升农村文化礼堂,配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贤馆、百姓戏台等,推动县级图

书馆、文化馆在乡村设立服务点。建好乡村文艺传承队伍,培育好乡村文化产业,打响“我

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村运”等乡村文化品牌。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

和二十四节气等农耕文化保护利用。鼓励高校、艺术团体在乡村设立实践基地。高水平建

设等级幼儿园、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依托乡镇成人学校(社区学校),建设农民学校、

老年学校(学堂)、家长学校等。

▲ 统筹提升建设文化礼堂、乡村图书馆(室)等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实现公共文化

服务设施“5-10-15 分钟”全覆盖。

▲ 设立文艺工作者、艺术团体、高校、研究机构等文化实践基地。

▲ 利用现代技术与手段,创新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数字化硬件建设水平,构建物联

网体系。

1)文化设施

▲ 挖掘和梳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保护水平,建立乡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

▲ 推进传统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宜适当加强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塑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乡村文化。

▲ 建好乡村文艺传承队伍,加强对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的培养。

▲ 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提炼特色文化主题,培育乡村文化产业,打造兼具独特性、辨识

度和影响力的乡村文化 IP,打响村晚、村歌、村舞、村运等乡村文化品牌。

2)文化传承

▲ 挖掘、传承、发扬具有本土特色和持久影响力的乡村人文精神。

▲ 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家训,开展文明村创建、文

明户、文明家庭、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选树活动。

▲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革除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

▲ 加强村民思政教育和技能培养,开展共富带头人、杰出乡贤、优秀有志青年等选评活动。

3)文明乡风

第33页

31

落实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企业家、艺术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

等投身未来乡村文化挖掘、建设、传承等工作,加强城乡文化交流。

▲ 配备乡村文化专员,探索“文化村长”管理模式,组建一支文化工作志愿者队伍,定

期开展村民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保障乡村文化事业有序推进。

▲ 依托文化礼堂,开展主题教育年、“礼堂日”、“礼堂有礼”、礼堂大结对等文化活动。

▲ 在充分尊重本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雅俗共赏的文化载体与文化服务方式。

▲ 引导建立乡村社群社团组织,邀请专业老师、挖掘乡村能人,引导村民开展书画、棋

艺、舞蹈、运动等社群活动,激发乡村生活活力。

▲ 加强与公共文化服务上级平台或区域平台及应用链接,共享文化资源,丰富数字化服

务内容,拓宽乡村文化传播途径。

4)文化服务

(图片来源 : 图虫网)

第34页

32

13.1 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

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主要包括农村数字博物馆建设、农村文物资源数字化、农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等,通过信息技术采集农村风土民情、非遗资源、文物遗址等文化

资源信息,以数字化形式进行资源存储、管理、分析、利用、展示,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

保护与网上广泛传播。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村落资源进行挖掘、梳理、保存、推广,以网站、APP、小

程序等形式建设数字博物馆平台,集中展示村落的自然地理、传统建筑、村落地图、民俗

文化、特色产业等。

1)乡村数字博物馆建设

乡村文物资源数字化包括数字化采集与展示。前者指应用信息技术将农村文物的自然

属性信息与人文属性信息加工为图文、视频、3D 影像资源。后者指对采集成果进行故事

化加工创作,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对外宣传展示。

依托省级文物数据档案存储和管理中心,建设农村数字文物资源库,整合汇聚各市、

县农村数字文物资源,并对接国家文物局统一建设的“数字文物资源库”。

2)乡村文物资源数字化

对农村地区传统口头文学及文字方言、美术书法、音乐歌舞、戏剧曲艺、传统技艺、

医疗和历法、传统民俗、体育和游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保存与宣传展示,

实现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留存和传播。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建设与运行维护,并与文化和旅游部建设的中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网实现对接。依托省级非遗网,开展线上展播、网络直播等宣传展示活动。

3)乡村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第35页

33

13.2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守护好农村精神家园的内在需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的灵魂”,乡村振兴既要求村貌美、产业实,更要有文化魂。挖掘乡村特有的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将乡情、乡愁、乡风、乡貌融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之中,

把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传统村落等保护好和开发好,将乡村特有的历史文化、

风俗民情、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好传承好,才能留住乡村的“灵魂”、守住农村的“根脉”。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

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立足各地乡村特色文化的差异性,科学

规划、循序渐进,促进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打造

“一乡一特”“一地一品”,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1)顶层规划

做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留住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统艺人、文化能人、乡村工匠,传承和发展好传统技艺与特色文化;二是要大力引进懂

经营、会管理的乡村特色文化企业经理人,潜心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三是要大力开展产

学研合作,引导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大型文化企业的专业人才下乡帮扶,加大乡村特色

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破除当前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匮乏的瓶颈。

2)招贤纳士

互联网时代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顺应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发展方

向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要深度应用 5G、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将乡村特色文化

资源进行活态化开发,将乡村中的特色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传统节日文化、非物质文化

遗产等融合数字技术,制作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

3)科技赋能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乡村文化产业,必须立足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注重乡村特色文化产

业的长期培育,建立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优势区,展现典型示范效应。实现乡村特

色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的精准融合和深度融合。一是以乡村特色文化为基本元素,利用

创意的形式实现产品的融合;二是结合乡村特色文化的区位优势,扩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市场,实现与其他产业的市场融合;三是开展特色乡村文化节,采用沉浸式、互动式、植

入式等现代性营销手段,促进与其他产业的营销融合。

4)融合发展

第36页

34

13.3 培育文明乡风

文明的乡风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而培育文明的乡风,需要不断地深入完善农村

的精神建设,不断去提高广大农民和农村的文明程度,丰富农村和农民的文化生活,改善

农村和农民的精神风貌。文明的乡风也必将是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展开和推进的最佳助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清晰地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我们应该树立怎么

样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我们更要把学习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作为统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文明乡镇”“文

明家庭”“道德模范”等荣誉评选的全过程,通过宣传、引导、熏陶、实践等方式,让更

多的农民去认识和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牢牢地记在心里,并为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而努力奋斗。

1)培育文明乡风要树立优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法治教育,引导广大农民遵纪守法,树立法治观念,履行公民义务,是我们在乡

风文明建设中最迫切需要做的,要让广大农民和农村家庭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去解决碰到的

矛盾和问题。要加强道德建设,要推广和树立优良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

会公德,引导广大农民和乡村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让人与人之间注重诚信、交流友善、

相处和睦。

2)培育文明乡风要通过实践推广

培育文明的乡风要积极引导村民对农村卫生环境有序整治,逐步改变污水肆意排放、

垃圾随意丢弃的现象,共同营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要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

动,提倡真善美的生活理念,抵制假恶丑的行为活动,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要以村

为单位积极组织和建立各类群众性团体,推进完善红白事的举办、加强农村工作监督、杜

绝黄赌毒等,要在广大农村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和活跃农民乡村振兴的参与

精神,弘扬新风貌,展现新形象。

3)培育文明乡风要“崇尚文明、告别低俗”

第37页

35

13.4 传承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要让其在新时代彰显出

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走出一条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

新路子。

农耕文化的内涵很丰富,是基于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创造的一些不断发展的文化体

系,与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医药文化等密切相关。既包括以种植业为主体的

狭义的农耕文化,还应该包括森林狩猎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渔业文化等等。中华民族在

数千年间孕育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符合现代文明绿色可持续发展

模式。

以农为本、以节为媒,近年来,中国农民丰收节已成为弘扬农耕文化、推进乡村振兴、

期盼国泰年丰的暖心符号。一方面促进了农耕文化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承和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提高了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

注和关心,有力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实现。

1)农耕文化符合现代文明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农耕文化的传承中,有着历史发展的脉络,通过挖掘和创新,能够帮助解决现代农

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进一步提升农业竞争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五个振兴”的题中之义,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要启发

探索创新,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农耕文化,助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以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把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成为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要充分认识农业文化遗

产的现代价值,在保护的同时,努力实现科学开发利用;要教育引导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居

民,提升农民传承农遗文化、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农耕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尤其是对于农业遗产的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在发展中创

新;要拓展农业的功能,把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发掘出来,让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更

好的体现。

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的发掘、传承与保护对于中国乡村振兴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3)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农耕文化

第38页

36

13.5 基础教育

升级乡村幼儿园,增设教学一体机、AI 安全出入系统、幼儿健康晨检系统、幼儿健

康及行为兴趣分析系统、智慧班牌等信息化硬件设备,面向 1-3 岁儿童开展幼托服务。同

时提供专业的婴幼儿服务及 360 度无死角监控体系,加强幼儿园安全监管,规范幼儿园设

施管理。

1)智慧幼儿园

推进“互联网 + 义务教育”结对帮扶,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同时推动“e 课堂”

入户, 提供云课堂名师授课录像,实现幼、小、初、高全学段优质教育全覆盖。

2)乡村云课堂

依托乡村研学营地,提升成人教育学校,立足于田园、果园、村庄、花园等基地,开

设乡土艺术展示、传统工艺教学、自然环保课堂等乡村情境式教育项目。联合妇联,积极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以成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活动阵地。

3)情景课堂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室,融合乡土文化,凝练成乡土文化中心。创客空间增加人工智能

软硬件模块,建成智慧教育中心。提升学校图书馆、楼道图书角等阅读环境,形成泛在阅

读中心。通过机房改造,提升为电子阅览室,作为社群共享中心。美化优化音乐室、美术

室、体育运动场地,建成乡村体艺中心。

4)乡村中小学“五中心”建设

按照“一同基准、二大内涵、三类美丽”目标定位,依托空间改造带动教育改革、装

备更新与品牌特色建设的多维联动,促进“现代教育与乡村韵味”的深度融合,把乡村小

规模学校建设成为“乡村最悦美的地方”。

5)打造乡村“小而美”学校样本

大力提升教学用房的空间品质,让空间改造深度服务教育教学改革,满足“选课走班”、

“跨校听课”等多种授课模式的需要。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建设智慧校园达标校。

6)改造提升乡村学校教学空间

第39页

37

13.6 终身教育

依托农科院、高校等资源,培育高素质农民。同时注重老年人的基础技能培养和技能

输出,开展老年人手机培训课、研学讲解员培训、老年兴趣班等课程,让其拥有技术的村

民成为情境课程的主力老师,既能摆脱老年人生活的单调感,丰富晚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又能通过技能输出回馈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敬。

1)乡村学院

持续推进农村特色品质学校、农村优质学校建设。依托生态优势,开展绿色研学活动。

优化校园空间布局,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按四季农时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园”,让劳动教

育全程伴随学生成长。

2)绿色研学

实施乡村学校空间升级行动。指向“五育”融合,深化校园空间变革,重构学校功能

空间,突出场景现代化、智能度、文化标识度,加入了数字化、劳动教育、美育、共同富

裕等新元素,提高学校建筑品质。

3)乡村学校升级

建立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依托 5G、VR 等新技术开展智慧化学习体验;依托省、

市社区教育办学网络,采用“数字画像 + 课程定制”“知识积累 + 学分转换”“技能共

享 + 积分贡献”等方式,办好家门口社区教育。

4)建设公共学习平台

注重整体设计和体系规划 , 挖掘当地特色,遵循教育规律 , 关注个人成长、社区治理、

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等多元议题,丰富其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依托终身教育学分机制,

完善泛在可选的数字化教育服务架构,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统

筹利用社区内外各类资源,打造形成普适和规范、共性和个性、城市和社区辩证统一的学

习品牌 , 充分彰显社区教育课程和项目的内在张力和外在效应,构建“系统、数字、融合”

的三维课程体系,赋能社区学校内涵提升。

5)构建社区教育“三维”课程体系

第40页

38

14. 未来邻里场景

利用公共空间和场所,改造提升配套设施,建好村民茶余饭后互动交流的“乡村会客

厅”。弘扬邻里团结、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加强对优抚对象、困难家庭、独居老人、残

疾人等的帮扶。完善购物、餐饮、金融、电信等生活配套,打造 15 分钟幸福生活圈。依

法完善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推广邻里贡献积分等机制,让有德者有所得。

▲ 以功能需求为导向,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祠堂、生态绿地等空间,打

造村民茶余饭后互动交流的“乡村会客厅”。

▲ 利用闲置厂房、民居、公共建筑等存量资源,打造新型邻里交互空间。

▲ 引导有条件的乡村与周边乡村统筹建设功能复合、开放共享的综合服务型“邻里中

心”。

▲ 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村内古树名木、历史遗迹等特色资源,打造户外标志性邻里公

共空间。

1)邻里空间

▲ 以村庄相对集中的“居民点”为中心,完善购物、餐饮、金融、邮政、电信等生活配

套设施。

▲ 制定邻里活动年度计划,定期组织休闲娱乐、习俗文化、科普宣传等邻里活动,丰富

村民日常生活。

2)邻里生活

▲ 依法完善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建立遵纪守法、道德诚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

帮互助、志愿服务等积分激励机制和管理平台。

▲ 提炼特色邻里文化,定期开展村规民约主题宣传,弘扬邻里团结、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

▲ 建立救助帮扶爱心团队,为优抚对象、留守妇女儿童、独居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

等特殊群体提供关爱服务,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各项政策。

▲ 搭建服务平台,制定或在村规民约中增加乡村邻里公约,引导形成村民共商、共议、

共帮、共创、共享的邻里关系。

▲ 设置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通过引入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志愿者或购买第

三方服务等方式,为村民提供服务。

3)邻里精神

第41页

39

14.1 乡村会客厅

1)乡村会客厅

以功能需求为导向,宜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祠堂、生态绿地等空间,

打造村民茶余饭后互动交流的“乡村会客厅”。

2)邻里交互空间

利用闲置厂房、民居、公共建筑等存量资源,打造新型邻里交互空间。

3)邻里中心

有条件的乡村与周边乡村统筹建设功能复合、开放共享的综合服务型“邻里中心”。

4)户外公共空间开

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村内古树名木、历史遗迹等特色资源,打造户外标志性邻里公

共空间。

(图片来源:北塘未来乡村)

(图片来源:江沿未来乡村)

第42页

40

14.2 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

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

现。

1)构建综合救助格局

以增强社会救助及时性、有效性为目标,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

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

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完善体制机制,运用现

代信息技术推进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救助效率提升,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

温暖救助、智慧救助。

2)创新救助方式

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 + 服务”的救助方式。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

务。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完善对重度残疾人、

重病患者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政策,依据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实

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

3)完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

规范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档或根据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与低保标准的实际差额发

放低保金。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丧失劳动能

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人员,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其基本生

活。将特困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 16 周岁延长至 18 周岁。

4)健全医疗救助制度

健全医疗救助对象动态认定核查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做好分

类资助参保和直接救助工作。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

构先救治、后收费。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确保贫困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

响就医。加强医疗救助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衔接,发挥制度合力,减轻困

难群众就医就诊后顾之忧。

第43页

41

5)健全教育救助制度

对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含高

职、大专)阶段就学的低保、特困等家庭学生以及因身心障碍等原因不方便入学接受义务

教育的适龄残疾未成年人,根据不同教育阶段需求和实际情况,采取减免相关费用、发放

助学金、安排勤工助学岗位、送教上门等方式,给予相应的教育救助。

6)健全住房救助制度

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等实施住房救助。对农

村住房救助对象优先实施危房改造,或优先实施公租房保障。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住

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稳定、持久保障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安全。

7)健全就业救助制度

为社会救助对象优先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

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政策,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对已就业的低保对象,

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并在其家庭成员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后

给予一定时间的渐退期。

8)健全受灾人员救助制度

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调整优化国家应急响应启动标准和条件,完善重大自然

灾害应对程序和措施,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调整机制,

统筹做好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受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

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

9)强化急难社会救助功能

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生活陷入困境,靠自身和家庭无力解决,其他

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或生活通过临时救助

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给予应急性、过渡性生活保障。依据困难情况,制定临时救助标准,

分类分档予以救助。逐步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探索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

畅通急难社会救助申请和急难情况及时报告、主动发现渠道,建立健全快速响应、个案会

商“救急难”工作机制。

第44页

42

14.3 打造 15 分钟幸福生活园

应制定邻里活动年度计划,定期组织休闲娱乐、习俗文化、科普宣传等邻里活动,丰

富村民日常生活。

1)生活配套设施

以村庄相对集中的“居民点”为中心,完善购物、餐饮、金融、邮政、电信等生活配

套设施。

2)邻里活动

文化设施 功能使用频率

日 / 周度 月度 年度

乡村礼堂 分为对外、对内两部分,

平时对外开放。

逢节庆、假日举办居民

社团文化活动。

每年应举办一次乡村年

会。

邻里中心

对外常年开放,分为对

外、 对 内 两 个 区 域, 与

服务场景联合建设。

邻里之间额交流活动。

每年进行设施设备的更

新,优化空间布局。

特色文化空间

平时结合社区人才和地

方 特 色、 开 展 丰 富 多 样

的文化活动。

对当地传统文化习俗进

行 讲 述 宣 传; 邀 请 非

遗传承人进行讲座宣

传。

根据当地风俗举行的各种

民俗活动。

...... ...... ....... ......

(图片来源:江沿未来乡村)

第45页

43

14.4 邻里精神

邻里精神作为乡村公共生活价值观,倡导“开放、参与、互助、融合”的乡村邻里精

神。立足乡村发展,了解居民需求,通过建立民情联系、发展特色服务、推动社企联动、

发展义工组织等形式,使新移民真正成为新邻里。“邻里精神”要体现乡村生活共同体的

本质,适应了主流居民群体的生活方式,彰显了现代社会工作的参与理念,对促进乡村居

民多元融合、推进和谐现存建设、提升公民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网络的交互性、快捷性,使兴趣爱好相投或者利益关系一致的群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

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变得容易,一种“跨越边界的网络社区”正在生成。乡村居民凭借网

站、论坛、QQ 群、博客、微博等互联网媒介,围绕共同利益、兴趣或需求实现信息交流、

资源分享、人际互动。要实现“虚拟”到“现实”的转换,推动居民从线上走到线下,建

立了群体间的熟悉与信任,实现居民邻里互助和社区参与。

1)网络共同体

社团型共同体即通过建立类型多样、功能丰富的乡村社团组织以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

服务需求所参与与融入的新的共同体。当基本的安全、隐私与舒适的需求被满足后,圈层

相对接近的乡村居民参与的热情就会被释放出来。要着力满足了乡村居民多样化、个性化

需求。

2)社团共同体

通过融合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活化邻里情结,培育居民的文化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充

分发挥中国特色节庆日、特色历史文化的独特优势,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主题实践活

动,增强社区邻里情感联结的同时,提升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推动形成以德为邻的社会风气,倡导邻里团结、相亲相爱、尊礼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

义文明新风尚,让居民从内心深处更守礼、守矩、守德、守善。

3)文化共同体

第46页

44

14.5 邻里公约

村规民约是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由管治、管理

向治理转变的重要一环,更是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的创新途径。通过发

挥村规民约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

村民心中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一是群策群力、贴近生活地制定村规民约。村规民约必须是植根于群众、有利于群众

的行为准则。

二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围绕村民生活需求的变化、村级重要事务、热点难

点问题和重点工作要求,形成了更加具体化、可操作的村规民约。

三是多措并举创新方式宣传村规民约。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习惯,多使用群众易记、

接地气的语言,利用多种载体宣传,让村规民约内化为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群众的自

觉行动。

1)依靠群众制定完善制度

合理设置积分体系:要围绕乡村治理的重点任务和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

向,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积分内容,采取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激励约束措施。 同时,要随

着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适时调整积分内容和评价标准,建立动态管理、操作性强的

积分体系。

确保农民群众广泛参与:要依托村民自治组织和各类群众性协商活动,将积分的主要

内容、评分标准、运行程序等环节交由群众商定,广泛征求农民群众意见和建议,让农民

群众全程参与积分制的制度设计,确保积分制符合农民群众意愿,维护农民群众民主权利。

加强积分结果运用: 要树立正确导向,坚持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正向激

励为主、奖罚结合的原则,结合经济水平和群众需求,创新奖励方式,充分发挥积分制的

激励约束作用。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凝聚各部门和社会各类组织力量参与,形

成协同推进积分制的合力。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有效撬动集体经济投入、社会捐赠,健

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鼓励各地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等方

式开展积分数据收集、汇总及统计等工作,优化完善日常管理。

2)建立邻里积分制

第47页

45

15. 未来健康场景

健全农村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高水平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科学防制病媒生物,保障

饮用水与食品安全,提高农民群众健康素养。加强政府办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全面落实乡村一体化管理,打造 20 分钟医疗圈,高质量供给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生命周期

健康管理。完善体育健身设施配置,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成 15 分钟健身圈。实施困难

老年人住宅适老化改造,提供紧急呼叫等智能化服务,扩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面,打

造 15 分钟养老圈。

▲ 建有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建立村民电子健康档案,

逐步实现全体村民健康监测、分析、评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生命周期健康

管理服务。

▲ 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户籍人口参保率达到 100%,实现每个行政村配备 1 名责任医生,

提高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诊疗、急救等医疗服务水平与医疗设施水平。

▲ 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饮用水与食品安全保障、病媒生

物防制等达到较高水平。

▲ 健全农村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配置必要的公共安全卫生及疫情防护物资,引导社会

组织、慈善力量、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参与应急公共卫生和防疫防控工作。

▲ 推进 5G 网络诊疗平台和智能化终端服务应用,建设“智慧健康站”,提供紧急医疗

救援服务。

▲ 与医院合作建立医共体,提供名医名院远程诊疗、专家定期下乡诊疗等服务。

1)公共卫生

▲ 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健身场所。

▲ 发掘传承乡村传统健身和体育竞技方式与内涵,每年开展 2 次及以上群众性体育活动。

2)全民健身

第48页

▲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活动场所、老年食堂等服务设施,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46

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设立针对健康适龄老年人的公益性岗位,为老年人开辟再就

业渠道。

▲ 建立养老补贴制度,落实高龄津贴。

▲ 根据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常态化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 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纳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

▲ 强化社会敬老,持续推进“敬老月”系列活动和“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

▲ 推进“互联网 + 健康养老”服务功能全覆盖,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远程关注、健康动态

监测、意外紧急呼叫等智能化服务。

▲ 通过直接建设、委托运营、购买服务、鼓励社会投资等方式发展机构养老。

3)老友颐养

第49页

47

15.1 公共卫生

推进信息技术在乡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融合应用,推动各地完善县域卫生

健康信息平台,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县级医院的远程医疗专网,

规范信息技术标准、通信资源、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存储和使用规则。构建远程医疗协同体

系,逐步实现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共享。推进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落

地应用,推广医保电子凭证在农村地区全面应用,推动农村医保经办服务网上办理,实现

医保政务服务“全程网办”“一网通办”。

依托乡村卫生计生服务站,配置 5G 云诊室、应急医疗屋、健康小屋、智能药柜、

AED 等设施,建立家庭医生团队,联合乡村志愿团队,通过智能化设备和互联网等信息

化技术,开展云上健康宣教、电子健康档案查询、血脂检查、心理咨询、中医保健、老龄

健康、体质监测、健身指导、药物配送、预约转诊等服务,为村民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1)5G智慧健康站

健全农村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配置必要的公共安全卫生及疫情防护物资,引导社会

组织、慈善力量、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参与应急公共卫生和防疫防控工作。乡村内一旦发

生重大传染病等应急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及时到位,并迅速开展应急救助

等工作,并按有关程序报当地卫生疾控制部门。

2)疫情防控

在县 ( 市、区 ) 卫生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

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要突出重

点、循序渐进 , 优先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0-3 岁儿童等建立健康档案,并逐

步扩展到全人群。

3)健康服务

明确片区医共体牵头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两级医疗机构疾病诊疗目录,建立并完

善片区医共体内部、医共体之间和向外转诊管理办法,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双向

转诊绿色通道。提供名医名院远程诊疗、专家定期下乡诊疗等服务。

4)优质医疗

第50页

48

15.2 完善 15 分钟健康圈

建立高质量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带动农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增强身体素

质,改善精神面貌。

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等健身设施,加强乡镇、街道健身场地

器材配备,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 15 分钟健身圈。支持社会力量建设“百

姓健身房”,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资源建设共享健身空间。

1)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

加强冰雪、山地等户外运动营地及登山道、徒步道、骑行道等设施建设。加强户外运

动目的地与交通干线之间的衔接,完善停车、供电、供水、环卫、通信、标识、应急救援

等配套设施。公共户外运动空间配套建设智能化淋浴、更衣、储物等设施。支持建设符合

环保和安全等要求的气膜结构健身馆等新型健身场地设施。

2)完善户外运动配套设施

(图片来源:北塘未来乡村)

充分利用林业生产用地建设森林步道、登山步道等健身设施。在现有郊野公园中,因

地制宜地配建一定比例的健身设施。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破坏生态、不妨碍行洪和供

水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山地森林、河流峡谷、草地荒漠等地貌,建设特色体育公园,在河

道湖泊沿岸、滩地等地建设健身步道,并设立必要的预警设施和标识。

3)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翻页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