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经济参考》2022.01

发布时间:2022-4-2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石油经济参考》2022.01

01 PAGE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2022年《石油经济参考》将以全新面貌伴随您在油田改革发展新征程上谱写油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助力您再立新功、再创佳绩。2021年是胜利油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油田发现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为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注入强大动力。这一年,油田统筹推进高效勘探效益开发,持续深化改革管理创新,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这一年,经研院全面落实油田部署,顺应改革发展大势,遵循科学研究规律,把握发展前沿趋势,突出服务决策、经营创效主题主线,奋力作为、勇毅前行,做优核心业务、拓展主营业务、回归研究正道,全面开启改革发展新征程;这一年,《石油经济参考》坚持精准选题、冷热结合、适度超前办刊原则,以聚焦油田主责主业,洞见油企战略动向,侧重产业转型升级,拓宽经营管理思维为编审着力点,发挥了良好的决策参考作用,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从1998年《石油经济参考》问世至今,“为油田领导和经营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始终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二十余年来,对这本读物提及最多的是油田历任领导。在他们的工作案台前、在他们的学习书... [收起]
[展开]
《石油经济参考》2022.01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01 PAGE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2022年《石油经济参考》将以全新面貌伴随您在油田改革发

展新征程上谱写油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助力您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2021年是胜利油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油田发现60周年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为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注入强大动力。

这一年,油田统筹推进高效勘探效益开发,持续深化改革管理创新,党的建设全面

加强,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这一年,经研院全面落实油田部署,顺应改

革发展大势,遵循科学研究规律,把握发展前沿趋势,突出服务决策、经营创效主

题主线,奋力作为、勇毅前行,做优核心业务、拓展主营业务、回归研究正道,全

面开启改革发展新征程;这一年,《石油经济参考》坚持精准选题、冷热结合、适

度超前办刊原则,以聚焦油田主责主业,洞见油企战略动向,侧重产业转型升级,

拓宽经营管理思维为编审着力点,发挥了良好的决策参考作用,影响力和美誉度持

续提升。

从1998年《石油经济参考》问世至今,“为油田领导和经营管理者提供有价值

的决策参考”始终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二十余年来,对这本读物提及最多的是油田

历任领导。在他们的工作案台前、在他们的学习书架上、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中,不

时能看到它的影子。在传播环境日益变化的今天,每当我们思索下一步往何处去的

时候,常常发现答案就埋藏在致力于成为油田领导的“智囊团、参谋部、思想库”

的那份执着坚守里,埋藏在坚定不移助力油田高质量发展的那份初心里。

时光不恋过往,历史开始落笔新的一页。于变局中开新局,新局又从何而来?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精准回答出这个

时代命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新局从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提升石油保障能

力中来;新局从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变革中来;新局从持续降

能减损控耗减排的绿色低碳转型中来;新局从“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打造

技术先导型企业科技创新中来。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最可贵的坚持是历经磨难后的初心不改,

更是永不言弃的负重前行!珍视过往历程,憧憬未来征程,唯有奋斗,才能带领我们

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让我们以奋斗姿态奔跑,与奋进中国同行,踔厉奋发、笃行不

怠、携手共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刊编审组

除夕写于如意街四号

第4页

PAGE 02

总书记三次考察

能源企业释放明

确信号

P09

P27

目 录 CONTENTS

思想库

解决复杂问题 要用系统思维

高端访谈

32 油气大势与“双碳”目标

  —访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

观察借鉴

35 新形势下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特点和战略举措分析

39 关于国际石油公司能源转型和碳资产管理的思考

本期特稿

04 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日益迫切

特别关注

09 总书记三次考察能源企业释放明确信号

12 油气产量储量快速增长 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

  —中国油气行业2021年回顾及2022年展望

20 石油市场逐步复苏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

  —全球油气行业2021年回顾及2022年展望

卷首语

第5页

03 PAGE

P44

P78

封二 谱写胜利油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封三 中国主要油田2021年油气产量排行

编委会主任:王振华

副主任:臧国富

编委会成员:

卫永刚 陈晓军 王俊杰 郑德鹏

唐志冬 辛 洁 赵 琦 夏周君

本期策划:王振华 臧国富

本期主持:臧国富

本期执行:赵 琦 夏周君

本期校对:夏周君

联系电话

(0546)8718577

E-mail

xiazhoujun.slyt@sinopec.com

主 页

http://www.slof.com/sites/jjkfyjy

主办单位

胜利油田经济开发研究院

地址

山东东营西四路如意街4号

印刷日期

2022年2月2日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1998年创办 总第286期

前瞻洞察

探索实践

47 中国石化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方向

57 中国石化低渗透油藏CO2驱油实践与认识

政策信息

64 2021年能源政策盘点及2022年政策前瞻

管理新语

68 谁是数字化转型的“拦路虎”?

数字石油

71 油气田企业能效数据融合研究与实践

智库声音

新能源 新技术 新经济

84 能源央企新能源争霸赛再升级

85 全球石油科技进展(2021)

90 我国石油科技进展(2021)

94 中国主要油田油气产量排行

波士顿咨询公司:

页岩油气盈利的五个阶段

“双碳”战略纠偏:

坚守能源安全底线,先立后破

第6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04

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日益迫切

文 张 抗 张立勤

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主

流社会的共识,世界和我国能源结

构将在未来 30-40 年内出现颠覆性

变化,从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变为以

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因此,要在大

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的同时,逐步缩

减化石能源消费的份额和数量。因

此,一些观点提出了“绿色金融”

的概念,不仅提出大幅缩减对化石

能源的投资,还要求金融机构不再

贷款,导致煤炭、石油是“夕阳产

业”等论调出现。但需要注意的是,

能源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

经过一个渐变的历史过程。

实现《巴黎协定》的路径主要

有两条:节能增效以尽可能少的能

源消耗满足人类发展需求;改变能

源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变为

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即能源转型。

我国能源转型的路径必须立足

国情、符合国情,从能源结构的现

实情况出发探究。受生产力发展程

度制约,能源结构从柴薪时代进入

化石能源时代,再进入以可再生能

源为主的非化石能源时代,其中化

石能源时代又分为煤炭时期、石油

时期、天然气时期。有数据显示,

2020 年,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

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占比分

别为 56.5%、19.6%、8.2%,水电、

核电和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新

能源占比分别为 8.1%、2.2%、5.4%,

表明我国处在化石能源时代的煤

炭时期。相比之下,西北欧一些发

达国家已进入天然气时期。一般来

说,时期和时代的更替只能加速而

难以跨越。

在能源转型中,化石能源将从

主要作为能源燃料变为主要作为

碳基化工原材料,生产出种类更

多、价值更高且目前多需大量进口

的高端产品;在油气下游,从目前

的炼油、化工“二八开”变为“八二

开”;煤化工、油气化工的占比情

况取决于节能环保、降本增效的实

际效果。

化石能源承担为非化石能源

调峰补缺的重任。作为非化石能

01 能源转型需要油气支撑

第7页

本期特稿

2022.01

05 PAGE

2018 年 分 别 为 13.5% 和 14.1%,

2020 年为 13.0%。这两组数据均反

映了新增石油储量劣质化。

总体来说,近年来新增石油

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与该年产量的比

值(储量补充系数)整体小于 1,

仅 2011 年和 2012 年略大于 1。石

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呈减少趋势,

2016-2018 年,新增石油经济可采

储量均值为 1.30×108 吨,平均产

量为 1.79×108 吨, 储量替换率仅

为 0.73。2019 年、2020 年 新 增 经

济可采储量分别为 1.3×108 吨、

1.69×108 吨, 原 油 产 量 分 别 为

1.89×108 吨、1.8×108 吨;2019 年、

2020 年储量补充系数分别为 0.65、

0.89。若考虑到年新增石油经济可

采储量实际上有所夸大,那么储量

补充系数小于 1的情况将更加突出。

形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在

于,经过长期勘探开发的老油气区

新增有经济效益储量的难度增大,

可供经济开发的石油“入不敷出”。

因此,亟需新区、新领域的战略接

替,获得更多明显的经济效益储量,

保障石油产量稳定或增加。

石油产业链最上游是勘探。

在经历漫长曲折的探寻并投入不

源主力的风电、光伏发电、水电

受气候影响明显,且难以准确预

测,从而形成不规则的峰谷差,

再叠加其他负面因素时易造成影

响较大的供应危机。而且,非化

石能源占比增大时,为保障安全

稳定供应所需的调峰补缺等辅助

服务呈指数级增大。其中,气电、

油电有较大的灵活性,但价格较

高,并已承担较重的保供压力;

煤电价格较低,但启动、关停不

够灵话。无论由谁承担调峰补缺

的重任,付出的经济代价都应由

非化石能源承担并计入经济运行

成本。

全球流行的油气储量—产量年

报中首先被列出的是各国家 / 公司

的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并统称为储

量,被看作是实际存在的资产,也

是评估今后油气储量和产量走势的

较可靠依据。我国油气上游以储量、

产量为核心的一系列基本数据反映

在每年的《全国油气矿产储量通报》

(下称《储量通报》)中,其基础

是地质储量,即允许有 30% 误差

的探明地下油气蕴藏量,并以其为

基本参数对社会公布。同时,在供

内部使用的报表中,以标定或预测

的采收率 × 探明地质储量得到可

采储量。

分析《储量通报》相关数据

可 以 发 现, 近 10 年 来, 我 国 石

油勘探年新增石油地质储量相当

大,年均值大于 10×108 吨,其中

2012  年为 15.22×108 吨。由于这

是对外公布石油勘探业绩时的首要

(往往是唯一)数字,可能使业外

人士对勘探形势产生误解,即“近

年来的石油储量持续高位增长”,

却并未关注其中存在的问题。

其 实, 近 10 年 我 国 新 增 石

油探明地质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

均呈总体变小的趋势。如新增原

油探明地质储量前 5 年年均增储

12.12×108 吨,最大值为 2012 年

的 15.22×108 吨;后 5 年年均增储

10.28×108 吨,最大值为 2020 年

的 13.0×108 吨,主要原因是勘探

难度增大,反映了勘探投入不足和

国际油价变化的影响。

同时,根据《储量通报》给

出的原油累计技术可采储量计算采

收率(即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2010 年 和 2011 年 分 别 为 28.6%

和 28.5%,2018 年和 2019 年分别

为 26.4% 和 26.1%(2019 年的经济

可采储量为前两年的采收率得出的

推算值)。笔者根据新增石油探明

经济可采储量计算采收率,2010 年

和 2011 年皆为 16.5%,2017 年和

03 石油经济可采储量有限

02 可供经济开发的石油

“入不敷出”

第8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06

储 产 比,2010 年 为 12.1,2018

年为 14.5,笔者推算 2019 年为

13.3。当按要求将未开发的剩余

经济可采储量减计时,储产比将

大幅降低,笔者以此方法计算,

2010 年 的 储 产 比 为 7.70,2018

年为 7.73。因此,许多研究者在

讨论储产比时,将按《储量通报》

计算的值称为“表观储产比”,

以示与真实储产比的区别。因此,

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临界储产

比”概念,表示当储产比低于某

阈值时,该国家 / 油气区生产可

能出现快速递减转折。在条件较

好的国家 / 油气区,“临界储产比”

可选 10;在油气投资和设备难以

到位及油气勘探条件困难的国家

/ 油气区可选 15,目前我国属于

前一种情况。

根据我国相关规范,常规天然

气包括气层气和溶解气。溶解气的

赋存和产出与原油有关且在天然

气总产量中占比较低(2019 年占

天然气产量的 6.3%),在油田开

发初期常因利用条件不充分导致

部分溶解气被放空烧掉。因此,笔

者仅以气层气为对象讨论天然气

菲的资金探明油气田后,持有者

往往要尽快开发,获得收益以偿

还 / 补偿前期大量的勘探投入,并

获得继续发展的资金。一般情况

下,持有者会迅速建设产能、完

善外输设施,用不长的时间开发

全部已探明储量,力求尽快提高

产量。只有在油气市场供需基本

平衡,特别是供大于需且新开发

油气的市场价难以与已开发的油

气田竞争时,才会将批量探明储

量长期搁置、不予动用。中东和

俄罗斯许多大油气田就出现过类

似情况。

相 比 之 下, 我 国 相 当 数 量

石油探明储量长期未开发(动

用)的情况特殊,至少从 21 世

纪初就显示出原油累计未开发储

量及其占比增高的趋势。2010-

2018 年,原油累计未开发地质储

量 由 73.6 亿 吨 增 至 92.9 亿 吨,

增长 62.2%,占比由 23.7% 增至

24.4%;原油经济可采储量的未开

发储量由 8.4 亿吨增至 11.9 亿吨,

增长 42.7%,占比由 10.9% 增至

11.9%。2020 年经济可采储量的

未开发储量达 12.9 亿吨,占比增

至 13.2%。

我国石油发展的主要矛盾是

产量不足、长期需要进口,目前

石油进口依存度增至 74%。在复

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保障能源

安全的问题再次摆在我国面前。

对此,我国持续进行已探明油气

储量的开发和未开发储量的有效

动用。在这种情况下,储量表上

却仍有未开发的近百亿吨地质储

量、10 余亿吨经济可采储量,且

近 10 年油气未开发储量占各自储

量的比例呈增势,唯一能说得通

的原因是,相当数量的“经济可

采储量”实际上不能实现有经济

效益的开采。这种实际不可采的

储量既表现在长期存在的未开发

储量中,也多隐藏在剩余的经济

可采储量中。笔者根据储量表上

的数据计算了 10 余年来石油未开

发经济可采储量占全部经济可采

储量的比例为 10%-12%。

回顾历史,上述情况主要源于

计划经济体制下勘探与开发的条块

分割。勘探强调认识地下的油气赋

存,并以探明的地质储量作为业绩

奖惩的标准。即使评价储量的经济

性,对成本和价格等关键参数的估

算也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导致

油气经济可采储量失真。随着能源

加快转型,国际石油产量峰值过后,

总需求量将明显趋低,将使得国际

油价趋低,进而提高石油经济可采

的门槛。

在油气系统报表中,储产比

指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产量的比

值,即在二者都不变的情况下研

究油气在理论上还能开采多少

年。根据《储量通报》计算石油

04 天然气储量产量增长

趋于平缓

第9页

本期特稿

2022.01

07 PAGE

年均增长率为 4.9%。由此可见,

天然气仍处在储量产量增长曲线

平台期前半部,但增长势头趋于

平缓。

同时,近年来,气层气各类

未开发储量占比略有增加。其中,

2010-2018 年,未开发经济可采

储量占比为 10.9%-12.7%,总体

呈渐增趋势;2020 年达 34.5%,

未来近中期仍将延续这一趋势。

2010-2014 年 4 年间气层气产量

年均增长率为 12.4%;由于 2015

年和 2016 年气层气产量下降,

2014-2019 年 5 年间年均增长率仅

为 3.8%,气层气产量由快速上升

转入平缓增长。近年来气层气储

产比约 30。

无论从产量变化趋势还是储产

比来看,气层气均处于增长阶段,

尚未转入下降拐点。

页岩气勘探开发被列入独立

矿种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

度快。《储量通报》在 2014 年首

次列出页岩气储量,其经济可采

储量为 135×108 立方米,当年产

量 仅 为 11×108 立 方 米。2018 年

的经济可采储量为 1313×108 立

的形势变化。

近年来,新增天然气探明储

量处于缓慢上升中。2010-2018年,

新增天然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年

均增长率为 5.3%,虽与 21  世纪

初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相比明显

减慢,但与石油开始下降相比具

有趋势性差异。根据《储量通报》

气层气累计技术可采储量计算采

收率,21 世纪初多在 60% 以上,

此后降至 60% 以下,如 2010 年和

2011 年分别为 58.2% 和 57.5%,

2018 年 和 2019 年 分 别 为 46.0%

和 47.5%,主要由新增天然气储

量的品质变差所致。总体来看,

新增天然气储量质量处于中等水

平。

近年来,新增气层气探明经

济可采储量明显大于年产量,即

储量补充系数大于 1,如 2010 年、

2015 年、2018 年、2020 年分别

为 2.43、1.67、2.22、2.49。 一

般情况下,天然气储量补充系数

高于石油,这与其开发相对滞后

有关。天然气开发要求有完备的

产能建设、管输、储库和下游使

用系统。这使得 2020 年天然气

剩余可采经济储量达 2010 年的

1.64 倍。

与储量变化相呼应的,是近

年来天然气产量增长有变缓趋势。

2010-2013 年,天然气产量年均

增长率为 7.3%;2014-2020 年,

方米,当年产量为 109×108 立方

米。4 年间经济可采储量年均增

长率为 76.6%, 产量年均增长率

达 77.8%。2020 年页岩气产量达

200.55×108 立方米(占全部天然

气年产量的 10.7%)。显然,页岩

气起步良好,储量产量均快速增

长,在全部天然气增长中占据相

当大比例。但同时,需注意页岩

气的生产特点:

页岩气产量变化曲线呈 L 形。

单井投产最初 3、4 年高产后快速

下降,再转为长期低产并平缓下降,

即使后期采取增产措施也不能改变

这一基本特点。

页岩气生产采用多平台丛式

井密集排列的工厂式开发,可较

快完成全部可采储量面积覆盖。

此后,虽可通过二次压裂等技术

提高采收率,但产量仍将明显

下 降。 截 至 2020 年, 页 岩 气 大

规模开发仅 5 年,但开发面积达

40%,而已开发 50 余年的气层气

开发面积为 65%,可见其开发程

度较高。目前页岩气储量、产量

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东南部埋深

小于 4000 米的五峰—龙马溪组底

部。如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使

页岩气产区在平面上、埋深上、

层系上有所拓展,待现有产区的

初期高产期过后,产量将大幅递

减,将致使页岩气难以获得持续

发展。

05 页岩气增长突出但后劲

不足

第10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08

我国煤层气被列为独立矿种

开发较早。由于我国煤炭储产量

高,因此曾对煤层气远景寄予厚

望。广义地说,煤层气产量包括

从地面钻井达到煤层开发的气量

和从煤矿矿井巷道中抽采的气量

(瓦斯)。但各地在后者开采和

利用的统计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别,

难以统一计量,特别是其利用率

低,因此尚未被计入《储量通报》。

近年来,煤层气有以下情况值得

关注:

新增地质储量变化大。2001-

2008 年, 储 量 增 长 几 乎 停 滞;

2009-2010 年快速增加,2010 年突

增 至 1115×108 立 方 米 ;2011 年

后急剧下降,2019 年新增地质储

量仅为 64×108 立方米。年新增煤

层气经济可采储量呈同样趋势。造

成对中起伏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体

制变化和投资不足。

煤层气未开发储量占比高。

2010 年占比达 99.4%,2018-2020

年达 80% 左右。开发实践表明,

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储量计算标准不符实际、储量审批

标准过宽。

近年来煤层气产量增速明显

下降。根据《储量通报》相关数

据计算,2010-2015 年,煤层气

产量年均增长率为 38.9%。这使

得煤层气产量连续 3 个五年计划

没 有 达 到 预 定 指 标,2019 年 煤

层气产量仅占全国天然气产量的

2.3%。

目前煤层气储量、产量的类

型构成与资源量研究成果之间存

在明显矛盾。根据资源量计算,

我国高、中、低煤阶的煤层气占

比基本“三分”,其中高煤阶煤

层气占总量的 29.7%,目前已探

明储量的 96%、产量的 88% 集

中在高煤阶;资源量中埋深 1000

米以下的煤层气占比为 38.5%,

我国煤层气储量的 97%、产量

的 94% 集中在该区域。这说明我

国煤层气资源量估算存在较大问

题,应重新评价我国煤层气的资

源潜力。

尽管我国许多盆地、地区都进

行了煤层气普查和勘探,但目前在

国家补贴下可以进行经济开发的地

区仅集中在沁水盆地中南部和鄂尔

多斯盆地东缘,两区的煤层气产量

分别为 64.8% 和 31.0%。因此,要

实现煤层气快速持续发展,需强化

基础研究和完善系列技术,在管理

上打通煤系致密气和煤层气的勘探

开发界限。

如前所述,我国常规和非常

规天然气发展均处于上升期,但

不同程度存在发展速度趋缓和可

持续发展前景不明确的问题,需

认真对待。

我国的油气供需形势表明,石

油的经济可采储量和产量难以保

障其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同时天

然气上升趋缓,这与近中期能源转

型的实际需求存在矛盾。而且,我

国在相当低的石油、天然气占比情

况下仍有较高的进口依存度。目前

石油对外依存度达 74%、天然气

对外依存度达 43%,且近中期仍

将上升。

我国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

端在自己手里”“把油桶提在自

己手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且不说近中期大幅甚至完全实现

“电代油”“氢代油”的经济可行性,

仅不断增长的油气进口依存度就

是明显短板。因此,针对我国的

国情,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和发展质量,要求近中期仍需加

强油气勘探开发,不仅要在老油

气田继续提高采收率、开发未动

用储量,更要及时完成油气新区、

新领域的新一轮勘探战略,进而

实现油气产量持续增长。□

(摘自《中国能源报》)

06 需重新评价煤层气的

资源潜力

第11页

总书记三次考察能源企业释放明确信号

1 月 27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考察调研。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

总书记地方考察期间第三次调研能源企业。2021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时来到

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了解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建设运行情况;2021 年 10 月,

在山东东营考察时来到胜利油田,登上钻井平台,察看作业情况,看望慰问石油工人。

习近平总书记接连调研能源企业,折射出对能源问题的高度重视。

这释放哪些重要信号?

春节将至,北方正处于寒冬,正

是供暖保障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要“多措并举加强供需调节,

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大企业特别

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强化民

生用能供给保障责任,确保人民群众

安全温暖过冬”。

供电供热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和社会稳定大局,是

关系民生的大事。去年三季度,我国煤炭和电力供需

一度紧张,个别地区甚至短时间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

有关部门果断出手、密集部署,从煤炭供应、市

场监管到推动电价市场化改革,出台一系列措施,促

使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电力和煤炭供应趋于缓解,

有力支撑了工业生产、确保民生需求。

当前我国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

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三重压力。今年一季度还要应对去年经济增速基数较

1 保供是硬杠杠

特别关注

2022.01

09 PAGE

第12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10

高等复杂情况,经济发展面临压力,

确保能源供应和价格平稳,尤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际能源市场

大幅震荡,国际天然气价格飙涨,原油

价格持续攀升。受此影响,国内煤炭现

货、期货价格也出现过快上涨。在这个

时刻,确保我国能源供应平稳有序,对

于守牢群众温暖过冬和民生用能底线,

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能需求,

意义十分重大。

山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让

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但

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等不得,

也急不得。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接连对如何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问题发

表重要讲话,体现了他对这一关系中

国长远发展重大问题的关注。“等不得,

也急不得”,充满辩证法,点明了做

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秉持的方法论。

“等不得”,凸显实现“双碳”

目标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020 年 9 月 22 日, 习 近 平 总

书记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

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

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

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件我们基于自

身发展必须要做的事。

如同一个牵引,通过推进“双碳”工作,可以激

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破解长期

以来困扰我国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也是中国主动

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之举。

“急不得”,凸显了推动“双碳”工作的艰巨性

和复杂性。

实现“双碳”目标,绝不是简简单单、一朝一夕

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

变革,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需要付出艰苦努

力,也必将承受压力和阵痛。但减排不是减生产力,

也不是不排放。对这一点,必须保持清醒。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

基础和关键。工业化城镇化还在深入推进,能源需

求也会不可避免继续增长。关键是走出一条生态优

先、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

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2021 年,个别

地方出现“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的

情况,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习近平总书

记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就是希望各地能够树

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索

自身绿色转型路径。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这

要求我们坚定信心,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

体问题;更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

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持续发力。

2 要掌握“等不得,也

急不得”的辩证法

第13页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国情。在传统

印象中,以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是高

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实现“双碳”目标,

煤炭产业要不要发展?怎么发展?如何

立足自身确保能源安全?这是习近平总

书记这几次考察中特别关注的问题。

在榆林,总书记强调,能源产业

要继续发展,否则不足以支撑国家现

代化。在胜利油田,他指出,中国作

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

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此次赴

山西考察,他再次强调,要夯实国内

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

3 减碳不是不用煤而

是如何用

这为“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

立足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

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

的替代基础上。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中,

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推动能源革命,根本要靠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

型升级。

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

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

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

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

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此次在山西瑞光热

电有限责任公司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谈到了

煤炭清洁化利用。他指出,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

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加快绿色低

碳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来源:新华社)

特别关注

2022.01

11 PAGE

第14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12

油气产量储量快速增长

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

—中国油气行业 2021 年回顾及 2022 年展望

2021 年,中国实现“十四五”

良好开局,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

持全球领先,经济增速高达 8.1%。

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能源供需处于

紧平衡状态,价格出现高位震荡。

国内煤炭新增产能有限,进口减少,

导致供应偏紧。国际贸易的快速增

长,增加了部分省份用电量,由于

新能源发电减少,煤电因各种原因

未能及时弥补缺口,导致局部性电

力供应不足,暴露了能源转型中协

同性不够的问题。原油生产平稳增长,

天然气、电力生产增长较快,清洁

能源消纳取得新进展,风电、光电、

水电利用率接近或高于 97%。

估计 2021 年能源消费较上年快

速增长,消费总量为 53.8 亿吨标准

煤,增速达 8%。其中,原煤消费量

为 40.5 亿吨,与上年大致相当;石

油表观消费量为 7.09 亿吨,比上年

回落 3.2%;天然气消费量为 3700 亿

立方米,比上年增长 13.4%。清洁能

源(天然气与非化石能源)消费占

比达到 25.2%,较上年增加 1.1 个百

分点;煤炭消费占比为 56.0%,较

上年下降 0.8 个百分点;石油占比为

18.8%,与上年持平。

估计全国用电量达到 8.4 万亿

千瓦时,较上年增长 11.4%,为近

01 中国能源消费快速增

长,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

2021 年,中国原油产量继续回升至 1.99 亿吨;天然气供应量为 3746 亿立方

米,供需偏紧;油气产储量快速增长;炼油能力赶上美国,行业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

乙烯新增产能和当量自给率创新高;国家政策围绕保供稳价、市场公平、绿色低碳

转型持续发力。2022 年,预计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 7.35 亿吨,天然气整体供需

偏紧,将净增炼油能力 2560 万吨 / 年、新增乙烯产能 565 万吨 / 年。

文 刘朝全 姜学峰等

第15页

年最高增速。第一、第三产业用电

量增速较快,均已逼近 20%。预

计单位 GDP 产值能耗为 0.544 吨

标准煤 / 万元,较上年下降 2.2%,

降幅有所放缓。

2021 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深入推进,预计非化石能源发电量

为 2.3 万亿千瓦时,增长 9.7%,

新能源发电量突破 1 万亿千瓦时。

全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

破 10 亿千瓦,其中新增超过 1.68

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分别占

33.1% 和 28.4%),约占全国新增

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 60%。中国氢

能布局与产业链构建实质性推进,

一批氢能生产和加氢项目在全国多

地启动或投运。

2022 年,在“双碳”目标的

引领下,能源行业将主动适应国家

战略要求,以民生为本,坚持“先

立后破”原则,做好保供稳价。在

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的同

时,坚持节约优先、提质增效。继

续提升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

比,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狠抓绿

色技术攻关,坚定不移构建清洁低

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2021 年,中国石油市场随疫

情缓和逐步向常态回归,市场呈现

02 石油市场向常态回归,

市场秩序显著好转

03 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增

长超出预期,全年供需偏紧

以下 5 大特点:一是原油产量继

续回升至 1.99 亿吨,比上年增长

2.4%,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下降,

降至 71.6%。二是成品油消费总体

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全年成品油

消费量为 3.85 亿吨,比上年增长

3.3%,其中汽油和柴油比上年分别

增长 5.8% 和 0.4%,均超出疫情前

水平,煤油消费量仅恢复至疫情前

的 76.9%。三是成品油出口配额收

窄,全年成品油净出口量为 3770

万吨,比上年降低 11.5%,净出口

量近 10 年来首次回落。四是全年

原油加工量为 7.03 亿吨,比上年

增长 4.2%。由于成品油收率降低,

中国有效管控进口原油,加速调和

汽柴油资源退市,成品油产量比上

年下降 0.2%,降至 4.17 亿吨。全

年成品油供需基本面转为供小于需

578 万吨,全行业库存有效下降,

过剩形势有所缓解。值得一提的

是,中国炼厂主动调整产品结构,

新投产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化主

油辅”,成品油收率由 2020 年的

62% 降至 59.3%。五是石油市场整

顿力度空前,政策效果超出预期。

政府通过征收调和原料消费税、核

查原油配额使用情况、加大税收监

管以及环保督查力度等措施,有效

规范了炼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全年地方炼厂原油加工量份额回落

1.9 个百分点,至 26.7%,是近 10

年来首次下降;表外汽油、柴油

资源比上年分别减少 1348 万吨和

1178 万吨,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021 年 9 月、10 月,国家分

两批组织投放国家储备原油和成品

油轮换,以缓解生产型企业的原材

料价格上涨压力和中国成品油市场

结构性、区域性、阶段性的供应紧

张形势,发挥了储备资源的市场调

节作用。

2022 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

国内疫情进一步缓和,支撑中国石

油终端需求保持增长,预计 2022

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 7.35 亿

吨,比上年增长 3.7%,对外依存

度回升至 73%;成品油消费量为

3.91 亿吨,比上年增长 1.3%,其

中汽油和煤油保持增长,增速分别

为 2.9%和 13.2%,柴油转为负增长,

增速为 -1.7%。随着新建产能投产,

预计 2022 年中国原油加工量将达

到 7.35 亿吨,比上年增长 4.6%;

成品油产量为 4.23 亿吨,比上年

增长 1.4%。根据国家政策,中国

成品油出口规模将进一步收窄,但

鉴于中国炼油能力持续增长,为保

证国内成品油资源供需平衡,净出

口规模需保持在 3200 万吨以上。

2021 年,国内疫情有效防控保

障了经济发展,“双碳”目标及推

特别关注

2022.01

13 PAGE

第16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14

动能源转型的相关政策驱动天然气

消费高速增长,全年供需偏紧。全

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 3700 亿立方

米,增量近 440 亿立方米,比上年

增长 13.4%。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

费中占比为9.1%,提高0.4个百分点。

天然气消费增速呈前高后低走

势。一季度,受寒潮及上年同期低

基数影响,天然气消费增速创历

史同期最高,达到 21.1%,增量为

176 亿立方米。二季度,工业新订

单和出口订单指数持续高位,新燃

气电厂投产,受工业与发电用气带

动,增速为 20.3%,增量为 146 亿

立方米。三季度,宏观经济增速

放缓,国际 LNG 现货价格快速上

涨推升用气成本,需求增速放缓

至 10.0%,增量为 75 亿立方米。

四季度,受能耗“双控”、大气污

染防治、LNG 现货价格持续处于

历史高位等影响,部分用气企业停

工,天然气需求增速降至 4.3%,

增量仅为 43 亿立方米。需要指出

的是,由于内需持续修复,外需推

动强劲,工业用气快速增长,工业

用气量达到 1471 亿立方米,增幅

为 15.9%。煤炭供应与煤电生产一

度失调,天然气发电由调峰转为应

急支撑,发电用气量达到 668 亿立

方米,增幅为 14.8%。此外,城市

燃气全年用气量为1179亿立方米,

增幅为 12.0%,化肥化工用气量为

384 亿立方米,增幅为 7.2%,均已

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全年天然气供应量为 3746 亿

立方米,比上年增长 12.4%。国

产气首次突破 2000 亿立方米,达

2053 亿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幅

为 8.2%, 连 续 5 年 增 产 超 过 100

亿立方米。全年天然气进口量为

1676 亿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速为

19.0%,较上年大幅提升,其中进

口 LNG 数量 1106 亿立方米,增速

为 18.6%,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大 LNG 进口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

为 45.3%,较上年上升 2.1个百分点。

天然气进口价格总体上涨,管道气

进口价格比上年下跌 12.5%,LNG

进口价格上涨 34.8%。受 LNG 现货

价格快速上涨影响,城市燃气、电

力企业形成的“第二梯队”LNG 进

口量比上年下降 2.5%。

天然气输配体系建设与完善取

得新进展。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南

段沿线 4 省全面开工;“西气东输”

三线中段(中卫—吉安)工程正式

启动,将进一步完善中东部地区管

网布局;陕京四线张家口市支线项

目即将建成,将为张家口冬奥会场

馆供气;潜江—韶关输气管道工程

(郴州至韶关段)及新疆煤制气外

输管道韶关站—西气东输二线始兴

站输气联络线工程顺利投产;中国

首个环岛天然气管网工程—海南省

环岛天然气管网东环线正式运营。

截至 2021 年底,中国天然气跨省长

输管道总里程超过 8.3 万千米。

储气库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石

油辽河油田双台子储气库群双 6 储

气库扩容上产工程正式投产,将

成为中国调峰能力最大的储气库,

大幅提升东北及京津冀地区冬季天

然气保供能力;中国石化孤西储气

库、卫 11 储气库、文 13 西储气库、

永 21 储气库、清溪储气库相继投

产。截至 2021 年底,中国在役储

气库(群)有 15 座,形成储气调

峰能力 171 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

16%,占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 4.6%,

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天然气调峰和稳

定供气能力。

预计 2022 年,中国天然气消

费量增长将放缓,供应仍将稳步增

长,但供应增速低于消费增速,整

体供需偏紧。由于“双碳”“双控”、

清洁采暖等政策持续推进,中国天

然气需求仍将保持旺盛,但受煤炭

增供、出口效应转弱等影响,消费

增速将放缓至 8.1%,增量为 300

亿立方米。工业燃料、发电用气和

城市燃气仍是天然气消费增长的主

力,增速分别为 10.0%、11.0% 和

6.7%。国产气产量将达到 2200 亿

立方米,增长约 150 亿立方米,

较 2021 年有所回落;天然气进口

量达到 1836 亿立方米,比上年增

长 160 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升至

45.9%。预计东北亚 LNG 均价为

15.0 ~ 16.0 美元 / 百万英热单位,

第17页

或有 10% 的增幅,国际高气价可

能对国内天然气消费产生一定的负

面影响。

2021 年是中国石油企业完成

“七年行动计划”目标的关键之年。

各油气生产企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重点盆

地、重点区域和非常规领域等目标,

全力加强勘探开发,取得了一批战

略性发现,实现油气产量和储量双

增长,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

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021 年,中国油气新增探明

地质储量大增,石油新增探明地质

储量 16.4 亿吨,天然气新增探明

地质储量 1.63 万亿立方米,双创

历史新高。页岩油气勘探取得战略

性突破,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获重

大页岩油发现,页岩气勘探突破

4000 米深度。西部盆地仍是勘探

发现的重点潜力区,海域油气勘探

持续呈现新局面。

2021 年,中国经济在疫情有

效防控中强劲复苏,油气需求显著

增长,叠加高油价,一些非常规和

低效资源得以经济开采,原油产量

增长超出预期,达到 1.99 亿吨,

与上年相比增幅为 1.8%;天然气

产量继续以较大幅度增长,全年天

然气产量为 2053 亿立方米,增幅

为 8.2%。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理

论和技术取得系列突破,页岩气产

量超过 240 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

18.8%,页岩油实现经济规模生产,

南海超深水大气田投运。

油气上游投资回升,中国石化、

中国海油保持投资增长,中国石油

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各油气生产企

业努力控成本、控产量递减,成效

显著。随着行业的复苏,油田服务

业景气度回升,利润改善。

预计 2022 年国际油价保持相

对高位,中国油气探明储量增量回

归至疫情前水平,页岩油作为重点

勘探开发对象可能出现新突破,西

部和海域仍是中国增储上产的主力

地区;中国原油产量重上 2 亿吨,

天然气产量继续较快增长,预计达

到 2150 亿立方米(不含煤制气)。

历经 10 年的时间,中国油气

资源管理改革在推进探矿权竞争性

出让、区块退出、资源有偿使用以

及油气上游有序全面放开等方面取

得了重要进展。今后,改革将进一

步深化,以矿权硬退减和全面竞争

性出让为抓手,加快推进矿权有序

流转。国有石油企业面临着矿权竞

争主体增多、竞争程度加剧、资源

保有难度加大、保有代价提高等严

峻挑战。随着多元主体的进入,未

来规范管理问题将更加突出。

2021 年,中国炼油能力持续

较快增长,全年净增能力 2520 万

吨 / 年(新增炼油能力 3300 万吨 /

年,淘汰落后产能 780 万吨 / 年),

总能力升至 9.1 亿吨 / 年,略高于

“十三五”期间年均新增 2350 万

吨 / 年的速度。美国近两年因炼厂

关停,炼油产能减少 3390 万吨,

至 9.07 亿吨 / 年,使得中国炼油能

力赶上美国。

炼油行业结构加速优化调整。

在炼油能力过剩、成品油需求减速

以及“双碳”目标约束下,中国主

营炼厂在做大做强的同时,着力于

对现有装置进行结构调整,推进炼

化一体化改造升级,例如镇海炼化

建成了目前中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

基地。地方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加

快建设,继恒力石化、浙江石化在

“十三五”建成运行后,盛虹炼化

也即将投运,地方大型炼化一体化

项目总产能将达到 7600 万吨 / 年,

占总炼油能力的比例达到 8.3%。传

统地方炼厂落后产能加速淘汰,山

东在集中力量建设裕龙岛炼化一体

化项目的同时,继续淘汰落后产能,

近两年累计淘汰产能 2050万吨/年。

04 油气产量和储量快速

增长,油气资源管理改革取

得重要成果

05 中国炼油能力赶上美

国,行业效益创历史最好水

平,“减油增化”取得实效

特别关注

2022.01

15 PAGE

第18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16

炼油行业“减油增化”加快推

进,取得实效。民营新型“化主油

辅”炼化一体化项目汽、煤、柴油

收率均在 50% 以下,主营炼厂也

调整现有装置,“减油增化”成效

显现。2021 年,炼油行业在原油

加工量比上年增加 4.2% 至 7.03 亿

吨的基础上,汽、柴、煤油产量比

上年下降 0.2%,收率下降 2.7 个百

分点至 59.3%;石脑油产量比上年

大增 14.6%,收率提高 0.6 个百分

点至 6.9%;估计化工轻油收率提

高 3 个百分点至 17%。

炼油行业生产运行恢复良好,

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2021 年,炼

油行业生产运行已恢复至疫情前水

平,炼厂平均开工率为 77.2%,较上

年提高 1.1 个百分点。炼油企业以市

场为导向,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全面

推进降本增效、提质提量,炼油效

益创历史最好水平。全行业炼油企

业吨油利润约为 450 元,较疫情前的

2019 年提高 269 元,增幅为 148%。

2022 年, 按 照 现 有 在 建 及

规划项目,中国将净增炼油能力

2560 万吨 / 年,总能力达到 9.37

亿吨 / 年,继续居世界第一位。新

增能力主要来自广东石化、海南炼

化、鑫海化工,山东 3 家地方炼厂

将再淘汰炼油能力 740 万吨 / 年。

中国千万吨级炼厂将增至 36 座,

其中民营企业千万吨级炼厂将增至

4 座。在炼油能力有增有减下,民

企炼油能力稳定在 2.7 亿吨 / 年,

占比为 28.8%。未来,炼化行业高

质量发展将面临几个关键问题:一

是炼油能力快速增长使中国成品油

市场过剩压力加大,需依靠大量出

口进行平衡;二是炼厂“减油增化”

仅是开始,消纳能力有待提升;三

是国际油价总体处于较高水平给炼

厂带来较大的降本增效压力;四是

在“双碳”目标下,炼厂生产过程

清洁化需更多地增加投入。

2021 年,中国前期集中建设的

乙烯项目迎来密集投产期,共计 11

套乙烯装置陆续建成投运,新增产

能 850 万吨 / 年,是中国乙烯工业史

上产能建成投运最多的一年,中国

乙烯总产能增至 4368 万吨 / 年,比

上年提高 24.2%。聚乙烯、苯乙烯等

下游衍生品产能也同步大幅增长。

中国乙烯行业原料轻质化比例

明显提高。中国石油充分利用国产

天然气资源,以自主研发技术在西

北地区建成两套大型乙烷裂解制乙

烯生产装置。民营企业也积极利用

海外轻烃资源布局乙烯产能。2021

年,中国以轻烃为原料的乙烯产

能达到 590 万吨 / 年,占总产能的

13.5%,比上年提高 6 个百分点,

石脑油基乙烯产能占比降至 68%,

煤基乙烯产能增长戛然而止。

乙烯及下游衍生品产量大幅增

长。全年乙烯产量达到 2784 万吨,

比上年增长 29%。即使考虑 2020

年的低基数效应,两年平均增速也

达到 17.8%,明显高于往年。油基、

气基产量迅速增长,分别为 2252

万吨和 380 万吨,分别提高 246 万

吨和 260 万吨。但煤 / 甲醇基乙烯

产量比上年下滑2%,仅为152万吨。

中国乙烯行业市场开放进程加

快。海峡两岸最大的合资石化项

目—古雷炼化建成投产,埃克森美

孚惠州项目和巴斯夫湛江项目正式

开工建设。民营企业加快大型乙

烯项目产能建设,产能达到 1383.5

万吨 / 年,占比达到 31.7%。主营

企业占比进一步降低至 68.3%。

全年乙烯当量消费量为 5745 万

吨,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当量自

给率大幅提高至 66.2%,比上年提高

12 个百分点。欧美受极端天气、炼

化企业转型、事故关停等影响,乙

烯供应减量,中国乙烯及下游产品

出口量大幅增长,估计全年乙烯出口

量为 17.5 万吨,比上年提高 86%。

乙烯价格明显上涨,但利润不

佳。在国内外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

背景下,乙烯年均价为 1047 美元 /

吨,比上年上涨 297 美元 / 吨。由

于原油价格带动石脑油价格上行,

使乙烯—石脑油价差增加有限,从

而影响了乙烯生产利润,利润比上

06 乙烯新增产能和当量自

给率创新高,加快结构调整

第19页

年仅提高 30 美元 / 吨。煤 / 甲醇基

乙烯亏损则更为严重。乙烯下游产

品利润比上年回落。

乙烯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石油投产的两套乙烷制乙烯装

置采用了自主研发的乙烷蒸汽裂解

工艺技术,打破了对国外技术的依

赖。中国石化“复杂原料百万吨级

乙烯成套技术”的成功开发使得中

国乙烯工业水平跻身国际前列,重

点攻关项目“轻质原油裂解制乙烯

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获试验成功,

实现了原油蒸汽裂解技术的国内首

次工业化应用。中国乙烯工业数字

化、智能化转型也明显加快,行业

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2022 年,中国新增乙烯产能

将达到 565 万吨 / 年,总产能增至

4933 万吨 / 年。其中气基乙烯延续

快速发展势头,占比达到 61%,

已高于油基乙烯的投产规模。但应

注意到,乙烯下游产品仍面临严重

的“中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

构性矛盾,在碳中和目标下,如何

兼顾行业发展与节能减碳的平衡,

走出差异化和高端化高质量发展之

路,将成为今后中国乙烯行业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2021 年,中国企业经受住了

07 海外业务持续稳步推

进,加快战略转型

前期低油价、大国博弈、疫情反复

和“欧佩克 +”减产等多重考验,

复工复产平稳有序,提质增效扎实

推进,海外油气产量稳中有升,海

外勘探重点领域获得多项重要发

现,资产结构加快调整,高质量发

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海外业务进入

重要转型期。

聚焦战略核心区,海外权益油

气产量略有增长。中国企业坚持以

效益为导向,加大重点项目建产上

产力度,加大欠产项目的管控。圭

亚那 Liza 油田一期等新项目带来

产量贡献,海外油气权益年产量保

持在 1.8 亿吨以上,较 2020 年微

升 0.8%。其中,原油权益产量为 1.4

亿吨,天然气权益产量为 465 亿立

方米,均较上年小幅增加。中国海

油和中国石油海外油气权益产量

较上年分别上涨 3.4% 和 1%,中

国石化海外权益产量下降 6%。

海外业务运行平稳,油气勘探

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最有前景的

区域和领域,中国企业都有所斩

获。巴西新项目阿拉姆区块有望获

得世界级发现,圭亚那 Stabroek、

乍得、尼日尔等滚动勘探不断取得

新发现,落实数个万亿立方米级、

亿吨级规模储量区,进一步夯实了

海外发展的资源基础。俄罗斯亚马

尔、北极 LNG2、莫桑比克等一批

海外 LNG 项目产能建设按计划推

进,俄罗斯西布尔化工项目、恒逸

石化文莱项目二期进展顺利,管道

炼化合作总体平稳。

海外业务发展更加注重节奏和

效果,结构和布局加快调整。一方

面,中国企业海外新投资更加理性,

重点推动俄罗斯、伊拉克等核心战

略区新项目开发,有序推进现有优

质项目延期和股权增持,同时践行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大优质天然

气新项目获取力度,并试点海外新

能源和新材料,积极布局海外太阳

能、海陆风电等新能源业务。另一

方面,海外资产处置从尝试性进入

实操阶段,中国企业加速部署和推

动低效无效资产优化重组和处置,

对高油价时期收购的效益较差、前

景不好的资产加大处置决心,项目

退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总体来看,中国企业海外业务

已经进入重要转型期,借鉴国际石

油公司战略转型经验,预计 2022 年

中国企业海外资产结构和布局优化

将会取得更多成果,成效更加显著。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国家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统领,对

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胜利油田时特别

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

08 国家政策围绕保供稳

价、市场公平、绿色低碳转型

持续发力

特别关注

2022.01

17 PAGE

第20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18

手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油

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夯实国内产

量基础,保持原油和天然气稳产增

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正

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

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

气先进开采技术的开发应用;确保

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

要带头保供稳价;深入推动能源革

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国家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和价

格改革政策,支持油气行业增储上

产,营造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对油

气勘探开发仪器设备免征进口关税

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继续按一定比

例返还天然气进口环节增值税,延

长页岩气资源税减征 30% 的优惠

政策;继续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

规范跨省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和成

本监审办法;完善地质勘查监管及

成品油消费税征管,对混合芳烃、

轻循环油和稀释沥青等进口产品视

同石脑油或燃料油,征收进口环节

消费税,加强税收监管,市场环境

持续向好。

为推进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

型,国家密集出台“双碳”组合

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

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

出台,为中国“双碳”工作做出

了顶层规划。各部委积极完善能

耗“双控”制度,严控“两高”

项目盲目发展,支持新能源发展,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打造循

环经济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推进“双

碳”工作。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

场和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

以市场机制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此外,为应对 2021 年下半年以来

国内出现的能源供应紧张形势,

国家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

更加强调处理好减污降碳与能源

安全的关系,有序推动从能源生

产、利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

绿色转型。

2022 年,国家将延续上述既

定政策主基调,继续推进能源领域

改革,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深

化矿权制度改革,加快矿权有序流

转,完善相关财税政策,支持国内

油气勘探开发,扩大油气储备规模,

提升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继续完善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陆续出台分领域、分行业的碳达峰

实施方案,谋划科技、金融、价格、

财税、土地、标准、监督考核等保

障方案;逐步建立排污权、用能权

等环境资源权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和

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

油气行业绿色转型。

2021 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

抓住经济增速回弹、油气市场回

暖、国际油价回升的有利时机,

加快发展,提质增效,交出了合

格答卷。

三大石油公司经营业绩大幅增

长,收入利润大幅攀升,走出下滑

阴影。前三季度,得益于国际油价

上涨、市场需求回升,以及经营成

本有效控制,三大公司合计营业收

入同比增长 31.26%,净利润合计

是上年同期的 4 倍。其中,中国石

油收入增长 31.84%,利润是上年

同期的 7 倍。三大石油公司主要业

务板块均实现盈利。其中,中国石

油勘探开发板块利润提高 140%,

炼油和销售板块均实现扭亏为盈;

中国石化炼油板块由 2020 年的亏

损 158.7 亿元变为盈利 532.8 亿元;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化工板块

利润也实现了翻番。前三季度,三

大石油公司主要生产指标总体增

长,合计油气产量同比增加 2.3%,

其中天然气产量增幅为 7.8%。原

油加工量、汽油煤油产量、成品油

销量、乙烯产量等下游主要生产指

标也均实现增长。

经历了持续多年的低油价和

09 三大石油公司经营业绩

大幅回升,发展转型加快推进

第21页

2020 年的至暗时刻,三大石油公

司在困境中逐步树立了新的发展理

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低成本、

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型。

即使 2021 年国际油价高企,公司

经营收入和利润大幅攀升,三大石

油公司仍坚持突出重点、有效控制

投资,实施精细管理,推动降本增

效,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方式从投

资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推动

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和低碳化

发展。科技创新为油气业务发展注

入了强大动力,油气勘探取得重要

突破,越来越多超深层、低渗透非

常规油气资源实现了效益开发,规

模化进入接替序列;炼化一体化水

平明显提高,高端化工产品的替代

进口取得显著进展。中国三大石油

公司的发展战略已基本成型,在相

当长的时期内将会一以贯之,不会

因油价的上升波动而动摇。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始终以提升

油气供应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为己任。2021 年,三大石油公司坚

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能源的饭碗

必须端在自己的手里”的重要指示,

聚焦重点盆地、重点区域、非常规

资源,加大油气勘探力度,获得了

一批战略性突破;加快产能建设,

夯实了国内产量基础,增强国内油

气资源保障能力,阶段性完成了加

快油气勘探开发“七年行动计划”

提出的各项任务。在认真履行国企

责任中,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转变观

念,着力提高勘探开发投资的经济

有效性,兼顾保供与效益。

2021 年是中国“双碳”元年。

作为化石能源生产企业,三大石油

公司置身于这场革命之中责无旁

贷,主动作为。加快业务结构调整,

继续大力加快天然气发展,构建以

油气为主的多元化清洁化业务架

构,持续推行化石能源清洁化、洁

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

全面加速绿色转型,根据自身优势,

积极探索发展规模化光伏发电、风

电、地热、余热利用等业务,布局

氢能产业,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技术(CCUS)的发展等。上述转

型已实质性启动,预计 2022 年三

大石油公司业务转型将继续推进,

并将长期坚持,最终实现由石油公

司向综合性能源公司的转变。□

(摘自《国际石油经济》)

特别关注

2022.01

19 PAGE

第22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20

石油市场逐步复苏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

—全球油气行业 2021 年回顾及 2022 年展望

2021 年,全球经济与能源消

费恢复强劲但不均衡。在此伏彼起

的新冠肺炎变异毒株疫情的影响

下,抗疫由“遭遇战”变为“持久

战”,世界各国政府普遍推出经济

刺激计划,但由于财政政策力度不

同,以及疫苗分配与接种的不均衡,

各国复苏差异显著。预计 2021 年

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 6%,

经济总量较 2019 年增长 2% 左右;

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为 140.25 亿

吨油当量,较 2020 年增长 6.3%,

较疫情前的 2019 年高出 2.2%,全

球能源需求增长中近 70% 来自新

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需求

比 2019 年高出 3.4%,而发达国家

能源消费量比疫情前低 3%。

2021 年,能源供需结构性错

配问题凸显。从年初美国得克萨斯

州大停电,到欧洲地区能源供应紧

张,再到巴西、印度等国相继出现

电力供应不足,局部供需失衡导致

全球能源价格暴涨,对当地经济发

展、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拖累

全球经济复苏。尤其是作为能源转

型领跑者的欧洲地区,可再生能源

供应的不稳定性与地缘政治因素

交织,导致能源供给紧张,为其他

国家敲响了警钟。

欧洲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

电,抑制化石能源发展。2021 年,

北半球气候反常,风力发电出力

01 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突

显,能源转型任重道远

2021 年,全球经济与能源消费恢复强劲但不均衡,能源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凸

显。石油市场逐步复苏,进入供应受控下的紧平衡状态,布伦特原油期货全年均价涨

至 70.95 美元 / 桶;天然气供需转紧,气价屡创历史新高;炼油行业景气回升,乙烯

行业运行状况好转;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回升,油气产量增长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油气

资产交易恢复性增长,美国页岩油行业继续整合;国际大石油公司业绩大幅回升,低

碳转型明显加快。

文 刘朝全 姜学峰等

第23页

均值下方,市场进入供应受控下的

紧平衡状态。

预计 2022 年全球经济将带疫

复苏,疫情形势总体可控,疫苗接

种率提高,世界石油需求与上年相

比将进一步提高 330 万桶 / 日;在

“欧佩克 +”维持现有产量政策的

情况下,不考虑取消对伊朗的制裁,

世界石油供应将比上年增长 640 万

桶 / 日;世界石油市场将平均供大

于需 220 万桶 / 日,市场或将从降

库阶段进入补库阶段。鉴于“欧

佩克 +”产油国经济对油价依赖性

高,供需基本面完全失衡的概率不

大。美联储将进入收紧货币政策进

程,美元进入升值周期,从而给油

价带来下行压力。基准情景下,国

际油价在当前高位水平下面临回调

压力,尤其下半年基本面压力将显

著增大。预计 2022 年国际油价将

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布伦特原油均

价在 69 美元~ 74 美元 / 桶。全球

疫情形势、“欧佩克 +”产量政策、

伊核谈判进展等将成为影响 2022

年国际油价走势的重要因素。

2021 年,随着全球经济在

疫情中逐步复苏、碳中和发力推

进,全球天然气消费较上年强势

反弹,估计全年消费量为 4.0 万

是能源安全和油气供应的主要风

险,大国博弈仍是国际合作的主

要干扰因素。

2021 年,国际油价呈震荡冲

高后下挫的走势,布伦特原油期

货 全 年 均 价 为 70.95 美 元 / 桶,

较 2020 年的 43.21 美元 / 桶上涨

64.18%。前三季度,世界经济与

需求逐渐回升,美联储持续宽松

的货币政策,为全球金融市场注

入流动性,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快

速上升,但“欧佩克 +”的石油产

量增长缓慢不尽人意,致国际油

价大幅攀升。第四季度,美国通

胀持续走高,美联储缩紧货币政

策,新冠变异病毒再起并向全球

蔓延扩散,疫情形势加重,世界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美国联合多

个石油主要消费国释放战略石油

储备,油价转为弱势震荡下挫。

2021 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比

上年上升 550 万桶 / 日,恢复至

9890 万桶 / 日,达到疫情前 97%

的水平;全球石油供应量比上年上

升 140万桶/日,达到 9630万桶/日;

全球石油供需平衡由上年供应严重

过剩 320 万桶 / 日转变为供应短缺

90 万桶 / 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商业石油库存降至 5 年

02 石油市场逐步复苏,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

03 天然气供需转紧,气

价屡创历史新高

不足,发电量较往年大幅下降,

迫使一些欧洲国家重启昂贵的煤

电和气电,电价飙升打破了近年

纪录。加之由于美国干扰,“北

溪 -2”天然气管道未能通气,俄

罗斯供气增量有限,欧洲地区天

然气供应前景堪忧。在世界各国

重塑能源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过程

中,催生出诸多不确定因素,导

致出现阶段性、结构性供需失衡

和价格非理性宽幅震荡,为能源

转型增加了风险和挑战。在当前

形势下,国际地缘政治对全球能

源发展的负面影响值得特别关注。

2021 年,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取得新进展。年初,美国正式重返

《巴黎协定》,应对气候变化回归

国际合作路线。2021年 11月,在《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26 次

缔约方大会上,作为全球两个最大

的碳排放国,中美发布《中美关于

在 21 世纪 20 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

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双方同意建

立“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推动

两国气候变化合作和多边进程。中

美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加

强全球气候治理,有利于全球能源

转型的稳步推进。

2022 年,全球经济在疫情得

到遏制的期待中,有望进一步恢

复,能源与油气市场景气度将好

于 2021 年。在能源转型大趋势的

引领下,极端天气、地缘政治仍

特别关注

2022.01

21 PAGE

第24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22

亿立方米,比上年上升 4.6%,

大幅高于过去 10 年 1.9% 的平

均水平。国际油价回升利好油气

上游生产,全球天然气产量恢复

增长,达到 4.20 万亿立方米,

增幅由上年的 -3.5% 升至 4.0%。

全球天然气市场区域结构性供需

失衡矛盾突出,国际气价上涨至

历史高位,成为 2021 年大宗商

品“涨价王”。欧洲荷兰 TTF 天

然气现货均价为 15.9 美元 / 百万

英热单位,比上年上涨 397%,

为 2004 年有价格记录以来最高;

东北亚液化天然气(LNG)现货

均价为 14.5 美元 / 百万英热单

位,比上年上涨 280%,回升至

2013 - 2014 年高气价水平;美

国亨利中心(HenryHub)天然

气现货均价为 3.9 美元 / 百万英

热单位,比上年上涨 93%,为近

7 年最高。

欧洲天然气需求超预期增长、

供应紧张是驱动气价上涨的主要

因素。2021 年,欧洲天然气消费

量为 5615 亿立方米,比上年上升

3.8%,改变过去 10 年持续下降趋

势。究其原因,一是极端天气、

疫情波动与经济温和复苏,推动

天然气需求持续回升。其中,欧

洲民用、商业用气量分别增加 140

亿立方米和 66 亿立方米,增速分

别达到 11% 和 13%。二是可再生

能源出力不足,主要由化石能源

补缺,推动碳排放交易价格由年

初的 40 美元 / 吨飙升至 101 美元

/ 吨,支撑气价上行。供应侧多因

素叠加推动价格大幅攀升。一是

俄罗斯对欧供气减量。由于地缘

政治因素干扰,“北溪 -2”天然

气管道未能如期建成投产,特别

是年底俄罗斯亚马尔管道气减供,

引发气价又一轮飙升。二是欧洲

天然气产量下降。挪威、英国、

荷兰天然气产量合计比上年下降

9.9%,这 3 个国家天然气产量占

欧洲总产量的 75%。三是 LNG 进

口比上年下降 8.2%,地下储气库

库存持续低于过去 5 年平均水平。

亚洲天然气需求强劲,供需

持续偏紧。受宏观经济、能源

转型、煤炭供应紧张等因素推

动,中国天然气需求增速达到

13.4%。韩国“降核减煤”政策

持续推进,LNG 进口比上年增长

13%。巴基斯坦、泰国等新兴进

口国经济复苏,需求增速较快。

受全球新增液化产能不足和澳大

利亚等国液化项目集中维护影响,

区内 LNG 供应增量不及预期,供

需持续紧张。

北美需求上升,LNG 出口大

第25页

幅提升,产量增长乏力导致整体供

需趋紧。美国用气需求比上年上

升 2.9%,2020 年 为 -2.3%;LNG

出口增至 7100 万吨,比上年增长

54%,出口原料气需求强劲。供应

侧,受极端天气影响,美国上游生

产多次中断,全年天然气产量比上

年仅增长 1.4%,低于过去 5 年 4.7%

的平均水平,供需基本面持续收紧,

地下储气库库存较过去 5 年平均水

平下降 1.8%。

2021 年, 全 球 LNG 产 能 增

至 4.67 亿 吨 / 年, 比 上 年 增 长

2.0%,低于上年 4.8% 的增速,

为近 7 年最低。全球 LNG 贸易量

为 3.86 亿吨,比上年上升 5.8%,

新增需求量为 2100 万吨,LNG

供应紧张。在国际油价高位运行、

LNG 供应趋紧的背景下,全球

LNG 新签合同呈现目的地条款限

制趋严、合同期缩短与合同标的

量增大等特点。

2022 年,受疫情控制、经济

复苏与减碳推进的预期拉动,预

计全球天然气需求量升至 4.1 万亿

立方米,增速回归至 2% 左右。高

气价利好天然气生产,预计全球

天然气产量为 4.3 万亿立方米,增

速为 3.3%。全球 LNG 产能将升至

4.75 亿吨 / 年,比上年增长 2.5%。

全 球 LNG 需 求 量 将 达 到 4.09 亿

吨,比上年增长 6.2%,其中现货

需求量为 9000 万吨,基本面依然

趋紧。预计 2022 年,美国亨利中

心现货均价为 3.5 美元~ 4.0 美元

/ 百万英热单位,稳中有降;荷兰

TTF 均价为 15.5 美元~ 16.5 美元 /

百万英热单位,稳中有涨;东北亚

LNG 均价为 15.0 美元~ 16.0 美元

/ 百万英热单位,或有 10% 的增幅。

2021 年,中国和中东等地区

新增炼油能力 5830 万吨 / 年,而

欧美和亚太等地区一批炼厂关闭,

削减炼油能力 1.036 亿吨 / 年,导

致世界炼油总能力净减 4530 万吨 /

年,降至 50.58 亿吨 / 年,为 1988

年以来首现炼油能力净减少。美国

炼油能力降至 9.07 亿吨 / 年,中国

则增至 9.1 亿吨 / 年,中国炼油能

力首次超过美国。

世界炼油行业景气回升,总

体运营表现明显好于上年。原油

加工总量触底反弹,较上年增长

4.2%,至 7730 万桶 / 日,但仍低

于 2019 年 8160 万桶 / 日的水平。

北美、中东增长较快,分别增长

7.3% 和 7.4%,欧洲增幅为 1.9%,

04 炼油能力 30 多年来首

现净减少,行业景气度回升

特别关注

2022.01

23 PAGE

第26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24

非洲则下降 5.3%。全球炼厂平均

利 用 率 走 出 低 谷, 从 2020 年 的

72% 升至 77% 左右,但仍低于疫

情前水平。

各地区炼油毛利表现各异。

美国炼油毛利表现最为抢眼,阿

格斯含硫原油(ASCI)焦化毛利

从上年的 3.7 美元 / 桶大幅增长至

10.75 美元 / 桶。尽管航空燃油需

求恢复继续滞后,但美国汽油和

馏分油消费量已反弹至 5 年平均

水平,并高于 2019 年的水平。西

北欧布伦特原油裂化毛利从 1.44

美元 / 桶上升至 2.62 美元 / 桶,

仍低于疫情前水平。新加坡迪拜

原油裂化毛利从 1.5 美元 / 桶回升

至 4.0 美元 / 桶,已达到疫情前

水平。各地炼厂根据市场需求变

化及时调整油品收率,汽油和柴

油收率分别从 2020 年的 30.6%、

35.8% 升 至 31%、36.4%, 航 煤

收 率 则 从 2020 年 的 9.4% 降 至

7.7%,燃料油收率从 8.0% 降至

6.4%。

2022 年,世界炼油能力有望

恢复净增长,新增炼油能力约 1.3

亿吨 / 年,主要来自中东和亚太地

区,总能力将达到 51.8 亿吨 / 年

左右。中国炼油能力仍将排名世

界第一。世界炼油业将在国际油

价持续保持中高位、疫后市场竞

争激烈和实现“双碳”目标压力

加大的形势下,加快调整和转型

发展,行业总体经营情况将继续

回升。

2021 年,世界新增乙烯产能

1385.4 万吨 / 年,增幅高达多年

罕见的 6.2%,总产能达到 2.1 亿

吨 / 年。中国新增产能占世界增

量的 67%,总产能达到 4368 万

吨 / 年,接近美国水平(4427 万

吨 / 年)。世界乙烯需求快速复

苏,新增需求量约为 850 万吨 /

年,新增量的增幅为 146.4%,

需求总量达到 1.8 亿吨 / 年。在

油价高企的带动下,乙烯价格波

动上行。但是,亚洲新增乙烯

装置的集中投产压制了乙烯价格

的回升幅度,CFR(离岸加运费

价)东北亚和 CFR 东南亚乙烯

全年均价比上年分别上涨 37.3%

和 40.5%;受石脑油成本大幅推

升影响,CIF(离岸加运费加保

险价)西北欧乙烯价格比上年上

涨 130.8%;FD(目的地码头交

货)美国海湾乙烯价格比上年上

涨 68.5%,价格波动较大,走出

“过山车”行情。

石脑油基乙烯毛利表现明显

逊于乙烷基乙烯。美国乙烯毛利

明显改善,乙烷基乙烯毛利均值

为 560 美元 / 吨,远高于上年的

320 美元 / 吨,也明显好于其他地

区。亚洲乙烯毛利持续下滑,石

脑油基乙烯毛利先高后低,全年

平均仅为 72 美元 / 吨,远低于上

年的 230 美元 / 吨。2021 年中期

以后,产能集中投放致使亚洲地

区乙烯供应阶段性过剩,加之原

料价格随油价攀升,石脑油基乙

烯毛利跌至负值。欧洲乙烯毛利

好于亚洲,全年均值在 480 美元 /

吨,高于上年的 469 美元 / 吨。

乙烯装置开工率普遍回升,世

界平均开工率从上年的 80% 回升

至 85% 左右。美国从上年的 85%

回升至 96% 左右,日本从 89% 升

至 93% 左右。由于新产能集中投

运,亚太地区乙烯生产商持续承压,

开工率由上年的 80% 略升至 83%

左右。

2022 年,世界乙烯产能将继

续大幅增长,预计新增产能 1300

万吨 / 年左右,总产能达到 2.23 亿

吨 / 年,新增产能将主要来自中国、

美国和印度。中国乙烯产能将超过

美国。在高油价形势下,石脑油基

乙烯生产将继续承压,亚洲乙烯产

能阶段性过剩情况将加剧,乙烯原

料轻质化趋势将继续。世界乙烯及

下游衍生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近年来已取得突破、与传统油气基

乙烯相比更具优势的原油蒸汽裂解

直接制乙烯等颠覆性新工艺技术将

加快工业化发展。

05 乙烯产能大幅增长,行

业运行状况好转,毛利分化

第27页

2021 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

投资触底回升,油气储量增量小幅

下降。全球油气发现数基本与上年

持平,重大发现主要来自拉美地区。

截至 2021 年 11 月 15 日,全球共

获得 166 个油气发现,发现油气储

量 17.9 亿吨油当量,略少于上年;

全球十大油气发现中,巴西有 4 个,

圭亚那有 2 个。

2021年石油产量为42.1亿吨,

比 上 年 增 长 3300 万 吨, 增 幅 为

0.8%。非洲地区的增量最多,其次

是拉美地区。产量增长超过 1000

万吨的国家有利比亚、伊朗、加拿

大和委内瑞拉 4 国。受新冠肺炎疫

情影响和欧佩克限产制约,沙特阿

拉伯和尼日利亚减产。全球天然

气产量达到 4.20 万亿立方米,比

上年增长 1600 亿立方米,增幅为

4.0%。增长较多的地区有俄罗斯 -

中亚、中东和非洲地区。产量增长

较多的国家有俄罗斯、伊朗、埃及、

中国、美国和阿尔及利亚,哈萨克

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减产。随着世界

经济继续恢复,预计 2022 年油气

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

2021 年投资增长不及预期。

尽管国际油价反弹并创 2015 年

以来新高,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

能源转型影响,大多数油气开

发商仍保持谨慎态度,投资意

愿不强。2021 年,全球勘探开

发投资支出为 3470 亿美元,较

2020 年增长 450 亿美元,增幅

为 15.0%。其中,北美地区勘探

开发资本支出增长 200 亿美元,

增幅为 22.5%,拉美和亚太地区

勘探开发投资分别增长 31.0% 和

11.4%。随着投资者信心的恢复,

预计 2022 年全球勘探开发投资

增长将高于 2021 年。

2021 年,全球工程技术服务

市场规模约为 1989 亿美元,仅比

上年增长 58 亿美元,增幅为 3.0%。

全球动用钻机数回升势头不及油

价和勘探开发投资增长幅度。全

年全球动用钻机数比上年仅增长

6 台,增幅仅为 0.2%。预计 2022

年随着全球勘探开发投资继续增

长,全球工程技术服务市场规模

和动用钻机数量增幅均有望达到

10%。

2021 年,全球油气上游资产

交易走出颓势,开始恢复性增长。

全年完成上游资产交易 123 宗,比

上年上升 45%,交易金额为 1209

亿美元,比上年上升 22%,但尚

未恢复到 2019 年水平。随着国际

油价大幅增长,储量交易价格大幅

上涨,2021 年储量交易价格为 2.79

美元 / 桶,比上年上升 78%。2021

年资产交易以大型交易为主,由于

大型石油公司为达到碳减排目标,

开始出售部分油气资产,加之美

国页岩油行业规模效益竞争愈发激

烈,独立石油公司选择合并以增强

竞争优势。受上述因素影响,资产

整装出售或公司合并成为 2021 年

大型交易的主要特点,交易金额超

过 10 亿美元的交易有 22 宗,涉及

交易金额 932 亿美元,占总交易额

的 77%。

北美页岩油交易最为活跃。

2021 年,北美地区上游资产交易

数量为 75 宗,占全球总交易数

量的 60%,交易金额为 771 亿美

元,占全球总交易额的 64%。页

岩油区块是最主要的交易资产,

交易金额达到 586 亿美元,占总

交 易 额 的 49%。 北 美 地 区 的 独

立页岩油生产商为提升企业规模

实力降本增效,选择了公司合并

交易。其中的典型交易是卡伯特

(Cabot)油气公司以 74 亿美元并

购 Cimarex 能源公司,以及先锋

(Pioneer)自然资源公司以 64 亿

美元并购双点(DoublePoint)能源

公司。

未来几年,美国页岩油气资产

并购整合仍将继续。拥有相邻油气

06 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回

升,油气产量增长恢复至疫情

前水平

07 油气资产交易恢复性增

长,美国页岩油行业继续整合

特别关注

2022.01

25 PAGE

第28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26

资产的公司之间进行并购整合或将

成为交易主流。北美页岩油气资产

交易将从外部资本驱动下的规模扩

张,转为优势互补、降本增效驱动

下的重组整合,页岩油气行业难回

快速增长的巅峰时期。

能源转型促使部分大型石油

公司调整业务结构,加快出售油气

资产。壳牌公司以 95 亿美元将其

在美国二叠纪盆地的油气资产全

部出售给康菲公司;必和必拓公

司将其油气资产以 147 亿美元出售

给澳大利亚伍德赛德(Woodside)

石油公司。预计 2022 年部分国际

石油公司仍将出售非核心地区油

气资产,其中不乏优质资产,这

也给油气资产买家提供了更多交

易机会。

2021 年,随着国际油价一路

走高,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

达尔、雪佛龙 5 大国际石油公司经

营业绩大幅回升,前三季度 5 家公

司合计营业收入增幅为 44%,净

利润为 488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

长 1035 亿美元。但国际大石油公

司对未来油气行业的发展信心仍未

恢复,更加注重提高股东回报,努

力维护脆弱的投资者关系。尽管自

由现金流充裕,是上年同期的 3 倍,

但大公司对资本支出仍较为谨慎,

前三季度 5 家公司资本支出为 527

亿美元,同比减少 12.5%。5 家公

司油气产量延续了 2020 年的下滑

趋势,同比下降 3.4%,其中原油

产量下降 5.5%,天然气产量下降

0.8%。天然气仍是国际大石油公司

优先发展的业务。

2021 年,国际大石油公司进一

步加快转型发展进程,上中下游全

面推进。上游以油气业务高效发展

为前提,加速向核心领域优质资产

集中。各公司借助此轮油价回升,

加速推进既定资产剥离计划,壳牌

剥离了美国二叠纪盆地资产,道达

尔剥离了加蓬终端和海上油田,埃

克森美孚剥离出售了美国阿肯色州

的页岩气资产。传统油气业务逐渐

向天然气倾斜,加快布局。炼油业

务继续优化调整,剥离非核心炼厂

和低效炼能,在缩减规模的同时,

对现有炼厂加快转型升级。壳牌对

所属 14 个炼厂进行升级改造,拟

于 2030 年整合为 6 个高价值的能

源与化工品园区,道达尔、雪佛龙

将扩大生物燃料生产规模,埃克森

美孚将加强高端化工产品的投资。

各大公司仍然看重销售终端的创效

能力,加速抢占零售市场业务,为

向油、电、氢综合服务站的中长期

业务转型提前布局。

国际大石油公司实质性地部署

和推动低碳转型发展,并未因油价

的大幅回升而产生动摇。欧洲公司

通过收购、并购等多种方式加快发

展氢能、光伏发电、风电等多种新

能源业务。bp 明确表示,短期内

的油价回升有利于公司在活跃的市

场交易中推进资产剥离计划,并不

会影响其油气产量削减 40% 的承

诺。道达尔已更名为“道达尔能

源”,以示其战略转型的决心,计

划到 2030 年将石油产品的销售额

减少 30%,天然气、电力、生物燃

料销售占比明显提高。美国公司受

政策和投资者压力影响,也加大了

对绿色低碳项目的投入,优先发展

具有技术、规模优势的碳捕集和封

存业务。埃克森美孚将在 2022—

2027 年向低碳业务领域投资 150

亿美元,2030年实现二叠纪盆地“净

零”碳排放;一向看好油气业务的

雪佛龙也首次承诺到 2050 年实现

“净零”碳排放,将在 2021—2028

年向低碳业务投资 100 亿美元。

2022 年,国际原油价格均值

将保持在 70 美元 / 桶左右,随着

国际大石油公司信心恢复,投资将

逐步增加。国际大石油公司油气

勘探开发将更偏向于投资经济效益

好、成本低的资产,加大资产处置

力度,下游继续控规模、调结构、

促升级,在确保传统油气业务提质

增效的同时,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多

元化发展。□

(摘自《国际石油经济》)

08 国际大石油公司业绩大

幅回升,低碳转型明显加快

第29页

你看过《狼图腾》这本书吗?

它讲的是草原上打狼的故事,

在那个盛行打狼的年代,有一些人

认为,狼是草原人的天敌,给人类

造成了很多损失和麻烦,要想过上

好日子,就必须把狼消灭掉。

草原上当地的老人持相反的态

度,他们认为“狼是草原的保护神,

打了会遭到天谴的”,但是很多年

轻人并不相信这种极具迷信色彩的

话,开始大规模地打狼,甚至还挖

狼窝,把刚刚出生的小狼崽也消灭

掉,所以草原就真的没有狼了。

他们以为把狼消灭干净了就能

够过上舒坦安稳的日子,可接下来

发生的事情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草原上,先是发生了兔灾,兔

子繁殖速度很快,数量增长迅速,

一方面它们会跟羊抢草吃,另一方

面兔子窝很隐蔽,牧羊人牵着马或

者骑着马通过的时候,马踩到兔子

窝就会陷进去骨折,而骨折的马没

用了就只能杀掉。

后来是獭灾,因为它们的数量

也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它们会把大

量的草弄到洞里过冬保暖,大量蚊

子就会钻进旱獭的洞里,所以蚊子

也呈几何级数增长,结果又造成了

蚊灾,很多马就因为被蚊子吸干了

血倒下了。

解决复杂问题 要用系统思维

思想库

2022.01

27 PAGE

第30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28

这还只是灾难的开始,后面因

为人们富余的时间多了,生活清闲

了,原来白天放羊晚上看羊圈的生

活方式改变了,结果在短短几年,

草原人口迅速增加。

人口增加导致畜牧业不足以养

活当地人,他们就开始了农耕,开拓

草原土地来耕种,以养活更多的人。

但是,草原土层薄,冬天风很大,土

地很快沙化,草原人只好不断开荒,

以至于后来沙化的草原越来越多。

到了这个时候,人们才明白老

人说的话:狼是草原的保护神。

狼没了,结果导致了一系列的

灾难,归根结底是因为草原人在用

一种线性思维去解决一个系统问

题,这就像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事实上并没有解决根源问题,甚至

还可能会造成系统的崩溃。

所谓线性思维,就是简单明了

的因果关系,输出结果跟输入条件

成正比,只要解决了原因就能解决

问题,这是一种线性的函数关系。

比如,你打印机没纸了,那你

往纸盒里加纸就行了;手机的屏幕

碎了,换一块屏幕就好了;一杯咖

啡 30 块钱,那 90 块钱就能买 3 杯

咖啡了。

而在狼图腾的故事里,人们将

生活艰苦简单归咎于狼太多了,所

以他们就用“打狼”这种线性思维

的方式去处理问题,结果在破坏了

生态系统平衡之后灾难重重。

这个复杂的世界存在着很多非

线性的关系,这些不是一个单一原

因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

复杂问题,呈现出的是非线性关系,

所以这需要我们依赖于线性思维的

反面——系统思维来解决。

那什么是系统?

所谓系统,就是由各种元素各

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

会以不同的结构关系组合起来,同

时作为整体又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比如,公司就是一个系统,它

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担任不同的角

色,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推动整

个公司的运转,而公司存在的目的

就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价值,获得收益。

草原也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

由人、植物、动物等等各种元素组成,

他们相互之间构成了一个生态链,

而这个生态系统存在的目的就是维

持这个系统里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此外,我们的身体、学校、国

家等等都是一个系统。

在系统思维中,最关键的不是

系统中的各类不同的组成部分,而

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相同的元素,如果组合起来的

方式不同,那展现出来的功能也就

大相径庭。

比如,同样由碳元素构成的石

墨和钻石,就因为碳元素的组织方

式不同而展现出了截然相反的特

性,石墨很软,而钻石却是世界上

最硬的物质之一。

所以,每个系统都有其自身的

结构,其自身结构会决定整体的功

能,而我们要解决系统性的问题,

就需要从整体入手,通过对系统的

结构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

索来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

比如,你每次想要节食减肥,

却总是半途而废,这本身就说明节

食这个简单方法并无法从根源上

解决你肥胖的问题,这时候,你就

需要从惯性的线性思维转向系统

思维,把身体看做一个系统,挖掘

身体系统内部的运行关系来找到

肥胖问题的解决方案。

最终你会发现,节食减肥只

会让你的潜意识降低你的新陈代谢

率,这会让你减少消耗,反而不利

于减脂。而真正能够帮助你减肥的,

不是管住嘴,而是借助饮食、运动

与身体之间的互动规律性,来加速

你整个身体系统的新陈代谢率。

万物皆有联系,在纷繁复杂的

世界之下,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

而真正发挥作用的其实是隐藏在

系统之下的动态互动。

就像蝴蝶效应,一只热带雨林

中的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就

可以在两周之后引起美国得克萨

线性思维 VS 系统思维

第31页

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当我们愿意用系统思维来看待

复杂问题,那我们就能够避免只见

树木不见森林。

在一个系统里,所有元素之间

的结构关系,如果抽象出来往往都

是一个反馈回路或者多个反馈回路

的叠加,而每个反馈回路都有其特

定的功能和作用。

系统的反馈回路基本有两种形

式:

1. 调节回路

调节回路的目的是让系统趋向

于稳定或者达成某个目标。

比如,你在控制水温,那就需

要根据当前水的温度与目标温度之

间的温差,来做适当调整。

如果你在锻炼身体,希望自己

的体重维持在 90 斤,那就可以在

90 斤以下选择少一点有氧运动多

一点无氧运动,或者选择多吃一点

蛋白质类食物。

2. 增强回路

增强回路是一个正反馈循环,

形成一个闭合环形,它的作用就是

强化系统原有的变化态势,让其中

的元素不断增强。

比如,你有坚持锻炼身体的习

惯,这个习惯背后就是一个增强回

路:越锻炼,身体越棒,精力也越

充沛,身体越好精力越好又会刺激

你继续健身。

增强回路不仅会让系统往好的

方向发展,也可能会让系统往坏的

方向发展,甚至崩溃。

比如,穷者越穷就是一种典型

的负向循环:越贫穷,诱惑就越多,

诱惑越多,自控力就越低,自控力

越低也就越难以长远思考,也就越

资源匮乏。

当一个系统拥有多个趋向于往

好的方向发展的增强回路,它就进

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一种叫做

“飞轮效应”的现象——让静止的

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要很大力气,

但等到齿轮开始咬合转动,互相配

合,慢慢地,飞轮就会越转越快,

到后面就不用费多大力气了,它会

自己转起来。

亚马逊公司就有这样一套良性

循环的商业系统。

亚马逊主要有三个业务板块。

第一个是会员服务,就是加入

亚马逊会员,就可以享受免费送货

等一系列服务。

第二个是第三方卖家平台服

务,就是亚马逊提供平台给其他商

家做生意。

第三个是云服务,提供云端的

基础架构设施。

很多人觉得这三个主营业务有

些偏离其电商自营卖货的主业,可

是对亚马逊的 CEO 贝佐斯来说,

这几项业务其实是可以通过多个正

向的反馈回路形成了良性循环,进

而激发出“飞轮效应”。

会员业务会大幅提高客户忠诚

度,既然买了会员,获得折扣,自

然也会买得越多,消费越多也就越

划算。

允许第三方商家来卖产品,就

系统思维中的反馈回路

思想库

2022.01

29 PAGE

第32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30

使得会员可选的商品也越多,那买

会员服务的用户也会增加。

亚马逊的客户越来越多,提供

的物流、仓储等云服务也越来越完

善,也就有更多的第三方商家,愿

意来亚马逊开店。

亚马逊的流量、销量足够大的

时候,它就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可以拿到更低的商品进货价,让利

给消费者。

接着,更多的消费者被更物美

价廉的东西吸引到亚马逊,成为用

户,并且购买会员。

刚开始要让亚马逊的这套正反

馈循环系统运转起来,其实是挺困

难的,所以亚马逊连续 20 年是亏

损的,因为它需要不断地把营业收

入投入到仓储、物流、云计算领域。

但也正是因为经过了 20 年持

续不断地推动这套系统,所以它在

2015 年开始盈利,年营业收入已

经超越沃尔玛,成为世界最大的零

售商和综合服务商。

当你能够构建一套自我增强和

调节的闭环系统,那你就能够进入

一个持续迭代的良性循环,形成自

己的势能。

在人的一生中,不管是在工作

中还是生活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

的问题,有些是简单的线性问题,

可以用线性因果关系来解决,比如

饿了就去吃饭,困了就去睡觉,但

我们要面对的更多的是系统问题,

很难直接粗暴地去解决。

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能通过

系统思维,找到个人的核心关键的

良性循环,并设法让这个正循环转

动起来,那个人就有机会快速成长,

积累势能。

那如何构建人生的正循环呢?

这里以建立一个写作系统为

例,给大家一些参考。

1. 明确系统的目标

也就是说,你首先得要清楚自

己想要创建一个什么样功能的系统。

比如,写作系统的目标就是能

够持续地输出,能够写出对自己对

他人有价值的东西。

2. 建立系统的增强回路

系统目标是持续输出,那输出

之前得要有输入、有思考,输出之

后得要分享出去,如此才能获得反

馈,如果获得了正反馈,这又会刺

激我们更加努力地去阅读去思考,

进而写出更有价值的文字。

这样思考下来,就形成了下图

中的增强回路:

这里最关键的是要想一想,目

标和哪些要素、哪些部分、哪些环节

相关,这些元素或者环节之间有什么

样的关系,如此,你才能把它们连接

起来,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增强回路。

比如,你的系统是想要有充沛

的精力,那精力和哪些元素或者环

节相关呢?经过思考,你觉得精力

和锻炼有关,与休息睡眠有关,那

锻炼可以促进睡眠,睡眠可以让人

恢复精力,精力充沛又再次让你更

有精力去运动,这样也能够形成一

个环环相扣的增强回路。

你平时需要多去观察多去思考

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在

构建良性循环的时候更快地洞察

其中的增强回路结构。

3. 设置调节回路,维持系统

稳态

如果在增强回路中发生了意外

情况,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逆向思考,可以让你提

前设置好调节回路,从而在遇到意

外状况的时候能够从容应对。

比如,在增强回路的分享这个

环节,如果我们收到的都是负面反

馈,那我们就要针对这些负面反馈

进行反思,到底需要哪些改进,如

何进行改进,从而进一步去调整输

入的信息源、思考方式,然后回到

构建人生的循环系统

第33页

写作系统的增强回路上来。

再比如,输出或者输入的过程

中也会涉及到大量的思考,所以长

时间工作会感觉到疲惫,这时候,

你就可以喝杯咖啡休息一下,让自

己恢复精力,通过这样的小休憩之

后你就可以重新精神饱满地回到写

作上来,这也是一个小的调节回路。

4. 进入更大的系统,实现自

我赋能

当你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之后,你其实可以进一步思考,我

这个系统能不能融入到一个更大的

系统,并且从那个大系统中得到额

外的动力和能量?

就像你已经有了一个写作系

统,那放到整个个人成长的系统里,

它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比如,在你的个人成长系统里,

你还有一个阅读系统,理财系统,

那写作系统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是否能够让各个小系统之间相互关

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更大的环

环相扣的系统呢?

如果写作系统能够创造一些收

入,那这些收入可以流向理财系统,

让理财系统运转得更快;因为阅读

系统的一些环节和写作系统里的一

些环节相似,那可以把重复的环节

整合起来,把两个系统的隔阂打通。

当你把自己构建的一个个小系

统整合进一个更大的系统的时候,

因为你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从

而就实现了自我赋能。

系统一旦建立,我们就可以在

系统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持续收到的

反馈对它进行调整,不断优化,而

这就是系统的自我迭代。

曾经有一次跟朋友吃饭,听到

这样一句话,“我也写文章,坚持

了半年,只不过没像你这样一直在

坚持写 ......”

言外之意,我没和你做得一样

好,不过是因为我没有像你一样努

力,如果我和你一样坚持,会达到

和你一样的成效。

这是很多人惯有的线性思维模

式,当得到一个结果,就喜欢简单

地归结于某一个相关的原因。

事实上,坚持的背后,不仅仅

是努力,背后是有很多系统在做支撑,

比如来自于写作系统的持续分享,来

自于定位系统的目标清晰,来自于情

绪调频系统的心境笃定等等,这其实

是一种系统能力的体现。

千万不要只看到别人的坚持,

那是显性的东西,谁都看得见,你

需要去洞察背后的系统能力,那才

是隐形的关键价值所在。

如果一个人背后有多套良性循

环的闭环系统,那他就有了多个“成

长引擎”,那些系统会自动地驱动

他不断成长,持续精进。

想要成为一个系统驱动的人,

那你就要:

1. 避免简单的线性思维,掌

握整体的系统思维。

2. 基于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

建立良性循环系统。

3. 融入更大的系统,自我赋

能,不断优化。

而当你成为一个系统驱动的

人,你就自然地进入到了人生的正

循环,从而能够不断自我迭代,实

现人生的高效能。□

成为一个系统驱动的人

思想库

2022.01

31 PAGE

第34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32

油气大势与“双碳”目标

答:未来,石油工业发展大趋

势是“一老、两深、一非”与“跨

界融合”发展。“一老”指老油气

田持续开发,要不断提高采收率,

稳定或增加石油产量;“两深”指

陆地深层与海域深水勘探,要不断

获得战略新发现;“一非”指非常

规油气一体化勘探开发,实现规模

效益、增储上产。“跨界融合”发

展,就是利用油气工业地面、地下

形成的先天优势,与光电、风电、

地热、氢能、储能、二氧化碳等融

—访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

问:邹院士,在全球能源加快转型、绿色

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您认为未来我国石油工

业发展前景如何?中国石油面临哪些机遇与挑

战?在科技创新方面会有哪些新突破?

合发展。

中国石油制定了新的“绿色低

碳”新战略,坚定不移做强做优油

气业务,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

新业态,努力构建多能互补新格局。

实施“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

转型”战略路径,从目前生产油、

气两种产品,向生产油、气、热、

电、氢 5 种产品跨越发展,实现

从综合性国际油气公司向综合性国

际能源公司战略转型,确保中国石

油可持续发展,更多承担起保障国

家能源安全的责任与使命。

在“一老、两深、一非”勘探

开发各个领域,均面临基础油气勘

探开发地质理论、关键核心技术与

装备的相关难题。例如,老油气田

还需要创新纳米驱油、二氧化碳等

气驱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陆地

深层需要创新万米级高温、高压智

能化优快钻探技术;海洋油气深水

需要创新超千米级水下开采系统装

备;非常规油气需要创新地质旋转

导向一趟钻等核心技术与装备,等

等。油气资源劣质化、中高开采成

本与中低油价将成为常态性的新矛

盾,碳中和目标下油气工业面对碳

减排新压力,这些都是需要依靠科

技创新、管理创新来破解新的难题。

新能源新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还面

临人才、技术与资源等多重挑战。

碳中和目标下,我国油气工业

仍要坚持勘探开发,保持可持续发

展,确保能源安全。预计 2060 年,

第35页

高端访谈

2022.01

33 PAGE

问: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绿

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任务艰巨。对中国石油来说,

如何定位自身的发展?对此您有何建议?

我国石油消费量达 3×108 吨左右,

天然气消费量 4000×108 立方米

左右,油气在国家能源安全与人民

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仍然不可或缺

与替代。煤炭将发挥保障国家能源

战略“储备”与“兜底”作用;石

油将回归原料属性,发挥保障国家

能源安全“急需”与民生“原料”

用品基石作用;天然气将成为能源

安全的“稳定器”,发挥保障国家

能源安全与新能源“最佳伙伴”作

用;新能源将成为能源供给和消费

的主体,发挥保障国家能源战略“接

替”与“主力”作用。

在世界石油工业 160 年发展

历程中,革命性的科技创新是石油

勘探开发从常规向非常规跨越,

石油钻井开采从直井自然能量开

发向水平井体积压裂开采发展。

美国于 1973 年提出“能源独立”

战略,1976 年启动第一个能源部

主导的非常规油气项目。实行“能

源独立”战略以来,依靠科技创新

支撑,美国油气工业不断取得突

破和发展,2020 年页岩气产量达

到 7330×108 立方米。从提出非

常规油气科技项目开始,美国仅用

50 年左右时间,就实现了“能源

独立”战略目标。

新中国石油工业起步,到 21

世纪之前,我国一直在勘探寻找常

规油气,在此过程中,提出了具有

深远影响和意义的陆相成油学说。

当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开发已进

入非常规油气时代。非常规油占我

国油气总量 15%,非常规气占比

超过 30%。中国石油科技创新正

在进行“两个革命”:超深层油气

革命和非常规油气革命。

一是万米级的超深层常规油气

革命,超深层指 6000 米以深的地

层。目前,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

产量超过 1000×104 吨,四川盆

地已发现大规模超深层天然气,准

噶尔盆地南缘超深层也有重大发

现,并实现工业化发展。中国是“超

深层油气革命”的先行者、引领者

与实践者,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

中国这样,把深层—超深层作为一

个领域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和科技创

新。我们已形成古老碳酸盐岩区域

不整合岩溶缝洞型、构造型等油气

地质理论,特别是在塔里木、鄂尔

多斯、四川、准噶尔等盆地发现了

超深层大油气区,地球物理、井筒

等相关技术创新则推动了深层—超

深层油气勘探与工业性开发。

二是纳米级储层的非常规页岩

油气革命。目前,陆相页岩油正处

于基础理论创新和规模经济性开发

试验阶段。准噶尔盆地中高成熟度

页岩油实现工业性开发,渤海湾盆

地、四川盆地等中高成熟度页岩油

勘探获得重大发现,松辽盆地大庆

古龙页岩油勘探取得战略性突破,

正在进行规模化工业性试验。在鄂

尔多斯等盆地,正在进行中低成熟

度页岩油理论攻关与技术准备。中

国是“陆相页岩油革命”的创新者、

引领者和推动者,将为稳定我国石

油产量发挥重大作用。海相页岩气

已在中浅层实现规模开发,未来需

要在四川盆地中深层页岩气与新层

系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形成新的增

储上产战略区与层系。

答:碳中和行动对于我国化

石能源工业来说是一场新的革

命,对能源工业,特别是中高碳

能源工业而言,是从“革命”到

第36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34

“活命”,再到“长命”的进阶。

中国石油已经超前布局,将在坚

定不移做强做优油气主营业务的

同时,积极拓展非化石能源,加

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

努力构建多能互补的新格局,为

公司基业长青和长久发展做出全

面战略安排。

在能源转型发展中,化石能源

清洁化、新能源规模化与多种能源

协同智慧化这“三场革命”正在同

步进行。对油气公司来说,化石能

源清洁化就是要加快天然气跨越

发展;新能源规模化是一个大机

遇;多种能源协同发展、智慧化实

际上是一场管理革命。三场革命的

核心是统筹协同推进。

未来,碳中和时我国能源发展

将以新能源为主,力争实现中国

“能源独立”。但不可否认的是,

油气在碳中和进程中仍将继续发

挥应有的作用,毕竟化石能源对于

满足人类生活的基本属性具有不

可替代性。因此,我们要继续保障

一定化石能源的生产,从而保障人

民生活与国家能源安全。

对中国石油来说,有两大挑

战。一是支撑当前油气业务的科

技创新力度还不够强。目前,理

论走在了技术前面,技术推动力

度还不够。面对未来中低油价,

要实现低成本油气勘探开发,需

要用科技创新降低油气开发成本,

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石油工业向

更高质量发展。二是科技创新引

领未来转型发展的能力不足。我

们需重建新能源、新材料、新业

态“三新”业务,为此要重构科技、

人才和管理体系。

站在新能源领域的起跑线上,

无论是起跑、追赶还是快跑,人

才布局与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至

关重要。一切需要创新,创新决

胜一切。要继续坚持加大科技创

新力度,加强理论技术攻关,突

破一些“卡点、断点”,形成没

有“卡点”的关键核心技术,建

立一些没有“断点” 的创新链。

未来需抓住三大机遇,超前做好

科技体系布局,尤其要做好人才

布局、科技布局、产业布局。

一要抓住转型的机遇。中国石

油从油气公司向综合性能源公司转

型,要向油、气、热、电、氢各产

业综合发力,最终实现“绿色发展、

绿色能源”。

二要抓住天然气大发展的机

遇。天然气是清洁低碳能源,天

然气在碳中和进程中是最佳伙伴,

对建设美丽中国很重要。我们要

从天然气的生产、消费和储备这 3

个方面做好天然气大发展超前布

局。预测到 2035 年,中国天然

气消费量将达到(6500~7000)

×108 立方米,2060 年天然气消

费量预计可保持在 4000×108 立

方米左右。天然气发展对我们来

说是大机遇。中国石油从过去以

生产石油为主,到目前石油与天

然气平分秋色,进入稳油增气新

阶段,未来可能是以天然气 + 新

能源为主的新格局。中国石油已

建成超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调峰

储气库,未来可能还要建超千亿

立方米的调峰储气能力,以保障

国家天然气利用安全。

三要抓住二氧化碳产业的机

遇。超前布局二氧化碳捕获、运

输、储存和利用(CCUS),建

议油气公司着手构建未来二氧化

碳新产业或新工业,例如建立二

氧化碳捕集产业、运输驱油产业、

埋存产业、交易产业等。对此需

做好相关超前技术准备,例如二

氧化碳驱油技术的超前储备。中

国石油已在吉林、新疆、长庆、

大庆等油田开展二氧化碳驱油等

技术攻关并取得突破,实现工业

化发展;二氧化碳驱油和压裂方

面已拥有重大技术储备,并将继

续扩大规模。未来,可利用开采

油气后枯竭油田、气田和地下“水

田”,形成埋藏及封存二氧化碳

的“人工二氧化碳气田”。中国

石油具备地面与地下基础设施有

利条件,可以形成“人工二氧化

碳气田”后发优势。相信中国石

油能够在碳中和的进程中,形成

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二氧化碳新

兴产业,为我国实现“双碳”目

标做出更大贡献。□

(摘自《石油科技论坛》)

第37页

观察借鉴

2022.01

35 PAGE

新形势下国际大石油公司

经营特点和战略举措分析

文 王 超 马 睿 金焕东

2021 年被人们称为碳中和元年。

这一年,肩负为人类提供安全、可负担、

更清洁能源使命的能源企业,站在了

转型的最前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

需要为可持续发展蓄足动能。

加速战略调整 彰显石油公司转型

决心

国际石油公司在过去的一年中,

从整体战略调整、生产运营优化,到

业务流程再造、职能管理精简,创新

和改变从未停止。

2021 年 2 月,壳牌公布了全新的

“赋能进步”业务战略,以 2016 年

的碳排放强度为基准,计划到 2050

年降低 100%。2021 年 10 月底,壳

牌又对上述目标进行补充,与 2016

年的净排放水平相比,2030 年的绝对

减排目标为 50%,涵盖运营控制下的

所有直接排放和外购能源产生的间接

排放。此外,该公司还决定于 2022 年 1 月 24 日起

正式将名称中的“荷兰皇家”字眼移除,更名为壳牌

公司,同时放弃双重股权结构,将总部从荷兰海牙迁

至英国伦敦,以期用更简单的股权结构、更高的金融

业务效率加快推进能源转型。

道达尔于 2021 年 5 月改名为道达尔能源公司,

正式战略转型为一家多元化能源公司,目标在 2030

年前跻身世界前五可再生能源生产商之列。早在

2020 年就坚定了向国际综合能源公司转型的 BP,

2021 年更是极力拓展低碳能源业务。目前,BP 已

完成组织架构改革,成立不久的“天然气与低碳能源”

板块在 2021 年 9 月还迎来重要人事变动,由可再生

能源和电力行业资深高管担任该业务新主管。

北美方面,自从激进对冲基金 Engine No.1 在

2021 年 5 月成功任命 3 名新董事进入埃克森美孚董

事会后,该公司的减排计划就明显提速。不仅宣布在

2027 年前投资 150 亿美元用于脱碳,还更新了减排

目标,计划到 2030 年将公司所属企业活动产生的温

室气体排放量较 2016 年减少 20%~30%。雪佛龙也

第38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36

陆续制定并出台多个面向碳中和的战

略和举措。2021 年 9 月,宣布计划

到 2028 年将低碳业务投资大幅提升

至 100 亿美元以上,较此前 30 亿美

元的投资提高 2 倍有余;2021 年 10

月,首次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并将客户的排放纳入其部分目标。

扩张新能源版图 掌握未来能源格

局密码

在战略路径的指引下,国际石油

公司在 2021 年采取了诸多践行低碳

目标的具体行动。以氢能、光伏、风

电和生物燃料为代表的新能源被诸多

石油公司视为实现碳中和或低碳资产

扩张的重要路径。

BP 的目标是到 2030 年,将可再

生能源发电量从 2020 年的 3.3 吉瓦提

升 至 约 50 吉 瓦。2021 年,BP 不 断

加强海上风能投资组合,与合作伙伴

竞标在苏格兰和挪威沿海开发海上风

电。BP 还重视太阳能领域扩张,通过

旗下 Lightsource BP 实现了包括 7X

Energy 公司太阳能项目及位于普韦布

洛的Bighorn等多个项目的收购开发。

氢能和低碳生物燃料也是石油公

司商业触角广泛延伸的领域。道达尔

能源 2021 年 10 月曾宣布同法国液化

空气公司、万喜集团及其他国际公司

联手成立一个 17 亿美元的全球最大氢

基金,意在通过项目合作,加速美洲、

亚洲和欧洲清洁氢资产的增长。2021

年 10 月又与卡塔尔能源签署一项在英国开发蓝氢及

绿氢的协议,还与戴姆勒卡车公司合作,加快引入英

国货运氢燃料网络。

生物燃料是雪佛龙在新能源开发方面部署的重点

核心战略,2021 年 2 月,雪佛龙与斯伦贝谢、微软

宣布合作,在加州门多塔开发突破性的生物能源及碳

捕获和封存项目;其与 Brightmark 现有的购买乳制

品生物甲烷计划在 2021 年 8 月被第二次延长;2021

年 9 月,雪佛龙宣布与全球四大粮食出口商之一的邦

吉公司共同开发一款以大豆为原料的混合燃料;同月,

又与生物燃料公司 Gevo 达成协议,生产和销售可持

续航空燃料。雪佛龙的目标是,到 2030 年,使可再

生天然气日产达到 4 万桶,可再生燃料生产能力达到

第39页

观察借鉴

2022.01

37 PAGE

每天 10 万桶,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可

再生柴油和可持续航空燃料需求。

布局负碳业务 叩开油气低碳发展

大门

CCUS、碳汇抵消等负碳产业成

为石油公司继续发展油气业务的同时

叩开低碳发展大门的关键。

作为快速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

用的技术选择,CCUS 被石油公司在

产业链多个环节进行了部署。其中,

埃克森美孚对 CCUS 的布局全球领

先,约占全球的 1/5。2021 年,该公

司建立了低碳解决方案业务部门,计

划在全球范围内评估 20 个 CCUS 项目,努力使减

排技术商业化,并宣布将在 2025 年前,再追加 30

亿美元投资到 CCUS 项目。此外,埃克森美孚在

2021 年 4 月提出了一项潜在价值高达 1000 亿美元

的 CCUS 项目提议,计划收集美国石油化工厂的碳

排放,并将它们储存在墨西哥湾。

在布局 CCUS 的同时,林业碳汇也持续受到石

油公司的关注。2021 年 3 月,道达尔和 Foret 资源

管理公司与刚果共和国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在巴泰

凯高原种植 4 万公顷的碳汇森林,20 年内将吸收超

过 1000 万吨的二氧化碳。壳牌也在扩大包括造林项

目在内的自然碳抵消业务,计划到 2030 年达到每年

1.2 亿吨的碳抵消量。伴随森林碳汇等碳抵消业务的

发展,“碳中和石油、碳中和天然气”等交易创新举

措也迎来了一波发展热潮。截至 2021 年 11 月,全

球已有 30 批 LNG 被宣布为碳中性。2021 年 3 月,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向壳牌交付第一批碳中和

LNG;2021 年 5 月,壳牌与切尼尔能源公司合作,

从切尼尔的萨宾关口液化设施向欧洲运送了一批碳中

和 LNG;2021 年 6 月,阿曼与壳牌签署协议,交付

中东首批碳中和 LNG。

油气并购 恢复增长 资产优化迎来机遇期

2021 年,随着国际油价持续回升和全球能源转

型加快推进,国际大石油公司提升自由现金流、降低

债务水平、加快转型发展,加速进行资产优化,出售

非核心资产。另外,大型独立石油公司选择合并以获

得规模和效益,从而加强竞争优势。

能源转型促使部分大型石油公司加快资产优化,

出售油气资产。部分大型石油公司为了满足能源转型

的需要,在传统的油气业务领域优先发展高质量的核

心资产、专注于创造自由现金流,大量出售非核心资

第40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38

产。2021 年 5 月,荷兰海牙地区法院

发布裁决,要求壳牌必须在 2030 年

前将净碳排放量相较 2019 年的水平

削减 45%,迫于这种压力,壳牌公司

开始大量出售油气资产,以快速达到

承诺的碳减排目标,最大的一笔是以

95 亿美元将其在美国二叠纪盆地的油

气资产全部出售给康菲公司。此外,

壳牌还出售了加拿大页岩气资产、部

分非洲和亚太地区资产等。大型独立

石油公司必和必拓新上任总裁提出“面

向未来”战略,公司逐渐向绿色转型,

石油不再适合必和必拓的投资组合,

将其油气资产以 147 亿美元出售给澳

大利亚伍德赛德石油公司。

独立石油公司合并整合继续,将

逐渐成为主要石油生产商。全球新冠

肺炎疫情形势的不确定和世界能源转

型的冲击,导致油气生产商仍对未来

油气行业发展充满担忧,为了增强企

业实力以抵抗风险,众多石油公司选

择合并,在短时间内扩大规模。这在

美国页岩油气行业的表现最为明显,

2021 年北美页岩油资产交易金额达

到 586 亿美元,占总交易额的一半,

以大型交易为主导。其中,最大的交

易是卡伯特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以 74

亿美元收购 Cimare x Energy, 先锋

自然资源公司以 64 亿美元合并收购

双点能源公司,这两家公司都在西得

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二叠纪盆地

拥有资产。

另外,康菲公司近年来逐渐扩大在页岩油气领域

的规模,在 2020 年油价暴跌后的页岩油行业破产并

购浪潮中,以 97 亿美元全股票交易收购竞争对手康

乔资源公司,一举跻身二叠纪盆地顶级页岩油生产商。

完成收购壳牌资产的交易后,康菲公司 2022 年的产

量将增加约 20 万桶油当量 / 日,公司成为二叠纪最

大的生产商之一。这种趋势也发生在传统北海油气生

产区。2021 年 12 月 22 日,阿克英国石油公司同意

以 100 亿美元收购伦丁能源的石油和天然气业务,

从而成为挪威大陆架第二大生产商,合并后的公司每

天将生产约 40 万桶石油,两家公司表示,此次收购

预计将产生每年高达 2 亿美元的协同效应。

预计 2022 年,独立石油公司逐渐成为主要石油

生产商的趋势还将继续,综合性国际石油公司是主要

卖家,将继续出售非核心油气资产,退出非核心地区

和领域;专注于油气业务的大型独立石油公司和能源

转型压力相对较小的国家石油公司将是主要买家。未

来几年,美国页岩油气的并购整合仍将持续,具有相

邻油气区域的优质公司之间的并购整合应该成为资产

交易市场的主流,之前依靠华尔街等外部资金来支持

生产的模式正在结束,北美页岩油气行业正进入寡头

时代。

此外,国际石油公司基于现金流和降低债务水平

的需求,资产剥离行为也成为常规经营手段。这些公

司依然在实施已制订的资产剥离计划,油价波动期一

直是国际石油公司加速资产优化的机会期,油价上涨

期国际石油公司将以出售资产为主。例如,BP 以 26

亿美元将其阿曼资产出售给泰国国家石油公司勘探与

生产公共有限公司;埃克森美孚宣布出售其位于英国

北海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上游资产等。□

(摘自《中国石油石化》)

第41页

观察借鉴

2022.01

39 PAGE

关于国际石油公司能源转型和

碳资产管理的思考

文 李司宇 张 琬

2015 年 12 月,《巴黎协定》达

成,全球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达成

一致,将通过全球经济的彻底“去碳

化”减少碳排放。此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均积极采

取相应措施应对气候变化。2020 年,中国也承诺进

一步打造宜居环境 ,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

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力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

放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

前言

第42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40

的确立对中国石油公司的能源转型提

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全球新冠肺炎

疫情肆虐、能源市场需求低迷、经济

复苏进程缓慢,更是对正处于全球低

碳发展历史潮流中的国际石油公司形

成了多重冲击。因此,国际石油公司

“去碳化”的能源转型是其未来发展

的必然趋势。

1.1 欧洲石油公司以“净零”为目标

后疫情时代,以 BP 公司、道达尔

公司、壳牌公司为代表的欧洲石油公

司认为未来清洁能源占比将大幅上升 ,

全球传统能源需求将继续减少。

为此,上述欧洲石油公司近两年

纷纷做出资产结构调整 , 将低碳资产和

新能源业务逐步纳入未来五到十年的

投资和业务发展规划当中。

1.1.1 BP 公司

BP 公司在 2020 年 2 月率先公布

远 景 规 划: 以 每 年 减 少 4.15x108 吨

二氧化碳当量的绝对减排为基础,在

2050 年或以前完成“清洁”转型。同

时,BP 公司在组织管理结构方面进行

改革,将天然气与低碳能源提升为与

油气生产运营平行的业务板块。

2020 年 8 月 4 日,BP 公司发布未

来十年战略计划, 提出从传统石油石

化公司转型为综合型能源公司的战略

目标,将“以低碳能源及其客户”作为全新十年战略

部署的首要目标。

具体举措有:1)油气桶当量产量较 2019 年底减

少 40%;2)低碳业务投资增加至 2019 年底的 10 倍 ,

其中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研究投资稳步增长,将主要

用于上游业务中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收利用以及封存

技术研究和应用,炼化业务中的炼厂装置改造和能效

提升技术研究;3)氢能业务在全球市场份额增长至

10%;4)可再生能源发电机装机容量增加至 2019 年

的 20 倍;5)全球低碳消费客户人次增加至 2019 年

底的 2 倍;6)碳排放(上游、运营和产品碳强度)

较 2019 年降低 15% ~40% ; 7)未来十年的投资较

2019 年增加 10 倍。

1.1.2 道达尔公司

道达尔公司在 2020 年 5 月提出“净零”三步走

目标 , 在 2050 年或更早与欧洲社会一道实现公司自身

的“碳中和”:2050 年或更早实现全球运营项目“碳

中和”;2050 年或更早实现其面向欧洲消费市场的能

源产品“碳中和”;2050 年或更早降低其面向全球市

场销售的能源产品碳排放强度至 2020 年的 40%(2030

年降低至 2019 年底的 85%,2040 年降低至 2019 年底

的 65% )。这份 2050 年“净零”计划将在直接碳排

放和间接碳排放两个方面、生产者—产品—客户三个

维度全面降低碳排放。

具体举措有:1)持续开展技术创新 , 提高运行效

率 , 至 2025 年在全球 250 个炼化项目加大节能减排相

关投资;2)到 2025 年,对欧洲的电力供应将 100%

采用可再生能源;3)持续提升天然气资产比例,同

时优化生物燃气和氢气等低碳资产配置;4)2025 年

在欧洲地区设立 15 万个新能源站点(包括加天然气、

氢气和充电等各类新能源);5)加大碳吸收、碳捕

集(CCS)项目的研发和现场试验投资,到 2025 年相

关公司的上述项目投资将增加至 4 亿美元。

欧洲和北美石油公司差异化 1 能源转型

第43页

观察借鉴

2022.01

41 PAGE

1.1.3 壳牌公司

壳牌公司早在 2017 年 11 月就宣

布其将为《巴黎协定》既定的减排目

标作出贡献。2019 年起,壳牌公司开

展温室气体来源相关研究,认为 85%

的碳排放产生于石油石化产品消费,

而生产石油石化产品的碳排放仅占总

排放量的 15%。基于上述认识,壳牌

公司建立了石油石化产品“全生命周

期碳足迹”计算模型(仅计算由壳牌

公司生产并销售的产品), 分析并计算

主要产品从生产到被消费的全生命周

期(生产、运输、加工、储存和消费)

产生的碳排放量,用碳排放强度的概

念来量化。通过计算主要生产经营活

动(原油、天然气、 LNG、CTL、生

物燃气、光伏和风能以及火电)的碳

排放强度,壳牌公司将以能源产品供

应者的角色向消费者提供更低碳排放

强度产品选择 , 从产品升级为切入点落

实节能减排目标。同时作为部分高碳

排放产品生产者(如上 游和炼厂业务),

将通过持续创新升级节能减排技术和

在耗能方面引入新能源技术等方式实

现低碳运营。

壳牌公司承诺到 2035 年,其产品

累计碳排放强度 (基于上述模型计算

得出)较 2020 年降低 35%,到 2050

年降低 65%。

1.2 北美石油公司走低碳减排道路

不同于欧洲石油公司全面开启向

“综合型能源公司”转型,以埃克森美

孚和雪佛龙为首的北美石油公司对新能

源业务持较为保守的态度。北美大型石油公司均认为,

至 2040 年 , 传统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

占据 55% 以上比重,占主导地位。同时埃克森美孚和

雪佛龙公司还在 2020 年借“低油价东风”逆势收购了

超 130 亿美元的上游油气资产。相比于欧洲石油公司,

北美石油公司的油气产量在未来仍将持续上升。

而为了回应公众和投资者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压

力, 北美石油公司仅在 CCS 和储存技术升级、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小幅提升天然气资产比重等方面有所

动作,并不像欧洲石油公司大规模进军新能源资产市

场或密集开展低碳资产购置、并购。

2020 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低油价等多

重影响,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

中国海油)持续开展降本增效措施并提升管理效能。

同时,为响应国家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各方的承诺,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站在能源安全的角度以油气主业为

主,稳中求进,全面布局新能源业务。

2.1 聚焦主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近年来,中国能源需求急速增长,2018 年原油对

外依存度达到 71%,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 43%,超

过美国、日本成为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国。

中国石油明确在 2021—2025 年构建新发展格局,

稳中求进,持续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

增长作出新贡献。当前,中国石油油气产量当量达 567

x104 桶 / 天,未来五年中国石油会积极开展勘探布局,

油气产量仍将稳中有升。同时,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

刻变革,中国石油将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上、下游业务联动,利用上游资源优势带动下游产业

2 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能源转型

第44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42

技术升级和能效提升。

中国石化在未来五年的两大核心

职责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引领中国

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油则表示未来三年将稳步

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净产量由 2020 年

的145 x104

桶/天提升至178x104

桶/天。

2.2 节能减排,向综合能源公司转型

中国石化是中国较早开展新能源

业务的石油公司, 过去五年间,其新

能源业务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

至 2019 年底,其中深层地热供暖市场

分布中国 16 个省区,供暖能力达 5200

x104 平方米;光伏发电装机容量 85 兆

瓦,年发电量达 1x108 千瓦 . 时,2020

年 8 月中国石化入股超薄光伏等产业;

氢能产量超过 300x104 吨,建成并投

用多个油氢合建示范站。

中国石化称未来五年将以洁净油

品和现代化工为 “两翼”,以新能源

材料新经济为重要增长极,全面推进

洁净能源化工公司建设。2020 年 11 月,

中国石化就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及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等单位分

别签订合作意向书,启动“碳达峰”“碳

中和”战略路径课题研究,制定“碳

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2021 年

1 月,中国石化承诺以碳净零排放为终

极目标 , 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海油通过发挥海洋工业比较优

势,发展以海洋资源为主体的新能源产

业。2020 年,中国海油实现了首个海

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加速海上风电产

业规模化发展。同时,中国海油全面推进绿色低碳生

产进程,率先试点在渤海秦皇岛和曹妃甸油田引入岸

电工程,即利用陆地大电网为海上油田生产供电,整

个区域年均节约能源 6. 47x104 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

17x104

吨。2021年1 月,中国海油全面展开“碳达峰”“碳

中和”顶层设计,完善公司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未来

五年间将提升天然气资源供给能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推动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占比达 60% 以上。

中国石油在 2021 年初明确,将加快新能源转型,

在产业革命的大趋势下聚焦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形

成绿色竞争优势。2 月 7 日中国石油批复的首座加氢

示范站太子城服务区投用,同时,中国石油于 2021

年在其尼日尔上游项目开展光伏应用试点前期研究。

4 月 9 日中国石油调整业务板块,油气与新能源并举,

并作为四大板块之首。中国石油将提高清洁能源资产

占比,加快天然气、地热和氢能业务发展进程,加速

碳捕捉、利用和封存(CCUS)和碳移除技术研究,

明确走低碳发展道路,新能源业务占比将在“十四五”

末较 2020年显著提高,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作贡献。

3.1 结论

综上可以看出,同样是业绩表现优异的国外大

型石油公司,对于能源资产配置和能源转型采取了

差异化策略。总体表现为:欧洲石油公司全力进军

新能源市场, 北美石油公司持续认可油气资产的增

值潜力。但国外大型石油公司目前正处在全球各国

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的阶段,在目前和

未来一段时间势必要进行自身节能减排技术升级和

生产运营效能提升。

3 结论和建议

第45页

观察借鉴

2022.01

43 PAGE

而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均是国有综

合型石油公司,资产规模大、资金技

术实力强,同时体现政府意志、接受

政府监督。由于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油

气对外依存度仍将上升,因此油气安

全供应风险仍持续存在。在全球“碳

中和”目标的要求下,中国石油公司

充分立足本国发展和能源需求进行深

度变革,从提高能效、持续减排方面

实现更高效益。

3.2 对中国石油公司的建议

3.2.1 聚焦国家能源安全,在经济

变革中寻求新发展机遇

面对转型浪潮,中国石油公司仍

应聚焦主业,牢固树立保障国家能源

安全的目标,在自身公司擅长的业务

中通过各类手段实现降本增效。把握

住全球能源消费市场低碳能源增长窗

口期,布局新能源产业,加强市场研

判和营销能力,以市场需求导向配适

产品结构,提高天然气、氢气、生物

气(油)产品占比。

3.2.2 技术与目标导向,主业与新

能源业务统筹规划

中国大型石油公司在油气上、中、

下游全产业链经过几十年深耕细作,

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拥有较强

实力和核心市场竞争力,但新能源业

务经验不足。国内的光伏、储能产业

链已经较为完善,其中龙头公司的资

金、技术竞争力甚至短时间内不可被

新进者颠覆,所以中国石油公司应充

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主要业务的提质

增效常态化,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在产

业结构变化中稳健发展,另一方面适时寻求合作机

会,为能源转型技术投入和未来平抑碳排放成本做

好准备。

3.2.3 积极参与碳交易,积累碳资产管理经验

2020 年 10 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

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逐步扩

大碳排放权交易主体范围,适时增加符合交易规则的

投资机构和个人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同年 12 月,2225

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已率先被纳入碳排放市

场。据生态环境部相关部署,“十四五”期间石化行

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而在过去几年的碳交易试点

中,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为代表的石油公司也初步参

与并积累了一些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经验。但石油石

化产业链条长,除了上游生产,还涉及中、下游更为

复杂的后端产品,目前还没有形成广泛适用于石油石

化产业的统计能耗、排放数据的方法和相关标准。作

为推动石油石化公司深度参与减排的经济手段,碳配

额是一种新型资产,中国石油公司应超前布局,加快

碳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和人才培养,未来积极参

与碳市场交易,积累碳资产管理经验 , 通过碳资产运

作为公司降本创效。

3.2.4 做好海外业务碳成本风险防控

中国石油公司应在其海外业务发展中充分考虑碳

排放成本问题,评估油气资产时要密切关注资源国和

当地政府在节能减排、碳税征收等方面的政策并做好

研判。在正运营项目中,与合作伙伴充分交流其能源

转型业务发展方向,实现合资合作利益最大化。适时

入股国内外的新能源项目,积极参与资源国碳交易,

做好本公司内部碳中和。□

(摘自《天然气与石油》)

第46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44

“双碳”战略纠偏:

坚守能源安全底线,先立后破

文 王秀强

“双碳”战略的实施正在影响全

球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将

改写历史的轨迹与航程。这个过程

注定是漫长的,技术创新、资本入局、

法制进步、意识觉醒、生产生活理

念创新等都将在这个绿色转型中纷

至沓来。

能源是碳排放的主阵地。在“双碳”

战略指引下,中国能源产业在 2021

年进入转角,一场能源系统变革也在

这一年启动。同时,“双碳”战略研讨、

方案设计、试错纠偏贯穿 2021 年全

年。

对“双碳”战略的纠偏,基于经

济稳增长与能源保供的客观需求,是

在稳与变之间的再平衡;是对“双碳”

战略执行过程中“一刀切”行为的修正,

以能源安全保供作为前置条件,坚持

先立后破的原则,为经济增长提供基

础支撑。

自“双碳”战略提出以来,国家层面自上而下制

定顶层设计方案,各地区、行业企业均制定相关方案,

“1+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同时,一些地方和行业

采取“运动式减碳”的方案,“一刀切”控制能源消费,

严控新增煤炭产能,不切实际压减煤炭生产和消费。

这一系列极端行为的后果是煤炭供应不足、煤炭价格

飙升、火电企业亏损、多地拉闸限电,能源电力系统

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基于此,2021 年内国家层面的纠偏、纠错未有

停止。2021 年 5 月 27 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提出要尊重规

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工

作节奏。7 月 30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坚持全

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12 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

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安全降碳

“双碳”战略不能搞“碳冲锋”

第47页

前瞻洞察

2022.01

45 PAGE

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

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

先立后破,安全降碳是“双碳”

战略坚守的底线。所谓先立后破,即“传

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

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此为立足以煤

为主的基本国情做出的决策,强调能

源结构调整优化要稳妥有序,实现能

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确保能源电力

安全保供。

这场为时不久的“运动式”减碳,

带来了超乎预期的破坏力。为守住能

源安全底线,单边去煤、减煤行动也

被迅速叫停。决策层也意识到,作为

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能源转

型绝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缓慢和循

序渐进的过程。在清洁能源还未能承

担大任的情况下,还需要“继续发挥

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的调峰和

兜底保供作用”(引自 2021 年全国

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煤炭、煤电

重新正名。在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之

间的博弈中,煤炭、煤电在 2021 年

的能源危机中小胜一筹。从能源电力

系统的稳定性出发,清洁能源与化石

能源本是唇齿相依、互为支撑,煤炭

和新能源的优化组合也将是新的产业

形态。

从稳定经济增长的维度看,“双碳”

战略的实施需要兼顾经济增长的需求。

能按照“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

景目标纲要,2035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在 2020-2035 年

实现中国人均 GDP 从 1 万美元(小康水平)向 2 万

美元(中等发达水平)跨越。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我国面临产业偏

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以及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对高

碳发展路径依赖惯性大等困难。碳中和是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新的引擎,需要开创一条兼具成本效益、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径。”

在经济增长需求、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牵引下,我

国经济发展短期内很难摆脱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

依赖。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清洁能源的

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但煤炭、煤电依然不能缺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立足以煤为主

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

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经历 2021 年的能源供应链波动后,煤炭、煤电

的战略地位重新得到首肯,资产价值正在不断重估。

从政策导向看,清洁高效利用是以煤炭为代表的化石

能源最终归宿。

2021 年 9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

考察时强调,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

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

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2021 年 11 月

17 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设立 2000 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价值重估

煤炭、煤电兜底,新能源重在消纳

第48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PAGE 46

增长,风电、光伏年均新增装机预计在 8000 万 -1000

万千瓦。但在波动性、间歇性的特性下,新能源行业

需要完善的储能、灵活性煤电、可中断负荷等调节资源,

并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安全可靠性提出新的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

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进一步鼓励终端用能领域的可再生能源替代。

尽管能源活动排放 CO2 占比在 90% 左右,但能

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并不能划等号。能源“双控”

在执行上更加直接、简便,存在“简单层层分解”的问题,

也并没有反映不同能源品种单位能耗排放强度的差异。

将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能实现能源“双

控”与能源结构调整的双重目标,控排手段更加高效。

2021 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完善能源消费

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并对各省能耗双控形势进

行了分析预警。受此影响,国内硅料等原材料生产受

限,价格大幅上涨,对社会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可以预见,考核机制调整后,对于用能企业而言,

一是,企业不会单一受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企

业可以根据碳排放情况自主决策进行生产;二是,碳

排放考核将进一步推动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三是,

考核制度上的调整,将鼓励企业最大化利用清洁能源

和低碳能源,全社会低碳的效益进一步被放大。

此外,对于不同区域而言,碳排放强度高低也代

表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减污降碳能力越强,发展

的空间越大,相关支持政策力度也越大。□

(摘自《能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认为,美

国等发达国家的经历表明,现代化进

程仍需化石能源。实现“碳中和”不

是简单地去化石能源,应重视发展少

碳技术、用碳技术、无碳技术,来实

现碳减排、碳捕捉、碳利用,采用无

碳排放能源。

煤炭的清洁利用需要从燃料向原

料转变。其中,现代煤化工是煤炭清

洁利用的方向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提出,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

量控制,这为煤炭利用清洁化创造了

新条件。

所谓“原料用能”主要针对煤化工、

石油化工等产业领域,生产过程中原

料转化为化工品,仅有少部分二氧化

碳排放。在重新定义原料用能归属后,

一方面可以缓解煤化工等行业用能压

力,降低碳排放成本;另一方面可有

利于大宗化工品供应链稳定,防止出

现产品价格大涨大落。

与此同时,煤电机组将从电量型

电源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

并重转型。在完善的兜底价格机制和

辅助服务机制下,煤电仍然可以获得

高含金量的经济收益。

对于新能源行业而言,“增加消

纳能力”是电力系统的新使命;政策

并明确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

费总量控制,为新能源装机的增长创

造了条件。

可以预见,“十四五”“十五五”

期间,国内新能源装机仍将保持高速

考核机制纠偏

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

第49页

中国石化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方向

文 孙焕泉 周德华等

中国要实现页岩油气的规模开发还

有较长的路要走,首先要掌握自身页岩

的特点,明确基础地质认识;克服深层

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难点,在核心技

术与装备上取得突破,实现技术创新;

建立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的技术与管理

创新团队,明确高效的领导与决策机制,

并将基础地质研究、技术创新、管理创

新紧密结合,形成提效降本的地质工程

一体化技术攻关与管理创新模式。

中国石化探区石油与天然气资源

丰富,有利目标类型多,各类油气资

源的勘探开发仍将快速发展。中国石

化围绕隐蔽油气藏、超深层碳酸盐岩、

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重点领域的高

效勘探开发,将持续加强增产降本技

术攻关和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

1.1 隐蔽油气藏

1.1.1 现状及存在问题

隐蔽油气藏勘探程度高,石油资源

丰富,发育多种类型的油气藏,但剩余石油资源依然

雄厚。近年通过创新思路,在油藏有序分布等新认识

指导下,富油凹陷精细勘探不断有新发现,仍将是国

家石油安全和中国石化增储稳产的“压舱石”。“十四五”

期间具有新增石油探明储量 3.2×108 吨以上的潜力。

在济阳、苏北等 13 个斜坡带剩余资源量 12×108 吨,

具有年均探明 3000×104 吨以上的增储潜力。这类油

气藏有利目标零散、碎小、隐蔽,勘探难度大,规模

发现难度更大,技术经济条件较差,对勘探部署、工

程技术等要求高。

1.1.2 典型案例攻关分析

盐家油田砂砾岩油藏位于东部断陷盆地东营凹陷

北带东段(图 1),区带探明含油面积 20.49 平方千米,

探明地质储量 5345×104 吨。先后动用了盐 22、永

920 等 4 个区块 1815×104 吨储量,未动用储量主

要集中在盐 222、永 936 区块。

盐 222 块位于已动用区块盐 22 块侧翼,完钻井

3 口,含油面积 2.5 平方千米,地质储量 450×104 吨,

属特低孔、特低渗、常温、常压、稀油油藏。针对砂

砾岩油藏埋藏深、储层预测难度大、物性差、产能低

等特点,胜利油田分公司制定了一体化开发方案进行

降本增效。一是地球物理与油藏地质相结合,描述油

层展布,优选开发“甜点”区。通过井—震结合,综

中国石化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方向

探索实践

2022.01

47 PAGE

第50页

石油经济参考

PETROLEUM ECONOMIC REVIEW

合沉积相和地震相研究,确定沉积特征,预测砂砾岩

体储层展布。同时,结合扇中有利相带特征分析,利

用相控约束反演开展有效储层预测,确定油层分布。

利用经济极限初产确定经济界限生产厚度,结合油层

分布特征、油层落实程度、布井风险,确定开发布井区。

二是地质与油藏工程相结合,优化井网井距及纵向动

用程度。根据地层最大主应力方向,预测盐 222 块压

裂裂缝方向(NE60°),兼顾后期补充能量井网调

整的需要,确定井排方向与裂缝方向一致(NE60°)。

考虑盐 222 块极限泄油半径小(75 米),经济极限

井距大(259 米),通过压裂改造扩大泄油面积,可

拉大技术井距至 490 米。围绕盐 222 块砂砾岩体纵向

跨度 300 ~ 400 米,在一次动用的基础上,对比段

数与产能的关系(盐 222 井分段数大于 5 段,产能增

幅小),优化该井分 5 段压裂经济性最佳。三是地质

与钻井工程相结合,优化钻井设计,提高钻井速度。

在满足安全和后期压裂的必要条件下,将三开改二开,

最大限度简化井身结构。由于目的层含油井段较长,

油藏要求垂直中靶以保证纵向上不同层系井网规则,

造成了轨迹控制难、钻头加压难和钻具易疲劳等现象。

通过把地质与钻井工程充分结合,井身轨迹由台阶式

改为缓弧形,适当放宽中靶要求,降

低了钻井难度。针对砂砾岩可钻性差、

降斜段托压等共性问题,改进设计五

刀翼双排齿 PDC 提高破岩效率、适配

水力振荡器防托压,实现提速。四是

地质与压裂工程结合,优化缝网压裂

技术。针对厚层砂砾盐油藏,以提高“缝

控储量”为目标,适配纵向交错、横

向分支缝 + 高导流主裂缝的立体组合

缝网体积压裂技术。由于常规压裂液

体系成本高、大型压裂施工组织困难,

研发了一体化、多功能、低成本聚合

物压裂液体系,通过在线实时调整黏

度,实现滑溜水、线性胶、胶液一体

化配制,满足井工厂整体压裂实施。

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攻关,盐家

油田砂砾岩体实现了高质量勘探和效

益 开 发。 探 明 地 质 储 量 4167×104

吨,动用储量 1616×104 吨,建成产

能 10×104 吨。 其 中,2017—2018

年动用储量 780×104 吨,建成产能

3.3×104 吨。

1.1.3 下步攻关方向

隐蔽油气藏在深层及潜山领域整

体勘探程度较低。近年来,在济阳坳

陷沙四下—孔店组、胜利滩海古近系、

南襄盆地凝析油气以及复杂潜山等取

得了新突破,形成多个千万吨级规模

储量阵地。“十四五”期间具有新增

探明储量 1.1×108 吨油当量的潜力,

可在深部烃源发育条件、储层发育条

件与机制研究,多类型潜山成储成山

模式及非均质性储层预测技术,深层

图 1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盐家油田砂砾岩油藏位置

PAGE 48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图文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