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筑》2024年第04期

发布时间:2024-5-0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福建建筑》2024年第04期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本期 圆园24 年 4 月 1 日出版穴月刊雪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谢益人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戴益华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主 编院 张建勋副主编院 蔡雪峰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
[展开]
《福建建筑》2024年第04期
文本内容
第8页

员怨愿猿 年 员圆 月创刊

本期 圆园24 年 4 月 1 日出版

穴月刊雪

编委主任院 张建勋

副 主 任院 高起荣 蔡雪峰 王宗成

林卫东 夏 坚 祁 皑

谢益人

编委委员院 渊以姓氏笔画为序冤

王 耀 宁茂权 李 川

肖 伟 苏友佺 张 蔚

张天宇 陈 群 陈仲光

林功丁 林洪钟 林锡安

林能影 周庆峰 郑锦民

赵士怀 柳德宝 高学珑

黄 琰 黄汉民 黄尚敏

黄春风 黄清和 黄冀卓

梁章旋 程宏伟 谢勇成

曾志攀 蔡永太 潘庆建

戴益华

主管单位院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院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

主 编院 张建勋

副主编院 蔡雪峰

出版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本期执行编辑院 朱晓慧 杨素平 黄新新

本期学术编辑院 庄金平

发行单位院 叶福建建筑曳 编辑部

地 址院 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 188 号

电 话院 园缘怨员原愿苑愿缘缘猿缘愿 15392051506 18105919152

邮 编院 猿缘园园园员

学会网址院 澡贼贼责押 辕 辕 www.fjtmjzxh.com

投稿网址院 www.fjjz.cbpt.cnki.net

耘原皂葬蚤造院 枣躁躁扎缘员愿岳员远猿援糟燥皂

印 刷院 福州华厦彩印有限公司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院 悦晕猿缘-员员圆园 辕 栽哉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院 陨杂杂晕员园园源-远员猿缘

国外总发行院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渊北京 苑愿圆 信箱冤

广告经营许可证院

猿缘园园园园源园园源猿园

本期定价院 10援园园 元

莆田市木兰溪玉湖新城段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探析 吴腾达(1)

新时代背景下宁德市金塔组团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实践路径探析

陈诗源(6)

规划选择视角下的健康城市实践比较与分析

要要以加拿大温哥华和中国厦门为例 周 歆(10)

基于多源数据视角下的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宋雨璇 刘 静(14)

重点帮扶村规划引导贫困地区乡村发展路径探究

要要以布拖县洛奎村为例 陈 雪(21)

野双碳冶目标下的邵阳桃花新城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究

吴维帅 欧阳效福 孙锦海 牛子慧(25)

基于古城文化基因提取与特征识别的漳州修文路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张 健(32)

厦门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林前综合体的在地性塑造探究

郑颖娜(38)

圆园24窑04

总第 310 期

中 国 期 刊 网 窑 中 国 学 术 期 刊 光 盘 版

中 国 叶 中 文 科 技 期 刊 数 据 库 曳 入 编 刊 物

福 建 省 第 一尧 二 届 优 秀 科 技 期 刊

首 届 全 国 建 设 行 业 优 秀 期 刊 一 等 奖

福建省科协连续七届优秀科技期刊奖一等奖

一尧城乡规划与园林规划

二尧建筑设计与建筑理论

第9页

闽江流域民间古厝遗存野洋厝壳冶民居的数字化保护与转化应

用研究 李云琦 钟 艳 蔡贤伟(44)

惠安石厝民居的审美文化研究 魏 峰 陈 莹(48)

某工程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设计探究 宋晓姝(54)

框-剪结构位移型阻尼器减震设计方法研究 乌 兰(61)

某砌体结构老旧房屋的检测鉴定及加固处理分析 张志恒(66)

某既有建筑预制空心板承载安全检测与试验分析

赖春健 吴敬虔 吴景昆 胡建民(70)

既有建筑检测鉴定中的新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 杜耀峰(73)

一场六馆多塔连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赵 伟(78)

厦门某大底盘双塔复杂超限高层结构设计分析 何 波(86)

高层钢框架要中心支撑结构设计研究 江永奇(95)

垂直循环类停车设备的风致响应简化分析

高金钊 冀骁文 张玄一 赵衍刚(99)

杭州某工程压力型预应力抗浮锚杆设计及施工研究

辛德平(106)

树根桩在既有建筑基础加固工程中的运用研究 陈 垦(110)

注浆在桩土共用受力基础中的现场试验研究 张志昊(114)

供水管网计量分区漏损治理探索与实践 林 忠(118)

地铁地下车站水消防系统设计的优化研究 叶 晖(123)

自来水厂叠合式构筑物设计探析 林 榕(127)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机场改扩建工程环境危害识别与

防治研究 刘必丞 蔡彬清(130)

基于AHP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研究

陈雪冰(137)

循环经济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赵鹤晖 赵童飞(141)

基于ISM的老旧厂房再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陈丽丹 邱 栋(145)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目 次 圆园24 年 4 月 1 日 圆园24窑04

三尧 土木工程结构

五尧给排水工程

六尧工程管理

四尧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第10页

圆园24郾04

云怎躁蚤葬灶 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 驭 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Explor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Waterfront Space in the Mulanxi Yuhu New City Section of Putian City WU Tengda(1)

Analysis on Ningde City Jinta group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facilities layout practice path Under the new era background

CHEN Shiyuan(6)

Plan for Health: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Healthy City Practice between Vancouver and Xiamen ZHOU Xin(10)

Study on the Vitality Enhancement Strategy of Xiamen Shanhai Fitness Trail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source Data

SONG Yuxuan LIU Jing(14)

Exploring the path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guided by planning in key support villages

要要Take Luokui Village in Butuo County as an example CHEN Xue(21)

Research on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detailed planning method of Shaoyang Taohua New Town under the goal of \"double-carbon\"

WU Weishuai OUYANG Xiaofu SUN Jinhai NIU Zihui(25)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y of Xiuwen Road Based on Cultural Gene Extraction and Feature Recognition of the Old

Town of Zhangzhou City ZHANG Jian(32)

Explora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Shaping of the Linqian Complex in the Xiamen Xin Dian Affordable Housing Metro Community

ZHENG Yingna(38)

Study on the digital protection and propagation path of Yangcuo Shell residential houses in Minjiang River Basin

LI Yunqi ZHONG Yan CAI Xianwei(44)

A study on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Hui蒺an stone house dwellings WEI Feng CHEN Ying(48)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prefabricated concrete external wall panels for a certain project SONG Xiaoshu(54)

第11页

Research on Design Method of Frame-Shear Structures with displacement based dampers WU Lan(61)

Analysis of Inspection, Appraisal and Reinforcement Treatment of an Old Masonry Building ZHANG Zhiheng(66)

Safety inspectio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prefabricated hollow slabs in an existing building

LAI Chunjian WU Jingqian WU Jingkun HU Jianmin(70)

Applica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w Technologies in Existing Building Detection and Appraisal DU Yaofeng(73)

Study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a six-tower connected structure ZHAO Wei(78)

Analysis on the Design of complex high-rise structure with large chassis and twin towers in Xiamen HE Bo(86)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concentrically braced frame of steel tall building JIANG Yongqi(95)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Wind-induced Response of Vertical Circulating Mechanical Parking System

GAO Jinzhao JI Xiaowen ZHANG Xuanyi ZHAO Yanggang(99)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pressure-type anti-floating presterssed anchor for a project in Hangzhou XIN Deping(106)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ree root pile in the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of existing buildings CHEN Ken(110)

Field test study of post-grouting in pile-soil shared force foundation ZHANG Zhihao(11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leakage control in metering partition of water supply pipe network LIN Zhong(118)

Study On Optimization of Fire Protection Water Supply System for Underground Subway Station YE Hui(123)

Analysis on the Design of Superimposed Structures in Waterworks LIN Rong(127)

Research on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of environmental hazards in airport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s based on AHP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LIU Bicheng CAI Binqing(130)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st of Assembly Building Project Based on AHP CHEN Xuebing(137)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Circular Economy in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ZHAO Hehui ZHAO Tongfei(141)

ISM-based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ld Plant Reuse CHEN Lidan QIU Dong(145)

第12页

2024 年第 04 期

总第 310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4·2024

Vol·310

莆田市木兰溪玉湖新城段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探析

吴腾达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滨水空间是承载着人们生活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当前,许多地区通过滨水复兴,恢复临水区域公共活力,提升

城市的品质。 为此,以莆田市木兰溪玉湖新城段堤岸生态修复提升工程为例,通过调查分析现状以及剖析现状场地问

题,探讨防洪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要素。 通过设计原则的制定、堤岸的整治策略、堤岸景观空间的打造、建筑物构筑物

的地域性文化融入等多方面对防洪滨水空间进行探究,使得防洪防汛由功能化转向景观化,营造功能景观为一体的现

代滨水体验空间。

关键词: 防洪滨水空间;堤岸景观修复;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4 - 0001 - 05

Explor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Waterfront Space in the Mulanxi Yuhu

New City Section of Putian City

WU Tengda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uzhou 350001)

Abstract:Riverside spaces are carrying people?s lives and social activities. Currently, many regions are revitalizing waterfront areas, restoring public vitality in waterfront area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ities. Therefore,This paper takes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nhancement project for the dike shore of the Mulanxi Yuhu new city section in Putian city as an example.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ssecting the problems of the site, it explores the elements of landscape design in flood control riverside spaces. It

delves into the subjec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design principles, the rectification strategies of the dike, the creation of dike landscape

spaces, the incorpor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to the architecture, etc. This turns flood and flood control from functionalization to landscape

- oriented, creating a modern riverside experience space that combines functionality and landscape.

Keywords:Flood control riverside space; Dike landscape restora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作者简介:吴腾达(1991. 03— ),男,工程师。

E-mail:360161755@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8 - 01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已经扩展

到滨水区域,形成了多样化的滨水空间。 美国建筑师

查尔斯·摩尔认为:“滨水系统是逃离拥挤的、压力锅

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

吸新鲜空气的疆界机会。”

[1]因此,有效利用和提升滨

水空间,对于促进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城市形

象,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在实际项目中,由于建设周期短,注重工程

防洪方面的考虑,导致滨水空间与人们生活休闲需求

存在差异。 在二、三线城市的滨水空间样貌调查中,

常会碰到以下几个问题:①滨水空间的形式单一环境

景观效果不够突出;②场地生态多样性缺乏考虑,湿

地功能和生态功能欠缺;③防洪功能削弱了活动空

间,浪费土地资源;④历史文脉未得到传承,缺少场地

地域性等。

因此,本文将通过实地勘察、方案设计以及工程

细部的解决、最终呈现的效果等方面,来探索如何将

景观理念与实际相结合。

1 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案例

现代滨水空间的再开发与利用在国外已持续了

近百年,霍伊尔等 1988 年编写了《滨水区更新》,对这

一开发现象进行了全面分析。 该书收录的文章着重

对滨水区开发的驱动因素和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矛盾

第13页

· 2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进行概括,同时针对北美的一些开发现象进行总体介

绍,并对一些个案分析[2]

近年来,随着城市品质要求的提升和生态观念的

加强,在国内外滨水空间实践案例越来越多,旧有滨

水区域也得到改造与提升。 例如,纽约长岛的猎人角

南海滨公园,通过废弃工业场地,改造为一个全新的

可持续性且亲近自然的休闲场所;新加坡碧山公园,

设计拆除原有公园的硬质防汛挡墙,并采用柔化堤岸

拓宽河道等手段,对河岸进行改造,创造高质量公共

空间。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则将食物生产、防洪防

汛、水净化和生物栖息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集多

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系统。 因此可见,设计不仅需要考

虑原有需求如防洪功能,还应兼顾自然环境修复、文

脉传承等方面。

2 莆田市木兰溪玉湖新城段滨水空间分析

2. 1 木兰溪玉湖新城段现状概述

木兰溪玉湖新城段堤岸生态修复提升工程项目

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拱辰办张镇村。 该项目范围西起

岳公桥,北临滨溪北路,东到木兰溪大桥,南至木兰溪

南岸堤顶路。 其主要针对左堤岸迎水坡、堤岸迎水面

滩地、堤岸背水坡与滨溪北路间的绿化带,以及木兰

溪右岸景观的岸坡,进行改造和提升。

景观面积约 25 万 m

2

,作为城市远期中央综合商

贸景观核心区,在丰富两岸风貌,优化城市形象和增

加区域价值方面具有意义,如图 1 所示。

图 1 项目基地区位

2. 2 木兰溪玉湖新城段基本特征

根据场地调研,用地限制复杂且多样,总结出以

下三大特征:

(1)基础复杂———软基上做景观

木兰溪玉壶新城段为木兰溪截弯取直段,处于

沿海淤泥地质主要土层为:根植土层、粘土层、淤泥

质土层、淤泥层、含泥中细沙层、淤泥夹沙层、沙卵石

层和残积土层,土层复杂且层厚变化大[3]

。 河道选

用结构为“混泥土联锁块软体排结构” 地质情况较

软;堤坝为条石干切护坡,内填土夯实。 堤坝剖面如

图 2 所示。 为避免开挖造成原有结构的破坏,景观

工程提升在设计的形式与结构的选用上,提高了难

度与要求。

图 2 堤岸剖面示意图

(2)狭长地形———场地割裂化严重

场地特点呈带状,用地狭长,可改造的平坦腹地

较少。 整体场地以防洪堤为中心,分为迎水坡与背水

坡两部分。 迎水坡高差约 4 m,背水坡堤底为滨溪

路,堤顶为防汛步道,两者高差约 3 m。 堤坝的高差

割裂了城市与水域的联通,尽管提升了防洪功能,但

同时也降低了滨水景观利用率,如图 3 ~ 图 4 所示。

图 3 迎水面现场照片 图 4 背水面现场照片

(3)防洪要求———硬性条件的限制

现状防洪堤防洪要求为 100 年一遇标准设计,防

洪挡墙有直立式挡墙,干切毛石护坡等多种形式。 堤

坝本身作为防洪需求,不得对坝体原有结构进行改

造,背水坡防洪挡墙阻碍了良好的景观视野如图 5 ~

图 6 所示。 同时,迎水面过洪峰时水位高差达到 6 m,

河道泄洪时造成的迎水面破坏,也成为设计需要考虑

的要点。

图 5 木兰溪防洪挡墙

背水坡照片

图 6 木兰溪滨西路

背水坡照片

第14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吴腾达·莆田市木兰溪玉湖新城段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探析 · 3 ·

3 莆田市木兰溪玉湖新城段堤岸生态修复

3. 1 堤岸生态修复原则

(1)低维护原则

建成的公园需持久运行,后期的植被维护、照明

能耗,园区的清洁,物料的更换等,均会产生高额的维

护成本。 因此,在设计中,应该选用低维护强的本土

植被和耐久抗污的材料,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与人员活

动路线,尽量减少已经建设部分的基础改动,避免过

度设计。

(2)生态原则

滨水区域就是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并回归大

自然之地,设计中应该多采用旱溪、植草沟、透水砖、

雨水花园、水生花镜等柔化堤岸的手法,创造自然基

底,构建适合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3)人本原则

作为公共空间,不能只满足防汛要求,还需注意

应以“人” 为本。 要通过设计宜人的尺度与空间,吸

引周边人群生活游憩放松,同时设置多样化的空间功

能,满足不同年龄层的需求。

(4)地域文化性原则

地域文化的融入,能有效提升场地的质量与品

味,形成场地的记忆点。 公园紧紧围绕莆田治水文化

主题,建筑、构筑物融入莆田特色,彰显出公园的文化

底蕴。

3. 2 滨水空间景观构建

基于对现场的分析以及对现场交通情况、周边水

系环境、土地情况等多项评估,场地致力于营造“一

带”“两坡”“四片区”的现代治水主题公园,总体建成

效果如图 7 所示。

图 7 项目航拍鸟瞰

3. 2. 1 “一带”———莆田治水文化长廊活力带

原始防汛道路使用功能单一,仅为堤岸防汛时巡

护车辆的使用,场地缺少休憩空间。 设计利用现状堤

顶防汛步道,结合防汛的功能要求,将防汛步道与场

地空间进行串联,将其打造为一条集漫步、骑行、休

闲、防汛为一体的健康漫步道路。

通过对背水坡局部腹地较大的空间进行改造,点

缀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文化长廊,为周边市民散步休

闲提供观景空间,展示莆田 20 年现代文化的治水历

程。 同时,体验滨水骑行乐趣并俯瞰木兰溪滨水景观

全貌,丰富堤岸防汛路的使用功能,如图 8 所示。

图 8 提升后堤顶路,多样化的休憩空间

3. 2. 2 “两坡”———城市背水坡与迎水坡的综合修复

3. 2. 2. 1 城市背水坡修复实践

(1)稳定边坡加厚背水坡坝体覆土

利用市政道路与堤顶道路的高差,将原有下陷的

道路部分进行利用,将直平式的边坡地形调整为高低

起伏的地形,减缓地表径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如图

9 所示。

图 9 背水坡改造剖面图

(2)恢复草坪灌木与土壤形成的土壤生物体系

植被选用紫穗狼尾草、细叶芒、翠芦莉、巴西野

牡丹等低维护、抗性强、观赏性好的植物品种,配上

黄花风铃木、桂花、福建山樱花等小乔木,点缀背水

第15页

· 4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坡,形成低木、草藏、灌木植被组团,恢复植物地被,

改善生态环境。

(3)丰富背水坡生境

结合打造雨水花园、城市旱溪、生态洼地等设施,

通过旱溪的蓄水功能及雨水就地下渗设计,缓解城市

道路暴雨时的排水压力,为昆虫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

环境,如图 10 所示。

图 10 改造后城市旱溪实景和雨水花园

3. 2. 2. 2 堤岸迎水坡修复实践

场地硬质驳岸使用固土网格进行覆土。 选用波

斯菊、柳叶马鞭草、孔雀草等耐贫瘠植浅根系的植

被,装点硬质驳岸,避免驳岸水土流失,视觉上遮挡

和弱化硬质结构,同时为生物栖息提供场所,如图

11 所示。

图 11 迎水坡改造前与修复后的实景

3. 2. 3 “四片区”———多维度打造滨溪体验空间

(1)生态岸线体验空间

在临溪岸线区域进行再野化设计,保留和补植芦

苇群落,营造芦苇为主的水岸飘带,保持岸线与溪水

之间的水土,增加水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2)金沙水岸活力体验空间

根据行洪要求,针对性打造不同品类的滨水空

间生态。 在行洪滩地区域以自然生态为准则,减少

构筑物和大型植被的设计,以缀花草坪亲水步道为

主。 滨水区域视线设计开敞,将外围景色借入滩地

内,打造自然野趣、适合露营郊游的水岸空间,如图

12 所示。

图 12 迎水面行洪滩地修复后景观空间

(3)城市广场集散空间

堤内以城市广场为依托,利用堤坝高低差,打造

滨溪路集散广场和滨溪路纪念广场。 上下两广场营

造独特的滨水体验氛围,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奠基纪

念石,等景观节点,让市民更好地了解木兰溪治水文

化,如图 13 ~ 图 14 所示。

图 13 木兰溪上广场休息空间与奠基纪念石

图 14 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前景观空间

(4)旭日升明木兰文化墙展示空间

通过利用原防洪挡墙,营造木兰溪水韵长线文化

墙。 以木兰溪治水主题志,向市民展示整条木兰溪沿

线风光。

(5)局部地区

结合原场地水文观测台,以沙滩绿岛、茅草屋等

主题营造,体现城市亲水文化。 增加居民滨水的活动

休闲空间,感受傍水听风,观景玩沙的乐趣,拉近城市

居民与自然的距离,创造和谐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

如图 15 所示。

第16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吴腾达·莆田市木兰溪玉湖新城段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探析 · 5 ·

图 15 设计效果与实景

3. 3 滨水空间特色塑造

3. 3. 1 地域名片———构筑物的改造与提升

文化廊架采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形式,以传统莆

田建筑地域风貌为创作原型,选用橘红色钢管、白色

钢柱等现代材料,将结构与传统新式融合在形式与文

中,达到立体统一的效果。

水闸在原有功能基础上,对外立面造型进行改

造。 增加莆田特色塔顶,屋面采用红色琉璃瓦,立面

镂空处增加莆田传统花格窗,与周边构筑物遥相呼

应,如图 16 所示。

图 16 改造后水闸和廊架实景

3. 3. 2 地域名片———木兰溪治理展示馆

莆田传统民居屋顶造型多为悬山顶,硬山次之。

屋脊呈马鞍状向两端脊头起翘,尾部开双叉或者三叉

形似飞燕尾巴,故称为燕尾脊又称武脊。 民国之后,

民居屋脊多采用文脊,脊头型如古装戏文生带的生

巾,故称生巾脊[4]

。 展示馆建筑物屋顶吸收莆田民居

特色,主体立面形成具有莆田特色的中高两低的“三

川脊”屋顶。 同时结合“双坡曲” “生巾脊”等传统建

筑元素,以呈现展示馆端庄典雅的气质。

主立面利用现代手法,表达传统构造方式。 充分

利用当地的石材、红砖和木材质,吸收莆田当地传统

民居中青石砌筑墙脚、逐渐收分的墙裙、丰富的白灰

红砖及窗花等元素,用充满韵律感的凹凸立面肌理,

营造精致而又淳朴的立面形象,如图 17 所示。

图 17 具有莆田地域风格的木兰溪治理展示馆

展示馆的精神核心,是对外展示木兰溪“变害为

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的全过程,旨在向市民生动

呈现莆田治水史,铭记来之不易的治水过程和成果。

如图 18 所示。

图 18 展览馆内部实景

4 结语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水空间的提升,是体现城

市形象的载体,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空间品质。 堤岸空

间的改造与生态的修复,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

社会效应。 本文通过设计原则的制定、堤岸的整治策

略、堤岸景观空间的打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地域性文

化融入等方面,对防洪滨水空间行探究。 通过以上探

究和实践,将防洪滨水空间从功能化转向景观化,不

仅能提升城市形象,还为人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

体验。

参 考 文 献

[1] 甘灿.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2007.

[2] 饶丹. 城市滨江堤岸空间的环境设计研究[D]. 武汉:华

中科技大学,2004.

[3] 陈发勇. 混凝土联锁块软体排在木兰溪下游防洪一期工

程旧河整治中的应用[J]. 水利科技,2003(03):42 - 44.

[4] 林顺福. 莆田传统建筑特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J]. 福建

建筑,2022(12):44 - 48.

第17页

2024 年第 04 期

总第 310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4·2024

Vol·310

新时代背景下宁德市金塔组团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布局实践路径探析

陈诗源

(宁德市城建集团博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宁德 352000)

摘 要: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事关社区居民医疗健康服务需要,事关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资源的合理

配置,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在点、量、质方面的供给,达到设施建设投入最少、服务效果最好的目的。 以宁德市“金塔

组团生活圈”为例,运用 GIS 综合交通网络构建、设施服务区分析和最小化设施点数模型等技术,对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布点进行定量优化、建立数据库,并就优化前后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表明,运用量化技术得到的设施布点,其完整

性、便利性得到明显提升。 该研究是探求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点实践的新路径,为今后走好“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

市为人民”的人性化、数字化规划之路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布局优化;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定量分析技术;城市体检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4 - 0006 - 05

Analysis on Ningde City Jinta group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facilities layout practice path

Under the new era background

CHEN Shiyuan

(Ningde Urban Construction Group Bochua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Ningde 352000)

Abstract:The layout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facilities is related to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need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communities. To achiev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nhance the supply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facilities in terms of point, quantity, and qualit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minimum investment in facil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best

service effect. Taking the \" Jinta Cluster Living Circle\" in Ningde City as an example, using GIS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facility service area analysis, and minimum facility point model, quantitative optimiza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facility

layout was carried out, a database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leteness and convenience of facility layout obtained by using quantitative technology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a new path for the practical deploy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facilities,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future humanized and digital planning path of \" people's cities, people's construction, and people's cities for the people\" .

Keywords:Putting the people at the center; Layout optimizatio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faciliti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iques;

Urban physical examination

作者简介:陈诗源(1987. 01— ),男,工程师。

E-mail:417672388@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8 - 09

0 引言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不仅事关社区居民医疗

健康服务需要,而且关系着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

展。 在城镇化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

如何科学合理布点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引起社会各界

的广泛关注。 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点,主要按

照生活圈配置的要求以居民点为圆心、以距离阈值为

半径向外画圆进行笼统规划,缺乏考虑道路、河流、自

然山体等因素限制设施的可达性,无法以人使用设施

的便利角度,量化分析评价设施布点合理性。 依据生

活圈理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应以人的

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提升设施在点、量、质方面的

供给,建设更加健康、宜居、公平的城市[1]

。 因此,如

何合理布点社区卫生服务,既能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医

疗需求,减少居民不必要的出行,减少“碳排放”,又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卫生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是人们

普遍关注和探索的方向。

本文基于交通网络构建、设施服务区分析和最小

化设施点数模型等技术,对宁德市“金塔生活圈” 社

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进行优化,达到医疗机构数量最

少、覆盖范围最广、服务质量提升的目的,最大限度满

足人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同时,依据《国

第18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陈诗源·新时代背景下宁德市金塔组团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实践路径探析 · 7 ·

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范》相关指标,对原有布

点和优化结果进行体检评估、量化比较。

1 基本释义

1. 1 生活圈

根据居民的出行时间、设施需求、服务半径等划

分出的居民日常生活空间,它不是一个有明确边界的

空间[2]

1. 2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城市医疗体系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两级服务体系。 在 《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 准》

(GB50180—2018)的规定中,社区级的医疗卫生服务

设施,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以及社区卫生

服务站[3]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 研究对象

宁德金塔组团位于宁德市辖区,沈海高速公路

以东,东湖以南。 随着环三都澳新区的开发建设和环

东湖中心区概念的引入,金塔组团将成为未来城市中

心区的地理中心,其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本文以金

塔组团为研究范围,总用地面积 436. 67 hm

2

,形成 15

分钟生活圈。 其中,现状居住用地 141. 25 hm

2

,包括

4 个行政村与万安社区,现状总人口 3. 5 万人,规划人

口 8 万人。

2.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 GIS 技术和最小化设施点数模型,对社

区卫生服务设施布点进行优化。 首先,利用 POI 数据

获取处理技术,对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现状进行分

析,为优化布点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建立最小化设

施点数模型,求得最优解。 最后,根据最优解,确定社

区卫生服务设施布点服务区,并以体检指标中有效性

和覆盖效率的提升情况,验证优化效果。

(1)POI 数据获取处理技术

采用高德开发平台 web 服务,通过获取 key,爬取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POI 点分布情况,清洗整理数据。

同时,配合现状补充调研、规划资料,收集整理获得社

区卫生服务设施布点的数据。

(2)GIS 构建交通网络分析技术

基于 GIS 平台将准备的数据进行数字化,建立文

件地理数据库,综合考虑道路线形、通畅情况、单行

线、居民步行速度(4 ~ 5 km / h) 等因素,精准构建交

通网络分析模型。

(3)最小化设施点数模型、设施服务区分析技术

采用交通网络,以人步行 5 min、10 min、15 min

距离为规则,构建最小化设施点数模型,计算设施点

最少,覆盖最大优化结果;通过新建服务区网络分析,

量化分析各个设施点覆盖居住用地范围,与总居住用

地进行叠加分析以体检指标为参考,评价设施的服务

水平。

3 金塔组团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现状概述

3. 1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分布情况

金塔组团现状已建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主要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及塔山社区卫生服务站。

已编制《宁德市金塔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托现

状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结合规划人口与用地布局,拟

新增 2 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构建金塔组团社区层级医

疗服务体系,如表 1 所示。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点,

如图 1 所示。

图 1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分布图

表 1 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汇总表

15 分钟

生活圈

设施名称

数量

(处)

位置

建筑面积

(m

2

)

备注

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

1

门诊部 1

金贵路与

梦龙路交

叉口

4385

现状合建

5 分钟

生活圈

塔山社区

卫生服务站

1

社区 1

(塔山村)

— 已建

社区卫生

服务站

1 社区 6 300

社区卫生

服务站

1 社区 7 300

原规划

3. 2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存在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布点,是影响社区居民就医

便利性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当前的金塔

组团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点中,存在布点不合理、数

第19页

· 8 ·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量不充足、使用不方便等问题,导致组团西南部的居

民难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部分社区居民还需到

其他片区就医。

4 金塔组团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优化路径

4. 1 完善不同等级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发,重新构建

生活圈。 以人出行步行时长 5 min、10 min、15 min,结

合金塔组团规划路网、行政界线、自然山体、河流等因

素,重新划定 5 分钟、10 分钟、15 分钟 3 个生活圈,并

按生活圈的三层圈层结构,完善不同等级社区卫生服

务设施。 三层圈层结构如图 2 所示。

图 2 金塔生活圈结构组织图

4. 2 优化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15 分钟生活圈

应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级设施)、门诊部,15

分钟生活圈不需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5 分

钟生活圈宜配建卫生服务站(根据实际情况按需配建

的项目),如表 2 所示。

表 2 生活圈居住配套设施规划建设要求

生活圈级别 设施类型

单项规模

建筑面积

(m

2

)

用地面积

(m

2

)

备注

15 分钟

生活圈

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

1700 ~ 2000 1420 ~ 2860

门诊部 — —

服务半径不宜

大于 1000m,

可联合设置

5 分钟

生活圈

卫生服务站 120 ~ 270 —

服务半径

不宜 300m

4. 3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配置与优化

本次优化,以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问题

为导向,按照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配置要求,基于 GIS

平台建立文件地理数据库,在此框架上建立路网要素

数据集并导入矢量路网、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poi 点等

数据,以居民步行 4 ~ 5 km / h 速度,计算每段路网步

行通行时间,并赋予路网属性。 构建网络数据集,设

置路口转弯,设置连通性,规定线和线端点连通;设置

路网网络通行成本、限制等属性,完成路网交通网络

构建,如图 3 所示。

图 3 路网交通网络图

为保证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达到建设投入最少,服

务效果最好的要求,本次研究尝试引入最小化设施点

数模型,优化配置设施布局。 模型目标是在所有的候

选设施点中,挑选出数量尽可能少的设施,使得位于

设施最大服务半径内的设施需求点最大。

研究以现状卫生服务中心(含门诊部)、塔山卫

生服务站作为设施必选点,以未建设的居住用地配建

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候选点,共可提供 10 个候选点。

加载至新建位置配置单元,所有的居住小区作为需求

点,设置运算参数:问题类型为最小阻抗、阻抗类型为

步行时间、阻抗中断分别为 5 min、15 min,计算出最

优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门诊部)及卫生服务站

的布点位置及个数,模型构建如图 4 所示。

图 4 基于 GIS 构建交通网络模及最小化设施点数模型图

第20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陈诗源·新时代背景下宁德市金塔组团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实践路径探析 · 9 ·

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共设 7 个,其中 2

个站点为保留现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塔山卫生服务

站,卫生服务中心能辐射服务到社区 3 ~ 6,不需要重

复设置设施,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撤销 1 处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近的规划卫生服务站(位于社区

6),调整 1 处规划卫生服务站位置(位于社区 7),新

增设 4 处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独立占地,

卫生服务站结合出让的居住用地配建,以图标方式控

制,优化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布点及列表,如表 3 和

图 5 所示。

表 3 优化后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汇总表

十五/ 十分

钟生活圈

设施名称 设施位置

建筑面积

(m

2

)

备注

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

金塔组团 4385 保留

五分钟

生活圈

卫生服务站

塔山卫生服务

站(社区 1)

— 保留

社区 1 270 新增

社区 2 270 新增

社区 6 300 撤销

社区 7 300 调整

社区 8 270 新增

社区 9 270 新增

图 5 优化后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点图

4. 4 构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数据库

构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点数据库,地图投影与

分带采用“高斯 - 克吕格”投影,采用国家标准分带,

并采用地理数据库形式进行表达。 平面坐标系采用

“国家 2000 坐标系”、高程标准采用“1985 国家高程

基准”。 数据库组织采用数据库 - 要素集 - 要素集 -

要素的组织管理方式,形成数据库文件,为下一步深

入研究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提供数据支撑。

4. 5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评估管理

通过对原设施布点及优化后卫生服务设施布点

进行网络分析,新建服务区,加载卫生服务设施点,同

时设置服务区的属性,阻抗分别为 15 min、5 min。 采

用 Network Analyst 中求解功能的运算,得到设施服务

区,并基于 GIS 平台与居住用地叠加分析,定量分析

设施覆盖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评估管理,如图

6 ~ 图 8 所示。

图 6 优化后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15 分钟覆盖图

图 7 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设施 15 分钟覆盖图

图 8 设施服务区覆盖模型构建图

对比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优化前后的覆盖率,发现

优化后,设施覆盖率从 51. 2% 提升至 81. 2% ,达到体

检指标的标准值要求;且设施的完整性及便利性也得

到明显提升,设施服务供给更加合理、高效,为居民提

供了更为强大的健康保障。 具体对照情况如表 4 ~

表 5 所示。

(下转第 20 页)

第21页

2024 年第 04 期

总第 310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4·2024

Vol·310

规划选择视角下的健康城市实践比较与分析

———以加拿大温哥华和中国厦门为例

周 歆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0)

摘 要:《温哥华健康城市战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社会发展部分的具体阐述,而《健康厦门行动》是为防治城市居

民慢性病而编制的行动计划。 依据倡导性规划的规划选择模型,结合健康城市的具体实践,分析比较温哥华和厦门在

健康城市规划编制上的异同,从中探讨厦门在编制健康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政策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健康城市;温哥华;厦门;倡导性规划;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4 - 0010 - 04

Plan for Health: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Healthy City Practice between Vancouver and Xiamen

ZHOU Xin

(Xiame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Xiamen 361000)

Abstract:The \"Vancouver Healthy City Strategy\" delves in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spec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ontrast,the \" Healthy Xiamen Action\" is a targeted plan for tackling chronic diseases in urban areas. Using the advocacy planning model,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Vancouver and Xiamen?s approaches to healthy city planning. It identifies issues in Xiamen?s

planning process and offers policy recommendations,drawing from Vancouver?s experience in healthy city initiatives.

Keywords:Healthy city; Vancouver; Xiamen; Advocacy plan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作者简介:周歆(1995. 10— ),女,工程师。

E-mail:zhouxinpku@ 163. com

收稿日期:2023 - 08 - 04

0 引言

经历了全球性新冠疫情后,安全韧性成为国土空

间规划工作的重点,社会对健康城市规划的需求愈加

迫切。 学者们对健康城市规划编制进行了一系列探

讨,包括对规划内容的建议,辨析健康城市的要素、路

径、机制设计,但主要侧重概述和宏观分析,对具体城

市实践的关注和比较较少[1 - 2]

,健康城市规划编制和

实施策略亟待深入探讨。 温哥华和厦门都是较为典

型的生态宜居城市,曾获联合国宜居城市殊荣,在公

共健康规划方面起步较早,具有成熟的体系和扎实的

基础。 对于健康城市规划的不同实践,是基于不同逻

辑选择的结果。 温哥华城市规划体系发展百余年来,

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代表。 对温哥华和厦门健

康城市规划的研究比较,有助于理解不同模式下的健

康城市规划,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中的成功

经验。

1 健康城市的基本内涵

1. 1 国际层面

1986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第

一届国际健康促进会议,颁布了《渥太华宪章》。 该

宪章提出制定健康促进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

社区行动、发展个人健康促进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

向等五点健康促进策略,涉及政府、环境、社区、个人、

医疗机构等多个主体,推动了世界各地的健康城市建

设实践,为加拿大后续健康规划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此后,世卫组织还相继发布了《雅加达宣言》 《曼谷宪

章》《上海宣言》 等 8 部健康促进政策。 世界卫生组

织提出,场所是实现健康的关键,包括学校、医院、工

厂、社区、城市等。 健康城市从卫生领域逐渐拓展到

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政治方面,成为提升城市治理

水平的重要抓手[3]

1. 2 国家和区域层面

在世卫组织一系列健康促进倡议的引导下,世界

各国开展了实践和探索。 加拿大是渥太华宪章的诞

生地,在国家层面,加拿大卫生部定期更新关于公众

健康的重点关注领域和引导政策。 加拿大的省、市各

第22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周 歆·规划选择视角下的健康城市实践比较与分析 ·11·

级政府会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健康促进战略。 大温哥

华的健康城市规划体系分为三级:区域层面如《大温

哥华生态健康行动规划》;城市层面如《温哥华健康

城市战略》;社区层面如《更好的社区生活》等。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

2030” 规 划 纲 要》; 2019 年, 印 发 《 健 康 中 国 行 动

(2019—2030 年)》,从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

命周期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等三方面,提出实施 15

项行动。 各省随后印发了行动规划,形成了国家 - 省

级 - 地市级 - 区级的健康行动体系。 以《健康福建

2030 行动规划》 为例,在落实国家要求的基础上,体

现福建特色,围绕健康水平、行为、环境、服务、保障、

产业等 6 个方面,设置了量化目标。 结合福建情况,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健康优势,建立更加完善的基本医

疗卫生制度[4]

1. 3 城市层面

温哥华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由社会、经济、环境

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经济发展战略有《温哥华经济行

动战略》,环境发展战略有《温哥华最绿城市行动战

略》,社会发展战略部分是《温哥华健康城市战略》

[5]

(以下简称“温哥华战略”)。 其主要愿景,是形成一

个共同创造、持续改善、让所有人都享受最高水平的

健康和发展可能性的健康城市。

根据国家和省级健康行动精神,厦门市发布《健

康厦门行动(2019 - 2030 年)》 (以下简称“厦门行

动”)

[6]

,力争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努力使

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

承上启下。 该规划为各个行政区出台健康行动规划

和推进方案奠定基础。

2 理论框架

2. 1 倡导性规划的规划选择框架

达维多夫提出倡导性规划,认为涉及到规范性“应

如何”的内容,不能仅从专业角度出发,而应包容多种

价值判断;不应该只关注总体性的公众利益,也要关注

具体的群众利益。 规划选择出现在 3 个层次上,即目

标准则选择、方案选择、行动选择。 规划选择贯穿规划

过程,因此需要通过明确各个选择时进行判断的内在

机制,才能了解规划的运作[7]

。 本研究为比较温哥华

和厦门的健康城市规划,以倡导性规划的规划选择框

架为基础,根据健康城市的规划内容,修改模型为编制

主体与规划愿景、指标筛选和策略制定以及实施保障

政策工具 3 个层次,展开分析,如图 1 所示。

图 1 规划选择框架

2. 2 后欧几里德式规划与公众参与的阶梯

约翰·弗里德曼提出,规划按照阶段,可以分为

欧几里德和后欧几里德两种范式。 欧几里德规划模

式体现了“蓝图式”的特征,描述结果状态,以国家直

接行动为基础,是“自上而下” 和“综合理性规划” 的

结合。 其在工具理性的指引下,为既定目标寻找实现

路径。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欧几里德式规划向后欧

几里德规划模式转变,大都市只能以所有相关的细节

被认识[8]

。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多种认知方式,而规

划师都要加以考虑[7]

阿恩斯坦在《市民参与的阶梯》 中,对城市规划

中的公众参与程度进行研究,提出“ 公众参与的阶

梯”模型,认为公众参与的程度可以分为 3 个程度 8

个层次,其中最低等级的是“执行操作”,即由政府机

构制定规划后公众进行执行;最高层次是“ 市民控

制”,所有的规划决策由民众控制,全面实现各主体利

益(图 2)。 该模型区分了政府与公众互动过程中的

作用大小,揭示公众参与本身的复杂性[7]

。 本文借鉴

弗里德曼和阿恩斯坦的理论观点,分析温哥华和厦门

在健康城市实践中的差异。

图 2 公众参与的阶梯

3 健康城市的规划选择

总体而言,温哥华和厦门的规划都强调了“从治

病到治未病”的转变,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对不同年龄、不同主体全

覆盖关怀,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健康城市的氛围,切

实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第23页

·1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3. 1 编制主体与目标愿景

在健康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大温哥华和厦门

都重视多主体的协调,但是二者的公众参与程度不

同。 “温哥华战略”中,政府、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社

会组织等均参与了规划的编制,多渠道征求意见,包

括社交网络平台、市政府官网、专业研讨会、市民沙龙

等,前后涉及上万人。 这在公众参与阶梯中,属于“权

利代表”,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同利益团体代表参

与其中,诉求充分表达,对最后的规划编制产生重要

作用。 “厦门行动” 主要由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主

导,公众通过听证或意见征求等方式参与规划编制。

从公众参与的程度而言,主要是“象征性参与”的“提

供信息”和“意见征询”层次,政府向民众提供关于规

划的信息,告知公众权利与责任,并在制定规划的过

程中听取公众意见,编制规划中予以考虑。

由于编制主体的不同,在目标愿景确立的理念和

内容方面也有所侧重。 温哥华通过广泛收集民众意

见和专家建议,确定愿景和目标,而厦门则由政府机

构负责制定愿景和目标。 温哥华强调将健康融入所

有政策,形成综合的健康城市规划;而厦门则侧重于

特定行动和政策的实施。 温哥华采取了渐进式的规

划策略,在第一阶段的愿景目标确立之后,结合专家

和公众意见,从 13 个愿景中提炼了 19 个有重要影

响、较为紧急且综合的行动,形成《四年行动计划》,进

一步明确多元主体责任,并在时序上进行区分,确定近

期行动计划(12 ~ 18 个月内完成)。 “厦门行动”更接

近欧几里德规划范式,在自上而下传导的基础上,确定

最终目标和行动路径,并将指标做了时间区分,其规划

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物质环境方面,具有未来导向,观点

上是综合性的。 它具备明确具体的实施目标和路径,

基于定量和实证科学,对工具理性的依赖较强。

3. 2 指标筛选和策略制定

“温哥华战略”在制定具体目标时,主要包括 3 个

层次:健康的人,即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基本需求;

健康社区,即培育联系网络;健康环境,即保持地区宜

居性和可持续发展。 将对于重大疾病的防治、全年龄

人群健康的关注融入 3 个层次中进行阐述。 而“厦门

行动”主要沿袭《健康中国行动》的指导思想,分为全

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

重大疾病、体系完善与服务保障 4 个层次。 其主要关

注温哥华规划中“健康的人” 部分,引导群众建立正

确健康观,从而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

境和社会环境。

从指标关注的领域来看,温哥华侧重从系统的角

度理解“健康”,本质上是社会发展规划,内容涵盖环

境、交通、住房、食品、就业、社交等方面,认为个人的

健康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可以促进个人健康。 虽然

政府无法直接向居民保证健康,但其行为和决策可以

极大影响这些决定因素。 “厦门行动”界定的影响个

人健康的因素,主要指身体健康、心理疾病的防治与

援助、自我价值的实现,侧重于专业性规划,目的在于

防治慢性疾病,关注全民健康服务、制度、治理、环境、

产业等领域,是有针对性、能够在更短时间内产生显

著效果的规划策略。 其针对病因解决问题,空间规划

出发的“健康”设计理念缺位。

在指标筛选方面,温哥华基于基础调研和广泛群

众意见,借鉴本地和国际经验,确定了表达性、意义

性、挑战性、可迁移性、合作性、客观性、可量化性 7 大

原则,具有鲜明问题导向性和策略针对性。 明确时序

安排,以及行动计划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厦门主要依

据《健康中国行动》 的指引,在四大层次的总体框架

下,结合厦门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列出 17 个重要行

动,未明确说明指标的选择方式。

在指标内容方面,温哥华对于健康的生活场景较

为关注,而厦门主要围绕疾病的防治展开。 温哥华共

列出 13 个行动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 44 项指标。 而

厦门则列出 17 项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确定 126 项

具体指标,并区分为结果性指标、个人和社会倡导性

指标、政府工作指标 3 个部分。 从目标行动的对比来

看,温哥华和厦门都关注了健康环境、饮食、知识普

及、医疗体系、心理健康、儿童健康、全民健身等方面。

厦门没有提到关于住房、公民表达、就业、安全感、健

康共识的内容,而温哥华没有提到控烟,以及“互联网

+ ”的健康策略等内容。 这一方面是因为二者关注的

领域不同,另一方面也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有关。

“温哥华战略”体现出了鲜明的后欧几里德式规划的

特点,用具体的细节来认知健康城市,强调规划师与

群众的面对面交流与公众意愿的重要性,并体现出规

范、创新、互动、政治、社会学习等特征[8]

在指标的设置上,温哥华的指标主要是从城市维

度的结果指标,而厦门的指标设置较为微观,直接分

解到主体,且类型和数量均较多。 在责任落实上,“温

哥华战略” 对政府承担的责任做了明确要求,但“厦

门行动”除了对于政府的要求外,也对个人、家庭和企

业都提出了具体的行动引导,这体现了集体主义与

“完全责任”政府的特征。

3. 3 实施保障

温哥华使用政策法规、合作关系、研究培训、基础

第24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周 歆·规划选择视角下的健康城市实践比较与分析 ·13·

设施、资金资助、生成服务项目等六大政策工具,推动

规划实施。 而厦门强调监测评估、绩效考核评价机

制、健全支撑体系、宣传引导。 通过对比发现,“厦门

行动”的实施保障更加突出政府的主体作用,而社会

组织、公众的参与性较弱。 在政策法规方面,温哥华

侧重为了实现总体目标所开展的专题研究,而厦门侧

重评估成效专题监测和专项督导,对目标的控制更加

严格具体。 在合作关系方面,温哥华的社会支持网络

较为发达,而厦门主要发动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成效

考评。 在研究培训方面,温哥华更多考虑与科研机构

合作,持续优化完善规划内容,开展多样化的宣传互

动,推出了“城市仪表板”,展示健康城市规划中长期

跟踪的指标进展情况。 厦门则侧重于宣传工作,但是

形式内容都较为单薄。 在服务项目方面,温哥华衍生

的专题服务小组比较丰富,由社会组织和团体为主开

展,如流浪者帮助小组、健康饮食计划等。 而厦门主

要是发挥专业和模范的带头示范作用,政府牵头开展

服务项目。 例如卫健委持续开展了“体医融合”试点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和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

等。 在空间营造方面,“厦门行动” 主要阐述了体育

场馆设施的建设情况,相比于温哥华形式较为单一且

篇幅少,忽视了对于“健身友好型”城市的空间需求,

对于人的感受考虑不足。 温哥华则提出了“提供社区

中心、运动场等空间,建设更多有社会服务功能的公

共空间(如儿童保育和文化艺术场所),改善街道空

间,如保养维护、城市家具和照明改善”等丰富的基础

设施保障。 由于健康城市战略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

府,因此“厦门行动”中,没有提及对于其他团体的资

金支持。

4 结论

通过以上比较,温哥华与厦门的健康城市规划各

有优势,适应各自的社会特征。 《健康中国行动》及系

列规划的实施,实现了我国系统健康规划的突破,对于

全面提升我国国民的健康水平、延长寿命、保障福祉,

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温哥华的健康城市规划体

系更为成熟和全面,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1)目标选择:建立规划社会支持网络

广泛的公众参与和听取专业机构的意见,是温哥

华经验的核心。 相对于温哥华,我国健康城市规划的

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应通过大规模、多次的公众讨论和

广泛参与,提炼共同愿景,增强价值认同,培育社会资

本,推动健康城市的深入开展。 例如,2014 年《美丽厦

门战略规划》就是规划社会支持网络的典型案例。 《美

丽厦门战略规划》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多次邀请城乡规

划、经济发展等各领域专家进行讨论;发放了近 70 万

入户手册,征求民众意见,吸纳进三年行动计划方案

中,“共同缔造”目标愿景,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

(2) 策略选择:完善精细管控与传导体系

基于公众参与确定的目标愿景,更科学地筛选确

定行动指标,回应民生关切问题,是温哥华规划的亮点

之一。 目前,我国市级的健康行动指标,主要是传导国

家级、省级规划的任务,缺乏对于城市健康细节的考

虑。 建议弱化对于定量指标工具的依赖,强化对具体

群体利益和人的感受的关注;同时,建立分期调整机

制,缩短目标的时间跨度,定期对成果进行评估,动态

调整目标指标。

(3)实施保障:发挥健康空间的重要作用

空间是所有健康活动发生的场域,通过健康空间

的建设,有助于保障在其中生活工作的人群的健康水

平。 在健康行动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健康空间和场所

的规划。 例如,《温哥华战略》 提出预留健康活动的

空间,提供中短距离、可持续的交通选择,留出通道以

支持步行、骑行、滑板等运动,让公交系统与多样的

“主动健身” 融合。 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的同

时,让健身更加便利和安全,直接提升全年龄段人群

参与健身的机会和概率,促进环境保护,增强城市空

间活力。 未来我国健康城市建设中,可以进一步考虑

将居民的健身需求与城市空间融合,提升运动的舒适

性、便捷性与安全性。

参 考 文 献

[1] 黄国武. 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健康城市发展研究[ J]. 西

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8(03):74 - 82.

[2] 王兰,廖舒文,赵晓菁. 健康城市规划路径与要素辨析

[J]. 国际城市规划,2016,31(04):4 - 9.

[3] 姜莹莹,毛凡,张伟伟,等. 健康促进政策发展对中国慢

性病防控工作启示[ J]. 中国公共卫生,2022,38 (03):

381 - 384.

[4]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健康福建行动实施方

案的通知[R]. 福建福州,2017.

[5] City of Vancouver. Vancouver?s Healthy City Strategy 2014

- 2025[R]. Vancouver,2014.

[6] 健康厦门行动推进委员会. 健康厦门行动(2019 - 2030

年)[R]. 福建厦门,2019.

[7] 孙施文.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7.

[8] 刘泓. 非欧几里得规划模式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迪[ J].

城市地理,2016(10).

第25页

2024 年第 04 期

总第 310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4·2024

Vol·310

基于多源数据视角下的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活力

提升策略研究

宋雨璇 刘 静

(厦门理工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4)

摘 要:以厦门山海健康步道为对象,对步道空间中服务设施、微博点评数据以及现场踏勘全景照片数据进行总结探

索。 通过微博点评数据、语义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步道内相关 10 类服务系统数据进行绩效评价。 从人的行为活动出

发,在步道中拍摄游客视角的全景照片,运用 FCN 软件对其进行客观要素的识别,从而对步道中客观指标测度及量化

分析,探寻厦门山海步道空间活力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内在机制,同时分析总结现有问题,为提高山海步道人群满意度

与提升步道使用效能,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多源数据;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活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4 - 0014 - 07

Study on the Vitality Enhancement Strategy of Xiamen Shanhai Fitness Trail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 - source Data

SONG Yuxuan LIU Jing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 361024)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ervice facilities in the trail space,microblog review data and panoramic photo data from the site survey,taking the Xiamen Shanhai Fitness Trail as the object. Through the technical means of microblog review data and semantic analysis,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10 types of service system data related to the trail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behavior and activities,we take panoramic photos from tourists?viewpoints in the trail and use FCN software to identify objective elements,so as to measure

and quantify the objective indexes in the trail,explore the spatial vit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untain and sea trail and its internal mechanism with the environment,and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mountain and sea trail population and enhancing the trail use effectiveness.

Keywords:Multi - source data; Xiamen shanhai fitness trail; Vitality enhancement; Strategy

作者简介:宋雨璇 (1998. 11— ),男。

E-mail:542593884@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8 - 13

0 引言

活力的营造是当今城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个城市是否拥有足够的活力,将决定城市能否在区

域内具有足够的竞争力以及吸引力,能否为城市居民

提供高品质的生活质量[1]

。 20 世纪 60 年代初,城市

学者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中,就

强调过活力对城市的重要性。 国外学者研究更注重

定量分析,通过量化测度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将其作

为衡量城市空间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构建了城市活

力评价的理论框架,量化了各类影响因素,并揭示了

公共空间活力的主要影响因子。 多源数据背景下,活

力的获取,相比传统方法更加便捷与清晰,国内目前

对城市活力的相关研究结果相对较完善。 如王迪基

于大理市半年内微博签到数据,分析城市来访人群空

间分布,以及不同景区吸引力大小[2]

。 闵忠荣对江西

省南昌市历史城区活力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等[3]

这些学者都通过多源数据,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打

下了基础。

城市森林绿道是城市绿道网络的一种,其多数位

于城市中心,环境敏感度高,以满足城市生活需求为

目标,实现了山地公园健身运动、观光休闲、康体娱乐

一体化功能[4]

。 因此,研究对如何提升城市森林绿道

活力,发挥城市生态廊道的使用效能具有实践意义,

也为城市森林绿道空间活力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

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26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宋雨璇,刘 静·基于多源数据视角下的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15·

1 数据提取与选择

1. 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城市森林绿道,为厦门山海健康步道,

是新型的城市森林绿道,也叫空中森林绿道或冠顶式

步道[5]

。 其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原始密林

中,是一种利用支撑结构,将步道平台悬空安置,以便

使用者穿梭于树木冠层之间的森林步道设计形式。 空

中森林步道具备和传统地基型森林步道一样的基础游

憩功能,让使用者在放松的状态下漫步林区,以合理安

全的方式健身或观光,享受森林的康养功效。 步道全

长 23 km,西起东渡邮轮码头东至观音山梦幻沙滩,贯

穿厦门岛中北部重要生态节点,满足市民日常休闲观

光、运动健身,生态疗养的需要(图 1)。

图 1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区位及其路线图

1. 2 基于网络在线点评数据的景观量化评价

随着近年来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和网络信息平

台的多元化发展,在线点评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大众

点评方式。 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厦门山

海健康步道为研究目标,基于新浪微博 API 接口获取

了 2022 年 1 月 1 日至当年 10 月 30 日的微博在线点

评文本,共提取出 377 条评论数据,并利用 ROST CM6

软件分析,最后筛选出评价景观的形容词,景观要素

类名词以及主要活动形式的动词(图 2)。 归类分析

得出,浏览观光、休闲健身是山海步道的主要功能,步

道的服务人群不光有大量的本地居民,外地游客也是

使用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图中含有明确地名的

景观要素名词结构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厦门市山海健

康步道的热评区域,主要集中在山海健康步道的起始

位置(狐尾山和仙岳山) 一带,此处为“林海一期” 优

先正式开放区域。 对主要活动形式动词提取,可知,

使用者热衷的活动,主要倾向于摄影、赏花、观景。 下

文将结合人工分析与研判,探寻使用者喜好与场景之

间的联系,进一步研究景点的地理位置与空间分布,

分析游客们的喜好与偏好,作为反映厦门山海健康步

道游览路线的人群活力指标,从而有针对性提出优化

与改进策略。

图 2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微博高频词汇爬取

1. 3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品质客观测度与评价

图像语义分割是机器自动从图像中分割出对象

区域,并有效识别其中的内容[6]

。 本文采用来自

GUC. HPSCIL 的影像识别工具,可以达到基于深度

学习的全卷积网络(FCN)的视觉影像语义分割软件

(FCN) 。 此软件可以对 150 个标签进行语义分割,

其为编码器 - 解码器结构,实现图像端到端的基于

像素级的分类的整体架构[7]

,如图 3 所示。 通过软

件批量处理后的步道图片,可以获得各个指标的统

计数据。

本文通过实地勘探,游览整个步道线路,每隔约

200 m 重要节点,分别在 4 个方位进行拍照( Canon

5D MarkⅡ,TS - E 24 mm f / 3. 5L II/ 手动曝光(F9,1 /

40 s) / ISO500 / 白平衡:自动),严格控制设备水平,获

得近 360°的共计 120 张全景照片。 以人视角下的景

观图片为本研究的数据基础,可以更客观地量化出近

第27页

·1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似游览者角度的步道景观要素组成,间接反映浏览者

的客观感受。 之后通过图像语义分割,对山海健康步

道绿视率、天空开敞度和界面围合度进行客观测度[8]

图 3 全景照片采集及部分测试集分割效果图

2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2. 1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导览图可视化分析

绿道一般由研究范围内的廊道系统与服务系统

组合而成。 其中,廊道系统主要指绿道两侧在规范的

宽度下,由植物、水、土等要素构成下形成的,是绿道

控制范围的主体。 服务系统由发展节点、慢行道、标

识系统、便民系统与基础设施构成[9]

。 厦门山海健康

步道作为新兴的城市森林步道,为便于市民和游客进

出通行,高架段充分考虑与现状步道或主要交通城市

点的衔接,沿线设立大量出入口与基础设施。 为探讨

服务设施密度与人群集散程度的关系,结合官方微信

小程序“厦门山海健康步道”,在导览菜单中,依次将

步道出入口、观景点、卫生间、公交站点、停车场、吸烟

室、售货机、互动屏、休息站和服务点 10 类服务系统

数据,导入 ArcGIS10. 7 中,将其作为点数据进行可视

化分析,可以了解到山海健康步道服务体系的分布与

集中程度,如图 4 所示。

图 4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导览图服务系统数据可视化

对各级出入口进行合并,并对山海健康步道进

行量化分析及景区分段,在一级出入口集中点,将步

道分割成 5 段,分别为狐尾山段、仙岳山段、园山段、

五缘湾段以及观音山沙滩段。 依据要素的密集程

度,按照冷色,至暖色对五段路线进行分区统计(图

5) ,发现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服务设施和观景点普遍

分布在狐尾山至五缘山路段,且比较集中在出入口

较多的步道段周围。 根据实地调查可知,此情况的

出现,与山海健康步道“林海一期”工程建设着重打

造此路段有关。 在此,将研究的五段路线列出,对其

参考服务系统数据进行不同路段的评价,如图 5

所示。

将上述服务系统数据赋值于厦门山海健康步道

上,参考《绿道建设绩效评价技术导则》,以系统性、

第28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宋雨璇,刘 静·基于多源数据视角下的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17·

可达性、特色性、设施完整性方面,设定步道相关的量

化指标(表 1),并对每段路进行打分,结果如图 6 所

示。 将每段路的分值导入 ArcGIS10. 7 进行分级色

彩,并进行 Kernel 核密度分析和分区统计。

图 5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服务要素关联性评价

表 1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绩效评价

图 6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服务要素关联性评价可视化

从图 6 可见,5 个路段从东向西分值依次减少,

步道上高分值区呈现散点状分布,高分值区分别集中

在气象主题公园、世纪和平园林广场、步云桥、花阶、

薛岭山和金尚桥一带。 通过对厦门山海健康步道绩

效进行评价,发现五段线路绩效分数至西向东依次降

低,反映了步道建设情况,同时较为明显地反映步道

全线服务体系的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异,方便进一步加

强山海健康步道路线的针对性的建设。

2. 2 微博签到数据词条可视化分析

微博签到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山海健康

步道人群的环境偏好水平。 本次研究使用 ROST CM6,

对微博中厦门山海健康步道评价文本数据进行分析,

深入挖掘步道的评价信息。 该软件是由原武汉大学沈

阳教授开发的人文社会科学辅助研究软件,可以实现

微博词条数据分析、分词、词频统计、流量分析、聚类分

析等一系列文本挖掘和分析功能。 将厦门山海健康步

道的词条进行词频统计与聚类分析后,通过筛选,选出

带有山海健康步道景观节点的积极词条[10 - 11]

。 截止

数据采集时间,提取 2022 年每个月份数据,对月评价

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词频在不同月份中的分布情

况。 将筛选的数据根据位置信息,以点数据的形式依

次赋值于山海健康步道路段中,并进行核密度分析,如

图 7 所示。

图 7 微博积极词条月份分布统计(上),景观节点

积极词条核密度分布及其分区统计(下)

由图 7 可知,4 ~ 6 月与 9 ~ 10 月为厦门山海步道

使用的高峰期,而在 1 ~ 2 月、7 ~ 8 月评论数量有所下

降,推测气温以及配套设施的问题会使得游客的游览

热度有所下降。 总体而看,厦门山海步道全年访问量

稳定,在夏季出现了明显的低谷。 赋值在步道上的景

观节点微博积极词条,反映出人群评价最多的为山海

健康步道东部狐尾山和仙岳山段,这与这几段线路景

观较为丰富,与有众多比较出名的网红打卡点有关,

此段线路人群活力较高。 五缘湾、园山以及观音山沙

滩段的词频量次之,其中五缘湾为较为大型的湿地公

园,能满足人群健康疗养的作用。 可以明显看出,微

博景观词频的分布与上文山海健康步道绩效评价有

一定相关性。 同时,发现步道中部园山段的步道绩效

较高,但是微博景观词频的并未与之匹配。 为了表现

步道环境客观指标对人群活力的吸引程度,需进一步

细化步道客观指标测度。

第29页

·1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2. 3 人群视觉景观品质评价可视化分析

通过提取厦门山海健康步道视觉景观采样点,对

群视觉景观品质评价可视化分析。 在 ArcGIS10. 7

中,通过 Spatial Analyst 工具进行 200 m 间距等距分

割,并进行要素转点,从中筛选出路网上提取点,同时

将所有采样点进行 WGS84 坐标转换,并坐标投影,校

正后使采样点尽量覆盖重要景观节点,最后将拍摄的

步道全景照片导入视觉影像语义分割软件 FCN 中,

提取绿视率、天空开敞度以及界面围合度,作为本研

究的景观评价指标,从客观角度反映厦门山海健康步

道的景观视觉品质。 绿视率和天空开敞度,是指绿化

面积和天空面积占图像总面积的比例,能够影响步道

空间的品质和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反应。 界面

围合度,指建筑面积、树木面积、围栏面积和栏杆面积

占图像总面积的比例。 适宜开敞的空间以及开阔的

视野,会给予人身心愉悦之感。

通过计算上述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群

视角的景观品质。 将指标汇总后,发现山海健康步道

整体绿视率平均值为 31. 1% ,天空开敞度平均值

25. 7% ,界面围合度平均值 36. 0% ,三者皆处于较高

水平。 结合现场勘探及全景图片可知,厦门山海健康

步道作为城市森林绿道,绿化水平高。 步道上不仅有

生态景观绿化,也有绿化量相对较大的垂直绿化,且

步道整体海拔给予人更为开敞的体验感,界面围合度

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氛围,满足了使用

者的不同需求。 将三类指标在赋值于山海健康步道

采样点上,对五段路线对三项指标进行分区统计,并

计算平均值(表 2),在 ArcGIS10. 7 中进行占比、分

布、分段统计平均值的可视化分析,如图 8 所示。

表 2 各路段指标平均值统计

狐尾山段 仙岳山段 园山段 五缘湾段 观音山段

绿视率 0. 35817 0. 33044 0. 28525 0. 32437 0. 25543

天空开敞度 0. 27814 0. 29228 0. 23891 0. 24629 0. 22775

界面围合度 0. 34139 0. 33609 0. 42602 0. 37086 0. 32613

图 8 步道采集点绿视率、天空开敞度、界面围合度

占比、分布以及分段统计平均数可视化

步道空间绿视率在狐尾山段的平均水平最高,这

段步道生态景观营造较好,有樱花谷、海上明珠塔、气

象主题公园等生态节点,沿线植物种类丰富,并在疏林

草坪中搭配雾森系统,步移景异,提升了城市气质,充

分发挥出大型绿地和生态公园的“绿肺”功能。 天空开

敞度在仙岳山段的平均水平较高,有多个观景平台,可

俯瞰城市景观,也有特色节点桥梁步云桥。 其采用张

弦桁架结构,高差达 30 m,体系简单清晰,结构观感简

练有张力,提高了游客的视觉层次,增加游憩体验。

界面围合度侧重于生活空间中功能性质的影响。

从步行者角度出发,相对紧凑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氛围。 园山段的服务

设施相对较多,坐落多个社区公园,配套有扶手电梯

以及健身器材,加之处于人口高密集区域,使其界面

围合度水平较高。

通过 3 项品质景观分析,参照不同路段全景照

片,可知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整体水平较好,能较好地

满足游人视觉体验的不同需求。 其中,狐尾山与仙岳

山段生态性较好,海拔约高 140 m,山峰起伏层峦叠

翠,形成天然的绿色屏障,绿视率与天空开敞程度较

高,景观层次丰富,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可以俯瞰厦

门城市建筑群与筼筜湖景,是厦门绿地系统构成及城

区绿色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段线路人群活力

较强,推测这段路线具有生态疗养功效,建设水平较

高。 园山和五缘湾段位于城市生活圈,绿化量相较生

态公园较低,且天空可视度受城市天际线形态以及两

侧建筑高度的影响较大,但生活设施便利性水平较

高。 周边公园绿地建设较为完善,极大满足了居民休

闲游憩的需要,所以能较为良好的聚集人群。 观音山

沙滩段建设程度相对较低,绿化欠缺,这也是下文着

重考虑规划更新的路段。

3 厦门山海健身步道活力提升策略

3. 1 突出塑造各区段空间景观特色

通过上文对厦门山海健康步道的客观测度结果

以及实际现场勘探,整体提升策略为:以点带面,以周

边辐射核心,通过完善厦门山海健康步道周边建筑、

设施、植物、空间营造、景观规划等,提升山海健康步

道整体活力。 将厦门山海健康步道分为 5 个区段,即

狐尾山段、仙岳山段、园山段、五缘湾段以及观音山沙

滩段,将其整体上分为 5 个重要的区域,突出不同段

落的个性特点,并以此为景观单元进行针对性地规

划,使各个蓝绿斑块相互联系,增加步道利用率提升

其活力,如图 9 所示。

第30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宋雨璇,刘 静·基于多源数据视角下的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19·

图 9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结构与功能布局及导图

3. 2 丰富区域特色绿化景观

狐尾山段的景观节点及网红打卡圣地较多,设施

完善,是良好的生态节点。 但是从上文微博签到数据

可以发现,山海健康步道地域植物景观营造偏少,主

要集中于气象主题公园与樱花谷这样的生态景观节

点,且植物缺乏季相变化。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作为一

条贯穿城市森林的绿色廊道,季相变化与区域代表性

植物景观的营造必不可少。 运用本土植物,不仅能够

增加场地的景观性,更能体现厦门本土的文化性。 同

时,应侧重打造吸引游人前往的代表性观景空间,增

强意象化表达,即该区段步道空间的可认知、可识别、

特色化的品质。

3. 3 打造文化意向互动空间

仙岳山段突出特色,表现为宗教景区分布集中。

为将此打造为整个步道的文化意象支撑,发挥厦门闽

南传统文化的特性,将其与休闲活动相结合,通过不

同季节生活场景设计以及项目策划,增强本地居民归

属感与游客旅游体验,促进居民与游客活力空间的形

成。 要应用季节转化策略,实现空间的灵活转化,实

现集传统文化、非遗体验于一体的游玩体验,引入如

“雅集会友” “清淡礼佛” “畅饮抒怀” 型主题互动内

容,增加互动设施,提供互动场所。

3. 4 提高休憩综合类功能区使用

园山段以游憩活动场所为主且位于步道的中间

区段,具有较大的人群活力,也有大型的商业街区,可

作为山海健康步道的中央枢纽。 作为集散人群与商

业活动载体,需要更好地提高交通便捷性,带动经济

的发展。 可将其视为整个步道的休憩综合类功能区,

增设游人停留设施与集散场所,利用界面围合度高的

优势形成包围感,用来分隔空间,给予人群私密、静谧

的休憩空间。

3. 5 增强步道服务功能满足社会需求

五缘湾段的慢行系统最为完善,既服务周边居

民,又可吸引居民前往步道体验。 可增加慢行交通设

施如:非机动车引导带、信号灯、待行区,机动车禁停

区以及过街安全岛等,合理分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使

用空间,规范行车流线、停车类型,规划停车区域,以

达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使用空间的动态平衡。 同时,

通过穿针引线,连接社区公园与较大型绿地,衔接人

文与生态,交织成完善的绿道公共空间体系。 分别依

托 5 段区域,建设 15 min 市民生活服务圈,对现有场

地进行改造与更新,增设夏季遮阴防护设施,从而建

设适合老年人与低龄段儿童的活动中心,使绿道体系

具有层次性[12]

,同时达到吸引人流、服务居民、充分

发挥步道集散人群的目的[13]

3. 6 倡导慢行交通组织的健康生活

观音山沙滩段设施及绿化不完善,但该区段富集

公交车站,来往较为方便。 因此,可将此区段作为整

个步道的“出入口”,着重进行慢行低碳出行的宣传,

同时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满足游人对集散场地的需

要。 同时根据现有街道,建立以厦门山海健康步道为

主线,连接周边公园绿道与城市步行道为辅,快慢结

合,倡导步行或骑行 15 min 可达重要节点的慢行体

系。 以山海健康步道为骨架,向内与社区绿道沟通,

向外通过公园绿道、滨水步道,形成一个整体的慢行

休闲健身体系对提升城市慢行空间环境,组织健康生

活具有重要作用。

4 结语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作为厦门市所独有的特色景

观,不光是厦门市的重要服务设施,也是厦门市的一

张名片。 目前,山海步道已具有一定的吸引性,但同

第31页

·2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时从山海步道的网络的热度看出,尚未发挥出全部的

潜力,需要完善卓越片区的基础设施,改善步道整体

环境,进一步给市民带来良好的景观体验和服务体

验。 同时,要充分考虑居民生活的功能需求、生态需

求以及城市发展需求,从利用的角度,挖掘厦门山海

健康步道的价值,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目前提出

的策略只是一个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后面将不断

深化与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李万林. 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与特征浅述[ J]. 重庆建

筑,2011,10(12):10 - 12.

[2] 王迪,左小清. 基于微博签到数据的城市景区吸引力探

究[J]. 城市勘测,2020(06):32 - 37.

[3] 闵忠荣,丁帆. 基于百度热力图的街道活力时空分布特

征分析———以江西省南昌市历史城区为例[ J]. 城市发

展研究,2020,27(02):31 - 36.

[4] 黄积勇. 以福道建设为例探讨城市森林步道设计[ J]. 中

国市政工程,2021(04):1 - 3,103.

[5] 林月彬,柯彦. 空中森林步道的发展进程与设计实践新

进展[J/ OL]. 世界林业研究:1 - 7 [2022 - 10 - 15].

2022. 0061. y.

[6] 叶宇,张灵珠,颜文涛,等. 街道绿化品质的人本视角测

度框架———基于百度街景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大规模分

析[J]. 风景园林,2018,25(08):24 - 29

[7] 张超群. 基于街景图片数据的长春市中心城区生活街道

空间品质评价研究[D]. 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22.

[8] 刘雪琴,陈玉娟,刘嘉崟,等. 声景观与视觉景观之间的

耦合性关系研究及其优化策略提升———以杭州运河亚

运公园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23(01):230 - 232.

[9] 陈志. 古城墙与现代城市景观空间互动关系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4

[10] 唐慧超,洪泉,徐斌. 浙江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环湖绿道

1 期景观绩效评价[ 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20,37

(06):1177 - 1185

[11] 尹曾曾. 基于微博签到数据的游客时空行为模式及情感

变化分析[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1.

[12] 李博韬. 基于儿童友好理论下的成都市青羊区综合公园

活动空间设计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20.

[13] 张冬. 老年人户外休闲模式与环境景观互动研究[D].

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2.

(上接第 9 页)

表 4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服务范围及覆盖率汇总

指标

名称

设施覆盖居

住面积(hm

2

)

居住面积

(hm

2

)

覆盖率

(% )

标准值 备注

卫生服

务设施

88. 97

141. 13

173. 76

51. 2

81. 2

75

现有设施

优化后设施

表 5 卫生服务设施体检指标

指标名称 指标项 标准值参考区间 标准值

卫生服

务设施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步

行 15 分 钟 覆 盖

率(% )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建设规划》 ( 2016 ~

2020 年)

75

注: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包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社区卫生服

务站。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演进,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正逐渐融

入城乡规划中。 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正在与现

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相融合,在未来的规划中将扮

演重要角色。 本文在传统城市规划理论方法指导下,

引入 GIS 交通网络构建和最小化设施点数模型定量

分析技术,实现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有效配置

和合理安排。 同时,用网络分析,以体检指标为参考,

评价设施的服务水平,具体地、现实地、精准地将以人

民为中心理念体现到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

当中,并建立数据库,提供数据共享,对提高公共服务

设施的公平性与均衡性有着重要意义,将为今后走好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人性化、数字

化规划之路提供经验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吴芝薇. 供需关系视角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评价与

优化研究———以苏州相城区为例[D]. 苏州:苏州科技

大学,2020.

[2] 万国欢,孟祥庄,姜婷婷. 基于 GIS 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

与优化研究———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J]. 绿色科技,

2021,23(11):21 - 2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

计标准:GB50180—2018 [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18.

第32页

2024 年第 04 期

总第 310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4·2024

Vol·310

重点帮扶村规划引导贫困地区乡村发展路径探究

———以布拖县洛奎村为例

陈 雪

(四川宏图都市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95)

摘 要:重点帮扶村规划是乡村振兴时期扶贫背景下,以项目为抓手的建设型规划,属于非法定规划,目前尚未纳入我

国城乡规划体系。 其在编制方法上,与传统法定村庄规划具有明显的差异。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村庄洛奎村为例,

通过村庄特色资源梳理与发展瓶颈诊断,从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四个方面提出贫困地区重点帮扶村的提升策略,以

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时期贫困地区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贫困村;帮扶;空间;产业;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4 - 0021 - 04

Exploring the path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poverty - stricken areas guided

by planning in key support villages

———Take Luokui Village in Butuo County as an example

CHEN Xue

(Sichuan Hongtu Urban Consulting and Design Group Co. , Ltd,Chengdu 610095)

Abstract:The planning of key helping villages is a project - based construction - type planning in the contex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perio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belongs to non - statutory planning and has not yet been incorporated into China'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ystem, and has obvious differences with the traditional statutory village planning in terms of the compilation method. This paper takes

Luokui Village, a poor village in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 and puts forward the upgrading strategy of key helping villages in poor areas from four aspects of production, life, ecology and governance through the combing of villag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and the diagnosis of development bottleneck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in poor areas in

the perio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Keywords:Poor village; Help; Space;Indus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作者简介:陈雪(1988. 5— ),男,工程师。

E-mail:1377866122@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8 - 22

0 引言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在脱

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持续推动贫困地区乡村高质量发

展,已成为各地发展共识。 2023 年 2 月,凉山州委农

村工作小组发布《关于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巩固

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编

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县要选定一批贫困村作为

试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

工作[1]

凉山彝族自治州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交通条

件、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民俗文化的影响,经济发展

缓慢。 近年来,凉山州深入落实国家东西部协作战

略,在浙江省慈溪市对口帮扶下,布拖县完成国家贫

困县脱贫摘帽,脱贫工作取得较大成功。 在此背景

下,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小组将洛奎村纳入凉山州乡村

振兴重点帮扶村首批编制行动计划,重点探索帮扶村

规划编制和示范建设路径,为凉山州乡村地区发展总

结经验,提供发展新模式和新思路。

1 贫困地区乡村帮扶历程及现实困境

1. 1 帮扶发展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

贫战略和大规模减贫行动,农村贫困人口由 1978 年

的 7. 70 亿人减少到 2017 年的 3046 万人,累计减少

7. 4 亿人,贫困发生率由 97. 5% 下降到 3. 1%

[2]

,贫困

问题得到极大程度的缓解,如图 1 所示。

我国乡村扶贫主要经历了“救济扶贫 - 开发扶贫

- 文化扶贫”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扶贫工作以救济扶

贫为主,被称为“输血”式的扶贫,政府通过向贫困地

区调拨粮食、衣物等救济物品及财政补贴,保障人民

最低程度的生活水准。 第二阶段以开发扶贫为主[3]

,

扶贫工作重心由“输血” 型转向“造血” 型,利用地区

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

第33页

·22·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1 贫困人口减少统计图

饱、脱贫致富[4]

,内容涵盖区域开发[5]

、流域治理、项

目管理、科技扶贫、异地开发、劳务输出等。 第三阶段

为文化扶贫,向农民输入新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

传授适用科学技术,提高贫困群体的素质,如图 2

所示。

图 2 扶贫阶段工作示意图

1. 2 帮扶现实困境

贫困地区乡村帮扶发展至今,脱贫基本完成。 但

在帮扶实践过程中,伴随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要素流

动加快,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均,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

导致扶贫工作出现困境。 主要表现在以下 3 点:

第一帮扶方式仍停留在“输血式”。 帮扶主体为

完成政府设定目标任务,集中向贫困村投入项目、资

金、技术等。 但脱贫目标完成后,随着帮扶主体资金、

项目、技术取消,乡村的发展动力不足,甚至出现返贫

现象。 而第二产业扶贫存在着严重的短板,产业同质

化现象突出,未形成差异化发展,造成乡村产业虽有

规模但效益低。 第三扶贫和被扶贫主体各自为政,企

业帮扶严格执行政府要求,缺乏与村民沟通,如农业

种养技术缺乏有效指导,农民种养产业增收不明显。

2 布拖县洛奎村现状村庄问题

洛奎村位于布拖县特木里镇北部,南接飞普村,

东邻芝洛古村,北连海博村,西壤普格县。 村庄地理

区位优势明显,距布拖县城仅 4. 5 km,属于城乡融合

型村庄,境内有国道 356 通过,对外交通条件较好。

村庄幅员面积约 23. 20 km

2

,辖 4 个村民小组,共计

467 户 1909 人。 村内地形褶皱特征明显,呈现“两山

夹一坝”的形态格局,村庄平均海拔高度约 2600 m,

属于典型半山高原乡村,如图 3 所示。

图 3 村庄现状航拍图

2. 1 生产空间发展受限

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洛奎村耕地资源

有限,耕地仅占村庄总用地 7. 4% ,人均耕地仅有 1. 87

亩,主要集中平坝区域,沿国道 356 两侧分布。 村庄产

业分布零散,产业融合度低,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

村庄缺乏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产业特色品牌

效应不足,产业效益不佳。 由于耕地资源缺乏,农业产

业发展受限。 全村 2021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 7849

元,低于布拖县人均可支配收入 10831 元水平。

2. 2 生活空间利用不高

慈溪市对口帮扶援建,村庄风貌和基础设施配套

有较大提升,村民住房风貌较统一,居民点已接通自来

水,配置有污水处理设施。 近年来,城市吸引村庄大部

分年青人进城进镇务工,村内有多处民居和公共空间

闲置,长期无人看管,杂草丛生甚至荒废。 村庄内缺乏

农业生产配套公共空间,村民占用道路用于晒谷、停车

等;屋后树丛则搭建铁棚圈养家禽,杂乱不堪。

2. 3 生态空间整治不足

村域生态本底良好,拥有山、水、林、田、谷等生态

空间要素,生态空间占村域总面积 73. 64% ,用地面积

为 17. 08 km

2

。 早期村庄建设由于粗放式发展,以牺

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占用生态空间建设项目,造成生

态环境破坏、水系污染。 在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下,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已成为乡村发展新使命,生

态空间亟需整治。

2. 4 乡村治理体系不全

村庄乡村治理以党建组织为主导,构建了多元自

治的治理机制,充分尊重农民自主发展,保障利益实

现。 但由于村庄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出现空心

化、老龄化现象。 由于留守人口素质与能力不高,导

致针对留守农村的主体治理能力不足。 在文化建设

方面,彝族乡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没有得到传承,亟

待加强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法治

文化,建立规则意识。

3 布拖县洛奎村规划提升策略

3. 1 挖掘闲置资源,重构生产空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空间是乡村发展根基,土地是产业发展载

第34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陈 雪·重点帮扶村规划引导贫困地区乡村发展路径探究 ·23·

体。 应积极推进村庄产权制度改革,优化流转形式和

主体,通过资金补充和运作,形成规模化生产,提高居

民产业收入,以实现乡村资源配置最大化效益。

洛奎村依托慈溪 - 布拖东西部帮扶协作产业平

台,通过导入资金、技术、服务、人才等要素,壮大集体

经济组织,村庄充分利用彝族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乡

村旅游产业。 村民在协作产业平台,通过劳务合作、

旅游服务、土地流转等方式,获得一定增收。

村庄产业体系建设中,通过延展产业链条,扩大

特色产业种植规模,主要建设苹果种植园、马铃薯种

植基地、荞麦种植基地;植入电子商务、数字直播、休

闲服务功能,发展乡村旅游。 同时,优化产业经营方

式,引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

体,构建“政府 + 新型经营主体 + 农民” 多元经营主

体。 镇政府或村集体为统筹搭建平台,负责区域产业

统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或农户负责产业

落地建设和经营管理。 村庄内部整理闲置用地和低

效用地,通过土地整理和指标腾退,打造民宿度假、彝

家乐等项目如图 4 ~ 图 5 所示。

图 4 产业体系图

图 5 已建成民宿

3. 2 明确在地需求,织补生活空间,塑造宜居生活

场所

村庄生活空间不应只停留在提升居住环境、公共

设施方面,还需要考虑邻里乡情、村民归属感,并吸引

外流人口返乡,提高村庄活力。

洛奎村居民点主要沿路、沿谷分布,规划对居民

点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摸底现状宅基地产权,针对闲

置住房或者危房提出有偿退出机制,进行功能置换,

结合乡村旅游打造产业项目。

在配套设施上进行增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按

照居民意愿和发展条件,就近配套公共设施,主要配

套有文化坝子、健身广场、公共厕所等设施。 居民点

内部进行环境整治,包括“水、电、气、网”,还对厕所

改造、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提出引

导措施。 洛奎村在规划建设指引下,完成了道路硬

化,居民点“旱改厕”,生活污水接入小型污水处理设

施集中处理,实现污水处理率100% ;村组居民点道路

完成“六化” (硬化、美化、绿化、净化、文化、亮化) 改

造。 居民点还配置垃圾收集箱,通过垃圾转运车运至

布拖县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生活垃圾实现

100% 无害化,如图 6 所示。

图 6 村容村貌整治效果图

针对村容村貌,采用针灸式、微介入的改造方式,

延续了乡村空间肌理,增强了地域文化特色。 如保留

现状青瓦白墙基调,在建筑外墙上进行彩绘,融入彝

族阿都文化,展示东西部协作帮扶成果等。

3. 3 创新绿色发展,牢筑生态空间,打造产村融合格局

洛奎村良好生态格局和丰富自然资源,为村庄发

展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在落实国家生态管控要求同

时,乡村建设稳步开展,未涉及生态空间侵占。 村庄

深入落实布拖县绿色发展思路,提出了生态空间优化

以“保护为主、修复为辅” 策略,细化落实《布拖县国

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 2035)划定生态控制线,提

出生态控制区内绿色生态产业准入目录和控制措施。

村庄绿色产业注重与山体、水系、林地等生态要

素融合,强化山林保护,加强防火通道建设,安排专职

人员进行管护和监督。 充分利用村庄内水系资源,提

出水系管控措施,通过水系整治和岸线处理,提升岸

线景观环境。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红线,保障耕地数量

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塑造大地

田园景观,如图 7 所示。

第35页

·2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7 村庄生态整治修复效果图

3. 4 治理协同并进,坚实长续发展,建设和谐安宁乡村

乡村治理是完善乡村发展与建设的制度保障。

村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政府在遵守治理制度基础

上,充分发挥村庄自治权利;通过人才引进、组织培训

开展进行村庄建设,构建良好的治理体系,强化乡村

发展动力。一方面,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工作小

组,加大乡村相关配置力度,建立起高效协同的决策

执行链条;构建村庄联治、村组合治、院落微治、群众

自治的四级治理体系,统筹村干部、村民、企业等多方

力量,负责村庄社会治理、清洁卫生、治安联防、困难

帮扶等工作。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村民积极性,开展

文化活动,为村民提供文化服务。 例如,在村内文化

坝子广场举行“彝族文化” 活动节,结合民风民俗、节

庆礼仪,打造彝族文化广场。 依托重要节点,以景观

小品、座椅、亭廊为载体,活化彝族文化、帮扶文化等

文化元素,充分展示洛奎村新形象,如图 8 所示。

图 8 彝族文化展示效果图

4 贫困地区乡村帮扶观念转变

4. 1 规划思路的转变,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要求与需

求并重

多年来,村庄规划形成了完善的“自上而下”的规

划编制体系,形成一套固定编制方法。 传统村庄规划

在编制时,如只考虑上级政府要求,以目标为导向进行

规划编制,不能真实解决基层百姓关心的问题。 洛奎

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在遵循上位规划、上级政府

要求上,重点考虑了“彝族村庄与居民”的切实需求,形

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编制机制,并最

终完成了“要求与需求”并重的规划成果。

4. 2 规划目标的转变,由发展建设转变为发展与民

生并存

传统村庄规划编制往往注重建设成效,对民生关

注问题只浮于表面,针对性不强,未真正解决民生问

题。 应注重规划高标准、高定位的发展与民生并重思

路,紧密结合民生需求,通过制定项目实施路径,实现

村庄可持续发展同时,解决好社会民生问题。

4. 3 规划服务的转变,由短期任务转变为长期陪伴

规划实践

乡村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应该是“一锤子

买卖”。 传统村庄规划存在“有规划设计无指导服

务”“不按规划设计实施建设” 等问题。 规划应引入

陪伴式服务理念,从规划到实施全过程咨询服务,建

立共同协作平台,在平台上集合农业、规划、建筑、景

观、环境投资、运营等各方面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

提供全过程陪伴式服务。

5 结语

帮扶村规划与乡村发展相辅相成。 对于贫困村

庄的帮扶,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资金支持与硬件建

设,还应该对村庄生产、生活、生态、治理等方面统筹

考虑。 本文通过贫困地区乡村发展研判,提出帮扶提

升策略与村庄发展路径,以规划编制为切入点,引导

村庄发展模式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在我国乡

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重点帮扶村规划建设是实现

乡村振兴工程之一,可以较好地复制、推广到其他贫

困地区,以促进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全面发展,形成协

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洛奎村依

托自身发展条件和规划引导,目前已呈现较好的发展

态势。 本文通过贫困地区重点帮扶洛奎村规划实践,

重点对生产、生态、生活、治理等方面进行规划探讨,

并提出发展建议,希望可以为贫困地区村规划编制与

发展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张立文,郑晓辉,李清源. 富美乡村曲悠长 文明之风入

画来[J].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20(06):24 - 25.

[2] 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张宇贤,王远鸿,等. 2018 年一季

度中国经济形势预测分析[ J]. 发展研究,2018(04):31

- 35.

[3] 汪仁,李晓鹏. 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区域反贫困路径探索

[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7):152 - 153.

[4] 李佳颖. 井研县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建议[J]. 农村实用技术,2020(07):99 - 101.

[5] 李迎生,李金珠. 走向一体化的反贫困政策框架———扶

贫开发与农村低保衔接的路径与趋势研究[ J]. 江苏行

政学院学报,2019(04):64 - 73.

第36页

2024 年第 04 期

总第 310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4·2024

Vol·310

“双碳”目标下的邵阳桃花新城国土空间详细规划

编制方法探究

吴维帅1 欧阳效福2 孙锦海1 牛子慧1

(1. 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630; 2.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60)

摘 要:落实“双碳”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新要求。 文章聚焦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梳

理了近十年国内有关低碳生态的详细规划编制经验,界定了“双碳详规”概念内涵。 同时,以邵阳市桃花新城为例,提

出了贯穿前期分析到规划管控的全流程“双碳详规”编制方法,包括碳汇空间识别、减碳增汇规划设计、碳排(汇)核算

和“双碳”指标体系构建,为中小尺度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 “双碳”;详细规划;邵阳市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4 - 0025 - 07

Research on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detailed planning method of Shaoyang Taohua

New Town under the goal of \"double - carbon\"

WU Weishuai

1 OUYANG Xiaofu

2

SUN Jinhai

1 NIU Zihui

1

(1. Guangdong Guodi Planning Seience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510630;

2.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Survey Design Institute,Guangzhou 510060)

Abstract:The “Double Carbon” goal is the new requirement for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preparation method of territorial space detailed planning. First of all,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preparation experience of the detailed plan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low - carbon ecology in recent ten years,and discloses the

connotation of “double - carbon detailed planning”. And then takes the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of Taohua Newtown,Shaoyang City. The

paper proposes the whole process comiling method,which including of identifying carbon sink space in the early stage,designing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increase carbon sink space in the middle stage,and constructing double - carbon control index system in the later

stage. The double - carbon idea is applied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and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method of calculat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sinks based on different land use schemes.

Keywords:Double - carbon; Territorial space detailed planning; Shaoyang city

作者简介:吴维帅(1991— ),男,工程师。

E-mail:361462636@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8 - 27

0 引言

城市地区是碳排放的主要区域,占比达到 80% 左

右,且排放量增长速度快,呈逐年持续增加的趋势[1]

2020 年 9 月 22 日,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正式

提出了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双

碳”目标。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

社会系统性变革,也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

使命。 因此,城市地区也是落实“双碳”目标的主阵地,

需加快推进全面绿色低碳的转型发展。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指南,支撑碳达峰碳

中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各层级国土空间规

划编制的重要内容。 详细规划作为我国“五级三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实施层级,是落实低碳生态发展

目标的关键环节[2]

。 基于此,本文借鉴有关低碳生态

导向下的详细规划编制方法,结合邵阳市桃花新城控

制性详细规划实践工作,提出立足“双碳” 目标的国

土空间详细规划全流程编制思路。

1 “双碳详规”编制与实施

生态宜居、绿色低碳是详细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和指导理念,国内学者也对生态、低碳导向下的详细

规划进行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研究。 为此,本文梳理了

近十年来“低碳规划”“生态城市”“碳中和”等相关的

详细规划研究文献。 研究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管控

要素、碳排放核算方法、指标体系、管理实施等方面探

讨了“双碳详规”的编制与实施。

1. 1 基本概念

为区分“双碳”导向与其他价值导向下的详细规

划,本文将低碳或“双碳”生态导向下的详细规划归为

“双碳详规”。 鉴于此,本文所提“双碳详规”,主要指以

低碳生态或“双碳”理念为指导,通过规划设计手段,实

现“双碳”目标,推进规划地区的低碳发展或低碳城市

第37页

·2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建设。一般详细规划尽管也倡导绿色低碳理论运用,

例如绿色建筑设计、绿色低碳交通规划,但更强调土地

开发收益和公共利益管控。 “双碳详规”则在维护公共

利益、兼顾土地效益基础上,将城市空间视为“碳源”,

更注重土地和空间的减碳和增汇设计。

1. 2 “双碳”目标全流程规划编制

“双碳详规”规划编制可分为前期分析、方案形

成、方案决策和规划管控四个阶段。 碳汇空间是规

划设计的核心要素,贯穿于规划编制各阶段,如图 1

所示。

图 1 “双碳”目标全流程规划编制示意图

1. 2. 1 碳汇空间识别要素

前期分析阶段,首先是识别碳汇潜力空间,再结

合土地开发适宜性、土地开发价值评估,构建双碳规

划空间格局。 其中,碳汇潜力空间的识别,包括识别

碳源空间和碳汇空间,碳源空间主要为现状已建成的

工业生产、居住生活等地区,均会产生大量碳排放;碳

汇空间主要是林地、园地、湿地等能吸收碳排放和固

碳的生态用地,但不同生态用地的碳汇潜力存在差

异。 根据有关研究,林地碳汇潜力最强,其次为园地、

公园绿地等,草地最弱。 通过赋予“碳汇参考值” 方

法,可衡量不同碳汇空间的碳汇潜力大小。

1. 2. 2 减碳增汇规划设计

方案形成阶段,针对碳汇空间或低碳管控要素,

从规划设计层面提出减碳增汇策略,支撑规划方案生

成。 方案主要从空间格局和空间形态两大维度,包括

交通组织、职住平衡、生活圈布局、城市风廊道等要素

的绿色低碳设计组成。一般而言,规划道路交通体系

应有利于减少机动交通出行,公共交通路线组织应满

足职住需求;城市空间形态应结合城市主导风向预留

城市风廊,以及合理规划公园绿地和立体绿化设计

等,增加碳汇空间。

1. 2. 3 碳排核算规划实施

方案决策阶段,重点是核算不用规划用地方案的

碳排放、碳汇总量。 不同规划用地方案的减碳和增汇

效果不同,通过定量计算和比较其碳排放和碳汇总

量,支持规划设计方案决策。

(1)碳排核算方法

当前,国际上较成熟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有 IPCC、

WRI、GPC 等模型,其中,IPCC 模型应用最为广泛。

本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 IPCC 模型排放清单核算法,

核算规划区内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1)所示:

碳排放量 = 活动数据 × 排放因子 (1)

式(1)中:活动数据代表人类活动导致的排放或

清除的数据;排放因子代表量化每单位活动的气体排

放量或清除量的系数[3]

实际计算中,由于规划区域尺度较小,无法获得片

区级的用能统计数据,因而本研究获取了桃花片区土地

利用、1km 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

等数据,采取邵阳市不同用地的单位面积碳排放与碳汇

量乘以用地类型面积,计算得到桃花片区的碳排放。

(2)碳汇核算方法

目前通用的碳汇核算方法,为单位面积法,即不同

用地的面积与单位面积碳汇系数的乘积。 单位面积碳汇

系数代表单位面积用地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4 -5]

,

其计算公式如(2)所示:

Cu = ∑i

αi × Si (2)

式(2)中:Cu为片区碳汇总量(t);i 为用地类型;

αi为单位面积碳汇系数[ t / ( hm

2·a)];Si为占地面积

(hm

2

)。 结合上文核算方法,碳排放总量等于碳排放

量减去碳汇量。

1. 2. 4 双碳指标体系构建

规划管控阶段,为实现“ 双碳” 目标,明确地块

“双碳”指标管控要求,并落实到地块图,以指导规划

实施。 详细规划是出具地块出让条件、核发规划用地

许可证的直接依据,传统的控规图则明确了地块的容

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等地块管控指标;“双碳”

指标也涵盖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建筑空间等各项规

划内容,如地块的屋顶绿化率指标。

第38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吴维帅,欧阳效福,孙锦海,等·“双碳”目标下的邵阳桃花新城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究 ·27·

2 邵阳市桃花新城详细规划实践

2. 1 项目概述

桃花新城位于邵阳市老城区以南,规划范围为洛

湛铁路、沪昆高速潭邵段、西湖南路和邵水河围合区域

(图2),面积约12. 71 km

2

。 近年来,邵阳市大力推进邵

阳体育中心建设和邵阳站南广场改扩建,高标准谋划

桃花新城,打造邵阳“城市客厅”。 同时,邵阳市深入贯

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积极推进邵阳“双碳”转型

发展,桃花新城也成为低碳新城建设实践的标杆。

2. 2 构建双碳规划空间格局

首先,识别碳汇潜力空间。 桃花新城拥有河、湖、

丘、塘四大生态空间要素,为识别生态空间碳汇潜力,

规划基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通过赋予不同地类碳

汇能力参考值,识别碳源、碳汇潜力空间。 其中,碳源

空间主要为现状已建用地,碳汇潜力空间主要包括林

地、园地、耕地、河流和湖泊,进而形成现状碳源(汇)

空间分布图,如图 3 所示。

其次,评价土地开发适宜性。 借助于 Arcgis 空间分

析工具,规划对桃花新城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高程和

坡度进行分析,综合考虑生物敏感性、地质敏感性、水敏

感性等因素,得出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图 4)。 分

析结果显示,郑子岭公园、紫薇公园等部分山体为不宜或

不可建设区域,其他整体属于适宜建设区域。

图 2 邵阳桃花新城规划范围示意图

图 3 桃花新城现状碳源(汇)空间分布图 图 4 桃花新城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示意图

再次,评估土地经济价值。 低碳规划不仅要注重

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实,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同时也要

兼顾土地开发经济价值。 为此,规划充分衔接用地报

批等管理数据,确保已批、已供用地优先落实;其次,

结合地块区位及周边发展条件,识别高经济价值潜力

地块,综合评估,形成土地经济价值空间(图 5)。

最后,通过叠加现状碳源(汇)空间、土地开发适

宜性空间、土地经济价值空间,按照“生态优先、土地

价值提升”的原则,构建桃花新城双碳规划空间格局

(图 6),支撑规划用地方案设计。

第39页

·28·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5 桃花新城土地经济价值评估示意图

图 6 桃花新城规划双碳空间格局图

2. 3 强化减碳增汇规划设计

2. 3. 1 交通领域“减碳增汇”策略

策略一:划定邻里生活单元,引导绿色低碳出行。

减少交通碳排放,一是要缩短出行距离,二是优化出行

方式。 规划策略上,营造桃花新城适宜街区尺度,基于

双碳规划空间格局,将桃花新城划分为 15 个邻里生活

圈。 同时,以公共交通优先为导向,衔接邵阳高铁站和

邵阳市体育中心交通流,按照步行 500 m 服务半径设

置公交站点,实现邻里生活圈公交基本全覆盖(图 7

(a))。 通过构建“公交网 + 慢行网”复合低碳交通网

络,引导居民优先选择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策略二:布局适度混合用地,打造三级社区生活

圈。 在功能布局上,规划适度的居住与办公用地混

合,提高职住平衡比例,缩短通勤出行距离。 规划合

理布局 5 分钟、10 分钟和 15 分钟三个层级社区生活

圈(图 7(b)),布局配套中小学、运动场地、医疗卫生

等基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将日常出行尽可能控制在

步行或非机动车可达范围,从而极大减少碳排放。

策略三:提升碳汇空间品质,打造连续均衡绿地系

统。 依托基地自然山体、水系等生态空间,规划设计多种

类型的景观连廊、游憩步道、过街天桥,串联桃花新城各

大特色主题功能区,形成连续带状公园和景观绿廊(图 7

(c))。 城园交融,整体打造城市公园,从而有效提升碳

汇空间品质,逐步引导居民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2. 3. 2 建筑领域“减碳增汇”策略

策略一:构建城市风廊,降低城市总体能耗。 有

关研究表明,开放、高效的空间布局结构和城市风廊,

能明显降低城市总能量消耗[6]

。 考虑到在气象气候、

城市下垫面性质与人口增长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邵阳

中心城区与远郊地区的气温差值达到 3℃ 左右,热岛

效应较为明显。 为避免因新城未来开发建设与人口

增长造成热岛效应,规划结合基地内保留的自然山

水,将建筑高度整体控制为“北高南低”,开发强度控

制为“北密南疏”。 同时,顺应邵阳市夏季主导风向,

构建多条城市风廊(图 8(a)),引风入城,减少因热岛

效应导致的生产生活能耗。

第40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吴维帅,欧阳效福,孙锦海,等·“双碳”目标下的邵阳桃花新城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究 ·29·

(a)公交慢行体系 (b)社区生活圈布局

(c)连续均衡的慢行空间

图 7 交通领域减碳增汇规划设计

策略二:营造“低碳街坊”,降低间接碳排放。一

般而言,街坊能耗主要来自照明、空调等家用电器使

用,因此对照明、通风、遮阳、保暖等设施的干预尤为

重要。 有关研究表明,街坊形态与城市能耗水平息息

相关[7]

。 基于此,规划一方面整体布局新城绿色建

筑,设计中央雨水花园调节微气候;另一方面,严控建

筑高度, 营造 “ 中层中强度” 低碳街 坊 形 态 ( 图 8

(b))。 将建筑高度尽可能控制在 40 m ~ 60 m,容积

率控制在 2. 5 ~ 3. 5,建筑密度控制在 30% ~ 40% 。

通过建筑空间形态管控,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采光,减

少街坊照明用能,降低间接碳排放。

策略三:打造三维立体绿地,提高碳增汇空间。

除减碳设计外,增加碳汇空间,也是实现“双碳”目标

的重要路径。 其中,增加立体绿化率,能有效提高绿

色碳汇空间总量。 因此,规划强化了生态绿核、街区

绿廊、庭院绿化、平台绿化、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等设

计,逐层打造连续立体的三维绿化空间(图 8 ( c))。

此外,在绿化植物配置上,合理提升乡土植物比例,调

整林相结构,按照乔、灌、草复合群落提高生态系统稳

定性;同时,增加地块尺度绿容率控制,合理配置植被

单元,提升新城碳汇能力。

策略四:设计中水利用系统,提升水循环利用。 考

虑邵阳秋冬经常性干旱气候,规划通过利用桃花新城污

水处理厂中水,作为中央雨水花园及其他人工水体的景

观补充水源、园林绿化用水。 通过中水利用系统,提升水

资源循环利用率(图8(d)),减少供水能源消耗。

(a)风廊设计示意图

第41页

·30·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b)“中层中强度”低碳街坊

(c)三维立体绿化示意图

(d)中水利用系统

图 8 建筑领域减碳增汇规划设计

2. 4 碳排核算辅助规划方案

为比较规划方案“双碳” 实现优劣,规划形成了

两套土地利用方案(图 9)。 其中,方案一强化火车站

以南城市中轴,规划集中商业功能集聚区,有利于城

市交通门户形象的塑造;方案二结合现状地形,保留

基地中间山体,打造城市大型公园,塑造新城“城市客

厅”,同时贯通内部生态空间,形成连续性景观轴。

(a)土地利用方案一

(b)土地利用方案二

(c)方案一碳排放分布

(d)方案二碳排放分布

图 9 土地利用方案及碳排放平面分布图

根据碳排放、碳汇量核算公式,经计算,土地利用方案

一的碳排放量为 12. 87 万吨,碳汇量为 0. 22 万吨,实

际碳排放总量为 12. 65 万吨;土地利用方案二的碳排

放量为 10. 64 万吨,碳汇量为 0. 25 万吨,实际碳排放

总量为 10. 39 万吨。 显然,方案二比方案一的碳排放

总量减少了 2. 26 万吨,碳排水平降低了 17. 88% ;而

碳汇量增加 268. 12 吨,方案二的碳汇水平提升了 12.

08% 。 在开发建设总量、土地价值、社会效益与方案

一基本持平下,考虑“双碳”建设要求,方案二的土地

利用布局相对更优。

2. 5 实现双碳目标规划管控

为确保桃花新城“双碳详规” 方案有效落地实

施,规划构建了“双碳”控制指标体系(表 1),作为引

导性指标(共 18 项),并落实到双碳控制指导图则

(图 10),以进一步指导地块双碳开发建设。

第42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吴维帅,欧阳效福,孙锦海,等·“双碳”目标下的邵阳桃花新城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究 ·31·

表 1 “双碳”控制指标体系一览表

管控要素 序号 “双碳”指标 目标值

总体层次

土地利用

绿色交通

绿色建筑

市政工程

1 拥有混合使用功能用地 ≥75%

2 社区生活圈覆盖率 ≥100%

3 路网密度 8 ~ 10 km/ km

2

4 公共交通站点 500 m 覆盖率 ≥90%

5 为行人以及骑自行车者提供毛细道路网 ≥80%

6 重要功能布局与人行及自行车道路网的整合 —

7 绿色建筑比例 ≥30%

8 使用“非传统水源”的地块面积占比 ≥25%

9 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地块面积占比 ≥15%

地块层次

生态环境

建筑布局

建筑外环境设计

10 综合绿地率 ≥40%

11 绿地连通度 ≥80%

12 地下空间开发强度 ≥0. 2

13 通风率 ≥10%

14 阻风率 ≤0. 6

15 屋顶绿化率 居住用地≥30% ;商业服务业用地≥20%

16 每 100 m

2 绿地的乔木数 ≥2 棵

17 乡土植物比例 ≥70%

18 非机动车停车位 ≥2 泊/ 100m

2 建筑面积

图 10 “双碳”控制指导图则示意图

如表 1 所示,“双碳”指标体系,可分为总体与地块

两个层次。 总体层面,主要基于控规单元视角,重点管

控土地利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和市政工程,主要包

括拥有混合使用功能用地、社区生活圈覆盖率、公交密

度、绿色建筑比例等指标;地块层面,重点控制与引导

地块建设行为,主要从生态环境、建筑布局和建筑外环

境设计要素进行管控,主要包含综合绿地率、地下空间

开发强度、通风率、阻风率、屋顶绿化率、乡土植物比例

等指标。 “双碳”指标可进一步与土地出让结合,作为

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出具规划条件的附加条件。

3 结语

本文以邵阳桃花新城详细规划实践为例,立足“双

碳”目标要求,探讨了“双碳详规”全流程规划编制方

法。 相较以往研究,一是低碳生态理念贯穿于规划设

计的前期分析、方案形成、方案决策和实施管控各阶

段,提出了碳源空间识别、减碳增汇规划设计和碳排碳

汇核算技术方法,以及“双碳”指标构建思路;二是提出

碳排总量核算作为“双碳”目标下的规划方案合理性衡

量标准,通过赋予规划地类碳汇参考值进行比选计算。

鉴于本研究对象桃花新城详细规划为中小尺度规划,

若要系统全面形成一套可推广复制、面向“双碳”目标

的详规编制方法,还需后续从城市、片区等大中尺度以

及从新城、老城等不同功能片区进行探索。

参 考 文 献

[1] 中商产业研究院. 中国智慧城市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

会研究报告[R]. 2022.

[2] 钟妮. 低碳生态导向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思考———以

深圳市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7.

[3] 林辰辉. “双碳” 目标下的规划技术探索———基于中规

院上海分院相关科研与实践[R]. 2021.

[4] 卢敏,严会超,胡武贤,等. 广东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

碳排放规律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2(07):1 - 9.

[5] 麻守仕. 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碳汇潜力调查

分析研究[J]. 甘肃林业,2022(02):33 - 34.

[6] 刘名瑞,曾勤,邓玮,等. 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的风环境评

估及规划管控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J]. 城市规划学

刊,2021(04):35 - 42.

[7] 吴巍,宋彦,洪再生,等. 国外城市形态对住宅能耗影响研究

及对我国的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师,2018(06):55 -61.

第43页

2024 年第 04 期

总第 310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4·2024

Vol·310

基于古城文化基因提取与特征识别的漳州

修文路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张 健

(福建中咨规划设计研究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提高与存量规划的推进,古城特色的保护与延续,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议题。 文化基

因是体现古城历史与原始风貌的载体,是城市营建的底层记忆,进而成为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留存与延续的强有力

的工具。 为此,以漳州古城修文路段为实证案例,以文化基因的挖掘为抓手,对漳州古城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进行

剖析,在“活化古城、留住乡愁、有机更新”的理念下,提出“资源整合、基因提取、图谱构建、文脉延续”的古城更新策略。

研究为协调古城“物质”与“精神”的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之间的问题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闽南建筑元素;基因挖掘;文化特征;漳州古城;保护更新

中图分类号:TU -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4 - 0032 - 06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y of Xiuwen Road Based on Cultural Gene

Extraction and Feature Recognition of the Old Town of Zhangzhou City

ZHANG Jian

(Fujian CIECC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Group Co. ,Ltd,Fuzhou 350001)

Abstract:With the steady improve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advancement of stock planning,the protec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historic urban area’s characteristic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urban renewal. Cultural genes are carriers that reflect the history and

primitive style of the historic urban areas,serving as the underlying memory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becoming a powerful tool for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contin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newal. This paper took the Xiuwen Road of the old town of Zhangzhou City as an empirical case,using the excavation of cultural genes as the starting point,to analyze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historic urban area. Under the concept of \" revitalizing the historic urban area,retaining nostalgia,and organic renewal\" ,a strategy for

updating the historic urban area of \" resource integration,gene extraction,map construction,and extension of cultural context \" was proposed. Provide new ideas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of the historic urban area,and solving the problem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Keywords:Minnan architectural elements; Gene mini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old town of Zhangzhou; Protection and renewal

作者简介:张健(1973— ),男,高级工程师。

E-mail:524530119@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12 - 20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

的城镇化进程[1]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中

国城镇化率已达到 65. 22% 。 快速城镇化期间,“粗

放式”的发展,导致城市无序蔓延与扩张,滋生了城市

风貌割裂、城市空间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 快速城镇

化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建设空间不足的问题,城市的

发展由增量建设步入到存量更新时期。 “十四五”规

划时期,城市更新行动被正式提出,其中如何协调与

平衡紧缺的城镇发展用地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成为了重要议题。

漳州古城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中心区,是漳州市城

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价值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区域。 漳

州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二年[2]

,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

悠久历史。 1986 年,漳州市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

史文化名城。 修文路是民国时期以来漳州古城内部

两条重要的商业街道之一,沿街两侧为闽南骑楼风格

的建筑,部分融合南洋建筑元素[3]

,街道风貌至今保

存较为完好。

“基因”是来自于生物学的概念,具有储存生命

信息与可复制、可遗传的特点[4]

。 “文化基因” 被认

为是通过模仿,从而能够进行文化传播的基本单

位[5]

。 城市中的古城与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我国特

定历史阶段与地域特色、民风民俗、乡愁记忆的重要

文化载体。 文化基因作为承载历史文化本质的载体,

逐渐成为解决城乡规划领域中文化与风貌特征留存、

延续与发展问题的核心关键技术[6 - 8]

第44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张 健·基于古城文化基因提取与特征识别的漳州修文路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33·

本文以漳州古城中的核心区域修文路片区为研究

对象,在对其历史沿革与价值特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从文化基因的角度,探讨了历史文化街区有形的物质

空间与无形的精神文化的保留、传承与更新策略。

1 历史沿革与价值特色

漳州古城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

史,其古城格局、街巷肌理与建筑风貌别具特色,具有

重要的价值。 其中,修文路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的

历史发展印记与历史风貌,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中最

重要的物质基础,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与文化

价值。

1. 1 漳州古城概况

漳州古城起源于唐代,经历宋朝、元朝、明朝、清

朝与民国时期,各时期的历史建筑、名人旧居和老字

号商铺遍布古城。 漳州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

的民俗传统,浓缩于每一栋建筑中。 古城内目前仍存

在大量居民生活其中,厚重感的历史与烟火气的现实

同时在古城的空间中展开,使得漳州古城成为闽南唯

一活古城,具有很高的保护与更新价值。

1. 2 修文路范围

修文路位于漳州古城南部,是一条东西向的道

路,东与新华南路交汇并连接水仙大街,与北京路、澎

湖路、共和路相交,西与延安南路交汇。 如图 1 所示,

修文路修缮工程,为漳州古城保护项目的一期启动工

程,其修缮的主体,为修文东路与西路的其中一段,分

别为青年路至始兴南路,延安南路至北京路,更新范

围沿街全长 465 m,更新总占地面积约为 25 000 m

2

图 1 修文路区位概况

1. 3 历史沿革

修文路在漳州古城的“枕三台、襟两河”和“九街

十巷”的格局风貌中,起着连接各部分的关键作用

(图 2)。 修文路街道衔接北京路、延安路、香港路和

青年路等古城各个重要的古街巷。 漳州古城的建城

形制为“以河代城,以桥代门”,修文路是连接两河的

通路,在古城中起着贯通东西的作用,在漳州历史文

化名城格局和结构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修文路的历史悠久,其雏形形成于唐朝中叶,与

漳州古城的建设基本同步。 在清光绪漳州府城池图

中,修文路位于以城壕为界的城内,是古城的核心地

带(图 3)。 因此,在修文路沿线留存下众多庙宇、桥

亭、名人故居、宗祠等古迹或遗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

值,是最能集中体现漳州历史文化名城千年风貌的区

域(图 4)。

图 2 漳州古城历史沿革及修文路的位置

第45页

·34·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图 3 修文路与古城四入口的位置关系

图 4 修文路沿街古迹及建筑风貌

1. 4 价值与特色

修文路沿街现存两处文物保护建筑:东桥亭与文

庙(图 5)。 东桥亭始建于唐代,桥上背面建亭,亭有

三进,内祀观音菩萨,现有面积约为 765 m

2

,1988 年

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文庙始建于宋代,东

侧的文庙和西侧的府学两组建筑群并列,并由路前的

泮池联系形成整体。 《漳州府志》 记载,文庙为祭孔

和讲学的场所,有戟门、泮宫、杏坛、训导堂和学舍,是

旧漳州府的文化中心。 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

文化价值,记载着漳州的古代文化、教育活动,是漳州

文化史的重要实证。 此外,街道两侧的建筑外墙窗沿

四周由木板构造形成,其工艺做法与技术传承久远,

现已经存量无多,是漳州古城民居发展的历史缩影,

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除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修文街片区还具有着

浓厚的生活氛围,居住于商业功能结合紧密,民居与

周边的商业、文化等各类建筑和谐共存的环境。 修文

路主街与巷道、院落的组合体系依旧保留着古城的肌

理,是闽南传统街区的代表。 其城市空间的组织也保

持着古城的形制,是漳州古城精华之所在。

修文路商业氛围繁荣、文化底蕴浓厚、民风民俗原

汁原味,是漳州古城“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体现,其情

感价值、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均有保护与发展的价值。

图 5 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与东桥亭

2 以文化元素留存为前提的修文路更新

修文路是漳州古城历史文化价值与风貌集中呈

现的区域,居民生活已延续千余年。 因此,活化古城,

留住乡愁,成为古城更新行动的首要目的。 通过挖掘

街区历史文化要素,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街区的历史

内涵。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资源整合、基因提取、图

谱构建、文化延续”的更新策略。

2. 1 更新原则

修文路沿街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一层为底商,

二三层为住宅的形式。 街道内部多为多层住宅与深

宅大院式的“大厝”

[9] 和独立式的“番仔楼”,现有建

筑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夹杂着部分现代建筑。 在修文

路的修缮与更新的过程中,科学系统地保护好文物古

迹,突出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成为首要任务。 同时,

充分考虑到修文街在漳州古城中位于核心位置的特

殊性,在更新的过程中,以历史文化信息保留、历史文

化要素延续为更新原则,在历史街区更新、重点片区

修缮与建筑单体的设计古城中,以文化基因的提取与

利用,强调对文化信息的保留,延续文化的演绎[10]

2. 2 更新策略

2. 2. 1 资源整合

在修文街的更新过程中,首先进行了特色挖掘与资

源整合。 在物质空间层面,现有的城市肌理与街巷空间

留存完整,街道两侧房屋以具有闽南元素的民居为主

(图6),同时留存两个文物保护建筑。 在文化与精神层

面,修文街依旧保留着面向大众的商业业态,片区留存大

量居住功能,形成了浓厚的烟火气息。 在物质与精神文

化层面,均具有值得保留与传承的资源要素。

图 6 闽南风格的特色建筑

第46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张 健·基于古城文化基因提取与特征识别的漳州修文路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35·

2. 2. 2 基因提取

在古城更新过程中,提取最能够体现闽南风格与

漳州味道的传统元素,对古城现存建筑进行详尽的调

研,以筛选能够体现闽南建筑基因的建筑要素。 最

终,提取出门斗、窗、栏杆、墙面和屋顶形式五个类别

的闽南建筑细部,作为修文路文化基因的代表元素。

以窗这一建筑细部为例(图 7),其轮廓形状、窗户隔

断、雕花形式均有不同特征表现。 轮廓形状分为方

形、方形与拱形相结合两个类型;窗户隔断包括无雕

花和有雕花两个类型;雕花分为阑珊形和几何型两个

类型,均为文化基因的典型特征。

2. 2. 3 图谱构建

在对门斗、窗、栏杆、墙面和屋顶形式五个类别的

闽南建筑细部形式进行分析后,提取出了窗与窗拱的

形式、檐口与女儿墙的形式、阳台形式、柱式、立面花

式、店铺铭牌形式六个组合建筑语汇,每组选取六个

代表形制与现状建筑,共同组成修文路文化基因的图

谱(图 8)。 窗与窗拱的形式,为方拱结合或方方结

合,檐口平直不起翘。 阳台采用木质或石制镂空栏

杆,中式柱式为主的西洋柱式多为雕刻装饰,立面采

用灰雕、砖雕、石雕、木雕等特色雕花,店铺铭牌多为

石刻民国风格。 新建筑的设计与建设中,需以图谱中

的建筑组合风格为参考。 运用这六类组合建筑要素,

通过建筑更新中文化基因留存的手法,在城市更新逐

步推进的过程中,实现街区建筑文化体系的构建。

图 7 修文路建筑窗户细部

图 8 修文路建筑文化基因图谱

第47页

·36· 福 建 建 筑 2024 年

2. 2. 4 文脉延续

完成修文街区文化基因提取与基因图谱构建

后,对修文街更新范围内的建筑进行评估,提出了

修缮保护、修缮改造、重建与拆除四个整治策略

(图 9) 。 除对宋河两侧影响历史文化风貌的质量

较差的建筑拆除外,其他区域均在原有建筑的基

础上,采用修缮、改造、还原的整治手段,在物理空

间上保留闽南建筑的特色,充分利用传统工艺与

材料,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及文化基因图谱的建筑

元素,进行整体或部分修缮;在精神层面延续场所

记忆,对老化空间进行提升再造,唤醒其活力。 对

于新建的建筑,则使用文化基因图谱中的建筑元

素,对古城原有的文脉进行传承与发展,最大限度

地实现对精神与物质文化的双重留存与延续,从

而实现古城文化的留存、文脉的延续、活化与有机

更新,如图 10 所示。

图 9 修缮保护、修缮改造、重建与拆除策略使用区域

图 10 修文路更新规划新建与保留建筑

2. 3 传承更新

修文路实施的是以文化元素留存为前提的更

新。 在更新过程中,对原有文化基因进行留存,形成

了一套文化基因图谱。 修缮、重建的部分以此文化

基因图谱为依据,对文化基因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在街道结构上,实现了对于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延

续了原有街巷院落的结构体系。 在建筑更新上,尽

量保持历史遗存的原物,保护了历史信息的真实载

体。 对部分破败的建筑,给予拆除,并按照历史依据

与文化基因图谱进行重建。 如:窗户隔断采几何雕

花,样式比例以图谱为依据,阳台栏杆采用石材阑

珊,檐口平直,柱式以骑楼中式柱为主,西洋柱式仅

做大体量建筑立面装饰,沿街立面以石雕与灰雕为

特色雕花。 在市政工程上,彻底改造街区市政基础

设施,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在业态更新上,活化古城

业态,恢复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重点民居周边

的开放空间,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闲活动场地。 保

留大部分商业业态,调整部分建筑的使用功能,恢复

修文路东段的骑楼空间,适当扩大街区特色经营的

场地;鼓励经营体现闽南文化与漳州古城内涵的特

色餐饮、产品、酒店与展示空间,丰富了街区的文化

气氛,如图 11 ~ 图 12 所示。

第48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张 健·基于古城文化基因提取与特征识别的漳州修文路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37·

图 11 修文东路北侧立面整治结果

图 12 修文东路南侧立面整治结果

3 结语

本文基于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视角,分析了漳州

古城修文路片区的历史沿革、价值特色与文化特质,以突

显漳州古城修文路闽南风格、老街风情与烟火生活的地

域文化特质为目标。 研究提出,以文化基因为切入点,对

修文路片区的更新提出资源整合、基因提取、图谱构建和

文化延续的策略。 希望借助文化基因的复制,将历史文

化的印记落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重塑闽南风格,延

续文化脉络,重现宋河古韵,保留烟火气息,实现对物质

空间与精神文化的双重保护与延续,推动古城在历史的

脉络中得以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孙燕. 城市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规划

探索———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古城墙为例[ J]. 城市建

筑,2023,20(18):73 - 78.

[2] 刘彦.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及原真性更新保护研

究———以漳州古城为例[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7

(05):115.

[3] 杨佳麟,王绍森,李立新,等. 基于城市织补理念的历史

街区保护更新探索———以漳州古城东宋河片区改造为

例[J]. 华中建筑,2023,41(03):98 - 102.

[4] 陈春欢. 文化基因视角下苏州古城街坊城市设计策略研

究———以古城 47、48、53 号街坊为例[ J]. 城市建筑,

2022,19(07):33 - 36.

[5] 布莱克摩尔. 谜米机器:文化之社会传递过程的“基因

学”[M]. 高申春,吴友军,许波,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1.

[6] 杜森,秦雨. 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研究综述[ J]. 建筑

与文化,2023(10):80 - 82.

[7] 王丹阳,何璐君. 喀什古城传统聚落景观设计基因特征

识别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22,29(01):62 - 66.

[8] 李佳澄,杨培峰,曹越晧. 基于生命观的古城生命体“活

力环境”营造研究———以舟山定海古城为例[C] / / 中国

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

间治理———2021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 城市文

化遗产保护).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13.

[9] 谷瑞超,林溪. 闽南地区硬山搁檩造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探析———以漳州铜山古城大厝为例 [ J]. 城市建筑,

2023,20(19):152 - 156.

[10] 吴宇堃,彭军. 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策略研究———以天

津蓟州古城鼓楼广场为例[ J]. 建筑与文化,2023(07):

153 - 156.

第49页

2024 年第 04 期

总第 310 期

福 建 建 筑

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No 04·2024

Vol·310

厦门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林前综合体的

在地性塑造探究

郑颖娜

(厦门佰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21)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在地性塑造。 社区商业综合体作为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地

性,对城市的发展和社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梳理社区商业综合体的概念和发展趋势,分析其在地性的表现形

式。 以厦门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林前综合体为例,探讨社区商业综合体在地性塑造的实践经验,以更好地理解社区商

业综合体的在地性塑造,为城市商业发展和社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社区商业综合体;在地性;塑造;林前综合体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6135(2024)04 - 0038 - 06

Explora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Shaping of the Linqian Complex in the Xiamen

Xin Dian Affordable Housing Metro Community

ZHENG Yingna

(Xiamen BIAD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Xiamen 361021)

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local shaping of community commercial complexe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commercial development,community commercial complexes have significant significance for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due to

their loca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munity commercial complexes,analyzes the manifestations of

locality,and takes the Linqian Complex of Xiamen Xindian Security Housing Subway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ommunity commercial complexes in shaping locality. Through the discussion in this article,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local

shaping of community commercial complexes,and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urban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Community commercial complex; Regionality; Shaping;Linqian complex

作者简介:郑颖娜(1986. 11— ),女,工程师。

E-mail:443025336@ qq. com

收稿日期:2023 - 08 - 26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商业综合体作为城

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经济增长、提升

居民生活质量和塑造城市形象的关键角色。 在这一

过程中,如何将商业综合体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塑造

出具有在地性的建筑空间,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

计领域关注的焦点。

厦门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林前综合体项目,作

为一处集商业、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多功能于一

体的社区商业中心,不仅服务于周边居民的日常生

活需求,更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闽南

文化元素,体现了对在地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本文

通过回顾社区商业综合体的概念和发展趋势,剖析

林前综合体项目的在地性塑造的表现形式和实践经

验,期望能够为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在地性塑造提供

新的视角和思考,同时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文

化传承贡献力量。

1 社区商业综合体的溯源与发展

1. 1 概念与背景

社区商业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成果体现,

也是城市文化发展与人们美好生活的展示窗口。 作

为一种服务于地域化的邻里生活场所,社区商业是

“因住而商”的属地型商业,承担着人们对于社交、情

感的需求,是“家的延伸”。 在文化、建筑方面贴合区

域发展特色,有助于区域商业、产业发展。 同时,社区

第50页

2024 年 04 期 总第 310 期 郑颖娜·厦门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林前综合体的在地性塑造探究 ·39·

商业寻求个性化创新,以建筑形态及形象创新为手

段,用颜值直观吸引有效流量。

商业综合体早已不是以往的商品交易的普通商

店,而是具有文化属性的一种社会化需求,是一种与

文化场所类似的商业场所类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

业综合体的内容和形式愈加丰富,在性质和主题性上

也更加多样,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社区商业综合体,指在社区内集中了商业、文化、

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商业建筑群体。 通过提供

多元化的服务和体验,社区商业综合体能够满足周边

社区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区域商

业、产业的发展。 因此,在设计社区商业综合体时,需

要考虑到区域特色和消费者需求,以创造出具有吸引

力和竞争力的商业综合体。

1. 2 发展特点和基本特征

(1)功能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外,社区商业

综合体还可以融入社区服务、教育培训、老人照料、托

幼以及医疗保健等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的

服务。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和变化,社区商业

综合体需要不断迭代创新,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2)设计个性化

作为服务于区域化的邻里生活场所,社区商业综合

体根据不同社片区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打造具有在地特

色的商业综合体。 同时,通过与周边社区的互动和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服务共享,提高社区商业综合

体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3)空间人性化

在设计和建筑方面,社区商业综合体需要注重人性

化,为消费者提供舒适、便捷优质的购物和娱乐环境。

1. 3 未来发展趋向

随着社交媒体和共享经济的兴起,社区商业综合

体将更加注重消费者的社交和体验感。 因此,社区商

业综合体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提供更加丰富和有趣的

社交场所和体验空间,吸引消费者前来参与和消费。

同时,社区商业综合体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共享经

济平台,与消费者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动,提

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2 社区商业综合体在地性塑造

在地性塑造是指社区商业综合体与当地社区文

化、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地方特

色和文化氛围。 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在地性塑造与当

地社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其表

现形式包含建筑风格、材料技艺、场所空间以及功能

业态等方面。 只有做了充分的了解研究,才能够更好

地把握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在地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当

地居民的需求。

2. 1 建筑风格

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地域不同,风

俗迥异,造就了各地建筑风格的多样化。 张锦秋院士

曾说 过: “ 城 市 孕 育 建 筑 文 化, 建 筑 彰 显 城 市 特

色[1]

。”社区商业体作为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亦

是城市片区面貌的重要载体,其设计风格,应当符合

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特色,彰显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

2. 2 材料技艺

材料是建筑最直观的表现。 不同材料的质地、纹

理、色彩、不同的施工工艺,呈现出来的建筑外观和结

构,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 传统建筑以其经济性、

生态型、安全性为最显著的特征,建筑材料的选择与

应用是体现这些特征的基础。 社区商业综合体的材

料选用也一样,不同地域选用的建筑材料,便是其地

域文化呈现的载体。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材

料和施工工艺如何适应现代建筑的发展,抑或是现代

材料如何演绎传统材料呈现的外观效果和技艺经验,

是塑造新一代在地性建筑的关键。

2. 3 场所精神

社区商业综合体的规模、形态布局与社区消费特

征,都会影响其空间尺度。 社区商业有丰富而多元的

开放状态,户外空间多、通风性较好的消费场景,不仅

更能给消费者“安全感”,自由的空间形态还能满足

娱乐、文化、社交等多样性需求。 人们在消费空间中

的各类活动,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的交往体验,都是其

作为城市休闲空间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触发交流与

互动,或通过社交、观展、游览等休闲活动,延长在商

业场所的逗留时间,从而在沟通中主动获取、认知商

业信息,进而感受到所呈现的文化信息,这便是社区

商业综合体空间的场所精神。

2. 4 功能业态

不同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社区商业的体量及辐射

范围较小,在空间的选择上,有更多的适应性。 社区

消费地域性强、购买交易频次高和消费时段分散的特

性,决定了社区商业布局多采用街区式或小体量盒子

式的沿街总图布局形式。 新消费时代,人们的消费习

惯,从物质消费转变成为体验感消费,更加注重个性

化、品质化等,社区商业的更新也将从零售的基本功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简易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