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职教育》2023年第2期电子刊

发布时间:2023-5-2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江苏高职教育》2023年第2期电子刊

2023 年 4 月 第 23 卷 第 2 期(总 第 88 期)目 次专题:数字职教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知识图景与进阶路径…………………………………………… 赵蒙成,苏冠文(001)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内涵溯源、框架构建和实践路向……………………………………………………… 周如俊(011)数字化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困境与进路…………………………………………… 廖婷婷,马佳宏(021)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形成过程与基本特征…………………………………………… 周文和,易小邑(02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其践行路径…………………………………………… 刘於清,李铁军(036)高职教育理论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我国学习型城市研究热点、主题演化与展望…………………………………………… 李名梁,欧灵桐(044)我国职普融通的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2013—2023年)——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 胡文锐(054)职业教育地方特色教材建设现状与策略 ……… 田 彭,唐林伟(065)Administrate... [收起]
[展开]
《江苏高职教育》2023年第2期电子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中国职业高等院校期刊 AMI 综合评价报告(2022)在京发布

《江苏高职教育》获评 AMI(职院刊)扩展期刊

2023 年 3 月 31 日,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职业高等院校期刊

AMI 综合评价报告(2022)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在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荆林波致辞并发布了《中国

职业高等院校期刊 AMI 综合评价报告(2022)》。报告根据期刊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

科研特点,将中国职业高等院校期刊(简称“职院刊”)分为 3 个属性大类和 8 个学科

(专业)类,共有 164 种期刊参评,评出 14 种职院刊核心期刊、43 种职院刊扩展期刊、

107 种职院刊入库期刊。其中,《江苏高职教育》作为侧重职业教育研究类期刊,在期

刊吸引力、管理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均表现出色,获评 AMI(职院刊)扩展期刊。

本次职业高等院校期刊评价重点关注期刊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坚持分类评

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关注职业院校期刊发展的不同路径,引导不同类型的职

院刊健康有序发展,增强职院刊的管理力建设,鼓励期刊向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服务

产业、区域和院校发展。

第3页

2023/2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知识图景与进阶路径 赵蒙成,苏冠文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内涵溯源、框架构建和实践路向 周如俊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我国学习型城市研究热点、主题演化与展望 李名梁,欧灵桐

中瑞《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比较研究 吴羿宏,陈 鹏

第4页

2023 年 4 月 第 23 卷 第 2 期(总 第 88 期)

目 次

专题:数字职教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知识图景与进阶路径

…………………………………………… 赵蒙成,苏冠文(001)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内涵溯源、框架构建和实践路向

……………………………………………………… 周如俊(011)

数字化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困境与进路

…………………………………………… 廖婷婷,马佳宏(021)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形成过程与基本特征

…………………………………………… 周文和,易小邑(02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其践行路径

…………………………………………… 刘於清,李铁军(036)

高职教育理论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我国学习型城市研究热点、主题演化与展望

…………………………………………… 李名梁,欧灵桐(044)

我国职普融通的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2013—2023年)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 胡文锐(054)

职业教育地方特色教材建设现状与策略 ……… 田 彭,唐林伟(065)

Administrated by:Jiangsu Education Department

Sponsored by: Nanj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Industry Technology

Edited & Published by: Editorial Dept. of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ditor‐in‐chief:MA Chengrong

Address:No.1 Yangshan North Road, Nanjing, China

Post Code:210023

Tel & Fax: (025)85864244

Web Site:http://jsgzjy.niit.edu.cn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编辑出版:《江苏高职教育》编辑部

主 编:马成荣

地 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羊山北路1号

邮 编:210023

电话/传真:025-85864244

网 址:http://jsgzjy.niit.edu.cn

印 刷:南京凯德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4月28日

邮发代号:28-507

邮政发行: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分公司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政局

邮政在线订阅网址:BK.11185.CN

邮政服务电话:11185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定 价:15元

第5页

期刊基本参数:CN32-1886/G4*2001*b*A4*108*zh*P*¥15.00*1000*13*2023-04

评价与比较

高职商科学生数字素养比较与评价

——以浙江2所“双高”建设院校为例 … 杨 敏,程勤华(073)

中瑞《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比较研究

…………………………………………… 吴羿宏,陈 鹏(079)

高职教学技术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改

革与实践 ……………… 杨 浩,付艳芳,杨慧玲,李海英(087)

基于市场需求调研的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 金 雷,朱元彩,杨 东,吴兆立,刘海波(096)

高职教育管理

基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高职教师培训利益相关者及其协

同机制研究 ………………………………………… 周雅倩(103)

其 他

版权声明…………………………………………………………(102)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2-1886/G4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6-6725

专家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成荣 方健华 邓泽民 邢 晖

杨 农 吴学敏 吴雪萍 和 震

胡建华 俞仲文 谢永华

编辑部

主 编 马成荣

执 行 主 编 张 健

副 主 编 杨雨慧

编辑部主任 杨雨慧(兼)

责 任 编 辑 葛 薇 薛卉桐

代 伟

英 文 译 校 刘欣娟

办公室主任 茅晓薇

官方投稿网站 官方微信公众号

征订二维码

第6页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l.23 No.2(Serial 88)Apr. 2023

Knowledge Landscape and Progressive Path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 ZHAO Mengcheng,SU Guanwen(001)

Digital Literacy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onnotation Tracing, Framework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Direction ……………………………………………………………………………… ZHOU Rujun(011)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riven by Digitalization: Value, Dilemma, and Approach

………………………………………………………………………… LIAO Tingting ,MA Jiahong(021)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Formation Proces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of

Xi Jinping ………………………………………………………………… ZHOU Wenhe,YI Xiaoyi(028)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Practice Path

……………………………………………………………………………… LIU Yuqing, LI Tiejun(036)

Research Hotspots, Thematic Evolution and Prospects of Learning Cities in China Based on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 LI Mingliang,OU Lingtong(044)

Research Hotspot and Evolution Trend of Vocation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China (2013—2023)

——Knowledge Map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 HU Wenrui(054)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tus and Strategies

…………………………………………………………………………… TIAN Peng ,TANG Linwei(065)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Digital Literacy of Students in Commerce Depart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 Case of Two Colleges Constructing the \"Double⁃High Plan\" in Zhejiang

………………………………………………………………………… YANG Min,CHEN Qinhua(07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evis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 in China and Switzerland

…………………………………………………………………………… WU Yihong, CHEN Peng(079)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Primary Schools for Primary

Education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Reforms of Teaching, Textbooks and Teachers\"

……………………………………………… YANG Hao, FU Yanfang, YANG Huiling, LI Haiying(087)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Tertiary⁃Level Colleges

Based on Market Demand Investigation

……………………………………… JIN Lei, ZHU Yuancai, YANG Dong, WU Zhaoli, LIU Haibo(096)

Research on Stakeholders and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Based on Quality

Improvement Plan …………………………………………………………………… ZHOU Yaqian(103)

第7页

第23卷第2期

2023年4月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l.23 No.2

Apr. 2023

“数字职教”专题编者按

组稿专家:张健

随着数字技术和高新科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赋魅,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教育已按下了快进键。这是划时

代的深层次教育变革的过程,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站上新赛道、推动新发展的过程,职业

教育当然须不遑多让。本期“数字职教”研究专题组编的三篇文章,赵蒙成教授的文章认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未来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趋势。文章通过开放式、关联式、核心式三级编码研究分析,呈现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

总体图景,并以核心编码分析得出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基础概念、内容维度与价值意蕴、现实困境、

应用研究、国际比较六大属性维度展开研究,较全面地呈现出该研究域的进展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化职

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进阶路向:组织跨界的研究团队;强化研究的学理性与深度;大力倡导行动研究与质性研究;

深耕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底层实践,探索转型的动力源。周如俊教授的文章从教师数字素养角度切入,强调新时

代教师数字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数字化育人的成效和质量,也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文章基于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参照国际教师数字素养普适性框架,设计了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结

构模型,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转型教育和培训提供参照和引领。文章还就当下教师数字素养培养价值取向失衡、

主体意识失能、培训资源失实、制度保障失范的“四失”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并提出了教师数字素养建构的四项

策略对策,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效用价值。廖婷婷的文章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诉求入手,探讨数字化助推

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类型特色彰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价值,审思数字化共建共享程度不高、覆盖不广、转型不足

的困境,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知识图景与进阶路径

赵蒙成,苏冠文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下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兴领域。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尚处于起

始阶段。采用内容分析法,利用 NVivo 20 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可知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

涵括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基础概念、内容维度与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应用研究、国际比较

研究 6 个核心主题,以及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需求、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操作路径、资源建设、

拓展研究等 11 个次级门类。已有研究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初始基础,但同时存在

研究成果不够丰富、理论体系尚未完善、研究方法欠妥等现实问题,需要对此进行反思,进而指明前进路

向。未来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应组织跨界研究团队,不断强化研究的学理性与深度,积极倡导

行动研究与质性研究,深入底层实践以探索转型的动力之源。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知识图景;进阶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章编号:2096-6725(2023)02-0001-10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03/j.cnki.jniit.2023.02.001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 研究的新兴领域。当前,数字技术正在全方位

收稿日期:2023-02-08

作者简介:赵蒙成(1969—),男,河南驻马店人,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与教

学论。

1

第8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数字职教

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为了适应

人类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经

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

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1]。作

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同样面临着数字化

大潮的冲击,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未来教育改革

和发展的时代趋势。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

直接关联,深受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在政策的

驱动下,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正紧锣密鼓地

筹划和推进,亟需理论研究的解惑与引领。然

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还相当

薄弱,迫切需要系统性的回顾与反思,并为未来

的提质增效深化定向。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整体状况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近来职业教育研究

的热点。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

为样本来源,以“职业教育”和“数字化转型”为关

键词进行合并检索(检索时间:2022 年 12 月 16

日),筛除相关度不高的论文,共有核心期刊、

CSSCI 期刊论文 32 篇。可以看出,总体研究成果

数量较少。如图 1 所示,从时间跨度来看,最早

的论文发表于 2010 年,2010—2020 年间论文发

表较少,十年仅发表 9 篇,2021—2022 年论文数

量明显增长,2021 年为 6 篇,2022 年为 17 篇。如

表 1、表 2 所示,论文多发表于职业教育专业期

刊,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高层次的立项课题

较少。

图 1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文献数量分布

(核心期刊、CSSCI 期刊)

(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成果的分析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

型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

研究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描述的研究方

法,通常包括归纳法的内容分析和演绎法的内

容分析[2]。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

处于起始阶段,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内容较为浅

薄、散乱,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采用演绎

法缺乏实质性意义,故本文采用基于归纳法的

内容分析法。采用此方法应遵循以下程序步

骤:①明确研究对象;②选取适当的文献样本;

③基于归纳法对样本文献进行三级编码,具体

包括一级开放式编码、二级关联式编码、三级核

心式编码;④初步形成理论主题,待检验饱和度

后形成最终结论。

编码是内容分析法的核心步骤。为了保证

编码的效度,本文利用 NVivo 20 质性分析软件

对 32 篇样本文献进行编码,并进行抽查核验,确

保编码符合实际意义。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根据编码原则对 32 篇文献进行全文

开放式编码。根据句段的语境语义进行标签

化、范畴化、类属化,汇总后得出 414 个子节点

及 81 个初始概念。第二,对初始概念进行关联

式编码。分析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梳

理、归纳、定序得到更高一级的 11 个关联式范

畴,包括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时代需

求、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内容维度、价值意

蕴、实际困难、操作路径、资源建设、拓展研究以

表 1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文献来源分布情况

期刊名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职教论坛

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与职业

其他

载文量

11

7

3

1

10

百分比

34.4%

21.8%

9.4%

3.1%

31.3%

表 2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基金分布情况

课题名称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其他(包含无基金情况)

数量

6

3

2

21

百分比

18.7%

9.4%

6.3%

65.6%

2

第9页

专题:数字职教 2023年第2期

及国际情况等。第三,对关联式范畴进行核心

式编码。通过对研究主题的再度理解和深化,

归纳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 6 个核心属性,包括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基础概念、内

容维度与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应用研究、国际

比较研究。第四,对文献样本进行二次分析,对

编码体系进行补充、更新、完善,从而达到理论

饱和。利用 NVivo 20 的词频查询功能进行理论

饱 和 检 验 ,将 最 小 词 汇 长 度 设 为 2,生 成 词 语

云,前 25 个高频词汇为:教育、职业、数字化、教

学、技术、资源、学习、发展、数字、建设、教师、

院校、转型、课程、学生、信息、教材、能力、工

作、培养、人才、专业、过程、平台、内容。经过

对比分析,已有节点完全涵盖以上高频词汇,说

明理论主题已达到饱和。三级编码的过程与结

果如表 3 所示。

表 3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成果三级编码的过程与结果展示

开放式编码(部分)

A1《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2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推进职业

教育与继续教育数字化升级”。

A2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将人类社会带入

数字化时代,并促使教育领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职业教育已

然不可避免地迎来数字化转型的浪潮。

A3数字技术不仅是一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表征形态的技术工具,

还隐含了技术所持有的信念价值与行为方式。

A4数字化转型是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产品和数字化平台的基础设

施为支撑起点,进而引发的个人、组织、产业等多个层面的变革。

A5数字化转型需要借助或依托数字技术的应用,系统性改变思维模

式、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标准范式。

A6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一种由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颠覆

式的范式变革,极具创新性、系统性、融合性和实践性,并被赋予深厚

意蕴和深层期待。

A7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困境如下:认知存在曲解甚至错解;教育

和受教育成本增加;部分区域、学校和群体无力应对;在追求教育公

平中衍生新的不公平等。

A8在职业院校层面,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为:推动教育者、学习者

和管理者等主体数智化变革;推动校园、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等客体现

代化升级;推动理念、教学和评价数字化转型等。

A9数字化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优质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能

够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的现代化变革提供

有力支撑。

A10基于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物理空间中的教师、

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与虚拟空间中的技术服务相统一,构建以学生为

中心的智能化学习环境。

A11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以“职业教育

4.0”概念的提出为契机,积极谋划职业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布局科研项目,稳步推进和落实数字化进程。

关联式编码

B1政策

B2时代需求

B3数字技术

B4数字化转型

B5内容维度

B6价值意蕴

B7实际困难

B8操作路径

B9资源建设

B10拓展研究

B11国际情况

核心式编码

C1时代背景

C2基础概念

C3内容维度与价

值意蕴

C4现实困境

C5应用研究

C6国际比较研究

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基本内容

与主要观点

编码分析呈现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总

体图景。要进一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状况,需

要对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具体的

解读。依据编码分析提供的线索,本文对该领

域研究的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3

第10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数字职教

(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

1.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

政策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启动与推进

力量。2012 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

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要“加快职业

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

设与共享行动”[3]。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加快信息

化时代教育变革”的战略任务,和“建立数字教

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具体要求[4]。2020 年,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

计划(2020—2023 年)》,强调要“推动信息技术

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

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5]。

2022 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了

《2022 年职业教育重点工作》,明确指出“推动职

业教育数字化升级,以平台升级、资源开发为内

容,以条件硬化、应用优化、质量强化为目标,促

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整体跃升”[6]。有关政

策的密集出台,表明政府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

型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也说明政策是推动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直接动力。

2.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需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信息

化技术和数字化转型为引领的第四次教育革命

已然来临,势必会给职业教育带来全局性、颠覆

性的变革。当下人类社会处于从工业化时代向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转型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

进入“数字化发展新阶段”,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议题。另一

方面,纵观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以 5G、云计算、大

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给职业教育

带来了新挑战。世界各国均以数字化为契机,将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新模

式、开发新产品、推进新技术,支持教育教学创

新[7]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

(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概念

1. 数字技术

新时代数字技术涵盖了人工智能(AI)、大

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脑科学、虚拟现实

(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最新领

域前沿技术,其中以“云课程+智能技术+虚拟现

实”为主的教育手段新组合势必会对传统教育

模式产生极大冲击[8]。从实践视角看,数字技

术率先作用于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等外在形

态,如以 AR、VR 等技术为支撑的职业教育智慧

课堂、虚拟仿真学习空间、云课程、在线资源等。

虚拟化、智能化的学习场景与数字化资源应用

于职业教育,促使其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发生

数字化转型[9]。

2.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正是在数字时代进行的一场

“数字颠覆”,需要借助或依托数字技术系统性

地改变思维模式、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标准范

式。相应地,对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者

们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五方面:其一,职业教育数

字化转型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策略、手

段或方法;其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职业教

育 改 革 发 展 的 一 种 复 杂 性 、系 统 性 过 程 或 模

式[10];其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整体

性、全局性的教育变革,职业教育要实现数字化

转型,实际上是要实现人的观念更新[11];其四,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职业教育机构运用数

字化技术和数字化平台更新教育观念、变革管

理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提升职业教育管理者、

教育者、学习者的数字技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

本目标,培养高素质、高数字素养的技术技能型

人才的过程[12];其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

种基于数字技术的自我赋能过程,指以职业教

育技术理性为价值引领,在一定秩序规范下将

数字技术全方位渗透到职业教育全系统中,推

动职业教育变革创新,实现内部持续增能与自

我升级[9]。经过比较分析可知,这些界定之间

具有某些共通之处,但也由于研究的目标与视

角不同,不同定义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

键属性的界定也有所区别。

(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容维度与价

值意蕴

1.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容维度

内容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重点领

4

第11页

专题:数字职教 2023年第2期

域,研究者们从不同维度对之展开了探索。首

先,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基础设施建

设和全方位政策保障为基础[11],以对职业教育

数字化转型的科学认识为前提[10],以富有人文

关怀的关联性、交互性、系统性思维为认知支

柱[9]。进言之,未来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

要发展数字科技学科专业体系、培养数字化人

才、推动数字科技创新、建设数字化校园,进而

实现结构性调整、产教融合和基础设施建设的

全新变革[13]。其次,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

聚焦坚持以内容为主,持续丰富资源;坚持以应

用为辅,拓展服务功能;坚持育人为本,赋能高

质量发展这三个任务[7]。最后,一些研究者对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阶段进行了划分,认为

不同阶段的任务与内容有所差异,主要观点包

括:其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分为数字化转

换、数字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三个阶段,分别对

应物理层面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技

术层面的数字化应用、运行模式层面的数字化

革新[10];其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包含以技术

应用为表征的器物之变、以技术治理为核心的

结构之变、以技术思想为引领的思维之变三个

层面[9]。

2.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时代赋予的深远

价值。其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不能单一认

定为数字化技术,它更多的是数字化综合素养

以及运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不仅可以促进职

业教育传统治理、评价和学校模式的升级和革

新,而且对于提升新时代教育供给水平、支撑经

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数字化转型会从根本上改变社会、行业、

组织和个体的发展模式、运行逻辑和行为方式。

从全球发展来看,数字化转型系统性地改变了

职业教育的存在形态、体系结构、运行机理、育

人模式和治理方式等[10]。其三,在人才培养方

面,因为人才既是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改革的

关键,所以培养数字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建立数

字 师 资 培 训 体 系 是 数 字 化 转 型 的 重 要 意 义

之一。

(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

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

免地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有研究者指出,我

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存在认知偏差;教育和

受教育成本的增加导致部分区域、学校和群体

无力应对;在追求教育公平中衍生新的不公平

等困境。进言之,部分主体对职业教育数字化

转型的曲解尤为严重,存在对职业教育数字化

转型的相关政策了解不深,将职业教育数字化

转型等同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片面认为职业教

育数字化转型面向精英主体而非普通大众,主

观认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只是额外增加负担

以及认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只是“三分钟热

度”等认知问题[10]。也有研究者从另外的角度

分析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些

实际问题,比如起步较晚、关注度不高、思想理

念浅薄、对传统模式冲击较大导致一时难以适

应、发展上落后于国内普通教育和国际同类教

育等。

(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用研究

1.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操作路径

对操作路径的思考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研究的另一个重点领域。有研究者从宏观层

面构思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指

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

径包括:(1)科学认识,系统规划职业教育数字

化转型路线图;(2)优化管理,合理把控职业教

育数字化转型成本;(3)立足实际,持续推进职

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阶;(4)数字赋能,加快构

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情境;(5)系统培训,稳

步提高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师资能力;(6)正

视 风 险 ,防 范 化 解 职 业 教 育 数 字 化 转 型 危 机

等[10]。另有研究者考察了职业院校层面数字

化 转 型 的 路 径 ,认 为 数 字 化 转 型 升 级 需 要 主

体 、客 体 和 媒 介 同 向 发 力 ,具 体 实 践 路 径 为 :

(1)推动教育者、学习者和管理者等主体数智

化变革;(2)推动校园、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等客

体现代化升级;(3)推动理念、教学和评价等媒

介数字化转型等[14]。此外,研究者对职业教育

数字化转型的治理路径进行了研究,主要观点

5

第12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数字职教

如下。其一,在应对职业教育数字化挑战的过

程中,职业院校应加快推动动力机制转变;加

快推动学科专业体系变革;加快探索学校组织

结构变革;勇于探索未来大学形态[13]。其二,

在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

中,应把握好以下措施点:“无边界”化的数字

校园建设;个性定制化的教学改革;领跑产业

的专业建设;共建共享化的资源开发;全员参

与 的 理 念 提 升 ;多 元 参 与 的 投 入 保 障[8]。 其

三,为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打造职业教育全

域数字生态圈,在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进

程 中 ,必 须 遵 循 以 下 行 动 路 向 :升 级“ 虚 实 共

在”的数字化思维,更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理念;开展“协同共建”的数字化项目,推进职

业教育数字化建设进程;实施“智慧共治”的数

字化治理,打造职业教育全域数字生态圈[9]。

2. 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以数字化

资源建设,特别是数字化平台建设为主。资源

平台的命名虽不相同,但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

基本相似,研究的问题与观点如下。其一,探讨

了平台构建的基础框架,包括优化各类业务流

程、建设信息系统支撑平台、促进共享基础资

源、建立网络资源交流平台、拓展数据服务范围

等内容[15]。其二,对平台的建设现状及问题作

了梳理,指出平台建设存在未能体现教育学规

律和职业教育特色、资源建设缺乏规范性和开

放性、资源内容不丰富且形式单调、平台功能单

一且人性化不足等问题[16]。其三,对平台的内

涵和功能进行分析,提出平台的建构理念为:优

化现有课程资源、以网络形式呈现内容、体现职

业教育特色、突出资源的丰富性和客观性、以专

业为中心等[17]。其四,以建构主义和多媒体学

习认知理论指导平台建设,在进行用户分析与

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平台设计应重点做

好管理员、教师和学生等模块的设计,并提出影

响平台使用的因素主要有操作时费时费力、平

台本身功能不够完善、平台开发脱离实践等[18]。

其五,提出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即

职业教育决策大脑系统和决策支持中心、专业

教学资源中心、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心、虚拟仿

真实习实训中心、职业学校治理能力提升中心

等平台模式[6]。数字化资源建设是职业教育数

字化转型最有显示度的工作,针对该问题的研

究也比较多,但均沿循工作逻辑的进路,理论探

索有待深化。

3. 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领域的拓展研究

除了上述常规的研究领域之外,一些研究

者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做了一些拓展性研

究,包括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三教”改革、

课程转型和教材建设研究,对职业教育学习空

间设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进

程中职业教育数字化体系的构建等问题也进行

了探索。以对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设计的研究为

例,学习空间设计应以支持或提升职业训练的

完整性为中心,设计过程应遵循构建产业新场

景的学习空间、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供应链、创新

云端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支持学习者深度学习、

提高职业教育学习空间适配性等策略[19]。

(六)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际比较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对其它国家职业教育数字

化转型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对德、美、俄等国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行了评介。以对德国职

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为例,主要观点如下。

其一,德国“职业教育 4.0”以数字化发展为核心

特征,关注人的数字化资格能力发展,将数字化

的素养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

向[20]。其二,德国从“职业教育 4.0”的概念入

手,围绕数字能力的界定与培养、数字基础设施

的建设、数字媒体的使用、行业与职业变化的评

估与适应、培训职业与培训章程的调整等五条

主线,确立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

和项目布局[21]。其三,德国为推动“职业教育

4.0”数字化进程,采取了以下措施:搭建法律政

策框架,重视数字化教育投入;引导多元主体参

与,形成职业学校、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协作

的运行机制;依托数字媒体资源,构建以学生为

中心的学习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开拓学生

职业能力测评的新方法[22]。类似的研究为了解

其它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状况与经验打

6

第13页

专题:数字职教 2023年第2期

开了窗口。

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反思与进

阶路向

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成果

的梳理和分析,可知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尚处于起始阶段,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不够丰富,

尤其是有深度的理论探索与深刻详实的实证研

究成果较少。为了促进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

提升研究质量,以下几方面是可行的、值得重视

的路径。

(一)组织跨界的研究团队

迄今为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关注

的多为该领域的实践理念与操作路径,“就事论

事”,忽略了对研究主体即研究者自身的思考。

合乎需要的、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是保障研究质

量的前提,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新的研

究领域,这一前提尤其不可或缺。因此,研究者

的自我反思以及总体上对研究队伍的审视与评

价,对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具有格外

重要的、独特的价值。

在大多数研究领域中,理论研究者都有能

力独立开展切实的研究。然而,由于职业教育

数字化转型是近些年才勃兴的实践行动,是一

个新颖的、与传统的理论研究迥然有别的研究

领域,相当多的理论研究者对该领域是陌生的,

而且他们自身的数字素养并不乐观,其知识结

构与研究能力同这一新的研究领域适配性差,

几乎变成了“沉没资本”。这些因素导致该领域

的理论研究者很难完全依靠自己圈层的力量开

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

研究模式勉强开展所谓的“学术研究”,对于该

领域的实践而言,也必定难以切中肯綮。职业

院校的教师虽然对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很熟

悉,但对于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而言,他们与理论

研究者一样存在障碍;而且由于其研究素养的

先天不足,他们更难以独自担负探索数字化转

型的重任。由此可见,要确保职业教育数字化

转型的研究能顺利开展,创新研究的组织形式、

组建多元异质的科研团队是必要的先备条件。

相关行业企业——例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

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

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

业的企业——的深度参与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

型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团

队也必须切实吸纳这些企业合适的一线员工。

再者,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师不能相互割裂,都

应是科研团队中不可缺少的合作者。职业院校

的有关管理人员、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等也可

以成为科研团队的重要成员。这种异质性的团

队不是松散随意的,而应是具有共同愿景、密切

协同的科研共同体。换言之,职业教育数字化

转型的研究不宜由单一性的研究团队或个人来

承担,必须依靠多元异质的科研共同体,只有这

样的共同体才能针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展

有组织的研究。

事实上,为了因应新时代对科学研究紧迫

的、复杂的需要,近年来政府政策正努力引导科

研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力倡导有组织的科研。

“有组织科研涉及科研范式与组织模式的变革,

更加注重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在项目组织过

程中具有主动谋划研究任务和主动服务应用需

求等优势,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举

措。”[23]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整合性与不确定性的

新研究领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必须

奠基于有组织科研,而多元异质的研究共同体

自然是承担此种重任的不二人选。

(二)强化研究的学理性与深度

审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状况可

知,技术应用与操作优化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

重点。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产

品,都是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工作

重心,也是数字化在职业院校教学和管理中应

用的主要体现,自然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

问题域。德国“元教育理论”研究者布雷岑卡

(Wolfgang Brezinka)把教育理论划分为教育科

学、教育哲学和教育行为学。在此基础上,我国

学者陈桂生进一步把教育理论划分为教育技术

理论、教育科学理论、教育价值理论和教育规范

理论四类[24]。根据此框架,当前职业教育数字

7

第14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数字职教

化转型的研究基本属于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

教育研究决不仅仅是操作技术层面的探索,其

根本功能是解释,关涉到价值、规范和“科学”。

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是教育研究的根

本任务,否则“怎么做”就失去了根基,很容易流

于没有价值和灵魂的盲动。

检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现状,可

以发现研究主要聚焦于数字化技术在职业教育

中的应用,对相关政策的梳理与解读也较为关

注,但对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较

少,而且深度欠缺;同时,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

型中的诸多重要问题极少涉及,比如数字化转

型对教师、学生的影响,数字化转型的伦理道德

研究,数字化转型的组织变革研究等等。总体

上看,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非结构化状态,问题

领域不明晰、不完整,研究深度有待开掘。职业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难免

存在这些不足,这也表明该领域的研究亟需强

化对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如此方能行稳

致远。

(三)大力倡导行动研究与质性研究

从研究范式或具体的研究方法来看,职业

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者的方法意识淡薄,研究

方法的运用不够严谨。大部分所谓的“理论研

究”一方面深受普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影

响,将普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原理等类比

到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之中,缺乏对职业教

育数字化转型独特问题的发掘,缺乏针对职业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真意义的洞见;另一方面,

这类研究也深受政策的影响,不少“研究”实际

上是对相关政策的解读与阐释,甚至可以说是

另一种版本的“政策文本”。这种简单演绎式的

“研究”不是真正的思辨研究,对研究方法的选

择与运用也没有要求。另外,关于职业教育数

字化转型的应用研究局限于技术操作层面,一

些一线教师所做的教学改革研究尤其聚焦于实

际操作。这类研究本质上是工作总结或操作说

明,“研究”的意味稀薄,自然不会、也不需要认

真考虑研究方法的使用问题。研究方法的正确

选择与恰当运用是研究质量的必要保障,因此,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亟需反思研究方法

所存在的不足。作为起步阶段的研究领域,职

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需要通过思辨的方式

在相关理论和历史网络中进行探索,从而具备

必要的理论自觉,并启发实践;同时,该领域更

需要深刻的质性研究与扎实的行动研究。与成

熟的研究领域不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

究不是在构建完整的理论大厦上进行修补或完

善,当前更需要踏踏实实的、一砖一瓦的知识积

累。只有深刻细致的质性研究,才能在深层次

上把握现状、发现问题、理解意义。

同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实践与

理论研究都还较为稚嫩的领域,行动研究更具

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该领域的研究不仅需要洞

见和解释,更需要开发有效的新路径与策略,并

促使这种应用研究反哺基本理论的研究。对于

这种筚路蓝缕的研究任务,任何以现成状态为

对象的研究范式均难以奏效,唯有整合了理论

认知与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才能担负此重任。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把行动研究定义为:“由社

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

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

活 动 及 其 依 赖 的 背 景 的 理 解 ,进 行 的 反 思 研

究。”[25]可见,行动研究既瞄准特定情境中实际

问题的解决,又力图通过问题解决来获得对研

究对象的理解和认知。在行动研究中,“研究”

与“行动”两位一体,实践特性是其固有的基因。

可以说,行动研究对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

研究特别适切,能够大大促进实际操作与理论

研究的紧密互动、相互为用,避免实践活动的盲

目 性 ,同 时 有 效 优 化 该 领 域 理 论 研 究 的 价 值

增益。

(四)深耕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底层实

践,探索转型动力源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决不仅仅是教学技术

与资源的变革,诚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职业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数字技术为自我持续进化

和革命的内驱力,整合到职业教育各个方面,推

动职业教育治理方式、体系结构、运行机理、育

人 模 式 和 评 价 标 准 等 产 生 深 层 次 、系 统 性 转

8

第15页

专题:数字职教 2023年第2期

变”[10]。对于这一根本性、系统性的变革,变革

的动力是关键要素。然而迄今为止,关于职业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恰恰忽略了转型的动力

问题研究。已有研究多遵循理论理性的逻辑,

偏好政策研究、宏大研究与宏大叙事。这些研

究致力于厘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价

值、设计转型的路径、勾画数字化职业教育未来

的应然图景,仿佛确立了这些理念,转型就会自

然而然地发生和推进。事实上,如果转型的动

力不足甚至缺失,即使转型的理性路线图合理

清晰,转型也会遭遇重重困难。单纯依靠政策

自上而下的推动不足以保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

型的顺利进展,如果政策与职业教育的基层状

况存在错位或偏差,政策很容易失灵、空转或流

于形式。

必须强调,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强大且持

久的动力蕴藏在底层实践中,隐匿于日常的教

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之中。它关涉到广大师生的

切身利益、观念、感受、情感等,而这些也正是转

型理应依赖的主要动力源。基于此,职业教育

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应将转型的动力及其机制作

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从理论理性转向实践理性,

充分重视微观研究的价值。研究者应努力深入

职业教育数字化实践的最低层,下沉到师生的

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职业院校的微观制度、

文化、日常运行之中,去观察、理解、阐释职业教

育的底层生态,从而发现转型过程中真实的、深

层次的问题,并有效发掘、激发转型的动力。可

以说,这是提升该领域研究质量的内在要求和

重要表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四 个 五 年 规 划 和 2035 年 远 景 目 标 纲 要[EB/OL].

(2021-03-13)[2023-01-08].http://www.gov.cn/xin⁃

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风笑天 . 社会学研究方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9:224.

[3]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

划(2011-2020 年)》的通知[EB/OL].(2012-03-13)

[2023 -01 - 08]. http://www. moe. gov. cn / srcsite / A16 /

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

[4]教育部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EB/OL].(2019-02-23)[2023-01-08].http://

www. moe. gov. cn / jyb_xwfb / s6052 / moe_838 / 201902 /

t20190223_370857.html.

[5]教育部 .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

培 优 行 动 计 划(2020—2023 年)》的 通 知[EB/OL].

(2020-09-29)[2023-01-09].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6]教育部 . 关于 2022 年职业教育重点工作介绍[EB/

OL].(2022-02 - 23)[2023 - 01 -09]. http://www. moe.

gov. cn / fbh / live / 2022 / 53982 / sfcl / 202202 / t20220223_

601491.html.

[7]本刊编辑部 . 把握数字化契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

质量发展——专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司 长 陈 子 季[J]. 中 国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2022(13):

5-11.

[8]张青山 .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1):59-63.

[9]朱德全,熊晴 . 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职业教育新生

态[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4):12-20.

[10]王敬杰 . 新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困境

与路径[J]. 职教论坛,2022(9):5-12.

[11]唐晓彤 . 俄罗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措施

与启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9):64-71.

[12]焦晨东,黄巨臣 .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类型

及其启示——来自美 、德 、澳三国的多案例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3):11-21+29.

[13]陈锋 . 数字化时代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未来图

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9):5-10.

[14]刘仁有 . 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驱动机理、实

践路径与成效表征[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

(30):66-73.

[15]陈玉峰 . 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交流平台

建设的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10(20):173-174.

[16]尹导 .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浅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70-75.

[17]王雪 . 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构建研究[J]. 职教

论坛,2013(22):10-13.

[18]苏福根,刘学民 .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建

与 实 践 探 索[J]. 中 国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2016(32):

48-51.

[19]霍丽娟 . 数字化转型时代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设计

的 理 念 、框 架 及 策 略[J].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2021

(10):25-31.

9

第16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数字职教

[20]赵文平 . 德国“职业教育 4.0”的数字化发展形态分

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61-65.

[21]伍慧萍 . 德国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

项 目 布 局 与 效 果 评 估[J]. 外 国 教 育 研 究 ,2021

(4):76-88.

[22]李文静,吴全全 . 德国“职业教育 4.0”数字化建设

的 背 景 与 举 措[J]. 比 较 教 育 研 究 ,2021(5):

98-104.

[23]张政文 . 以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自

立 自 强[J]. 中 国 高 校 社 会 科 学 ,2023(1):87 -

104+159.

[24]赵蒙成 . 教育学的迷惘[J]. 读书,2001(5):93-95.

[25]张民选 . 对“行动研究”的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1):63-70.

Knowledge Landscape and Progressive Path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O Mengcheng, SU Guanwe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new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he

research 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still at the initial stage. Using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and using NVivo 20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sampl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ncludes six core themes: the era background,

basic concepts, content dimensions and value implications,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11 sub ⁃ categorie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needs of the times, digital technolog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peration path,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research. Existing research has provided an initi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practical issues such as insufficient research results,

in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s, and inadequate research methods. This requires reflection to point out the way

forward. In the future,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should organize cross⁃border

research team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academic rationality and depth of research, actively advocate

action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deepen underlying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source of power for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digital transformation;knowledge landscape; progressive path

(责任编辑:薛卉桐)

10

第17页

第23卷第2期

2023年4月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l.23 No.2

Apr. 2023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

内涵溯源、框架构建和实践路向

周如俊

(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500)

摘 要:教师是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得以落地的核心力量,提升数字素养是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的“必

修课”。在追溯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流变与借鉴国际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建构的基础上,从教师基本数字

素养、数字应用素养与数字发展素养等维度构建了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模型,从价值取向失衡、主

体意识失能、培训资源失实、制度保障失范等角度理性审视了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现状,指出了解

决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问题的实践路向:设计系统框架、优化培训资源、激发主体意识与强化制度

保障,为职业院校实施教师数字素养培养行动提供学理参照。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框架;路向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章编号:2096-6725(2023)02-0011-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03/j.cnki.jniit.2023.02.002

教师数字素养的高低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

专业化成长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培养具备较高

数字素养的创新型教师,已然成为当前数字时

代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紧要问题。近年来,国

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对教师数字素养

培养提出了相应要求。2018 年 1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

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教师主动适应人工智能

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要

求[1];2021 年 3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

展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推荐

遴选工作的通知》更是强调“建设教师智能教育

体系”,加强对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培训,推动教

师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教育教学、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2];2022 年 12 月,教育部颁布《教

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给出了各类学校普适性

的“教师数字素养框架”[3]。为此,本文在追溯

国内外数字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教

师数字素养框架建构思想,设计了职业院校教

师数字素养框架结构模型,进而分析了培育路

径,助推职业院校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应对数字

化教学的挑战。

一、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内涵追溯

寻究数字素养概念的起始演变,有利于其

内涵与要素的聚合。数字素养概念的产生与发

展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从无

到有的过程。与数字素养相似的表述主要有

收稿日期:2023-02-17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 2018 年度重点自筹课题“‘9S’现场管理视角下中职校‘产教融合’的文化育人机制研究”(编号:

R-b/2018/09);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2 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现状及策略研究——以

连云港市中职学校为例”(编号:ZYB240)。

作者简介:周如俊(1967—),男,江苏涟水人,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正高级讲师,江苏理工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特级教师,研

究方向:职业院校教学管理。

11

第18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数字职教

“数字技能”“数字流畅”“数字能力”“数字本领”

“数字智能”等术语[4],本文将相关素养和能力

统称为数字素养。

(一)数字素养的内涵要素溯源

素养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李寻传》:“马不

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陆

游在《上殿札记》中也说:“气不素养,临事慌

遽。”《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素养的解释

为:“平时的修养;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

或能力。”

关于数字素养,在国外学者中,约拉姆·艾

歇 特 - 阿 尔 卡 来(Yoram Eshet - Alkalai)最 早 于

1994 年提出数字素养概念与框架,并在 2004 年

指出数字素养框架包括“图片素养”“再生产素

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社会—情感素养”

五大要素[5];1997 年,保罗·吉尔斯特(Paul Gil⁃

ster)在其著作《数字素养》中正式提出了“数字

素养”的术语,他认为数字素养主要包括获取、

理解与整合数字信息的能力[6];欧盟委员会、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认为数字素养是查找、检索

数 字 信 息 ,组 织 、管 理 和 理 解 数 字 信 息 的 技

能[7]。国内学者王佑镁等人认为数字素养是综

合、动态和开放的概念,它是经过媒介素养、计

算 机 素 养 、信 息 素 养 、网 络 素 养 的 流 变 形 成

的[8-9];施歌认为数字素养是信息素养、科学素

养和媒介素养的延续和深化,是现代公民必备

的基本能力和态度[10];李德刚认为数字素养是

数字环境下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对数字化内容、

多媒体语言和数字媒介进行认知、批判和互动

交往的能力[11]。总而言之,从数字时代人才培

养需求视角看,数字素养就是指人们在数字社

会环境中生存、工作、学习及发展所需的一种综

合能力,涉及对数字技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

的理解、使用、评估、创造,主要包括信息管理、

交流分享、合作、内容与知识的创造、道德责任、

评估和解决问题、技术操作等基本要素[12]。

(二)教师数字素养内涵要素溯源

国外学者与机构较早开展对教师数字素养

内 涵 与 要 素 的 界 定 工 作 。 克 鲁 姆 斯 维 克

(Krumsvik)认为,教师数字素养是指教师在专业

环 境 中 使 用 ICT(信 息 与 通 信 技 术)的 熟 练 程

度[13];西班牙《教师通用数字胜任力框架》指出,

教师数字能力包括信息和数据素养、沟通与协

作、数字内容创作、安全和问题解决等五个领

域[14];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在《政策科学报

告》中指出,教师数字素养主要包括教师专业能

力、教师教学能力和学习者能力等 3 大模块、6

个领域的 22 种基本能力[15]。国内有关研究是

在对国际数字能力领域项目、标准、报告等的解

读中引入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概念[16]。国内相应

提法最早出现于 2015 年,刘清堂、吴莉霞等依据

美国教师能力标准及能力开发模型,构建了包

括数字素养、数字化教学准备能力、数字化教学

能力、数字化评估与评价能力、数字化教学管理

能力、职业认知和发展能力以及处理组织与社

会关系能力的教师数字化能力标准模型[17];杨

爽和周志强构建了“包含数字技术使用、数字信

息管理、数字内容创造、数字社群构建、数字安

全能力共 5 个维度,软件使用能力、信息检索能

力、任务协作能力、数据安全能力等 18 个指标”

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18];李晓娟、

王屹认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是一种综合

能力,指教师对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各

种新兴数字技术手段和对数字工具的了解、应

用和创新的综合能力”[19]。易烨、薛锋认为高职

院校教师数字素养主要包括态度和意识、数字

资源使用与开发、数字教学技能、赋能学习者、

研究与发展等要素[20]。何剑认为高职教师数字

素养构成要素包含 3 个层次 8 个要素,分别是:

“基础”层次(数字办公、数字社交、数字安全);

“专业”层次(本专业数字化);“身份”层次(数字

教师、数字技师、数字社工、数字科工)[21]。

追溯上述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流变,可以

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教师数字素养是一个综合

的、动态的、复合的、跨界的、开放的概念,关涉

到知识、技能、方法、思维、观念、意识等多个层

次、多个维度。本文尝试对职业院校教师数字

素养内涵作如下诠释: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

是职业院校教师在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

活动中,适当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

12

第19页

专题:数字职教 2023年第2期

各种新兴数字技术手段,对数字信息和资源进

行获取、加工、应用、管理、创新和评价的一种综

合能力。它主要包括基础性素养(强调教师对

数字技术使用具备的数字伦理、数字思维、数字

技能和数字安全等能力),教学素养(教学资源

选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能力)

和发展性素养(数字技术支持的协作与自主学

习能力、数字问题意识、数字创建内容、数字应

用批判性思维、数字问题解决等能力)等要素。

二、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构建

框架设计是对数字素养内涵与要素的高度

抽象和解耦。当前,数字素养教育问题已成为

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把握教师数字素

养内涵框架的研究脉络是建构职业院校教师数

字素养框架模型的基础,设计与构建职业院校

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框架要兼具国际视野与本

土情怀。

(一)国际教师数字素养的普适性框架

分析国际教师数字素养教育的研究热点,

审视与把握教师数字素养研究和演进趋势,可

以促进对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内涵的深入探

索与框架范式的构建。目前国际教师数字素养

内涵框架主要类型如表 1 所示,解读这些面向普

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等各

类教育者的教师数字素养普适性框架,有助于

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研究提供参考

方向。

表 1 国际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主要类型

来源

国外

国内

发布机构及时间

英国联合信息

系统委员会

(2016年)

欧盟( 2017年)

挪威(2017年)

美国教育技术

国际协会

(2017年)

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2018年)

中国(2014年)

中国(2022年)

框架名称

数字能力框架

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素

养框架

教师专业数字素养框架

ISTE标准

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

力框架(第三版)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

用 能 力 标 准( 试 行 )

(2014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

业标准《教师数字素养》

构架内容

该框架涵盖了教育工作者数字能力 6种成分(信息通信技术水平;

信息数据和媒体素养;数字制作、解决问题和创新;数字交流、协作

和参与;数字学习和发展;数字身份和健康),并将 6种成分又细分

为 15种,主要涵盖实用技能、批判性使用、创造性制作、参与、发展

和自我实现等方面[22]。

该框架涵盖了6个层次(领域)的阶段特征以及针对22项数字素养

的具体要求,还提出了包括 6 个层次的教师能力发展进阶模型

(如图1)[23-24]。

该框架突出2个中心目标(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中心与以教师专业

实践为中心),从知识、技能、能力 3 个维度对教师 7 个专业数字素

养域(学科与基本技能、社会中的学校、伦理、教学法和学科教学、

学习中的领导力、互动和沟通、变革和发展)预期达到的水平进行

了框架设计与详细描述[25]。

该框架涵盖了教育工作者7种身份(学习者、领导者、公民、合格者、

设计师、促进者与分析师)与24项具体数字素养。如学习者素养包

括探索技术教学方法、积极学习网络技术、紧跟学习科学前沿;设

计者素养包括调整技术满足学习者的差异化需求、设计活动促进

深度学习发生、创建创新数字学习环境等[26-27]。

该框架涵盖了教师的 3 个连续发展层次以及教师专业实践的 6 个

应用维度(领域),构建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 18项具体应

用能力(如图2)[28-29]。

该框架是针对教师数字素养发展两个要求(基本要求与发展性要

求),将教师数字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等5个维度,具体划分为

25项数字能力(如图3)[30]。

该框架主要包括数字化意识等 5 个一级维度、13 个二级维度和 33

个三级维度(如图4)[31]。

13

第20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数字职教

图 1 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素养框架总体架构

图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第三版)

图 3 中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框架

14

第21页

专题:数字职教 2023年第2期

图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业标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

(二)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模型

借鉴以上对国内外教师数字素养普适性框

架的分析梳理,结合职业教育的教师数字素养

发展实践,本文构建了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

的内涵框架模型(如图 5 所示)。该框架模型既

有纵向类属层次的划分(主要包括教师基本数

字素养、数字应用素养与数字发展素养等 3 个一

级维度),又有横向结构要素的分解(主要包括

数字化认识等 40 个二级维度),整体呈现了职业

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多维立体化的结构框架表

征,展现了职业院校教师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有

效教学所需的各项素养。该框架模型为职业院

校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培训方案设计提供

参考,在相关数字化资源开发、实施与评价等方

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 教师基本数字素养

这一部分描述了教师应用数字技术与资源

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础性素养类

型。其中,“数字意识”主要包括数字化认识(理

解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中的价值及

其给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数

字化意愿(主动学习和使用数字化资源的意愿,

以及开展实践、探索、创新的能动性)与数字化

意志(战胜教育数字化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挑

战的信心与决心);“数字安全”主要包括道德意

识(遵守技术道德和网络公德、维护健康的网络

环境),版权意识(尊重隐私并正确应用版权规

则),法律意识(使用数字技术和资源过程中要

懂法守法)和安全意识(保护隐私、维护数据安

全、注重网络安全防护);“数字技能”主要包括

数字技术知识(常见数字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原

理)、数字技术资源的选择策略与数字技术资源

的使用方法;“数字思维”主要包括数字化技术

向善思维、数据加工思维与教学生态重构思维。

2. 教师数字应用素养

这一部分描述了教师应用数字技术与资源

实施教育教学所需的应用性素养类型。其中,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有效开展学情分析,获取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制作、设计数字化

教学活动,创设混合学习环境;“教学实施”主要

包括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支持教学活动组织与管

理、优化教学流程与开展个别化指导;“学业评

价”主要包括选择和运用评价数据采集工具、应

用数据分析模型进行学业数据分析、得出学业

数据分析结果并进行合理解释;“协同育人”主

要包括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培养学生数字素养

(计算思维和数字社会责任感),开展德育教育

(拓宽德育途径、创新德育模式)与心理健康教

育(辅助开展心理健康诊断、团体辅导、心理训

练、情境设计等),推进产教融合、政行企校协同

共育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

15

第22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数字职教

图 5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要素框架模型

3. 教师数字发展素养

这一部分描述了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与资源

促进自身及共同体专业提升所需的发展性素养

类型。其中,“学习研修”主要包括利用数字技

术资源开展专业(学科、课程)教学知识、教学方

法与教学管理知识、职业技术应用知识、教学研

究与专业发展知识的持续学习,支持教学反思

改进和开展网络研修(共同学习、分享经验、寻

求帮助与解决问题);“研究创新”主要包括利用

数字技术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研究、教学模式

创新与学习方法创新(改进教学活动、转变学生

学习方式);“批判思维”主要包括问题意识(运

用数字工具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析数据

(灵活使用技术手段多渠道收集数据)与解决问

题(多角度分析数据、多方面判断并提出解决方

案);“专业参与”包括利用数字技术推进组织沟

通(加强政行企校之间协同育人沟通,协助开发

和改进组织的沟通策略),推动专业(共同体)合

作与交流(能够与同事、学习者、家长和其他相

关方进行专业交流分享、交流知识和经验,创新

教学方法和实践),开展个人和集体教育实践反

思,利用数字资源促进专业持续发展与提升。

三 、职 业 院 校 教 师 数 字 素 养 培 育 的 现 实

审视

问题审视是探究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的

关键程序。教师关于数字技术应用的教育理

念、知识和能力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渗

透、相互融合、相互反应的统一关系,而当前职

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陷入价值取向失衡、

主体意识失能、培训资源失实、制度保障失范等

困境[32]。

(一)价 值 偏 移 :教 师 数 字 素 养 培 育 取 向

失衡

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

促进“人的生命成长”。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结构

16

第23页

专题:数字职教 2023年第2期

的构建、素养要素的确立、技术程式的运行与技

术环境的营造,都是教师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

步骤或环节中对操作者、工具与对象等要素的

界定,极易掉进价值偏移的陷阱。

一是技道分离。教师需循技术物道,培养

隐藏于学生使用的技术技能后面的敬业、精益、

专注、创新等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之道。

但是在技术工具理性的驱使下,数字化教学价

值的天平逐渐偏向教学效率、教学策略和学业

成就,教师数字素养缺失“技以载道”的功能,学

生的心智、心理品质都被数字估算,教师数字技

术 教 学 创 造 能 力 和 活 力 逐 渐 淡 化 乃 至 逐 步

丧失[33]。

二是生命失“联”。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的

关键在于找到技术逻辑和理论逻辑之间人的生

命价值的耦合点,实现生命与数字技术的现实

“联姻”。随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深

入推进和教师数字技术“加急”应用,人的发展

逐步在工具理性主宰下“迷失自我”,陷入生命

与技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二元对立的思维

模式“胡同”,而人的心灵和生命价值被排除在

“算法”之外,极易忽略被教育者个体的精神世

界和人格尊严,必然引起具有生命意义的个体

被数字技术“撕裂”的陷落,缺失“生命气象”的

涌动[34]。

(二)主体受缚:教师数字素养擢升的意识

失能

教师主体意识的薄弱是影响其数字素养擢

升的重要因素,主体意识激发是实现技术赋能

教师数字素养应然主体向实然主体转变的关

键。部分教师因受技术理性与工具理性的遮

蔽,消减了职业教育场域中数字化教学变革的

主动性,技术与其场景相割裂,教学形式越来越

脱离生活世界的畛域,缺失技术教育与生命自

觉的融摄联动,致使主体意识失能。

一是行动偏航。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不仅在于数字化教学行动的感召、技术的创新

与模式的多态融合,更多的是心灵的呼唤与求

知欲的唤醒[35]。在享受技术福祉的同时,数字

化教育应用更要警惕师生患上技术依赖综合

征,固定的技术程序使教育过程、教学方式、师

生关系、学习行为等逐渐标准化,师生发展的生

成性、完整性和内在性被忽视,教师在教育活动

中丧失主体地位,个体逐渐沦落为可利用、被计

算的客体,引发教师自觉回避或拒绝接受数字

化教学变革,制约了其数字素养的擢升。

二是权力偏废。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学活动

中的主导者,其数字化教学及其生命并非活在

人机混合、空间混合、角色混合、手段混合、方法

混合、双师混合等数字技术应用要素之中,而是

活在一切智能要素所构成的“场景培植土壤”

(隐喻)联系之中[36]。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

生与外部世界知识之间,教师应该对教学的不

确定性、无序性、涌现性与生成性的流变融合拥

有足够的数字化教学变革自主权力。然而受限

于职业院校现有的行政化科层制治理体系,教

师在数字化转型决策过程中很难拥有进行数字

化教学变革的足够权力,难以自主擢升其数字

素养的主体意识。

(三)资源疲乏: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的资源

失实

培训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集约化有效管

理方式。培训资源的整合性、指向性与时效性

等是限制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是资源集聚性弱。资源是数字时代教师

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教师数字素养培训

的基础要素。然而当前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培

训资源存在参差不齐、条块分割、紊散凌乱与互

通、共建(共享)的程度较低等问题,具体表现

为:在“信源(Source)”方面,存在培训资源理论

知识占主导,互动性不强与共享性不高等问题;

在“信道(Channel)”方面,存在培训资源供给失

衡、培训时各自为政、时效性资源补给缺乏与资

源共建(共享)监管机制缺失等问题;在“信宿

(Receiver)”方面,存在教师个性发展观照不足、

缺乏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动力的激发机制等问

题。这些问题导致教师参与数字化素养培训流

于形式,并将其视为一种精神负担,掣制着教师

数字素养培训效能。

二是资源适用性差。职业教育具有典型的

17

第24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数字职教

实践性特征,职业院校教师应是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技术应用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而教师队

伍的来源途径多样化、类型多元化、兼职多维

化,导致不同类型教师的知识水平、技能结构与

技术素养要求不一致,其培训需求也存在很大

差异。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难免存

在“集中化”“通用化”“学术化”等问题,没有把

类型特色根植于教师数字素养底层架构深处,

缺乏针对性、差异性与实效性。

(四)制度乏力:教师数字素养擢升的保障

失范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推动教师数字素养擢升

的重要条件。近几年国家出台的《教育信息化

2.0 行 动 计 划》《职 业 教 育 提 质 培 优 行 动 计 划

(2020—2023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

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等政策法规文件都坚定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转

型战略行动,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人工智能、信息

化等新技术的变革,关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

服务能力的提升,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

度融合。但是这些政策法规在提升职业院校教

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和数字素养等方面相对乏

力,只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政策指向,均未涉及具

体的实施细则,尤其缺乏相应的经费投入保障

制度与诊断和改进评价考核标准,职业院校教

师数字素养培养与提升的基础支撑薄弱,培训

力度与广度难以得到加强,政策落实存在很大

困难[37]。

四、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践路向

路向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策略性行动方

向。数字素养教育的内核是基于价值性、能动

性、功能性与思辨性的一种赋权。数字素养培

育提升是在框架理念牵引与要素内化后的外显

实践行为,是一个主体发力与外部支持共同作

用的结果。

(一)系统设计:构建有层级的教师数字素

养框架

框架设计是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

升的前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

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中提出,“加快

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积极参与

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纲要为制定职

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提供了政策支撑。一

是建议国家层面在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教师数字

素养框架构建理念、研制经验(尤其是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教育行业标准·教师数字素养》)的

基础上,根据职业院校教师工作特点,制定符合

国情和教育目标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框

架,以明确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基础

标准。二是建议省级层面在国家层面出台职业

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省域职

业院校数字化转型发展水平与教师数字技术应

用能力实际,出台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计划,以明确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评

价标准。三是建议职业院校层面从“学校—(二

级)学院—教研室—教师”不同执行主体(顶层

设计、中层执行和基层实施落地)出发,依据教

师数字素养发展的六个层次(新手、探索者、整

合者、专家、领导者与开拓者),制定职业院校教

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分类评价考核标准、二级学

院实施计划、教研组(室)实施进程与教师行动

方案,形成“四位一体”的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培

训体系。

(二)资 源 优 化 :丰 富 教 师 数 字 素 养 培 训

资源

资源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支撑。教

育部等六个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

见》,将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列为“教育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的六大重点方向之一。实现教师数

字素养培训资源的精准化建设、共享与监管,是

职业教育新基建提出的新风向。借鉴单俊豪、

闫寒冰两位学者有关“数字化教师培训资源建

设”的研究成果[38],提出优化职业院校教师数字

素养培训资源的基本原则。一是资源体现多样

性,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促进资源多样性,增

强培训的互动性与临场感;二是资源建设者资

质体现多主体,实行“专家+名教师+企业导师”

多主体协同共建策略,发挥“教育众包”效能,设

18

第25页

专题:数字职教 2023年第2期

计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培训资源;三是资源建

设依据体现“双轮驱动”,即兼顾标准引领和需

求驱动,注重培训资源的实操性、针对性、可复

制性,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四是资源

供给路径体现群智性,实行多渠道协同、一站式

供给,发挥群智力量所提供海量优质资源的价

值;五是资源监管机制体现遴选性,推行“政府

主导+用户淘汰”的资源监管与遴选机制,构建

“教育淘宝式”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资源监管模

式;六是教师受益程度体现成果性,以满足教师

的真实教学需求为逻辑起点,以知识运用与教

学效果提升为导向,评判依据由分享式的效果

检验转向成果导向式的考核[39]。

(三)主体激发:培养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

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理性自觉

反映。教师数字素养发展需要从外在身份赋予

走向内在意蕴激发,发现心灵之敞亮自由,激起

自我培养的生命自觉与体验。因此,反思是对

自身及活动的反观智慧,通过思维创新和行为

改进来强化自我意识与反观自身[40]。一是主体

道德的塑造。数字技术教育应用的生命价值始

终体现在将个体的生命成长、共同体协同成长

及其需求置于技术和教育融合的中心,表现为

自由成长的教育目的、心灵交融的师生关系、知

识流变的学习内容、促进发展的教育方法。职

业院校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数字技术变革和教育

生命价值现实“联姻”的哲理意义,才能形成主

动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的道德自觉。二是主体的

赋能增权。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

数字技术正在推动职业教育发生全方位、多层

次、立体化的系统性变革,数字素养已成为职业

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标配”,职业教育教学

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支持学习者全时空泛在学

习正在成为职业院校教学的新常态。因而职业

院校应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选择权利,如根据

产业(企业)数字变革要求增删教学内容;基于

云存储技术开发“云活页”新形态数字化教材;

运用数字孪生技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接

数字化生产流程,营造虚实联动的沉浸式体验

场景,建构数字化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唯有

如此,方能培养出职业技能与数字素养融合的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数字工匠。

(四)制度力行:健全数字素养提升的保障

制度

制度是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培训工作的

保障。政策制定的强制性与效率性,决定了教

师数字素养擢升的推进力度及实施效度。一是

经费保障制度。要完善外部经费投入机制,重

点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行业等为辅助的投

入机制和专项财政补助与扶持体系;健全校内

经费的投入制度,设立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的专

项经费,保障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行动落地落实。

二是健全评价考核制度。构建教师数字素养政

行企校多元主体协同培训机制,建立教师数字

素养提升评价考核标准,推行培训主体质量大

数据动态评价考核机制,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培

训的体验感和学习效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

代 教 师 队 伍 建 设 改 革 的 意 见[EB/OL].(2018-01-

31)[2023-02-16].http://www.gov.cn/xinwen/2018-01/

31/content_5262659.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

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推荐遴选工

作 的 通 知[EB/OL].(2021-04-15)[2023-02-16].

http://www. moe. gov. cn / srcsite / A10 / s7034 / 202104 /

t20210423_527853.html.

[3][3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

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 2022-

11-30)[2023-02-16].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4]马克·布朗,肖俊洪 . 数字素养的挑战:从有限的技

能到批判性思维方式的跨越[J]. 中国远程教育,

2018(4):42-53+79-80.

[5]ESHET A Y. Digital literacy: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rvival skills in the digital era[J].Journal of Educa⁃

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2004(1):93-106.

[6]GILSTER P.Digital Literacy[M].New York:John Wiley,

1997:38.

[7]李玉婷,王海福 . 数字时代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19

第26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数字职教

策略研究[J]. 数字教育,2022(1):48-53.

[8]王佑镁,杨晓兰,胡玮,等 . 从数字素养到数字能力:

概念流变 、构成要素与整合模型[J]. 远程教育杂

志,2013(3):24-29.

[9][18]杨爽,周志强 .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构

建研究[J]. 现代情报,2019(3):59-68+100.

[10]施歌 . 中小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构成与培养途径

[J]. 课程·教材·教法,2016(7):69-75.

[11]李德刚 . 数字素养:新数字鸿沟背景下的媒介素养

教育新走向[J]. 思想理论教育,2012(18):9-13.

[12]孙旭欣,罗跃,李胜涛 .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素养:内

涵与测评[J]. 世界教育信息,2020(8):13-17.

[13]KRUMSVIK R J. Digital competence in the Norwegian

teacher education and school[J]. Högre Utbildning,

2011(1):39-51.

[14]INTEF. Common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Teachers(2017)[EB/OL].(2017-10-24)[2023-02-

16].http://aprende.intef.es/ sites/default/files/2018-

05 / 2017_1024-Common-Digital-Competence-Frame⁃

work-For-Teachers.pdf.

[15][24]兰国帅,郭倩,张怡,等 . 欧盟教育者数字素养

框架 :要点解读与启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0(6):23-32.

[16]吴军其,任飞翔,李猛 . 教师数字能力:内涵、演进

路径与框架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9):

83-90.

[17]刘清堂,吴莉霞,张思,等 . 教师数字化能力标准模

型构建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5(5):14-19.

[19][32][37]李晓娟,王屹 . 技术赋能:职业院校教师

数字素养的要义、挑战及提升[J]. 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21(23):31-37+45.

[20]易烨,薛锋“.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

素养提升研究——基于浙江省 335 名专任教师的

实证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5):55-61.

[21]何剑 . 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途径研究[J]. 大众科

技,2021(11):132-135.

[22]BEETHAM H.Digital Capability Framework:an Update

[EB/OL].(2017-03-19)[2023-02-16].https//digital⁃

capability.jiscinvolve.org/wp/2017/03/09/digital-capa⁃

bilities-framework-an-update.

[23]The 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EB / OL].(2017-11-20)[2023-02-18].

https://ec.eur opa.eu/jrc/en/publication/eur-scientificand -technical-research-reports / european-frameworkdigital-competence-educators-digcompedu.

[25]张欣琪 . 数字素养为何成为教师“必修课”[N]. 中

国教师报,2021-10-27(3).

[26]陈佳怡,刘向永 . 赋能专业发展——解读 2017 版

ISTE 教 育 者 标 准[J]. 中 国 信 息 技 术 教 育 ,2017

(19):84-87.

[27]王晶莹,周丹华 . 国际教师数字胜任力研究:概念

框架 、影响机制与实践路径[J]. 教师发展研究,

2022(3):105-115.

[28]UNESCO ICT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EB/OL](. 2018-03-26)[2023-02-16].https://unes⁃

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65721.

[29]薛栋,武加霞 . 职业教育教师数字教学能力:参考

框架、发展脉络与提升策略——基于 2010-2019 年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1)的分

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21(12):41-48.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

知[EB / OL].(2014 - 05 - 27)[2023 - 02 - 16].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405/t20140528_

170123.html.

[33]周如俊,陈冬云,陆道华“. 德技艺道”融合:中职校

领航计划建设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与实践操作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26-34.

[34]郑刚,杨雁茹,张汶军 . 生命价值与技术变革的现

实“联姻”——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哲学审思

[J]. 电化教育研究,2021(3):12-17+26.

[35][36]周如俊 . 生命意象:职业院校混合教学的现实

审 视 与 路 径 选 择[J]. 中 国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2022

(14):54-62.

[38]单俊豪,闫寒冰 . 教育新基建赋能数字化教师培训

资源建设[J]. 现代教育技术,2022(3):32-41.

[39]杨文正,熊才平,游昊龙,等 . 基于绩效的数字教育

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6):36-45.

[40]李峻,乔云霞 . 实践知识视角下职业院校教师教学

能 力 发 展 的 路 径 选 择[J]. 职 教 发 展 研 究 ,2020

(3):41-47.

(下转第 72 页)

20

第27页

第23卷第2期

2023年4月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l.23 No.2

Apr. 2023

数字化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价值、困境与进路

廖婷婷,马佳宏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0)

摘 要:数字化赋能已成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数字化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

值逻辑主要体现在助力构建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走出职教特色道路;助力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打造

职教命运共同体;助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教内生动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在数字

资源、数字管理和数字平台建设上均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共建共享程度有待提升、深入覆盖程度有待

拓展、数字转型程度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为此,可考虑实现教学资源实现数字共建共享、教学管理数字

共治、教学平台数字赋能等,实现数字化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章编号:2096-6725(2023)02-0021-0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03/j.cnki.jniit.2023.02.003

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以数字技术推动教

育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

点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

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

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

能升级[1]。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教育领域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在

职业教育领域,数字赋能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数字化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

值意蕴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

展,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

的强力支撑。当前,科学技术与产业转型升级

步伐的加快使职业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进入了

数字化的新阶段。而作为信息化的延伸与升

级,数字化以更有力的能量助推职业教育实现

数字治理、数字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成

效与经济社会服务能力。

(一)助力构建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走出

职教特色道路

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

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使命。构建“中高本研”一体

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高

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基

本建成了五年制高职教育、中高职贯通培养、本

科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协调,且与

终身教育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职业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各层次职业教育之间贯

通衔接,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的一体化职业教育

体系。

先进网联系统、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人

收稿日期:2023-02-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编号:

BJA170100)。

作者简介:廖婷婷(1999—),女,广西横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

21

第28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数字职教

工智能等数字关键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交融加速

了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进程。一方面,

数 字 化 为“ 中 高 本 研 ”衔 接 搭 建 起 线 上“ 立 交

桥”。通过对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共建、优秀课程

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共享共建等提供数字平台,

实现各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的纵向贯通与

横向融通,推动各地深入探索“中—高”“中—

本”衔接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

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赋能我国不同层次职业教

育高质量办学。对于我国职业教育而言,中等

职业教育定位于基础职业教育地位,高等职业

教育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科层

次职业教育定位于培养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高层

次技术技能人才,因而建设高质量的一体化职

业教育体系需对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数字赋能促使职业教育不断改

革发展,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根据自身办学定位

借助数字化力量分类建设,凸显自身层次办学

特色,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多层次高质量办学。

(二)助力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打造职

教命运共同体

确立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现代职业教育高

质量发展的关键和根本。国务院印发的《国家

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

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

地位”[3],这也是在国家层面上对职业教育发展

方向与战略定位作出的判断。中办、国办印发

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明确指出,要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巩固职业

教育类型定位[4],更是强调了职业教育高质量

发展与类型特色的紧密联系。为此,实现职业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区别职业教育与普通

教育的发展定位,即重在强化类型特色。

当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

势,数字资源与技术的应用助推职业教育从“层

次教育”走向“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兼具“教育

性”与“职业性”,正是“职业性”才使之与普通教

育的办学定位相区别,而数字化的进入使得职

业教育的“职业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与体

现:一方面,数字化与职业教育的交融不断推进

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合作,通过数字化建设促

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双主体力量高质量办

学,实现多方协同、数字赋能,加快构建职业教

育数字化转型情境[5],从而构筑起共生发展、互

惠共赢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以数字化

培养与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

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数字

教学能力,筑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构

建以提升数字素质为核心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助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

强职教内生动力

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质量的最根本体

现。人民对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期盼为

职业教育高质量改革发展提供推动力[6],因此,

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要从人才培养质

量着手。职业教育自身附有的职业性与产业性

使得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

能人才,因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

教育相比自成一格。数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带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不断涌现的战

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

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借助数字化不断推动自

身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培养数字人才。数字技

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有助于优化职教资源配

置,进而实现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增

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精神层面上,数字化不断重塑职业教育

人 才 培 养 观 念 。 对 于 人 才 培 养 的 认 识 从“ 专

门”培养走向“复合”培养,从“终结”培养走向

“终身”培养,从传统人才培养走向数字人才培

养。在物质层面上,数字化重构职业教育人才

培养的时空环境与教学设施设备环境。一方

面,数字技术的加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才

培养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数字教学

资源的共享共学,不断提升学生对知识与技能

的吸收率,同时提供数字化平台,助力学生主

动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另一方面,数字化助

力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职业教育教学设施设

备建设,促进职业院校信息化技术设备与手段

的全面运用。

22

第29页

专题:数字职教 2023年第2期

二、数字化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

实困境

数字技术对于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发挥了

极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

转型之路尚处在“半山腰”阶段,在数字资源、数

字管理和数字平台建设上均取得了一些成效,

然而仍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

(一)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初有成效,但共建

共享水平仍有待提升

2017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职

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推动优

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引导各地各职业院

校根据区域、行业特点建设和完善省级、校级资

源库,突出资源库“能学、辅教”的功能定位[7]。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常态,职

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力度较大,如打造和建

设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课程、数字教材、虚拟

仿真实训课程等教育教学资源。有报告显示,

职业院校有 74.54% 的教师表示会经常使用电子

白板等多媒体设备进行信息化教学,84.83% 的

学生经常在线上观看学习材料,仅有 3.82% 的职

校学生没有使用过虚拟仿真实训软件,数字化

资源学生认可度超 90%[8]。数字技术与职业教

育的融合贯通不断推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转型

进程,为人才培养过程提供新教学载体,逐渐重

构学生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组织、利用与共

享程序,促进智慧育人的实现。

然而,尽管信息化技术、数字技术在职业院

校的普及程度有了大幅提升,但新兴的数字教

学资源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仍比较突出,如数

字资源建设的校本倾向使得资源在区域间、校

际间、校企间的共建共享受到阻力,资源应用主

体的数字意识缺失导致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界域缩减,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效益不高等。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共建共享型数

字资源的建设。数字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有赖

于多方主体力量的支持与参与,然而当前共建

共享的水平有待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共建”与

“共享”的环节出现了堵点。资源建设的顶层规

划不完善和信息爆炸性的增长致使数字资源库

的内容参差不齐,且资源建设者多为非教育出

身的专业人员,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往往仅充

当资源使用者的角色。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数

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多由相关专技人员将各主体

所供给的教育资源整合归类,在逻辑内涵建设

层面有所欠缺,出现了“门外汉”搞教育的现象。

同时,对于实际运用资源的职业院校及师生而

言,出于将数字化等同于信息化的简单认知,使

他们对数字资源的见解仍局限于人与资源的单

向传递。有关调查显示,大部分职业院校专业

教师对于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缺乏主动

性,且对于数字资源的使用仅仅出于课堂教学

所需而进行简单设计,极少进行系统的设计开

发[9]。因此,职业院校对数字教学资源的共建

共享参与积极性较低。

(二)数字化管理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

深入覆盖程度仍有待拓展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

育现代化 2035》对我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

部署,其中明确指出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

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10]。信

息化与数字化技术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具有强大

的赋能作用,从职业院校自身出发,“信息化管

理与服务”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实现高质

量发展的关键助推,引领着“数据治校”的发展

方向[11]。当前,各地职业院校已在数字化管理

方面付诸实践,如通过实践教学一站式管理平

台实现数字化教学统一管理与安排、建立数字

化校园管理系统等,基本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管

理。在教学服务上,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有

一定的提升,在以数字技术贯通课程教学、改善

现有评价策略与方法等方面均有成功实践,如

杭州人民职校舞蹈教师和贵州省台江县中等职

业学校舞蹈教师同屏执教“舞姿创编练习”,实

现了实时高清直播影像,不间断收集和分析数

据,智能化判定和纠正舞姿的数字课堂[12]。

然而现实层面上的数字化管理与服务还存

在诸多问题,在数字技术覆盖度与深入度方面

均有待提升。如职业院校未进行系统的数字化

23

第30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数字职教

转型规划,而仅停留于形式的浅层信息化管理;

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数字化应用能力不同程度缺

失,导致整体师资数字化素养不高。数字化转

型认识的浅表化根源在于“人治”。科技的发展

水平随时代而动,现有的数字化技术与资源的

应用落地关键在于人的能动性。职业院校的数

字化深入覆盖程度有待拓展,原因在于其内部

运行主体的数字化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数

字化转型理念的认知理解不深入,以及院校已

有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功能发挥不充分等。为

此,教育部于 2022 年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

行业标准,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从

而夯实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培养根基。为扩

大加深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程度,亟需通过

多种形式增强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数字创新应

用能力及教育管理者的数字化领导力。

(三)数字教学平台构建得以扩充,但数字

转型程度仍有待加强

随着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数字教

学平台的中介性作用与基础性地位日益凸显。

职业院校要以数字化赋能自身发展,必然要顺

应时代趋势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其

功能,为院校的“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服务。当前在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

中,多种数字赋能的教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

断涌现,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

舞台。除了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等国家

教学平台,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根据专业教学

需求,推出了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等数字化教学平台,打造了良好的数字化教学

环境[13]。此外,还有课程资源平台、虚拟仿真实

验室、实验实训平台、教师教学服务平台、VR 教

学云平台等其他多元教学平台,共同构建了新

型数字化职业教育教学生态,提供了集成性、创

新性、发展性的平台服务,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

发展。

但在职业教育数字教学平台的建设及使用

过程中,教师对于数字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工

具价值的层面。多元教学平台的构建实现了数

字化转型的基本条件,然而部分教学平台建设

仅局限于某一方面功能,并未实现平台多元化

服务和多元资源共建,资源表现形式单一且缺

乏职业教育特色;同时,部分职业教育数字教学

平台间并未建立完善的沟通交流机制或桥梁,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信息孤岛”,并未真

正实现数字化建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数字

理念认识的岔位致使实践走向发生偏差,建设

者与管理者仍固守传统观念,并未实现理念上

的数字化转变;另一方面在于原有数字平台的

构建、管理和维护的环节与机制不完善,缺乏一

定的整体观、系统意识指引,未形成真正的线上

线下空间联动。因而需将职业院校管理者和教

师真正与数字化管理和教学结合起来,即人与

数字基建实现融会贯通,以数字化人才进行数

字化治校、数字化教育,并不断延伸至各数字教

学平台资源的共建互享。

三、数字化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

践进路

数字化赋能对变革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

师角色、教学法、教育评价和教育环境等产生了

深远影响,引领职业教育正向积极发展。将数

字化真正融入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

教学平台,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选择。

(一)教学资源应实现数字共建共享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

础要素,其共建共享的内涵包括更深层次的数

字共建和教学资源的实时双向共享。目前我国

职业院校已基本实现信息化资源覆盖,如教师

理论授课与实训课堂展开所需的视频、动画和

课件资源等。但应避免将资源的信息化呈现简

单视为数字化的误区,数字化应是基于信息化

基础之上、集成度更为高阶的技术运用。换言

之,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建设相较于信息化建设

而言,不仅是只停留于表面的应用层次,而是实

现“ 人 数 ”共 同 治 理 ,以 颠 覆 传 统 的 教 育 教 学

模式。

数字资源应实现多元主体共建。首先,加

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一方面,设立专门的

24

第31页

专题:数字职教 2023年第2期

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决策与监督部门,建立

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委

员会[14],实现贯通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统筹

调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特色与发

展规划,制定科学细化的具备现实指导意义的

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指南、政策条例,以指导

地方职业院校高质量数字教学资源数据库建

设,实现从学校到地方再到国家的数字教学资

源库构建。其次,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建。“互

联网+”时代的资源建设呈现出多主体参与的模

式[15],应转变以往仅由专业人员建设开发资源

的形式,形成政府指导、市场主导、院校牵头、行

业企业参与的多元主体数字教学资源共建模

式。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以市场数字技能人

才需求为牵引,职业院校及师生既是数字教学

资源服务的享受者,亦可成为数字资源建设的

参与者与开发者。行业企业不仅是职业教育数

字教学资源的提供者,亦可成为数字资源使用

的维护者与服务者,利用平台优势将自身生产

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环节相衔接。最后,建立

并完善数字资源建设质量保障机制。实现内涵

式数字教学资源建设,需保证数字资源建设的

质量而不是数量。对于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库的

资源补充,不盲目追求数量与覆盖面,而是更加

注重资源的质量以及教学使用效益。因此构建

数字资源库时须有质量上的准入标准,在资源

建设与维护过程中,应根据资源的教学使用率、

使用反馈等信息,定期实行数字资源的准入与

退出工作。

数字资源应实现双向实时共享。实现这一

目标应从数字教学资源自身建设与提升师生积

极性两方面着手。一是提升数字教学资源建设

双向沟通联合度。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高

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即更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

的传授。因而建设共享型的职业教育数字教学

资源必然要摒弃传统的信息单向传递模式,使

师生在资源接受过程中也能进行实际操作与演

练,从而实现信息接收、使用与操作的双向交互

体验,并由师生间不断拓展至院校内、院校间、

区域间。二是提升师生使用数字教学资源的积

极性。职业院校管理者应在办学治校理念中融

入数字思维,以多种举措鼓励师生利用数字教

学资源,并在资源应用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

问题、归纳经验,促进数字资源建设的完善,实

现双向互助。

(二)教学管理应实现数字共治

数字化管理在院校管理层面应从“人治”逐

渐走向“人技共治”,在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服务

层面应从“人教”逐渐走向“人机共教”。

1. 院校管理层面

当前,许多职业院校仍简单将数字技术视

为办公的辅助工具,继续以数字技术对传统办

学管理模式进行固化支持。为此,实现职业院

校“数字共治”的教学管理,亟需从以下两方面

入手。一是职业院校管理者必须转变传统办学

管理观念,不应仅将数字化转型理解为提升办

公效率的工具,而是真正融入数字化观念,将教

育管理与技术世界相融合,实现覆盖“教、学、

管、考、评、研、训”的数字化教育业务管理,建构

“人文+数字”共同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二是

对于已有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一站式管理

平台等进行优化升级,提升开放性、灵活性和规

范性,细化管理层次;加强管理者数字素养提升

培训,摒弃传统繁琐的线下管理办公流程,以统

一的数字化决策、交互的数字化模式实现校内

全面的数字化决策与管理。

2. 教师课堂教学管理与服务层面

为人师必先知其所以然,职业教育培养数

字技术人才需依靠数字化教学实现,作为数字

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必然要求其自身具备一定的

数字素养与数字教学应用能力。一方面,从教

师所处院校出发,组织教师数字化教学技能专

项培训,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的构

建、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学评价创新等层面开

展多维度、全方面的数字化教学技能培训[16];另

一方面,从教师自身提升出发,鼓励教师充分利

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通过“教师研修”板块的

资源与平台积极参与线上协同研修、国家级示

范培训等。教师基于自身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

不足之处,实现个性化素养提升,促进自身在职

25

第32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数字职教

业教育课程开展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人

才培养形式等多方面的数字化转型与变革,增

强自身的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能力。如 2023 年 2 月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举办的“寒假教师研修”专题

活动,就为广大职业院校管理者及教师提供了

锻炼数字化能力的云平台[17]。

(三)教学平台应实现数字赋能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必然需要与之高度适

应的数字平台作为支撑,因此,数字教学资源的

建设与数字教学管理的实现均要求教学平台实

现数字化赋能。首先,破除理念上的壁垒。构

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必然要先转变传统固有观

念,理念上的清晰与重视是实现转型目标的基

本前提。实现教学平台建设数字化主要表现在

从工具向理念的转变。数字技术与教学平台建

设的融合,应使信息化教学平台从工具应用走

向办学育人和管理过程的全新数字教学理念应

用。数字化教学平台不应仅是辅助教学与管理

的工具,更是以数字理念贯穿“教、学、管、考、

评、研、训”的数字集成化管理与教学载体。其

次,加强职业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职业教

育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起点在于职业教育新

型基础设施建设[18]。数字化的本质在于重塑职

业教育生态,因此实现教学平台的数字化联通

必须要实现智慧数字校园建设,即以职业教育

基础设施为本的物理空间与以信息架构、数字

技术为本的网络空间相互融合的新校园形态。

为此,职业院校亟需加强数字化环境的建设,除

了多媒体教学硬件设备、校园网络等基础信息

技术设备以外,仍需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物联

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理

论、实践教学相结合,建设智慧校园、深层次数

字校园和智慧实训空间,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

式管理与教学,打造基于智能技术的沉浸式学

习环境,从数字层面打造全新职业教育生态圈。

最后,建立数字教学平台管理与维护机制。一

方面,加强平台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对于教学

平台内的分散资源进行集成化管理,除了基础

的板块资源分类建设,还应打造职教特色专区,

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重点,打通线上线下

沟通渠道,实现沉浸式技能实操。此外,仍需打

造各教学平台间的实时沟通渠道,如平台间共

建数字交流空间,实现资源与工作流程互通。

另一方面,实现平台动态维护。数字教学平台

需组建专业平台系统维护部门,定期维护平台,

在保证教学资源信息完善与畅通使用的同时对

资源进行准入与准出管理,避免重复建设,以保

证资源的可利用性与实时性,实现平台资源的

动态更新维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点

[EB / OL].(2022 - 02 -08)[2022 - 10-27]. http://www.

moe. gov. cn / jyb_xwfb / gzdt_gzdt / 202202 / t20220208_

597666.html.

[2]毛丽,李峻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

展的政策历程、成就与经验[J]. 教育与职业,2022

(21):13-20.

[3]中国政府网 .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

施 方 案 的 通 知[EB/OL].(2019-01-24)[2022-11-

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

tent_5365341.htm.

[4]新华社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

(2021 -10 - 12)[2022 - 11 - 01]. http://www. gov. cn /

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5]王敬杰 . 新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困境

与路径[J]. 职教论坛,2022(9):5-12.

[6]刘绪军 .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挑战

及应对策略[J]. 教育与职业,2022(20):43-48.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

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2017-09-

05)[2022-11-0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

zcs_zhgg/201709/t20170911_314171.html.

[8]中国日报网 .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74.54% 教

师选择信息化教学[EB/OL].(2022-07-05)[2022-

11-0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513033

125661072&wfr=spider&for=pc.

[9]林容容,沈丽贤,高传友 . 广西涉农职业院校数字化

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调查研究[J]. 广西农学报,2020

(2):73-78.

[10]新华网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6

第33页

专题:数字职教 2023年第2期

2035》[EB / OL].(2019 - 02 - 23)[2022 - 11-03].

http://www. moe. gov. cn / jyb_xwfb / s6052 / moe_838 /

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11]卿金桃,陆宇正 .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信息化

建设:实践样态与现实思考——基于 56 所“双高”

学校中期绩效自评报告的文本分析[J]. 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22(23):35-44.

[12]中国教育新闻网 . 职业院校如何玩转数字化教学

[EB/OL].(2022-08-09)[2022-11-05]. http://www.

jyb. cn / rmtsy1240 / zt / ppzxzt / jyppxw / ppxwlbt / 202208 /

t20220809_2110933405.html.

[13]金晨 . 职业教育拥抱“数字化”[N]. 人民日报:海外

版,2022-03-25(8).

[14]陈明选,来智玲,蔡慧英 . 我国基础教育数字资源

及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远程教育,2022

(6):11-20+76.

[15]赵宏,蒋菲“. 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建设新模式

探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20(7):48-54.

[16]易烨,薛锋“.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

素养提升研究——基于浙江省 335 名专任教师的

实证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5):55-61.

[17]中国教育新闻网 .1350 万教师线上寒假研修圆满收

官[EB / OL].(2023-02 - 28)[2022 - 11 -23]. http://

www.jyb. cn/ rmtzgjsb/ 202302 /t20230228_2111005936.

html.

[18]朱德全,熊晴 . 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职业教育新生

态[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4):12-20.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riven by Digitalization:

Value, Dilemma, and Approach

LIAO Tingting, MA Jiaho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0, China)

Abstract: Digital empower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chieve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value logic of digitalization in promoting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1) Helping to build an integra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carving out a unique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2) Assisting in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ypes and creat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3) Assisting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nhancing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achieved certain positive resul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digital management, and digital

platform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actical obstacles to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o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expanding the depth of coverage, and strengthening the level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o achieve this, we can

consider achieving digital assistance for the high ⁃ 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teaching resources, digital co⁃governanc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digital empowerment of teaching platforms.

Key words: digital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代 伟)

27

第34页

第23卷第2期

2023年4月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l.23 No.2

Apr. 2023

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

理论内涵、形成过程与基本特征

周文和 1

,易小邑 2

(1. 中共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委党校 教研部,广东 深圳 518106;

2.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宣传统战部,湖南 邵阳 422000)

摘 要: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包含“服务国家与发展民生”的双重价值定位、“服务发

展与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实现民族复兴与铸就工匠精神”的时代使命与“立德树人与人尽其才”的教

育目标。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形成发展过程:在河北与福建工作期

间的实践为论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浙江、上海工作期间的深入思考促进了论述的成型;成为党和国家

领导人之后的治国理政经验进一步丰富了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内容。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

述具有“守正创新”的实践特征、“系统辩证”的思维特征以及“人民中心”的话语特征。

关键词:习近平;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理论内涵;形成过程;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章编号:2096-6725(2023)02-0028-08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03/j.cnki.jniit.2023.02.004

职业教育始终是我党重要的工作内容,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职业教育规模还是

职业教育质量都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职业教

育 对 国 家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贡 献 度 不 断 提 升 。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战

略的高度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改

革,在实践中不断凝聚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

价值共识,逐步形成了指导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根 据 国 家 发 展 的 新 阶 段 、新 形

势 ,针 对 实 现 中 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这 一 重 大 目

标,对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的时代

应答,不但为我国职业教育指明了未来改革与

发展的方向,还为建设技能型社会与创新型社

会奠定了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

内涵

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

内在逻辑自洽性与多维度协同性,其中既包括

对职业教育价值的定位、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

锚定,还有对职业教育使命担当的期待以及对

职业教育根本任务的框定。习近平关于职业教

育重要论述用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思想、高远的

意境与现实的方法深刻而系统地回答了“为什

么办职业教育”“为谁办职业教育”以及“如何办

好职业教育”等现实问题,成为新时代我党发展

职业教育的“指南针”与“路线图”。

(一)“服务国家与发展民生”的双重价值

定位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毛泽东、陈独秀等具

收稿日期:2023-03-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22 年规划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的可及性及其实现路径研究”(编

号:22YJA880079)。

作者简介:周文和(1972—),女,湖南涟源人,中共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委党校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28

第35页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年第2期

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人士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的教育思想,并在部分地区开展职业培训,以

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中国共产党成立

之后一直非常重视工农阶级的职业教育,无论

是在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将

职业教育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如在苏区,中国

共产党将职业教育定位于“养成职业技能、增

进必须知识,以为……解放之基础”[1];在抗日

战争时期,将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于“长期为

战争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将职业教育

的价值定位于“向工农开门”;而在改革开放之

后,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是“培养高级技艺性

人才”。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与社会发展

的新要求,作为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核心,习近

平总书记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

实践经验,从国家战略与个人成长的角度再次

强调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2013 年,习近平

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

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指出“教育是人类

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青年一代、创造美好生活

的重要途径”[2];2014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

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表示:“职业教育

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

途径……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

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

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3]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阳清镇职教城时指

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

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深

刻地洞察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肯定了职业

教育的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与提升劳动力素质的

直接作用,更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

育价值定位的论述已经超越了职业教育本身,

他将职业教育的发展融入到治国理政的整体框

架中,从“国家战略”和“民生”的新高度来擘画

职业教育发展新蓝图。

(二)“服务发展与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

办学方向是办学实践的立场或出发点,也

是办学的目标指向,在整个办学实践中具有关

键性作用。不同的教育类型会有办学方向与办

学目标的差异。在中国共产党发展职业教育的

百年实践中,职业教育从非制度化的办学形式

逐步转化为制度化的办学层级,再到一种独特

的教育类型,无不体现了我党对职业教育属性

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也意味着我党在不同的历

史阶段根据时势的变化调整了职业教育的办学

方向。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以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的“棋局观”来统筹职业教育的办学

方向,并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点

为指导,确定了“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职业教

育办学方向。

2016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

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要强化人力资本,“扩大中

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

现”[4],并以此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之一。

同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包括职业教育

在内的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

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5]。“四个服务”高度概括了我国职

业教育与国家、人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之

间的关系,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与发展

目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原本粗放型的经

济发展模式已经逐步向创新型经济模式转向,

这种深层次的经济结构转型与发展方式转向给

部分群体带来了暂时性的就业困难。如何化解

这种“阵痛”,实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成为治

国理政的重要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表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之后,习近平先后在不同的场合表示:“工业强

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

工人队伍”[6],并指出“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

立业之本”[7],职业教育要帮助青年提升劳动素

质与劳动技能,以更好地促进就业,为生活改善

提供保障。

29

第36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三)“实现民族复兴与铸就工匠精神”的时

代使命

使命是指个体(组织)为自身责任、义务或

自身发展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使命为个体(组

织)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理由和依据,也是个体

(组织)对自身责任与义务的一种承诺。习近平

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高度,回应

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担当,并指出职

业教育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

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的 中 国 梦 提 供 坚 实 人 才 保

障”[8],这就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赋予了新

的使命。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这势必要依靠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

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实干兴邦”

的劳动价值理念,倡导“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指出劳动者的创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

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劳动托起中国梦,“社会主

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9]。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国梦,必须依靠数

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而高

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离不开新时代的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

变,以及新科技革命与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推进,

特别是“中国制造 2025”目标计划的实施,职业

教育不但要培养劳动者的技术技能,还要培养

劳动者的劳动精神,才能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书写大国传奇,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工匠

精神”就是劳动精神的升华。在 2020 年全国劳

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

精神,正是将工匠精神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

生动体现。可见,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

述中蕴含着铸就“工匠精神”的新使命。

(四)“立德树人与人尽其才”的教育目标

我党历来非常重视德育工作,始终强调人

才培养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习近平总书

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

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多次强调教育要“立

德树人、德法兼修”[10“]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

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做到以树人

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1]。针对职业教育的人

才培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要

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

良好环境”[12]。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将“立德树

人,人尽其才”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不但

是我国各类教育的共同时代命题,还是我国新

时代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立场与归宿点。职业

教育是与社会生产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

型,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担当者,这就要求职业

教育必须树立德能兼备的人才观,培养德才兼

备的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技能型人

才。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立德”包括“明大

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层面,这不但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德”之中,还将职业道

德、职业精神融入到职业教育过程之中,使技能

人才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与职业

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践行者。

二、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

发展过程

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

展有着特定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习近平总

书记在面对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与实践时,总

是会从历史中寻找规律和启迪智慧,他认为“历

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

清醒剂”[13]。可见,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

论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充分把握历史

逻辑与历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而形成

的智慧结晶。

(一)奠 基 时 期 :河 北 与 福 建 工 作 期 间 的

实践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对世界局势做

出了高瞻远瞩的判断: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

题,“两极世界”正在朝“多极世界”转变,世界各

30

第37页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年第2期

国都在加紧经济建设以寻求自身在多极化世界

格局下的新定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改

革开放不断深化。这个时期,习近平同志开始

在基层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他对职业教育的一

些核心问题的思考也是在这段实践中开始的。

1982—1985 年,习近平同志在河北省正定

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等职务时,就开始

了对职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此时,习近平同

志一直要求当地干部转变思维,鼓励引进“各类

能工巧匠,由这些外来‘和尚’带动本地人才的

创新思维和技能更新”[14]。针对正定县没有系

统的职业教育的现实,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

指出,发展经济就需要“加强初中级人才的培

养”“多出、快出、出好人才”,并从战略高度“调

整了正定县的教育结构,通过转办、新办等方式

设 置 了‘ 新 安 镇 农 业 中 学 ’‘ 北 楼 农 业 技 术 学

校’,并规划了商业学校、农机驾驶学校、外语短

训班等职业学校,全县训练各种技术人员 6670

人,培养了 40 多名初级外语人才”[15]。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初级阶段,习近平同

志就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全

县共有 32 所民办职业学校,涉及无线电、钟表、

剪裁缝纫、工程建筑、制镜、木工、美术 7 个专

业。他指出:“民间办学的路子是对头的,有着

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适应了实现社会化、专业

化生产的需要,适应了广大群众勤劳致富的需

要,适应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16]

1988 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任地

委书记。看到当地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习近

平同志洞察到了教育、科技与经济之间相辅相

成、循序递进的关系,并提出只有通过提升劳动

者的素质才能有效地提高生产力,而提升劳动

者素质的最佳途径就是在群众中开展职业教

育。因此,只有优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之适

应并且“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7],才可

能有效地扭转当地经济落后的状况。1990 年 6

月—1996 年 5 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

还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并提出了不求规模

最大,但求质量最优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

念,其影响十分深远。

习近平同志还对当时中国职业教育的地

位、作用和目标进行了清晰的定义,他认为发展

社会经济最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人民快速脱贫致

富的实用技术,而非系统专业理论。因此,他提

出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新一代技术人才

与知识型劳动者。针对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

习近平指出教育问题是当务之急的问题,绝对

不能等一等或缓一缓,而是“要把科技教育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努力将科技

教育的热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18]。并且,

职业教育必须改革经费筹措机制,将国家办学

与 社 会 办 学 结 合 起 来 ,拓 展 经 费 筹 措 渠 道 。

1995 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还发起了

“千家企业建千校”捐资办学与校企合作办学活

动,尽管当时的校企合作仍处于“企业出资、学

校出力”的初级阶段,但是这种实践为以后职业

教育的“校企共建”“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

了实践基础。除此以外,习近平还构思了“三位

一体”的教育体系,以便“把发展基础教育和发

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结合起来”[19]。

可见,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是在基

层治理过程中通过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河北正定

县与闽东地区的经济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等现

实状况是习近平同志对职业教育进行思考与探

索的主要动力来源。这一阶段习近平关于职业

教育的论述集中体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发表的

文章与会议报告或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其中关于

职业教育要培养“生产能手”“构建立体的多层级

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向职业技术教育要实效”

等观点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对我国改革开放初

期的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

指导价值,为后续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

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实践基础。

(二)成型与实现:在浙江上海工作时期的

思考

进入 21 世纪以后的头十年,国际政治经济

环境发生了重大转折,世界的多极化趋势越来

越明显,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能十足,世界性的

经济结构调整与科技进步势不可挡。同时,我

31

第38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国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表现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正式成

为世贸组织的一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持续推

进等等。在此阶段,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

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成为我国战略性任务。

2002 年至 2007 年,习近平同志先后担任浙

江省委书记与上海市委书记。浙江与上海是我

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最为发达的地区。在

此期间,结合浙江和上海的实际情况以及在福

建的实践探索,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的发展。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难问

题,习近平同志敏锐地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在破

解就业难题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对职业教育的

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体制机制改革、教育

教学方式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他认为,在办学方面,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就业导

向,培养人格健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体制

机制改革方面,职业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民间办

学的积极性与潜能,使之成为教育发展总体规

划中的一部分,构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

发展的格局”[20];在教育教学方式方面,职业教

育应该遵循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采用能够激

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并且极力推崇“开展

以资产为纽带的产学研联合”[21];在校企合作育

人方面,企业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办学的经济资

助者,而应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学校和企业共

同构建一个以市场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以技

术为依托的人才培养链,更加能够凸显出职业

教育的社会、经济、行业一体化特色。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和上海期间,是国际政

治经济局势较为缓和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河北与福建工作期

间,习近平同志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主张

千方百计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以实现“多出、快

出、出好”人才的目的;而在浙江和上海工作期

间,习近平同志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

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将关注重点转

向了“质”的层面,主张职业教育要从外延式发展

向内涵式发展转向,要让不同级别和类型的职业

教育、不同能力的公民都能得到发展,职业教育

应成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三)关于职业教育论述的进一步丰富:新

时代治国理政的高瞻远瞩

2007 年底,习近平同志进入中共中央政治

局任常委等职务,他对治国理政问题的理论思

考进入到更高境界,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理论

思考进入到现代化、体系化与特色化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国经济开启了从“高速

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常态,其中显

著的标志就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与

“中国智造”转型,这就需要我国有大量的“人无

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大国工匠[22],这就

要求职业教育实现整体性的高质量发展,以满

足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提升的需

要,以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公平接

受教育的愿望。

2014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职业教育

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

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全面而系统地回答了职

业教育的“怎么看”和“怎么办”两大根本问题,

确认了职业教育的存在价值、教育方针、根本任

务、办学方向与部门职责。习近平关于职业教

育重要论述被写进《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

育的决定》中。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关于

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表述以及《国家职业教育

改革实施方案》(“职教 20 条”)集中体现了习近

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精髓,也标志着习

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日臻成熟,并成

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南。

三、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基本

特征

理论是实践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没

有实践就没有理论的基石,也没有对理论的验

证;而历史时代的社会经济环境是人们认识、分

析和处理问题的外在条件。尽管在特定历史条

件下形成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就是永恒的真

理,但它奠定于对历史的深刻洞察、现实的深入

考量和对未来的深谋远虑的基础之上,因而它

32

第39页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年第2期

一定是“一种历史的自然规律”[23]的体现。无论

是在理论内涵上还是在内在逻辑上,习近平关

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特

征与时代特征,是基于实践与历史的双重建构,

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守正创新”的实践特征

“守正”是指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

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运用了马克思

主义教育观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方法;“创新”是

指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是根据新时代

的需要而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中国化并将之应

用于职业教育的典型。

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总

书记无论在思想观念中还是在治国理政的实践

中,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

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的理念[24],并在对新

时代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考中充分继承

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如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推

崇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与“半

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非常认同列宁“在广

大群众中普及职业技术知识是提高劳动者素质

的最可靠的办法”的观点;继承了毛泽东同志

“教育与职业、学问与生计合一”的教育思想[25];

进一步实践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必须同

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与“调整各级各类

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

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的教育主张[26]。

可见,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不但自觉

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还充分借鉴和内

化了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领袖人

物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理论成果。

创新是一种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分析和

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与战略定力,创新不

但要准确判断现实需要,还要预测未来趋势、状

态和结果。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领导干部要

具有创新性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才可以把握

大势、谋划全局、增强主动、赢得未来,并且这种

创新性思维与战略性思维在习近平关于职业教

育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习

近平同志早在河北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时,就

开始根据现实需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

办学体制;在宁德与福州任职时,创新性地提出

了“教育的马太效应”理论与“办乡土味十足的

职业教育”理念;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提出并

推行了“以资产为纽带的产学研联合”,创新性

地解决了职业教育中校企联合的难题,充分展

示 了 习 近 平 关 于 职 业 教 育 重 要 论 述 的 创 新

特征。

(二)“系统辩证”的思维特征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部事物

及其内外各要素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并形成彼

此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事物普遍联系

的观点就是系统的观点,它启示我们在处理事

物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整体观或系统观,要善于

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就是在马克思主

义系统思维下形成的。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初

期,还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

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职业教育置于治国

理政的全局之中进行把握,将职业教育同“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

宏远目标融合后进行设计,不但将职业教育看

成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

成部分”,还将职业教育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在

国际竞争、国家命运与民族未来的“三维坐标”

体系中擘画职业教育的未来。同时,习近平总

书记还非常注意职业教育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

联系,他多次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要“补齐短

板、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

均衡发展。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协调各

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少

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扶持力

度等,这些正是马克思主义系统性思维在职业

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辩证是一种在变化中认识事物和把握规律

的思维方式,可以借助它从事物的两面性或者

矛盾性中把握大势与大局,主要体现为“两点

论”和“重点论”。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

述既坚持了“两点论”,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

33

第40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非但考虑到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

盾,而且考虑到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次要矛

盾,既要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又

要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

偏不倚;又坚持了“重点论”,在研究职业教育发

展的进程时,着重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矛

盾,反对把各种矛盾情况或各种矛盾方面平均

看待或在实践中平均使用力量,进而陷入均衡

论的误区,使问题得不到解决。习近平关于职

业教育重要论述的辩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既直视了不同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

存在的现实问题,又高瞻远瞩地预测了职业教

育的未来走向;既充分肯定职业教育的成绩,又

能发现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既强调职业教

育发展应具有“世界眼光”,又主张职业教育应

有“中国特色”;既确立了职业教育“立德树人”

的价值目标体系,又提出了职业教育“如何培养

人”的具体方法。可以说,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

重要论述不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闪耀光

芒,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政治智慧的生动表达。

(三)“人民中心”的话语特征

理论话语是主体思想的表达方式与行动方

略的体现,它以知识为文体背景、语言为表达手

段,从而实现理论的合理性发展。任何理论都

具有特定的话语逻辑与外在特征。习近平关于

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始终

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职业教育的使命担当,因

此,它最为显著的话语特征就是“人民中心”的

价值逻辑内在贯穿于整个论述的始终。马克思

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

归宿点,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话语体系中,“人

民中心”成为最为彰显“人”的价值的话语表达

方式,并且“人民中心”的话语构建并非只停留

于文件之中,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治国理政

的政策文本与政策实践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

场上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彰显了马克思主

义人本价值思维的根本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

书记治国理政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这

一价值思维也是贯穿于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

要论述的一条红线。在正定与宁德等地基层任

职时,习近平同志就为了改变人民群众生活贫

困的状况而极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将职业教育

作为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在浙江主政期间,发

展职业教育成为推进浙江新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以后,他始终坚持

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出发点,针对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

根本问题,对职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

划。2014 年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

调:“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

量的教育,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不要让孩

子 输 在 起 跑 线 上 ,…… 尽 力 阻 断 贫 困 代 际 传

递。”[27]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职业教育是青年

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希望职业

教育不但要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技能,还

要提升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让人人都有

出彩的机会。这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关于职业教

育重要论述中所蕴含的“为民情怀”和“人民中

心”的话语逻辑与价值思维。

参考文献:

[1]冯家钦,刘欣森,孟湘砥 . 湖南教育简史[M]. 长沙:

岳麓书社,2004.

[2]人民网 .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

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EB/OL].(2013-

09-27)[2023-02-2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

2013/0927/C-10243051129.html.

[3]新华网 . 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让每个人都有

人 生 出 彩 机 会[EB/OL].(2014-06-23)[2023-02-

21].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4-06/23/c_

1111276223_htm.

[4]新华社 .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

次会议[N]. 人民日报,2016-05-16(1).

[5]习近平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事 业 发 展 新 局 面[N]. 人 民 日 报 ,

2016-12-09(1).

[6]沈小平 . 缘何说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大国[EB/

OL].(2013-05-02)[2023-02-21].http://cpc.people.

com.cn/pinglun/n/2013/0502/c78779-21345312.html.

[7]新华网 .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

34

第41页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年第2期

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4-26)[2023-02-

21].http://www. xinhuanet. com/ politics/ 2016-04/30/ c_

1118776008.htm.

[8][12]新华社 .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

平 作 指 示 李 克 强 讲 话[N]. 中 国 教 育 报 ,2014 -

06-23(1).

[9]新华社 . 新时代是干出来的[N]. 人民日报,2018-

05-01(1).

[10]新华社 . 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N]. 人民日

报,2017-05-04(1).

[11]习近平 .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

民日报,2018-05-03(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 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

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8.

[14]中共中央采访实录编辑室 . 习近平在正定[M]. 北

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150.

[15][16]习近平 . 知之深,爱之切[M]. 石家庄:河北人

民出版社,2015:143,146.

[17][18][19]习近平 . 摆脱贫困[M]. 福州:福建人民出

版社,1992:172,99,175.

[20][21]习近平 .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

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2013:347,213.

[22]人民网 . 立心铸魂兴伟业——以习近平总书记为

核心的党中央情系教育事业发展[EB/OL](. 2018-

09-10)[2023-02-21].http://edu.people.com.cn/n1/

2018/0910/c1053-30283653.html.

[23]彭寿清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

想的哲学基础[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12-21+189.

[24]中共中央宣传部 .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

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37.

[25]徐家林 . 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论[M]. 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6:77-81.

[26]邓小平 .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

日报,1978-04-22(1).

[2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

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33.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Formation Proces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of Xi Jinping

ZHOU Wenhe1

,YI Xiaoyi2

(1. Party School of the Guangming District Committee of the C.P.C , Shenzhen 518106, China;

2. Xiangzho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Shaoyang 422000, China)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clude:

the dual value positioning of \"serving the country and developing people's livelihoods\", the educational

direction of \"serving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employment\", the era mission of \"achiev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forg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and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roughly gone through three historical

processes of formation: the practice during his political periods in Hebei and Fujia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ory, the in⁃depth think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governing Zhejiang and Shanghai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theory, and the experience of governance after becoming a national leader has further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his thought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th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atic

dialectics\", and the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 centered\".

Key words: Xi Jinping; important discours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formation

process; basic feature

(责任编辑:葛 薇)

35

第42页

第23卷第2期

2023年4月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l.23 No.2

Apr. 202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

重要论述及其践行路径

刘於清,李铁军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战略,深刻阐述

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和特点规律。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现实缘起、历史脉络、

核心内涵,深刻把握其现实价值,科学运用其指导职业教育实践,对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职业教育;历史脉络;践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章编号:2096-6725(2023)02-0036-08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03/j.cnki.jniit.2023.02.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

合系统地论述了职业教育相关的重大议题,提

出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战略,明确了职业教

育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

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职业教育实践的最新

理论成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

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研究分析其历史背景、发

展脉络、核心内涵,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现实价

值,科学运用其指导职业教育实践,对新时代我

国现代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

引领、价值导向和实践指导作用。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

的现实缘起

(一)对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的科学研判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

全球化进入调整期,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科技创

新带动着产业快速变革,新的产业革命深刻改

变着人类的思维以及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科

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

全球经济结构。”[1]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

性交汇[2]。高技能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

撑,产业升级与变革赋予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

命,职业教育在应用科技和产业革命领域的重

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培养大量高质量技

能人才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有力支撑。充分发

挥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

人才,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

百年”奋斗目标,具有特殊意义。因此要大力发

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增

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与针对性,

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

趋势,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由此可见,培育产业

收稿日期:2023-03-21

基 金 项 目 :湖 南 省 教 育 科 学“ 十 三 五 ”规 划 2020 年 省 级 一 般 课 题“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关 于 职 业 教 育 的 重 要 论 述 研 究 ”(编 号 :

XJK20CZY049)。

作者简介:刘於清(1984—),男,湖南益阳人,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36

第43页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年第2期

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实体经济发展,已然成为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重大课题。习近平对

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正是在把握世界大发展、

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作出的科学论述。

(二)对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状况的精准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努力发展,我国综

合实力得到有效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得

到很大改善,中国社会经历了由封闭、贫穷、落

后、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充满活力的历

史性巨变。2010 年以来,我国经济规模稳居全

球第二,双向投资跻身世界前列,经济结构实现

重大变革,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取得明显成

效,基础产业、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工业生产

能力、供给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

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进入深水区,许多难

啃的硬骨头愈加凸显,很多基础性、长远性、关

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高

端发动机、新材料、数控机床、生物医药、信息硬

件(芯片、半导体)等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

重器必须立足于自身。”[3]要改变这一现状,一

个关键因素就是教育,尤其要重视职业教育在

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

书记精准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

现状,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

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真正实现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

(三)对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科学论断

我国是人口大国,却并不是人力资源强国,

如何把一个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发

展教育事业是关键。截至 2021 年底,全国技能

人才总量已超过 2 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 6000

万人,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 26%,国内

技能劳动者数量不足,高技能人才短缺依然十

分严重,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任重道远[4]。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起步较晚,1985 年全国

教育工作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第一次明

确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

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5]。一直以来,国内职业教

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缺少

宏观政策支持,职业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

薄弱、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严重,学生生源相

对处于劣势。高职院校办学实力与普通高校差

距较大,且各层次职业教育存在教学协作不紧

密、沟通渠道不畅通等情况,制约了我国职业

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教

育,落实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强调职

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

创业、助力社会稳定、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

发展的历史脉络

习近平同志的从政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

领域,历经县、市、省直至中央等层级的主要岗

位,其成长之路也是理论与思想的萌生和孕育

过程。七年知青岁月和长期地方领导实践是他

的理论与思想活水源头,其中就包括总书记对

职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很多关于职业教育的

重要论述都能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著述中

找到“根”与“源”,根据其成长之路可将其思想

轨迹划分为萌芽、探索、拓展、成熟、发展五个

阶段。

(一)萌芽阶段:劳动实践过程中的思想萌

生(1969—1975 年)

习近平同志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论述最早

可追溯到 1969 年的陕西延安梁家河。在 7 年的

知青岁月里,他扎根西北这片红色的热土,在艰

苦的劳动实践中思考教育与农村产业的发展问

题。他把自己看成是黄土地的一部分,把为群

众办实事作为始终不渝的信念[6]。他经常将自

己的书借给老乡看,带着他们学习科技知识。

习近平同志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

非常重视农村技能培育和人才培育,在农村办

沼气、打井、办铁业社[7],依靠科技知识改变农

村贫困状况。习近平同志将农村社会实践与农

村教育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在劳动实践中思考

农村发展出路。

37

第44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二)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索前行

(1982—1985 年)①

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县担任县委书记期

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习近平同志具有敏锐的

时代前瞻性,以战略眼光看待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广开就业门路”思想的引导下,按照“实用、实

际、实效”的办学思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调动全县力量兴办职业学校。1984 年 9 月,他在

河北正定县成立石家庄第一所农民中等专业学

校,开展农业、林业、畜牧业、商业等技能培训,提

出要“多出、快出、出好人才”“培养生产能手”等

目标,不断探索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新路子,为培

养新型职业农民及技术技能人才找方法。

(三)拓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的深化拓展(1985—2002 年)

1985 年习近平从内陆城市来到沿海开放城

市,他先后在福建厦门、宁德、福州等地工作。

在宁德工作期间,他强调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建立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为一体的

多层次、多维度的基础教育体系,全面发展教

育,加大人才的培育力度。1990—1996 年兼任

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期间,他提出“不求最大、但

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8]。在

发展好职业院校的同时,他对职业教育“培育什

么人、怎样培育人、为谁培育人”进行了深入思

考。为了让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沿海城市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习近平同志不

断探索职业教育发展出路,其职业教育发展视

野、思维有了进一步拓展,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从实践

摸索进入深层次的理论拓展。

(四)成熟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中

走向成熟(2002—2012 年)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世

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中国经

济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 10 年”。2002—2007

年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以人民为

中心”的中心观、“让劳动创造财富”的劳动观、

“职业无贵贱”的公平观、“成才必须先做人”的

成才观、“做长欠发达地区这块‘短板’”的扶贫

观 等 一 系 列 有 关 职 业 教 育 的 重 要 论 述[9-10]。

2007—2012 年习近平同志在上海、中央工作,重

要论述得到持续发展,他指出要“完善生产要素

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

活力”[11],并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作出重要论述。习近平同志一系列的

重要论述充分表明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公平

正义、劳动成才、服务社会等职业教育发展思

路,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论思

考与实践探索不断得到发展与提升。

(五)全面发展阶段:新时代下的新思想、新

理念和新观点(2012 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

要位置,多次就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

求“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2014 年 6 月,他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是

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

分”[12]。2020 年 11 月,他在全国劳动模范表彰

大会上,对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实现好、维护

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等作出重要指示。

2021 年 4 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他对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地位作用、高素质技术

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2022 年他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

定位,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习近

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

遵循、规划了蓝图,有力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

业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

的核心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

的高度,以其广阔的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着

眼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深刻揭示了我

国职业教育的本质,从源头上确保鲜明的价值

引导、问题导向、实践指导,为新时代职业教育

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38

第45页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年第2期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

键在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

切的。”习近平总书记职业教育有关论述最重

要、最鲜明的特征是坚持党对职业教育的领导。

一是抓方向。职业教育尽管与普通教育不同,

但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一致的。要充分

发挥党组织在职业院校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保证职业院校始

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

地,始终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

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二是抓定位。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职业教

育,回答好中国之问、时代之问。”职业教育的发

展,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定位,要深刻把握职

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

培养定位。三是抓服务。职业教育要满足人民

群众和经济社会对优质多层多样高职教育的需

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

人才和技能支撑。因此,职业院校要始终坚持

党的领导,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助力职业教育高

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院校毕业生

已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成为支撑中小企

业聚集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

建设的主力军,取得这些成绩与党的坚强领导

是分不开的。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

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

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生

动体现。职业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我

们党的宗旨和初心使命的体现,又是教育的根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

引下,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招

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人才成长渠道更加畅通,

“职教高考”制度建立以来,“文化素质+职业技

能”考试招生办法不断完善,国家为不同类型、

不同需求的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越来

越多、越来越灵活的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职

业教育问题关系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

力提升,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既是教育问题,

更是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办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为广大青年、劳动者提供公平受教育的机会,用

职业教育助力青年成长成才,更好地实现人生

价值,通过努力奋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中国

特色职业教育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改革

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是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

践和具体体现。

(三)坚持教育公平正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以人

民为中心的教育观的具体体现。职业教育必须

坚持公平正义,这不仅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

的,而且是职业教育终身性和多元性等特性所

决定的。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公平正义,体现了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区别于西方以及旧中国教

育的价值追求,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

育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发展要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使职业教育惠及更多

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比如残疾人、妇女、农民、

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

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

会[13]。他提出要建立覆盖全体劳动者、贯穿劳

动者人生各个阶段以及适应劳动者多样化需求

的职业教育体系,努力营造人人可学、时时可

学、处处可学的社会教育环境。为使教育体现

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加大对

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

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4]。“国

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

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

学条件。”[15]可见坚持公平正义是习近平关于职

业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价值追求。

(四)坚持育才德技双修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是首要、是方向,

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

用得其所[16]。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不

仅要以培育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而

且更重要的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中

39

第46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国特色职业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

统领,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育,在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

加强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责任意识

和诚实守信等职业素养的培育,使他们成为新

时代有理想、肯奋斗,有本领、敢担当,有能力、

善作为的时代新人。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

型人才既要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

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又具备过硬的技术技能专

长,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

献自己的才干。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

的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了我国职业教育的

时代特征、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深刻回答了我

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他关于职

业教育的主要论述具有深远的政治价值、丰富

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实践价值。

(一)深远的政治价值

政治价值是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心

理深层次含义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

教育重要论述的政治价值主要表现在政治定位

和政治指导两个方面。一是对职业教育的政治

定位。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

革、大调整,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的历史交汇期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

职业教育必须努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

务,努力践行新教育理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培养民族复兴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培养什么

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我国职业

教育“谁来办”“怎么办”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明确了政治目标、政治方向、

政治定位。二是对职业教育的政治指导。习近

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快职业教

育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加大

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技能型社会,打造过硬

技能人才队伍,在制度创新、资源投入方面给予

更多的支持,推进职业教育从数量规模型向质

量效能型转变,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尊重技术技能人才,

提高其社会地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民

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人才和智力支撑[17]。这一

系列指示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推进职业

教育建设发展提供了政治指导和根本遵循。

(二)丰富的理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许多

新观点、新论断,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让每个人都有公平受

教育的机会,使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其全力促进教育公平,为青年提供成才渠道等职

业教育重要论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宗

旨、目标和任务的发展和完善。新中国成立以

来,党中央一直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大

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

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战略思维、全局思维、

创新思维,全面谋划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将职业

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紧密联

系在一起,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办学体制机

制、产教融合、就业政策等作了新的战略调整部

署,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理论。

(三)重要的实践价值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

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

的重要论述客观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当前面临

的现实问题,并为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困境提供

了解决思路和办法,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

展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是指导职

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认真总结

历史经验,围绕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

系这个重大问题,做了全面深入而又具体的论

述,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

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国家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

普通教育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

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推动校企合

作、产教融合,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二

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发展。习近

40

第47页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年第2期

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

导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明确指出职业

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完善现代职业

教育制度,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走“面向市

场、面向多元”产教融合办学之路,实现职业教

育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些重要论述有效

地指导了我国职业教育建设发展。三是指明了

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面向未来,我国仍然

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城乡建设发展和

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一系列问题较为突出。习

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

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

大国工匠。因此职业教育大有可为。”[18]职业教

育必须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满足人民

群众期待,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际

地位发挥重要作用,在振兴实体经济、建设制造

强国、助力乡村振兴和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五、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

论述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高度和长远视角对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重大理论和实

践问题作出科学回答,深刻阐明了未来职业教

育发展趋势和目标方向,为做好新时代职业教

育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一)加强顶层设计,立起职业教育“四梁

八柱”

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

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各级党委

和政府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规划设计者,

要依托区域优势建设支柱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人力资源供给基地、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基地,使

技术技能人才有更多的学习实践平台,实现技

能人才的全面发展、全面成长。2014 年 6 月,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

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架牢职业教育改革发

展的“四梁八柱”。职业院校作为办学的主体,

要面向适合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学生差异、学

校实际“四梁”需求,在体制机制、专业、课程、教

师、培养模式、硬件设施、文化氛围和质量保障

等“八柱”方面深化改革。以专业和课程为主要

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心中有学生、脑

中有社会、胸中有国家战略的教师。

(二)完善教学体系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产

教深度融合

2022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

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9]。高质量的职业

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中职—高职

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发展,完善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模式。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立足

本省、本地区实际,建设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本

区域产业发展、普职融通、初中高衔接、产业与

教育互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要加强职业

教育规划,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

职业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

设、就业需求、产业结构、产能转型升级等同步

同向规划,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适

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要深化职业教育体制

机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建立多层次联动人才培

育平台。推动职教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校

企深度合作、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建立政

府、院校、行业、企业联动机制,在社会服务、人

才培育、产业研发、项目建设等方面创造合作条

件。三要优化课程设计,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

建立企业人才培育合作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

与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在课程设计、技

术学习、实训要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职业

院校开展密切合作。

(三)坚 持 立 德 树 人 ,提 高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质量

20 世纪 80 年代,保罗·罗默在内生经济增长

理论中提出,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升级是支撑国

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20]。职业教育是

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支撑,肩负培养时代新人的

重要使命,因此应坚持以立德树人筑牢新时代职

业院校发展之本,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把思想教

育与技能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政教育融入课

41

第48页

2023年第2期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程教育、项目开发、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大力弘

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创新精神。将校园文化

与企业优秀文化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把

提高核心素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指标。一是

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好教学标

准质量关口,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

专业,健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训结合的育人

体系,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二是提高

管理水平,加强学校和师生规范管理,建设“双师

型”教师队伍,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提高专

业、师资、资金、学生、设备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

水平。三是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方式。借鉴国内

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新型学徒制、复合

型人才培育经验应用于教学实践,与企业开展定

向人才培训、设计培训方案、实训基地等合作,采

取规模化、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职业能

力培训方式,创新职业教育培育模式和机制,提

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

(四)深化职普融通渠道,拓宽职业教育多

元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

大有可为”[21]。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新的

历史跨越,职业教育越来越有底气和自信,职教

生也有了更宽广的梦想舞台,这都源于国家对职

业教育的大力发展。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

出,“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

体制。”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大力

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一是完善职

业教育招考制度,打通职教学历提升通道。改革

职业教育招生制度,通过职教高考把中职、高职、

职业本科教育衔接起来,在教学体系建设、教学

内容、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沟通协调,使学生进

入高等职业院校后能选择对应专业继续深造,中

职、高职院校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就业或继续通过

职教高考提升学历。二是健全普职融通制度,打

通职校发展壁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

报告中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

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

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2]

职业教育与普通

教育的融通,主要在课程资源共享和学生双向流

动中进行,职业院校可借鉴普通高校先进管理理

念、优秀教师和理论知识资源来促进职业教育改

革发展。普职融通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学

生面临学历“天花板”的问题,在保证教育质量的

前提下,畅通职校与本科院校的融通渠道,实行

质量体系认证和学历学分资质认证,为职业院校

学生创造更多的、更优质的受教育机会,实现专

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学历教育有效衔

接。三是健全以能力为核心的资历认证制度,打

通统一就业通道。当前唯学历论依然非常普遍,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学历不高,导致被学历挡在就

业“门外”。改革选人用人标准和制度规定,淡化

片面以学历选人用人规定,实行不同层次的能

力、技术、职业资质认证,将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

主要标准,使职校生在招聘、晋升、考核和管理等

方面得到公平待遇,在相同领域享受同等权利。

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增强学生

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使职业院校学生与普通

院校学生文化知识储备和通识素养更加相近。

注 释:

①1975—1982 年习近平同志先后在清华大学学习,国务

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任职,在此期间关于职业

教育的论述本文未计入统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 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J]. 当代党员,2021(7):3-6.

[2]国务院 .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 2025》的通知

[EB/OL].(2015-05-19)[2023-03-14].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3]党建网 . 习近平谈怎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EB/OL].

(2020-12-15)[2022-12-19].http://www.dangjian.cn/

shouye/dangjianyaowen/202012/t20201215_5884738.sht⁃

ml.

[4]新华网 . 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两亿人[EB/OL].

(2022-06-04)[2023-03-04].http://www.news.cn/poli⁃

tics/2022-06/04/c_1128712191.htm.

[5]锻造大国工匠 奠基中国制造——新中国 70 年职业

教 育 改 革 发 展 历 程[N]. 中 国 教 育 报 ,2019 -

09-27(1).

42

第49页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3年第2期

[6]习近平 .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 西部大开发,2012

(9):109-112.

[7]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174.

[8]闽江学院师生代表讲述心声——办学与成长,但求

适应社会需要[N]. 光明日报,2021-03-31(9).

[9]习 近 平 . 之 江 新 语[M]. 杭 州 :浙 江 人 民 出 版 社 ,

2007:21.

[10]梁宁森,梁宇坤 . 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

科学内涵与指导作用[J]. 观察与思考,2020(11):

46-51.

[11]习近平 . 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 加快推进“四个率

先”努力开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

大 都 市 建 设 的 新 局 面[N]. 解 放 日 报 ,2007 -

05-30(1).

[12]人民网 . 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

示[EB/OL](. 2014-06-24)[2023-03-04].http://cpc.

people.com.cn/n/2014/0624/c64094-25189804.html.

[13]白强 . 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内在逻辑

与思维特征[J]. 职业技术教育,2018(13):6-12.

[14]新华网 . 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让每个人都有

人生出彩机会[EB/OL].(2014-06-23)[2023-03-

0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3/c_

1111276223.htm.

[15]新华网 . 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

重 要 讲 话[EB/OL].(2015-11-28)[2023-03-04].

http://www. xinhuanet. com / politics / 2014-06 / 23 / c_

1111276223.htm.

[16]国务院 .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全 文)[EB / OL].(2014 - 05 - 05)[2023 -03-04].

http://www. gov. cn / xinwen / 2014 -05 / 05 / content_

2671258.htm.

[17]新 华 网 . 习 近 平 对 职 业 教 育 工 作 作 出 重 要 指 示

[EB/OL].(2021-04-13)[2023-01-04].http://www.

xinhuanet. com / politics / leaders / 2021-04 / 13 / c_

1127324347.htm.

[18]习 近 平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我 支 持 你 们 ![EB/OL].

(2019 - 08 - 22)[2023 - 02 - 14]. https://news. eol. cn /

yaowen/201908/t20190822_1679264.shtml.

[19][21]国务院 . 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

示[EB / OL].(2021 - 04 - 13)[2023 - 02-14]. http://

www.gov.cn/xinwen/2021-04/13/content_5599267.htm.

[20]蒋士会,张钰与 .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五重逻辑”[J]. 教育与职业,2023(5):29-36.

[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

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2023-03-04].http://www.gov.cn/xin⁃

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Practice Path

LIU Yuqing, LI Tiejun

(Zhangjiajie Aviation Indu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angjiajie 427000,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roposed a series of new ideas, new theories, and new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oundly elaborating the ess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ying the realistic origin, historical context, and core connotation of Xi'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deeply grasping its practical value, and scientifically applying it to guide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Xi Jinp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historical context; practice path

(责任编辑:薛卉桐)

43

第50页

第23卷第2期

2023年4月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l.23 No.2

Apr. 2023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

我国学习型城市研究热点、主题演化与展望

李名梁 1,2

,欧灵桐 2

(1. 伊犁师范大学 霍尔果斯商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2.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商学院,天津 300204)

摘 要:以“学习型城市”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运用 BICOMB 2021 软件和

SPSS 25.0 软件,对该关键词下的 342 篇相关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共词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以归纳总

结出当前我国学习型城市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主题演变趋势,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展望。结果表明:相关研

究呈现波动式增长态势,形成了终身教育研究、学习型城市指标体系构建、学习型城市建设成功经验研究

等十一个热点主题;“学习型城市”“终身学习”等关键词是高频次出现的关键词;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逐

步发展、深入研究和总结回顾四个阶段;内容主体呈现从宏观向微观的趋势,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学习型

城市建设模式。根据对已有核心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建议未来学习型城市相关研究领域能够提高终

身学习理念与学习型城市的契合度,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合作研究机制,进一步推动学

习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关键词:学习型城市;知识图谱;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研究热点;主题演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章编号:2096-6725(2023)02-0044-10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03/j.cnki.jniit.2023.02.006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落实我国基层精神文明

建设、满足城市居民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途径,

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助力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我国核心竞争

力、塑造学习型大国良好形象的必由之路。教

育部等七部门早在 2014 年就发布《关于推进学

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1],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全民终身学习作为城市发

展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我们必须

继续推动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

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随着国家政策的陆续

发布和实践探索的稳步推进,学习型城市相关

议题不仅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也越来越成为

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中国知网上与学习型

城市相关的 342 篇核心期刊文献的关键词作为

样本数据,运用 BICOMB 2021 软件和 SPSS 25.0

软件进行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梳理出国内学习

型城市研究领域的研究概况、研究热点和主题

演化,从而形成整体性认识,以期为后续学习型

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

导,助力我国学习型城市研究继续朝高质量、高

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来

源,对“学习型城市”这一主题关键词进行高级

收稿日期:2023-04-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制度困境视角下全球投资治理变革的中国方案研究”(编号:22BGJ027)。

作者简介:李名梁(1976—),男,湖北黄石人,伊犁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与人力

资源管理、国际商务管理、智库治理。

44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