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与海外》

发布时间:2023-10-17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海内与海外》

交流发言。万立骏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侨联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推进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一是坚持党对侨联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做到党有号召、侨有行动,确保侨联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二是坚持抓好理论学习。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在主题教育学习的基础上,持续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吃透精神实质、把握实践要求。三是坚持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继续抓好调研成果转化和整改任务落实,把主题教育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长效机制,确保主题教育成果落地落实。万立骏强调,要更加注重党建引领,全面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准确把握机关党建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增强落实主体责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一是树牢责任意识。各基层党组织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切实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要结合主题教育、干部教育整顿中检查出来的党建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整改。三是加强分类指... [收起]
[展开]
《海内与海外》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9 月 22 日上午,中国侨联召开 2023 年党

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跟进学习

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座谈会上和在黑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学习蔡奇同志在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

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央主题办最新通知

精神,学习李希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十一代会上

的致词,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贯彻落实好

十一代会精神,努力开创侨联工作新局面。党

组书记、主席万立骏主持会议并讲话。副主席

程红,党组成员、副主席程学源传达中央有关

文件精神。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学习内容作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2023 年 10 月 .1

特别报道

第4页

交流发言。

万立骏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

我们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指明了前进方向,

提供了根本遵循。侨联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

学习领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推进主题教育

常态化、长效化。一是坚持党对侨联工作的全

面领导。坚决做到党有号召、侨有行动,确保

侨联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引

的正确方向前进。二是坚持抓好理论学习。跟

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在主

题教育学习的基础上,持续全面、系统、深入

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吃透精神实质、把握实践要求。三是坚持

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继续抓好调研成果转

化和整改任务落实,把主题教育中的好经验好

做法转化为长效机制,确保主题教育成果落地

落实。

万立骏强调,要更加注重党建引领,全面

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准确把握机关党建的新形

势新任务,进一步增强落实主体责任的政治自

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高质量党建促进

高质量发展。一是树牢责任意识。各基层党组

织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切实做

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二是坚持

问题导向。要结合主题教育、干部教育整顿中

检查出来的党建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钉

钉子的精神抓好整改。三是加强分类指导。结

合侨联党组织实际精准施策,督促高标准完成

规定动作,推动创新开展“自选动作”。

万立骏指出,要更加注重强基固本,不断

夯实侨联事业发展基础。加强基础建设和基层

组织建设是新时代侨联组织履行好职责使命的

必然要求。一是坚持党建带侨建。把加强侨联

组织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服务侨胞,全面履行职能,不断增

强侨联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二是

深化“两个建设”。以组织起来、活跃起来、

行动起来、贡献起来为目标加强侨联基层组织

建设。以能力建设、制度建设、信息和数据建

设为重点加强机关基础建设,使侨联组织更好

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三

是加强侨联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好干部标准,

突出事业为上、以事择人的正确导向,营造风

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督促党员、干部特别

是领导干部清廉自守、廉洁从政、干净做事。

以更严的标准、更优良的作风建设打造让党中

央放心、让侨界群众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

队伍。

万立骏强调,要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彰显

侨联组织的担当作为。侨联各部门各单位要把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贯彻落实十一代会

2.

特别报道

第5页

党中央致词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凝聚侨心侨力

侨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侨

界贡献。一是着力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把

思想政治引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巩固侨界

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侨界广泛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侨界精神力量。二

是着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挥侨界作用。始

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侨联工作的指导方

针和工作机制,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弘扬中华

文化、拓展联谊联络、积极参政议政、服务民

生福祉等方面取得新成绩、新成效,实现新发展。

三是着力提升为侨服务水平。牢记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贴心人实干家的要求,始终不忘侨联组

织的初心使命,树牢正确的政绩观,深入基层、

深入一线,在为侨服务的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

万立骏指出,要更加注重规划引领,确保

十一代会部署落地见效。一是把准方向。各部

门各单位要准确把握未来五年侨联工作的主要

任务,结合实际,研究提出具体工作目标、实

现路径和方式方法。二是狠抓落实。要把工作

力量、工作资源聚焦到大会报告确定的重大任

务上,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推动责任层层

传递、压力层层传导、任务层层落实。三是形

成合力。要增强系统观念,抓好谋划部署,把

侨联系统的上下合力,工作网络的横向合力,

部门之间的协同合力凝聚起来,形成“一盘棋”。

中国侨联机关各部门、直属企事业单位司局

级党员领导干部参加了学习。 (中国侨联网)

2023 年 10 月 .3

特别报道

第6页

特别报道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侨星璀璨

像煤一样燃烧自己

——访“中国侨界杰出人物”瞿弦和

家国故事

红叶在大山深处绽放

张琪 : 一路拼搏在非洲

名家随笔

贾家庄 好风光

走尼汝 看秘境

——尼汝河谷纪行

李少春与《野猪林》

名人风采

洋教授的中国情缘

风骨与情怀

——父亲周翼南和他的师友

亲情中华

在希望的田野上

家乡那条小河

桃花谷

网上书店偶得

侨乡采风

玉记往事

根魂梦·家国情

2023 年 10 月号(总第 386 期)

社       长

编辑部主任

责任编辑

美术编辑

校   对

办公室副主任

发   行

本刊法律顾问

社    址

邮政编码

编辑部

发行部

电子信箱

官方网站

编辑出版

左志强

朱小平

靳 扬

李 鸽

筱 楠

程 宏

李秋实

北京市展达律师事务所

北京北新桥三条甲1号

100007

64005953

64056553

hnyhw111@126.com

www.hnyhw.org.cn

《海内与海外》杂志社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管主办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订阅

CONTENTS

目录

01

26

33

37

41

45

52

55

60

67

72

75

77

79

李 祥

杨春生

赵司宇

张 陵

谭 谈

万伯翱

姚 燕

周 璐

杨海蒂

声 樾

吴太地

张逸良

张百隐

4.

第7页

人在海外

旅欧笔记

域外见闻

艺术伦敦

买衣记

影像天下

今天是你的生日

本刊连载

山河无恙(七)

书画苑

今夜月明人尽望

博览群书

诗之树常青

——读《新绝句时代》

悟读《庄子》

江东孙策:“一时多少豪杰”

开户银行

户   名

账   号

定   价

发行范围

国内发行

国外发行

广告发布登记

国外邮发代号

印   刷

出版时间

中国标准连续

出版物号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城区

北新桥支行

《海内与海外》杂志社

0200004309014481454

人民币20.00元

港币50.00元

美元8.00元

公开发行

本社发行部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

公司(北京399信箱)

京东市监广登字20200029号

M1169

北京久佳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每月15日

ISSN 1002-3801

CN 11-2824/D

刊名遴字为孙中山先生墨迹

稿件一经采用,我社有权以包括纸质

版以外的出版形式(如网络、电子期刊、

光盘版)复制、汇编、发行传播本刊所有

作品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含著作权使

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

视为同意上述声明。作者如不同意将文章

入编,投稿时敬请说明。

版 权 声 明

封二 四海侨声 封三 征订

封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封面 庆祝国庆 许长庆

篇名题字 吴志实

83

87

90

92

98

104

105

108

111

李硕儒

陈喜儒

许长庆

杜卫东

王 桦

毛佩琦

施炳丰

施 亮

吴东炬 吴晓光

【美国】

独家策划

潮汕走出的院士

黄旭华 :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之父

灿若星辰 闪耀天穹

——记双院士侯祥麟

大音希声马大猷

杨遵仪 : 百年人生的科学之路

周福霖与汕头海湾隧道

07

11

15

19

23

谢娇兰

黄浩瀚

林 璇

文 桦 翰 墨

张泽华 常 平

2023 年 10 月 .5

第8页

潮汕地区平畴沃野,江河密布,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自宋朝就

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潮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

的一个重要分支,融合了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和海洋文化、西方泊

来文化的潮汕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善于学习、包容创新的独特文

化特征。

近现代以来,潮汕人一方面搏海经商,涌现出庄世平、陈伟南、

林百欣、李嘉诚、陈弼臣、谢国民、马化腾等海内外商界巨子。另一方面,

崇文重教在潮汕地区蔚然成风,在科技领域涌现出 20 多位科技巨子、

院士学者,如中国石油化工技术开拓者之一侯祥麟、中国核潜艇总设

计师黄旭华、中国声学奠基人马大猷、中国隧道建筑工程结构专家周

福霖、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奠基人杨遵仪等院士,成为潮汕的骄傲!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4 周年之际,本刊特选发一组文章,

讴歌为祖国做出重大贡献的侨乡潮汕籍院士,以飨海内外读者。

独家策划

潮汕走出的院士

6.

独家策划

第9页

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之父

○ 文、摄影 / 谢娇兰

1970 年 12 月 26 日,我 国 首 艘 核 潜 艇“ 长 征

一号”下水,成为继“两弹一星”后的又一国之重器、

国之利器,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

国家。

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新寮村,有一座崇德堂,

堂前立有一块由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题的牌子:中

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事迹展览馆,这便是我国核潜

艇之父黄旭华院士的旧居。2023 年 8 月一个溽热

的周末,我走进了这处人文毓秀的古村落,从汕昆

高速往玉湖出口,第一眼便可见到新寮村牌与乡亭,

这个与丰顺县挨得最近的古村落,村民既说潮汕话

兼说客家话,从汕头市区到这里只需一个小时左右

的车程,这已是我第三次来到黄旭华旧居参观,前

两次记得是梅花开放的腊月与秋风送爽的秋日,我

们赞叹于黄旭华院士的家国情怀与献身科技的精

神,并在这里吃了地方特色美食新寮生米炒油饭,

印象殊深。

也许是缘分使然,当我再一次走进这位可敬的

核潜艇之父旧居,竟是为赴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

会主管主办的《海内与海外》杂志约稿,专门到此

一行。

黄旭华,1926 年 3 月 12 日出生,上小学时正

值抗战时期,后为求学,辗转就读于汕头市聿怀中

学,在汕头植下深厚渊源,聿怀中学有“一校五院

黄旭华 黄旭华事迹展览馆

2023 年 10 月 .7

独家策划

第10页

士”美称,其中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就排列第一。走

进黄旭华旧居,这处潮汕老式祠堂展览馆,占地面

积有 4245 平方米。入门便见黄旭华院士塑像,展

馆正厅橱柜整齐地陈列着黄旭华院士事迹,中央摆

放着由他主持研制的核潜艇模型,各厢房分别设有

陆军坦克展室和海军舰艇展室,里面摆放着我国陆

军和海军的多种武器装备模型,其次还有黄旭华院

士卧室、书房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首先研制出了第一艘核

潜艇,因核潜艇在现代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国际上一些军事大国纷纷加强了对这一新型武器的

研制工作,我国也不甘落于人后。

1958 年前后,中国频繁遭遇西方国家的“核

讹诈”,制造核潜艇被提上国防建设日程。面对赫

鲁晓夫的冷嘲热讽和袖手旁观,毛主席作出:“核

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决断。作为国家

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当时 34 岁

的黄旭华接到秘密调令,来到北京,参加“核潜艇

总体设计组”工作,是最早研制核潜艇的 29 人之一。

一个电话改变黄旭华一生。“电话里只说去北

京出差,其他什么也没说,我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

就去了。从上海到北京才知道,国家要搞核潜艇。”

黄旭华院士后来如是回忆。世界上高新尖端技术,

尤其是核潜艇技术,都被列入为国家最高级别的机

密。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自此他与核潜艇结

缘,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

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研制难度

远远超出常规潜艇。在刚开始研制核潜艇时,没有

现成的图纸和模型,研究团队对于核潜艇的概念并

不清晰,由于资料缺乏,核潜艇就如同一个抓不到

的梦,只能摸石头过河。为加快研制进度,黄旭华

和他的团队一边研究、一边设计、一边生产,黄旭

华 1954 年参与过苏联援助中国舰船的改造和仿制

工作,相较于其他同事更有经验。有一次,一个外

交官从国外带来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舰艇的模

型,黄旭华见之如获至宝,他把玩着两个模型,一

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酝酿。

为什么不能将模型拆卸后进行等比例放大

呢?有了想法之后,黄旭华带领同事反复拆卸、

安装、复刻、记录,终于画出了基本的设计图。通

过收集大量的实验数据后,靠着扎实的学术功底

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突破了核潜艇最为关键的核

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等 7 项技术,艇上零部

件有 4.6 万个之多,需要的材料更是多达 1300 多

种,全部由黄旭华与科研团队自主研制。功夫不

负有心人,仅用了 10 年时间,便顺利研制出中国

第一代潜水艇。远远超前于国外几十年的研制时

间,实现这一突破,黄旭华和当时的研发团队平

塑像

8.

独家策划

第11页

均年龄还不到 30 岁。

1970 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

水,并于 4 年后正式交付海军。随后几年,第二

艘核潜艇、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陆续试水成功,成

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接续了“两弹一星”的科技荣光。1974 年 8 月 1 日,

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

征一号”,舷号为 401,正式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

序列。

1988 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

关键的日子,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尽

管试验前已做了三个月的建造复查,所有参试人员

依然心存忐忑。面对压力,已年过花甲的黄旭华院

士毅然决定亲自出马,参与深潜。单位领导得知

情况后,都来劝他,但黄旭华院士态度坚决,他说:

“深潜不是冒险,我对它有信心。万一还有哪个

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

处置。”就是抱着这样时时不放心的高度责任感,

克服了重重困难,此举也打破了中国人民海军潜艇

史上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的纪录。

为此,黄旭华即兴赋诗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1986 年黄旭华同志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

动模范;1989 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1994 年

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当选“2013 年度感动

中国十大人物”;2017 年被潮汕星润基金授予“潮

汕星河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授予“科学与技术

成就奖”、获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

类奖项;2018 年获评“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

2018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2019 年荣

获“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面对荣誉,黄旭华院士却坦言“荣誉不属于

我个人,核潜艇是集体的智慧结晶,我作为代表

领奖的”。

而荣誉的背后,更是汗水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

委屈。由于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从 1958

年到 1988 年,黄旭华一直隐姓埋名,30 年未能回

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与父母的联系也只能通过

信箱。父母多次写信问他在哪个单位、做什么工作,

他总是三缄其口,避而不答。直到父亲去世,他也

没能赶回来见上最后一面。

1987 年,上海知名刊物《文汇月刊》刊发了一

篇报告文学作品《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文章讲述

了一位为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隐姓埋名 30 余

年的感人故事。

有心人将刊有此文的这份杂志寄到了一位九旬

老母亲手中,老人掂量了一下信封,觉得今天的

信件格外得沉。打开一看,信封里只有一本 16 开

的《文汇月刊》。满腹狐疑的老人喊来了儿女,突然,

女儿看到了有折痕的一页,打开后,一篇名为《赫

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报告文学呈现在众人面前。

老人戴上老花镜细看,不禁老泪纵横:“30 年了,

我 30 年没见的旭华原来一直在为国家做事情,大

展榜 家都错怪他了。”

2023 年 10 月 .9

独家策划

第12页

核潜艇研制成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黄旭华等

人的身份仍然是军方秘密。即使《文汇月刊》的报

道也不能使用黄旭华的全名,只能称之为“黄总设

计师”,尽管文章只提及这位学生姓黄,没有写出

全名,也没有照片,但老人确信文章里的人就是她

的三儿子黄旭华。知儿莫若母!

30 年来背负着家人误解的黄旭华,身边幸有

夫人李世英坚定的、无私的支持。对这位贤内助

黄旭华曾用“三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美,“三品”

即品德、品质、品味也。李世英不仅是黄旭华工

作上的好帮手、生活上的好伴侣,也是家庭中的

顶梁柱。就连黄旭华院士的发型几十年来都是由

夫人李世英亲自打理设计,在李世英无微不至的

精心培育下,他们的三个女儿,如今也都成长为

出色的人才。

中国“核潜艇之父”、汕头市聿怀中学五院士

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

书写科技报国的感人篇章,作为一个潮汕人,他心

系家乡,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关心年轻一代的

教育和成长。2023 年 2 月 19 日,在潮汕星河奖第

三十三届颁奖大会上,以他的名义首度设立“潮汕

星河黄旭华科技创新奖”,潮汕星河奖基金会副

理事长沈民奋表示:“广东省潮汕星河奖基金会于

2022 年启动,第一届‘潮汕星河黄旭华科技创新奖’

的评定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号召全社会学习黄旭华

院士,敬业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及时总结和表

彰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激

励广大青少年学习他们乐于奉献、开拓进取、勇于

创新的精神。”

如今,我国核潜艇发展正在大步向前。年逾

九旬的黄旭华院士表示:“虽然我现在年龄大了,

已经退出一线,但我感觉我的责任并没有完。我

现在的责任是给新一代当啦啦队长,给他们鼓劲

儿。”他用“三面镜子”来勉励年轻人:一是放大镜,

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

质性;三是照妖镜,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2021 年 10 月,为鼓励装备科研人员不断开拓

创新、勇攀高峰,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黄

旭华院士向七一九所捐赠了 1100 万元个人所获奖

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据了解,黄旭华个人

所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奖金逾 2000 万元,他几乎全

部捐献用于国家的科研、教育及科普事业。截至

2017 年 12 月,黄旭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

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位、船舶设计大师

2 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首席技术专家 2 位、核潜

艇工程总设计师 1 位、型号总设计师 7 位、型号副

总设计师 30 余位。

黄旭华说:“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

峰的必由之路,希望通过我的捐赠,让更多的人关

注、关心、支持科研、教育和科普事业。”黄旭华

的一生,就像他研制的核潜艇一样,寂静无声,默

默地为国家的安全保驾护航,激励着中国一代又一

代的科研工作者砥砺前行。

黄旭华题字

10.

独家策划

第13页

潮汕人重视教育和礼仪,自古崇文重教、

义利并重,信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的理念,即使是在生活贫困的农村地区也是耕

读并重,以名门世家后人自居,如潮汕古屋老

厝门楣多以姓氏“江夏世家”“九牧世家”“颖

川世家”等冠名。在潮汕地区,最漂亮的建筑

就是华侨捐赠的学校,百年名校汕头聿怀中学

就诞生了“一校六院士”。在新中国科技学术

界,潮籍学者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中的

很多人,经历了贫弱的旧中国,用一生的努力,

用一世心血去改变新中国,他们灿若繁星闪耀

天穹,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民生改善而毕

生奋斗努力,这应该是流淌于潮汕人血液里的

家国情怀吧。

正 如 陈 寅 恪 为 王 国 维 所 作 墓 碑 铭:“ 先

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

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

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潮籍

院士们之精神风范,潮汕后人当自勉!

1955 年随着“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成立,

中国科学院产生第一批学部委员。1993 年随着

中国工程院的成立,部分院士既为“中国科学院

院士”,也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石油化

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炼油技术的奠基人侯祥

麟,就是“双料院士”。

根据 2015 年的数据,潮汕籍院士数量在广

东排名区域第二,而汕头的院士贡献度在全国城

市排名位居前列,而整个潮汕地区又以潮阳院士

最多。

截至 2009 年,两院共有 31 名潮汕籍院士:

汕头 18 人(其中 3 名院士:范本尧先生籍贯为

上海,蔡睿贤先生籍贯为台山,饶芳权先生籍贯

为梅州大埔,但三人均出生在汕头),潮州 3 人,

揭阳 8 人,而其中又以汕头市潮阳区最多,共产

生了 12 名院士。

不仅在籍贯上,以出生地、高中就读情况上

灿若星辰 闪耀天穹

○ 文、图 / 文 桦 翰 墨

——记双院士侯祥麟

2023 年 10 月 .11

独家策划

第14页

看,汕头也位居潮汕地区榜首,以汕头聿怀中

学最多,共有 6 名校友。一个院士产生的背后,

也是一个家庭对教育的支持,这或许从侧面也

说明,近现代以来,潮汕人既不轻商人,也不

轻读书人。

科学巨子侯祥麟就是地地道道的出生于富商

家庭的汕头人,他于 1912 年 4 月 4 日出生于汕

头福音医院(今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1919 年,

侯祥麟入读汕头崎碌小学。少年侯祥麟不仅求知

欲强,而且成绩十分优异,他从小学时期就立下

报 效 祖国的志向。14 岁那年,因时局等原因,

侯祥麟离开了汕头到上海上初中,从此踏上了寻

求科学真理,立志报效祖国的道路。1931 年,

侯祥麟考取了燕京大学化学系。1935 年毕业后

历任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研究实习员、重庆西

南运输处炼油厂副工程师等职务。1945 年赴美

国留学,先在卡内基理工学院当研究生,后获该

院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49 年任麻省理工学院

燃料研究室副研究员。1950 年学成回到新中国

的怀抱。其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石油工业部生

产技术司副司长、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石

油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技术经济

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中国石油学会第一、二届

理事长,石油工业部科技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

科学院化学部委员。2008 年 12 月 8 日,侯老于

北京逝世,享年 96 岁。

侯老一生,两任总理付以重托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先后得到两任总理寄以

重任的科学家并不多见。然而,有一位杰出的科

学家就获得此殊荣,他就是侯祥麟。侯老是我国

著名的石油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被誉

为“中国石油之父”。

1957 年, 周 总 理 亲 自 主 持 的《1956 年 —

1967 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侯祥麟是

主要参与者。这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性工

程,作为其中石油项目的完成者之一,侯祥麟受

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

见,并被寄予重任。

2003 年 5 月 25 日,温家宝总理亲自登门拜

访时年已 91 岁高龄的侯祥麟,请侯老“挂帅出征”

为了中国油气资源的

未来发展,

为了国家的战略需要,

侯祥麟不顾高龄,毅然应允,

再一次为我国石油化工事业

贡献余热和光芒。

12.

独家策划

第15页

主持“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为了中

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发展,为了国家的战略需要,

侯祥麟不顾高龄,毅然应允,再一次为我国石油

化工事业贡献余热和光芒。

说起侯祥麟与石油和炼油的缘分,要缘于抗

日战争时期。1940 年,在抗战最危急的时刻,

为了中国军队战时最急需也最短缺的油料,他在

重庆和两位燕大同学一起,从就地取材的桐油和

菜籽油里,每天为战车炼出一两千公斤宝贵的汽

油和柴油,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前线。1944 年,

受周恩来同志的指派,侯祥麟和一批党内的技术

骨 干 一 起 远 渡 重 洋,出国 深 造。1950 年 5 月,

38 岁的侯祥麟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义无

反顾地启程回国。此后,他以惊人的勤奋忘我工

作精神奋斗在科技一线。他的那句“8 小时出不

了科学家”的话,后来成为许多中国科技工作者

的座右铭。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试产的航空油料,在

地面试验和空中试飞时均出现喷气发动机火焰

筒严重烧蚀问题,无法投入使用,导致油料严重

缺乏,直接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

侯祥麟记得,那时石油部部长余秋里每次见到他

几乎都要问航空煤油的研制情况。余部长曾对他

们说过:“搞不出航空煤油来,我们过天安门都

得低着头啊!”

为了新中国的石油化工事业不受制于外国

人,侯祥麟带着百余名科技人员,夜以继日的进

行研究、试验。失败、再研究,再失败、再试验。

他终于找到了火焰筒烧蚀的原因,攻克了这个难

关。1961 年,在侯祥麟带领下的科 技团队,为

我国自己炼制出了合格的航空煤油,并与 1962

年正式供应民航和空军。1962 年 10 月,侯祥麟

再次组织研究开发被时人称为“五朵金花”的

“流化催化裂化”等 5 项炼油新工艺技术,并

在燕京大学读书时的侯祥麟

2023 年 10 月 .13

独家策划

第16页

于 1965 年全部研发成功。在 1963 年 12 月召开

的人民代表大会上 , 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向世界宣

布: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

返了。

但侯祥麟并不满足既有成绩,继“五朵金花”

之后,“催化裂解”等 4 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新技术又横空出世,被再次誉为 80 年代新的“四

朵金花”。

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在威武的“战鹰”展

翅翱翔时,在罗布泊上空升起的第一朵蘑菇云

里,在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的呼啸声中,在遨游

太空的人造卫星之上,无不凝结着侯祥麟与战友

们的心血和汗水。“科学家的真正快乐,在于创

新与奉献。”这是侯祥麟常挂在嘴边的话。

赤子情深,心系桑梓寄望殷殷

“一生中走过的地方实在太多,对许多地方

的记忆已经淡薄了,唯有家乡永远在我心中,历

久而弥新。”这就是一代石油巨子侯祥麟的故乡

情。多少年来,汕头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深

藏于侯老心中。“每次回乡看到的每一个变化都

让我特别高兴。”

侯 祥 麟时刻牵 挂着汕头的发 展 建 设。1954

年,侯祥麟在北京工作的时候,为了家乡的公益

事业,他把母亲留给他的镇园和一座花园住宅无

偿捐赠给汕头市政府。当地政府在接收了侯祥麟

的捐赠后,将镇园首层做了市抽纱公司的商店,

二层作为抽纱公司的办公室,部分房间装修后成

为市委招待宴请重要来宾和客人的地方。1983

年,侯祥麟回到汕头,市委招待他的地点恰好就

是在镇园。当时市委有关负责同志询问侯老对房

子的处理有什么意见,是不是要收回?侯老坚决

地说,将房子捐赠给汕头,是永远不会收回改变

的。

八十年代初,当地政府落实政策时又归还了

侯家的另一处祖屋,侯祥麟说服亲属把这些祖屋

捐给家乡办教育。侯祥麟的父亲曾任汕头市聿怀

中学第一任校董会的董事长。1997 年初,学校

拟建综合楼,需拆掉以其名字命名的小礼堂“乙

初堂”。校领导专门打电话征求侯老意见。他一

听马上表态:一切以学校的利益和需要为重,你

们拆吧。

侯 老 就 是 这 样时 刻 关 心 家乡的发 展。1989

年,他受聘为汕头经济特区顾问,更是时时为特

区建设事业的发展出谋献策、殚精竭虑。

2008 年 12 月 8 日 20 时 36 分,这位我国著

名石油化工科学家、炼油技术奠基人之一、中国

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世纪老人,停止

了思考。噩耗传来,潮汕大地为之悲怆。时光虽

已隔多年,当再一次深情回忆起这位可敬可亲的

老人,仍难压既悲痛又自豪之情。

14.

独家策划

第17页

大音希声马大猷

○ 文、图 / 张泽华 常 平

他,一匹行空的天马,是室内简正波理论的奠

基人之一,奏出了世界声学界中关于波动声学的一

个基本公式的优美旋律。

他,一匹行空的天马,打开了微穿孔板吸声体

之门,在建筑声学和噪声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他,一匹行空的天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声学

综合研究基地,组建了中国第一批建筑声学研究队

伍。

他就是来自广东潮阳的马大猷先生。

西方启蒙时代德国的文克尔曼认为:艺术所表

现的最高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而

中国春秋时期老子所推崇的大音希声,不仅从声音

层面,同时也从哲学层面提出声音和人生的最高精

神境界。

以大音希声来形容马大猷先生当不为过。他创

立了声学中的简正波理论,并将其发展到实用阶段,

在建筑声学和电磁理论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提出微

穿孔板理论并应用于建筑声学和噪声控制领域,在

气流噪声研究中取得独创性成果。他主持了人民大

会堂的音质效果设计,该声学设计至今保持着世界

纪录。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时,他

组织了核爆破侦察研究,用次声测定大气层核爆炸

马大猷(1915-2012),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

教育家、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享誉世界的声学泰斗。

北京大学物理系学士,哈佛大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声

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声学学报(中、

英文)主编。1955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 年资深院士。

马大猷在五十多年的科研活动中,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

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980)、国家自然科学奖(1981)、德国夫

琅和费协会金质奖章及建筑物理研究所 ALFA 奖(1997)、何梁何利

科学进步奖(1998)。

人物简介

青年时期的马大猷先生

2023 年 10 月 .15

独家策划

第18页

的地点、时间和当量。同年,他完成了人造地球卫

星噪声试验任务。他领导了建成高声强实验室、建

成了能产生超高分贝的混响室和行波管道,建立了

非线性声场理论。

2012 年 7 月 17 日,享年 97 岁的马大猷先生

这匹天马,终于踩着七彩祥云,走向更高更远的天

际,留给人类的,是渐行渐远的大音希声。

生于忧患磨砺雄才大略

马大猷先生 1915 年 3 月 1 日生于北京,当时

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日本对我国虎视眈眈

的时期,内忧外患,在襁褓中的他闻到的不仅是“旧

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笛套音乐雅音,

也有不息的炮火隆隆。

“我祖籍广东潮阳县上寨村,村里人都姓马,

我的名字是父亲给起的,小名‘才’,上学了就叫‘大

猷’,在本村我这个辈分的男性名字里,都是‘大’

字起头,‘猷’也是‘雄才大略’之意……”

目睹了日本铁蹄对中华的蹂躏,国难深重,马

大猷先生树立起“科学救国”的信念。因家境贫寒,

在北京潮人的支持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

学物理系,1936 年,又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聪颖,考

上了留美公费生。

在国内准备出国的这一年,他系统地研读了大

量西方先进的学术文章,其总结报告《声学的发展

和展望》,提出了该学科的两个值得关注的发展方

向:一是利用双耳定位原理对飞机定位的“声定位

器”,二是语言声的频谱分析。

次年,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他向梅贻琦

校长申请暂不出国参加抗战。国难之际,中国更需

要高精尖人才,梅校长经过深思熟虑,让他出国。

一年后,马大猷先生的名字在世界声学界崭露

头角。他所采取的简正频率分布的公式,被誉为世

界声学史上陈伟“波动声学的一个基本公式”。同

年转到哈佛大学,参与“矩形室中声衰变的分析”

研究。

1940 年,年仅 25 岁的他获得哈佛大学博士

学位,成为在哈佛大学三百年的历史中,本科毕

业生在两年时间内连续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唯

一先例。

在此期间,他还取得了美国声学界瞩目的成就,

确立了他在现代声学研究中的地位。此时日寇铁蹄

下的祖国河山破碎,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科研水平

低,迫切需要各种人才复兴民族大业。

马大猷先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留美搞科研,

二是帮国民党政府在美国购买武器。最终他选择并

入西南联大的清华大学工学院任教,风尘仆仆地踏

上了归国的旅程。

回国途中,他还不忘参观正在纽约举办的世

界博览会 , 并特别注意了世界上最早的语言合成

器——贝尔实验室“语言演示器”。“它比现在会

说话的计算机差距很远但这个开始很重要,对后来

语音计算机的发展影响也很大。”他如是说。

他也没有错过盐湖城的摩门教堂。这是一座在

世界声学意义上有名的建筑,该教堂采用木结构,

(左起)周总理和孟昭英、梁思成、马大猷

16.

独家策划

第19页

不用钉子,可容五千人,即便是讲坛上掉了一根针,

后面的人都能听到。这为他多年后主持北京人民大

会堂的音响设计,埋下了伏笔。

大国声音与秋水长天共色

《建筑十书》是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建筑师维特

鲁威所写的最早建筑声学著作,古希腊剧场中利用

共鸣缸和反射面以增加演出的音量等音响调节方法

被记述其中。在中世纪,欧洲教堂则通过采用大的

内部空间和吸声系数低的墙面,产生长混响声,造

成来自天堂声音的神秘的氛围。

到十六世纪,中国著名的北京天坛皇穹宇,建

有直径 65 米的回音壁,微弱的声音可以沿壁传播

一二百米。如今,不少游客也喜欢在原来皇穹宇的

台阶前,倾听有几次回声的三音石。

走进现代,中国的声学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突

破。其中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就是马大猷先生。

1956 年,马大猷先生参加国家《1956 ~ 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制定工作,他提出

发展中国声学事业的建议,在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

内组建声学研究室并担任室主任,亲自设计并领导

建造了包括消声室、混响室、隔声室和水池实验室

在内的大型声学实验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声学综

合研究基地。

1959 年,时任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副所长的马

大猷先生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派,承担人民大会堂设

计和施工任务。由他组织北京高校建筑领域的有关

专家,共同研究讨论人民大会堂的音响设计和施工

方案。

人民大会堂的穹顶设计浸润着周恩来总理的

美学意蕴,即古典诗词的“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满

天星斗,这种唯美的设计令马大猷先生震撼,但他

也意识到椭圆形的建筑设计给音响设计所带来的麻

烦。

“声音传播时最怕弯曲,一弯曲就发出回声。

在这个九万平方米的弧形里,声音从四面八方反射

回来,会造成巨大的回声,整个大厅会陷入吵架一

般嗡声中,什么都听不清楚。”而人民大会堂必须

在“十一”之前完工,留给马大猷解决问题的时间

只有七八个月。

他提出分散声源和联结立体声系统,解决台上

讲话的清晰和大型文艺演出的高保真度,成功解决

了容积 9 万立方米、容纳观众 1 万人的世界第一大

厅堂中的扩声问题。1959 年 10 月 1 日,党和国家

领导人与来自各国的嘉宾会聚在人民大会堂。华灯

璀璨、优美的乐声传遍恢弘壮丽的建筑,同时无论

你站在哪个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主席台上演讲者

的每一个发音,人们不禁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这之前,声学从未在这么大的空间得以应用。

而那时的中国声学研究才起步三四年。

从提出概念到设计模型,到最后完成大会堂的

音响设备安装调试,马大猷先生和课题组仅仅用了

九个月时间。作为新中国声学界的第一次大工程,

从人民大会堂发出的大国声音,清晰地被全国人民

记住。此后每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以及各种大

型文艺表演中,人民大会堂的音响均不负众望,达

到了理想的效果,两套声源系统也一直使用至今。

“声度箫韶偏宛转,柱撑天阙出嶙峋。一从立

极人民著,四海为家若我邻。”这是一位诗人描述

人民大会堂的诗句,在她眼里,这里发出的是可以

传入人民心坎的大雅和声。这种好声音与长天共色,

也融入满天星斗,在全世界越传越远。

微穿孔板理论国家战略聚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启动了“两弹一星”

战略工程。在导弹研制方面,由于导弹发射时产生

2023 年 10 月 .17

独家策划

第20页

的噪声极高,且伴有高温、潮湿,非常不利于导弹

的隐蔽与导弹发射井的维护。马大猷先生承担导弹

发射竖井吸声系统研究任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马大猷先生创造性地提出“在钢板上钻穿微孔,利

用流阻来实现吸声”的设想,发明了耐高温、潮湿,

具有高吸声系数且造价低廉的微穿孔板,后来多次

的实验中被证实可行,超越了当时国际通用的多孔

性吸声材料,在实际发射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马大猷先生希望对微穿孔板技术作系统的理论

总结,但“文革”迫使他停下脚步。不过他从没有

放弃对声学的思考。1975 年他的论文首次以“微

穿孔板吸声理论”面世。

名至实归,声学大师享誉国际

“有时看到一些科学家为引进日本产品还是

德国产品而争论,我脸都红了”,如果你不知道

这是马大猷先生的话语,可能会觉得矫情。毕竟,

晚清中国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翻译

《海国图志》以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虽然对

拓宽国人视野、启发民智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但较

长一段时间中国在科技领域大部分还是处于追星状

态。马大猷先生是破冰者之一。

1992 年,在德国夫琅和费建筑物理研究所工

作的我国访问学者,应用该理论成果设计出了有机

玻璃微穿孔板,解决了德国新议会大厅的回声问题,

引起声学界的轰动。该研究所的教授克斯博士专程

飞赴北京拜访了马大猷先生。作为该理论的创始人,

马大猷先生也因此再度被国际声学界所认可,其理

论成为少数由中国人提出的原创性声学理论,并于

1997 年获得了德国夫琅和费协会金质奖章及建筑

物理所 ALFA 奖,德国工程师联合会会刊把马大猷

先生尊称为声学大师。国际声学大会还设立专题讨

论马先生的微穿孔板理论。

虽然如此,直到晚年,他还在努力将简正波理

论加以物理上的阐释,试图给出更清晰的物理图像。

马大猷先生的研究还涉及到环境保护领域,

1982 年他组织制订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将噪声与废水、废气、废渣并列为环境污染四害

问题之一。这个爱拉二胡、唱昆曲的老人,晚年

因长期噪音影响失聪,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

界,也许他太累了,他从声音中获得的科技火种

太多了,上帝决定关闭这扇门。但这丝毫没有影

响他的情绪,而是推而广之,让更多的安宁留给

这个世界。

在他的影响和培养下,如今中国的声学研究已

是百花齐放。年轻的声学工作者在高校、科研院、

国家企事业单位发挥自己的科技知识与才能,还在

社会上也形成了一股力量,与国际巨头企业同台竞

技,大步前进。相信在新一代声学人的努力下,中

国的声学发展能够在学术、产业上都迈上更高的台

阶,取得更高的辉煌 !

斯人虽逝,大音希声精神长存 !

18.

独家策划

第21页

杨遵仪 : 百年人生的科学之路

○ 文、图 / 黄浩瀚

“一个科学工作者只有把自己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生命才会有价值,

一生才会有作为,才会活得有意义!”

——杨遵仪

杨遵仪(1908.10- 2009.9),广东揭阳揭东人,

我国地层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

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

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和中国地层古生

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潮汕古时被称为蛮夷之地,唐朝韩愈入潮为官

后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使潮汕大地名贤辈出,

先后出了赵德、许申、李士淳、郭之奇、辜朝荐、

黄奇遇等唐宋明清“潮州前后七俊和后八贤”,并

有“十相留潮”的史故。此外还有宋丞相(榜眼)

王大宝,明嘉靖年间文状元林大钦、兵部尚书“岭

南第一名臣”翁万达、礼部尚书黄礼、理学儒宗

唐伯元、清名臣吏部尚书郑大进、洋务运动风云

人物丁日昌等先贤名士。北宋宰相陈尧佐作诗“海

滨邹鲁是潮阳”,高度赞誉潮汕的人物风土。而

到了 现 代,潮汕同样贤 达 辈出。1955 年,“中国

科学院学部”成立,潮汕人蔡翘、侯祥麟、马大

猷等均为中科院首批入选院士。

留学美国耶鲁,学成归国任教,

成为地学巨擘

杨遵仪于清末 1908 年 10 月生于揭阳洋淇乡寨

内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县登岗镇)一个基督教徒家

庭,兄弟姊妹 6 人排行第二,全家生活靠父亲的小

药店维持。杨遵仪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他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在洋淇、澄海、汕头教会

学校就读。但由于家境不济,初中、高中阶段时辍

时读。高中毕业后在社会又打工一年,自己积攒下

100 块 大 洋 后辞 工 告 别 家 人 去 上 海 求 学。1928 年

1979 年 6 月杨遵仪先生在野外

2023 年 10 月 .19

独家策划

第22页

夏同时考取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现南京大学)和上

海暨南大学,选读上海暨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

1929年夏再次考取清华大学继续学习经济学专业。

在清华大学受室友程裕淇同学的影响,第二年改学

地质学专业。1933 年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留校

当助教。用英文完成的毕业论文《中国地质文献目

录》,被当时国立北平研究院评为 1933 年年度奖

金论文,是当时中国的第一本地质文献目录。1935

年正式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地质学界的密切关注。

同年,杨遵仪考入清华大学中华教育文化基金

资助的留美研究生。1936 年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研

究生院,在地质学家 C.O.Dunbar 教授的指导下

研究地层学及古生物学,于 1939 年完成《密歇根

特拉弗斯群 ( 中泥盆世 ) 的软体动物》的学位论文,

获理学博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获美国 Sigma

Xi 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称号,当时的国内外权威人

士称他为中国地质学界的“尼克斯”( 北美地质文

献的编著者 )。1939 年 8 月回到中国,在香港与汕

头籍船商的女儿徐增惠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三女)。

10 月,应聘于广州中山大学任地质系教授、系主任

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等职。1946 年回清华大学

地质系任教授。1952 年,作为建院负责人之一参

与创办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并长期

在此任教,随后加入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第七届

中央委员会顾问,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

委员(院士)。198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八届、

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

杨遵仪院士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

人以及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在古生物

学、地层学、古生态学及古生物地理学的各个方面

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深入研究了无脊椎古生物

的若干门类,尤其对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

物的造诣颇深。组织领导了对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

生物绝灭事件的成因、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及其上

下矿产形成规律的研究,并选择中国南方三个二叠

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作为国际候选层型,从而推

动了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杨遵仪院士在跨越百年

的人生中,上承我国最早的一批地学巨擘,下启诸

多至今活跃在学界前沿的翘楚,以其融贯中西的国

际视野、甘为人梯的道德情操、臻于卓越的学术成

就,树立了地学宗师的典范。

1984 年,杨遵仪担任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

冈瓦纳地层分会、二叠系、三叠系分会、二叠——

三叠系界线工作组委员;是第一位在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和国际地科联共同领导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IGCP)项目中担任负责人的中国学者。

领导科研团队,付出艰辛努力,

发现地学界“金钉子”

地学界的“金钉子”,是识别全球年代地层界

线的标志。浙江湖州长兴煤山剖面既是二叠系与三

叠系界线的标志,又是古生界与中生界界线的标志,

被看作地质历史上三个最大的断代金钉子之一。这

颗金钉子的发现和确认,源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

杨遵仪院士及其弟子殷鸿福院士等对二叠系与三叠

系界线的研究,相关成果反映出当时地层学研究的

最高水平。2001 年,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认,

煤山 D 剖面成为全球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层型

剖面和点(GSSP),这是地层研究领域的世界最高

科学荣誉,表明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处于国际领

先地位。自 1978 年以来,他组织和领导国内有关

单位的研究人员对古生代与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绝灭

事件及其成因,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及其上、下地

层中的生物群演化和变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根

据生物的演化阶段及事件地层学原理提出了古生界

和中生界的界线标志,这一研究成果和所取得的进

20.

独家策划

第23页

展在 1988 年北京召开的第 203 项目国际讨论会上

得到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无论在研究的深度、

广度、方法或是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方面都达到了

国际先进水平,在事件地层学研究和多学科的相互

交叉和渗透方面树立了榜样,推动了地层学和古生

物学研究的进展,这项研究成果于 1989 年获国家

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些研究集中体现

了杨遵仪所领导的科研集体在事件地层学方面取得

的重大进展,并把我国的事件地层学研究推向了新

高度。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找寻这枚“金钉子”,

经过杨遵仪院士、谢树成教授、殷鸿福院士等三代

地质学家接力付出了 20 多年的艰辛努力完成。这

枚“金钉子”设在中国,为国家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如今,它已显示出“黄金效应”:项目组在煤山剖

面所获一系列的创新点已成为国际范例或标准,被

国际学术界广泛应用。

一生醉心教坛,桃李满天下,

培育大批学者专家

杨遵仪是我国古生物地层学教育的奠基人,新

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为新中国的地

质科学和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一

名学者,杨遵仪学识渊博,建树卓著,为中国地质

事业呕心沥血;作为一名教育家,杨遵仪无私奉献,

甘为人梯,深受师生爱戴和尊敬;作为一名爱国知

识分子,杨遵仪襟怀坦荡,赤胆忠心,赢得众人的

称道。杨遵仪院士一生无怨无悔教书育人,为国家

培养了大批栋梁人才,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国务院总

理的温家宝、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等人。

为党育才、为国奉献是杨遵仪院士一生秉持的

人生信念。他执教 50 多年,先后讲授过地质学、

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古生物

学原理和各门类古生物专题等多门课程。自 20 世

纪 50 年代以来,他和同事们为我国培养了几百名

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带出了几十名

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许多人已被提升为博士生

导师、教授、研究员或高级工程师。在教材编写方

面,他先后参与主编了《古生物学》《古生物地史

学》《古生物学教程》《生物地层学教程》等。在

学科 建设方面,1960 年他与郝诒纯教授一起创办

了我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1962 年在我国

首次开设了生物地层学课程。

在北京地质学院迁校期间,教学科研工作长

期难以正常进行,杨遵仪主动请缨去中国地质科

学院帮助工作。自 1972 年 8 月至 1978 年秋整整

6 个年头,年逾花甲的杨遵仪每周 3 天挤公共汽车

到地质科学院上班,协助我国著名地层古生物学

家许杰(1901-1989)主持编辑《地层古生物论文

集》。指导中青年研究人员工作,不管工作有多忙,

他总是有求必应,从未表示过厌烦。一时解答不

了的,便带回学校查阅资料、然后及时将答案告

诉求教之人。他只想着要赶紧把自己的知识传给

年轻的同行们,让大批新人迅速成长起来。杨遵

仪院士除了给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研究

1982 年,杨遵仪和王鸿祯(右 1)、郝诒纯(左 2)、杨式溥(左

1),4 位古生物学家讨论学科建设问题

2023 年 10 月 .21

独家策划

第24页

科学》《现代地质》等多种刊物及《中国大百科全

书》的编委,曾长期担任《古生物学报》(前 10 卷)

主编、《地质学报》和《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的副

主编,为促进中国的地质科学发展付出了巨大心血

和贡献。

2008 年 10 月 26 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杨遵仪百岁华诞庆

祝会在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 举行,2000 多名师生

与杨院士一起分享了百岁寿辰的喜悦与福祉。当时

曾是杨遵仪学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自己的恩师发

来了贺信:“47 年前您是我的老师,今天您仍是我

的老师。”这是对杨遵仪院士为中国地质科研和教

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给予的高度评价。

生讲授《生物地层学》和古生物专题课外,还承

担了国内一些地质单位的咨询任务,经常外出活

动。1978 年秋,他应宜昌地质矿产所邀请,赴海

南岛石碌矿区考察,解决了有争议的地层问题,

与汪啸风教授等合作完成了《关于石碌矿区地层

划分与对比》的论文。

1978 年到 1987 年,杨遵仪结合我国的实际

情况,为地层古生物专业的发展制定了规划和目

标。中国对外开放以后,许多地质学科的专业委

员会相继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恢复了地位,国际学

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许多地质方面的学术代表

团出国所带论文的英文稿或摘要,不少都经过杨

遵仪修改或定稿,一部分还请他全文译出。仅参

加第 25 届和第 26 届两次国际地质大会的论文,

就有近 50 篇是他翻译或经他修改过。他的工作

大大提高了译文质量,使中国地质科学的新成就

能够如实地介绍到国际地学界。20 世纪 90 年代

以来,杨遵仪和他领导的科研集体完成了多项国

家和部属科研项目,其中有 7 项获国家或部级科

研成果和科技进步奖。鉴于杨遵仪对地层古生物

学的 卓 越 贡 献,1992 年 他 被 美 国 地 质 学 会 授 予

终 身 荣 誉 会 员,1994 年 获 美 国 耶 鲁 大 学 颁 发 的

Welbur Cross 奖章,用以表彰他在地质科学研究

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对地球学发展做出的重要

贡献。1997 年获得了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香港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地球科学)奖和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以及美国耶鲁大学的克

罗斯奖。同时,他被录入中国科学院主编的《中

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的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此后,杨遵仪还不顾高龄先后担任中国古生物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和北京地质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球

1946 年,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为杨遵仪颁发的教授聘书

黄浩瀚,广东省汕头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

作者简介

22.

独家策划

第25页

周福霖与汕头海湾隧道

○ 文 / 林 璇 插图 / 赵 勇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国工程院院

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减震

控制学会理事会主席周福霖荣获“全国优秀共产

党员”称号。周福霖是我国高才硕学的抗震、控震、

减震专家,为中国工程结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体

系的建立、应用和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

荣获这个光荣称号当之无愧!

汕头海湾隧道,留下了周福霖院士的足迹和

心血。

回顾海湾隧道全线通车的情景,历历在目……

蔚蓝的海面上,白鹭翩翩起舞,海浪轻轻拍

岸;浩瀚的波涛下,车流畅通无阻,巨龙呼啸穿行。

2022 年 9 月 28 日,这 一 天,万 里 无云,叠

翠流金。汕头人民期盼已久,翘首以待的海湾隧

道通车了!

这条隧道位于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之间,连

接汕头湾南北中轴线,起步于北岸天山南路与金

砂东路交叉口,下穿中山东路、华侨公园,穿越

苏埃海湾,在南岸跳水馆西侧上岸,终点是虎头

山隧道口,与海安路相接。全长 6660 米,海底隧

道段 3047 米,一级公路标准,路基标准断面宽度

30 米,双向六车道,时速 60 公里。

周福霖院士是参与这条隧道的规划、设计、

建设的主要专家之一。

汕头处于 8 度高烈度地震地带,曾被认为不

具备建隧道和地铁的基础条件。随着国家经济实

力的不断增强和隧道技术的快速进步,尤其是大

型盾构机的应用,终于迎来破冰时刻。2008 年初,

汕头海湾隧道工程终于被提上议事日程。同年 5

月,广东省交通厅组织周福霖等专家团队赴汕进

行可行性研究;2009 年 8 月,评审通过;2011 年

2023 年 10 月 .23

独家策划

第26页

5 月,正式批复立项;2015 年 2 月,隧道启动建设;

2018 年 4 月,盾构掘进;2020 年 8 月,隧道全线

贯通;2022 年 9 月 28 日,在二十大胜利召开前夕,

海湾隧道全线通车运行!这一工程项目前后历经

14 年之久。这是奋力拼搏的 14 年,是中国隧道

建设破釜沉舟、苦心孤诣的 14 年。它不仅仅是汕

头人民和海内外侨胞的梦想,更承载了中国中铁

隧道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广东省交通厅、中信集团、汕头市委市政府和周

福霖等众多专家的心血和智慧!

汕头海湾隧道以“大、高、硬、浅、险”五

大工程险情特点闻名,被称为世界级挑战性工程。

“大”:采用 15.03 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进

行施工,这是当前国内完工的最大直径过海公路

隧 道;“ 高”:汕 头 地 处 8 度 高 烈 度 地 震 区,曾

被认为不适合建地铁、隧道,隧道抗震设防等级

高,中国 尚 无 类 似 工 程 经 验;“ 硬”:盾 构 机 穿

越三段花岗岩凸起地段,基岩强度高,最高岩石

强度达 216Mpa,地层力学性质差异性大,是典

型的极 软 极 硬 复 合 地 层;“浅”:隧 道 浅 覆 土 长

度占隧道总长约 60% 以上,按工程要求,上部覆

土不宜小于 1D,不仅覆土层浅,而且大多是淤

泥和淤泥质软土等流塑状地层,对于盾构掘进,

风 险 极 大;“ 险”:隧 道 穿 越 震 陷 软 土、花 岗 岩

残积土、砂土、孤石群等挑战性地层。此外,还

存在着很多不明障碍物,尤其是孤石分布没有规

律性难以预测,周围的风化体强度相差巨大,掘

进风险大。

为攻克“大、高、硬、浅、险”超级工程难题,

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引入院士力量,借智

院士团队。请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

抗震中心主任周福霖;中铁隧道局集团公司总工

程师洪开荣;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以及孙钧、

周丰峻、王复明、陈湘生等隧道专家来现场掌勺。

针对五大险情,反复模拟实验,讨论方案,召开

了多场院士专家会,潜心细致把脉问诊,发挥集

体智慧,采取针对性科学措施,逐个破解。

周福霖院士 1939 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

1963 年 毕 业 于 湖 南 大 学,获 学 士 学 位;1983 年

获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留学

生涯即将结束时,周福霖面临人生新的抉择:是

留在加拿大?还是回国?他彻夜难眠,冥思苦想。

一边是加拿大优越的待遇和生活条件、先进的科

研设备,不可否认这是极大的诱惑!一边是生他

养 他的祖国期 盼 他回归。周 福 霖 想:“我的根 在

中国,加拿大再好,也是异国他乡,自己不属于

那里,自己属于中国!”他反复思忖:“我的家园,

在遥远的东方,那里有富饶的土地,有锦绣的山河,

有我的父老乡亲,祖国的人民需要我,祖国正在

24.

独家策划

第27页

呼唤我,我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他半夜起身,

动情地写下日记:唐山地震的场面总在我的脑海

里浮现,我学的是地震专业,我要把知识用在祖

国的抗震事业上,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为中国

人建造地震中的“安全岛”,让中国人住上能在

地震中确保安全的房屋!

就这样,倜傥不群、英姿勃发、魁岸俊秀的

才俊周福霖义无反顾、信心满满地带着多年积累

的心血——13 箱书本和资料,毅然决然飞向中国,

踏上了献身祖国抗震工程建设之路。

周福霖回国后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兢兢业业,坚守初心,为中国人住上在地震中

不倒的房子,倾注了一生的精力和心血。当他得

知家乡汕头要建设难度超大的跨海隧道时,便立

即组织技术团队,马不停蹄地奔赴汕头湾畔,投

入硬核攻克“大、高、硬、浅、险”五大工程险

情的战斗。

周 院 士 介 绍:“ 针 对 汕 头 处 于 8 度 地 震 烈 度

区的实际,采用 9 度设防,通过研讨分析,采取

柔性抗震体系,运用抗震、隔震、减震科学理念,

在每条隧道内设计 6 处消能减震节点,消除减少

地震能量,提高隧道安全寿命。”这在国内外隧

道建设中是首创的。

对于孤石群、基岩凸起等极软极硬复合地层

掘进,周福霖院士专家团队提出,以地层特性为

基础,对盾构机刀盘、推进系统、主轴承等关键

部位进行针对性设计,依托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

重点实验室进行室内破岩模拟研究及大数据智能

化参数分析,多方论证,确保安全连续通过。

攻克“险”的问题,按要求,隧道水域段上

面土层不宜低于 15 米,而汕头湾最小仅有 8.2 米,

超大直径盾构掘进过程容易击穿上面土层。此外,

因海底长年累月积累了大量不明物体,增加了不

确定性和危险性。针对地层的特点,采取提前探

测的方法,逐一做出处理方案。

科学的设计,精密的操作,大胆的实验,海

湾隧道进行了多项科研创新并成功实践,申请并

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经过一线工程人员夜以继日 24 小时不间断施

工。历经 816 个日日夜夜,攻克了“大、高、硬、

浅、险”难题,成功地在波涛之下穿越汕头湾。

这是史无前例的硬核穿越!

周福 霖 院 士掷 地有声地 说:“汕头 海 湾 隧 道

海底段虽然只有 3047 米,长度不算长,但,这是

一个里程碑式的工程,对未来的中国隧道建设、

世界隧道建设将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对我国正在

开工建设的琼州海峡隧道、渤海海峡隧道、未来

将开工建设的台湾海峡隧道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虽已到了耄耋之年的周福霖院士,仍然精神

矍铄,身板硬朗,宝刀不老。他深情地眺望着气

势如虹的汕头海湾隧道,宛如一条气吞山河的巨

龙。他感到无比快慰,心里涌起激昂的祝词:“汕

头海湾隧道,向着新时代新征程前进!”

他感到无比快慰,

心里涌起激昂的祝词:

“汕头海湾隧道,

向着新时代新征程前进!”

2023 年 10 月 .25

独家策划

第28页

像煤一样燃烧自己

○ 文 / 李 祥

——访“中国侨界杰出人物”瞿弦和

这是一个用声音陪伴了无数中国人的

老艺术家。为了朗诵好《大堰河——我的保

姆》,他登门拜访诗人艾青详细了解创作

背景和诗句意蕴;为了鼓舞矿工士气,他

将舞台搬到千尺深的矿井之下。他在中央

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演播过《唐山

大 地 震》《锅 碗 瓢 盆 交 响 曲》等 作 品,朗

诵过各类作品千余篇,还为上百部译制片

配过音……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黄河

大合唱》中的经典朗诵。

在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

瞿弦和被中国侨联、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授予“中国侨界杰出人物”荣誉称号。近日,

79 岁的瞿弦和接受本刊特约记者专访。

一篇手稿

打开世界地图,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

南端的位置并不起眼。楠榜省西临印度洋,

东滨爪哇海,东南隔巽他海峡与爪哇岛相望。

1944 年,瞿弦和在这里出生。不久,他又

随父母到新加坡生活。

瞿家一儿一女,分别取名弦和、弦音。

冥冥之中,名字就预言了人的一生。父母在

华人学校教书,一家生计不成问题。但其实,

瞿弦和的父亲瞿良是温州人,母亲则是嘉兴

人。他们如何从浙江辗转来到东南亚?

由于父亲很少提及,这个问题一直到其

去世后,瞿弦和整理遗物时才揭开谜底。

“在父亲的遗物中,我发现了一篇手

26.

侨星璀璨

第29页

稿 ——《 忆 八 一 》。” 瞿 弦 和 告 诉 记 者,

正是这篇手稿,让他有机会了解父亲的过

去——

文章写于 1956 年南昌起义纪念日。其

中讲述了教导团在起义前接受训练,朱德给

他们讲课,还有在战场上的其他回忆。原来,

瞿良先生是早期革命者,参加过八一南昌起

义和广州起义,时任教导团教导员,曾在宁

波等地做过党的地下工作。

“当年他与组织失去联系,这才流亡海

外。”此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年,瞿

家才举家回国并定居北京。从小热爱歌舞、

长相俊秀的瞿弦和被送进了少年宫。课余时

间,他基本都在北京市少年宫学戏剧。

父亲的遗作帮瞿弦和疏通了“家史”。

2007 年,将内容提供给《人民日报》,发

表在 8 月 3 日的大地副刊上。2013 年,《温

州日报》副总编辑瞿冬生也找到瞿弦和。报

社决定在 8 月 1 日刊登一组文章,首次介

绍瞿良同志的革命经历。其中包括特稿《瞿

良:参 加 南 昌 起 义 的 温 州 人》,转 载《 忆

八一》,并刊登了瞿弦和的文章——《写给

父亲》。他说:“我很感动,告慰了父亲的

在天之灵。”

在这篇遗作的最后,瞿良写到:“回忆

29 年前的今天,中国革命正处在危急关头,

幸有党的领导,发动了八一起义,创建了人

民自己的军队,才挽救了革命。”

见字如面,父辈的家国情怀也在遗作中

传递给了瞿弦和。

团长的“禁令”

像过节一样,工人们把平时用来运煤和

通风的大巷装饰得相当华丽,黄底红字的

“欢迎”两字格外醒目。煤层空间里整齐地

坐着一排排矿工,每个人都打开了头顶的矿

灯,现场分外明亮。所有人屏住呼吸,等待

中国煤矿文工团的首次到来。

这是 2006 年,中国煤矿文工团首次回

到鸡西——文工团发源地进行演出的场景。

二道河子煤矿巷道的空间很宽阔,能安装话

筒和音响设备,具有演唱、朗诵、相声表演

的条件。文工团的艺术家满怀激情地为“黑

哥们儿”表演,瞿弦和还带领全体人员合唱

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矿工们兴奋地说:

“百灵鸟飞到千尺井下了。”

千尺井下表演,是煤矿文工团历来的传

统。只要条件允许,演员不可以说不——这

是老团长瞿弦和的要求。

1965 年,瞿弦和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

当时建设大西北的号角已经吹响。他说:“怀

着满腔热忱,我坐上了从北京开往西宁的火

车。”

2023 年 10 月 .27

侨星璀璨

第30页

在青海省民族歌舞团和青海省话剧团工

作期间,他几乎跑遍了青海各州县,还常常

骑马深入偏远地区为农牧民表演。“艰苦的

环境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一生受益。”瞿

弦和说。

1973 年,瞿弦和调入中国煤矿文工团

工作,从青海调回北京。不怕苦的意志也从

高原一并带了回来。他随话剧团赴各矿区演

了多部话剧。其中,《特别记者》《创业》《江

南一叶》《赵武灵王》等成为经典。1984 年,

瞿弦和刚刚担任话剧团团长两年,煤炭工业

部到文工团进行民意测验。没过多久,瞿弦

和就被叫到了总团团长王昌厚的办公室。

瞿弦和回忆那天的情景时说:“王团长

一向笑呵呵的,但那天格外严肃,我以为工

作上有什么疏漏呢。”正纳闷时,王团长说

话了:“小瞿啊,你的民意测验得票数是最

高的。部里决定,从今天起,总团长的这副

担子就交给你了。”

“什么?当总团长?我从没想过自己能

当总团长,管理整个文工团。”紧张的瞿弦

和差点语无伦次:“王团长,您就让我留在

话剧团吧,我会努力演好每一个角色的。”

王团长的脸色变得和蔼起来:“别忘了,

你是党员,还是党委委员,要服从组织的决

定。可不能把这块牌子给搞砸了,这面旗子

不能倒!”瞿弦和知道是组织的决定,便默

默地点点头。他说:“党的需要就是我的第

一志愿”。

39岁的瞿弦和开始了总团团长的生涯。

任职 30 年间,他和全团演职人员每年下矿

慰问近 200 场,多次被矿务局授予“名誉矿

工”称号。踏遍百里矿山、千里煤海的瞿

弦和,正如他父亲当年在战场浴血奋战。他

说:“扎根于人民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做

样子。艺术生涯里获得过很多大奖,但我最

重视的就是这个‘名誉旷工’的称号。”

从早期矿井下的掌子面到现代化煤矿

井下的咖啡屋,都是瞿弦和珍视的舞台。“竖

井、斜井、平巷,我都去过。虽然井下演出

条件简陋,但演出中演员和观众经常一起落

泪。”正是担任总团团长期间,他要求团里

的演员绝不能在下井表演这件事上说“不”。

“矿井下是煤矿文工团最重要的舞台。只有

亲自看过、体验过煤矿工人的生活,才能真

正把节目演到他们心里去、为他们抒情抒

怀。”

几十年间,行业形势千变万化,但煤矿

文工团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2007 年,中国煤矿文工团建团六十周

年。瞿 弦 和 收 集 了 六 十 块 煤,“ 这 些 煤 块

来自全国各地的矿区,是我和我的同事们

去演出过、辅导过或者深入生活过的矿区。

每一块煤都有一个故事。”在人民大会堂

宴会厅,煤矿文工团邀请了所有董事单位

28.

侨星璀璨

第31页

的负责人,为他们献上了鲜花和“情同手

足 杯”。淄博、晋城、兖州等矿区的领导

都说,文工团真有“黑哥们儿”的特点。

时任抚顺矿业集团工会主席的佟朝荣回忆:

“1982 年,你们到抚顺演《赵武灵王》。

当时是三伏天,剧场里没有空调。连续演

出几天,又穿着那么厚的服装,每次演出完,

衬衣都能拧出半盆水来,真让人心疼!白

天,你们还到老虎台矿,在巷道里给矿工

朗诵……六十年的好传统一代传一代,矿

工真的喜欢你们!”

团徽的奥秘

1997 年,建团 50 年的中国煤矿文工团

确立了自己的团旗、团徽和团歌。团徽设计

最为巧妙:绿色为主色调,半圆形与钢琴结

合在一起,一旁写着“中国煤矿文工团”几

个白字。

这是中国目前仅有的几个文工团。其前

身是成立于 1947 年的“东北工人学校文工

团”。1954 年,文 工 团 进 京 与“ 华 北 煤 矿

文工团”合并,成立了中国煤矿文工团。但

是,团徽直到 1997 年才确立。

看似简单的团徽,却高度凝练地定格了

煤矿工人们的精神品质。

1975 年,煤炭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

煤矿采掘队长会议。会上树立了“十面红旗”,

不仅全国煤炭战线的三座“煤都”——抚顺、

开滦、大同,阳泉、淄博、淮北、淮南、义

马、大屯等地的采煤队也光荣入选。随后,

中国煤矿文工团组织了十个创作组下一线创

作“十面红旗红艳艳”的文艺节目,涵盖歌

曲、舞蹈、表演唱等各种形式。

一线采风中,瞿弦和结识了一批劳动模

范和先进人物。这其中,徐生发的故事最让

他难忘。

1979 年,组织派徐生发去德国学习综

采技术并采购德国艾克霍夫公司的综采机

组。临别时,德方专家施密特先生说:“如

果你能用好我的机器,那你 OK;如果你用

不好,我可以派人去帮助你。”徐生发答道:

“你的机器我还没用,但愿它真像你说的那

样好。不过你们能造得出来,我们就能用得

了!”

回国后,徐生发组织起一批年轻骨干,

清一色的煤矿职工子弟苦心钻研。最终,这

些有骨气的“黑哥们儿”不仅驾驭了国际水

平的机器,也扛起了大同矿区同家梁矿综采

队的大旗。

1981 年盛夏,施密特到中国旅游时听

闻了综采队的佳绩。参观现场后,施密特大

为赞叹:“徐生发先生,你的工人真伟大!”

在一线采风中,瞿弦和听到了综采队迎

难而上、不断突破的故事。“听着听着,我

内心涌起‘骨气’这两个字。大同矿区的工

人有骨气,立志为国家、为民族争光。”瞿

弦和说,转念一想,文艺工作者也应如此——

“中国煤矿文工团各个部门要出剧目、出人

才,为煤炭行业争光,不能做‘业余的头儿,

专业的尾’;我们要在精神面貌上焕然一新,

要有自己的团旗和团徽!”

瞿弦和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舞美设计胡

阳春。胡阳春问:“团旗用什么颜色?”瞿

弦 和 回 答:“ 就 是 咱 们 大 学 校 徽 下 面 的 绿

色,象征着舞台、象征着青春活力,很有艺

术感!”胡又问:“字用黑色的吗?”

2023 年 10 月 .29

侨星璀璨

第32页

瞿弦和斩钉截铁地说:“用白色,‘抱

黑守白’是咱们的特点。”

在胡阳春设计的几种图样中,瞿弦和

格外中意圆形地球剖面那张。剖面中有钢

琴 的 琴 键,借 此 体 现 黑 与 白 两 个 团 队 ——

“黑哥们儿”是与地球打交道的人,文工

团是为“黑哥们儿”服务的。经过几次微

调,文工团的团徽确定了下来。瞿弦和还

与各分团室的领导确定了文工团的艺术宗

旨——“精深、精湛、精致”“热情、深情、

激情”。之后,伴随大型歌舞《日出印象》

的创作日臻完善,其中的《矿山之歌》成

了文工团的团歌。

深受煤矿工人精神滋养的文工团,结出

的团徽和团旗也是“黑味儿十足”。一代代

煤矿工人、演员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奋斗

在各自的岗位。

1999 年,第十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评 选 中,瞿 弦 和 担 任 评 委 会 委 员。“ 当 我

发现候选人中有煤炭系统的‘黑哥们儿’

时,非常激动!”让他如此激动的青年名

叫刘谊。来自安徽淮南新集的小伙子曾“征

服海斯别克”,事迹轰动了国际煤炭行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刘谊所在的安徽新集

矿区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急需进行设备

改造。巧合的是,当时德国盛产煤炭的工业

区——萨尔的海斯别克有一座名叫“索菲亚”

的选煤厂,因资金链紧张,准备低价出售全

套设备。索菲亚选煤厂的设备在当年处于世

界领先水平。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必

须要把握住。经过艰苦的谈判,新集矿区以

总金额百分之五的价格买下全套设备,其中

还包含运费。

然而,一场更加严峻的考验摆在了新

集人的面前——新集矿区组建了四十五人的

“拆迁队”,他们不远万里赴索菲亚选煤厂

接收全部资产。选煤厂设备高达二十六米,

设备由特种钢制造。据工人说,那真是“纵

横交错,密如蛛网,乱如棋盘”。

拆迁一时间无从下手。德国人预言,没

有两年时间,中国人不可能将庞大的设备拆

迁运回国。为此,以刘谊为代表的新集人制

订了详尽的拆迁计划,细致到每颗螺丝钉的

编号对位,不分工种、不舍昼夜地拆迁!德

国人万万没有想到,中国人仅耗时八个月就

完成了全部工作。

瞿弦和说:“我亲眼见过拆迁回国、坐

落在新集矿区的选煤厂设备。”刘谊自豪地

介绍了选煤厂设备的各组成部分。令人印象

30.

侨星璀璨

第33页

深刻的是,他特地挑选了一些名言警句放在

门前或过道旁,告诉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成

果,号召大家为国家、为民族争光,为煤炭

行业争气。

“就是这样一群有骨气的‘黑哥们儿’,

他们像煤一样燃烧自己。他们感染了我,也

教育了我,我爱他们,也敬他们。”瞿弦和说。

把自己融入进作品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

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

《黄河大合唱》的这段《黄河之水天上

来》,瞿弦和朗诵了近 40 年。穿越几个时

代的声音,总是能让观众置身黄河畔,观听

河水咆哮着奔腾而过。黄河水东流入海的坚

决与壮阔,透过瞿弦和的声音直抵人心。

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作于

1939 年 3 月,目的是为了在抗日战争期间

鼓舞士气。当年 4 月 13 日,延安的陕北公

学礼堂座无虚席,抗敌演剧三队正在举办汇

报演出,最后一个节目是刚刚创作的《黄河

大合唱》。词作者 25 岁的光未然身穿黑色

的斗篷,在一束聚光下朗诵,演剧三队 24

人合唱,鲁艺音乐系 20 多人伴奏,曲作者

冼星海在台下监督护航。演出临近结束时那

阵阵震撼人心的军号和大鼓声使人热血沸

腾,久久不能平静。

《黄河大合唱》本有八段。但解放以后,

《黄河大合唱》一般都只演七段,第三乐

章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不演的。

瞿 弦 和 告 诉 记 者:“ 据 说 是 因 为 第 三 段 长

诗朗诵与其他段落演唱不同。虽然完整的

作品有八个段落,但去掉这段,其他段落

也能衔接,久而久之乐团就习惯了七个段

落的演出形式。”

1986 年,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想要出

版包括第三段的、全本的《黄河大合唱》。

他们找到了严良堃指挥,表达了这一愿望。

严 老 说:“ 你 要 恢 复 第 三 段,我 得 找 瞿 弦

和。”

朗诵这样的艺术经典,瞿弦和在兴奋之

余压力很大。瞿弦和回忆,他第一次拿到发

黄的歌本,和夫人开始在家里试验,夫人哼

着曲子,瞿弦和朗诵,结果发现朗诵结束了,

音乐还没有完。

“配乐诗朗诵一定要结合好配乐的音韵

才能把作者想传达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语

言和乐队的配合必须是严丝合缝的。”为了

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原中央乐团指挥严良堃

和作曲家施万春的帮助下,瞿弦和夫人张筠

英一起做了很多准备。“每个字从哪个音符

开始,在哪个乐句上必须把这句说完,她都

在乐谱上帮我详细地标记出来。”

终 于,《 黄 河 之 水 天 上 来》 合 乐 时 一

次 通 过 ——瞿 弦 和 用 饱 含 深 情 的 朗 诵 唤 醒

了一段沉睡五十年的经典之作。光未然先

生特地到剧场观看了恢复第三段的首场演

出,他 在 后 台 握 着 瞿 弦 和 的 手 说:“ 谢 谢

你!”光未然和瞿弦和的眼睛里都含着泪

花。从 那 以 后,《 黄 河 大 合 唱》 就 演 出 八

段体了。

几十年间数次经过黄河,瞿弦和都会

格外留意。他窥见过黄河在巴颜喀拉山脉

初生时的涓涓细流,领略过“天下黄河贵

德清”的宁静透亮,听到过壶口瀑布震耳

欲聋的涛声,远眺过“千军万马”奔腾入

2023 年 10 月 .31

侨星璀璨

第34页

海 的 壮 阔 ……“ 我 常 会 想,黄 河 正 像 我 们

的民族一样,虽然遭遇过曲折,但总是坚

定地朝前奔去。”每驻足一个渡口,他对

黄河的理解就又多一分。这些都化作了他

表演中的内心视象,朗诵带给观众的情感

也愈发丰厚热烈。

“只有把自己融入进去,才能创作出对

得起观众的作品。”瞿弦和想起了在中戏读

书时,自己朗诵的第一首诗:“杨柳初绿,

草儿初青,野花儿初露脸……”他被蒋光慈

这首《写给母亲》深深感染。一首诗歌的创

作背景、叙述结构、高潮章节,都被他反复

推敲。

《琵琶行》《大堰河——我的保姆》《小

草在歌唱》《我是青年》……瞿弦和在上千

首诗歌作品的朗诵中表达着自己。同时,也

把这样的理念贯穿到所有艺术创作中。他

主 演的《赵 武 灵 王》《特 别 记 者》等 几 十

部话剧,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他在国家大

型晚会担任主持人,稳重的台风感染了所

有观众……

生命是一篇优美的诗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

水一方……”

伴随着音乐和画面,朗诵家们的声音缓

缓流淌进观众席间。虹云、瞿弦和、张筠英、

刘纪宏、曲敬国、任亚明六位老艺术家联袂

登台为朗诵会拉开序幕。2017 年 3 月 19 日

晚,南开大学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之“重温经

典·名家名篇”朗诵会在天津津湾大剧院上

演。他们以鲜明的节奏、铿锵的语调、丰沛

的情感挥洒出优美的诗文。

2012 年从文工团退休后,瞿弦和与夫

人一起筹划了“重温经典”名家名篇朗诵会

和“世纪诗人音像工程”。同时,他也召集

一群老艺术家活跃在工厂、农村、矿山等慰

问基层的舞台上。革命老区,新疆、甘肃、

青海、宁夏等地区常常见到他的身影。

在父亲的遗作中寻找到精神源泉,在煤

矿的演出中收获坚强的意志,瞿弦和的生命

如同一篇优美的诗文。他用浑厚的声音揭示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也用细腻的推

敲演绎每个角色的喜怒哀乐。

2021 年,77 岁高龄的他再一次接受组

织的重托,担任了文化和旅游部第一届侨联

委员会副主席。这一次出发,前程也会是同

样的优美。

(供图 / 瞿弦和)

32.

侨星璀璨

第35页

红叶在大山深处绽放

○ 文、图 / 杨春生

正值深秋,小雪初霁。松原市侨联响应省侨联

的关于向老局所村捐款捐物的号召,满载着御寒的

棉衣米面油和对老局所村深情厚谊,向长白山深处

省侨联定点扶贫村老局所村驶去。由于松原距长白

县 500 多公里,长白县距老局所村还有 100 多公里,

因当天赶不到老局所村,我们只好宿长白县。第二

天从长白县出发向老局所村驶去。

到老局所村,已是中午时分。老局所村面向山

壁,背倚深谷,四周巍峨群山,极目远眺是连绵起

伏的粗粝壮美的山影。山林里除了凋零了的柞树、

白桦、松树,还有没有落尽的鲜红的枫叶,枫叶依

然点缀在黄褐色树林中,有一种遥不可及的妩媚。

接待我们的是吉林省侨联驻老局所村第一书记

陈文芬,她 50 多岁,穿着红色羽绒服,站在村口

等我们很久了 , 帽檐和眉毛结着白霜。她带领我们

去参观省侨联已建成的两个扶贫项目:光伏发电站

和深水井。

光伏发电站建在村东头缓坡上,几排长长的光

伏板。陈文芬指着发电站说,这是省侨商会副会长、

海归协会副会长、一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刘洪

铭积极响应省侨联倡议,投资 130 万元人民币为老

局所村捐建的一座光伏发电站。电站于 2016 年 5

月开工建设,2016 年 10 月正式发电并入国家电网,

可连续发电 25 年,每年可以为老局所村创收 10 多

万元。

我们来到一口水井旁边 , 陈文芬指着井旁镌刻

着“爱心井”三个大字一块石碑告诉我们,2017 年

8 月 31 日至 9 月 2 日世界越柬寮华人团体联合会第

八届会员代表大会 , 在长春召开时,越柬寮世联合

会会员热情响应省侨联倡议,向老局所村慷慨募捐

10 多万元,打了这口“爱心井”。过去老局所村一

直吃地表水,由于蓄水池蓄水不足,不能二十四小

时供水,每天只能供两个小时水,现在好了,全天

24 小时供水。

陈文芬又带我们去参观“爱心超市”。“爱心

超市”建在村委会四合院内东厢房,超市有 100 余

吉林省侨联驻老局所村第一书记陈文芬查看红松结塔情况

2023 年 10 月 .33

家国故事

第36页

种物品。陈文芬指着货架上面摆放得整整齐齐,琳

琅满目物品说,这都是兄弟侨联、侨团侨社和广大

侨界爱心人士捐赠的。我们采取爱心积分换取物品

方式运营模式,也就是说超市里所有物品不对外销

售,采取爱心超市 +( 党风、村风、民风 ) 的“1+3”

方式,制订了积分评议、积分管理、积分兑换和物

品捐赠等一系列制度 , 印制了积分卡,以积分多寡

来领取相应物品。此做法激发了村民参与公益活动

的热情,村民主动参加村里各项集体活动,精神面

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镇政府组织的历年星级文明

家庭评选活动中,老局所村有 8 户村民被评为卫生

干净人家,3 户村民被评为美丽和谐庭院,同时此

做法得到省委县委高度评价,并在全县推广,很多

兄弟乡镇纷纷到老局所村参观学习。

在老局所村委会会议室,陈文芬和我们除了介

绍了老局所村基本情况外,主要介绍省侨联五年来

脱贫攻坚所做的工作。老局所村是省级贫困村之一。

目前,全村常住户有多少户、多少人口、多少贫困户、

多少贫困人口,贫困致贫原因、脱贫条件、致富优

势以及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人居环境整治等。陈文

芬对这一串串数字早已烂熟于心,数字是枯燥的,

可是数字后面却是辛勤的汗水。

陈文芬在谈到老局所村未来时,思路清晰,谈

锋甚健,更是神采飞扬,蕴藏了憧憬和向往。她说

扶贫扶志相结合,团结带领全体村民因地制宜,大

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引导贫困户创新创业,走出一

条适合当地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新路

子,陈文芬语言流淌着对老局所村的深厚感情。

从繁华热闹长春到偏僻荒寂大山深处,这一切

反差实在太大了。我在回来的路上和陈文芬唠起来,

陈文芬笑着说:“一个人可塑性适应性非常强,习

惯就好了。”她接着又告诉我:“再过段时间脱贫

攻坚任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我的任期也满了,

回省侨联工作。”陈文芬说到这里脸庞绽放出灿烂

的笑容,双眸黑亮,像一潭沉静的秋水,让人能感

到她内心的纯净。

陈文芬经常把发生在老局所村脱贫新闻,尤其

是脱贫攻坚所取得成绩,通过微信、照片、视频告

诉我。让我与她共同分享她的喜悦。

一天,陈文芬来电话告诉我,按照省委的要求,

她将继续留在老局所村帮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我听了她的话不假思索追问:“怎么你还继续

留在老局所村工作?”

陈文芬告诉我,因为她有在老局所村工作经历,

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掌握这里的困难情况,对这

里的工作熟悉;另外她和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友

谊,乡亲们有点大事小情都愿意找她唠,有点危难

事儿愿意找她帮。乡亲们主动找省侨联领导说情,

挽留她继续在老局所村工作,说陈书记为人实在,

工作泼辣,还没有架子,谁家门冲哪开陈书记都知

道,我们处的像亲戚似的,真的舍不得她走……乡

亲们的话语虽然没有漫流的感情、也不烫热,却很

34.

家国故事

第37页

做了翔实汇报,中国侨联对吉林省侨联脱贫攻坚工

作所取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为老局所村拨

付 20 万“红松果林”嫁接专项扶贫资金,这不但

为老局所村可持续发展,早日脱贫致富打下良好基

础,而且更加鼓舞了省侨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

信心和决心。

截止到 2019 年年末,老局所村共计嫁接 250

亩 16000 余株红松果树。经过三年精心的培育 ,

目前红松成活率近百分之百,长势良好。2026 年

是红松盛果期,按照目前松籽价格,每年预计创

收 60 万元。这是一个可以增强老局所村自我发展

能力的优质项目 , 它不但能壮大村集体收入 , 还能

实现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富民强村,而且还能

保护生态 , 维护自然和谐,成为长白县脱贫攻坚“样

板”项目。

一天,陈文芬突然来电话,用抑制不住的喜悦

之情对我说。考虑到老局所村只有红松果林嫁接项

目,比较单一,在充分调研考察基础上,最终决定

再发展五味子种植项目。实施该项目,既可壮大村

集体经济,又可带动村民发展经济项目的积极性。

她向省侨联递交了《关于在老局所村种植五味子的

温馨。

陈文芬从乡亲们温馨话语中,体会到了乡亲的

真挚感情。于是她向省侨联递交了继续留村做帮扶

工作的申请书,向省侨联充分阐述了继续留在老局

所村开展帮扶工作的有利条件和优势,省侨联上报

省委组织部,省委组织部批准了陈文芬的申请。

这就意味着陈文芬再次与家人分离,在这大山

深处老居所村还要继续工作一段时间。

我不禁感叹道:“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

尤其是一个女人……真不容易!”陈文芬听完了我

的话,沉默了片刻,在沉默下面掩盖的却是情感旋

涡,她满含愧疚说,她最放心不下的是 80 多岁卧

床不起的父亲,好在她的兄弟姐妹把照顾老人的工

作主动承担下来,她爱人也特别支持她的工作,待

到退休时到老局所村陪伴她。我听了她的话,心稍

许释然。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个站着一个伟

大的女人,这个女人一定是他的妻子;换一句话说,

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位伟大的男人,这

个男人一定是她的爱人。

为了巩固老局所村脱贫攻坚成果,使村集体经

济可持续发展,陈文芬细致入微地观察老居所村地

域环境和植物生长特点,并作了详细的记录,走访

当地百姓,阅读松树嫁接杂志和相关书籍,到电脑

上查阅相关资料,组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到白

山市江源区、长白县、辽宁省凤城、丹东等地考察

了山野菜温室种植、沙棘种植、红松果林嫁接等项

目。通过考察 , 逐一论证,选定了“红松嫁接”项

目。于是,陈文芬向省侨联递交了《关于在老局所

村嫁接红松的可行性报告》,该报告得到了省侨联

高度重视,时任省侨联主席陈香林及时向中国侨联 松原市侨联到长白县宝泉山镇老局所村捐赠爱心物资

2023 年 10 月 .35

家国故事

第38页

风调雨顺,漫山如霞的枫叶即将开放,邀请我去观

赏红叶。

看红叶赏红叶是人生最惬意的浪漫。我眼前似

乎呈现出:“踏遍秋山赏红叶,放眼遥看醉里红。”

层林尽染的美景,那一片片似火似霞飘逸的红叶展

现在我的眼前。可是,我想起五年前驾车上山情景,

500 多公里的路程,100 多公里蜿蜒的山路。车一

会儿爬上陡峭的山峰,又一会儿呼地坠到谷底,像

坐过山车一般,令人眩晕;车轮碾轧扬起的雪沫夹

杂着沙粒敲打在后挡风玻璃和车盖上,发出令人惊

心不已的啪啪声。

“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了。”陈文芬催

促我。

我思忖了一会儿,马上回了她短信。枫叶一岁

一枯荣,飘红时间非常短暂,转瞬即逝,这是永恒

自然规律。但是,它又使我联想到,党的脱贫致富

政策不正像一片片缤纷绚丽的红叶吗,它不但盛开

在大山深处,更绽放在人们心里,它不会凋零,更

不会陨落!

少顷,陈文芬马上回一个点赞的表情。

(作者为朝鲜归侨,吉林省松原市原侨联主席)

可行性报告》,省侨联对这个项目高度重视并拨 8

万元专用资金用于五味子种植项目。目前共栽种 15

亩五味子,10000 棵,经过精心管护,现已全部成

活,长势良好。按照当前五味子价格计算,预计到

2026 年丰果期,每年创收 10 万元。

初秋,陈文芬给我发来视频,我忙划开手机屏

幕:长白山山峦起伏的神韵如一轴瑰丽的画卷在我

眼前慢慢地展开,松树林与天空连成一片云海,绿

意连绵松林孕蕴着新芽结蕊缀在松树的枝头,苍郁

青碧的松树枝上点缀着一个个圆润、饱满宝塔式的

松果,浓郁的松果香味,似乎从手机里溢出来,我

似乎闻到淡淡的香味。

过了几天,陈文芬又给我发来微信,在老局所

村不断改善居民基础设施之后,把老局所村田园野

趣资源转化为发展的资本,给村民带来“真金白银”,

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

老局所村被爱和诗意浸洇着,它是一片神奇的

土地。

秋日一片片斑斓绚丽落叶也会是一幅画,冬日

的朵朵洁白蓬松雪花也是一首诗。

那五彩缤纷山林、那起伏绿野上的木屋、那流

动似火的枫叶都是一首抒情的歌,未来的老局所村

宛如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泼墨在山川沃野。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吉林侨联》杂志看

到了:陈文芬在 2019 年、2020 年连续两年荣获长

白县脱贫攻坚贡献奖。2021 年 1 月获“全国侨联

系统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 年 3 月获“省

直机关三八红旗手”称号。2021 年 7 月被授予“吉

林省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我怀着激动心

情立刻给陈文芬发短信,以示祝贺!

陈文芬马上回我短信:荣誉是集体汗水的结晶,

荣誉只能说明过去。

昨天,陈文芬在微信里告诉我,今年老局所村

在老局所村村广场,举行了老局所村助学帮扶金启动仪式。

助学金已连续发放四年,累计共为老局所村 24 个在校学生发放了

3 万多元

36.

家国故事

第39页

走出国门创业

“走进非洲之路是用血和泪的铺垫,是用

毅力意志刻苦拼搏顽强不屈走出来的。”张琪

会长在采访时如是说。

张琪先生祖籍宁波,父母亲都是教师,童

年时期随着父母工作的调动流动生活。父母从

小便教育他热心、无私、仔细、自律、上进、

追求,这些优秀品质的教育成为张琪先生终身

受益的武器。

父亲是对张琪先生影响最大的人,“我没

有想过你要做像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但是希

望你可以比周围同事的水平能力高一点点。”

他时常会想起父亲的话,反思自己、约束自己、

鞭策自己……

1980 年,张琪先生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物理系,1986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

与管理科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当他聊起在中

科大学习的那段时光,他反复提道“中科大的

校风严谨,要求学生有着好学刻苦的作风、一

丝不苟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中科大的

同学学习都非常认真。”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

氛围下,张琪先生秉承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

良的校风。当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

北时,他走出国门,因其母亲与香港船王包氏

家族有亲戚关系,借此契机前往刚果金帮助包

氏家族打理家族生意。

几年下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张琪先生

不但把亲戚的生意打理的井井有条,也逐步在

刚果金拓展了更加广泛的人脉,特别是与刚果

金总统家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取得了刚果金

总统的信任。这为他以后商业帝国的缔造,与

维护协调华人华侨在刚果金的人身安全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张琪先生从国际贸易开始,向刚果金输送

生活用品、农产品等,成立刚果巨星集团,加

拿大巨星集团,并建立自己的工厂。不仅如此,

他还逐步向矿产资源开采领域拓展,成立刚果

金字塔矿业公司、刚果博西钻石公司,从事矿

业开采、森林开采等。此后,他逐渐延伸产业

张琪:一路拼搏在非洲

○ 文、图 / 赵司宇

2023 年 10 月 .37

家国故事

第40页

链,在珠宝首饰加工、钻石加工、奢侈品销售

等领域,也占领一席之地,创办非洲东方珠宝

工艺品公司、深圳张氏钻石工厂、深圳张氏珠

宝首饰镶嵌工厂等。为了使自己的商业王国更

加多元化发展,他先后成立香港荣世集团有限

公司,参股北京九源恒燃投资有限公司,成立

创新加速器投资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入股

深圳市千讯数据股份有限公司、马可波罗 / 网

客来等。近年来创办了黑豹资本,以及区块链、

元宇宙概念的新型公司。

刚到非洲的起步阶段非常艰难,语言的障

碍、人性的险恶、思维方式的差异、生活习惯

的不同、气候的炎热……困难接踵而至,对于

一个理工男,几乎让他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

每当遇到困难时,张琪先生都会鼓励自己:只

要不是死,别人能做到的,我都应该能做到。

就这样,他凭着坚韧不屈的意志,和把身边所

有人当作比自己聪明的谦卑态度,一路逆风启

航。可以说,用勤奋和智慧,凭着气魄和人品,

张琪先生在 30 年间,创造了一个商业传奇。

同时,在中国大使馆的建议和安排下,他在刚

果民主共和国创办中华总商会,且担任会长一

职。

板荡见诚臣

刚果金,这个离中国有 1.5 万公里的神奇

国度,地处非洲中部,首都金沙萨,国土面积

约 234.5 万 平 方 公 里。15 世 纪 起 遭 到 西 方 殖

民者入侵,1885 年被划为比利时国王的“私

人采地”,多年的西方殖民统治留下了完善的

治理和法律体系,但与这个国家落后的经济状

况、民众素质、科教水平等,明显不配套。

啊,非洲,刀削斧劈的国境线与百纳袄一

般的地图,让人在这里拊膺长叹:所谓的国家

民族,那该是什么样的伤痛……

1961 年 2 月 20 日,中国承认基赞加政府

为刚果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扎伊

尔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建

交。同年 9 月 18 日,基赞加总统投奔阿杜拉,

而阿杜拉政权同台湾有所谓的“外交关系”,

故中国决定撤回使馆,中刚关系暂时中止。

1964 年,刚果金改国名为刚果民主共和

国。1971 年 10 月 27 日,再 改 名 为 扎 伊 尔 共

和国。

1972 年 11 月 24 日,中扎两国实现关系

正常化。

西方掠夺式的殖民统治,让刚果金伤痕累

累,多年的政局不稳,种族纷争,战乱迭起。

这 里的人 民 对 新中国 缺 乏 了 解。因此,1971

年 10 月 25 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

即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

机构中驱逐出去的 2758 号决议进行表决中,

刚果金政府投了反对票。但两天之后,也就是

1971 年 10 月 27 日,刚果民主共和国再度改

名为扎伊尔共和国,并于 1972 年 11 月 24 日,

实现中扎两国关系正常化。

不管是真是假,人们对非洲的好感来自于

一句外交名言: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

的。张琪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用自己的

行动来搭建了一座与刚果金人民友好的桥梁。

在 1986 年,张琪踏上这片美丽富饶而又战乱

不断的国土时,凭着拳拳爱国心与热血豪情,

侠肝义胆的他,注定要与台独分子或反华势力

做斗争。据张琪先生介绍,刚果金的华侨华人

并不是很多,1986 年刚去的时候只有几十个

38.

家国故事

第41页

人,现在大约一万人,很多人对这个国家望而

生畏。在多年的商业拼搏中,张琪先生积累了

极为广泛的人脉资源。特别是刚果民主共和国

中华总商会的成立,凝聚了刚果金所有华侨华

人的心。张琪协助中国大使馆协调关系,提供

了各种重要参考信息,包括解救被困的华侨华

人等。1986-2017 年间 , 刚果金多次发生动乱

政变内战,大使馆受到围困,中国华人商店受

到冲击。张琪先生一次又一次地协调解救中国

机构的驻地和办事处,中国医疗队,中建总公

司,北京住总,体育场工程,黑龙江国际经济

合作公司,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中国

农业专家组,湛江市糖业有限公司……以及众

多华人华侨的公司仓库和住家,解救被劫去

的妇女,保住他们的车辆、保险箱钱财等。从

1986 年以来,张琪先生多次受中国大使馆委

托,去监狱拘留所保释华侨华人,为他们排忧

解难,解决扣押的货柜货物问题,挽回了巨大

的损失。

“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是张琪先生在

刚果金所秉承的信念。当帮助的人越来越多,

张琪先生开始觉得,在非洲帮助那些需要帮助

的人,是他的责任和义务。从一开始毫无目标

的帮助大家,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到后来

他决定系统性精准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因此,

他在刚果商会上,向各个国家的商会提出建议,

各个工厂每天中午要为工作的黑人提供免费

的面包和可乐,并说服了大家去接受和推行。

民间外交的使者

“当我远离自己的祖国时,我更加热爱自

己的祖国。当祖国不断强大时,我的腰杆子也

越来越硬,我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更加自豪。”

张琪先生说,在个人的商业利益与国家利

益的选择上,他首选国家利益,如果在刚果金,

中国同胞的人身安全受到侵害,他会不遗余力

的去解救。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推动下,刚果民

主共和国中华总商会逐渐成为一个商业信息

交流磋商、政治信息互通,文化思想交流的平

台。

自刚果金与台湾断交,与中国建交以来,

中国不断援建刚果金,两国邦交正常化。但某

些地区企图通过各种手段,中止中国与刚果金

之间的友好来往,张琪对这一行为深恶痛绝。

在与刚果金各方面交往中,张琪让他们充分感

受中国政府的友好态度,了解中国大陆改革开

放、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不让那些破坏祖国统

一的敌对势力有任何的可乘之机。

在与驻刚果金各国大使馆建立深厚关系

后,张 琪先生经常参与外交活动:2003 年,

协助总统卡比拉访华,多次陪同总统家族访

华;2007 年参加第四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

谊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2014 年

2023 年 10 月 .39

家国故事

第42页

参加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受到

习近平主席亲切接见;2021 年,被邀请参加

北京国庆系列活动。

基于张琪在中国与刚果金友好合作、和平

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巨大贡献,深受刚果

金政府和人民的赞赏与褒奖,1992 年他被授

予扎伊尔豹子勋章;2006 年,被授予刚果杰

出人物勋章;2007 年,在刚果被授为“酋长”

称号。

俱往矣。可以说,当今中国外交的成功,

从没离不开过每一个中国海外华侨在各国各

地艰辛的努力,他们所做的一切被统称为“民

间外交”。正是因为这些一件又一件民间外交

的小事件,才为大国外交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来自西太平洋的暖流

与刚果金人民心心相通的桥梁,是张琪

先生亲手一步步搭建的。商海泛舟、社会活动

之外,他还积极参与文化教育事业、国外和国

内的公益捐助等。当他看到当地的战争导致很

多的孤儿都住在教会的教堂中,便于 2001 年

出资创办了刚果金张琪希望小学,使战争孤

儿,特别困难的家庭以及残疾儿童重回校园,

受到良好的教育,由教会代为管理,最多时有

5000 个学生。在节假日期间,他带领自己的

孩子与他们的同学,带上各种家里的不用的书

籍、日用品、食品、衣物和小礼物,与非洲儿

童联欢交流,给这些孩子上课,既培养了孩子

们的爱心,又培养了这些小老师的演讲能力,

不断资助这些贫困儿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重视,获得无数支持和表扬。

在国内公益捐助中,2008 年汶川地震,

刚果金中华总商会集体捐款 2 万美元,张琪本

人捐助 2 万美元,并通过香港宁波同乡会捐款

100 万港币。2018 年 7 月 25 日,习近平主席

应邀出席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

工商论坛发表讲话时指出:我们真诚希望金砖

国家、非洲国家、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加入共建“一带一路”伙伴网络,让共建“一

带一路”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一带一

路”建设是开放包容的平台,欢迎各方共同参

与。张琪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践,

必将使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发展

协作关系,我相信,中国与刚果金的关系也会

更加密切。张琪多次推荐和安排刚果金政要的

孩子来中国留学,并得到政府的赞扬和大力支

持。这对于中刚两国长期友好关系发展,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

任何成功与辉煌的背后,都掩藏着许许

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与艰辛。在采访中,张琪

先生时而滔滔不绝,时而皱眉深思,时而心情

愉悦,在非洲刚果金的经历远远不止这些,在

鲜花和光环的背后,有着太多刻骨铭心的经历。

时光飞逝,带走的是看不见的艰辛困苦,却留

下所有的成功辉煌。

风云激荡是真理与光明的壮阔历程。一

路艰难险阻,一路披荆斩棘,愈挫弥坚,淬炼

成钢。张琪先生将汗水挥洒在非洲的土地上,

在非洲三十年间的创业奋斗路上,他始终以优

秀的人品、谦卑的态度、热忱的奉献,奏响着

一曲属于我们中国人奋斗拼搏的赞歌。

赵司宇,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制作方向硕士研

究生

作者简介

40.

家国故事

第43页

秋意渐浓,贾家庄也开始进

入一年里最美的季节。高粱开始

红了,包谷快要熟了,水稻叶子

还泛青,能看到正在饱满的颗粒。

向日葵正张开巨大的叶子,让果

实享受着秋日的阳光。走在田间

的小路上,呼吸着乡村的空气,

听着涓涓流水声,才叫心旷神怡。

其实,进到贾家庄,就等于进到

一个风景区。现在的贾家庄,可

以说就是一座大公园,森林茂密,

湿地成片,曲径通幽,鸟语花香,

一年四季都能找到感觉。

早在新中国时期,贾家庄就

出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典

型。当时有一部电影《我们村里

的年轻人》就是以贾家庄事迹为

背景,以村里真实人物为原型,

讲述山西一代青年艰苦奋斗,改

天换地,开创自己幸福生活的故

事。电影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

却流传至今。那个年代,贾家庄

还很贫穷,老百姓日子还很艰难。

经过几十年的

拼 搏,才 有 现

在 的 好 日 子,

才有现在的“好

风 光 ”。 多 年

以 后,歌 词 作

者 乔 羽 回 村,

写下了一段话:

“山西汾阳贾

家庄是我当年

创 作 歌 曲《 人

说山西好风光》

的 地 方,电 影

《我们村里的

年轻人》讲的

正是当年贾家

庄 的 故 事 ”。

贾家庄人把这

段话刻在一块大石头上,立在园

区里,时时提醒后来人不忘走过

来的路,珍惜今天好光景。

我在贾家庄停留时间很短,

故事却听得并不少,听得最多的

就是老支书邢利民的故事。他现

在年纪很大了,很少出来参加活

动,不容易见到。参观村史展览

馆,从历史图片里,还是能看到

他的形象。不久前,一些摄影家

○ 文、摄影 / 张 陵

2023 年 10 月 .41

名家随笔

第44页

来这里采风,特意拍了不少老书

记的照片,精神焕发,神采奕奕,

透着当年的英雄气概。全凭个人

感受,只觉得还是村史里那些有

意无意留下来的照片,老支书形

象会更真实朴实,更有时代的精

气神。山西农民风云人物、杰出

人物很多,传奇故事也很多,相

比之下,邢利民的故事就不算传

奇。他的故事很朴实。传奇故事

吸引人,朴实故事启迪人。

二十多岁开始,他就接过贾

家庄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一干就

是四十多年。当年贾家庄全是大

片大片的盐碱地,种不出粮食,

喂不饱大家。山西地下煤多,贾

家庄没有;山西地上古迹多,贾

家庄也没有。用邢利民的话:“地

下没挖的,地上没抓的。”贾家

庄只有这片贫瘠的土地,邢利民

再聪明,办法也不多。唯一的办

法就是最笨的办法——劳动,劳

动,还是劳动。千百年来,中国

农民就是靠这种最笨的办法,开

辟自己的生活,书写了自己的历

史,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邢利

民正是劳动文化的忠实坚定的传

承者,所以他的办法都是实实在

在的笨办法,发动全村人,一点

一滴改造盐碱地,一点一滴提高

粮食产量,让大家吃上饱饭,一

点一滴地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

富起来。其间的很多艰辛一定不

为人知,也不当故事讲。不过,

有一点人们看到了,最困难的时

候熬过去了,办法也就多了起来。

邢利民的聪明才智,就是艰苦劳

动里积累起来,迸发出来,展现

出来。他成为主心骨、领路人,

带着贾家庄老百姓劳动致富,走

共同富裕道路。参观贾家庄村史

馆,能得一个基本判断:诚实劳

动创造生活,劳动是贾家庄精神

之魂。

如果说邢利民故事还有什么

亮点的话,那么最耀眼的,也最

吸引我的亮点就是创造性地实行

“承包制”。中国农村改革从分

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开

始,激活了农村生产力,改变了

中国农村中国农民贫困的命运,

开启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贾家庄也面临着“分田分地”的

问题。老百姓普遍欢迎个体承包

田地,干部们担心好不容易积累

起来的集体财富折腾光。邢利民

考虑得更实际一些。他认为贾家

庄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依靠集体

的力量。在贾家庄,集体所有制

不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反而是

发展的一个独有优势。他苦苦思

索,内心充满了矛盾,思想也有

些迷惘。他把自己内心苦恼悄悄

告诉他最信任的作家马烽。时任

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作

家马烽也在深刻思考这些问题,

他鼓励邢利民坚持党的优良传

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想必

那天晚上,他俩谈得很多,也谈

得很深。第二天,邢利民回到了

村里,和党支部其他同志一起,

做出了在尊重“分田到户”的大

原则下,尽最大努力保存集体经

济实力的选择。今天看来,分田

到户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做了

正确的选择;不分田到户也是站

在历史正确一边,同样做了正确

的选择,只是后者难度更大,更

需要政治家的政治智慧、责任担

当和思想远见。邢利民选择了后

者,奠定了他的思想格局、精神

境界和性格品质。

作家马烽的故事也是家喻户

晓。贾家庄最为豪华的去处,就

是由六幢别墅组合成的花园。明

明是把一些历史名人在太原的住

宅复制过来,却取了一个名字,

叫“作家村”。其用意并非优惠

作家置业,也非专属作家居住,

想来想去,应该首先是向一个作

家致敬。这个作家就是马烽。早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初,马烽

就开始在贾家庄“深入生活”,

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了许

许多多的农民朋友,邢利民和他

走得最近,成了知心朋友。几十

年里,他来来往往,有时一住就

好几年。贾家庄成了马烽又一个

42.

名家随笔

第45页

家,也给了马烽许许多多创作灵

感。如《我的第一个上级》《三

年早知道》等优秀作品,都在贾

家庄他的住所里写就。还有电影

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也在他那间老房子里构思创作成

稿。在我看来,贾家庄不光是马

烽文学创作的生活基地,也是马

烽向人民学习的一所高校。他在

这里,读懂了农村,读懂了农民,

也读懂了时代,读懂了中国。

我 少 年 时 代 就 读 他 的《 吕

梁英雄传》,也看过电影《我们

村里的年轻人》。年青时读他的

《我的第一个上级》。那是一个

短篇集子。那时,只知道山西有

个杏花村,并不知道贾家庄,更

不知道集子里好些作品与贾家庄

相关。大学后期读到“山药蛋”

派,知道马烽是“山药蛋”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文学艺术流派的

出现与命名,常常不太经意。赵

树理、马烽、西戎、孙谦等几个

作家都写农村,都是山西人,山

西盛产山药蛋,于是,有人就把

他们叫着“山药蛋派”。“荷花

淀派”因了孙犁一部风格化小说

而得名。“印象派”出自马奈的

《日出印象》,“野兽派”则因

马蒂斯几个人在一个房间里大声

讨论,听起来像野兽在叫喊。不

过,我学点文艺理论后,才认识

到也没那么简单。“山药蛋派”

可是撑起新

中国文学农

村题材半壁

江山的一个

重要作家群。

因为有了“山

药 蛋 派 ”,

新中国文学

的农村题材

创作才最终

确立社会主

义文学性质,

跟上了时代

前进的步伐。

而“ 深 入 生

活 ”, 接 农

村现实生活

地 气 是“ 山

药蛋派”创作的基本入径。没有

“深入生活”,也就没有“山药

蛋派”。现在,“深入生活”已

经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思想最核

心的关键词。由此看出马烽的重

要性,也看到贾家庄之于文学的

缘分。

马烽曾担任中国作协党组书

记,是我的大领导。我在文艺报

当编辑,到作协机关开会,偶尔

能见到他,但没说过话。后来就

见不到了,听说他一直在山西养

病,不怎么回北京。也许,就待

在贾家庄。再次见到,他已是贾

家庄马烽纪念馆院子里的一尊坐

姿铜像,表情平静从容,就像坐

在家里一样。贾家庄景区草地上

还有一尊,也是坐在椅子上。脸

上带着笑意,好像在和农民亲切

交谈,又好像在感受乡村的好时

光。秋天的阳光,照在他的身上

脸上。我心里突然一热,有点动

情,想和他说点什么。

贾家庄的新故事主人公则是

新一代电影导演贾樟柯。在经济

高速发展,弯道超车的年代,邢

利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向工

业转型。村里投资好几千万元,

建一座水泥厂。实际上,村里还

投资了不少工厂,上马了一大批

2023 年 10 月 .43

名家随笔

第46页

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后来发现,有些决策比较短识。

如水泥厂,经济效益好,环境污

染也大,扛到最后只能忍痛关停。

留下的这片厂房,这些机器设备

如何处理,也是个大难题。

这个时候,贾樟柯回到了故

乡,给党委书记邢万里提供了一

个变废为宝的金点子,让贾家庄

抓住了一个发展的新机遇。据说,

贾樟柯从小就在村里长大,和邢

万里是发小。贾樟柯上大学走出

去成了艺术家;邢万里成了贾家

庄新一代致富领路人。贾樟柯回

村做点实事,为家乡文化建设出

点 力,则 没

有 争 议,全

是 夸 赞。不

知党委书记

邢万里会不

会喜欢发小

的 作 品,反

正发小的话

他是听进去

了, 并 且 成

功地把金点

子变成一个

可行的文旅

项目。

厂房还

是 厂 房,车

间还是车间,

管道还是管

道,机器还是机器,储罐还是储

罐,一切都是旧模样,只是不再

生产水泥,改生产文化。走进厂

区,道路纵横,两边都变成了艺

术馆,奇石馆,咖啡厅,酒吧,

书吧。外面看,修旧如旧,里面看,

则按现代装修设计标准,打造成

文化消费场所,我们住的花园式

作家村,也是在原厂区地面上建

造起来的。旧厂区另一块地方,

建了一条古香古色的小吃街,吸

引了不少酷爱美食的游人。

看得出,贾樟柯可是出大力

了,他在这里建了自己的电影工

作室,还帮着改造一座三四层楼

高的旧厂房,建了一个时尚电影

院,叫“种子影院”,却成为园

区文化的一个地标。不久前刚举

办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电影短片

周,评出了一批优秀青年电影,

网上反响大,效果好。眼下,园

区正在和山西电影学院合作办贾

家庄电影学院,气魄不小,工程

干得风生水起。昔日水泥工厂,

今天艺术殿堂。

工业遗存保护和开发,最早

来自西方工业国家,做得最好的

数德国鲁尔老工业区。现代工业

兴起,鲁尔老工厂纷纷倒闭关

张,整个工业区停摆势在必行。

一些有识之士想到一个办法,

把工业区变成文化旅游区,既

保护人类工业遗产,又发展出

新的环保行业,整个区域得以

重新振兴。鲁尔区的转型成功,

给人们找到了一条出路,提供

了好经验,世界各地纷纷效仿。

首钢迁出北京后,大量厂房也

改造成文化产业项目,还建成

了冬奥会的一个比赛场地,也

是一个成功案例。贾家庄工业

底子不算厚,工业遗存也不多,

但理念先进,目光长远,同样

开辟出自己的一片美丽乡村的

新天地,装点着美好的生活。

离开贾家庄时,又听到那支

歌:人说山西好风光。我说,贾

家庄,好风光。

44.

名家随笔

第47页

○ 文、摄影 / 谭 谈

——尼汝河谷纪行

一个外国作家在游览云南香

格里拉后,写过一本书,把这里

称作地球上的秘境。而尼汝河谷,

地处香格里拉的最深处,应该是

秘境中的秘境了。

近日,我们闯进了这块神秘

之地,游走了尼汝河谷,来了一

次秘境之旅……

最美乡村看尼汝

那里,号称世界第一村。第

一次听人这么说,总觉得这牛皮

吹得有点大。不是全省第一,全

国第一,而是全世界第一呀!于

是将信将疑。

这 天,女 婿 对 我 说,他 和

他的同事们,准备去那里看看,

问我们去不去?来到大理,在旅

居的小院已住了一些日子了。也

真想出去走走了,何况是去一个

天下第一的地方呢?于是一口应

允。

次日一早,我们就出发了。

七、八月,正是大理的雨季。雨,

喊来就来了。似乎天天有雨,一

天几场雨。只要有乌云飘来,雨

就来了。我们迎着风雨,上路了。

那个村,属香格里拉市,是

藏族同胞居住区。从大理去香格

里拉,通了高速公路,方便多了。

三个多小时就到了。因为此行的

多数人,以前都到香格里拉来玩

过。香格里拉的景点我们就省略

了,只顺路在车上看了看这里的

一个什么海子。

于是,就直奔那个号称世界

第一的藏族山村而去。

从香格里拉到尼汝村,只有

75 公里路程,而导航上却标示,

需要三个半小时。可见其是什么

路况。说它路况不好,也冤枉了。

全程都是硬化水泥路面。那么,

为什么这么耗时呢?因为全程都

是在大山上爬行。坡徒,弯多。

加上雨季,不时有山体塌方,有

碎石掉落。一路上小心翼翼。

尽管这样提心吊胆地前行。

我们的车,还是出事了。在通过

一处碎石落下的路面时,右前胎

扎破了。只见车子发出警报声,

紧接着轮胎就扁了。还算好,此

时正好经过一个路边饮食店,有

一个小停车坪。

停下车来,女婿下车,向路

边小店的人打听:附近有没有汽

车维修的店子?也巧,下一个坡,

就有一家修理店。车子是不能开

了,女婿徒步前往。不一会,一

个壮实汉子就开着一辆双排座的

小卡车来了。

经过一番查看,维修师傅说,

胎被碎石扎破侧面,无法补,只

能换新胎。而他们店里,没有这

种型号的轮胎,要外调,至少要

两天时间。幸好我们带了备用胎。

但备用胎比正规胎略小一点,师

2023 年 10 月 .45

名家随笔

第48页

傅说,备用胎不能长用,只能应

急,开行最好不要超过 60 公里。

这里,离尼汝村还有二十多

公里。只能换上备用胎前行了。

此番教训,使我们开车更加

小心翼翼了。一见前方路面上有

碎石,就停车,清除以后再走。

没有“求助机会”了。如果再扎

破一个胎,就无法前行了。

进入尼汝村的村道,坡更陡,

弯更多,洒落碎石的路段也更多。

然而,路边的景色,却诱惑着你,

忍不住地引诱你往前走去。云在

山头表演,雾在山谷作画。有时,

两边壮阔的山坡上,云像一朵一

朵耀眼的白花,开满整面山坡。

有时,雾像巨大的白帐,遮住整

个山头。偶尔松开一点,露出一

点山体,亮出几棵树来,一下又

飘过来一片白雾,将山体蒙住了。

愈这样,就愈发显得这山秘不可

测,神秘无比。近处,路边的树,

在雾的配合下,更显挺拔、威武,

有一种刺破高天的气势。有时明

显地感到,不远的山脚下,有河

流。却看不到河流的面貌,只听

到哗哗的流水声传来……此时此

景里,山神秘,水神秘,树神秘,

村庄神秘!

老天,总是把最美的地方,

保护得最严,收藏得最深。你想

见见它,就得付出!好在现代文

明,已覆盖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

落。这样的深山老林,也被网络

网进来了。昨天出发前,女婿就

从网上预订了这个村的民宿。

从香格里拉市区出来,已经

驱车四个多小时了。前方,看到

一个山坡上,立有一块广告牌,

上书:战友情客栈。这就是我们

从网上预订的、今晚落宿的地方。

这是一处藏族民宿。坐落在

一个依山傍河的地方。两边,高

山耸立,房屋,绿树环抱。云雾,

在山间、水边飘动。整座民居,

在一幅画里。

一棵挂满果实的苹果树,就

立在我们房间的露台边。伸手就

46.

名家随笔

第49页

可摘到果子。开这个民宿的是一

对藏族夫妻。丈夫是一位复员军

人,故将自己开的民宿,取名为

战友情客栈。夫妇俩都十分慷慨

地对我们说,树上的果子,你们

想尝尝,就尽管摘。

此时,已是傍晚六七点钟了。

奔波了一天,累了。匆匆吃过晚

饭,就歇息了。离村部还有十里

地,明天再走。

次日一早,我们就出发了。

进村这十里地,似乎比昨天更难。

虽然也全程是水泥硬化路面,但,

走不了几分钟,就有塌方或落石,

或者被雨水冲倒的树木挡道。需

要下车清道。然而,越往里走,

景色越美。

爬上一个高坡,前面的车子

就停下了。一个个从车里钻了出

来,发出一片“呵呵”的惊叹声。

我们也停车了。走下车来,

只见前面,是一幅绝妙无比的大

画。这是大自然的杰作,站在这

天地合作的大画前,人间任何丹

青高手也只能望洋兴叹,望尘莫

及。这时候,老天也眷顾我们,

开恩地放出一片阳光,洒落在山

下那个大坝子上。一片风格独具

的藏族民居,整齐有致地出现在

阳光下。四面雄峻而广阔的群山,

是一个硕大的云雾表演的舞台。

有些白雾,如一群群活泼的绵羊,

在山间奔跑;有些轻雾,如一缕

缕炊烟,演

绎着人间烟

火。似乎“白

云深处有人

家”。 云 雾

占据了整个

山峰。在这

里,弄不清

哪是山上的

雾,哪是天

上的云。天

和地,在这

里无缝对接

了。站 在 这

里,我顿时

浪漫地想:

如果当年董

永和七仙女

是在这里离别,董永完全可以从

这天地连接的地方上到天庭,去

追寻他的心上人……

再看村舍前面,一条小河流

过,傍河铺开一片开阔的田园。

这里地势高,气温低。已是七八

月,油菜花还开着。各种各样的

野花,开满在山头,装点着这个

藏族村寨。在这个村寨里,你无

论往哪个方向看,面前都是一幅

画,一幅美妙绝伦的画。

看到这 些,女儿忍不住 感

叹地说:“太美了!这里的人,

每天都生活在画境里,多么幸福

啊!”

尼汝村,属云南迪庆藏族自

治州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在“三

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流”

世界自然遗产景观区内。一个村,

有 446 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却

只有 108 户,650 人。全是藏族

同胞。村名:尼汝,系藏语。尼,

意为太阳,汝,意为照耀。就是说,

这里是太阳照耀的好地方。村里

有最原始的生态美景,被世人称

为“秘境中的秘境”,真正的世

外桃源。

我们进入村囗,停下车后,

就看到一块标示牌上,有这样几

行文字:2002 年 10 月,联 合国

2023 年 10 月 .47

名家随笔

第50页

世界遗产中心委派的高级官员和

权威人士吉姆·桑塞尔博士、莱

斯·莫洛伊博士对“三江并流”

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实地

考察时,将尼汝村誉为“世界第

一生态村”。尼汝村是“三江并流”

世界自然遗产自然奇观标志性提

名地之一。

你看看,这还不是吹牛,而

是真的!这次来到了现场,见了

实景,看了世界权威人士的评价。

我算彻底地服了。

走过祖国的名山圣水,看

过不少的美丽乡村。最美在尼汝

啊!

走尼汝河谷看世间秘境

不知是河从村名,还是村从

河名。尼汝河边的村寨,叫尼汝

村。尼汝村旁的河,叫尼汝河。

这一天,游览尼汝村后,时

候还早,才上午十点钟。大家决

定去徒步尼汝河谷。往返十三四

公里,差不多是近三十华里的路。

我已是八十高龄,女婿担心地征

求我的意见:这么远,且是山道,

你们行不行呀?要不,你们就到

这餐饮店里休息休息,等我们徒

步回来。

“不是说,这条河谷,是世

间秘境中的秘境吗?我想试试。”

于是,我和小我四岁多的老

伴,也跟着这群年轻人到尼汝河

谷徒步了。

入口处,立有一块普达措国

家公园的告示牌,明确告知:禁

止游人前行。此栈道,不是游道,

是供公园职工寻山之用。如入此

道发生任何事情,后果自负。可

是,我们又看到前面一伙一伙的

人,都从这条路进山了。同行者

中有人说,这是公园一种推卸责

任的艺术。进山游人中万一有人

出事,与他们无关。

守在路口的人,还是挺负责

任地交代进山的人,因这几天下

雨,栈道有几处垮塌了,你们行

走时一定要小心。

游道紧傍着尼汝河岸。刚进

去这段,是高低不平的泥沙道。

几百米后,就是悬岩陡壁的河岸

了。陡壁上,人工修建了悬空的

钢木结构的栈道。栈道下面,就

是汹涌奔腾的河水。栈道挂在陡

壁上,依壁弯曲前去。开始那段,

似乎还不怎么吓人。进入几百米

之后,只见咆哮的河水,迎面冲

泻下来,冲撞在横卧河道中的一

块块巨石上,化成冲天大浪,发

出惊天动地的吼叫!而脚下的栈

道,由于河水经年累月的冲击,

把山崖脚下坚硬的岩石也磨溶

了,掏空了。本该笔直而下的石

壁,被水冲击得大大地凹陷进去

了。栈道全靠打入石壁的钢管托

了起来。可见当初这条栈道的修

建者,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

也展现他们超人的智慧!多处

地段的栈道,全悬在一片惊涛之

上……

也不知是什么年月,岸边某

堵高崖崩塌,把状如小山的一块

块巨石摔落在河道中央,想阻止

河水的前行。而水,并没有被吓

住。它们鼓起勇气,飞泻而下,

在巨石上左跳右蹦,奋勇向前。

有时,它们被巨石撞得粉身碎骨,

化做万点水花飞向空中。从高空

落下后,它们又聚拢一起,奔涌

着,吼叫着,义无反顾地向前冲

去!

不时看到一些河道上,横着

一棵棵几个人都无法合抱的大

树,这不知这是哪一场大雨或狂

风把它们弄到河道里来的。在一

个河坎上,上百根巨木抱成一团,

形成了一道树坝。自然也挡不住

奔涌而来的河水。水、石、树,

在这河道里展开着一场接一场的

嘶杀,一场接一场的搏斗!

水在河谷里呈威,看得人惊

心动魄;水在高崖上表演,也让

观者胆战心惊!有一堵数百米高

的悬崖上,顶端猛地蹿出来一股

巨大的水流,从高空飞泻而下。

落在河道下,发出的声响,震得

两边的大山都颤抖!

这道瀑布飞落之处,卷起狂

风。水借风势,风助水威。走到

48.

名家随笔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专业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