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化特色嵌入幼儿园课程设置途径

发布时间:2021-12-0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海南文化特色嵌入幼儿园课程设置途径

1.祖国统一思想。 南朝时期,国家动荡,民族矛盾复杂。南朝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高州剌史李迁仕谋反,冼夫 人出兵将其击败。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冯宝(冼夫人丈夫,高凉太守)逝世,岭南烽火遍地,冼 夫人一方面遣亲族一部分迁移海南岛,巩固后方,一方面游说各州,积极帮助陈国统一岭南。传说海南刚 归附冼夫人时,境不安宁,民不聊生,冼夫人决定出兵治乱。有一年春天,冼夫人夫妇率军南下海南,来 到南渡江下游的大沙洲——梁沙坡驻扎下来。她兵分三路,一路由陈大将军统率,向北部沿海地区进军; 一路由女将冼姬率领,向东部沿海地区进军;一路由其夫妇率领,向中部和西南地区进发。三军所到之处, 匪盗闻风归降,百姓欢迎,万民称颂。后来,海南人民为了纪念冼夫人的这次出征,每逢夫人出征的日子 (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海南各地纷纷摹仿夫人当年出军的程序和仪式阅兵,代代相传形成了海南的 “军坡节”习俗,俗称“发军坡”或“闹军坡”。海南各地形成的“军坡节”习俗,每年从农历二月开始 到七月,几乎每镇乡村都有“军坡节”。有些地区尤其是琼北地区的“军坡节”和“公期节”(纪念祖先 的节日... [收起]
[展开]
海南文化特色嵌入幼儿园课程设置途径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海南文化元素嵌入幼儿园课程设置的途径探索 ——以琼崖革命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为例 琼台师范学院党马兊思主义学院 林郁

第2页

一 课程思政的逻辑思考及 其抓手 目录 二 海南文化发展沿革及其 文化特色 三 打造课程思政有效载体

第3页

第一部分 课程思政的逻辑思考及其抓手

第4页

(一)逻辑起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二)核心目标任务——立什么德、树什么人 树立科学三观 ,立社会主义大德,树社会主义合栺人 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

第5页

(三)挖掘课程思政文化元素,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 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 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 集体为主线。

第6页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第8页

(四)重要抓手——以地方特色文化帮助学生树 立崇高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第9页

挖掘文化育人元素,以好敀事贯穿课程设置的始终。

第10页

第二部分 海南文化发展沿革及其文化特色

第11页

琼崖丌穷 孤岛丌孤 ——海南文化特色 (一)自古以来海南文化不中原文化血脉相连、兴衰不共 (二)独特的“军坡”文化 (三)谪居文化光耀琼州 (四)百年老校开启琼崖革命 (五)二十余年红旗丌倒的琼崖革命独树一帜

第12页

(一)自古以来海南文化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连、兴衰与共 至“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岛就开始被纳入中原封建王朝 的统治网络中,原始蒙昧落后的社会形态被打破和逐渐解体,并跨过奴隶制阶段 进入封建社会”。海南岛自被纳入中原封建统治以后,随着被贬谪居于琼的名臣 宦官诸如王义芳、李德裕、苏轼、李刚、李光、赵鼎、胡铨等人物的到来,中原 文化就在海南岛生根发芽。至宋元时期,封建文化在海南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封建文化教育形成规模,孕育了大批文化名人。到明代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一 批诸如丘濬、海瑞等著名人物。清代的早中期也是海南封建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 也出现了一大批有名的人士。最有甚者当属康熙年间,时任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 焦映汉创办琼台书院,成为清代海南唯一的官办书院、清代海南最高学府,是清 代海南封建文化发展缩影和集中体现,引领清代海南文化的发展。

第13页

 元封元年(前110年),在海南设置珠崖郡、儋耳郡,二郡共领十 六县,这是海南岛上郡县设置的开始,标志着海南正式归入中央管 辖。

第14页

(二)独特的“军坡”文化 冼夫人的国家统一、民族融和 和发展经济的思想一直被海南人 民传颂。 虽然没有冼夫人到海南来的史籍记 载,但在海南岛至今一直在流传着冼 夫人的众多传说,全岛有祭祀冼夫人 的庙宇有60余座,一直香火不断。

第15页

•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呾阶级 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期。在推动民 族团结呾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出现一 位杰出女性冼夫人。

第16页

• 冼夫人生活在南朝梁至隋初年间。高凉太守冯宝乊妻。冯宝逝丐 后,岭南各地烽火遍起,冼夫人一面派遣亲族一部分迁居海南岛, 巩固后方,一面劝服人民,帮助陈朝统一岭南。隋朝建立后,她又 率众归附,促成统一。隋文帝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第17页

1.祖国统一思想。 南朝时期,国家动荡,民族矛盾复杂。南朝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高州剌史李迁仕谋反,冼夫 人出兵将其击败。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冯宝(冼夫人丈夫,高凉太守)逝世,岭南烽火遍地,冼 夫人一方面遣亲族一部分迁移海南岛,巩固后方,一方面游说各州,积极帮助陈国统一岭南。传说海南刚 归附冼夫人时,境不安宁,民不聊生,冼夫人决定出兵治乱。有一年春天,冼夫人夫妇率军南下海南,来 到南渡江下游的大沙洲——梁沙坡驻扎下来。她兵分三路,一路由陈大将军统率,向北部沿海地区进军; 一路由女将冼姬率领,向东部沿海地区进军;一路由其夫妇率领,向中部和西南地区进发。三军所到之处, 匪盗闻风归降,百姓欢迎,万民称颂。后来,海南人民为了纪念冼夫人的这次出征,每逢夫人出征的日子 (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海南各地纷纷摹仿夫人当年出军的程序和仪式阅兵,代代相传形成了海南的 “军坡节”习俗,俗称“发军坡”或“闹军坡”。海南各地形成的“军坡节”习俗,每年从农历二月开始 到七月,几乎每镇乡村都有“军坡节”。有些地区尤其是琼北地区的“军坡节”和“公期节”(纪念祖先 的节日)融为一体。“军坡节”规模之广,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长,成为海南从古至今最大的民俗节日, 是海南特有的文化现象。

第18页

2.民族融合和发展经济思想。 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她亲自奏请梁朝在海南建置崖州,恢复海南与封建王朝的直接联系。冼夫 人当时在海南岛统领十县,对黎、汉两族的长期友好和共同开发海南岛做出巨大贡献。传说冼夫人 在驻军琼山新坡时曾帮助当是人民兴修水利,传授牛耕技术。她看到当地土地贫瘠,就教人们种植 番薯、芋头、桑叶等坡地作物,并无偿给人们提供种苗。这里的农民没有辜负她的苦心,在她隋初 来崖州宣谕圣旨第二次驻军梁沙坡时,农民们把丰收的番薯、芋头、桑叶和桔叶摆在大路旁向她报 喜和报谢。夫人谢世后,海南人民不忘其恩德,每年的军坡节期间,都把番薯、芋头、桑叶、桔叶 和韭菜等摆在路旁等待夫人的检阅。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第19页

(三)谪居文化光耀琼州 海南古代属岭南越族的属地,主要由汉人和俚人杂居,经济文化相对较为落后, 称为“蛮夷”之地。由于封建王朝对海南的统治鞭长莫及,因而海南自汉代以来成 为朝廷流放政治犯及其家属之地。自唐代贞观年间开始,就有许多廷犯罪的宦官被 贬谪或流放到海南,其中以唐宋两代为最突出,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著名的有唐 代的王义芳、韦执谊、李德裕;据道光《琼州府志》记载,两宋时期被祀名宦者共 22人,著名的有北宋的苏轼、宋守之、卢多逊、丁谓,南宋的李刚、李光、赵鼎、 胡铨等人。在众多谪琼宦官中最著名的当属苏轼,他谪居海南三年零四个月,兴文 办学,造就了海南第一位举人姜唐佐,开创了海南人科考进士及第的先河,是中原 文化在海南繁荣发展的集大成者。

第20页

到了唐代,海南已成为贬官贬谪流 放地的热点。据初步统计见诸史籍 的有杨炎、李德裕、韦执宜等60多 人,上至宰相,下至各级官吏。这 些贬官到来,带来了中原文化,让 南蛮之地尽快接纳中原文化的陶冶 ,逐步改变了岛上的经济面貌和文 化状态。 五公祠李德裕像

第21页

海南办学第一人——王义芳 唐代泗州涟水(今江苏涟水)人。唐初举明经,被任为晋王府 参军。他与张亮是好友,贞观末张亮加犯事抵罪,因牵连被贬为 儋州吉安丞。吉安是汉黎杂居之地,尚未开化,因此,王义芳召 集地方首领商议,招收黎族子弟实施文化教育。据《新唐书》卷 一百一十二《王义芳传》中记载其教学内容,‚为开陈经书,行 释莫礼,清歌吹龠(yuè),登降跽(jì)立,人人悦顺‛。可见 其教学内容包括儒学、封建礼教和音乐等。王义芳此举开辟了海 南历史上学校教育的先河,是在海南系统传授中原文化的第一人, 对以后海南文化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22页

• 在对海南的开发上,宋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宋代有三次兴 学: • 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 • 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 • 在文化方面,黎族的汉化不断加深。大量移民进入海南。汉文化 以极强的优势,与当地的黎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 在生产发展方面,海南已逐渐改变蛮荒状态,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第23页

宋代海南贬官文化初步形成。这些贬官既把中原文化直接 带到了海南,同时本人也在海南的生活环境中被海南风俗感 染,在不经意间充当了中原与海南文化交流的使者与媒介。

第24页

五公祠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祠内祭祀着五位唐宋年间 被贬海南的名臣。他们是: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

第25页

• 在北宋时期,影响海南文化最深远的人物是苏轼。 绍圣四年(1097年),时年62岁的 苏轼被贬至海南岛。苏轼把儋州当成了 自己的第二故乡,用尽心力经营。苏轼 写道“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在 海南的3年间,他向当地老百姓学习栽种、 酿酒、作墨,过着自种自食的田园生活; 他与各地朋友相互唱和,写下大量诗文。

第26页

• 他在儋州兴办学堂,创建载酒堂 (东坡书院前身)讲学,许多人不 远千里来求学。他的学生姜唐佐成 为海南第一个举人。

第27页

宋朝科举,录取人数很多,但是 海南一直无人中举。当地人姜唐佐, 跟随苏轼学习六个月,苏轼对他很 看重。苏轼离开海南,给他的扇子 上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 合破天荒。”后来果然中举。

第28页

可惜的是,苏轼于1101年在归途 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 中去世了。崇宁二年(1103年), 姜唐佐在汝阳遇到了苏辙。苏辙信 (宋 )苏轼 苏辙 守承诺,替哥哥补全了赠诗。苏东 坡推动了海南文明进程,是泽被海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南的一代宗师。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第29页

苏东坡谪琼于儋州之始,生活窘迫,他在《寄程儒书》中道 出“六无”,即“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 炭、夏无寒泉”。伤感之时常曰:“何时得出此岛耶?”不久, 苏东坡得到当地黎汉人民的支持迅速摆脱了困境,他与黎汉人民 打成一片,精神上得到了慰藉,并对儋州这块蛮荒之地产生深厚 的感情。他在《吾谪海南》中有云:“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 里真吾乡”。苏东坡在儋州精神上重获新生,便以传扬文教以报 答儋州的黎汉人民。他与昌化军使张中和儋州秀才黎子云等人醵 钱做屋,名为“载酒堂”,开始纳徒授学。“载酒堂”成为苏东 坡讲学和与文会的地方。儋州的读书人黎子云兄弟、符林、王霄 等人和远在百里之外的姜唐佐、吴子野等人都慕名访学。

第30页

‚儋州地区是著名的‘歌海’、‘歌乡’,民歌活动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相 传苏东坡在谪居儋州时,就常常听到‘夷声彻夜不息’‛。苏东坡写给他儿子苏迈、苏 迨的诗中有云:‚蛮唱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相传在一次,苏东坡看见一位农妇给在 田间劳作的丈夫送饭,便脱口吟道:‚头发逢松口乌乌,天天送饭予丈夫。‛不料该农 妇不假思索地歌答曰:‚是非皆因多开口,记得君王贬你无。‛苏东坡听了为之一震。 苏东坡为儋州的民歌所深深吸引,并着手收集和和创作民歌。有一首名为《鹧鸪鸡》的 民谣,歌曰:‚鹧鸪鸡,鹧鸪鸡,你在山中莫乱啼,多言多语遭弓箭,无言无语丈夫 离。‛该诗描写的恰似苏东坡被贬谪琼的真实写照,相传是苏东坡从民间收集而来,并 在民间广为流唱,流传至今。

第31页

1.苏东坡谪琼多贡献的原因: (1)豁达——“一蓑烟雨任平生” (2)对海南的热爱和炽热的爱民情怀 (3)对民歌的喜爱 (4)语言相通,心灵相通——军话、民歌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丏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第32页

2.苏东坡谪琼办学的成效 (1)兴扬文教薪火相传 苏东坡遇赦离琼三年后,即在崇宁二年(1103年),其学生姜唐佐考中举人,成为海南第一名举 人,开辟了海南登科举的历史。苏东坡离琼以后,其弟子在海南西部地区也创办的一些学校,例如 其弟子儋州人王霄在零春都办起私学“零都馆”。由于教化兴起,入学读书已成风气,汉族地区, “士有不肄于学宫者,则乡人笑之矣”。南宋名臣胡铨谪居海南18年之久,在谪居吉安军期间, “天天训传经书,黎酋闻之,遣子入学”(光绪《崖州志》)。在宋代黎人子弟也入学接受文化教 育。有史记载,宋代海南破天荒出现了14名进士和43名举人。清光绪年间,儋州进士王云清、举人 唐丙章曾在东坡书院掌教授徒,可谓书香不断。 (2)成方言促民歌的中流砥柱 由于苏东坡的兴学,在儋州地区乃至海南西部地区受苏东坡四川方言的影响及其弟子的长期传播, 形成了海南西部地区的一种带川音的方言——军话。 “儋州地区是著名的‘歌海’、‘歌乡’,民歌活动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相传苏东坡在 谪居儋州时,就常常听到‘夷声彻夜不息’” 苏东坡写给他儿子苏迈、苏迨的诗中有云:“蛮唱 与黎歌,余音犹沓沓”。

第33页

• 在海南,民间流传着一段黎、汉两 族交往的佳话。传说在宋末元初,松 江人黄道婆流落到海南崖州,在这里 居住四十年,学习纺织黎锦,返回大 陆后将黎族织锦方法加以革新传播到 各地,对松江一带的纺织业做出杰出 贡献。黄道婆成为沟通黎、汉两族文 化的使者。

第34页

• 明代海南文化兴盛,达到封建时代最高峰。海南明代考中科举人数 为历史最高。进士63人,中举人者594人。涌现出一批文化名人。如 丘濬、王弘诲、王佐、邢宥、钟芳、海瑞、唐胄等。 唐胄 王佐画像

第35页

• 丘濬、海瑞被称为“海南双璧”誉满天下,光耀古今。

第36页

丘濬(1421——1495),字仲深,号深庵,别号琼台,琼山县府 城西厢下田村(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金华村)人。丘濬是明 代海南人治学为官的典范,是海南人的骄傲。 先后出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官至户 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著有《朱子学的》、《大学衍义补》、《世 史正纲》等著作。他是明中叶著名理学家、经济学家、史学家、教育 家、文学家,号称“中兴贤辅”“当代通儒”。

第37页

•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明朝琼州府琼山县(今海南 省海口市)人,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 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被后世誉为“南海青天”。在《明史·海瑞 传》中有盖棺定论:“海瑞秉刚劲之性,憨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 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

第38页

• 明亡清兴,清初海南岛的行政建置基本上沿用明代制度。清朝前 期,“分巡雷琼兵备道”(简称“雷琼道”)既是广东省提刑按察使司的派 出机构,又是海南岛最高监察机构,清中叶后,由于其长官雷琼道 道员品级超过琼州府知府,遂逐渐成为海南岛最高监察兼行政机构。

第39页

(四)百年老校开启琼崖革命

第40页

• 比较明代,清代海南教育的发展更突出。尤其是书院的创建,古代 书院在海南共有76间。其中琼山县25间,儋州8间,澄迈县6间,临高6间, 文昌4间,崖州4间,定安2间,乐会2间,万州、会同、陵水、昌化各1间。 其中琼台书院是唯一的官办书院。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办学质量更高。 比较知名的琼台书院、雁峰书院、苏泉书院等。尤其是琼台书院。

第41页

琼台书院,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钦命广东分巡雷琼兵 备道焦映汉,于琼山府城丁字街创办。是一所典型的官办书院,也是清 代至民国海南历史上的最高学府,是海南教育史的缩影。

第42页

“琼台”名称的来历 1.志其地——“琼台”是海南的古称,琼州府的别称。 2.志其人——丘濬的别号“琼台”

第43页

无负海山之灵而文章气 节与丘海其人辉映后先 ——焦映汉《创建琼台书院碑记》 不辜负海山钟灵的养育, 文章与气节可与丘文庄、海忠介 辉映后先,美誉今古。 • 丘濬、海瑞被称为“海南双璧”誉满天下,光耀古今。

第44页

《琼台诗文会稿》中记载的:当时 五指山 书肆有好书,丘濬很想买,但自己手头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 的钱却不及书价的十分之一,只好每日 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 都去翻读,爱不释手,把书中最重要的 雨霁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 部分都熟记于心。后来他试探着出了个 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低价,想店主把《汉书》低价卖给他, 说:“如此价即买,否则余也熟记矣。” 店主不信,以为丘濬夸口,笑着说: “宁有此事?果若所云,余愿奉赠。” 他取出《汉书》随便指里面页数考丘濬, 不料丘濬背诵入流、不漏一字。店主大 为惊讶,当即将《汉书》赠送给丘濬。 从此,丘濬“神童”之名大扬。《琼台 诗文会稿》是丘濬的代表作品之一,这 个故事当是真实发生的。这里既塑造了 一位机智聪慧的少年,更把丘濬勤奋好 学的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45页

五指山 丘濬 五峰如指翠相连, 撑起炎荒半壁天。 夜盥银河摘星斗, 朝探碧落弄云烟。 雨余玉笋空中现, 月出明珠掌上悬。 岂是巨灵伸一臂, 遥从海外数中原。

第46页

历史沿革 琼台书院 琼州府中 琼崖中 琼崖中学 广东省立 学埻 学埻 1912年 第六师范 1705年 1902年 1906年 学校 1920年 省立琼崖 广东琼 海南师范 海南琼台 台师范 学校 师范学校 师范学校 学校 1974年 1988年 1935年 1951年 琼台师范 2004年 高等与科 2016年 琼台师范 学院 学校

第47页

(五)琼崖革命独树一帜(孤、韧、女性、木船)

第48页

• 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两 广总督岑春煊奏请,将原属于琼州 府的崖州升为直隶州,并将万州降 为万县,与感恩、昌化、陵水等四 县均归属崖州管辖;同年,改雷琼 道为琼崖道,治所在府城,辖琼州 府和崖州直隶州。 台湾学者黄清琦绘制的一九O五年海南行政建制 地图

第49页

1926年6月,中国共产党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海口市竹林村邱宅 (今海口市龙华区解放西路竹林里131号)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王文 明、罗文淹、冯平、许侠夫、周逸、何德裕、李爱春、黄昌炜、陈三华 (女)、陈垂斌、罗汉等,代表党员240多人;中共广东区委特派员杨善 集出席会议并作指导。会议由王文明主持,杨善集传达中共第四次全国代 表大会精神和广东区委的指示。大会分析了全国和琼崖的革命形势,讨论 了琼崖党组织的主要任务,通过了关于职工运动、农民运动、政治工作、 军事工作等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琼崖地方委员会。至此,琼崖革 命有了主心骨。

第50页

• 为了配合秋收起义,1927年9月 杨善集领导发动椰子寨战斗,打 响全琼总暴动的第一枪,杨善集 在椰子寨战斗中光荣牺牲,年仅 27岁。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