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刊 |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4年第9期

发布时间:2024-9-24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电子刊 |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4年第9期

2024年 第9期2024年 9 月 10 日Xu Longhttps://zakjlt.casttc.org主管单位编辑出版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编辑部 国内外公开发行 自办发行主办单位 中国 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外科技交流中心)执行主编 牛国元行政统筹 韩效州Wang Wen Zhao Yi Yang Yanpei Guo Yanhua Wang NaNingxia Huanghezhi Law Firm王 雯 赵 一 杨艳佩 郭雁华 王 娜编委会主任徐 龙编委会副主任翻 译 (86)0951-8735169;8735170美术编辑 银川融合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法律顾问 宁夏黄河志律师事务所银川融合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编 辑稿件自发表之日起,本刊拥有其专有出版权、汇编权、网络传播权及转授知网等第三方使用权等相关权利。凡在本刊发表的作品,视为投稿方已经授权本刊数字出版权和发表权。稿件自发出之日起,如30日内未收到本刊录用通知,投稿方可自行处理。本刊一律不退原稿,切勿一稿多投。投稿方需保证稿件中(含图片、照片)无侵犯他人著作权或其他权利的内容,并...
[展开]
电子刊 |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4年第9期
粉丝: 0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主管、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外科技交流中心(中国一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办,秉承“探讨技术转移与科技合作重大问题、助推中阿全面务实交流合作”办刊宗旨,旨在为中阿双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搭建传播学术信息、发表学术成果、联接研究主体的重要平台。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择优刊发以下研究成果:中阿技术转移关键技术、技术转移与交流模式创新、科技与教育融合、科技与金融结合、技术经理人培训、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等。
文本内容
第1页

2024 9

总第067 期

“一带一路”倡议 区域创新发展 科技与产业 成果转移转化 科技与教育

ChatGPT技术异化危机及化解对策研究

基于信标跟踪的卫星通信接收系统设计

人工智能侵害个人隐私权的法律责任归属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农业碳减排效应研究

ISSN 2096-7268

CN 64-1073/N

第2页

2024年 第9期

2024年 9 月 10 日

Xu Long

https://zakjlt.casttc.org

主管单位

编辑出版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编辑部 国内外公开发行 自办发行

主办单位 中国 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外科技交流中心)

执行主编 牛国元

行政统筹 韩效州

Wang Wen Zhao Yi Yang Yanpei Guo Yanhua Wang Na

Ningxia Huanghezhi Law Firm

王 雯 赵 一 杨艳佩 郭雁华 王 娜

编委会主任

徐 龙

编委会副主任

翻 译

(86)0951-8735169;8735170

美术编辑 银川融合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 宁夏黄河志律师事务所

银川融合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编 辑

稿件自发表之日起,本刊拥有其专有出版权、汇编权、网络传播权及转授知网等第三方使用权等相关权利。凡在本刊发表的作品,

视为投稿方已经授权本刊数字出版权和发表权。

稿件自发出之日起,如30日内未收到本刊录用通知,投稿方可自行处理。本刊一律不退原稿,切勿一稿多投。

投稿方需保证稿件中(含图片、照片)无侵犯他人著作权或其他权利的内容,并将对此承担责任。

投稿稿件须未在正式刊物(含互联网)中出版或发表过。

17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64 1073/N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2096 7268

Ma Wenxing Ma Jianfu Niu Guoyuan Feng Xuehong Liu Jin

Li Wan Li Shaoxian Yang Kai Xiao Hong Wu Lifeng

Wu Chengyi Miao Fusheng Jin Feng Jin Zhongjie Zhao Jun

Guo Yawen Guo Jianfeng Wen Wen

Mohamed Ali (Sudan)

Nabil Haider (United Arab Emirates)

Shaimaa Helal (Egypt) Nashwa EL-Bendary (Egypt)

马文兴 马建福 牛国元 冯雪红 刘 进

李 万 李绍先 杨 凯 肖 宏 吴立峰

吴成义 苗福生 金 峰 金忠杰 赵 军

郭亚文 郭剑锋 温 文

穆罕默德·阿里(苏丹)

纳比勒·海达尔(阿联酋)

谢玛·哈拉勒(埃及) 纳什瓦·班德瑞(埃及)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Ma Long Pan Jiaofeng 马 龙 潘教峰

第3页

“一带一路”倡议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共赢机制研究 张小代/001

“一带一路”背景下近十年外语教育政策改革的回顾及前瞻 郝成淼/007

以旅游专业为例的广西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实践路径研究 梁 慧 庞小峰 姚志权/012

基于Wmatrix 5工具应用的 “一带一路”倡议话语历时对比分析 孙 萌 张 洁/016

以知识产权议题为例的欧盟与东盟区域合作问题研究 燕光磊 张钰媛/021

区域创新发展

淮北市城市基层社区数字化治理实践研究 王梦娟/026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策略 戴亘嵘/030

国民健康水平的区域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文风/034

科技与产业

ChatGPT 技术异化危机及化解对策研究 刘 霞/040

YOLOv8在自然场景下花椒识别中的应用 吉娃阿英 何龙科/045

ArcGIS 等高新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祁佳妮/050

基于大数据挖掘分析的户外体育旅游融合研究 宋友开 文益民/055

目 录

第4页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的旅游营销策略研究现状及趋势 徐 芳/062

乡村振兴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农业碳减排效应研究 杨春彩/068

以沃尔玛为例的“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探析 时萌楠/073

成果转移转化

基于信标跟踪的卫星通信接收系统设计 赵福生/078

暖区和锋面短时强降水的特征差异对比分析 熊燕琳 邓 佳/082

基于ArcGIS 和Dijkstra 算法的疏散路径优化选择 锁启凤 石智元 王凌霄/087

智慧校园下网络安全一体化平台建设研究 杜 伟/093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气象装备仓储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 孙嘉楠 张红英 张 磊 等/098

校园反诈中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王谨平 叶小惠 郑丽丽 等/103

RSA 算法中大素数快速生成和运算方法实现 杜 俊/108

基于“配料法”对两种类型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再分析 孙巍巍 陈 杰 陈志昭/113

科技与教育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冯 洋 江晓林 武 昊/118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高校财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刘春妍/123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路径研究 刘小维/128

法律硕士专业实习“双师+”全过程协同育人模式探析 彭江辉 朱 贤/133

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汪 菁 王 莉 许惠惠 等/138

科技与法律

人工智能侵害个人隐私权的法律责任归属问题 张冰鉴/143

延展认知技术的伦理风险及其治理策略 王广赞 刘丹霞/148

“互联网+”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难题与对策分析 王铎程/153

知情同意规则在网络个人信息处理中的适用困境及进路 宋辰琦/158

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的可行性与价值研究 张 慈/163

基于Citespace 的保险公司法律问题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刘一舟 徐小雯 陈星羽/168

第5页

Contents

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

Research on the Win-win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Olsen's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Zhang Xiaodai/001

Review and Prospect of Education Policy Reform of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Past Decade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o Chengmiao/007

A Study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xi and ASEAN Countries Taking

Tourism as an Example Liang Hui, Pang Xiaofeng, Yao Zhiquan/012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scourse Chronology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 Based on Wmatrix 5 Tool

Sun Meng, Zhang Jie/016

Study on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European Union(EU) and ASEAN Tak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s

as an Example Yan Guanglei, Zhang Yuyuan/021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Digital Governance in Grassroots Communities of Huaibei City Wang Mengjuan/026

Rsearch on Rural Hollowing out Governance Strategy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Dai Genrong/030

Research on Region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ational Health Level

Zhang Wenfeng/034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Research on ChatGPT Alienation Crisis and Solutions Liu Xia/040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YOLOv8 in Sichuan Pepper Recognition in Natural Scenes

Jiwa Aying, He Longke/045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High-tech Technologies such as ArcGIS in Auditing Qi Jiani/050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Outdoor Sports Tourism Based on Big Data Mining Song Youkai, Wen Yimin/055

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s of Tourism Marketing Strategies Based on CiteSpace Bibliometric Analysis

Xu Fang/062

第6页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Green Finance on Agricultural Carbon Red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Yang Chuncai/068

Study on the Operation Mode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e Supply Chain of \"Farming-Supermarket Docking\"

Taking Walmart as an Example Shi Mengnan/073

Achievement Transfer and Transform

Study on the Design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Receiving System Based on Beacon Tracking Zhao Fusheng/078

Comparative Study on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hort-Term Heavy Precipitation in Warm Regions

and Fronts Xiong Yanlin, Deng Jia/082

Study on the Selection of Optimal Evacuation Route Based on ArcGIS and Dijkstra Algorithm

Suo Qifeng, Shi Zhiyuan, Wang Lingxiao/08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Network Security Platform under Smart Campus Du Wei/093

Research and Design of Meteorological Equipment Warehousing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QR Code

Sun Jianan, Zhang Hongying, Zhang Lei, etc./098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Campus Anti-Fraud Center Wang Jinping, Ye Xiaohui, Zheng Lili, etc./103

Implementation of Fast Generation and Operation Methods for Large Prime Numbers in RSA Algorithm Du Jun/108

Reanalysis of Nowcasting for Two Types of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According to \"Ingredient-based

Methodology\" Sun Weiwei, Chen Jie, Chen Zhizhao/113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Digital Teaching Capabili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Teachers Feng Yang, Jiang Xiaolin, Wu Hao/118

Research 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 Liu Chunyan/123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Post-Course-Competition- Certificat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Xiaowei/128

Research on the Whole-Process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l of \"Academic-practical Teachers+\" for Master of

Law(LLM) Internships Peng Jianghui, Zhu Xian/133

Research on Graduates' Employment Status Tak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 Health Sciences as an

Example Wang Jing, Wang Li, Xu Huihui, etc./138

Technology and Law

Study on the Attribution of Liability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Infringing on Personal Privacy Rights

Zhang Bingjian/143

Research on the Ethical Risks and Governance Strategies of Extended Cognitive Technology

Wang Guangzan, Liu Danxia/0148

Research on Legal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Plus\" Wang Duocheng/153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Dilemma and Solutions of Informed Consent Rules in the Processing of Online Personal

Information Song Chenqi/158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and Value of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Zhang Ci/163

Visual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spots on Legal Issues of Insurance Companies Based on CiteSpace

Liu Yizhou, Xu Xiaowen, Chen Xingyu/168

第7页

001

“一带一路”倡议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

和最受关注的公共产品,为促进全球合作和共同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倡议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

则,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

融通、民心相通。倡议要实现的最高目标,是在“一

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携手应对世界经

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

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

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然而,要想达到这一宏

伟目标,还面临诸多挑战。在探寻有效推进“一带一

路”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过程中,学术界引入了奥尔森

的集体行动理论。该理论深入探讨了合作行为的动

力与机制。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指出,个体在参与

合作时常常会面临各种困境和利益冲突,但借助合理

的激励机制和提供公共物品,就可以使集体行动成为

可能。

基于此,笔者采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作为分

析框架,深入探索“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作共赢路

径。文章将回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辉煌成

就,并详细分析多方利益相关者,阐明奥尔森的集体

行动理论在该倡议合作机制中的应用,旨在为深化推

进“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参考。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

保护主义持续蔓延的大背景下,积极维护多边主义和

自由贸易的立场和举措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还剖析了

“一带一路”倡议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完善合作机

制的对策,以增进国际社会对该倡议的理解和支持。

1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集体行动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奥尔森在1965年提出

的理论框架,它解释了集体行动中个体协同合作的动

力和机制[1]。该理论指出,尽管个体在参与合作时会面

临各种困境和利益冲突,但是通过适当的选择性激励

和提供公共物品,可以激发个体参与合作的动力,从

而使集体利益最大化。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

中未明确定义选择性激励,但从他的论述可以推断,

选择性激励是指对个体偏好的价值超过其承担集体物

品成本的份额。选择性激励的作用机制在于通过排他

性的激励,将公共物品部分私有化,通过个体获益内部

化来实现个体最优行动和集体最大利益[2]。奥尔森认为,

在大型团体中可通过选择性激励来实现集体行动[3]。集

体行动理论涉及几个核心概念:公共物品[4]、囚徒困境

问题和自由骑士问题。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无法排除非

参与者使用,且一人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的物品

或服务[5]。这类物品的提供通常需要集体的努力和投入。

囚徒困境[6]问题则揭示了在合作中个体追求私利可能导

致整体利益受损的情况。

奥尔森认为,个体参与合作的动力源自两方面:

收稿日期:2024-06-18

作者简介:张小代(1998—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合作共赢机制研究

张小代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1)

摘要:“一带一路” 倡议作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力的合作倡议,旨在促进共建国家经济合作、文

化交流与共同发展。文章通过引入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揭示了在该理论框架下 “一带一路” 倡议中不同参与主

体面临的集体行动困境,强调了选择性激励的重要性,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实现合作与共赢方面的具体路

径。在此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机制,促进贸易畅通的贸易合作机制,推动资金融通的金融合作机

制以及增进民心相通的人文交流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一带一路”倡议;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D812   文献标识码: A

第8页

002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选择性激励和群体认同。选择性激励是指为合作者提

供额外的奖惩机制,增强其合作意愿。群体认同则是

指个体对共同目标和团体身份的认同感,从而愿意为

追求集体利益而努力。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如

解释工会的形成、社会运动的发展等。在国际合作领

域,它也被用于阐释国家间的合作,特别是在涉及共

同利益和公共物品的问题上。接下来,笔者运用该理

论,深入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合作共赢机制,

以及其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动力,并结合该倡议提出

以来的建设成就展开讨论。

2 “一带一路”倡议:成就与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

2013年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的重大倡议[7]。“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目标是构

建一个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开放包容为特征的区域

合作架构,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为达到上述目

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五大合作重点,即政策沟

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8]。政

府间的政策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贸易和

投资便利化、金融合作以及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努力,

旨在推动共建国家的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倡议实

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一带一路”共建国

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持续增长,合作不断深入,投资不

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人文交流日益密切。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还加强了国际合作,推动了全

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然而,“一带一路”倡议也面临一些挑战[9]。其中

包括地缘政治风险[10]、不同国家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可

持续发展问题等。如何在应对这些挑战的同时,推动

“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共赢,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

问题。

在下一部分中,笔者将运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

论,探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与共赢机制,并进

一步分析其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动力。通过对“一

带一路”倡议的深入了解,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推进

该倡议的发展,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

3 “一带一路”倡议:利益相关者及其动力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主要的

利益相关者包括发起国(中国)、共建国家、国际组织、

企业以及当地民众,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

考量。根据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笔者对这些利益

相关者及其动机进行分析。

3.1 中国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量,

中国的动机由多重因素构成。

经济方面,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可以

拓展市场、推动经济增长以及提升国际地位。在加强

同共建国家的经济联系的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

的实施将为中国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通过参与基础

设施建设、产能合作[11]、贸易投资等方式拓展海外业

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

级。“一带一路”倡议还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一带一

路”共建国家的贸易往来,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自由

化,推动出口和产能合作,并通过多渠道贸易和资源

供应,确保稳定供应,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度。

地缘政治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深受欢迎

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12],对于中国而言,有助于

其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巩固与“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的关系,建立地区合作框架,形成开放、包

容、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各参与方

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有利于改善区域安全环境,降

低地区冲突和动荡的可能性,确保外部环境的安全与

稳定。

3.2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既是合作主体,又是共

同利益的守护者,不仅能够从中国获得投资和技术支

持,而且能够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进一

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从而提升自身的经济地位。“一

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共建国家之间全方位、多层次、

复合型互联互通网络的构建[13]。例如,中国在非洲肯

尼亚的蒙内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仅显著改善

了当地的交通条件,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融合,使肯

尼亚成为东非地区的物流中心。直接的经济利益可以

在贸易便利、投资增加、市场拓展等方面获得。中欧

班列的开通不仅节省了货物在亚欧大陆的运输时间,

还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贸易畅通的典范,也促进

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3.3 国际组织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以及各国际组织都是利益相关方。在经济贸

易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希望建立更加紧密的经

贸关系。从政治层面出发,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与其他国家进行政治对话,在一

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同时这些

第9页

003

“一带一路”倡议

国家和组织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可以推动全球治理机制

的改革和完善[14],促进国际规则和全球治理新秩序的

建设[15-16]。从社会文化层面出发,各国及国际组织都积

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以推动中国及其周边各国

的人文交流。从公益层面出发,各国和国际组织都把

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促进全球治理、减贫和基

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的重要途径。

3.4 企业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除了国家层面的利益相

关者,企业和个人等都是其中的关键力量,该举措涵

盖了能源、交通、通信、建筑等不同行业的企业。在

能源领域,可以进行能源方面的合作;通信有关企业

参与通信基建等业务;施工企业可以参加基建工程,

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为企业带来更为广

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商业机会,以此提高企业的收益。

企业在参与倡议项目的过程中,有机会与国内外的同

行开展技术交流、知识分享,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经营

管理经验。这对于增强企业的科技实力与市场竞争力、

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在“一带一路”

建设中,企业可以从国家层面或者国际合作组织获得

相关的政策支持,比如获得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本与政治激励。“一带一路”建设

既能为企业提供融资,拓展新市场,改善资本市场[17],

又能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18]。

3.5 当地民众

人民是直接受益者,“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将

会给当地民众带来工作机会以及财政资源,对增加居

民收入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都有积极意义。在推进“一

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公路、桥梁、港口、铁路等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交通运输和物流

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降低运输费

用、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参与国

的民众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

会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在很大程度上

增进了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也促进了文化传播。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利益相关者涵盖了多方面

的利益和动力。对中国而言,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可以为其提供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利益;对“一带一

路”共建国家而言,参与该倡议可以为其带来经济发

展和技术合作的机会;而对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而

言,可以通过倡议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加强合作关系

并推动全球治理[19]。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被视

为一个多赢的合作机制,各利益相关者在其中都能够

获得一定的利益和动力驱动。这也符合奥尔森集体行

动理论中“共同利益”和“集体行动”的基本原则。

通过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倡

议,可以深入理解其合作共赢机制的机遇和挑战,以

及如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4 合作与共赢的路径探析

在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倡议所面临的挑战时,

必须了解该倡议的复杂性与多维性。基于政治风险、

经济不确定性、文化差异、社会影响以及可持续性问

题等方面的考量,都要求我们在推动“一带一路”倡

议的同时,采取更为严谨的分析和应对策略。实现“一

带一路”倡议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学术界、政策制定

者和实践者共同努力。笔者基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

论,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策略以应对这些挑战。

4.1 凝聚共识,建立互信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表明,加强参与者之间的

互信是促进有效协作的关键。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

天,无论是经济合作还是文化交流,都离不开互信这

一基础。只有建立了深厚的互信关系,各国才能摒弃

成见,平等对话,从而达成共同的目标。习近平在第

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化政治互

信,发挥政策沟通的引领和催化作用,探索建立更多

合作对接机制,推动把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把

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20]。

“一带一路”倡议要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平等

交流,加强对话,增进互信,凝聚共识[21]。同时,深度

阐释共建“一带一路”理念,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

事[22]。建立合适的话语体系,照顾不同参与方的利益,

提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接受度。在制定适当且

切实可行的政策时,要保证制定的过程及结果都公平

透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参与国的信任度。

4.2 确保公平分享利益

“一带一路”倡议要以机制完善增强发展韧性。

具体来说,要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完善“一

带一路”框架下的公共产品供给保障机制,维护国内

大循环通道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大通道的畅通[23]。建

立完善的利益分享制度,并且制定合理的赔偿、补助

等措施,保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激发各方的积极

性,从而达成合理的收益分配。

明确风险分担机制和合作共赢原则,减少合作带

来的不确定性和争议。合理分配项目的成本和风险,

可以减少“搭便车”现象,激励更多的国家和组织积

极参与。比如可以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投资保险机

第10页

004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制或风险共担基金,为参与方提供风险保障,增强合

作的可持续性。

4.3 建立激励与惩罚机制

为保证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有必要建立相应的

选择性激励与惩罚机制,可以从信息分享、利益激励、

声誉激励三个层面设计[24]。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

合作专案的效能及准确度。加强信息交流以及提高透

明度,可以减少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强各方的参与意

愿。比如,搭建“一带一路”倡议信息服务平台,为

各方提供项目信息、政策解读、风险评估等服务,使

各方对未来的发展机会和风险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财政激励、关税减免、贷款优惠等方式,对

作出积极贡献的参与方给予奖励和支持,对未能履行

承诺或贡献不足的参与方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制定

合作方针和举措,保证各国在各领域可以获得实质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益于增强各参与方的合作

意愿。

建立声誉激励制度,基于参与者在倡议实施过程

中的具体表现,通过系统的评估与奖励机制,激励各

方积极参与。要建立声誉激励机制,应确保其过程的

公开透明,以增强各参与国的信任感和参与意愿。具

体而言,应通过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体系,客观反映

各参与方在项目实施、资源共享及政策协同等方面的

贡献。通过定期发布参与国的声誉评估报告,促进经

验分享与信息交流,以提升合作效率。

4.4 建设多边机制与促进国际合作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多边机制和国际合

作对于推动合作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加强与

现有多边机构(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的合作,可

以提高“一带一路”倡议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并增强

其合规性。国际合作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尤其是在

融资、人才和技术方面,以推动各项目的顺利进行。

建立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25],可以为各方提供解

决问题的途径,避免争端升级导致合作关系受损。在

加强多边机制和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各方应秉持和遵

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可持

续发展和共同繁荣的目标。

4.5 增进文化和社会的理解与尊重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

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

展[26]。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是

实现相互信任与达成一致的重要前提。必须在充分尊重

当地的文化特征和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上,增进各国间的

理解与协作。

鼓励参与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通过提

供奖学金、交流项目和文化活动等,促进人才流动和

文化交流,增进参与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4.6 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确保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对于赢

得民众支持和应对国际关注至关重要。基于绿色“一

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需求,其推进的路径可在治理机

制、治理体系、信息交流、技术科学研究合作及绿色

投资与金融等方面进一步发展,达到促进“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环境保护的目的[27],这包括采用环保材料、

技术和方法,确保当地社区从中受益,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地方居民的需要与权

益,尊重地方的自然生态与历史遗迹。在环境保护方

面,强化对生态系统的监控与动态评估,通过建立完

善的环保监管制度,对各合作工程的环保效果进行综

合评价与监督,因地制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

保护的协调与兼顾。

5 结论与展望

文章基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深入剖析了

“一带一路”倡议中合作与共赢的实现路径。十一年

来,虽然该倡议在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互联互

通、深化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也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发展水平差异、可持续发展

问题等挑战。通过解析“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利益相

关者及其动力,发现中国作为发起国,动力主要源于

对经济利益、地缘政治和安全稳定的考量;“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则受益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国际合作需

求的驱动;其他参与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企业和民众

也在不同程度上从经济利益、地缘政治合作、市场拓展、

就业机会、文化交流等多方面获得动力。

展望未来,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

阶段,应继续强化互信与共识的构建,通过高层交流、

多边会议等方式增进理解,确保政策制定公平透明,

信息共享充分,以减少合作中的不确定性,增强各方

参与意愿。同时,进一步完善利益与成本的公平分

配机制,设计细致的利益共享方案,设立风险共担基

金,以激励更多的国家和企业积极参与,减少“搭便

车”现象,确保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得到公平公正

分享。此外,建立健全激励与惩罚机制,对积极贡献

者给予奖励,对违约者施以相应处罚,以维护合作机

第11页

005

“一带一路”倡议

制的有效运作。

加强与国际多边机构的合作,提升倡议的透明度

与公信力,构建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可能

出现的跨国争议。持续推动文化交流与社会融合,尊

重并融入当地文化,以增进各国间的理解和合作。尤

其关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采用绿色的技

术和方法,确保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的平衡,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共建“一带一路”的

各方应坚持携手共进,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

质量,实现更高层次的共商、共建、共享。随着倡议

的持续深化与扩展,我们期待它能成为推动全球合作

与发展的重要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

动力,开启更为繁荣、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

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沈荣华,何瑞文.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逻辑[J].黑

龙江社会科学,2014(2):49-53+2.

[3]曼瑟尔·奥尔森.国家的兴衰[M].李增刚,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

第12版[M].高鸿业,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5]李政军.萨缪尔森公共物品的性质及其逻辑蕴涵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5-51+92.

[6]刘 小 山,唐 晓 嘉.基 于 囚 徒 困 境 博 弈 的 理

性、 信 息 与 合 作 分 析[J].西 南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9,45(1):21-30.

[7]金灿荣.“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意义和未来展

望[J].求知,2023(12):25-28.

[8]努尔·拉和马特·尤利安托罗,陈艳阳.印度尼西

亚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东盟关系[J].中

国-东盟研究,2018(3):21-36.

[9]韩俊,金伟.“一带一路”倡议的挑战及其风险防

范[J].社科纵横,2021,36(6):24-30.

[10]于利伟.“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地缘经济发展

形势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0(22):18-19.

[11]薛宝贵,何炼成.“一带一路”:从利益失衡到均

衡[J].宁夏社会科学,2018(2):136-142.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

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13]周 茂,武 家 辉,李 雨 浓,等.共 建“一 带 一 路”

与互联互通深化:基于沿线国家间的视角[J].管理世

界,2023,39(11):1-21+93+22.

[14]吴志成,迟永.“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治理变

革[J].天津社会科学,2017,6(6):80-85.

[15]王喜满,王明月,潘进荣.“一带一路”倡议对全

球治理的贡献[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6-79.

[16]杜焕芳,郭诗雅.全球化困境的跨越与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2(5):5-16.

[17]强国令,徐会杰.“一带一路”倡议、公司战略

与企业投资[J].经济经纬,2021,38(5):61-70.

[18]王娟,胡婕,朱卫未.“一带一路”倡议与制造企

业转型升级[J].金融与经济,2020(6):54-60.

[19]张春.“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治理的新实践[J].

国际关系研究,2017(2):99-112+156-157.

[20]新华社记者.习近平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

设座谈会上强调 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 继续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韩正主持[J].中亚信

息,2021(11):16-17.

[21]罗楚湘.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中国方案的形成、

遵循与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24(1):111-121.

[22]吕越,马明会,李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

大成就与经验[J].管理世界,2022,38(10):44-55+95+56.

[23]沈铭辉,沈陈.“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

机理与实践路径: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的视角[J].中共中央

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3,27(4):66-74.

[24]王林彬,邓小婷.“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

中的国际软法之治[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25(1):59-72.

[25]郑 旭 文.“一 带 一 路” 倡 议 下 多 元 化 争 端

解 决 机 制 的 建 构[J].大 连 海 事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8,17(5):22-30.

[26]雷昆仑,景昆明.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文

明交流互鉴:中铁国际跨文化融合实践[J].国际工程与劳

务,2024(3):23-28.

[27]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绿色“一带

一路”与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专题政策研究报告[R/

OL].(2020-09-17)[2022-09-12].http://www.cciced.net/

zcyj/yjbg/zcyjbg/2020/202009/P020200917120818198549.

pdf.

第12页

006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Research on the Win-win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Olsen's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Zhang Xiaodai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610071)

Abstract: As an initiative with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BRI aims to boost economic

cooperatio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mmon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By introducing Olsen's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this thesis reveals the dilemmas faced by different participants in BRI, elaborates on the importance of selective incentives,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path to boost cooperation and achieve win-win results. On this basis,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infrastructure connectivity, trade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facilitate smooth trade, financi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facilitate capital integr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mechanism to enhance 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

Key words: Olsen's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takeholder

(校对:雷天兵 赵一)

第13页

007

“一带一路”倡议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来,各方坚守

初心、携手同行,开展了数千个务实合作项目,推动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收获了

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可以说,目前正是我国新时

代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一带一路”倡

议下,“‘一带一路’,语言铺路”的观念得到广泛认

同。海行靠舟,陆运需车。语言,即思想之舟舆[1]。我

国外语教育界针对长期存在的外语教育战略意识缺乏、

组织机构与协作机制缺位、资源配置投入失衡、高端

外语人才储备短缺等问题[2],进行了一轮系统性的外语

教育政策改革。笔者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

来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改革进行纵深考察,可以清晰地

勾勒政策改革过程演进,揭示政策改革的价值逻辑,

进行把握政策改革方向,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外语教

育改革行稳致远。

1 外语教育政策改革过程演进

我国社会各界在2013年曾掀起有关“外语热”

的激烈争议,“全国娃娃学英语当急刹车”等观点广

为流传,北京市《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

案》(征求意见稿)计划将高考外语分值从150分减至

100分则更是把争议推向了高潮,我国外语教育面临的

形势可谓“风雨飘摇”[3]。然而,2013年9月和10月,

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合

称“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教育

提出了新需求,这成为破解我国外语教育结构性矛盾、

实现外语教育提质升级的契机[4]。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出台,要求统筹小学、初中、

高中、本专科等各学段,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

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

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

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

律[5]。随后,教育部组织研拟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体系,启动各学段课程教学标准修订工作。2014年9

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一带一路”背景下近十年外语教育政策改革的

回顾及前瞻

郝成淼

(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摘要:语言是“一带一路”倡议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的沟通桥梁,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先行性、

基础性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来,语言研究空间得到了拓展,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得以加深。

在此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迎来提质升级的契机,外语教育政策完成了一轮系统性的升级与重构。经教育部统一

组织,我国构建了涵盖从中小学到高等学校全学段的以国家外语课程标准、专业类标准和教学指南为核心的新外

语教育政策体系。文章认为,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改革背后的价值逻辑集中体现于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和民心相通

等三大重要理念在外语教育领域的综合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进入第二个十年的背景下,必须密切关注外语

教育政策改革的落地实施,以促进国家外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一带一路”;外语教育;政策改革;回顾及前瞻

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4-06-20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一般资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政

策改革研究”(22SWB-1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与东盟教学语言政策对比研究”

(2022SJYB2403)。

作者简介:郝成淼(1981— ),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政策、语言政策与规划。

第14页

008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提出“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

分值不变”[6]。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16年印发的《北

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也纠正了之前

征求意见稿中关于高考外语降分的计划。

在十余年的外语教育政策改革过程中,与外语高

考改革密切相关的高中外语教育政策成为改革先行者。

2014年,教育部组织召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

启动会后,普通高中外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随即开

始,其余各学段外语教育政策修订工作也相继有序展

开。经过精心研制及征求意见,教育部在2017年正式

印发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及日语、

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5个小语种课程标准;

三年后,又印发了经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及5个小语种课程标准。教

育部在2022年印发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及日语、俄语等小语种课程标准。新的基础

教育外语课程标准最大的改革亮点在于,基于“中国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外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贯

穿整个政策文件,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

质和学习能力等4个范畴,构建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

的外语课程结构内容、学业质量水平标准、评价体系

及学习活动观[7]。

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2013年委

托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启动研制本科专业类教学

质量国家标准。经过为期四年多的研制、研讨及征求

意见,教育部在2018年正式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

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包括高等学校外

语类专业教育方面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

标准”,为外语类专业教育建立了史上第一份全国性

质量标准政策文件。为了推进贯彻落实国家标准,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于2020年正式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

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在高等学校非专业外语教育方

面,教育部也于2013年委托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

导委员会启动研制教学指南,历经数年的研制、研讨

及征求意见,教育部于2020年正式印发《大学英语教

学指南(2020年版)》,次年印发《大学日语教学指

南(2021年版)》《大学俄语教学指南(2021年版)》

《大学德语教学指南(2021年版)》等小语种教学指南。

在高职外语教育方面,教育部通过组织研制高职专科

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标准,2021年正式印发了《高

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

总体来看,自2013年以来,在“一带一路”背景

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经历了全面改革。如今,涵盖

从中小学到高等学校全学段的以国家外语课程标准、

专业类标准或教学指南为核心的新外语教育政策体系

已经形成(见表1)。新外语教育政策体系兼顾了英语

与非通用外语教育,彰显了我国外语教育战略意识的

归位,加强了外语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与协作

机制,有利于通过外语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来提升高端

外语人才培养成效[8]。

2 外语教育政策改革的价值逻辑

“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遵循的原则是共商共建

共享,在语言理念上应该提倡平等互惠[9]。将外语教育

表1 新外语教育政策体系

学 段 外语教育政策文件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俄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俄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法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普通高中西班牙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高职专科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

高校本科(非外语类专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年版)

大学日语教学指南(2021年版)

大学俄语教学指南(2021年版)

大学德语教学指南(2021年版)

高校本科(外语类专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2018年)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2020年)

第15页

009

“一带一路”倡议

政策改革置于“一带一路”建设十余年来的社会背景

中去考察,可以揭示改革背后的价值逻辑,这集中体

现于三大重要理念在外语教育领域的综合作用。

第一,立德树人。我国自古以来将德才兼备作为

人才标准。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立德

树人”被正式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随即,外

语教育界也掀起了有关外语教育价值使命的探讨,提

出了“立德树人的英语教育”[10]等理念,主张外语教

育的“多元目标”,除语言交流目标外,更多地关注

包括行为规范与国际意识、健康品质与良好个性、社

会知识与学科融合在内的社会文化目标,以及思维认

知目标,这为思考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和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11]。立德树人的外

语教育理念推动了外语教育界近十年来在创新外语教

学活动设计[12]、革新外语教育学科范式[13]、建构外语

课程思政路径[14]等方面的实践。

第二,核心素养。进入21世纪以来,核心素养理

念推动了教育改革,世界各国、各地区纷纷构建具有

各自特色的核心素养框架,实施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为目标的课程改革[15]。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

芬兰、匈牙利等国家以及欧盟等国际组织提出的学生

核心素养体系都包含语言文字素养,其中包括母语素

养和外语或第二语言素养[16]。2014年,我国教育部启

动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涵盖各个学段的课程标准修

订及课程改革行动,组织研究提出了《中国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框架》[17]。该框架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

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

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

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

要点。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外语教育开始

致力于培养懂专业、通多语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

人才[18],通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的

机制来深化外语教育改革[19]。

第三,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家

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联合发布了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

愿景与行动》,指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

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合作重点,其中,民心相通是

“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2023年11月,推进“一

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坚定不移推

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愿景与行

动——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提出

共同构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

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包

括原有“五通”和新增“新领域合作”的“五通一新”

重点领域及方向。民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不同语言文

化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因

此,要实现民心相通,就需要培养全面掌握相关语言、

文化及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20]。语言文化融通可以

促进各国人民理解“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减少误解误读,促进民心相通[21]。加强国家外语能力

建设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根本保障[22],有助于应对纷繁

复杂的国际形势,拓展对外经贸和促进文化交流[23]。

3 外语教育政策改革的实施前瞻

我国新外语教育政策体系保持了长期以来对外语

教育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定位,也纳入了新的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理顺了各学段的外语教育目

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

体现了历史传承、现实观照和未来趋势。新政策文件

以核心素养为核心来建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呈现结

构化、主题化、情境化等特点,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

考试评价等提供了相应的指导。

新外语教育政策体系形成以来,外语教育界围绕

新政策文件的解读、落实甚至进一步完善进行了广泛

探讨。当前,国际关系加速演进,“双循环”新发展格

局深入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进入第二个十年的

背景下,为实现外语教育提质升级,增强国家外语能

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语言文化融通促进民

心相通,必须密切关注外语教育政策改革的落地实施。

第一,进一步重视教师发展。教师是落实教育改

革的主体,从根本上讲,教育改革的成效取决于教师

对政策文件的理解和执行,新外语教育政策文件中也

都包含关于教师发展或教师培训的专门阐述。外语教育

工作者还应该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

深化与共建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在教育、文化等领域合

作,深化中外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促进青年沟通交

流,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对外语教师的发展

培训,提供更多的海外培训机会和交流项目,了解不同

国家的外语教育经验和方法,提升外语教育工作者的

教学能力,并拓宽其国际视野。同时,还可以吸引更

多外籍教师和专业人才进入我国外语教育体系。

第二,进一步加强教学创新。创新是当今时代的

重大命题,外语教育的提质升级从根本上也依赖于教

学创新。新政策文件提出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的学习活

动观,重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外语课程建设。

因此,要推进采用任务型教学,通过具体任务的完

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语言技能。同时,动

员社会力量支持外语教育,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外

第16页

010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供给,进一步将人工智能、大数

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开发智能学习平

台和个性化学习方案,增强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此外,推广线上线下混合

式学习模式,通过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的结合,增强

学生的外语学习体验和效果。

第三,进一步培养综合素质。新政策文件明确指

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外语教育目标,强化了课程育

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和教学体系,明确了学

业质量标准。基于新的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外语

教育不仅要实现学生外语语言能力的提升,还包括跨

文化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全球视野,最终培养全

面发展的人。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着力提升学

生的综合素质,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

要开发多样化的教材,内容不仅涵盖语言知识,还包

括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文

化理解力;要灵活设置课程,增设选修课和跨学科课

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外语学习内

容;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评价、项目

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要

加强与国际标准考试的对接,如雅思、托福等,提高

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4 结语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获得了提

质升级的发展机遇,外语教育政策在近些年来得到了

系统性的改革,形成了以国家外语课程标准、专业类

标准或教学指南为核心的新外语教育政策体系,外语

教育长期面临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在共建“一带一

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过程中,我国外语教育政

策改革的进一步落地落细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外语人

才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语言文化

融通促进民心相通,提升国家外语能力,助力现代化

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宇明.“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J].中国科技

术语,2015,17(6):62.

[2]仲伟合,张清达.“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

大国外语教育战略的思考[J].中国外语,2017,14(5):4-9.

[3]郝成淼.给“外语热”降温?——从外语教育

政策角度理性思考当前争议[J].语言教育,2014,2(2):8-

13+25.

[4]郝成淼.以“问题”引领学科建构:“一带一路”

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脉络及突围[J].渤海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6):24-28.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24)[2022-

06-29].http://jyt.shaanxi.gov.cn/news/qitawenjian/

201404/24/7873.html.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

施意见[EB/OL].(2014-09-04)[2023-08-27].https://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7]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绘制英语课程改革新蓝图:访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梅德明[J].基础教

育课程,2018(Z1):32-35.

[8]卫 威,鲁 晨 阳.“一 带 一 路” 背 景 下 高 校 国

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

文),2024(5):6-10.

[9]胡壮麟.对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J].外语

教学,2015,36(1):52-55.

[10]龚 亚 夫.立 德 树 人 的 英 语 教 育[J].英 语 学

习,2014(4):36-37.

[11]龚亚夫.教育目标多元化与基础英语教育改革:

立德树人的英语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4-24(9).

[12]陈卫兵.刍议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立德树

人”[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12):59-62.

[13]姜锋,李岩松.“立德树人”目标下外语教育的

新定位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外语电化教

学,2020(6):27-31.

[14]杨枫.国家意识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兼论新

文科视野下的外语教育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

践,2022(2):1-5.

[15]郝成淼.核心素养的渊源及本土化:理论与实

践梳理[J].荆楚学刊,2020,21(1):85-89.

[16]程晓堂.关于当前英语教育政策调整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14,34(5):58-64.

[17]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18]郭英剑.论外语专业的核心素养与未来走向[J].

中国外语,2019,16(1):15-19.

[19]张立伟.国家语言能力框架下专业外语教育核

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外语学刊,2022(6):112-118.

[20]蔡永良.合理规划外语教育,全面铺实“一带

一路”[J].当代外语研究,2019(1):25-27.

[21]孙吉胜.国家外语能力建设与“一带一路”的

民心相通[J].公共外交季刊,2016(3):53-59+124-125.

[22]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

设的战略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5,47(5):9-13.

[23]何明霞.外语教育:赋能“让世界读懂中国”

的路径[J].外语电化教学,2022(6):59-64+110.

第17页

011

“一带一路”倡议

Review and Prospect of Education Policy Reform of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Past Decade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o Chengm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uqian University, Suqian 223800)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physical connectivity, institutional connectivity and 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

and plays a leading and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Since the proposal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 decade ago, language research topics has been expanded, and exchange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has also been

deepened. In this context, China'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has ushered in an opportunity,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ies

have undergone a round of systematic upgrading and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has established a new policy system covering the entire academic stage from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higher education,

with curriculum standard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teaching guidelines as the core.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logic behind

the reform is centered on three important concepts, namely moral education, core literacy, and 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second decade of \"Belt and Road\", it's necessar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policy reform to facilita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Key word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reform; Review and prospect

(校对:郭雁华 赵一)

第18页

012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

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进入全方

位发展新阶段,双方正逐步向互联互通、智慧城市、

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拓展合作,为中国与东盟

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中国与东盟是

友好近邻,又是战略伙伴。为了推动中国-东盟旅游产

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多层次旅游人才教

育培养国际合作。广西壮族自治区连续多年承办了中

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国际会

议,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的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此外,

中央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

放合作特色品牌。2023年7月,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

区政府联合印发了《推动产教集聚融合打造面向东盟

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实施方案》,在全面提

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建设中国-东盟职业教育

创新高地以及搭建中国-东盟产教融合数字化平台等方

面提出明确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为广西与东盟国家旅

游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1]。近年来,广西

与东盟国家在旅游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双方在旅游

资源开发、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然

而,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

步加强双方旅游专业的职业教育合作,培育更多具备

全球视野以及跨文化沟通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成为

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 广西与东盟国家旅游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优势

1.1 地理位置优势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全国唯一一个

既与东盟陆地相连又通过海上通道相连的省级行政区。

同时,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构建了公路、铁路、水路

和航空等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为双方的旅游职业教

育合作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此外,东盟国家对广

西而言,既是关键的旅游客源市场,也是重要的旅游

收稿日期:20204-06-20

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研究课题“广西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合

作路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GXRS-2024-424)。

作者简介:梁慧(1983— ),女,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庞小峰(1975— ),男,正

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技工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研究;姚志权(1975-),男,一级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为社

会保障、就业信息。

以旅游专业为例的广西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合作

发展实践路径研究

梁 慧 1

庞小峰 2

姚志权 3

(1.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广西 南宁 530031;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育研究室,广西 南宁

530021;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自2022年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呈现

更加紧密、活跃、全面、深入的发展局面。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贸易投资的热门地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

业链供应链合作显示出较强韧性,并产生了积极的外溢和示范效应。作为我国唯一同东盟海陆相连的省份,“一

带一路”建设与RCEP生效实施,为广西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基于此,文章以旅游专

业为例,在分析广西与东盟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合作优势及典型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紧密的校际合作机

制,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等进一步提高广西与

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水平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东盟国家;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广西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第19页

013

“一带一路”倡议

目的地,双方在旅游领域的合作空间广阔,邻近东盟

经济中心的区位优势使得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旅游职业

教育合作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2 文化交流优势

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

游资源。双方在文化、历史、民俗等方面有着许多相

似处和互补性,为旅游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

间,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广西与东盟多国有着深

厚的文化渊源,特别是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的民族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有利于双方在旅游职业

教育中进行文化交流。

1.3 产业对接优势

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有着良好的

对接优势。广西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同

时,东盟国家也拥有众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海滩、

海岛、热带雨林等。双方可以通过旅游职业教育合作,

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也为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产业基础。

1.4 教育资源优势

广西在旅游职业教育领域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

源。目前,广西拥有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

学院、桂林旅游学院、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广西工

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水平

的旅游专业高等院校,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旅游职业

教育体系。这些高等院校不仅在旅游专业的教学、

科研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还拥

有高素质的旅游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为广西与东盟

国家旅游职业教育合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广

西工业技师学院自2021年被纳入“一带一路”框架

下南南合作技能开发网络以来,积极组建“南南合

作”资源开发团队,完成了4个项目的师资能力提升

培训,为老挝方培训师资共计17名[2],有效推动了广

西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发展。

1.5 政策支持优势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与东盟国家的合作,

出台了《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

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21—2025)》《推动产教集

聚融合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实

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旅游职业教育合作的政策措施。

例如,中国政府鼓励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开展合作办

学、师生交流等活动;同时,还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

支持旅游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为广西与东

盟国家开展旅游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6 实践教学优势

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旅游实践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

优势。近年来,广西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

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截至2023年9月,广西区内

职业院校共开设了57个接收国(境)外留学生专业,

接收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涉及11所学

校,共28个专业,吸引了约2 400名国际学生。同时,

广西的高等职业院校在海外设立了12所学校,提供了

28个专业课程,拥有800多名在校学生[3]。在与东盟国

家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中,广西已经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教育模式。

2 广西与东盟国家旅游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典型案例

2.1 桂林旅游学院:深耕东盟平台,培养旅游人才

自2017年起,桂林旅游学院积极推动东盟旅游教

育的创新开放行动,不仅在国际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展

现出独特优势,还深度参与东盟教育治理,致力于讲

好中国故事,在中国与东盟的国际旅游教育领域开辟

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2017年,桂林旅游学院与中

国-东盟中心合作,共同创建了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

盟。截至2022年1月,该联盟已在中国、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等地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年度会议和国际论坛,

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旅游教育领域的资源和专家[4]。通

过开展校企、校校、校政等多方位的深入合作,桂林

旅游学院成功拓展了海外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国际资

源,扩大了国际学生教育的规模,推动了国内学生的

国际化进程。学院建立了规范有序的国际教育体系,

形成了内外互动的新模式。同时,该学院创新性地打

造了中国-东盟旅游教育共同体,促进了中外师生在

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此外,桂林旅游学院还建立了

面向东盟的在线教育平台,将教育与产业的对外开放

紧密结合。桂林旅游学院的“中印尼旅游教育合作”

项目,因其在促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旅游产业和

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方面的贡献,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

2019年的重点国际合作项目[4]。此外,在2021年,桂林

旅游学院与柬埔寨联合主办了“中国-东盟大学生国际

旅游创新大赛”,共计9个国家的162支队伍674人次参

加了此次大赛,其中均为中国以及东盟国家学生,在

东盟旅游院校中产生显著影响,促进了广西与东盟国

家旅游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进程[4]。

2.2 广西商业技师学院:联合 SHATEC 开启校际交流

与合作

广西商业技师学院积极和新加坡酒店协会酒店与

旅游管理学院(SHATEC)开展合作,联合培养旅游人

第20页

014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才。基于国家深化与东盟交流合作的背景下,广西商

业技师学院通过利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等平台,

加强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并培养了大量旅

游餐饮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目前,广西商业技师学

院拥有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学生可以接受酒店、宾馆

的餐饮、客房实训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为了与国

内外市场接轨,广西商业技师学院与新加坡酒店协会

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积极开展

校际交流、教师学术研究与教学方法交流,共同提高

办学水平。2018年,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展职业

教师师资培训项目。广西商业技师学院选派专业教师

到新加坡交流学习,新加坡酒店协会酒店与旅游管理

学院负责开展“二十一世纪核心技能”的师资教学能

力培训[5]。通过合作交流,双方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得

到显著提高,学生更能扎实掌握旅游专业知识与技能。

3 广西与东盟国家旅游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路径建议

3.1 建立紧密的校际合作机制,推动教育资源共享

为促进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旅游职业教育合作发

展,广西高校需建立紧密的校际合作机制,尤其是开

设东南亚语言专业的高校,可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

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广西与东盟国家校际

联系,促进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第一,在课程设置

与教材编写方面,广西高校可以邀请东盟国家的旅游

职业教育专家参与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工作,共同制

定符合双方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确

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培育满足市场需要的

高水准旅游专业人才。第二,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广西高校可以与东盟国家的相关旅游职业院校建立师

资互派机制,派遣教师到对方学校进行教学交流和学

术研讨。同时,也可以邀请东盟国家的教师来广西高

校内进行授课,传授给学生国际化的教学视角与旅游

发展趋势,有助于提升双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专业

素养。第三,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广西高校可以与

东盟国家的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为学

生提供多元化实践锻炼的机会[6]。

3.2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校企合作是旅游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

推动广西与东盟国家旅游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关键举

措之一。首先,应共建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广西高校

可以与东盟国家的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旅游人才

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或实习就业的机会,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运作与市场需

求,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职业修养,推动双方

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次,共同开发旅游项目。广西区

内高校可以与东盟国家的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旅

游项目,推动双方旅游产业的合作与发展。这种合作

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打造具有特

色的旅游产品和品牌,增强双方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

影响力。最后,共建旅游研究机构。广西高校可根据

实际情况,与东盟国家的旅游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共

同开展旅游研究工作,推动双方在旅游领域的学术交

流和合作,不断加强双方对旅游市场、旅游政策、旅

游资源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为双方旅游业的繁荣与旅

游专业人才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7]。

3.3 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

第一,开设旅游专业联合办学项目。广西区内高

校可以与东盟国家的旅游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开设旅

游专业联合办学项目,实现双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

第二,开展旅游文化交流活动[8]。广西高校可以与东

盟国家的旅游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开展旅游文化交流

活动,例如传统节日+旅游文化节、旅游论坛等,强化

双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的旅游专业人才培

养,不断推动广西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第

三,探索在线旅游教育模式。随着互联网普及率不断

提高,在线旅游教育模式逐渐成为旅游职业教育的新

趋势。因此,广西高校可以借助时代趋势,积极与东

盟国家的旅游职业院校合作,共同探索在线旅游教育

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突破

时空限制,实现双方教育资源的共享[9]。

4 结语

未来,广西与东盟国家旅游职业教育合作发展,

还需在多方面进行努力,通过建立紧密的校际合作机

制,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

一体化,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等路径,进一

步推动广西与东盟国家旅游职业教育的深入合作,培

养更多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

与东盟国家在旅游专业的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 广西

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动产教集聚融合打造

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实施方案的通

知 [EB/OL].(2023-07-27)[2024-06-17].http://www.gxzf.

gov.cn/html/zfwj/zxwj/t16845354.shtml.

[2]莫竹浪,吴筱荻.广西工业技师学院领导参加

“一带一路”框架下南南合作技能开发网络技工院

第21页

015

“一带一路”倡议

校国际合作交流会并作经验分享[EB/OL].(2024-05-

06)[2024-06-17].http://www.ep12.com.cn/a/xinwen/

zzdt/2024/0506/102341.html.

[3]周仕敏.广西与东盟国家共创共享职业教育先进

理念和先进经验:打造职教开放合作创新高地[N/OL].

中国教育报,2023-09-14(1)[2024-06-17].http://paper.jyb.

cn/zgjyb/html/2023-09/14/content_628870.htm?div=-1.

[4]桂林旅游学院:深耕东盟平台 推动国际教育高

质量发展[N/OL].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1-24(7)[2024-

06-17].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2-

01/24/content_25900205.htm.

[5]广西商业技师学院.广西商业技师学院与新加

坡酒店协会酒店旅游管理学院开学合作办学纪实[EB/

OL].(2021-08-09)[2024-06-17].https://www.sohu.com/

a/482384663_121118940.

[6]李生萍.中肯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实践路径研究:以

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与摄影,2023(24):138-140.

[7]娄佳.面向东盟的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

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5):4-7.

[8]黄伟钊,陈捷,陈创光.旅游职业教育创新素质

与创业能力培养系统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

究,2023(11):64-70.

[9]INCHARROEN R,张显春,张倩,等.旅游教育共

同体协同育人机制效果评价:基于泰国院校的实证研究

[J].旅游论坛,2022,15(3):113-122.

A Study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xi and ASEAN Countries Taking Tourism as an

Example

Liang Hui1

, Pang Xiaofeng2

, Yao Zhiquan3

(1. Guangxi Industrial Technician College, Nanning 530031; 2. Technical Education Research Office of the Depart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 530021; 3. Information Center of the

Depart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 530022)

Abstract: Since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officially came into effect in January 2022,

China-ASEAN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has become closer, more activ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ASEAN has

become a popular region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engage in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The bilateral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 cooperation has shown strong resilience and generated positive spillover and demonstration effects. In this context, as the

only province connected with ASEAN by sea and land, the proposal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CEP have

provided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Guangxi. To this end,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advantages and typical cases of GuangxiASEAN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example of tourism major, and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lose interschool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facilitate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Deepe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achiev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Develop new cooperation modes and expand cooperation areas.

Key words: ASEAN countries; Vocational education; Tourism major; Guangxi Province

(校对:郭雁华 赵一)

第22页

016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

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并提出

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

了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内

涵,近年来,学界已开始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

广泛研究。目前,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语言研

究更多是将其作为背景知识来论述,较少关注“一

带一路”倡议直接关联的语言本身。语言是人类特

有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其作用体现在现代社会

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演讲领域[1]。无论是何种

具备中国特色的理念、方案,都必须先运用语言这

一载体进行传播[2]。

1 研究概要

在国内政治语篇的相关研究中,习近平总书记的

讲话语言凝练,表达生动,善用典故,具有鲜明的中

国特色和个人特点,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学界

对其话语特征的研究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几类:语言风

格研究、话语创新和理论创建的研究、从其他理论视

角分析话语的内涵和意义,以及话语对其他领域的价

值和影响[3]。国内学界较少基于语料库,从历时角度对

比分析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特征。笔者利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

语料库和语料分析工具Wmatrix 5,对“一带一路”倡

议的系列讲话进行梳理,对所选语料从词频和主题语

义域两个方面进行历时对比,分析不同时期“一带一

路”倡议的话语特征,以直观回顾“一带一路”倡议

的发展历程和价值理念。

2 语料梳理

自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

好未来》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倡议起,十一年来,我国学者对共建“一带一路”

的指导原则、丰富内涵、目标路径等进行深刻阐述。

周进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

段:谋篇布局,提出并推动共建阶段;精耕细作,推

动共建高质量发展阶段[4]。基于周进划分出的两个阶

段,文章分别选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语料

库第一卷中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三个章节及第三

卷中相关的四个章节作为研究语料,分别对应上述的

“谋篇布局期”和“精耕细作期”。

收稿日期:2024-06-23

基金项目:伊犁师范大学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专项社科一般项目(22XKSY59)。

作者简介:孙萌(1999—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通讯作者:张洁(1985— ),女,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基于 Wmatrix 5 工具应用的“一带一路”倡议话语

历时对比分析

孙 萌 张 洁

(伊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伊犁 835000)

摘要: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共建国

家的积极响应。十多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讲话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指导原则、丰富内涵、目标路径

等进行深刻阐述。文章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语料库及语料分析工具Wmatrix 5,从词频和语义域两个

方面,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话语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特征变化,重点关注话语的主题、语言风格、

传播方式以及所传达的核心价值等,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倡议推进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语料库;词频;语义域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第23页

017

“一带一路”倡议

3 历时对比分析

3.1 高频词历时对比

在政治语篇中,名词和动词主要涉及说话主体重

点关注的问题和行动。世界格局在变,发展格局在

变,“一带一路”倡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

关注点。因此,笔者借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

种语料库的“词频检索”功能,分别对“谋篇布局

期”和“精耕细作期”的语料进行词频检索和对比,

整理出两个时期语料前20位高频词的排序和频数差

异变化图(见表1),以直观展示不同发展阶段的关

注点及其变化。

通过对比两个时期语料的前20位高频词,我们发

表1 两个时期共有高频词的排序和频数差异变化

共有高频词 排序(谋篇布局期-精耕细作期) 频数(差异)

的 1-2 -16

和 2-10 -24

国家 3-12 -17

中国 4-16 -25

发展 5-6 +2

合作 7-4 +20

同 9-17 -7

要 10-7 +20

我们 12-8 +21

为 13-14 +2

共同 14-20 -3

现两个时期共有的高频词有11个。这表明,这些词汇

在不同时期都是“一带一路”倡议关注的重点。尤其

是“发展”一词,作为系列讲话中提出次数最多的词

语,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语料库关于“一

带一路”倡议的高频词中仍位居前列。发展是解决中

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

第一要务。

相比“谋篇布局期”,“精耕细作期”新增“一

带一路”倡议中的名词“一”“路”“带”,以及动词

“建”“推动”“建设”等。不同时期高频词的稳定性

和差异变化分别反映了“一带一路”倡议理念的连续

性和时代性。

在频数和排序上,相比“谋篇布局期”,“精耕

细作期”中“国家”“中国”“同”“共同”等共有词

汇的频数有所下降;而“合作”“要”“我们”等共有

词汇的频数则有所上升。在“谋篇布局期”,多次表

明中国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体现了中国的

大国胸襟和责任担当,故而“国家”“中国”等词汇在

当时的高频词中占比较高,排序靠前;而在“精耕细

作期”,“一带一路”倡议更加注重合作和共同发展。

因此,讲话中的强指称词“中国”一词的排序从第4

位降至第16位,而泛指称词“我们”一词的排序上升4

位,频数增加了21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由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

细作的“工笔画”,在如何共建并充分利用“一带一

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继续促进全球及世界各国经济、

文化、健康、教育各方面的发展上,党的二十大报告

提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5],

因此,这一时期高频词中动词“要”从之前的第10位

提升至第7位,频数也有明显增长。

3.2 主题语义域历时对比

这部分借助语料分析工具Wmatrix 5自动生成的主

题语义域,从历时角度切分“一带一路”倡议发展阶

段及不同阶段的语义要核,以此了解不同时期“一带

一路”倡议的主题。Wmatrix 5是一款在线语料分析软

件,其结合了频率列表、词汇索引生成、主题性分析

及词性标注等功能,特色在于内嵌的USAS(UCREL

Semantic Analysis System)可对文章的词汇单元自动进

行语义标注[6]。Wmatrix 5提供有21个可能的语义字段,

并可扩展为232个子类别标签。如F[食物与农业],包括

F1[食物]、F2[饮料与酒]、F3[吸烟与毒品]等次语义域[7]。

笔者首先将两个时期的语料分别上传至Wmatrix 5

网站完成语义附码,然后选取BNC Sampler Spoken作为

参照语料库,设置对数似然率的临界值为6.63、频数临

界值为5,分别获取并参照语料库对比后的前30个主题

语义域,如表2和表3所示,因“地名”“政府”“人名”

和“其他专有名词”语义域是国事访问常规信息,故

不列入讨论范围。

3.2.1 共有主题语义域

“谋篇布局期”和“精耕细作期”的共同主题

语 义 域 有:S8+[Helping]、S1.1.2+[Reciprocal]、

A9[Getting and giving:possession]、S6+[Strong obligation or

necessity]、S1.2.1+[Informal/friendly]、I1.3-[Cheap]、

S2[People]、S1.2.5+[Tough/Strong]、A2.1+[Change]、

第24页

018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表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卷一中前30个高显著性语义域

Items 01 %1 02 %2 LL LogRatio

M7 149 3.92 3261 0.33+ 457.45 3.56 Places

S8+ 115 3.03 2020 0.21+ 398.56 3.88 Helping

Z2 123 3.24 3541 0.36+ 318.05 3.17 Geographical names

S1.1.2+ 39 1.03 471 0.05+ 161.77 4.42 Reciprocal

S3.1 40 1.05 752 0.08+ 133.72 3.78 Personal relationship:General

A9 11 0.29 5 0.00+ 102.46 9.15 Getting and giving:possession

A2.1+ 49 1.29 2031 0.21+ 96.28 2.64 Change

A2.1- 14 0.37 72 0.01+ 79.79 5.65 No change

S1.2.1+ 14 0.37 78 0.01+ 77.78 5.54 Informal/Friendly

X5.2+ 24 0.63 612 0.06+ 67.17 3.34 Interested/excited/energetic

Z99 70 1.84 5684 0.58+ 65.71 1.67 Unmatched

Z3 45 1.18 2633 0.27+ 63.64 2.14 Other proper names

G1.1 29 0.76 1084 0.11+ 61.99 2.79 Government

S1.2.5+ 13 0.34 119 0.01+ 60.51 4.82 Tough/strong

A2.2 37 0.97 1891 0.19+ 60.13 2.34 Cause/Effect/Connection

E3+ 15 0.39 207 0.02+ 58.56 4.23 Calm

S1.2.4+ 12 0.32 103 0.01+ 57.27 4.91 Polite

I1.3- 15 0.39 237 0.02+ 54.87 4.03 Cheap

S6+ 65 1.71 5689 0.58+ 54.36 1.56 Strong obligation or necessity

Z5 1207 31.75 252254 25.67+ 50.75 0.31 Grammatical bin

W3 21 0.55 699 0.07+ 49.03 2.96 Geographical terms

H3 17 0.45 470 0.05+ 45.16 3.23 Areas around or near houses

A11.1+ 23 0.61 955 0.10+ 45.13 2.64 Important

S1.1.1 20 0.53 746 0.08+ 42.83 2.79 Social Actions,States And Processes

S5+ 36 0.95 2602 0.26+ 39.64 1.84 Belonging to a group

X7+ 55 1.45 5302 0.54+ 39.31 1.42 Wanted

T3++ 9 0.24 108 0.01+ 37.44 4.43 Time:Old:grown-up

S2 35 0.92 2728 0.28+ 34.82 1.73 People

N3.3-- 5 0.13 26 0.00+ 28.40 5.64 Distance:Near

O4.1 17 0.45 890 0.09+ 26.98 2.30 General appearanc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表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卷三中前30个高显著性语义域

Items 01 %1 02 %2 LL LogRatio

S8+ 166 3.47 4225 0.44+ 393.59 2.99 Helping

M3 72 1.51 2171 0.22+ 150.07 2.75 Vehicles and transport on Land

Z2 170 3.56 14502 1.50+ 96.64 1.25 Geographical names

S6+ 86 1.80 4861 0.50+ 94.81 1.84 Strong obligation or necessity

A2.1+ 74 1.55 3939 0.41+ 87.98 1.93 Change

A9 10 0.21 11 0.00+ 77.37 7.53 Getting and giving:possession

A1.1.1 138 2.89 12189 1.26+ 73.01 1.20 General actions/making

M7 86 1.80 5888 0.61+ 72.21 1.57 Places

S1.1.2+ 29 0.61 905 0.09+ 58.78 2.70 Reciprocal

S1.2.5+ 20 0.42 433 0.04+ 53.01 3.23 Tough/Strong

G1.1 56 1.17 3542 0.37+ 52.95 1.68 Government

Y1 25 0.52 778 0.08+ 50.79 2.7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general

S1.1.3+ 26 0.54 918 0.09+ 47.43 2.52 Participating

Y2 28 0.59 1126 0.12+ 45.24 2.33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ing

W3 50 1.05 3466 0.36+ 41.17 1.55 Geographical terms

B5 42 0.88 2625 0.27+ 40.40 1.70 Clothes and personal belongings

S1.2.1+ 13 0.27 280 0.03+ 34.57 3.23 Informal/Friendly

X9.2 7 0.15 51 0.01+ 32.21 4.80 Success and failure

S1.1.3 3 0.06 0 0.00+ 31.90 10.25 Participation

S2 37 0.77 2896 0.30+ 24.80 1.37 People

L1+ 7 0.15 93 0.01+ 24.62 3.93 Alive

I1.3- 17 0.36 780 0.08+ 23.98 2.14 Cheap

I4 15 0.31 674 0.07+ 21.64 2.17 Industry

T3- 35 0.73 3043 0.31+ 19.14 1.22 Time:New and young

A1.8- 23 0.48 1624 0.17+ 18.39 1.52 Inclusion

T1.1.3 47 0.98 4846 0.50+ 17.23 0.97 Time:Future

M4 15 0.31 843 0.09+ 16.66 1.85 Sailing,swimming,etc.

A5.1+ 32 0.67 2905 0.30+ 15.96 1.16 Evaluation:Good

S5+ 52 1.09 5811 0.60+ 15.16 0.86 Belonging to a group

A5.1++ 12 0.25 619 0.06+ 14.82 1.97 Evaluation:Good

第25页

019

“一带一路”倡议

G1.1[Government]、Z2[Geographical names]。S8+[帮 助]、

S1.1.2+[相 互 的]、S1.2.1+[友 好 的]、A9[获 取 与 给 予:

拥有]对应的是原文“互惠互利”,属于抽象概念,

体现了在国际关系上,虽然中国国际共识日益扩大,

但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黄金原则,坚持

“亲、诚、惠、容”的友好外交理念。A2.1+[改变]语

义域下包括发展、改革、调整等次语义类型,以“发

展”为例,出现搭配频率最高的是经济的可持续性,

这一语义域与国家面临的挑战有关,为解决协调发展

的问题,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8]。S6+[强烈的义务和

必要性]、S2[人们]、G1.1[政府]体现了在角色上,中国

为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公正、合理方向

发展的责任担当,通过设立丝路基金、倡议成立亚洲

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为“一带一路”建设互联互通

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此外,中国政府还向“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提供紧急粮食补助,并在“一带一路”共建

国家实施“幸福家园”“爱心助困”等项目100余个。

S1.2.5+[坚定的]体现了在态度上,中国坚定不移地为推

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坚持

胸怀天下,坚持统筹推进,坚持人民至上。

3.2.2 独有主题语义域

“谋 篇 布 局 期” 独 有 的 语 义 域 有S3.1[Personal

relationship:General]、A2.1-[No change]、S1.2.4+[Polite]、

X5.2+[Interested/excited/energetic]、E3+[Calm]、

H3[Areas around or near houses]、A11.1+[Important]、

T3++[Time:Old:grown-up]、N3.3--[Distance:Near]、

A2.2[Cause/Effect/Connection]、S1.1.1[Social Actions,States

And Processes]。

“精 耕 细 作 期 ” 独 有 的 主 题 语 义 域 有

M3[Vehicles and transport on Land]、A1.1.1[General

actions/making]、Y1[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general]、

S1.1.3+[Participating]、S1.1.3[Participation]、X9.2[Success

and failure]、L1+[Alive]、I4[Industry]、T3-[Time:New and

young]、A1.8-[Inclusion]、Y2[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ing]。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是基于中国经济发

展需求、区域合作机遇、基础设施需求和地缘政治等

多种因素。“谋篇布局期”主要关注的是做好周边外

交A2.2[因果关系:连接]工作,这一时期是“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并逐渐被熟知的探索起步阶段。N3.3--[距

离:附近]体现了在外交距离上,其主要特点是“引进

来”,以沿海沿边开放为主,如建立了中俄蒙经济走

廊。S3.1[人际关系:一般]、S1.2.4+[礼貌的]体现了在关

系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国家

发展水平不一,文化差异较大,经济政策各异,利益

结构复杂,因而需要通过协商、磨合,找到最佳的合

作方式,使得各国利益最大化。S1.1.1[社会行为、状态

和过程]体现在发展目标和推动方式上,“谋篇布局期”

更加注重宏观规划和整体性的发展目标,着力于推动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物流和贸易畅通。X5.2+[感

兴趣/兴奋/精力充沛]、E3+[冷静]、A2.1-[无变化]对应

的是原文“进步、巨大的、积极的、增强、发展”等

大众常见概念,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全球经济

增速放缓,中国国内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

转弱三重压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没有变,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变,仍

然保持积极乐观。T3++[时间:旧的;成长]体现在计划

上,强调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并对未来进行展望,希望

能够获得进步和成长。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Y1[科学与技术]、Y2[信息科技与计算]已成为国家和地

区应对新技术革命、解决发展挑战的选择,在“数字

丝绸之路”建设上提出要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

在“创新丝绸之路”建设上,2020年9月17日,中国科

技部火炬中心向全球发出《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共同行

动倡议》,期待各国的政府机构、科技园区和企业孵

化器作为合作伙伴积极参与,共同推进[9]。A1.8-[包容]、

S1.1.3+[参与]体现在政策沟通和民意相通上,中国采取

包容的态度,不会关起门来搞小圈子,而是持续凝聚

国际合作共识,希望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X9.2[成功与失败]、L1+[活泼的]、T3-[时间:崭新而年

轻]、T1.1.3[时间:未来]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发

展历程与前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

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

全球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和

要求还需不断丰富和发展。

4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国内外各方携手

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已

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深受欢迎的国

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共同发展搭平台、

做增量、添动力。文章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

语种语料库及语料分析工具Wmatrix 5,从词频和主题

语义域两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讲话进行了

历时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在“谋篇布局期”还

是“精耕细作期”,合作和发展一直是“一带一路”

第26页

020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倡议的主题,虽然两个时期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中国始终坚持友好外交,在合作过程中体现责任担

当,持续致力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文 旭.政 治 话 语 与 政 治 隐 喻[J].当 代 外 语 研

究,2014(9):11-16+76.

[2]文秋芳.拟人隐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人际和语篇功能:评析习近平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

辩论中的演讲[J].外语学刊,2017(3):1-6.

[3]钱毓芳,殷志平.习近平话语创新实践研究[J].浙江

传媒学院学报,2015,22(5):36-42.

[4]周进.共建“一带一路”:发展历程、主要成果与

重要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30(3):4-20+150.

[5]朱宸逸,李京普.“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阐释及

价值表达:基于词频数据的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

报,2024(1):49-57

[6]柳超健,王军.基于语义标注工具Wmatrix的隐喻

识别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2):15-21.

[7]POTTS A,BAKER P.Does semantic tagging identify

cultural change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12,17(3):295-324.

[8]赵穗生,郭丹,宫笠俐,等.中国的顶层设计:“一

带一路”倡议的战略目标、吸引力及挑战[J].东北亚论

坛,2019,28(3):28-39,127.

[9]白春礼.科技创新与合作支撑“一带一路”高质

量发展[J].企业观察家,2023(10):64-69.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iscourse Chronology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 Based on Wmatrix 5 Tool

Sun Meng, Zhang 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li 835000)

Abstract: Since its proposal in 2013, BRI has received positive respons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especially from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Over the past decade or so,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delivered a series of speeches to elaborate on

the guiding principles, connotations and goals of BRI. Drawing on the multilingual corpus of Xi Jinping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and analysis tool Wmatrix 5, this article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BRI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stages from two

aspects of word frequency and semantic domain, focusing on the themes, language styles, modes of dissemination and core value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initiative, and thereby better promot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extensive cooperation.

Key words:\"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Multilingual corpus of Xi Jinping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Word frequency;

Semantic domain

(校对:雷天兵 赵一)

第27页

021

“一带一路”倡议

以知识产权议题为例的欧盟与东盟区域

合作问题研究

燕光磊 1

张钰媛 2

(1.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外事研究院,山东 威海 264504;2.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威海 264504)

摘要:欧盟与东盟结为战略伙伴以来,双方坚持区域合作和一体化、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主义以及尊重和促

进国际法和国际商定的规范和标准的承诺,强调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无歧视、开放、公平、包容、公平和透

明的多边贸易体系的重要性。在经贸合作领域,欧盟认为东盟市场具有巨大投资机遇和发展潜力,但在知识产权

领域合作面临一些难题。因此,知识产权议题成为双方区域合作重点之一。文章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知识经济

的兴起以及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需求等方面总结了欧盟与东盟在知识产权领域开展合作的背景与动因,详细阐述了

双方在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具体合作举措与成果,同时从法律制度差异、利益平衡难题以及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等方向探讨了合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对欧盟与东盟在知识产权议题

上的区域间合作进行总结与展望,厘清欧盟使用何种政策工具及途径来展开合作,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出

了若干具体建议。

关键词:欧盟;东盟;知识产权;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DF52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区域一体化的“模范代表”欧洲联盟(以

下简称欧盟)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组织。

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

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

约》,1993年1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欧盟

的前身欧共体是与东盟最早建立对话关系的区域外组

织。1972年,东盟成立特别协调委员会,专门负责东

盟与欧共体的对话。同年,欧共体通过特别协调委员

会成为东盟首个对话伙伴,与东盟建立了非正式关系。

1977年2月,欧共体与东盟确立了正式关系。2020年12

月,在东盟与欧盟举行的外长视频会议上,双方确认

基于43年双边对话关系的共同价值和利益,将双边关

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此两大区域组织通过定期举

办的高峰会寻求共同价值及合作空间,以利于两大区

域体系发展,双方重视可持续合作发展,在人权、环

境保护、气候变化、研究创新等领域寻求对话与合作。

在经贸层面,欧盟是东盟最大外资来源;在货物和服

务贸易领域,东盟为欧盟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出口

至东盟货物主要包含化工产品、机械和运输设备,属

高技术和创新性商品,产品竞争核心为知识产权保护

的客体[1]。

1 欧盟 - 东盟区域合作背景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

和经营活动中的经验、标志等依法享受其利益并排斥

他人干涉的民事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

权)等。2017—2019年,欧盟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

欧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价值约6.4万亿欧元,

占比达47.1%,直接或间接提供39.4%的工作机会,创

造了2 240亿欧元的贸易顺差。[2]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OECD)与欧盟知识产权局(EUIPO)共同发布的

统计数据,知识产权侵权商品于2013年占全球总贸易量

的2.5%,亚洲地区是侵权商品最大的来源地[3],泰国、

收稿日期:2024-06-20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课题 “欧盟对泰国青年公共外交对山东推进对外交流合作的

启示”阶段性成果(202264)。

作者简介:燕光磊(1990—),男,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外交;张钰媛(1995—),女,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

第28页

022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马来西亚、越南作为侵权商品主要生产国,新加坡则

是此类侵权商品的主要贸易枢纽。根据欧盟2019年海

关知识产权执法报告,东盟区域仿冒商品占进口总量

11.13%(主要来自柬埔寨和越南),香烟、玩具、包

装材料依序为前三大仿冒商品,其中近半数(49.39%)

侵害商标权的香烟来自柬埔寨[4]。上述令欧洲企业担忧

的数据凸显东盟市场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如何使商品、

研发技术及投资资产得到妥善保护,在知识产权议题

领域的合作对于欧盟与东盟能否深化区域合作扮演举

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两区域在此议题上的合

作背景、互动过程及成效。以区域间层次为主轴,以

合作目的为导向分析欧盟使用的政策工具,进而论析

欧盟区域合作的成效。

随着东南亚区域整合和区域间主义发展,欧盟与

东盟的关系定位由早期援助关系逐渐转为对等伙伴关

系。[5]在经贸领域,欧盟为加强与东南亚区域的连接

性,首要工作在于改善市场准入和外资投资环境,包

括从知识产权层面保障技术转移,欧盟委员会共享贸

易(Trade for All)政策强调知识产权对于欧洲海外投

资资产保护尤其重要。在东盟与欧盟区域合作中,就

知识产权议题而言,欧盟不仅希望向东盟推广其内部

法律规范,更希望通过现有合作框架解决东盟市场知

识产权保护问题。

目前,欧盟对内部成员国知识产权取得、保护及

执法措施已做到统一法规协调,反观东盟内部对知识

产权共同保护建构方面,并无调和各成员国知识产权

保护的法规机制。在此阶段以东盟现行的内部知识产

权保护体系来看,欧盟难以通过“区域对区域”层次

与东盟在法规层面开展实质合作。另因东盟整合以国

家主权为本位,遵循不干预原则,东盟组织并不具有

协调知识产权的法规权限。如欲实行法规上的合作,

欧盟则须转向双边渠道,与东盟各国进行“区域对国

家”层次的合作,进而可以针对性地解决每个国家存

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因此,区域间(区域—区域)

与双边(区域对国家)并行是应变局势变化的务实合

作方式,为欧盟与东盟的知识产权合作带来更多弹性。

2 欧盟 - 东盟区域合作途径

欧盟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对外行动必须遵循欧盟各

项条约所赋予的权限。其对外合作的途径包含共同商

业政策协议、区域间伙伴关系下的对话机制、发展合

作政策的区域间技术援助及对外合作计划。

2.1 《欧共体与东盟合作协议》:知识产权议题合作基础

欧共体(欧盟前身)与东盟于1980年3月7日在吉

隆坡的第二次外长会议签署《欧共体与东盟合作协

议》。该协议是双方建立关系的“框架协议”,将区

域合作分为三部分:商业、经济与发展合作。为保障

合作内容的正常运作,协议第5条设立“联合合作委员

会”,通过每年至少一次的会议,共同监督、统筹区

域间的合作内容,其中包括知识产权议题。目前,欧

盟与东盟区域合作仍以《欧共体与东盟合作协议》为

主要法律框架,相对于当下更全面的伙伴关系发展,

该协议犹显不足。1995年2月,欧盟和南方共同市场签

署的《欧盟一南方共同市场地区间合作框架协议书》。

《欧共体与东盟合作协议》仅通过七条条款规范与东

盟的合作关系,而《欧盟一南方共同市场地区间合作

框架协议书》则更加详尽,包含三十七条条款,合作

领域不仅限于经贸,还涵盖了政治对话(第三条)、

打击非法毒品交易(第二十二条)等内容。其中,第

九条明确规定区域间的知识产权合作,凸显欧盟和南

方共同市场对此议题的重视。

2.2 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区域对话机制

欧盟与东盟的区域对话主要有高峰会、对话、会议、

工作小组等形式。对话机制产出的共同宣言、备忘录、

行动计划等会议文件具备“软性法”特性,可确认双

方达成共识,作为承诺依据且用于铺陈未来发展。

2.2.1“伙伴关系”对话机制

根据知识产权议题的相关性,区域对话以部长级

官员为代表的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为重心。欧盟于

2012年加入东盟《友好合作条约》并通过《斯里巴加

湾市2013—2017年行动计划》希望巩固与东盟的全面

伙伴关系,并将区域合作定调为三个面向:政治安全、

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后续的《2018—2022年行动计

划》也依循此原则划分合作领域。

外长会议制定的“行动计划”构成双方合作的准

则和依据。联合合作委员会也依此方向规划更详细具

体的合作议程。例如,2016年联合合作委员会确立欧

盟与东盟现行的合作计划须配合《东盟经济共同体蓝

图2025》进行规划,特别是通过2016年开始执行的“欧

盟支持东盟区域整合计划”(ASEAN Regional Integration

Support from the EU,以下简称ARISE Plus计划)。联合

合作委员会更于2020年共同宣布“ARISE Plus计划”内

容涵盖知识产权议题,以促进未来自由贸易协定的谈

判与执行。

纵观双方的互动交流平台,欧盟与东盟的对话机

制促进了区域合作,欧盟依照会议文件所设定的原则

和优先项目执行相关技术援助或发展合作计划。作为

第29页

023

“一带一路”倡议

欧盟传播自身价值观和内部规范的渠道,对话机制与

欧盟的全球经济实力相结合,产生了协同效应,特别

是在与贸易相关的合作领域,通过自由贸易协定的签

订,欧盟能够进一步发挥其“规范性力量”(normative

power)。

2.2.2“软性法”工具

欧盟与东盟通过对话机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

以共同宣言或会议相关文件的形式确保落实,并以此

规划区域合作计划的执行重点。此类文件被归类为国

际公法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软性法”,且未依据

《里斯本条约》第218条经国际协议批准程序,非欧盟

法之法源,无法律效力。尽管如此,“软性法”工具

可作为初步交流意见的平台,可以有效传达双方政治

意愿,寻求共同利益,为实现协议的签订奠定基础。

举例来说,上述行动计划是区域对话所通过的正式文

件,用于规划合作内容。虽然此文件未具法律约束力,

但可载明双方合作意愿并有利于达成后续共识。因此,

“软性法”可使双方依照其步调讨论议题,更弹性且

务实地调整合作方向和进展。使用“软性法”的优势

也源自该机制未具法律约束力的特质,双方可通过对

话机制进行宣示性承诺,作为未来协议(硬性法)预

先谈判工具。

2.3 欧盟依照“伙伴工具”所设立的知识产权合作计划

欧盟对外合作法律工具包括欧洲议会和理事会

第2014号条例所设立的“伙伴工具”“民主与人权工

具”“睦邻伙伴工具”“稳定与和平工具”。其中,

“睦邻伙伴工具”被称为对外行动的创新变革,相较于

其他工具经费规模,其预算规模较小但执行目的更加明

确,聚焦于推广欧盟的内部政策,以增进贸易效益、创

造投资机会、强化伙伴关系的共同利益。为改善东盟市

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欧盟依据该工具所执行的合作

计划为“东南亚IP Key”(编列600万欧元)。“东南亚IP

Key”执行期与“ARISE Plus计划”重叠,统一由欧盟知

识产权局负责筹备执行,以确保活动设计的协调性(见

表1)。此一系列计划设立目的是协助欧盟与东盟国家

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向东盟国家提供技术性援助、鼓

励加入国际公约、帮助东盟各国制定与国际规范接轨

的国内法规(特别是有关知识产权登记和保护措施)。

表1 欧盟-东盟知识产权相关合作计划

计划名称 执行阶段 法律工具

东盟知识产权保护计划Ⅰ期

(ASEAN Project on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CAP Ⅰ) 1993—2000年 《亚拉美规章》(ALA Regulation)

东盟知识产权保护计划Ⅱ期

(ASEAN Project on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CAP Ⅱ) 2002—2007年 《亚拉美规章》(ALA Regulation)

东盟知识产权保护计划Ⅲ期(ASEAN Project on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CAP Ⅲ) 2010—2013年 2 0 0 6 发 展 合 作 工 具 ( D e v e l o p m e n t

Cooperation Instrument, DCI)规章

东盟知识产权保护计划Ⅲ期阶段Ⅱ (ASEAN Project on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CAP Ⅲ, Phase Ⅱ) 2013—2017年 2 0 0 6 发 展 合 作 工 具 ( D e v e l o p m e n t

Cooperation Instrument, DCI)规章

ARISE+ 知识产权子计划

(ARISE Plus programme)

2018年5月1日开

始,为期5年

2 0 1 4 发 展 合 作 工 具 ( D e v e l o p m e n t

Cooperation Instrument, DCI)规章

东南亚IP Key(IP Key Southeast Asia, IP Key SEA) 2018年2月1 日开

始,为期78个月 2014 PI 规章

3 欧盟 - 东盟区域合作成效

欧盟与东盟的区域合作被赋予双重目标:其一,

协助东盟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利“东盟

经济共同体”的整合;其二,实现欧盟共同商业政策

所投射的对外目标,即签订含有知识产权章节的区域

间自由贸易协定,以改善欧洲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环

境,通过加强东盟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而有效减少

仿冒侵权商品的国际流通。

3.1 对于东盟商标及工业设计审查标准的影响

基于支持东盟区域整合一体化,欧盟将其统合过

程视为“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参考模式。欧盟希望与

东盟分享经验交流来推广欧盟内部法规,进而影响东

盟相关法规的建设。欧盟在知识产权领域法规建制已

具备多年经验,其规范也常被视为国际参考标准。东

盟经济共同体旨在将东南亚区域塑造为货物、服务、

投资、技术劳工及资本自由流通的单一市场,来自东

盟各国的商品将于该区域内自由流通。基于知识产

权属地保护原则,为确保由他国出口的商品也能在东

盟得到保护,需在东盟十国内逐一提出注册申请。因

此,简化区域内知识产权取得及保护程序显得十分重

要。以商标为例,欧盟内部市场具有共同的欧盟商标

制度,也设有欧盟知识产权局管理商标注册申请。然

而东盟并无区域知识产权局,也无统一的商标制度,

更无具强制力的区域商标调和法规,仅有各国国内的

第30页

024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商标制度。为提高商标注册审查过程的公平性和可预

期性,东盟于2017年11月通过《东盟商标实质审查通

用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供东盟各国知识产权

局审查人员参考[6]。《准则》在欧盟ECAP Ⅲ合作计划

协助下完成,欧盟参与《准则》起草过程。东盟《准

则》不仅采用欧盟商标审查标准和原则,还融入东盟

各国实务,可作为商标审查员的培训工具,以及专业

顾问和企业知识产权代理人的参考文件。《准则》使

欧盟的实践与东盟各国知识产权机构的实践紧密结合。

另外,通过知识产权合作计划,欧盟以“共同体设计”

保护制度作为参考,协助东盟制定《东盟工业设计实

质审查的共通准则》,成立东盟工业设计数据库。数

据库的建立有助于未来成立东盟知识产权局,可更高

效地管理商标与工业设计。

3.2 促进知识产权领域立场趋近

欧盟不仅向东盟推广其内部知识产权法规,同时

有意输出“欧盟规范”,通过与东盟合作达到知识产

权领域法规趋同目的。其合作策略在于渐进式地改善

东盟各国知识产权体制,使其趋近欧盟内部高标准规

范。知识产权立场趋近可拉近欧盟与东盟国家在国际

合作领域的立场,有利多边体制知识产权合作及协商。

增加多边合作盟友有助欧盟在WIPO、WTO架构下,对

国际议程设定及讨论具有影响力。将WIPO国际公约纳

入自由贸易协定已是全球发展的共同趋势。因此,欧

盟更着重将东盟国家商标和工业设计的注册规定与国

际现行规范接轨。为此,“ARISE Plus计划”和“东南

亚IP Key”合作计划皆以会议、研习会、工作坊、研讨

会等形式鼓励东盟国家加入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体系

和工业设计国际注册海牙体系。WTO和WIPO在国际规

范制定中扮演关键角色,尽管WTO多哈回合谈判延宕

已久,欧盟仍与其他国家合作在WIPO框架下陆续签订

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世界知识产权组

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商标法新加坡条约》《视听

表演北京条约》等。欧盟与东盟区域合作成果也有助

于多方在WTO多边体制下立场趋近,特别是多哈回合

有关地理标志规范与注册制度谈判与协调,泰国、印

度尼西亚、印度、中国等与欧盟组成W52联盟,在面

对美国、南非、智利等国的反对时,仍支持欧盟改善

地理标志保护的提案[7]。通过区域合作,欧盟在地理标

志议题具有明显影响力,与东盟国家在双边或多边的

互动更可作为欧盟合作成效和规范影响力的印证。

4 结语

东盟在促进区域合作、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

展、加强与区域外部国家的协调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

努力,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地区新秩序的建立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区域对

区域合作框架下,欧盟针对东盟各国的经济、政治及产

业发展,开展双边互动,展现了“因国制宜”的务实与

灵活性。在这一主轴下的合作与对话关系中,欧盟在知

识产权领域的合作计划不仅帮助东盟建立了完善的制

度,还通过深化经济合作为东盟增添了成长动能。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知识产权作为创新

发展的关键要素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不断健全的

知识产权体系对于激励和保护新技术、新业态,营造

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发展至关重要。欧盟在面对知

识产权保护这一复杂而敏感的议题时,展现出了独特

的智慧与远见,没有简单地诉诸美国式的单边贸易制

裁,而是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原则,选择了一

条通过对话与合作铺就的道路。这不仅体现了欧盟对

国际规则和多边体系的尊重,更是对全球知识产权治

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通过“发展合作工具”等创新

机制,欧盟与东盟携手推进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不

仅加强了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及商业化利用等

方面的能力建设,还促进了知识、技术和经验的跨区

域流动,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European Commission. A balanced IP enforcement

system responding to today's societal challenges[EB/OL].

(2017-12-29)[2023-12-22].https://eur-lex.europa.eu/

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52017DC0707.

[2] 杨璐霜,李姝影.欧盟发布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

经济表现报告[EB/OL].(2022-10-20)[2023-12-22].https://

www.worldip.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

&catid=64&id=2161.

[3] OECD, EUIPO. Mapping the Real Routes of

Trade in Fake Goods[M].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7: 5.

[4] Report on the EU customs 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Results at the EU border, 2018,

European Commission. [EB/OL].(2019-10-29)[2023-12-

22].https://ec.europa.eu/taxation_customs/sites/taxation/

files/2019-iprreport.pdf.

[5] Björn Hettne, Fredrik Söderbaum.Civilian Power

or Soft Imperialism? The EU as a Global Actor and the

Role of Interregionalism[J].European Foreign Affairs

Review,2005,10(4):535-552.

[6] Common Guidelines for th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of Trademarks[EB/OL].(2017-12-20)[2023-12-22].

第31页

025

“一带一路”倡议

https://asean.org/wp-content/uploads/2017/12/35.-

November-2017-Common-Guidelines-for-theSubstantive-Examination-of-Trademarks.pdf.

[7] Communications from Albania, Brazil, China,

Colombia, Ecuador,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Iceland,

India, Indonesia, the Kyrgyz Republic, Liechtenstein, 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Pakistan, Peru, Sri

Lanka, Switzerland, Thailand, Turkey, the ACP Group and the

African Group, TN/C/W/52,WTO[EB/OL].(2008-07-19)

[2023-12-22].https://docs.wto.org/dol2fe/Pages/FE_Search/

FE_S_S006-1.aspx?Id=92094&IsNotification=False.

Study on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European Union(EU)

and ASEAN Tak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s as an Example

Yan Guanglei1

, Zhang Yuyuan2

(1. Institute of Foreign Affairs, Shando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Foreign Affairs, Weihai 264504;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Foreign Affairs, Weihai 264504)

Abstract: Since the EU and ASEAN became strategic partners, both sides have upheld their commitment to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rule-based multilateralism, and respect for and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ly

agreed norms. In addition, emphasize was placed on a non-discriminatory, open, fair, inclusive, equitable, and transparent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with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t its core.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EU believes

that ASEAN market presents enormous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but faces some challenges in key

area of cooperation such 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for

EU-ASEAN cooperation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erms of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rise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the need to enhanc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Furthermore, elaborates on the initiatives and achievements of both

sides in legislation, law enforce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explores the issues and challenges fac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ifferences in legal systems, difficulties in balancing interests, and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n summarizes and prospects EU-ASEAN regional cooperation, clarifies what policy tools and

approaches the EU employs to carry out cooperation,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how to further strengthen cooperation.

Key words: European Union; ASE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校对:郭雁华 赵一)

第32页

026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

用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社区治理也正经

历着一场由数字化技术引领的革新。城市化进程的加

速进一步加大了社区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基层社区

作为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面临着更为繁重的任

务、担负着更大的责任,基层社区治理在促进整体社

会和谐发展与维护国家稳定中的作用也愈发明显。传

统的社区治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区的实际需求,而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则为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

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强

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

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

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

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这些都为数字化更

好地赋能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了方向指引。数字化社区

治理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社区各项事务的

智能化管理。这种治理模式可以提高社区工作效率,

优化服务质量,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随

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区治理的深化,数字化社区

治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向。探索数字化

赋能基层社区治理的实践路径不仅可以提升社区治理

的速度、广度、效度[2],还可以提升基层社区治理的服

务水平,使社区居民得到更便捷、更精准、更温暖的

服务。

1 城市基层社区数字化治理研究概述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探索数字化赋能基层社

区治理的新路径,北京、天津等一线城市已经形成可

供借鉴的经验与模式。陈桂生等从互嵌机制要素结构

与运行方式的两维,以“两津联动”的天津实践为例,

解构了数字技术与城市社区互嵌治理的制度空间、数

字技术赋能、互嵌治理场域中行动者及其策略等构成

要素间关系[3]。陈冠宇基于“公共价值三角模型”的拓

展性分析框架,从公共价值、合法性与支持、运作能

力等三个维度对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的社区数字化治

理进行了解读和探讨[4]。邱锐等对北京市回天等地区探

索超大型城市社区数字化治理实践与模式进行分析研

究,认为数字化社区建设需要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做好

转变建设理念、完善顶层设计、打破数据壁垒、调动

多元主体等各项工作,让社区居民有更多获得感、幸

福感、安全感[5]。李子君等以S社区为实验样本,针对

治理实践中存在的概念价值与使用价值失衡、共同体

困境、人物鸿沟等既有短板,提出了“全域智理”的

改善策略[6]。王延隆以杭州市余杭区数字化赋能社区治

收稿日期:2024-06-20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以淮北市

某社区为例”阶段性成果(2023AH05025)。

作者简介:王梦娟(1996— ),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基层社区治理研究。

淮北市城市基层社区数字化治理实践研究

王梦娟

(淮北理工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城市基层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的基石。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

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成为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已经

展开了数字赋能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不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以更快的速度及更具温

情的机制回应社区居民的问题与诉求,形成了不少可供借鉴和学习的经验与模式。文章以安徽省淮北市基层社区

的数字化治理实践为案例,展示数字技术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应用成效,具体分析了淮北市基层社区数字化治理

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

关键词:基层社区治理;数字化治理;淮北市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第33页

027

区域创新发展

理为样本,分析了数字化赋能社区治理的能力、动力、

制度的变革机制,提出了数字化改革促进社区治理的

组织优化和功能更新的现实路径[7]。王宇洁等运用实证

分析方法,以居民满意度为视角调查了内蒙古数字化

运用程度,提出针对数字化薄弱的区域开展专门实践

研究,通过确保数据安全、突破共享壁垒、完善基础

设施,切实推进内蒙古公共治理数字化水平提升[8]。邵

宇等以DIKW模型中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四个维度

为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以大型社区贵阳市Q社区的智

慧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社区治理智慧、效能及

共享的新内涵[9]。

现有针对数字化社区治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发达

地区先进经验与模式的宣传推广上,但对于发展水平

相对落后的省份与地区,对这些经验照搬照抄可能导

致“水土不服”。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环境、

技术水平与政策扶持力度等多方面因素,淮北市数字

化赋能基层社区治理呈现出其特有的路径与实践模

式,仍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2 淮北市基层社区数字化治理实践现状

淮北市是一座位于安徽省北部的以煤炭工业为主

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信

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淮北市政府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治

理对于城市基层社区发展的重要性,开始积极探索和

实践数字化治理的新模式。淮北市政府积极招商引资,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资,加强了社区网络设施

的建设,确保社区内的每个家庭都能接入互联网。同

时在部分社区内建设了多个智能监控中心,实现了对

社区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在促进数据整合与共享方面,

淮北市政府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整合了公安、

民政、卫健等多部门的数据资源,打破了数据壁垒,

对各类数据进行分级分层次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各类

数据利用效率,使得政府能够更精确地掌握社区动态,

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淮北市政府还积极利用信息

技术,持续推出多项创新服务。例如,人社局的在线办

事平台让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办理各类政务事项;智能停

车系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区居民停车难问题;远程医

疗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淮北市政府还通过举办类型多样的培训、讲座

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数字化治理能力。同时,积极

引入社会力量(如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区治

理,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相山区作为淮北市主城区,具有人口密度大、社

区类型多、基层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但其始终坚持问

题视角,以“互联网+党建”为导向,以“智+治”为

理念,以提升社区管理效率、优化社区居民服务为目

标,整合多方共建力量,在“东街e治理”“西办全科

网格”“东山网格通”等平台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基于

小区(网格)内基础信息,开发“相山e治理”信息化

平台。该平台涵盖基层党建、党群阵地、公共服务、

积分兑换等多项服务功能,具备实时沟通、线上反馈、

即时处理等特点,实现智慧治理“指尖办”,推动组

织网、阵地网、智慧网“三网”融合。依托“相山e治理”

信息化平台及“相山e治理”小程序,通过线上招募、

积分管理的方式,引导“三官一师一员”(警官、法官、

检察官、律师、人民调解员)、在职党员等人员主动

参与社区服务,积极推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进

一步激发基层党建内生动力,转变服务观念,提升服

务水平[10]。“相山e治理”信息化平台是创新“网格化”

治理的缩影,也是淮北市数字化社区治理的典型代

表,已成功入选“2023年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3 淮北市基层社区数字化治理的困境

淮北市在数字化赋能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因地

制宜进行实践摸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数据资源

共享、数字鸿沟、社区居民参与、专业人才可持续更

新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3.1 数据资源共享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淮北市在基层社区治理中虽然应用了一

些大数据技术,但应用形式多为信息化平台的建立、

小程序的开发与使用及常见社交平台社群的创建与运

营,应用层次有待进一步深入。同时,对于各类数据

资源的储存、管理、保护及共享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例如,对社区居民基本信息的采集就出现了重复采集

的现象,各部门之间数据资源的共享水平较低,数据

资源整合困难,使得数据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这也

延缓了基层社区数字化治理的进程。

3.2 数字鸿沟问题

淮北市存在一些建造时间较早及拆迁安置小区,

这些社区中居民以老年人群体为主,受限于自身教育

水平及身体、心理方面的状况,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

受程度及信息获取、理解能力较低,技术应用能力不

足。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所产生的“数字鸿沟”现

象导致他们难以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红

利,也难以充分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这使得推进基层

社区数字化治理遇到一些阻碍。

3.3 普通社区居民参与度较低

在数字化赋能基层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过程中,

第34页

028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淮北市相山区充分发挥了社区居民骨干的力量与作

用,但普通社区居民往往对社区事务缺乏关注,且愿

意为社区事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一方面,受限

于自身能力与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普通社区居民参

与社区治理的意愿及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在构

建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格局之初就存在普通社

区居民缺位的问题,加之数字传播环境下,社区大多

数的信息交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居民间

很难就真正富含公共性、关系着居民利益的公共议题进

行一定的交流和讨论[11]。这些就导致了在数字化赋能

基层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普通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较低。

3.4 专业人才匮乏

淮北市地处皖北,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相较于北

京、上海、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其对数字化

专业人才的吸引力较弱。数字化基层社区治理需要具

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项目管

理能力和跨部门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而目前

淮北市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作为一座煤炭开采型城

市,其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复合

型数字化人才面临较大缺口。淮北市现有两所普通高

等教育学校,但其所开设的专业与数字化社区治理的

匹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淮北

市数字化赋能社区治理的关键因素,有效解决该难题

是提高淮北市数字化治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4 淮北市基层社区数字化治理优化路径

4.1 促进数据资源的跨界使用

淮北市相关部门应从市域着手,在全市层面建立

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大数据平台,促进数据要素跨

界、共享使用。加快构建工业、交通、教育、基层社

区管理等多领域政企数据的共享利用场景,培育数据

互联共享的新模式,以基层社区治理的实际需求带动

数据互联互通,持续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加大数字化

技术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应用力度,积极发挥相关市

场主体的作用,提高政企合作水平与基层社区对大数

据的利用能力;强化技术创新,处理好数字化赋能基

层社区治理与社区居民隐私数据安全之间的关系,建

立关键数据获取、利用及储存等过程的长效保护机制。

4.2 着力弥合数字鸿沟

对于数字化技术应用相对滞后的社区,政府应与

企业、社区、非营利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等主体

形成合力,建立合作机制,对部分社区居民开展数字

化技能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

网络使用等技能。对于一些面向社区居民的数字化平

台或工具,应设计人性化的交互界面,并进行适老化

改造,确保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特殊群体能够平等

享受到数字红利。政府还应建立长效的评估与监测机

制,定期对数字鸿沟的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实

际情况调整策略和措施,确保消除数字鸿沟的工作取

得实效。

4.3 提高普通社区居民的参与感

在提高基层社区数字化治理水平方面,要强化普

通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在线

平台等建立便捷、高效的沟通渠道,通过组建微信群、

在线论坛等方式使社区居民能够方便地参与到社区治

理中,提高基层社区治理单位与普通社区居民之间的

信息传递效率,使数字化赋能基层社区治理更为有效。

提供多种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方式,如设置线上投票、

在线建议箱、社区论坛等,满足普通社区居民参与社

区公共议题讨论的需求,同时对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

议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让他

们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听到。

设立长效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居民给予

一定的肯定与奖励,例如荣誉证书、社区积分等。在

部分社区开展数字化治理的试点项目,通过实际案例

展示数字化治理的效果,吸引更多居民参与。通过这

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普通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数字

化治理的积极性,促进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4.4 加快专业人才的培育速度

专业人才的智慧是提升基层社区数字化治理水平

的动力源泉,构建一个稳定、高效、可持续的基层社

区数字化治理人才队伍可以为社区的长期发展提供强

有力的人才保障。淮北市政府应加快建立人才培养体

系,与当地及周边城市的职业院校、技术学院加强合

作,积极开设与基层社区数字化治理相关的专业及课

程,如大数据分析、智能社区实务等,为社区数字化

治理培养专业人才。基层社区应定期组织数字化社区

治理培训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充

分利用线上平台,提供数字化社区治理相关的在线课

程和培训资料,鼓励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自我学习,确

保社区工作者的数字技能得到持续更新和提升。

5 结语

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关键要

合理运用数字化技术驱动治理方式的变革,提升基层

治理现代化水平。数字化与基层社区治理的高度契合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政府方面,当地政府与

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数字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力度,

第35页

029

区域创新发展

积极引进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探索其在

数字化社区治理中的应用,为数字化社区治理提供更

强大的技术支持。在居民方面,要更加关注普通居民

尤其是数字化时代中容易“失声”的老年人群体,真

正使数字化赋能社区治理惠及社区中的每一个居民,

回应社区居民的急切需求,让基层社区的“智治”落

到实处。同时,不断提高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数据保

护意识和技术水平,建立隐私数据安全保护的事前、

事中及事后的全过程溯源与追责机制,确保社区居民

隐私数据的安全性。推动多元主体达成价值共识,为

持续推进基层社区治理创新、提高基层社区治理效能

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

报,2020-11-04(1).

[2]马智慧.数字化时代社区治理变革与社区传媒

新场域:基于浙江省未来社区典型案例的分析[J].未来传

播,2023,30(3):35-40.

[3]陈桂生,徐铭辰.数字技术与城市社区互嵌治理:

以“两津联动”的天津实践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

报,2022,23(2):66-77.

[4]陈冠宇.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数字化治理研

究:基于“公共价值三角模型”的拓展性分析[J].电子政

务,2022(12):60-69.

[5]邱锐,李颖,王倩.北京数字化社区建设的实践与

思考[J].前线,2023(5):45-48.

[6]李子君,张军.城市社区“全域智理”推进路径优

化研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22,30(5):84-91.

[7]王延隆.数字化改革促进社区治理的组织优

化与功能更新: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视角[J].学习论

坛,2023(6):87-93.

[8]王宇洁,韩京.新兴技术应用下内蒙古公共治理数

字化提升路径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23(6):35-48.

[9]邵宇,曾艳玲.大型城市社区如何实现智慧化治

理:基于贵阳市Q社区的调查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46-54.

[10]朱冬,袁兢.大数据智慧化管理打造社区治理新

模式[N].淮北日报,2021-09-07(5).

[11]周正.数字传播背景下社区治理的转型[J].传播

与版权,2023(1):84-86.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Digital Governance in Grassroots

Communities of Huaibei City

Wang Mengjuan

(Huai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bei 235000)

Abstract: Grassroots community governance is a key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cornerstone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represented by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and blockchain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mpact on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 becoming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models. At present, many cities in China have launched projects of digital empowerment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continuously using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oost grassroots community governance, responding to the demands of

residents with faster speed and more warmth, and forming a lot of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In this context, the article aims to

expound the effectiveness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grassroots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explores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and

finally proposes several solutions, taking Huaibei City as an example.

Key words: Grassroots community governance; Digital governance; Huaibei City

(校对:郭雁华 杨艳佩)

第36页

030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中,农村空心化

问题已成为制约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难题。2023年

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

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农

业农村优先发展”,并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

创新来解决农村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2019年,中共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数字乡村发展战

略纲要》,提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

农村,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为有效治理农村空

心化,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进一

步提出,要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加强乡村公共基

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村空

心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实践路径。政策文

件的发布,体现了国家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重视,也

为数字化治理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践方向,标志了我

国乡村振兴进入了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阶段。因此,

探讨农村空心化的数字化治理,既是积极响应现有政

策,又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1 农村空心化

1.1 农村空心化的内涵

农村空心化是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

轻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移,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减少、

活力减弱的现象[1]。这一概念涵盖了人口结构的变化、

经济活动的衰退以及社会服务的萎缩,反映了农村地

区发展动力缺失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2 农村空心化的表现

1.2.1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大量流失

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

会,农村留下的多为老人和儿童,造成其劳动力短缺,

不仅减少了农村的生产力,还增加了农村养老与教育的

压力。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其社会结构失衡,影响家

庭和社会互助机制,进一步加剧农村空心化的程度。

1.2.2 土地资源闲置,利用效率低下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大量耕地因无人耕种而闲

置,农地碎片化和非农化现象加剧,土地资源得不到

有效利用,农业生产效率大幅下降[2]。一方面,土地撂

荒导致农村粮食产量减少,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另一

方面,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农村景观和生

态环境的维护,降低了土地的综合价值。

1.2.3 公共服务缺失,基础设施落后

随着人口减少,农村学校因生源不足而合并甚

至关闭,医疗资源因医生和患者的流失而变得更加稀

缺,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也难以得

到保障。同时,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

老化,更新维护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

量和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服务和设施的不足,

进一步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形成恶性循环,

收稿日期:2024-06-19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革命老区农村空心化治理研究”(SH22101)。

作者简介:戴亘嵘(1978— ),男,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策略

戴亘嵘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2020)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离乡进城”,导致“人地分离”,农村空心化

问题不断加剧。空心村整治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

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数字乡村建设视角,

探讨了农村空心化的内涵、表现,以及农村空心化治理的意义,并针对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字化服务

供给能力偏弱、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数字化服务模式、提高

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完善乡村数字化治理机制等对策。

关键词:数字乡村;农村空心化;数字化治理;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第37页

031

区域创新发展

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

2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空心化数字化治理的价值考量

2.1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农村空心化数字化治理

应用信息技术,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首先,数字化

平台促进土地流转市场透明化,加快闲置土地的有效

整合与集中利用,为规模化、现代化农业打下坚实基

础[3]。其次,数字化治理能促进人力资源合理调配,

建立农村劳动力信息数据库,结合农村劳动力市场需

求,开展在线技能培训,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就业,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压力。

2.2 增强乡村公共服务能力

数字化治理极大丰富了乡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形式。

在教育资源方面,构建数字化教育平台,能实现优质

教育资源的远程共享,为农村儿童提供在线课程、远

程辅导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医疗服务方面,数

字化治理促进了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通过远程会诊、

在线问诊等方式,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城市级别的

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2.3 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治理显著提高了乡村

治理效能。一方面,数字化政务服务的推进,如在线办

事大厅、移动政务App等,简化了行政流程,提高了服

务效率,让村民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各类事务,提高了政

府服务透明度和群众满意度。另一方面,数字化平台为

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渠道,如建立在线意见箱、数

字投票系统等,增强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提高了村民

对自治的参与度,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3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空心化数字化治理面临的问题

3.1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3.1.1 网络覆盖存在盲区

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

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但网络覆盖仍存在

明显盲区。例如,江西部分山区、林区等地形复杂区

域,由于地形障碍和技术铺设成本高昂,光纤和基站

建设进度缓慢,导致这些地区的网络信号不稳定甚至

无法接入网络信号,严重妨碍了该地区农村居民获取

信息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此外,在已被网络覆盖的农

村区域,由于其信号强度不足,经常出现网络拥堵、

网速慢的情况,影响了在线教育、远程会诊等数字化

服务的体验和效果,限制了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发展。

3.1.2 硬件设施配备不足

硬件设施的配备是实现数字化治理的基础,但在

许多农村地区,电脑、智能终端、服务器等硬件设备

的普及率远低于城市。例如,江西部分农村学校的电脑

室设备陈旧,无法满足现代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农村家

庭中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也相对城市家庭较低,不仅限

制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智

慧农业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护

和更新机制,已有的硬件设施难以持续发挥作用。

3.2 数字化服务供给能力弱

3.2.1 数据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

当前,农村地区的数据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

和平台进行整合管理。例如,江西的农业生产和市场信

息、农村居民健康档案、教育资源等数据往往分别存储

在不同的部门或机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导致数

据资源共享难、利用率低。这不仅增加重复建设的成本,

还使政府在制定政策、提供服务时难以获取全面、准确

的信息支持,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服务的针对性。

3.2.2 在线政务服务水平不高

尽管不少地方政府已尝试将政务服务搬上网络,

但由于系统设计不合理、操作界面不友好、功能不完

善等问题,导致在线政务服务的实际效果不佳。例如,

江西一些农村地区推出的政务服务网站或App,界面复

杂,操作流程烦琐,加之农村居民数字技能水平普遍

较低,导致在线办事效率不高。此外,信息更新不及

时、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较为突出,降低了农村

居民对在线政务服务的信任度。

3.3 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亟待提升

3.3.1 数字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

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缺乏系统化的数字技能培训

体系,导致农民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变革。一方面,

培训资源分配不均,大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偏

远农村的培训机会较少,且培训内容往往脱离农村实

际需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培训方式

单一,多依赖于集中式的线下讲座,忽略了线上学习

平台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未能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

优势,导致学习效率偏低和培训范围受限。

3.3.2 农民参与数字化治理意愿弱

农民参与数字化治理的意愿不强,主要源于其认

知的局限。一方面,由于长期的信息闭塞,部分农民

对数字化治理的概念理解有限,不熟悉数字工具的使

用方法,认为数字化治理与自身生活关联不大,缺乏

主动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存在数字

鸿沟,部分农民因担心个人隐私泄露、技术难度大等

问题,对数字化服务持保守态度,不愿意通过数字化

渠道反映问题或参与决策。

3.4 数字化治理机制不完善

3.4.1 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

在推进农村数字化治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缺乏

第38页

032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机制的问题。一方面,涉及农

村数字化建设的部门众多,如农业、民政、教育、信

息等多个部门,但由于职责界限不清、信息沟通不畅,

导致资源重复投入或存在服务空白区域。另一方面,地

方与中央、上级与下级之间在数字化治理上的规划和实

施缺乏有效衔接,导致政策落地执行时出现偏差,影响

了统筹协调机制的连贯性和治理效果的有效性。

3.4.2 监督与评估机制不健全

数字化治理的监督与评估体系尚未健全,难以准

确衡量治理效果并持续优化。一方面,缺乏明确的评价

标准和指标体系,对数字化项目的实施效果、资金使用

效率、农民满意度等关键指标没有统一的衡量方法,导

致治理效果难以量化和比较。另一方面,监督机制不健

全,对于数字化治理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信息安全

漏洞等问题,缺乏有效监管和及时的反馈修正机制。

4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空心化数字化治理的有效对策

4.1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治理基础

4.1.1 加大网络覆盖投入力度

为有效解决农村网络覆盖的盲区问题,政府需加

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向偏远农村延伸。

在具体实施中,政府应主导成立专项基金,优先支持

山区、林区等地形复杂区域的网络建设,采用卫星通

信、微波中继通信等技术手段弥补传统光纤铺设的不

足,确保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网络信号的连续覆

盖。同时,鼓励电信运营商在政府补贴与企业投资相

结合的支持下,实施“村村通”“户户通”工程,采用

共建共享模式降低网络建设成本[4]。

4.1.2 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政府应完善农村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治理

能力。一是加强农村公共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如在村

委会、学校、医疗卫生站等关键地点配置智能终端、

信息显示屏等硬件,搭建农村信息服务中心,为村民

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

二是推动智能设备进农家。采取政府补贴、信贷优惠

等措施,鼓励农民购置电脑、智能手机等数字设备,

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家庭,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让利”

的模式,减轻其经济负担。

4.2 创新数字化服务模式,提升治理效能

4.2.1 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

政府应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农村数

字化治理高效协同。首先,政府应扮演主导角色,联

合相关部门成立数据治理委员会,明确数据标准与规

范,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平台

应集成农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领域的数据,

采用云服务架构,确保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访问的高

效性[5]。利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和数据交换中心,实现

数据的实时共享与更新,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其

次,平台应设计对用户友好的数据查询与分析工具,

为政府决策者、研究人员及农村居民提供数据可视化

展示,如农业产量预测、教育资源分布图等,增强数

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2.2 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政府应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利用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技术,为农村治理提供精准、高效的决策辅

助。一是基于统一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并分析农村经

济社会发展的多维度数据,构建农村治理知识库。利

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农村发展的关键指标和潜在问

题,如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预测等。

二是开发定制化的决策支持软件,集成专家系统、预

测模型、模拟仿真等功能模块,为农村发展规划、资

源分配、应急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利用智能

算法模拟不同政策实施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帮助决策

者评估政策效果,做出最佳选择。

4.3 提高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激发治理活力

4.3.1 开展多样化的数字技能培训

政府与社会组织应携手构建多元化的培训体系,

实施系统化、多层次的数字技能培训,确保培训内容

的实用性和广泛性。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基础的计算

机操作、智能手机应用、网络浏览与安全知识,还要

包括农业信息化技术、电商平台运营、在线教育与医

疗使用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级技能。在实

施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线上开

发适应农民学习习惯的移动App、短视频课程、直播讲

座等形式,提供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线下则组织实

地操作班、田间学校,面对面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在

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4.3.2 鼓励农民参与数字化治理实践

提高农民数字素养,还需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数字

化治理实践,实现由被动接受服务向主动参与治理的

转变。首先,建立农民参与数字平台建设的机制,如

设立农民代表咨询小组,让他们参与农村信息化项目

需求的调研、设计规划、反馈改进等环节,以确保数

字平台的建设更贴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其次,推广“数

字村官”“数字志愿者”等角色,鼓励有一定数字素养

的农民成为数字化治理的先行者和传播者,带动周边

农民学习使用数字化工具,参与在线政务、环境监测、

公共事务讨论等,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4.4 完善数字化治理机制,强化治理保障

4.4.1 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

完善数字化治理机制,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与社会

第39页

033

区域创新发展

组织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中的角色及相关责任。政府应

出台具体的政策文件,细化农业、教育、卫生等部门

在推进农村数字化进程中的职责范围,避免职责出现

交叉和空白。例如,农业部门负责推动农业信息化平

台建设,教育部门负责关注农村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整

合,卫生部门则负责推广远程医疗服务。同时,建立

跨部门协作机制,如成立农村数字化治理工作小组,

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确保其各司其职的同时,实现资

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在具体操作层面,实施项目责

任制,每个数字化项目明确牵头单位与配合单位,制

订详细的工作计划、时间节点和预期成果,确保任务

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人。

4.4.2 健全监督与评估体系

为了确保数字化治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必须

构建一套全面、科学的监督与评估体系。首先,设立

专门的数字化治理监督机构,负责监督农村数字化项

目的实施进展、资金使用情况及数据安全问题,确保

项目规范运行。其次,制定详细的评估标准与指标体

系,涵盖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服务水平、农民数字

素养、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效益等方面,采用定量与

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评价数字化治理的效果。实

施定期评估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机制,利用大数据

分析技术,对治理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及时发现问题

并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同时鼓励第三方机构参

与评估,引入社会监督,增强评估的公正性,并提高

其透明度。

5 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空心化问题有望

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将进

一步推动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解决,为乡村全面振兴提

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还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

建设、创新数字化服务模式、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完

善数字化治理机制,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申恒胜,郝少云,陈栋良.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

的效度、问题及纾解[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2023,37(6):137-147.

[2]吴琪,张伟,韩荣彦.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赋能

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以陕西陕北、关中、陕南三大片

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7):248-250+254.

[3]吴东风.乡村治理数字化:价值意蕴、耦合失调与

路径创新[J].农业经济,2023(11):69-70.

[4]郝紫瑜,于营.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乡村治理:优

势、挑战与对策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24,48(2):83-85.

[5]杨晓.数字乡村治理:时代价值、风险成因与应对

路径[J].莆田学院学报,2023,30(4):1-4+12.

Rsearch on Rural Hollowing out Governance Strategy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Dai Genro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2020)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populations have left

their hometowns and moved to cities, resulting in the separation of people and land, and the prominent issue of rural hollowing out.

Hollowing out village re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land and enhance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s well a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ural areas and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and manifestation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rural hollowing out. In response to the issues of lagged-behind

infrastructure, insufficient service capacity, and pressing need to enhance residents' digital literacy,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terms of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eveloping new service modes, fostering residents' digital literacy, and

perfecting digital governance mechanisms.

Key words: Digital villages; Hollowing out of rural areas; Digital governance; Rural governance

(校对:郭雁华 雷天兵)

第40页

034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

会发展的基础条件。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

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将建

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1]。党的十九大报告

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人民健康是社

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

志”,对人民健康重要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达到新高度[2]。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

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因

此,对国民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对我国高质量发展至

关重要。相关研究如刘红亮等利用省级数据构建了

老龄人口健康预期寿命测算模型,指出健康预期寿

命随年龄升高线性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

性非健康预期寿命差距逐步缩小[4];刘海韵等利用市

级面板数据,构建灰色神经网络模型对2021—2025

年人均预期寿命进行预测,指出人均预期寿命将缓

慢增长[5];黄敏钢等构建Joinpoint回归模型,利用市

级数据分析发现婴幼儿与老年人死亡率下降是人均

期望寿命上升的主要原因[6];张胜男等对健康寿命测

算方法和健康期望寿命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进展做

出综述[7];蒋露等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选择

不同国家的面板数据,指出中日的人均寿命均与经

济发展水平、免疫接种、健康生活行为、健康生活

环境相关[8];赵妍利用市级面板数据,选择ARIMA模

型对人均期望寿命进行短期预测,认为未来几年上

海市人均期望寿命将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9]。然而,

影响人均寿命水平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10],已有研究

维度多为截面数据的分析[11],未将空间地理因素导致

的差异考虑在内[12]。基于此,文章选取中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数据,建立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的模型探究人均

寿命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量化并表征区域内人均

寿命水平关系的空间分异影响。

1 数据来源、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此次研究收集了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22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2023》、各省份人民政府官网、各省

份财政厅、各省份卫生健康委官网等。

1.2 指标选取

基于影响因素分析及数据的可得性,借鉴人均寿

命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医疗与环境选取卫生机

构、PM2.5浓度、氮氧化合物排放量、SO2排放量表示;

社会与经济选取人均GDP、教育年限、城镇人口比重

具体指标表示;森林与气候用森林覆盖率、平均气温

表示;园林绿地用人均绿地面积表示。变量选取与描

述如表1所示,其中,人均寿命为被解释变量,其他为

解释变量。

收稿日期:2024-06-12

作者简介:张文风(200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分析。

国民健康水平的区域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文风

(河北地质大学经济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0)

摘要: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研究国民寿命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完善全

民健康服务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中国各省份人均寿命作为因变量,从社会、环境、医疗中选取10个指标

作为自变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中提取出医疗与环境、社会与经济、森林与气候、园林绿地等公共因子,并采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索各种因素对中国人均寿命的影响及空间差异性。研

究结果表明:公共因子均对全国人均健康水平有着正向影响,且社会与经济的影响最大;京津冀与华东地区的人

均寿命较高,川滇地区的人均寿命较低,且以上地区人均寿命的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关键词:国民健康水平;人均寿命;空间数据;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K901.3 文献标识码:A

第41页

035

区域创新发展

1.3 研究方法

1.3.1 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性是指在地理或空间数据中对象或现

象之间由于距离引起的相关性[13]。空间自相关分析是

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的前提与保证,只有确定所研究的

数据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才能对数据序列进行空间相

关性建模分析,其度量分为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

析两个方面。

全局莫兰指数用来考察全局空间自相关时各空间

因素的分布情况,局部莫兰指数则可以单独考察各个

局部区域与周围区域相关要素的空间相关性。莫兰指

数(Moran's I)公式为:

(1)

(2)

式中:Yi

、Yj分别为第 i、 j 个地区的观测值(属

性值);Y 为所有观测值的平均数;Zi为要素i 的属性

与其平均值(Yi -Y )的偏差;

n n

0

i1 j1

ij S W = =

= ∑∑ 为要素i 和 j 之间的

空间权重矩阵;n为要素总数;S0为所有空间权重的聚

合。统计的ZI 得分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 ]

[ ]

V I

I E I ZI

− =

2 2 V[I] = E[I ]− E[I] 。

其中,I 的取值位于[-1,1]之间,I 大于0代表存在

正相关关系,其值越大,表示空间关系越紧密; I 等于

0代表不相关; I 小于0代表存在负相关关系。Moran's I

为正则空间单元高-高(HH)聚集或低-低(LL)聚

集,Moran's I为负则空间单元低-高(LH)聚集或高低(HL)聚集。ZI代表显著性水平;E[I]、V[I]分别代

表I的期望和方差。

1.3.2 普通最小二乘回归

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S)是最常用的回归模型,

用于建立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关系,并通过最小

化残差的平方和来估计回归系数[14],多应用于经济学、

社会科学等领域,用于探索、解释、预测变量之间的

关系。其公式为:

f(f(x)) ( ) ( ) ( ) 1 1 2 2 x x x x =α ϕ +α ϕ ++α mϕ m (6)

式中:f(x)为解释变量函数,此处为人均寿命水

平;φk(x)为预先选择的一组线性无关的函数,此处为

人均寿命水平影响因素;αk为待定回归系数(k=1,2,...,

m,m<n)。

1.3.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TOBLER的“地理学第一定律”认为,任何事物之

间均具有空间相关关系,距离越近的事物之间的空间

相关性越强[15]。因空间数据与传统的截面数据不同,

其自身的空间相关性会导致回归关系的空间非平稳性

(空间异质性)。为了探索空间数据的空间非平稳性,

BRUNSDON等(1996)首次提出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16]。

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是一种空间数据分析

方法,该模型通过在每个观测点建立局部回归模型,

探索研究对象在某一尺度下的空间变化及相关驱动因

素,并用于对未来结果的预测。由于该模型将空间对

象的空间非稳态性和空间异质性考虑在内,准确性更

高。其公式如下:

(7)

式中:yi

为第i个地区的被解释变量值,此处为人

均寿命水平;xik为第k个解释变量在i点处的值;(,) i i µ v

为第i 个采样点的坐标;βk(ui

,vi

)为第i个采样点上的第k

个解释变量的回归参数,是地理位置的函数;β0(ui

,vi

)为

常数项;β0为截距;εi

为随机误差。对于GWR模型的核

函数和带宽选择,选用常用的高斯函数和AICc信息准

表1 变量选取与描述

变量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变量描述

被解释变量 健康 人均寿命 某地区的同一期出生的人群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

解释变量

医疗与环境

卫生机构/个 一个地区内医院、基层和专业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年末总数量

PM2.5浓度/(μg/m3

) 某一年内一个地区的平均PM2.5浓度

氮氧化合物排放量/万t 一年内某地区的氮氧化合物排放的总量

SO2排放量/万t 一年内某地区SO2的总排放量

社会与经济

人均GDP/元 一年内一个地区的平均每个人生产的经济价值

教育年限/年 一个区域内的人口群体受学历教育的平均年数

城镇人口比重 一年内一个地区内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率

森林与气候 森林覆盖率/% 一年内某地区土地总面积中森林面积占比

平均气温/℃ 一年内某地区的空气温度的平均值

园林绿地 人均绿地面积/m2 一年内某地区平均每人可拥有的绿地面积

(3)

(4)

(5)

1 1

2 0

1

( )( ) ij

n n

i j

i j

n

i

i

WY YY Y n I

S Z

= =

=

− −

= ×

∑∑

0

1 1

n n

ij

i j

S W = =

= ∑∑

1 [ ] -1

E I

n = −

0 k

1

y ( ) ( ) i 1, 2,3, ,

n

i ii i i ik i

k

β βε u v u vx n =

= + += , ∑ 0 

1

( ) ( ) 1, 2,3, ,

n

i i i k i i ik i

k

y u v u vx i n β βε =

= + += 0 , ∑  1

( ) ( ) 1, 2,3, ,

n

i i i k i i ik i

k

y u v u vx i n β βε =

0 k = + += , ∑  1

y ( ) ( ) i 1, 2,3, ,

n

i ii i i ik i

k

β βε u v u vx n =

= + += , ∑0 k 

1

y ( ) ( ) i 1, 2,3, ,

n

i ii i i ik i

k

β βε u v u vx n =

= + += 0 , ∑ 

1

( ) ( ) 1, 2,3, ,

n

i i i k i i ik i

k

y u v u vx i n β βε =

= + += 0 , ∑ 

1

( ) ( ) 1, 2,3, ,

n

i i i k i i ik i

k

y u v u vx i n β βε =

= + += , ∑ 

第42页

036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计算。

2 实证分析

由于选择的10个解释变量间可能具有相关性或多

重共线性,故在进行实证分析前提取公共因子,分别

为X1(医疗与环境)、X2(社会与经济)、X3(森林

与气候)、X4(园林绿地)(见表1)。

2.1 空间相关性检验

在对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进行分析前,需要对各省份人均寿命进行空间相关性

预检验。利用GeoDa软件生成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分

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人均寿命的Moran's I指数为0.524且

p=0.001<0.01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中国31个

省份的人均寿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空间聚集现象而不

是随机的,人均寿命较高的地区相互接近。因此,在

对我国人均寿命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需加入空间依赖

性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2.2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为了比较OLS与GWR模型拟合效果,首先对数据

进行最小二乘法(OLS)全局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X1、X2、X3、X4的p值均小于0.1,表明医疗

与环境、社会与经济、森林与气候、园林绿地至少在

10%的水平上对人均预期寿命有显著影响,各回归系

数排序为X2>X3>X1>X4,即对人均寿命影响作用的高

低表现为:社会与经济>森林与气候>医疗与环境>

园林绿地。

表2 人均寿命全局Moran's I指数汇总表

指标 Moran's I指数 Z得分 p值

人均寿命 0.524 4.737 0.001

医疗与环境 0.236 4.323 0.005

社会与经济 0.374 4.532 0.002

森林与气候 0.030 1.026 0.192

园林绿地 0.022 0.871 0.265

注:p值小于0.01、0.05、0.1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表3 OLS模型结果统计表

模型 回归系数 标准误差 T统计值 p值

常数项 74.906 0.261 286.868 0.000

X1 0.527 0.265 1.986 0.057

X2 2.230 0.265 8.403 0.000

X3 0.558 0.265 2.105 0.045

X4 0.391 0.265 1.473 0.015

AdjR2 0.72

F 20.29

p 0.000

注:p值小于0.01、0.05、0.1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2.3 中国人均寿命影响因素 GWR 模型

将医疗与环境、社会与经济、森林与气候、园林绿

地进一步用GWR模型进行估计,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将OLS模型与GWR模型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结

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AICc值为

111.796,相较于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121.223,AICc值

显著缩小,表明GWR模型的拟合优度比OLS模型有所

提高,即在同样的解释变量下,GWR模型能更好地对

中国人均寿命水平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做出解释;地

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

)达到0.893,明显高

于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决定系数(R2

)0.757,表明使

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比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拟合程度

表4 GWR模型回归系数统计表

变量 平均数 最小值 最大值 下四分数 上四分数

常数项 74.864 74.115 76.043 75.131 74.532

X1 0.404 -0.027 0.769 0.538 0.286

X2 2.170 1.363 2.644 2.319 1.969

X3 0.446 0.113 0.901 0.574 0.394

X4 -0.378 -0.717 0.003 -0.327 -0.457

表5 GWR和OLS模型结果对比

模型 残差平方和 AICc R2 校正R2

GWR模型 21.262 111.796 0.893 0.828

OLS模型 54.955 121.223 0.757 0.720

第43页

037

区域创新发展

要高;GWR模型的校正R2

为0.828,OLS模型的校正R2

为0.720,明显低于GWR模型,表明GWR模型在人均寿

命水平的解释能力上比OLS模型有所提高。因此,较于

OLS模型,GWR模型更适用于中国人均寿命及其影响

因素研究。

2.4 空间影响特征

2.4.1 全局自相关分析

为了解中国人均寿命分布的空间特征,利用GeoDa

软件绘制LISA显著性分布情况,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

人均寿命空间聚散特征呈现明显的高-高聚集和低-低

聚集。由于分布在第二、四象限(即低-高聚集、高低聚集)的地区人均寿命的空间聚集特征并不显著,

因此表6中不予显示。

表6 中国各省份人均寿命水平LISA聚类结果

象限 地区

象限1:HH 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江苏省

象限3:LL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

川省、云南省

从表6可知,“HH”型地区(高-高聚集)主要集

中于东部的京津冀、华东地区,即这些地区及周围地

区的人均寿命均高于全国人均寿命,而“LL”型地区

(低-低聚集)则聚集在西部如四川省、云南省,表明

这些地区及周围地区的人均寿命均低于全国人均寿命。

表6中“HH”和“LL”型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即空间

分布的差异程度小,具有空间自相关性;低-高聚集区、

高-低聚集区未在表中显示,表明空间差异不显著。

2.4.2 局部自相关分析

2022年人均寿命与各影响因素的LISA聚类结果如

表7所示。结合表2可知,森林与气候、园林绿地的莫

兰指数分别为0.030、0.022,p值分别为0.192、0.265,

均大于0.05,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空间相关性微弱,

从表7也可以看出各省份的森林与气候、园林绿地的

“HH”“HL”“LH”“LL”呈分散分布。

从表2可知,医疗与环境指数Moran's I为0.236>0,

p=0.005<0.01,即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全国各省份的

医疗与环境指数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从表7可以

看出,医疗与环境指数的“HH”型区域主要集中于京

津冀、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即这些地区及周边地区

的医疗与环境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LL”型区域

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

宁夏等地,这些地区的医疗与环境指数呈现低速增长

趋势,结合表2知,虽然这些省份的医疗与环境指数存

在较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关系,自身与周围地区的医疗

与环境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尚未形成积极

的医疗与环境发展的溢出效应和正向外部带动作用,

未来西北地区及川滇应借助空间相关性形成积极的溢

出效应,提升医疗与环境质量,向“HH”型转变,从

而推动人均寿命水平的提升。

从表2可知,社会与经济因素的Moran's I为0.374>0,

p=0.002<0.01,即在1%的水平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

关特征。社会与经济指标主要是与人民寿命直接相关

的外部影响因素,由表7可知,“HH”型地区集中于东

部沿海地区和京津冀,这些地区及周边地区不仅社会

与经济指数较高且相互正向影响;“LL”型地区主要

分布在南部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不仅社会与经济指

数较低且相互存在负向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医

疗与环境的空间分布区域同社会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区

域总体具有一致性,即在各象限分布的地区重合度较

高,这种空间分布一致性可能是因为社会与经济指数

表7 2022年人均寿命与各影响因素的LISA聚类结果

象限 医疗与环境(X1) 社会与经济(X2) 森林与气候(X3) 园林绿地(X4)

象限1:HH扩散效应区

北京,天津,河北,山

西,辽宁,吉林,上

海,江苏,安徽,福

建,山东,广西,重庆

北京,天津,河北,上

海,江苏,浙江,安

徽,福建

上海,江苏,浙江,

安徽,福建,广东,

广西,重庆,

天津,河北,山西,

辽宁,吉林,黑龙

江,安徽,福建,广

西

象限2:LH过渡区 内蒙古,江西,河南,

贵州,陕西 江西 江西,湖南,贵州,

云南

内蒙古,湖南,山

西,甘肃,宁夏,

象限3:LL低速增长区

湖南,四川,云南,西

藏,甘肃,青海,宁

夏,新疆

内蒙古,河南,湖南,

四川,贵州,云南,西

藏,陕西,甘肃,青

海,宁夏,新疆

内蒙古,河南,四

川,西藏,陕西,甘

肃,青海,宁夏,新

江西,河南,四川,

贵州,云南,西藏,

青海,新疆

象限4:HL极化效应区 黑龙江,浙江,广东

山西,辽宁,吉林,黑

龙江,山东,广东,广

西,重庆

北京,天津,河北,

山西,辽宁,吉林,

黑龙江,山东

北京,上海,江苏,

浙江,山东,广东,

重庆

跨象限 湖北HH、LH 湖北LL、HL 湖北HH、LH 湖北LL、HL

第44页

038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较高的中部地区与华东地区在提升医疗与环境方面拥

有较丰富的经济与物质基础,而社会与经济指数较低

的西北和南部区域与中部和华东地区相比,在提升医

疗与环境方面经济与物质基础较差。

3 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

视养生和健康,经济、环境等要素在城市土地价值方

面的作用日益突出,需要对人均寿命情况做出更加精

准且及时的动态响应。文章选取中国31个省份数据,

建立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的模型探究

人均寿命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得到如下结论。

(1)空间自回归结果显示,各省份的人均寿命数

据在空间效应、空间分布上呈现的空间聚集现象不是

随机的,人均寿命较高的地区相互接近。

(2)在人均寿命影响因素方面,OLS和GWR模型

结果显示:医疗与环境、社会与经济、森林与气候均

对人均寿命提升有正向影响,其中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最大,GWR模型较OLS对我国各省份人均寿命的解释

作用更强。

(3)从整体来看,中国人均寿命较高的省份主要

聚集于京津冀及华东地区,这些地区及周围地区的人

均寿命均高于全国人均寿命;而人均寿命较低的则聚

集在西南、西北地区和川滇等地,这些地区及周围地

区的人均寿命均低于全国人均寿命。从局部来看,森

林与气候、园林绿地的空间相关性微弱,4种局域空间

聚集类型在空间上呈现分散分布形态;京津冀、东北

地区、华东地区医疗与环境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且对周边地区表现为扩散效应,西北地区及川滇对周

边地区呈现消极溢出效应;东部沿海地区和京津冀的

经济与环境对周边地区呈现正向空间延展效应,南部

和西北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与环境呈现负向蔓延效

应;我国社会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和医疗与环境的空间

分布总体具有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

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32):5-20.

[2]朱清霞.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J].奋斗, 2020(21): 43-44.

[3]张旭平.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的内在逻

辑探析[J].继续医学教育, 2024, 38 (6): 154-157.

[4]刘红亮,王雁,王玲,等.老龄人口健康预期寿命测

算研究[J].西北人口,2024,45 (4):88-98.

[5]刘海韵,王倩倩,王茂波,等.2007—2020年烟台市

人均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及预测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

志,2024,25(1):82-86.

[6]黄敏钢,陈康康,黄文,等.2015—2022年浙江省绍

兴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变化趋势分析[J].疾病监测,2024,

39(2):241-245.

[7]张 胜 男,许 世 华,蒙 明 虑,等.老 年 人 健 康 期 望

寿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23,

32(4):376-380.

[8]蒋露,雷光和.中日人均预期寿命比较研究(1990—

2019)[J].健康研究,2023,43(1):1-6.

[9]赵妍.基于ARIMA模型的上海市人均期望寿命

预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1(34):64-66.

[10]吴士勇,蔡玥.人均预期寿命指标应用与发展规

律[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23,20(2):169-176.

[11]于亭亭.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

[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12]麻永建.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的

空间自相关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4):106-108.

[13]史颖,梅长林,续秋霞.湖北省新冠肺炎影响因素

及空间自相关性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21, 41 (4): 15-21.

[14]王荣忠.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及优化算法研究

[J].工业控制计算机,2021,34 (11):100-101.

[15]TOBLER W.Acomputer movie si 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J].Economic

Geography,1970,46(2):234-240.

[16]BRUNSDON C,FOTHERINGHAM A

S,CHARLTON M E.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a

method for exploring spatial nonstationarity[J].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6,28(4):281-298.

第45页

039

区域创新发展

Research on Region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ational Health Level

Zhang Wen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30)

Abstract: Health is key to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and a fundamental condition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advancement. A healthy and long-lived people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a country's prosperity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as

well as the common aspiration of the entire nation. Figuring out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ational life expectanc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oosting national health level and perfecting health services.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sets per capita life

expectancy of each province as a dependent variable, and selects 10 indicators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medical care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extract public factors such as medical

care and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economy, forests and climate, and gardens and green spaces, and then OLS and GWR models

were appli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various factors on per capita life expectancy and their spatial variability.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all public factors exert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national health level,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exert the greatest

influence; 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East China regions is relatively high, while that in SichuanYunnan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re i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in these regions.

Key words: National health level; Per capita life expectancy; Spatial data; Influence factor

(校对:郭雁华 刘卿)

第46页

040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

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绿色环保等

一批新的增长引擎[1]。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成为改变未来的重要力量。

得益于RLHF人类反馈强化算法和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

构,使得ChatGPT不仅能像人一样交流互动,还能完成

论文写作、代码生成等复杂任务。然而,ChatGPT在给

人们生活带去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峻挑

战。为此,需深度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发展,

在合理使用ChatGPT的同时,又能积极探索扬弃其技术

异化危机的进路,以便技术更好地服务人类。

1 算法探源:ChatGPT 技术异化危机的本质逻辑

1.1 相关理论概述

技术的推陈出新原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增进人

类福祉,丰富和发展人的本质。但由于受资本逻辑的

操纵,技术出现与善的背离,即技术异化。异化一词

最早作为哲学术语出现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

其强调异化是主客体之间的对立。而与他同时期的哲

学家费尔巴哈则从人本主义出发,将异化概念运用于

人的本质去考察。马克思在辩证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

上,将其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结合,提出了劳

动异化的概念。在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他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即劳动者与劳动

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相异化,人的类本质

相异化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技术开发和运

用的过程实则等同于劳动过程,因此,马克思所提出

的劳动异化可以延伸为技术异化。技术异化通过多方

面立体呈现,从技术与自然之间关系来看,技术异化

最突出的影响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技术与人

之间的关系来看,技术引发了人的异化危机;从技术

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技术逐渐成为特定生产机制的生

物政治工具,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态势势不可挡,要想解除异化危机,需要探寻其根源。

关于技术异化的根源,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总体

包括如下两方面。第一,技术异化在于人类工具理性

的无限扩张,即只顾达到目的,而无节制地开发和使

用科技。第二,技术异化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

科技所谓的“原罪”,并非科技内在的具有操纵、奴

役人。对于技术而言,技术的意向结构规定了技术应

用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技术的应用逻辑[2]。正如马克思

所说,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

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3] !

1.2 ChatGPT 的技术特性

第一,超强互动性,从单方支配到同等交流。

收稿日期:2024-06-12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hatGPT技术异化危机及化解对策研究”

(YC2023-S245)。

作者简介:刘霞(1999—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ChatGPT 技术异化危机及化解对策研究

刘 霞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330224)

摘要:不同于以往的“机械智能”,以ChatGPT为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超强互动性、高度拟人性和无限

扩展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有可能引发诸如算法歧视、个人隐私泄露、人类精神生

活退化现象等风险,进而导致人类的主体性危机和人类交往的异化形态。为了规避上述风险,文章认为,必须以

道训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坚持技术制衡,推进算法治理;坚持合力共治,建立行业监管平台。

通过厘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异化的根源,找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异化的消解路径。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技术异化;算法治理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第47页

041

科技与产业

ChatGPT将人机协作关系推到一个新的维度。在传统的

人机交互关系中,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人与机器的交

流是机械的、单向的,即使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呈现

出类人特征,却因其浅显、死板的回答而难以让人与

其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甚至机器会经常出现

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或者是“很抱歉,我听不懂

您的问题。”的尴尬状况。ChatGPT立足于背后强大的

数据模型,通过朴素贝叶斯算法,在与人的交互过程

中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可以接受文本、图像、

音频等多种输入,能准确理解用户意图,可与用户就

某个主题进行交流互动,几乎是有求必应,人机之间

的对话从传统意义上的由人类单方面支配转变为机器

与人的平等交流的新态势。

第二,高度拟人性,从机器语言到情感话语。

ChatGPT具有浅层次的类人能力和自我行为控制能力,

能像人类一样思考问题、表达想法和控制行动,能够

准确理解与用户上下文的对话和长文本的处理,并运

用人类的表达习惯,将具体的东西用以抽象化的形

式表达出来。同时,OpenAI在ChatGPT的数据模型中

嵌入了一套价值评判标准,这使得ChatGPT具有一定

的“自我”意识,不会无条件服从用户的指令,而是

会依据价值评判标准对用户指令进行自我判断。当用

户问到一些超出价值标准的问题时,ChatGPT会主动向

用户说“不”。

第三,无限扩展性,从简单辅助到全能助手。

ChatGPT能以会话的方式进行训练,能在人类的反馈

中自适应式学习。在相同问题上,ChatGPT能根据用

户反馈不断优化回答,其生成的文本内容是无限更新

的。并且ChatGPT的预训练模型已涵盖多领域数据,具

有广泛的通用应用能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中都能表

现自如。比如,它可以广泛运用于新闻、文学、编程

等多个领域的语言任务,还能根据用户的喜好和特定

的场景,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目前,已有一些企

业尝试接入和使用ChatGPT,例如国联股份在互动平台

上表示该公司内部已全面接入ChatGPT,全体员工可以

在内部管理平台中将其作为个人的助理使用。此外,

Telegram、TikTok等软件都相应接入了ChatGPT,人工智

能的发展或将迎来新的拐点。

2 算法桎梏:ChatGPT 技术异化危机的立体呈现

2.1 人的主体性危机

人工智能运行的实质是对人脑组织和运行机制的

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现实化。作为新生一代的人工智能,ChatGPT是目前世

界上最大的预训练语言模型之一,它能吸收数百万种

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接受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输

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语言运用逻辑和交流方式,能

为人类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在一些领域,甚至是专业

领域已经赶超人类智能,具有一定类人特征,使得人

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机器越来越像人,人越

来越像机器。

其一,机器越来越像人并逐渐取代人。这不仅说

明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有了人的外观和情

态,更重要的是它具备了人的一些能力。ChatGPT既

可以辅助人完成数据收集与处理等简单工作,又可以

独立完成如文案策划、翻译、代码编写等复杂工作,

并开始像人一样思考。此时马克思所言的“主体客体

化,客体主体化”给人带来的感受跟以往相比是那么

真实。这将大幅挤压人的就业空间,引发技术性失业

潮危机,人类开始面临失去劳动的危机,物的世界的

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其二,人越来越像机器并“受制”于机器。用户

在ChatGPT上畅所欲言,大胆分享自己的想法,提出自

己的疑问。 这些在网上“冲浪”用户的一举一动都被

数据公司收集起来,形成数据。数据企业又把收集起

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按照分析后得到的用户画像

对用户进行精准投送,以便投其所好的迎合用户。

人在数据企业一次又一次的“单向投喂”中迷失自

我,沉浸在智能机器编织的“信息茧房”之中无法

自拔,自我知识结构被固化、身份认同被牵制。从这

一角度出发,人逐渐成为“单向度的人”,从自我的

生命中缺席。

2.2 数据隐私泄露危机

由于ChatGPT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在使用

ChatGPT的过程中,用户的数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

ChatGPT收集、分析,为数据隐私泄露埋下了隐患。

其一,在ChatGPT的预训练过程中,使用了包

含3 000亿个单词的语料库,且这个模型拥有1 750亿参

数。相比之下,GPT-4的参数量是GPT-3.5的10倍,达

到超过1万亿的规模,其内部神经网络的复杂度可以媲

美人类大脑。鉴于这种情况,用户输入的个人数据可

能会被ChatGPT收集并用于自身的语料库训练,从而可

能对用户的隐私安全构成威胁。

其二,在“数据即权力”的时代背景下,算法权

力借助机器的算法优势,对使用者的意识空间进行挤

压,并利用其算法的优势,通过算法技术的垄断攫取

高额利润,能有效规避现有法律体系的规制[4]。科技

巨头只要掌握了相关数据,算法权力就会得到强化,

ChatGPT很有可能会被科技巨头用来收集、整理用户的

第48页

042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个人隐私数据,并利用资本和技术优势精准地洞察用

户需求,从而满足商业利益,使个人变得愈发“透明

化”。如“由于ChatGPT平台已出现用户对话数据和支

付信息泄露的情况”[5]。已有国家已经公开宣布在全国

领域暂时禁止国民使用ChatGPT。

其三,ChatGPT背后拥有强大的算法,它可以通过

用户的反馈进行自我学习和改进,甚至能够在用户作

品的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创作。有些用户可能会故意引

导ChatGPT,利用它伪装成政府或公共媒体发布虚假信

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鉴于这种情况,《细胞》《科学》

等多家世界知名刊物已公开声明,禁止研究人员使用

机器撰写并投稿学术论文。

2.3 意识形态偏差危机

在与用户交流对话过程中,尽管ChatGPT声称自己

没有人类情感、社会意识形态或价值观,但它可能在

“无意识”中引起用户的误解,导致意识形态偏差危机。

其一,语言理解上的歧义。虽然ChatGPT仅是现有

数据的分析集合体,但其表达方式逐渐类人化。由于

个体在语言理解上的差异,ChatGPT在回答问题时,常

常会引发用户的误解。例如,多义词和多音词的存在,

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可能会产生理解偏差,甚

至误解表情、符号及抽象概念。这些歧义、误解,可

能会导致人作出错误决策。

其二,意识形态渗透。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

史长河中,许多文字承载了当时的情境体验。ChatGPT

的自我学习仅限于表面信息,缺乏对现实世界情境的

深刻理解。此外,由于代码设计者的保护,ChatGPT在

与用户互动时以用户为主,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回

答。尽管程序开发者对敏感信息设置了保护机制,但

如果用户持续有意引导ChatGPT,它可能会生成有害回

答。例如,当用户要求ChatGPT设计一份违法计划时,

它也可能会提供相关方案。在用户与机器之间反复的

互动中,意识形态安全存在渗透风险,有些用户可能

会无意识地受到机器的误导。

其三,虚假论证问题。ChatGPT具有很强的逻辑自

洽与论证能力,其输出内容通常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它能够通过合理的演绎和论证将各类虚假信息整合,

使其看起来像是逻辑严谨的正确答案,从而误导用户。

比如说,针对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ChatGPT会根据用

户的需求将各类书籍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原地

“造”一本新书出来。诸如此类,ChatGPT会将各类

数据和信息进行反复组合,根据用户的提问去编造答

案,误导性极强。一旦有人故意将一些重要概念歪曲,

被ChatGPT吸收分析后作为机器学习的原始资料时,大

量虚假信息便会产生,一些毫不知情的使用者甚至可

能成为这些扭曲思想的传播者。

3 算法进路:ChatGPT 技术异化危机的超越扬弃

3.1 以道训术:完善法律法规与相关伦理道德规范

对ChatGPT异化危机治理的首要手段是完善法律法

规,将各种乱象关进制度的笼子。近年来,许多国家

都对如何规制人工智能展开了积极探索。2022年,欧

洲议会通过了《数字服务法》(Digital Services Act),

并在2022年上半年达成共识,对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数

据滥用进行限制,在没有得到个人的同意下,不允许

数字平台向用户推送广告。但ChatGPT因其通用性、强

互动性和技术更新的快速性,使得传统的人工智能治

理范式并不适用于ChatGPT。在这种情况下,敏捷治理

作为一种能自适应各种复杂情况的动态治理模式,具

有快捷、灵敏、协调3个特性,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

治理具有很大帮助。这一概念由计算机软件开发中

的“敏捷方法”演变而来,并与我国在《生成式人工

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中达成共识。首先,

对ChatGPT进行法律规制,需将中心聚焦在服务应用

层,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利用法律对各项情况

先行治理,并通过建立监管沙盒制度、企业合规免责

制度及避风港规则,为新兴技术发展留足试错空间[6]。

其次,要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向,坚持弘扬

全人类共同价值,依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推进智能

社会建设,涵养更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形塑正确科

技观。视全人类为统一的命运共同体,携手构建共建

共治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来共同应对人工智能这种

颠覆性的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

政党的价值追求,也是新时代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应

有之义。最后,要保持开放、创新、共享的理念。以

开放的态度面对全人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树立

全球命运共同体观念,协同治理人工智能异化危机,

取得先进科技的领先地位和先发优势。

3.2 技术制衡:以算法推进算法的优化建设

对算法的不断优化是规避异化风险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建立一个正确价值观的机器体系,坚持工具

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从技术本身出发,针对算法

伦理缺陷,建立机器自我纠偏体系,为ChatGPT突破的

伦理边界建立“围墙”,达成一致的技术伦理准则。

无论算法由哪个团队开发,都需要与国家的主流意识

形态、政治方向和人民期望保持一致。尽管ChatGPT的

开发者声称其保持价值中立原则,但仍需确保其话语

体系由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主导。可以通过设置

相关代码,以算法规制算法,并加速建设一个以正确

第49页

043

科技与产业

价值观为基础的聊天规则体系。在整合信息和回答用

户提问的过程中,算法的技术价值需体现出对主流意

识形态和话语体系的顺应,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其次,

要去除算法的“技术黑箱”,深度推进算法透明化。

数据是ChatGPT深度学习的基础,在ChatGPT数据的前

期训练中,要对已知的数据进行筛选,从源头上避免

错误数据和信息的无端入侵和传播。建立完善防火墙

保护机制,设定数据侵蚀后的代码保护,最大限度地

保护用户的数据隐私安全,在数据流通上实行主体责

任制,在数据的传播和流通的源头上严格把控,保障

机器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数据学习与数据挖掘。

在数据使用方面,应当严格限制回答伦理问题、道德

问题的数据调动,嵌入底层代码,摒弃提问者主观偏

见。对于一些违背伦理、法律和国家安全的问题,应

当设置防触发机制,严禁机器回答,使得机器能够主

动摒弃使用者的主观偏见。最后,要对ChatGPT进行严

格的算法检验,规范ChatGPT算法决策。在机器训练过

程中,密切监控ChatGPT的数据发展规律和决策趋势,

针对输入输出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同时关注错误关

联特征,通过后续反馈训练进行不断修正,以提升其

回答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还可构建一套全面的

纠错体系,涵盖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数据输出各个

方面,从而全面规制机器,使其最大化发挥作用。

3.3 合力共治:建立行业应用监管与监察平台

为 扬 弃 技 术 异 化 危 机,需 要 国 家 监 管 机 构、

相关研究人员及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以规范使用

ChatGPT,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第一,遵循科技向善

的原则,保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对于诸如

ChatGPT强互动性的应用平台,应从规制算法生成结

果,转向规制算法的生成逻辑和运行过程,通过算法

规制算法。建立大数据协同与保密体系,主体研发部

门推进信息共享、共建,有效遏制ChatGPT对信息的过

分提取。建立人工智能大通用模型,加强与专业人士

的对话,提升问题应对专业化。自觉推进ChatGPT与其

他领域的合作,做好严格的防控和把关,加强对算法

规则设定和生成的监管,科学评估ChatGPT的价值意

义,避免对其滥用、误解和迷信,最终实现应对技术、

控制技术的目标,达到规避伦理风险的理想状态。遵

循科技向善原则,意味着创造透明的和可信赖的生成

式人工智能。透明的人工智能意味着破除算法黑箱,

推动算法的透明化,让技术在阳光下运算,建构用户

与机器的相互理解体系。可信赖的人工智能指的是技

术开发者必须将社会认同的道德伦理融入机器伦理

中,在技术开发过程中要训练机器习得自我判断能力、

自我审查纠错能力,防止机器输出种族歧视、文化偏

见、错误的价值观等内容,将机器训练成具有“良芯”

的机器人。第二,自主开发可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

目前,ChatGPT的核心技术被国外科技巨头所垄断,

技术霸权主义带来了智能鸿沟等结构性问题。而国内

的“文心一言”“云雀大模型”“PLUG”等,其背后

的参数量和核心技术与ChatGPT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

此,我国必须加大经费投入,由政府牵头,引导企业

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造可解释的、具有道德

的、公开透明的中国化GPT,为中国化GPT接入我国各

种类型和来源的数据,包括不同文化、地区、语言和

文献资料,加强技术创新以强化算法的通用性,让科

技真正地服务人类。

4 结语

总之,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将引发新的社会变革,

也给社会带来新的治理难题。人工智能态势势不可

挡,面对滚滚人工智能洪流,谁都无法置身事外。以

ChatGPT为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下

使得其所引发的异化问题更具有隐蔽性和不可控性。

在这场技术浪潮前,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潜在的或者

已经出现的异化风险,辩证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充

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学会运用ChatGPT进行“增

智”,以实现人与智能的高效融合,重构人机协作、

人机和谐社会,为技术融入人类社会开创有利条件,

进而实现善治,让技术真正地造福人类、服务人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

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022,30(11):6-29.

[2]大卫·哈维.资本的限度[M].张寅,译.北京:中信

出版社,2017.

[3]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张凌寒.算法权力的兴起·异化及法律规制[J].法

商研究,2019,36(4):63-75.

[5]裘雯涵.涉嫌数据泄露,意大利暂停ChatGPT[N].

解放日报,2023-04-05(6).

[6]张凌寒,于琳.从传统治理到敏捷治理:生成式人

工智能的治理范式革新[J].电子政务,2023(9):2-13.

第50页

044

中阿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

Research on ChatGPT Alienation Crisis and Solutions

Liu Xia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224)

Abstract: Unlik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intelligence\", generative AI represented by ChatGPT is highly interactive,

anthropomorphic, and infinitely extensibility. While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it may also pose risks such as algorithm

discrimination, personal privacy breaches, and degradation of human spiritual life, leading to a crisis of human subjectivity and

alienation in human relationships. In order to avoid the above risks, it is necessary to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dominating technology

with morality to perfect relevant laws, regulations, ethical and moral norms; Adhere to technological checks and balances to facilitate

algorithmic governance; Adhere to joint governance and establish a platform for industry regulation, address the issue of generative

AI alienation by clarifying the root causes.

Key words: Generative AI; ChatGPT;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Algorithmic governance

(校对:郭雁华 刘卿)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书刊杂志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