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都·走读深圳》2023年6月刊总第42期

发布时间:2024-2-0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书都·走读深圳》2023年6月刊总第42期

主管单位 _ 深圳出版集团<br>主办单位 _ 深圳出版社<br>出版单位 _ 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br> 《书都·走读深圳》编辑部<br>国际标准刊号 _ISSN 2096-0840<br>国内统一刊号 _CN 44-1720\/G2<br>邮发代号 _46-549<br>出品人 _ 唐汉隆<br>社长 _ 聂雄前<br>总编辑 _ 魏甫华<br>总策划 _ 李晓锋<br>视觉总监 _ 韩湛宁<br>摄影总监 _ 吴忠平<br>编辑部主任 _ 李奇蔚<br>文字编辑 _ 曾岚 黄美霖<br>特约编辑 _ 何滢 吕诗琪<br>图片统筹 _ 黄伟钊<br>英文编辑 _ Kyra  Sophia<br>校对编辑 _ 叶果  熊星 <br>平面设计 _ 亚洲铜设计<br>编辑部地址 _(518033)深圳市彩田南路<br>海天综合大... [收起]
[展开]
《书都·走读深圳》2023年6月刊总第42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2页

42<br>主管单位<br>深圳出版集团<br>主办单位<br>深圳出版社<br>出版单位<br>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br>《书都·走读深圳》编辑部<br>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6-0840<br>国内统一刊号 CN 44-1720\/G2<br>邮发代号 46-549<br>2023 年 6 月刊 总第 42 期<br>

第3页

422023 年 6 月刊<br>总第 42 期<br>42<br>九旬王蒙深圳畅谈“青春万岁”<br>“理性扶梯”上的郑永年<br>快递小哥“读懂”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br>张冠生 :深圳是一本大书<br>文化名村行 :邂逅上围<br>一个记者眼中的深圳“设计之都”15 年<br>暗夜社区点亮我的星空<br>五岁半的冠军,这样被诗词“养大”<br>2 亿网友围观《深圳海底的 365 天》<br>美上央视的福田 100 米街道<br>文化 × 科技 :<br>阅读南山 AB 面<br>Culture × Technology :<br>Reading <br>the A and B<br>Sides of Nanshan<br>2023年6月刊总第42期定价 _30 元人民币

第4页

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 之湾区书城深圳书城龙岗城 全国第一座全方位多维度高端智能书城<br>

第5页

过期不过时 <br>往期也精彩

第6页

一座城市的文化说明书<br>A Cultural Manual<br>to the City

第7页

主管单位 _ 深圳出版集团<br>主办单位 _ 深圳出版社<br>出版单位 _ 深圳市书都出版有限公司<br> 《书都·走读深圳》编辑部<br>国际标准刊号 _ISSN 2096-0840<br>国内统一刊号 _CN 44-1720\/G2<br>邮发代号 _46-549<br>出品人 _ 唐汉隆<br>社长 _ 聂雄前<br>总编辑 _ 魏甫华<br>总策划 _ 李晓锋<br>视觉总监 _ 韩湛宁<br>摄影总监 _ 吴忠平<br>编辑部主任 _ 李奇蔚<br>文字编辑 _ 曾岚 黄美霖<br>特约编辑 _ 何滢 吕诗琪<br>图片统筹 _ 黄伟钊<br>英文编辑 _ Kyra  Sophia<br>校对编辑 _ 叶果  熊星 <br>平面设计 _ 亚洲铜设计<br>编辑部地址 _(518033)深圳市彩田南路<br>海天综合大厦 711 室<br>编辑部电话 _0755-83460090<br>印刷 _ 深圳市国际彩印有限公司<br>发行范围 _ 国内外公开发行<br>发行 _ 深圳出版社市场营销部<br>发行电话 _0755-83464033 \/ 83460239<br>定价 _30 元人民币<br>版权声明 _<br>本刊版权所有,如欲转载,必须征得深圳市书都<br>出版有限公司的许可<br>2023 年 6 月刊<br>总第 42 期<br>42<br>Contents<br>编者的话 Editor's Note<br>从叠加到裂变<br>首发在深圳 Debuting in Shenzhen<br>九旬王蒙深圳畅谈“青春万岁”<br>特稿 Feature<br>一个记者眼中的深圳“设计之都”15 年<br>面孔 Face<br>“理性扶梯”上的郑永年<br>外眼 Outer Eye<br>张冠生 :深圳是一本大书<br>深圳客 Visiting Shenzhen<br>快递小哥“读懂”中国青年五四奖章<br>五岁半的冠军,这样被诗词“养大”<br>封面 Cover <br>文化 × 科技 :<br>阅读南山 AB 面<br>未来 The Future<br>暗夜社区点亮我的星空<br>2 亿网友围观《深圳海底的 365 天》<br>004<br>目录<br>006<br>010<br>024<br>020<br>030<br>038<br>078<br>

第8页

086 目的地 Destination<br>邂逅上围<br>在上围的碉楼里守望时间<br>《樟坑径 76 号》,用一部纪录片向房东致敬!<br>申晓力 :我在解愠等你来<br>街角 \/ 打卡 Street Corner \/ Paying Visits<br>技术大学里来了一辆红砖汽车<br>朋友圈里的深圳 Shenzhen in Wechat Moments<br>美上央视的福田 100 米街道<br>阅读 · 湾区书讯 Book News<br>阅读 · 湾区书评 Book Reviews<br>一部湖湘文化的精神小传<br>深入内在肌理的视觉叙事<br>专栏 Column<br>南兆旭 :在这里,四季,都是人间好时节<br>郭建勋 :父亲的诗<br>王国华 :八卦岭<br>远人 :我和桥有一个约会<br>108<br>104<br>110<br>112<br>116

第9页

编者的话<br>书都 004<br>\"Culture × Technology\"<br>Brings Infinity<br>从叠加到裂变<br>2023 年 6 月 7 日,首届文化强国高峰建设论坛在第 19 届中国(深圳)国际<br>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br>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将文化融入科技,用科技建设文化,深圳正<br>在用自己的实践打造一个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文化强国的城市样本。<br>文化与科技,这是深圳吸引世界瞩目的两面旗帜。如何从叠加到裂变,是深<br>圳人面对时代进步在文化与科技领域的最新思考。<br>先来看两条新闻 :<br>全球首架“飞碟”在深圳起飞。6 月 3 日,在深圳人才公园内,一架“飞碟”<br>沿着求贤阁缓缓飞行,这是全球第一架电动垂起载人飞碟在深圳南山低空经济投<br>资推介会上的现场表演。<br>第 19 届文博会首设“数字中国”展区,文博会吉祥物小水滴的 AI 形象带着<br>全球限量 1000 份数字门票,为观众打开数字文化之门,全网 60 亿次播放的《洛<br>神水赋》在这里带来科技与文化的视觉盛宴。<br>两个新闻的主角,都是文化与科技从叠加到裂变的代表。<br>

第10页

Editor's Note<br>005 Book Capital<br>2023 年 5 月 29 日,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深圳调研,对产业科技融合发展<br>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时代的融合要求,深圳人的回答是 :<br>文化 × 科技。<br>这一期杂志,我们从深圳文化科技的领头雁——南山出发,顺着一条文博会<br>分会场串起来的创新产业大道,去寻找文化与科技从叠加到裂变的发展脉络。<br>一条文博道,多少南山宝!我们在央视热播剧《青春之城》里追踪在文化与<br>科技领域的创业身影,在南山书房感受科技薪火点燃人文之光,在超级总部倾听<br>时代“潮”声音,跟着熊二和它的朋友们一起出海讲述中国故事……<br>从叠加到裂变,我们在走读之旅中不断感受。龙华区观湖街道的上围村,一<br>个名不见经传的客家老村,因为艺术的融入与推动,已成功跻身于深圳 5 个省级<br>特色村之一,百年碉楼在这里诉说着裂变的力量。<br>同样感受到力量的还有被文化滋养的深圳人。这一期杂志中,我们可以认识<br>被诗词“养大”的五岁半小冠军,可以认识因为读书而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br>快递小哥,可以认识在暗夜社区点亮星空的天文摄影师,可以认识给技术大学带<br>来红砖汽车的雕塑大师……<br>文化在这座城市渗透,也在这座城市传递。我们有幸听到九旬王蒙在深圳畅<br>谈“青春万岁”,听到著作等身的郑永年教授在“理性扶梯”上“解释中国”,听<br>到文化大家张冠生先生讲述“深圳是一本大书”,听到资深记者谢湘南评点他眼中<br>的深圳“设计之都”15 年。<br>2023 年 5 月,一档《深圳海底的 365 天》节目让“海洋深圳”彻底火出了<br>圈。作为《海底探“粤”——沿着海岸线看广东》 (SEA You in Guangdong: Along <br>the Coastline) 大型系列直播报道的第一站,读特新闻客户端开启全年不间断海底<br>慢直播,通过在深圳海底铺设高清摄像头,进行 365 天、24 小时全天候海底实时<br>直播,吸引全球 2 亿网民进行一场“沉浸式遨游海底世界”的全新体验。科技与<br>文化的魅力,让我们在这样一场慢直播中,体会时代的快速发展。<br>也就在这个时候,福田区莲花街道景华社区翠叶道,用一条美上央视的 100<br>米街道,让我们在咖啡的芳香中感受这座城市的快与慢。日新月异的深圳,有叠<br>加,更有裂变,让我们带着发现的眼睛,开启一场这座城市的走读之旅。

第11页

九旬王蒙深圳畅谈<br>“青春万岁”<br>文 _ 吕诗琪 图 _ 由全国新书首发中心提供 <br>about \"Youth Forever\" in Shenzhen Ninety-year-old Wang Meng Talks <br>006 首发在深圳 书都

第12页

手中的笔 :书写勇敢与光明 <br>书籍,是昨日之记录,他日之推演。王蒙带来的一部《霞满天》,一喜一悲两<br>段故事,写爱与生命,歌颂勇敢与光明。初登场的舞台在深圳,故事偶合城市气<br>质——深圳的底色是乐观,处处是希望的田野。<br>《霞满天》,写一位女性的人生起伏 :蔡霞,年少意气正风发,去远行,去读<br>书,去爱——被英国剑桥大学录取,攻读多门外语,结识第一位恋人。而后见识<br>命运多舛 :30 岁,第一任丈夫死于空难。33 岁,嫁给前夫的弟弟。55 岁,失去<br>19 岁的儿子。62 岁,因丈夫有私情而离婚。她大哭一场,接着天南海北地走,最<br>后回到养老院。书中的王蒙,作为故事的观察者,听她追忆这一生的蹊跷事。<br>悲情故事经蔡霞演绎,苦难变得轻盈——她将苦难称之为“巧遇”。“人生路<br>途上,女生比男生更勇敢、更决绝,更以命相搏,女生可以比男生更清醒地走上<br>不归路,女生比男生更经得住事儿。”王蒙在《霞满天》中调侃。<br>于是有了《生死恋》。故事从 20 世纪 50 年代北京胡同里的一座四合院讲起,<br>两个家庭陷入半个世纪的不解情缘和感情纠葛。老一辈被时代洪流裹挟,命运周<br>折,年轻一代“经不住事儿”的男人为爱左右为难,最后自杀了事。<br>“您看到自杀感到惆怅这是特别正常的,很伤心就更正常。”新书发布会现场,<br>王蒙向在场的深圳读者坦露心声 :“我喜欢勇敢和光明的人,我不喜欢怯懦和阴暗<br>的人。”于是读者为勇敢和光明喝彩,为怯懦和阴暗唏嘘,而后有所领悟 :唯爱与<br>生命不可辜负。<br>脚下的路 :一场浓缩的“深圳文化之旅” <br>这不是王蒙第一次来深圳 :1983 年,深圳大学建校之初,王蒙第一次到访深<br>王蒙<br>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化部原<br>部长。曾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br>2019 年 9 月被授予“人民艺术<br>家”国家荣誉称号。<br>笔耕 70 年,王蒙被誉为中国当<br>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br>拓者。代表作有《青春万岁》<br>《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活动<br>变人形》《这边风景》《猴儿与<br>少年》等,作品被译成英、俄、<br>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最<br>新中篇小说集《霞满天》收入<br>《霞满天》《生死恋》两部作品。<br>“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br>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19 岁的王蒙写下《青<br>春万岁》,饱含激情、快意和渴望。从 19 到 89,数字腾挪,<br>青春成为火热的记忆,对生命的希冀与热爱不减,日子反倒<br>越过越辽阔、宏大,于是他再添一句 :“老年更万岁!”<br>2023 年 3 月 27 日,89 岁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新作<br>《霞满天》单行本首发仪式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举行。他精神矍<br>铄、声音稳健,在这座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城市,一句“青<br>春万岁,老年更万岁”掷地有声。 007 Book Capital<br>Debuting in Shenzhen<br>

第13页

圳大学 ;2004 年,王蒙到深圳大学作学术报告 ;2006 年 5 月,王蒙在深圳大学<br>作了一场《〈红楼梦〉与现代文论》的讲座,并受聘成为深圳大学名誉教授 ;2019<br>年,王蒙再一次来到深圳,透露自己目前正在创作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主要讲<br>一个人追求了一辈子的爱情却全部失败”。——2023 年,他带着一本《霞满天》回<br>到深圳,算是履行一场不成文的约定。 <br>时隔数年,再次踏足这片生机蓬勃、求知欲旺盛的文化沃土,他走走停停,<br>驻足观看一些文化场上的“热闹”,也成为热闹的一部分。王蒙有自觉的文化使命<br>感,他从不吝惜分享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悟之精、体味之深。3 月 27 日上午,<br>2023 年“前海文化讲堂”第十二期开讲,王蒙为深圳听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br>文化盛宴。3 月 29 日,王蒙在深圳坪山文化聚落感叹 :“文化建设和发展代表的<br>是我们的精神力量,坪山区文化发展取得这么多好成果,也对我非常有吸引力。” 3<br>月 30 日,第 18 期西丽湖大讲堂活动上,王蒙以 “文化与自信”为主题开讲,为深<br>圳观众解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内在密码。<br>…………<br>寥寥几日,走了几段旧路,看的都是新景。王蒙对年轻的深圳抱有信心和期<br>待 :“文化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累,相信经过时间的沉淀,深圳必将成为一座有魅<br>力的文化重镇。” <br>一句 “预言”:明年,我可能将衰老<br>对王蒙来说,写作是一件生命攸关的事情,“写小说的快乐不能代替,写起小<br>说来,我的每个细胞都在跳跃,每根神经都在嘚瑟。”<br>19 岁开始写《青春万岁》,从此走上写作之路。王蒙的青春连接着革命年代、<br>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的中国,他的写作史,宛如一部新中国的初年记。作为新中<br>国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在场者和见证者,他从历史的万千事实中摘选最有力<br>008 首发在深圳 Ninety-year-old Wang Meng Talks about <br>\"Youth Forever\" in Shenzhen<br>《青春万岁》<br>王蒙 著<br>人民文学出版社<br>1979 年出版<br>《这边风景》<br>王蒙 著<br>花城出版社<br>2013 年出版<br>《猴儿与少年》<br>王蒙 著<br>花城出版社<br>2021 年出版<br>书都

第14页

的部分,轻描淡写地书写历史的变迁、人性的闪亮。 <br>作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王蒙一直怀<br>着青春的态度去试验,带着好奇的眼光去看生活,保持着不竭的创造力。“我觉得<br>创造的最大乐趣就是每一篇作品都是新的,每一篇作品都是让你激动的,每一篇<br>作品你写出来都感觉你写了一辈子一样。”相较于年轻人的消极沉闷,离老更近的<br>人却野心勃勃,敏锐,充沛,热情,对年轻的实践意味更浓。<br>与年轻人的漫谈 :从长计议的文化学习 <br>王蒙不畏惧老去,不吝惜歌颂青春,“年轻时期是人生命中最慷慨激昂的时<br>期,是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完成自我塑造的重要时期。”在深圳的这几天,他<br>从记忆和经验出发,对深圳的年轻人说了一些非说不可的话。<br>他说要读书。“读书对于城市文明的意义巨大。”读一本书,见自己,见天地,<br>见众生。王蒙说要读一些“自己不懂的书”,读一些“让你感到为难的书”。<br>他说要不断学习。“学到老,学到死,人与人的差距是通过学习体现出来的。”<br>谈及自己的青春岁月,他曾分享道 :“学习是人处在逆境中最好的选择,只要肯学<br>习,希望就更大、更有意义。”<br>他希望青年学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域的、民族<br>的、乡土的文化的重要性,对这类文化的保留、支持、守护也越来越重视。” <br>他说要有所追求。“一个有志于文化、文艺的人,尤其是一个文化文艺从业<br>者,应该有自己的品位与追求,有自己的境界与底线,有自己的志向与抱负,不<br>能停留在市场与传媒炒作的层面,不能停止在招牌与名片的层面。” <br>他说要有自主性和自信。王蒙认为,过分的自卑和自大,都是不符合实际的。<br>历史证明,文化与艺术需要实践与时间的淘洗。大浪淘沙,真金火炼,任何人为的<br>吹捧或贬低,哄闹与造势,在历史的长河面前,对于真正的文化都显得无能为力。<br>009 Book Capital<br>Debuting in Shenzhen<br>2023 年 3 月,王蒙在《霞满天》新书首发活动现场<br>

第15页

010 特稿 书都 一个记者眼中的深圳<br>“设计之都”15 年<br>文 _ 谢湘南<br>2023 年 4 月末, “2023 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以全城联动模<br>式,再次掀起深圳设计的热浪,将深圳设计的声音与实践,呈现在全球视<br>野。<br>站在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授予“设计之都”称号 15<br>周年的历史节点,让我有了一次梳理“深圳设计”的机会,在我看来,“深<br>圳设计”正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实践上最生动形象的注解。<br>A Journalist's View of <br>Shenzhen as the \"Design <br>Capital\" in 15 Years<br>2023 深圳设计周开幕式 特稿

第16页

011<br>Feature<br>Book Capital<br>一流的生产是设计价值<br>从市场驱动向技术驱动,再向设计与文化驱动,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最具活力<br>城市的生长样本,深圳以这样的发展路径,以迅速崛起的“设计之都”形象,凝聚<br>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br>作为一个老媒体人,一个深圳文化现场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我在这 15 年接触<br>了非常多的设计师,各类设计及艺术展,见证了深圳这座城市开阔的、打破边界的<br>设计实践。<br>从“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发端,到近年来深圳设计周对整个城市设计氛围的<br>引领,深圳设计一直走在时代前沿,20 多万具有探索精神与独特设计理念的设计<br>师,成为这座城市最耀眼的“文化符号”。<br>深圳“设计之都”15 年,首先是改革开放思想观念与设计文化理念的持续与<br>深化。<br>“一流的生产是生产一种概念,而生产一种概念背后是生产一种价值,在今天<br>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果你能生产出价值,那你就是导演一种文化方向,这是决定<br>一个城市能不能占据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深圳为什么提出‘设计之都’?它的含义<br>不仅仅是培养几个设计师 , 它的背后指向是建设全球先锋城市。我们能不能成为全<br>球先锋城市?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生产出一流的价值理念。”<br>深圳这座从一开始就“圈”(设计)出来的城市,它是改革开放思想观念的胜<br>谢湘南<br>《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中<br>国当代诗人,诗集《零点的搬<br>运工》入选 21 世纪文学之星丛<br>书,曾获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br>学奖,追踪报道深圳“设计之<br>都”15 年。<br>孟建民院士宣读《全球“设计之都”城市深圳倡仪》<br>Feature

第17页

012 特稿<br>书都 特稿 利,其顺应时代需求之变成为<br>“设计之都”的举措,亦是改革<br>开放观念的持续与深化。所以,<br>今天回过头来看,深圳“设计<br>之都”的建设,正是中国式现<br>代化的生动实践,它一方面来<br>自城市自身的发展需要,一方<br>面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下创意城<br>市理念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br>的传播与接受。<br>深圳以开放的身姿拥抱世界潮流,将“设计之都”这块具有象征与符号意义<br>的招牌擦亮,亦成为深圳向海外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论。<br>“设计驱动”的深圳方法论<br>深圳“设计之都”很好地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价值,国际社会通<br>过“深圳设计”,看到现代中国的深圳表达,持续举办的深圳设计周与环球设计大<br>奖,更是成为国内外优秀设计师一个极为重要的展示自我与深度交流的平台。<br>15 年来,“深圳设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br>据官方统计数据,目前,深圳创意设计服务法人单位超过 3.3 万家,设计上市企<br>业 30 多家,设计师人数超过 22 万人,其中深圳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br>家具设计、珠宝设计等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同时,设计生态不断完善,现有文<br>化创意园区 70 多家,设计类行业协会 19 家,累计建成 13 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br>心、114 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深圳设计周、环球设计大奖、深圳创意设计新锐<br>奖、中国设计大展、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深港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等一批<br>国际化的设计活动影响力与日俱增,已成为世界设计领域一支重要的先锋力量。<b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负责人丹尼斯 · 巴克斯称赞深圳的创意设计<br>活力,认为深圳是“设计之都”建设的成功样板。2023 年,深圳设计周首次与国<br>际设计组织联合举办,国际设计理事会执委会前主席乔纳森 · 斯特瑞布利表示,<br>蓬勃发展的创新科技为深圳设计提供强劲发展动能,深圳设计也为全球化和共创<br>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了贡献。<br>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开幕式 A Journalist's View of Shenzhen as the <br>\"Design Capital\" in 15 Years

第18页

013<br>Book Capital<br>Feature<br>深圳设计周与环球设计大奖正在创造设计话语权,一定程度上也正在扮演全<br>球设计潮流引领者的角色。这也正是设计作为深圳的方法论,提升城市文化高质<br>量发展,助力深圳迈向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br>重要例证。<br>深圳设计周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张宇星表<br>示,时至今日,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城市生产力。“深圳要在整个全球经济体<br>系里占据高位、占据 C 位,我们要向更高的台阶迈进,设计驱动其实就是我们城<br>市下一步发展的目标。”<br>张宇星强调的“设计驱动”,其实就是未来深圳“以设计促城市发展”的方法<br>论。张宇星表示,“设计之都”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可以促进整个设计生态系统的<br>生成,并连接整个大湾区的产业链。同时,深圳还可以发挥移民城市的优势,通<br>过设计,打造在地文化特色、强化人群的连接融合,增强社区凝聚力,让城市更<br>有内涵。<br>设计师“把自己作为方法”<br>在今天,让设计驱动力成为深圳的方法论已逐渐成为业界的一种共识,也是<br>深圳设计群体为之努力的方向。<br>2020 年 12 月,深圳设计师韩湛宁在深圳中心书城举办个展,其主题便是<br>“把自己作为方法——韩湛宁海报设计二十年展”。韩湛宁是深圳众多设计师中有<br>代表性的个案,他的方法意识,很具代表性,作为深圳一位资深的设计师,他是<br>“深圳设计”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深圳文化一位重要的推动者,近年来,<br>GDC( 平面设计在中国 ) 三十年展 把自己作为方法——韩湛宁海报设计二十年展<br>

第19页

014 特稿 书都 特稿<br>设计互联“设计的价值在中国展”(上图)<br>2021 深圳设计周(下图)<br>特稿<br>书都 014<br>A Journalist's View of Shenzhen as the <br>\"Design Capital\" in 15 Years

第20页

015<br>Feature<br>Book Capital<br>他不仅是作为一位设计师,也以策展人的身份,组织发起了众多文化活动。<br>这种身份的多元,在深圳设计师身上也是常见现象,比如还有朱荣远、张宇<br>星、刘晓都、韩家英、高鸣、朱德才、黑一烊、冯志峰、琚宾、邢莉莉、何潇宁<br>等一大批身份多元的设计师,他们活跃在深圳文化艺术活动现场,将自己作为方<br>法,成为设计驱动力这根弦上深圳方法论的有力组成。<br>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博士韩晗<br>表示,我们通过设计周或类似于这样的公共文化活动,创建更多机制,让我们的<br>公众也能够更多地参与进来,这就是我们在提到设计驱动式创新,以“大设计”<br>来给深圳赋能,给我们城市品牌赋能的一个多元发展的可能性。<br>把设计作为深圳的行动纲领<br>2021 年的第五届深圳设计周,以“设计解决问题”为主题,在开幕式上发布<br>了《中国设计 深圳识见》宣言 :“以一座城市的鲜活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作<br>出生动阐释,汇聚设计人才、观点、业态、产品、空间,构建可持续、可生长的<br>平台,以深圳设计识见与实践,发出中国设计对接、融入、引领世界前沿的声音,<br>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新路径新力量新能极!”<br>在“2023 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br>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首席总建筑师孟建民,代表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组委会<br>发布了《全球“设计之都”城市深圳倡议》,提出要以“大设计”赋能产业创新发<br>展、解决城市治理难题、塑造城市品牌和凝聚力、引领时尚消费潮流等。<br>不管是上届深圳设计周发布的宣言,还是本届深圳设计周发布的“深圳倡<br>议”,都具有行动纲领的内涵。它是深圳声音,也是作为走在世界前沿的“设计之<br>都”的引领姿态,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面对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城市发展而发出<br>的铿锵表达。<br>孟建民表示,经过 15 年的探索和持续发展,“深圳设计”迎来厚积薄发的重<br>要历史时期和全新的起点。这份倡议不仅传递了深圳“四维”设计发展理念,更<br>是“世界设计 深圳动能”的城市表达。<br>孟建民认为,当今社会,设计驱动是技术驱动、市场驱动之外的第三种驱动 平面设计在中国 92 展 平面设计在中国 05 展<br>

第21页

016 特稿 书都 力,无论从形象包装还是内在功能,甚至流程、编码等都涉及<br>设计,设计成为所有产业,特别是新兴战略产业优化提升的重<br>要环节。2022 年 6 月,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br>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涵盖“20+8”个产业<br>集群,孟建民表示,“20+8”产业发展,离不开设计驱动。<br>回顾“深圳设计”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的历程,也在一定<br>程度上塑造了城市的产业格局与精神气质。2022 年,深圳首<br>次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全国“双第一”,成为名副其<br>实的“中国工业第一城”。“深圳设计”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br>不断动能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业界人士共同的行动纲领。<br>它指向当下的深圳,更指向未来的深圳。<br>用设计书写“深圳叙事”<br>“设计之都”的光环,让深圳设计师身处一种国际性聚焦<br>之中,也向这座城市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对<br>自我观念的刷新,正形成一股波澜,在这座城市荡漾开来。<br>2008 年,深圳申请“设计之都”成功之后,无数个国<br>际性的设计大奖落户深圳,比如影响世界的新锐奖、七彩奖<br>等等,正因为这些奖项的设置,使得深圳成为全球设计师关<br>A Journalist's View of Shenzhen as <br>the \"Design Capital\" in 15 Years<br>韩湛宁设计的<br>深圳第 26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申办会徽<br>高鸣设计的<br>深圳第 26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会徽<br>陈绍华设计的<br>2008 北京奥运会申办会徽<br>天工再造——中国当代生活方式展<br>书都 016

第22页

017<br>Feature<br>Book Capital<br>注的地点。各行业、各设计领域的设计师亦纷纷在自身所处的领域展开深圳叙事,<br>形成“设计之都”的大合唱。<br>深圳平面设计领域代表性人物之一的张达利,曾经以《人类》《时间》《通往<br>中国之路》《We Meet……》等海报设计,准确地传达出人类当下的处境,既是对<br>现实问题的一种揭露批判,更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精神性需求。<br>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他的《深圳精神》《我爱深圳》这两组海报。<br>“深圳精神”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张达利用一把铁锤与文字的变形组合做画面语<br>言,干净利落地传达出“千锤百炼”、打破常规的城市品性,让人感觉画风突变,<br>也给人明快的视觉冲击。在《我爱深圳》三幅公益海报中,他同样利用了文字元<br>素,用变形的意象嵌入文字之中,形象地说出深圳人“敢闯、敢干、敢说”的个<br>性,及求发展勇突破的“铁钉精神”。<br>在这两组海报中,我们看到设计师与城市成为一个精神共同体,海报成为设<br>计师抒情与言志的一个多维空间,成为突破平面的语义密码,使设计不只是二维<br>视觉的平面建构,而且是一个可以超脱视觉局限的精神实体。<br>在 20 多年的设计实践中,他努力通过自身的设计,使城市成为文化的容器,<br>从而使美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他对上海世博会深圳案例馆的设计,利用数<br>位的嬗变与递进,营造了一个通向未来的空间语境,使深圳作为中国梦想实验场<br>的主旨立刻呈现出来。而他对“城市档案文字墙”的处理更是别出心裁,在近<br>500 平方米的墙面上,用木条编织起来,将深圳纪事的文字用重宣纸在手工丝网<br>版上多次重叠印刷在上面,形成文字的迷宫,既喻示“打破常规”,也让观众在文<br>字中读懂深圳。<br>2023 年 5 月 13 日, “天工再造——中国当代生活方式展”在深圳市当代艺术<br>与城市规划馆闭幕,此展是 2023 深圳设计周重点活动之一,展览以“竹”为载<br>体,探讨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设计对生活的辐射作用,让观众在现场感受设计力量<br>的无限可能。<br>展览现场呈整体结构的“竹空间”便是深圳知名的空间设计师冯羽的作品。<br>冯羽是国内首位同时获得红点、IF 室内设计最高荣誉大奖的空间设计师。<br>镜像 · 韩家英设计展 韩湛宁“把自己作为方法”海报设计展<br>

第23页

018 书都 特稿<br>近年来,这种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展现出深圳设计演变史的展览越来越多,如<br>2012 年底在深圳华 · 美术馆举办的“镜像 · 韩家英设计展”,2016 年在深圳坂田<br>万科星火产业园举办的“张达利设计 20 年作品展”,2020 年底在深圳中心书城举<br>办的“把自己作为方法——韩湛宁海报设计二十年展”,这些设计师都是以自身数<br>十年的设计实践与探索见证并参与了深圳设计的发展,他们的作品及展览本身形<br>成了别具一格的“深圳叙事”。深圳“设计之都”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设计师,<br>才呈现出勃勃生机,他们的众多作品也是深圳精神与文化特性的最好表征与诠释。<br>设计推动上升的城市未来<br>在深圳,设计的风景处处可见。深圳以设计为主题的美术馆有两家——<br>华 · 美术馆与设计互联,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br>划馆对设计同样有着持续的关注,是深圳设计展的多发地。<br>众多设计师的工作室,也是其作品的展示空间,它们散布在深圳的各区与各<br>创意园区,甚至连书城、图书馆、个性化书店、艺术空间、LIFE HORES 都时常有<br>设计展与展现设计元素。<br>在设计互联曾举办的“设计的价值在中国”展上,诸多深圳的设计符号与案<br>例令我印象深刻,如被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的深圳校服、被带上太空<br>的飞亚达生产的神七舱外航天服用表 Z070、腾讯的 QQ 头像与微信红包、大疆的<br>“筋斗云”系列飞行平台、都市实践设计的土楼公舍、出自设计师陈绍华之手的<br>“平面设计在中国 92 展”海报与北京奥运会申奥会徽、设计师韩家英的《天涯》<br>杂志 1997 系列海报等等,这些案例与作品,从校园、工业、科技、建筑、生活、<br>社交到人文,跨越多个设计领域与生活场景,也展现了不同的设计元素与设计语<br>言,从中可以看到深圳设计与生活的广泛联结与紧密联系。<br>

第24页

019<br>Feature<br>Book Capital<br>深圳设计是一个不断建构与丰富的概念,它囊<br>括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设计之都的深圳,<br>深圳设计所传达的正是深圳的当代生活理念、价值<br>观与美学主张。<br>深圳设计之都 15 年,深圳设计更是飞速发展,<br>渗透进生活的全域,而且制造出被全世界瞩目的一种<br>设计文化现象,以东方美学的崛起,见证设计领域<br>① 都市实践设计的土楼公舍<br>② 深港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开幕式<br>③《咏春》舞剧的服装就是深圳设计代表品牌“香云纱”见萩<br>④ 深圳华美术馆(建筑外观)<br>⑤ 深圳华美术馆(空间展览)<br>⑥ 玺佳 U 系列 · 蓝色星球 手表<br>的中国文艺复兴,如获 2019 深圳环球设计大奖设计金奖作品《树生萩长》、演绎宋<br>代美学的珠宝设计品牌 TTF 等。深圳设计周与环球设计大奖的高姿态亮相与持续举<br>办,形成了一种边际效应,助推深圳设计品牌的国际影响力。<br>从方法论到行动纲领,再到 22 万设计师及深圳各行各业的实践,深圳“设计<br>之都”以独特的前瞻性及敢闯敢试的干劲走在了世界前沿。<br>当初的“世界工厂”,正在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如果要写一<br>部深圳的文化演进史,“深圳设计”应是其中最具象征性的一章。深圳 40 多年的<br>现代城市演进轨迹,设计是其中一条可触摸到的金线,从 1992 年“平面设计在中<br>国”的引爆,到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珠<br>宝设计等各设计形态几何级的增长,“深圳设计”作为产业升级的动能一直伴随着<br>城市的发展,最终汇聚成“设计之都”的城市文化景观 :设计是产业引擎,也是<br>创新的驱动力。<br>站在深圳“设计之都”15 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2023 深圳设计周更是首次提<br>出围绕“设计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引领时尚消费潮流、打造城市营销品牌、解决城<br>市治理难题”四个维度和发展路径,使设计不断融入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服<br>务、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圳朝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步步迈进。<br>正如《全球“设计之都”城市深圳倡议》最后两条中倡议的 :<br>我们提倡加强“设计之都”之间的交流互鉴,以此作为全球设计行业联动发<br>展的关键路径 ;<br>我们倡议以“大设计”推动可持续发展,回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可持续<br>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设计的社会价值,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通过更优的设计,<br>推动“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增进人类<br>的共同福祉,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br>① ② ③<br>④ ⑤ ⑥

第25页

020 面孔 “理性扶梯”上的郑永年<br>文 _ 魏甫华 图 _ 吴忠平<br>Zheng Yongnian on the <br>\"Escalator of Reason\"<br>书都

第26页

站在“理性扶梯”(Escalator of Reason)上的郑永年,或许是对郑永年一个<br>恰当的脚注。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斯蒂芬 · 平克(Steven Pinker)在《人性中<br>的善良天使》一书中提出,从长时段来看,人类社会大幅度地减少了暴力,趋向<br>和平。平克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利维坦”“商业”“女性化”“世<br>界主义”和“理性扶梯”这五种历史力量,使得和平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br>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明确指出愚蠢的根源所在,才有战胜它的希望。运<br>用理性,克服人性中的弱点,是启蒙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观念。正如斯宾诺莎所说,<br>“凡受理性指导的人,亦即以理性作指针而寻求自己的利益的人,他们所追求的东<br>西,也即是他们为别人而追求的东西。” 而理性也正是郑永年所认同的价值,正如他<br>所说的,他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德国流亡到美国的政治经济学家赫希曼 (Albert O. <br>Hirschman 所著的《激情与利益》(The Passions and Interests)。在那本书中,作者<br>告诉人们,理性是如何引导西方从愚昧走向科学。郑永年不仅认同其价值,而且要<br>把理性在其研究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br>“我好像是两个人”<br>在一次访谈中,郑永年说自己好像是两个人 :一个是以各种身份出现在大众<br>视野中的公共知识分子,一个是私下爱独处的人。郑永年自己并不喜欢公共知识<br>分子这个身份,但是面对各种国际政治或社会问题,他希望自己可以用平生所学<br>帮助普通读者理解现象背后的机制和逻辑——这或许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士大夫式<br>的关怀。他说过自己年轻时有文学梦,不过后来社会科学的严格训练,让理性占<br>了上风。<br>郑永年自述早年受到马克斯 · 韦伯“价值中立”观的影响,社会科学工作者应<br>该摒弃个人好恶,不做价值判断,就事论事。但他逐渐意识到 :“价值与事实之间<br>的关系是个难题……社会本身是事实和价值的共同体,二者不可分离。然而,往往<br>这两者之间是有鸿沟的……两者都不可偏废的。作为一个学者,只强调价值和只强<br>调事实都是片面的……然而,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如果只是从价值层面谈问题<br>而无视事实层面,就会太抽象,太理想,这样的研究只能是空中楼阁……理想的东<br>西如果脱离现实不仅没有可行性,而且如果一味地按照你的理想去推行的话,反而<br>对社会可能是有害的,其结果也往往跟理性主义当初的设想背道而驰……因此,我<br>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去弥合事实与价值这两者之间的鸿沟。”<br>由于观点不试图迎合讨好任何一方,郑永年常常被误解。有一篇报道这样描<br>述 :“因为批评过度集权和国企垄断,郑永年为左派所排斥 ;因为支持一定的中央<br>集权和现存政党体系,他也不为右派所接纳……”<br>向世界“解释中国”<br>他一直以来主要关切的问题是“解释中国”。国内翻译出版的《制内市场》是<br>他“解释中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此前第一部研究的是中国政治核心——中国<br>021<br>Face<br>Book Capital<br>

第27页

共产党,从中华文明和文化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在当代转型和再造的问题,<br>并解释了党是如何主导国家和社会的。他最近出版的英文著作《文明与中国政治<br>体》(Civilization and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是他“解释中国”第三部曲 , 足足<br>有 660 页。从构思到完成初稿、修改和出版,差不多花了 1\/4 世纪。<br>“解释中国”的问题意识发端于郑永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期间,成熟于在<br>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开始撰写则始于他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任职时期。什么<br>是“解释中国”?首先是要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任何对中国现象的深入分析,必<br>须首先基于这一点,并从经验中提取出内在的逻辑和规律,将其概念化和理论化。<br>其次,是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经验来比对中国,不能轻易套用基于西方经验<br>而得出的逻辑和理论来解释中国发生的现象。“社会科学领域大部分发表的内容都<br>是西方的命题加上‘来自中国的证据’,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郑永年把这种现<br>象称为“知识的虚假化”。他做学问的方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丐帮法”,“我这<br>个人……是从来不相信教科书的,中国的教科书不相信,西方的教科书也不相信。<br>我自比金庸小说里面的丐帮,走走看看,一边走一边写,所以说还是有一些经验<br>观察。”这个研究方法说到底,就是学者不能只待在书斋里,要走在广阔的中国大<br>地上,亲身去感受中国的真切变化,要把中国这个实验室里发生的情况弄清楚,<br>然后再回到理论,对理论进行深究和反思,从而提出真正的中国命题,提炼出世<br>界性的理论回答。他说这是中国学者的时代使命。<br>郑永年认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媒体根据自身的<br>知识体系在塑造,要改变这一点,中国只有“硬实力”的增长是不够的,还必须<br>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为“软实力”基础。如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与战争,<br>022 面孔 郑永年<br>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br>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br>施 普 林 格· 自 然 出 版 社<br>(Springer-Nature) ARPE 学 术 期<br>刊(The Asian Review of Political <br>Economy)主编、劳特利奇出<br>版社(Routledge)《中国政策丛<br>书》(China Policy Series)主编和<br>世界科技书局(World Scientific)<br>《当代中国研究丛书》(Series on <br>Contemporary China)共同主编。<br>获中国北京大学法学学士<br>(1985)、法学硕士(1988)、美<br>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硕士<br>(1992)、博士(1995)。历任中<br>国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br>讲师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br>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 ;英<br>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br>教授和研究主任 ;新加坡国立<br>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所长。<br>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外交政策、<br>中美关系、中国内部转型及其<br>外部关系研究。近年来,先后<br>出版和主编著作近百部。<br>书都

第28页

很多都可以从其所处的知识体系的西化与自身知识体系的缺失中找到根源。衡量<br>一个国家是否达到大国的标准,不仅要看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也要看是否已经<br>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br>走在人生边上<br>2019 年,郑永年应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校校长徐扬生院士的邀请,辞去<br>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全职加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校长<br>讲座教授兼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恰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br>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郑永年提出,应将大湾区打造成中国内部的“欧盟”,湾区<br>城市间深度融合起来,建立一个南方共同市场。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且具有想象力<br>的战略构思。一旦建成,将是中国的一个创举,是不同制度的区域经济如何建立<br>共同市场的世界级实验。郑永年回国后,几乎马不停蹄,通过演讲、媒体采访、<br>政府咨询等方式表达他的思考,着实掀起了一股旋风。<br>郑永年其实并不喜欢热闹,爱独处,生活非常规律。以前在新加坡,每天早<br>上 6 点 45 分准时起床,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办公室,开始一天的读<br>书写作。三餐基本都在学校食堂解决,直到晚上七八点回家。数年如一日的固定<br>作息,让人想起康德的闹钟。他喜欢走路,每次都要走上三四十公里,接近走一<br>个马拉松。他认为一个人需要三种感觉 :饥饿感、疲劳感和孤独感。走路可以同<br>时获得这三种感觉。他喜欢一边走路一边思考问题,通常是独自一人,有时也会<br>和别人一起,但大多数人都走不了那么远,于是走着走着,也就剩他一个了。他<br>说这跟跑马拉松不一样,走路就是自己走自己的,不跟谁比快慢,也无所谓终点,<br>他不喜欢比赛。出于同样的原因,也拒绝参加学术论文评奖等。他说 20 世纪 80<br>年代读萨特,那时就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人只能自我衡量,评判标准只<br>能是自己的,与其他的人和事物无关。他说从不与人竞争,都是今天的自己跟昨<br>天的自己进行竞争。<br>前不久,郑永年应邀参加深圳读书月的主题活<br>动——“发展大局观”名家领读。在活动间隙,我去<br>会客室拜见了他,介绍了我们新出的《书都 · 走读深<br>圳》杂志,他夸杂志做得大气、有品质,我进而提出<br>对他进行专访的请求。他侧身问询助手,“中英文著<br>述加上主编的书快出版有 100 本了吧?”得到了肯定<br>的答复。他说以前小儿子对他说过,等他出版了 100<br>本书,要为他办一个庆祝派对。他说起小儿子的时<br>候,眼睛里充满了慈爱的光。<br>那个曾经怀抱文学梦的青年,选择了站上理性的<br>扶梯,如今半生过去,他的等身著述已成为这扶梯<br>的一部分,作者之心依旧柔软,这样的理性或许更<br>加可贵。<br>023<br>Face<br>Book Capital<br>《文明与中国政治体》<br>郑永年 著<br>劳特利奇出版社<br>2022 年出版<br>《制内市场》<br>郑永年 黄彦杰 著<br>剑桥大学出版社<br>2018 年出版<br>

第29页

024 外眼 书都 张冠生 :深圳是一本大书<br>文 _ 姚峥华 图 _ 黄伟钊<br>20 世纪 90 年代初,身为某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的张冠生,因国务院发<br>展研究中心一项大型研究课题来到深圳华侨城,随身带着一本《史记》。<br>他没想到,调研课题结束后,自己会留下来,通过书与深圳这座年轻<br>的城市产生了某种联结。这一联结,延绵 30 多年,直至今日。<br>2023 年 5 月,张冠生又一次来到深圳。深圳经济特区已入不惑之年,<br>张冠生也已年届古稀。他带着一部书稿来见朋友。<br>人、书、城,是张冠生与深圳的关系。<br>外眼 书都 024

第30页

025<br>Outer Eye<br>Book Capital<br>在深圳读一本书<br>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张冠生加入民盟,曾参加民盟中央课题组,跟随费孝<br>通先生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做过多次实地调查。一次调查报告完成后,费老说 :我<br>们这些年主要跑中西部,对我国农牧地区略有所知了。以后如有机会,可以到东<br>南沿海看几年,对经济发达、思想活跃的地方有所观察,这样对认识整个国情会<br>有对比,有益处。<br>机缘巧合,此时深圳媒体有人才引进的需要。张冠生参与的课题成果,发表<br>在《深圳商报》头版。他受到邀约,心想,到纸媒机构工作,当记者,既可接触<br>市委、市政府等决策机构,也能深入了解基层民众的疾苦和需求。更重要的是,<br>深圳正进入创新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在变化,充满活力,新的<br>社会形态显示出无限的可能性。这对费老嘱咐的观察课题,是个不错的机会。于<br>是,他欣然留下。<br>此时,他对深圳并不了解。某些社会现象,让他联想到历史。历史中有理解<br>现实的答案吗?他深感在历史阅读方面的欠缺。温故知新,首先是“温故”,了解<br>历史,才利于推进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思考。手边带的《史记》,虽非刻意为之,却<br>暗藏着某种合理性,也似乎是个暗喻——认识和理解深圳,须带有历史的眼光,<br>形成自觉的历史感。<br>20 世纪 90 年代初,深圳的阅读气氛远不如今天浓厚。当年街头的邮亭、书<br>店,买不到《读书》杂志,也难以找到订阅渠道。在这种情形中,张冠生开始阅<br>读深圳,自身也像一本打开的书,呼吸新气息,观察新现象,接触新问题,经历<br>1992 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前后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这段经历,为他今后的人生<br>方向埋下了伏笔。<br>1993 年春节后,张冠生奉调离深,到京工作。他体会朋友<br>们对书的渴望,对《读书》的需求。为此,每逢《读书》出版,<br>他会尽早买上几册,寄给深圳的朋友。朝阳门内大街 166 号,有<br>三联书店读者服务部。他成了那里的常客。他还记得,冬日里,<br>进门前,屋里的炉火和水壶为窗玻璃蒙上蒸汽。推开小门,顿觉<br>温暖。<br>张冠生<br>文史爱好者,费孝通晚年助手。祖籍江<br>苏,生于河南。少年失读,误了中年。<br>老来补课,还是很难。自知低洼,乐<br>见高原。代表作 :《费孝通晚年谈话录》<br>《晴耕雨读》《纸年轮》。<br>Zhang Guansheng:<br>Shenzhen is a Great Book<br>Outer Eye<br>025 Book Capital

第31页

《费孝通作品精选集》<br>费孝通 著<br>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br>2021 年出版<br>《乡土中国》《江村经济》《怎样做社会研究》<br>费孝通 著<br>上海人民出版社<br>2013 年出版<br>026 书都 外眼<br>深圳是一本大书<br>人的自然生命离不开呼吸,文化生命离不开阅读。通过阅读,不断汲取思想<br>营养,慢慢成长。其中日积月累的贮备,需要被唤醒,转化为能量。<br>此时的张冠生,已是费孝通晚年的助手。某次他准备随费老到扬州做实地调<br>查,出发前与深圳的胡洪侠通话说此事。畅聊中,正主持《深圳商报》“文化广<br>场”的胡洪侠灵光一闪,问 :能不能写写扬州与深圳,谈谈工商繁荣与文化发展<br>的关系?<br>这是张冠生没有想过的题目,但他有兴趣。不久前,读费老在《读书》杂志<br>发表《晋商的理财文化》一文,他曾有所触动。于是他带着胡洪侠出的题目启程,<br>在实地考察中,观察历史现场,留心相关史料,慢慢积累想法,逐渐有了点思路。<br>从当年扬州史实中,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商人群体曾经做出过值得铭记的文化<br>贡献,形成特殊的文化存在。而这些文化存在及贡献,应该可以为当下的深圳文<br>化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现代启示。<br>很巧,这次扬州考察,他们下榻的宾馆对面就是一家古籍书店。放下行李,<br>张冠生立即前往书店。住了 3 天,他去了书店 3 次,买到了写文章所需的一些史<br>籍。似乎可以动笔了。<br>似有天意,费老的考察日程中,接下来有山东淄博。这座城市是当年齐国都<br>城,它使张冠生的思路得到拓展,由扬州继续上溯历史文化脉络,看出了当年齐<br>国临淄城和后来扬州的相似之处。<br>稷下学宫故地,是又一处历史现场。站在当地,悬想当年商贸闹市“联袂成<br>幕,挥汗如雨”的情景,张冠生说,当时真有“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廓”<br>的感受,看出了临淄、扬州、深圳的古今一脉,那种思想触电般的感受是书斋里<br>Zhang Guansheng:<br>Shenzhen is a Great Book<br>

第32页

027<br>Outer Eye<br>Book Capital<br>无论如何也体验不到的。<br>他在当地书店买到了《稷下学宫资料汇编》等史料,带了书回到北京,写就<br>《扬州昨夜深圳今宵》长文,刊发于 1996 年 2 月 8 日《深圳商报》的“文化广场”。<br>他选取扬州在人气渐旺、商气渐聚、文气日浓过程中的几幕,与深圳世相映<br>照一番。文章写道 :“扬州的二十四桥,深圳的人造石林,被一种足以消解时空界<br>限的力量牵引着,越来越近。什么力量?是一股文化的脉气。”“深圳自 1980 年始<br>建经济特区,实为时代的选择。这一选择的深长用意,也许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br>历史才能看得清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尽量深入地体察其用意,不妨碍我们要<br>求自己尽量把眼光放得长远点。至少,眼下就可以多少清楚一点的是,不宜把这<br>一选择只看作是纯粹经济意义上的机会,不能因为名称是‘经济特区’,就单从经济<br>上去看待它、理解它、谋划它 ;要看到经济与文化的不可分割,看到今日的深圳经<br>济中就有丰富的文化内容 ;看到深圳对国家更重要的贡献必将是文化意义上的贡献,<br>看到它过去 15 年里所侧重的经济发展是为今后的文化创造打下的一个基础,看到<br>鸿蒙找寻借手的机会正在临近,建立起相应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br>文章发表后,费老看了,说“这个题目有点意思”,“可以找时间好好聊聊”。<br>可惜费老事务倥偬,行行重行行,席不暇暖,“好好聊聊”成了遗愿。<br>写一本书,与深圳相关<br>时间一下子迈入 21 世纪。2008 年,张冠生再次来到深圳。这次,他跟深圳<br>一起发布一本书,一起讲书中的故事。这本书叫《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br>说到源起,避不开两个要素。<br>第一个要素,费孝通曾嘱咐张冠生,赶快请一些老先生留下一些话,“不是场<br>面上的话,是灵魂里的话”。这些老先生包括冯亦代、季羡林,还有沈昌文等人。 <br>已当了十多年助手,跟随费老走南闯北,张冠生深知费老田野调查的每一个<br>现场,往往就是口述历史的现场。费老逝世后,张冠生尤为怀念那段时光。这是<br>他作“平民口述历史”的动因。<br>第二个要素,张冠生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与沈昌文相识,交往较多。2004 年<br>起,他们约定作沈先生的口述自传。前后四年中,每到周末,张冠生在办公室备下<br>两罐啤酒,沈先生坐沙发,说往事。由张冠生录音、整理,合作出了沈昌文口述自<br>传《知道》。<br>书里的近二十则“旁白”,“记录了沈公在口述时伴生的一些现象,包括他的<br>神态、语气等,这些也属于口述的一部分,我不能把它们‘贪污’掉。实际上,<br>‘旁白’也是正文,虽然它们在沈公的录音之外,但它们在沈公的口述现场之内。”<br>费老说过,“教授的本领在‘旁白’”。张冠生将“旁白”引入口述现场。<br>这本口述,本着“谈的时候无所顾忌,出版的时候有所顾忌”的原则,以客<br>《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br>沈昌文 口述<br>张冠生 整理<br>花城出版社 <br>2008 年出版<br>《费孝通往年谈话录 1981-2000》<br>张冠生 (记录整理)<br>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br>2019 年出版

第33页

费孝通先生对张冠生说 :“不要局限于我讲的这些,可以自己动脑<br>筋,有所发挥。”( 上图)<br>2008 年,张冠生与沈昌文先生在《知道》新书发布会上(下图)<br>028 外眼<br>书都 观记述,把一些历史细节真实地记录下来。<br>书出版之前,张冠生把完整的书稿发给了<br>深圳姜威,姜威打印出若干本,分送同好。胡<br>洪侠得到一本,张冠生得两本,其中一本送沈<br>公留存。沈公去世前,又问张冠生 :“《知道》<br>打印本还有没有?以前那一本找不着了。”张<br>冠生遂将仅存的一本奉上。在他看来,没有沈<br>公,就没有这本书。<br>2008 年,《知道》在深圳“物质生活”书<br>吧举行新书发布会,来者众多,张冠生陪着沈<br>公在现场与读者诚恳交流。那一年,《知道》<br>登上了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榜。<br>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张冠生的一种归<br>来。他回来参与了深圳如火如荼的阅读分享,<br>重新融入深圳的文化生活之中。<br>带一本书回深圳<br>2023 年春末,张冠生来深圳,带回一部沉<br>甸甸的书稿——《费孝通传》(修订版)。他说,<br>当年出版传记后,费老曾有嘱咐,合适的时候,补上“我的政治这一块”。<br>这部书稿动笔时,张冠生想的是修改、补充,实际上,接近重写。动笔之前,<br>他重读费老文集,手工检索了十六卷《费孝通文集》数百万文字中的所有问号。<br>他说 :“《费孝通晚年谈话录》中也记录下一千多个问号。”“把这些问号放在一起<br>看,可知这位老人一生的浩茫心事。”<br>书中的问号,其实远远少于作者心中的问题。张冠生试图借助这些问号和问<br>题,和读者一起,深入理解这位国际著名的人类学者。<br>书中有个话题,费老在山东调研时,看到农家车库停着凌志轿车,家中四壁<br>却不见一本书。他说,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 :“富了以后怎么办?”“富而后教的<br>问题,属于文化和心理秩序问题。”他在张冠生所记录的几次深圳长篇访谈中说起<br>这个话题,希望能在深圳观察、记录、研究,甚至找到答案。为此,他表示乐意<br>参加深圳读者的读书会活动。<br>张冠生说,“上一代学人对后生晚辈的爱护帮助和理解,我是从费老、沈老<br>二位前辈那里深切感受到的。但现在我要作进一步拓展,即拓展到我和我的同辈,<br>Zhang Guansheng:<br>Shenzhen is a Great Book

第34页

“他乡遇故知,费老在深圳迎宾馆会见一位农民企业家朋友林培育”<br>029<br>Book Capital<br>Outer Eye<br>我和我的朋友。文化前辈与深圳的联系,对深圳的期待,已经由后来的读书月和<br>‘十大好书’评选、发布活动作了响应。文脉传承,责无旁贷。我们比前辈差得<br>远,但不妨努力接过来一点薪火。胡洪侠是费先生、沈先生认可的晚辈,费先生<br>是他的作者,沈先生是他的朋友,相信他接得过来,还有很多朋友,如辜晓进,<br>如王绍培,如邓康延,还有很多很多人。费老对深圳读书会之类文化建构颇有热<br>情,愿参与其中,多次来了解和理解深圳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时关注文化需求,<br>把这样的题目收进他所研究的宏观大题目中去。从这个层面讲,深圳在费老面前<br>也是一部大书。”<br>在费老的学术研究视野中,关于深圳,曾有大段的讨论。1998 年 12 月 21 日,<br>在深圳迎宾馆桃园,费老说起 1999 年的打算 :“我要沿着京九线一直走到深圳。<br>如果京九线沿线的中等城市可以发展起来,深圳就能发展得更好,因为它有了有<br>实力的腹地。深圳是一个向香港和世界的开口。”<br>书稿的最后,张冠生是这么结尾的——<br>“1993 年 2 月 16 日,费孝通写《〈史记〉的书生私见》一文,留下一句话,<br>两个问号 :‘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么 ? 更好些么 ?’<br>这台戏,是人类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活剧,是其中的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费孝<br>通留的问号,是一位人类学者对‘人类究系何物’的永恒追问。”<br>在费老眼光和视角影响下,张冠生意识到,要关注“历史的长程(许倬云<br>语)”。借由费老的问号,他试图在“长程”中看出费老学术遗产的更丰富的意义。<br>如果说,当年张冠生离开深圳,这本书稿的传主是促其北上的主因,那么,<br>他离深三十年来的研究、思考和写作,是这部书稿的某种预习、积累和准备。这<br>本修订的书稿,是一份认真的作业。<br>如果深圳曾经给过张冠生一张考卷,三十年后,这部书稿便是他的答卷。<br>

第35页

030 深圳客 书都 快递小哥“读懂”<br>中国青年五四奖章<br>文 _ 曾岚 图 _ 由受访者提供<br>Express Delivery Guy <br>\"Understands\" Chinese Youth <br>May Fourth Medal<br>深圳客<br>书都<br>

第36页

秦文冲<br>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同乐大<br>件营业点主管,2021 年,获得全国优秀<br>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广东向上向善好青<br>年荣誉称号 ;2022 年,获得全国五一劳<br>动奖章、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br>“南粤最美职工”;2023 年,荣获第 27 届<br>中国青年五四奖章。<br>031<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5 月初,秦文冲的名字刷屏深圳各大媒体,作为一名快<br>递小哥,他“意外”地拿下了全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br>第 27 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快递小哥与中国青年五四奖章,<br>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却在秦文冲这里产生了连接。<br>点滴积累写出的军营时光<br>2011 年 12 月,秦文冲应征入伍。“新兵第一年,部队规定每天晚上 6:30 到<br>7:00 要读书看报,7:00 到 7:30 看新闻联播。”在经历一整天的训练后,很多士兵<br>会把这段时间当成休息时间,但秦文冲与别人不同,他享受学习,并充分利用时<br>间学写作、学摄影、学电脑知识……“我渴望进步,只要能学的东西我全部都学。”<br>在训练之余,他以书籍为伴,以文字为友,贪婪地吮吸“知识补给”,触摸广阔又<br>新鲜的世界。<br>入伍的第二年,秦文冲被调去新疆执行反恐维稳任务。“刚开始很不适应,气<br>候恶劣,天天流鼻血。”条件艰苦,环境艰险,任务危险,秦文冲想要做一些有意<br>义的事情——写日记。他想要记录边疆战士的真实生活,记录面对危险的英勇时<br>刻,记录每天都预料不到的突发状况……<br>“这段守卫家国的日子对我而言非常珍贵,我想要给自己留一些念想。”即使<br>每天巡逻 15 个小时,手指冻得生疮,他都坚持写完日记再休息,这一习惯,雷打<br>不动地坚持到退伍。<br>他的努力卓有成效 :他获得“优秀士兵”“优秀士官”等荣誉称号,因表现优<br>异“火线”入党 ;他投稿的日记被《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官方<br>媒体采用 ;他为所在部队拿下“新闻报道橄榄杯优胜单位奖”,该奖项全国仅 10<br>个 ;他的日记被出版成书,成为部队内部读物,供战友学习阅读 ;别人对他的称<br>呼,从“冲冲”变成了“大师”。<br>快递小哥也自豪<br>临退伍时,北京的一家报社向他抛去橄榄枝,但他拒绝了,<br>他选择了深圳。<br>对于快递小哥这个身份,他是自豪的。“快递小哥不是所有<br>人都能干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干得好。它考验你语言表达、<br>组织策划、多角度看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他研究了一套自己<br>的方法 :把客户发展成朋友,用真诚感化他人。他能记住客户<br>的车牌,会在路边帮客户换轮胎,送电视上门时帮忙安装……<br>他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内,收获了无数 “粉丝”客户——寄件只

第37页

032 深圳客 书都 Express Delivery Guy <br>\"Understands\" Chinese Youth<br>May Fourth Medal<br>认秦文冲。<br>2018 年的一天,正在开车的秦文冲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一辆大货车将一<br>名外卖小哥撞飞。秦文冲迅速拨打急救电话,铺设路障,劝散人群……当天,一<br>则“快递小哥救外卖小哥”的新闻冲上热搜,让秦文冲走进大众的视野。<br>2021 年、2022 年,深圳局部疫情发生,秦文冲自发组建“快递小哥抗疫小分<br>队”,先后两次承担起“核酸检测样本运输兵”的责任,每天工作时长超 15 小时,<br>运输总里程达 40 余万公里,运送核酸检测样本超 600 万份。<br>与此同时,他身上的荣誉也越来越多。见义勇为是他,勇当大任是他,默默<br>奉献是他。“一份荣誉就是一份责任,一份责任就是一份付出。荣誉越多,责任越<br>大。”谈及拿到这些荣誉对他生活的影响,他保持低调,“英雄有很多,只是他们<br>未被报道。”<br>读书怎么“拯救”命运<br>“如果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就没有今天的我。”秦文冲好读书,一年读上数<br>十本。在他的车上、沙发上、茶几上……都能看到随机摆放的书籍,只要有空,<br>拿起书就看。<br>秦文冲读的书大多是励志类的人物故事,他认为,在真实案例中感同身受,才<br>能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人生,获取更多能量。《难忘的岁月》是对秦文冲影响最大<br>的书,“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难得倒咱们人民解放军”,书中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秦文<br>冲,他把这句话用于形容自己现在的状态,“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难倒快递小哥”。<br>2019 年,秦文冲参加“湾区青年说 · 奋斗新时代”演说大赛,赛场上,一众参<br>赛选手的履历和经验都比秦文冲丰富,他似乎<br>太不起眼了,就连朋友都在调侃“就是走个过场<br>的”。可当他站上舞台中央,将过往经历娓娓讲<br>述,将书籍赋予他的见识款款道来,在场的评委<br>观众都被他吸引,最终他以全场最高分拿下冠军。<br>读 书 到 底 如 何 改 变 命 运? 很 难 用 一 句 话<br>概括。就如秦文冲,因为爱读书,在部队做出<br>了许多成绩 ;因为爱读书,参加了很多读书活<br>动 ;因为爱读书,被公司推荐参加“湾区青年<br>说 · 奋斗新时代”演说大赛 ;因为爱读书,他<br>拿下大赛冠军,一举打开知名度。<br>秦文冲在部队期间

第38页

033<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我在大山的另一边等你”<br>办公桌上看似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飞机模型,是他远大的梦想。他不怯与<br>人谈及飞机梦,“每个人都要有一些远大的理想抱负,即使不能实现,也可以围绕<br>这个大目标去制定阶段性小目标,在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会获得很多幸福感。”<br>也正是因为这个梦想,让他出现在《新闻联播》的镜头里。2019 年,央视新春记<br>者走基层栏目,采访从顺丰快递小哥成为机长的赵立杰时,同样拥有飞机梦的秦<br>文冲也成为采访对象之一。飞机梦虽不能实现,但不妨碍他用来鞭策自己,要走<br>得远一点,更远一点。<br>他还有一个梦想——做公益。在部队参与抗洪抢险任务时的一个画面让他<br>记忆犹新 :当时战士们正准备坐车离开,道路两边的群众大喊 :“谢谢战士们!”<br>大家拿着水果和土特产,使劲往车里扔。那个难以忘怀的瞬间,让秦文冲感受<br>到——帮助别人是件很幸福的事情。进入顺丰后,他多次参加“莲花助学公益行”<br>活动,到偏远山区资助困难学生。从 2018 年到现在,他帮助了 11 个贫困山区的<br>孩子,其中最大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br>他给孩子们捐赠书籍的方式有所不同。他总是自己阅读后,再斟酌一番,依<br>据不同孩子的性格分别寄过去,在书的扉页上,秦文冲会一笔一画写下“机会是<br>给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我在大山的另一边等你”,并在落款处留下自己的手机<br>号,孩子们如有需要可随时联系他。他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他在孩子们心中<br>埋下的种子,会在阳光的照耀下,破土而出,绽放开来。<br>秦文冲参加“悦读 · 分享 · 成才”读书沙龙<br>

第39页

034 深圳客 书都 五岁半的冠军,<br>这样被诗词“养大”<br>文 _ 曾岚 图 _ 由受访者提供<br>5-and-a-half-year-old Champion, <br>\"Brought Up\" by Poetry<br>深圳客

第40页

035<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五岁半的冠军<br>看着眼前不过一米高的小不点,我有些不敢相信她就是冠军。或许在大人的<br>固有印象里,五六岁正是胆小怕生的年龄,更别谈参加比赛。但当她和我交谈时,<br>我感到由衷的佩服。<br>“我叫谭粟丰,来自盐田实验幼儿园,今年五岁半,我喜欢诗歌,我从三岁半<br>开始背诗,我背诵的第一首诗是《咏鹅》,它又短又简单而且很有趣。”她条理清<br>晰、表达能力强,丝毫不胆怯,稚嫩脸庞上散发着自信的光芒。<br>谭粟丰与诗词的结缘,或许要追溯到比三岁半更早的时候。<br>在谭粟丰一岁半时,父母就开始亲子阅读,以简单的绘本为主,讲故事的同<br>时一点点指读,教她认字形 ;三岁半时,父母感觉谭粟丰的接受度更高一些,就<br>尝试教她诵读简短的诗歌,为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岁时,谭粟丰已经具备自<br>主阅读的能力,青少版《说岳全传》是她自主阅读的第一本书,这本书让她看到<br>了英雄的模样 ;五岁时,谭粟丰在一次夏令营中学到岳飞的《池州翠微亭》,她爱<br>不释手,来回读、反复读,“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英雄所写的<br>诗,在她小小的心中掀起波澜。<br>与此同时,谭粟丰的父母敏锐地发现她对诗词的喜爱,在夏令营结束后,就<br>给她制定了系统的诗词学习计划——每天早上诵读 1 小时,每天晚上诵读 2 小时,<br>到现在为止,谭粟丰的诗词储备量超 1000 首。<br>“你还记得最难背的诗是哪一首吗?”<br>“最难背的是《韩碑》,因为这一篇的生字很多。”<br>“那你最后是怎么背下来的呀?”<br>“读几十遍、一百遍总能背出来的!”这句很有力量的回答,夹着些许未褪去<br>的奶气,让人心生爱怜。<br>从诗词中得到快乐<br>不夸张地说,谭粟丰是被诗词“养大”的孩子。她通过诗词与世界建立联系,<br>并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br>在“湾区少年诗词大会(第二季)”大赛中,一位五岁半<br>的小朋友让所有人感到意外。作为全场年龄最小的选手,她<br>的表现丝毫不输哥哥姐姐——沉着冷静、反应迅速。她一路<br>过关斩将,从两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季诗词大赛的<br>冠军。<br>

第41页

036 深圳客 书都 当读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狡兔空从弦外落,妖<br>蟆休向眼前生”,她会哈哈大笑 ;当读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br>上九万里”,她会联想到深圳叫鹏城 ;当读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br>的故事,她学会了遇事不要慌张 ;当读到“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br>玉有诗名”,她立志要成为黎六郎一般内怀冰清外涵玉润的少年 ;当<br>读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她充满力量和信心,不<br>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勇敢面对……遇到古诗词的谭粟丰,好似结<br>交了一位跨越时空的老朋友,她跟着老朋友俯瞰大千世界。<br>背诵古诗词,不仅是诗词的积累,也是文化的熏陶和浸润。谭粟<br>丰母亲回忆道 :“有一次背诗,看到白玉蟾的名字,她手舞足蹈,跑<br>过来跟我说‘妈妈我也要叫这个名字’,她觉得非常有文采。”五一期<br>间,父母带她去一个很小众的景点,那里有一个中式连廊,大人都没<br>发现,但她一眼就看到了,并提出要在连廊上拍照留念。可见,大量<br>古诗词的积累,让谭粟丰在最优质的语言中认识了美。她也形成了自<br>己的审美感受——独爱有节奏韵律的文字和中式典雅的事物。<br>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谭粟丰在诗词的海洋里酣畅<br>淋漓地遨游,她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五岳之首看风<br>光,跟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夕阳下晚霞漫天的<br>景色。她喜欢李白的豪放飘逸、陆游的旷达不羁、韩愈的淳朴深刻,<br>她会被诗词里浓浓的家国情怀感染,每当读到《满江红》等作品,她<br>必定要从书桌旁站起来,大声诵读,直抒<br>胸臆……谭粟丰诵读诗词、热爱诗词,而<br>诗词也给她回赠礼物——在她小小的世界<br>里种下无限可能。<br>饱含期盼的幸福底色<br>谭粟丰背诵诗词所用的材料,是店里<br>买不到的。一张张 A4 纸上,有许多红色的<br>标注,字迹工整娟秀,字体比平常要大一<br>些。<br>“每天会提前整理第二天要背的诗词,<br>看起来好像就是复制粘贴,但其实挺费时<br>5-and-a-half-year-old Champion, <br>\"Brought Up\" by Poetry<br>谭粟丰拿下“湾区少年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br>

第42页

037<br>Visiting Shenzhen<br>Book Capital<br>间。”谭粟丰的妈妈说道,“很多古诗词有不同的版本,但比赛有指定的版本,要<br>花时间查文献找资料,再把注音注释一一标注好,要一个多小时。”<br>小树苗前期的成长,离不开树木支撑架的作用。谭粟丰能坚持每天诵读 3 小<br>时,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陪伴。<br>“我不会去帮她做决定”,谭粟丰妈妈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她从不把谭粟<br>丰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而是平等地和她沟通,“我会告诉她,我的生活经验比<br>她丰富,我不能帮她做决定,但会帮她做一些分析,最后她来决定。”如此循循善<br>诱,鼓励谭粟丰主动做选择,不管对错,让她养成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br>当谈到谭粟丰是否有想要放弃的时候,谭粟丰妈妈分享了一个观点——学习<br>需要正向激励。“我会给她买好看的汉服,当她穿着花木兰的衣服背《木兰辞》自<br>是欢喜不已 ;带她去打卡诗中的名山大川,跟着诗词地图去旅行 ;鼓励她报名参<br>赛,感受诗词学习的热度,见识优秀选手的风采……”在父母的激励下,谭粟丰<br>不断催发学习的动力,一次又一次爱上诗词。<br>学习诗词之余,谭粟丰还有篮球课。“我们比较注重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br>阅读,二是运动,这两个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谭粟<br>丰的父母正是如此。他们选择篮球,是希望谭粟丰在对抗性的运动中,强健体魄,<br>增强勇气与信心。当谭粟丰克服拍篮球的困难时,父母会及时鼓励她 :“很好,男<br>孩子能做到的事情你也能做到。” <br>谭粟丰的名字,饱含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盼。谭粟丰的生肖是鸡,粟米是鸡<br>的食物,丰是丰收。“粟丰”,是希望她能够丰衣足食、羽翼丰满、健康成长。<br>父母的陪伴、鼓励与理解,构成了谭粟丰的幸福底色。比赛结束了,她的梦<br>想还在继续,她想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虽然不一定会达<br>成,但我们积极鼓励她。”谭粟丰父母表示,读诗计划还会继续,他们会陪伴谭粟<br>丰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 <br>谭粟丰与妈妈亲子共读 谭粟丰学书法

第43页

封面 书都书都 038 Culture × Technology: <br>Reading the A and B <br>Sides of Nanshan<br>封面 文化 × 科技 :<br>阅读南山 AB 面<br>文 _ 本刊编辑部<br>“全面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br>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 5 月 29 日在深圳调研产业科技融<br>合发展时提出的要求。<br>如何实现是关键。对于这个目标,南山给出的回答是 :<br>文化 × 科技!<br>南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br>一张最直接的成绩单摆在那里 :深圳 4 个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部来自南山。<br>正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进,让南山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产业强区、科技强区和创新高<br>地。随着 2023 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公布,南山以 2039.30 亿元的骄人数字再次遥遥领先。而在<br>此之前的 2022 年,南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 8035.88 亿元,成为广东省首个生产总值超 8000<br>亿的城区。<br>一手科技,一手文化。《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暨赛迪百强区》榜单中,南山区连<br>续 5 年蝉联榜首。5 年跨越 4 个千亿台阶,南山区聚焦“总部研发 + 高端制造”战略,在“实体经<br>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注入文化的力量。<br>随着 5 月 17 日“大疆教父”李泽湘带领的固高科技获批注册上市,南山区已经汇聚了 206 家<br>上市公司(南山区资本市场协会截至 5 月 21 日统计数据)。而在这个数字的背后,更有由超 4300<br>

第44页

Cover<br>039 Book Capital Book Capital<br>Cover<br>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组成的文化科技融合军团。在腾讯、大疆、迈瑞等巨无霸的高光之外,无数单<br>项冠军、隐形冠军在南山全域每一条街巷书写着高质量创新的篇章。<br>从大学城到留仙洞,穿越创新走廊,再经深圳湾到人才公园,从蛇口、赤湾再到见证 1700 年<br>历史巨变的南头古城,我们惊叹无人机产业的惊天一飞,仰望机器人捧回的爱迪生发明奖,遨游无<br>处不在的数字信息世界,远观远洋码头的上天入海,盘点产业巨头的扎堆落户,倾听动画 IP 讲到<br>130 多个国家的中国故事,体会创意与竞技碰撞的潮生活,体验南山书房带来的“奢侈”与宁静,<br>欣赏原创设计描绘的《深圳脚步》……<br>南山一日,未来百年。9 所高校、9 家诺奖科学家实验室、300 多家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73<br>名全职院士、15000 家文化企业和 55 万商事主体,用每万人发明专利 521 件的创新成果,为我们<br>展望南山文化与科技的未来。<br>在南山区八届二次党代会上,深圳市委常委、南山区委书记曾湃表示,当下的南山,特区、湾<br>区、高新区、自贸区、先行示范区、前海合作区等战略机遇交汇叠加。这样的南山,当然各方看<br>好、世界瞩目。<br>“整个南山区就是一个文化科技融合的示范基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胡鹏林副院长点评<br>道,南山的文化 × 科技,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裂变倍增的转变,相互的深度融合不断激发文化<br>产业的智能化创新,用科技创新思维引领创意文化激荡新业态,从而用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硬实力共<br>同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生态链。<br>一个被誉为南山企业“奥斯卡”的 TOP 峰会已经持续 5 年吸引媒体的聚光灯,这是南山科技<br>与文化领头雁的集中亮相。在他们的领航下,一个南山文化与科技的“雁阵形企业梯队”正在逐渐<br>扩大,南山“万亿城区”的高质量新胜景,正在由他们用“文化 × 科技”一笔一笔绘就。<br>本专题由南山区委宣传部与《书都 · 走读深圳》编辑部共同策划。

第45页

封面 书都 040 一条文博道,多少南山宝!<br>文 _ 李晓锋 图 _ 由南山区委宣传部提供<br>Full of Nanshan Treasure The Road of ICIF:<br>封面<br>书都 040

第46页

Cover<br>041 Book Capital<br>南山有宝。<br>过去的人说 :深圳南山有三宝,荔枝、甜桃和鲜蚝。<br>而现在,则有了新的说法 :深圳南山新三宝,文化、科<br>技与自豪。<br>这可不是南山人自说自话,2023 年 3 月 28 日,工信部<br>下属的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3 年赛迪创新百<br>强区研究报告》,在全国创新百强区榜单中,深圳南山位居第<br>一。<br>作为广东省首个生产总值超 8000 亿元的城区,南山用文<br>化与科技开启了一条“宝藏”之路。从硬朗帅气的机器人、无<br>人机,到开心可爱的熊二、顺溜和《孤勇者》……206 家上市<br>企业,1.5 万家文化公司,73 位全职院士,无数的单项冠军和<br>隐形冠军,南山人用自己的自豪,将深圳 4 个国家文化与科<br>技融合示范基地全部定格在了南山。<br>2023 年 6 月开幕的第 19 届中国国际文化交易博览会,致力于文化与科技融合<br>的南山,在深圳全市 64 个分会场中,再次以 10 个分会场的组团强势亮相。在地图<br>上标注 10 个分会场的地点,竟然无意中勾画出一条文博走道——从大学城文化圈出<br>发,经留仙大道到西丽湖文化圈,上沙河西路经过滨海沙河西立交停留超总文化圈,<br>再连接望海路,一路经过后海文化圈、蛇口文化圈、赤湾文化圈,再转上月亮湾大<br>道,直到南头文化圈……我要在这条自作主张的“文博大道”上,开始一场触手可<br>及的“寻宝之旅”。 ❶<br>留仙大道与学苑大道的交叉口,是我们“寻宝之旅”的起点。在这里,与南方<br>科技大学相邻而立的是南山智园。与其说是“智园”,不如说是“宝库”。当然,作<br>为深圳大学城“国际知识创新村”的产物,这里的宝虽然可信手拈来,但由于其科<br>技的专业与神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里的宝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br>2023 年 5 月 17 日,来自南山智园的时代华影带着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 20 米宽<br>4KLED 电影巨幕迎来《速度与激情 10》首映场,将中国产 HeyLED 电影屏技术带向<br>全球,成为第一个实现反向出口海外的中国数字电影放映系统。<br>

第47页

封面 书都 042 化和生物医药上的运用,在国际上填补行业技术空白……<br>在人人离不了手机的今天,一个安全守护者对于我们来说,那就不仅仅是<br>“宝”,简直可以说是“保护神”。来自这里的深信服,就是这样的“神”,在全球拥<br>有 50 多个分支机构,是妥妥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跟它相邻的还有维谛技术,<br>遍布全球的 150 多个网点,为 90% 以上的中国百强客户、70% 以上的世界 500 强<br>客户提供数字关键基础设施的持续服务,它的前身是艾默生网络能源,那是绝对的<br>老牌世界 500 强核心成员。<br>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港微电子学院的相继入驻,也让这里的邻居们倍感<br>亲切。细心的人分析说,当年的硅谷发展史,就是和加州伯克利、斯坦福等世界名<br>校的文化息息相关。今天的大学城颇有点当年的架势。这不,南科大的第二任校长、<br>中国科学院陈十一院士带着他<br>的十沣科技团队开启了扬帆科<br>技的旅程,从南科大的校门走<br>向对面的智园,这是文化与科<br>技共同迈出的重大一步。<br>处于同一片区的 UTCP 大<br>学城创意园聚集区,作为文博<br>会分会场的老面孔,当仁不让<br>地 喊 出“ 学 府 之 地, 创 意 之<br>门”的口号,首创“创意 + 创<br>客+创新+创业”产业孵化<br>链,专注全文化产业生态圈打<br>造。在这个 6 月,这里依托聚<br>The Road of ICIF: <br>Full of Nanshan Treasure<br>一个月前的 4 月 16 日,同样来自南山智园<br>的元化智能宣布,首个国产髋膝一体化骨科手术<br>机器人系统上市。它的创始人,加拿大工程院孟<br>庆虎院士说,刮骨疗伤的华佗字“元化”,以元<br>化为名回国创业,是对中国文化的向往。<br>他们的邻居们同样不甘落后。推出全球第<br>一个智能汽车读码器的道通科技,一举改变了读<br>码卡行业的全球竞争格局 ;被誉为“自动驾驶眼<br>睛”的激光雷达独角兽速腾聚创,在 2022 年全<br>球激光雷达市场格局报告中,以整车合作厂家<br>18 个的成绩高居榜首 ;专注离子液体在植物萃<br>取上应用的萱嘉生物,从军工航天领域转向在日<br>火出圈的大疆天空之城

第48页

Cover<br>043 Book Capital<br>集区中澳平台产业资源基础,迎来更多创业人才的梦想,等待着新一批“宝贝邻<br>居”的入驻。<br>❷<br>从南山智园沿着留仙大道驱车往西,不到 10 公里,便来到了南山科技与文化<br>的另一个集散地。这里原来叫做“留仙洞”,现在则在原来名字的后边加上了“总部<br>基地”四个字。<br>没错了,这里就是火遍网络的“天空之城”所在地。4 月 4 日,2023ArchDaily <br>中国年度建筑大奖揭晓,全球首个高度超过 200 米的非对称悬挂钢结构超高层建<br>筑——大疆天空之城夺得桂冠。天空之城刷新的,不仅仅是深圳的天际线,其背后<br>全球民用无人机 80% 市场份额的占有率,更是刷新了深圳科技和中国制造的世界<br>高度。<br>大疆不是独自在飞行,由超过 150 家企业组成的南山无人机产业链,正在形成<br>“世界无人机之都”的核心区,沿着“无人 +”和“飞机 +”两个方向,打造智能无<br>人系统创新引领区。一是依托无人技术横向拓展无人化新产品,如无人汽车、无人<br>机器人、水下无人艇等。二是依托飞控技术纵向叠加通航载人、动力提升等技术拓<br>展到各类飞行器,如载人飞行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飞行的士等。毫不夸张地<br>说,大疆天空之城用极具文化张力的外表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更用无法撼动<br>的内核实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br>站在留仙大道注视天空之城,仿佛置身于一个“科技豪宅群”:心血管医疗器械<br>研发制造领军企业乐普医疗和它的乐普大厦,以“非洲手机之王”著称的千亿市值<br>Cover<br>远眺西丽大学城<br>

第49页

封面 书都 044 企业传音科技和它的传音大厦,获<br>得爱迪生发明奖的机器人大佬优必<br>选和它的优必选大厦,帮助 20 个<br>国家的客户成为所在国第一品牌的<br>全球优秀移动终端创造者天珑移动<br>和它的天珑大厦,在国内激光电影<br>放映市场占有率超过 60% 的广东<br>科创第一股光峰科技和它的光峰大<br>厦……<br>随便拎出来一个“宝”,都是业内数一数二的王者啊。我们不得不感慨 :“留仙<br>洞”的“仙”已经无法考证,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却让这里实实在在成了创业的<br>“仙境”。<br>与天空之城比邻而居的万科云设计公社,用另一种文化的表达彰显着这里的未<br>来。5 月 13 日,一场“留仙洞十年”的论坛在设计公社品味城市脉搏。作为 2023<br>深圳设计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深圳创造力——设计解决城市治理难题”的展<br>览在这里举行。亲历了留仙洞片区十年规划建设历程的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br>在策展之初选址设计公社,看重的就是这里作为设计产业聚集地对于科技产业的推<br>动,300 多家设计机构入驻这里,是片区创意、研发、制造的重要力量。2023 年 6<br>月,设计公社作为文博会的分会场,再一次迎来文化与科技的碰撞,为留仙洞总部<br>基地发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的发展声音。<br>❸<br>从留仙大道拐上沙河西路,迎接我们的是“总部研发 + 高端制造”10 公里产<br>业带。在路的最北端,一个叫做“百旺信”的高科技产业园坐落在这里,与不远处<br>的留仙洞总部基地相比,不事张扬的它显得有点低调。不熟悉的人完全不知道,这<br>个由旧厂房升级而成的产业园,是南山区“总部研发 + 高端制造”10 公里产业带的<br>重要支撑。大疆、乐普、迈瑞等行业巨头的生产基地都在这里布局,在北京冬奥会<br>开幕式上耀眼亮相的“冰晶五环”就来自这里……不起眼的园区,却是内敛的“宝<br>贝”,以年产值超过 100 亿元的数字,信守着“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发展<br>理念。<br>作为全国首个“工业上楼”示范项目,南山智造(红花岭基地)正在不远处热<br>The Road of ICIF: <br>Full of Nanshan Treasure<br>飞向世界的大疆无人机<br>

第50页

Cover<br>045 Book Capital<br>美丽大沙河的科技创新“星光走廊”<br>火朝天地施工,一个可以想见的“科技 + 制造”基地呼之欲出。<br>沿着沙河西路往南,一路经过鹏城实验室、建设中的香港大学深圳校区,我们<br>来到 10 公里产业带的另一个重要站点——南山智谷。这个集“生产、生活、生态”<br>融合于一体的新兴园区,吸引着着眼于“研发 + 制造”的创造型企业,首批入驻的<br>雷赛智能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br>从当年一家海归创办的“小鸟型”创业企业,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br>雷赛智能在南山走过了 25 年的历程,经过 4 次升级搬迁,最终选择南山智谷,一<br>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它的生产基地就在之前提到不远处的百旺信产业园。在 10 公<br>里产业带上获得“深圳先进制造业智能装备领域拓荒牛”殊荣的雷赛智能,当然是<br>南山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当之无愧的“宝贝”。<br>伴随着沙河西路南下的,是被誉为科技创新“星光走廊”的大沙河生态长廊。<br>“一条大河润南山,水清岸绿天地宽。”随着西丽湖论坛和西丽湖科教城的声名鹊起,<br>大沙河成了科技与文化交融互动的特别使者。5 月 27 日,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高<br>校院所 X9 联盟第二届赛艇联赛在大沙河展开竞技,来自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br>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鹏程实验室、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联盟成<br>员的 300 多位院士、专家和师生,在挥桨逐浪中打造一个崭新的“科技 × 教育 ×<br>体育”深圳 IP。<br>赛艇运动作为世界各国普及度很高的“名校交流语言”,在南山科技创新走廊<br>见证着一场特别的科技与文化的对话。我们不妨期待,若干年后,X9 赛艇联赛总冠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